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5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

tw
或來電(02)2705-5066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序 

思想史之領域猶漫漫長路,筆者匍匐學步,顛躓於
斯,時有迷惘,偶有所得。此稿之付梓,並非對此主題
已有所結論,亦祗回顧道途中之足履痕跡而已;而修正補
綴,亟待來日有所寸進之時。

學界前輩的勉勵及指謬,台大政治系師長及同仁的
匡正與鼓舞,俱銘記於心,感懷由衷。而文史哲之治學
猶道長煉丹,爐火純青際乃兩鬢斑白時。筆者研究資歷尚
淺,所見所思之疏漏自然可期,尚祈先進不吝斧正。

本書為筆者西洋政治思想史研究系列中關於近代英
國之部分,重點乃在17、18 世紀時英國如何轉型,以至
於有19、20 世紀之輝煌。而當代英國之部分將於稍後發
表,以為接續。

最後,謹將本書獻給 先父陳興先生及家母黃淑昭
女士。

陳思賢 謹識
民國87年春
于台北縣板橋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目錄 

目錄

PART 1 伊莉莎白都鐸與司徒亞特初期 1

第一章 絕對王權與有限王權 3

PART 2 司徒亞特中期至漢諾威初期 17

第二章 古老習慣與古憲法政治理論 19
第三章 自然權利與理性主義政治理論 29
第四章 公民道德與古典共和主義政治理論 57

PART 3 喬治三世時期 81

第五章 美洲革命:「黃金新紀元」思想 83
第六章 柏克:英國人的自由與傳統中的智慧 103
第七章 結 語 139

附錄一 英國風的《君王論》:莎士比亞《亨利    
    四世》(上、下)為君之道的探討 143
附錄二 打破「差序格局」的「自然權利」―    
    簡論潘恩的激進政治 191
參考書目 213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Part 1
伊莉莎白都鐸與
司徒亞特初期

都鐸王朝的最後一位君主伊莉莎
白帶領英國驕傲地揮別 16 世紀而迎接
司徒亞特的來到。擊敗無敵艦隊(the
invincible Armada)、國內產業的逐
漸發展及宗教領域的嘗試努力整合等,
這些都使得英國在內部的發展及對外的
地位上首度成為歐洲國際社會的一顆明
星,也讓莎士比亞及其僚友們得以歡慶
所謂英吉利文藝復興的來到。就在這樣
的一個背景之下,英國政治思想的新頁
也悄然展開。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第一章 絕對王朝與有限王朝 

第一章

絕對王權與有限王權

16世紀歐洲政治思想的舞台在法國而非英國1,這乃因為
後半葉的嚴重宗教衝突在法國激起了重要的王權及反王權理
論,而這些理論隨後亦在英國造成影響。大抵而言,都鐸英格
蘭在伊莉莎白之前其政治思想多集中於討論政教衝突問題,如
果對國家之目的、王權之本質等問題有所探究,亦著墨不多;
而到了女王後期,約莫是1580年以後,此現象有了轉變,探
討主權、王權界限等的理論開始發達,而這多半是受了布丹
(Jean Bodin)的《國家論》(Six Livres de la Republique)於
1576年出版的影響2。史家大都同意,都鐸王朝是英國傳統封
建政治轉型的關鍵:由於薔薇戰爭的影響及工商業的興起,貴
族階級逐漸沒落而所謂的「中間階級」(the midding class)開
始出現填補其空間;而當貴族凋零而亨利八世又掌控教會之

1 塞班(George Sabine)似特別強調此點,見氏著 A History of Political Thoery


(Hinsdale, Illlinois: Dryden Press, 1973) p.348.
2 以上觀點為專研16世紀政治思想史之學者 J. W. Allen 所持,見氏著 A 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London: Methuen, 1960), pp.247-250.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西洋政治思想史-近代英國篇

後,絕對王權的架構就隱然成形了。因此當伊莉莎白建立的如
日中天的統治成為事實之後,對王權作理論上的探討就隨著布
丹旋風吹入而成為水到渠成之事了。

如果把英國此際有關絕對王權的理論作一區分,大致可
得到兩類,一是著眼於擁護王權,強調王權至上與君權神授,
而另一類則致意於建構「主權者」(the sovereign)之理論,
著重「大一統」為政治體所帶來的裨益(commonweal)。布
丹的理論雖替王權張目,而他本人也不諱言偏愛王治,但另外
他也替「主權」這個概念作了一般性的初步理論探討,所以他
實可稱兼為上兩類理論的先驅。第一類包括了蘇格蘭王詹姆士
六世(即1603年以後的英格蘭王詹姆士一世)及菲爾默(Sir
Robert Filmer)絕對王權理論3,而第二類則包含艾略特(Sir
Thomas Elyot)、海華德(Sir John Hayward)、克萊格(Sir
Thomas Craig)及胡克(Richard Hooker)等人的著作。實際
說來,第二類理論並不是「絕對王權」理論,因它雖受都鐸王
權剌激而生,但卻與一昧擁戴君主專治之氣味漸行漸遠,而應
稱為「絕對主權」理論;而這類理論強調為了人民的福祉以及
經由人民的「同意」而方生主權的絕對性,故其在後一世紀的
發展可能與絕對王權大異其趣,甚至竟相反。

詹姆士一世在1598年(那時他應尚是蘇格蘭的詹姆
士六世)出版了《君主國家之真律》(Trew Law of Free
Monarchies),這是一部標準的宣揚「絕對王權」的書,然而

3 Allen 卻並不認為詹姆士一世可算是君權神授說的作者,他以為此說始出於17世紀
的菲爾默,而在16世紀時尚未真正成立。見氏著之前揭書,p.270.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第一章 絕對王朝與有限王朝 

尷尬的是竟然是由一位國王所親自寫出。他討論蘇格蘭王權的
起源,認為在初始這個王位並非是由某人或某些家族「入主」
蘇格蘭民族而生,而是由一位英雄 Fergus 在這片土地上創建
了一個國家後所產生的;所以這片土地上的一切文物典章制
度及政府等等,都是由此人及其後裔所設,而非由他們「接
收」。因此,「我們必須說,是國王創造了法律,而不是法律
創造了國王。」4 即然國王在一片土地上的地位是如此高,那
他就可比擬為天地間的上帝一般,對他所掌握的事物享有絕對
的權柄:「他們可使臣子成為臣子,亦可使其不為臣子;他們
使物起,使物落;使物生,使物死;可用任何理由審斷其臣子
而不受任何人的干涉―上帝除外。他們可任意崇高卑賤之物
而卑賤崇高之物,並將臣民耍弄如棋子般。」5 而這種無比的
權力―宛若人間上帝―若非經由上帝認可且來自於上帝,
還可能由何處來呢6?詹姆士以人世間至尊以喻君王,對於當
時的某些人言,可能並非完全無法接受,只可惜他標明的立場
可能遠較他所能提出的理由來得明顯―以一個君王來說,與
其說他在「說明」什麼,不如說他在「宣示」什麼。然而其後
的菲爾默則不同,他確是在找尋一種「理論」,以期用說理來
讓人們接受絕對王權。雖然《君父論》是1680年在菲爾默身
後約三十年才出版,但這卻是他首先完成的著作,君主之於
人民猶父親於家人,都享有完全的、絕對的權力,這是人類
組織中最原始的定律;君主與父親很自然地「擁有」整個國

4 見氏著《君主國家之真律》。轉引自 Allen, op. cit., p.253.


5 這是他1609年3月21日之演說。轉引自 Allen, op. cit., p.254.
6 但 Allen 不認為這是詹姆士一世為君權神授說所找的好的論證,見 Ibid., p.255.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西洋政治思想史-近代英國篇

家及家庭,他們不對任何人負責,上帝除外7。君王的權力是
「自然」的(natural power of kings),而如有所謂「人民的自
由」,其卻非自然(unnatural liberty of the people),故人言
「天賦自由」(natural freedom of mankind)云云實是一種嶄
新的、雖有可能但卻危險的意見(new, plausible, and dangerous
opinion)8。而「君」「父」的這種絕對權力是在人類歷史過
程中由上帝親自授與的,我們可以從舊約聖經中找到證據:根
據〈創世紀〉的記載,在洪水之後諾亞的三個兒子及其子孫分
居各地而成為現今各民族及國家的起源;故家長自然即是部族
領袖或君主,而現今的君主即是當時君主的後裔子孫。

詹姆士及菲爾默的君權神授理論無疑地替啟蒙時代初期
的英國政治思想投下了一個難題。在文藝復興之後,人本主義
及個人主義之說漸入人心,這原本就對「君權神授」及「絕對
王權」之說有腐蝕根基的作用,再加上中世紀末期所留下的
一個寶貴遺產―憲政主義(constitutionalism),就使得「王
權至高無上」(即是所謂的 imperium legibus solutus)9 的一
向觀念開始面臨自政教衝突以來的另一次嚴重挑戰。中世紀
憲政主義與現代的憲政主義不同,現代憲政主義一般指為保
障人權、制約政府權力因而制定憲法以規範之,而中世紀的
憲政主義則有較含混而廣闊的意含,但卻不是指對「天賦人
權」的保障而立法。它乃指在中世紀普遍流行的一些觀念之下
(如權力的出現是為了謀求人群團體的福祉,一個團體應由一

7 Patriarcha, VI & VII.


8 lbid., I.
9 即是「超越法律的權威」之意。imperium 是政治權威,若其不受法律所限,則必
定是一種最高的權威無疑。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第一章 絕對王朝與有限王朝 

套基本的法律―leges imperii―來自律等),普遍同意權
(general consent)理論遂興起,繼而亦有政治權力不能漫無
限制的主張,於是「依法而治」(rule by law)及設立某種制
衡機制便成為節制政治權力的原則,這也是中世紀憲政主義最
主要的表現方式。它與現代觀念的最大不同在於,它並沒有特
定的人權要保護,也沒有公認的最佳政府組織類型以為範式,
而只是要尋求某種方式使權力不致成為任意與絕對的。而有趣
的是,這個於今看來頗具「進步」色彩的觀念卻或多或少和封
建制度的特色有關。封建本意為「裂土分封」(feudum),乃
是一種巧妙的層層契約關係,透過權利義務相對緊扣的特殊安
排,國王與諸侯、領主與附庸之間的關係是有限權力與有限
義務、權力分散而非權力集中;也就是說,在封建制之下,
政治權力本身就受到來自制度面上的很大拘限,並且「依法
而行」―封建制中最重要的機構是feudal court―的傳統使
得政治權威成為有限與受牽制的,而這不正是當代政府特質
的雛型?以英國來說,這種思想就表現在王權的行使同時包
含「王治」及「法治」的觀念上。按照馬克衣文(Charles H.
McIlwain)的說法,英國13、14世紀時的布來克頓(Bracton,
Henry of Bratton)、弗特斯鳩(Sir John Fortescue)對英國
王權的看法正是其中世紀憲政主義思想的代表。布來克頓認
為英王的統治包含兩種不同性質的權力,一是「個人決斷的
統治」(gubernaculum, government),一是「依法而行的統
治」(jurisdictio, jurisdiction) 10。Gubernaculum 之原意是

10 請見 McIlwain, Constitutionalism Ancient and Moder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47),


p.77.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西洋政治思想史-近代英國篇

「掌舵」(the holding of the tiller),顧名思義其為「個人權


衡」之意;Jurisdictio 原意為「法律所言」(the saying of the
law),即為「依法而行」之意。而弗特斯鳩有句名言,他認
為是時英國的政體為 regimen politicum et regale,此處 regale
自然是王治之意,而對politicum之精義則後人看法不一,有人
認為代表「王與議會共治」,馬克衣文則以為此應即是前述
布來克頓所謂的法治(jurisdictio)11。但無論如何,politicum
代表的是受某種機制制約的王權殆無疑義,故所謂的regimen
politicum et regale實質上就是指在有些事情上國王可以專斷、
有些事則否的一種「非絕對王權」政體。

而代表中世紀末英國憲政主義思想的布來克頓及弗特斯
鳩所提倡的有限王權觀念在16世紀時得到了更進一步的發揮,
那就是史密斯(Thomas Smith)及史塔基(Thomas Starkey)
所持的「混合政體」(mixed constitution)理論。史塔基著有
《對話》(Dialogue),宣揚國家各個組成部分或階級間應維
持合作、和諧關係,而按適當比例相連結以組成政府,並透
過普遍參與來促進道德生活及謀求公益12。但因《對話》遲至
1871年始出版流傳,故我們在論較16世紀末思潮時暫不論他。
而史密斯之大著《論英倫共和國》(De Republica Anglorum)
則自1583年出版公來便受矚目,在其內容中他表露了與西塞羅
幾乎一致的對國家的定義,他認為國家即「一群自由人為了共
同目的及誓約遵守共同規範所組成的團體,而如此作的最終理

11 據馬克衣文的說法,「共治說」可以 Reverend Charles Plummer 為代表;後者認為


politicum 即是 repubican,而前者堅持 politicum 是constitutional. 參見前揭書,p.88.
12 關於《對話》的討論,可參見 Allen, op. cit., pp.142-153.
13 De Republica Anglorum, I, 10, p.20. 轉引自 Allen, op. cit., p.264.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第一章 絕對王朝與有限王朝 

由是確保他們在平時的福祉及戰時的安全。」13這段話有三個
重點值得我們注意。一是「自由人」,二是「共同規範」,三
是共同的「福祉」及「安全」。從第一點論,政治體成員應有
所謂的「基本權利」並得到主權者的認可與保障,因不論其為
何;第二當然是「依法而行」的意思;第三則指出國家之成在
於使人民均享公益,而並非是某人或某階級的私器。這幾個特
色加總起來便與古希臘的城邦、古羅馬的共和政治思想近似,
都強調共同的參與及權力的「擴散」或「非絕對化」。在這種
理念的籠罩下,無怪乎史密斯要視英國為一個「有限王權」、
「權力制衡」的政體;他認為英王的權力要受巴力門的制衡,
無論制定法律或徵稅都須在國會中為之,也即是並無所謂的
「英王的權力」,而只有「議會中的英王之權力」(king in
the parliament)。巴力門代表整個的人民、自由人(也即是西
塞羅所謂的populus),而其中的上議院代表貴族,所以英國
的政治實是王室、貴族與平民三個群體共同合作的結果。但這
是指制度與結構上的組成,而實際整個社會生活的運作卻是靠
一組有權威性、受尊崇的「規範」―即是法律―來指導,
也即是說,整個政治機制最終的目的在推出一系列有正當性的
法律(立法)並施用之(司法),如此一來,一方面任何權力
的行使都可看成是受到「公益」的前提所拘束14,另一方面,
(廣義的)「法庭」可被看成是整個機制中最重要的機構,而
所謂巴力門正是最高的法庭15。而總而言之,在史密斯的觀念

14 當然,這是理論上如此,並非實際必如此。
15 Allen及Sabine二人都同意《論英倫共和國》中最強調的是「法庭」(courts of
law)在共和國中所擔負的重要功能及巴力門就是英倫最高的法庭,且Sabine又認
為Smith並不刻意區分立法與司法。見 Allen, op. cit., p.265; Sabine, op. cit., p.416.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10 西洋政治思想史-近代英國篇

中,英國不但是個非絕對君權的中世紀「憲政主義」國家,抑
且還是個政治權力均衡的「混合政體」。

這樣的思想當然是絕對王權理論想要擅長的一個大障
礙,他強調權力的均衡,強調巴力門的重要,在在都企圖表
現「絕對」不應是政治權力的最佳使用方式。然而,如前所
述,此時尚有另外一股思潮亦與詹姆士一世及菲爾默的絕對王
權理論不同調,那就是包含了艾略特(Sir Thomas Elyot)、
海華德(Sir John Hayward)、克萊格(Sir Thomas Craig)及
胡克(Richard Hooker)等人的強調因「同意權」16 而形成政
治體的理論。前三人或因年代稍早(艾略特)17,或著作較晚
刊行(克萊格)18,及一般而言其重要性均不及胡克,故於此
請僅以寫作於本世紀末期之胡克(1554?-1600)為論。其鉅作
《教會國家的法律》(The Laws of Ecclesiastical Polity)可謂
是承接中世紀轉續近代思想之作,有相當的重要性。本書最
重要貢獻當在於論究政治義務此一主題,並以此為中心建立
一體系性之政治哲學,也為16世紀英國政治思想劃一句點。
當然,16世紀宗教改革後所引發的教派紛爭,在英國的情況
並不比歐陸來得好,清教徒與國教會(the Anglican Church)
的尖銳衝突,是為引發胡克作此書之動機。在法國自囂格諾
教派(the Huguenots)興起及1572年巴黎的巴梭羅渺屠殺慘
案(St. Bartholomew’s Day Massacre)後,在1576年出現了
《國家論》,布丹力思建構一有關主權之政治理論以期和平

16 「同意權」(consent)與「契約論」尚有一段差距,前者可謂是中世紀後期的一
股重要思想。只有胡克可稱已具「契約論」思想。
17 Elyot (1490-1546).
18 其作品英文版首出於1703年,見 Allen, op. cit., p.256.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第一章 絕對王朝與有限王朝 11

秩序之來到。而在伊莉沙白之英格蘭,宗教衝突令女王憂心不
已 19 ,天主教與清教徒均不服從都鐸王室為首的國教及其教
儀規定(ecclesiastical laws)。天主教人數雖不少,但自亨利
八世以來,受壓制極深 20,他們固憤怒於1534年的 《國王至
上法》(Act of Supremay),亦不可能接受稍後的《共同祈禱
文》(Book of Common Prayers),後來乃走宮廷路線尋求外
援以謀立天主教之君主;清教徒則在理論與行動上均有對策以
應當道,持續抗爭不斷21,否則就移民北美洲,曾造成了著名
的「瑪利期間流亡潮」(the Marian exile)。鑑於清教徒問題
的日益嚴重,胡克亦效法布丹起而立說,謀以基本政治理論之
探討而根本解決此問題;雖然,他並未仿效後者之理論,而乃
是以類似「政治義務」之概念為討論主軸。所謂政治義務的觀
念是指國民對主權者及法律有一必須服從之道德義務;如果考
究地說這是17世紀以後才興起的概念的話,那胡克就顯然是用
在此之前―中世紀―的若干觀念來趨近這個概念的。要說
什麼人把中世紀的思想作了重要的歸結的話,那這個人可能就
是提供胡克為解決政治義務問題所須的靈感的人。這個人就是
聖湯馬斯(St. Thomas),而這個靈感就是「理性」、「自然
法」與「政治秩序」的關連性。

從希臘、羅馬以迄於中世紀的思想傳統中,一直有股由

19 女王嘗謂,在一個國家中,即使久遠以來被認為是國家整合致命傷的貧富差距亦
不如教派衝突般地撕裂一個國家。在她的父王亨利八世創建英國國教派後,英國
社會及王位繼承受宗教問題困擾亦達二世紀之久。
20 教會財產被沒收,神職人員無法再任政府要職,這些是較著者。另外,摩爾(Sir
Thomas More)問斬,也是一個驚心動魄的插曲。
21 迦地納(Gardiner)稱英國內戰為「清教徒革命」,良有以也。見 S. R. Gardiner, A
Student’s History of Englad (London: Longmans, 1920).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12 西洋政治思想史-近代英國篇

法律來管理群體、由法律來建構秩序的觀念,這可視由亞里
士多德、西塞羅、羅馬法學家及聖湯馬斯等人一脈相承,我
們可姑且稱為「法律-自律-秩序」典範。而他最大的特色
在於視法律為雙面之利刃―同時滿足人的需要與規範人的
行動,也即是說,遵守法律即符合個人之利益,亦符合社會
之需要,不管在任何型態的政體之下。究其原因,除了最基
本的理由―「規律化」即是「秩序化」―之外,亞里士
多德強調法律本身常是經驗、習慣的化身,因此它是有裨於
人、滿足人的需要與有過去成功的實效的。而在西塞羅作品
中,法律變成了連結人與人間的基本關係的總結,甚至國家
亦只不過是人與人之間形成的「法律團契」、「法律會社」
(juris societas, partnership of law)而已22。而另一方面,也從
西塞羅開始,人的「理性」與「自然法」進入了法的理論之
中。於是經西塞羅整理後的這兩支觀念,橫亙中世紀而傳沿至
今其影響不絕。然若人的「理性」來自於「天啟」,則討論
「上帝」、「理性」與「自然法」的集大成者自非聖湯馬斯莫
屬。聖湯馬斯給予了我們一個清楚的法體系的觀念;永恒法
(lex aeterna, eternal law)→神聖法(lex divina, divine law)→
自然法(lex naturalis, natural law)→人為法(leges humanae,
human laws)。人為法即是民法(jus civile, civil law)其作為
法律的屬性,它是人的智慧及經驗的結晶,而永恒法則是上帝
的智慧;民法的法理泉源須是自然法,而自然法則有待神聖法
或永恒法啟示其內容。民法是制定法(positive law),但我們
如何知道制定法是合於自然法原則的?這是由於我們知道什麼

22 De Re Publica, I, 32. 原文是“Is not the state nothing else than a partnership in law?”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第一章 絕對王朝與有限王朝 13

是自然法。早在希臘時代,這個問題就被悲劇作家所討論。索
福克里斯(Sophocles)藉著安提格尼(Antigone)回答克里昂
(Creon)的話點出了「天理」與「人法」的優位性問題:安
提格尼認為上天寫在她心中的「不成文法」―雖然我們不知
道它何時何地始出現的―必須超越國家的法律而成為我們行
為的最終依循23。而在紀元前1世紀,西塞羅亦重新拾起這個
問題:他指出自然法是世上最高的法則,其內容即是上帝賜與
人類的自然理性,人皆天生秉賦之,也因此人皆平等24。但若
問人的自然理性或自然法的內容如何落實(於不同時代、不同
地域、不同事物),則聖湯馬斯告訴我們此有賴基督教義之指
引,聖經(Scripture)及道(Logos)就是神聖法及永恒法的
含蘊及啟示,於其中我們窺得並領受上帝的智慧,以及恩寵。
早先,奧古斯丁(St. Augustine)曾質疑人類理性的能力,他
接受聖保羅的說法認為人在「墮落」(the Fall)之後,不但
失去了自由意志,連理性的能力也受到極大的限制;因此,若
不與上帝接近,他不僅不能自立,亦無由獲得「救援」。但聖
湯馬斯卻承襲亞里士多德對理性的樂觀態度,只不過稍加保留
與修正:他認為對現世事物的了解與管理、甚至對環境的支配
上,理性都有其不可否認的功能,但如有信仰加以輔助,則錯
謬的機會將減少。理性本是上帝賜予吾人之禮物,而信仰卻是
使此禮物發揮最大效能的訣竅;理性是天生而成、自然而得的

23 Creon 是底比斯國王,Antigone 的兄弟因叛國罪而須被處死,而照該國法律如此之


罪犯要被棄屍荒野,不得埋葬。但是 Antigone 卻不顧國王的懲罰堅持要安葬其兄
弟。她說她如此作不是有意渺視國家法律,而是在遵從一套更高的法律―天理
良知。
24 事實上,柏拉圖的政治思想也可看成是圍繞此主題建構而成。可參見拙著:《司
西洋政治思想史:古典世界篇》(五南,民國88年)。而西塞羅對此的討論見 De
Re Publica, Book III.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14 西洋政治思想史-近代英國篇

天啟,信仰則是後天去追尋天啟,當理性及信仰能相輔相成,
人追求智慧的過程才算完成。由此可推知,基督教國家的法
律,因其須合於教義,且法律本身之成又反映了自然法的規
則,故其必然是理性及信仰的融會;人服從國家的法律,就是
服從自己的理性及服從上帝的意旨。因此,由於信仰使我們更
能信賴理性,由於信仰使我們作為一個理性的動物能參與「永
恒法」的探究―也就是落實「自然法」的內容而在世間尋得
理想生活之原則,所以西塞羅的名言「正義的基礎在於忠誠的
信仰」25,在聖湯馬斯的體系中得到了完整的詮釋。

對胡克而言,聖湯馬斯所傳衍下來的法的觀念無疑是一
個重要的墊腳石,讓他得以順利解決「人為何要服從法律」這
個問題;但胡克是16世紀而非14世紀的人,他面臨的環境與湯
馬斯不同,普世教會被教派分立的局面所傷,而國家的俗世性
格26亦漸強烈。所以他仍須面對的問題是:國家的法律的重要
性為何高於宗教的歧異性?為了解決此一問題,他深入了政治
理論的核心,以致導出了對國家起源及政治義務等觀念的精彩
探討。胡克首先指出,人作為一種生物,必須結群而居:在生
理上無社會生活之互助分工則無以謀衣食圖溫飽,而在心理上
無社會生活之交際關懷則飄零似浮萍無歸屬。群居即屬絕對之
需要,則維持其安定及秩序乃為吾人理性所能推衍得之第一定
律;維持安定及秩序須靠法律,則法律之崇奉乃為群居生活首
要之務27。至此,似乎與聖湯馬斯之結論無多大差異,祗不過
25 原文是“fundamentum justitiae est fides” (faithfulness is the basis of justice).
26 即是所謂的 Erastianism,其基本立場是教會是國家的一個部分,宗教生活須受政
治生活中的規範所節制。
27 Richard Hooker, Of the Laws of Ecclesiastical Polit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ed. Arthur McGrade, Book I, ch. 10.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第一章 絕對王朝與有限王朝 15

其係由功利效用之立場立論。然而要任何人接受以上之論點應
不困難,但接下來的問題才算棘手:怎樣的法律方算適當?誰
訂的法律才應遵守?胡克於此結合了中世紀的傳統及文藝復興
的精神,點出了處理此問題的劃時代性思考方式。一個群體有
權替自己訂定法律管理自己,且其統治權威須徵得群體的普遍
同意(universal consent)才享有正當性,這些都是中世紀留傳
下來的觀念。而如此所表現的是一個自治自主群體的觀念,任
何權威的加諸其上,不但需要獲其認可,亦須為其謀福祉。但
個人與這個群體間的關係究竟如何,則中世紀之理論並未作深
入探究,而中世紀之歷史亦缺乏鼓勵此種探究之動機。迄文藝
復興及宗教改革後,個人的價值被提升至重新檢視許多理論的
樞紐位置,普遍同意權的理論於此獲得更精緻化的機會。就胡
克而言,每一個人依其「理性」(law of reason)而替自己作
選擇,而此「理性」乃為一種「天生而成」、「不證自明」對
事物判斷之能力。在莽昧時代,罪惡叢生,民不聊生,而人類
竟能免於滅絕,實有賴上蒼庇祐;迄有文明法制之後,雖罪惡
未絕,但較諸往昔已幸甚!故每一人如不同意立尊長以治國君
民,則衝突禍患不止;而在每人均願意樹一權威以弭亂止爭之
同時,國家或政治社群於焉成立。此權威有制法之權,而法之
實施乃使社群可享秩序及和平。故對胡克言,同意與權威乃同
時出現之事:當每一個體皆願進入法制及政治社群中之時,權
威始生,法律始生,秩序始生28。而個體願意進入政治社群中
乃個人理性推衍所得之必然結果,不太需要其他外在原因加以
證成。於此胡克雖未揭櫫契約論之名,卻了然有其實。而亦因

28 Ibid.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16 西洋政治思想史-近代英國篇

此「契約」之成,受委任之制法者始出,而其制定之一切法
律亦應皆具正當性,以利對此社群之管理。此處「一切」法
律包含了「民法」(civil laws)及「教儀法」(ecclesiastical
laws),亦即是俗世及精神生活皆納入其中。故人類遵其理性
而行,則自然對主權者(即制法者)及一切法律有服從之義
務,此即今世所謂之政治義務。然若有人(如清教徒)曰,精
神、宗教生活乃獨立於政治之外,不應受所謂「契約」、政
府、法律之約束,則以胡克的立場言,如此一來,以往「雙劍
論」(Doctrine of the Two Swords)所出現的問題又將浮現,
也即是政教的重疊地帶將會引發無限的衝突。唯有統一的權威
才能避免爭議與矛盾,亦即唯有絕對服從主權者的命令才有
和平。但如此一來豈不犧牲了某些人的宗教自由?胡克的解
釋是,君王所能頒法統一的是整個宗教信仰中外在的、形式
的部分,亦即是教儀,而他的本質卻是「無關緊要之部分」
(things indifferent),故硬行將之統一所帶來的弊將小於避
免掉嚴重宗教衝突所帶來之利29。而接受整個「俗世化主義」
(Erastianism)的必要性及優點是極為明顯的。故總而言之,
胡克對個人理性及政治秩序間關係的探究,不但幫助他討論了
英國清教徒的歸順問題,同時亦幫助我們建立了對政治權威來
源與性質的新的詮解。當然,也由於《教會國家的法律》的出
現,替16世紀及都鐸王朝的政治思想史留下了一個精彩的句
點,自然也替後來的司徒亞特王朝思想啟發了不少靈感。

29 Ibid., Book VIII, passim.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Part 2
司徒亞特中期
至漢諾威初期

查理一世與共和時期─查理一世
在1625年即位後,替英國的政治發展史
開啟了新的一頁,英國首出的「共和」
時期可謂因他而生,而各種政治思潮也
在他在位期間或被弒後風起雲湧,薈萃
爭輝。固然,查理繼承其父詹姆士一世
的王權至上理念,並一意孤行,導致了
他的走上斷頭台,但在這些政治劇變背
後的意識形態背景,卻有著精彩的發展
歷史,值得我們考察。也可以這麼說,
17世紀英國政治思想所以蓬勃耀眼,還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得感謝查理這個悲劇人物作為其催化劑,使得「內戰」
及「共和」成為蘊釀政治理論寫作靈感的重要因素,古
憲法政治理論、理性主義政治理論及所謂的古典共和主
義政治理論都在此時陸續登場。
司徒亞特復辟與詹姆士二世─ 王位排斥法
(Exclusion Bill)與光榮革命的蘊釀。
奧古斯都英格蘭─農業與商業,道德與財富,長
治久安與腐化。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第二章 古老習慣與古憲法政治理論 19

第二章

古老習慣與古憲法政治理論

波考克(J. G. A. Pocock)在1957年出版的《古憲法與封
建律》(The Ancient Constitution and the Feudal Law)1 替17世
紀英國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帶入了一個新的主題:也就是,習慣
法(commen law)思想成為介入司徒亞特王朝歷史變遷的一
支政治語言。我們且來看看他在別處對古憲法說與習慣法所下
的精要定義:

古憲法說的基本架構約莫成形於1600年。它乃習慣
法法學家之作,而深受有關英國習慣法之種種假定
的影響― 此等假定乃深植於每一習慣法學者之
心。根據此等假定,英國之所有法律均可稱為習慣
法;其次,習慣法乃為共同之習俗,此習俗源自民
間而經由法庭所宣告、解釋及施用;再次,所有習
俗顧名思義而知其久遠無可考(immemorial),因

1 J. G. A. Pocock, The Ancient Constitution and the Feudal Law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Reissue).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20 西洋政治思想史-近代英國篇

而若宣告任何法律之成立即如同宣告其內容乃為久
遠無可考之習慣。此等假設稍後均被採用以為歷史
解釋之基架,而由是而生之歷史解釋將植基於過去
的記錄、原則與判斷―而非編年史上之某些記載
―並且於每一關鍵處均包含法律乃久遠無可考此
一假定與前提。於此,可得一結論,即是整部英國
法典及「憲法」(此指權力之分配,與宣告及施用
法律之原則)均係開始於英國史上若干無法確知之
時,而自有歷史記錄以前之某些時刻即已存在。由
是而來之法律史讀之乃似一系列有關法律無可溯源
論之宣告。亦由是產生若干極精緻之迷思,此等迷
思主要由17世紀以降之英國人所倡設,且互相結合
而最後形成所謂對古憲法之崇拜。2

既然英國習慣法的來源出於其民族古老的傳統
(traditions)、習俗(customs)與慣例(usages),而這沿傳
久遠的習慣或作法經過時間的考驗後就自然成為具有權威性的
規範;當這些規範經過習慣法法庭的宣告或判例的過程後就成
了習慣法。它屬於一種不成文法(jus nonscriptum),不是在
某一時由某一人或某一群人所制定;它的本質是習慣,而習慣
依其定義即是「久遠無可考」,其延續性本身就是它具有權威
的原因。習慣代代相傳,綿延不絕,其所倚者乃是「繼承」這
個概念:由於「繼承」,我們不但接收了祖先的財產,更及於
其生活方式―即是自由與權利。關於此點,波考克特別提醒

2 Pocock, “Burke and the Ancient Constitution,” Politics, Language and Time (NY:
Atheneum, 1973), p.209.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第二章 古老習慣與古憲法政治理論 21

我們注意18世紀的習慣法思想家柏克(Edmund Burke)所作的
解說。柏克在回顧17世紀的英國政治史時指出,英吉利民族有
一古老作法,就是一貫地聲言他們是擁有諸項自由權的民族:

……從大憲章至權利宣言以來,我們的憲法之一貫
立場是聲言與主張吾人之自由權係繼承自祖先而
來,且將傳之子孫;它是一種特屬這個國度內人民
的一項財產,不須依附任何其他先決或普遍原則而
成立。經由此方式,我們的憲法得以在包含許多歧
異部分的同時維持整體的完整性。我們有世襲的王
位、世襲的貴族、一個下議院、以及從綿延久遠的
祖先手中繼承若干特許權及自由權的一群人民。3

顯然柏克要提醒英國人民,訴諸歷史而尋找各種權利,是
一個祖先所傳而吾人所承之法,而其亦將由吾人傳諸後世;自
由權為大英王國內人民所擁有之天然財產,並無須借助其他理
論或某種更原初的權利使其成立。這樣的一種訴諸遠古以來的
傳統、習慣及世代繼承的觀念,波考克稱之為「習慣法心態」
(common-law mind),而它的最著名代表者就是柯克爵士
(Sir Edward Coke)4。如果說習慣法思想是一種迷思,那柯
克就是一個偉大的―雖非唯一的―迷思製造者5。

3 Edmund Burke, Reflections on the Revolution in France (New York: Penguin Books,
1969), ed. Conor C. O’Brien, p.119.
4 Pocock, The Ancient Constitution, p.31. 在1987年的增訂部分〈回顧〉中波考克說,
習慣法思想是一種 mentalité。
5 lbid. 另可見 Christopher Hill, Intellectual Origins of the English Revolu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0), ch. 5.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22 西洋政治思想史-近代英國篇

但為什麼習慣法思想是一種迷思呢?難道他所指稱的並
不合於歷史的事實?要解決這個疑難的人必須面臨英國法律及
制度史的問題,而事實上,也等於走進英國古史的領域。而
就在這個領域的歷史研究中,17世紀英國的歷史與政治找到
了一個重要的舞台。這個舞台上最早的要角是生於1552年的
柯克,他在1600年以後陸續出版了一系列的習慣法《報告》
(Reports),並在1628年以後陸續出版了《英國法原理》
(Institutes of the Laws of England),而在這兩部著作中他揭
櫫了影響極深遠的兩個信念,其一是視久遠無可考的英國習
慣法為保障英國人若干自由與權利的古憲法,其二則是視巴
力門6 為此制度下護衛人民自由的機構,它也應是久遠無可考
的。即然如此,則習慣法與巴力門的歷史都將至少與王制一樣
長,而甚至更可能比它還長,故人民的自由與權利其成立之
基礎並非來自君王所頒法律的賜予,而是獨立於王權制度之
外的。當然,作這樣的宣稱,必須依賴一些具說服力的基本
預設,而這些作為習慣法思想成立的基本預設是柯克所不斷
強調的。首先,他認為,大多數法律之所以取得「法律」的
地位是因他們原本就為(久遠無可考的)習慣;其次,由習
慣而來的法律其優點是它秉賦有一種「人工智慧」(artificial
reason),也即是許多世代智慧的累積與精鍊,其含蘊的豐富
及深邃亦不是某個絕頂聰明的人可比擬。因此這種有關久遠

6 柯 克 對 巴 力 門 的 看 法 , 很 可 能 是 受 到 一 部 1 4 世 紀 的 著 作 M o d u s Te n e n d i
Parliamentem 的影響。參見 Corine Weston, “England: ancient constitution and
common law,”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 1450-170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pp.390-393; Pocock, The Ancient Constitution and the Feudal
Law, ch. III.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第二章 古老習慣與古憲法政治理論 23

無可考的古憲法與巴力門的說法,其政治意涵即是王權必須尊
重這塊土地上的「基本法」與古老制度,也即是說,人民的生
命、自由及財產應受合理的保障―國王不得隨意拘捕、徵稅
或徵兵。由於傳統以來,英國人與習慣法的密切關係―他們
認為習慣法是英國唯一的法系,再加上柯克及那些習慣法學家
對古憲法觀念的推波助瀾,這樣的信念逐漸占據了17世紀英國
人的心中。

但是這樣導致了一個後果,就是它蘊釀成一股政治思
想,而卻扭曲了歷史。根據《古憲法與封建律》,英國的史學
可能就發軔於對這個主題所進行的歷史研究。從11世紀諾曼王
朝建立,取代薩克遜王朝而統治不列顛群島以後,英國的中古
社會究竟受古憲法的支配抑由國王所頒定的封建法所管理?不
同的法律史就勾繪出不同的英國歷史面貌:如果在歷史中習慣
法仍是英國社會的主要規範及諸制度之基本,則薩克遜部族的
特有傳統就成為英國歷史的主要內容;可是如果征服者所頒
定的法律及他犒賞征服集團的分封制度(Norman baronage and
knight-service)取代了舊律及舊制,則英國從「諾曼征服」之
後就應是一個一如歐陸的封建國家,有一段封建的歷史。而在
此英國人對他們自身法律的了解就塑造了他們對自身歷史的認
知:執著習慣法的學者以為所有的法律均源於習慣,且盎格魯
薩克遜的特有生活方式及政治傳統源遠流長而使英國的制度異
於歐陸國家,但反對此說的人則強調國君的頒法定制,並從11
世紀以後出現的封建中看到了歐洲封建王朝的擴張於英土與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24 西洋政治思想史-近代英國篇

薩克遜民族之上7。故就歷史研究而言,如古憲法思想可以成
說,那對它成立的最大障礙將來自於1066年的「諾曼征服」:
如果威廉王的入主的確是一個「征服」,那麼一切盎格魯薩克
遜傳統自應在「征服」之日時即中斷,而王國由諾曼人之領袖
「征服者威廉」所頒之律令統治;假如不是如此,則所謂征服
豈非虛言?這的確曾是令習慣法學者尷尬的事實,因為無人能
說「諾曼征服」並不是一個真正的征服。但柯克為他自己找到
了自圓其說的「證物」,那就是自12世紀起進行編纂的《愛德
華王法典》(Leges Edwardi Confessoris)及轉錄此法典的16世
紀作家蘭巴德(William Lambarde)所撰之《論英國古法律》
(De Priscis Anglorum Legibus)。雖然這些法條正是對習慣法
確認的證明8。他指出諾曼征服者開始時的策略是恩威並用,
設法倚賴若干原來的傳統而統治,因此宣布愛德華王之法律仍
可適用,所以盎格魯薩克遜人的古老習慣並未斷絕,仍寄存於
前朝的法典內,而在往後的諾曼王朝裡規範著百姓生活中的許
多事宜9。由蘭巴德的書中柯克找到了英國法律在諾曼征服後
仍持續之證明,另外,由14世紀傳下的二本書(Modus Tenendi
Parliamentum及Mirror of Justice)中,他看到了巴力門制度實
是薩克遜人古老傳統的延續;也就是說,巴史門與習慣法一樣
都是久遠無可考,並成為諾曼征服後英國政治制度與法律的基
礎。

但問題在於《愛德華王法典》及之後的那兩本書均屬均

7 這是 Pocock 在 The Ancient Constitution 中最主要的論點,也是為何他認為該書所


處理的實是英國史學史的緣故。
8 Pocock, The Ancient Constitution, chapter II.
9 lbid.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第二章 古老習慣與古憲法政治理論 25

偽作,本係具「習慣法心態」之學者於先前年代所杜撰,其
內容並不合於史實。17世紀習慣法學家們對於習慣法的出奇
固執―視法律由習慣而來,且具「隔絕、不受外來影響」
(insular)之特性 10 ,已使他們無法看見其本身「習慣法想
像」以外的世界,而失去了從事真正歷史研究的機會。然而反
對習慣法優位性及主張封建歷史的人卻也多半未能提出令人信
服的史料來支撐他們的說法,只不過是一昧基於意識形態的理
由而擁護王權,否定巴力門及習慣法有限制王權作用的先例。
也即是說,在習慣法的歷史這個主題上,柯克等習慣法學家與
他們的反對者已捲入司徒亞特王朝(尤其是兩位查理)時議會
黨及王黨關於英國君主權力之論爭中,而分別成為某一方的理
論提供者了。讓我們今日得以知道習慣法思想是一種史學迷思
的,即不是那些大陸法、封建法的法學家,更不會是習慣法學
家們自己,而是英國17世紀的古史學者(antiquarian)。史培
曼爵士(Sir Henry Spelman, 1564-1641)即是波考克筆下的英
雄人物11。他在中古史中尋獲了「封建」(feudum)的痕跡,
他發現了英國有一段封建的過去:從1630年代起,史培曼陸續
考據出諾曼征服的確替英國帶來了封建制度,為盎格魯薩克遜
民族帶來了封建的歷史。可惜史培曼的著作在查理一世年間並
未出版,甚至在內戰、共和時期人亦無從知曉,而要遲至司徒
亞特復辟時才首見付梓12。他雖然寫作於查理一世年間,然其
研究之初衷並不在介入黨爭,而是純粹的考古之興趣;但亦正

10 Ibid., chapter III. Pocock 稱此為 “Absence of a Basis of Comparison.”


11 Ibid., chapter 5.
12 他的《古史辭典》(Glossaruim Archaeologus)在1664年始由道格戴爾(Sir
William Dugdale)送交印行,此書現通稱之為 Glossary。見 Pocock, Ibid., p.93.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26 西洋政治思想史-近代英國篇

因如此,他的《古史辭典》(Glossary)經由道格戴爾引介出
來成為復辟之後王黨史學家最佳助力。而在他之後的一些封建
史研究者可能就沒有如此之超脫黨派了13。

而 在 「 王 位 排 斥 法 爭 議 」 ( E x c l u s i o n c o n t r o v e r s y,
1679-1681)後期出現的古憲法辯論,其黨派性更為明顯。早
先的王權理論家菲爾默(Sir Robert Filmer)的君權神授說及
史培曼發現的封建史若結合起來,自然成為王黨及托利的犀利
武器14。而於此際,身為王室御醫的劍橋教授布來迪(Robert
Brady)也加入了這場古史的辯論,兼採史培曼、道格戴爾、
培英(William Prynne)等人之說以立論,更為古憲法說帶來
另一波的重擊15。對於這個事件的意義,《古憲法與封建律》
作了特別的說明。根據波考克對17世紀習慣法思想史的研究,
柏帝(William Petyt)是繼柯克、謝爾登(John Selden)、戴
維斯(Sir John Davies)、海爾(Sir Methew Hale)之後的懸
古憲法大旗者。他在查理二世晚年力戰王黨理論家,先是批
道格戴爾,繼而駁菲爾默、史培曼,最後則掀起與布來迪的
辯論。柏帝《英國人民的古老權利》(The Antient Right of the

13 例如,道格戴爾著有 Origines Juridiciales 及 Baronage of England。與波考克同


為研究習慣法著稱的衛斯頓(Corinne C. Weston)認為他受王黨大臣的金錢資
助,情況不單純。見 Westion, “England: ancient constitution and common law,”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 1450-170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pp.402-403. 另外培英(Willian Prynne)也因親王室立場的古史研究而在復辟後
受重用為「國家檔案官」(Keeper of the Records in the Tower),見 Pocock, The
Ancient Constitution, pp.161-162. 培英反對古憲法,也否認巴力門在1189年之前曾存
在,但卻致力於所謂的「合作原則」(co-ordination principle)―即是在議會中
國王、貴族及平民共同制法,而同享最高的立法主權(legislative sovereignly)。
見 Pocock The Ancient Constitution, pp.314-318.
14 Pocock, The Ancient Constitution, p.162.
15 這就是 Pocock 所謂的 “Brady Controversy”。這是 The Ancient Constitution 第八章之
章名。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第二章 古老習慣與古憲法政治理論 27

Commons of England Asserted)於1680年出版,而布來迪之


《英國全史》(Complete History of England)則於次年問世。
但這場爭論的結果是,即使有前人像史培曼這樣優秀的史學者
之(部分已出版的)著作的幫助,布來迪還是未能說服他那受
「習慣法心態」影響甚深的國人接受封建歷史的事實;而光榮
革命的結局更使得史培曼及布來迪之「封建史學」被柯克及
柏帝的「習慣法史學」之氣燄所壓倒16。這中間自然有所謂的
「反諾曼情結」(anti-Normanism)因素在內17。

但史培曼及布迪並非對輝格及「習慣法史學」不具威
脅,因為他們也的確逼得輝格理論家明瞭,耀格在這條歷史
研究的戰線上已無法持續太久,於是終於有洛克的「天賦人
權」這種非歷史的、理性主義政治理論出現18。而現在是我們
檢討古憲法思想在17世紀之影響的時候。從柯克於本世紀初
陸續發表著作以來,習慣法與古憲法就隱然成為一股對抗絕
對王權的「迷思」。在查理一世時,他的力量明顯地被凝聚
起來。1628年的《權利請願書》(Petition of Rights)就可看成
是柯克「迷思」的首場政治勝利。1642年由寇派柏(Sir John
Colepeper)及福克蘭男爵(Viscount Falkland)共同為查理一
世起草的《對國會十九條建議之回覆》(His Majesty’s Answer
to the Nineteen Propositions of Parliament)替所謂的「古老傳
統」作了新的定義,也替古憲法思想注入了君主、貴族、平民

16 Pocock, The Ancient Constitution, chapters 8, 9. 關於柏帝及布來迪的論點亦可參閱


Corinne Westion, op. cit., pp.406-411.
17 關於「諾曼桎梏」(Norman yoke),詳可參見 Christopher Hill, Puritanism and
Revolution (London: Secker and Warburg, 1958).
18 Ibid., pp.235-238.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28 西洋政治思想史-近代英國篇

三階級「共享立法主權」(conjoint legislative power)的新意


涵19。這雖是國王對議會言不由衷的讓步,但至少表示他表面
上願意承認有某種「古老傳統」存在於英國的政治生活中。至
此,不論古憲法思想的內容是柯克所強調的或是《對國會十九
條建議之回覆》所指涉的,「古老習慣」在政治過程中所扮演
的角色都已被清楚地突顯出來。所以,內戰期間圓顱黨(the
Roundheads)反對意識形態的鞏固恐怕也得力不少於習慣法思
想中的「久遠無可考」的權利及議會這兩個觀念及傳統。而
80年代初的立法主權辯論(legal sovereignty debate)更有助於
輝格黨其意識形態之形成―不論是習慣法史學或非歷史之
理性主義理論。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古憲法竟成為夏弗茨百利
伯爵(Shaftesbury)派輝格人士心中的光榮革命旗標,習慣法
思想及訴諸傳統竟成為革命後「革命善後辯論」(Revolution
Settlement debate)及「王位繼承法」(Act of Settlement)的
中心思想 20 。也即是說,古憲法及習慣法思想雖在史學研究
上被證明為「迷思」,但在政治的舞台上卻大有斬獲。因此
我們如果要探究所謂光榮革命時的「輝格意識形態」(Whig
Ideology),可能除了「天賦人權」思想外,尚且要注意這一
支從柯克至海爾至柏帝等人的古憲法思想。

19 根據 Pocock 的說法,這是 Corinne Weston 的看法,而他本人則強調 Answer to the


Nineteen Propositions 為英國政治思想帶來了「共和主義」(republicanism)的氣
味。見氏著 The Ancient Constitution, p.310.
20 可參閱第六章柏克論法國革命之部分。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第三章 自然權利與理性主義政治理論 29

第三章

自然權利與理性主義政治理論

反對由柯克所謂的「習慣法迷思」的人,大部分以「諾曼
征服」立說,且多半為史學家,但也有少數的例外,霍布斯即
是其一。他的學說與典型的保皇派論調即不相類,亦非採歷史
途徑論事。正當習慣法與封建律的史學辯爭在內戰及共和期間
如火如荼展開之際,霍布斯卻捨歷史考證之研究而提出所謂的
「理性主義政治理論」。柯克等習慣法學家視限制君權、保障
民權為政治太平之道,而霍布斯卻思以建構絕對主權者之角色
以謀長治久安;習慣法學家講歷史中的確切傳統,霍布斯卻訴
諸抽象理性;前者的底牌是「久遠無可考的權利」,而後者的
支柱則是「自然權利」。

霍布斯對柯克的批評可見於一本他少為人知的身後出
版著作,《一位哲學家與一位英國習慣法學者的對話》(A
Dialogue between a Philosopher and a Student of the Common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30 西洋政治思想史-近代英國篇

Laws of England)1。柯克認為法律乃習慣化身,而霍布斯認
為法律是應人自保之天性而生;柯克以為由習慣而來之法律
因蘊含高度之「人工理性」而有正當性,但霍布斯則宣稱凡
由「主權者」意志所生皆有正當性,皆為法律。然而從以上
所陳可推知,對法律有這樣的不同看法,只是二人差異的果
而非因:對於政治理論之探求,柯克以具體且本質「殊相」
(particular)之歷史為宗,霍布斯則由抽象而本質「普遍」
(universal)之理性演繹入手。對霍布斯政治理論之理性演
繹面向的探討,是霍布斯研究的傳統焦點,早有經典作品問
世2;而晚近一些新的興趣則在發掘他政治理論產生的時代背
景、學界思想背景及個人的撰述動機等3。對於前一種研究方
向―也就是對其政治哲學作邏輯與哲學層面的解析―文獻
已多,於此擬僅就其政治理論的產生背景來討論霍布斯在整個
司徒亞特王朝政治理論發展史中的角色。

霍布斯早在1640年所著的《法律元素》(The Elements of
Law)中就表達出他對政治權威之性質的最基本立場:任何政
治體勢必要有一個「主權者」(the sovereign)以維秩序;而
此「主權者」若要符合其當初之出現之目的,則其權力必須為
絕對的方可。這簡單的兩句話貫穿了霍布斯的全部政治理論。
而這兩句話所表達的兩個理念同等的重要:從前一句中我們並

1 A Dialogue between a Philosopher and a Student of the Common Laws of England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1) edi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Joseph Cropsey. 本書
為1681年首度出版。
2 例如,Leo Strauss, The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Hobbes; Goldmith, Hobbes’s Science of
Politics.
3 最著名的是 Quintin Skinner,見氏著 “History and Ideology in the English
Revolution,” The Historical Journal (1965): 151-178; “Ideological Context of Hobbes’s
Political Thought,” The Historical Journal (1966): 286-317.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目資料

西洋政治思想史:近代英國篇 / 陳思賢著.
二版.—臺北市:五南, 2008.02
面; 公分.
I S B N : 978-957-11-5127-4 (平裝)

1. 政治思想史 2.英國
570.941 97002021

1PA5

西洋政治思想史:近代英國篇
作  者 — 陳思賢 (254.1)
發 行 人 — 楊榮川
總 編 輯 — 龐君豪
主  編 — 劉靜芬 林振煌
責任編輯 — 李奇蓁 張慧茵
封面設計 — 哲次設計
出 版 者 —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地  址:106 台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二段339號4樓
電  話:(02)2705-5066  傳  真:(02)2706-6100
網  址:http://www.wunan.com.tw
電子郵件:wunan@wunan.com.tw
劃撥帳號:01068953
戶  名: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台中市駐區辦公室/台中市中區中山路6號
電  話:(04)2223-0891  傳  真:(04)2223-3549
高雄市駐區辦公室/高雄市新興區中山一路290號
電  話:(07)2358-702  傳  真:(07)2350-236
法律顧問 得力商務律師事務所 張澤平律師
出版日期 1998年8月初版一刷
出版日期 2008年3月二版一刷
定  價 新臺幣 280 元

※版權所有•欲利用本書內容,必須徵求本公司同意※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