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土 耳 其 的 伊 斯 蘭 教 世 俗 化 及 復 興 (撮 要 )

作者:劉雲 - 西北師大學報( 社會科學版) ( 來源:中文伊斯蘭學術城)

土耳其的伊斯蘭教復興尤其引人注目,因為它是一個世俗化的伊斯蘭國家,曾推
行 過 廣 泛 的 世 俗 化 改 革 。 鄂 圖 曼 帝 國 (Ottoman Empire) 後 期 已 開 始 世 俗 化 改 革 , 自
1923 年共和國建立以來,政府一直在極力倡導世俗化的民族主義教育。

鄂 圖曼 土耳 其人 曾建 立了 地跨 歐 亞 非 三 洲 的 伊 斯 蘭 教 大 帝 國 , 帝 國 的 蘇 丹 (sultan)
是伊斯蘭教的哈里發(caliph、真主使者的繼承人)。18 世紀,帝國的軍隊在與歐洲列強
的一系列戰爭中遭到失敗,鄂圖曼人才認識到歐洲人已經發展了優越的技術,才感到
進行改革的必要。整個 18 世紀,鄂圖 曼的 政治 家們 一直 試圖 在不 改變 整個 社會 制度 的
情況下引進西方的某些技術。

19 世紀,鄂圖曼帝國的改革在 更 大 範 圍 內 展 開 , 這 些 改 革 雖 然 大 多 失 敗 , 但 它卻
對土耳其的現代化進程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從此,圍繞鄂圖曼帝國的改革產生了兩
種相互矛盾的傾向,一種傾向主張復興伊斯蘭教以達到帝國的中興;另一種傾向主張
宗教價值與現世生活分離並減少宗教對日常生活的影響。

哈 米 德 二 世 (Abdülhamid II) ( 1876-1909 年 在 位 ) 統 治 時 期 , 帝 國 的 歐 洲 領 土


不斷喪失,基督教臣民日益減少,穆斯林各民族成為帝國臣民的絕大多數, 哈米德二
世便提倡泛伊斯蘭主義的政策,試圖以伊斯蘭教紐帶將各族穆斯林臣民聯結起來,以
抗衡境內的各種民族主義。

1909 年,哈米德二世 被「統一 與進 步協 會」 (Committee of Union and Progress)


推翻,「統一與進步協會」成為帝國的實際統治者。儘管「統一與進步協會」急於進行一些
改革,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卻使他們無暇顧及此事。

鄂圖曼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失敗,「統一與進步協會」被迫下台,帝國本土
的 大 部 分 也 被 法 國 、 義 大 利 、 英 國 和 希 臘 人 的 軍 隊 佔 領 著 。 1919 年 開 始 的 由 凱 末 爾
(Mustafa Kemal Atatürk) 領導 的民 族 解 放 戰 爭 將 外國 侵 略 者 趕 出 了 土 耳 其 本 土 。 凱 末
爾 主張政教分離,他的世俗化改革建議贏得了相當一部分知識份子的支持。

1923 年,凱末爾 成立的「共和人民黨」(Republican People’s Party) 建立土耳其共


和國,廢除了伊斯蘭教君主政體,廢除了蘇丹和哈里發,接著又對司法、教育與宗教的
分離採取堅決措施:宗教與教產事務部被撤銷,獨立的宗教學校被封閉,宗教法庭被
廢除,而代之以一系列以西方法典為藍本的新法和世俗法院;婦女的地位也因多妻制
和休妻制的被廢除而得以提高;以歐式服飾代替土耳其民族服飾的改革是世俗化改革
由政治領域向民眾的日常生活領域推進的有力措施。 1928 年,凱末爾 從憲法中刪去了
伊斯蘭教為國教的條文。1937 年修改後的土耳其憲法第二條寫道: “ 土耳其國家是共和
的、民族主義的、國家主義的、世俗的和改革主義的。” 後世稱凱末爾 的世俗化主張為「凱
末 爾 主 義 」 (Kemalist Ideology) , 稱 他 的 改 革 為 「 凱 末 爾 改 革 」 (Kemalist or Ataturk
Reform)。

1
1938 年 凱 末 爾 去 世 後 , 伊 斯 美 特 . 伊 諾 努 (İsmet İnönü) 接 任 總 統 , 他 在 很 大 程
度上繼續他的前任的世俗化政策 1946 年,「共和人民黨」雖然贏得了大選,但是,在
這次競選中,群眾對嚴格的世俗化政策的不滿已經充分顯示出來。在這種壓力下,「共
和人民黨」順應社會各方面的要求,允許小學開設選修性的宗教課程並在安卡拉大學設
立宗教系,一些專門培養伊瑪目(imam、領袖)的小學也因此而建立。

1946 年後,其他政黨陸續出現。
「民主黨」(Democratic Party) 利用宗教問題攻擊
「共和人民黨」。1950 年,「民主黨」通過選舉取得政權後,允許以阿拉伯語祈禱,並規
定如果父母不願自己的孩子在中小學接受宗教選修課的教育,必須提出書面要求。「民
主黨」的勝利直接或間接地刺激了伊斯蘭教因素在公眾生活中的上升,其中包括宗教出
版物的增加、各種各樣的宗教活動的增加、到麥加朝聖的土耳其人和在安卡拉大學學習
宗教的學生人數的增長、以及以張貼形式出現的伊斯蘭教律令的日益增多。

1960 年建立的「民族秩序黨」(National Order Party) 不論在言論上還是在實際行


動 中 都 是 土 耳 其 最 具 傳 統 傾 向 的 政 黨 (1973 年 改 名 為 「 救 國 黨 」 (National Salvation
Party)。1960 年,通過選舉得以參加「公平黨」(Justice Party) 的德米雷爾 (Demirel) 組
織的聯合政府,之後便利用權力促進伊斯蘭教的復興。

1970 年代,土耳其陷入嚴重的無政府狀態之中,最終土耳其共和國發生了第三次
軍事政變,伊斯蘭宗教情感再度上升。

1983 年,「祖國黨」(Motherland Party) 大選勝利後,埃夫倫 (Evren) 將軍和厄紮


爾 (Ozal) 總理都強調土耳其民族主義結構中的宗教價值的重要性。1983 年 7 月,埃爾
巴幹 (Erbakan) 領導的「繁榮黨」(Virtual Party) 成立。
「繁榮黨」公開反對世俗化,主張
按照伊斯蘭教教義治國;對外政策上,主張為維護土耳其的民族利益和民族獨立,聯
合伊斯蘭教國家與美國和西方對抗。1995 年,「繁榮黨」參加大選,得票 21.38%,取
得議席 158 個,成為土耳其第一大黨。
「繁榮黨」與「正確道路黨」(True Path Party) 組
成 聯 合 政 府 , 1997 年 8 月 , 埃 爾 巴 幹 向 總 統 提 出 辭 呈 , 辭 去 總 理 職 務 , 原 因 是 與 聯
合執政的「正確道路黨」意見不和。

土 耳 其 雖 然 至 今 仍 是 一 個 世 俗 化 的 共 和 國 , 但 自 1950 年 代 以 來 , 伊 斯 蘭 不 斷 的
復興,而且,伊斯蘭教的價值觀逐漸得到了官方的認同,並終因 1990 年代中期「繁榮
黨」的執政而達到高潮。

土耳其的宗教復興有著深刻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歷史原因。土耳其有數百年的伊斯
蘭傳統,土耳其民族主義產生之前,土耳其人認為自己是穆斯林,很少有土耳其人的
民族意識。隨著鄂圖曼帝國的歐洲領土和阿拉伯人居住地區的不斷喪失,才產生了土耳
其民族主義。這種意識的不斷發展和西方影響的不斷深入,導致了土耳其的世俗化過程。
「凱末爾改革」雖然從制度層面解決了世俗化問題,但伊斯蘭教作為人們的思想觀念、價
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的傳統,卻不可能在短期內得到改變。
「凱末爾改革」在大城市取得了
成功,卻很少觸及到廣大農村和中小城鎮,而農村的穆斯林具有強烈的伊斯蘭教價值
觀和保守傾向。另外,凱末爾 以獨裁方式推行世俗化,也使人們對嚴格的世俗化政策心

2
存不滿。

1946 年 , 土 耳 其 從 一 黨 制 轉 變 到 多 黨 民 主 制 , 為 宗 教 復 興 創 造 了 寬 鬆 的 環 境 。
1946 年選舉中對世俗化和「共和人民黨」一黨獨裁的不滿已經表現出來,於是「共和人
民黨」便適度放寬了宗教政策。儘管土耳其憲法規定不得為了達到政治目的而利用和濫
用宗教以及宗教認為神聖的事物,但以後的每一次選舉中,許多政黨都自覺或不自覺
地利用了宗教。

土耳其正在由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引起了社會結構的急劇變化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農村人口向城市的大量轉移和手工業者、小商人的紛紛破產。湧進城
市的農村人口處在城市的最下層,經常面臨著失業的威脅,這種狀況和他們進入城市
前的滿懷希望極不符合。另一方面,他們又保留著濃厚的伊斯蘭教價值觀,隨著土耳其
的現代化進程和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手工業者和小商人面臨著日益激烈的競爭環境,
每次經濟形勢的惡化都導致他們紛紛破產,貧富差距日益擴大。於是他們將目光轉向伊
斯蘭教,一方面將宗教當成他們的精神慰藉,另一方面把宗教當成他們的鬥爭武器。

土耳其被西方譽為伊斯蘭國家世俗化、現代化的樣板,但「凱末爾主義」指導下的
土耳其現代化進程並非一帆風順。戰後以來,土耳其社會多次遭受經濟危機和經濟衰退
的困擾,引起了眾多的社會問題,諸如貧富兩極分化加劇、社會腐敗日盛、犯罪率增加
等。 1994 年,土耳其出現了建國以 來最 嚴重的經濟危 機, 國民 生產總值 下降 4%, 失
業人數達到 60 萬人。 貧富分化和 貧 富 懸 殊現象 更 為嚴 重, 1994 年 土 耳 其 生 活 在貧 困
線以下的人口上升到 1,000 萬人。面對這一系列社會問題,人們開始思考西化的道路是
否適合土耳其、現代化是否一定要犧牲伊斯蘭教、伊斯蘭教能否適應現代化的發展諸如
此類的問題。隨之,土耳其從上到下開始認同伊斯蘭教價值觀,軍隊和政府的上層人物
也不斷強調伊斯蘭教是土耳其民族主義的組成部分。伊斯蘭教復興運動孕育產生了土耳
其的伊斯蘭民族主義。「繁榮黨」的綱領是土耳其伊斯蘭民族主義形成的標誌。

國際環境和外交政策的變化是土耳其伊斯蘭教復興的重要原因之一。戰後尤其是
1970 年代以來,伊斯蘭運動在伊斯蘭世界持續發展。伊朗伊斯蘭革命後,土耳其人的
宗教意識明顯增加,書店裏曾大量出售霍梅尼的著作。1987 年,安卡拉、伊斯坦布爾等
城市的女大學生為爭取戴頭巾進入課堂而遊行示威時,得到了伊朗議會的聲援。每當中
東、中亞、巴爾幹地區發生與穆斯林有關的事件時,土耳其就發生示威遊行,表示聲援
或抗議。

二次大戰後土耳其執行親西方的外交政策,但許多土耳其人認為,西方人一次又
一次地拋棄土耳其,在北約組織中,土耳其不被重視,歐洲共同體甚至不能遵守雙方
簽署的財政議定書。因此,國內要求土耳其執行獨立的外交政策、與阿拉伯國家建立密
切關係的呼聲日益高漲。

3
Republic protest in support of state secularism in 2007
initiated by the Association of Kemalist Ideology

The head-scarf ban had divided Turkey


At a rally in 2008, women wore paper bags over their heads to denounce the ban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