You are on page 1of 42

全球經濟公民

Global Economic
Citizenship
全球公民運動的
新視野
New Vision of Global
Civic Movements

2009 年 4 月 20 日
於苗栗社區大學
Personal File
姓名:李威霆
現職:國立聯合大學資訊與社會研究所
   助理教授
學歷:法國巴黎第五大學社會學博士
專長:資訊社會學、全球化區域研究、
   非線性社會研究
從巴菲特的夢說起

 Buffett’s Great illusions…

An illusion is something that is not what it


appears to be
新自由主義的陷

Traps of Neoliberalism
 經濟自由
Economic
 政治民主 liberalization
Political
democratization
 法律平等
Juridical equality
資訊社會與全球化

 1980 年代後的全球化是以資本
集中化 (concentration) 和規格
標準化 (standardization) 為特色

 資訊社會 (information
society) ,大致上是 1970 年代
之後成形的、建立在矽晶科技
與訊息網路基礎上的社會再生
產方式 ( 以資訊和金融服務業
Globalization
 資訊社會強化了全球化的速度
與範圍。
 在知識經濟時代,資訊交換模
式(而非科技本身)成為決定
經濟配置的關鍵,或者說,利
潤就建立在資訊上。
 ARPANET 的 TCP/IP 、 Tim
Berners-Lee 的 HTML 以及後
的 WWW 架構,是構成資訊
社會最重要的「網絡」基礎。
資訊時代的權力與培力

 隨著全球化進程,資訊交換的
形式與範圍成為新的權力展現
或權利門檻。從通訊技術到國
際貿易的 protocols 皆是如此。
 這種資訊全球化(或資訊資本
主義),在擴張過程中自有其
相應的意識形態,可以新自由
主義為代表。
經濟自由

 Econo
mic
freedo
m
Beyond even and
uneven

 為什麼有人愈來愈窮?
 發展經貿的目的是什麼?
 生意通常是怎麼做成的?
 財富通常是怎麼分配的?
 資源通常是怎麼分配的?
全球化讓誰得利?

 《 2006 年人類發展報告》數
據顯示:
 全球最富裕的 500 個人的收
入,超過了最貧窮的 4 億 1 千
6 百萬人的總收入。
 84% 的全球人口只佔 16% 的
全球收入。
全球貧富差距正在擴大

 世界銀行 2008 年的報告指出:


全球人口最富裕的 1% ( 5 千
萬個家庭)的平均收入是 2.4
萬美元,其總收入高於全球收
入較低的 60% 人口的總收入。
 最富裕的 10% 人口的收入是最
窮的 10% 人口收入的 114 倍。
而且這些差距正在擴大。
全球化究竟對誰有利?

 一頭歐洲畜養的牛,比全世界的 40% 的
人都還富有。
 一個瀕死的流行病患,間接被各種貿易
協定書害得無藥可救。
Countries with lowest growth
Excluding Former Soviet Union and related countries
Real 2000 GDP ($billions)
6 250

5
200

150

World Average
3

100

50
1

0 0
69

71

73

75

77

79

81

83

85

87

89

91

93

95

97

99

01

03

05

07
19

19

19

19

19

19

19

19

19

19

19

19

19

19

19

19

20

20

20

20
Liberia West Bank Haiti Central African Republic Nicaragua Guyana World Average
G7 貧富差距較其他國家更大
 在玻利維亞,最富裕 20% 人口
的 HDI 與波蘭一樣,最貧窮的
20% 人口的 HDI 只相當於巴
基斯坦的水平,而這兩個國家
在全球 HDI 排名差距達 97 位

 在美國,最富裕的 20% 人口
HDI 與世界最高的挪威一樣,
而最窮 20% 人口的 HDI 只相
當於排名第 50 的古巴。
 小結:當前的跨國企業和
無障礙(關 、文化)貿
易機制,保障的可能是全
球 到 20 %的富裕人口。
新自由主義經濟主張
Neoliberalism on
economy
 歐美的新自由主義
 自由貿易:不受限制的資本流動,以創
造出最大的社會、政治和經濟利益。
 政府管制最小化:政府開支、 賦、對
經濟的直接干預最小化。
 縮減福利:撤銷福利國家制度或轉向私
營福利制度,利用相對優勢增加國內生
產總值和工資中位數。
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
 第三世界新自由主義國家,大
致建立在三個政經預設上:
 經濟獨立於政治之外,且受自然
法則支配,政府不應干預。
 「市場」是民主社會裡,最能有
效組織生產與交換的工具。
 「全球化」要求國家減少就業與
社福支出,因其耗費不眥。
Globalization &
Neoliberalism

 新自由主義是一種根基於未經管制的貿
易和市場經濟的意識形態。在冷戰結束
後全球化商業擴展上,主張自由市場。
 新自由主義以全球化之名 取世界資源
:廉價的勞工、原料、市場—儘可能以
最有效率的方式來運作,並要求開放市
場讓更多已開發國家參與。
生物剽竊與 TRIPs
 生物剽竊( bio-piracy )與 TRIPs (與貿
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美國取走南美
洲許多自然植物與生態知識,從未顧及當
地人的 IPRs 。
 美國指控中國與其他開發中國家侵犯其智
財權,違反 TRIPs ,但開發中國家也抱怨
TRIPs 不但沒 助他們保護智財權,反而
美國取得竊取 IPRs ,再反過來指控他們
違反 TRIPs 。
公衛、醫療與環境風險

 西方的藥廠宣稱:提供低成本管道的救
命藥物給開發中國家,可能因為各種投
資回收的風險,而使西方藥廠減少投資
意願,最終將傷害到開發中國家。
(MGW:155)
 環保科技與相關設備都是高門檻的 ICT
產品,其 TRIPs 完全控制在西方大廠手
中,導致非洲國家無法改善環境。
金融資本與世界霸權

 造成危機擴散的因素,大致可從兩
個方面討論:
 當代金融資本主義的邏輯所衍生出的產
業與銀行間的內在連繫(資本金融化趨
勢)。
 西方新自由主義的制度性放任結果。
金融資本的雙重趨勢

 一方面表現在大量資本為了增殖而游離為
貨幣形式,另一方面銀行逐步取得支配社
會的權力。
 金融資本的最高階段:工業資本經由銀行
體系、股份公司和交易所而轉化為金融資
本,並以虛擬資本( fictitious capital )的
型態進行利潤的運動,這將使得銀行與產
業集中並緊密結合,進而誕生全新的「金
融資本」型態。
 就制度層面而言,在奉行自由主義、信
任市場機制的英美社會中,政府降低市
場干預的結果也增加了泡沫化的危機。
 80 年代後的金融自由化,使得全球化金
融市場(尤其是股市)成為高度依賴市
場中資訊運作的信心市場。
 當代的金融風險基本上源自於投資者信
心的潰散。
金融危機的四種類型
 銀行危機( banking crises ):銀行突然遭遇
擠兌時所產生的危機。當銀行擠兌情勢進一
步擴散時,則可能出現系統性的銀行危機或
金融恐慌。銀行擠兌的情況不一定很嚴重,
但卻可能使銀行不願貸款而造成信用緊縮
( credit crunch )的危機。如 1931 年的聯邦
銀行擠兌和 2007 年的北岩銀行擠兌。
 投機泡沫與崩盤( speculative bubbles and
crashes ):指金融資產(例如股票)的價格
超過其未來收益(如利息或股息)的現值估
算時所出現的危機。當大多數投資者購買的
資產主要是希望賺取價差,而非購買金融商
品所保證的收入,即是泡沫化的徵兆。
 國際金融危機(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es) :當採取固定匯率制的貨幣因突發的
投機性攻擊而被迫貶值時所出現的貨幣危機
或國際收支危機。若情況嚴重到令國家無法
償還國債時即構成主權債務違約( sovereign
default) ,這可能導致投資停滯或資本外逃。
 大範圍的經濟危機( wider economic crises) :
當 GDP 負成長現象持續兩個季度或以上時即
構成經濟衰退 (recession) 。持續的經濟衰退
即是經濟蕭條 (depression) ;長期的經濟衰退
被稱為經濟停滯 (stagnation) 。
 根據此一分類架構,近十年的金融危機
多半都與股市的投機炒作(有時稱為泡
沫化)有關,但重要的是銀行在其中扮
演著「金融爆炸」的導火線作用。
 在 2007-2008 的金融風暴中,大型銀行
的倒閉正是使區域性銀行危機釀成全球
經濟危機的轉捩點。
 次級房貸之所以演變成全球金融風暴,嚴格
來說不能僅歸咎於華爾街沒有風險意識,而
是愈來愈複雜的財務工程方法提供許多理論
上的避險工具,吸引許多投資法人信賴,同
時允許房貸可切割為風險高低不同的多種類
衍生性金融商品,以致在管理上更形複雜。
 但這樣的解釋顯然無法回答:原本只是區域
性的次級房貸為何最後會造成全球性的信用
緊縮?
 以 2008 年的金融危機為例,當市場恐慌
的心理由房地產市場擴及所有產業時,
「信用風險」( credit risk )已然蛻變成
「信心危機」( confidence crisis )。
 此時,企業若向銀行舉債將擴大銀行的曝
險規模(英國預估將達到 2480 億美元)。
 反之,若銀行採取保守策略緊縮信用,則
將加深經濟衰退力道,使全球陷入消費通
縮的惡性循環。
信用緊縮與產業連動風險循環
 雷曼兄弟破產事件在某個意義上來說正是受
市場謠言之害。偌大的國有控股銀行若會被
不到 1% 的債券損失擊垮,真正的原因還是
在於信心層面的危機。
 2007 年 8 月的好美邦抵押公司( HomeBanc
Mortage )破產事件中,當 HomeBanc 向法院
提交破產申請時,經清算後竟然還有超過兩
億美元的淨資產。換言之,即使摩根大通或
貝爾斯登( Bear Stearns )不再提供資金,
HomeBanc 也不致走到破產這一步。
 此波金融風暴中,非銀行信貸機構和投
資銀行必須負起最大的責任。但就社會
動力學的角度觀之,充斥在華爾街金融
機構中的各種金融八卦、謠言和揣測,
才是促致投資信心瓦解並釀成金融風暴
的主要推手。
 從根本上來說,全球投資者信心不足既
是謠言肆意擴散的主因,也是其結果。
陰謀論的說法

 Muolo & Padilla 從陰謀論的角度認為,


好美邦的倒閉與美國國家金融服務公司
總裁 Angelo Mozilo 預測次貸市場將陷
入大蕭條的談話有密切關連。而在好美
邦倒閉之後,當時有能力收購其在喬治
亞州的五大分之機構的人,也唯有
Angelo Mozilo 一人。
 比較香港東亞銀行與台新金擠兌事件。
兔死狗烹
 貝爾斯登銀行( Bear Stearns )手上 300 億美
元的不良債券,最大問題就在於根本找不到
買家,以致其價值無法兌現。有某些證據顯
示這些市場上的小道消息與其競爭對手(主
要是美林和摩根史坦利)有關。
 2008 年 3 月以後,美國次貸市場完全枯竭。
貝爾斯登以破產收場,美林也關閉了旗下的
第一富蘭克林,同時摩根史坦利也關閉旗下
的安可信貸( Encore Credit )。
 好美邦集團倒閉後,短暫得利的美國國家金
融服務公司亦在數月後步上後塵。
醜聞與謠言的共生關係
 內線交易的訊息是最逼真的謠言,也
是最離譜的事實。
 1986 年華爾街內線交易案的首腦 Michael
Milken ,本身即是 Drexel Burnham
Lambert 券商集團主管。
 英國報業鉅子 Robert Maxwell 挪用四
億英鎊退休金醜聞。
 2007 年 3 月華爾街爆發加特皮拉公司和高
盛公司的內線交易案。
 2007 年 5 月爆發美林證券與華商梁家安及
王克勤的道瓊內線交易案。
 社會學的研究證實,社經地位相近的人們
總會出入特定的場所,即使是各自獨立追
求利潤,其結果也會如此。其結果是,彼
此的關係就容易建立起來( Burt, 1992 )

 金融圈內的社會網絡的存在,無形中坐實
了民眾對於不透明資訊和不公平交易的猜
測,市場中的傳言紛紛指向這些大企業與
華爾街之間的「內部利益循環」。
軍工複合體( MIC )
 美國前 20 大企業中, MIC 佔了 12 位。
包括奇異( GE )、波音、麥道、洛克
希德馬丁( Lockheed Martin ) 7
Pillars Partners 、 Armor
Holdings 、 Airscan 、 MPRI 、 Vinnel
Corp 、 ICI…
 法國的湯姆笙、馬特拉(含 MOX )、
AirBus 、 Acatel…
偷天換日、藏軍於民

 日本企業的軍民雙向發展策略
 松下電器( Matsushita Electronics )生
產雷達,富士通( Fujitsu )生產飛彈導
航設備,豐田( Toyota )生產四輪傳
動裝甲, (Kawasaki )生產直升機,
Sony 生產精密飛彈零件;第五代電腦
計畫可配合美國星戰計畫( SDI )。
美國 MIC 圈內的政商循環
國際組織與公基金制度

 以市場為基礎的誘因:開發中國家由國
家承作成購保證基金。
 競賽性質的創新基金。
 結合生物多樣性公約內的 IPRs 與
TRIPs 。
 透過國際協定確認傳統知識歸屬,由具
國際公信力的 TRIPs 社團成立專責機構
打擊生物剽竊。
 1997- RiceTec case (US vs. India)
網路平台與全球經濟公民

 藍道羅賓森( Randall Robinson )


的泛非洲基金會( TransAfrica )與
人民抵制運動。
 1985-1987 年間,成功使 150 餘家美
國公司從南非撤資,迫使 Federick De
Klerk 與 Mandela 協商。
結論:世界的另一種可能

 傳統經濟的資本市場架構,最嚴重的缺
點是股東逆來順受,監督機制不足且相
互衝突,公民團體付之厥如,以及會計
標準不當。
 網路平台的串連,有助於股權分散的全
球經濟公民發揮集體制衡力量。
感謝聆聽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