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1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

tw
或來電(02)2705-5066
音 樂 學 探 索

臺 灣 音 樂 研 究 的 新 面 向

呂鈺秀 著

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作者序
自歐洲學成返國服務,至今已十餘載。這些歲月中,對於音樂學這
門學科的介紹、理論以及實踐,可說是在許多不同大專院校任教時的主
要課題與任務。本書則是匯集這些年來,自身對於音樂學實踐的一些具
體成果,這些成果常與音樂學中許多不同的理論相結合。在此希望透過
本書,介紹給音樂學的學習者更多音樂研究的課題與可能性。
在「古畫.國樂」的篇章中,呈現的是音樂圖像學的研究方法與具
體成果。西方音樂圖像的研究已經有許多的成績,本篇論文則透過對於
國立故宮博物院繪畫的研究,試圖找尋中國音樂圖像研究,或者可說在
臺灣音樂圖像研究所具備的可能性與問題性。
臺灣至今尚未有專門的樂器博物館,因此在「讓我們一起參觀樂器
博物館」篇章中,探討了樂器博物館中與音樂相關的問題,包括展覽場
的樂器呈現方式、博物館中樂器聲音的展示,以及樂器博物館可延展出
的相關活動與內容。
「不知道?請查辭典!」篇章,探討的是音樂辭典編纂的課題,尤
其以曾經親身參與的臺灣音樂辭典編纂工作,探討臺灣音樂辭典編纂的
概念問題,以及實際編纂時所遇到的問題性和其可能的解決方式。
「聲音美學的探究」篇章中,主要研究的是歌唱時的嗓音與聲響
問題。羅美斯(Alan Lomax)從一九六○年代開始的歌唱(singing)
研究,探討重點不在長期以來所重視的歌曲(song)面向─例如,樂
曲結構、曲式和聲等部分,而更注重的是歌唱時的聲響層面,以及這樣
的聲響與產生它的社會之關聯性探討。在這個篇章中,我分別針對有很
長傳統,並且是許多地方戲劇之母的京劇;有悠久歷史,可被稱為「活
化石」的南管唱曲;以及臺灣流行音樂中,女性歌者演唱時所發出的聲
響,進行了探討。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古樂•國畫
目錄 音樂圖像學─故宮音樂繪畫中的聲響概念
   8

讓我們一起參觀樂器博物館

樂器博物館中的音樂實務探討   24

不知道?請查辭典!

臺灣音樂辭典編纂的概念與問題   38

聲音美學的探究─嗓音與歌唱

歌唱發聲與風格研究
─京劇青衣 vs. 美聲女高音   52
南管曲的頓挫─以蔡小月唱曲為例   74
臺灣流行音樂中的女性歌手聲腔   84

土地的呼喚─原住民音樂漫談

民族音樂學研究概念與採譜方法論
─其於臺灣原住民音樂研究之應用   102
北里闌聲音資料在臺公開   124
繚繞霧靄中的旋律
─原住民歌唱中的世界觀   130

浪濤拍岸─達悟音樂

達悟族音樂的起源與風格   146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古樂•國畫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音樂圖像學
─故宮音樂繪畫中的聲響概念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謝遂︽職貢圖︾﹁貴陽大定等處花苗﹂中的音樂圖像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10 音樂學探索

一、音樂圖像學研究的普遍概念

音樂圖像學的研究對象,是具音樂主題的視覺藝術品。帕諾夫斯
基(E. Panofsky)認為,其研究「與藝術作品的題材內容或涵義有關,
而與形式無關」(Brown 1980: 11)。希巴斯(T. Seebass)並從帕諾夫
斯基對於藝術圖像的解釋過程中,節錄出藝術學者研究圖像的三個步驟
(另可參考 Brown, 1980: 11;余秀蘭,1995:68):步驟一為描述圖
像中具象的事物,並探討每件事物的事實部分;步驟二為嘗試描寫事物
在圖像內的故事及場景中之來源,並進一步討論,事物在此場景及故事
下超自然的寓意或象徵意義。在此,應考慮到文化傳統對畫家在事物的
描繪上產生的影響。此步驟為圖像描寫式的分析(iconography);而圖
像研究的第三步驟,則是探討圖像整體的意義,因為圖像本身具備文化
的特徵及典型,其受藝術家個人的風格、贊助者的期望,或者群眾的意
願等所影響。此步驟為圖像的觀察及詮釋層次(iconology)(Seebass,
1992: 238-239)。但希巴斯所提出的三步驟,在大部分音樂圖像研究者
的應用上,仍停留在第一及第二階層,因此,當今在音樂學中對於圖像
的研究,普遍仍應用著 iconography 這個術語。
許多音樂活動情形現今可能已經不復存在,或者有了許多改變。而
音樂圖像的研究,對於了解過去的音樂活動,提供了豐富的訊息。布朗
(H. M. Brown)對於音樂圖像所提供的訊息內容,做了以下四個面向上
的歸納(1980: 11):

(一)樂器史面向

圖像對於樂器的歷史發展之研究,有很大的助益,有關樂器的外型
構造、演奏時持樂器的姿勢變化,以及樂器的演進發展等,都可藉著圖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11 音樂圖像學──故宮音樂繪畫中的聲響概念

像獲得訊息。

(二)表演史面向

音樂圖像顯示了音樂活動的演出地點與場合、樂團組織,以及聽眾
型態等面向,從圖像中不但可以研究音樂的聲響狀況─例如,演奏廳
堂的聲響可能性、樂團組織型態可能發出的聲音等等,更可了解圖像中
的音樂在整個社會中的功能脈絡。

(三)作曲家面向

有關作曲家的圖像,顯示了作曲家所在的生活背景與創作環境。藉
著這些圖像,能了解作曲家的生活和工作環境;其和師友或家人之間的
相處互動;作曲家喜愛或經常去的地方等。這些圖像不但可以讓人更了
解音樂家本人,而且,也能更加深入了解作曲家所創作的音樂,使作曲
家這樣一位歷史人物能更加人性化。

(四)文化史面向

從音樂圖像所提供的內容場景,可以探討音樂展演所在地區的文化
與習俗,探討音樂要素在繪畫場景中的一些隱喻以及象徵,也可以探討
此圖像在文化下的哲學面向。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12 音樂學探索

二、故宮繪畫研究

(一)內容界定

不同於文學或視覺藝術,音樂價值的存在在於它是一種聲響現象。
聲音稍縱即逝,不留痕跡,故而對於古代音樂聲響的研究,除了藉助當
今仍然存在,而且具有歷史傳統的音樂表演,來追溯其根源之外,也可
以依靠文獻以及圖像中,對於音樂活動的描述與展示,來推論其聲響
現象。本篇論文以故宮繪畫圖像中所顯示的音樂聲響概念為主要研究內
容,探討這些圖像中的聲響,在整個中華文化下所隱含的意義。

(二)研究範疇及步驟

紙的發明雖可追溯到東漢蔡倫,但其實際大量應用於繪畫上,應是
較晚之事。國立故宮博物院珍藏著中國歷代文物精華,在他們的資料室
中,名畫資料檔案部分開始於唐朝,結束於清末。這也是本篇研究所界
定的時間範疇。
而研究的第一步,先是針對國立故宮博物院資料室所提供的名畫照
相圖片,做地毯式的搜尋,以確定音樂圖像的數目;第二步為整理歸納
這些圖像所表達的音樂內容,並加以分類;第三步則藉助文獻記載,或
當今仍繼續實踐的音樂傳統,探討圖像中的內容可能呈現的聲響情形,
以及其在此文化下的特徵與意義。
經過翻閱整理故宮資料室中約六千幅名畫的照相圖片後,可發現約
有百分之七,也就是約有四百五十幅圖像,具有音樂的內容。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13 音樂圖像學──故宮音樂繪畫中的聲響概念

(三)研究的困難性

在圖像的創作中,藝術家優先考慮的事情可能不是音樂本身,而是
畫面結構的美感。藝術家的表現,也有可能受到藝術傳統中,固定相傳
的風格與筆法的約束,因而減弱了其寫實性。另外,藝術家是否有關於
音樂方面的正確知識、其創作是否有特定目的等等,都可能影響到此音
樂圖像中,所提供音樂訊息的可靠性。例如,歐洲許多宗教圖像為了讓
天使們的排列能夠左右對稱,則其中一邊的天使持樂器的姿勢,會和另
一邊正常持樂器的姿勢完全相反(Winternitz, 1979: 32);又例如,在畫
家想像出來的神話或歷史圖像中,有可能出現畫家所生長時代的樂器圖
形,這些都是音樂圖像分析者在詮釋圖像內容時,必須加以判斷,仔細
檢驗的部分。
故宮繪畫中音樂圖像的出現,以表達文人意識的作品占多數。由
於文人畫的風格特質,加上藝術家創作時的考慮,在地毯式搜尋的工作
中,主要遇到以下幾個問題:

1.音樂內容問題
故宮圖像中的音樂活動,除了樂器圖像為具體的音樂展現形式外,
其他許多音樂活動並無法從圖像中立即確定。例如,文獻中記載,拉縴
活動時常伴以勞動號子,但遇到圖像中有拉縴活動時,卻無法確定其是
否同時伴以歌唱。此種情況出現在例如「明錢榖、張復合畫水程圖」
中;又或常見標題中,或圖中題詩部分,有音樂聲響的文字出現,例如
「清錢維城雲壑鐘聲」或「清胡桂秋山琴話」這類的標題名稱,或者例
如「清張宗倉畫寒山曉鐘」圖中的提詩「……寒山鐘聲清曉傳……」出
現音樂聲響文字,但繪畫作品中卻不見音樂圖像。這一類只能臆測,或
只具文字提示,而不具實質音樂內容的圖像部分,在此不納入本篇論文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14 音樂學探索

討論範圍。

2.形似問題
宋代文人蘇軾於〈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有言:「論畫以形
似,見與兒童鄰」,此思維長期影響著中國人的繪畫風格。故宮的收藏
品中,包含了許多輕形似而重意境內涵的繪畫作品。而描繪音樂活動的
圖像,或許受音樂聲響本身抽象性格的影響,又以出現在重意境的繪畫
中居多。因而意欲研究真實音樂活動的樣貌,則這些畫作所能提供的資
訊是十分有限的。

3.畫面大小問題
以畫面構圖而言,許多畫家在其繪畫內容中,只把音樂演奏的部分
視為全景的點綴,因此,音樂活動情形只占整幅畫面中非常小的一個部
分。故宮名畫中最常見的音樂圖像乃出現在以山水為主、人物為點綴的
畫面。對於這些圖像,如果希望能做樂器具體結構的細部研究,則困難
頗多。

4.臨摹問題
臨摹是中國繪畫中常見的一種手法。而從故宮圖像標題中,可
直接分辨出具臨摹手法的有「摹」(如「宋郭忠恕摹顧愷之蘭亭讌集
圖」)、「臨」(如「宋郭忠恕臨王維輞川圖」)、「仿」(如「清
張宗蒼仿董北苑筆意」)及「傲」(如「清王時敏傲王蒙山水」)這四
個字眼。此四個字眼,分別代表臨摹畫與被臨摹畫之間的相似程度。
「摹」為將薄紙覆蓋於畫上搨之,為直接模仿,講求一模一樣,重其形
式(沈柔堅,1997:76)。「臨」則有兩種,或如抄書般所謂的對臨,
或如背書般所謂的背臨;前者將原畫放在一旁參照著畫,後者則將原畫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15 音樂圖像學──故宮音樂繪畫中的聲響概念

記憶下來後,憑印象來畫,重形式及神韻(ibid.)。「仿」和「傲」則
較重視筆下畫法,只模仿原畫用筆風格,畫面構圖可能與原畫大不相
同。與「摹」、「臨」相比,「仿」、「傲」和原畫的差距更大。除此
之外,尚有在標題中不具臨摹之名,卻有臨摹之嫌的圖像。如「元任仁
發橫琴高士圖」與「明文徵明臨趙孟頫空巖琴思」二幅畫,在構圖上十
分相近。在此,趙孟頫(1254∼1322)和任仁發(1255∼1327)兩位藝
術家所生長的時間幾乎重疊,畫作的構思孰先孰後固難評斷,但二者在
此卻各自有其標題,企圖顯示自我創意。且臨摹多為師古人之作,同輩
間的模仿,可能性並不大,因此,二者有可能都是臨摹另一位前輩大師
之作,但從標題中卻未見任何提示。
國畫大師孫家勤認為,在「摹」、「臨」、「仿」及「傲」之間,
畫家本人所處的時代畫風還是多少會流露其中。除此尚有如上所述,
在標題中並未提示其為臨摹之作的情形存在。因此,對於樂器型制的判
斷、實際演奏的研究,及音樂於藝術家所生時代下文化意義的探討,都
須格外謹慎。

三、名畫中的聲響內容與文化意義

以上布朗所提及的四個研究面向中,由於中國音樂史並不如西方
音樂史般重視創作者,故而在故宮繪畫圖像中,幾乎沒有提供任何「作
曲家面向」這個部分的訊息。此外,形似及畫面大小等問題,也使得樂
器實物及實際表演的研究上有許多盲點。但大量音樂圖像中所表現的意
境,對研究音樂圖像背後所隱含的文化意義,則提供了許多線索。在
此,依照音樂圖像在繪畫中所出現的形式內容,將故宮音樂畫作歸納為
文人意識圖像、宗教活動圖像,以及非文人的世俗生活題材圖像三種類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16 音樂學探索

型探討。

(一)文人意識圖像

文人參與繪畫,北宋已成風氣,在中國繪畫史上,其風格有別於院
體畫及民間畫。文人畫取材於大自然,不刻意求精,講求筆墨氣韻及個
性,以簡單樸素為審美觀(高木森,1992:295-351)。明清時期,文人
畫更成為畫壇主流(周積寅,1989:371)。故宮的音樂圖像大部分屬於
文人畫。而文人意識圖像中的音樂情景,又以獨奏形式較多。下面以獨
奏樂器在圖像中出現的情形,分別加以敘述。

1.古琴圖像
古琴圖像在整個音樂圖像數目上,占有很大的比例,為總數的百
分之四十六。但在許多圖像中,這種樂器都為山水景色或田園庭院的點
綴。如果依照繪畫中的人物布局,可分為文人(及書童)單獨出現─
例如「唐盧鴻草堂十志圖」之一,或以琴會友的形式─例如「明尤求
松陰博古圖」,並交織著不同的構圖,例如由書童攜琴跟隨於文人之後
─ 如「清鄒一桂畫山水」;文人正在彈奏樂器─ 例如「明文伯仁楊
季靜小像」;文人將樂器暫時放在一旁,享受自然風光─例如「元倪
瓚王蒙合作山水」,或與友人聊天─例如「明文徵明茂松清泉」。
這些圖像讓人深深感受到,古琴和文人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從
音樂表現上以獨奏為主的構圖來看,可見文人與世隔絕,以琴而隱,寄
居僧舍的心態。而畫面中樂器演出地的場景,常伴有古松、激澗、峭岩
及深谷。出身琴箏世家的民族音樂學者梁銘越認為,古琴樂器本身的音
量是如此微弱,圖中的文人如何能在這傾洩的瀑布、沙沙的松針,及淙
淙的流水聲中,聽到自己所彈出的音樂?心靈的感受在此時已超越雙耳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17 音樂圖像學──故宮音樂繪畫中的聲響概念

的聆聽(Liang, 1985: 209),顯示彈奏此樂器的主要目的,並非音樂


表現,而是在自我冥想中修身養性。這些圖像不但表現出儒家的獨善其
身,道家的退隱避世,也隱含了佛教超越塵世、梵我合一的思想。這種
在元、明、清三個朝代中占大多數的構圖內容,顯示在異族統治以及黨
爭紛亂的政治不平等下,文人對待社會的方式多為消極的逃避,而古琴
正是這種消極思想下,用來宣洩感情的工具之一。
此外,構圖中如果有聽眾,也是寥寥可數,這種如伯牙子期以琴
會友的形式,將此樂音與三兩知心好友分享的情形,顯示古琴音樂並非
為大眾,而只為少數有相同志向及懷抱的人所特有。中國音樂經常將此
樂器的地位與其他樂器畫分開來,以古琴為君子、為樂之統(蔡仲德,
1993:837),代表著士大夫不與世同流合汙的想法。
除了以上所述古琴的象徵意義外,一些古琴圖像還提供音樂表現
上的具體證據,例如,這種樂器並非男人專利,女人也可彈奏─ 例
如「五代南唐周文矩仙姬文會圖」;除了獨奏外,這種樂器還經常與
阮形成二重奏─例如「明仇英松陰琴阮」;或在極少的圖像中,琴也
與其他文人樂器組成小型室內樂演出形式─例如「明謝時臣鹿鳴家宴
圖」。

2.其他樂器圖像
除了古琴以外,文人隱士自娛娛友的獨奏樂器,從圖像中,尚有
阮、笛、磬、琵琶等。這些樂器之所以能為文人隱士所喜愛,或者因為
其具有暗喻文人隱士身分氣質的象徵意義,或者因為其具有文人所喜好
的聲音特質,在此也顯示了中國人的音樂審美觀。
以阮為例,這種樂器在漢朝已經出現在中國音樂史的記載。雖然
它早期有著另外一個名稱:琵琶,但當時的琵琶為演奏動作名稱。劉熙
《釋名•釋樂器》中曰:「推手前曰枇,引手卻曰杷,象其鼓時,因以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18 音樂學探索

為名」(韓淑德、張之年,1985),而實際所指的,則是阮這種樂器。
這種樂器在文人意識圖像中的出現─例如「宋馬遠月夜撥阮」及「明
周臣清泉聽阮圖」,不但取其有久遠的歷史,竹林七賢之一的阮咸也彈
奏此樂器,讓阮在諸多樂器中因而有著較高的社會地位。文人懷古的心
情,以及是古非今的情結,使得這種樂器成為除了琴以外,文人所鍾愛
的另一種獨奏樂器。
除了歷史久遠以及有道之士曾經演奏過的樂器外,聲音清脆的樂
器也受文人青睞。聲音清脆代表思想及行為的純淨,這也是文人修養的
境界。而磬這種樂器出現在這些文人意識圖像中─例如「宋李公麟竹
陰磬韻」,也許正因為此。《澄懷錄》曾提及:「江南李建勳嘗蓄一玉
磬,尺餘,以沉香節按柄叩之,聲極清越。客有談及穢俗之語者,則急
起擊玉磬數聲,曰聊代清耳。」(淵鑑類函第一輯,見中央音樂學院中
國音樂研究所,1962:1189)此外,中國從西元前一世紀就有的八音樂
器分類法中,由於磬(屬石類)在祭祀中的重要地位,讓這類樂器能在八
音類樂器的排列次序中,一直居於靠前的位置(Kartomi, 1990: 37-54)
(表1)。文人意識的圖像中出現這種樂器,或許和此也有所關聯。

表1:八音在不同朝代及文獻中的排列順序
朝代 作者/文獻 1 2 3 4 5 6 7 8
舜 金 石 絲 竹 匏 土 革 木
周 《周禮》 金 石 土 革 絲 木 匏 竹
周 左丘明/《左傳》 金 石 土 革 絲 木 匏 竹
唐 金 石 木 土 革 竹 匏 絲
宋 王應麟/《玉海》 金 石 絲 竹 匏 土 革 木
明 朱載堉/《律呂精義》 金 石 絲 竹 土 匏 革 木
明 朱載堉/《樂律全書》 竹 土 匏 絲 金 石 革 木
Amiot / Memoire sur la musique
清 des chinois tant ansiens que 革 石 金 土 絲 木 竹 匏
modernes
資料來源:參考 Kartomi, 1990: 37-54; Lu, 1992: 7.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19 音樂圖像學──故宮音樂繪畫中的聲響概念

對於中國人而言,旋律樂器的地位一向高於節奏樂器(Kartomi,
1990: 51)。具有音高旋律的樂器,一方面因為其音樂表現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也因為音高的計算,以及音高理論中所隱含的神祕主義色彩,
在和其他樂器相較之下,往往被認為有較高的地位。笛類樂器不但具有
旋律的功能,且笛律的計算上所隱含的玄學色彩,使此種樂器在文人意
識圖像中,有一定的出現率─例如「清金廷標仙舟笛韻」。而牧童吹
笛圖的出現─例如「明周臣水亭清興圖」,則顯示了文人遁世隱逸的
思想。
琵琶,本為胡人樂器,除了經常出現在宗教繪畫中,代表此樂器
傳入中國的途徑以及傳入當時的宗教功能外,也因為其不論名稱(漢朝
已出現)或傳入(主要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歷史,都甚為久遠,因此
而後也出現在文人意識的圖像中。但限於此樂器演奏技巧的繁複,文獻
記載還是以藝人彈奏這種樂器為主(韓淑德、張之年,1985),而隱士
乃是以欣賞者的角度出現,這種情形可見於例如「明唐寅陶穀贈詞圖」
中。除此之外,受白居易〈琵琶行〉文學作品的影響,常可見到山水中
孤舟上,有人彈奏琵琶的文人意識圖像─例如「明唐寅琵琶行圖」。

(二)宗教活動圖像

繪有宗教活動的圖像,不但記載了宗教儀式情形,也是善男信女的
精神寄託。但是,這些宗教活動圖像中常見到的樂團型制,是否為畫家
當代所有,抑或出於想像和模仿,或者畫家是否套用其他圖像中已有的
樂團模式於此幅圖像中,這些問題都是在研究音樂聲響世界在文化的意
義下,需要仔細考證之處。
故宮名畫圖像所表現的,多為佛教音樂形式。佛教傳入中國後,發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20 音樂學探索

展成唄讚、唱導及佛曲三部分(袁靜芳,1994:45)。前二部分以歌唱
為主,而佛曲部分主要是器樂演奏。佛曲的特點是以樂伎演奏樂器,並
經常與民間音樂相融合(孔繁洲,1995:67;邱林,1997:28)。故宮
繪畫中所見宗教音樂圖像部分,常有手持不同樂器的樂伎組成樂團的展
現形式,具佛曲特點。在此以「清丁觀鵬極樂世界圖」為例,探討此圖
中所表現的聲響世界。
在丁觀鵬的極樂世界圖右側邊緣,可見有一個樂團。樂團中除了
有吹奏管樂者之外,有一位樂伎手持琵琶,另一位樂伎演奏方響。琵琶
在佛教音樂圖像的出現,反應了這件樂器與佛教之間的淵源。而魏晉南
北朝至隋唐的許多佛教圖像中之樂團組成,也經常可以發現這件樂器,
可見這件樂器在這段時間內於樂團中所占的角色(中國藝術研究院音
樂研究所,1988:59-103)。但隨著樂器在中國的發展,從韓淑德及張
之年對於琵琶樂器的研究可發現,明清時期,琵琶已朝向獨奏形式發
展(1985:161-170)。文中雖然也有提到小型合奏應用到琵琶的情形
(ibid.),但並無這些合奏形式出現於宗教活動中的記載。另一種樂器
方響,在魏晉至隋唐佛教音樂中,雖然也經常出現(中國藝術研究院音
樂研究所,1988:59-103),但明清時,此樂器的使用也只局限於宮廷
雅樂(ibid., 1992:89)。此外,從興建於明正統十一年(1446)的北
京智化寺,以及建築可追溯至東漢明帝的山西五臺山寺廟內,現今仍有
音樂活動的樂團中,其佛教音樂樂團均由管樂及敲擊樂所組成,並無使
用琵琶,而敲擊樂中也未見使用方響的記載(孔繁洲,1995;袁靜芳,
1994)。而丁觀鵬圖中的琵琶持琴姿勢,也仍維持著唐朝的橫抱形式,
而非丁觀鵬所生活的清朝之直抱形式來看,丁觀鵬所繪極樂世界圖中的
樂團形式,在清代應該已經不再使用於佛教宗廟中了。但另一方面,丁
觀鵬所繪的樂團,卻也可以顯示清朝佛教崇拜者,對於隋唐佛教全盛時
期活動的嚮往,而隋唐的樂團聲響,最少是龐大的佛曲樂團組織型制,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21 音樂圖像學──故宮音樂繪畫中的聲響概念

也正是清朝佛教信徒心中的天上妙音。

(三)世俗生活圖像

非文人生活內容,而且真正能夠提供當時音樂活動訊息的圖像,
在故宮的收藏中並不多見。這類音樂圖像多為實際描寫宴會及生活情景
之作,筆觸細膩且具象。這些圖像所提供的訊息,有例如樂隊的合奏情
形,可見於例如「唐周昉畫人物」及「宋徽宗十八學士圖」;樂器為舞
蹈伴奏情形,可見於例如「明唐寅畫韓熙載夜宴圖」;及樂器的型制,
可見於例如「清汪承霈繪御製詩意白福繁生圖」等等。
從樂隊的合奏中,可以發現中國人對於絃樂器以及管樂器的偏愛。
此二類樂器不但具有一定的音高,而且能夠演奏旋律,「宋徽宗十八學
士圖」就是由三件撥絃樂器,加上三件吹管樂器的絃管合奏形式。「唐
周昉畫人物」中除了絃管外,雖然另有拍板的出現,但拍板在整個樂團
聲響出現率上所扮演的角色,並不是非常積極。雖然於「明唐寅畫韓熙
載夜宴圖」中出現的樂器,為非絃管樂器類的鼓及拍板,但圖中可見到
此二種樂器的出現,是為了舞蹈的節奏。這幅圖很顯然指示了這兩種樂
器對於舞蹈動作的節奏性功能。
生活中孩童嬉戲圖,或熱鬧的場合中有孩童嬉戲的部分,也能見
到樂器的出現,這些圖像通常具象而寫實。許多孩童隱喻中國人多子多
孫多福氣的概念,而伴隨著孩童嬉戲出現的樂器,則有例如小鑼、小
鈸、小喇叭、小鼓等(如「清金廷標歲朝圖」及「清姚文瀚歲朝歡慶
圖」)。這些樂器在中國音樂中,不需要高度的演奏技巧,並且不具固
定音高,卻有一定音量。從孩童敲擊吹奏這類樂器所可能製造出來的吵
雜聲響,可以體會中國人對「熱鬧」一詞的觀點與看法,是一種「聲」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22 音樂學探索

勢浩大,人人可以盡情放鬆,發出平日不合於禮的嘈雜之聲。圖像中的
這些樂器正多符合這樣的要求。

四、結論

繪畫作品除了具有寫實意義,可以以圖像的方式記錄生活事物外,
在中國藝術史上,也是士大夫表達情感的工具之一。從前社會中動筆繪
畫的人有士大夫、畫工及畫匠們。畫工及畫匠多以描繪實物為任務,少
有機會抒發個人情感,繪畫的內容較為寫實,是研究古代音樂活動的重
要圖像資料。但這些圖像卻長期在繪畫史中屬較低層地位,而故宮音樂
圖像中,寫實作品所占比例也不多。至於士大夫的繪畫,講求意境,不
求形似,但其繪畫卻擁有較高地位,在故宮古代繪畫的蒐集中,占很大
比例。這些人在中國社會階層中,常常是獨立的一群,山水中的古琴圖
像,正是士大夫在當時社會型態下的縮影。而古琴的圖像,在整個故宮
音樂圖像中,能有這麼大比重的原因,在於此樂器代表著封建重壓下,
隱逸之士審美理想及其心靈折光。從這類圖像大部分內容均以山水為
主,代表著文人不汲汲於功名利祿,嚮往自然,嚮往人格美及精神美的
世界觀;政治上與封建之世不合作而潔身自好;藝術上以大自然為美及
靈感的泉源,嚮往爐火純青式的平淡純樸。這些在人口上只占整個社會
極少數的藝術家所繪之圖像,其表達的實際聲響雖有限,但卻能讓人感
受到,在滔滔的文化長河中,中國人心中理想的聲音世界及嚮往的音樂
內涵。

改寫自2002,《音樂探索》2(75):9-13。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音樂學探索:臺灣音樂研究的新面向/呂鈺秀
著. --初版. --臺北市:五南, 2009.08
 面; 公分
含參考書目
ISBN 978-957-11-5663-7 (平裝)
1.音樂 2.臺灣
910.933 98009069

1Y42

音樂學探索
臺灣音樂研究的新面向
作  者 ─ 呂鈺秀(73.4)

發 行 人 ─ 楊榮川

總 編 輯 ─ 龐君豪

主  編 ─ 盧宜穗

責任編輯 ─ 陳姿穎 許經緯

封面設計 ─ 童安安

出 版 者 ─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地  址:106台 北 市 大 安 區 和 平 東 路 二 段 3 3 9 號 4 樓

電  話:(02)2705-5066  傳  真:(02)2706-6100

網  址:http://www.wunan.com.tw

電子郵件:wunan@wunan.com.tw

劃撥帳號:0 1 0 6 8 9 5 3

戶  名: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台中市駐區辦公室/台中市中區中山路6號

電  話:(04)2223-0891  傳  真:(04)2223-3549

高雄市駐區辦公室/高雄市新興區中山一路290號

電  話:(07)2358-702   傳  真:(07)2350-236

法律顧問 元貞聯合法律事務所 張澤平律師

出版日期 2 0 0 9 年 8 月 初 版 一 刷

定  價 新 臺 幣 4 5 0 元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版權所有.欲利用本書內容,必須徵求本公司同意※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