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0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

tw
或來電(02)2705-5066
前言

意識形態有個奇特的歷史,它與現代世界的政治經驗無可劃分;但
只有極少思想家嘉許意識形態的存在。馬克思(Karl Marx)、歐克夏
(Michael Oakeshott)與帕森思(Talcott Parsons)這些著名思想家,都以
不同理由譴責意識形態。對反對意識形態者而言,它是真理、科學、理
性、客觀與哲學等事物的對立;意識形態指涉無可批判的教條,或者只是
一種藉機掩蓋個人或團體利益的說法而已。
在上述對意識形態的負面印象下,想要埋葬意識形態,以及宣告意識
形態終結的想法與時俱增,這並不令人意外。但這正如同以往那些想要拋
棄過去的歷史與政治的嘗試終於失敗了一般,現在看來,意識形態不但不
會被埋葬,且有行之將返的傾向。我們須知,主要的意識形態傳統,形成
了現代世界的政治。意識形態是我們謀求安定、瞭解與評價政治運作的重
要資源,而且也幫忙我們建立起政治認同。
海伍德的作品之所以值得我們閱讀,乃因他嚴肅地看待意識形態,並
且非常耐心地與出奇清晰地闡明了西方經典意識形態的特色,以及晚近意
識形態思想新發展出的主題。對於意識形態這個題材而言,本書乃是同類
中最好的作品之一。
起源於十八世紀美國革命與法國大革命的西方意識形態傳統,不可
能獨占我們對政治的理解,也不可能取代非西方的政治思想傳統。然而,
它仍是不可或缺的知識;對這些意識形態的主要概念,以及內部發展的理
解,是作為現代世界中一個公民的必備條件。海伍德,便是觀念的領路
人。

甘柏(Andrew Gamble)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第四版序

第一版的《政治意識形態》是在1989-1991年的東歐革命背景下完
成。回想起來,「共產政權的瓦解」乃是一系列重要且相關的歷史與政治
變遷的因與果。那些改變當中,最重要的是全球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的成
長、族裔民族主義和宗教基本教義派的興起、後現代或者「資訊」社會的
降臨、美國獨霸下單極的世界秩序的出現,以及全球恐怖主義的誕生。這
個世界非常快速地變化,過去人們認為確定且可靠的事情,現在我們卻會
挑戰它,甚至如揮棄舊瓦礫般完全拋棄之。這整個過程,影響了政治意識
形態很大。人們宣稱社會主義已死;有些人則說西方自由主義已取得最終
的勝利―但,也有人認為它正處於危機;民族主義面臨跨國民族主義,
以及多元文化主義的挑戰等等。
有些評論者認為,這些變化很可能只是一個更深層變化的表徵,也就
是意識形態本身的瓦解(並且,隨著其瓦解,以其為綱領的政黨也跟著瓦
解)。他們認為在後現代與全球化的世界中,社會益形分歧且消費主義至
上,意識形態根本無用武之地。但事實上,與其說是意識形態的終結(作
如此宣稱,一直是很危險的),倒不如說是主要的意識形態傳統都已過
時。新的意識形態力圖能解釋現狀,但坦白地說,它們也不知道世界未來
會如何發展。然而,作為政治中的意義與理想之來源,不管在任何形式下
出現,意識形態都注定會存活下來的。到最後,去意識形態化與消費主義
的政治,必然會面對逐漸閉縮的困境。因為,人們無法滿足於心靈長期囿
限於物質利益,而無法觸及任何人生理想;或是,唯有附屬於更大的價值
觀下,個人的安身立命才能有意義。
第四版嘗試解釋主要的意識形態傳統,以及意識形態這個概念本身
如何面對這些因歷史變化而來的挑戰。第十一章多元文化主義是本版新
加入的,雖然它和自由主義與社會主義這些傳統的意識形態性質不同(當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iv 第四版序

然,本書會討論這個問題),但是鑑於現代社會紛紛面臨多族群、多宗
教、多文化的許多問題,因此它變得十分重要,值得我們單獨討論,而不
像以往般,只被視為自由主義與保守主義的子題來討論。本版的另一個特
色,是在處理從「古典」意識形態發展到「新」意識形態,這個轉變的本
質與意義。為什麼新意識形態會出現?為什麼他們被稱為是新的?他們與
「舊的」有何不同?本版隨著各種意識形態內部的改變,及此一改變所顯
示的意義,在全書各處做出修訂與更新。舉例來說,討論伊斯蘭與新保守
主義的外交政策,這兩方面的篇幅就有增加;而關於官式正統共產主義
(orthodox communism)的介紹就縮減。
除了原有的特色,例如關於「思想家」、「主義」、「各家觀點」、
「各家內部的緊張關係」等介紹式專欄外,第四版還有一些新的特色如
下:每一章最前都有「本章簡介」,將該章討論的意識形態之主要特色及
主題先行列出;同時,本版並使用了更多圖表,用以解釋概念與理論;此
外,每一章最後都有「問題討論」;而且,當重要的詞語初次在文中出現
時,用粗體標明,並且在旁邊以小方格說明其定義,而不是在該章最後集
中解釋。
我要感謝所有對本書先前版本提供建議的人,也希望第四版能在他們
所指出的問題上已有所改善。

海伍德(Andrew Heywood)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導讀

若要說當代政治思想的內涵,大抵就是各種意識形態的陳列與交鋒。
所以說,海伍德(Heywood)這本介紹政治意識形態的專書,其實就是現
代政治思想的總匯。
這本書在歐美大學校園是討論意識形態時的常用教科書,如今已是第
四版,可見其流行。論其特色,大概就是四個字:易懂、詳盡。閱讀本書
幾乎不需要任何前提或背景知識,因為作者娓娓道來時,把沿路任何讀者
有可能不明白的概念或詞語,都在頁邊加註說明。而詳盡更是本書特色,
對於某一觀念或議題,作者常作系統式說明,更常反覆致意,多所舉例,
前後互見,所以各種讀者應都能了解。
凡介紹現代政治思想的書籍,極關鍵的一環就是主題的寬窄。有些較
傳統的現代政治思想或是當代意識形態教科書,只討論了自由主義、保守
主義、社會主義及法西斯或極權主義等等經典意識形態議題,這就是所謂
較窄的選材;但是本書羅列了十種意識形態類型,幾乎當代所能見到的問
題都在其中,不能不謂取材寬廣。當然取材寬窄本身也就某種程度反映了
作者自身的「意識形態特色」;願意討論如此豐富的題材,當然顯示出作
者本身是不拘泥於傳統的、有包容心態的與具廣泛視野的。
作者還有另一特色,貫穿全書,那就是他頗為中性的敘述立場與經常
能夠不侷限於西方中心主義的評論。作意識形態的介紹與討論,其中必然
包含許多極為敏感的議題與陳述;所以,我們可以說,連介紹意識形態這
件工作本身經常都是離不開意識形態立場的。如果目標是作為一個「中立
的」敘述者,作者在此方面是頗為勝任的,他總是正反並陳,面面俱到,
儘可能提供詳細資訊而讓讀者自行判斷。與他寫作本書時的選材很寬廣一
般,他在介紹議題時也是希望讓讀者能夠有鳥瞰問題的視野。
由於以上幾點寫作上的特色,使得本書在坊間介紹意識形態的書籍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vi 導讀

中可謂獨樹一幟;意識形態此時不再是由艱澀難懂的術語所構成的「哲
學」,不再是由幾本經典原典所堆積成的「觀念體系」,更不再是某些人
宣揚一己理念與為特定價值立場辯護的場域。海伍德教授彷彿在遠方凝視
著歷史,然後用英國人慣有的不疾不徐、冷靜而不外露感情的聲調細細道
來。這時我們看到了整個世界是一個分析對象:人類種族有多樣性,文化
有多樣性,不同歷史時代有不同風貌與思潮。但其實這些都只是反映出人
性如同萬花筒般,可以在同一本質下變幻出許多表象。異中之同為何?同
中有異又何故?我們可能從作者寬容同情、務實、理性中立風格中所學到
的其中一點,就是跳開每一個人的先天立場與自我侷限,試著去尋訪人類
作為萬物之靈的最高可能性在哪裡。
在本書所介紹的十種意識形態中,有一些是傳統的,也是20世紀中所
常見與常被討論的。例如自由主義、社會主義、保守主義、無政府主義、
民族主義與法西斯主義等。這些意識形態無疑單獨或共同地塑造了20世紀
的人類歷史,於是我們乃有今天的世界;但是女性主義、環境生態主義、
宗教基本教義主義及多元文化主義等雖非今日才初有,卻是21世紀要面對
的新課題。女性主義幾世紀以來一直都在醞釀,但是隨著21世紀人類社會
結構的更加變動,可以預見其更能擅場。而環境生態、宗教基本教義及多
元文化等議題則是21世紀的歷史所特產―如果用宗教的術語來說,人類
在之前所造的「業」,就會在本世紀以這些問題的形式顯現其「果」。隨
著工業不斷擴展、國際政治的持續紛爭及地球村無可避免地形成,終於造
成了21世紀的人類除了要繼續面對前一世紀中常見的意識形態之困擾外,
還須要在環境議題、文明衝突議題及族裔融合議題上大傷腦筋。人類生活
的集體秩序真不容易維持!
思考這些問題對我們有什麼助益呢? 政治意識形態影響今世甚巨,
如果說20世紀是意識形態的世紀,那21世紀大概也不遑多讓,因為吾人對
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的各種不同態度立場在在決定我們的互動模
式。人類有時是理性的,有時則否。意識形態是一種價值、信仰或是情感
取向,它從深處影響人的行為,它也是思想、文化、傳統、宗教等的綜
合。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活在某種意識形態之下,我們可能自覺,也可能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導讀 vii

不自覺。但是不變的是:它主宰了我們看待世界的視角;它是一副眼鏡,
透過它,世界呈現在我們眼前,因此每一個人看到的世界樣貌不同,但是
每一個人卻都相信自己看到的是世界的真實相貌。因此,我們對於意識形
態問題的廣泛接觸與思考,可以讓人與人之間比較了解彼此看問題的角度
方式,也就是把大家看世界的「眼鏡」之差異縮小,或是漸漸「對焦」。
這時,我們寄望於所有先哲都相信人類所共有的天生理性,能再一次地發
揮引導我們趨吉避凶的能力―把歧異化約至可控制範疇內,不讓偶發或
不可預測的過激與極端宰制人類歷史的發展。
我們試著來看看今天在身邊所發生的事情―不管在台灣或是國際上
―大概無一不跟本書中所處理的意識形態有關。台灣的統獨、族群問題
及社會中所得差距擴大問題,北京奧運嚴密維安問題或是甚至中國大陸劉
翔退出奧運比賽問題,中東及西亞陳年的和平問題,俄羅斯入侵喬治亞問
題,國際智慧財產權問題,節能減碳問題,以至於同性戀結婚問題等等,
都可以在本書中找到一個相對應的章節可援引討論之。人類的社會時時、
處處都會有問題,而所有的問題如果是和群體生活有關,則本書除了緒論
與結論外的十章,幾乎算是天羅地網般把所有可能狀況都涵蓋了。作者喜
好並善於舉例討論,因此閱讀本書很像是在閱讀人類近一、兩世紀以來的
報紙總覽:政治版、社會版,甚至是文化、生活版等。所以我們等於在這
十章的內容中檢視了人類數百年來文明的變遷及其影響,因此範圍不可謂
不廣,主題不可謂不嚴肅;然而閱讀過程中讀者很可能不會感覺沈重,反
而是會被作者娓娓道來的風格所逐漸吸引,願意跟著他一起探索由意識形
態的角度所看到的人類歷史。
因此,現代政治意識形態是公民與政治學研究者都需面對的議題。後
者面對它,是尋求理性的論述共識之建立,以避免社會的全部或一部走向
偏激;前者面對它,則是加深我們對周遭的人所思所行之原因的了解,而
不再單純僅以「他者」視之。如果每一個人都離不開政治,則為了做好一
個公民的本分,每一個人都應該對政治意識形態有基本了解,才能勝任投
票。有關政治意識形態的知識已經變成像是平均國民所得、膽固醇、生物
多樣性及垃圾分類等名詞一般,應該佔據每一個現代公民的心中。這本書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viii 導讀

的撰寫及討論方式,的確引導我們朝此前進,因此它是我們一直所盼望的
「理論與實踐結合」之良例。而如果從更高的自我要求立場來看,則走向
對人類整體文明建立鳥瞰式了解,更是每一個現代人的道德義務。不管我
們選擇從哪一個層次出發,希望我們一起順著全書的介紹開展這個旅程。

陳思賢
2008 年 7 月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目次

第 一 章   緒論:了解意識形態 ............................................1
第 二 章   自由主義 ..............................................................23
第 三 章   保守主義 ..............................................................63
第 四 章   社會主義 ..............................................................96
第 五 章   民族主義 ............................................................139
第 六 章   無政府主義 ........................................................169
第 七 章   法西斯主義 ........................................................197
第 八 章   女性主義 ............................................................223
第 九 章   生態主義 ............................................................249
第 十 章   宗教基本教義主義 ............................................275
第十一章   多元文化主義 ....................................................301
第十二章   結論:後意識形態的紀元? ............................323

 參考書目 ................................................................................331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第一章 緒論:了解意識形態


本章簡
本章簡介

其實所有的人都是政治思想家。不管我們知不知道,其實每一個人在
表達意見或是說出內心感想時,都多少使用了某些政治概念。我們日常語
言中充斥著「自由」、「公正」、「平等」、「正義」及「權利」這些詞
彙。同時,我們也用「保守的」、「自由派的」、「社會主義的」、「共
產主義的」及「法西斯式的」這些字眼來描述我們或是他人的立場。然
而,縱使這些詞彙很眼熟甚至變成每日用語,我們仍常常不知如何精準地
使用他們,也不知其精義所在。例如,什麼才叫做「平等」?我們常說人
人平等,究竟是什麼意思呢?表示人生而平等、也因此社會應視每一個人
為平等的嗎?然後因此每個人都應有同等權利、同等機會、同等政治影響
力,以及同等薪資嗎?同理,「社會主義的」或是「法西斯式的」也常被
誤用。稱某人「法西斯」究竟是什麼意思呢?那些「法西斯者」信仰什麼
呢?又為什麼他們信仰那些?其次,社會主義者與自由主義者、保守主義
者,或是無政府主義者有何不同呢?本書考察當世幾種主要意識形態的理
念及信仰。而本緒論主要在討論理念在政治中的地位如何,意識形態這個
概念本身的螺旋式發展史,意識形態思想的本質及結構,以及各種政治意
識形態版圖的變遷歷史。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政治的意識形態

理念的地位

其實並非所有政治思想家都同意理念及意識形態很重要,有時我們
認為政治只不過是赤裸裸的權力鬥爭而已。果真如此,則所謂政治理念云
云,只不過是為了贏取選票及支持的漂亮口號或宣傳罷了。因此,理念或
是意識形態僅像是花采點綴般,用以裝飾隱藏其背後更深層的政治現實。
屬於心理學派的行為主義(behaviorism)當然持此觀點,它認為人類只不
過是一種生物機器,不斷對外部刺激做出反應。因此,人是否是具有思想
的主體,有理念、懷抱價值、情感及意圖,這些都不重要。同樣的觀點可
見於「辯證唯物主義」(dialectical materialism),它是在前蘇聯及若干共
產國家知識界常見的一種馬克思主義之粗陋形式。它認為意識形態與其持
有者的經濟或階級立場息息相關。理念是建立在物質生活之基礎上的,它
們不可能獨立存在。
相反的觀點當然也有。例如,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 1883-1946)就曾說,這個世界乃是由經濟學家及政治哲學家的某
些理念所引領的。他在所撰著的《一般理論》(General Theory)一書中
最後說:

有些實務工作者,不相信他們會被任何觀念影響,其實卻經常做
了死去的經濟學家之奴隸而不自知。有些狂癡的掌權者,自以為
領受某種天啟,實則他們腦中的主意或許竟源於稍早某個學院中
小角色之論述。(Keynes [1936] 1963)

這種立場絕不會將人類的理念僅視為是對環境的制約式反應,而是
強調理論及信念可做為我們行為的根源。說實在的,這個世界乃是聽命於
「學究」之言。例如,資本主義其實由亞當斯密與李嘉圖的古典經濟學而
來,前蘇聯的共產主義乃由馬克思及列寧著作所誕生,納粹的歷史不啻在
實現希特勒的《我的奮鬥》。
事實上,這兩種觀點都有點兒偏頗不足。政治理念並非只是既得利益
或是個人野心的反映,它確有可能鼓舞或引領政治行動,所以就可以改變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第一章 緒論:了解意識形態 

我們的物質生活。另一方面,任何理念也並非由天上掉下來,它們往往也
是社會、歷史環境的產物,或為政治野心所催生。簡言之,政治理論與政
治現實彼此密切關連。所以,要對政治生活做合理的解釋,必須考量意識
形態與社會現實的不斷交互影響。
理念及意識形態經由多種方式影響政治生活。首先,它提供我們了
解與解釋現狀的一種視野。人們通常不會如實地面對這個世界,而是選擇
以他們希望的方式來看待它;換句話說,他們從由既定的信念、意見或假
設所形成的一層薄紗後面來審視世界。因此,自覺或不自覺地,人們的行
動受到某些政治信念或價值的影響。所以,政治理念或意識形態可說是鼓
舞了政治行動。這樣看來,政治人物受到兩種完全不同力量的影響。一方
面,無疑地,政治人物一定需要權力,因此,他們會極力爭取選票或是企
圖贏取企業或是軍方這些有力團體的支持。但另一方面,政治人物通常也
不只是為了要擁有權力而求權力。他們也有信仰、價值或理念,取得權力
實用主義(Pragmatism) 乃是要實現它們。因之在實用主義與理想之間
以實際狀況或目標而非意 如何拉鋸或維持平衡,也就因人而異,而有時
識形態的考量作為行動的 同一人在不同的階段也有差異。
指引。 政治理念也會影響每個政治系統的本質。
世界上曾出現過的政府各個不同,差異極大,每個都因著某種價值或原則
而建立。絕對王權政體立基於深入人心的宗教觀念,即是君權神授說,而
當世許多西方國家的政體則是依自由主義民主之原則而設。西方國家通常
依憲政而組成有限政府,並遵循民意及定期選舉而運作。同理,共產政權
則是依循馬列主義而行。即使是連當今世界乃由民族國家組成這個事實,
其實也是某種政治理念的反映,即是民族主義及民族自決的觀念。
最後,政治理念及意識形態經常可以有凝聚的功能,使社會中的團體
或是整個社會團結在一致的觀念或價值中。此外,政治意識形態也常被與
階級並提,例如,自由主義與中產階級、保守主義與貴族、社會主義與工
人階級等。這些理念反映了某一社會階級的生活經驗、利益及期望,也因
此強化了歸屬感及向心力。但很特別的是,有時候意識形態竟也可以凝聚
社會中不同的群體或階級。例如,自由主義民主是大多數西方國家的核心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政治的意識形態

價值,而伊斯蘭教義則提供了回教國家人民一致的道德原則及信念。由於
提供了整個社會一致的政治文化,政治理念幫忙促進了穩定及秩序。政治
理念及價值可以是自然地生成於社會之中,但也可以是被強加於其上以利
服從或遂行控制。法西斯及共產政權就是這種由官方建立意識形態的好例
子。

各種看待意識形態的觀點

本書主要在研究各種政治意識形態,而非是要對意識形態做為一種
人類思想類型之本質作分析。作為總稱的意識形態與各種各樣個別的意識
形態雖然相關,但實則不同,這點常引起混淆。(總稱的)意識形態是政
治思想中的一個特別類型,它當然與政治科學或是政治哲學不同。所以,
研究政治意識形態即是研究其作為一種政治思想的性質、角色及意義,以
及何種理念或是論述可以被稱為政治意識形態。例如,意識形態究竟是合
理還是錯謬?它解放我們的觀念或反而是一種壓迫?它會無可避免一直存
在,還是只是一時的現象?此外,民族主義、多元文化主義與自由主義,
以及社會主義一樣都是意識形態嗎? 而另一方面,所謂研究意識形態,
其實就等於在分析政治思想的內涵,去明白不同的意識形態傳統中所蘊含
的理念、原則或是理論。例如,關於自由,自由主義告訴了我們什麼?為
何社會主義者總是傾向支持平等?無政府主義者如何辯護無政府的社會是
可能的?為何法西斯主義者總認為鬥爭及戰爭是好事?然而為了明白此類
「內容」性的東西,我們得要考慮它作為政治思想的一種「形態」問題。
在討論所謂意識形態當中蘊含的理念及說法時,我們首先要想一想,為何
這些想法已經被歸類為意識形態了?更重要的是,這樣的區分象徵什麼意
義?例如說,我們創發出自由主義、社會主義、女性主義與法西斯主義這
些詞,而我們能從這樣的分類中得到何種啟發?
在討論意識形態的本質時,我們首先面臨的問題是:這個詞本身就沒
有一個公認或明確的定義,有的只是一堆雜沓甚至相對立的看法。如同麥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第一章 緒論:了解意識形態 

克里蘭(David McLellan, 1995)所言,「在社會科學當中,意識形態堪稱


是最微妙難言的概念」。很少有政治學詞彙引起如此激烈辯爭。有兩個原
因導致如此。第一,因為只要是屬於意識形態的理念都會強調理論跟實踐
間的關聯性,所以意識形態這個詞彙本身無可避免會牽連到理念在政治中
的角色,或是信念、理論與生活實踐間關係的種種激辯;第二,意識形態
這個概念本身原本就難以和存在於各種意識形態間的衝突脫鉤。意識形態
這個詞,長久以來一直被許多人用來作為譴責對手理念或是信仰體系的政
治性武器。直到20世紀後半葉,一個中性、客觀的意識形態之概念才被廣
泛使用,但即使如此,人們對它的社會角色及政治意義還是有所爭議。意
識形態所包括的意涵如下:

它是一種政治上的信念體系
它是為了催生行動而生的一種政治理念
它代表統治階級的理念
它代表某一種社會階級或團體的世界觀
它是表明階級或是社會利益的政治性理念
它是被剝削或是被壓迫階級的錯謬意識
它使人產生歸屬於某種社會群體的感覺
它是官方所認定的政治理念,用來增加體系正當性
它是號稱獨享真理的全方位政治教條
它是抽象但高度體系化的政治理念

但是此詞彙的源起卻是清楚的。Ideology這個字在法國大革命時被狄特哈
西(Antoine Destutt de Tracy, 1754-1836)所提出,而在1796年首度使用。
對他來說,idéologie意味著一個新的「關於理念的學科」,也就是「理
念」(idea)加上「學科」(-ology)。由於受到啟蒙思想中追求理性之
熱情的影響,他相信我們可以用這種新方式,客觀地找出各種理念的源
起,而且這種新的學科可以像生物學及動物學般是可靠的知識。狄特哈西
甚至更大膽地主張,由於所有的學問都由觀念而來,若將此邏輯推到極致
ideology也許還可說是所有知識之母。然而,即使當初對此名詞有如此高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政治的意識形態

的期待,這些原始意涵卻並未在後世留下太多的影響。
意識形態作為一個重要的政治語彙,其歷史約略是從馬克思的著作
才開始的。這個詞在當代的社會及政治思想中盛行,大抵歸功於馬克思
及馬克思派的思想家。但是馬克思使用此詞與主流社會科學中之政治分析
是不同意涵的。馬克思在其早期著作《德意志意識形態》(The German
Ideology)中使用這個詞,而這本書是他與一生盟友恩格斯合著的。在此
之中,他清楚地描述他對意識形態的看法:

在每一個時代統治階級的理念就是統治性的理念,換句話說,在
每一個時代中統治性的物質力量即成為統治性的知識力量。掌握
物質生產工具的階級,就掌握了精神生產的工具。也因此,總結
說來,缺乏精神生產工具的階級,也只好受制於這種統治性的精
神力量。(馬恩全集,1970)

虛假意識(False 馬克思的意識形態概念有若干重要的特色。首先,
consciousness) 它是一種虛幻與迷幻化:它意指人陷入了一種錯謬
一個馬克思主義的詞 的世界觀中,而稍後恩格斯稱此為虛假意識。馬克
彙,意謂臣屬的階級 思使用意識形態一詞乃是視之為一個批判性概念,
因為受著虛幻感的蒙
它的作用在揭發系統性的迷幻化過程。而馬克思把
蔽因而不覺自身受到
他自己的理念視為科學的,因為它們要正確地揭露
剝削。
歷史及社會的本質。意識形態與科學的對比,也就
是錯謬與真理的對比,因此對於馬克思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其次,意識
形態與階級制度密切相關。馬克思認為意識形態中隱含的對現實之扭曲,
來自於它只是反映統治階級之利益與觀點。統治階級不願意承認自己是壓
迫者,同理,也很希望能使被壓迫者馴服、不以為忤。果如是,階級壓迫
之事實就被扭曲地認知了,在人的眼中整個被翻轉,猶如光學鏡片之顛倒
影像般。自由主義認為權利只能由有產階級及特定人享有,便是意識形態
的好例子。第三,意識形態是權力的表現。只要是階級社會都會有內部矛
盾,而意識形態隱匿了資本主義賴以存在的內部矛盾,它也就使被剝削者
看不清自身被剝削的事實,因而使階級不平等現象一直持續下去。於是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第一章 緒論:了解意識形態 

乎,意識形態真的可謂是一個時代的「統治」理念。最後,馬克思視意識
形態為一個暫時現象。它只存在於階級社會中。無產階級―馬克思認為
它是資本主義的埋葬者―不可能建立起另一個階級社會,反而會因為推
行集體擁有制而廢除了階級不平等。無產階級的利益與社會整體的利益是
一致的。簡言之,無產階級並不需要意識形態,因為它是唯一不需要幻象
的階級。
之後的馬克思主義者絕對比馬克思對意識形態這種東西來得有興趣。
這是由於馬克思對資本主義最終的崩潰過度樂觀,致使其信徒們只得聚焦
於意識形態以解釋為何資本主義生產模式竟能夠頑強支撐至今。但無論如
何,這個詞彙的意涵已發生重大變化,尤其是所有的階級都具有意識形態
這一點最為明顯。在〈該做什麼?〉(“What is to be done?” 1988)一文
中,列寧描述無產階級所具有的理念為「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或是「馬
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這些對馬克思來說應是匪夷所思的。對列寧以
及大部分馬克思主義者來說,意識形態乃是代表某一階級所特別具有的理
念,而不管其階級位置如何,此理念都有助於此階級的利益。然而,與任
何階級一般,無產階級以及資產階級各自都有意識形態,而此時「意識形
態」這個詞已經沒有了負面或嘲諷的意涵。意識形態不再意味虛妄或是迷
幻,也不再與科學對立;事實上,科學的社會主義(也即是馬克思主義)
已變成一種無產階級的意識形態。
將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做最深遠發展的可說是葛蘭西(Antonio
Gramsci, 1971)了。他認為資本主義下的階級系統不僅僅是靠著不平等的
經濟及政治力量維繫,而且是靠資本主義的理念及理論所形成的文化霸權
來延續。所謂「霸權」意指領導及支配,而所謂意識形態霸權,乃是指布
爾喬亞理念更替其他理念的能力,甚至變成某一時代的主要觀念。葛蘭西
文化霸權(Hegemony) 特別強調意識形態會滲透到社會的每一個層級
某一組價值或觀念凌駕其 中,在藝術文學領域,在教育及媒體,在日常語
他之上。對馬克思而言, 言甚至通俗文化中。他強調,這種布爾喬亞式的
文化霸權意謂某種意識形 「文化霸權」,只能靠政治及智識上的覺醒來挑
態的支配。
戰它;也就是說,靠建立起與其敵對而立基於社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政治的意識形態

葛蘭西(Antonio Gramsci, 1891-1937)

義大利馬克思主義者及社會理論家。身為政府小官員之子,葛蘭西
於1913年加入社會黨,而於1921年成為義大利新成立的共產黨總書記。
1924年當選國會議員,但是1926年被墨索里尼監禁,最後死於獄中。
在寫於1929-1935的《獄中札記》(Prison Notebooks, 1971)中,葛
蘭西試圖改正原始馬克思主義中對經濟及物質因素的重視。他拒絕科學
決定論,而藉助文化霸權的觀念,企圖強調思想鬥爭的重要性。他畢生
是一位列寧主義者,也是革命家。新左派人士深愛他的「奉獻革命」及
「樂觀意志」(optimism of the will)等觀念。而文化霸權是左派思想中
極重要的概念。

會主義原則與價值之上的「無產階級文化霸權」(proletarian hegemony)
方有可能推翻它。資本主義會藉著建立起心理上的正當性來維持其穩定的
做法,也引起法蘭克福學派的關切。這個學派主要是由逃離納粹德國而到
美國定居的一些新馬克思主義者所組成。馬庫色(Herbert Macuse)是其
中最有名的。他在《單向度人》(One Dimensional Man, 1964)一書中指
稱,先進發達的工業社會通常會邁向一種「極權」性格,藉由其意識形態
來操控思想,並壓制反面意見的自由表達。
藉由不斷製造需求及讓人們成為貪婪的消費者,現代社會藉著物質富
裕來麻痺心靈中批判的聲音。他認為,即使是自由主義式的資本主義也有
壓迫的一面,因為它在外表上的鼓勵自由辯論,實則是遮蔽了隱含在此社
會中的價值洗腦及意識形態控制。
非馬克思主義者中最早進行意識形態研究的是德國社會學家曼海姆
(Karl Mannheim, 1893-1947)。像馬克思一般,他承認人的思想意識乃是
受到他所處的社會環境之影響,但不同的是他力圖把意識形態中負面的意
涵除掉。在《意識形態與烏托邦》(Ideology and Utopia, 1960)一書中,
曼海姆定義意識形態為一種為特定社會秩序辯護、同時也是表達統治團體
利益的思想系統。另一方面,烏托邦則是從被壓迫團體的利益出發的一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第一章 緒論:了解意識形態 

各家看意識形態
自由主義者:特別在冷戰時期,他們視之為官方所核可的一套價值――自認為
科學的,也自比為真理――因此其必為壓迫與極權的。共產主義及法西斯主義
即是例子。

保守主義者:傳統上視意識形態為理性主義下的傲慢之表徵。意識形態危險且
不可靠,並且由於抽離現實,其原則經常不可行,且導致壓迫。因此,社會主
義及自由主義就屬於意識形態。

社會主義者:他們服膺馬克思將意識形態視為是企圖將階級社會之矛盾遮蓋的
一些理念,因此在被剝削階級中造成虛假意識及政治上之懦弱。自由主義是標
準的統治階級之意識形態。後期馬克思主義者用比較中性的眼光看待此概念,
視之為包含勞工階級在內的任何社會階級中的特定理念。

法西斯主義者:慣於嘲諷意識形態而視之為學院式枯燥無味的政治觀,過度重
視理性而在熱情及意志上不足。對比之下,納粹常稱他們自己的理念為「世界
觀」,並不將其以完整有系統的哲學稱之。

生態主義者:視所有的政治立場與觀點為工業主義的產品。而意識形態只不過
是其中以人本主義及經濟成長包裝的思想。自由主義及社會主義就是好例子。

宗教基本教義主義者:把宗教經典當成意識形態,因為它是神的話語,也是整
體社會改革的指引。俗世的意識形態不可取,因為並非立基於宗教原理上,故
缺乏道德性。

工業主義(Industrialism) 種想像,它是一種對未來的理想化與對劇烈社
立基於大規模機器化生產 會變革的期待。「特定意識形態」(particular
及鉅量資本累積的經濟理 ideologies)是某些個人或群體的理念或信念,
論或制度。 而「整體意識形態」(total ideologies)則是某
個階級、社會或是歷史階段的整體世界觀。在此意義下,馬克思主義、自
由主義的資本主義及伊斯蘭基本教義派都可看成是「整體意識形態」。但
是,曼海姆還是認為包括烏托邦在內的所有的意識形態其實都是偏頗的,
因為他們都只是局部而且以自我利益為主地看待社會現實。雖如此,他
也認為我們還是有機會揭開客觀真理。客觀性是公正不倚的知識份子的專
利,因為他們沒有實際的經濟利益牽扯其中,所以能夠公正且嚴謹地討論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10 政治的意識形態

問題。
意識形態這個概念接下來的歷史受到一、二次世界大戰之間興起的
極權獨裁政治之影響,也受到1950到1960年代間的冷戰之影響。自由主義
的理論家們尤其視義大利法西斯、德國納粹及史達林的俄國,為歷史上從
未有過的專制極權現象;他們指出,在這些地方,官方意識形態對言論自
由進行壓迫以及企圖建立強制性、一致性的服從。有些學者例如,巴柏
(Karl Popper, 1945)、鄂蘭(Hannah Arendt, 1951)、塔蒙(J. L. Talmon,
1952)及克理克(Bernard Krick, 1962)等人,以及一些本書第十二章中
認為意識形態已結束的理論家們,傾向於把意識形態只限定用於像法西斯
及共產主義這樣的例子上。在這種用法下,意識形態是「封閉」的思想系
統,拒絕其他或是相反的看法,而意圖獨占真理。於是乎意識形態變成了
「俗世宗教」,圖謀對人之全盤指引,而成為令人臣服歸順之社會控制的
工具。當然,若依此定義,並非所有的政治信念都是意識形態。像自由主
義就是一種「開放」的思想系統,尊重自由、寬容及多元。
也有一種保守主義式的對意識形態的定義。它源自於長久以來保守
主義對於抽象理念的不信任,因為它深深地懷疑理性主義及其進步觀的
大膽推理方式。保守主義認為世界太複雜,超越人類的能力可理解。當
代持此觀點最著稱的代表是英國的政治哲學家歐克夏(Michael Oakeshott,
1901-1990)。在其名著〈政治中的理性主義〉(Rationalism in Politics,
1962)一文中,他說:「從事政治,就像航行在一個無垠無際的大海上,
難有任何指引。」因此,對他來說,意識形態是一種抽象的思想系統,它
過度地簡化與扭曲社會現實,以致於宣稱能夠解釋那些原本不易理解的現
象。因而意識形態被他等同於教條主義:僵化的信念與複雜的現實世界在
此脫節。保守主義者所以拒斥意識形態式的政治,就是因為它企圖使用抽
象或是預設好的原則想要來改造世界。其實直到被新右派的意識形態政治
觀影響之前,保守主義者一直偏愛採用歐克夏稱之為「傳統主義」的立
場,它不重視意識形態,而傾向於實用主義,視歷史與經驗為指引人類行
為的明燈。
然而自1960年代開始,意識形態一詞之涵義在重新肆應社會與政治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第一章 緒論:了解意識形態 11

分析的需要而調整後,開始被廣泛地使用。自此它被看成是中性客觀的
概念,而以往加於其上的政治包袱也被拿掉了。例如,席利格(Martin
Seliger)就將其定義為「人類用以規範、解釋或合理化社會行為的一套理
念,不管這些行為是要保存、改變、推翻或是重建既存的社會秩序。」由
此來看,意識形態乃是要激發出社會行為的思想體系。既如此,意識形態
就沒有好壞之分,真偽之別,或是開放與封閉、解放與壓迫之差異―它
們都有可能。
這種社會科學式的定義之優點乃是它可包含所有的「主義」,從自
由主義到馬克思主義,從保守主義到法西斯主義等等。稍早的那些對意識
形態較負面的定義法之缺點是,它們太狹隘了。馬克思視自由及保守的理
念為意識形態,而將他自己的理念稱為科學的;自由主義者將共產主義及
法西斯主義視為意識形態,卻不承認自由主義本身也應是其中一種才對;
傳統的保守主義者譴責自由主義、馬克思主義及法西斯主義為意識形態,
卻將保守主義輕描淡寫為一種心態與氣質。但是,中性的定義法也是有危
險的。特別是,當除去了政治包袱後,意識形態這個詞也許因為涵義太泛
泛以致失去批判性。如果意識形態可與「信念系統」、「世界觀」、「主
義」及「政治哲學」等詞交替互用,那我們為何還要假裝它有著獨特的意
涵?此處可能有兩個問題無從迴避:一是到底意識形態與真理間的關係如
何?二是意識形態如何可以被視為是一種權力的型態?

意識形態的輪廓

任何嘗試對意識形態做一簡單明確定義的人都會發現,其實引發出的
問題比解答多。但是,這種方法還是有優點,就是它畢竟提供了一個好的
出發點。所以本書也列出一些有助於我們了解它的定義。
所謂意識形態就是一組內部理路連貫的理念,它可以用來導引政治行
動―無論這行動是要保存、修正或是推翻現行的權力結構。所有的意識
形態都有以下特色: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12 政治的意識形態

(a)通常以「世界觀」的形式,對現存秩序提出解釋。
(b)提出未來理想的藍圖,即所謂的「美好社會」。
(c)解釋如何帶來政治變遷―如何從(a)到(b)。(見圖1.1)

說實在以上定義既不新穎也無原創性,而是完全符合社會科學的用
法。雖如此,它還是讓我們注意到意識形態的某些重要的特色。特別是,
這樣的定義法強調了意識形態的複雜性,其實源於它乃橫跨於傳統的描述
與規範性思想之邊界,也模糊了政治現實與政治理論之分際。故簡單言
之,意識形態導致兩種整合:了解與承諾、思想與行動。
關於第一種整合,即是了解與承諾,意識形態模糊了傳統上實然與應
然之分野。意識形態是描述性的,它提供了我們這個社會的實況分析,也
讓我們明白這個世界之概況。這就是意識形態的「整合性」的功能,它使
得人們知道自身如何處於特定社會環境中。然而,這種描述性的了解卻與
一些規範性的信念息息相關,例如現今社會制度的良窳,或是任何新的變
革或願景之可欲與否。因此,意識形態當然就有了強烈的感情的成分:它
是表達希望或是恐懼、同情或憎恨的方式,同時也是表達信念與了解的工
具。

對現狀的批判(a) 對未來的願景(b)

政治變遷的理論(c)

圖1.1 意識形態的特質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第一章 緒論:了解意識形態 13

如圖1.1,只要(a)與(b)相連結,則意識形態中的「事實」便會
與「價值」混淆,這樣一來,意識形態與科學之間就沒有了明確的界線。
於是乎,我們在此可以將意識形態視為是如同庫恩(Thomas Kuhn)在
《科學革命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一書中所言的
「典範」(paradigm)一般。意識形態,就是一組原則、條目或是理論,
它幫助或決定我們進行思考的程序。事實上,它即是一種政治論述的語
言,一種我們藉之以尋求政治知識的結構。例如,學院中的政治學及經濟
學都立基於個人主義及理性主義的假設上,而其實這些都是自由主義的傳
統。意識形態因此是一種智識性框架,一種政治語言,它支配了我們對政
治世界的了解。我們通常不覺得我們的信念屬於意識形態,那是因為我們
乃是經由它提供的基本概念才能去了解這個世界,所以我們經常不會覺得
它存在。我們常有一個傾向,就是不願意承認我們透過一個彷彿由理念組
成的薄紗來看這個世界。因此,葛蘭西說意識形態猶如常識般,我們難以
察覺其存在。
第二種的整合也非常重要,就是以上(b)與(c)的整合,代表了
思想與行動的結合。席利格提出了所謂意識形態中有「基本的」與「操作
的」兩個層次。在基本的層次上,意識形態其實像政治哲學般是有關於抽
象理念與理論的,而其闡揚者有時亦看似在從事客觀的探討。雖然「意識
形態家」這個詞常用以指對某種意識形態的狂熱擁護者,可是歷史中也有
一些聞名的政治哲學家例如,洛克(John Locke)、彌爾(J. S. Mill)及
海耶克(Frederick Hayek)等人也曾護持某種意識形態。而在「操作的」
層次,意識形態常以政治運動的形式呈現,而有群眾動員及權力鬥爭等現
象。此時,意識形態就可能藏於政治口號、辭令、政黨宣言及政府政策
中。當然,多數的意識形態皆有這兩種特質,但是某些可能特別偏向其
一。例如,法西斯主義一直強調「操作的」層次,也即是「實踐力的政
治」(politics of the deed)。另一方面,無政府主義從20世紀中葉後就只
有在「基本的」或「哲學的」層次中存在了。但無論如何,意識形態一定
會缺乏政治哲學的清楚形貌及內在融貫性,而通常只是具有一部分這樣的
性質而已。為何沒有固定形貌?多半是由於意識形態基本上並不是非常密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14 政治的意識形態

閉的思想系統;反之,它的理念是是流動的且易與其他意識形態交疊。這
樣一來,很容易產生混合式意識形態,例如,自由的保守主義、社會主義
的女性主義及保守主義的民族主義等。更且,每一支意識形態常都內含一
系列分歧甚至相對的觀點。也因此,同一意識形態中不同觀點間的爭辯有
時比不同意識形態間的爭辯更激烈,因為此時「正統」或「血統」問題變
得非常重要。例如,什麼才是「真正的」社會主義?「真正的」自由主
義?或是「真正的」無政府主義?而由於像「自由」、「民主」、「正
義」、「平等」這些名詞常被各方同時使用但卻自行界定,所以同一意識
形態中或是不同意識形態間的辯論,往往變得複雜至令人混淆。這就是葛
利(W. B. Gallie)所謂的「本質上可爭議的概念」(essentially contested
concepts)。它們是一些基本上不可能獲致共識的社會政治哲學概念。據
此,其實「意識形態」一詞本身也可說是「本質上可爭議」的概念了,正
如同本書中「各家看……」的專欄中所述一般。
然而,每一個意識形態還是要有若干起碼特質,以資辨識。例如,
某一意識形態如果失守某一原則或是接納先前反對之某些價值,則此意識
形態就變質了。如果自由主義不再捍衛自由,還能稱為自由主義嗎?如果
社會主義開始嗜血及擁抱戰爭與暴力,則還能稱為社會主義嗎?傅立丹
(Michael Freeden, 1996)做了一個很生動的比喻。他認為我們可以藉不同
意識形態中各自包含的主要概念的「形貌」以辨識這些意識形態的不同,
就好像我們常可藉著家具擺設的不同,看出這是廚房、臥室或是客廳。
每一個意識形態都會有其核心、次核心及邊緣概念,但是一個理論不一定
要三者皆具備,才能稱是否屬於某種意識形態。例如,一個廚房中的洗碗
槽或是爐台即使被移走,它還是廚房。同理,即使放置了科技新發明例如
洗碗機或是微波爐,我們還是可認出這是廚房。但是,我們可以根據剛才
所說的「概念家具」觀念把意識形態區分為「厚」、「薄」兩類。自由主
義、保守主義及社會主義各自都立基於一組特定且包含廣泛的價值或信
念,而像無政府主義或是女性主義就在氣味上較「薄」,它們常常有「兼
容跨界」的特性,也常常引用「厚」的意識形態中的理念。這就說明了為
什麼對於民族主義(nationalism)及多元文化主義(multiculturalism)總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第一章 緒論:了解意識形態 15

會有如此對立的兩種看法:它們本身即是意識形態,或是它們只是其他意
識形態的變種而已。
那以上這些討論,是否清楚說明了意識形態與真理間的關係呢?對
馬克思來說,意識形態絕對不是真理。它是統治階級用來掩蓋其剝削與壓
迫所創造出來的東西,當然是虛假與錯謬的。但是曼海姆指出,如接受馬
克思這種論調就無異於接受馬克思對無產階級做為人類解放者的樂觀浪漫
想法。但如果這樣不好,曼海姆自己提出的解決方案也未必佳;他訴諸於
一群自由的知識份子來告訴我們何為真理。但是,須知人類的看法總是會
自覺或不自覺地被社會或文化因素所制約影響,教育程度的高低只是使人
能更清楚、更有說服力地表達思想,卻不能保證其思想更客觀。也即是
說,我們找不到能衡斷檢驗某一意識形態為真偽的客觀真理。事實上,想
要找出意識形態的是非對錯此一念頭即是有問題的,因為意識形態包含了
不適合用科學分析來審視的一些質素,例如,價值、夢想及希冀。我們實
在不能「證明」某一種正義觀點必然優於他種,也因此我們如何可用某種
單一的人性論之觀點來證明人具有人權、享有自由、必然自私或是必然有
社會性?我們喜歡意識形態,並非因為它們禁得起邏輯分析或是科學檢
驗,而是因為它們幫助每一個人、團體或是社會建立起世界觀。如同文森
(Andrew Vincent, 1995)所說:「其實我們同是以當事人、而非旁觀者的
身分,在討論與檢視著意識形態。」
雖說如此,每一個意識形態無疑地都宣稱其具備真理,因此,每一個
意識形態都可被看成是自成一個「真理的國度」(regime of truth)。因為
它提供了我們一套政治論述的語言與一套對政治社會應如何運作的想像與
假設,所以它框架了我們的思想與行動。做為一種「真理的國度」,意識
形態永遠會與權力脫不了關係。因為當眾說紛紜時,意識形態告訴我們哪
種價值優先,或是哪種理論是對的。更且,意識形態提供我們如何定位社
會現狀的智識地圖,它教導個人與社會如何看待現存之權力結構。因此,
意識形態對維護現行權力結構很重要(例如,將之描繪為公平的與正義的
等等);但它也可以用於挑戰或弱化現行權力結構,如強調其為不公不
義,或比其他的可能方案差。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16 政治的意識形態

意識形態有新陳代謝嗎?

自從18世紀晚期以來(通常都說是1789年法國大革命開始),意識
形態就被認為是與政治分不開的;隨著1960年代以後社會變遷速度加快,
現今意識形態的內涵較之往昔已發生很大改變。新的意識形態頻頻出現,
有些曾經顯赫一時的意識形態如今也已不再重要,而幾乎所有的意識形態
都經歷過重組或重生。政治意識形態多半是由封建過渡到工業資本主義的
歷史時期所發生的。簡單來說,最早、或是最「經典」的意識形態―自
由主義、保守主義及社會主義―都因應於工業社會之管理而生。自由主
義追求個人主義、市場化及最小政府,保守主義就相對地捍衛「舊制」
(ancient regime),而社會主義提出了非常不同的社會圖像,強調群體、
平等及合作。
隨著19世紀來到,這些意識形態各自色彩益形明顯,並與某一特定
階級先連結。簡單來說,自由主義是崛起中的中產階級的意識形態,而保
守主義屬於貴族,社會主義屬於那些人數逐漸增加的勞動階級。同時,政
黨也興起了,它們代表不同的階級之利益,也給不同的意識形態充當具
左(Left) 體表達的工具。這些政黨因此常照特定的藍圖規劃
對自由、平等、博愛 而行事。例如,在這段時間中,主要的意識形態辯
及進步同情的意識形 論主題乃是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作為兩種經濟哲學
態立場之統稱。 的對比。於是乎政治意識形態的焦點是經濟。我們
右(Right) 從圖1.2裡政治光譜的左右之分可以看出。「左」、
對權威、秩序、階層 「右」之分源於法國大革命時三級會議代表們座次
化及責任強調的意識 的分布,一邊代表了主張平等及財產均有,另一邊
形態立場之總稱。
主張私有財產及個人依能力而享財富。

左 右
共產主義 社會主義 自由主義 保守主義 法西斯主義

圖1.2 線性光譜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第一章 緒論:了解意識形態 17

資本主義及社會主義間的戰線到了1917年俄國革命時更明顯化了,這
場革命產生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從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到1989-1991年共產政權瓦解,這段時間被人稱為「短二十世紀」(“short”
twentieth century)。在此期間,尤其是冷戰時期(1945-1990),國際政
治之局勢主要是由意識形態作為分野:資本主義的西方及共產主義的東
方。而凡被稱為左派的政治理念表示了對資本主義的厭惡,類型有從共產
主義及無政府主義這種要消滅資本主義的「硬左」(hard-left),到社會
主義或現代自由主義這種要改革或「人性化」資本主義的「軟左」(soft-
left)。而右翼的理念,如古典自由主義或是保守主義,則力圖捍衛或是
更擴大資本主義的領域。
到了1920及1930年代,這些意識形態的戰線由於法西斯主義的出現
而益形複雜。表面上,法西斯是一個極右的意識形態,它反對共產主義,
並且如同保守主義一般同情階層制度及菁英主義。但是,某些法西斯主義
中的激進份子有時也會表示出批評資本主義及大企業的「左派」觀點;同
時,法西斯主義中也會有很新潮的「反西方主義」(anti-westernism),
或是政治/精神再生運動(politico-spiritual renewal),這兩者在稍後的
宗教基本教義派運動中都可見。另一件複雜的事是,共產及法西斯主義有
時很像,它們都會有壓迫及威權式的統治,我們稱之為「極權主義式的」
(totalitarian)。這種情形不禁使得傳統的左/右直線型政治光譜失靈。
在1950及1960年代,大家漸漸使用一種馬蹄形的光譜,極左與極右可以相
會,而中間則是較護持民主的自由主義、社會主義及保守主義。如圖1.3
所示。

共產主義 法西斯主義

社會主義 保守主義

自由主義

圖1.3 馬蹄形光譜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18 政治的意識形態

但到了1960年代,意識形態的景象又變了。傳統的意識形態內部發生
了變化。例如,新左派、新右派的出現,以及教條式共產主義的崩解。此
外,新的意識形態紛紛出現。最重要的有以下幾種:

「古典」意識形態 「新」意識形態
自由主義 女性主義
保守主義 生態主義
社會主義 宗教基本教義派
民族主義 多元文化主義
無政府主義
法西斯主義(?)

將這些稱為「新」意識形態其實有些不妥,因為它們都根源於19世
紀。況且,它們都與現存意識形態息息相關,因此具有折衷混和的特色。
然而它們還是被稱為「新」是因為它們讓某些以前從未被人關注的領域發
聲,也在此過程中把若干新的意識形態視野呈現出來。這些為什麼出現
呢?有三個主要因素:

從工業化到後工業化社會
共產主義瓦解與世界秩序重整
全球化與跨國主義

現代社會的結構與本質從1950年代以後有了深遠的變化。社會理論
家們對這些變化多所注意並周告大眾。例如,貝克(Beck, 1992)宣稱我
們已經從「第一」現代性過渡到了「第二」現代性,紀登斯(Giddens,
1994)分析了我們從「簡單」(simple)到「反射」(reflexive)式現代
性的過程,包曼(Baumann, 2000)討論了從「固態」(solid)到「流動
性」(liquid)的現代性。這些變化的核心,其實是從工業社會到後工業
社會此一轉變。工業社會的人經常陷於「團結凝聚」的關係中,例如,因
勞資立場不同而有的階級,然後階級又會影響政治過程,如政黨、利益團
體競爭及意識形態的辯論等。但是後工業社會則不然,通常這些社會已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第一章 緒論:了解意識形態 19

較為富裕,很少會為了基本生活物資而競逐。在普遍豐裕的生活中,人們
對生活品質及非物質性議題產生興趣,如道德、政治公義及個人成就感等
事物,其中包括了性別平等、世界和平、種族和諧、環保及保護動物等議
題。其次,社會結構及人際關聯已改變,工業社會中有立於階級及族群的
「厚實」的社會鈕帶,而後工業社會的特色是逐漸個體化及「輕薄」、流
動的社會紐帶。這表示了人們群體認同的色彩漸淡,而且對道德及社會議
題的既定觀點沒那麼強烈,所以後工業社會的來到把人從立基於「階級」
的意識形態中「解放」出來,使他們有尋找新認同的可能。
共產主義瓦解後意識形態的分歧化影響深遠,而且持續在進行中。
受影響最深的是社會主義。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綴飾的蘇維埃式革命社會
主義,因為規劃經濟明顯失敗及其國家威權主義的蠻橫,現已被揚棄。
而民主的社會主義也被波及,有些人認為它已經變質了;特別是,社會
民主黨人都不再對由上到下的規劃式經濟有信心,也接受以市場作為創
造財富的機制。所以,共產主義的瓦解及社會主義的修正,都讓新的意
識形態有機會出現。這些包括了民族主義,尤其是族群民族主義(ethnic
nationalism)替代馬列主義成為許多「後共產社會」的主要意識形態,以
及宗教上的基本教義派,逐漸在許多發展中國家取得影響力。另外,造成
911事件的全球性恐怖主義及反恐戰爭,也對新的政治意識形態有影響。
反恐戰爭成為新的意識形態戰線的重要因素,也是21世紀全球政治態勢的
關鍵。在杭廷頓(Samuel Huntington, 1993)高度爭議性的理論中,往昔
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對抗會被「文明衝突」(clash of civilizations)所
替代,其中最主要的是西方與伊斯蘭的對抗。
經濟、文化及政治的全球化在多方面影響了政治意識形態。首先,
它催生了共產主義的瓦解。這是因為第一,一
全球化(Globalization)
方面它使得資本主義西方國家的成長率從1970
因為科技進步而建立起的一
年代後陡增,擴大了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差
種複雜的互動網絡,使得在
遙遠不同地方的人之生活會 距,另一方面透過媒體散佈而在東歐地區吹起
彼此關連影響;全球化表示 了親西方及親資本主義的風潮。第二,由民族
民族國家正被穿透。 自決而來的政治上的民族主義也受到影響而式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20 政治的意識形態

微,因為全球化的關係民族國家已不再是絕對的政治組織形式及公民效
忠對象。代之而興的是對文化、宗教及族裔團體身分等的「特殊主義」
(particularist)意識形態認同。第三,全球化使得多元文化主義及移民現
象更明顯,導致更多的社會變成多宗教與多族裔並存。最後,全球化以
及其中所出現的資本主義擴散,也引發了反抗。在發展中國家出現了宗
教基本教義派與之抗衡,也產生了巴布(Barber, 1995)所謂的「聖戰」
(Jihad)對抗「麥當勞文化」(MacWorld)的景觀;而在已開發國家則
是因為無政府主義、女性主義及生態主義而推動了「反全球化」及「反資
本主義化」運動的興起。
所謂的「新」意識形態不僅是新,他們也與「古典」的意識形態有
數個不同,導致在意識形態的辯論上無論焦點或詞彙都需調整。第一,
焦點從經濟移到文化。例如,自由主義、保守主義及社會主義等都是經濟
組織的形態,或是對經濟模式的道德性評量。但是,「新」意識形態關
懷的是價值、信念及生活方式,而不是財富,甚至社會正義。第二,焦
點從階級轉到認同。認同就是將人置於特別的文化、社會、制度或意識
形態的脈絡中加以定位,也就是將個人與社會關連起來。它當然是反映
出個體化的社會趨勢,也著重了個體選擇權及自我定義權。這樣看來,
「新」意識形態不是給個人事先決定好的一些定位或框架,反而是容許他
有觀念上選擇的空間。這就表示往昔所謂政治上的發聲或行動現在已變成
普世主義(Universalism) 了生活形態的選擇。最後,則是有一個從普世
認為即使有歷史、文化等 主義到特殊主義的趨勢。例如,自由主義及社
差異,還是可以找到適用 會主義都共同承認啟蒙運動以來,對理性與進
於全人類的價值或原則之 步這兩種普遍價值的尊崇,但是像女性主義、
立場。
族裔民族主義、多元文化主義及宗教的基本教
特殊主義(Particularism) 義主義等,卻強調性別、區域、文化及族裔這
認為民族或社會間的歷史 些因素。也即是說,後者帶出了「差異政治」
或文化差異,無法被其他 (politics of difference)而非「普世性的啟蒙政
共通點超越或忽略的立
治」(politics of universal emancipation)。
場。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第一章 緒論:了解意識形態 21

本書之結構

本書乃要順著時間的次序來檢視各種意識形態,以求了解意識形態
的發展歷程及相互影響的方式。每一章的結構相若,先是有一個關於該意
識形態源起及發展的初步簡介,然後是對該意識形態中主要核心概念做解
析的一個主要部分。這個部分討論該意識形態的特色何在,也對它與其他
意識形態間的交會共同處有所分析。其後又會有關於該意識形態內的分支
之研究,不但討論混和型的(例如,保守的民族主義、社會主義的女性主
義,或是自由主義的多元文化主義等),也討論在此一大的旗幟下,這些
分支如何互補甚至矛盾,當然這一部分就是關於此意識形態的擁護者間之
差異所在了。最後一個部分是關於該意識形態現今的發展以及在21世紀
的展望。每一章後面都會有問題討論及進階閱讀。每一章中都會有對思
想家、名詞、對比概念提供說明的方塊。

問題討論

 果真如凱恩斯所說,實務工作者一定會是學院派發展出的某種觀念
的「奴隸」嗎?
 馬克思對意識形態的看法與主流社會科學有何不同?
 意識形態一定是虛假的嗎?如果是,何故?
 世上可不可能有超越意識形態的「中立知識份子」?
 是否所有的政治理念都屬於意識形態?或是僅有某些才是?
 所謂「新」意識形態為何是「新」的?
 何種程度上意識形態的認同變成了生活方式的選擇?

進階閱讀

Eagleton, T., Ideology: An Introduction(London and New York: Verso,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22 政治的意識形態

1991)本書特點是蒐羅了從馬克思主義思想家到後結構主義者等對意識形
態的各種不同定義。
Festenstein, M. and M. Kenny, Political Ideologies: A Reader and Guid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本書對於與意識形態研究有關的
文獻做了很好的蒐集,並且有不錯的評論。
Freeden, M., Ideology: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對各種概念做出生動易解的介紹,非常適合初學
者。
McLellan, D., Ideology(Milton Keynes: Open University Press, 2nd edn,
1995)對於意識形態中的各種概念有短而清楚、卻完整的介紹。
Schwartzmantel, J., The Age of Ideology: Political Ideologies from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to Post-Modern Times(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
1998)對於各種意識形態如何面對後現代社會的挑戰,做了廣泛的分析。
Seliger, M., Ideology and Politics(London: Allen & Unwin, 1976)對各
種意識形態做了很仔細的介紹,有些人認為是關於意識形態此主題的經典
著作。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第二章 自由主義


本章簡
本章簡介

從14世紀開始就有「自由的」(liberal)這個詞,但它有多重涵義。
拉丁字liber意為自由人階級;換句話說,就是既非農奴也非奴隸的人。它
也可以表示慷慨的,例如,慷慨的分配一份食物及飲料。在指涉態度時,
它可意味作風開明的。當然,這個詞也漸漸地被與自由跟選擇等觀念連結
起來。「自由主義」作為一種政治的態度是較晚出現的現象:大概在19世
紀上半葉,於1812年第一次在西班牙被使用。在1840年代,這個詞在歐洲
已被公認為是指一種獨特的政治理念。但在英國,它卻發展的較晚;雖然
在1830年代,輝格黨人(Whigs)已經開始自稱自由主義者了,但第一個
自由主義者政府卻直到1868年,由格來史東(Gladstone)執政時才出現。
自由主義的意識形態中最主要的一環乃是對個人的重視,以期建立一
個人們可以滿足自身利益,以及獲致自我實現可能性的社會。自由主義者
的人相信人類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懷抱有理性。這表示人人都應有最大
的自由,而且彼此相同。但是,雖然每個人都有法律上及政治上同等的權
利,他們應該以各自能力及工作意願強弱獲致相若的報酬。自由社會乃是
立基於憲政主義及同意之上,這樣主要是要保護公民免於受到專制暴政的
威脅。雖如此,古典的自由主義與現代自由主義間還是有重要差異。古典
自由主義要的是只管維持秩序及保障個人安全的最小政府,但是現代自由
主義卻認為國家應該幫助營造讓公民們能自立的環境。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24 政治的意識形態

起源及發展

作為一個系統性的政治思想,自由主義的歷史可能不會早於19世紀。
但是,在此之前的三個世紀內的一些理念及理論卻成為其根源。事實上,
如西布萊特(Paul Seabright, 2004)所言,自由主義的根源也許竟可追溯
至古早的農業社會,那時人們開始群居,並且首度必須嘗試著與外來的陌
封建制度(Feudalism) 生人交易與共同居住。然而,自由主義作為成熟
立基於農業的一種前現代 的意識形態,卻是歐洲封建制度的崩潰之後,因
社會制度,其內部有牢固 為市場及資本主義社會興起才有的事。在許多方
的社會階層化及須嚴格遵 面,自由主義反映了當時逐漸出現的中產階級的
守的義務關係。
心聲,他們的利益跟專制君王及封建貴族是衝突
君權神授(Divine right) 不相容的。自由主義的理念無疑是激進的:中產
認為所有俗世統治者係由 階級渴盼根本性的變革,甚至是革命性的轉變。
神所挑選,故其權威不容
即使自由主義一詞當時還未成為政治術語,17世
挑戰的政治思想。被視為
紀英國的革命與18世紀美國與法國的革命都無疑
替絕對王權辯護的最主要
理由。 蘊含了自由主義的成分。自由主義者們挑戰在君
權神授理論支撐下的絕對王權。為了反對專制主
專制主義(Absolutism)
義,他們立憲及設立代議政府。自由主義者們批
政治權力集中於少數人或
一人的統治型態。通常是
評封建貴族所享的政經特權,以及出生即決定一
指專制君王之政治。 個人社會地位的封建制度。同時他們也支持信仰
自由及質疑教會的權威。
19世紀從各方面來說是一個自由主義的世紀。在西方國家中工業化
普及,而且自由思想蔓延。自由主義者們倡議推行免於受政府干預的工業
化及市場化經濟,在其中企業得以自由追求利潤,而國家間也可以自由貿
易。像這樣的工業資本主義,從18世紀中葉起首先在英國開始,然後在19
世紀初期大盛。稍後此制度傳衍至北美然後到歐洲,先是西歐然後到東
歐。而當政治及社會發展的程度都是以西方觀點來衡量時,20世紀之後工
業資本主義大大吸引了非洲、亞洲及拉丁美洲的開發中國家。然而,有時
某些開發中國家也會因為其政治文化強調群體而非個人,因此導致他們拒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第二章 自由主義 25

斥自由主義式的資本主義。這種情況就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民族主義或
是宗教基本教義主義,而非西方的自由主義。在日本,資本主義發展成功
後卻是群體主義的,而非個人主義的風格。日本的產業界,強調傳統的責
任感及社群歸屬與忠誠,而非個人利益的追求。
自由主義無疑是西方政治傳統中曾出現的最強有力的意識形態。有
人還認為自由主義是工業化的西方,甚至是整個西方文明的代表精神。但
是,19世紀以來的歷史發展已明顯地影響了自由主義的本質。中產階級成
功地支配政治及經濟之後,自由主義的特質已經改變。原本激進,甚至革
命性的特性,已隨每一次的成功而消褪。自由主義開始趨向保守,不再倡
議改革及變遷,而是固守它所支持的那些自由主義下的制度。另一方面,
自由主義的理念也並沒有停滯。從19世紀起,不斷地工業化的過程,使得
自由主義者開始質疑或是修正早期自由主義的理念。早期自由主義者希望
政府愈少干預人民的生活愈好,現代的自由主義者則期待政府應該有適當
的社會福利措施,如醫療、住宅、年金及教育等,並且要控管經濟。這就

古典自由主義
造成自由主義內部被分為古典自由主義及當代自
(Classical liberalism) 由主義兩種。也因此,有人就認為自由主義內部
自由主義中的一支,主張 不一致、甚至矛盾,尤其是對國家角色的看法。
個人自由之極大化,以及 20世紀中自由主義橫掃全球,正如同從19
最小政府和市場經濟之制 世紀以來即流行於西方的代議政府,以及市場經
度。
濟制度散播到世界各地一般。美國的社會思想
當代自由主義 家福山(Francis Fukuyama, 1989, 1992)宣稱:
(Modern liberalism) 「我們正目睹了歷史的終結,也就是說,人類
自由主義中的一支,主張 意識形態發展到了終點,同時,西方的自由主
政府可適度地進行經濟及 義式民主也已經普及化成為人類政治的最佳形
社會干預,以促進個人更
式。」波比特(Philip Bobitt, 2002)也表達類
好的發展。
似的看法,他認為從1914到1990年這段期間,
自由主義式議會政治、共產主義及法西斯主義進行了一場「漫長戰爭」
(long war),彼此爭奪民族國家中的憲政結構之主導權,結果是自由主
義壓倒其他而獲勝。亞、非、拉丁美洲的民主化運動正說明了此趨勢,我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26 政治的意識形態

們也看到了政黨制度成型及市場的改革與自由化。在2000年時,世界上大
約三分之二的國家,已經明顯具備自由主義式民主的特質。但是,如同本
章最後一節所說,在它「勝利」的同時,自由主義也面臨了反自由力量的
挑戰,其中最顯著的是宗教基本教義主義,它在開發中國家及西方本身都
有。

核心理念―個人的重要性

從某一方面言,自由主義可說是已高度發展的西方世界的代表性意識
形態。其實自由主義與西方文明幾乎是成為一體的,因為在政治、經濟及
文化生活上,它的影響深遠到甚至難以被察覺出其存在了。18及19世紀的
啟蒙運動(Enlightenment) 自由主義思想家,由於受到啟蒙運動中普遍理
在18世紀達於預峰的一股思 性此一觀念的影響,經常會護持以體現個人自
潮,主張理性與進步,在多 主性、追求個人發展及圓滿為目的的價值觀,
方面挑戰了傳統的政治、宗 而這正是視自由主義為根基性價值的一種自由
教與學術觀念。 主義形式。這種形態的自由主義當然是傾向於
普世性的,也就是說它相信自由主義的理念,以及制度終將在人類歷史中
獲得最後勝利。所謂進步,就是具備自由主義式民主的精神。
然而到了20世紀,自由主義被視為是道德上中性的一種思想。因為開
始有人認為自由主義將「權利」置於「善」之上。換句話說,自由主義希
望能夠讓各人可自行定義什麼是好的生活,而且不介入任何對於「好」的
定義。從這點來看,自由主義不只是意識形態,而是企圖成為「後設意識
形態」(meta-ideology),也就是一組關於政治及意識形態爭辯的規則。
但是,這並不意味自由主義就是「做你自己的事」的哲學觀。自由主義固
然宣揚開放、辯論及自決,但是其中亦有強烈道德關懷。自由主義的道德
及意識形態立場存在於對以下這些價值的重視:

個人(the individual)
自由(freedom)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第二章 自由主義 27

理性(reason)
正義(justice)
寬容(toleration)

個人
在當代世界,由於「個人」這個概念我們太熟悉,以至其政治意義反
而常被忽略。在封建時期,不認為個人是獨立地擁有自身利益及自我認同
的個體。個人被視為是家庭、村莊、地方社群或階級的成員。他們的生命
及自我認同多半被所歸屬的團體之特性來決定,一代傳一代很少改變。但
在封建被新興的市場導向社會所取代後,個人面臨了眾多的選擇或改變的
可能性。有史以來第一次他們被鼓勵從自己的觀點來為自己設想。例如,
世代居住及工作都囿限在同一地點的農奴,此時開始變成一個「自由人」
而得以自行選擇僱主,甚至離開當地到都市尋求新的生活。
當封建逐漸崩潰時,一個新的智識氛圍出現了。理性及科學漸漸取
代傳統的宗教思維,社會價值也慢慢地變成以個人為重。每一個人都具
備了某些與眾不同的特質,也都有其獨特價值。古典自由主義的這種特
性,顯現於17及18世紀興起的自然權利理論中,稍後我們會討論。德國哲
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認為個人「本身應是目的」(ends
in themselves),而絕不能成為「達成他人之目的的手段」(means for the
achievement of the ends of others),也就是同樣地視每個人為平等而有尊
嚴的個體。但是,強調個人的重要性會有兩種後果。第一,它把注意力
導向每一個人的獨特性:個人乃是由內在特質所決定;其次,每一個人卻
都與他人是平等的。自由主義內的一些辯爭,事實上衍生自每個人都很獨
特,但又應與所有其他人都平等這一組對立的概念。
原子化主義(Atomism) 當然,重視個人是自由主義的特色,但是它
認為社會主要由追求自利 也在幾個方面影響了自由主義。它使得某些自由
及 自 我 具 足 的 個 人 所 組 主義者將社會視為不過是個人的集合,而其中的
成,如同原子般分散而各 個人,不斷地要滿足自身的需求及利益。這種觀
自獨立。
點常被與個人的「原子化主義」現象相提並論,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28 政治的意識形態

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
  個人主義即是將個人之重要性置於任何群體之上的一種信念。方法論上的
個人主義,意味個人應是政治或社會理論的核心,任何關於社會的陳述,應以
組成社會的個體為基礎。另一方面,倫理上的個人主義講求的是社會以造福個
人的權利、需要及利益為宗旨。古典的自由主義者及新右派認同自我的自由主
義,其重心在於強調個人的自利及自我依存。而當代自由主義者,基於發展這
個觀念,乃開始宣說個人精神的成長,應重於利益的滿足。

也會導致我們相信社會本身其實不存在:社會只是一群自我具足的個人之
集合罷了。這種極端的個人主義立基於一種很特別的「人觀」之上,就
是人是自我中心的,追求自我滿足與實現。馬克弗森 (C. B. Macpherson,
1973) 將早期的自由主義稱之為「占有式的個人主義」(possessive
individualism),因為它視每一個人為自己身體及能力的擁有者,在此方
人性(Human nature) 面上個人並不虧欠社會。對比之下,後世的自由
人 類 內 在 及 基 本 的 特 主義者對人性較為樂觀,他們相信自我中心的心
質,係天生而非社會所 態可以被社會責任感沖淡些,尤其是面對弱勢群
形塑極成。 體之時。但無論是主張人性本自私故順其自然無
妨,或是主張此私心應被社會責任調和,所有的自由主義者都一致同意,
應建立起一個每個人可以充分發揮潛能、實現自我的自由社會。

自由
對個人的極端重視自然地會導致對個人自由的重視。個人的自由對自
自由(Freedom) 由主義者而言是最高的政治價值,而且在許多方面
個人可以任意思想或 是自由主義意識形態中的最核心概念。對早期的自
行動的權利,但也可 由主義者而言,自由是天賦人權,也是人類生存的
以適用於團體或是國 最起碼條件。它同時也給個人得以經由選擇來獲得
家。
追求自身利益的機會:如居住何地、為誰工作與購
買什麼東西等等。稍後的自由主義者擴大地把自由看成是個人發展智能及
實現潛能的唯一可能條件。但是,自由主義者們並非認為個人都應該享絕
對自由。如果自由無限制,則會變成「放縱」―對他人的不尊重。彌爾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第二章 自由主義 29

彌爾(J. S. Mill, 1806-1873)

英國的哲學家、經濟學家及政治家。彌爾20歲時曾因為父親詹姆士
彌爾給予太嚴苛、負荷過重的教育,導致精神崩潰。他創立《倫敦評論
雜誌》並任主編,且從1865到1868年擔任西敏區國會議員。
彌爾多樣且複雜的著作,對自由主義的發展極為關鍵,因為它們
成為古典自由主義與現代自由主義的分水嶺。他對群體性傾向及傳統的
反對,固然源自於19世紀的觀念,但是他對個人生活素質與個體性的強
調,以及對婦女選舉權或是工人合作社的同情,卻開啟了20世紀之後的
新發展。彌爾的主要著作包括《論自由》(On Liberty, 1859)、《論代
議政府》(Considerations on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 1861)及《對婦
女的歧視》(The Subjection of Women, 1869)等。

在他的《論自由》(1972)中強調,「以權力限制一個群體中,某位個人
行為的唯一正當理由,是當他可能侵犯其他人之自由時。」彌爾的立場我
們稱之為「自由放任主義式的」(libertarian),因為他只接受對個人行為
最小程度的限制,而且還是當它會影響他人時。他清楚地區分每個人的行
為是「涉己」或是「涉他」,前者乃是無關別人,故應有絕對自由,而後
者乃是指可能影響或傷害他人之行為。彌爾不接受因為某人可能傷害他自
己的精神或肉體,就限制他的自由這種觀念。
因此,這樣的立場不會接受政府強制人民乘車繫安全帶、騎車戴安全
帽之類的作法,認為這和採行文化新聞檢查制度來限制人民閱聽內容一樣
不對。極端的自由放任主義者還可能基於同樣原因,捍衛人民吸食毒品的
自由。雖然個人是他自己身心的最高主宰,但每個人須尊重其他人也有同
樣的自由。羅爾斯(John Rawls)在他的書中也表明此一原則,就是每個
人都應同意人們彼此也都享有同樣的自由。
雖然自由主義者們同意自由很重要,但是往往對自由的定義有歧見。
英國思想史學者柏林(Isaiah Berlin, 1909-1997)在他的《自由的兩種概
念》(Two Concepts of Liberty, 1969)中,區分了「積極」(positive)與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30 政治的意識形態

各家看自由
自由主義者:他們會視自由為個人最高的價值所在。古典的自由主義者支持消
極自由,也就是無外在限制的自由或是選擇的自由,當代自由主義者們贊成積
極自由,也就是強調個人發展與成長的思想。

保守主義者:傳統上都支持一種對自由的較薄弱定義,也就是視自由為承擔責
任與義務,而非為所欲為,因為這樣會危害社會之穩定。新右派則支持在經濟
面的消極自由,也支持在市場經濟中的自由選擇。

社會主義者:基本上用積極的觀點來看待自由。例如,認為它是透過自主、創
造性的勞動或是社會合作,所激發出之個人自我實現。社會民主黨人大都引用
當代自由主義的觀點,視自由為個人潛能的實現。

無政府主義者:當然是視自由為絕對價值,相信任何政治形式的政治權威都會
限制人的自由。自由意味人在理性下自我意願及自主性的取得,而非僅是不受
人干涉而已。

法西斯主義者:拒斥任何形式的自由。真正的自由乃是絕對服從領導者,以及
把個人置於國家民族之下。

生態主義者:特別是那些色彩較鮮明而積極的,都視真自由為個人與宇宙或外
在生態環境的合一。與政治自由相對比,這樣的自由有時被稱為「內在」自
由,也就是「自我的真實存有化」(self-actualization)。

宗教基本教義主義者:視自由為內在精神上的特質。自由表示與上帝意志合
一,精神上的圓滿與對宗教領袖的順服。

消極自由 「消極」(negative)的自由。早期的自由主義者
(Negative freedom) 都贊同消極自由,因為他們深覺自由即是每個人免
個人免於受外力干預或 於受外力干擾,自由從事任何事情的狀況。這種對
限制之自由狀況。 自由的觀念被稱為「消極」乃是因為沒有外力的
積極自由 拘限。而當代的自由主義者卻比較認同「積極自
(Positive freedom) 由」,也就是柏林所認為的做自己的主人、每個人
個人具備自主性及能夠 都達到自主性下的自由。能做自己的主人,意味人
自我實現之自由狀況。 需要發展智能、擴大視野及成就自己,也即是強調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目資料

政治的意識形態/Andrew Heywood 著; 陳思賢譯


—初版.—臺北市:五南, 2009.1
面; 公分.
譯自:Political ideologies: an introduction
I S B N 978-957-11-5396-4 (平裝)
1.政治理論 2.政治思想 3.意識形態
570.11 97017924
1P03
政治的意識形態
Political Ideologies: An Introduction

作  者 — Andrew Heywood


譯  者 — 陳思賢
發 行 人 — 楊榮川
總 編 輯 — 龐君豪
主  編 — 劉靜芬 林振煌
責任編輯 — 李奇蓁 許珍珍
封面設計 — P.Design 視覺企劃
出 版 者 —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地  址:106 台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二段339號4樓
電  話:(02)2705-5066  傳  真:(02)2706-6100
網  址:http://www.wunan.com.tw
電子郵件:wunan@wunan.com.tw
劃撥帳號:01068953
戶  名: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台中市駐區辦公室/台中市中區中山路6號
電  話:(04)2223-0891  傳  真:(04)2223-3549
高雄市駐區辦公室/高雄市新興區中山一路290號
電  話:(07)2358-702  傳  真:(07)2350-236
法律顧問 元貞聯合法律事務所 張澤平律師
出版日期 2009年1月初版一刷
定  價 新臺幣 450 元

©Andrew Heywood, 1992 of first Publication


First published in English under the title Political Ideologies, 4th
edition by Andrew Heywood by Palgrave Macmillan, a division
of Macmillan Publishers Limited. This edition has been translated
and published under licence from Palgrave Macmillan.The Author
has asserted his right to be identified as the author of this work.
※版權所有•欲利用本書內容,必須徵求本公司同意※
Complex Chinese translation rights © 2009 by Wu-Nan Book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