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9

1.

試簡單解釋下列名詞:

(1)「效率」與「效能」:

1、 效率(Efficiency)

係以最少資源獲得最大產出,強調資源的分配利用,重視成本掌控,即為

管理學中「做對的事」。

效率 = 產出(output) / 輸入(input)

2、 效能(Effectiveness)

係以最少輸入完成最多組織目標,屬任務導向,強調目標的執行力,即為

管理學中「把事做好」。

效能 = 目標(objective) / 輸入(input)

表 1.1 效率&效能

效率 效能

定義 做對的事 把事做好
相同 皆為管理者追求有效管理之績效指標

相 焦點 資源分配 目標達成

對象 一般工作著 知識工作者

重要性 相對低 相對高

(2) 管理之「X 理論」與「Y 理論」

Douglas McGregor (1960) 於《企業的人性面》一書中提出兩種截然不

同的人性假定觀點,如下分別說明:

1、 X 理論( Theory X )

係一悲觀之惡性說,意指這種人

(1) 不愛工作、避免工作

(2) 逃避責任,寧可受他人指揮

(3) 缺乏野心,追求安逸生活

(4) 須以強迫、威脅、處罰等手段才能達成組織目標
1、 Y 理論( Theory Y )

係一樂觀之性善說,意指這種人

(1) 對於組織目標有責任感,會自我要求和控制

(2) 認為工作如同玩樂一般享受

(3) 認為組織中有能力的人很多,應激發員工的創造力

(3) 長鞭效應(Bullwhip Effect)

供應鏈中某一點發生波動,造成其他成員也隨之波動,且越往上游波動越大,

意味著經理人不可忽視環境中的任何微小訊號,避免因小變化而釀成龐大損

失。

小 <-------------------------------------------------------------------> 大

下游 <-------------------------------------------------------------------> 上游

圖 1.3
(4) 激勵的「期望理論」 ( Expectancy Theory )

係由 Victor Vroom (1964) 所提出,認為個體是理智的,於行為發生前必

須先估算行為後所獲得之獎酬,以獎酬對個體的吸引力決定是否怒力完成目

標。期望理論乃電機於下述三個期望:

一、努力-績效關聯性(Effort to Perform Expectancy)

投入努力,後期待達到高績效,又稱為預期性(Expectancy)。

2、 績效-報酬關聯性(Performance to Outcome Expectancy)

達到高績效後,可獲得某種報酬之預期,又稱為工具性

(Instrumentality)

3、 吸引力(Outcomes and Valences)

獲得某種報酬,對個體本身的重要性,又稱為價值性(Valences)

(5) Maslow 的「需求層級模型」

需求層及模型(Hierarchy of Needs Model)係由 Ambraham

Maslow(1943)所提出,認為個體於某層級之需求被滿足後,下一層級之需

求才會成為影響個體行為的主要支配力量。各層級如下說明:

1、 生理需求(The Physiological Needs)


為人類行為動機之起點,以維持生命的首要任務,包括食、衣、住等需

求。

2、 安全需求(The Safety Needs)

希望身心得免於威脅恐懼,是為生理需求滿足後,進一步得以求生存之

道。

3、 社會需求(The Social Needs)

為希望獲得他人肯定、接納、被愛,獲得關懷及歸屬感。

4、 尊重需求(The Esteem Needs)

希望獲得他人敬重,是一種自尊心的表現,包含「內在尊重」(如成就

感)與「外在尊重」(如身分地位)兩部分。

5、 自我實現需求(The Needs of Self-Actualization)

是一種自我成長、實踐、發掘自我潛能、價值之表現。

1. 管理學是一門二十世紀新興的社會科學,試論述管理學與其他科學之間的關

係,並突顯管理學的重要性。

1、 前言

由管理學演進的過程而言,管理理論的發展是一驗證、修訂、創新的程

序,由下說明管理學之性質以及與其他科學之關係。
2、 管理學與其他科學之關係

管理學整合其他領域之學科,以解他實務界的問題。以司徒達賢

(1998)所提出的觀點闡明,管理學的上游是所有社會科學,下游是組

織與經營上的實際問題,而管理學居其中從事整合的工作,故定位是

「中游」。

上游-社會科學 (ex 心理學)

中游-管理學 (ex 消費者行為)

下游-實務問題 (ex 消費者偏好)

3、 重要性

Peter Drucker (1986) 於《管理心境》所提出的觀點,管理學之內涵

來自於工程、會計、甚至是心理學、勞工關係等,而這些領域經由管理

學居中整合,而能夠於社會中適當發揮其功能,故管理學於「整合」活

動的重要性,可謂社會活動之核心功能。

3.
(1)從上述簡短個案描述中,試著畫出該企業的組織架構圖。在合理的假設下,

請盡可能完整的描繪出其架構圖,並試論述在這樣的組織架構下,運作上可能

有的優缺點。(這題我畫不太出來…留待讀書會商議)

(2)在中國大陸經濟快速發展的情況下,身為台灣子公司經理的您,請問該採取

什麼措施或方法,使得台灣子公司的重要性不會消失或被替代。

強化台灣子公司之重要性

隨著中國經濟的興起,估計未來將產生一批新興中產消費族群,並帶來龐大之

商機。台灣企業相較於中國,更懂得掌握新興市場之脈動及趨勢發展,且能提

供優質服務,並有效發揮資源整合效益。由於大中華地區橫跨龐大地理區域,

台灣位於中華地區之中心位置,且對於新產品的接受度高,可做為跨國公司新

產品於大中華地區的測試市場。此外,由於台灣與中國之經濟、文化背景相近,

更能掌握中國大陸人民的消費特性及生活型態,故台灣可扮演新興市場之營運

樞紐,並強化居中整合之角色。

4. 日本管理學大師大前研一提出現代社會的 M 型社會化之現象,請針對所得

分配部分,在 M 型社會化後,企業的事業單位之競爭策略應該如何因應與

擬訂,試著提出你的看法與論述。

1、 M 型社會化帶來的影響
全球化的趨勢下,隨著資源充新分配,中產階級失去競爭力而淪於中下階

層,整個社會的財富分配,在中間這一塊突然出現很大的缺口。然而,M

型社會化帶來的改變不只是財富的分配方式,更影響消費者的生活態度及

消費習慣,面對物價上漲,政治、經濟不穩、全球生態危機等因素,使得

消費者對物質享受趨於保守,取而代之的是強調精神生活的生活風格。

2、 M 型社會化之企業競爭策略

在貧富差距拉大的時代,企業最忌諱的就是完全以金錢的角度去解讀未來

社會的發展趨勢,面對生活方式的變化,企業應更積極的扮演消費者的

「良友」,也就是賦予產品優質的生命意義與生活態度,並提倡商品背後

的價值及生活理念。M 型社會化帶來的並非中階市場的消失,只是需求轉

變成另一消費模式,故如何讓人們以最便利的方式享受到趣味的生活,是

增加企業競爭力的經營策略之一。

此外,企業應以消費者的立場提供產品異質化、多樣化、客製化的選

擇,而非過去傳統業者以大眾市場大量同質化複製之行銷模式。故企業以

「優質平價產品」與「顧客導向之服務策略」提高產品本身以外的附加價

值,並藉由創意與創新策略開發新產品與新市場,掌握潮流及機會,得以

提升企業競爭力。

3、 未來展望
對企業而言,這股新消費模式下,必須重新面對並省思消費者真正需求,

提升品牌、品質、品味,才能在 M 型社會化後掌握競爭優勢,在市場勝出。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