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3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

tw
或來電(02)2705-5066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前 言

環境科學是一門新興的跨領域學科,也是 21 世紀最具活力的學科之一。為
解決人類社會發展所面臨的諸多新的生態環境問題,這門學科的發展很快,新概
念、新思維和新方法不斷產生。學科領域涵蓋面大、研究內容與人類自身利益關
係緊密、研究方法綜合性強等是這個學科的顯著特點。尤其是「永續發展」理論
提出後,環境科學在基本理論、人類主體與環境客體關係、人類社會發展觀、資
源觀和價值觀等方面都發生了重要變化。
本書的編寫過程中,參閱了國際上最新文獻的資料、研究成果和已發表的圖
表資料,特表示感謝。
書中若有不當之處,敬請廣大讀者批評、賜教。

編者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環境科學的教育可以說是較薄弱的環節,尤其是教材內容的體系架構,有著
充足的探索空間。本書編者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大膽地進行了這種探索,在教材
架構和內容的選取上很有特色和新意。
環境科學的發展非常迅速,究其根源固然與時代的特徵有關,但是最本質的
還是學科自身的特點,即學科研究內容與人類社會的密切關係以及由學科綜合性
所呈現的與其他學科的整合。這些特點使環境科學具有極強的生命力,成為 21
世紀倍受重視的學科之一。也正是由於這些特點,該學科不僅一直高度關注相關
學科的不斷進步,並以此來豐富教材的內容,同時又十分重視人文科學在環境科
學中的特殊作用,尤其是「永續發展」理論的提出與實施,對環境科學的發展產
生了重大影響。本書編者充分認識到了學科的這些變化,在架構與內容上儘量呈
現這種發展趨勢,這對於非環境專業的學生正確認識這門科學,對於激發學生們
學習這門科學的興趣都是很有益的。
與國外或境外同行學者合作要領教材,是縮小與國際發展差距的有效途徑,
也是成功之經驗。
探索固然是可貴的,但它又意味著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盼望讀者們以積
極的態度支持編者,使這本書能為環境教育發揮更大的作用。

唐孝炎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目 錄

第1章 環境與環境科學 1
1.1 環境及環境的分類 2
1.1.1 環境的基本內涵 2
1.1.2 環境的功能和基本特徵 8
1.1.3 環境的分類 12
1.1.4 人類在自然環境中的地位與作用 13

1.2 環境科學及其發展 21
1.2.1 環境問題的產生及變化 21
1.2.2 環境科學的形成及其分支學科 26
1.2.3 現代環境科學特徵及學科任務 29

相關網站 38
思考題 38

第2章 人類生存的地球 39
2.1 地球的運動及其結構 40
2.1.1 地球的形狀、大小及其地理意義 40
2.1.2 地球的運動及其環境意義 42
2.1.3 地球的內部結構 44

2.2 地理環境系統 48
2.2.1 大氣環境 48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目 錄

2.2.2 水環境 55
2.2.3 土壤環境 60

2.3 地球環境的形成與演變 64
2.3.1 地球的誕生 64
2.3.2 地理環境的演變 65
2.3.3 地球的脆弱性 69

2.4 人類與地球環境 71
2.4.1 世界人口的成長與地球承載力 71
2.4.2 科技進步在環境變化中的作用 76
2.4.3 農業的發展與地表的改變 78
2.4.4 主要環境因子與人類社會系統的相互作用 80

相關網站 83
思考題 83

第3章 現代人類社會面臨的全球性環境問題 85
3.1 全球性環境問題概述 86
3.1.1 全球環境問題的概念和內涵 86
3.1.2 全球環境問題的分類 87
3.1.3 全球環境問題的特點 88
3.1.4 全球環境問題的空間分布 89

3.2 全球溫暖化 92
3.2.1 溫室效應 92
3.2.2 溫室氣體的來源 93
3.2.3 全球溫暖化產生的影響 96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目 錄

3.2.4 控制全球溫暖化的對策 99

3.3 臭氧層破壞 101


3.3.1 臭氧層與臭氧破洞 101
3.3.2 臭氧層破壞的原因 103
3.3.3 臭氧層破壞對人類及環境的影響 103
3.3.4 遏止臭氧層破壞的對策 105

3.4 生物多樣性減少 106


3.4.1 生物多樣性的涵義 107
3.4.2 生物多樣性的價值 109
3.4.3 世界生物多樣性現狀 111
3.4.4 生物多樣性的危機及其根源 112
3.4.5 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國際行動和途徑 116

3.5 酸雨 117
3.5.1 酸雨的形成 118
3.5.2 酸雨的危害 119
3.5.3 防治酸雨的措施和途徑 123

3.6 全球環境問題的發展趨勢以及人類採取的主要行動 125


3.6.1 全球環境問題的發展趨勢 125
3.6.2 人類採取的主要行動 127

相關網站 129
思考題 129

第4章 生物系統與生態系統 131


4.1 生物系統及其層次 132
3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目 錄

4.2 種群 133
4.2.1 種群的基本特徵 133
4.2.2 種群的年齡結構和性比 135
4.2.3 種群成長及成長方式 136
4.2.4 種間關係 140

4.3 群落 143
4.3.1 群落的基本特徵 143
4.3.2 群落的結構 144
4.3.3 群落的演替(Succession) 146
4.3.4 群落對干擾的反應 147

4.4 生態系統 148


4.4.1 生態系統的組成 148
4.4.2 生態系統的類型 150
4.4.3 食物鏈與食物網 152
4.4.4 營養層次與生態金字塔 154
4.4.5 生態系統的功能 155
4.4.6 生態平衡 177

相關網站 182
思考題 182

第5章 生態系統服務與生態系統管理 183


5.1 生態系統服務 184
5.1.1 生態系統服務的概念 184
5.1.2 生態系統服務的內涵 186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目 錄

5.1.3 生態系統服務的價值評估 190


5.1.4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價的意義 193
5.1.5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估方法 194

5.2 生態系統管理 197


5.2.1 生態系統管理的內涵 198
5.2.2 生態系統管理的實施 199
5.2.3 生態系統管理的有效途徑 201

相關網站 219
思考題 219

第6章 永續發展策略 221


6.1 永續發展理論 222
6.1.1 永續發展理論由來 222
6.1.2 永續發展概念的演化 223
6.1.3 永續發展的基本內涵 225
6.1.4 永續發展的基本原則 225

6.2 永續發展策略的實施 227


6.2.1 永續發展實施的組織層次 227
6.2.2 永續發展實施的關鍵課題 232

6.3 永續發展指標體系 237


6.3.1 指標體系 237
6.3.2 目標與原則 239
6.3.3 指標體系架構 241

6.4 全球《21 世紀議程》 241


5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目 錄

相關網站 244
思考題 244

第7章 環境規劃與管理 245


7.1 環境規劃 246
7.1.1 環境規劃概述 246
7.1.2 環境規劃的理論基礎 249
7.1.3 環境規劃的內容 252
7.1.4 環境規劃的技術方法 255

7.2 社區、城鎮環境規劃和環境要素規劃 258


7.2.1 社區環境規劃 258
7.2.2 城鎮環境規劃 261
7.2.3 環境要素規劃 265

7.3 環境管理 272


7.3.1 環境管理概述 272
7.3.2 區域環境管理 282
7.3.3 企業環境管理 285
7.3.4 自然資源保護與管理 287

相關網站 292
思考題 292

第8章 環境監測與環境影響評估 293


8.1 環境監測 294
8.1.1 環境監測概述 294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目 錄

8.1.2 監測過程的品質保證 300


8.1.3 連續自動監測技術與簡易監測方法 305

8.2 環境影響評估 310


8.2.1 環境影響評估概述 310
8.2.2 區域環境影響評估 315
8.2.3 生態與社會經濟環境影響評估 320
8.2.4 視覺影響評估 322
8.2.5 累積影響評估 325

8.3 環境風險評估 327


8.3.1 環境風險評估 328
8.3.2 風險管理 329
8.3.3 環境影響評估與清潔生產 330
8.3.4 公眾參與 332

相關網站 334
思考題 334

第9章 綠色文明與人類未來 335


9.1 綠色文明 336
9.1.1 綠色文明的生態學內涵 336
9.1.2 綠色文明與永續發展 336
9.1.3 綠色文明的啟示 337

9.2 綠色產業 338


9.2.1 綠色產業的興起與發展 338
9.2.2 產業綠化及其對策 341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目 錄

9.2.3 綠色壁壘與環保標章 343


9.2.4 綠色產品 346
9.2.5 生態工程 351
9.2.6 生態觀光業 351

9.3 人類的未來 353


9.3.1 樂觀派與悲觀派之爭 353
9.3.2 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356
9.3.3 歷史的責任 361

相關網站 365
思考題 365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環境與環境科學
第 1 章

第 1章
環境與環境科學 ....

1.1 環境及環境的分類
1.2 環境科學及其發展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環境科學概論

1.1 環境及環境的分類

1.1.1 環境的基本內涵

自 20 世紀 70 年代以來,「環境」(Environment)一詞的使用頻率越
來越高,如生物生存環境、人類生活環境、社會環境、環境污染、環境破
壞。同時,「環境」的涵義、也越來越豐富、多樣,如在生態學(Ecol-
ogy)和環境科學(Environmental Science)中就有不同定義。在眾多的經典
學科中,最早把生物與其生存環境間的相互關係,作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學科
是生態學。相對於生物這一主體,生態學中所指的環境包括非生物環境(土
壤、日照、溫度、濕度、空氣、水分等),及生物環境(同種生物、不同種
生物)。環境科學則是一門新興的學科,它是以人類為主體,研究人類生
存、繁衍與環境因子之間交互作用的科學。因此,環境科學所指的「環境」
與經典生態學所稱者在內涵和廣度上有所不同。相對於不同的主體,「環
境」的涵義不同。綜合各種定義,環境就是某類生命主體(群體或個體)外
部因子的總和,包括主體的存在空間、維持其生命的能量和物質,以及對其
產生影響的各種直接或間接因子。「環境」具體的內涵視主體的不同而有
別。就人類社會而言,環境包括自然環境(生物圈、大氣圈、水圈和岩石
圈)和人類環境(人類經濟活動、精神文明、社會關係)。
環境是由各種因子所構成的綜合體。現代環境科學所關注的是自然環境
因子大範圍的變動及其對人類的影響,人為干擾自然環境因子可能引起的各
種異常變化、危害效應和人類應採取的因應對策。
生物圈(Biosphere)
指由自然界中各類生物(動物、植物和微生物)在分布範圍內共同
2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環境與環境科學
第 1 章

組成的有機整體。科學家們估計,地球上的生物種類(Species)約有
1300 萬~1400 萬種,現已登記在冊並經科學描述的有 175 萬種,分布
範圍可達地面以上 10km 的高空和地面以下 12km 的深海,但生物集中
分布和活動的空間多在地表上、下 100m 的範圍內(圖 1-1)。生物圈
中的各類生物構成了多采多姿的自然界,它們之間的交互作用,維持著
各種生態系的穩定。生物圈向人類提供許多生活必需品,及直接或間接
服務。

10000
副生物圈
8000
風化帶 陸地動物界限
6000
高山帶 高等植物界限
沙漠 人類居住界限
4000 農業耕作界限

2000

m 0
生產層
2000 多光帶

4000 海洋
弱光帶
6000 陸地

8000
各種次要營養生物
10000

圖 1-1 生物圈及生物分布的上下限
3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環境科學概論

大氣圈(Atmosphere)
指包圍地球的空氣層,由多種氣體成分組成。除水氣和雜質外,未
污染的大氣成分如表 1-1 所示。根據各氣體成分含量在大氣中的相對穩
定 性,可 分 為 恆 定、可 變 和 不 定 三 部 分。氮(78.09%)、氧
(20.95%)和氬(0.93%)三者占大氣總量的 99.97%,含量穩定,屬恆
定的成分。二氧化碳和水蒸氣的含量常受地域特徵、季節、氣候以及人
類生產、生活等活動的影響而變化,屬可變的成分。不定成分主要指塵
埃、硫化氫、氮氧化物、氟氯碳化物(CFCs)等,這類成分常受自然
災害和人為因素,如火山爆發、森林火災、工業污染等的影響。在垂直
方向上,大氣的物理性質也有很大的差異,據此可把包圍地球的大氣分
為不同的圈層(圖 1-2)。大氣圈的變化會影響地球的許多環境特徵,
並可直接危及人類和生物的健康及生存。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人
類對大氣圈的干擾範圍和程度不斷增加,保護大氣圈的問題已越來越引
起人們的關注。

表 1-1 潔凈大氣的組成
成分 體積(%) 濃度( × 10 在大氣中的重量( × 1017kg)
氮(N2) 78.09 780900 38.648
氧(O2) 20.95 209400 11.841
氬(Ar) 0.93 9300 0.665
二氧化碳(CO2) 0.03 330 0.0253(數字可變)
氖(Ne) 1.8 × 10 3
18 0.000636
氦(He) 5.24 × 10 4
5.2 0.000037
氪(Kr) 1.0 × 10 5
1.0 0.000146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環境與環境科學
第 1 章

表 1-1 潔凈大氣的組成(續)
成分 體積(%) 濃度( × 10 在大氣中的重量( × 1017kg)
氫(H2) 5.0 × 10 5
0.5 0.000002
氙(Xe) 8.0 × 10 6
0.08 0.000018
臭氧(O3) 1.0 × 10 6
0.01~0.04 數字可變
氡(Rn) 6 × 10
18

甲烷(CH4) 1.5 0.000043


一氧化碳(CO) 0.1
受污染大氣中大於此量
氧化亞氮(N2O) 0.25

極光


太空火箭 逸

800
極光 人造
F層 衛星

E層 層
100
160K 190K 流星
D層
km 80

60 無線電波 間
270K 290K 層
探空氣球
40 230K 240K

飛機 流
20 對流頂 190K 層
珠峰 對流頂 對
積雨雲 流
0 220K 層
290K 300K
(高緯情況) (低緯情況)

圖 1-2 大氣圈的垂直分層
5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環境科學概論

水圈(Hydrosphere)
地球上各類水體的總稱,由海洋、河流、湖泊、地下水、冰河和大
氣中的水蒸氣共同構成。海洋是水圈的主體,面積為 3.61×108km2,約
占全球總面積 70.8%。海洋中水體質量為 1.45×1018公噸,約占全球總
水量 97%。淡水僅占總水量 2.59%,而且其中 3/4 分布在南、北極的冰
河和冰帽中(圖 1-3),人類能夠利用的淡水僅占全部的 20%。水圈在
調節地球的氣候上發揮重要作用,其並參與地表的物質和能量轉化。同
時,水是人類生存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物質之一。保護地球有限的水資
源,已成為整個人類刻不容緩的責任。

生物體 0.0001%
冰河 0.0001%
冰帽 地下水
海洋 大氣中水蒸氣 0.001%
2.59% 0.592% 湖泊
97.41% 和冰河
0.014% 土壤水分
0.007%
0.005%

圖 1-3 地球上水的分布

岩石圈(Lithosphere)
指地球表面及其以下 30~40km 厚的堅硬地殼層。岩石圈中有豐富
的礦產資源,如石油、煤炭、鐵、有色金屬(銅、金等)、無機元素
(磷、鉀、氮等),它們都是人類社會所需要的生產原料和資源。岩石
圈中富含各類化學物質,是植物生長所需要的營養元素。岩石圈還是土
壤形成的基礎物質,土壤以岩石圈表面物理分化的疏鬆層為母質,藉由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環境與環境科學
第 1 章

水、有機物質的生物化學作用,經過藉由長時間積累而形成。土壤中含
有種類繁多的微生物和無脊椎動物,所以土壤是有機界和無機界、相互
作用的產物,為具有獨特成分、結構和功能的開放性物質系統。土壤有
兩個重要特性:
具有肥力,能為土壤植物、微生物及動物提供生長所需的營養和生境
(Habitats)。
能夠同化和代謝外界輸入的物質,即土壤中的生物能夠將輸入的物質
進行分解、轉化,所以人們常將其作為自然淨化系統(如污水的土地
處理系統)。土壤的這兩點特性,確立了它在自然環境中物質循環和
能量轉化的重要功能,以及在自然界中的特殊地位(圖 1-4)。

大氣圈

生物圈

地下水 土壤
風化殼

岩石圈
水圈

圖 1-4 土壤與其他環境因子的關係
7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環境科學概論

人類環境是人類為滿足自身物質和文化的需要,利用智慧和勞力
利用或改造自然環境因子而建立的,包括象徵現代文明的城市環境、
鄉村環境、大型遊樂場,以及為延長或改變農作物生長期而建造的溫
室環境等。人類環境還包括人們生活的社會環境,如政治制度、宗教
信仰、文化傳統。大量人類環境的出現,是人類生產和社會活動的結
果,即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表現。但是,並非所有人類環境的建構活
動都是對人類有利的。大量墾殖會導致水土流失,城市化會引發一系
列環境問題。建構人與自然和諧的人類環境系統,實現人類社會的永
續發展,正是現代環境科學重要的課題。

1.1.2 環境的功能和基本特徵

環境的功能首先是為人類生存提供所需要的資源。如岩石圈一方面為人
類提供大量的礦產資源,另一方面,地表的土壤又為人類提供了農作物生長
所需的營養條件;生物圈不僅提供了食物、藥材和生產原料,同時,生物多
樣性提供了人類各種服務;水與潔淨空氣則為人類生存的必需資源。其二,
環境具有調節功能。這是環境整體性的反映。自然環境的各要素中,無論是
生物圈、水圈、大氣圈或岩石圈,都是變化著的動態系統和開放系統,各系
統間都存在著物質和能量的變化及交換,都有外部物質的投入和內部物質的
產出,環境的這種動態變化構成了環境的整體性。在一定的時空尺度內,環
境的投入和產出是相等的,是一個動態的平衡過程,人們稱之為環境平衡或
生態平衡。當外部的投入大於產出時,在一定的強度下,系統可藉由自我調
節的能力使環境的正常功能不被破壞,這就是環境系統調節功能的作用,或
稱為環境的自淨作用。其三,環境的服務功能。實際上,自然生態環境的具
體呈現形式是各類生態系統,它們都是生命的支持系統,如森林、草地、海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環境與環境科學
第 1 章

洋、河流、湖泊。環境對人類的貢獻為提供食物、藥材及原料,環境的服務
功能有調節氣候、淨化環境、減輕災害、提供遊憩場所等。美國「生物圈二
號」的科學實驗證明,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還無法模擬一個可供人類生存的
生態系統。其四,環境的文化功能。人類社會的進步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的合一,同時也是人類與自然的融和。人類的文化、藝術是對自然環境生態
美的感受和反應。秀麗的山川、眾多的物種及其和諧而奧妙的內在聯繫,使
人類領悟到了自然界中充滿著美的藝術和科學法則。所以,自古以來對自然
美的創造和欣賞,一直是人類生活的重要內容,是自然使人類在整體和人格
上得到發展與昇華,而各地獨特的自然環境塑造了各民族的特定性格、習俗
和文化。優美的自然環境又是藝術家們藝術創作和美學傾向的源泉。這就是
環境的整體文化功能基本的概況。
人類環境的這些基本功能是其特性的反映,環境的主要特性可概括為以
下四個方面:
環境的整體性
環境是一個系統,自然環境的各要素間存在著緊密的相互作用、相
互牽制的關係。局部地區的污染可帶來全球的危害,例如,河流上游的
污染就威脅著下游居民的安全,瑞典酸雨中有鄰國大氣污染的貢獻,南
極的企鵝體內也有 DDT 的積累。
環境資源的有限性
環境是資源,但這種資源不是無限的。環境中的自然資源可分為非
再生資源和再生資源兩大類,非再生資源指一些礦產資源,如鐵、煤
炭,這類資源是不可再生的,隨著人類的開採,其儲量不斷減少。生物
屬可再生的資源,如森林生態系統的樹木被砍伐後還可以再生,水域生
態系統中只要捕獲量適度和生存環境不被破壞,魚類等水生生物就可以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環境科學概論

源源不斷地向人類提供各種水產品。但由於受各種因素(如生存條件、
繁衍速度、人類利用的強度)所限制,在具體時空範圍內,對人類來說
各類資源都不可能是無限的。水是可以循環的,也屬可再生資源,但因
其大部分的循環更替週期太長(表 1-2),加之區域分布不均勻和季節
降水差異性大,淡水資源已出現危機。

表 1-2 地球上各種水體的循環更替週期
水體類型 循環更替期(年) 水體類型 循環更替期(年)
海洋 2500 沼澤 5
深層地下水 1400 土壤水 1
極地冰河 9700 河川水 16 日
永久積雪高山冰河 1600 大氣水 8日
永凍帶底水 10000 生物水 幾小時
湖泊 17

環境的差異性或環境的區域性
這是自然環境的基本特徵,由於緯度的差異,地球接受的太陽輻射
能不同,熱量從赤道向兩極遞減,形成了不同的氣候帶。即使是同一緯
度,因地形高度的不同,也會出現垂直地帶性差異,一般說來,地形每
升高 100m,氣溫下降 0.5~0.6℃。經度也有地帶性,這是由地球內在
因素造成的,如受海、陸分布和大氣環流的影響。不同區域自然環境的
這種多樣性和差異性具有特別重要的生態學意義,它是自然資源多樣性
的基礎。因此,保護生態環境的多樣性,不僅保護了自然環境的整體
性,同時為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提供基本的物質保證。
環境的變動性和穩定性
變動性是指環境因子的狀態和功能始終處於不斷的變化中,如從大
10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環境與環境科學
第 1 章

的尺度看,今天人類的生存環境與早期人類就有很大差別。從小的尺度
看,人類生活的區域環境變化更是明顯可見。因此,環境的變動性就是
自然的、人為的或兩者共同作用的結果。但在一定的時間尺度或條件
下,環境又有相對穩定的特性。所謂穩定性,其實質就是環境系統對超
出一定強度的干擾的自我調節,使環境在結構或功能上基本無變化或變
化後得以恢復。環境的穩定性和變動性是相輔相成的,變動是絕對的,
穩定是相對的。沒有變動性,環境系統的功能就無法實現,生物的進化
和生物的多樣性就不會存在。但沒有環境的穩定性,環境的結構和功能
就不會存在,環境的整體功能就無法實現。
危害作用的時滯性
自然環境一旦被破壞或被污染,許多影響的後果是潛在、重大和長
期的。例如,一片森林被砍伐後,對區域氣候的明顯影響能被人們立即
和直接感受,而對於由此而引發的其他許多影響:
不能迅速反映,如水土流失將會加劇。
對其影響的範圍和放大程度還很難認識清楚,如生物多樣性的改變。
恢復時間較長。污染的危害也是如此,日本汞污染引發的水 病,是
污染排放後 20 年才顯現出來的。污染危害的這種時滯性:
由於污染物在生態系統各類生物中的吸收、轉化、遷移和積累需要
時間。
與污染物的化學性質有關,如半衰期的長短、化學物質的壽命。人
類合成的冷媒 CFCs 類化學物質,是能破壞臭氧層的「溫室氣
體」,它們的存留期平均在 90 年左右。這意味著,即使人類現在
停止使用,這些污染物還將在大氣層中存在很長一段時間,並將繼
續對臭氧層構成破壞。

11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環境科學概論

20 世紀 80 年代開始,人類對環境的資源功能的認識有了很大
進步,人們開始認識到環境價值的存在。首先,人們體認了環境資
源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必需建立珍惜資源的意識;其二是認
識良好的生態環境條件是社會經濟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增強了環
境保護的意識。

1.1.3 環境的分類

對於環境的分類,目前尚無統一規定的標準,根據不同原則,學者們對
人類環境有不同的分類方法。常用的方法是按照研究對象的範圍、特性和從
屬關係而劃分為以下三個層次:
全球環境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生產力的提高和生產規模的擴大,人類的許
多活動已對地球環境系統產生了影響,如工業化以來大氣中二氧化碳濃
度的增加、人類生產 CFCs 類物質等,排放到大氣對流層,並不斷向同
溫層擴散,破壞臭氧層,都對全球的熱量平衡和環境穩定產生深刻影
響。因此,地球環境系統的品質變化已成為現代環境科學研究的重要對
象和領域。
區域環境
環境差異性的地區呈現。由於社會因素和自然因素的不同,某一地
區與另一地區的環境條件往往有著明顯差別。這種差異使人類與環境間
的關係也隨之不同,人類對環境利用和改造的方式、程度、規模、性質
及後果也有所區別,因而造成的「環境問題」和解決對策也就不同。區
域空間範圍可依據行政區劃或自然區劃,但通常是兩者交替並用。

12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環境與環境科學
第 1 章

聚落環境
人類有目的、有計畫創造的人類環境,它既是人類聚居的地方,也
是人類生產活動的中心。這類環境又可細分為社區環境、鄉村環境和城
市環境。聚落環境具有兩個明顯的特點:
有明顯的時代特徵和地域特徵。
形成許多「環境問題」產生的根源,一些重大「公害」都發生在聚落
環境中。因此,它是環境科學為人關注的研究領域。
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涉及到許多不同性質和層次的問題或衝突,
既有宏觀和大範圍的,如全球性環境問題或區域性環境問題;也有微
觀或小範圍的,如鄉村環境、社區環境、居家環境,這是從研究的空
間範圍對環境進行的分類。還有許多學者從不同部門的研究角度對環
境進行分類,如工業環境、農業環境、旅遊環境。所以,環境的分類
可根據研究的具體內容來劃分和確定。

1.1.4 人類在自然環境中的地位與作用

人類在自然環境中的地位與作用,實質是人類社會與各環境要素的關係
以及兩者間的相互作用問題。
地球環境曾經歷巨大的變化,天體的影響、地球本身的運動以及生物的
活動都在這些變化中發生了作用。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地球本身和地球上
的生命都是進化的,都是隨時間而發展、變化的(表 1-3)。生物的進化也
不是一個與地球非生命部分無關的孤立過程,而是與地球非生命部分「協同
進化」。Gaia 假說就認為,今日地球表面狀態乃是依靠生物圈維持和調控
的,生命一旦消失,地球環境就會回到與類似金星、火星等無生命行星一樣
的表面狀態。在討論人與環境的關係時,對生命起源的基本知識有所了解是

13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環境科學概論

必要的,因為生命的起源是人類起源的基礎,這有助於更深刻地從根本上認
識人與環境的關係,以及人類在自然環境中的地位和作用。

表 1-3 地質年代及生命進化大事年表
百萬年(從
代 紀 世 大事
開始至今)
全新世 0.01 冰河反復出現;大型哺乳類絕滅
第四紀
更新世 2.0 人類進化;文化出現
新 上新世 5.1
生 中新世 24.6 哺乳類、鳥類、被子植物、傳布花粉的昆蟲等的
代 第三紀 漸新世 38.0 適應輻射。各大陸接近今天位置。第三紀中期氣
始新世 54.9 候變乾燥
古新世 65.0
大多數大陸遠隔開來。恐龍繼續適應輻射。被子
白堊紀 144 植物和哺乳類開始多樣化。白堊紀結束時發生大
規模的絕滅

多種多樣的恐龍。鳥類出現。古代哺乳類、裸子
生 侏羅紀 213
植物占優勢。菊石多樣化。大陸繼續漂移

早期的恐龍、哺乳類出現。裸子植物開始占優
三疊紀 248 勢。海生無脊椎動物多樣化。大陸開始漂移。接
近三疊紀結束時又發生大規模絕滅
爬行類(包括似哺乳動物爬行類)適應輻射。兩
棲類衰落。昆蟲的各目多樣化。大陸聚集成泛古
二疊紀 286
陸。多次冰河作用。本紀結束時發生大規模絕
滅,特別是海生類型的絕滅

早期維管束植物(特別是石松類、楔葉類植物、

石炭紀 360 蕨類植物)的廣袤的森林。兩棲類多樣化。最初

的爬行類。早期昆蟲各目的適應輻射
硬骨魚和軟骨魚的起源和多樣化。三葉蟲的多樣
泥盆紀 408 化。菊石、兩棲類和昆蟲的起源。本紀晚期發生
大規模絕滅
14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環境與環境科學
第 1 章

表 1-3 地質年代及生命進化大事年表(續)
百萬年(從
代 紀 世 大事
開始至今)
無頜類多樣化。盾皮魚的起源。維管束植物、節
志留紀 438
古 肢動物侵入陸地
生 棘皮動物多樣化。其他各門無脊椎動物和無頜的
奧陶紀 505
代 脊椎動物出現。本紀結束時發生大規模絕滅
寒武紀 570 大多數門的動物出現。有多種多樣的藻類
前 Vendian 670 在遙遠過去的生命起源。原核生物的起源。以後
寒 是真核生物的起源。這一時代接近結束時,幾個
武 Sturtian 800 門的動物已出現

生命的起源和進化一直是科學家們最關注的問題。然而,什麼是生命?
這又涉及對生命起源和本質的認識。較全面的看法是,生命是高度組織化的
物質結構,它以核酸、蛋白質等大分子為基礎,以生物膜結構實現內部和外
部間有序的生化反應、物質交換,並能夠進行自身複製。這個定義反映了
20 世紀末,人類對生命起源研究和認識的進展成果,對傳統觀念有了許多
新的突破。
生命起源時空的拓展。穩定同位素的分析顯示,早在 38 億年前生物有
機合成已經出現,有細胞結構的生命至少在 35 億年前就已存在,而地
球和太陽系在 46.5 億年前開始形成,地球表面在大約 40~38 億年前才
逐漸固結成不穩定、不連續的硬殼,這顯示,生命的化學進化可能在太
陽系與地球演化初期就開始了。這在傳統觀念對生命起源的時空認識基
礎上有很大突破。
對生命與非生命界限的認識。最新的研究證明,過去被認為是生命最重
要的特徵和特有的現象,在物理─化學系統中也存在。如過去認為自我
15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環境科學概論

複製是生命最重要的特徵,如今的科學研究證實,矽酸鹽也能聚合成類
似多聚核 酸雙鏈互補形式的大分子,並能自我複製,某些大分子也能
形成膜結構。這使人們認識,生命與非生命的界限並不是不可逾越的
「鴻溝」。
對生命生存極限的認識也突破了傳統的看法。細菌可以在 250℃的高溫
環 境 中 生 存,極 端 乾 旱 寒 冷 的 南 極 沙 漠 中 有 微 生 物 生 存,在 地 下
500~2800m 的岩芯中分離出了許多種類自營微生物,證明岩石圈深處
的極端環境中生存著多種多樣的原始生命,這是傳統觀念所沒有想到
的。今日地球上生機盎然的生物界,經歷了地球演化早期的特殊歷史環
境條件,由複雜的化學過程產生了原始的生命,這些原始生命出現後,
又經歷了漫長歲月的進化歷程。這說明了生物從其祖先一誕生,就與環
境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原始生命誕生後的生物進化,目前也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大多數學者都
同意,大氣圈中自由氧的出現和積累,乃是漫長的生命史上生物光合作用的
累積結果,這恰是地球環境的一個重大變化。光合作用與光合自營生物的地
質記錄可以追溯到 35 億年前,甚至可能更早。現已證明,能夠進行光合作
用釋放氧的藍藻,早在太古宙早期就已存在,在長達 10 多億年的元古宙時
期裡,藍藻一直是生物圈的優勢生物類群。所以,人們常把元古宙稱為「藍
菌時代」。漫長的「藍菌時代」對地球環境的主要影響,是改變了大氣圈的
氣體成分──增加了大氣中氧的含量,這為多細胞動、植物的起源創造了條
件,同時使二氧化碳的含量減少,降低了地球表面的溫度;改變了海水的理
化性質──鈣、鎂離子濃度降低,pH 發生變化。這種環境的改變又恰是藍
藻衰落的原因,並導致了全球生態系統的重大變化。
藍藻是結構簡單的單細胞原核生物,由原核細胞向結構複雜的真核細胞

16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環境與環境科學
第 1 章

生物的進化是生命進化歷史上的又一重要事件。大量的真核生物出現於距今
約 8~10 億年前的元古宙晚期。在距今 10 億年至 5.4 億年前這段時間裡,
發生了一系列重要的生物進化事件和全球性的環境變化。宏觀體積的多細胞
生物替代了微觀單細胞的生命,植物開始了組織分化(6.5 億年前),多門
類有體腔的後生動物出現(5.7 億年前),浮游植物多樣性大增,到寒武紀
(5.4 億年前)動物的多樣性也出現大增長。與這一系列的生物進化相伴隨
的是全球環境的變化,這種變化起因於一些大的地質事件,如強烈的地質構
造活動、多次出現冰河。同時,也和生物與環境間相互作用出現新的方式和
新的規模有關。這次全球環境變化的綜合結果,是大氣中自由氧含量上升,
為大體積生物的進化創造了有利環境。生物多細胞化的出現是繼真核細胞起
源之後的又一重大進化事件,這個地質年代被稱為顯生宙,距今約 5.4~5.5
億年前。至此以後,生物的進化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進化舞臺的主體生物
是多細胞的動植物,為更複雜、更高級生物的起源和進化。重要的進化事件
相繼出現,如寒武紀至奧陶紀,由於中樞神經系統的發展和內骨骼的形成,
從無脊椎動物中產生脊索動物,魚類起源和發展;泥盆紀,兩棲類起源;石
炭紀晚期,由兩棲類中進化出爬行類;三疊紀至侏羅紀,陸生爬行類的體溫
系統得到發展,溫血動物起源;三疊紀末,哺乳動物起源;侏羅紀,爬行動
物中的皮膚附屬物演變為羽毛,飛翔器官產生及身體結構的適應進化導致鳥
類起源;上新紀至全新紀,人類起源。
從原始生命的誕生到人類起源,地球上的生命經歷了 38 億年,在這漫
長的進化歷程中,由人類祖先進化為現代人,即智人,至少又經歷了 440 萬
年(表 1-4)。人與動物「本質上」的差別在於人能夠創造文化,建立文化
系統。正是漫長而複雜的進化歷程,使人類具備了創造文化的基本條件:
人類具有至今生物界最奇妙的結構──大腦,它是人類智慧的物質基

17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環境科學概論

礎,是實現文化創造的基本條件。
人類具有靈巧、能夠使用和製造工具的雙手。
人類繼承了祖先的群居習性,群體內個體間建立了緊密的依賴關係和
分工合作的社會關係,因資訊交流的需要而產生了語言、發展了文
字,並逐步建立起了日趨複雜的社會組織。正是從這個意義上,人類
才「脫離了動物界」。所以,人類具有雙重屬性,即社會的屬性和自
然的(生物的)屬性。人一旦脫離了社會,就失去了社會屬性,而僅
僅保留生物學屬性的「人」就不是社會學定義的「人」了。所謂人的
自然屬性,就是生物學定義的人。從生物學的觀點看,人類是一個生
物種,與其他生物並無本質的不同,在生物學的分類系統上有一定地
位(圖 1-5),現代人類也是一個多態種。儘管人類具有許多獨特的
生物學特徵,但仍保留著一些脊椎動物的原始特徵和進化適應特徵。

表 1-4 人類進化譜系及某些形態測量值
估計體重 身高
種 生存時代 腦量(mL)
(成年)
(kg) (成年)
(cm)
南方古猿
Australopithecus
440~100
始祖南猿 A.ramidus 20~25 430~485 110~140
萬年前
非洲南猿 A.africanus
阿法南猿 A.afarensis
:500~600
能人 Homo habilis 250~100 萬年前
:700~800
直立人 Homo erectus 180~20 萬年前 約 60 700~1100 約 160
智人 Homo sapiens
早期智人 28~4 萬年前
約 60 1300~1500 約 165
晚期智人 4 萬年前到現在

18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環境與環境科學
第 1 章

哺乳動物綱 Class Mammalia

原獸亞綱 Prototheria 後獸亞綱 Metatheria 真獸亞綱 Eutheria

…… 翼手目 靈長目 鱗甲目 兔形目 嚙齒目 ……


Chiroptera Order Primates Pholidota Lagomorpha Rodentia

獼猴超科 Cercopithecoidea 人猿超科 Superfamily Hominidea 卷尾猴超科 Ceboidea

長臂猿科 大猿科 Pongidac 人科 Hominidea


Hylobatidac
猩猩 大猩猩 黑猩猩 人(屬)Homo
長臂猿 Pongo Gorilla Pan
Hylobates
智人(種) 人屬化石
Homo Sapiens
人科化石

圖 1-5 人在自然分類系統中的地位

從進化論的角度對地球上生命的誕生、發展及人類起源與進化所作的簡
要概述,有助於加深關於人類在環境中地位和作用的認識。依據生命的進化
史,人類是地球環境與地球生命長期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協調發展的產
物。所以,人類在環境中的地位,首先是對環境的高度依賴性,即人類生存
需求的基礎和條件離不開環境。儘管在不同的進化時期,人類對食物需求的
獲取方式、來源管道、成分組成等有所不同,但是它們都來自於環境、都是
環境的組成部分。正是基於這種事實,自然環境的首要功能才有了它的資源
屬性;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社會的生產方式也發生了很大變化,現在

19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環境科學概論

已發展到了資訊時代,甚至是知識經濟時代,即使如此,人類仍然只能依賴
環境而生產、生活和生存。人口成長所需的空間是環境提供的,生產、生活
所需的各種能源是環境供給的,藝術的創作和科學的發明也得益於自然界的
啟發。可以說,沒有環境資源這個物質基礎,哪一種社會生產活動都無法進
行。
人類的各種需求以及對環境的依賴,絕大多數是經由社會生產活動而實
現的。對生存食物的獲得,主要是通過對水域生態系統漁產品的捕撈和農田
生態系統的耕作;現代交通及化學等工業的能源和基礎原料,是經由對地下
石油和煤炭等資源的開採所獲得(而這些資源也是進化過程中地球運動與生
物生命活動共同形成的產物);機械製造業所需要的鋼鐵和各種有色金屬,
是冶金工業加工的產品,而原料又是經由對礦產資源的開採……。如同自然
生態系統一樣,人類社會因各種生產活動的內在聯繫,形成了以「產業鏈」
為基礎,各業相互依存、相互牽制的「社會生產活動網」,就是這個「網」
的運動,溝通人類與環境的關係,實現人類對環境的依賴,不斷滿足人類社
會生活的各種需求。
然而,人類的社會生產活動也具有雙重性。一方面,滿足人類的需求,
推進社會的不斷發展。同時又能保護自然環境,使其變得越來越好,不斷提
供人類社會所需要的物質;另一方面,不斷地向環境施加著各種干擾和壓
力,包括造成的污染和生態破壞,使自然環境的功能下降,甚至限制社會經
濟的發展,威脅人類的生存。當今社會所面臨的各種環境問題,無一不與人
類的生產活動有關。例如,二氧化碳──產生於燃燒過程,它的大量排放和
積累能導致地球表面溫度的改變;一氧化碳──產生於鋼鐵、煉油活動和內
燃機燃燒排放的氣體中,它會破壞溫度的平衡;二氧化硫──產生於燃煤、
化工廠、汽車排放和家用燃料,能污染空氣、腐蝕樹木和建築,引起人體呼

20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