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18

i i

i “EMIbook” — 2009/9/15 — 10:55 — page 1 — #1

經濟學導論

i
i i
i i
i “EMIbook” — 2009/9/15 — 10:55 — page 2 — #2

©2009, 吳聰敏
除非另有說明, 本講義內所有照片都是吳聰敏所拍攝。

個人網頁:
http://homepage.ntu.edu.tw/~ntut019/

本檔案僅供教師授課之用。

i
i i
i i
i “EMIbook” — 2009/9/15 — 10:55 — page 3 — #3

簡要目錄

目錄

1 經濟學是什麼?
2 市場經濟
3 消費者需求
4 價格與分配
5 生產與分工
6 國際貿易
參考文獻

©吳聰敏 (September 15, 2009)

i
i i
i i
i “EMIbook” — 2009/9/15 — 10:55 — page 4 — #4

目錄

目錄 4

序 7

1 經濟學是什麼? 8

1.1 矮人頭骨與登山小屋 9
日本的登山小屋 10 ▸ 南湖大山 11
1.2 從觀察到解釋 13
錯誤的分組 15 ▸ 從前有個天使 15 ▸ 人是上帝創造
的? 17
1.3 人是自私的動物 18
山屋: 日本人比較有愛心? 19 ▸ 學生幫老師掃廁所 21
▸ 五年五百億 24 ▸ 制度影響誘因 25
1.4 經濟學有什麼用? 25

2 市場經濟 30

2.1 縱貫鐵路與米價 31
米價 32 ▸ 價格變動與生產誘因 33
2.2 生產可能線與機會成本 35
成本 37
2.3 市場經濟與管制經濟 39
市場干預與管制 41 ▸ 經濟分析與經濟政策 43

3 消費者需求 46

3.1 需求法則 47
願付價格 48 ▸ 邊際價值與總價值 49
3.2 消費者剩餘 50

©吳聰敏 (September 15, 2009)

i
i i
i i
i “EMIbook” — 2009/9/15 — 10:55 — page 5 — #5

目錄 5

3.3 影響需求的其他因素 52
需求函數 55
3.4 所得效果與替代效果 56
所得效果與財富效果 57

4 價格與分配 60
4.1 網路拍賣 61
4.2 果菜市場 62
台北市果菜批發市場 63 ▸ 市場需求線 64 ▸ 均衡價
格 66 ▸ 颱風與小白菜價格 67 ▸ 如果沒有市
場 68
4.3 市場與價格機能 69
正斜率的市場供給線 69 ▸ 供給與需求變動 71 ▸ 承銷
人與市場供需 72
4.4 價格管制與人為分配 75
SARS 與口罩 76 ▸ 油價上漲 78

5 生產與分工 82
5.1 分工 83
機會成本 83 ▸ 生產可能線之斜率即機會成本 86 ▸ 比
較利益 87
5.2 成本 88
邊際成本 89 ▸ 邊際成本與總成本 91
5.3 供給 92
生產者剩餘 94
5.4 分工與最大產出 94
稻米產量與電腦產量 96 ▸ 市場供給線 97 ▸ 供給變
動 98

6 國際貿易 102
6.1 從自給自足到市場交易 103
自給自足 103 ▸ 市場均衡 105

i
i i
i i
i “EMIbook” — 2009/9/15 — 10:55 — page 6 — #6

6 目錄

6.2 國際貿易 106


貿易的利益 107 ▸ 市場是有效率的? 109 ▸ 貿易動
機 110
6.3 開放貿易的得與失 111
6.4 貿易管制 113
關稅 113 ▸ 開放貿易之爭議 115

參考文獻 118

i
i i
i i
i “EMIbook” — 2009/9/15 — 10:55 — page 7 — #7

台灣幾乎所有大學都有 「經濟學」 或 「經濟學原理」 的課程, 修課的學生


也相當多。 許多老師授課時會選擇用英文教科書, 原因之一是選擇多, 而
且的確有相當不錯的教科書。 另一個原因是, 授課老師希望學生們同時
學好英文。 如果學生們努力讀一本好的英文教科書, 他同時可以學好經
濟學與英文, 這是一箭雙鵰。
我的觀察是, 對極少數的學生而言, 英文教科書的確有一箭雙鵰的效
果。 但對一般的大一學生來說, 使用英文教科書並沒有達成提升英文的
能力; 因為沒有幾個人能在一學年當中好好讀一本厚達 800 頁的英文書。
(我自已在讀大學時當然也沒有做到這一點。) 結果呢? 使用英文教科書
授課不僅沒有提升學生的英文能力, 反而是經濟學也沒學好。 這是我整
理這份講義的目的之一。
不過, 提升英文能力還是很重要。 我的建議是, 在初步掌握經濟學的
概念之後, 你可以開始閱讀 The Economist, Wall Street Journal, 或者 Busi-
nessWeek。 當然, 你要讀的是英文版, 而不是中文版或山寨版。 我認為光
是看教科書 (不管是英文版或中文版), 你不可能確實掌握經濟學所要講
的道理。 一本理想的中文課本 (或講義), 加上閱讀英文的經濟週刊或報
紙才是學習經濟學最有效率的方法。
我歡迎經濟學授課老師把這份講義作為補充教材。 我目前的計畫是
這份講義會有 14 章, 預計在 2009 年 12 月初可以寫出來。 但是, 學期當中
很難一邊教學一般準備講義, 因此後半部分可能會比較簡略。 如果你發
現講義中任何錯誤, 或有任何建議與批評, 請送一個 email 給我。
這份講義尚未完成, 在這個階段我要感謝王篤盛, 林啟超, 高淑媛, 吳
慕凡, 與吳浩文的協助。

吳聰敏

©吳聰敏 (September 15, 2009)

i
i i
1 經濟學是什麼?

1.1 矮人頭骨與登山小 經濟學是什麼? 這是一個老掉牙的問題,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答案。


屋 答案不同可能無關對錯, 只是觀察的重點不同。 以下的講法別人早已經
1.2 從觀察到解釋 說過, 我們只是使用不同的例子重講一遍而已。
1.3 人是自私的動物 2003 年考古學家 Mike Morwood 及其研究團隊在印尼的 Flores 島

1.4 經濟學有什麼用? 上挖到一個小小的人類頭骨。 經過分析, 這是約 18,000 年前存活在島上


的人類的頭骨。 如果這個頭骨只是一個早期現代人 (Homo sapiens) 的
頭骨, 這並不值得那麼興奮。 但是, 這個頭骨有幾個特別的地方。
首先, 這不是一個現代人頭骨。 換言之, 18,000 年前存活在 Flores 島
上的這個人種與目前地球上 60 億人口並無直接關係。 其次, 如圖 1.1 左邊
所示, Flores 島人頭骨比起現代人的頭骨 (右圖) 小很多。 這也不稀奇, 很

©吳聰敏 (September 15, 2009)


1.1 矮人頭骨與登山小屋 9

圖 1.1
Flores 島人與現代人頭

左邊是 Flores 島人頭骨,
右邊是現代人的頭骨。 關
於 Flores 島人頭骨之發現
與分析, 請見
http://www.nature.
com/news/specials/
flores/index.html。

可能考古學家挖到的是一個小孩的頭骨。 不過, 經過分析之後, 考古學家


確認這是一個成人的頭骨。

1.1 矮人頭骨與登山小屋
考古學家進一步的分析後發現, Flores 島上的這個人種 (稱為 Homo flo-
resiensis) 的身高大約只有一公尺, 而且其頭腦很小。 現代人的頭腦大約
是 1,400 立方公分, 而 Flores 島人的頭腦大約只有 380 立方公分。 如果我
們計算頭腦與身高比例, 並假設現代人平均身高為 170 公分, 則現代人的
頭腦/身高比例為 1400/170 = 8.2; Flores 島人則僅有 380/100 = 3.8, 似
乎小得離奇。
由以上的發現及初步的分析結果, 科學家開始問問題: 為何 Flores 島
人的腦袋瓜子那麼小? 考古學家後來又挖到幾個頭骨, 不過, 整個來說,
可供分析的樣本仍然有限。 因此, 科學家目前對於頭腦/身高所提出的解
釋仍屬臆測。 但這些科學解釋相當有意思, 值得一提。
如果 Flores 島人今天還存活著的話, 他們會覺得現代科學家所提的
問題很奇怪。 從他們的角度來看, 問題應該是: 為何現代人類的腦袋瓜
子那麼大? 生物學者對於腦子大小的了解是: 腦子大有好處, 但也有缺
點。 先講缺點。 動物的腦子須消耗熱量, 而熱量自食物產生, 因此大腦袋
10 第 1 章 經濟學是什麼?

的動物須吃較多的食物。 在原始社會裡, 尋找食物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情。 相反的, 腦子大有其優點: 有助於對付敵人。
Flores 是一個小島, 島上有一種非常有名的動物叫科莫多龍 (Komodo
dragon)。 科莫多龍是一種大型蜥蜴, 雖然體型龐大, 但移動速度不快, 因
此不致於對 Flores 島人產生威脅。 其次, 小島的特點是食物的來源有限。
因此, Flores 島人如果長出大腦袋, 反而不利於存活。 從達爾文 (Charles
Robert Darwin, 1809–1882) 的演化論角度來解釋, Flores 島人的小腦袋
是演化的結果。

1.1.1 日本的登山小屋

2004 年 9 月我與幾位朋友到日本登山。 日本有四個大島, 其中最大的稱


為本州, 本州北部有一南北縱走山脈, 日本人習稱為日本阿爾卑斯山脈。
因為山脈甚長, 登山客將之分為南北兩部分。 我們爬的是北阿爾卑斯山
脈的槍岳與穗高連峰。 我們從北端進入山區, 沿著稜線往南, 高度都在
3,000 公尺左右。
9 月 28 日是進入山區的第 3 天, 我們爬經日本山界人氣指數最旺的槍
岳 (3,180 公尺), 下午抵達南岳登山小屋。 這一條登山路線, 沿路有許多
山屋, 幾乎都蓋在稜線上, 南岳山屋也不例外, 山屋所在位置高度接近
3,000 公尺。 登山小屋位於稜線上, 集水不易, 無法提供洗澡用水。 但除
此之外, 供吃供住, 什麼都有。 更重要的是, 山屋提供即時的天氣資訊。
南岳山屋內有一部電腦, 網路連線至日本氣象局, 可隨時了解山區的氣
象動態。
2004 年的 9 月 28 日剛好是中秋節, 我們從台北出發前往日本登山時,
心裡想著中秋節在日本高山上賞月, 避開台北滿街的烤肉味, 應該是人
生一大樂事也。 當然, 人生通常不是這麼美好。 中秋節前夕, 有一個颱風
正接近日本, 其路線由南而北, 掃過全日本。 中秋節傍晚, 南岳山屋所在
的山區開始下小雨, 溫度約 5 度。
隔天早上, 吃完山屋所供應的早餐, 我們 7 點左右上路。 一開始, 隊友
心情就是七上八下。 依原定路線, 當天的行程約 7 個小時, 途中要經過全
程最危險的稜線。 而一早開始, 因受颱風影響, 風勢雨勢逐漸加強。 我們
1.1 矮人頭骨與登山小屋 11

硬著頭皮在風雨中沿著穗高連峰的稜線, 在風雨中走了三個半小時, 接
近中午時抵達行程的中間點, 3,106 公尺的北穗高小屋。
北穗高小屋建在日本北阿爾卑斯山脈某一道崚線的北端, 山屋前面
有一片小空地, 前方往下是一片幾近垂直的峭壁。 天氣好的時候, 展望絕
佳。 不過, 我們碰到颱風, 行程最後的半小時我們手腳並用, 由峭壁右方
垂直爬升, 抵達小屋。
日本的山屋都設有乾燥室。 我們把雨衣, 背包放進乾燥室之後, 進入
小屋內, 裡頭有一兩位登山客。 屋外仍下著雨, 但室內相當幽靜, 音響播
放的是貝多芬的交響曲。 山區的風雨逐漸加強, 我們的領隊根據山屋的
即時氣象資訊, 臨時決定, 當天下午的行程延到明天再說。 颱風的威力從
下午開始加強, 當天半夜達到最大。 不過, 我們住在北穗高山屋內, 晚餐
可口, 餐後尚可點用咖啡及甜點。 晚上睡覺時有乾淨的棉被, 雖然室外的
風雨正強, 但我們全隊四人只覺得溫馨, 不覺得危險。

1.1.2 南湖大山

台灣有二百座以上超過 3,000 公尺的高山, 玉山是東亞第一高峰, 有些外


國人會到台灣來登高山。 中央山脈北端的南湖大山標高 3,742 公尺, 是台
灣登山界許多人心目中排名第一的好山。 我在約 30 年前曾縱走南湖大
山與中央尖山。 登山口是在北橫支線 (宜蘭至梨山) 的南山村, 第一天走
到雲稜山莊。 雖然名為山莊, 但實際上比工寮還不如, 只能勉強避風雨。
因為距今已 30 年, 印象很模糊, 似乎是碰到下小雨, 晚上窩在破敗的工寮
山莊裡, 只覺得寒冷。
2003 年我參加台大教職員登山社的活動, 再次前往南湖大山。 路線
相同, 第一天晚上也是住雲稜山莊, 圖 1.2 是 2003 年雲稜山莊的景象。 圖
中左下角的洗臉盆是隊員從山下一路背上山的, 不過洗臉盆不是洗臉用
的, 而是煮飯用的。 左上角是原始的乾燥設備, 當然如果碰到下雨, 此法
就不可行。 南湖大山需四天行程, 每一天的食物都是隊員從山下背上山。
睡袋也須自行背上山。 山莊勉強可避風雨, 但晚上睡覺時, 可聽到老鼠四
處走動的聲音。 我們的運氣不錯, 並未碰到下雨, 因此沒有機會體會下雨
時山莊的情況。
12 第 1 章 經濟學是什麼?

圖 1.2
雲稜山莊 (2003 年)
舊雲稜山莊, 現已拆除。 吳
聰敏拍於2003 年 7 月 19
日。

第二天下午, 隊伍抵達南湖圈谷的南湖山屋 (圖 1.3)。 南湖山屋相當


新, 還設有廚房。 不過, 山屋內沒水。 既然沒水, 為何有一個廚房? 我們很
快就發現, 距離山屋約 200 公尺的地方有個水源, 雖然是夏天, 但水量還
算豐富。 既然如此, 為何不裝設水管把水引進山屋? 好問題, 但沒有人知
道答案。
比較嚴重的是, 山屋沒有廁所。 台灣的高山山屋大多沒有廁所, 如果
有, 其衛生狀況是沒有在台灣登過高山的人無法想像的。 因此即使山屋
設有廁所, 很多人寧可自行找隱蔽的野外解決。 南湖有個漂亮山莊, 但沒
有廁所。 太陽下山之後到隔天清晨之前, 夜黑風高, 是登山隊員自行解決
問題的好時機。 不過, 你相中的好地點別人中意。 你光臨的時機可能四
下無人, 但是你必須非常小心, 否則很容易就踩到前人的 「遺物」。 南湖
圈谷據說是冰河時期的冰斗地形, 風景壯麗, 絕對是國際級風光。 不過,
在山屋附近行走, 你無可避免地會聞到異味, 四處可以看到使用過的衛
生紙。
一個山友看了本文初稿之後, 來了一封信告訴我說, 雲稜山莊已拆除
重蓋。 但是, 「最近他們從南湖回來, 有經過新山屋。 但還沒到就有味, 因
為新雲稜沒蓋廁所。」 信末加了一句話: 「我想蓋山屋的人他們家可能沒
有廁所。」 蓋山屋的人家中當然有廁所, 可能還超級乾淨的, 問題是, 規畫
1.2 從觀察到解釋 13

圖 1.3
南湖大山與圈谷
左下角山屋為南湖山屋。
吳聰敏拍於2003 年 7 月 20
日。

蓋山屋的人是公務員。
考古學家挖到 Flores 矮人頭骨時, 科學家問的問題是: 為何 Flores 矮
人的腦子如此之小? 看到日本與台灣的山屋差異如此大, 你馬上會問: 為
什麼? 人類學家幫我們回答了矮人頭骨的問題, 但山屋問題的答案我們
要自己尋找。 在回答山屋問題之前, 我們不妨先看看其他國家的山屋。
尼泊爾是高山之國, 以世界第一高峰聖母峰 (8,848 公尺) 聞名。 不
過, 其境內還有其他高峰。 安那普那峰基地營高度 4,120 公尺, 是尼泊爾
境內有名的登山路線之一。 從基地營可以看到有名的魚尾峰 (Machha-
puchara), 高度 6,993 公尺。 魚尾峰狀似魚尾, 因此得名。 2001 年底, 我與
一群登山者造訪安那普那基地營。 我們在傍晚時刻抵達營地, 登山小屋
如圖 1.4。 尼泊爾是個貧窮國家, 平均每人國民所得 (per capita national
income) 大約只有台灣的十分之一, 但是每一間山屋都提供吃住, 廁所比
不上日本山屋的乾淨, 但比台灣的好太多了! 如果供水充足, 山屋老闆會
幫你燒熱水洗澡。

1.2 從觀察到解釋
以上是 Flores 矮人頭骨與登山小屋的故事, 這兩者到底有何關係? 以內
14 第 1 章 經濟學是什麼?

圖 1.4
尼泊爾安那普那基地營
右方白色山峰是魚尾峰主
峰。 吳聰敏拍於2001.12.10
日落時分。

容而言, 矮人與山屋毫無關係。 不過, Flores 矮人頭骨挖出來之後, 科學


家開始提問, 也嘗試回答問題。 各國的登山小屋排在一起看, 登山客也開
始問問題, 找答案。 從觀察, 提問, 到提出解釋, 矮人與山屋有類似之處。
在 Flores 矮人頭骨的故事中, 如果我只提出問題, 沒有說明科學家的
臆測, 讀者可能會有自己的猜測。 你的猜測與科學家目前的猜測可能相
同, 也可能不同; 你的猜測可能是對的, 也可能是錯的, 這要等到科學家
作更多的研究之後, 答案才會水落石出。 不過, 從觀察現象, 提出問題, 猜
測答案, 到尋找証據驗証答案, 這就是科學研究的過程。 Flores 矮人頭骨
是一個自然科學 (nature science) 的問題, 是生物學與考古學的研究。
在山屋的故事中, 我們觀察現象, 也提出問題, 如果有人猜測答案, 並
進一步驗証答案是否正確, 這也是科學研究的過程。 因為山屋是社會現
象, 因此這是一個社會科學 (social science) 的故事。 各國山屋為何不同?
這是一個經濟學 (Economics) 的問題, 經濟學對於山屋的現象會提出解
釋。 拿 Flores 矮人頭骨與山屋作對照, 我所要說明的是: 經濟學是社會
科學, 而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並無兩樣, 唯一的不同是, 自然科學研究自
然現象, 經濟學則研究社會現象。
1.2 從觀察到解釋 15

1.2.1 錯誤的分組

由此可知, 台灣的高中自二年級開始分自然組與社會組是一個錯誤的制
度。 以往, 不喜歡數學課, 或自認為數理能力不佳的人比較會選擇進入
社會組; 上大學時社會組的學生多選擇進入人文學院 (如中文系或外文
系), 社會科學院 (如經濟系), 或管理科系。 但是, 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一
樣, 目的都是在解釋現象, 因此, 學生必須具備邏輯推理的能力, 也就是
數理能力。 如果有人在高中階段因為數理能力較弱而選擇社會組, 上大
學時他選擇經濟學系, 開學後他馬上就會發現, 邏輯推理與數學計算是
經濟分析必備的能力。
美國的高中並不分組, 但略有能力分班。 校方每年招進一群新鮮人,
但大一大二時並不分系, 而是共同必修或選修一些通識課程, 其內容包
括人文學科, 自然科學, 與社會科學之課程。 換言之, 每一位大學生須了
解人文, 社會, 與自然科學的基本知識。 在大學的前兩年, 學生由修課中
嘗試了解自己的興趣與特長, 到了大三, 根據自己的興趣學生選擇一門
主修 (major)。 若以經濟系為主修, 大三大四時所修的科目即集中在經
濟學相關科目上。 美國大學真正的專業細分是從研究所才開始。
在學院的區分中, Arts and Science 是一個大學院, 其中, Arts (人文)
指文學與藝術學系, Science (科學) 則包括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 文學與
藝術是在表達情感, 無關解釋現象; 相反的, 科學是在解釋現象, 無關藝
術表現。 因此, 美國把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放在一起是合理的。 台灣把
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的學生送作堆, 而把自然科學的學生分出去, 這完
全講不通。1

1.2.2 從前有個天使

經濟學的目的是在解釋社會現象。 在看到各國山屋的差異之後, 每一個


人都會提出解釋。 科學理論的起頭都是猜測 (conjecture)。 經過驗証之
後, 某一個猜測比其他的猜測更有解釋能力, 這個猜測就成為眾所接受
的理論 (theory), 或稱為正確的理論。
1
如果沒道理, 台灣為為何出現這樣的制度? 這也是經濟學要解釋的問題。
16 第 1 章 經濟學是什麼?

不過, 什麼才能稱為是正確的理論? 這需要費一點功夫說明, 而我想


借用物理學發展史上最有名的一段故事來說明。 不過, 我大學時代所學
的物理學已經忘光了, 底下我引用的是物理學家費曼 (1996) 的講法。
在天氣晴朗的晚上, 你到屋外看天上的星星, 可能好奇它們是如何運
轉的。 觀察星星與月亮一段時間之後, 你可能開始猜測星體運轉的道理。
幾千年來, 關於行星之軌跡及星體運行的現象, 人類提出種種的故事。 有
人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也有人認為地球是繞著太陽旋轉。 在16 世紀,
天文學家確定了行星 (包括地球在內) 是繞著太陽旋轉, 但是, 地球繞日
是圓周運動? 速度有多快? 什麼樣的力量讓地球繞日運行? 在當時, 這些
問題的答案並不清楚。 因為不清楚, 因此有種種的猜測。 以現代的術語
來說, 關於星球運行的現象有許多的理論, 但沒有人能確定哪一個是正
確的。
關於月亮繞著地球運轉的力量從何而來, 有一個理論是這麼說的: 月
亮之所以繞著地球運轉, 是因為有個天使賣力地把月亮沿著軌道往前推。
聽故事的人問: 天使怎麼會有那麼大的力氣? 答案是: 因為是天使, 所以
力氣大。 聽者又問: 為什麼我看不到天使? 答案: 天使有隱身的本事, 人
類當然看不到。 你如果暫時把國中或高中的物理課本放在一邊, 你會發
現這個解釋還蠻能自圓其說的, 不容易反駁。
天使的故事也許現代人覺得好笑, 但古代的人可能大多相信。 事實
上, 不要講古代, 一百年前的宜蘭人就相信類似的故事。 日本治台之初,
總督府派駐宜蘭之廳長西鄉菊次郎於 1899 年作報告如下:2

新發現的地方上特殊風俗習慣為本年 6 月 23 日月蝕之際, 由
於迷信月亮有病, 故至月亮復圓為止, 一直敲鑼打鼓, 於廟
宇等地庭園亦有奇異裝飾, 並進行祈禱, 一時之間極盡喧騰
熱鬧。 . . .

雖然物理學家在 17 世紀末 (清國統治台灣初期) 已解開行星運動的奧秘,


宜蘭人在 19 世紀末仍然以月亮生病來解釋月蝕現象。 如果你乘坐時光機
器回到一百年前的宜蘭, 向當地人說明月亮生病的理論是錯的, 你馬上
就會發現, 這不容易。
2
參見臺灣省文獻會 (2001), 頁176。
1.2 從觀察到解釋 17

回到 17 世紀的天文學研究。 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 (Galileo Galilei, 1564–


1642) 經由實驗發現 「慣性原理」, 這是我們在國中課本上所熟知的 「靜者
恆靜, 動者恆動」, 意思是說: 一個運動中的物體如果不受外力, 它會以等
速率繼續前進。 你如果把慣性原理跟天使的故事放在一起看, 馬上會發
現兩者是互相矛盾的。 如果 「慣性原理」 是對的, 則天使在軌跡上把月亮
往前推時, 月亮會以加速度前進, 不會繞著地球旋轉。
牛頓 (Issac Newton, 1643–1727) 進一步提出的說法是: 如果要改變
物體運動的方向, 外力必須施加在其側面。 月亮本來是以等速率前進的,
照 「慣性原理」 它應該離地球越來越遠。 但如果有個天使時時刻刻地把
月亮往地球的方向推, 月亮運行的方向會改變; 如果推力恰到好處, 月亮
就會剛好繞著地球旋轉。 講到這裡, 我們發現牛頓的故事和原始版本的
「天使的故事」 其實很像, 唯一不同的地方是: 推力的方向不同。 牛頓還
為他故事中的天使取了一個名字, 叫萬有引力 (universal gravitation)。
牛頓與伽利略的故事聽來合理, 頗能自圓其說, 但他們的故事 (理論)
是對的嗎? 如果沒有証據 (evidence), 聽故事的人當然還是半信半疑。 不
過, 牛頓進一步提出各種証據來驗証萬有引力理論, 証據之一就是地球
上的潮汐現象。 另一個証據是經由計算証明, 月亮繞地球的軌道的大小,
與地球表面上自由落體的速度有關聯。
除了以上之外, 萬有引力定律最神奇的演出是在 19 世紀中葉。 1846
年 9 月 23 日, 天文學家在望遠鏡裡發現了海王星 (Neptune)。 不過, 海王
星不是天文學家以望遠鏡在漫無邊際的天空裡找到的, 它是兩位天文學
家根據萬有引力定律先計算出其位置, 再通知天文台找到的。
如果萬有引力理論不正確, 我們無法想像根據這個理論的計算竟然
可以發現海王星。 反之, 這也回答了我們原先的問題: 如何確定某個理
論是對的? 正確的理論不僅解釋一個現象, 它能解釋許多現象, 它甚至能
預測人們原先沒有想到的現象!

1.2.3 人是上帝創造的?

牛頓萬有引力的理論解釋了星球的運行, 解釋了潮汐的現象, 發現了海


王星, 這是自然科學的一項偉大成就。 達爾文的演化理論也解釋生物界
的許多現象, 包括 Flores 島上的矮人頭骨為何如此之小。 如果你偶而觀
18 第 1 章 經濟學是什麼?

賞 Discovery 或 National Geographic 電視頻道, 可能有機會看到某些動


物有所謂的 「近親相殘」 的行為。 演化理論也可以解釋這個看來可怕的
現象。
在 19 世紀中葉達爾文提出演化論時, 西方世界早已有一套物種起源
的理論。 當時, 西方人大多相信, 人與世間萬物都是上帝所創造的。 演化
論到最後得以打敗 「上帝造人」 的理論, 靠的不是生物學家滔滔不絕的
雄辯, 靠的是証據: 演化論的推論與許許多多的觀察符合。 萬有引力理論
是物理學的一項偉大成就, 演化論則是生物學的偉大成就。

1.3 人是自私的動物
經濟學是社會科學, 那麼經濟學解釋了什麼社會現象呢? 要回答這個問
題, 我們還是比照一下物理學與生物學。 天文物理學理論的起點是其基
本假設: 物體之間有引力存在, 引力與距離平方成反比, 與質量成正比。
由此一假設出發, 物理學家作出推論, 解釋了許許多多的物理現象。 生物
學領域也是如此。 達爾文在觀察分析許多生物與化石之後, 提出一個假
設: 生物是演化出來的, 適者生存。 由此假設出發, 生物學家進一步觀察
古往今來的物種, 發現其與演化論的推論相符。
經濟學是科學, 它也是以類似的方法解釋社會現象。 要說明經濟學
如何解釋社會現象, 我們且借用亞當.史密斯 (Adam Smith, 1723–1790)
的例子。 經濟學者多認為 Adam Smith 是經濟學的開山老祖, 他的 《國富
論》 (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出
版至今已超過 200 年。 兩百年前的人不使用電腦, 不聽 MP3, 沒有手機,
但古人的經濟行為與今天的人類似。 亞當.史密斯對於人類行為的觀察
與解釋, 仍適用於今天。
社會現象是人與人之間互動的現象, 要解釋社會現象, 必須從人的行
為出發。 經濟學的基本假設是: 人的行為在反映其自利 (self-interest) 的
動機, 人是為自己而活。3 而神奇的是, 人的自私行為不僅有利於自己, 也
有利於他人。 引用亞當.史密斯的說法:4
3
不過, 社會有不少人致力於幫助他人, 例如某些宗教團體, 這如何解釋? 這些行
為與追求自利之假設並不衝突: 因為幫助他人的行為會讓助人者得到滿足。
4
亞當.史密斯 (2000), 頁30。
1.3 人是自私的動物 19

我們每天有得吃喝, 並非由於肉商、 酒商或麵包商的仁心善


行, 而是由於他們關心自己的利益。

如果這聽來太抽象, 我們以實際例子來說明。

1.3.1 山屋: 日本人比較有愛心?

「人追求自利」 的假設可以解釋各國山屋之不同嗎? 在循此方向尋找答


案之前, 我們先看看其他的解釋是否講得通。 如果只比較台灣與日本的
山屋, 一個可能的解釋是: 台灣的平均每人所得遠低於日本, 因此台灣的
山屋較日本差。 聽來言之成理。 不過, 把尼泊爾的山屋也放進畫面, 以上
的講法就講不通了。 尼泊爾的平均每人所得只有台灣的十分之一, 但其
山屋的服務卻比台灣好!
如果所得的高低不能解釋, 那麼, 另一個解釋是: 日本人與尼泊爾人
較有愛心, 台灣人比較沒有愛心。 要驗証這個解釋是否正確有點困難, 原
因是愛心很難具體衡量。 不過, 如果你有機會到南投的清境農場, 或者
梨山附近的武陵農場, 就會發現山上的旅社與民宿對待客人還蠻親切的,
服務態度不輸日本的山屋。 或者, 如果你有機會從竹東進入山區, 經過大
約3 小時的車程可以到達一個原住民部落, 名叫司馬庫斯。 原住民所經營
的民宿服務也不差。 台灣人比較沒有愛心? 事實似非如此。
所得高低不能解釋山屋的差異, 愛心也不能解釋, 那麼台灣高山上的
山屋為何如此之差? 經濟學從人是自利的假設出發, 解釋如下。 除了台
灣之外, 日本與尼泊爾的山屋都是民間經營, 台灣則是由林務局或國家
公園管理局興建管理。 以日本北穗高小屋為例, 山屋主人小山義治在戰
後初期費盡千辛萬苦蓋了小屋之後, 開始經營山屋。
他如何經營山屋? 如果有登山客住進, 山屋主人就有收入。 登山客越
多, 利潤也越高; 因此, 山屋主人會想盡辦法提供登山客各項服務。 這就
是山屋主人自利的動機。 有人喜歡登山, 但背著大包小包的糧食及睡袋
可不輕鬆; 因此, 山屋提供飲食與棉被。 下雨天登山除了危險之外, 衣服
一旦濕透, 隔天穿起來很不舒服; 因此, 山屋裡提供乾燥室服務。
台灣的山屋是林務局或國家公園管理局所興建, 林務局與國家公園
管理局的工作人員是公務員。 在台灣, 軍隊, 公務機關 (如林務局與台北
20 第 1 章 經濟學是什麼?

市政府), 公立國中, 國立大學等, 合稱為軍公教部門。 相對而言, 便利商


店, 台塑企業, 新光三越百貨公司, 補習班, 餐廳等都是民營企業。 在民營
企業裡, 員工的薪資主要決定於工作表現; 反之, 台灣軍公教部門的薪資
主要決定於年資與學歷。 例如, 台灣的國高中幾乎全部都是公營學校, 老
師薪水決定於年資與學歷, 與書教得好不好並無關係。 既然薪水不受影
響, 老師遂無誘因 (incentive) 把書教好。
同理, 台成清交等國立大學也都是公營企業, 教授的薪水與書教得好
不好, 關係也不大。 因此, 公營大學的老師們也沒有強烈的誘因好好教
書。 你如果覺得補習班的老師平均而言比學校老師教得好一些, 其中的
原因就在於軍公教部門的薪資制度。
回到山屋的經營。 台灣的山屋是林務局或國家公園管理局興建與經
營, 但登山客越多, 公務員的薪水不會增加; 登山客少, 主管的公務員的
薪水不會減少。 事實上, 登山客越多, 山屋折舊損耗的速度越快, 主管單
位須費心修復或重建, 這對主管單位只有壞處, 沒有好處。 因此, 公務員
希望上山的人越少越好。
人是自私的動物, 山屋主人如此, 公務員也是如此。 不過, 若民間可
以經營山屋, 自私會產生日本與尼泊爾的山屋。 台灣禁止民間企業經營
山屋, 林務局或國家公園只好自行蓋山屋, 而公務員的自私動機會產生
台灣型態的山屋。
日本與尼泊爾山上由民間經營的山屋, 登山客須付費。 以2009 年為
例, 日本山屋一宿二食平均收費約 9,000 日圓。 有些人可能覺日本山屋
的費用並不便宜, 或覺得山屋主人取得暴利。 2004 年 9 月 29 日我在北穗
高小屋內避颱風。 如果山上沒有山屋, 或者山屋像台灣南湖大山的雲稜
山屋, 我們一行四人的下場可能很慘。 從這個角度來看, 9,000 圓日幣相
當合理。
兩天之後, 也就是登山行程的最後一天, 我們從另一個有名的穗高岳
山屋下山。 這時節是日本山區樹葉變紅的季節, 許多日本人上山賞紅葉。
這天是星期五, 我們下山的沿途, 上山的日本人絡繹不絕。 其中, 年輕人
很少, 絕大部分是中老年人。 因為有山屋, 他們只須背著自身所需衣物。
山屋主人的自利動機造就日本男女老少都有機會上山賞紅葉。 如果日本
的山屋跟台灣一樣, 我相信這當中百分之九十的人上不到兩三千公尺的
1.3 人是自私的動物 21

高山。 南湖大山是台灣第一等好山, 但台灣有多少人登過呢?


台灣的高山山屋比其他國家差, 與所得高低無關, 也與愛心無關, 而
是管制 (regulation) 的結果。 人是自私的動物, 如果政府不胡亂管制, 而
且登山客夠多, 自然有人蓋山屋, 提供登山客服務, 這可鼓勵台灣的登山
風氣。 而且, 山上有民營山屋也降低了天氣變壞時登山客所面臨的危險。
在政府管制之下, 天氣變壞時, 登山客只能在山上受苦受凍。
經濟學對於山屋的解釋是對的嗎? 你可能半信半疑, 我們需更多的
証據。 假設你認為以上的解釋是對的, 接下來的問題是: 台灣為何會管
制民間經營山屋? 這是值得探討的課題。

1.3.2 學生幫老師掃廁所

台灣的學生大約從國小 5 年級開始就必須清掃校園, 運氣不好的, 會分配


到掃廁所。 對大部分的同學來說, 這是個不愉快的經驗。 學生除了打掃
自己的廁所之外, 也要打掃老師的廁所。 學生為何要幫老師打掃廁所? 其
中道理為何, 我不太明白。 但我了解的是, 老師的廁所一定會比學生的乾
淨。 否則的話, 負責打掃的學生就慘了。 學生下課後到 7-eleven 買東西,
不須掃廁所。 到麥當勞用餐, 不須掃廁所。 到電影院看電影, 也不須掃廁
所。 那為何到學校上課就須掃廁所?
第一個解釋是學校老師說的: 這是生活教育的一部分, 而生活教育是
重要的。 生活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老師可能沒講, 但不外乎是希望學生
能養成好的生活習慣。 換言之, 生活教育的目的是希望學生在學校打掃
廁所, 回到家也會打掃廁所, 或者會幫忙把家裡整理乾淨。 我沒有調查資
料可以了解有多少國中生或高中生會幫忙打掃家中廁所, 但我相信比率
應該不高。
即使打掃廁所是好的生活教育, 我們也要問: 這項教育為何要從國
小五年級持續到高三? 國小五年級的學生要學算術, 高三學生也要學數
學, 不過, 難易程度可是天壤之別。 因此, 每年都有數學課程是可以理解
的。 但是, 國小五年級學生掃廁所的方法與高三學生掃廁所的方法並無
不同。 既然如此, 為何須連掃 8 年? 事實上, 要把廁所掃乾淨需要現代科
技,5 學生從打掃廁所裡學到任何清潔科技嗎? 我看不出來。
5
參見 WTO (World Toilet Organization): http://www.worldtoilet.org/
22 第 1 章 經濟學是什麼?

學生掃廁所的第二個解釋是: 學校經費不足。 因為經費不足, 只好請


學生幫忙, 負擔學校的經費支出。 這似乎言之成理。 不過, 台灣各地有高
級的餐廳, 也有許多平價的餐廳; 前者一定附有廁所, 後者不一定。 平價
餐廳的收費低, 但從來沒有老闆要顧客打掃廁所的。 換言之, 平價餐廳,
電影院, 大賣場的老闆都想盡辦法降低經營成本, 但從來沒有為了降低
成本而要顧客打掃廁所的。
飯店, 百貨公司, 遊樂區, 加油站的老闆不可能叫顧客掃廁所。 先掃
廁所再上菜? 顧客馬上調頭走人。 在追求私利的動機之下, 民營企業不
僅不會要求顧客掃廁所, 還提供乾淨無比的廁所。 學校是教育服務業, 校
長與老師提供教育訓練服務, 學生是顧客。 但是, 台灣的國小與國中的制
度與一般民營企業有很大的不同:

■ 台灣的國中國小是強迫教育 (compulsory education) (台灣稱為義


務教育), 小孩子非上學不可。
■ 依據教育部的統計, 2008 學年度台灣民營國小與國中學校數目是
學校總數的 1.6%, 學生人數則占總人數的 4.6%。 顯然, 台灣絕大部
分的國中小學都是公營企業。 台北市立新生國小是公營企業, 屏東
縣立中正國中也是公營企業。
■ 台灣實施學區制度, 小孩只能進指定的學校。 學區制度是什麼? 打
一個比方來說, 如果百貨公司也實施 「購物區制度」, 那麼政府就會
規定某個消費者只能到指定的百貨公司購物, 其他百貨公司不准去。
在學區制度下, 家中如果有小孩要入學國小或國中, 暑假開始時, 就
會接到通知, 8 月底帶著小孩到指定的學校報到。6
■ 公營學校老師的薪水隨著年資而增加, 與教學品質好壞無關。

■ 公營學校的學費是教育部統一規定的, 辦學較努力的學校不能收較
高的學費; 反之, 辦學成效差的學校也收同樣的學費。

hp/wto_hp.htm。
6
家長也可以把小孩送到民營學校, 但是其學費較公營學校高。 台灣因為教育部
的管制, 民營國中國小的數量很少, 因此, 住家附近可能沒有民營學校。 此外, 公營
學校的經費一小部分來自學費, 絕大部分是由家長納稅補貼。 家長把小孩送到民營
學校, 他仍然須繳稅補貼公營學校經費。
1.3 人是自私的動物 23

■ 公營學校向家長們收學費, 但是學費收入只占學校經費支出的一小
部分。 公營學校的經費九成來自教育局或教育部的撥款。

人是自私的動物。 山屋主人追求私利, 老師也一樣。 追求私利是人的本


性, 與學識高低無關, 與職業也無關。 學校的經費百分之九十來自教育局
或教育部, 校長與老師們關心的當然是教育局或教育部的看法, 不是學
生與家長的感受。
相對的, 民營企業的利潤來自顧客, 企業老闆追求私利, 當然也就關
心顧客的反應。 百貨公司與飯店為了追求利潤, 會把廁所打掃得乾乾淨
淨的。 但是, 對於公營學校而言, 因為教育部給的經費並無 「廁所打掃外
包」 這一項, 如果要解決廁所問題, 必須自行調度經費, 這是自找麻煩。
在公營學校裡, 如果校長或總務主任努力把廁所打掃的工作外包, 他們
的薪水並不會增加, 因此也就沒有誘因作此努力。
40 年前台灣的學生掃廁所, 原因可能真的是教育經費太少。 如果學
校是民營企業, 所得上升之後, 這個制度一定很快就改變過來。 在公營學
校的制度下, 校長與老師沒有誘因改變現況。 不過, 校長與老師在學校也
要上廁所, 因此學生們被要求一定要把老師的廁所打掃乾淨。
除了學生掃廁所之外, 台灣的國中與高中還有一些特別的現象。

■ 繡學號
剛升上國一或高一的學生, 開學第一個生期每一個人都忙著繡姓名
學號, 而且, 不只繡一兩件, 每一件制服上都要繡學號。 二三年級以
後, 不需要繡姓名學號, 但須加繡一槓。 學校有必要了解學生的身
分, 但是制服上繡學號是確認身分的唯一方法嗎? 最好的方法嗎?
看看大企業與辦公大樓確認身分的方法, 你就知道繡學號是石器時
代的遺物, 而且成本甚高。 不過, 成本是在家長與學生身上; 不在校
長身上, 也不在老師身上。 因此, 公營學校一點都不在乎。
■ 辦公室先裝冷氣
台灣的公營學校, 大都裝有冷氣。 不過, 冷氣是裝在校長室與老師的
辦公室, 不是裝在教室。 因此, 夏天到學校去, 教室不見得有冷氣, 但
辦公室幾乎一定有。 這好像是到了百貨公司去, 賣場沒裝冷氣, 售貨
員休息的地方則裝有冷氣。 在這個想像的世界裡, 如果你問公司老
24 第 1 章 經濟學是什麼?

五年五百億
行政院於 2004 年提出 「五年五百億計畫」, 目的是要在 服務業。 國際一流大學就像我們耳熟能詳的一些國際
台灣發展國際一流大學。 2005 年 10 月, 行政院決定第 一流企業一樣, 提供一流的服務。 學生花錢進好的大
一年的經費中要分配新台幣 30 億元給台大, 17 億元給 學, 目的是要累積知識, 培養專業技能。 好的大學提供
成大。 以 2,300 萬人口計算, 台灣平均每一個人要交出 優良的服務, 因此學費較高。
新台幣 130 元給台灣大學, 74 元給台南的成功大學。 國際一流企業是如何創造出來的? 經濟學的答案
五年五百億計畫的由來是, 台灣目前尚無國際一流 是, 品質來自市場競爭, 政府補貼無法創造一流企業。
大學。 何謂國際一流大學? 如何認定國際一流大學? 這 Wooldridge (2005) 分析美國的大學之所以凌駕其他
些問題其實都還有爭議, 不過, 對於 「台灣目前尚無國 各國, 原因是:
際一流大學」 的說法, 似乎並沒有太大爭議。
台灣的大學為何達不到國際一流水準? 這也有種種 ■ the federal government plays a limited
的看法。 一個常見的看法是, 政府未提供足夠的經費。 role,
例如, 台大李嗣涔校長即認為, 「集中資源的 「拔尖」 是 ■ competition,
台灣發展國際一流大學的唯一方法。 . . . 若將有限資源 ■ it is all right to be useful.
分散, 最後良機一旦錯失, 恐無法挽回機會。」 (《台大校
友》, 41 期, 頁 1–3, 2005.9。) 根據以上的論點, 台灣欲發 第1 句話的意思是, 美國聯邦政府鼓勵民間創辦大學,
展國際一流大學必須政府提供大量經費, 而五年五百 對於高等教育市場並無太多管制。 舉例來說, 美國民營
億計畫即是此一思考下的產物。 大學自行決定收多少學費; 反之, 台灣公民營大學收多
依據中國上海交通大學的排序, 全世界頂尖大學的 少學費要受教育部管制。 第 2 句話的意思是, 學校間的
第 1 名是哈佛大學, 第 2 名是史坦佛大學。 這兩間都是 競爭促成大學品質提升。 第 3 句話是說, 大學裡會教一
美國的私立大學 (民營大學)。 事實上, 在國際排名前 些學生將來就業後可以會用到的東西。
20 所大學中, 美國大學占了 17 所, 其中半數以上是民營 由此可見, 創造國際一流大學的方法不是政府增加
大學。 若只算排名最前面的 12 所大學, 第 3 名與第 8 名 補貼, 而是改變高等教育體制, 讓台灣的大學與台灣的
分別是英國的劍橋與牛津大學, 第 4 名是加州柏克萊大 民營企業一樣, 面對國際競爭。 如果台灣的民營企業能
學, 其餘都是美國的民營大學。 在國際競爭之下出人頭地, 民營大學當然也有這個能
看了以上的資料, 馬上令人懷疑, 政府增加經費給公 力。 政府積極投入大把納稅人的鈔票或許可以創造出
營大學真的是創造國際一流大學的好方法嗎? 大學是 一兩家國際一流大學, 但納稅人要付出很高的成本。

闆為何如此, 他的答案可能是: 「銷售的工作很辛苦, 休息時有冷氣,


售貨時才能提供好的服務。」 也可能是: 「顧客需要一點磨鍊, 將來才
會有好成就!」

你若覺得以上的講法有失公允, 那不妨觀察一下安親班。 台灣各地


1.4 經濟學有什麼用? 25

方的安親班大部分都是民間經營, 比較一下安親班與國中小學的冷
氣安裝, 再想一下其中的道理。

1.3.3 制度影響誘因

如果你覺得以上的分析對於台灣軍公教人員似乎太嚴厲了一些, 那麼原
因是我沒有表達清楚。 經濟學認為誘因引導人的行為, 而制度 (institu-
tion) 影響誘因。 台灣軍公教部門的薪資制度與民間企業不同, 這是民營
企業員工與軍公教部門員工行為不同的原因。 換言之, 如果我們把某軍
公教部門的員工與某民營企業員工對調, 三個月之後這些人的行為會反
過來。
因此, 如果你覺得台成清交國立大學老師的教學態度不好, 經濟學要
告訴你的是: 問題是在 「學校公營」 的制度上, 而不是老師本身。

1.4 經濟學有什麼用?
經濟學有什麼用? 有一種講法是說, 經濟學是 「經世濟民」 之學, 但我不
太曉得其真正意涵。 從社會科學的角度來看, 經濟學如果能解釋社會現
象, 那麼它可能有用。
首先, 如果經濟學對於各國山屋不同的解釋是對的, 那麼台灣的林務
局與國家公園管理局不應該再管制民間經營山屋。 在適度的規範之下,
台灣開放民間經營山屋。 幾年之後的冬天, 台灣喜歡登山的男女老少就
有機會在南湖大山的山屋裡, 喝著咖啡, 欣賞窗外的雪景。 你如果曾在秋
天登過南湖大山, 一定同意南湖圈谷的雪景絕對比合歡山動人。
其次, 如果台灣的民營國中國小的數目增加, 譬如, 公營國中國小的
比率下降到 50% 或 60%; 並且, 教育部逐步解除種種教育管制, 讓家長可
以選擇小孩子到那一間學校上學, 小學生們不再掃廁所。 廁所的衛生情
況會改善, 學生們在學校裡不再憋屎憋尿, 健康情況將會提升。
但可能有人認為, 民營學校一旦增加, 學費會變得很昂貴, 家長負擔
不起; 因此, 學校還是公營比較好。 價格也是經濟學研究的課題, 而且結
論剛好與一般人的認知相反: 若學校之間競爭 (competition) 多一些, 價
格一定會降低。 台灣的公營大中小學的學費之所以低於民營學校, 原因
26 第 1 章 經濟學是什麼?

是教育部提供巨額補貼。 換言之, 家長所交的學費只是學校營運成本的


一小部分。 如果比較整個學校平均每一個學生的營運成本, 公營學校遠
高於民營學校。
以高中為例, 台灣目前的民營高中每年學費約 10–12 萬元, 公營高中
每年學費約 2 萬元。 公營高中的經費主要來自教育部, 而教育部的經費
是納稅人交的。 由學校的營運成本除以學生人數, 可以計算出平均每一
學生的成本。 民營高中的平均每生成本大約等於其學費, 也就是每年 10–
12 萬元。 公營高中呢? 把學校的土地成本以及老師的退休金納入計算,
平均每一學生的成本大約是 20 萬元。 換言之, 台灣公營高中的平均每生
成本大約是民營的 2 倍。 假設某公營高中有學生 2,000 人, 現若改成民營,
每位學生成本每年減少約 10 萬元, 一年合計將節省納稅人新台幣 2 億元。
如果經濟學的解釋與政策建議是對的, 在減少公營增加民營之後, 學
校的品質會上升, 納稅人的學費負擔會減少。 因此, 把經濟學稱為是 「經
世濟民」 之學, 可能也算是名副其實吧?

摘要
■ 經濟學的目的是解釋社會現象, 其性質 ■ 經濟學認為誘因影響人的行為, 而制度
與自然科學相同。 影響誘因。 因此, 同一個人在不同制度下
■ 經濟學研究的起點是觀察現象。 為了解 會有不同的行為出現。
釋現象, 經濟學家提出猜測, 又稱為理 ■ 台灣軍公教部門的薪資制度與民營企業
論或模型 (model)。 某一個理論若無法 不同, 民營企業員工的薪資高低主要取
解釋現象, 或者理論的預測與事實不符, 決於工作表現。 公營企業員工的薪資主
這個理論會遭到淘汱。 反之, 若有一個理 要取決於年資與學歷, 與工作表現的關
論能夠解釋現象, 甚至能預測人們原先 係不大。
未知的事情, 這是正確的理論。 ■ 經濟學的基本假設是人追求自利。 但是
■ 在自然科學裡, 物理學的萬有引力定理 在民營企業的制度下, 人追求自利的行
是眾所公認正確的理論。 在生物學裡, 演 為會有利於他人。
化論也是多數學者所認同的正確理論。
習題 27

習題
1. 課本提及, 尼泊爾的平均每人所得大約是 育主管當局又不積極處理私
台灣的十分之一, 請上網找出過去兩年台 立學校問題, 監督私立學校,
灣的平均每人國民所得是新台幣多少元。 未來私立學校 「倒校」 機會可
2. 有人認為 「山屋若開放民營, 大批山友湧 能多得多。 這個問題實在不
入山區, 環保問題會變得非常嚴重。 因此, 容再忽視了。」
山屋不宜開放民營。 請評述此一觀點。
(a) 投書者認為, 私立學校以種種名目
3. 「大學如果民營, 學費會上升, 窮人的小孩
超收學費是一個嚴重問題, 而原因
沒有能力上學, 窮人家庭將永無翻身機會。
是教育主管機關沒有善盡監督管理
因此, 大學應該由國家經營, 學費應該由國
之責。 你同意這個看法嗎?
家補貼。」 請評述此一觀點。
(b) 投書者主張, 教育主管當局必須積
4. 以下取自 《中國時報》 (2005.4.2) 的讀者投 極處理私立學校問題, 監督私立學
書, 討論私立學校的問題。 投書者指出, 台 校。 如果你是教育部長, 請說明你會
灣私立的國中國小數目不多, 但是, 如何處理私立學校問題。

「. . . 並不代表就沒有問題。 . . . 5. 台北處處可見快遞公司的車子在大街小
有許多的私立中小學將正規 巷出沒。 某甲看到此一現象, 對某乙說:
學費, 即教育當局規定徵收金
額, 外加 「額外收入」, . . . 例如 一般而言, 市場競爭會較有
對學生收取課外活動指導費、 效率, 但快遞服務業是一個反
電腦實習費、 . . . 。 鼓勵私人興 例。 在這條街上, 你同時可看
學固然是好事, 但教育主管機 到三四輛不同快遞公司的車
關沒有嚴格監督學校運作, . . . 子, 這是資源浪費。 這條街上
沒有真正落實學校校務評鑑, 的包裹如果只讓一家公司負
. . . 沒有對私立學校經費補助 責, 不僅節省人力, 也節省車
進行合理分配, 才會造成私立 子耗損及汽油。 因此, 政府應
學校問題層出不窮。 管制快遞服務業, 某一區域只

私立學校的生存已是處在 准一家公司營業, 如此可提升

「內憂外患」 情形下發展, 教 效率。


28 第 1 章 經濟學是什麼?

請問你是否同意某甲的說法? 同意與否, 問問題: 「台灣 2004 年的經濟成長率約


請清楚說明你的意見與推論。 6%, 但是薪水卻沒有增加。 請問為什麼?」
6. 某經濟學老師接到一封學生的電子郵件 請幫這位經濟學老師回函。
2 市場經濟

2.1 縱貫鐵路與米價 21 世紀初, 台灣大約有 2,300 萬人, 男女老少都有。 這些人每天有食衣住


2.2 生產可能線與機會 行育樂的需求, 而且每人的需求不盡相同。 以早餐為例, 有人喜歡傳統
成本 的豆漿油條, 有人喜歡三明治加奶茶, 也有人偏好吐司塗上奶油果醬再
2.3 市場經濟與管制經 加一杯咖啡。 假設有 20% 的人不吃早餐, 則每天早上台灣大約需準備好
濟 1,760 萬份早餐。 奇怪的是, 你應該不曾看過有報導說, 那一個家庭想吃
什麼早餐但買不到。
除了早餐之外, 每一個人的一天還有各式各樣的需求。 把 2,300 萬人
的各種需求加起來, 這是一個大到可怕的數字。 但我們也很少聽到有人
抱怨買不到某樣東西。 當然, 抱怨台北房價太高, 日本料理太貴, 油價漲
太高的人則比比皆是。

©吳聰敏 (September 15, 2009)


2.1 縱貫鐵路與米價 31

食衣住行育樂種種需求都是各行各業的人生產提供的: 台東的農夫,
百貨公司裡專櫃小姐, 髮型設計師, Michael Jackson, 王建民, 「海角七號」
裡的田中千繪, 這些是食衣住行育樂的生產者 (producer)。 奇怪的是, 他
們所生產出來的產品與服務似乎剛好滿足 2,300 萬人的需求, 不多也不
少。 不僅是台灣如此, 全球各地的生產者所提供的產品與服務似乎也恰
好滿足地球上 60 億人口的需求, 不多也不少。
在台灣, 上班族每天早上出門到公司上班, 老師到學校授課, 政治人
物忙著口水戰, 看起來並沒有人關心或負責每天所生產出來的衣服與食
物是否滿足所有人的需求。 那麼到底是什麼人或什麼機構在控管供給與
需求的問題? 經濟學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要說明, 價格機能 (price mecha-
nism) 可以解決供給與需求的問題。
簡單來說, 價格機能是指價格變動會影響資源的分配, 進一步解決需
求與供給的問題。 下一節以一個例子來說明價格如何影響資源的分配。

2.1 縱貫鐵路與米價
2007 年 12 月, 台灣高鐵正式通車營運。 搭乘高鐵, 台北到高雄僅需一個
半小時。 在台北上班的人可以早上 9 點從台北出發, 中午在高雄與客戶
洽談, 傍晚又回到台北。
在高鐵通車之前, 旅客也可以搭乘飛機或台鐵縱貫線來回北高兩地,
只是須花較長的時間。 連接基隆與高雄的台灣縱貫鐵路是在一百年前的
1908 年全線通車。 清國統治末期, 台灣的交通相當落後。 當時住在台灣
的外國人的觀察是: 「南台灣沒有歐洲人所稱的馬路, 人行小徑和乾枯的
河床就是路, 他們沒有任何整修, 未鋪設柏油, 也沒有加高和排水設備」。
英國 Times 報社的記者 Colquhoun 於 1884 年來台, 造訪基隆與淡水。 他
指出, 從淡水到艋舺 (今日萬華) 水運需 3–4 小時。 從淡水到基隆, 從水路
逆流而上需 18 小時 (Colquhoun, 1885)。 若天氣良好, 從淡水到台南經由
陸路約需10 天。 若天氣差, 那就不要出門了。
因為交通落後, 商品運輸方法相當原始, 「. . . 產品用牛車直接運到
港口或小的河港, 再由小筏帶出去。 到內地的貨品也是用同樣方法運送。
. . . 西岸入海的許多小河又太淺不能航行, 只有很小的船能航行很短程
32 第 2 章 市場經濟

的距離。」1 Colquhoun 認為台灣的產業之所以未能發展, 主要原因是陸


地交通困難, 以及缺乏良好港口。 在日治前夕, 台灣交通落後之狀況並無
改善。 1895 年日本人來台之後, 對於台灣道路的印象是 「所到之處, 未見
有堪稱為道路者」。2

2.1.1 米價

清治時期, 台灣是一個傳統農業經濟, 稻米, 砂糖, 與茶葉是主要的三項物


產, 其中砂糖與茶葉大部分都出口, 稻米則供島內消費。 1898–1902 年之
間, 台北的米價平均是 7.90 圓/石, 台中是 5.90 圓/石, 打狗是 6.00 圓/石。
台北的米價比台中高 34%, 這在今天是無法想像的。 如果台北米價比台
中高那麼多, 運銷商人會爭先恐後到台中購入稻米, 運到台北出售, 經濟
學稱這種行為為套利 (arbitrage):

套利行為是指商人從某市場以低價買入商品, 拿到另一市
場以較高價格出售, 從價差中獲利。

套利會不會出現有幾個先決條件, 條件之一是運輸成本不能太高, 條件
之二是價格資訊 (information) 要充分。 以上述台北與台中的米價來說,
若每石稻米的運輸成高於 2.0 圓, 商人並無套利的空間。 根據日本人的調
查, 縱貫鐵路尚未興建之前, 從鹿港運一石米到台北的船運運費是 0.90
圓, 台中到鹿港的陸運運費是 1.28 圓, 合計是 2.18 圓。 若加上淡水到台北
運費, 運輸成本高於 2.0 圓。 因此, 1898–1902 年之間, 雖然台北的米價比
台中高 2.0 圓, 但其間並無套利機會。
清國統治末期台北人口快速增加, 稻米已經無法自給自足, 必須由宜
蘭與南洋輸入。 反之, 台中與彰化一帶是台灣主要米產地, 除了供自己消
費外還可出口到福建地區。 1908 年縱貫鐵路通車後, 台灣西部平原的運
輸成本下降。 依據台鐵公司一般貨物運費表, 鐵路通車初期每百斤貨物
運送 100 英哩 (160 公里) 之運費為 0.5 錢, 折合每石運費 0.13 圓。3 顯而易
見的, 鐵路通車後套利機會出現, 台中的稻米改由火車到台北。 中南部稻
1
參見馬若孟 (1979), 頁156。
2
參見蔡龍保 (2006), 頁91。
3
參見蔡龍保 (2004), 頁92。 單位換算: 米 1 百斤折合 0.39 石。
2.1 縱貫鐵路與米價 33

圖 2.1 縱貫鐵路通車前, 台北米價遠高於台中, 彰化, 與打狗。 葫蘆墩是今日的豐


日治初期米價 原, 草鞋墩是今日的草屯, 打狗是今日的高雄, 阿緱是今日的屏東。 鐵路通
車之後, 台北米價仍然是全台灣最高, 但與中南部米價差異明顯縮小。
資料來源: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 (1905)。
圓/石
8.0

1898–1902 平均米價
7.5

7.0
1909–1912 平均米價

6.5

6.0

5.5
台北 宜蘭 基隆 桃園 新竹 苗栗 葫蘆墩 台中 沙鹿 彰化 鹿港 員林 北斗 草鞋墩 嘉義 斗六 台南 打狗 阿緱 東港 恆春

米北運之後, 台北的米價下跌。 反之, 台中稻米一部分運到台北出售, 台


中稻米市場的供給減少, 米價上升。
圖 2.1 比較1898–1902 年與 1909–1912 年之米價, 前一段期間代表鐵路
通車前, 後一段期間為鐵路通車後。 1909–1912 年之間, 台北米價仍然是
全台灣最高, 但比鐵路通車前低。 反之, 台中的米價則由每石 5.90 圓上升
為 6.77 圓。

2.1.2 價格變動與生產誘因

對某些人來說, 「套利」 兩字可能有不道德與不當行為的涵意, 有些人甚


至可能使用 「奸商」 來描述套利的米穀運銷商人。 不過, 台北的消費者會
感謝套利的米穀商人, 因為套利使米價下跌。 台中的農夫也感謝套利的
米穀商人, 因為台中的米價上升。 由此看來, 米穀運銷商人的套利活動除
了為自己賺得所得之外, 也對台北消費者與台中農夫帶來好處。
不過, 套利活動對另外一些人事實上有不利的影響。 鐵路通車之前,
台北農夫所生產的稻米每石售價7.90 圓, 鐵路通車後降為 7.39 圓。 顯然,
套利活動使台北農夫的所得減少。 同理, 套利活動使台中的消費者須付
34 第 2 章 市場經濟

圖 2.2 甲
稻米種植面積 120000
台中
縱貫鐵路通車後, 台北與 100000

新竹的米價下跌, 故米作 80000


面積相對減少; 台中, 嘉義, 新竹 台北
60000
與阿緱的米價上升, 米作
40000 阿緱
面積增加。 日治初期, 台
嘉義
灣的行政區域歷經多次改 20000
變, 本圖之 「台中」 約對應
今日之台中與彰化。 1902 1903 1904 1907 1909 1910 1911

較高的價錢買米。 綜合言之, 鐵路通車有贏家也有輸家, 似乎很難說對社


會整體的影響是好還是壞。 我們在以下幾章會說明, 套利活動的正面影
響大於負面影響, 淨影響是正的。
生產者 (producer) 追求利潤 (profit), 農夫也不例外。 當台中的稻米
售價從 5.90 圓上升為 6.77 圓時, 農夫若增加產量, 他的利潤會增加, 因此
米價上升時, 台中農夫生產的誘因 (incentive) 上升。 相反的, 鐵路通車
之後台北的米價下跌, 台北農夫生產的誘因下降。 在傳統農業經濟裡, 農
夫有幾個管道可以增加生產, 他可以更用心地溉灌, 除草; 或者他的水田
原先是種植疏菜或甘蔗, 現改種稻。 另外一個可能性是, 農夫復耕原先荒
廢的土地, 開始種稻。 如果是後面兩種情況, 我們預測台中的水田面積在
鐵路通車之後會增加, 台北的水田面積則會減少。
圖 2.2 比較縱貫鐵路通車前後, 各地稻作面積之變動。 前面圖 2.1 顯示,
縱貫鐵路通車後台北與新竹的米價下跌, 這兩個地區農夫的生產誘因下
降。 由圖 2.1 可以看出來, 台北與新竹之米作面積幾乎維持不變。 反之, 台
中, 嘉義, 與阿緱的米價上升, 米作面積也增加, 其中台中與嘉義地區之增
加尤其明顯。 1902–1911 年之間, 台中的米作面積約增加 33%, 嘉義約增加
80%。
2.2 生產可能線與機會成本 35

2.2 生產可能線與機會成本
2008 年, 台灣製造業總產值為新台幣13.11 兆元, 其中比重最高的電子零
組件製造業, 產值達到 3.11 兆元; 其次是化學工業與金屬機械工業。 不過,
如果我們看的是 1950 年代, 當時台灣最主要的是食品加工業與紡織業。
60 年來, 資訊電子業的產值比率上升, 食品加工業的產值比率下降, 表示
現在台灣投入較多的資源 (resources) 生產資訊產品, 較少的資源用於食
品加工。 經濟問題的起點是: 資源有限 (resources are scarce)。 因為資源
有限, 如果我們使用較多的資源生產筆記型電腦, 則用於生產食品的資
源就比較少。
資源有限是從古至今人類無法避免的問題。 若資源無限, 人類就不
需要選擇, 經濟學的問題也不存在。 以 20 世紀初的台中某農家為例, 他
有 2 甲土地可以用來種稻或者種甘蔗。 農家內有 5 人從事農業生產, 若每
天平均工作 8 小時, 一年平均工作 250 天, 則勞動投入 (labor inputs) 為
8 × 5 × 250 = 10,000 人工小時。 除此之外, 農家還有一定數量的農具可用
於生產。 土地, 人力, 與農具就是農家所擁有的生產資源。 幾年之後, 農
生產資源
家的資源可能會增加, 例如, 農家新開墾了一小片土地, 農戶的人口增加,
指用於生產活動上的土
或者農家添購了一些農具。 不過, 在特定的時間點, 生產資源是有限的。 地, 人力, 與工具等。
假設農家把全部的資源用於生產稻米, 一年內最高產量是140 石; 反
之, 若全部用於生產甘蔗, 最大產量是 8,000 公斤。 圖 2.3 的 F 點與 E 點
分別表示以上兩個生產選擇。 當然, 農家可以撥一部分土地種稻, 其餘種
甘蔗。 點 A 表示農家生產稻米 80 石, 生產甘蔗 6,000 公斤。 點 A 也是 「最
大的」 產量, 意思是說農家一部分資源用於種稻, 其餘的資源最多可以生
產出 6,000 公斤的甘蔗。 點 B 是另一個選擇: 稻米 90 石, 甘蔗 5,500 公斤。
圖中的 EABF 線稱為生產可能線 (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frontier)。
顧名思義, 若 EABF 線是生產 「可能線」, 這表示線外的點, 如 D 點,
是無法用目前的資源生產出來。 點 D 是指生產稻米 90 石, 甘蔗 6,000 公
斤, 但由生產可能線可知, 若農家投入資源生產 6,000 公斤的甘蔗, 其餘
的資源最多只能生產 80 石的稻米 (點 A)。 因此, 若農家原選擇 A 點, 現
因為米價上漲而希望多生產稻米, 他唯一的辦法是降低甘蔗產量, 例如,
由 A 點移到 B 點。
36 第 2 章 市場經濟

圖 2.3
甘蔗
生產可能線 (公斤)
E
生產可能線
生產可能線說明在現有的 8000 (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frontier)
資源下, 農夫能夠創造出
的生產組合。 在生產可能 A D
6000
B
線上的點, 如 E, A, B, F K
等, 都是有效率的生產。 C
4000

200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稻米 (石)

生產可能線描繪生產效率 (productive efficiency) 最高的產出組合。


某一產出組合具有生產效率的意思是說, 若農家想要增加其中一項產品
(如稻米) 的產出, 必須減少其它產品 (甘蔗) 的產量。 相反的, 如果農家
目前的選擇是 C 點 (稻米 80 石, 甘蔗 4,000 公斤), 他的生產顯然沒有效
率, 因為 A 點的稻米產量相同, 但甘蔗產量可達 8,000 公斤。
圖 2.3 假設農家生產兩種作物, 實際上生產可能線與生產效率的概念
可以用於多種產品上。 2010 年, 台灣的勞動人口略高於 1,000 萬人, 登記
的土地面積約 320 萬公頃, 其中農牧用地約占 25%, 反映台灣已經是一個
以製造業與服務業為主的經濟。 此外, 台灣還有各式各樣的廠房與機器
設備, 以上這些就是台灣的生產資源。 2010 年台灣生產的產品種類可能
不下數十萬種, 如果我們把其中的筆記型電腦特別抽出來當作產品 a, 其
餘合併稱為產品 b, 我們仍可用生產可能線來描繪生產效率的概念。 以
橫軸表示產品 a 的產量, 縱軸表示 b 的產量, 生產可能線仍為負斜率, 這
表示若要增產筆記型電腦, 必須減少其他產品的產量。
圖 2.4 畫出技術進步時, 生產可能線之移動。 技術進步表示使用原有
的資源可以生產較多的產量。 此圖假設 1920 年之耕地面積, 農夫人數, 農
業生產工具等都與 1908 年相同, 不過在 1920 年時, 農夫更清楚如何控制
灌溉用水, 如何排水, 如何施用肥料, 故不管是生產稻米或甘蔗, 產量都
比 1908 年增加。
2.2 生產可能線與機會成本 37

圖 2.4
甘蔗
(公斤) 技術進步
10000
技術進步使生產可能線外
1920 年生產可能線 移。 1908 年時, 農夫若僅
8000
種稻, 產量是 140 石, 到了
1920 年, 產量增加為 150
6000 1908 年生產可能線 石。 反之, 農夫若僅種甘
蔗, 1908 年時產量是 8,000
4000 公斤, 1920 年時農業技術
進步使產量增加為 10,000
2000 公斤。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稻米 (石)

生產可能線描繪了最有效率的產出組合, 但並不能告訴我們 1905 年


台中的農夫會生產 90 石與 5,500 公斤甘蔗, 或者是 80 石稻米與 6,000 公
斤甘蔗; 也不能告訴我們 2010 年台灣會生產多少部筆記型電腦與多少支
手機。 我們將在接下來的幾章討論這個問題。

2.2.1 成本

日治初期台中的農夫發現台北米價較高, 考慮是否要多生產稻米時, 他
首先會衡量成本的高低。 有限的資源若用於生產稻米就不能用於種甘
蔗。 假設農夫選擇多生產 10 石的稻米必須使用 0.1 甲地, 200 人工小時,
以及 3 把農具。 若農夫選擇多生產 10 石的稻米, 他等於是放棄以上這些
資源使用於其它用途的機會。 這些資源可用於生產甘蔗, 或者其他農作
物。 每一種用途所創造的價值可能不同, 經濟學稱多生產 10 石稻米的成
本 (cost) 是這些資源的他種用途中價值最高者。
除了稻米與甘蔗之外, 假設以上的農耕資源還可以用於種水果或者
蔬菜, 則種稻以外的其他選擇有 3 項。 當然, 農夫也可能把這些資源閒置
不用。 表 2.1 列出其他選擇下之產出與價值。 經濟學稱多生產 10 石稻米
的成本是這些資源的他種用途中價值最高者, 因此多生產10 石稻米的成
本是 2,000 個水果, 或者 80,000 元。 為了強調成本是生產資源用於其他
38 第 2 章 市場經濟

表 2.1
種稻的機會成本 甘蔗 水果 蔬菜
產量 6,000 公斤 2,000 個 1,000 公斤
多生產稻米10 石的機會成
價值 60,000 元 80,000 元 56,000 元
本是 80,000 元。

用途的機會, 經濟學經常把成本稱為機會成本 (opportunity cost)。

任何選擇都須耗用資源, 某項選擇的機會成本是指資源若
改作其他用途時所能產生的最大價值。

回到圖 2.3 的生產可能線, 此圖假設台中農夫的水田若不是種稻, 就是種


甘蔗。 若農夫選擇 A 點, 一年生產 80 石稻米與 6,000 公斤甘蔗, 現若決
定多生產 10 石米, 甘蔗產量會減少為 5,500 公斤, 因此機會成本是 500 公
斤甘蔗。
圖 2.3 還可以看出機會成本的兩項特徵。 第一, 因為生產可能線並不
是直線, 故若原選擇點不同, 機會成本也不同。 例如, 若農夫進一步要增
加稻米產量至 100 石, 由圖可知其機會成本會大於 500 公斤甘蔗。 第二,
若生產可能線如圖 2.3 所示是凸向右上角, 則稻米產量越高時, 再增加 1
單位稻米的機會成本會越高。
為何機會成本會隨著產量的增加而上升? 稻米與甘蔗的生長條件不
同。 若農夫有兩塊地分別種稻與種甘蔗, 一開始他一定會選擇適合稻作
的那一塊地來種稻。 現在若決定多生產 10 石稻米, 他必須把原來的蔗田
撥一些空間出來。 但是蔗田本來就比較不適合種稻, 故他只好選擇蔗田
中較適合種稻的角落。 接下來, 他決定再多種 10 石稻米, 他所能選用的
地比起上一輪的選擇更不適合種稻。 因此, 第 2 輪所選擇的蔗田面積會
大於第一輪, 機會成本也隨著稻米產量增加而上升。
因為機會成本隨著稻米產量的增加而上升, 這表示台中農夫可能不
會把全部的農田都改為種稻, 理由很簡單。 農夫多種稻的誘因是稻米運
到台北出售價格較高。 但是, 農夫多種稻時, 機會成本也上升。 當稻作面
積增加到某一個階段, 農夫再多種稻的機會成本高於出售稻米之利益時,
他就不會再擴充稻作面積。
2.3 市場經濟與管制經濟 39

農夫的選擇受成本高低的影響, 以下的例子說明消費者的選擇也是
如此。 剛開學不久, 班上同學約妳一起去看電影, 妳心想閒著也是閒著,
電影票價 200 元還付得起, 於是爽快答應。 兩個月之後期中考前夕, 同學
又約妳看電影。 電影票價仍是 200 元, 但是開學至今的兩個月裡日子過
得荒唐, 期中考的許多科目都還沒有準備, 雖然電影評價相當好, 最後妳
決定期中考以後再說。
看電影是消費 (consumption), 到便利商店買杯咖啡也是消費, 妳決
定是否要去看電影, 或者要不要喝一杯咖啡, 消費的成本是一個重要的
考量因素。 由看電影的例子可知, 成本不只包括電影票價, 我們決定是否
去看電影時, 至少還會把看電影所花費時間的成本納入考慮。 看電影的
完全成本 (full cost) 包括票價與時間成本, 完全成本高時, 妳可能選擇不
看電影。 在學期初, 沒有考試的壓力, 時間成本低, 因此看電影與否的主
要決定因素是電影票價高低。 期中考之前, 時間成本變得很高, 完全成本
也高, 因此妳決定考完試以後再說。
前往電影院觀賞電影的機會成本包括電影票價以及交通成本。 反之,
如果是呆在家裡打開電視看電影, 機會成本是電視機所耗電費, 以及觀
賞電影的時間成本。 每一個人的時間成本不同, 對上班族而言, 所得高者
時間成本也較高。 因此, 你幾乎看不到公司的總經理或董事長上電影院。
對學生而言, 期末考前時間成本高, 期末考之後時間成本幾乎為零, 因此
很多以學生為對象的電影都是在暑假期間推出, 目的是吸引更多的學生
前往觀賞。

2.3 市場經濟與管制經濟
由上一節的例子可知, 在市場經濟 (market economy) 裡價格是決定資
源分配的主要力量。 市場經濟又稱為資本主義經濟 (capitalism), 其第一
項特徵是法律保障私有財產權 (private property rights), 所謂財產, 包括
房子, 土地, 銀行存款, 股票與債券等資產。 家庭的財產是家庭內成員持
續努力工作所累積的成果, 如果社會不能保障私有財產, 家庭成員即喪
失努力工作的誘因。
40 第 2 章 市場經濟

市場經濟的第二項特徵是任何人都可以自由選擇 (choose) 自己要生


產的商品或服務, 並透過市場交易自由選擇自己要消費的商品與服務。
在市場經濟裡, 生產與消費的選擇受價格的影響。 20 世紀初台中的農夫
發現台北的米價較高時, 會選擇多生產一些稻米謀求利潤。 2008 年國際
油價上漲時, 開車上班的人會改搭公車或捷運, 以節省支出。 不管是台北
米價上升或者是國際油價上漲, 價格的變動都會影響資源的分配。
價格引導資源分配的現象當然不只出現在農業, 也出現在工業與服
務業。 1981 年, 台灣農業之產值占全部產值的 8.1%, 工業占 42.9%, 服務
業占 50%; 2007 年農業產值所占比率下降為 1.7%, 工業與服務業分別是
25.0% 與 73.3%。 在此 26 年之間, 台灣的生產資源分配到農業的比例大幅
下降, 服務業的比例則大幅上升。
在現代化的市場經濟裡, 企業的營運須雇用員工。 服務業的產值擴大
表示它相較於農業更能創造利潤, 也表示服務業員工的薪資 (wages) 平
均而言較農夫的所得高。 薪資是勞動力的價格, 較高的薪資能吸引更多
的人才投入, 這與米價上升能吸引更多的農業資源投入的道理相同, 都
是價格機能運作的結果。
每年7 月中旬, 大學指定考試放榜之後大學科系的排行榜也會出現。
細數目前熱門的科系排行榜, 醫學系, 法律系, 財金系等, 其畢業生都是
在服務業工作。 這些科系之所以熱門, 主要原因是學生畢業後有較高的
機會找到高薪的工作。 這也使高中生想要進入這些科系就讀, 因而造就
了熱門科系。
相對於市場經濟制度, 歷史上還有其它型態的制度出現過。 在五十年
前或一百年前, 社會學者對於什麼是好的經濟制度有許多爭辯, 有人認
為財產應該全民共有, 採取這種制度的國家稱為社會主義經濟 (social-
ism), 或者共產經濟 (communism)。 「共產」 兩字的意義是私有財產權
不存在。 私有財產是個人努力工作的誘因, 因此我們可以想像在共產國
家, 個人努力工作的誘因一定比較低。
共產經濟通常也是管制經濟 (command economy), 意思是社會要生
產什麼, 生產多少數量, 每個家庭要消費多少等, 都是由政府決定。 從 19
世紀到 20 世紀的發展, 管制經濟制度與共產經濟制度日漸稀少。 到了今
天, 北韓可能是管制與共產經濟的僅存例子。 中國在 1970 年代以前也是
2.3 市場經濟與管制經濟 41

管制與共產經濟, 1980 年代初期開始採取經濟開放政策之後, 已逐漸轉


變成為一個市場經濟。 2007 年 3 月, 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 「物權
法」, 承認私有財產權。 不過, 中國雖然經濟上有所改革, 政治上仍為一黨
專政。

2.3.1 市場干預與管制

本章一開始以縱貫鐵路通車的例子說明米價的變動及其影響。 依據日本
人的調查資料, 台灣的米價從 1894 年開始上升, 1898 年達到高點。 這五年
間的米價變動是由幾項原因所造成, 包括稻米出口, 收成不佳, 以及貨幣
供給增加促成米價隨一般物價上漲。 米價上升時, 台灣各地的士紳依照
清治時期的慣例上書官府, 要求政府採取對策。 士紳所提出的建議包括:
禁止運出米穀, 限制米價, 派船赴海外購入米穀等。
有趣的是, 1897 年台灣總督府的決策為: 「物價高低乃由需給關係而
生, 交通之便稍開之地, 騰貴時則自然促進輸入, 低落時則求取輸出之途,
為自然之理, 若以人為方式禁止, 並非得策。」 (圖 2.5) 這是尊重市場機制
的一個例子。 放眼今天世界各國, 絕大部分國家都採用市場經濟制度, 但
每一個國家對於市場的 「放任」 程度不同。 換言之, 有些國家對某些市場
有較多的管制與干預, 有些國家的管制與干預程度較低。
在台灣, 大家所熟悉的市場管制包括:

■ 學費管制
從小學到研究所, 各級學校的學費都受到教育部的管制。 這產生一
個奇怪的現象, 公立大學是營運成本高於民營大學, 但公立大學所
收的學費大約只有民營大學的一半。
■ 強迫兵役
每一個國家都有國防的需求, 而國防需要武器與人力。 國防人力 (軍
人) 可以由國防部從勞動市場上雇用, 也可以由政府立法強迫每個
男子在一定年齡都要當兵。 強迫兵役制度又稱為義務役制度, 這是
政府對國防服務市場的管制。 相對於台灣的義務役制度, 大部分國
家實施的是募兵制。 政府經過規畫分析, 看看需要多少人來當兵, 再
以合理的薪資由市場尋找適當人選。
42 第 2 章 市場經濟

圖 2.5
總督府公文
1897 年, 台灣總督府認為
米價高低是供給與需求所
決定, 不須人為干預。

■ 學校是公營企業
中油與台電是公營企業, 台鐵也是公營企業, 但一般人可能沒有意
識到, 台灣的中小學幾乎全部是公營企業。 台灣實施強迫教育 (com-
pulsory education) 制度, 這又稱為義務教育制度, 每一個小孩子非
上到國中畢業不可。 目前, 大家把義務教育制度視為理所當然, 但是
在一百年前的台灣, 或者任何國家, 小孩子是否要上學, 要上多長時
2.3 市場經濟與管制經濟 43

間, 是父母決定的, 政府對此並無管制。
市場經濟的本質是自由選擇 (free to choose), 強迫教育則是要求每
一個小孩非得 「購買」 一定年限的教育服務不可。 經濟學者大多認
為一定年限的強迫教育制度是好的制度, 但主張每一位家長應該能
自由決定要把小孩子送到那個學校就讀。 台灣幾乎所有的中小學
都是公營企業, 在教育部的 「學區制度」 的管制之下, 家長無法為小
孩子選擇學校。

經濟管制會造成效率低落, 以下各章將分析這個問題。

2.3.2 經濟分析與經濟政策

價格若非市場決定, 那就是人為訂定, 所謂 「人為」, 通常是由特定的政


府機構決定。 上一小節所說的學費管制是由教育部所決定, 強迫兵役制
度則由國防部執行。 除了常態性的管制之外, 採市場經濟的社會也可能
在某些時段管制某些商品的價格。 譬如, 2008 年國際油價與穀物價格大
幅飆升, 許多國家曾實施穀物價格管制。 在 1974–1975 年第一次石油危機
(oil crisis) 時, 美國國會於 1978 年通過 「國家能源法」 (National Energy
Act), 管制國內各種油價。
在第一次石油危機時, 台灣的汽油是中國石油公司獨占, 中國石油公
司係經濟部所管轄的公營企業, 因此當時國內的汽油價格是由經濟部所
決定。 2007–2008 年間, 國際油價飆漲, 行政院於 2007 年 11 月初凍結國
內油價。 此次的油價管制一直到 2008 年 5 月 28 日才解除。
政府管制價格的理由通常是: 價格管制對經濟有好處, 言下之意是,
由市場供需所決定的價格不利於經濟發展。 價格決定資源分配, 因此政
府管制價格時即影響資源的分配。 舉例來說, 油價上升時能源相關產業
(如汽油提煉) 的利潤會上升, 這會引導較多的資源投入此一產業。 現若
政府管制油價, 價格引導資源分配的效果即不出現。 因此, 我們想要了解
的是, 政府到底應該不應該管制價格?
上一章說明經濟學與物理學都是科學, 主要目的是要解釋現象。 經
濟學能夠解釋油價上升的原因及其影響, 預測油價受到管制之後家庭與
企業有何反應, 也能評估油價管制對整體經濟有何影響。 這些分析與評
44 第 2 章 市場經濟

估可以作為經濟政策 (economic policy) 決策的依據。 不過, 依據同樣的


分析結果, 不同的執政者與民意代表卻可能訂出不同的政策。
1970 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機時, 美國國會立法管制油價, 但 2008 年油
價上升時美國並未管制油價。 相反的, 台灣在 2007 年底至 2008 年中曾
凍結油價約半年時間, 開車的上班族與計程車司機大表歡迎, 因為可以
節省加油支出。 走路或騎腳車上班的人可能覺得無所謂。 反之, 國內的
煉油廠則大聲反對, 因為他們進口的原油價格節節上升, 但賣給企業與
開車族的汽油價格卻不能調漲。
探討最適政策 (optimal policy) 之分析研究稱為規範分析 (norma-
tive analysis); 反之, 解釋經濟現象或預測政策影響之分析則稱為實是分
析 (positive analysis)。 規範分析的困難在於我們必須權衡不同團體的偏
好 (preference) 與利益。 實是分析可以告訴我們, 管制油價對 A 有利, 但
對 B 不利。 若 A 的利益比 B 重要, 則油價應該管制。 問題是, 我們如何
決定誰的利益比較重要? 又怎麼決定呢?
類似以上的例子多不勝舉。 台灣目前有超過 30 萬的外籍勞工 (for-
eign labor)。 菲律賓人來台灣工作, 原因是在台灣工作的薪資遠高於在
其本國工作。 台灣的廠商或家庭願意雇用外勞, 原因是外籍勞工的薪資
低於本國勞工。 從雇用外勞的廠商或家庭的角度來看, 台灣不應該限制
外籍勞工來台工作。 不過, 從台灣本地勞工的角度來看, 開放外勞使其工
作機會減少薪水下降, 因此, 本地勞工會反對開放外勞之政策。
實是經濟分析可以告訴我們, 開放外勞之後本地勞工的薪資會下降
多少。 但是, 台灣應該開放外勞進口嗎? 或者應開放多少外勞進口? 這個
困難的問題屬於規範經濟分析的範圍。
習題 45

摘要
■ 套利 (arbitrage) 行為是指從某市場以低 量。
價買入商品, 拿到另一市場以較高價格出 ■ 任何選擇都須耗用資源, 資源用於某項選
售, 從價差中獲利。 套利活動使兩市場之 擇的機會成本 (opportunity cost) 是指資
價差縮小。 源若改作其他用途時所能產生的最大價
■ 生產可能線描繪生產效率 (productive ef- 值。
ficiency) 最高的生產組合。 生產可能線負 ■ 市場經濟 (market economy) 又稱為資本
斜率, 原因是資源有限, 產品之一的產量增 主義經濟, 第一項特徵是法律保障私有財
加, 其餘產品的數量會減少。 產權, 第二項特徵是任何人可以自由選擇
■ 某一產出組合具有生產效率的意思是說, (free to choose) 所要生產的商品或服務,
若廠商想要增加其中一項產品 (如稻米) 再透過市場交易自由選選擇想要消費的
的產出, 必須減少其它產品 (甘蔗) 的產 商品與服務。

習題
1. 週末下午, 你想約朋友一起去看一場電影。 萬元到日本自助旅行一星期。 請問出國旅
電影票價 200 元, 來回電影院加看電影的 遊的機會成本為何?
時間是 3 小時。 如果不去看電影, 這 3 小時 3. 一般公認, 公營企業比較沒有效率。 假設
你可以約球隊的朋友打場球, 或者你可以 某公營企業改為民營企業, 請畫出一條生
到圖書館看書, 準備下星期的考試。 請問 產可能線, 在圖中說明公營企業民營化之
看電影的機會成本為何? 後, 該企業在圖中位置之改變。
2. 高中畢業後上了大學, 暑假期間妳花了 4
3 消費者需求

2009 年 6 月 27 日晚上 10 點開始到隔天凌晨 3 點, 戴爾公司 (Dell Inc.) 台


3.1 需求法則
灣線上購物網站將原價約 5,500 元的 20 吋液晶螢幕價格誤列成 500 元,
3.2 消費者剩餘
3.3 影響需求的其他因 筆記型電腦的訂價也出現錯誤。 資料一上網, 網友們爭相走告, 結果據說
素 湧入 10 萬筆訂單。 價格下跌時需求量增加, 這就是所謂的需求法則 (Law
3.4 所得效果與替代效 of Demand)。
果 每年暑假, 台北世貿中心展覽館常舉辦電腦展, 許多人前往參觀並趁
機購買筆電與週邊設備, 原因是展覽會場上常有許多 「殺很大」 的價格。
走進超市, 你的眼睛不由自主地受到紅色大字的折扣價格所吸引。 超市
經理深知消費者 (consumer) 在意價格, 因此不定期推出價格折扣以吸
引顧客前來。 百貨公司的週年慶也是以折扣價吸引顧客, 這是在一年當

©吳聰敏 (September 15, 2009)


3.1 需求法則 47

中選取特別時點降價。 反之, 好市多大賣場 (Costco) 的經營型態則是全


面性的低價促銷。
上一章說明價格會影響資源的分配, 但並未說明市場價格是如何決
定的。 經濟學認為市場價格決定於市場供給與市場需求, 本章首先說明
需求的概念, 下一章進一步分析市場供需均衡如何決定價格。

3.1 需求法則
影響需求的因素很多, 有人每天喝 3 杯咖啡, 有人喝 1 杯, 差別可能是在偏
好不同, 也可能是所得高低不同。 但是當咖啡價格大幅上升時, 原來每天
喝 3 杯的人可能減為 2 杯或 1 杯, 而原來喝 1 杯的人可能變成 2 天喝 1 杯。
價格上升時, 需求量減少, 這稱為需求法則。
在解釋需求法則之前, 我們首先說明需求量 (quantity demanded) 的
意義。 以礦泉水為例, 市場上有各式各樣品牌, 每瓶容量大小不同, 消費
者對商品與服務之需求數量因時間長短而異。 例如, 若你平均每天買一
杯咖啡喝, 則一星期的需求量是 7 杯。 因此, 需求法則所表現的是特定時
間內之需求。
圖 3.1 為阿宅對某品牌某特定容量礦泉水之需求。 圖中左表所列數字
為他在不同價格下, 對礦泉水之需求量 。 礦泉水一瓶賣55 元時, 阿宅一
星期內會購買一瓶。 價格降為 50 元時, 他將買 2 瓶。 價格持續下降, 礦泉
水之需求量隨之而上升。 當價格下降至 5 元時, 阿宅一星期價購買並消費
11 瓶礦泉水。 圖中左邊的價格與需求量之對照表又稱為需求表 (demand
schedule)。
圖中各圓點為不同價格下之需求量, 我們另外畫出一條貫穿各圓點
之線, 此線稱為需求線 (demand curve)。 需求線說明需求量與價格之關
係。 需求線為一連續的直線 (或曲線), 意思是說價格可能不是整數, 對應
的需求量也不是整瓶。 此例中, 若每瓶售價 52.5 元時, 阿宅的需求量是 1.5
瓶。
某些商品的銷售量的確可以任意細分, 例如汽車到加油站可以加任
意數量之汽油, 但市場上的礦泉水卻是以瓶為單位出售。 圖 3.1 以連續直
線畫出需求線, 主要目的是為了簡化作圖。 此外, 圖 3.1 之需求線畫為一
48 第 3 章 消費者需求

圖 3.1 阿宅對於礦泉水的需求量 (一星期) 受價格影響。 礦泉水一瓶55 元時, 阿


阿宅對礦泉水的需求 宅每星期買 1 瓶礦泉水, 價格為 50 元時, 他每星期買 2 瓶礦泉水。 價格若
下降至 10 元, 他每星期會買 10 瓶礦泉水。

A
$ 55
價格 數量 (瓶) 50 B

$ 55 1 45

50 2 40
45 3 35
40 4 30
35 5
25
30 6
20
25 7
20 8 15

15 9 10
10 10 5
5 11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礦泉水 (瓶)

直線, 但一般之需求線可能是曲線, 需求曲線可能凸向原點, 也可能是凸


向右上角, 也可能是曲折不定的線。

3.1.1 願付價格

需求線表現需求量與價格之關係。 消費者對商品與服務之需求是為了滿
足其食衣住行育樂等欲望。 人的欲望無窮, 消費帶來滿足, 但資源有限。
你可能很享受高級餐點, 也喜歡 iPhone, 名牌包, 與高級筆電, 但遺憾的
是, 你的所得有限, 不能無限制地購買。
如果所得夠高, 消費者會毫無限制地購買某樣商品嗎? 觀察人的消
費行為, 我們發現事實並非如此。 人的消費行為有一項特徵, 那就是消費
內容多樣性。 即使所得夠高, 他也不會無止境地購買單樣商品, 而是把錢
花在各種不同的商品或服務上。 此例中, 阿宅對礦泉水的需求一星期內
最多只買 11 瓶水。
消費帶來滿足, 意思是說商品於服務對消費者產生使用價值 (use value),
或者簡稱為價值。 使用價值越高者, 消費者願意付出較高的價格。 舉例
來說, 炎炎夏日的午後與同學打了一場籃球之後,到冰店叫一大碗公的
刨冰來消暑。 第一碗刨冰吃下去的確讓人爽快得不得了, 表示價值很高。
3.1 需求法則 49

吃完一碗之後, 意猶未盡, 再叫一碗。 第二碗冰與第一碗相同, 但我們會


覺得其美味程度不如第一碗, 這表示第2 碗刨冰的邊際價值 (marginal value)
低於第一碗。 邊際價值的意思是, 再多 1 單位的消費對於消費者所產生的
價值。
經濟學者認為邊際價值隨著消費量增加而下降是普遍的現象:

當商品的消費量增加時, 再多消費一單位商品所產生的邊
際價值會下降。

消費必須花錢, 顯然邊際價值高者消費者願意付較高的價格購買。 經濟
學以願付價格 (willingness to pay) 的概念來解釋圖 3.1 中之消費行為。 若
邊際價值
一星期內只消費一瓶礦泉水, 這一瓶水的邊際價值高, 阿宅的願付價格
再多1 單位的消費對於
是 55 元。 一星期內的第 2 瓶水的邊際價值比第一瓶低一些, 他對第 2 瓶 消費者所產生的價值。
水的願付價格為 50 元。 第 3 瓶水的願付價格更低, 他只願意付 40 元, 餘
此類推。
由另一角度而言, 願付價格隱含機會成本的概念。 對阿宅而言, 第1 瓶
礦泉水的願付價格是 55 元, 這筆錢若不用於買礦泉水, 可用於其他用途。
因此他願意花 55 元買礦泉水, 表示 1 瓶礦泉水對他的使用價值至少是55
元。 但是, 一星期之內的第 2 瓶水的價值就只有 50 元。 因為第 1 瓶水的使
用價值是 55 元, 當價格高於 55 元時, 阿宅不會買礦泉水。 當價格等於 55
元時, 他願意掏 55 元出來買第 1 瓶水, 這就是圖 3.1 中的 A 點。
若礦泉水降價為 52 元, 阿宅仍只會買一瓶, 因為第 2 瓶水的願付價格
是 50 元。 不過, 價格降為 52 元時, 他從市場交易中產生利益 (gain), 原因
是他的願付價格是 55 元, 但實際上只支付 52 元, 利益為 3 元。 願付價格等
於邊際價值, 而邊際價值隨著消費量增加而減少, 因此需求線如圖 3.1 所
示為負斜率。

3.1.2 邊際價值與總價值

邊際價值是指再多 1 單位消費所產生的價值, 因此, 加總每一單位的邊際


價值即為消費的總價值 (total value)。 表 3.1 的第 3 欄列出阿宅之礦泉水
消費的總價值。 對阿宅而言, 第1 瓶水的邊際價值是 55 元, 第 2 瓶水是 50
50 第 3 章 消費者需求

表 3.1
邊際價值與總價值 單價 需求量 總價值 邊際價值 總消費支出

價值單位: 元, 需求量單位: 55 1 55 55 55
瓶。 需求量 (消費量) 上升 50 2 105 50 100
時, 再多消費1 瓶礦泉水對 45 3 150 45 135
消費者的邊際價值下降。 40 4 190 40 160
反之, 總價值則隨著消費 35 5 225 35 175
量增加而上升。 30 6 255 30 180
25 7 280 25 175
20 8 300 20 160
15 9 315 15 135
10 10 325 10 100
5 11 330 5 55

元, 故一星期內消費兩瓶水之總價值是 105 元。 由表 3.1 可看出來, 邊際價


值隨著消費量的增加而下降, 但總價值則隨著消費量的增加而上升。
表 3.1 的第 5 欄列出阿宅購買礦泉水的總消費支出 (total expenditure)。
若礦泉水每瓶賣 55 元, 他只會買一瓶, 消費支出為 55 元。 價格降為 50 元
時, 他會買 2 瓶, 消費支出為 50 × 2 = 100元。 價格降為 45 元時, 他買 3 瓶,
總消費支出為 45 × 3 = 135元。 比較第 3 欄喝礦泉水所產生的總價值與第
5 欄的總支出, 前者數字大於或等於後者。 例如, 單價為 55 元時, 消費礦
泉水產生 55 元的價值, 消費支出也是 55 元。 但若一瓶水單價是 45 元, 阿
宅會買 3 瓶, 總價值是 150 元, 大於總支出 135 元。
總消費支出與總價值相等應該不太令人驚訝, 因為喝礦泉水對阿宅
所產生的總價值也就是願付價格的加總。 阿宅的支出不會大於他願付的
價格。 那麼反過來說, 阿宅的支付有沒有可能小於他的願付價格?

3.2 消費者剩餘
觀察表 3.1, 我們很快就會發現阿宅的消費支出可能小於他的願付價格。
若礦泉水瓶的售價是 55 元, 阿宅只買一瓶, 願付價格等於消費支出。 礦
泉水若降為 50 元, 阿宅將買 2 瓶, 願付價格是 55 + 50 = 105元, 高於實際
支出 50 × 2 = 100元。 消費者總願付價格 (或總使用價值) 高於總支出之
3.2 消費者剩餘 51

表 3.2
單價 需求量 總價值 邊際價值 總消費支出 消費者剩餘 消費者剩餘
55 1 55 55 55 0 價值單位: 元, 需求量單位:
50 2 105 50 100 5 瓶。 消費者剩餘等於總價
45 3 150 45 135 15 值減總消費支出。
40 4 190 40 160 30
35 5 225 35 175 50
30 6 255 30 180 75
25 7 280 25 175 105
20 8 300 20 160 140
15 9 315 15 135 180
10 10 325 10 100 225
5 11 330 5 55 275

利益稱為消費者剩餘 (consumer surplus)。 消費者剩餘衡量的是消費者


從市場交易的利益。
表 3.2 最右一欄算出消費者剩餘之值。 消費者的需求量越多, 消費者
剩餘也越大。 例如, 若礦泉水一瓶售價為 40 元時, 阿宅會買 4 瓶, 消費者
剩餘合計 30 元。 表 3.2 中的總消費支出又稱為市場價值 (market value)。
市場價值是消費者的支出金額, 也等於是廠商的銷售收入。 市場價值加
上消費者剩餘即等於消費者的總價值 (或總使用價值)。
圖 3.2 畫出阿宅對礦泉水的需求線, 並標示消費者剩餘與市場價值,
圖中穿過各需求點畫出一條連續的需求線。 連續的需求線表示商品的價
格不一定是整數或 5 的倍數, 需求量也不一定是整數, 但市場上的礦泉水
都是整瓶出售, 不會賣 1.7 瓶或 3.2 瓶。 不過, 以連續的直線代表需求線比
較容易畫出。 以下除非有必要, 我們都使用連續的直線代表需求線。
以圖 3.2 來看, 當礦泉水每瓶售價為 30 元時, 阿宅每星期的需求量為
6 瓶, 故市場價值等於 30 × 6 = 180元, 此為圖中之方形面積。 消費者剩餘
等於:

(55 − 30) + (50 − 30) + (45 − 30) + (40 − 30) + (35 − 30) = 75。

因此, 消費者剩餘可以用圖中淺綠色面積來代表。 為了簡化畫圖, 我們通


常直接以需求線與市場價格所包圍的三角形面積來代表。 若計算三角形
52 第 3 章 消費者需求

圖 3.2
$ 60
消費者剩餘
55
消費者剩餘為圖中三角形 50
面積, 市場價值為長方形 45
面積, 兩者相加代表消費 40
者總使用價值。 35 消費者剩餘
30

25
需求線
20

15 市場價值
10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礦泉水 (瓶)

面積, 其值為 (60 − 30) × 6/2 = 90元。 若由表 3.2 計算, 消費者剩餘等於
75 元。 兩者的差異是因為假設需求線是一條連續的直線。
如果我們討論的商品需求量很大, 例如價格 30 元時, 需求量等於 100
個, 則三角形面積與正確計算的消費者剩餘就會很接近。 以下的討論中,
我們將直接以三角形面積代表消費者剩餘。

3.3 影響需求的其他因素
到目前為止, 我們對於需求變動的分析都集中在價格的影響上: 價格上
升時, 需求量下降。 除了價格之外, 還有其它因素也會影響商品的需求,
包括消費者的所得高低, 其他商品的價格, 消費者的偏好, 消費者對於末
來價格變動的預期等, 以下依序介紹。

所得

所得 (income) 是指消費者在一定時間內 (如一個月) 的薪資所得, 利息


所得, 股利與租金收入。 所得上升時消費者對商品的需求增加 (increase
in demand); 反之, 所得下降則讓消費者對商品的需求減少 (decrease in
3.3 影響需求的其他因素 53

圖 3.3
P P
需求增加與需求量增加
左圖為需求量增加, 價格
P1 下降時, 需求量沿著需求
線由 Q 1 增加為 Q 2 。 右圖
說明需求變動, D 1 至 D 2
P2 為需求增加, D 1 至 D 3 為
需求減少。 所得, 預期心
D2
D D3 D1 理等因素變動時會使需求
Q1 Q2
變動。
Q Q

demand)。 所謂需求增加, 我們指的是整條需求線右移, 換言之, 在任何


價格下需求量都增加。
圖 3.3 比較需求增加與需求量增加之不同。 左圖中, 當價格由 P1 跌至
P2 時, 若其他條件都維持不變 (ceteris paribus), 包括其它商品的價格, 對
未來價格變動之預期, 所得水準等, 需求量沿著需求線由 Q1 增加至 Q2 ,
這是需求量增加 (increase in quantity demanded)。 相對而言, 景氣衰退
時阿宅被迫休無薪假, 所得減少, 此時在任何價格下需求量都減少, 需求
線左移, 這稱為需求減少。 圖 3.3 中 D1 到 D3 的變動是需求減少。 反之,
景氣好的時候阿宅的薪資增加, 故在任何價格下需求量都增加, D1 線右
移至 D2 , 這稱為需求增加。
一般而言, 所得上升雖然使需求增加, 但也有一些商品在所得上升時,
需求反而下降。 譬如, 所得低時衣服只買廉價品, 所得上升到某個水準,
開始買名牌衣服。 所得再上升時, 他對名牌的需求增加, 但對廉價衣服的
需求反而下降。 又如, 所得低時只買小車或機車, 所得上升時改買大車,
對小車或機車的需求反而下降。 經濟學把所得上升時需求會增加的商品
稱為正常財 (nomral goods), 又稱為優等財 (superior goods)。 反之, 所
得上升時需求減少的商品稱為劣等財 (inferior goods)。

替代品或互補品的價格

自行開車與搭公車都是交通運輸的方法。 汽油價格上升時, 若公車票價


54 第 3 章 消費者需求

沒有調整, 許多人會減少開車改搭公車或捷運。 經濟學稱家庭用車所提


供的服務以及公車所提供的服務為替代品 (substitutes)。 換言之, 若 A,
B 兩商品為替代品, 則 A 商品的價格上升時, B 商品的需求會增加。 替
代品的例子很常見。 例如颱風來襲之後, 葉菜的價格上升, 消費者改買罐
頭蔬菜來替代, 兩者為替代品。 此外, 超市裡各式各樣的飲料也都是替代
品。
反之, 若 A 商品的價格下降時, B 商品的需求也下降, 兩商品稱為互
補品 (complements)。 例如, 咖啡價格上升時, 咖啡需求量減少, 奶精的
需求也會隨之而下降, 故咖啡與奶精是互補品。

預期
2009 年 3 月, H1N1 新型流感疫情首度出現於墨西哥之後, 世界衛生組織
擔心此一病毒可能快速擴散到世界各國。 一時之間風聲鶴淚, 台灣許多
人急著到藥房買口罩, 出國旅遊的人數大幅減少。 雖然事後看來, H1N1
新型流感疫情並沒有原先預期那麼嚴重, 不過, 此一例子說明預期心理
會影響需求。
另外一個例子是股票市場 (stock market)。 股票是家庭理財的重要
工具之一。 你今天花 40 萬元買入宏達電 (HTC) 股票, 除了每年有股利
收入之外, 你也希望未來出售股票時, 股票價格比今天買入時更高。 那
麼, 什麼樣的因素促使你買入宏達電的股票? 你可能是花時間自己研究
宏達電的營運狀況, 如果沒有時間自己找資料研究, 你可能直接觀察過
去一星期宏達電之股價變動。 若過去一星期股價持續上升, 而你預期這
反映宏達電公司的營運狀況甚佳, 則你對該公司股票的需求也增加。 (不
過, 你若經常買賣股票, 則很快就會發現, 過去一星期股價上升並不表示
未來股價也會上升。)
圖 3.4 是預期變動影響需求的一個例子。 股票價格原先為 P1 時, 需求
量為 Q1 。 股票價格上升為 P2 時, 消費者的預期改變, 認為這表示未來股
價會繼續上升, 股票需求由 D1 增加為 D2 , 需求量則增加為 Q2 。 由 e 點
到 e ′ 點的變動時, 股價上漲, 需求量也增加, 有些人誤以為這是 「股價上
升時需求量也上升」 , 並認為這是需求法則的反例, 實際上是股價上升時
引起需求的改變。
3.3 影響需求的其他因素 55

圖 3.4
P
預期心理影響需求
P2 e' 股票價格為 P1 時, 消費者
需求量為 Q 1 。 股價上升為
e P2 時, 消費者的預期改變,
P1
認為這表示未來股價會繼
續上升, 其股票需求由 D 1
增加為 D 2 , 需求量增加為
D2 Q2 。
D1

Q1 Q2 Q

偏好

每個人對消費品各有偏好 (preference, 或 taste), 有人聽到生魚片口水


就快掉下來, 有人完全不吃水中的生物。 有人早晚各喝一大杯卡布奇諾
(cappuccino), 有人一喝咖啡就頭痛。 如果畫出這兩人對咖啡的需求線,
兩條線都是負斜率, 但前者的需求線遠在後者的右邊。

3.3.1 需求函數

需求線說明價格與需求量的關係, 價格上升時, 需求量減少。 需求的變動


則指所得, 預期, 或偏好改變時整條需求線之變動。 我們可以用數學上函
數 (function) 的概念來表現以上的關係。 以 Q 代表阿宅在一星期內對
某商品之需求量, P 代表商品的價格, I 代表所得, X 代表預期心理, Ps 代
表替代品或互補品的價格, 則需求函數 (demand function) 可表示成:

Q = f (P; I, X, Ps , . . . )。

需求線是指 P 與 Q 的關係, 而畫出需求線時我們假設所得與預期心理


等因素都維持不變。 由需求函數的定義來看, 需求線受所得高低的影響。
所得上升時, 整條需求線右移, 這稱為需求增加。
56 第 3 章 消費者需求

以上面圖 3.2 為例, 礦泉水的需求函數可表示成:

P = 40 − 5Q + 20。

其中, 20 代表所得。 直接代入數字即可算出需求量, 例如, Q = 1 對應


P = 55, 亦即, 礦泉水 1 瓶 55 元時, 需求量為 1 瓶。 Q = 2 時對應 P = 50 元。
反之, 若所得由 20 上升為 50, 需求函數變成:

P = 40 − 5Q + 50。

同樣以 P 為縱軸, Q 為橫軸畫出此需求函數, 其位置位於原先需求函數


的右邊。

3.4 所得效果與替代效果
本章一開始說明需求線是指價格與需求量反向變動之關係, 但並未說明
其背後的原因。 價格上升時, 需求量為何會減少? 經濟學家認為市場裡
許多商品都可以滿足人的需求。 有人喜歡吃魚蝦, 若今天蝦子價格上升,
但魚價不變, 他可以多吃魚, 少吃蝦。 因此, 蝦子價格上升時, 需求量會減
少。 進一步而言, 若魚蝦價格都上漲, 他可能多吃豬肉或雞肉來替代。
替代品的存在是需求線為負斜率的原因之一, 有些商品的替代品少,
有些商品替代品多。 對替代品少的商品而言, 價格上升時需求量減少幅
度會小一些。 反之, 替代品多的商品之價格上升時, 需求量會減少比較
多。 由此可知, 當分析價格上升導致需求量減少的現象時, 我們假設其他
商品的價格並未改變。
回到上面所舉的例子, 若蝦子價格上升時, 魚的價格也上升, 消費者
不會以魚代蝦, 此時蝦的消費量不會減少。 因此, 需求線的定義更精確的
說法是: 商品的相對價格 (relative price) 上升時, 需求量會減少。 以礦泉
水為例, 此處 「相對價格」 上升是指礦泉水價格上升, 但其他飲料商品的
價格不變。
除了替代品的因素之外, 價格上升還有另一個管道影響需求量。 例
如, 2008 年上半年國際油價大幅上升, 某人每天開車上班, 汽油價格上升
時, 他原本的薪資現只能買到較少的汽油, 因此實質所得 (real income)
3.4 所得效果與替代效果 57

下降。 上一節說明, 所得是影響需求的主要因素, 所得減少時, 正常財的


需求下降。
我們一般在計算所得時是以貨幣單位表示, 譬如某人的薪資所得是
新台幣 5 萬元。 實質所得則是以商品單位來計算所得, 譬如礦泉水一瓶
40 元, 則實質所得為 1,250 瓶礦泉水。 現若礦泉水價格上升為 50 元, 實質
所得減為 1,000 瓶。 顯然, 實質所得減少時, 消費者的需求也下降。
綜合以上所述, 經濟學家認為需求線為負斜率之特性是兩個力量影
響之結果, 分別稱為所得效果與替代效果。

■ 所得效果 (income effect)


商品價格上升時, 消費者的實質所得減少。 若商品為正常財, 需求會
下降。
■ 替代效果 (substitution effect)
商品價格上升時, 其他商品的價格仍維持不變, 故消費者會多消費
替代品。

3.4.1 所得效果與財富效果

上面說明, 所得上升時需求會增加。 經濟學家進一步的研究發現, 財富


(wealth) 與需求的關係更密切。 財富是指特定時點個人或家庭的資產 (as-
set) 總值, 包括: 現金, 銀行存款, 房地產價值, 股票價值。 資產每年可以
產生所得, 例如, 銀行存款有利息所得, 房地產出租可產生租金所得, 股
票可以產生股利 (dividend)。 以上各項所得加上薪資所得即得個人或家
庭的總所得。
經濟學家由許多實際例子看出來, 財富才是影響消費的主要因素。 譬
如, 阿盛從 25 歲開始在銀行工作十幾年, 每年薪資所得甚高, 也累積了龐
大的財富。 到了 40 歲, 他尋求改變, 想要從事研究與教學工作, 於是辭掉
工作, 申請讀研究所博士班。 回到學校讀書期間, 他沒有薪資所得, 生活
支出靠的是以往累積的財富所產生的利息與股利等收入。 雖然薪資所得
變成零, 但因為以往累積了不少財富, 因此消費支出並無太大改變。
舉例來說, 阿盛原來每年的薪資所得是新台幣 150 萬元, 但歷年來累
積的財富已達 5,000 萬元。 他的財富一部分是股票, 一部分是房地產, 另
58 第 3 章 消費者需求

一部分是銀行存款。 股票每年有股利收入, 房地產有房租收入, 銀行存款


則有利息收入。 假設平均而言, 以上三項收入每年是 200 萬元, 這是他的
資產所得。 薪資所得與資產所得兩項合計是他的總所得。 阿盛辭掉工作
後不再有薪資所得, 但每年仍有資產所得, 在此情況下, 他的消費支出不
會有太大變化。
由以上的說明可知, 我們應該使用財富效果 (wealth effect) 一詞來替
代所得效果。 不過, 因為一般人習慣使用 「所得效果」, 而且接下來的討論
中, 我們並不特別區分所得與財富之差異, 因此除非有必要, 我們仍使用
「所得效果」。

摘要
■ 需求法則是指商品的價格上升時, 消費 需求線的移動, 需求量增加 (increase in
者之需求量下降的關係 quantity demanded) 是指價格下跌時需
■ 邊際價值或邊際使用價格 (marginal use 求量沿著需求線而增加。
value) 是指消費再增加 1 單位時所帶來 ■ 影響需求之因素包括: 所得, 替代品或互
的使用價值。 當消費量增加時, 再多消費 補品之價格, 對未來之預期, 與個人偏好。
一單位商品所產生的邊際價值會下降。 ■ 所得效果 (income effect) 是指商品價格
■ 邊際價值也是消費者對此單位商品的願 上升時, 消費者的實質所得會減少, 因為
付價格 (willingness to pay)。 對商品的需求也下降 (假設商品為正常
■ 消費者剩餘 (consumer surplus) 等於消 財)。 替代效果 (substitution effect) 是指
費支出減去總價值, 而總價值是把每一 商品價格上升時, 而其他商品的價格維
單位消費的邊際價值加總而得。 持不變, 消費者會多消費其他具有替代
■ 需求增加 (increase in demand) 是指 性之商品。
習題 59

習題
1. 試評論以下之報導: 4. 下表為阿宅每星期的咖啡需求。
「由於國際原物料價格飆漲, 生產成本的提
高使得一般家居清潔用品的價格上升, 價 價格 數量 總價值 邊際價值 總支出

格上升又使人們對於清潔用品的需求減 90 1
80 2
少; 需求的減少, 又會使得價格下降。 由此 70 3
60 4
可見, 價格上升有時也是造成價格下跌的 50 5
原因。」 40 6
30 7
2. 「住在鄉村的人們遠比台北人們淳樸、 熱
情。 在鄉村問路, 人們比較願意停下腳步, (a) 請算出總價值, 邊際價值, 以及總支
指示方向, 甚至親自帶你過去。」 經濟學能 出。
否解釋鄉下人與台北人的不同? (b) 若咖啡一杯賣 70 元時, 請算出消費
3. 連日來豪雨不斷, 蔬菜價格大幅上漲。 請 者剩餘。
問家庭消費蔬菜的消費者剩餘會上升, 下 (c) 若咖啡一杯賣 65 元時, 請算出消費
降, 或不能確定? 請畫圖說明。 者剩餘。
4 價格與分配

4.1 網路拍賣 2008 年全球經濟動盪不安。 2008 下半年, 由美國房地產泡沫所引發的金


融危機鬧得如火如荼, 各國的股票價格與房地產價格大幅下跌, 失業率
4.2 果菜市場
則一路上升。 上班族擔心公司會不會強制要求員工放無薪假, 甚至擔心
4.3 市場與價格機能
4.4 價格管制與人為分 自己的工作能否確保; 即將畢業的學生則憂慮能否找到工作。
配 不過, 2008 上半年大家的注意力則是在另一個問題上: 油價飆到歷
史高點。 2007 年元月, 國際原油價格每桶約 50 美元, 2008 年初上升至
92.93 美元, 7 月 4 日原油價格更飆升到 137.11 美元。 接下來, 因為全球金
融危機加劇, 景氣衰退使各國對原油的需求減少, 油價在 2008 年底下跌
至 35.99 美元。 2009 年 7 月初, 油價回升至 66.87 美元。
台灣不產石油, 所使用的汽油都是國外進口的原油煉製而成。 國際

©吳聰敏 (September 15, 2009)


4.1 網路拍賣 61

原油價格上升時, 國內汽油價格也上漲。 2007 年初, 台灣 95 無鉛汽油每


公升 27.2 元, 2008 年 7 月初上漲至 36.1 元。 國際油價上升使許多商品與服
務的價格上升。 例如, 國際機票價格上漲導致出國旅遊的團費上升, 出國
旅遊的人數減少。 另一個例子是原本開車上班的人, 在油價上升之後改
搭大眾交通工具。
上一章分析價格變動對於需求量的影響時, 我們並未說明價格是如
何決定的。 本章將分析價格是如何決定的, 並說明價格在市場經濟裡的
重要功能。

4.1 網路拍賣
在市場經濟裡, 市場是解決供給與需求問題的場合。 所謂市場 (market),
泛指某商品或服務的供需雙方之集合。 台灣各個地方都有超級市場與傳
統的果菜市場, 這些市場有特定地點, 供需雙方面對面交易。 反之, 有些
市場並沒有特定地點, 賣者不一定直接面對買者。 例如, 網站拍賣的買家
與賣家之集合也是一個市場。 你若在露天拍賣網站買到一部相機, 你與
賣家之間可能只是透過電子郵件或電話聯絡。 不管是傳統果菜市場還是
網路拍賣市場, 交易的結果可以用價格與數量來表示。 本節以下以一個
例子說明網路拍賣市場裡價格如何決定。
老吳喜歡登山, 幾年前在國外買了一個高山寒地用的汽化爐回來。 不
過, 後來發現在台灣登山使用寒地汽化爐的機會很少, 因此, 決定上拍賣
網站把爐子賣掉。 他上網站查了一下全新爐子的價格, 約值新台幣 3,000
元。 對老吳而言, 這個爐子雖然已用不到, 但還是有點紀念價值。 對他而
言, 這個汽化爐價值是 1,000 元, 因此訂起標價格為 1,000 元。
圖 4.1 最左圖是汽化爐對老吳的價值, 此圖與上一章所介紹的需求線
的概念相同, 唯一特別的地方是商品的數量只有 1 個。 汽化爐對老吳的價
值是 1,000 元, 若有人開價高於 1,000 元, 他就願意割愛。 汽化爐上網之
後, 出乎意料之外的是竟然有一些登山同好感到興趣, 開始競標 (bid)。
圖 4.1 右邊 3 個圖分別代表有意購買爐子的 A, B, 與 C 三人之需求線,
因為數量只有 1 個, 故需求線變成一點。 A, B, C 三人對汽化爐的願付價
格分別是 2,000 元, 2,800 元, 與 1,500 元; 但每一個人並不曉得其他競標
62 第 4 章 價格與分配

圖 4.1 老吳對汽化爐之價值為1,000 元, 買者 A 之願付價格為 2,000 元, B 之願付


網路拍賣 價格為 2,800 元, C 之願付價格為 1,500 元。 汽化爐最後以 2,100 元成交。
買方之利益 (gain) 為 2,800 − 2,100 = 700元, 賣方之利益為
2,100 − 1,000 = 1,100元。

老吳 A B C

3,000 3,000 3,000 2,800 3,000

2,500 2,500 2,500 買方利益 2,500

2,000 2,000 2,000 2,000

1,500
賣方利益 1,500 1,500 1,500

1,000 1,000 1,000 1,000

500 500 500 500

1 1 1 1
汽化爐 (組)

者之願付價格。 假設一開始是由 C 出價 1,300 元, 顯然 A 與 B 會把價格


往上抬。 幾個回合之後, 價格升到 1,600 元, 這已超出 C 的願付價格, 因
此他退出競標, 剩下 A 與 B 兩人。
B 的願付價格是 2,000 元, 這也是他所願意提出的最高價格。 因此,
當 C 開出 2,100 元的價格之後, B 也退出。 此汽化爐最後由 C 以 2,100
元的價格得標。 對 C 而言, 他的願付價格是 2,800 元, 卻以 2,100 元買到
汽化爐, 故此一交易之買方利益 (buyer’s gain) 為 2,800 − 2,100 = 700元;
這也就上一章所說明的消費者剩餘。 對老吳而言, 此項交易之利益等於
2,100 − 1,000 = 1, 100元; 這稱為賣方利益 (seller’s gain)。
此一例子說明, 只要市場上各人的願付價格不同, 交易就會出現。 因
為交易價格會介於買方與賣方之願付價格之間, 故買賣雙方都從交易中
得利。

4.2 果菜市場
上一節的汽化爐網拍是一對一的交易, 而且商品只有一樣。 大部分的市
場交易都是賣方有許多人, 買方也有許多人。 本節介紹台北市的水果與
蔬菜交易市場, 並說明價格如何決定。
4.2 果菜市場 63

元 公斤
圖 4.2
60 30000 小白菜價格與數量
價格 (左軸)
50 25000 台北市批發價格, 2009 年
7 月 8 日至 8 月 18 日。 8 月
40 20000
數量 (右軸) 7 日與 8 日兩天莫拉克颱
30 15000 風來襲, 中南部降下驚人
雨量, 造成慘重災情。
20 10000

10 5000

7.08 7.11 7.15 7.18 7.22 7.25 7.29 8.01 8.05 8.08 8.12 8.15

圖 4.2 為台北市 2009 年 7 月 8 日到 8 月 18 日小白菜之批發價與成交


量, 其中小白菜是指中價位之未洗蚵仔白。 8 月 8 日小白菜批發價格開始
大幅上升, 零售市場的價格也同時調整。 小白菜價格上升的原因是 8 月 7
日與 8 日莫拉克颱風來襲, 中南部降下驚人雨量, 造成慘重災情。
正常情況下, 台北市居民每天約消費 2,000 餘噸的果菜, 其中約 200
餘噸是由台北縣市近郊農民提供, 其餘來中南部, 國外進口約占 5%。 當
中南部蔬菜產地受颱風影響產出減少時, 台北市的蔬菜供給也減少, 這
是 8 月 8 日開始蔬菜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

4.2.1 台北市果菜批發市場

中南部的果菜每天一早運入台北, 先集中於台北市果菜批發市場拍賣,
之後再分送到零售市場出售給消費者。 由以上之運送流程可知, 所謂的
果菜價格至少包括產地價格, 批發 (拍賣) 價格, 與零售價格。 產地價格上
升時, 批發價與零售價都會上升。 反之, 零售市場的需求增加時, 也可能
反過來影響批發價格與產地價格。 不管是供給或需求的變動, 以上 3 種
價格都會受到同方向的影響, 為了簡化說明, 底下不區分這 3 種價格, 直
接以 「果菜價格」 代表。
果菜之需求除了逢年過節會有較大變動之外, 其餘時間都相當穩定。
反之, 果菜供給在夏季很容易受颱風的影響, 而中南部各主要產地果菜
之成熟採收時間也不盡相同。 因此, 每天早上運到台北果菜批發市場之
64 第 4 章 價格與分配

數量會有起伏波動。 中南部各產地之小白菜若要在台北市出售, 大約在


清晨三點之前就運入台北市果菜市場; 三點半開始進行拍賣作業, 一直
到清晨六點左右結束。 這些運送進來的就是當天果菜市場供給量 (quan-
tity supplied)。
在果菜批發市場承購果菜的人稱為 「承銷人」。 與上一節的網路拍賣
類似, 台北市果菜批發市場之交易也是採電腦競標。 競標時由拍賣人出
價, 若無承銷人出面競標, 價格即往下調整, 當價格下降到某承銷人的願
付價格時, 他即按鍵標下。 競價成交後, 承銷人立即將果菜分送到各零售
市場去。 承銷人若以太高的價格標下某一批果菜, 最後在零售市場可能
無法完全售完。 反之, 若標入的數量太少, 下游的零售市場可能供不應
求。 因此, 稱職的承銷人必須了解消費者之需求。

4.2.2 市場需求線
表 4.1 假設零售市場有 4 種不同類型的消費者, 分別稱為 A, B, C, 與 D。
當小白菜一把 50 元時, A 群人的需求量為 50 把, B 群人的需求量為 100
把, C 群人需求量為 150 把, D 群人為 100 把。 表中顯示, 在任何價格下 C
的需求量都大於 B, 表示 C 的需求線在 D 的右邊。 換言之, C 群人對小
白菜的需求大於 B。 相較之下, A 群人在價格 55 元時需求量小於 B 群人,
但價格降至 40 元時, 需求量反而高於 B 群人。 因此, 價格下降時 A 群人
的需求量增加較多。
市場需求線 (market demand curve) 表現各價格水準下, 市場上所有
人的需求量。 表 4.1 中, 價格為 55 元時市場需求量為 50 + 100 + 150 + 0 =
300把。 同法, 我們可以算出各價格下之市場需求量。 例如, 價格降為 25
元時, 市場需求量為 900 把。 圖 4.3 畫出各消費群之需求線以及市場需求
線。 市場需求量為各消費者需求量之總和, 故市場需求線等於個別需求
線的水平相加。
圖中的垂直線代表市場供給線 (market supply curve), 市場供給量為
800 把。 供給線垂直的意思是說, 小白菜的供給量不受價格變動的影響。
中南部的農民每天採收多少小白菜運到台北出售受到許多因素影響, 其
中價格的確是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 小白菜價格較高時, 農民有較強的
意願供給較多的小白菜。 不過, 小白菜的生長需要時間, 若未到採收期,
4.2 果菜市場 65

表 4.1
單價 A B C D 市場需求量 小白菜的市場需求
55 50 100 150 0 300 價值單位: 元, 需求量單位:
50 50 100 150 100 400 把。 市場需求量是由各消
45 100 100 200 100 500 費者之需求量加總而得。
40 200 100 200 100 600
35 200 100 200 200 700
30 300 100 200 200 800
25 400 100 200 200 900
20 500 100 200 200 1,000
15 500 200 300 200 1,200
10 500 200 300 300 1,300
5 600 200 300 300 1,400

市場供給 圖 4.3
$ 55
超額供給 市場需求與市場供給
50
C 價值單位: 元, 需求量單位:
45
把。 市場需求量是由各消
40 D
費者之需求量加總而得。
35

30
市場供需均衡
25 A
20

15
超額需求 市場需求
10
B
5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1100 1200 1300 1400 小白菜 (把)

即使價格高農民也無法強行採收。 本節的重點是放在價格機能如何把市
場上的小白菜分配給各消費者, 故先假設供給量不受價格影響。 下一節
將會分析供給量隨價格上升而增加的情況。
台北市果菜批發市場的場地空間有限, 每天早上依果菜到貨的先後
依序競標。 拍賣人把整批蔬菜提供競標, 標得果菜的承銷人則是整批購
入, 再分送至各零售市場。 我們假設各承銷人了解他所服務的市場上各
66 第 4 章 價格與分配

個消費家庭之願付價格, 因此他也了解市場需求線之形狀。 上面說明, 競


標是由高價往下調整。 假設某一批小白菜的起標價格是每把50 元, 甲承
銷人了解他的零售市場上願意付 50 元買一把小白菜的人合計只會買 400
把。 若其他承銷人也有類似的評估, 則整批 800 把的小白菜沒有承銷人
願意下標。
當價格為 50 元時, 市場需求量為 400 把, 但市場供給量為 800 把, 市
場供給量大於市場需求量之數額稱為超額供給 (excess supply)。 在出現
超額供給時, 承銷人不會下標, 而會等待拍賣人降價。 對於賣方而言, 800
把小白菜既然都已運送到台北, 非全部售罄不可; 否則運回產地還要支
付運費, 故賣方會降價求售。 如圖 4.3 所示, 當價格降至每把 30 元時, 甲
承銷人知道他若標下這批小白菜, 可以在零售市場完全售出。 因此, 甲承
銷人下標買下這批小白菜。
台北市果菜市場的競標方法是由高價往下調整。 現想像競標方式是
由低往高, 一開始起標價是 20 元。 甲承銷人知道在此價格下市場需求量
是 1,000 把, 雖然這批小白菜的供給量只有 800 把, 但他可以先標下這一
批小白菜, 稍後再設法競標 200 把小白菜。 不過, 在場的每一個承銷人都
有同樣想法, 為了搶標會把價格抬高。
在此例子中, 當價格為 20 元時, 市場需求量大於市場供給量的情況
稱為超額需求 (excess demand)。 市場出現超額需求時, 承銷人之間相互
競價會把價格提高。 當價格上升至每把 30 元時, 某承銷人標下小白菜分
送到零售市場出售。

4.2.3 均衡價格

小白菜的價格調整到 30 元時, 農民提供的 800 把蔬菜全部售罄, 而零售


市場的消費者對於 800 把蔬菜的願付價格是 30 元, 因此市場供給等於市
場需求, 這稱為市場已達到供需均衡 (equilibrium, 或 market-clearing),
30 元稱為均衡價格 (equilibrium price), 800 把小白菜則稱為均衡數量
(equilibrium quantity)。
在均衡價格下, 市場需求量 800 把恰等於市場供給量。 那麼, 誰買了
這些小白菜? 由前面表 4.1 可知小白菜是誰買走。 為了方便起見, 我們把
部分表格重新列於表 4.2。 小白菜一把 30 元時, A 群人買了 300 把, B 群
4.2 果菜市場 67

表 4.2
單價 A B C D 市場需求量 市場供給量 價格分配資源
35 200 100 200 200 700 800 價值單位: 元, 需求量單位:
30 300 100 200 200 800 800 把。 價格未達均衡時, 市
25 400 100 200 200 900 800 場會出現超額供給或超額
需求。

人買了 100 把, C 與 D 則各買 200 把, 總計 800 把。 表中另外列出價格為


25 元與 35 元時的需求量。 價格為 25 元時, A 想要多想 100 把, 其餘 3 組人
的需求量與原先相同, 超額需求為 100 把。 反之, 若價格為 35 元, A 的需
求量由 300 把降為 200 把, 其餘 3 組人的需求量不變, 超額供給為 100 把。
台北市果菜市場的運作看似單純, 但實際上即使是在天氣穩定時, 我
們發現每天之批發價格也不同。 前面圖 4.2 顯示, 2009 年 7 月 8 日到颱風
前的 8 月 6 日之間, 小白菜數量與價格上下起伏; 而且, 數量增加時, 價格
即下降。 例如, 8 月 1 日到 6 日之間, 小白菜供給量較多, 價格則較低。 反
之, 7 月 11 日, 19 日, 與 25 日的供給量較少, 價格則較高。 此一結果與圖 4.3
市場供需均衡模型相符。 例如, 若市場供給量為 700 把時, 均衡價格將為
35 元; 反之, 若市場供給量為 900 把時, 均衡價格降為 25 元。
那麼, 市場供給量為何起伏不定? 台北市果菜市場的小白菜是由台
灣各產地運進來的。 小白菜的生長期約 25–30 天。 因此, 2009 年 8 月 5 日
採收的小白菜大約是在一個月前種植的。 各產地之農夫各自決定何時種
植, 也各自決定要種多少小白菜, 因此每天小白菜的採收數量不同並不
令人驚訝。 對農夫而言, 如果他採收小白菜當天台北果菜市場的到貨量
較少, 小白菜的單價會比較高, 他的收入也會增加。 但要預測台北市果菜
市場每一天運入多少小白菜顯然不容易。

4.2.4 颱風與小白菜價格

回到前面圖 4.2, 莫拉克颱風來襲之後, 小白菜產量持續減少; 價格則持續


上升。 由上一小節的分析可知, 價格上升是供給減少 (supply decrease)
所引起, 供給減少是指整條供給線左移, 亦即在任何價格下, 市場供給量
都比原先減少。 當供給減少的幅度較大時, 價格上漲幅度也較大。
68 第 4 章 價格與分配

如果沒有市場
你可能很難想像, 如果沒有市場我們怎麼過日子? 乾淨, 不過到了這個階段, 你可能不會想那麼多了。
如果沒有市場, 早餐必須自己準備。 如果你的早餐 假設你幸運存活下來, 吃完早餐後要到學校上課。
是吐司, 果醬, 與牛奶。 因為沒有市場, 吐司必須自己製 不過, 因為沒有市場, 當然也沒有學校。 現代社會裡的
造。 你必須從種麥子開始, 麥子收成之後要磨成麵粉, 大中小學都是服務業, 校長, 老師, 與職員與一般企業
之後才能烤成吐司。 的經理與員工無異, 學生則等於是企業所面對的顧客,
幸運的話, 在吐司製作出來之前你還活著, 你想一下, 學生家長所交的學費即是學校所提供服務的價格。
決定一切從簡, 果醬不用了。 牛奶呢? 自己養乳牛也太 沒有市場就沒有學校, 沒有學校就不用上課, 不上課
麻煩了, 你決定喝水就好。 不過, 即使是喝水, 也要喝 就沒有考試。 沒有考試的日子可能讓你覺得人生充滿
乾淨的水。 在現代經濟裡, 家裡的水是向自來水公司買 意義。 不過, 沒有學校的話, 日常生活中所需的知識都
的。 既然沒有市場, 當然也沒有自來水。 必須自己摸索學習。
超市可以買瓶裝水, 但市場不存在, 因此瓶裝水也不 由以上的想像故事, 結論應該很清楚: 如果沒有市場,
用想。 唯一的辦法是到小溪取水。 小溪的水可能不太 你不可能存活下來。

颱風來襲之前幾天, 因為天氣好, 產地的產量增加, 台北市小白菜價


格相當低。 8 月 6 日氣象局已開始警告颱風可能會來, 當天清晨台北市果
菜市場小白菜到貨量不及前一天, 但因為承銷人預期當天傍晚零售市場
需求會增加, 故批發價也跟著上升。 零售市場需求增加表示需求線往右
移, 其原因是消費者擔心颱風會影響蔬果之供給, 故到超市或傳統市場
多買一些蔬果以為準備。
8 月 7 日颱風來襲, 小白菜到貨量達到最高點, 但價格仍比前一天上
升一些。 到貨量增加的原因是菜農擔心颱風會損壞田裡的小白菜, 因此
提前採收。 若當天台北市之市場需求不變, 小白菜批發價格應該下降, 但
實際上價格又上升一些, 原因是消費者因應颱風來襲也大肆採買。
8 月 8 日是颱風來襲的第二天。 小白菜到貨量大幅下降, 猜測其原因
是部分產地受颱風影響, 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是中南部蔬菜運往台北之運
輸系統已受颱風影響。 供給減少與需求增加使 8 月 8 日小白菜每公斤批
發價格上升為 25.4 元, 是 8 月 5 日的 3.34 倍。 8 月 9 日小白菜的供給量回升
一點, 價格也因此比前一天下降一點。 但接下來, 颱風的影響擴大, 產量
持續減少, 價格持續上升。
4.3 市場與價格機能 69

4.3 市場與價格機能
市場是交易 (exchange) 的所在, 農夫種出一把小白菜, 他就擁有這把小
白菜的所有權 (property right), 他可以自己消費, 也可以拿到市場上賣
給別人。 若決定賣給別人, 交易之後所有權即轉移到買者手中; 買者可以
吃掉這把小白菜, 也可以再轉賣給另一個人。 在此例子中, 市場交易的意
義是所有權的移轉, 商品的價格也就是所有權的價格。
商品市場 (good market) 的交易是我們最熟悉的交易型態。 不過, 社
會裡還有其他市場。 每年 6 月大學畢業生找工作, 即進入所謂的勞動市
場 (labor market), 找到工作後他每天上班, 每個月月初領得上個月辛苦
工作的薪水。 在勞動市場上, 企業老闆付出薪資 (wage rate) 購買員工所
提供的勞務 (labor service), 他並不擁有勞動者。 底下在第 ?? 章裡我們將
說明, 薪資是勞動市場的供給與需求所決定的。
除了商品市場與勞動市場之外, 我們也常在借貸市場 (credit market)
交易。 在借貸市場上, 借入者取得某樣東西的短期使用權。 在本書第 1 章
所講的山屋的故事中, 登山者花一點錢即可住進山屋一晚。 同樣的, 在
農業社會裡佃農向地主租入水田或旱田耕種, 佃租金是租借農田的價格,
佃租金的高低也是市場供給與需求所決定出來的。
金融市場 (financial market) 是另一個重要的借貸市場。 台灣各大都
市裡都有很多銀行與郵局, 你可以把錢存入銀行或郵局, 一段時間後再
把錢提出來使用。 銀行匯總小額的存款, 把它貸放給企業或個人, 因此這
也是一個借貸市場, 借貸的價格就是利率 (interest rate)。 利率也是市場
供給與需求決定的, 如果貸出者多, 利率會下降; 反之, 借入者多, 利率則
上升。

4.3.1 正斜率的市場供給線

圖 4.4 重新畫出市場供需線, 但為了簡化起見, 需求線與供給線都畫成直


線。 此外, 我們假設市場供給線不是垂直線, 而是正斜率。 市場供給線為
正斜率表示小白菜價格上升時, 農夫會增加小白菜的供給量。 例如, 當價
格是 30 元時, 農夫願意供給 800 把小白菜, 價格上升為 42.5 元時, 小白菜
供給量增加為 900 把。
70 第 4 章 價格與分配

圖 4.4
$ 55
市場需求與供給 50
市場供給
價值單位: 元, 需求量單位: 45

把。 小白菜價格上升時, 40 D
農民有增加產量的誘因, 35
故供給線為正斜率。 但是, 30
均衡
增加產量必須經過一段時
25 A
間的調整才有可能。
20 市場需求
15
C
10
B
5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1100 1200 1300 1400 小白菜 (把)

小白菜價格上升時, 若其他條件不變, 農夫的利潤增加; 此時若增加


產量, 利潤將上升更多。 因此, 價格上升時, 農夫的確有增加產量的誘因。
那麼, 農夫如何增加產量? 最簡單的方法是擴大小白菜的種植面積, 這是
生產資源的重新配置。 第2 章分析縱貫鐵路通車的影響時, 我們以台中農
夫為例說明, 台北米價高於台中會誘使台中農夫多種稻, 少種甘蔗。 這是
價格影響生產資源配置的實際例子。
生產資源重新配置並非立即可以達成。 農夫的田裡隨時都有各種作
物在生長, 除非農夫願意把目前生長中的部分作物剷除, 否則小白菜的
面積無法立即擴大。 事實上, 即使作物面積可以調整, 農民也不一定會調
整, 除非他能確定小白菜價格上升至少會持續一段時間。 上面說明, 小白
菜的成長約需一個月。 如果今天小白菜價格上漲 50%, 但農民預期 20 天
後價格會回到正常水準, 他就無誘因在今天開始種小白菜。
反之, 若小白菜價格上升是因為消費者的偏好永久性改變, 農民預期
小白菜價格上升會持續很長時間, 此時他會樂意調整產量。 圖 4.4 的市場
供給線畫成正斜率, 表示農夫在面對價格上升時重新分配生產資源, 增
加小白菜的產量。 此圖中, 均衡價格等於 30 元, 數量為 800 把。
4.3 市場與價格機能 71

圖 4.5
P S̄ ′ S̄ S′
S 供給減少
若市場供給線為垂直線,
供給減少時, 均衡價格上
P1 升幅度較大, 由 P0 上升至
P2
P0 e P1 。 反之, 市場供給線為正
斜率, 供給減少相同幅度
時, 均衡價格上升幅度較
小, 由 P0 上升至 P2 。

0 Q0 Q

4.3.2 供給與需求變動

圖 4.5 說明供給減少時, 市場均衡之調整。 原均衡點為 e, 均衡價格為 P0 ,


均衡數量為 Q0 。 供給減少是指整條供給線左移。 若市場供給線為垂直
線, 供給由 S̄ 減少為 S̄ ′ 時, 均衡價格上升幅度較大, 由 P0 上升至 P1 。 反
之, 若市場供給線為正斜率, 市場供給由 S 減少至 S ′ 時, 均衡價格上升幅
度較小, 由 P0 上升至 P2 。 均衡價格上升幅度較小的原因是價格上升時,
市場供給量也增加一些, 故減緩物價上升的壓力。
農產品的供給受天候影響, 需求則是在逢年過節時增加。 相對而言,
農產品以外的一般用品, 例如手機, 筆電, 衣服等的供給與天氣無關, 但
需求可能與流行與否關係密切。 近十年來, 全球暖化是熱門的議題, 影響
之一是自行車的需求增加。 圖 4.6 說明需求增加之影響。 若供給線為垂
直線, 原均衡點為 e, 均衡價格為 P0 , 均衡數量為 Q0 。 當需求由 D 增加
為 D′ 時, 新均衡價格為 P1 , 但數量維持不變仍為 Q0 。
當均衡點變成 e ′ 時, 雖然均衡數量與原先相同, 但市場上的消費者已
經與原均衡點 e 時不同。 或者, 消費者可能與原先相同, 但每一消費者買
到的數量很可能已經不是原先的數量。 由此一例子可知價格具有分配資
源的功能, 此處所分配的資源是產品 (小白菜與自行車), 而非生產資源。
72 第 4 章 價格與分配

圖 4.6 P S̄
需求增加 S
若市場供給線為垂直線 S̄, e′
P1
需求增加時, 均衡價格上 e
′′

P2
升幅度較大。
P0
e

D′
D

0 Q0 Q2 Q

上一小節的例子則說明價格具有影響資源分配的功能。 綜合言之, 在市
場經濟裡價格有分配生產資源的功能, 也有分配產品的功能。
圖 4.6 另外畫出一條正斜率的供給線 S 。 在原均衡點 e 時, 價格為 P0 ,
產量為 Q0 。 當需求由 D 增加為 D′ 之後, 市場上出現超額需求, 但其幅
度小於供給線為垂直線之情況。 因此, 均衡價格上升幅度也變小; 原先是
由 P0 上升至 P1 , 現只會增加至 P2 。 均衡產出則由 Q0 增加至 Q2 。 此例
中, 價格上升引導資源重新分配: 一方面是消費者減少其需求量, 另一方
面是生產者重新調整生產資源以增加產出。

4.3.3 承銷人與市場供需

以上的分析假設消費者與農夫面對面交易, 在台北街頭或鄉下道路邊,
我們偶而會看到農民開著小貨車把自己種的蔬果運到市場或街頭賣。 此
時, 消費者與生產者的確是直接交易, 但這畢竟是少數。 由台北市果菜市
場的運作可知, 承銷人在市場交易裡扮演重要角色。 台北市家庭所消費
的蔬果絕大部分是先在果菜市場拍賣, 分送到超市或傳統市場賣給消費
者。
那麼, 農民為何不自己賣? 農民自己賣蔬果也要花費時間與運輸成
本。 如果自產自銷的成本高於交由運銷商販賣的成本, 那麼我們不常看
4.3 市場與價格機能 73

$ 50
圖 4.7
45
承銷人與市場供需
市場供給
a
39 承銷人降低買方與賣方的
35
消費者剩餘增加 e' 時間與運輸成本, 因此市
33
30 e 場需求量增加, 供給量也
28
e" 增加。 買方的完全成本下
25
22.5
20
d 降, 消費者剩餘增加。
15

10 市場需求
5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1100 1200 1300 1400 小白菜 (把)

到農民自己賣蔬果也就不令人驚訝。 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 要跑到農民


的攤子去買蔬果, 時間與交通成本會高於到住家附近的傳統市場或超市
的成本。
上面圖 4.4 假設由產地到零售市場不需任何成本, 圖 4.7 則把運銷成
本納入考慮。 把運銷成本納入計算之後, 需求行為會受影響, 因此圖中之
數值雖然類似圖 4.4, 但兩者不能直接對比。 點 e 是假設運銷成本等於零
時之均衡, 此例中假設價格為 30 元, 數量為 950 把。 現把運銷成本納入考
慮, 但假設果菜批發市場與承銷人不存在, 消費者與農夫兩方都必須花
費時間與運輸成本才能完成交易。 圖中假設消費者購買 1 包小白菜須花
費時間與運輸成本 9 元。 若 1 把小白菜之市場價格為 30 元, 則依上一章
所介紹的概念, 消費者消費 1 把小白菜的完全成本 (full cost) 是 39 元。 圖
4.7 假設完全成本是 39 元時市場需求量是 800 把。
就供給而言, 假設農夫的自產自銷的時間與運輸成本是7.5 元, 而且
當市場價格為 30 元時, 農夫願意供給的數量是 800 把。 在以上的假設下,
均衡價格為 30 元, 均衡數量為 800 把, 但消費者的完全成本是 39 元, 農夫
賣 1 把小白菜的實際收入是 22.5 元。 農夫與消費者合計的時間與運輸成
本為 39 − 22.5 = 16.5元, 此一成本又稱為交易成本 (transaction cost)。
果菜批發市場與承銷人制度出現後, 消費者在住家附近的超市即可
買到小白菜, 消費者的完全成本下降。 圖 4.7 假設消費者的完全成本下降
74 第 4 章 價格與分配

為 33 元, 其中 30 元是市場交易價格, 3 元是消費者的時間與交通成本。 由
市場需求線可知, 當價格為 33 元時市場需求量增加為 900 把。 圖中並假
設農夫透過運銷系統出售小白菜時, 時間與運輸成本由 7.5 元降為 2 元;
當市場交易價格為 30 元時, 農夫每賣出 1 把小白菜實得 28 元, 依圖中所
畫的供給線, 此時市場供給量恰好也是 900 把。
在運銷系統出現後, 均衡價格仍維持 30 元, 但均衡數量增加為 900
把, 每一把小白菜的交易成本降為 33 − 28 = 5元。 運銷系統使消費者的
完全成本下降, 故消費者剩餘增加。 消費者剩餘是指需求線以下, 市場價
格以上之三角形面積, 它衡量消費者的願付價格 (總使用價值) 超過總支
出之利益。 當完全價格下降時, 消費者的利益增加, 圖中以淺綠色矩形面
積代表消費者剩餘之增加。
運銷系統不僅對買方帶來好處, 對賣方也有好處, 原因是農夫每賣出
一把小白菜實得收入增加。 下一章將介紹生產者剩餘 (producer surplus)
的概念, 本圖中的淺黃色矩形面積即代表生產者剩餘之增加。
所謂 「運銷系統」 包括產品從產地運出, 一直到消費者買進的中間過
程。 以台北市的蔬果供應為例, 這至少包括台北市果菜批發中心, 承銷
人, 與傳統市場或超市。 若是電子產品, 則 3C 大賣場是運銷系統一部分。
如果是果汁或礦泉水, 則便利商店是運銷系統一部分。 由此可知, 運銷系
統是現代經濟裡重要的一環。 而由以上的分析可知, 有效率的運銷系統
不僅使消費者得益, 生產者也得益。
回到小白菜的例子, 在新聞媒體上運銷商有時候被冠以 「菜蟲」 的惡
名; 特別是在颱風來襲菜價上漲時, 有人會懷疑運銷商人是否 「趁機哄
抬價格」。 颱風來襲對產地造成影響, 蔬菜供給減少, 菜價本來就會上升。
那麼, 運銷商人是否會趁機調高運輸價格? 以圖 4.8 來說明, 原均衡點為
e 點, 運銷商每運送一把小白菜之價格為 33 − 28 =5 元。 颱風來了之後,
蔬菜供給由 S 減少為 S ′ , 小白菜的價格上升。 若運銷價格為 c 點與 d 點
的距離: 47 − 42 = 5元, 則颱風並不會使運銷商的利益增加, 小白菜的價
格上升完全是因供給減少所致。
相反的, 若颱風來襲時或颱風之後運銷商調高運銷價格, 則小白菜價
格會上漲更多一些。 人追求利益, 因此運銷商的確有動機調升運銷價格,
不過動機存在不表示運銷商一定會如此做。 事實上, 調升運銷價格的動
4.4 價格管制與人為分配 75

圖 4.8
S′
$ 50
c 承銷收益與供給變動
47
S 供給減少時, 均衡價格上
42
d 升。 若運銷商的運銷價格
35 a 與原先相同, 則小白菜價
33
30 e 格上升完全是因為供給減
28
25 b 少所引起。
20

15

10 D
5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1100 1200 1300 1400 小白菜 (把)

機隨時都在, 颱風來襲時應該不會特別強烈。 那麼, 有沒有可能是運銷商


認為颱風來襲時是調整價格的好時機? 但是, 颱風來時因為供給減少使
小白菜價格上升, 一般大眾對價格變動更為敏感, 因此這應該不是運銷
商趁機調價的好時機。
若市場競爭 (market competition) 存在, 廠商不敢隨意調升價格。 小
白菜的運銷商的確隨時都有調升運銷價格的動機, 但如果運銷行業是開
放市場 (open markets), 意思是說, 任何人隨時可以加入經營運銷服務,
則某運銷商任意調高價格時, 一定會有其他人主動前來以較低的價格爭
取運銷服務。
如果運銷服務不是開放市場, 亦即不是任何人都可以隨意加入; 或者,
現有的運銷商聯合起來壟斷 (monopolize) 此一市場, 而且能有效阻止其
他人加入競爭, 此時運銷商的確可以獲取較高利潤, 消費者須付出較高
的價格。 因此, 市場開放競爭是讓價格達到最低的最好方法。

4.4 價格管制與人為分配
市場經濟正常運作時, 由價格分配生產資源與產出時, 民眾習以為常, 也
視為理所當然。 但是當社會出現災難事件時, 政府可能直接介入資源分
配, 或者對於價格進行管制。
76 第 4 章 價格與分配

台灣自從 1999 年的 921 地震以來, 歷經幾次災害事件, 包括 2003 年的


SARS 危機, 2009 年的莫拉克颱風水災。 921 地震與莫拉克颱風水災發生
之後, 災區很快地湧入大量救濟物資, 物資的發放是資源分配問題。 不幸
的是, 每次的物資發放都有批評聲音出現。 災區發放救濟物資常出現的
問題是, 受災人取得的物資不是他所需要的。 另外一個問題是, 因為受災
人不需要付錢, 因此他傾向於 「多多益善」。 以上兩個問題在市場經濟裡
由價格分配資源時都不會出現。

4.4.1 SARS 與口罩

2003 年 5 月, 台灣 SARS 疫情升溫, 因為需求增加, 口罩的價格飛漲, 口罩


價格變成全民關注的焦點。 當時行政院長於 5 月 14 日宣布, N95 口罩售
價不得超過新台幣 100 元。 公平會表示, 「民眾購買 N95 口罩若超過 100
元, 可以向公平會檢舉。」 立法委員質疑官商勾結, 學者專家大力抨擊政
府無能。
吳米也想要買口罩, 跑到屈臣氏去, 店員說, 「賣光了!」 吳米當場的反
應是, 口罩的確難買。 從屈臣氏出來, 轉進巷子, 吳米發現一家雜貨店, 各
式各樣的口罩都有, 當場買了四個。 回到家裡, 吳米看報紙上關於口罩問
題的報導, 發現抱怨缺口罩主要是公營醫院, 而且, 公營醫院的口罩是由
衛生署分配。
SARS期間, 很多人問 「口罩那裡去了?」 要回答這個問題, 我們必須
先問一個問題: 口罩從那裡來? 市面上口罩的供應來源有兩個, 國內廠商
製造與國外進口。 口罩價格上升是因為需求增加, 這大家都知道。 口罩
價格上漲時消費者都不太高興, 這可以理解。 相反的, 對國內廠商與貿易
商而言, 口罩價格上漲是一個商機, 獲利可能增加。 但是, 廠商並非不勞
而獲。
假設某個國內工廠依其正常產能每天可生產 10 萬個口罩。 現面對市
場需求增加, 廠商短期內要增加產量必須增購原料, 也可能須把生產線
從一班制擴充為兩班制。 這些突然的調整都會增加生產成本。 生產出來
的口罩配銷到各零售店須花費運輸成本, 市場需求突然增加時, 每一個
口罩的配銷成本也很可能會上升。 國外進口也面臨同樣的狀況。 以往國
外製造的 N95 口罩是海運進口。 口罩需求突然增加時, 原有的庫存早就
4.4 價格管制與人為分配 77

圖 4.9
P S
SARS 與口罩
P1 e′
假設口罩原均衡價格每
個29 元, SARS 疫情發生
之後, 需求由 D 增加為
D ′ , 均衡價格上升為 P1 。
e ′′
現政府管制口罩價格, 訂
$ 29 e 定價格上限為 29 元, 口罩
短缺數量為 Q 2 − Q 1 。
D′

0 Q0 Q1 Q2 口罩數量

用盡。 進口商會增加進口, 但如果還是透過海運, 緩不濟急。 國外口罩可


以改由空運進口, 不過運輸成本會上升。 此外, 訂購量突然增加時, 國外
的製造廠商與國內廠商一樣, 生產成本也會增加。
根據 《中國時報》 (2003.5.10) 的採訪報導, 衛生署因應疫情採購口罩,
「按過去採購辦法, 還是每個 29 元」。 衛生署把採購價格定為 29 元, 它當
然買不到口罩。 真正奇怪的是, 為什麼我們官員們會把採購價格定為 29
元。 圖 4.9 說明口罩的供需。 假設原均衡點為 e, 均衡價格為 29 元, 數量
為 Q0 。 SARS 疫情升溫之後, 需求由 D 增加為 D′ , 均衡價格應該上升
為 P1 。 現政府管制口罩價格, 訂定價格上限 (price ceiling) 為 29 元, 市場
需求量為 Q2 , 但供給量仍為 Q0 , 口罩出現短缺 (shortage), 短缺數量為
Q2 − Q0 。
市場出現短缺時, Q0 數量的口罩如何分配給各需求者? 辦法之一是,
政府全面掌握所有口罩, 再分配給各消費者, 但這不容易做到。 即使做得
到, 也要花費很高成本。 另一個辦法就是 「先買先贏」。 在 SARS 期間, 你
還是有機會買到口罩, 但手腳要快。
圖 4.9 的價格上限若調高一些, 譬如上升為 40 元 (假設 40 < P1 ), 短
缺會少一些。 為什麼? 價格上升時, 廠商生產意願上升, 市場供給量增加;
另一方面價格上升時, 口罩的需求量減少一些, 因此短缺縮小。 如果價格
78 第 4 章 價格與分配

圖 4.10 美元 (桶)
國際原油價格 140

國際原油價格在2008 年 120

中上升至歷史高點。 資料 100

來源: http://tonto. 80
eia.doe.gov/。 60

40

20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調升到 P1 , 短缺為零, 每一個想買口罩的人都可以買到。 當然, 價格上限


調整到 P1 也等於是一開始就不要管制。
把口罩價格上漲歸因於 「不肖業者哄抬與囤積」, 因此訂定 「合理價
格」, 加強查緝、 開罰單, 這些措施無法真正解決問題。 口罩價格上漲是
市場供需問題。 公營醫院如果缺口罩, 解決的辦法是接受市場價格; 而不
是由政府訂定自認為 「合理的價格」, 要求廠商接受。

4.4.2 油價上漲

圖 4.10 顯示, 2008 年中國際原油價格飆上歷史新高點, 台灣的油價也隨


之而上升。 不過, 行政院於 2007 年 11 月 2 日宣布凍結油價, 95 無鉛汽油每
公升凍結在 30.7 元。 2008 年 5 月 28 日油價解凍, 95 無鉛汽油每公升調漲
為 34.6 元。

■ 油價為何上漲?
中國與印度等國家快速經濟成長使得國際原油需求大幅增加。
■ 產油國家為何不擴充產能, 增加產量?
原油的探勘與開採須花費極大成本。 從 2008 下半年開始原油價格
大幅滑落來看, 若當時有產油國家投下巨額資金擴充產能, 等到新
設備正式運轉生產時, 油價可能已跌回正常水準, 則該產油國家的
大筆投資將產生巨大虧損。
4.4 價格管制與人為分配 79

車輛 (左軸) 圖 4.11
40000 40.0 油價管制與公速公路通
行車輛
30000 30.0
油價 (右軸) 油價單位: 新台幣元/公升
20000 20.0
(95 無鉛汽油), 車輛單位:
10000 10.0
小型車千輛。 2007 年 11 月
2 日至 2008 年 5 月 28 日之
1 4 7 10 1 4 7 10 1 4 7 10 1 4
間油價解凍。
2006 2007 2008 2009

■ 每年春節期間, 高速公路流量特別高, 而且流量的增加與假期長短


有關。
■ 2007 年 11 月 2 日至 2008 年 5 月 28 日之間台灣管制汽油價格。 但國
際油價在此期間持續上升, 於 2008 年 7 月初達到最高點。 若無油價
管制, 國內油價也會大幅上升, 高速公路通行的小型車數輛應該會
減少。 但實際在油價管制期間, 高速公路通行之小型車輛並未減少,
而是比 2007 下半年增加, 參見圖 4.11。
■ 油價管制是由納稅人補貼開車的人。
80 第 4 章 價格與分配

摘要
■ 市場 (market) 泛指某商品或服務的供需 supply)。
雙方的集合。 ■ 當價格低於均衡價格時, 市場需求量大於
■ 在拍賣市場裡, 成交價格會低於或等於所 市場供給量之數額稱為超額需求 (excess
有競標者中的最高願付價格, 但高於第二 demand)。
高的願付價格。 ■ 在現代經濟裡, 產品從產地到消費者手中
■ 市場需求線 (market demand curve) 表現 通常經過一套複雜的運銷系統。 若沒有運
各價格水準下, 市場所有人對於某商品的 銷系統, 生產者與消費者仍可能直接交易,
需求量。 但交易成本 (transaction cost) 甚高。 運銷
■ 當價格到達某一水準使市場需求量恰等 系統使交易成本下降, 買方的完全成本下
於市場需求量, 此時稱為市場已達到供需 降, 消費者剩餘增加。 運銷系統也使賣方
均衡 (equilibrium, 或 market-clearing), 得利, 因為在同樣的市場價格下, 賣方實得
價格稱為均衡價格 (equilibrium price), 數 收入增加。
量稱為均衡數量 (equilibrium quantity)。 ■ 在市場經濟裡, 價格具有分配生產資源的
■ 當價格高於均衡價格時, 市場供給量大於 功能, 也有分配產品到各消費者手中的功
市場需求量之數額稱為超額供給 (excess 能。

習題
1. 課本圖 4.2 畫出 2009 年 7 月初到 8 月中小 菜?
白菜價格及數量之變動。 請畫出市場供給 (b) 若承銷人以 30 元下標, 請問零售市
與需線, 解釋 8 月 9 日至 8 月 17 日間之價格 場的供需狀況為何?
變動。
3. 下表為 A, B, C 等 3 人咖啡的需求。
2. 課本圖 4.3 (頁 65) 的例子中假設這一批拍
賣小白菜共有 850 把。

(a) 現若這一批拍賣小白菜是 850 把,


請問承銷人會以什麼價格下標? 零
售市場上每一個人會買到多少小白
習題 81

價格 A B C 市場需求 (e) 現若 C 的需求增加 2 杯, 請重新回答


90 1 3 2 (a) 小題。
80 2 3 2
70 3 4 2
4. 圖 4.7 分析運銷系統的功能時, 假設運銷系
60 4 4 3
50 5 5 3 統出現後農夫的時間與運輸成本由 7.5 元
40 6 5 3
30 7 6 4 減為 2 元, 故每賣 1 把小白菜農夫實得 28
20 8 6 4 元; 圖中並假設此時市場供給為 900 把。
(a) 請算出各價格下的市場需求。 現若在以上情況下, 市場供給為 880 把, 請
(b) 若咖啡供給量為 9 杯, 請問在市場經 問市場交易價格與數量之變動為何?
濟下三人各喝幾杯? 5. 依經濟學的分類, 教育是服務業, 市場競
(c) 若咖啡供給量為 9 杯, 但政府認為咖 爭可以提升品質與效率。 不過, 有人持不
啡有有益身心, 故管制咖啡價格為 同的看法, 認為教育是神聖的, 不應 「商品
每杯 50 元, 請問咖啡會出現短缺, 過 化」。 如果教育不 「商品化」 的話, 那學生
剩 (surplus), 或剛好在均衡? 如何接受教育?
(d) 若咖啡供給量為 9 杯, 但政府管制咖
6. 課本說 「油價管制是由納稅人補貼開車的
啡價格為每杯 90 元, 請問咖啡會出
人」, 請解釋這句話的意思。
現短缺, 過剩, 或剛好在均衡?
5 生產與分工

5.1 分工 資源有限是經濟問題的起點, 如何將生產結果分配給各個消費者, 這是


重要的問題。 上一章說明價格是由市場供需均衡所決定的, 而市場價格
5.2 成本
反過來決定商品如何分配到各消費者手上。 另一個分配的問題是, 如何
5.3 供給
將各項生產要素作適當的分配, 以創造最大的產量, 這是本章與下一章
5.4 分工與最大產出
所要討論的問題。
在非常原始的經濟裡, 家庭所有的消費幾乎全部是自己生產而來, 這
稱為自給自足 (autarky) 經濟。 現代經濟則是另一個極端: 上班族每天出
門到公司上班, 他在公司裡與其他員工合作生產出來的商品或服務, 自
己或者完全不消費, 或者只消費其中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 譬如, 台電員
工下班回家後會使用電力, 但他消耗的電力僅占台電公司每天所生產電

©吳聰敏 (September 15, 2009)


5.1 分工 83

力的一小部分。 反之, 他日常生活中各式各樣消費都是向市場上其他廠


商購買而來。
現代社會裡, 每一個人努力生產一兩樣商品與服務, 在市場上與他人
交易 (exchange) 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與服務。 交易的背後隱含分工 (divi-
sion of labor)。 本章將說明, 分工為何出現? 分工有何好處?

5.1 分工
吳米與阿宅是同班好友, 大學畢業後兩人都回老家謀生, 吳米回台東, 阿
宅回到桃園。 阿宅天生宅男一個, 平常主要以組裝電腦維生, 他有一小片
田種植水稻, 貼補家用。 台東的吳米也是過同樣的生活方式。
圖 5.1 畫出兩人的生產可能線, 每天以工作 8 小時來計算, 若不種稻吳
米平均每天可組裝 8 部電腦。 反之, 若不組裝電腦, 全心投入農耕, 吳米
平均每天可生產 40 公斤稻米。 為了方便說明, 我們以 5 公斤稻米為一包,
因此吳米平均每天可生產 8 包米。 第 2 章的生產可能線具有凸向右上方
的特性, 本節先假設生產可能線為直線, 但斜率仍然為負值。 阿宅雖然是
宅男, 但手腳也相當靈活, 若不種稻平均每天可組裝 7 部電腦。 反之, 若
專心務農, 平均每天可生產 8 包米。
顯然, 不管是組裝電腦或者種稻, 吳米的能力都比阿宅強。 不過, 阿宅
上網收集資訊能力強, 也喜歡想東想西。 阿宅與吳米經常互通音信, 交換
謀生心得。 阿宅細心記錄兩人的生產活動, 了解兩人的生產可能線。 圖
中標示兩人目前的生產選擇: 吳米平均每天組裝 4 部電腦, 生產 6 包米,
阿宅平均每天組裝 3.5 部電腦, 生產 4 包米。
阿宅了解增加產出就可以提高所得與消費, 而增加產出的方法之一
是提升生產技術, 也就是讓生產可能線往外移動。 另外一個方法是更努
力工作。 目前兩人每天工作 8 小時, 若工作時間加長為 9 小時, 產出也會
增加。 不過, 阿宅想的是除了延長工作時間與提升生產技術之外, 是否有
其他方法可以增加兩人的產出?

5.1.1 機會成本

阿宅的腦子裡已儲存了兩人的生產可能線, 有一天, 他腦子靈光一閃, 發


84 第 5 章 生產與分工

圖 5.1 阿宅平均每天可組裝3.5 部電腦, 生產 4 包米, 吳米平均每天可組裝 4 部電


阿宅與吳米的生產可能線 腦, 生產 6 包米。

(a) 阿宅的生產可能線 (b) 吳米的生產可能線

電腦 (部) 電腦 (部)
8 8
7 7
6 6
5 5
B
4 A 4
3 3
2 2
1 1

1 2 3 4 5 6 7 8 稻米 (包)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稻米 (包)

現如果他與吳米能一起調整稻米與電腦的產量, 兩人合計的產量會增加。
阿宅的發現可以用圖 5.2 來說明。 圖中的 A 點是阿宅原先的生產點,
B 點是吳米的生產點。 兩人合計稻米總產量是 4 + 6 = 10包, 電腦組
裝 3.5 + 4 = 7.5部。 吳米若想增加 1 包米, 他必須減少組裝電腦 2/3 =
0.667部。 以圖 5.2 來說明, 他由 B 點調整到 B′ 點。 相對而言, 阿宅若減
少稻米產量 1 包, 他所組裝的電腦平均可以增加 7/8 = 0.875部 (由 A 點
調整為 A′ 點)。 因此, 若兩人能作以上的分工調整, 稻米總產量仍維持 10
包, 組裝電腦可增加 −0.667 + 0.875 = 0.208部; 亦即, 組裝電腦數量將由
7.5 部增加為 7.708 部。
不過, 組裝電腦數量增加不表示這對兩人都有好處, 如果產量增加的
好處全部歸阿宅所有, 則他向吳米建議調整產量時, 吳米不一定會答應。
那麼, 兩人要如何分配產量的增加, 吳米才會答應調整產量? 我們下一章
會分析這個問題。 底下先進一步分析阿宅的發現。
由圖 5.2 來看, 當阿宅沿著生產可能線由 A 點移至 A′ 點時, 稻米產量
減少 1 包, 組裝電腦增加 0.875 部。 以第 2 章所介紹的機會成本的概念來
說明, 阿宅由 A′ 點移至 A 點, 組裝電腦減少 0.875 部是稻米增產 1 包的機
會成本。 把機會成本的定義重覆如下:
5.1 分工 85

圖 5.2 阿宅的生產點原來為 A 點, 吳米為 B 點。 若吳米多花一點時間種稻, 少一


機會成本 點時間組裝電腦, 生產點由 B 移至 B′ 點, 平均每天增產稻米 1 包, 但組裝
電腦減少 0.667 部。 反之, 阿宅多花一點時間在組裝電腦, 耕作時間減少,
平均每天減產稻米 1 包, 但組裝電腦多 7/8 部。 兩人的工作時間不變, 稻米
總產量也不變, 但組裝電腦多了 7/8 − 2/3 = 0.208 部。

(a) 阿宅的生產可能線 (b) 吳米的生產可能線

電腦 (部) 電腦 (部)
8 8
7 7
6 6
5 A' 5
B
4 A 4 B'
3 3
2 2
1 1

1 2 3 4 5 6 7 8 稻米 (包)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稻米 (包)

任何選擇都須耗用資源, 某項選擇的機會成本是指資源若
改作其他用途時所能產生的最大價值。

兩人調整產量之後, 為何總產量會提高? 阿宅多生產 1 包稻米的機會成本


較高 (0.875 部電腦), 吳米的機會成本較低 (0.667 部電腦), 因此兩人合作
調整生產組合, 稻米產量維持不變, 組裝電腦數量會增加。
以上的例子說明: 若兩人生產某產品的機會成本不同, 透過分工可使
總產量增加。 總產量增加的好處若由兩人均分, 兩人都會有分工合作生
產的動機。 吳米若決定與阿宅分工合作, 則他多生產出來的稻米必須拿
一部分與阿宅交換電腦。 因此, 分工與交易是不可分的。
從生產資源配置的角度來看, 吳米多投入資源生產稻米, 阿宅少投入
資源生產稻米, 使社會資源的配置更有效率 (efficiency)。 此處的效率與
第 2 章所介紹的生產效率 (productive efficiency) 不同。 生產效率是指生
產者的生產位於生產可能線上, 圖 5.2 中吳米與阿宅的生產都達成生產
效率, 但整個社會合計的產出並未達到最高。 此處之效率是指兩人經由
調整生產組合讓總產出增加。
86 第 5 章 生產與分工

那麼, A′ 與 B′ 點是否使總產出最高? 由圖 5.2 看來, 阿宅的偉大發現


事實上不只會讓組裝電腦增加 0.208 部。 若吳米由 B′ 點再增產 1 包米, 阿
宅由 A′ 點再減產 1 包米, 米總產量仍維持 10 包, 組裝電腦數量會繼續增
加。 因此, 對兩人而言最佳的分工方式是, 阿宅全力組裝電腦 (7 部), 吳米
生產 10 包米, 並組裝電腦 1.33 部。 兩人合計, 米產量 10 包與原先相同, 電
腦 8.33 部, 比原先的 7.5 部多出 0.83 部。

5.1.2 生產可能線之斜率即機會成本

我們可以使用數學上斜率 (slope) 的概念來計算機會成本。 以 x 代表橫


軸變數, y 代表縱軸變數, 依據定義,

∆y
斜率 ≡ 。
∆x

圖 5.2 中,
∆ 電腦產量
生產可能線的斜率 = 。
∆ 稻米產量

以經濟學的概念來說, 上式的意思是稻米產量變動 1 包時, 組裝電腦數會


變動多少部。 生產可能線的斜率為負值, 因此更清楚的講法是, 稻米產量
增加 1 包時, 組裝電腦會減少多少部, 這恰好就是機會成本的定義。 因此,
圖 5.2 中 A 點的斜率也就是阿宅變動 1 包稻米產量的機會成本, B 點的斜
率則是吳米的機會成本。 圖中 A 點的斜率是 0.875, B 點的斜率是 0.667,
因此阿宅增加稻米生產的機會成本高於吳米。
如果把圖 5.2 的縱軸與橫軸對調, 變成以電腦為橫軸, 稻米為縱軸, 則
斜率就是增加組裝電腦 1 部的機會成本。 在此情況下, A 點的斜率為 8/7 =
1.143, B 點的斜率為 12/8 = 1.50。 橫軸與縱軸對調後, 生產可能線之斜率
恰為原圖斜率之倒數。 換言之, 組裝電腦之機會成本等於生產稻米機會
成本的倒數。 表 5.1 列出兩人生產稻米與組裝電腦的機會成本。 若多生產
1 包稻米, 吳米組裝電腦減少 0.875 部, 阿宅則減少 0.667 部。 反之, 若多組
裝 1 部電腦, 吳米的稻米生產減少 1.50 (= 1/0.667) 包, 阿宅則減少 1.143
(= 1/0.875) 包。
5.1 分工 87

表 5.1
生產 1 包稻米的 組裝 1 部電腦的 機會成本
機會成本 機會成本
若多生產稻米1 包米, 吳米
阿宅 0.875 部電腦 1.143 包稻米
組裝電腦減少 0.667 部, 阿
吳米 0.667 部電腦 1.500 包稻米 宅則減少 0.875 部。

5.1.3 比較利益

若將前面圖 5.2 中的兩條生產可能線畫在一起, 吳米的生產可能線位在


阿宅的右上方, 表示不管是生產稻米或電腦, 吳米的產量都比阿宅高。 在
此情況下, 我們說吳米不管是在生產稻米或組裝電腦上都具有絕對利益
(absolute advantage), 或者絕對優勢。 絕對利益可能來自天生的能力, 也
可能來自後天的學習。
如果阿宅與吳米各代表一個國家, A 國在生產上具有絕對利益可能
是因為其自然資源豐富, 也可能是因為其技術水準高。 不管原因為何, 當
A 國在生產上比 B 國有絕對利益時, 是否雙方就不能透過分工而提升產
出? 例如, 日本的生產技術水準高於菲律賓, 因此不管是在任何產品上都
有絕對利益。 雖然如此, 菲律賓與日本之間仍有分工與貿易往來, 這暗示
分工與絕對利益無關。 事實上, 由圖 5.2 可知, 分工與否與絕對利益無關。
與阿宅比較, 吳米生產稻米的機會成本較低, 我們說他在稻米生產上
具有比較利益 (comparative advantage), 意思是說他在稻米生產上有相
對的優勢。 因此, 某人在生產 A 產品有比較利益, 意思是指其機會成本
較低。 相對而言, 阿宅的比較利益是在組裝電腦上。 所謂比較利益, 我們
比較的是生產者在生產不同商品上的相對優勢, 而非絕對優勢。
那麼, 有沒有可能吳米在稻米與組裝電腦上都有比較利益, 因此兩人
之間不可能出現分工的利益? 要回答這個問題, 我們必須回到比較利益
的定義。 上面說明, 某人在生產稻米上有比較利益, 意思是他生產稻米的
機會成本較低。 由前面表 5.1 可知, 組裝電腦的機會成本是生產稻米機會
成本的倒數, 若吳米生產稻米的機會成本較低, 這表示他在組裝電腦上
的機會成本較高, 亦即阿宅在組裝電腦上會有比較利益。 因此, 一個人不
可能同時在所有產品上都有比較利益。 當然, 一個特別的情況是, 兩人在
88 第 5 章 生產與分工

生產稻米的機會成本相同, 此時兩人在兩項產品上都沒有比較利益。
比較利益的原理最早是由經濟學者 Robert Torrens (1780–1864) 在
1815 年所提出; 不過, David Ricardo (1772–1823) 所出版的著作, On 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 使此一理論為世人所熟知。
早期學者提出比較利益的概念主要是要解釋國際貿易 (international trade)
的現象。 如果兩國在生產某樣商品的機會成本不同, 則國際貿易可使兩
國合計之總產出增加, 故貿易對雙方都有好處。 在人類的歷史上很早就
可以看到國際貿易的記錄, 顯然是有道理的。

5.2 成本
上一節的分析為了簡化起見, 假設生產可能線為直線。 經濟學家認為生
產可能線應該是凸向右上角, 以上的分析是否仍然成立? 由上一節的分
析可知, 分工的利益來自機會成本不同。 生產可能線的形狀凸向右上角
時, 阿宅與吳米生產稻米的機會成本仍然可能不同, 故分工應該能增加
產出。
圖 5.3 假設兩人的生產可能線都是凸向右上角, 阿宅與吳米兩人原來
的生產選擇為 A 點與 B 點。 阿宅若減產稻米 1 包, 組裝電腦可增加 MCA;
反之, 吳米若增產稻米 1 包, 組裝電腦須減少 MCB , 故 MCA 與 MCB 分別
代表兩人的機會成本。1 依本圖所畫, MCA > MCB 。 因此阿宅減產稻米,
吳米增產稻米, 兩人合計的稻米產出不變, 組裝電腦數量會增加 MCA −
MCB 。
當生產可能線不為直線時, 機會成本會隨著生產量增加而上升。 由
圖 5.3 可以看出, 吳米增加稻米生產時, 機會成本會上升, 理由如下。 吳
米一開始種稻時會使用最適宜稻作的土地資源, 譬如他會挑選最容易取
得灌溉用水以及土質最佳的角落來種稻。 產量逐漸增加時, 他只好把不
太適宜種稻以及灌溉不便的土地也用進來。 但因為灌溉不便而且土質不
好, 故同樣生產一包稻米須使用較大面積的田地。 這些土地若是用作組
1
依照上一節的用語, 阿宅在 A 點的機會成本是指稻米產量增加 1 包時, 組裝電
腦減少之數量, 故圖 5.3 中的 MCA 應為 A′ 點之機會成本。 我們假設 A 點與 A′ 很接
近, 兩選擇點之機會成本可視為相同。
5.2 成本 89

圖 5.3 阿宅與吳米兩人的生產可能線都是凸向右上角, 原生產選擇為 A 點與 B


比較利益 點。 吳米多生產 1 包稻米的機會成本是 MCB ; 阿宅少生產 1 包稻米時, 組
裝電腦可增加 MC A , 故 MCA 代表其機會成本。 若 MCA > MC B , 以上的
生產組合的調整使稻米總產量不變, 但電腦生產會增加 MCA − MCB 。

(a) 阿宅的生產可能線 (b) 吳米的生產可能線

電腦 (部) 電腦 (部)
8 8
7 7
6 A' 6 B
MCA A MC B B'
5 5
4 4
3 3
2 2
1 1

1 2 3 4 5 6 7 8 稻米 (包)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稻米 (包)

裝電腦的場所, 則土質與灌溉是否方便無關緊要。 因此, 機會成本會隨稻


米產量增加而上升。

5.2.1 邊際成本

為了強調機會成本是指多增產 1 單位稻米的成本, 經濟學有時候使用邊


際成本 (marginal cost) 的名詞。 當生產可能線為直線時, 生產稻米的邊
際成本為固定值, 不受產量高低的影響。 此時, 若吳米生產稻米的邊際成
本較阿宅低, 當他增加產量之後, 邊際成本仍較阿宅低, 因此他有再增產
稻米的誘因。 反之, 若生產可能線為凸向右上角的形狀時, 稻米的邊際成
本會隨著產量的增加而上升。 亦即, 吳米增產 1 包稻米之後, 邊際成本會
增加。 因此, 他增產幾包稻米之後, 邊際成本會可能與阿宅相同, 甚至超
過阿宅。 當兩人生產稻米的邊際成本相同時, 吳米再進一步增產稻米 (阿
宅減產), 兩人合計之電腦產量不會再增加。
為了分析兩人分工的狀況, 我們必須計算出各產量下的成本。 首先,
生產稻米的總成本 (total cost) 是指為生產某一數量的稻米所必須犧牲
的機會成本總和。 由總成本即可計算平均成本 (average cost) 與邊際成
90 第 5 章 生產與分工

圖 5.4 由生產可能線可知, 吳米若不種稻, 可組裝7 部電腦。 若生產 1 包稻米, 電


阿宅生產稻米的成本 腦僅能組裝 6.7 部, 故生產 1 包稻米之總成本是 7.0 − 6.7 = 0.3部電腦, 平
均成本為 0.3/1 = 0.3部, 邊際成本是 0.3 − 0 = 0.3部電腦。 若生產 2 包稻
米, 電腦僅能組裝 6.2 部, 故總成本是 0.8 部電腦, 平均成本為
0.8/2 = 0.4部, 邊際成本為 0.8 − 0.3 = 0.5部電腦。

電腦 (部)
稻米/包 電腦/部 總成本 邊際成本 平均成本
(1, 6.7)
8
(2, 6.2)
(3,5.6)
0 7.00 0 0
7
1 6.70 0.30 0.30 0.30
6
2 6.20 0.80 0.50 0.40
5
3 5.60 1.40 0.60 0.47
4
4 4.80 2.20 0.80 0.55
3
5 3.90 3.10 0.90 0.62
2
6 2.80 4.20 1.10 0.70
1 7 1.50 5.50 1.30 0.79
8 0.00 7.00 1.50 0.88
1 2 3 4 5 6 7 8 稻米 (包)

本 (marginal cost)。 以 TC 代表總成本, AC 代表平均成本, MC 代表邊


際成本, Q 代表產量,

AC = TC/Q,
MC = ∆TC/∆Q 。

因此, 邊際成本公式計算的是: 產量增加 1 單位時, 總成本會增加多少。


由前面圖 5.3, 若阿宅完全不生產稻米, 他可以組裝 7 部電腦。 若他生
產 1 包稻米, 其餘的資源可以組裝 6.7 部電腦。 生產第 1 包稻米必須犧牲
0.3 部電腦, 故生產 1 包稻米的總成本是0.3 部電腦。 平均成本是 0.3/1 =
0.3 部電腦。 邊際成本是指總成本之增加, 完全不生產稻米時總成本為
0, 生產第 1 包米時總成本為 0.3 部電腦, 由 0 包米至 1 包米之邊際成本是
0.3 − 0 = 0.3 部電腦。
由同樣方法計算, 若阿宅生產 2 包稻米, 他還有餘力能組裝 6.2 部電
腦, 故生產 2 包稻米的總成本是 7.0 − 6.2 = 0.8 部電腦; 由生產 1 包米到
2 包米的邊際成本等於 0.8 − 0.3 = 0.5 部電腦。 圖 5.4 列出阿宅生產稻米
之各種成本, 其中稻米產量增加時, 邊際成本隨之而上升。 此外, 依據平
5.2 成本 91

圖 5.5 由圖 5.4 之資料, 並假設組裝電腦 1 部收費 300 元, 可算出總成本, 邊際成


阿宅的成本線 本, 與平均成本。 因為邊際成本隨著稻米產量增加而上升, 故平均成本也
隨著稻米產量增加而上升; 而且, 平均成本低於邊際成本。

$ $
2000
400

1500 邊際成本
300

1000
200
總成本
500 平均成本
100

0
0 1 2 3 4 5 6 7 8 稻米 (包) 0 1 2 3 4 5 6 7 8 稻米 (包)

均成本之定義可知, 若邊際成本隨著產量增加而上升, 平均成本也是隨


著產量增加而上升。
圖 5.4 計算生產稻米之成本時, 是以組裝電腦之數量為單位, 我們可
以直接由這些數字畫出成本圖形, 或者, 我們也可以改以貨幣單位計算。
假設組裝 1 部電腦收費新台幣 300 元, 則總成本為 0.3 部電腦可以表示成
總成本 90 元。 圖 5.5 之總成本, 平均成本, 與邊際成本是根據圖 5.4 之數
字, 但改以貨幣為計算。 其中, 稻米產量由 0 包增加為 1 包時之邊際成本
畫於橫軸 1 包的位置上。
仿照以上的作法, 我們也可以算出吳米生產稻米之成本, 結果如圖
5.6。 稻米產量增加時, 邊際成本也是隨之而上升。 組裝電腦一部之價格
是 300 元, 由圖 5.6 也可算出吳米的總成本, 邊際成本, 與平均成本。 為了
節省空間, 此處從略。

5.2.2 邊際成本與總成本

圖 5.7 把阿宅的邊際成本線重畫一次, 並列出各產量下之邊際成本, 本圖


同樣假設組裝電腦 1 部收費 300 元。 由圖可知, 阿宅生產第 1 包稻米的邊
際成本為 90 元, 第 2 包米的邊際成本為 150 元。 根據定義, 第 2 包米的邊
92 第 5 章 生產與分工

圖 5.6 由生產可能線可知, 吳米若不種稻, 可組裝8 部電腦。 若生產 1 包稻米, 電


吳米生產稻米的成本 腦僅能組裝 7.72 部, 故生產 1 包稻米之總成本是 8.0 − 7.72 = 0.28部電腦,
平均成本為 0.28/1 = 0.28部, 邊際成本是 0.28 − 0 = 0.28部電腦。 若生產
2 包稻米, 電腦僅能組裝 7.4 部, 故總成本是 0.6 部電腦, 平均成本為
0.6/2 = 0.3部, 邊際成本為 0.6 − 0.28 = 0.32部電腦。

稻米/包 電腦/部 總成本 邊際成本 平均成本


電腦 (部)
0 8 0 0
(1, 7.8) 1 7.72 0.28 0.28 0.28
(2, 7.4)
8 (3, 7.1) 2 7.40 0.60 0.32 0.30
7 3 7.06 0.94 0.34 0.31
6 4 6.60 1.40 0.46 0.35
5 5 6.12 1.88 0.48 0.38
4
6 5.60 2.40 0.52 0.40
3
7 5.00 3.00 0.60 0.43
2
8 4.30 3.70 0.70 0.46
1
9 3.50 4.50 0.80 0.50
10 2.50 5.50 1.00 0.5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稻米 (包) 11 1.40 6.60 1.10 0.60
12 0 8.00 1.40 0.67

際成本等於總成本減不含本包米的總成本; 反過來說, 生產兩包米的總


成本是每一包米的邊際成本的總和, 等於 90 + 150 = 240元。 在圖 5.7 的
例子裡, 生產 1 包米的總成本是 90 元, 這可以用圖中最左邊的淺色方塊面
積來表示。 生產 2 包米的總成本是 240 元, 這等於是最左邊兩個淺色方塊
面積之和。 由此可知, 圖 5.7 中當生產 5 包米時, 涵蓋邊際成本線的方塊面
積即為總成本。
本圖橫軸每一單位的距離較遠, 故淺色方塊面積加總會大於邊際成
本線以下的面積。 若橫軸每一單位的距離很小, 邊際成本線以下的面積
與淺色方塊面積之總和差距就很小。 以下討論中, 我們將直接以邊際成
本線以下的面積表示總成本。

5.3 供給
阿宅生產的稻米可能是自己消費, 也可能是出售給他人。 他生產第 1 包米
5.3 供給 93

圖 5.7 邊際成本的意義是機會成本的概念。 將每一單位的邊際成本加總, 即得總


邊際成本與總成本 成本, 這可以用圖中的淺色面積來代表。

400
稻米/包 邊際成本
0 0 邊際成本
1 90 300

2 150
3 180
200
4 240
5 270
6 330 100
7 390 總成本
8 450
0
0 1 2 3 4 5 6 7 8 稻米 (包)

的邊際成本是 90 元, 意思是說若不生產這包稻米, 他的時間與生產工具


可用於其他用途 (譬如組裝電腦), 而他從中能獲得 90 元的利益。 由此可
知, 若有人前來向阿宅買第 1 包米, 除非買方願付 90 元或更高價格, 否則
阿宅不會願意賣。 經濟學的說法是, 阿宅第 1 包米的願售價格 (willing-
ness to sell) 是 90 元。
那麼, 第 2 包米的願售價格是多少? 由圖 5.7 可知, 第 2 包米的邊際成
本是 150 元, 因此願售價格是 150 元。 同理, 第 3 包米的願售價格為 180 元。
因為這些稻米是阿宅生產的, 因此願售價格也可以稱為願產價格 (will-
ingness to produce)。
前面第 ?? 章裡, 我們由願付價格的概念說明需求線的意義。 同理, 由
願售價格或願產價格的概念, 我們可以推導出供給線 (supply curve)。 需
求線說明需求量與價格之關係, 供給線則表現供給量 (quantity supplied)
與價格之關係。 圖 5.7 中的邊際成本線也就是阿宅的稻米的供給線, 圖中
左邊所列的數量與邊際成本之表格也稱為供給表 (supply schedule), 邊
際成本代表價格, 數量代表供給量。
供給法則 (Law of Supply) 是指若其他條件不變, 商品價格上升時, 供
給量會增加。 因此, 供給線為正斜率, 而需求線為負斜率。 因此, 供給線
94 第 5 章 生產與分工

圖 5.8 $
生產者剩餘 400

生產者剩餘為市場價值
(生產者銷售收入) 高於總 300 市場價格
成本之部分, 代表生產者
生產者剩餘
從市場交易中所得的利
200
益。 本圖中, 市場價值
為1,500 元, 總成本為灰色
100 總成本
面積, 生產者剩餘為淺綠
色面積。
0
0 1 2 3 4 5 6 7 8 稻米 (包)

也就是邊際成本線, 而供給線之所以是正斜率, 原因是邊際成本隨著產


量增加而上升, 亦即, 生產可能線為凸向右上方之曲線。

5.3.1 生產者剩餘
第 3 章說明, 消費者從市場交易中獲得利益, 因為願付價格會高於總支出,
此項利益稱為消費者剩餘。 同理, 生產者也從市場交易中獲得利益, 原因
是銷售收入會大於總成本。 圖 5.8 假設市場上稻米每包價格 300 元, 故 5
包之市場價值為 1,500 元。
市場價值也是生產者的銷售收入。 但是生產者生產 5 包稻米的總成
本為圖中的灰色面積, 也就是90 + 150 + 180 + 240 + 270 = 930元。 因此,
生產者從市場交易中獲得的利益為1, 500 − 930 = 570元, 這稱為生產者
剩餘 (producer surplus), 可用圖中的淺綠色面積來代表。
生產者剩餘是指銷售收入 (或市場價值) 大於生產總成本之利益。 若
供給線畫成一連續直線, 則市場價格以下, 供給線以上所包含的三角形
面積即為生產者剩餘。

5.4 分工與最大產出
前面 5.1 節的例子裡, 吳米在生產稻米上的邊際成本低於阿宅, 如果兩人
5.4 分工與最大產出 95

在生產上分工的話, 總產量會增加。 其中的道理值得再說明一次。 生產


稻米上的邊際成本是指若資源不用於種稻, 即可用於生產其他產品。 本
章假設資源的另一種用途是組裝電腦。 第 5.1 節的例子裡, 若吳米把生產
資源用於生產 1 包稻米, 他所能組裝的電腦會少 0.667 部。 每一個人生產
稻米上的邊際成本不同, 吳米生產稻米上的邊際成本低於阿宅 (0.875 部)。
若吳米增產 1 包稻米, 阿宅減產 1 包稻米, 則吳米組裝的電腦減少 0.667
部, 但阿宅可增產 0.875 部, 故稻米總產量不變, 電腦產量增加 0.208 部。
以上的分析說明:

■ 兩人種稻的邊際成本不同時, 經由分工可以提高組裝電腦之產量。

組裝電腦產量之所以能夠增加, 原因是兩人生產稻米的邊際成本不同。
因此, 若兩人生產組合之調整已到達邊際成本相同, 則組裝電腦的數量
已經達到最大。

■ 當兩位生產者調整其稻米產量使邊際成本相同時, 組裝電腦的總數
量達到最大。

第 5.1 節的例子假設邊際成本為固定值, 因此吳米會盡可能生產稻米, 阿


宅則盡可能組裝電腦。 相對而言, 圖 5.4 的例子裡邊際成本會隨著產量增
加而上升。 一開始吳米生產稻米的邊際成本比阿宅低, 他增產稻米 (阿
宅多組裝電腦) 會使總產量增加。 但吳米增產稻米之後, 其邊際成本會
上升。 反之, 阿宅減產稻米則使其邊際成本下降。 當吳米的稻米產量增
加到其邊際成本與阿宅相同時, 兩人合計的電腦總產出會達到最高。
圖 5.9 畫出兩人的邊際成本線 (供給線), 以及調整產量之影響。 吳米
原生產 6 包米, 阿宅生產 4 包米, 兩人的邊際成本不同, 吳米為 0.52 部電
腦 (156 元), 阿宅的邊際成本為 0.8 部電腦 (240 元)。 吳米的邊際成本小
於阿宅, 他若增產稻米 1 包, 而阿宅減產稻米 1 包, 兩人合計的電腦產量會
比以往高。 本圖中, 兩人調整產量之後, 邊際產量恰好相等, 都等於 180
元, 此時總產量已達最高。
吳米若再進增產 1 包米, 阿宅再減產 1 包, 兩人合計的電腦產量不僅
不會增加, 反而會下降。 由前面圖 5.4 與圖 5.6 可知, 阿宅原生產 4.8 部電
腦, 吳米生產 5.6 部, 兩人合計產量為 10.4 部。 經過圖 5.9 的產量調整之後,
96 第 5 章 生產與分工

圖 5.9 吳米原生產6 包米, 阿宅生產 4 包米, 兩人的邊際成本不同, 吳米為 0.52 部


邊際成本與最高電腦產量 電腦 (156 元), 吳米的邊際成本為 0.8 部電腦 (240 元)。 吳米的邊際成本小
於阿宅, 他若增產稻米 1 包, 而阿宅減產稻米 1 包, 兩人合計的電腦產量會
比以往高。 本圖中, 兩人調整產量之後, 邊際產量恰好相等, 都等於 180 元。
此時總產量已達最高, 吳米若再進增產 1 包米, 阿宅再減產 1 包, 兩人合計
的電腦產量會下降。
(b) 阿宅 (a) 吳米
$ MC $

MC
400 400

300 300

200 200

100 100

0 1 2 3 4 5 6 7 8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稻米 (包) 稻米 (包)

兩人的電腦產量分別是 5.6 與 5.0 部, 合計為 10.6 部。 若吳米再多生產 1 包


米, 電腦產量將減為 4.3 部, 阿宅再減產 1 包米, 電腦產量將增加為 6.2 部,
兩人合計產量為 10.5 部, 總產量不增反減。

5.4.1 稻米產量與電腦產量

上一小節的例子裡, 我們一開始假設阿宅生產 4 包米, 吳米生產 6 包米,


總產量為 10 包。 兩人分工合作之後, 若稻米總產量仍維持 10 包, 則分工
生產可以使組裝電腦數量最高增加為 10.6 部。
當然, 兩人開始分工合作時之後也可能同時決定要多生產一些稻米,
或者要減產稻米。 不管是增產或減產, 一旦稻米總產量決定, 最有效率的
生產方式是兩人生產稻米的邊際成本相同, 這可以保証在此稻米總產量
之下, 兩人另一項生產活動的產量會達到最高。 例如, 若兩人分工之後希
望稻米總產量為 13 包, 由前面圖 5.4 與圖 5.6 可知, 阿宅生產 4 包米時邊際
5.4 分工與最大產出 97

圖 5.10
$ MC a
市場供給線
MC c
MC b 市場供給線是由各生產者
之邊際成本線水平相加而
PT 市場供給線 得。 a, b, c 三人對各自的
第 1 單位產品之願售價格
分別為 Pa , Pb , 與 Pc 。
Pc
Pb
Pa
0 Q a Qb Qs QT Q

成本是 0.80 部電腦, 吳米生產 9 包米時邊際成本也為 0.80 部電腦, 此時


組裝電腦數量將達到最高: 4.80 + 3.50 = 8.30部。
那麼, 稻米到底應該生產多少包? 雖然分工合作可以增加產量是阿宅
的偉大發現, 但稻米總產量應該是多少包卻不是他一個人能決定的。 如
果是兩人共同決定, 那一個人的意見比較重要? 我們將在下一章分析這
個問題。

5.4.2 市場供給線

若市場只有阿宅與吳米兩人, 市場供給線 (market supply) 是由兩人的供


給線水平相加而得。 本小節假設經濟裡有 a, b, c 三人, 圖 5.10 畫出三人
生產稻米的邊際成本線。 邊際成本也代表願售價格。 由圖可知, 三人當
中對第 1 單位的產品而言 a 的願售價格最低: 當價格高於 Pa 時, 他即願
意生產 1 單位產品拿到市場出售。 同理, 當價格高於 Pb 時 b 願意生產/出
售第 1 單位產品。
市場供給線是由三位生產者之邊際生產線水平相加而得。 當價格介
於 Pa 與 Pb 之間時, 市場供給量等於 a 的供給量, 價格上升至介於 Pb
與 Pc 之間時, 市場供給量等於 a 的供給量加上 b 的供給量。 例如, 當
價格為 Pc 時, c 不提供產品出售, 而 a 與 b 兩人願意供給之數量合計為
Qs = Q a + Qb 。 此一數量為 MC a 線與 MCc 線在 Pc 時的數量之和。 價
格高於 Pc 時, 市場供給量等於三人的產量相加。 例如, 若市場價格為 PT ,
98 第 5 章 生產與分工

市場供給量將為 QT , 而由通過 PT 的水平線可知三位生產者各供給多少


數量。
上面說明, 若稻米是由兩人生產提供, 則兩人之邊際成本相同時, 總
成本達最低。 由圖 5.10 可知, 在任一市場價格下三位生產者之邊際成本
相同。 因此, 市場供需均衡除了決定總產量 QT 之外, 同時也決定了每一
位生產者的產量, 而且, 總產量是以最低成本的方式生產出來的。

5.4.3 供給變動

供給線說明價格上升時, 供給量會沿著供給線往右上方移動而增加。 相
對而言, 供給增加 (supply increase) 則指在任何價格下供給量都增加; 換
言之, 供給線的向右移動。 同理, 供給減少 (supply decrease) 是指供給線
的向左移動。 哪些因素會使供給增加? 因為供給線也等於是邊際成本線,
邊際成本下降 (右移) 時會使供給增加。
以稻米生產為例, 若新的稻作品種出現, 或者耕種時施用更適合的肥
料都會使稻作的邊際成本下降, 供給增加。 同理, 若使用之肥料不變, 但
肥料價格下降, 也可能使稻作的邊際成本下降, 供給增加。
摘要 99

摘要
■ 任何選擇都須耗用資源, 某項選擇的機會 凸向右上方時, 邊際成本會隨著產量的增
成本是指資源若改作其他用途中之最高 加而上升。
價值。 ■ 若邊際成本隨著產量的增加而上升, 平均
■ 若兩人生產某樣產品的機會成本不同, 透 成本也會隨著產量的增加而上升。
過分工可使總產量增加。 因此, 分工可提 ■ 邊際成本線以下之面積即代表總成本。
升經濟效率。 ■ 邊際成本也等於是 願售價格 (willing-
■ 以 x 產品的數量為橫軸, y 產品的數量為 ness to sell), 或願產價格 (willingness to
縱軸, 生產可能線的斜率也就是生產 x 產 produce)。 因此, 邊際成本也就是供給線
品的機會成本。 (supply curve)。
■ 比較 A, B 兩人, A 在生產上具有絕對利 ■ 供給法則 (Law of Supply) 說明價格與供
益 (absolute advantage) 的意思是說, 不管 給量 (quantity supplied) 之關係: 價格上
生產那一樣商品, A 的產量都高於 B。 相 升時供給量會增加。
對而言, A 在生產上 x 產品上具有比較利 ■ 若兩人生產 x 產品的邊際成本不同, 分工
益 (comparative advantage) 的意思是說, 可以提高 y 的總產量。 當兩人經由調整 x
A 的機會成本比 B 低。
產量使邊際成本相同時, y 產品的總產量
■ 現有 x, y 兩產品, 若 A 在生產 x 上具有比 達到最大。
較利益, 則 A 在 y 產品上具有比較利益。 ■ 市場供給線是市場上所有生產者的邊際
■ 總成本 (total cost) 是指為生產某一數量 生產線水平相加而得。 在任意價格時各生
的產品的機會成本之總和。 平均成本 (av- 產者之邊際成本相同, 表示另一產品的產
erage cost) 是指總成本除以產品數量, 邊 量達到最高。
際成本 (marginal cost) 提指產量再增加 1 ■ 市場供需均衡除了決定總產量之外, 同時
單位時總成本之變動。 也決定了每一位生產者的產數量, 而且, 總
■ 機會成本又稱為邊際成本。 當生產可能線 產量是以最低成本的方式生產出來的。
100 第 5 章 生產與分工

習題
1. 圖 5.5 中所畫出總成本線為正斜率, 而且凸 可能線如下表所示。
向右下角。 現若生產可能線為負斜率之直
線, 請問總成本線是否仍會凸向右下角。 青江菜 小白菜
0 6.0
2. 依據課本圖 5.4 與圖 5.6 之數字, 若阿宅與 1 5.8
吳米兩人合作要生產 17 包稻米, 請問兩人 2 5.4
3 4.9
應如何分工才能使組裝電腦的產量達到 4 4.2
5 3.4
最大? 6 2.4
3. 邊際成本 7 1.3
8 0.0

(a) 請說明邊際成本與願售價格之關
(a) 若小白菜 1 把賣 50 元, 請算出阿汪生
係。
產青江菜的邊際成本。
(b) 請說明邊際成本與供給線之關係。
(b) 若青江菜 1 把賣 40 元, 請問阿汪應
(c) 請說明為何邊際成本是正斜率, 則
生產多少把青江菜才會使合計之生
平均成本線也是正斜率。
產額達到最高?
4. 阿汪生產青江菜與小白菜兩種蔬菜, 生產
6 國際貿易

6.1 從自給自足到市場 如果你有機會出國旅遊, 在國外的百貨公司或 3C 賣場可能會看到許多


交易 Made in Taiwan 的產品, 特別是電子產品。 反之, 你進到學校旁邊的便
6.2 國際貿易 利商店買東西時, 注意看一下產地標示, 你會發現商店內賣的東西來自
6.3 開放貿易的得與失 世界各地: 中國, 美國, 與瑞士。 你的電腦使用一兩年之後, 硬碟內塞滿各
6.4 貿易管制 式各樣照片, 音樂, 與軟體, 空間已經不足。 你新買一個硬碟裝進電腦裡
的時候, 趁機看一下電腦內的硬體, 你會發現這碟碟可能是新加坡製造,
CPU 是美國製的, 記憶體是台灣品牌, 電腦風扇可能是中國製品。
台灣生產的電腦如果賣到國外, 這稱為出口 (或輸出, exports); 反之,
台灣從國外買入商品, 則稱為進口 (或輸入, imports)。 2008 年台灣的出
口 (exports) 占 GDP (Gross Domestic Product, 國內生產毛額) 的比率

©吳聰敏 (September 15, 2009)


6.1 從自給自足到市場交易 103

高達 74.4%。 簡單來說, GDP 是指台灣在一年當中所生產的商品與服務


的總價值。 換言之, 台灣每生產 4 項商品, 就有 3 項是賣到國外, 1 項是供
國內使用。
由上面的電腦硬碟的例子可知, 台灣出口的電腦中包含許多國外進
口的零件, 如 Intel 公司的 CPU 以及中國的電腦風扇。 因此台灣出口增
加時, 進口也一定會增加。 2008 年台灣的進口占 GDP 比率為 69.8%。 進
口與出口又稱為國際貿易 (international trade), 國際貿易與上一章所介
紹的比較利益的概念關係密切, 不過在分析國際貿易問題之前, 我們先
回答上一章所留下的問題。

6.1 從自給自足到市場交易
上一章以阿宅與吳米為例, 說明兩人若生產稻米的邊際成本不同, 合作
分工可以增加產出; 當兩人的生產組合調整到使稻米的邊際成本相同時,
組裝電腦的總產量可以達到最高。 不過, 上一章的分析假設阿宅了解兩
人的生產可能線以及邊際成本。 如果阿宅不認識吳米, 他無法向吳米提
議分工, 產量也無法增加。
那麼, 是否有其他的管道能促成兩人調整產出組合, 增加產量? 本章
主要說明, 即使阿宅與吳米不認識, 只要雙方有交易的機會, 兩方的生產
與成本的資料可以透過價格傳達, 達成總產量增加的結果。

6.1.1 自給自足

圖 6.1 左圖為阿宅的需求線 D A 與邊際成本線 MC A, 右圖為吳米的需求


線與邊際成本線。 若兩人之間沒有交易, 他們都必須自給自足, 亦即, 想
要消費多少就須生產多少。 那麼, 阿宅會生產多少? 圖中的 MC A 線是邊
際成本線, 阿宅消費第 1 包稻米所獲得的價值是 v A, 這也是他對第 1 包米
的願付價格。 反之, 他生產第 1 包米的邊際成本是 c A, 這也是他的願售價
格。 阿宅生產第 1 包米的機會成本是 c A, 消費這一包米所產生的價值是
v A, 因為 v A > c A, 因此這項生產/消費活動對他有利, 利益的大小等於圖
中的 x 。
104 第 6 章 國際貿易

圖 6.1 阿宅與吳米之間沒有交易, 兩人都需自給自足。 對阿宅而言, 生產與消費


自給自足 第1 單位稻米的利益為 x, 第 2 單位為 y 。 對兩人而言, 最適產量 (消費量)
是邊際成本與邊際價格相等時之數量。

(A) 阿宅 (B) 吳米

$ $
MC A
h
vA h' MC B
e
PA
x y 利益 e'
PB
cA
k
DA
總成本 利益 k' 總成本
DB
′′
0 1 2 QA QA Q A′ 稻米 (包) 0 QB 稻米 (包)

若阿宅生產/消費兩包米, 第 2 包米的邊際價值仍高於邊際成本, 故利
益仍大於 0, 其值等於圖中的 y 。 當阿宅生產 Q A 包稻米時, 邊際成本等
於 PA 。 從需求線來看, 當阿宅消費 Q A 包稻米時, 邊際價值也等於 PA。
到了第 Q A 包米時, 阿宅會願意再多生產 1 包嗎? 阿宅對第 Q A 包米
的願付價格是 PA, 下一包米的願付價格低於 PA 。 反之, 他對第 Q A 包米
的願售價格是 PA, 下一包米的願售價格高於 PA。 因為生產下一包米的
機會成本高於其使用價值, 因此他不會再多生產1 包。
反過來, 如果他目前是生產 Q A − 1 包米, 他會願意多生產一包變成
Q A 包嗎? 由同樣的推論可知, 因為多生產 1 包米恰好讓邊際價值恰等於
邊際成本, 他會願意增產 1 包。 由此可見, e 點是阿宅的最適選擇 (optimal
choice)。 最適選擇的意思是, 此一數量的生產與消費比起其他選擇點都
好。 我們可以由圖 6.1 來衡量利益有多大。 需求線上的每一點代表消費
者對該單位商品的願付價格; 需求量增加時, 願付價格下降。 願付價格也
等於是該單位商品對消費者的價值, 因此, 對阿宅而言需求量為 Q A 時,
稻米的總使用價值為 heQ A0 之梯形面積。 從供給的角度來看, 阿宅生產
Q A 單位時, 總成本為 keQ a 0 之梯形面積。 總使用價值大於總成本, 因此
6.1 從自給自足到市場交易 105

圖 6.2 阿宅與吳米開始交易之後, 市場供給與兩人邊際成本線水平相加, 市場需


交易均衡 求為兩人之需求線水平相加。 當價格等於 P ∗ 時, 市場供給量等於市場需
求量, 此時阿宅的稻米產量低於其消費量, 故他向吳米購買一些稻米。

(A) 阿宅 (B) 吳米
$ $ $

MC A
市場供給
e MC B
e*
P∗
e'
DA 市場需求

產出 DB
產出 購入 售出

總產量 稻米 (包)

阿宅的利益為 hek 之三角形面積。


因為 e 點是阿宅的最適選擇, 這表示其他選擇點的利益不會比 hek
′′
三角形面積更大。 例如, 若阿宅選擇生產 Q A′ 或者 Q A, 利益都會小於 hek
三角形面積。 由同樣的推論可知, 對吳米而言 e ′ 點是最適選擇, 而吳米
生產/消費 QB 包米的利益為 h′ e ′ k ′ 三角形面積。
以上所述為阿宅與吳米兩人各自為自給自足的情況, 現若兩人開始
交易, 結果如何?

6.1.2 市場均衡

阿宅與吳米開始交易之後, 兩人形成一個市場; 市場供給線是由兩人之


供給線 (或邊際成本線) MC A 與 MCB 水平相加而成, 市場需求線也是
由兩人之需求線 D A 與 DB 水平相加而成。 圖 6.2 顯示, 市場價格 P ∗ 是
由供需均衡所決定, 在均衡價格下市場供給量等於市場需求量。
由均衡價格 P ∗ 可推知阿宅與吳米兩人個別之產量以及需求量。 由
圖 6.2 最左圖可知, 在 P ∗ 時阿宅的供給量 (產出) 小於需求量, 不足的部
分他向吳米購入。 相反的, 吳米的供給量大於需求量, 剩餘的部分即賣給
阿宅。 由圖 6.2 左邊兩個圖可看出來, 吳米出售的稻米數量剛好等於阿宅
106 第 6 章 國際貿易

購買的數量。
若稻米價格高於 P ∗ , 市場上出現超額供給, 因為吳米出售稻米給阿
宅, 他會發現稻米無法全部賣掉, 存貨會增加, 因此他降價求售。 價格下
降時, 兩人的供給量都減少, 市場供給量也減少。 價格下降時, 兩人的需
求量都增加, 市場需求量也增加; 因此超額需求減少。 當價格降為 P ∗ 時,
超額需求為零, 價格不會再向下調整。 反之, 若一開始價格低於 P ∗ , 市場
出現超額需求, 仿照以上的推論可知, 價格會上升至 P ∗ 時為止。
為什麼吳米的售出量剛好等於阿宅的購買量? 原因是市場達到供需
均衡時, 市場供給量會等於市場需求量。 以 qdA 代表阿宅的需求量, qsA 代
表阿宅的供給量, qdB 與 qsB 分別代表吳米的需求量與供給量, 當市場達
到供需均衡時,
qdA + qdB = qsA + qsB 。

因此,
qdA − qsA = qsB − qdB 。

上式等號左邊代表阿宅購入的稻米數量, 右邊代表吳米的出售數量。

6.2 國際貿易
在自給自足經濟裡, 最適選擇的產量/消費是邊際成本等於邊際價值時。
上一節的圖 6.2 說明, 交易出現後兩人的消費與生產都會改變。 那麼, 交
易是否使兩人的利益上升? 本節將以國際貿易為例, 說明交易的利益。
目前, 全世界幾乎沒有一個國家沒有國際貿易。 貧窮國家有進出口,
富裕國家也有進出口, 即使是異常封閉的北韓, 也會從其他國家進口武
器。 你可能以為國際貿易是現代經濟社會的特徵, 其實不然。 1624 年, 荷
蘭東印度公司 (VOC) 遠從歐洲來到南台灣的大員 (今日的台南安平), 最
初的目的是來購買東南亞的胡椒與中國的生絲。 荷蘭人來台灣之前, 漢
人與日本人早已知道台灣鹿產豐富。 漢人拿布料與日用品與原住民交換
鹿皮與鹿脯, 鹿皮賣給日本貿易商人運回日本, 鹿脯則運到福建沿海地
方出售。 這是台灣荷治時期 (1624–1661) 的國際貿易。
圖 6.3 是 17 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貿易路線圖。 當時, 荷蘭商船從阿
姆斯特丹 (Amsterdam) 出發到亞洲來, 單程約需一年半, 來回需時三年。
6.2 國際貿易 107

圖 6.3
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貿易
路線
荷蘭東印度公司 (VOC)
遠從歐洲到亞洲來貿易,
Formosa
台灣是其貿易據點之一。

荷蘭東印度公司把台灣的鹿皮運到日本去賣, 通常是在 8–9 月利用夏天


的季節風; 回程則是隔年的春天。
現代人無法想像為何歐洲人會千里迢迢到東方來購買胡椒, 答案其
實很簡單: 有利可圖。 貿易商買低賣高, 這是利潤的來源。

6.2.1 貿易的利益

上一節圖 6.2 說明阿宅與吳米之交易, 圖中的三角形面積代表自給自足


之利益。 把圖中的阿宅與吳米視為兩個國家, 則兩人之間的交易即為國
際貿易 (international trade), 三角形面積代表自給自足經濟國內市場交
易之利益。
圖 6.4 畫出自給自足經濟在開放貿易前後之轉變, 開放貿易前, 國內
稻米市場的供需均衡決定米價為 P ∗ , 產量與消費為 Q ∗ 。 開放貿易之後
國際市場的供給與需求決定了稻米的國際價格 (international price), P̄ 。
若 P̄ 低於 P ∗ , 貿易商掌握套利機會開始進口稻米, 原本稻米自給自足將
變成稻米進口國。 要了解開放貿易之影響, 我們先分析原本國內市場交
易之利益。 由左圖來看, 國內市場交易之利益可以分成兩部分:

■ 消費者剩餘 (consumer surplus)


消費者總願付價格高於總支出之利益,
108 第 6 章 國際貿易

圖 6.4 國際貿易出現之後, 價格由 P ∗ 變成 P̄ (國際價格)。 進口國家的消費者剩


國際貿易: 進口國 餘由原本的面積 A 增加為 A + B + D; 生產者剩餘則由原本的面積 B + C
減少為 C 。 兩者合計, 利益增加面積 D 之大小。 左圖中, CS 代表消費者
剩餘, PS 代表生產者剩餘。

(A) 開放貿易前 (B) 進口


$ $

國內供給 國內供給
Pa

CS A e
P∗ P∗
PS B D

C
Pb
國內需求 國內需求
進口

0 Qa Q∗ 稻米 0 Q′ Q
′′
稻米

■ 生產者剩餘 (producer surplus)


生產者總銷售收入高於總成本之利益。

舉例來說, 對第 Q a 包米而言, 國內市場上某消費者的願付價格是 Pa , 但


他以 P ∗ 價格就可以買到這包米, 因此消費者剩餘為 Pa − P ∗ 。 從供給的
角度來看, 國內某農夫生產這包米的邊際成本是 Pb , 但這包米是以 P ∗ 售
出, 因此生產者剩餘是 P ∗ − Pb 。 消費者剩餘與生產者剩餘合計, 這一包
米在市場交易的總剩餘為 Pa − Pb 。 當市場均衡產量為 Q ∗ 時, 總剩餘為
圖中 CS 與 PS 合計之三角形面積。
′′
開放貿易之後米價下跌, 台灣的稻米需求量增加為 Q , 稻米產量則
下降為 Q ′ 。 消費者剩餘由原本的面積 A 增加為 A + B + D; 生產者剩餘
則由原本的面積 B + C 減少為 C 。 消費者剩餘增加表示國內消費者從開
放貿易中得利; 生產者剩餘減少表示台灣農業部門必須減產稻米, 改生
產其他產品。 因此, 開放國際貿易之後有人得利, 有人受損。 那麼, 得利
與受損合計, 淨利益為何? 開放貿易之前, 消費者剩餘與生產者剩餘為面
積 A + B + C, 開放貿易後利益上升為面積 A + B + C + D。 由圖 6.4 右圖
6.2 國際貿易 109

圖 6.5 國際貿易出現之後, 出口國家之消費者剩餘由原本的面積 A + B 減少為


國際貿易: 出口國 A; 生產者剩餘則由原本的面積 C 增加為 B + C + D 。 兩者合計, 利益增加
面積 D 之大小。

(A) 開放貿易前 (B) 出口


$ $

國內供給 國內供給
A

消費者剩餘 B D
P∗ P∗
生產者剩餘 C

國內需求 國內需求
出口

0 Q∗ 稻米 0 Q
′′
Q′ 稻米

可知, 開放貿易之淨效果是利益增加面積 D。
以上是進口國家之改變, 圖 6.5 說明自給自足經濟轉變成出口國之情
況。 由同樣的推論可知, 消費者剩餘由原本的面積 A + B 減少為 A; 生產
者剩餘則由原本的面積 C 增加為 B + C + D。 因此, 出口國家也是有得有
失。 開放貿易使米價上漲, 消費者必須付較高的價格買米故受損。 反之,
米價上漲使生產者受益。 兩者合計, 開放貿易後之淨利益大於零, 其大小
等於圖中之面積 D。
分別由進口國與出口國兩個角度來看, 開放貿易使利益上升。 上一
章說明, 每一個國家各有其具有比較利益的產品, 開放貿易之後一個國
家不可能只有出口, 或只有進口。 例如, 如果台灣在稻米生產上沒有比較
利益, 它在電腦生產上會有比較利益。 開放貿易之後台灣會出口電腦, 進
口稻米; 不管是出口電腦或進口稻米, 開放貿易之淨利益都大於零。

6.2.2 市場是有效率的?

「市場是有效率的?」 許多人完全不同意這個講法。 要評斷這個說法是否


正確, 首先要澄清 「效率」 兩字的意義。 前面第 2 章曾以生產可能線為例,
110 第 6 章 國際貿易

說明 「生產效率」 的意義。 生產可能線上任何一點的生產組合都具有生


產效率, 意思是如果要增加其中一項產品的產量, 必須減少另一項產品
的產量。 這也是機會成本的意義。
相對而言, 「市場是有效率的」 則是指生產資源的配置與產品的分配
讓消費者剩餘與生產者剩餘總和達到最大。 以圖 6.5 開放貿易之前 (左
圖) 來看, 均衡價格為 P ∗ , 數量為 Q ∗ 。 此時消費者剩餘與生產者剩餘合
計已達到最大。 為什麼? 想像稻米產量少於 Q ∗ , 由左圖很快可以看出來,
消費者剩餘與生產者剩餘總和會低於 Q ∗ 之水準。 反之, 若產量高於 Q ∗ ,
大於 Q ∗ 產量的任何一包米之願付價格都低於邊際成本, 故總剩餘也是
小於 Q ∗ 之水準。
若分別從消費者與生產者的角度來看, 市場供需均衡具有下列特點:

■ 需求線代表願付價格, 因此市場交易使願意付出較高價格的人 (也
是使用價值較高者) 買到商品。
■ 供給線代表願售價格, 因此市場交易會使得生產成本較低的人率先
生產產品出來, 提供消費者使用。

以上是自給自足經濟為例, 說明價格機能讓生產資源作最有 「效率」


的配置, 同時也把產品分配到使用價值最高的消費者手中。 現假設貿易
機會出現, 並假設本國會變成進口國。 由上一小節的分析可知, 開放貿易
參與國際市場會使消費者剩餘與生產者剩餘總和上升。 反過來說, 貿易
管制 (限制市場交易) 會使總剩餘減少。 換言之, 因為本國的進口管制使
得本國某一些使用價值高於國外市場上商品價格的人無法消費這項產
品。

6.2.3 貿易動機

國際貿易對出口國與進口國都有好處。 但如果兩國素不往來, 貿易如何


出現呢? 由圖 6.2 可知, 價格的差異會促成貿易出現。 假設阿宅國與吳米
國素無往來, 但阿宅國的米價高於吳米國。 一旦有人造訪這兩個國家, 他
馬上發現套利的機會: 到吳米國買米運到阿宅國出售可以獲利。 由此可
見, 只要兩國的米價差異夠大而且運輸成本低時, 貿易就會出現。
lacemen 6.3 開放貿易的得與失 111

圖 6.6 開放國際貿易之前, 台東與桃園作交易, 台東生產稻米有比較利益, 因此


國際貿易的損失 台東米運到桃園出售, 桃園的電腦運到台東出售。 現若開放國際貿易, 並
假設越南生產稻米的邊際成本比台東低, 台灣會進口越南稻米, 米價從
P ∗ 降為 P ′ 。 在沒有開放國際貿易之前, 台東 「出口」 稻米的利益是 C + D
面積; 台灣進口越南米之後, 台東的利益減為 D 面積。

(A) 桃園 (B) 台東 (C) 越南


$ MC A $ $ $

MC B MC C S′
A
P∗ B C
e e'
P̄ D E

DA D′
DB DC
D

Q∗ Q′ 稻米 (包)

阿宅國向吳米國購買稻米, 錢那裡來? 由第 5 章的分析可知, 吳米國在


生產稻米上有比較利益, 意謂著阿宅國的比較利益是在組裝電腦上, 開
放貿易後, 吳米國會向阿宅國買電腦。 綜合稻米與電腦兩個市場, 吳米國
出售稻米的收入可用來支付他向阿宅國購買電腦的支出。

6.3 開放貿易的得與失
不管是進口國或出口國, 開放貿易使消費者剩餘與生產者剩餘合計增加。
如果你分別觀察兩項剩餘, 馬上會發現對進口國家而言, 消費者剩餘增
加, 但生產者剩餘減少。 反之, 對出口國家而言, 消費者剩餘減少, 但生產
者剩餘增加。 因此, 開放貿易對於不同部門有不同影響。
圖 6.6 說明開放貿易後, 不同部門或產業的得與失。 假設台灣在開放
國際貿易之前, 台東與桃園有交易往來, 台東生產稻米有比較利益, 因此
台東米運到桃園出售。 反之, 桃園的電腦運到台東出售。 圖 6.6 中, 台東
與桃園合計稻米的市場供給線為 S, 需求線為 D, 均衡價格為 P ∗ 。
開放國際貿易之後, 假設越南生產稻米的邊際成本比台東低, 台東,
桃園與越南合計之市場供給線變成 S ′ , 需求線為 D′ , 國際價格為 P̄ 。 因
112 第 6 章 國際貿易

為 P̄ < P ∗ , 台灣會從越南進口稻米。 在沒有開放國際貿易之前, 台東米


賣到桃園的利益 (相對於自給自足) 是 C + D 面積; 桃園向台東買米的利
益 (相對於自給自足) 是 A + B 面積。
台灣進口越南米之後, 米價下跌, 台東與桃園的稻米產量都減少, 生
產者剩餘也減少; 台東的利益由 C + D 面積減為 D。 反之, 因為米價下
跌, 台東與桃園的消費者都獲利, 兩地的消費者剩餘都增加。 桃園的利益
由 A 面積增加為 A + B。
比較圖中台東與越南兩地, 越南由自給自足變成出口國, 利益增加面
積 E 。 原本台東因出售稻米到桃園而得利, 在開放國際貿易之後大部分
的利益改由越南獲得。 台東的稻米產量減少, 表示部分農夫 (願售價格較
高者) 需轉種其他作物, 甚或轉行。 或者, 他必須設法降低種稻的邊際成
本。 以上的分析解釋為什麼有人反對開放貿易。 假設台灣原本不准稻米
進口, 現有人提議解除管制, 台東的農夫應該會出來反對。
歷史上許多國家都曾經長期禁止國際貿易, 例如, 中國在明朝與清朝
時曾經長期禁止國際貿易。 日本在 1630 年中期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實施
鎖國政策, 在鎖國期間國際貿易受嚴格管制。 日治時期糖業是台灣最重
要的產業, 日本學者曾以 「臺灣糖業帝國」 描述台灣糖業發展的盛況。 第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 日治時期原由民間經營的新式糖廠全部收歸國
有, 成為公營企業。 從此開始, 台灣糖的生產, 銷售, 與進出口全部由台糖
公司掌控。 戰後時期, 台灣產糖之成本高於國外, 台糖公司即管制國外砂
糖進口。
除了商品管制之外, 服務的管制更是常見。 你若在寒暑假到日本旅
遊, 從日本的角度來看, 這是旅遊服務出口, 從台灣的角度來看這是進口
國外旅遊服務。 但是, 台灣在 1980 年代晚期才開放國人出國旅遊。 反之,
台灣對中國人來台旅遊也是近幾年才逐步放鬆管制。 此外, 各國對外籍
勞工 (foreign labor) 的管制更是嚴格。 外籍勞工來台工作受到管制, 台
灣人到日本或美國工作也受到管制。
國際貿易為何需要管制? 理由之一是開放貿易後國內某些部門會受
影響。 反過來說, 管制貿易會使某些部門得利。 因此, 可能獲利的部門會
提出種種理由要求政府管制貿易。 事實上, 不只是過去有人反對國際貿
易, 一直到今天, 國際貿易組織 (WTO,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在全
6.4 貿易管制 113

球任何地方開會時, 都有反對人士在會場外集合抗議。

6.4 貿易管制
雖然開放國際貿易對一國整體而言帶來淨利益, 但貿易政策 (trade pol-
icy) 與任何經濟政策一樣, 受各種利益團體的影響。 開放貿易之後可能
遭受損失的產業與團體會積極遊說行政與立法部門, 反對開放政策。
管制國際貿易的方法很多, 最直接的作法就是禁止進口, 譬如, 台灣
禁止民間部門進口武器。 對一般商品而言, 比較常見的作法是課徵關稅
(tariff)。 顧名思義, 關稅是在進出海關時所課的稅, 因此包括進口稅 (im-
port tax) 與出口稅 (export tax)。 但較少國家會課徵出口稅, 故關稅主要
是指進口稅。 目前 (2009 年) 台灣進口鬱金香鮮花課徵進口稅20%, 日本
精米每公斤課進口稅新台幣 45 元。

6.4.1 關稅

圖 6.7 以稻米為例說明課徵關稅之影響。 假設稻米每公斤的國際價格是


200 元, 課徵進口稅之後, 國內市場的米價 (稅後米價) 將上升為 250 元。
米價上升之後, 國內的需求量下降, 產量上升。
未課徵關稅之前, 消費者剩餘為面積 A + B + C + F + E + G, 生產者
剩餘為面積 D。 課徵關稅之後, 因為米價上漲消費者剩餘減為 A + B; 生
產者剩餘增加為 C + D。 財政部的關稅收入是每單位產品關稅乘上進口
量, 圖中以面積 E 來代表。 因此, 課徵關稅之後消費者剩餘加生產者剩
餘, 再加上政府的關稅收入合計為 A + B + C + D + E 。 比起未課關稅的
情況減少 F + G 兩塊面積。 課徵關稅使交易的利益減少, 這稱為淨損失
(deadweight loss)。
淨損失是什麼意思? 想像政府把關稅收入全部發放回民間部門, 課稅
之後的消費者與生產者之利益合計仍然少於課稅之前。 課徵關稅之所以
會產生淨損失, 原因是關稅改變了商品的相對價格。 本例中, 未課關稅之
前米價每公斤是200 元, 課稅後米價上升為 250 元。 假設經濟裡另一項商
品是電腦, 每部售價 20,000 元。 因此, 課稅前稻米對電腦的相對價格是
200/20,000 = 0.01; 課稅後相對價格變成 0.0125。
114 第 6 章 國際貿易

圖 6.7
未稅 稅後
進口關稅
消費者剩餘 A+ B+C +F +E +G A+B
政府課徵關稅使進口價格 生產者剩餘 D C+D
上升, 進口量減少, 關稅收 關稅收入 0 E
入為 E 。 若未課稅, 消費者 總和 A+ B+C + D + E +F +G A+B+C + D +E
剩餘與生產者剩餘合計為
A + B + C + D + E + F + G; $
國內供給
課稅後, 消費者剩餘, 生產
者剩餘, 與關稅合計為
A + B + C + D + E, 兩者之
差距 F + G 稱為淨損失。
A
B
稅後米價
C F E G 關稅
未稅米價
D
稅後進口量
國內需求
未稅進口量
0 稻米

前面第 ?? 章說明, 相對價格會影響家庭的消費選擇。 因此即使財政


部把關稅收入全部退回民間部門, 因為相對價格已經改變, 家庭不會選
擇原先的消費量, 廠商的生產量也會改變。 換言之, 相對價格改變之後,
資源分配也改變, 因此我們無法回到課稅前的狀態。 下一章將討論課稅
之影響, 我們會發現幾乎所有的課稅都會產生淨損失。
一個國家對進口品課徵關稅除了相關業者的利益之外, 還有其他種
種因素。 台灣在1950–1960 年代進口稅收入很高, 主要理由是政府國防支
出龐大, 需要有許多財政收入。 因為其他稅目之課徵不易, 關稅變成是主
要的稅收來源。 1965 年, 關稅收入占財政部賦稅收入的 22.8%, 1975 年為
24.1%。 1980 年代初期開始, 貿易管制逐步減少, 1985 年關稅收入占賦稅
收入的比率為 16.9%, 1995 年減為 9.4%。 台灣於 2002 年加入 WTO, 2007
年的關稅比率降為 4.9%。
6.4 貿易管制 115

6.4.2 開放貿易之爭議

2009 年台灣最重要的公共政策議題除了莫拉克颱風的救災之外, 應屬
ECFA, 這是指 「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 (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
work Agreement)。 依國民黨的說法, 牽訂 ECFA 有助於推動兩岸經濟合
作。 1950 年開始, 台灣與中國的關係時而緊張, 時而鬆弛。 2008 年, 馬英
九當選總統之後, 兩國的關係開始好轉。 以地理位置來看, 台灣與中國應
該有密切的貿易關係, 但是民進黨擔心 ECFA 會把台灣推進兩岸統一的
路途。
中國高級官員一直堅持台灣是中國 「神聖而不可侵犯」 的一部分, 但
大部分的台灣人並不認同此一看法。 因此, 台灣對於與中國的貿易設下
一些管制, 這些管制減少了兩國間的貿易。 本章以上從生產者剩餘與消
費者剩餘的角度解釋開放貿易的得與失, ECFA 的例子說明, 貿易開放與
管制的問題還有其他面向值得考慮。
■ 國家安全
純就經濟的角度來看, 貿易管制事實上對台灣不利。 不過, 若納入政
治因素之考量, 除了主張統一的人之外, 貿易管制有其道理。
■ 產業政策 (industry policy)
台灣在 1950 年代採取所謂的 「進口替代」 與 「出口擴張」 政策。 「進
口替代」 政策的作法之一就是對某些進口品課徵較高的進口稅, 使
進口品對國產品的相對價格上升。
■ 國內就業之影響
有人認為, 開放貿易會使本國某些部門的失業人口增加。
■ 反傾銷 (anti-dumping)
傾銷 (dumping) 是指出口國家的商品出口價格低於該商品在其國
內之價格, 或者出口價格低於生產成本。
就好處而言, 除了提升生產者剩餘與消費者剩餘的利益之外, 開放貿
易還有下列好處。
■ 強化產業競爭
開放國際貿易會強化產業競爭 (competition), 這有降低成本, 鼓勵
企業創新的效果。
116 第 6 章 國際貿易

■ 產品多樣化
因為天然條件的限制, 台灣不產櫻桃, 咖啡豆產量也有限。 如果不開
放國際貿易, 台灣的消費者難有機會享受咖啡與櫻桃。 同理, 台灣不
產石油, 若不開放石油進口, 台灣不可能發展成一個現代化經濟。
■ 開放社會
貿易與經濟管制通常與政治管制同時存在。 開放貿易後, 人民有更
多的機會與國外接觸, 這可能有促成政治開放的效果。

摘要
■ 台灣的產品賣到國外稱為 出口或 輸出 者 (商品使用價值較高者) 可以買到商品;
(exports), 台灣從國外買入商品, 稱為進 而這些商品是邊際成本較低的廠商所生
口或輸入 (imports)。 產。
■ 在自給自足經濟裡, 最適的產量/消費量 ■ 貿易動機起源於兩地的價格差異。
是邊際價值等於邊際成本時。 此時, 若生 ■ 對進口國而言, 開放貿易對於生產者有
產量再增加 1 或減少 1 單位, 利益會減少。 不利影響。
■ 國際貿易發生之後, 出口國家之生產者 ■ 對進口品課徵關稅 (tariff) 會產生淨損失
剩餘上升, 消費者剩餘減少, 但前者大於 (deadweight loss), 原因是課徵關稅會改
後者, 故國際貿易使出口國之利益上升。 變商品的相對價格。
進口國家之生產者剩餘下降, 消費者剩 ■ 反對開放貿易的理由包括: 國家安全考
餘增加, 但前者小於後者, 故國際貿易也 量, 產業政策, 國內就業, 反傾銷。
使進口國之利益上升。 ■ 國際貿易除了提升總剩餘外還有下列好
■ 「市場有效率」 是指市場達到供需均衡
處: 強化產業競爭, 產品多樣化, 促成開放
時, 生產者剩餘與消費者剩餘之和達到
社會。
最大。 在市場均衡時, 願意付出較高價格
習題 117

習題
1. 課本圖 6.4 左圖以消費者剩餘與生產者剩 (b) 台灣國內筆電市場上的生產者剩餘
餘說明自給自足經濟之最適選擇。 之變動為何?
(c) 以上兩者合計, 筆電的國際價格上
(a) 若稻米產量大於 Q ∗ , 請畫圖說明消
升時台灣的貿易利益之變動為何?
費者剩餘與生產者剩餘之和會比自
給自足時高或低? 3. 2008 上半年, 除了國際油價上之外, 國際
(b) 若稻米產量小於 Q , 請畫圖說明消

糧食價格也因為供給受影響上漲。 稻米與
費者剩餘與生產者剩餘之和會比自 小麥價格上升時, 稻米與小麥出口國的米
給自足時高或低? 價也上升, 這引發國內民眾不滿。 印尼 (出
2. 台灣是筆電出口國家, 現假設國外需求增 口稻米) 與智利 (出口小麥) 因此對糧食出
加使筆電的國際價格上升。 口課稅。 糧食出口國對出口課稅會使國際
糧價上漲 (相對於不課出口稅而言)。 請仿
(a) 台灣國內筆電市場上的消費者剩餘
照圖 6.4 說明出口課稅對進口國之影響。
之變動為何?
參考文獻

亞當.史密斯 (2000), 《國富論》, 台北: 先覺, Smith, Adam, The Wealth of


Nations, Books I–III, 謝宗林.李華夏譯。
馬若孟 (1979), 《臺灣農村社會經濟發展》, 台北: 牧童出版社, 陳其南.陳秋
坤編譯。
費曼 (1996), 《物理之美》, 台北: 天下, Feynman, Richard P., The Character of
Physical Law, 陳芊蓉.吳程遠譯。
臺灣省文獻會 (2001), 《日據時期宜蘭地區原住民料彙編與研究》, 南投: 臺
灣省文獻會, 總督府檔案專題翻譯 (九), 王學新譯著。
蔡龍保 (2004), 《推動時代的巨輪—日治中期的臺灣國有鐵路》, 台北: 台灣
古籍出版公司。
(2006), “日治初期臺灣的道路事業”, 《國史館學術集刊》, 7, 85–129。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 (1905),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事業報告第五回》, 台北: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

Colquhoun, A.R. and J.H. Stewart-Lockhart (1885), “A sketch of For-


mosa”, The China Review, 13, 161–207, URL: http://academic.
reed.edu/formosa/texts/Colquhoun1885.html.
Wooldridge, Adrian (2005), “The brain business”, The Economist,
2005.9.10.

©吳聰敏 (September 15, 2009)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