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3

t

1
Pa

緒 論

第一章 危險之概念         
第二章 保險學之歷史發展及其研究內容
第三章 保險之基本概念       
第四章 保險之型態         
第五章 保險之要素         
t e r
p

01
Cha

危險之概念

第一節 危險之意義  
第二節 危險之處理方法
第三節 危險管理與保險
 保險學

第一節 危險之意義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在人類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可能發生各種
危險,導致經濟生活陷於失衡,而造成不安定的現象。
在現代經濟社會中,基於私有財產制度與自己責任之原則,對危險所導致之
經濟上不安定的結果,自須由吾人自尋處理的途徑,亦即任何個人、家庭或企業
之經濟生活或經濟活動的維持與發展,在原則上,應由個別經濟單位負責,設法
自尋安定發展之道。
關於何謂危險,學者的見解頗有出入,本書認為所謂危險,簡單而言,就是
偶然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人生何處無危險,不論其為自然的或人為的,其發生無
非與經濟主體之人身或經濟客體的財產,有直接關係。
人事無常,危險的種類不一,大體言之,可歸納為下列兩類:

( 一 ) 投機危險(Speculative Risks)
此即指既有損失發生的可能性,亦有獲利機會的危險。例如對於股票投資的
危險,價格下跌固將受損,價格上漲則可獲利。又如企業投入大量資金開發新產
品的危險,一方面可能由於其暢銷而增大其銷售量,致使企業的利益大幅上升;
但在另一面,亦可能因其商品內容、流通,以及促銷等方面遭遇意外的挫折而失
敗,或因受同業有力競爭的影響,以致難以增大其銷售量而發生嚴重虧損。保險
的目的,在於填補或補償因偶然事件的發生所導致的經濟上損失,並非依此而獲
利。因此,投機危險通常難以成為保險的對象。

( 二 ) 純粹危險(Pure Risks)
此即指僅有損失發生的可能性,而無獲利機會的危險。例如房屋所有人有因
遭遇火災而受損的可能,倘若不幸發生火災,將遭受損失;反之,若無火災發
生,並無利益可得。通常成為保險對象的危險,即以此純粹危險為限。惟保險可
保的危險,又可分為下列三種:
Chapter
危險之概念 01

危  險

純粹危險 投機危險

保險不保的危險 保險可保的危險

人身上的危險 財產上的危險 責任上的危險

生命 健康 直接 間接 財產 身體

圖 1-1 危險之分類 

1. 人身上的危險(Personal Risks):此係指與個人的生命或健康有關的一切
危險而言,亦即不幸的偶然事件在人身上發生的可能性,例如人的死亡、
疾病、傷害、殘廢、老年、失業等是。
2. 財產上的危險(Property Risks):即凡財產發生各種直接的或間接的損害
之可能性,均可列入財產上的危險範圍,例如汽車由於碰撞或竊盜而發生
損害的可能性,或船舶有因沉沒、擱淺,以及碰撞而遭致嚴重損害之可能
性等即是。
3. 責任上的危險(Liability Risks):此即指對他人的財產或身體造成損害,
依法對他人負賠償責任之可能性而言。此種危險一旦確定時,即須對他人
給付賠償金,有因之而傾家蕩產者,其嚴重性不亞於現有財產的損失。

第二節 危險之處理方法

危險之處理方法,固因時代變遷與社會組織而不同,但不外乎危險發生前的
預防、危險發生中的抑制,以及危險發生後的補救等三種。所謂預防,主要在於
防患於未然;抑制者,即指鎮壓而言,主要在設法減輕損害發生的程度。無論為
預防或抑制,皆屬於技術方法,旨在採取某些有效的步驟去避免或減輕可能發生
 保險學

的損失。近代國家行政力量的加強及各種技術的進步,對危險發生前的預防,貢
獻固大,但對若干危險之發生,往往仍有全然不可能加以防止者;亦有在技術上
即使可能,但仍有一定的限度。於是對危險的來臨,必須設法予以抑制,以減輕
遭遇的不幸。但若抑制之道已盡,猶恐不能避免損害,則唯有圖善後之策,而做經
濟上的妥善準備。因之,危險發生後的補救,顯然是對危險發生之結果,設法於
事後善謀補救之策(亦即「善後策」),乃屬於經濟方法,又稱經濟準備方法。
在現實社會中,對危險發生的結果,通常所採用的經濟準備方法,主要即為
「儲蓄」、「慈善」,以及「保險」三種。「儲蓄」(saving),即以現在的剩
餘,做為將來的準備,也就是將現在收入之非必需部分,為未雨綢繆計,準備將
來之所需。因此,儲蓄依準備財產的形式,藉以安定經濟生活,頗具功效。但儲
蓄乃對危險所致經濟不安定的結果,由過去積聚金額做彌補,藉以減輕或消除損
害,全部仍歸屬於該經濟單位負擔。然因儲蓄所得者,為自己所儲存的本金及其
所孳生的利息,必須有一定期間的等待,始能有相當的數額;若危險在儲蓄初期
即已發生,即不能達到充分經濟準備的目的。換言之,由於危險的發生,使經濟
生活發生不安定時,其由自力應付者,則為「儲蓄」,如圖 1-2:
儲蓄目標額







(自力)
開始時

終了時

儲蓄期間

圖 1-2

至於一般所謂的「慈善」(charity),對於危險發生後經濟生活不安定的補
救,固有其功用,但慈善乃係單方救助行為,一方無償領受他方之給與,並非基
Chapter
危險之概念 01
於一定的權利義務關係,而且皆多無合理的經濟準備,更不是人人所能接受。要
之,由於危險的發生,而使經濟生活不安定時,其由他方給予應付者,則為「慈
善」。
因之,唯有保險,既可避免儲蓄所具有之缺點,又可對於危險發生的結果,
有充分而合理的準備,更基於一定之權利義務關係。要之,由於危險之發生,
使經濟生活不安定時,其由自力與他力結合而為應付者,即為「保險」,如圖
1-3。
基於上述,保險之旨趣,乃根據危險分散之法則,亦即相互性之原理,將集
中於少數人之危險,由多數人分擔其損失,含有「我為人人,人人為我」之寓
意,可謂人類社會以協同、協力為基礎之各種社會經濟制度中,最為普遍而有效
的一種制度。


保險

(他力)
保險金額

(自力)






(自力+他力)=
(相互性)
︵終期︶

(始期)
A B
保險期間

圖 1-3

關於上述「儲蓄」、「慈善」與「保險」三者之間的關係位置,如圖 1-4。
從圖中亦得以明瞭現代保險制度中,最主要的三種保險,亦即「人壽保險」、
「財產保險」(亦稱產物保險),以及「社會保險」三者之關係位置,以及各種
保險之特性。依圖所示,人壽保險(尤以生存保險或生死合險)為然,一方面具
 保險學

有保險之保障性,另一方面則具有儲蓄性;社會保險則是一方面具有保險之保障
性,另一方面具有社會性;而財產保險(亦稱產物保險)則僅具有保險之保障
性。至於相互組織,如果基於合理計算而集金者,則為相互保險組織(此即民
間為互助合作而辦理之非營利的任意保險組織),如保險相互公司、保險合作社
等。
保險在一方面固為危險發生後的一種善後經濟補救方法(亦即經濟準備方
法),他方面亦兼具危險之預防與抑制二者之功能。由於保險技術的不斷進步,
在保險實務上,為防止及抑制危險之發生及其發生的重大結果,保險業者普遍採
取損害防止措施,例如對良好之保險標的物給予減低保險費率,以促進被保險人
對於危險之改良;或者於保險契約內訂定若干條款,要求要保人或被保險人善盡
保護保險標的物之責任及設法減免損失等,皆足以預防及抑制危險之發生及其發
生後的重大結果,此即所謂「保險的啟發作用」。

財產保險
社會保險 人壽保險

慈善 保險 儲蓄

相互保險

相互組織 保險
社會的原理 相互性原理 個人的原理
(他力) (自力與他力之結合) (自力)
(社會責任) (相互責任) (自己責任)

圖 1-
Chapter
危險之概念 01
第三節 危險管理與保險

現代化的企業經營,已趨向於科學管理,因此對企業經營內各種危險,亦
須圖謀應付之策,故有所謂「危險管理」(risk management)的興起。「危險管
理」之觀念,在工業先進國家,近半世紀以來,非但已被各界所重視,且已成為
經營管理中之一特殊領域而發達,並在較具規模之企業內,已指定專人辦理危險
管理事務。企業所指定的專人,最初稱為保險管理人(insurance manager),而
其所做之事,原係稱為保險管理(insurance management)。其後由於保險管理人
所做的工作,並不以辦理保險事務為限,若干與危險有關的其他事務,亦由其負
責辦理,故現已將保險管理人改稱為危險管理人(risk manager),而將保險管理
改稱為危險管理。 
論及何謂危險管理(在國內亦稱「風險管理」),簡單而言,乃係各經濟主
體經由危險之調查、分析與評估,以及其處理方法之選擇、執行與追蹤,以最低
的費用,達到危險處理的最大效益。但實際上,所謂危險管理,主要乃以如何有
效利用各種保險為其中心課題。保險利用者,原包括個人、家庭與企業三方面,
而危險管理者乃顯以企業為對象。因此,危險管理,主要即指企業在經營上如何
有效利用保險或以其他方法處理危險之機能而言。
危險管理的主要步驟,大體言之,即:
1.危險之調查與分析,確認各種危險的存在,及其導致各種損失之可能性。
2.評估危險所致損失之頻率,並推測損失之嚴重程度。
3.危險處理方法(又稱危險管理工具)之選擇。
4.危險處理方法之執行、追蹤與檢討。

關於危險之處理方法,一般有下列幾種:

( 一 ) 危險之避免(Avoidance)
此為最簡單的危險處理方法,即對於某項危險直接設法避免。例如為避免由
於汽車之碰撞而可能發生死亡之人身上的危險,或因之加害於他人之財產或身體
而應負賠償責任之責任上的危險,則不搭乘汽車,或不駕駛汽車,甚或不購買汽
車;為避免自有房屋因發生火災而遭受損失,則不購置房屋而以租用他人房屋居
10 保險學

住或使用。諸如此類危險之避免,雖可達成排除損失發生之可能性的目的,但對
於企業活動而言,以避免來處理危險的可能性,往往不可能,亦有在技術上即使
可能,有時亦不是上策者。

( 二 ) 危險的自行承擔
即由企業自行承擔可能發生的危險,此即採取危險的單純自留(simple
retention)或自己保險(self-insurance)。前者乃毫無計畫的由自己承擔危險所
造成的損失;而後者則為企業根據過去之經驗統計資料,釐訂危險的財務處理計
畫,按期撥款建立準備基金,以便在特定危險發生時,專供補償或填補損失之
用。此固為危險處理方法之一種,但其是否可視為保險,則有問題,因為第一,
其危險並未由該企業移轉於他人,亦即危險全由企業自己承擔;第二,並未訂立
任何保險契約,乃為企業(個別經濟主體)的單獨行為;第三,依一般稅務法
規,企業為建立此種基金而撥款,不得視為保險費之支出。惟企業採取自己保險
方式,須具備下列條件,即:
1.本身須擁有雄厚的資金,以應損失之彌補。
2.每年所累積之資金,應能妥善運用。
3.本身對危險單位盡量能獲得分散。

( 三 ) 危險的防止與減輕
此即採取有效的手段,以防止或減輕導致危險的因素。例如改善安全衛生設
備,以防止工業災害的發生;改良建築材料或雇用看守人員,以防止火災的發生
等是。

( 四 ) 危險的移轉
此即採取各種方式將危險移轉給他人,例如將導致危險之財產轉讓於他人,
而由受讓人承擔此項財產的危險;或如獨資或合夥式經營之事業,改組為股份公
司組織型態,並發行股票,將該事業內危險的全部或一部轉嫁由多數股東分擔;
或以轉包方式將自己承包工程的全部或一部轉包於他人,藉以共同承擔該項工程
的危險等。
Chapter
危險之概念 01
( 五 ) 危險的分擔
此即依據所釐訂的保險計畫,分別向保險業者購買保險,將自己可能遭遇損
失之危險,轉嫁於構成保險團體的多數經濟單位共同分擔。至於企業採取此項購
買保險之場合,其對於保險單的種類、保險條款、保險金額、承保公司、保險費
率,以及保險經紀人的利用等問題,皆多事先經過詳細考慮,然後再與保險人或
保險經紀人接洽保險。
以上所述五種危險處理方法,固在實際上每多兼籌並用,參互採行,以收事
半功倍之效,但以其中第五種之採取保險方法,乃為危險管理中最主要的危險處
理方法。

11
t e r
p

02
Cha

保險學之歷史發展
及其研究內容

第一節 保險學之歷史發展
第二節 保險學之研究內容
14 保險學

第一節 保險學之歷史發展

關於保險之歷史發展,其經過至為複雜,因而有關保險學術之研究,其發展
途徑亦頗分歧。關於保險學(insurance science)之歷史,亦即其成立與發展,略
述於後。
最初,在十四世紀後半期,海上保險(marine insurance)發生於歐洲之義大
利地中海沿岸各港口。當時貿易關係者與保險業者所訂立之保險契約,往往有各
種法律訴訟事件發生,因而研究與此等事件有關之判例,非但為法官與律師之重
要學識,而且是貿易業者與保險業者所必須。自十六世紀至十九世紀初,先後有
海上保險之著作問世,主要為海上保險在契約條款及判例方面之研究,此為保
險學的先驅,亦可謂為原始的保險學。嗣後至十七、八世紀,數學的確率論與統
計學倡行以後,以死亡表與利率之計算為中心,確立人壽保險經營在技術上之
基礎,於是有所謂「保險精算學」(actuarial science)之誕生。最早的保險精算
學研究機構,當推 1849 年於英國倫敦創立的 Institute of Actuaries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惟其仍偏重於保險在經營上之研究,當時對於保險在經濟方面之探
討,猶未受人重視。
上述確立海上保險在法律方面之研究(亦即以海上保險的條款解釋及判例為
中心),以及人壽保險在經營技術上之研究(亦即保險精算學)為其研究範圍而
成立之保險學,實乃因應當時保險事業之實際需要而誕生,其發展情形,主要存
在於英法兩國。
在另一方面,德國由於三十年戰爭所受災禍之教訓,而計畫火災保險之公
營,此以保險與國家之利益相連結,乃開創嗣後以社會經濟或國家經濟立場研究
保險之先驅。其後,保險思想之發展,轉變為利用保險於社會政策方面,終於在
1880 年代,有德國之勞動保險的實施。由於此種特殊情形,使德國之保險學,
異於英法兩國,趨向於保險的綜合研究,為其主要特徵。於是,該國經由國民經
濟學者李克斯(Wilhelm Lexis)、法學者愛倫保(Victor Ehrenberg),以及數學
者保魯曼(Geory Bohlmann)等三人之通力合作致力於研究發展,終於在 1895 年
於德國哥延根大學成立以保險綜合研究為目的之研究所(Göttingener Semina für
Versi cherungswissenschaft),成為後世德國各大學設立保險研究所之典範,且不
斷刊行保險相關出版物,對於綜合保險學的研究發展,貢獻至鉅。不久,德國於
保險學之歷史發展及其研究內容
Chapter
02
1899 年組織成立德國保險學會(Deutscher Verein für Versicherungswissenchaft),
在其學會章程中對保險學之定義曾做如下規定:「保險學者,乃對保險制度之存
在與發展,所有有關法律、經濟、數學、自然科學等各部門知識之研究。」由於
此一定義,保險學可說是一種綜合科學,德國保險學者麥力新(A. Manes)對此
主張甚力,亦係當時德國最有力之見解。
其後,德國若干學者,對於綜合保險學的見解,頗多異議,惟迄至第二次大
戰以前,德國保險學會仍沿用其一貫的定義,並未加以變更或修正。直至今日,
雖有以保險經營為保險學研究的中心,但多仍保存其綜合概念,而沿襲原有路線
發展。考其當時反對綜合保險學的見解,可分為二派:一派否認保險學為統一的
科學,或具有科學的一般性格,保險僅為一種技術而已,並以為科學必須具有獨
立的認識目的,絕無綜合科學的存在,從而有關保險的學問,雖得認為係一種技
15
術或實學,但不能獨立成為科學,此為德國保險學者魯倍克(W. Rohrbeck)所
主張;另一派學者則主張保險學為另一種型態的科學,亦即認為係經濟學的一分
科,此為德國保險學者赫本斯坦(F. Helpenstein)所倡。
然近時保險在經營方面之探討,為一般所重視,尤因經營經濟學的發達,更
使部分學者轉而主張保險學即為經營學或經營經濟學的一分科。此一轉機,乃促
成保險精算學之更加發展。惟初期的保險精算學較偏重於人壽保險的數理,嗣後
逐漸擴充其內容及領域,包括財務、經濟及法律各方面之知識,而終於發展成今
日的人壽保險經營學。
美國在十九世紀末,尚未對保險學之研究予以重視,而大體以英國學者之保
險法與保險數學論為主。迨至 1901 年,魏萊特(Allan H. Willet)公開發表其向
哥倫比亞大學所提出之學位論文 The Economic of Risk and Insurance(暫譯:《危
險與保險之經濟理論》),乃一轉機。此以保險為經濟生活處於危險地位之對策
做為其理論基礎而發表之論文,成為美國保險學的一股主流,後繼者不乏其人,
而為美國保險理論建立一個基礎。然而,美國學者並不如德國之拘泥於保險學的
基本理論,由注重於其對國民經濟之研究,轉而偏向於保險在私經濟方面之利
用,因此較重視個別保險部門之解說,尤其對人壽保險方面之著述居多,為他國
所罕見。
此外,對意外保險(casualty insurance)及內陸運輸保險(inland marine
insurance)等方面,亦有特別研究。近年企業經營趨向於科學管理,為應付企業
16 保險學

內各種危險之發生,亦須圖有效的應付之策,因此有所謂危險管理,前已述及。
由於危險管理主要乃有效利用保險為其中心工作。因此,該國關於「危險與保
險」或類似之著述,近年頗不乏其數。直至今日,該國在此方面之研究,雖頗為
盛行,但美國的保險學,仍沿襲原有之研究路線發展,而以個別保險方面之研究
為主流。
日本的保險學,乃始於明治廿六年,村瀨春雄氏就任一橋大學之前身高等商
業學校的教授,講授保險學課程。嗣後,村瀨氏轉而主持帝國海上保險公司,但
仍在該校兼任教職,涉獵英、德、法諸學者之著述,並根據其從事保險實務經
驗,於明治卅二年以後,先後出版《海上保險講義要領》、《火災保險講義要
領》等數部著作。日本保險學者,頗多出自其門下。其學風大體傾向於英、法學
派對個別(損害)保險研究中較為重要之保險法及條款論,做為其理論基礎,熔
合實務論於一爐,而奠立商學領域中之保險學。
另一方面,與之對立者,為東京商業高等學校志田鉀太郎及京都大學小島昌
太郎兩氏,同屬德國學派,分別主張需要說及經濟生活確保說為保險理論之中
心,採取綜合保險學的見解。
關於保險學在國際方面之發展,其重要組織有二:一為國際保險精算師會議
之常設委員會;二為國際勞工局。國際保險精算師會議(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Actuaries)自 1985 年於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召開第一次會議後,便於該地設
置常設委員會,除第二次大戰期間外,每隔三至四年分別在歐美各大都市召開一
次會議。此項會議最初僅限於人壽保險數理方面之議題,嗣後逐漸推展至火災保
險等各種普通保險,且擴及於社會保險數理以及有關保險經濟論與保險政策論等
方面,故實已演進為具有廣泛內容之保險學會議。至關於社會保險方面,在歐洲
各國之間早已有國際性會議之召開,第一次大戰後,國際聯盟內有國際勞工局
(Internation Labor Office)之設置,專司召開有關社會保險之國際性會議,使得
此項會議參加之國家包羅所有加入國際聯盟之會員國。
此外,國際勞工局並運用所屬研究人負責起草有關社會保險之建議案及國際
性的條約,且辦理社會保險方面之各項調查研究,並將其研究成果分別以數國文
字印成研究叢書(Studies and Reports, Series M)分發各會員國,對促進社會保險
在國際間之普遍發展,以及有關學術方面之進展,不但提供頗具價值之資料,且
其貢獻至深且鉅。
保險學之歷史發展及其研究內容
Chapter
02
在另一方面,同為保險學領域中的重要部門之一,亦即以保險法為中心之國
際性的研究,不僅早為一般所重視,且亦有相當成果之表現。關於此方面之國際
性組織,首推於 1960 年經法國之畢加爾(Maurice Picard)、德國之梅拉(Hans
Möller),以及義大利之圖挪支(Antigono Donati)等著名法學者所共同發起而
組織成立之保險法國際協會(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e de Droit des Assurance),
該協會最初於 1962 年在羅馬召開第一次會議,繼之於 1966 年在德國漢堡市,
1970 年則在巴黎分別先後召開第二、三次會議。此項會議在名目上雖以法律論
為其中心議題,但每次會議都將經濟方面之議題列入議程內,由與會者廣泛加以
討論,因此,其對於保險學術方面之研究發展亦功不可沒。
由以上所述保險的發展,可窺知保險學之概念或性質,在各國學者間頗多不
同見解:或偏重於保險法學之詮釋,或偏重於保險技術之闡述;或視為綜合的科
17
學,或視為保險經濟學,而認為係經濟學之一分科,或視為保險經營學,而認為
係經營學之一分科。主張紛陳,似難獲一定論。
然而,保險法之於海上保險,保險精算學之於人壽保險,可說是各種保險之
個別特性,並不能以此總括說明保險學之性質。再者,依照德國保險學會所持之
定義,以為保險學乃有關保險之各種科學的綜合名稱,但其所謂有關保險之各種
科學,卻種類繁多,例如保險經濟學、保險法學、保險數學、保險醫學,以及保
險工學等,皆乃分別屬於經濟學、法學、數學、醫學及工學等的一部門,故欲將
不同性質的各科學樹立統一的學問體系,勢為不可能,至多僅能認為綜合採用各
科學,以便利某種技術而已。
然則,保險學亦並不純以技術為中心,保險在本質上為一種經濟制度,以此
為研究對象的學問,自應為經濟學,不能純然視為技術而非科學。惟保險學研究
與經濟學顯有不同,一方面以其有關國民經濟為研究對象,稱為保險經濟學;他
方面又以經營經濟為研究對象,稱為保險經營學。保險學即由保險經濟學與保險
經營學組合而成,前者乃以研究國民經濟中保險制度之本質及其效果為任務,而
後者則以研究保險組織內部的運用推展為任務。

第二節 保險學之研究內容

保險學的研究內容,通常分為總論與各論,前者乃對保險全盤做總括的研
18 保險學

究;後者則以各種保險為研究對象。茲將各該部分之內涵說明於後。

一、總 論
此又分為保險經濟學與保險經營學兩方面:

( 一 ) 保險經濟學方面
以保險有關國民經濟為其研究對象,其主要內容如下:
1. 保險學之性質:包括保險學的歷史發展及其研究內容。
2. 保險的本質:包括保險之意義及其要件、保險之特性、保險與其他類似制
度之比較、保險學說之發展、保險之分類與種類等。
3. 保險之歷史:主要闡述海上保險、火災保險、人壽保險、內陸運輸保險、
意外保險及社會保險等之起源與發展,並析述本國保險之發展情形。
4. 保險與經濟之關聯及其效用:內容包括保險在私經濟乃至社會經濟、國民
經濟等方面之效用、保險之需要與供給等。
5. 保險政策:包括保險政策之意義及分類、民營保險政策(包括國家對保險
事業之監督)及公營保險政策之內容及其效果等。

( 二 ) 保險經營學方面
主要以保險有關經營經濟為其研究對象,其內容如下:
1. 保險之經營組織:包括保險事業之組織型態、保險事業之經營組織與結合
組織,以及保險之國際性組織等。
2. 保險契約:包括保險契約之概念與特性、保險契約之主體與其種類、保險
契約之客體(亦即保險利益)、保險契約之輔助人、保險契約之簽訂及告
知義務、保險契約所載之條款、保險契約之變更、停止及消滅等。
3. 保險契約適用之原則:包括下列六項:即保險利益原則、最大善意原則、
損害填補原則、保險代位原則、分攤原則,以及近因原則。
4. 保險經營之特徵及其原則:例如危險大量、危險同質性、危險分散、保險
費適當、保險理賠適當,以及投資多樣化等原則。
5. 保險經營之基礎:包括危險的測定、保險費計算方法、保險費的交付、保
險經營的安全—亦即再保險之運用及各種責任準備金之提存、保險資金
Chapter
保險學之歷史發展及其研究內容 02
運用之原則及其在法令上之限制等。
6. 保險理賠:包括保險賠償責任範圍及免責事由、保險理賠之準則、保險索
賠前應採取之措施、保險理賠之程序,以及保險金請求權之消滅時效等。
7. 保險經營效果之分析及保險會計的處理。

二、各 論
保險學各論乃以各種保險為其研究對象,故又稱特殊保險學,其內容以經營
方面的研究為重點,故保險技術較為重要,例如海上保險以保險法規,人壽保險
則以保險數理占其較重要部分;至於社會保險,因其性質參差,而以經濟方面的
研究為主。故保險學各論的理論體系,自難如保險學總論之具有系統性。各論部
分,主要析述實際經營的保險部門之實際內容,包括海上保險、火災保險、人壽 19
保險、內陸運輸保險、意外保險、輸出保險,社會保險等各種保險。
t e r
p

03
Cha

保險之基本概念

第一節 保險之意義       
第二節 保險之基本用語     
第三節 保險與其他類似制度之比較
第四節 保險之效用       
第五節 保險之歷史(起源與發展)
第六節 我國保險之發展     
22 保險學

第一節 保險之意義

保險(insurance)之意義,歷來學者頗多不同的解釋,立說紛紜,各有短
長。保險學說,大致可分為兩類:以損害觀念為保險理論的中心者,稱為損害
說;此外,另以保險的其他特質說明保險的意義者,稱為非損害說。
本書認為保險之意義,可從「法律」與「經濟」兩方面去觀察。蓋保險就個
別行為立論,亦即保險契約,故應從「法律」方面去觀察保險之意義。但就社會
全體立論,保險乃為一種經濟制度,因此,自應從「經濟」方面去觀察保險之意
義。

一、法律上之意義
保險就法律觀之,可分廣狹二義。狹義的保險,是指保險契約而言;廣義的
保險,則指保險的法律關係而言。例如我國舊保險法(於民國十八年十二月三十
日公布,全文計八十二條,共分三章:第一章總則、第二章損害保險、第三章人
身保險;嗣後於民國二十六年一月十一日修正公布,但均未付諸施行),乃採取
狹義,所以其第一條規定:「本法所稱保險,謂當事人約定,一方支付保險費
於他方,他方對於不可預料或不可抗力之事故所致之損害或責任,負擔賠償之契
約。」我國現行保險法共分六章:第一章總則、第二章保險契約、第三章財產保
險、第四章人身保險、第五章保險業、第六章附則,乃採取廣義,將保險與保險
契約分別規定,其第一條第一項規定:「本法所稱保險,謂當事人約定,一方交
付保險費於他方,他方對於因不可預料,或不可抗力之事故所致之損害,負擔賠
償財物之行為。」亦即以損害觀念,說明保險之意義。依此保險的法定定義,其
有下列三點涵義:

( 一 ) 保險是一種法律關係
此所謂關係者,係指人與人間的牽連而言。關係原有多種,其中受法律支配
的,便是法律關係。保險有雙方的當事人,而其彼此間又發生權利義務的問題。
換言之,都是受到法律的支配,所以說保險是一種法律關係。此法律關係的成
立,並非由於法定,而是出於當事人間的契約。
Chapter
保險之基本概念 03
( 二 ) 保險是當事人一方支付保險費的法律關係
所謂保險費,就是當事人之一方(要保人)支付他方(保險人)做為負擔損
害賠償責任對價的金額。保險必有保險費的存在,否則僅當事人一方對於他方因
一定事故所生的危險,負擔賠償責任,而無對價的時候,那不過是一種損害擔保
契約而已。

( 三 ) 保險是當事人一方負擔賠償財物的法律關係
此就是保險與其他法律關係的不同點。保險標的不外財物與人身,財物之毀
損或滅失或因而負賠償之責任,固為經濟上之損失,而人之死亡,孤寡生活失
依,人之年老傷害或疾病,或影響於收入,或贍養治療需費,亦莫不為經濟上之
損失。保險即在為此等損失取得財務補償,故保險是當事人(保險人)一方負擔
23
賠償財物的法律關係。惟保險人所負的債務,乃是損害賠償債務,屬於一種特別
損害賠償債務。此即所謂的損害,係僅指他方因不可預料或不可抗力之事故所致
的損害而言。此種不可預料或不可抗力之事故,則稱為保險事故(詳後述)。

二、經濟上之意義
關於保險在經濟上之意義,本書擬定如下:
「保險者,乃為處理可能發生的特定偶然事件,透過多數經濟單位之集合方
式,並以合理之計算為基礎,共醵資金,公平負擔,以確保經濟生活之安定為目
的之一種持續性之經濟制度。」
依照上述定義,保險應具備下列五項要素:
1. 就經營對象而言:為處理可能發生的特定偶然事件─「危險」(risk)。
2. 就主要目的而言:為確保經濟生活之安定─「補償或填補」(indemni-
ty)。
3. 就經營方式而言:為多數經濟單位之集合─「協力」(cooperation)。
4. 就經營基礎而言:為基於合理計算而公平負擔所必需之資金─「保險
費」(premium)。
5. 就社會全體而言:為持續性之經濟制度─「經濟制度」(economy)。
24 保險學

關於保險的意義,頗多不同的學說:

( 一 ) 損害說
可分為損害填補說、損害分擔說、危險轉嫁說,及否認人身保險說等四種。
1. 損害填補說:此說濫觴於海上保險,認為保險乃雙方當事人間的契約關
係,而保險的目的,在於填補吾人日常生活中,因各種偶然事件發生所
致之損害,殊不足以概括保險之涵義。例如人壽保險,除具有保險之一
般性能外,復兼有儲蓄性,故非損害填補說所能概括之。英國之馬夏爾
(Samuel Marshall)、德國之馬修斯(E.A. Masius)等主張之。

損害填補說
損害分擔說
損害說
危險轉嫁說
否認人身保險說

保險學說 統一不能說(又稱二元說)
技術說
財產形成說
非損害說 需要說(又稱需要充足說)
經濟生活確保說
平均說
金融說

圖 3-1

2. 損害分擔說與危險轉嫁說:前者為瓦格納(A. Wagner),後者為魏萊特
(A.H. Willett)及休伯納(S.S. Huebner)所倡。瓦氏認為「保險乃對特
殊之被害者,基於其所預想之偶然事件發生,所致個人財產上不利益之結
果,由受同樣危險之威脅,而尚未實際受害之多數人分擔。」魏、休兩氏
則認為「保險者,為填補資本不確定之損害而蓄積(填補資金)之一種社
會設施(social device),將個人之危險,轉嫁於其他個人或多數人之團
體」。瓦氏著眼於事後之損害;魏、休兩氏則著眼於事前之危險。但危險
之概念與損害之概念,兩者在此區別甚微,同樣對於損害保險與人壽保險
之意義,不能兼籌並顧。
Chapter
保險之基本概念 03
3. 否 認 人 身 保 險 說 : 屬 於 此 派 之 學 者 , 有 德 國 之 杜 爾 ( T h o l ) 、 科 恩
(Cohn)、吉保安(Gebana)等,其主張之要點有二:
(1)保險以損害賠償為目的,人類身體之價值,不能以金錢估計,縱令發生
一定之事故,亦不得謂為損害,無損害,即無賠償之可言,故不得謂為
真正的保險,僅是特殊性質之契約而已。
(2)保險事故的發生,須為不確定,人類死亡之事實,雖夭壽不齊,修短
攸殊,然自古無不死之人,乃為確定者。因此,此派學者將人身保險除
外。
 惟若因損害之觀念,不能解釋人身保險之意義,則否定人身保險為保險,
似有因噎廢食之嫌。

25
( 二 ) 非損害說
可分為統一不能說、技術說、財產形成說、需要說、經濟生活確保說、平均
說、金融說等。
1. 統一不能說:又稱二元說,德國學者愛倫保(N. Ehrenberg)所倡。乃以
人身保險,係基於一定之計算,有償的負擔約定金額及給付年金之獨立契
約,即無害其為保險,宜與損失保險併立之;且各有其特性,自不能做統
一之解釋。此種見解,在各國保險法中,頗多採用。無論損害保險或人身
保險,其同屬於保險之範疇,應無疑問。再就保險制度本身之作用,以及
對於吾人生活之影響,亦頗多相同之點,若說兩者不能做統一之解釋,似
有未妥。
2. 技術說:此說為義大利學者費芳德(C. Vivante)所倡。乃以保險為當事
人之一方,依據偶然事件發生之確率的技術,以計算保險費,迨至約定之
事故發生,則給付保險金額與他方之契約,其與其他事業之不同者在此,
而人身保險固與損失保險同用此種技術者也。
3. 財產形成說:為最近之學說,乃史密特林布拉(W. Schmidt Rimpler)所
倡,認為:「私保險乃當事人(保險人)取得報酬,本於與相對人(要保
人)間之法律行為,對於其人或第三人(被保險人)所企冀的財產形成目
標,負有加以確保,而為給付義務的一種私法關係。」依此說則保險與儲
蓄有何區別,難以明瞭。
26 保險學

4. 需要說:又稱需要充足說,此為義大利學者高畢(Gobbi)、德國學者麥
乃斯(Manes)等所主張。彼等認為,保險者,以充足對於可預想偶然事
件發生之經濟需要為目的,而以相互主義為基礎之經濟制度。此說以充足
代替補償,以需要代替損害,熔合財產保險與人身保險於一爐為其特色。
此說未能將屬於經濟事項之慾望事件,與屬於技術要件之保險事件有所區
別,以為保險事件之發生即為需要之發生,對人壽保險(尤在生存保險方
面)則未盡適合。且主張需要說而若不問金錢需要之何故發生,亦不問此
種需要之程度如何,僅以偶然發生之需要的充足為概念,將使保險與賭博
之意義難以區別,是為此說之缺點。
5. 經濟生活確保說:此說為奧國學者胡布卡(J. Hupka)、日本學者小島昌
太郎及近藤文二等主張之。彼等認為,保險之目的,乃對偶然事件發生時
所致經濟生活之不安定,由多數經濟單位之結合,根據大數法則,而形成
最經濟的共同準備財產之制度。人身保險與財產保險的目的相同,皆在於
確保經濟生活之安定。此說著眼於保險的機能及目的之說明,但尚不能完
全說明保險之涵義。
6. 平均說:此說又稱為經濟生活平均說,為日本學者末高信所倡。他認為保
險之目的,由消極的除去未來經濟生活之安定,使之保全及鞏固,進而積
極的使經濟生活得以發展,為此說之特色。末高氏又主張保險的目的,在
使個別經濟間的生活資料獲得平均,並以強制社會保險為例,其保險費的
繳納,除由被保險人負擔部分之外,往往由政府或雇主為之負擔,使被保
險人在一定事件發生時,可獲得生活上所必需之資源。此種生活資源,在
橫的方面,由多數經濟單位負擔而獲得平均;在縱的方面,由時間經過而
獲得平均。此說偏重於社會保險方面之說明,如以一般保險之性質而言,
關於生活資源獲得平均這一點,似尚未盡吻合。
7. 金融說:此說為日本學者米谷隆三及酒井正三郎兩氏所倡。彼等認為保險
者,乃以有偶然性事實的發生為條件,而相互組成之金融組織。此說著重
於以資金融通解釋保險的意義,偏重於人壽保險方面,並不能把握保險的
一般涵義。
Chapter
保險之基本概念 03
第二節 保險之基本用語

( 一 ) 保險人
所謂保險人(insurer),又稱承保人,為保險契約當事人之一方,係指經營
保險事業之各種組織,在保險契約成立時,有保險費之請求權;在承保危險事故
發生時,依其承保之責任,負擔賠償之義務。

( 二 ) 要保人
所謂要保人(applicant for insurance),在我國俗稱投保人,亦可稱為保險單
持有人,為保險契約當事人之另一方,指對保險標的具有保險利益,向保險人申
請訂立保險契約,並負有交付保險費義務之人。 27

( 三 ) 被保險人
保險契約之主體,除契約雙方之當事人外,其與保險契約有間接關係者,為
保險契約之關係人,此包括被保險人及受益人。所謂被保險人(insured),指於
保險事故發生時,遭受損害,享有賠償請求權之人;要保人亦得為被保險人。

( 四 ) 受益人
所謂受益人(beneficiary),是指被保險人或要保人約定享有賠償請求權之
人,要保人或被保險人均得為受益人。

( 五 ) 保險業與外國保險業
所謂保險業(carrier),是指依保險法組織登記,以經營保險為業之機構。
至於所謂外國保險業,是指依外國法律組織登記,並經主管機關許可,在中華民
國境內經營保險為業之機構。

( 六 ) 保險代理人
所謂保險代理人(insurance agent),係指根據代理契約或授權書,向保險
人收取費用,並代理經營業務之人。
28 保險學

( 七 ) 保險經紀人
所謂保險經紀人(insurance brokers),俗稱保險掮客,係指基於被保險人之
利益,洽訂保險契約或提供相關服務,而收取佣金或報酬之人。

( 八 ) 保險公證人
所謂保險公證人(surveyor; adjuster),係指向保險人或被保險人收取費用,
為其辦理保險標的之查勘、鑑定及估價與賠款之理算、洽商,而予以證明之人。

( 九 ) 保險利益
所謂保險利益(insurable interest),亦稱可保權益,乃要保人或被保險人對
於保險標的因具有利害關係而得享有之合法的經濟利益。此利益因保險事故發生
而受損,不發生而繼續持有。

( 十 ) 保險標的
所謂保險標的(subject-matter insured),即保險事故所由發生之客體,如火
災保險之動產或不動產,人身保險之生命、身體等。

( 十一) 保險事故
所謂保險事故(risk covered; insurable risk),係指保險所保之危險,亦即指
在保險契約中,足以構成保險金給付條件之特定危險事故,乃保險人所以發生給
付義務之事實。

( 十二) 保險價額
所謂保險價額(insurable or insured value),即指保險標的物之實際價值總
額。此所謂實際價值總額,亦即指「實際現金價值」而言,一般認為實際現金價
值乃是保險標的物在當時、當地之實際市場現金價值,即以重建或重置所需之金
額扣除折舊之餘額。至於所謂重建或重置所需之金額,亦稱重置成本,係指保險
標的物以同品質或類似品質之物,依原設計、原規格在當時當地重建或重置所需
成本之金額。
Chapter
保險之基本概念 03
( 十三) 保險金額
所謂保險金額(insured amount),是指保險契約當事人間所約定之最高給付
金額。保險金額之多寡,通常於訂約時由當事人所約定,但在財產保險,則應受
保險價額之限制。

( 十四) 保險費
所謂保險費(premium),係指要保人對保險人負擔保險責任所給付之對價
金額,通常包括兩部分:一為純保險費;二為附加保險費。純保險費中加入附加
保險費,而由要保人繳付,稱為總保險費(gross premium),又稱營業保險費。
保險費與保險費率(rate of premium)不同,保險費率為每一單位之保險成本
(亦即每單位保險金額之保險費),用為決定保險費之計算基礎。
29

( 十五) 保險期間
所謂保險期間(policy period),即指保險人對於保險事故負擔保險責任之
期間,亦即保險契約之有效期間。

( 十六) 保險單
所謂保險單(insurance policy),又稱保險證券,即在保險契約訂立時,保
險人對要保人所做成之正式書面憑證。保險單與暫保單(binder)不同,暫保單
乃保險人於簽發正式保險單前,先與要保人簽立之臨時保險契約,如於暫保單之
有效期間內發生保險事故,保險人有賠付之義務。

( 十七) 保險條款
所謂保險條款(insurance clause),即保險單中規定契約內容之各種條款,
有基本條款與特約條款兩種。

( 十八) 保險金
所謂保險金(amount of loss; claim),俗稱保險賠款或保險給付,即在保險
事故發生時,保險人支付予被保險人或受益人之補償金額。
30 保險學

( 十九) 批單
所謂批單(endorsement),又稱背書,乃保險契約訂立時或訂立後,為適應
實際需要,經當事人雙方同意,用以補充或變更原有保險契約內容之條款。此項
條款,或附註於保險單之空白處,或以印就之條文加貼於保險單上,而成為保險
契約之一部分。

( 二十) 續保
所謂續保(renewal),係指保險單於保險期間屆滿時,另行簽發有效之保險
單,或出給續保證明書,使該原有保險繼續有效。

( 二十一) 再保險
所謂再保險(reinsurance),習稱分保,乃保險人以其所承受保險業務之一
部或全部轉向他保險人為保險之行為。

( 二十二) 複保險
所謂複保險(double insurance),係指要保人對於同一保險利益,同一保險
事故,同一保險期間,與數保險人分別訂立數個保險之契約行為。

( 二十三) 共同保險
所謂共同保險(coinsurance),簡稱共保,乃對於危險較大之保險標的,由
多數保險人共同承保其一部或全部,其與再保險皆為危險分散之一種手段。共保
乃意指要保人對於同一保險利益、同一保險事故、同一保險期間,與數保險人共
同訂立一個保險之契約行為。

( 二十四) 保單價值準備金
所謂保單價值準備金,乃係長期人壽保險契約或年金保險契約年金給付期間
開始前,用為計算保單紅利、保險單借款、解約金等等之基礎,其金額隨被保險
人投保年齡與保險單經過年度而不同。通常所稱保單價值準備金,係指人身保險
業以計算保險契約簽單保險費之利率及危險發生率為基礎,並依主管機關規定方
式計算之準備金。
Chapter
保險之基本概念 03
( 二十五) 各種準備金
所謂各種準備金,係指保險業為因應將來可能發生的債務而提存的各種準備
金。所謂可能發生的債務,包括保險金之支付、保險契約解約時應償付之解約
金、保險人停止營業時將保險契約全部轉讓與其他保險業所需併為轉讓之準備金
等,為負起保險契約上之責任而提存的準備金。保險業經營所提列之各種準備
金,包括法定準備金與任意準備金。
在我國所稱法定準備金,依照保險法第十一條規定:「本法所定各種準備
金,包括責任準備金、未滿期保費準備金、特別準備金、賠款準備金及其他經主
管機關規定之準備金。」至於任意準備金,則指由保險業為其他目的而任意提存
之準備金,其中較為重要者,例如保單紅利準備金、再保險準備金等之提存即
是。
31

( 二十六) 主契約與附約
要保人申請投保時,保險人可以單獨出售的保險商品,稱為主契約;不可以
單獨出單,只能附加於主契約出單者,稱為附約。一般而言,附約的保險效力,
隨主契約保險效力消滅而消滅。

( 二十七) 保險市場重要保險指標
1. 投保率(Insured Rate):有效契約件數對總人口數之比率(亦即每一國人
平均擁有保險契約之有效件數)。
2. 普及率(Spread Rate):有效契約保額對國民所得(或國民生產毛額)之
比率。
3. 保險密度(Insurance Density):總保費收入對總人口數之比率(亦即每
一國人平均保費支出)。
4. 保險滲透度(Insurance Penetration):總保費收入對國內生產毛額
(GDP)之比率。
5. 保險業資金運用率:保險業資金運用總額與其資金總額之比率。保險業資
金總額,包括業主權益及各種準備金。
32 保險學

第三節 保險與其他類似制度之比較

保險的意義前已述及,茲再就保險與其他類似制度加以比較,察其異同,使
能對保險的特性獲一較為明晰的概念。此等制度,所以類似於保險,乃因各具有
一項或數項保險的要素,而其所以與保險不同的理由,亦即缺少保險要素中的一
項或數項所致,茲分別說明如後:

一、保險與儲蓄
( 一 ) 類似點
保險與儲蓄,皆以現在之剩餘,做將來之準備,即將現在收入之非必需部
分,為未雨綢繆計,準備將來之所需。故兩者對於準備財產的形成及同為安定經
濟生活之制度一點,互為類似。尤其在生存保險及生死合險之生存保險部分,與
儲蓄實難區別。

( 二 ) 差異點
1. 保險為基於相互性之組織,為自力與他力之結合,亦即自助互助之行為;
儲蓄則為個人之行為,無求於他人,亦即純為自助行為。
2. 保險事故發生後,保險金受益人隨時即可獲得應得之保險金;儲蓄所得者
為自己所儲存之本金及其孳生之利息,須有一定期間之等待。
3. 保險需要精密的計算,和可靠資料及特殊技術,從而求取公平的分攤;儲
蓄則無此需要。
4. 保險為多數經濟單位所形成之共同準備財產,除預定目的外,不得任意使
用處分;儲蓄則是個人做為單獨準備財產,可以自由使用處分。
5. 保險必須構成團體,以多數經濟單位的協力結合為基礎;而儲蓄則否。

二、保險與慈善
( 一 ) 類似點
由於危險之發生,使經濟生活發生不安定時,其由自力應付者,為儲蓄;由
他力應付者,為慈善;由自力與他力結合而為應付者,為保險。故保險與慈善,
Chapter
保險之基本概念 03
皆為對經濟生活不安定之補救,似屬相同。況且實施社會保險之國家,雇主負擔
保險費之全部或一部,似含有此慈善之意味。

( 二 ) 差異點
1. 保險為自助助人的行為,乃有償的雙務契約;慈善則為單方的救助行為,
乃一方無償領受他方之給與,無所謂權利、義務可言。
2. 保險有共同準備財產之形成,其形成乃依據精確的科學計算為基礎;而慈
善事業大多無準備財產,即使有準備財產,但其形成非依科學基礎之醵
金,而係各人的自願。

三、保險與賭博 33
( 一 ) 類似點
保險與賭博同為決定於偶然事件之發生,而為金錢或財物之授受,亦即保險
金之是否給付,與賭博之輸或贏,皆取決於偶然事件,兩者同具有因偶然事件之
發生而左右當事人間之給付與對待給付之平準關係,為本質之射倖因素(aleatory
element)之存在。

( 二 ) 差異點
1. 保險基於人類互助合作之精神,目的不惟謀求個人生活的安定,同時也是
除去社會全體的不安,故其手段為利己利人,其結果為共存共榮;賭博的
目的為僥倖圖利,其手段好像是損人利己,但其結果必致損己損人,擾亂
社會。
2. 保險的結果為排除危險,亦就是危險的移轉或減少;賭博係危險的創造與
增加。
3. 保險契約有法律之保障,且其當事人須基於最大誠信原則;賭博則否。
4. 保險契約,除要保人或被保險人須對保險標的有保險利益外,其對損失之
賠償,不得超過實際之損失;而賭博除可贏回賭金之外,往往尚可獲得更
多之利益。
34 保險學

四、保險與保證
( 一 ) 類似點
保險與保證皆為有名契約(亦稱為典型契約),且兩者同為對將來偶然事件
所致的損失的填補,亦即保險係對於他人偶然事件所致的損害,負賠償責任;而
保證係對於他人債權的不得獲償(在債務人方面言,則為債務之不履行),代其
負履行責任,其目的極為相似,頗易混淆。

( 二 ) 差異點
1. 保險契約為保險人與被保險人互為對價的雙務契約、有償契約,一方給付
保險費,他方於約定情況下為賠款(給付)的行為;而保證契約多屬於單
務契約、無償契約,亦即單方作為或給付的契約,他方並無對價的行為。
2. 保險契約為保險目的而訂立的獨立契約,並非附屬於他人行為而生效;保
證契約則以他人作為或不作為而訂立的從屬契約。
3. 保險為多數經濟單位之集合組織,除為一種法律關係外,同時係一種經濟
制度;保證則純為個人間的契約關係。
4. 保險基於合理之計算,有合理之標準;保證並無任何精確之計算,僅出於
當事人心理上或主觀上之確信,亦無特別之合理準備形成,而僅係當事人
之個人行為。
5. 保險人之賠償財物,係履行自己之債務;保證人之代償債務,形式上亦係
履行自己之債務(從債務),但實質上乃履行他人之債務。

五、保險與自己保險
( 一 ) 類似點
保險與自己保險,皆對於除去因特定危險所致經濟之不安,以及形成準備財
產一點,頗為類似。

( 二 ) 差異點
1. 保險為多數經濟單位之集合;自己保險則為個別經濟主體的單獨行為。
2. 保險費繳付後,如無危險之發生,要保人不能收回(如財產保險是);自
Chapter
保險之基本概念 03
己保險在危險事故發生較少或不發生時,其剩餘之準備金,仍歸己有。
3. 加入保險後,如發生危險事故,隨時可獲得補償;自己保險則非經相當時
期的累積基金,即無法填補其損害。

六、保險與共同海損
共同海損(general average),乃在海難中,船長為避免船舶及積貨之共同
危險所為處分而直接發生之損害(亦即犧牲 sacrifice 及費用 expenditure)。共同
海損既為保全船舶及積貨所有人之共同利益而發生,故應由全體利害關係人按比
例分擔。共同海損由來已久,據聞在公元前九世紀希臘時代羅德法典(Rholian
Law)中,已有對於共同海損的犧牲與分擔的記載,現在各國在法律上對於共同
海損皆有詳細的規定,我國海商法亦然。 35

( 一 ) 類似點
共同海損在體制上與保險有一類似點,即損失由眾人分擔,亦即保險是分散
危險的制度;共同海損亦是分擔犧牲及費用的制度。

( 二 ) 差異點
1. 保險是根據契約;共同海損乃出於法之所定。
2. 保險所保之損害係由於不可預料或不可抗力;共同海損之損失(亦即犧牲
或費用),乃出於船長之故意處分。
3. 保險須於事前繳納保險費;共同海損僅於事後分擔損失。

七、保險與儲蓄合會
( 一 ) 類似點
儲蓄合會是多數人共同醵金,而為經濟互助之制度,保險在本質上也是如
此。又保險金與合會金之受領,皆多取決於偶然事件,所以兩者類似。

( 二 ) 差異點
保險金之受領,係本於保險契約上之權利,所以於受領後,保險關係即歸消
36 保險學

滅;而合會金之受領,乃為儲蓄金之回收,在會期結束前受領者,還含有借貸之
性質,所以於受領後,仍須陸續補送。可見儲蓄合會不過是一種附有特殊條件的
儲蓄而已,與保險之以分散危險為最終目的者,並不相同。
以上係保險與其他重要的類似制度的簡單比較,此外,與保險類似之制度尚
多,例如我國固有之倉儲制度、折舊準備等,擬從略。

第四節 保險之效用

保險在私經濟乃至社會經濟上,均能發揮其重要的效用,茲就其犖犖大者,
述之如下:

一、保險對私經濟方面之效用
保險無論對個人或企業,功效甚大:

( 一 ) 保障私經濟安定
保險就個人或家庭方面而言,固具有未雨綢繆、有備無患之作用,可使個人
或家族生活獲得保障。非但如此,人壽保險尚可應用於保障老年生活、籌措子女
教育費用,以及購買房屋方面。其在企業方面,不但在發生損失時,可立刻獲得
補償,且企業利潤恐受損失,亦可直接用保險方法予以維持(如營業中斷保險或
利潤損失保險等),使企業之經濟生命不致中斷。又企業亦可能因不幸事故的發
生,而對公眾或員工負有賠償責任,倘企業已事先購買有關的保險,則其賠償責
任,就可移轉給保險人負擔。

( 二 ) 提高擔保信用
保險從積極方面言之,更能提高個人或企業之擔保信用,例如保險契約之要
保人,對於其債權人提高擔保之信用保險(credit insurance),即是以保險為手
段,增高其個人信用。又如企業向金融機構請求抵押貸款時,亦須有抵押物之海
上保險或火災保險保單,亦是直接用保險方法予以增高企業信用。
Chapter
保險之基本概念 03
( 三 ) 促進事業發展
保險之制,可使保險加入者免除恐懼危險之心理,養成國民進取的風尚,無
論個人或企業均無後顧之憂,而可專心致力於事業的發展,亦可增加企業擴展之
機會。

( 四 ) 養成國民節儉美德
保險勝於儲蓄,因儲蓄無強制性質,即有志於儲蓄之人,難免有始無終,或
挪移別用。但加入保險(尤其人壽保險),必須依約按期繳納保險費,迨至保險
事故發生時,或保險期限屆至時,始能領取應得之保險金額,無形中具有一種接
近強制儲蓄之性質,足以養成國民節儉之美德。

37
二、保險對社會經濟方面之效用
( 一 ) 促進社會經濟之發展
因要保人所繳保險費之累積,足以形成鉅額之資金,其中尤以人壽保險為
然,保險期間較長,積之既久,遂成鉅額,形成社會長期資金的主要來源。此種
資金如能運用得當,投資適宜,不獨裨益國家財富之增值,且可促進社會經濟之
發展。

( 二 ) 調節金融
就交換之立場言,保險由於資金形成之增大,對金融具有調節之機能。

( 三 ) 安定消費生活
消費品之生產者或商人,將保險費之負擔轉嫁於消費者,一方面雖足以加重
負擔,但因費用之廣泛分散,轉嫁之數額極微;另一方面,可使消費品供應無
缺,吾人消費生活賴以安定。

( 四 ) 便利交易
企業因對危險之準備,循保險之途徑,較由各企業個別處理,可節省相當支
出,使成本減低,價格下降,且使生產不斷進行,供需保持協調,故保險具有便
利交易,與減少企業經營各種風險之功能。
38 保險學

( 五 ) 增強國際經濟關係
保險對於國際經濟。並有附隨之效用,如鉅額保險標的之國際再保險,可使
危險盡量分散,經營益加安全。至於對國際貿易之促進,國際收支之順逆,國際
金融之加強,關係密切,可促進國際經濟之加速進展,提高國際間之信用與利
益。

( 六 ) 促進社會安全
國家為謀求社會福利,保障大眾經濟生活,以促進社會安全,可藉社會保險
為推行社會政策之手段。

第五節 保險之歷史(起源與發展)

一、海上保險
保險的起源,即保險發生於何時何地,以及如何成立,眾說紛紜,但大體言
之,起源於海上保險,殆已成為定說。至於此保險母胎的海上保險,究其淵源如
何,迄乎今日,學者間頗不一其說,惟多數認為導源於中世紀地中海沿岸所盛行
之冒險貸借(亦稱船貨押借 bottomry)制度。冒險貸借,乃指船東或貨主在開始
航海前,以船舶或貨物向貸款者押借資金而言。若船舶或貨物因途中遇險不能到
達時,則借款者可依其損害程度,而免除償還債務的全部或一部;若船舶或貨物
到達目的地,則借款者應於若干日內償還本息。
由於此種貸借關係,債權人之風險頗大,故常收取極高利息,因此曾為教會
所禁止,以 1230 年羅馬教皇格列格里(Gregory)九世的徵利禁止令為尤甚。故
原來的冒險貸借無法繼續,於是乃有種種化身。及至十四世紀後半期,握有資金
者為追求高利,紛紛與船東或貨主串通,共同偽裝購船或購貨,他們與船東或貨
主約定,倘船舶或貨物在海上滅失,由他們出資購買,但手續費必須預先付訖;
反之,倘船舶或貨物能順利到達,則前述買賣依約不生效力。許多學者都把此
種由冒險貸借演變而來的空買賣(又稱偽裝買賣),視為最早的海上保險,而把
有關的契約視為最早的海上保險單。一般認為在業經發現的海上保險單中,以
Chapter
保險之基本概念 03
1384 年在義大利比薩(Pisa)地方做成者為最早。
以上所述,為十四世紀後半期成立海上保險之經過。其後由於海上貿易中
心的移動,海上保險制度,亦自義大利經葡萄牙、西班牙的各大城市,傳入
英國。早期的海上保險,並不是由公司而是由商人當做副業來經營,倫巴底
(Lombardy,為義大利之一省)的商人承受此項業務的大部分。這些保險商人利
用代理人為他們經營業務,而在英國,這些代理人所聚居的主要地區,稱為「倫
巴底街」(Lombardy Street),蓋大多數倫巴底的保險商人都有代理人在那裡設
置營業處所的緣故。
英國的海上保險,至十七世紀初期止,由倫巴底的保險商人所控制,迄至伊
利沙白女王(Queen Elizabeth)時期,保險乃是需要有專職人員從事的業務,以
此為副業的倫巴底的保險商人開始由英國的專業保險商所取代,英國的海上保險
39
始由英國人自己經營,因而,有勞依茲保險人(Lloyd’s Underwriter)之興起。
然在十七世紀末,由於英法兩國交戰,英國與荷蘭的商人與保險業者,遭受
嚴重打擊,損失嚴重,因此破產者亦復不少,頗受各方輿論的責難。於是,迨
至 1720 年,設立海上保險公司的思想,由此興起,其間幾經波折,1720 年終於
在英國成立倫敦保險公司(London Assurance Corporation)及皇家交易保險公司
(Royal Exchange Assurance Corporation)。
當時英國保險公司經營專利之法令規定,除個人經營者外,不准再有其他公
司設立,故兩公司曾一度獨占全英國的保險業務。惟此獨占性的規定,反有助於
個人保險業的發達,自不待言。
在十七世紀時,英國已經是一個航海相當發達的國家,倫敦已成為世界航業
及國際貿易的中心,當時經營航業、貿易,及保險的商人,經常以倫敦的塔街
(Tower Street),由愛德華勞依茲(Edward Lloyd’s)所經營的咖啡店為交易場
所,而該咖啡店亦經常為顧客提供行情。勞依茲咖啡店就在此種環境中,逐漸成
為英國海上保險業的中心。在咖啡店中承接海上保險業務的保險商人,亦如目前
的勞依茲保險社(Corporation of Lloyd’s)一樣,均為獨立經營的保險人,對於
某批貨物或某一船舶,各保險人僅承保全部金額中的一部分,其保險費及賠償金
額,則由承保者按比例分配。這些獨立經營的保險人,稱為勞依茲保險人。
勞依茲保險人在十八世紀便已組成團體,共同訂立營業規則。歷經二百
餘年之發展,始有目前的勞依茲保險社。目前該社社員可分為承保社員
40 保險學

(underwriting members)與非承保社員(non-underwriting members),前者是


指獨立經營的勞依茲保險人而言,而後者則指賺取佣金的勞依茲經紀人(Lloyd’
s brokers)而言。承保社員分別組成許多辛迪卡(Syndicates),各派承保代理人
(underwriting agent)一人,常駐營業處營業。然而,同一辛迪卡的保險人所承
受的業務,通常僅按照保險單所載的比例,各自獨立負責,而不負連帶責任。
至於勞依茲保險社,則由十二個社員組成的委員會主持社務,其本身並不出
面經營保險。該社之任務,是在於保護及發展社員所經營的事業,其實際業務,
可概括成下列三項:
1. 嚴格監督社員之財務及營業。
2. 在世界重要港埠遍設勞依茲代理人(Lloyd’s agent)為其報告船舶動態,
遇有海損事件,則代表承保社員參加公證(Survey),甚至就近處理賠
償。
3. 發行刊物,例如 Lloyd’s List──報導世界海事新聞;《勞依茲公證手冊》
(Lloyd’s Survey Handbook)──詳載公證事務準則等。

另一方面,1824 年,英國保險公司經營專利之法令被取消,於是保險公司
相繼成立。至 1884 年經營海上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共同組織倫敦保險人協會
(The Institute of London Underwriters),實際上就是倫敦海上保險業的同業公
會,其會員約百餘家(勞依茲保險人不包括在內),釐訂海上保險通用之協會條
款(institute clauses)及處理一般共同事項。
1906 年英國制定海上保險法(Marine Insurance Act),至此,倫敦海上保險
市場的一切制度均已建立,世界各國並相繼仿效,於是海上保險業務亦在各國不
斷的發展。
於茲應附帶述及者,上述「協會條款」,乃通常添附於海上保險單,而使其
成為海上保險單之一部分,對於海上保險單上所印的條款,有修正、補充或限制
的效力(詳後述)。負責擬定協會條款者,並非即為該協會,而是「技術及條
款委員會」(Technical and Clauses Committee),但後者之實際業務,由前者執
行。至於「技術及條款委員會」,則由下列三團體所組成,即:
1. 由勞依茲承保社員組成的勞依茲保險人協會(Lloyd’s Underwriters
Association)。
Chapter
保險之基本概念 03
2. 倫敦保險人協會。
3.利物浦保險人協會(The Liverpool Underwriter’s Association)。

二、火災保險
火災保險之起源,有謂應溯自 1118 年冰島(Iceland)設立之 Hrepps 社。迨
中世紀德國北部有基爾特(Guilds)之盛行,多兼營火災相互救濟事業,但皆以
會員為限,且多偏重於道義之救助,與今日之火災保險,性質不相同。其為近代
火災保險之創始,若論公營,則以德國為最早;若論民營,則以英國為始。
德國在 1951 年,有漢堡釀造業者組成之火災互助協會,至 1676 年,由
四十六個協會,於漢堡市合併設立綜合火災金庫,可謂為德國公營保險之始基。
直至 1718 年,復仿效上述綜合火災金庫之組織,柏林市亦有公營火災保險所之 41
創立。
另一方面,英國於 1666 年倫敦發生大火,市區精華大多付諸一炬,損失慘
重,市民對火災為禍的慘烈有深刻的認識,從而有火災保險之需求。1667 年有
尼克拉斯•巴蓬(Nicholas Barbon)個人設局保險,為民營火災保險之初創。後
於 1680 年巴蓬氏復糾集同志,共同集資,設立火災保險所(fire office)。自此
以後,商業性及互助性的火災保險機構,始陸續出現,但英國火災保險的成長,
則在十八世紀後半期,而進一步的發展則在十九世紀工業革命完成以後。

三、人壽保險
人壽保險之發生,並無一貫的發展系統,最初乃由各種制度匯集而成。此等
制度雖非直接產生現代之人壽保險,惟對於人壽保險之發生具有間接之影響。茲
欲探討人壽保險的發達,對於此等制度,亦不能不略加申述。

( 一 ) 基爾特(Guilds)
原始的人壽保險,起源於歐洲的基爾特制度。此種制度最初存在於日爾曼民
族之間,嗣後逐漸普及於歐洲各國,係指職業相同者基於互助、扶助的精神所
組成的團體。當時的基爾特,其目的除保護職業上的共同利益外,對其會員之
死亡、疾病、竊盜、火災等災害,共同出資,以行救濟。其後,基爾特的相互
42 保險學

救濟機能漸次分化,而專以保護救助為目的,乃有所謂保護基爾特(Protective
Guilds)的產生,進而形成各種接近原始保險的設施。例如英國之「友愛社」、
德國之「火災互助協會」、法國之「相互救濟會」等是。其中「友愛社」
(Friendly Society),對人壽保險的發展關係甚大。友愛社最初以親善為目的,
其後對扶助事故的範圍及社員的繳納社費,逐漸有明確的規定,專以死亡、年
老、疾病等事故,對社員或其配偶給予金錢扶助為工作重心。因之,友愛社在英
國的普遍設立,對人壽保險的發展具有相當重要的影響作用。

( 二 ) 公典(Mount of Piety)
此乃係一種慈善性質之金融機構,實行於十五世紀後半期義大利北部及中部
諸大城市。其目的一方面在反抗當時猶太人的高利貸;另一方面對勞動者、商人
及一般貧民貸給低利資金。初時,其資金完全係由各方捐贈而來,其後因資金發
生供不應求,經營陷於極度困難,於是有計畫的開始吸收資金。凡存款者在最初
一定期間內不計利息,於期間屆滿時,收取數倍於存入資金的數額。
例如約定在一定期間(通常為十八年)內,每年繼續存入一定的金額,及至
第十八年後,即可收取十倍於存入的金額;若存款者在中途死亡,則此存入的金
額及利息不予發還,悉歸公典所有。此制對後來人壽保險的發生,亦具有相當的
影響。

( 三 ) 年金(Annuity)
1689 年法國實行聯合養老制,又稱生剩年金制(survivorship annuity),或
稱湯吉年金制(tontine annuity),係一種特殊型態的年金制度。此制度為義大利
那不勒斯(Naples)的銀行家(一說為醫生)湯吉(Lorenzo Tonti)所創。在路
易十四(Louis XIV)時代,對法國貧窮的財政建議實行一種募集公債的方法。
為使公債募集容易計,規定公債本金每年的利息,分配於各該年度的生存者。此
種方法,使政府支付每年同額的公債利息,而公債所有人中,生存者收取的利息
逐年增加,最後生存者可獲得一年的全部利息,及至最後一人死亡時,利息停止
支付,公債本金並不償還,悉歸政府所有。
在十八世紀中,各國為增加財政收入起見,頗多採用。此制雖具有若干缺點,
但資本與人的結合的思想,極受刺激,其對人壽保險思想之啟發,亦影響頗大。
保險之基本概念
Chapter
03
尤其對於人壽保險技術的發達有密切關係者,為生命年金之計算。荷蘭政治
家維德(Johan de Witt)於 1671 年倡行終身年金現價之計算,此對國家之年金公
債為一重要之貢獻,然其計算方法並不十分完善。
又於 1654 年,有巴斯卡爾(Pascal)及費爾馬(Fermat)等人創立人壽
保險基礎理論之確率論。迨至十七世紀末,英國著名天文學家赫利(Edmund
Halley)研究生死確率,做成死亡表(mortality table),使年金價額之計算,更
為精確。由此,研究者日眾,對死亡表的編製,建樹殊多,提供人壽保險計算之
基礎,並促進現代人壽保險技術之發展。
現代人壽保險的成長,較火災保險為晚。當 1762 年有名的人壽及遺族公平
保險社(The Society for the Equitable Assurance of Lives and Survivorship)成立
之時,英國的火災保險已頗具規模,但當時經營人壽保險者,除上述公平保險
43
社剛成立以外,只有友愛永久保險社(Amicable Society for a Perpetual Assurance
Office)、倫敦保險公司(London Assurance Corporation)、皇家交易保險公司
(Royal Exchange Assurance Corporation)以及若干個人保險業者而已。英國的人
壽保險成長於十九世紀最初十五年間,而其發達,則在半世紀以後。

四、近代保險之成立與其發展
近代保險之成立與其發展,均直接或間接受到工業革命之影響。由於近代資
本主義之成立,以及隨著科學技術之進步,促使基於合理計算基礎之近代保險的
成立(十八世紀頃)。嗣後,由於資本主義及科學技術的發展,加以新的危險不
斷發生,更加速近代保險的發展,一方面新興保險業務陸續簇生;另一方面保險
承保範圍亦逐漸擴大。
此外,十九世紀中葉以後,由於保險事業承受之危險趨於龐大(亦即危險之
巨大化),為使危險獲得分散,藉以增加保險團體之安定性,於是乃有再保險
之出現,以便保險業互相轉嫁其危險。再者,近數十年間,保險在另一方面顯
著的發展,即社會保險(social insurance)的發達。1880 年代,德國在勞動保險
形式下,國家直接參加保險的組織與經營。蓋在十九世紀後半期以後,由於工
業的發展,形成多數的工業勞動者,以社會立法的手段與政府相對抗。德國俾斯
麥(Bismarck, Otto von),為對付當時逐漸抬頭的社會民主黨,除用各種壓制方
法外,並以積極方法增進勞動者的福利,以匡正社會的災厄。因此,於 1883 年
44 保險學

創行疾病保險,1884 年增設災害(傷害)保險,至 1889 年復創行廢疾及老年保


險,並由國庫撥給補助金,以強制勞動者加入,實為保險制度的一大擴張。德國
的制度,其後不但擴大加入者及保險事故的範圍,同時其他歐洲各國以及歐洲以
外的各國亦相繼仿效。
至 1911 年,曾一向反對此強制保險制度的英國,在自由黨政府之下,亦制
定國民保險法(National Insurance Act),分別強制實施工業勞動者的健康保險,
及從事若干特定職業的勞動者的失業保險。此國家在強制主義的基礎上,自己經
營失業保險,為社會保險的發展史開一新紀元。第一次大戰後,勞動者的勢力益
加強大,且由於國際間的通力合作,力求其地位之提高,因而社會保險先後為各
國所採行,以致不但在國際間普遍,且其保險保護的範圍及被保險人的範圍亦均
日漸增大。
在另一方面,過去在社會政策的領域上,較諸歐洲各國發展為遲的美國,自
1929 年後受世界經濟恐慌的影響,於 1935 年實施社會安全制度(social security
system),辦理老年遺族與失業保險。
又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朝向以確保國民最低限度生活為目標的社會安全前
進的動向,廣為各國所重視,並為力謀社會保險的單一化,且進一步統合社會保
險與社會扶助於一爐,英國首先對社會安全的構想,一反過去的觀念,將社會保
險與其他設施相並立。其在戰時中英國所發表的勃佛里奇(Sir W.H. Beveridge)
對社會保險研究報告,稱為「社會保險與有關設施」(social insurance and allied
service),成為英國於戰後實施社會安全制度的主要依據,並為資本主義社會為
社會安全應達成的最高目標。
近時保險事業之另一顯著發展,即各種結合組織之興起。尤於進入二十世紀
的年代,保險事業由於自由競爭的結果,導致資本雄厚之保險公司,為增進本身
利益,擴大其經營規模,獨占市場,於是有保險托辣斯(trust)的組成,進行壟
斷,形成保險事業的集中獨占化。
此外,有些保險事業為避免同業競爭(不同於市場的獨占),亦有結合組織
「保險業同盟」,又稱「保險卡特爾」(insurance cartel),此係指相同性質之
保險業,為了避免競爭,提高利潤,聯合起來,基於平等互惠之精神,在某一定
範圍內,採取一致行動之組織(詳後述)。
由於上述保險事業的集中獨占化,對於被保險人之權益至為不利,故各國政
保險之基本概念
Chapter
03

海上冒險貸借 基爾特
中世紀
(偽裝)空買賣 保護基爾特

友愛社 相互救濟會 火災互助協會

14 世紀後半 原始海上保險的成立

公 典

年 金

45
海上保險的發達 人壽保險的成立 火災保險的成立

17 世紀 科學技術的進步

近代資本主
義的成立

18 世紀 近代保險的成立

資本主義的發展 新的危險之發生

科學技術的發展

近代保險之發展(新興保險業務之
19 世紀
簇生•承保危險範圍之擴大等)

危險的巨大化

19 世紀後半 再保險的發達 社會保險的成立

保險事業的集中獨占化
20 世紀
(保險卡特爾•托辣斯)

現在 保險的社會化

圖 3-2 保險之歷史(起源與發展)
46 保險學

府為消除自由競爭之弊端,並確實保障保險加入者之利益及維持保險事業之健全
發展,紛紛制定保險監督法,實施嚴格的實體監督制度。嗣後降至現代,相互保
險組織及社會保險事業在各國普遍發達,保險的社會化趨勢益加顯著。

第六節 我國保險之發展

我國乃以農立國,自古由於農業社會之型態,人民多聚族而居,平日守望相
助,遇災難時更能發揮互助的精神,如民間有社倉、搖會、長生會等各種不同性
質的互濟組織或行會。但此等組織或行會,或為借貸,或為儲蓄,且其適用範圍
狹小,尚不能言即係保險制度。
公元十九世紀時歐美各國保險制度已奠立基礎,而此時我國尚在閉關自守之
中。嗣後至 1805 年,保險制度隨各國通商傳入我國,當時保險業務均由外商公
司所把持。保險公司在我國最早創立者,為在 1835 年成立的英商友寧保險公司
及 1836 年成立的廣東保險公司。
1885 年招商局在上海創設仁和及濟和兩家保險公司,後來此兩公司合併為
仁濟和保險公司,是為國人經營的第一家保險公司。嗣後國人自營保險公司逐年
增多,截至民國二十二年為止,約有四十四家,其中十三家總公司設在香港。民
國三十四年後國人保險公司已多至百餘家,但其資金薄弱,無法壯大。
民國三十四年台灣光復後,有產物保險公司五家,人壽保險公司二家。嗣
後至民國五十年開放,保險業相繼成立開業,於是此後共有產物保險公司十六
家,人壽保險公司九家(迄至民國九十六年底止,我國保險業家數總計達五十九
家),並有專營再保險業務的中央再保險公司一家。
近年我國保險市場邁入自由化與國際化,除國人經營之產物保險公司與人壽
保險公司外,尚有外商保險公司在台灣設立許多分公司,經營產物與人壽保險業
務。此外,中華郵政股份有限公司則有承辦簡易人壽保險業務。
另一方面,我國憲法第一五五條明定,國家為謀社會福利,應實施社會保險
制度。政府現時辦理的社會保險主要以勞工保險、公教人員保險、軍人保險、農
民健康保險為主,對於改善勞工、公教人員、軍人及農民方面之生活,促進社會
安全,其實績顯著,奠定了我國社會安全制度之良好基石。又政府為增進國民健
Chapter
保險之基本概念 03
康保險,亦已於民國八十四年實施全民健康保險。
另外,為確保未能於相關社會保險獲得適足保障之國民,於老年及發生身心
障礙時之基本經濟安全,並謀遺屬生活之安定,政府亦已於民國九十七年十月一
日起開辦國民年金制度。此外,為配合國際貿易的發展及直接保障金融機構存款
人權益,政府亦分別舉辦輸出保險業務及存款保險業務。再者,政府施行農業政
策亦須辦農業保險中之家畜保險。此外,為了使因汽車交通事故所致體傷、殘廢
或死亡之受害人,迅速獲得基本保障,並維護道路交通安全,實施強制汽車責任
保險制度(目前以「公辦民營」方式運作)。

47
t e r
p

04
Cha

保險之型態

第一節 保險之分類
第二節 保險之種類
50 保險學

第一節 保險之分類

由於近代社會經濟制度之發展,保險種類亦日漸增多,茲就不同之分類標
準,擇其重要者分述如下:

( 一 ) 財產保險與人身保險
此乃基於保險標的之分類,亦為我國保險法上對於保險的分類。財產保險
(property insurance),俗稱產物保險,以財產為保險標的,指因財產之毀損、
滅失為保險事故,而以金錢或實物填補之保險。財產保險之標的,亦即其承保之
財產,乃為動產與不動產,而能以金錢估計之財產者為限。惟至今日,財產保險
標的種類,已擴大包括從屬於動產或不動產上之各種費用或利益在內,且亦承保
被保險人對第三人所負賠償責任的保險。因此,財產保險若從保險利益的觀點分
類,則如下頁圖 4-1。
我國保險法規定財產保險包括火災保險、海上保險、陸空保險、責任保險,
保證保險及經主管機關核准之其他保險。此所謂其他保險,主要指其他財產保
險,依照我國保險法第九十六條規定:「其他財產保險為不屬於火災保險、海上
保險、陸空保險、責任保險及保證保險之範圍,而以財物或無形利益為保險標的
之各種保險。」至於人身保險(personal insurance),乃指承保人身危險的一切
保險而言。依我國保險法的規定,人身保險包括人壽保險、傷害保險、健康保險
及年金保險。在人身保險中,主要者為人壽保險,通常以之為論述人身保險之代
表。財產保險與人壽保險之性質差別甚大,茲對其相異之處擇要說明如下:
1. 財產保險係填補財物之損害,其可於事後予以評價,屬於評價保險(或補
償保險);而人壽保險係填補精神上之損害,僅能於事先確定保險金給付
之數額,不能於事後評價,屬於定額保險。
2. 財產保險偶然事件之發生較不規則,並缺乏穩定性;而人壽保險對偶然率
之計算較為精密,偶然事件之發生,較規則與穩定。
3. 財產保險在經營技術上為求自身之安全起見,除必須保持較大之現金準備
外,應盡量求危險之分散及將多種危險集合經營,因之財產保險對再保險
之運用尤為切要;而人壽保險之偶然率(亦即生死機率)較為精確,其對
再保險之運用,除保險金額較大之契約與弱體保險外,其重要性較小。
Chapter
保險之型態 04
船舶、貨物、建築物、汽車、玻璃
積極 的 (1)物
財產保險
鍋爐、機器、飛機、原子爐等等
(2)債權   運費、貸款、賒賣貨款、分期付款銷售價款等等
(3)收益   期待利益、營業利益、房租等等
(4)代償   船舶費用、預付費用、保險費等等
消極的
財產保險

臨時生活費用、重置費用、搜索費用、
(5)費用
損害防止費用等等

(6)責任 法律上的損害賠償責任(汽車、設施所有人等等)

圖 4-1

4. 財產保險大體適用於企業保險方面,其保險金額較大,且交易之成立與 51
否,取決於保險契約之各種條件及保險費之大小,故保險公司之競爭較為
激烈。而人壽保險大體適用於個人保險方面,其保險金額較小,保險費之
計算亦較精確,競爭之餘地較少,因之要保人對保險人立於弱者之地位。
5. 財產保險之加入者,對保險之利用,通常有相當之理解,深知保險遠較儲
蓄為切要,因之財產保險之需要彈性極小,保險費增加,需要並不顯著減
少;費率減低,需要亦並不顯著增加,亦即企業保險之需要大致不變,其
由勸導工作而引起新需要之餘地頗小。反之,人壽保險契約之保險金額較
小,其性質與儲蓄頗為接近,其需要彈性較大,對保險費率之高低具有高
度之敏感,因而對人壽保險加入者用各種方法加以勸導,乃屬必要,營業
費用之增加,勢不可避免。
6. 財產保險契約,其保險期間通常皆為一年或一年以下之短期保險,到期後
必須更新始能繼續,其契約數量及保費收入較不固定,且因係短期契約,
其利息計算(亦即預定利率)對保費計算,並不十分重要。而人壽保險契
約,大體皆屬數年乃至數十年之長期保險契約,其契約數量及保費收入較
為固定,且因係長期性質,保費之計算,由於保險人對責任準備金之長期
運用,預定利率對保費現值之計算,關係至為密切。
7. 財產保險為短期不固定之契約,對於各種情形之變化,具有適應性,如在
通貨膨脹之情況下,保險金額與保險費均可及時調整,不致發生重大影
響。而人壽保險多為長期固定性之契約,對於各種情形之變化,缺乏適應
52 保險學

性,故每易引起經營之困難。
8. 財產保險概屬短期性質,保費之收入即將用於支出,故其資金必須保持適
當之流動性,較難做妥善固定之投資運用。而人壽保險皆屬長期性質,採
平準保險費制(level premium),由被保險人每年繳納同額之保費,即後
年應增加之保險費提前繳納,由保險人加以積存運用,以補足後年之不
足,此項保險費積存金(premium reserve),往往為數甚鉅,人壽保險事
業將可以用做長期而固定之投資,因而人壽保險在金融方面之機能,較諸
財產保險為強。

( 二 ) 企業保險與個人保險
此乃基於保險在經濟上之利用為分類。企業保險(busines insurance)主要為
利用於確保企業經濟之安定為目的之保險,例如事業主將所擁有之房屋、機器、
原料及貨物分別加入火災、海上及竊盜等保險。又人壽保險亦有適用於企業保
險者,亦稱企業人壽保險,例如合夥人保險(partnership insurance)及公司保險
(corporation insurance)等即是,前者之事業如係合夥,恐合夥人中途身死,危
及營業前途,乃共同投保人壽保險,倘一人死亡,則其餘之合夥人可得保險金,
以補死者之出資額;後者則以公司組織中之主要職員投保聯合壽險,保險費由公
司負擔,使個人之存亡不致影響公司之成敗。
個人保險又稱家計保險(domestic insurance),主要為利用於確保個人或家
庭之經濟生活的安定為目的之保險,例如一般住宅火災保險、普通人壽保險及社
會保險等即是。

( 三 ) 費用保險與儲蓄保險
此乃基於保險費之性質為分類。保險費係費用性質者,稱為費用保險;如含
有儲蓄性質者,稱為儲蓄保險。前者如海上保險、火災保險等是;後者如人壽保
險中之生存保險、生死合險(亦稱混合保險)等即是。

( 四 ) 民營保險與公營保險
此乃基於經營主體為分類。民營保險係指私人或私法人所經營之保險,而公
營保險則指國家或其他公法上之團體所經營之保險。公營保險,並不必須由政府
Chapter
保險之型態 04
機關直接經營,有時國家以法令規定公法上之團體(如職業團體)為保險經營之
主體,自亦可視為具有公營保險之性質,稱為「間接公營保險」。

( 五 ) 營利保險與相互保險
此乃基於保險之經營目的為分類。所謂營利保險,即以營利為目的而經營之
保險。所謂相互保險,乃民間為互助合作而舉辦的非營利的任意保險,舉辦此種
保險者,有相互保險公司、相互保險社,及保險合作社等是,詳後述。

( 六 ) 普通保險與社會保險
此乃基於保險在責任上的分類,保險關係之成立,基於各別或個人責任者,
稱為普通保險。保險關係之成立,基於綜合或社會責任者,稱為社會保險。社
53
會保險,即指政府為施行某種社會政策而舉辦的非營利的強制保險(compulsory
insurance)。

( 七 ) 定額保險與損害保險
此乃基於保險在給付上的分類。所謂定額保險,即在保險契約訂立時,由雙
方當事人協議一定數目之保險金額,當保險事故發生時,保險人即依照預定金額
給付保險金之保險,如一般人壽保險即是。所謂損害保險,則在保險事故發生
時,由保險人估計其實際損失額而支付保險金之保險,如一般財產保險即是。

( 八 ) 原保險與再保險
此乃基於保險關係成立上的分類,保險人與要保人間,最初成立之保險關
係,稱為原保險(original insurance),亦稱第一次保險。由保險人將接受原保險
責任額之一部,轉向他保險人再為保險者,即為再保險(reinsurance),亦稱第
二次保險。其性質依通說屬於責任保險之一種,但我國保險法上的責任保險並不
包括再保險在內。(按我國保險法第九十條規定:「責任保險人於被保險人對於
第三人,依法應負賠償責任,而受賠償之請求時,負賠償之責。」)

除以上所列舉者外,如依給付方法為分類標準,有金錢保險與實物保險之
分;如依保險期間為分類標準,有長期保險與短期保險之別;如依加入方式為分
54 保險學

類標準,則又有任意保險與強制保險兩種。分類之多,不勝枚舉,以上所述,乃
是較為重要者而已。

企業保險
損害保險
短期保險

家計財產保險
家計(或稱個人)保險 短期人壽保險
定額保險
家計儲蓄保險   長期保險

圖 4-2 保險的主要分類

第二節 保險之種類

保險之種類,即指實際經營的保險部門而言,種類亦繁多,不勝枚舉,茲就
其主要者做簡單介紹如下:

第一項 營業保險
營業保險係屬於當事人雙方依契約履行其權利義務之任意保險,悉由保險業
經營,盈虧由保險人負責,而要保人有交付保險費之義務,享有賠償之權利,純為
雙方當事人出於自願之契約行為。營業保險之種類繁多,其主要者如下頁圖 4-3。

一、財產保險(Property Insurance)
我國保險業習慣稱之為「產物保險」,其中較主要者有下列各項:

( 一 ) 海上保險(Marine Insurance)
簡稱水險,在本質上為海上運輸保險,即保險人對於保險標的(主要指進出
口貨物、船舶、運費、船舶費用,以及船東對第三人所負的賠償責任等),因所
保危險發生而受有損害時,負賠償責任之保險。海上保險的種類,按照保險標的
可分為貨物保險(cargo insurance)、船舶保險(ship insurance; hull insurance)、
Chapter
保險之型態 04
終身保險
對死亡事故的保障……死亡保險
定期保險

儲蓄保險(或生
對生存事故的保障……生存保險 死合險)
年金保險
人身保險
對死亡或生存事故
的保障,並兼具投 ……投資型保險
資理財功能

對肉體的損傷事故 疾病、傷害、生育、殘廢
營業保險 的保障 等保險。

對有形財產之毀損 海上、火災、汽車、竊盜、
或滅失事故的保障 航空、內陸運輸等保險。
財產保險 55
對無形財產(利益、
權利或義務等)之損 信用、保證、權利、責
害或損失事故的保障 任、利益等保險。

圖 4-3 營業保險的種類

運費保險(freight insurance),以及船東相互保險(shipowner’s mutual insurance)


等。在美國,海上保險稱為“ocean marine insurance”,乃為了與“inland marine
insurance”有所區別。後者並非海上保險,而是內陸運輸保險,詳後述。

( 二 ) 火災保險(Fire Insurance)
簡稱火險,即保險人對於保險標的在保險期間因所保之火災(fire)、雷擊
(lightning),或其他附加危險而遭受損失時,負賠償責任之保險。火災保險可
大別為三類,即:
1. 標準火災保險,亦即完全按照標準保險單承保的火災保險。
2. 特種火災保險,即與標準火災保險單比較有其獨特之處,但不承保後述間
接損失的各種火災保險,例如定值保險、總括保險,以及通知保險等。
3. 間接損失保險,其中包括利潤損失保險、房租保險等。

除此以外,保險公司火險部亦附帶承保若干其他保險,例如地震保險、颱風
56 保險學

及洪水保險,以及爆炸保險等。這些保險可能以批單在火災保險單上加保,亦可
能另以保險單承保,一般稱之為「連帶業務」(allied lines)。

( 三 ) 內陸運輸保險(Inland Marine Insurance)


簡稱陸運險,係從海上保險發展而來,因而其性質與海上保險頗多相似之
處,然因保險標的由海上移轉至陸上,危險因素由屬於運輸移動中擴大至停留於
某一地點,乃有若干性質已脫離海上保險,而反與火險與意外險相接近,故此種
保險為海上保險、火災保險與意外保險之混合體。此種保險,即保險人對貨物在
運輸中所受之損失,負有賠償責任之保險。其所保之運輸,包括鐵路運輸、定期
船之沿海運輸,以及與上述二種運輸配合的汽車運輸等在內。內陸運輸保險之固
有業務,最常見者,有全年運輸保險、單程運輸保險、託運人總括汽車貨運保
險、郵包保險及掛號郵件保險等。惟近年來之發展,除上述各種固有業務外,尚
承保流動財產保險、受託人責任保險,以及運輪及通信設備保險等,此類保險之
標的物,不一定為運輸中之財物,而其所保之危險,亦不一定為運輸危險。

( 四 ) 汽車保險(Automobile Liability Insurance)


此種保險之內容包括汽車責任保險(automobile liability insurance)與汽車損
失保險(automobile physical damage insurance),前者承保被保險人因汽車對第
三人所負之賠償責任,故亦即第三人意外責任險,通常係分為第三人傷害責任
險、第三人財損責任險等。後者則承保被保險汽車本身之損失,但有時亦承保醫
療費用保險,係被保險汽車在使用時發生意外事故,致使被保險人或同車之乘
客,直接受到體傷時,其應支付之醫藥費用,由保險人負賠償之責。汽車損失保
險之種類,主要有車體損失險、竊盜損失險、颱風、地震、洪水險、零件配件被
竊損失險、罷工、暴動、民眾騷擾險、醫療費用保險等。被保險人關於上述汽車
責任保險與汽車損失保險,可以分開投保,但亦可以合併投保。就事實言之,合
併投保遠較分開投保為多。

( 五 ) 盜竊保險(Burglary and Robbery Insurance; Theft Insurance)


此種保險,係對盜賊(包括強盜、竊盜,以及偷竊在內)所致財產上之損失
(被盜取、毀損或污損),由保險人負賠償責任之保險。主要有住宅竊盜保險、
Chapter
保險之型態 04
商店竊盜保險(包括商品竊盜保險、商店保險箱竊盜保險等)、銀行竊盜保險
等。

( 六 ) 航空保險(Aviation Insurance)
此種保險實為與航空有關的許多保險的總稱,亦即承保與航空有關的各種空
中與地面之損失。其主要者有航空機體保險、航空責任保險、航空傷害保險等。
至於空運貨物保險,美國將其包括在內陸運輸保險之內。

( 七 ) 保證業務(Bonding Business)
保證業務,其經營者除保險公司外,尚有專業化的保證公司(surety
companies)。此種業務通常大別為誠實保證(fidelity bonds)與確實保證(surety
57
bonds),而都以保險公司或保證公司為保證人(surety)。誠實保證乃保證人對
雇主所為之保證,約定雇主因員工不誠實行為所受之損失,由保證人負責。確實
保證乃保證人對權利人(obligee)所為之保證,亦即普通所稱之保證,約定被保
證人(principal)不履行某種義務時,由保證人負責履行。此二種保證,在性質
上均非保險,只是其中的誠實保證,有變成保險之趨勢而已。美國有不少保險公
司,已將原有的誠實保證,改稱為「不誠實保險」(dishonesty insurance)。我
國有時以「保證保險」一語,做為上述二種保險之總稱。關於此點,值得考慮之
處有三:
1. 保證在美國稱為“bonding”或“suretyship”,在英國稱為“guarantee”,而都不
直稱之為“insurance”。
2. 誠實保證雖有變成保險之趨勢,但除此以外的一般保證(確實保證),都
與保險無關。
3. 若就保證言之,保證人只負保證責任。換言之,債權人應先就債務人之財
產強制執行,俟無效果,方可向保證人請求賠償。

保險與此不同,一旦損失發生,被保險人可直接向保險人請求賠償。美國業
者為了競爭目的,以「按保險條件」(on insurance basis)為號召,於是有許多
保證契約,都在內容手續及用語上仿照保險單,使一部分的保證有變成保險之趨
勢。保證在性質上既非保險,何以於此包括保證在內?關於此點之原因有三:
58 保險學

1. 保證雖非保險,但在英美國家已成為保險公司之重要業務。
2. 其中的誠實保證,有變成保險的趨勢。
3. 一般保險書籍,對此均有述及。關於保證保險,我國保險法第九十五條之
一有如下規定,即:「保證保險人於被保險人因其受雇人之不誠實行為或
其債務人之不履行債務所致損失,負賠償之責。」

( 八 ) 責任保險(Liability Insurance)
前述之汽車保險及航空保險等,亦均包括責任保險在內。此處所述係指純粹
之責任保險而言,即承保由於被保險人之過失而致第三人所受損害之賠償責任。
其中可分為下列三種,即:
1. 事業責任保險。
2. 個人責任保險。
3. 職業責任保險。

至其所承保之損失,包括第三者之財產損失與身體傷害,以及緊急救助等。
責任保險雖為財產保險之一種,但責任保險之標的,卻非有形之動產或不動產,
而係被保險人對於第三人應負之損害賠償責任,惟對被保險人而言,其所負損害
賠償責任,則仍為金錢上的一種損失。

( 九 ) 玻璃保險(Glass Insurance)
主要承保保險單所載之各種玻璃因所保危險(通常對火災及戰爭危險除外)
所致之破碎或損壞之保險。此種保險之特點通常不賠現金,而由保險公可負責換
配。

( 十 ) 鍋爐及機器保險(Boiler and Machinery Insurance)


亦稱動力設備保險,即承保各種動力設備(包括鍋爐、機器、馬達、發電
機、變壓器,以及其他機電設備等)之意外事故所造成之損失(包括因此對第三
人的身體及財產毀損責任)。
Chapter
保險之型態 04
( 十一) 信用保險(Credit Insurance)
即為被保險人承保因其債務人死亡、潛逃、破產或其他無力償付之原因所受
之損失。購買此項保險者,多為銀行、廠商、分期付款之商店。

( 十二) 權利保險(Title Insurance)


即以保障被保險人所有各種權利發生瑕疵(被他人侵害)所受損失為目的之
保險。

二、人身保險(Personal Insurance)
( 一 ) 人壽保險(Life Insurance)
簡稱壽險,即以被保險人之生命為保險標的,並以死亡或生存為保險事故, 59
保險人於保險事故發生時,依約給付一定保險金額的一種人身保險。人壽保險之
種類,大致可分為下列五類:即
1. 終身保險(whole life insurance)。
2. 定期保險(term insurance)。
3. 生死保險(endowment insurance)。
4. 由上述三種保險混合變化而成的特種人壽保險。
5. 年金(annuities)。

然而人壽保險亦可因承保方式不同,而分為下列三類:
1. 普通人壽保險(ordinary life insurance)。
2. 簡易人壽保險(industrial life insurance)。
3. 團體人壽保險(group life insurance)。

惟應注意者,人壽保險之種類本以單純之死亡保險、生存保險及生死合險之
型態為主。然則,今日為適應社會之實際需要,已發展為複雜之內容,搭配各種
型態之保險,且範圍遍及人身保險類的傷害與健康保險,可謂名稱眾多,內容分
歧。因此,今日的人壽保險,不能以單純的死亡與生存的主契約保險項目的範圍
為範圍去認定與處理,必須充分了解保險商品之構造與內容,特別應留意各項搭
配(包括附加的特約保險項目),加以明確把握,始能認清人壽保險的真相。
60 保險學

( 二 ) 傷害保險(Accident Insurance)
即被保險人因遭遇外來突發之事故,致其身體蒙受傷害或因而殘廢或死亡
時,依照契約條款之約定,由保險人負責給付之保險。傷害保險之種類,因其性
質較為複雜,頗難有一適當之分類標準,通常可分為下列四種:
1. 普通傷害保險。
2. 團體傷害保險。
3. 旅行傷害保險。
4. 職業傷害保險。

傷害保險之給付,通常包括死亡保險金、殘廢保險金,以及醫療保險金等三
項給付。

( 三 ) 健康保險(Health Insurance)
即被保險人因疾病不能從事工作,以及因病而致殘廢時,由保險人負責給付
之保險。健康保險在美國亦稱為“sickness insurance”或“medical care insurance”,
但在英國僅稱之為“sickness insurance”。純粹的傷害保險,不承保疾病;而純粹
的健康保險,亦不承保傷害。然而,健康保險頗難獲利,故業者多不屑經營,而
只是將其附加於傷害保險,藉以號召顧客及擴大其保障範圍而已。就美國言之,
不論是包括疾病或純粹的傷害保險,都可以到處獲得,但欲獲得純粹的健康保
險,卻不十分容易。
包括疾病的傷害保險,亦稱為「傷害及疾病保險」(accident and sickness
insurance),在美國被稱為「健康保險」(health insurance)。原來在美國“health
insurance”一語,依較老的用法是單指疾病保險,但依較新的用法,則指傷害及
疾病保險。此種保險由於以包括疾病為號召,已較純粹的傷害保險更為流行,但
其條件內容,都很少彼此相同。純粹的健康保險(亦即疾病保險)的保險給付,
除不能工作給付(即指為補償因疾病不能工作所致收入損失之金錢給付),以及
因病完全不能工作給付外,主要為醫藥費用給付(medical expense benefits),亦
即醫藥費賠償,其項目包括住院費、醫院雜費、手術費、就診費、急診費,以及
看護費等。關於這些項目,通常須加以逐項約定。
Chapter
保險之型態 04
( 四 ) 年金保險(Annuity Insurance)
所謂年金一語,係指一種定期性繼續支付的方式。一般所謂「年金保險」,
在本質上係代表一種透過保險方式提供定期性支付給付金額的保險制度。年金保
險可分為「商業性年金保險」與「社會年金保險」。社會年金保險乃屬一種社會
保險制度,商業性年金保險乃屬人身保險的一種,於被保險人生存期間或特定期
間內給付年金金額之人身保險。商業性年金保險可彌補社會年金保險保障之不
足,兩者具有經營互補之效果。關於年金保險之主要內容,詳後述之。

第二項 非營業保險(政策性保險)

一、社會保險(Social Insurance) 61
所謂社會保險,乃政府為施行社會政策而舉辦的有強制性的人身保險,共有
下列特性:
1. 就經營目的而言,是在施行社會政策,而非在於營利。
2. 就經營主體而言,社會保險由政府舉辦,每特設機構或指定機構或授權有
關社團辦理。
3. 就被保險人而言,社會保險不但必須為自然人,且每須具有特定身分之
人。
4. 就保險給付而言,社會保險之保險給付,包括現金給付(亦即採取一次給
付方式與年金給付方式)與醫療給付,且其給付標準乃依法所定。
5. 就保險費而言,社會保險之保險費,每由雇主或政府與保險加入者共同負
擔,或由雇主及政府代為全部負擔,而不須由本人負擔任何費用,例如各
國社會保險中之職業災害賠償保險(workmens compensation insurance)之
保險費通常由雇主全部負擔,又如我國之軍人保險,關於士官兵應繳之保
險費全部由國庫負擔等即是。
6. 就施行方法而言,社會保險均採團體性,且具有強制性質。社會保險之內
容,主要有健康保險、年金保險(亦即老年殘障死亡保險)、職業災害
(賠償)保險及失業保險(亦稱就業保險)等,詳後述之。
62 保險學

二、輸出保險(Export Insurance)
此即以鼓勵輸出為目的,乃保障輸出廠商,以及融通資金之銀行,因輸出所
致之各種損失的保險。此種保險,主要在承保輸出貨物所有在海上保險中不能擔
保之各種危險。因此,各國輸出保險法中明白規定,凡一般商業性保險可予承保
之危險,均不在本保險承保範圍之內。
此種保險,最初乃承保信用危險事故,故稱為輸出信用保險(export credit
insurance),後因其業務範圍逐漸擴大,不僅以輸出信用方面之危險為限,尚包
括政治危險及企業危險在內,故直接以輸出保險稱之。輸出保險所承保之信用危
險,以輸出貿易金融上之危險為主,如輸入廠商因破產、失蹤、片面毀約、失
信,致無力償付或延付價款之危險;其所承保之政治危險則如貿易國家之一方實
施外匯及進口管制、發生戰爭、革命、內亂,或實施出口管制、抵制禁用,以及
增加關稅等是。至於輸出保險所承保之企業危險,例如寄售輸出保險,進口地市
場價格下跌或貨物無法出售之危險即是。輸出保險之種類甚多,其主要者有普通
輸出保險、寄售輸出保險、輸出貸款保險、輸出匯票保險(付款交單 D/P 與承兌
交單 D/A 輸出保險)、中長期延付輸出保險等。
我國政府為鼓勵輸出貿易,並為保障輸出廠商因輸出所致之損失起見,於民
國四十九年十月一日開辦輸出保險,委由中央信託局產險處代辦輸出保險業務。
在創辦之初,先行舉辦普通輸出保險(個別保險方式)、寄售輸出保險及輸出貸
款保險三種。民國五十六年六月,為進一步開展輸出保險業務,一方面改訂保險
條款及減低保險費率,另一方面增辦付款交單(D/P)輸出保險。民國五十七年
復又分別增辦承兌交單(D/A)輸出保險及普通輸出保險之整批保險(亦即綜合
保險契約方式)。
民國六十一年,由於中央信託局產險處與中國產物保險公司合併改組,於是
中國產物保險公司成立輸出保險部專職辦理輸出保險業務,並增辦中長期延付輸
出保險。民國六十八年一月十一日中國輸出入銀行正式成立,由該行承辦輸出保
險,其業務的辦理係以財政部公布的「輸出保險辦理規則」(68.9.24(68) 台財錢
字第 20905 號令核准公布)為依據。輸出保險之種類甚多,主要者有:普通輸出
保險、寄售輸出保險、輸出融資綜合保險、託收方式(亦即付款交單 D/P、承兌
交單 D/A)輸出綜合保險、中長期延付輸出保險、海外工程輸出保險,以及海外
投資保險等。
Chapter
保險之型態 04
三、其他經濟與社會政策保險—農業保險、存款保險,以及強制
汽車責任保險
所謂農業保險(agricultural insurance),乃政府為施行農業政策而舉辦的
非營利性的財產保險。農業保險,大致包括收穫保險(亦稱農作物保險 crop
insurance)與家畜保險(livestock insurance)兩部分。收穫保險,即以補償農作
物因受各種災害而減收為目的之保險,如霜害、雹害、旱災、水災、風災、蟲
災、病害等。家畜保險,即補償牲畜因死亡、傷病及其他事故所生損失為目的之
保險。
此外,在我國政策性保險尚有存款保險。所謂存款保險,簡單而言,乃是直
接保障存款人權益之一種政策性保險。金融機構參加存款保險以後,存款人在此
金融機構存款,無須支付任何費用,就可依法受到存款保險的直接保障。因此, 63
存款保險之目的,乃為保障存款人權益、鼓勵儲蓄、維護信用秩序、促進金融業
務健全發展。
我國政府於民國七十四年一月九日公布實施存款保險條例,規定由財政部會
同中央銀行出資設立中央存款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專責辦理存款保險,依法對參
加存款保險的金融機構(亦即要保機構)之存款及信託資金(合稱存款)提供保
障。
另外,我國政府為使汽車交通事故所致體傷、殘廢或死亡受害人,迅速獲得
基本保障,並維護道路交通安全,於民國八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公布強制汽車
責任保險法,實施強制汽車責任保險制度(目前以「公辦民營」方式運作)。

四、保險之發展界限
保險乃隨私有財產制度下的經濟生活而消長,因此,資本主義的發展程度首
先規定保險的發展界限。
其次,保險是貨幣經濟的一環,故依交換制度、信用制度、金融制度、交通
(運輸)及通訊制度等的發展水準而有其發展界限。至於一國的國民所得的多
寡、生活水準的高低,以及國家富庶的程度等等,均成為該國的保險普及以及其
發展的最主要界限。
再者,保險有技術上的界限。保險事故的未來發生率或損失機率若不明確,
就難以成為保險經營項目。
64 保險學

此外,保險尚有道德上或法律上的界限。不合乎道德或法律,保險亦難成
立。
更者,保險另有經營上的界限。保險事故發生率或損失機率過於輕微、事故
發生偏於一地、一物、一業者難予普遍化,以及事故影響過大者,均非保險事業
所能承保。
t e r
p

05
Cha

保險之要素

第一節 危險  
第二節 補償  
第三節 協力  
第四節 保險費 
第五節 經濟制度
66 保險學

保險以某些人基於合群生活上危險相扶持及患難相與共之互助理念,往往就
其共同利害之事項,循危險分擔之原則,而為相互救援之結合、寖假而形成之一
種經濟制度。故保險應具備之要素有五,即「危險」、「補償」、「協力」、
「保險費」及「經濟制度」,茲分別說明之。

第一節 危險

保險之對象為危險,若危險不存在,即無從談保險。故曰:「無危險亦無保
險」。因此,危險為保險的第一要素,亦即為保險契約成立要素之一,所謂「保
險事故」(risk covered; insurable risk)是也。保險事故云者,即指保險所保之危
險,亦即指在保險契約中,足以構成保險金給付條件之特定危險事故,乃保險人
所以發生給付義務之事實。
惟保險事故之發生或存在,必須具備以下要件:

( 一 ) 危險發生須為不確定
不確定之意義,可分為二;即:
1. 危險發生與否,須為不確定,例如火災、海難等。
2. 危險發生之時間須為不確定,如人之死亡。

蓋危險之發生,如可確定,即無恐懼可言,無恐懼,即無危險之可保,故危
險之發生,須為不確定。

( 二 ) 危險發生須為偶然
偶然云者,即危險之發生,須出於吾人主觀意料之外,否則必為當事人所故
意促成,或者由於保險標的物本身當然惹起者。當事人故意促成者,即被保險人
或受益人為詐取保險金而故意之作為或不作為所造成或擴大的危險,一般皆稱為
「道德危險」(moral hazard)。
「道德危險」這一概念,有廣狹二義。廣義的道德危險,包括積極的道德危
險與消極的道德危險。積極的道德危險,即指被保險人或受益人為詐取保險金
而故意促使所保危險發生的種種行為或企圖,例如海上保險之被保險人故意鑿
Chapter
保險之要素 05
沉被保險船舶;火災保險之被保險人縱火焚燒被保險財產;人壽保險之被保險
人故意自殺或受益人故意致被保險人於死亡等。消極的道德危險,又稱心理危險
(morale hazard),即指要保人或被保險人因有保險而怠於保護或疏於施救被保
險財產,而造成或擴大的危險,例如被保險人在船舶遭遇海難時怠於施救,被保
險財產失火時任其延燒等。狹義的道德危險,通常僅指積極之道德危險而言。
道德危險既由當事人的意志促使危險的發生,且其對於危險發生的結果,有
甚大可能性受當事人心理狀態任意左右,故此種危險的預測頗為不易,使保險人
在經營技術上極感困難,故於保險法規及保險單條款均設有限制規定,即對要
保人或被保險人故意所致之損害,保險人不負賠償責任。對此,我國保險法第
二十九條第二項但書,亦有相同之規定。
又關於心理危險所致之損害,我國保險法第九十八條亦規定:「要保人或被
67
保險人,對於保險標的物未盡約定保護責任所致之損失,保險人不負賠償之責。
危險事故發生後,經鑑定係因要保人或被保險人未盡合理方法保護標的物,因而
增加之損失,保險人不負賠償之責。」此項規定,無非為加強要保人或被保險人
等對於保險標的物,能善盡其保護之責任,並為減少保險事故之擴大,所採之積
極措施。
至於保險標的物本身當然惹起之危險,亦非屬於偶然發生之危險,此即由於
保險標的物之本身性質、固有瑕疵或自然消耗所致之損害,例如因所保貨物之自
燃致該貨物自身之損失(本身性質);所保財產因構造不良或設計不當所致之損
失(固有瑕疵);所保房屋或貨物之折舊或正常性之漏損、破損或收縮(自然消
耗)等,乃為要保人或被保險人所能預知,且其損失亦屬必然,與危險發生之偶
然性相悖離,保險人自難負其責任。

( 三 ) 危險發生須為可能
保險之動機,乃在防患於未然,企求補償,倘無發生危險之可能性,其所訂
立之保險契約,應解為自始不發生效力。至可能與否,自無絕對之標準,當訴之
於常識的判斷。

( 四 ) 危險發生須屬將來
保險事故,須屬於將來發生之危險,亦即發生須在保險契約訂立之後。此與
68 保險學

發生之可能性及不確定性皆有關係。蓋在保險契約訂立時,危險如已發生(如
船舶已沉沒)或已消滅(如船舶已安全到達目的港),則非將來,同時亦失去
發生之可能性,且既屬已往之事故,其發生與消滅均為確定之事實,亦不能認
為仍具不確定性也。故我國保險法第五十一條第一項規定:「保險契約訂立時,
保險標的危險已發生或已消滅者,其契約無效;但為當事人雙方所不知者,不
在此限。」即此。惟保險事故之發生,固以將來為必要,但現實雖已確定事故之
發生或不發生,而在主觀不確定時,仍有保險之可能,此即所謂「追溯保險」
(retrospective  insurance)。「追溯保險」云者,係指保險責任的開始,與保險
契約的成立,兩者不一致之情形,亦即保險人責任的開始,經當事人約定溯及
於契約成立之前。例如在海上保險(1982 年)協會貨物保險條款(institute cargo 
clauses)(A)(B)(C)  中都載有一條保險利益條款(insurable  interest  clause)(第
十一條):

「11.1  I n  order  to  recover  under  this  insurance  the Assured  must  have  an 
insurable interest in the subject matter insured at the time of the loss.
 11.2  S ubject  to  11.1  above,  the Assured  shall  be  entitled  to  recover  for 
insured  loss  occurring  during  the  period  covered  by  this  insurance, 
notwithstanding that the loss occurred before the contract of insurance 
was  concluded,  unless  the Assured  were  aware  of  the  loss  and  the 
Underwriters were not.」
即謂:
「11.1  為 期能獲得本保險之補償,被保險人於被保險標的物發生損失之
時,必須持有保險利益。
 11.2  依據上項規定,雖則損失發生於保險契約簽訂之前,除非被保險人
已知該項損失發生而保險人不知情者,被保險人仍有權要求保險期
間發生之承保的損失。」

本條款即同意自動承保英國海上保險法第六條第一項第二款:「如保險標的
物係以「已損失或未損失」(lost or not lost)條件保險時,則被保險人雖於損失
發生後取得保險利益者,亦可以要求賠償,除非被保險人於保險契約生效時,已
Chapter
保險之要素 05
知該損失發生而保險人不知情者。」

( 五 ) 危險程度須能測定
測定云者,即得以統計之法,測定危險程度之謂也。保險是以過去事實之統
計為基礎,以預測將來危險之發生。合理之保險,應先有正確測定危險率的可
能,並以此做為保險費計算的根據,藉以預計收支的平衡,若危險程度(亦即危
險率)不能測定,則保險費不能確定,保險契約自難成立。惟保險契約之成立,
固須測定危險率為計算保險費的根據,但其正確性,每因保險種類而異。若危險
率的測定必須基於嚴密的確率計算原理,則大多數的保險,輒為事實所不能,尤
其各種新興保險業務,其統計基礎常不十分完備,創辦之初,僅就不完全的基礎
上先行辦理,然後依據實際經驗逐漸加以修正者甚多。因此,危險測定的可能要
69
件,並不能做過分嚴格的解釋。但至少保險的合理經營,自必有相當程度的正確
計算基礎的存在。準此以論,下列各種危險,難以成為保險事故:
1. 非常危險:非常危險者,如地震、颱風、洪水、罷工、暴動、民眾騷擾、
戰爭等危險之發生,缺少規則性,且其造成的損害程度,亦頗難預測。因
此,保險人對於這些非常危險,或於保險單中聲明,如特別約定除外不
保,或單是聲明除外不保。
2. 道德危險:道德危險,又稱主觀危險,前已述及,即由被保險人之主動意
志,促使事件之發生,因而此種危險之預測頗為不易,使保險人在經營技
術上極感困難。

( 六 ) 危險範圍須經約定
保險人所負之責任,係以保險事故為準;所保危險若無範圍,則保險人之責
任,將茫無界限。故當事人訂立保險契約之時,關於所保危險之種類與範圍,均
須明定於契約之中。至於種類及範圍如何,則任由當事人自由約定。此項約定,
關係於保險人責任之大小,及決定保險金額及保險費之多寡。

第二節 補償

危險之發生,對於吾人經濟活動所致的打擊,影響至大。在現代經濟社會
70 保險學

中,基於私有財產制度及個人責任之原則,對於經濟活動的一切責任,皆須由個
別經濟主體自行負責。保險的目的,在因危險發生而使個別經濟主體不安定時,
可因保險而維持或恢復。換言之,保險加入者因危險的發生而致損失時,得以金
錢或實物手段提供以為補償。此即所謂補償(indemnity),或謂填補或賠償,乃
為保險之要素。
保險為集合多數經濟單位所繳的保險費,以備將來給付之用,其旨趣即著重
補救於事發之用,顯為一種經濟準備。惟同屬於經濟準備,人身保險與財產保險
在技術構成上並不一致。人身保險對於因危險發生所致個別經濟的影響,頗難正
確加以估計,而財產保險則比較容易。因此,財產保險對於危險實際所生價值的
喪失,可評價其損害為基準而補償之,在理論上,此即所謂「損害填補原則」
(principle of indemnity),故財產保險多數皆屬「損害保險」。
所謂損害保險,即在保險事故發生時,由保險人估計其實際損失額而支付保
險金之保險。故財產保險契約,大體上均為損害填補契約,而所有之損害填補契
約,均適用上列損害填補原則(乃指賠償原則而言):即被保險人因保險事故所
受之損失,應如數獲得賠償(fully indemnified),俾使被保險人在經濟上,恰好
能恢復至保險事故剛發生以前之狀態。故賠償時仍須扣除保險標的物之折舊,以
恰巧填補其損失為原則。因為賠償過少,不能充分補償所受之損失;反之,如賠
償過多,則被保險人就可能因保險事故之發生,而獲得分外之利益,其易於引起
道德危險,自不待言。
反之,人身保險契約乃以人之生命或身體為保險標的,不如財產保險能用金
錢表示其價值,且一旦保險事故發生,亦不能用金錢衡量其損失,故其契約所約
定者,是按照事先約定之保險金額,賠償給受益人,即普通所採「定額保險」的
形式(所謂「定額保險」,即在保險契約訂立時,由雙方當事人協議一定數目之
保險金額,當保險事故發生時,保險人即依照預定金額給付保險金之保險)。因
此,關於損害填補原則之應用,人身保險契約不如財產保險契約徹底。但此種區
別並非絕對者,財產保險亦有採行定額保險之例,例如海上保險多採用定值保險
契約(valued policy)即是,亦即當事人雙方於訂約時事先約定保險標的物之價
值而載明之契約,在保險標的物全損時,無須再加估計其價值,依照契約所載的
價值(或金額)全部賠付。
至於人身保險例如傷害及健康保險(accident and health insurance),則被保
Chapter
保險之要素 05
險人遭遇身體意外傷害或疾病時,多數仍依被保險人所受傷害或所罹患疾病之程
度而決定給付金額之多寡,亦即每以治療的實際費用或住院費用等,以實際所支
出的費用為填補限度。
其次,關於保險之補償或給付之方法,固以金錢為限,但如保險契約有特別
約定者,保險人於必要時,得選擇金錢以外之方式賠償,例如火災保險之回復原
狀、汽車保險之修復、玻璃保險之重置,以及傷害與健康保險之負責醫療等。至
於保險人採取金錢給付,多數以一次給付為原則,但亦有採取分期給付之情形,
例如人壽保險及社會保險所辦理之年金保險(annuity or pension insurance),即
以被保險人生存為條件,在其終身或一定期間中,按期給付一定金額之保險。

第三節 協力 71

危險發生之結果,必蒙遭損失。此種損失,如僅由個人負擔,自有不堪之
虞;若使多數人共同分擔,其所感苦痛,必因之輕微無疑。此種分擔危險之多數
經濟單位的集合,稱為保險團體。此種集合,在本質上彼此之間應有相互之了
解,並須相互之協力,故協力(cooperation)亦為保險的要素之一。
保險為多數經濟單位之集合,通常分為兩種型態:

( 一 ) 多數經濟單位之直接集合
此即由預想可能發生危險的多數經濟單位,共同為達成保險目的所構成的團
體,如相互保險組織是。此所謂「相互保險」(mutual insurance)乃民間為互助
合作而舉辦的非營利的任意保險,舉辦此種保險之組織,有相互保險公司、相互
保險社,以及保險合作社等是,詳俟後述。

( 二 ) 多數經濟單位之間接集合
此即由第三人為保險人(insurer),羅致多數經濟單位而構成保險團體,亦
即透過第三人的媒介而間接的結合,如營利保險及公營保險等組織是。所謂營利
保險,即以營利為目的而經營之保險,最普遍者即為經營保險業務之保險股份公
司,但亦有個人經營者,如勞依茲保險人;而公營保險則指國家或其他公法上之
團體所經營之保險。公營保險,通常並無營利之動機,但有時為增加財政收入之
72 保險學

手段,亦有以營利為目的者。

保險團體之構成,最少應有多少經濟單位之集合,並不一定。然就大體而
言,多數經濟單位所繳納的保險費總額,能達相當的數額,在普通狀態下,足可
支付危險發生時所需之必要費用即可。我國保險法第一六二條規定,財產保險合
作社的預定社員人數不得少於三百人,而人身保險合作社的預定社員人數不得少
於五百人。雖保險團體的構成,所需最小限度的人數頗難確實決定,但立法原意
所以有最少人數的規定,無非在求保險事業經營的安全而已。
就一般言之,加入者的人數愈多,可使危險分散愈廣,各人分擔的費用愈
少,經營之基礎愈穩。此現象,就保險經營之技術立場而言,即所謂「大數法
則」(law  of  large  numbers)之運用。蓋保險乃基於大數法則的社會經濟的機
制,此即由於做為保險費計算基礎的各種危險率(亦即保險事故發生率),係根
據大數法則,藉大量觀察導致出來的統計性機率。
在十七世紀時,歐洲的數學家 Jakob Bernoulli(1654∼1705)就對機率論上
的大數法則提出了證明,此定理稱為 Berneoulli’s law of large numbers,此一定理
的意義是:觀察數 n 足夠大時,機率事象 E 發生 r/n 的相對頻率可以無限地趨近
於先驗機率 Pr(E),即:

一般而言,觀察數愈大,其集團性愈安定,此即統計學上的大數法則。所謂
集團性就是具有一定標誌的集團全體所具有的特質。亦即,此種特質是僅對整個
團體而言,對於構成此集團的各個分子,則未必是妥當的。例如台灣地區男女的
出生比例,根據統計資料,大體上每年維持一定的比例。然從每個家庭來看,僅
有男孩的家庭固然很多,僅有女孩的家庭亦復不少,男女孩兼有的家庭構成比例
亦各種各樣,看不出任何規則性。若就為數不多的家庭集團來觀察,其情形亦好
不了多少。但現在假定,將觀察的範圍逐漸擴大,從鄰里→鄉鎮村→縣→省→全
國,觀察數逐漸增加,則可以看出越來越安定的男女出生比率。換言之,可以發
現一種秩序,或統計性法則。若用符號表示,即:
Chapter
保險之要素 05
( 為統計上之機率)

此統計性法則,對於各個分子不一定均能適用,但對於整個集團則能適用。
因此,舉凡做為保險費計算基礎的各種危險率(亦即保險事故發生率),例如死
亡率、生存率、船舶沉沒率、火災發生率等,都是靠大量觀察後,導出的統計性
機率或統計性法則。統計觀察的主要目的在於認識統計性法則或集團性,欲求一
定的規律,自然非具有穩定的、本質的秩序性不可,這些就要靠大量觀察才能保
證得到,所以說大數法則是統計觀察的基本原理。
大數法則,前已述及,乃是保險事業賴以建立的數理基礎,在此一基礎上,
可以將個別危險單位遭遇損失的不安定性,變成多數危險單位可以預知的損失,
而使保費的計算較為準確。 73
然而,就保險經營之技術立場而言,大數法則之運用,其效果並不完全:第
一,大數法則之運用,須以無數相同的危險為基礎,但任何一家保險公司所承保
的具有同一風險的危險單位,畢竟有限,因之,實際危險的經過,甚難與預定危
險率完全一致,況在保險技術上,每將危險按程度分級,危險程度分級較為粗
略,則其平均結果甚難以表示任何一級危險的真實情況;分級太細,則每級網羅
的危險單位太少,亦不足發揮大數法則的作用。第二,任何事象變動不定,以往
發生危險的情況,甚難完全期之於未來,況道德危險與心理危險的出現,亦對危
險的預測多所干擾。
為使大數法則充分發揮作用,在保險技術上應重視下列原則:
1. 危險大量之原則:此即指保險之經營,應盡量獲得大量良質契約。如此有
大量的危險單位,則其保險事故之實際發生率,必與保費計算基礎所預定
之事故發生率相接近,從而促進經營之安定化,並可節省各項營業費用。
2. 危險同質性之原則:此乃指保險之經營,不僅要訂立大量良質契約,更應
將所承受危險單位的性質盡量趨於一致(同質性),以期獲得大數法則作
用之危險平均化,以及符合統計性法則。因此,在核保上對於危險選擇
(selection of risk),頗為重要。此外,保險公司承受同一危險的價值保
持相當的一致性,以期損失機會的計算能趨於可靠而穩定,亦為使大數法
則發揮作用之有效方法。
3. 危險分散之原則:此即為期危險之平均化,並避免危險之集中,應設法分
74 保險學

割危險,或分散契約之危險。故有將高額契約,或特別危險之契約利用再
保險予以危險分散,乃根據此原則。再有擴大營業地區,勿使危險單位的
分散,集中於某一有限地區,亦能使每年的實際損失趨於穩定,保險事業
的經營得以安全。換言之,此一方法亦具有危險分散之作用。

第四節 保險費

保險的成立,以多數經濟單位的集合,基於合理計算,共醵資金為必要。加
入保險的各經濟單位,為安定經濟所必需的資金,應分擔醵出,並須以合理計算
為基礎。此種資金的分擔額,即稱為保險費(premium),此保險費亦為保險之
要素。
保險費者,簡稱為保費,即要保人交付於保險人,做為其負擔保險責任對價
之金額。通常包括兩部分:一為純保險費(net premium),係備作保險事故發生
時給付保險金之用,根據危險率(probability of risk)計算之。此種危險率,在人
壽保險方面係指危險發生率(亦即生死機率,但附加殘廢給付時,其計算基礎應
包括殘廢發生率)而言;而財產保險之危險率,則除危險發生率(例如火災發生
率、海難發生率等)外,又與損失率(loss ratio)有關。所謂損失率者,即賠償
總額與同期保險費總額之比率。二為附加保險費(loading),其計算主要根據下
列各項因素:
1. 營業費用:例如保險代理人或經紀人之佣金、保費之稅捐、薪資、廣告
費、交通及雜費、製單費用、郵電費等。
2. 投資利潤率:即保險人以其資本及各種準備金(liability reserves)運用所
可能獲得之利潤比率。
3. 預期利潤率:即保險人經營業務,預期可能獲得之利潤比率。
4. 安全費:即對危險變動所受損失而準備之費用。

在上述純保險費中加入附加保險費,而由要保人繳付,稱為總保險費(gross 
premium),又稱營業保險費(office or businss premium)。
保險費與保險費率(insurance  rate)不同,後者為每單位保險金額之保險
Chapter
保險之要素 05
費。例如我國之火災保險,是以一百元為計算保額之單位,人壽保險是以一千元
為計算保額之單位,故每百元或每千元保額之保險費,即為保險費率。保險費率
可視為購買保險的價格,即應依照收支相等之原則,計算應收取之純保險費。換
言之,收支相等原則乃為保險的重要技術原則之一。所謂收支相等原則,即指保
險事業所收取的純保險費的總額,應與所給付的保險金的總額相等而言。
依照德國經濟學者 W. Lexis 在其所編著的《保險辭典》的初版(1909 年)
中的「保險概念」一項中指出,所給付的保險金並不具有救濟性質,所繳納的保
費亦非慈善性的捐款,眾投保人之間必須存在著「給付與對待給付相等原則」,
而以下式表示此一原則,即:

P = ωZ
75

於此,P 為純保險費,Z 為保險金額,ω 為給付保險金的或然率(亦即危險
機率)。各保險加入者為將來可能領取的保險金付出的相對代價,繳納恰好等
於該保險金的數學期望值 ωZ 的純保險費 P。此即表示,各保險加入者按個人主
義原則來計算自己應支付的金額,彼此之間毫不夾雜救濟行善之關係。根據此項
原則,保險加入者所繳之保險費,與保險人對其危險所負之責任,須彼此相當,
公正無偏。因此可知,ω  與  Z  之大小,左右  P  值的大小。給付保險金的或然率
(亦即危險機率)ω 大者,純保險費 P 亦大;保險金額 Z 大者,純保險費 P 亦
大。危險機率的大小,即危險程度的大小,依危險程度而算定純保險費,乃一
原則,即危險大者比危險小者,應負擔較大的保險費,此即所謂保險費之公平性
(equity),亦即所謂個別保險費之原則。
由於上述危險機率(或然率)ω 可用 r/n 代置。於此,n 為不特定多數的保
險加入者,r 為領取保險金的人數。如此,上式成為:

P =   Z

兩邊乘以 n,則得

nP = rZ
76 保險學

上式的左邊表示純保險費收入的總額,右邊表示保險金給付總額,兩者相
等。換言之,此種相等關係,稱為「收支相等原則」,亦稱「保險團體的自足性
原理」。依據此一原則,即對保險加入者支付之保險金額,須由保險加入者全體
負擔之。保險費率的適當與否,除營業上所需的費用,應盡量求其節省外,須視
預定危險率,是否與實際危險的發生相等。如失之過低,將使保險人的收支不能
平衡;如失之過高,則將使保險加入者的負擔增加,兩者過與不及,皆非所宜,
此亦即所謂保險費的適當性(adequacy)。因此,保險加入者人數  n  的數量愈
大,其 r 次危險出現的或然率 r/n 愈趨近於 ω,收支愈能趨於平衡,經營益加安
定。因而,糾合眾多投保人一事,實為保險事業能夠成立以及經營獲得安定的必
需條件。
由上所述,「收支相等原則」以及「給付與對待給付相等原則」兩者之關係
密切不可分,且相輔相成,形成保險所不可或缺的技術上的原則。然而收支相等
原則是關於保險事業的整個收支的原則,而給付與對待給付相等原則是關於各個
契約的純保費的計算,兩者迥然相異。
例如於人壽保險,保費中的純保險費是以預定危險率與預定利率為計算基
礎,依照上述收支相等原則予以計算。茲以人壽保險中構造最簡單的一年定期死
亡保險為例,說明人壽保險技術上的構造。設現在有十萬人來簽訂保險金額十萬
元之一年定期死亡保險契約。假設今年一年中依照預定生命表有五百人可能死
亡,每人應繳的純保險費(P)應為若干?根據收支相等原則,於此,欲計算純
保險費(p)時,應使保險團體的全體成員所負擔的純保險費的總額(亦即 ∑P)
相等於發生保險事故者全體所領取的保險金的總額(亦即 ∑Z)。換言之,應當
∑P = ∑Z。此時,純保險費(P)等於保險金額的數學期望值。
現在,依據上述原則,求算純保險費(P)(於此,為簡化起見,不考慮預
定利率),則:

P 元×100,000 = 100,000×500

故 P =   = 500 元

此即所求的純保險費。由上例可知,就發生保險事故的一群人而言,付出
保險之要素
Chapter
05
五百元而領取十萬元,故以所繳的保費小於所領得的保險金,收支不相等。但從
另一方面而言,未曾發生保險事故的其餘的人雖然繳了保險費,可是分文未領,
所以亦係收支不相等。如此,就保險團體的每一個成員而言,收支並不相等,但
就全體而言,其收支卻是相等,此亦即保險的技術構造的原理。
上述說明,不僅適用於一年定期死亡保險,對於 m 年繳費 n 年滿期的保險
亦同樣適用。茲以具有表 5-1、5-2 構造之五年繳費五年定期死亡保險為例說明如
下:

表 5-1 生命表 (1974 TSO 表)

保險年度 n 年齡 x(歲) 生存數 lx(人) 死亡數 dx(人)


第 1 年度 20 9,540,809 15,294
第 2 年度 21 9,525,515 16,822
77
第 3 年度 22 9,508,693 17,886
第 4 年度 23 9,490,807 18,555
第 5 年度 24 9,472,252 19,058
繳費者總數 保險金領取總人數
47,538,076 87,615

表 5-2 五年定期死亡保險的構造
保險年度 純保險費 保險金
第 1 年度 9,540,809 P 15,294 Z
第 2 年度 9,525,515 P 16,822 Z
第 3 年度 9,508,693 P 17,886 Z
第 4 年度 9,490,807 P 18,555 Z
第 5 年度 9,472,252 P 19,058 Z

設保險金額為 Z 元,依上述收支相當原則,純保險費 P 應依下列求之:

9,540,809 P + 9,525,515 P + 9,508,693 P + 9,490,807 P + 9,472,252 P
 = 15,294 Z + 16,822 Z + 17,866 Z + 18,555 Z + 19,058 Z

即 47,538,076 P = 87,615 Z
78 保險學

這就是平準純保險費(詳後述)。
於此,構造並無不同,即就各個保險加入者而言,收支不相等,但就全體而
言,則收支相等。於長期保險而言,採用平準純保險費時,可以顯出另一特徵。
從上述五年定期保險而言,採用平準純保險費的結果,雖在五年間之內各保險會
計年度收支未必相等,即以第 i 保險會計年度繳入的純保險費總額為  ∑ Pi,同年
度支出的保險金總額為  ∑ Zi,則  ∑ Pi    ∑ Zi。然而就保險期間五年而言,收支又
是相等(亦即部分期間收支不相等,但全部保險期間則相等,調節此一差額者,
即所謂責任準備金)。

一、保險費率計算之原則
保險費率之合理計算,為現代保險之特徵。換言之,在計算上為求負擔公
平,在保險費率計算時除必須根據危險率及各種費用外,亦應注意保險費率計算
的原則。關於保險費率計算的原則,列舉如下:

( 一 ) 適當性(Adequacy)
保險費率之訂定,主要須能抵補因危險發生所需之給付,以及營業上所需之
各種費用。保險費率之適當與否,除營業上所需之費用,應盡量求其節省外,須
視預定之危險率,是否與實際危險之發生相當。如失之過低,將使保險人所計算
危險集團之全體收支不能平衡,而致營業上發生困難。反之,如失之過高,將使
被保險人之負擔增加,保險人坐收不當之利益。

( 二 ) 公平性(Equity)
被保險人所繳之保險費,與保險人對其危險所負之責任,須彼此相當,公平
無偏。公平性之抽象解釋甚易,而實際施行頗難。蓋被保險人所投保之危險,決
無兩人完全相同者,除非個別加以評定。但此種辦法,一方面因為事實所難能,
他方面又與保險之大數法則相悖離。惟保險費率之計算,確即具有此種矛盾之存
在。換言之,即在大數法則適用之原則下,應盡量求其公平。要之,對於個別
保險費,一一按個別的危險率計算,將為事實上所不可能。因之,為求合理而公
Chapter
保險之要素 05
平,通常先統計調查各種有明顯標識的危險,然後再將各個保險標的編入同樣的
危險集團,並由各集團的危險率,算定各集團的基本費率,然後應用時對於較細
小的危險因素予以增減,以算定個別保險費。以火災保險為例,我國乃採取分類
費率(class rates),就是危險經過分類以後按照類別適用的費率。關於此分類費
率所用之危險分類法,即依據使用性質、構造等為標準,例如我國之分類法將使
用性質分為若干類,每類再依房屋建築等級分為若干等級,等級愈高,基本費率
愈低。然而分類費率(即基本費率)應用時仍有減費(例如屋內有滅火設備)或
加費之可能(例如屋頂加費、地區加費等)。

( 三 ) 穩定性(Stability)
保險費率訂定後,在短期內,不應多所變更。蓋不穩定的費率,將使投保人
79
難以確定保險費的預算,增加投保人的反感,並將導致營業量的減少。放在保險
費率訂定時,須力求其能合乎適當與公正之原則,並應盡量使其穩定。為求費率
之穩定,必須平均過去多年的損失及費用經驗,並預計未來多年的發展趨勢。惟
須注意者,此一平均期間不宜過長,否則,將不免使投保人在時間上遭受不公平
的待遇。

( 四 ) 融通性(Flexibility)
保險費率之訂定,雖應求其穩定,但仍須使其具有融通性(亦稱伸縮性)。
兩者似又矛盾,而實則一致。即在短期中應注意保險費率之穩定,在長期中復使
其能有調整,以配合實際情形。蓋在長期內,由於經濟及社會情況的變動,各種
保險的成本,自必隨之有所增減。因之,不應為了費率的穩定,而長久維持一種
顯屬不適當或不合理的費率。例如預定之死亡率與實際發生之死亡,每因醫藥發
達,生活安定,經濟繁榮等因素,而距離逐漸增大,人壽保險之費率,自應經過
相當時期後,根據實際死亡統計資料,加以調整,以符合適當與公正之原則。

( 五 ) 損失預防誘導性(Inducement of Loss-Prevention Activities)
預防損失排除危險,雖非保險業的固有任務,但近代保險業為發揮保險的啟
發作用,對此方面已日益重視,在其保險費率之構造中,鼓勵被保險人善盡保護
保險標的之責任及從事減免損失的活動。例如火災保險可因裝設自動噴水裝置
80 保險學

(sprikler)而減低費率,竊盜保險可因裝設警鈴而減低費率。此外,保險業在保
險費率之訂定中,採取多件無賠款減費的措施,亦為具有損失預防誘導性之一明
證,例如輸出保險之被保險人在過去一年內投保件數及保險金額累積達一定標準
以上,且該年度無賠案發生者,自第二年度按規定標準可予以減低費率之優待。

( 六 ) 合理性(Reasonable)
保險費率之合理與否,須經施行一段時期以後,可就歷年之平均損失經驗
求算之。一般而言,測定保險費率是否合理,只須將一段時期(通常為五年)
內之平均實際損失率(actual loss ratio)與該類危險之標準損失率(standard loss 
ratio,亦稱預期損失率 assumed loss ratio)二者互相比較,從而計算原訂費率應
做何種程度之調整(詳參閱第十三章第一節)。惟在修訂或調整時,在有些國家
(例如我國及美國等)尚須受主管機關之監督。至於修正費率之一般計算公式
為:

(I)   M =  …………………………………………………………………(1)


  M-原費率 100% = 調整率……………………………(2)

上式 M 為修正費率,A 代表實際損失率,E 代表標準損失率(亦即預期損失
率)。
例如預期損失率是  55%,實際損失率是  60%,則依照上面公式計算,調整 
9%,即:

 = 109% 109%-100% = 9%

上式公式,亦可改變如下:

(II)  100%-(A÷E) = 調整費率           

試以上例代入,則:
保險學/陳雲中著. --六版.--臺北市:

五南, 2009.12

 面; 公分

ISBN 978-957-11-5763-4 (平裝)

1.保險學

563.7 98015006

1J20

保險學
作  者 ─ 陳雲中

發 行 人 ─ 楊榮川

總 編 輯 ─ 龐君豪

主  編 ─ 張毓芬

責任編輯 ─ 吳靜芳 楊如萍

封面設計 ─ 盧盈良

出 版 者 ─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地  址:106台 北 市 大 安 區 和 平 東 路 二 段 3 3 9 號 4 樓

電  話:(02)2705-5066  傳  真:(02)2706-6100

網  址:http://www.wunan.com.tw

電子郵件:wunan@wunan.com.tw

劃撥帳號:0 1 0 6 8 9 5 3

戶  名: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台中市駐區辦公室/台中市中區中山路6號

電  話:(04)2223-0891  傳  真:(04)2223-3549

高雄市駐區辦公室/高雄市新興區中山一路290號

電  話:(07)2358-702   傳  真:(07)2350-236

法律顧問 元貞聯合法律事務所 張澤平律師

出版日期 1 9 8 1 年 7 月 初 版 一 刷

     1 9 8 5 年 1 0 月 二 版 一 刷

     1 9 9 3 年 9 月 三 版 一 刷

     1 9 9 8 年 6 月 四 版 一 刷

     2 0 0 2 年 9 月 五 版 一 刷

     2 0 0 9 年 1 2 月 六 版 一 刷
※版權所有.欲利用本書內容,必須徵求本公司同意※ 定  價 新 臺 幣 6 2 0 元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