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0

3GPP LTE 系统物理层结构

(v1.1)

电子科技大学

通信电路设计与信号处理研究室

LTE 项目组

2008 年 12 月
目 录

目 录
3GPP LTE系统参数 ......................................................................................................... 1

第一部分 上行物理信道(UPLINK) ................................................................................. 4

一、上行物理信道发送端 ............................................................................................... 4

1.1 上行物理信道发送端模型.......................................................................................... 4

1.2 CRC校验编码(CRC CODING) ...................................................................................... 4

1.3 码块分割与码块CRC处理(CODE BLOCK SEGM ENTATION AND CRC ATTACHM ENT )........ 6

1.3 信道编码(CHANNEL CODING) ..................................................................................... 7

1.3.1 TURBO码 ............................................................................................................... 7

1.3.1.1 基于QPP交织器的Turbo编码................................................................................ 7

1.3.1.2 QPP交织器 ........................................................................................................... 9

1.3.2 速率匹配............................................................................................................... 9

1.3.2.1 子块交织器 ........................................................................................................ 10

1.3.2.2 比特收集、筛选和输出...................................................................................... 12

1.3.3 控制信息的信道编码(CHANNEL CODING OF CONTROL INFORMATION).................... 13

1.4 用户专有加扰(UE-SPECIFIC SCRAM BLING)............................................................... 15

1.5 信道交织(CHANNEL INTERLEAVING) ......................................................................... 17

1.6 调制(MODULATION) ................................................................................................. 18

1.7 DFT-S-OFDM复用/SC-FDMA.................................................................................. 19

1.7.1 DFT变换 ............................................................................................................. 19

1.7.2 子载波映射(SUB-CARRIER MAPPING)................................................................... 20

1.7.3 上行参考信号(UPLINK REFERENCE SIGNAL)......................................................... 21


目 录

1.7.3.1 用于解调的参考信号(DM RS)............................................................................ 21

1.7.3.2 信道探测参考信号(SRS) .................................................................................... 23

1.7.3.3 上行参考信号序列设计...................................................................................... 24

1.7.4 循环前缀(CYCLIC P REFIX, CP) ............................................................................. 26

1.7.5 SC-FDMA基带信号 ............................................................................................ 26

1.8 虚拟MIMO技术 ...................................................................................................... 27

二、上行物理信道接收端 ............................................................................................. 31

2.1 上行物理信道接收端模型........................................................................................ 31

2.2 信道估计与均衡 ...................................................................................................... 32

2.2.1 信道估计 .............................................................................................................. 32

2.2.2 信道均衡 .............................................................................................................. 33

2.3 信道译码(TURBO并行迭代译码) .............................................................................. 35

2.3.1 基于QPP内交织的TURBO译码器结构与原理 ........................................................ 35

2.3.2 TURBO译码算法(SW-LOG-MAP)............................................................................ 37

2.3.2.1 Log-MAP(对数最大后验概率)算法 .................................................................... 37

2.3.2.2 SW-Log-MAP(滑窗对数最大后验概率)算法....................................................... 38

第二部分 下行物理信道(DOWNLINK) ........................................................................ 41

一、 下行物理信道发送端.......................................................................................... 41

1.1 下行物理信道发送端模型 .................................................................................... 41

1.2 信道专有加扰(TRANSPORT CHANNEL SPECIFIC SCRAM BLING) ................................... 42

1.2 层映射(CODEWORD TO LAYER MAPPING) ............................................................... 42

1.2.1 空间复用层映射.................................................................................................. 42
目 录

1.2.2 发射分集层映射.................................................................................................. 43

1.3 预编码(P RECODING) ................................................................................................. 44

1.3.1 单天线端口传输的预编码................................................................................... 44

1.3.2 空间复用预编码(SPATIAL MULTIPLEXING)........................................................... 44

1.3.2.1 空间复用(SDM)传输模式 ................................................................................ 44

1.3.2.2 闭环空间复用模式的预编码............................................................................ 45

1.3.2.3 开环空间复用模式的预编码............................................................................ 48

1.3.3 发射分集预编码(TRANSM IT DIVERSITY) .............................................................. 49

1.4 OFDM复用/OFDMA ................................................................................................ 50

1.4.1 下行参考信号(DOWNLINK REFERENCE SIGNAL) ................................................... 50

1.4.1.1 下行参考信号时频结构 ................................................................................... 51

1.4.1.2 小区专用参考信号(Cell-specific RS) ................................................................ 52

1.4.1.3 MBSFN参考信号(MBSFN RS) ........................................................................ 54

1.4.1.4 终端专用参考信号(UE-specific RS) ................................................................. 56

1.4.2 同步信号(SYNCHRONIZATION SIGNAL) ................................................................. 58

1.4.2.1 主同步信号(Primary Synchronization Signal) .................................................... 59

1.4.2.2 辅同步信号(Secondary Synchronization Signal) ................................................ 59

1.4.2.3 同步信号时域结构........................................................................................... 61

1.4.3 OFDM基带信号 .................................................................................................. 62

二、 下行物理信道接收端.......................................................................................... 63

1.1 下行物理信道接收端模型 .................................................................................... 63

1.2 预编码译码 .......................................................................................................... 64


目 录

1.3 码字映射(LAYER TO CODEWORD MAPPING) ............................................................ 64

1.3.1 空间复用码字映射.............................................................................................. 64

1.3.2 发射分集码字映射.............................................................................................. 65
3GPP LTE 系统物理层结构

3GPP LTE 系统参数

1. 符号结构

大小区的 单播/MBMS 混合
常规小区的单播系统 DC-MBMS 系统
单播系统 载波 E-MBMS 系统

CP 长度 4.6875µ s 16.67 µ s 33.33µ s

符号长度 66.67 µ s 66.67 µ s 133.33µ s

子载波间隔 15kHz 15kHz 7.5kHz

每子帧符号数 7 7 6

CP长度和符号长度的细节参见:1.7.4 节

2. TTI 长度

最小 TTI 长度为:1.0ms

可采用 TTI 捆绑(TTI Binding)方式等效实现更长的 TTI,是否启动 TTI Bind ing 需通过信

令慢速调整。

3. 进行FFT变换参数 (细节参见: 上行 下行)

上 行 下 行

子载波间隔 15kHz 15kHz 7.5kHz

数据 2048 点 2048 点 4096 点

Normal CP 160 点(第 1 个块) 160 点(第 1 个块)

144 点(后面 6 个块) 144 点(后面 6 个块)

Extended CP 512 点(共 6 个块) 512 点(共 6 个块) 1024 点(共 3 个快)

1
UESTC LTE 项目组
3GPP LTE 系统物理层结构

4. 帧结构

=
如无特殊说明,LTE 时域基本单元为: Ts 1/ (15000 × 2048) s 。

一个无线帧长度为:=
T f 307200 ×=
Ts 10ms 。每个帧包含 10 个子帧,每子帧长 1ms。

LTE 支持两种类型的无线帧结构:

类型 1:适用于 FDD 模式;

类型 2:适用于 TDD 模式。

类型 1 (Typ e 1) FDD

= 15360 × T=
每帧包含 20 个时隙(slot),编号为 0~19。每个时隙长度为: Tslot s 0.5ms 。

每个子帧含有 2 个相连的时隙,即第 i 个子帧由第 2i 个和第 2i+1 个时隙构成。

对于 FDD,由于上下行传输在频域上是分开的,所以每 10ms 内,有 10 个子帧可以用

于下行传输,并且有 10 个子帧可以用于上行传输。类型 1 结构如下:

一个无线帧, Tf = 307200Ts = 10 ms
一个时隙, Tslot = 15360Ts = 0.5 ms

#0 #1 #2 #3 #18 #19

一个子帧

类型 2 (Typ e 2) TDD

每帧包含两个半帧(half-frame),每个半帧长度为: =
Thf 153600 ×=
Ts 5ms ;每个半帧

包含 5 个长度为 1ms 的子帧;除特殊子帧外,每个子帧包含 2 个长度为 0.5ms 的时隙。

对于 TDD,上下行传输是在同一频域内的不同时隙进行的。各子帧可用于上行也可用

于下行。用于上行的子帧标记为“U”,用于下行的子帧标记为“D”,用于传输 DwPTS、

GP、UpPTS 的特殊子帧标记为“S”。其中特殊子帧包含的 DwPTS、GP、UpPTS 三部分共

占用 1ms。其中 3 部分长度配置由下表给出:

2
UESTC LTE 项目组
3GPP LTE 系统物理层结构

特殊子帧 常规 CP 扩展 CP
配置 DwPTS GP UpPTS DwPTS GP UpPTS
0 6592 ⋅ Ts 21936 ⋅ Ts 7680 ⋅ Ts 20480 ⋅ Ts
1 19760 ⋅ Ts 8768 ⋅ Ts 20480 ⋅ Ts 7680 ⋅ Ts
2560 ⋅ Ts
2 21952 ⋅ Ts 6576 ⋅ Ts 2192 ⋅ Ts 23040 ⋅ Ts 5120 ⋅ Ts
3 24144 ⋅ Ts 4384 ⋅ Ts 25600 ⋅ Ts 2560 ⋅ Ts
4 26336 ⋅ Ts 2192 ⋅ Ts 7680 ⋅ Ts 17920 ⋅ Ts
5 6592 ⋅ Ts 19744 ⋅ Ts 20480 ⋅ Ts 5120 ⋅ Ts 5120 ⋅ Ts
6 19760 ⋅ Ts 6576 ⋅ Ts 23040 ⋅ Ts 2560 ⋅ Ts
4384 ⋅ Ts
7 21952 ⋅ Ts 4384 ⋅ Ts - - -
8 24144 ⋅ Ts 2192 ⋅ Ts - - -

LTE TDD 支持 5ms 和 10ms 两种上下行子帧切换周期,子帧切换点配置如下:

上下行切换 上下行 子帧序号


配置 切换周期 0 1 2 3 4 5 6 7 8 9
0 5 ms D S U U U D S U U U
1 5 ms D S U U D D S U U D
2 5 ms D S U D D D S U D D
3 10 ms D S U U U D D D D D
4 10 ms D S U U D D D D D D
5 10 ms D S U D D D D D D D
6 5 ms D S U U U D S U U D

其中,子帧 0 和子帧 5 以及 DwPTS 总是预留给下行;子帧 2 和 UpPTS 总是预留给上行;

在 5ms 切换周期情况下,特殊子帧在两个半帧中都存在,UpPTS、子帧 2 和子帧 7 预留给

上行;在 10ms 切换周期情况下,特殊子帧只在第一个半帧中存在。

一个无线帧, Tf = 307200Ts = 10 ms

一个半帧, 153600Ts = 5 ms

第一个 第二个
半帧 半帧

一个时隙,
Tslot=15360Ts 30720Ts

子帧 #0 子帧 #2 子帧 #3 子帧 #4 子帧 #5 子帧 #7 子帧 #8 子帧 #9

一个子帧,
30720Ts

DwPTS GP UpPTS DwPTS GP UpPTS

3
UESTC LTE 项目组
3GPP LTE 系统物理层结构

第一部分 上行物理信道(Uplink)

一、上行物理信道发送端

1.1 上行物理信道发送端模型

1.2 CRC 校验编码(CRC coding)

LTE 中的 CRC 编码按照校验位长度可分为 3 种:

1. 校验位长度 L=24:
24 23 18 17 14 11 10 7 6 5 4 3
gCRC24A (D) = [D + D + D + D + D + D + D + D + D + D + D + D + D + 1];
gCRC24B(D) = [D24 + D23 + D6 + D5 + D + 1];

编码以系统的方式进行,对于多项式

4
UESTC LTE 项目组
3GPP LTE 系统物理层结构

a 0 D A+ 23 + a1 D A+ 22 + ... + a A−1 D 24 + p 0 D 23 + p1 D 22 + ... + p 22 D 1 + p 23

满足被对应多项式 gCRC24A (D)或 gCRC24B(D)除后余数为 0

2. 校验位长度 L=16:
16 12 5
gCRC16 (D) = [D + D + D + 1];

对于多项式

a 0 D A+15 + a1 D A+14 + ... + a A−1 D 16 + p 0 D15 + p1 D 14 + ... + p14 D 1 + p15

满足被对应多项式 gCRC16 (D)除后余数为 0

3. 校验位长度 L=8:
8 7 4 3
gCRC8 (D) = [D + D + D + D + D + 1];

对于多项式

a0 D A + 7 + a1D A + 6 + ... + a A −1D 8 + p0 D7 + p1D 6 + ... + p6 D1 + p7

满足被对应多项式 gCRC8 (D)除后余数为 0

附加 CRC 之后的比特表示为 b0 , b1 , b2 , b3 ,..., b B −1 ,其中 B=A+L,ak 和 bk 的关系为:


bk = a k for k = 0, 1, 2, …, A-1

bk = p k − A for k = A, A+1, A+2,..., A+L-1.

计算校验和的算法如下:

首先发送端和接收端预先商定一个生成多项式 G(x),然后将发送信息帧位串转换成 0

或 1 的多项式 M(x),然后根据计算校验和的算法在帧的尾部追加一个校验和。

1. 设 G(x)的阶为 r;在 m 为帧的低位加上 r 个 0,形成一个(m+r)位的新帧,新帧对应的多

项式位 x M(x)。
T

2. 利用模 2 除法,用 G(x)对应的位串去除 xT M(x)对应的位串,得到余数位串,其多项式

设为 r(x)。

3. 利用模 2 减法,用 x M(x)的位串去减去余数 r(x)对应的位串,得到带校验和的帧,其多


T

项式设为 T(x)。
5
UESTC LTE 项目组
3GPP LTE 系统物理层结构

1.3 码块分割与码块 CRC 处理(Code block segmentation and CRC attachment)

1. 确定码块数目 C

码块分割操作的输入序列长度为 B,B>0。若 B 大于码块尺寸的最大值 Z,则输入序列

将被分割并将 24 位长的 CRC 序列附着到每一个码块的后面。

定义码块尺寸的最大值为 Z=6144。

码块 C 的总数目的确定过程由如下的伪代码表示:

if B ≤ Z

L=0

Number of code blocks: C = 1

B′ = B

else

L = 24

Number of code blocks: C = B / (Z − L ) .

B′ = B + C ⋅ L

end if

2. 确定码块长度 K

码块分割后的输出序列定义为: c r 0 , c r1 , c r 2 , c r 3 ,..., c r (K r −1) , C ≠ 0 ,r 表示第 r 个码

块,Kr 表示第 r 个码块长度。

码块长度 Kr 由如下过程确定:

第一分割尺寸:K+为 1.4.1.2 节中的 C ⋅ K ≥ B ′ 的最小 K 值;第二分割尺寸: K-为 ≤ K + 的最

大 K 值。即 K+和 K-是 1.4.1.2 节中 QPP 交织器参数表的两个相邻的 K 值。C 个码块中有 C+

个长度为 K+的码块和 C-个长度为 K-的码块。

 C ⋅ K + − B′ 
其中,长度为 K-的码块数量为 C − =   ,长度为 K+的码块数量为 C + = C − C − 。
 ∆K 
6
UESTC LTE 项目组
3GPP LTE 系统物理层结构

如果只有一个码块,即 C=1,则长度为 K+的码块个数为:C+ = 0 ;设置 K − = 0 , C − = 0 。

3. 加入填充比特及 CRC 校验比特

在编码器的输入端,填充比特将被设定为<NULL>。

如果需要加入填充比特 F,则在第一个码块的开始处加入填充比特,即在第 r=0 个码块

的头部添加 F 个填充比特, F = C+ ⋅ K + + C− ⋅ K − − B ' ;

如果 B<40,则在这个码块的开始处加入填充比特,使其长度达到 40。

输出规则如下:

=
前 r 0,1, C− − 1 个码块长度为 K r = K − ,其余的 r = C− , C− + 1, C − 1 个码块长度

为 Kr = K+ ;

每个码块的前 K r − L 个比特 Crk ,除 C0 k =


< NULL >, k =
0,1, F − 1 外,总共为 B 个

比特,后 L 个比特为子码块的 CRC 比特;

CRC 比特采用 gCRC24B 的生成多项式产生,填充比特<NULL>在计算时被设为 0。

1.3 信道编码(Channel coding)

1.3.1 Turbo 码

1.3.1.1 基于 QPP 交织器的 Turbo 编码

7
UESTC LTE 项目组
3GPP LTE 系统物理层结构

ck

RSC
编码器1
打孔
单元
QPP交织器

RSC
编码器2

LTE 采用 8 状态、并行级联结构的 Turbo 码,码率为 1/3,最长码长为 6144,其编码器

分量码传递函数为:

 g ( D) 
G ( D ) = 1, 1 
 g0 ( D ) 

其中, g 0 ( D ) =+
1 D + D , g1 ( D ) =1 + D + D
2 3 3

分量码编码器1 xk

+ + zk
ck
+ D D D

+
QPP交织器
xk'

ck'
+ +
zk'
+ D D D

+
分量码编码器2

ck 为输入信息比特;ck' 为经过内交织器的信息比特; xk 和 zk 分别为分量码 1 输出的系

统比特和校验比特; xk' 和 zk' 分别是分量码 2 输出的系统比特和校验比特。实际输出为 xk 、


8
UESTC LTE 项目组
3GPP LTE 系统物理层结构

zk 和 zk' 构成的信息串。设输入信息比特串长度为 K,则 xk 、 zk 和 zk' 长度均为(K+3) 。

( 0) (1) ( 2)
LTE 的 Turbo 编码器输出分为三路,分别表示为:d k , d k 和 d k ,记忆 长度为 D=K+4,

数据输出规则如下:

A. 对于 k=0,1,2,…,K-1:

d k( ) x=
= ()
z= ( )
zk' ;
0 1 2
k , dk k , dk

B. 对于 k=K,K+1, K+2:

d K( ) x=
= ( )
z K += ( )
xK += ( )
z K' +3 ;
0 0 0 0
K , d K +1 1, d K +2 2 , d K +3

d K(1) z=
= (1)
K , d K +1 xK += (1)
2 , d K +2 z=
' (1)
K , d K +3 xK' + 2 ;

=d K( ) x= ( )
z K= ( )
x= ( )
z K' + 2 。
2 2 '2 2
K +1 , d K +1 +2 , d K +2 K +1 , d K + 3

1.3.1.2 QPP 交织器

(Ref.: R1-063137, Ericsson. Quadratic Permutation Polynomial Interleavers for LTE Turbo
Coding. 3GPP TSG RAN WG1 #47, Riga, Latvia, 06-10 November 2006)

二次置换多项式(QPP)交织器是无争用(CF)交织器,该类交织器的表达式为

Π ( x ) = f1 x + f 2 x 2 mod K

其中 Π ( x ) 和 x 分别是交织前后的序号; f1 和 f 2 是两个参数;K 为交织比特流的长度; 可

以根据输入信息比特 ck 的长度 K 在已有的 LTE 内交织器参数表中找到 f1 和 f 2 的对应位置,

然后计算得到 Π ( x ) 。

1.3.2 速率匹配

Turbo 码编码的传输信道速率匹配采用基于循环缓存器的速率匹配机制,其主要由三个

子块交织器、一个比特收集及虚拟循环缓存器和一个比特筛选和修剪器构成。以码块为单位

9
UESTC LTE 项目组
3GPP LTE 系统物理层结构

进行速率匹配。

( 0) (1) ( 2)
三个子块交织器分别对编码器输出的三路比特 d k , d k 和 d k 进行交织。整个机制的工

作过程为:

A. 将系统比特和校验比特分别作子块交织,并将交织后的校验比特逐一间插排列;

B. 将系统比特和校验比特级联拼接起来,送入循环缓存器;

C. 根据冗余版本的需要对循环缓存器中的比特进行筛选和修剪,得到指定码率和格式

的输出比特流。

1.3.2.1 子块交织器

d k( ) yk vk( )
i i

比特填充 按行写入 列间置换 按列读出

LTE 指 定 子 块 交 织 器 的 列 数 为 Csubblock
TC
= 32 , 列 序 号 从 左 至 右 分 别 为 0,1,2,…,

TC
Csubblock − 1;同时定义了交织器的行数为 Rsubblock
TC
, Rsubblock
TC
为满足 D ≤ ( Rsubblock
TC
× Csubblock
TC
)
的最小正整数,行序号从上至下分别为 0,1,2,…, Rsubblock
TC
−1。

A. 比特填充
10
UESTC LTE 项目组
3GPP LTE 系统物理层结构

(
如果 Rsubblock
TC
× Csubblock
TC
)
> D ,则令 N D = (RTC
subblock × Csubblock
TC
− D ) ,在 d k 头部添加 N D
(i )

个<NULL>比特以匹配交织矩阵的维数。即对于 k=0,1,…, N D − 1 ,令 yk = NULL ,随

(i )
后对交织器输入序列 yk 的其他比特赋值,即对于 k=0,1,…,D-1,令 y N D + k = d k 。

B. 按行写入

将 yk 按照下图逐行写入交织矩阵

C. 列间置换及按列读出

( 0) (1)
a. 对于 d k , d k :

列置换模式为

P ( 0 ) , P 1 , P 2 ,..., P Csubblock
TC
−1
= 0,16,8, 24, 4, 20,12, 28, 2,18,10, 26, 6, 22,14,30,1,17,9, 25,5, 21,13, 29,3,19,11, 27, 7, 23,15,31

列间置换后的矩阵变为:

(i )
=
输出数据表示为 vk , i = 0,1 ,然后开始逐列读出。 vk (i ) (i )
π= ( k ) , i 0,1
 
× ( k mod Rsubblock )
k
π (=
i)
( k ) P   TC   + Csubblock
TC TC

  Rsubblock  
( 2)
b. 对于 d k :

其交织矩阵是对 a 中的列间置换后的交织矩阵的循环移位。改交织器的输出表示为

11
UESTC LTE 项目组
3GPP LTE 系统物理层结构

v0( ) , v1( ) , v2( ) ,..., vk( Π)−1 ,有 vk( 2) = yπ ( k ) ,其中


2 2 2 2

  k  
π ( k )  P   TC   + Csubblock
= TC
× ( k mod Rsubblock
TC
) + 1 mod K Π
  Rsubblock  
   

1.3.2.2 比特收集、筛选和输出

(i )
将子块交织后的数据 vk 写入循环缓存器,缓存器长度为 K w = 3K Π 。写入规则为:将

两路校验比特彼此间插放置,并将检查排列后的校验比特接续在系统比特之后。即如下式:

wk vk( 0) , wK=
= Π +2k
vk(1) , wKΠ=
+ 2 k +1
( 2)
v=
k ,k 0,1,..., K Π − 1

用 NIR 个比特表示发送块的软缓冲器大小,用 NCB 个比特表示第 r 个码块的软缓冲器大

小。NCB 的大小定义如下,其中 C 为前面码块分割部分所计算出的码块数目。

N  
N cb = min  IR , K w  用于下行 Turbo 编码传输信道;
 C  

N cb = K w 用于上行 Turbo 编码传输信道。

其中 NIR 由下式给出:

 N soft 
N IR =  
( )
 K MIMO ⋅ min M DL_HARQ , M limit 

其中, N soft 表示软信道的总数目;

K MIMO 为 2,当 UE 配置为接收以模式 3 或 4 进行的 PDSCH 发送;

M DL_HARQ 为 DL HARQ 处理的最大数目(FDD 时为 8;TDD 时根据 UL/DL 配置情况可为

4,6,7,9,10,12,15);

M limit 为常数 8。

通过以下步骤输出数据:

1. 计算第 r 个码块所分配到的传输比特数,即输出长度 E。令

12
UESTC LTE 项目组
3GPP LTE 系统物理层结构

G ' = G / ( N L ⋅ Qm ) , γ = G ' mod C ,

对于 0 个码块中的前 C − γ 个码块,即
= γ 0,1,..., C − γ − 1 ,其输出长度较短,

E = N L ⋅ Qm ⋅ G ' / C 

后 γ 个码块输出长度较长,为

E = N L ⋅ Qm ⋅ G ' / C 

其中, Qm 为调制阶数,当调制方式分别为 QPSK、16QAM 和 64QAM 时, Qm 分别取 2、4

和 6; N L 为分层因子,当采用 2 层或 4 层传输时 N L = 2 ,否则 N L = 1 ; G 为一个传输块

所能分配到的总比特数。

2. 计算比特筛选后的输出 ek

  N  
令 k 0 = R subblock ⋅  2 ⋅  TC  ⋅ rv idx + 2 
TC cb
  8R  
 subblock 

计算过程由如下伪代码给出:

k=0, j=0
while { k < E }

if w( k0 + j ) mod N cb ≠< NULL >

ek = w( k0 + j ) mod N cb

k = k +1
end if
j = j +1
end while

1.3. 3 控制信息的信道编码(Channel coding of control information)

控制信息包括混合 ARQ 确认信息(HARQ-ACK)、秩表示信息(Rank Indication, RI)及信

道质量信息(Channel Quality Information, CQI)。每一种信息在信道编码时都会有特定的一种

编码方式。

13
UESTC LTE 项目组
3GPP LTE 系统物理层结构

A.HARQ-ACK 及 RI

当 UE 发送 HARQ-ACK 或是 RI 比特时,需要确定它们的编码符号数量 Q ' ,

  
  
  O ⋅ M scPUSCH ⋅ N symb
PUSCH
 , 4 ⋅ M PUSCH −current 
= '
Q min  
 −∆ offset
PUSCH
C −1  sc

  10 10 ⋅ ∑ K  
 r 
 r =0  

其中,O 是 ACK/NACK 或 RI 的比特数目;M scPUSCH −current 是传输块所在的当前子帧在 PUSCH

上传输时所分配的带宽,用子载波数目表示; M scPUSCH , M symb , C 和 K r 的信息是来自


PUSCH

同一传输块的初始 PDCCH。

对于 HARQ-ACK 信息,每一个 ACK 位被编码为 1,而每一个 NAK 位被编码为 0;如

果 HARQ-ACK 包含 1bit 信息,如[ o0ACK ],则其编码方式如下:

Qm Encoded HARQ-ACK

2 [o0ACK y]

4 [o0ACK y x x]

6 [o0ACK y x x x x ]

如果 HARQ-ACK 包含 2-bits 信息,如[ o0ACK o1ACK ],则其编码方式如下:

=
(o2
ACK
(o
ACK
0 + o1ACK ) mod 2 )

Qm Encoded HARQ-ACK

2
[o 0ACK o1ACK o 2ACK o 0ACK o1ACK o 2ACK ]

4
[o0ACK o1ACK x x o2ACK o0ACK x x o1ACK o2ACK x x]

6
[o 0ACK o1ACK x x x x o 2ACK o 0ACK x x x x o1ACK o 2ACK x x x x]

其中,“x”和“y”均为占位符,目的在于使带有 HARQ-ACK 信息的调制符号间的欧氏距

离最大化。

如果 HARQ-ACK 包含信息位数大于 2,如 [o0


ACK
o1ACK  oOACK
ACK
−1
] ,即 O ACK > 2 ,比特
14
UESTC LTE 项目组
3GPP LTE 系统物理层结构

序列 q 0ACK , q1ACK , q 2ACK ,..., q QACK


ACK −1
按下式确定:

∑ (o )
O ACK −1
q i
ACK
= ACK
n ⋅ M (i mod 32 ),n mod 2
n =0

其中 i = 0, 1, 2, …, QACK-1,基础序列 M i , n 已由协议规定。

HARQ-ACK 输出向量序列 q ACK , q ACK ,..., q ACK



(其中 Q ′ACK = Q ACK / Q m )生成算法如下:
0 1 Q ACK −1

Set i ,k to 0
while i < QACK

q ACK = [q iACK ...q iACK


+ Qm −1 ]
T
k

i = i + Qm
k = k +1
end while

对于 RI 信息,其亦分为 1-bit、2-bits 及多比特三种情况,编码方式与 HARQ-ACK 相同,

不再赘述,可参考下文。

(Ref.: 3GPP TS36.212 v8.4.0 (2008-09) Multiplexing and channel coding. p23)

B.CQI/PMI

CQI 比特序列 o 0 , o1 , o 2 , o3 ,..., oO −1 ,其编码采用(32, O )分组码,其码字为 11 这种基础

序列 M i , n 的线性组合。码表可参考下文。

(Ref.: 3GPP TS36.212 v8.4.0 (2008-09) Multiplexing and channel coding. p27)

编码后的 CQI/PMI 数据块为 b0 , b1 , b2 , b3 ,..., b B −1 ,其中 B=32,

O −1
bi = ∑ (o n ⋅ M i,n ) mod 2 ,其中 i = 0, 1, 2, …, B-1.
n =0

最后的输出序列为 q0 , q1, q2 , q3 ,..., qQ −1 ,其由下式确定:

q i = b(i mod B ) ,其中 i = 0, 1, 2, …, Q-1.

1.4 用户专有加扰(UE-Specific Scrambling)

输入数据 b(0), b(1)  b( M bit − 1) ,其中 M bit 是一个子帧比特数。数据经过加扰,构成


15
UESTC LTE 项目组
3GPP LTE 系统物理层结构

~ ~ ~
新的数据序列 b(0), b(1)  b( M bit − 1) 。

加扰算法:

~
(其中原数据为 b(i ) ,加扰后数据为 b(i ) ,用户特征扰码为 c(i ) )

A. b(i ) = x ,即该位为 ACK/NAK 或 RI 占位符,则

~
b ( i ) = 1;

B. b(i ) = y ,即该位为 ACK/NAK 或 RI 重复占位符,则

~ ~
b(=
i ) b(i − 1)

C. b(i ) 为其它比特,则

( b ( i ) + c ( i ) ) mod 2 ;
~
(i )
b=

扰码 c(i)生成方式:

c(i ) 为长度是 31 的 Gold 序列,依据下列关系生成,其中 N c = 1600

c (n)= ( x ( n + N ) + x ( n + N ) ) mod 2
1 c 2 c

x1 ( n + 31=
) ( x ( n + 3) + x ( n ) ) mod 2
1 1

x2 ( n + 31) = ( x ( n + 3) + x ( n + 2 ) + x ( n + 1) + x ( n ) ) mod 2
2 2 2 2

第一个 m 序列的初始值为: x1 (=
0 ) 1, x1 (=
n ) 0,=
n 1, 2,...,30

第二个 m 序列的初始值为:

30
Cinit = ∑ x (i ) ⋅ 2
i =0
2
i
= 210 • (7 • (ns + 1) + l + 1) • (2 • N ID
cell
+ 1) + 2 • N ID
cell
+ N CP

其中: ns 是每一帧内的时隙号(0~19),l 是时隙内 OFDM 的号码, N CP 在 Normal CP

时等于 1,在 extended CP 时等于 0。

16
UESTC LTE 项目组
3GPP LTE 系统物理层结构

1.5 信道交织(Channel interleaving)

定义进入信道交织前的输入为: g 0 , g1,  g H ' −1 , q0RI , q1RI , qQRI' −1


q0ACK , q1ACK , qQACK
'
−1
,
RI ACK

一个子帧内调制符号个数为: H=
''
H ' + QRI'

协议制定交织算法如下:

(1) 定义参数 Cmux = N symb , R= ( H '' • Qm ) / Cmux (其中 Qm 是调制比特数), 生成


PUSCH
mux

Rmux × Cmux 的交织矩阵.

 y0 y1  
yCmux −1
 
 yCmux yCmux +1  y2Cmux −1 
     
 
 y( R' −1)×C y( R'  yR' ×(C −1) 
 mux mux mux −1)×Cmux +1 mux mux 

(2) 携带 RI 信息的矢量序列 ( q0RI , q1RI ,.......qQRI' −1


)
RI

在矩阵的位置由如下伪代码表示:

i ,j=0
'
r= Rmux −1

'
while i< QRI

c ACK = Columnset ( j )
yr×Cmux +C ACK = qiACK
i = i +1
= '
r Rmux − 1 − [i / 4]
=
j ( j + 3) mod 4
end while

其中,在普通 CP 长度条件下,Column Set={1,4,7,10}

在加长 CP 条件下, Column Set={0,3,5,8}

(3) 携带 HARQ-ACK 信息的矢量序列 ( q0ACK , q1ACK ,.......qQACK


'
−1
),
ACK

在矩阵中的位置由如下伪代码表示:
17
UESTC LTE 项目组
3GPP LTE 系统物理层结构

i=
, j 0,= '
r Rmux −1

'
while i< QACK

c ACK = Columnset ( j )
yr×Cmux +C ACK = qiACK
i = i +1
= '
r Rmux − 1 − [i / 4]
=
j ( j + 3) mod 4
end while

其中,在普通 CP 长度条件下,Column Set={2,3,8,9}

在加长 CP 长度条件下, Column Set={1,2,6,7}

1.6 调制(Modulation)

PUSCH 选用了 QPSK、16QAM 和 64QAM 方式;

PUCCH 选用了 BPSK 和 QPSK 方式。

PRACH 采用序列设计,而不是传统的调制技术。

其中 QPSK、16QAM 和 64QAM 的调制符号均可表示为: x= I + jQ

QPSK 输出的调制符号和输入比特 b ( i ) , b ( i + 1) 的关系如下表:

16QAM 输出的调制符号和输入比特 b ( i ) , b ( i + 1) , b ( i + 2 ) , b ( i + 3) 的关系如下表:

18
UESTC LTE 项目组
3GPP LTE 系统物理层结构

64QAM 输出的调制符号和输入比特 b ( i ) , b ( i + 1) ,..., b ( i + 5 ) 的关系可参见:

(Ref: 3GPP TS36.211 v8.4.0 (2008-09) Physical Channel and Modulation p.75)

1.7 DFT-S-OFDM 复用/SC-FDMA

DFT 子载波映射 IFFT 加CP

1.7.1 DFT 变换

系统模型如图所示。其主要特点是在子载波映射前加入 DFT 扩频模块,DFT 变换表达

 ( m ) L −1
式可表示为: S = ∑ Cl ,v Dv( m )
V =0

 ( m )  ( m )
S = [C ] D

假设系统中有 M 个用户同时发送信号,每个用户分配 L 个子载波,则系统内的总载波数

为 NC=LM。

19
UESTC LTE 项目组
3GPP LTE 系统物理层结构

 ( m )
复值符号 S 是通过用户调制信号加权所得:

 ( m ) L −1
S = ∑ Cl ,v Dv( m ) , l =0,1,…,L-1
V =0

1
=
其中 Cij 是 DFT 矩阵元素,可表示为: Cij • e j 2π ij / L
L
 ( m )
传输符号 S 映射到子载波中用户分配的 L 个子载波上,通过 IFFT,将用户的频域信号

换到时域,时域信号可表示为:

1 L −1 ( m ) − j 2π il / L
Si( m ) = e j 2π im / Nc ∑ Sl e
L l =0
,i=- N G ,….0,… N c .

其中 N G 表示 OFDM 时域信号的保护间隔长度。

将频域信号代入上式

1 L −1 L −1
Si( m ) = e j 2π im / NC ∑∑
L=i 0=v 1
Cl ,v Dv( m ) e − j 2π il / L

1 L −1 ( m ) L −1 − j 2π il / L
= e j 2π im / Nc Di(mod
m)
L =e
j 2π im / N c

=
∑ Dv ∑ e
L v 0=i 0

L −1
= e j 2π im / NC ∑ Dv( m )δ L (v − i )
v =0

1.7.2 子载波映射(Sub-Carrier Mapping)

子载波映射方式可分成:集中式映射(Localized)和分布式映射(Distribut ed)。

根据 LTE 规范,上行采用单载波传输,所以采用 Localized 发送方式,即将相临子载波

放置同一频带范围,其余位置补零。(子载波映射算法不在此累述)

信号经过子载波映射,补零后进行 N 点 IFFT,可采用 N/2 或者 N/4 算法提高 IFFT 效

率。

20
UESTC LTE 项目组
3GPP LTE 系统物理层结构

1.7.3 上行参考信号(Uplink Reference Signal)

因为上行采用 SC-FDMA 技术,故上行参考信号和数据是采用 TDM 方式复用。

上行参考信号用于如下两个目的:

A. 上行信道估计,用于 eNodeB 的相干检测和解调;

B. 上行信道质量测量。

上行参考信号分为以下两种:

A. 用于解调的参考信号(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 DM RS)

B. 信道探测参考信号(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 SRS)

一个上行参考符号占用一个 RE(1 个子载波 x1 个 OFDM 符号)

1.7.3.1 用于解调的参考信号(DM RS)

用于解调的参考信号是为了接收端进行均衡和检测所需信道估计的参考信号,其带宽与

用户信号带宽相等。

由于上行采用 Localized 发送方式,则不同 UE 的 DM RS 和该 UE 的数据一起在不同发

送频带里,自然以 FDM 方式互相正交,不需要以其他方式进行区分。

DM RS 的时频结构如下:

在 Normal CP 的情况下,每个子帧包含 2 个 0.5ms 的时隙,每个 0. 5ms 的时隙中包含 7

个等长的块,第 4 个块用于传送上行 DM RS,其余 6 个块用于传送数据。具体结构如图:

0.5ms
时隙

User User User DM User User User User User User DM User User User
Data Data Data RS Data Data Data Data Data Data RS Data Data Data
1ms
子帧

21
UESTC LTE 项目组
3GPP LTE 系统物理层结构

在上行 DM RS 所处的 SC-FDMA 块中,RS 占满所有的 UE 发射带宽。

在 Extended CP 情况下,每个时隙包含 6 个等长的块,第 3 个块用于传送上行 DM RS,

具体结构如下:

22
UESTC LTE 项目组
3GPP LTE 系统物理层结构

上行 DM RS 采用传统 Zadoff-Chu(ZC)序列进行设计,可参见 1.7.3.3 节。

1.7.3.2 信道探测参考信号(SRS)

信道探测参考信号无线资源调度服务而在小区使用的有效频带内进行信道估计而设计

的参考符号。

UE 为了对抗频率选择性衰落,需要依靠信道探测参考信号,对较大的频带进行探测。

多个用户的 SRS 可以采用 CDM 或分布式 FDM 的方式复用在一起。在 UE 传输带宽内的 SRS

也可以考虑用作数据解调。

每个用户都可能发送 SRS,如果用户数量较大时,利用 FDM 复用方式的开销过大,只

能采用 CDM 方式;当不同 UE 进行探测的频带不同时,UE SRS 间可以自然的以 FDM 方式

区分。

LTE 协议确定将 SRS 放置在一个子帧的最后一个块中,其频带间隔为两个等效子载波。

带有 DM RS 和 SRS 的 SC-FDMA 块时频结构如图:

23
UESTC LTE 项目组
3GPP LTE 系统物理层结构

SRS 序列采用与 DM RS 相同的 ZC 序列,序列组编号由 DBCH 中广播的 PUSCH DMRS

序列组编号导出,发送 SRS 的子帧亦通过 DBCH 来指示,SRS 序列的循环位移版本也是通

过 DBCH 中 3bit 指示(8 个循环位移版本)。SRS 的循环位移版本跳转功能可开启亦可关闭。

SRS 发送周期和发送时长通过半静态高层指令指示,无需 PUCCH 指示。并且发送一旦

开始,将一直发送下去,知道系统关闭发送或业务完成。周期可为 2、5、10、30、40、80、

160ms。SRS 重复系数(RPF)为唯一值 2,不需指示。

SRS 依据 Sounding 带宽可分为两类:

A.窄带 SRS 只在系统带宽内的一部分发送时,6 个 RB 的带宽发送 1 个 RB 的 SRS,

大于 6 个 RB 的系统宽带下,发送 2 个、4 个或 6 个 RB 的 SRS。

B.宽带 SRS 则在整个 PUSCH 带宽内发送。

1.7.3.3 上行参考信号序列设计

因 LTE 上行采用 Localized 发送方式,因此小区内用户间的 DM RS 干扰基本不存在。

上行 RS 序列设计主要考虑对抗小区间干扰、MIMO 天线间干扰和 SRS 之间的干扰。

上行参考信号采用传统的 Zadoff-Chu(ZC) CAZAC 序列。

1. UE 的 ZC CAZAC 参考信号产生过程如下图所示:

24
UESTC LTE 项目组
3GPP LTE 系统物理层结构

Zero
Sub-Carriers

Zadoff-Chu
CAZAC 循环移位器α DFT IFFT
序列生成器

Zero
Sub-Carriers

首先在时域产生 ZC CAZAC 原始序列,根据信道的时延扩展,系统将分配给 UE 一个

循环位移量 α 以避免与其他用户间的干扰,随后通过 DFT 和子载波映射将时域 CAZAC 序

列变化到相应的频带上,再进行 OFDM 调制。

2. 上行参考信号数学表示:

频域 Zadoff-Chu 基序列的循环移位 α :

ru(,αv ) (n) = e jα n ru ,v (n) , 0 ≤ n < M SC


RS

RS
( M SC = mN SC
RB RB
表示导频序列的长度,N SC 表示上行 RB 在频域上包含的子载波数目,12)。

其中,关于 Zadoff-Chu 基序 ru ,v (n) :

对于基序列长度 ≥ 36 的情况:

ru ,v (n) = xq (n mod N ZC
RS
) , 0 ≤ n ≤ M SC
RS
−1,
π qm ( m +1)
−j
=
RS
xq (m) e N ZC
, 0 ≤ m ≤ N ZC
RS
−1

q=  q + 1/ 2  + v ⋅ ( −1)  
2q  

q= N ZC
RS
⋅ ( u + 1) / 31

对于基序列长度 < 36,即 12,24 的情况,

r u ,v (n) e jϕ ( n )π / 4 , 0 ≤ n ≤ M SC
= RS
− 1,

25
UESTC LTE 项目组
3GPP LTE 系统物理层结构

其中 ϕ ( n) 有标准表给出,LTE 规范中已有规定,在此不再列出。

(Ref: 3GPP TS36.211 v8.4.0 (2008-09) Physical Channel and Modulation p.22-23)

1.7.4 循环前缀(Cyclic Prefix, CP)

LTE 协议规定了 2 种循环前缀(CP):

Normal CP: 4.6875µ s (每时隙的前六个符号)

5.208µ s (每时隙的最后一个符号)

Extended CP: 16.67 µ s

33.33µ s (DC-MBMS 系统)

可根据系统不同要求,选择不同的 CP 长度。

Normal CP 主要考虑多径时延扩展和时域加窗处理(Time Windowing)的影响;

Extended CP 主要考虑适应大小区半径(最大可达 100km)和多小区合并 E-MBMS 业务。

(Ref. :LTE 物理层描述_20080919.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 p11)

1.7.5 SC-FDMA 基带信号

一个上行时隙的第 l 个 SC-FDMA 符号对应的时间连续信号 sl ( t ) 为:

N RB N sc / 2  −1
UL RB

j 2π (k +1 2 )∆f (t − N CP ,l Ts )
sl (t ) = ∑ a k ( − ) ,l ⋅ e

k = − N RB
UL RB
N sc / 2 
0 ≤ t < ( N CP,l + N ) Ts

其中, 
k ( − ) = k + N UL RB
RB N sc 2  , N = 2048 , ∆f = 15 kHz ,且 a k ,l 表示

RE ( k , l ) 上传输的具体内容。

26
UESTC LTE 项目组
3GPP LTE 系统物理层结构

循环前缀长度 N CP ,l 下表由给出:

配 置 循环前缀长度 N CP ,l

160 for l = 0
Normal cyclic prefix
144 for l = 1,2,...,6
Extended cyclic prefix 512 for l = 0,1,...,5

1.8 虚拟 MIMO 技术

上行采用 SC-FDMA 和虚拟 MIMO 联合使用的系统,在每组子载波上,用户两两配对,

形成虚拟 MIMO 发送数据,这样多个 MIMO 信道具有较好正交性的 UE 可以共享相同的时

频资源,从而提高上行系统的容量。

虚拟 MIMO 主要考虑的问题是用户的配对方式,现在提出的配对方式有如下几种:

北电(Nortel)提出的随机配对、正交配对及行列式配对三种调度算法;

高通(Qualcomm Europe)提出的基于最大开环容量的配对调度算法;

中兴(ZTE)提出的基于信噪比测量的配对调度算法。

A.随机配对(Random User Pairing Scheduling)

首先利用轮叫调度算法(Round Robin)选择第一个用户,然后在随机选择第二个用户与

第一个用户配对。

随机挑选 2 个用户配成一对,其优点是复杂度低,并可以在不增加用户天线数量的情

况下,取得与多天线基本相似的性能;缺点是无法合理利用信道矩阵特性,无法最大化信道

容量。

B.正交配对(Orthogonal User Pairing Scheduling)

假设 H n 是第 n 个子载波的空间复用信道,并定义 2X2MIMO 信道矩阵如下:

27
UESTC LTE 项目组
3GPP LTE 系统物理层结构

 f11 f12 
=Fn H=H
n Hn  
 f 21 f 22 

其中上标 H 表示共轭转置。2X2MIMO 的正交方程如下:

( f11 + f 22 ) − ( f12 + f 21 )
Dn =
tr ( Fn )

其中 tr (.) 表示求迹。D 为配对方案的正交因子。

N
1
D k1k 2 =
N
∑D
n =1
n , k1k 2

Dn ,k1k 2 表示配对用户 k1 和 k 2 在第 n 个子载波上的正交方程。

首先通过 Round Robin 调度算法,选择第一个用户 k1 ,然后计算所有其他用户与该用户

配对后正交因子 D k1k2 ,选择其中最大的完成配对。

此算法优点是计算复杂度较低,且比随机配对法易获得更多的吞吐量增益;缺点是只

考虑了 MIMO 信道矩阵自身的正交性,没有考虑配对用户的各自 SNR,也就是没考虑到由

于干扰,网络规划不当,或者某些地区深度衰落等问题

C.行列式配对方法

所谓行列式配对,需要求得行列式因子 D:

det( Fn )
D=
tr ( Fn )
其中, det ( Fn ) 表示矩阵

N
1
D k1k 2 =
N
∑D
n =1
n , k1k 2

D k1k2 表示配对用户 k1 和 k 2 在第 n 个子载波上的行列式方程。

首先通过 Round Robin 调度算法,选择第一个用户,然后计算所有其他用户与该用户的

行列式因子 D k1k2 ,选择其中最大的,与之完成配对。

对于这种配对方法对低 SNR 适应性不强。


28
UESTC LTE 项目组
3GPP LTE 系统物理层结构

( Ref.: 3GLTE 上行无线资源管理关键技术的研究

R1-051422 UL Virtual MIMO System Leve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for E-UTRA )

D.最大开环容量配对算法

此种算法主要讨论同一资源块里的 UE 的配对方式。首先根据比例公平算法在每一个资

源块里计算出每个用户的优先权,选择最高优先级的用户作为首选用户;然后再根据两个配

对用户的最大开环容量来选择第二个用户。

假设调度器选择 N u 个用户在同样的资源块中传输数据。所有接收信号可表示为:

Nu 
 
y (k ) = ∑ hi (k ) xi (k ) Pi + n (k )
i =1


k 表示被选子带宽中的频率系数,P i 表示第 i 个用户的发射功率, hi (k ) 表示信道的频率响

应向量。

所有 N u 个用户的信道矩阵表示为:
 
H (k ) = [h1 (k ),, hN u (k )]

要选择同一资源块上的 UE 进行配对,即要使该资源块中的开环容量最大:

UEs = max(log(det( H (k ) Rxx H H (k ) + Rnn )) − log(det( Rnn ))


 
其中 Rxx = diag ( P1 ,, PN u ) , Rnn = E (n (k )n H (k )) 。

此算法较之前个算法吞吐量有了比较明显的提高,同时具有一定的公平度,但是较复杂。

(Ref.: R1-062052 UL System Analysis with SDMA)

E.可调整行列式配对算法

由于自适应功率控制(APC),在实际上行多用户 MIMO 系统中,两个配对用户的发射功

率很有可能不一样;同时两个配对用户到基站的距离和路径损耗也会不一样。因此为了获得

更大的信道容量,两个用户在配对过程中应同时考虑信道快衰落和慢衰落所带来的影响,以

此来提高配对用户的吞吐量。

2X2 上行多用户 MIMO 系统,其信道矩阵为:


29
UESTC LTE 项目组
3GPP LTE 系统物理层结构

 h11 h21 
=H =  ( H1 , H 2 )
 h12 h22 

其中,H1 和 H2 分别为两个用户和基站的信道矩阵,根据香农公式可得信道容量为:

Es
=C log 2 (det( I N + HH H ))
r
Nt N0

Es
当 较大时,可以近似为:
N0

Es
C ≈ log 2 (det( HH H )) + N r log 2 ( )
N0 Nt

因此当两个用户的 det( HH H ) 最大时,等同于最大化信道容量。

考虑将快衰落和慢衰落的影响转换到信道矩阵中,通过归一化用户的发射功率,信道矩

阵可以转换为:

 h11 ⋅ SNR1 h21 ⋅ SNR2 


H'= 
 h12 ⋅ SNR1 h22 ⋅ SNR2 

可以得到:

det ( H ' H ' H ) = SNR1 × SNR2 × det( HH H )

( )
可以看出 det H ' H ' H 包含了接收信噪比 SNR 和信道矩阵 H 两个参数。当根据最大化

信道容量来配对用户时,一些接收信噪比比较高的用户会被频繁的选中。另外,如果一个接

收信噪比比较低的用户和一个接收信噪比比较高的用户配对时,接收信噪比比较低的用户将

受到另一个用户的严重干扰。于是,引入一个调节因子来平衡配对过程中用户的容量和公平

度。

假设配对用户的接收信噪比相同,则有:

 SNR1 
1

det ( H H ) = SNR1 × SNR2 × det( HH ) = SNR1 × SNR2 × det( HH ) × 


' 'H H H

 SNR2 

假设配对用户的接收信噪比不相同,则有:

30
UESTC LTE 项目组
3GPP LTE 系统物理层结构

其中, 为调节因子,因此用户配对准则转化为:

当 中的 k 值趋近于 0 时,接收信噪比高的用户将会被频繁的选出来配对,该

用户将会得到较高的信道容量和用户吞吐量。反之,当 k 值趋近于 1 时,接收信噪比低的用

户被选择的机会将增加,相对应的用户公平度也随之上升,但是信道容量和用户吞吐量会因

此下降。

此算法优点为可以获取较高的用户吞吐量并且增大了配对调度方法的灵活性,可以因地

制宜,因时制宜。缺点便是复杂度较高,基站和 UE 均要参与其中。

(Ref.: R1-070199 UE Paring for E-UTRA Uplink Multiuser MIMO)

二、上行物理信道接收端

2.1 上行物理信道接收端模型

31
UESTC LTE 项目组
3GPP LTE 系统物理层结构

2.2 信道估计与均衡

2.2.1 信道估计

本系统发送端在传输信号中插入一定量导频再根据接收到的导频通过内插来实现信道

的估计。

发射信号经过信道得到接受端信号可表示为:

y ( m) = x ( m) ⊗ h( m) + n( m)

其中 x(m) 表示发射端经 IFFT 变换后的信号, h(m) 表示信道脉冲响应, n(m) 表示加

性高斯白噪声。经过接受端 FFT 变换为频域信号:

g= =
(k ) FFT { y (m )} FFT {x(m) ⊗ h(m) + n(m
= )} S (k ) X (k ) + W (k )

其中 W ( k ) 为 n(m) 的傅立叶变换。从 g ( k ) 中提取道频的值,并于发射断值比较,可以

得到导频位子的信道响应估计。

接收信号可表示为=
Y θ X + N ,其中 N 为噪声, θ 为估计矢量。

信道估计是要得到估值矢量构成的信道特征矩阵。有以下几种算法:

A.最小二乘估计

最小二乘估计应该满足:

^
θ LS = Min{R(θ )}
^ ^ ^
由于 R(θ ) =
(Y − X θ ) H (Y − X θ )
^
∂R(θ ) ^
则 ^
−2 X H (Y − X θ ) =
= > θ LS =
0= ( X H X ) −1 X H Y
∂θ
假设知道信道白噪声 N 的二阶统计特性 Var ( N ) = σ 2 ,则有加权的 LS 估计:

^ ^ ^
R(θ ) =
(Y − X θ ) H σ 2 (Y − X θ )

θ LS = ( X H σ 2 X ) −1 X H σ 2Y
32
UESTC LTE 项目组
3GPP LTE 系统物理层结构

B. 迫零估计(ZF)

^
θ= YX H ( XX H ) −1= θ + NX H ( XX H ) −1

噪声引起的的估计误差与训练序列的长度成反比,于 SNR 成反比。在一定信噪比下,

可以通过增加训练序列长度来减少信道估计误差;同样,在一定训练序列长度下,随 SNR

的增加,信道估计误差也在减小。

C. MMSE 估计

MMSE 估计是利用观测数据的线形组合来表示待估计的矢量:

^
θ = QY

根据正交原理,在观测平面上找到待估计信号的投影:

^
可推: E[(θ − θ )Y H ] =
0

代入得: E[(θ − QY )Y H ] =
0=> E[θ Y H ] =
QE[YY H ] = E[θ Y H ]E[YY H ]−1
>Q=

最小均方误差估计充分利用了待估计信号和测量噪声的二阶统计特性,当待估计信号和

测量噪声为正态随机变量时,该估计已充分统计,Wiener 滤波器就是一种典型的 MMSE 估

2.2.2 信道均衡

A. 迫零均衡

R = H ∗ X + N ;其中 R 为接受端信号, X 为发射端信号, N 为高斯白噪声, H 为

信道响应。

假设接受信号为

=
r Ha + n
^
假设输出符号为 a ,迫零线形算法是基于 Gauss-Markov 定理的最佳加权最小二乘估计,

通过使
33
UESTC LTE 项目组
3GPP LTE 系统物理层结构

^
|| r − H a || − > 0

或者使正定式

^ ^ ^
Q(a )= (r − H a ) H Rn−1 (r − H a )− > 0

可以得到连续值的无偏估计

^
a= ( H H Rn−1 H ) −1 H H Rn−1r= a + ( H H Rn−1 H ) −1 H H Rn−1n

式 中 , 矩 阵 Rn 是 加 性 噪 声 矢 量 , n 的 协 方 差 矩 阵 Rn = E{nn H } 。 其 中

( H H Rn−1 H ) −1 H H Rn−1 为迫零均衡器。当噪声为加性高斯白噪声 AWGN 时,即 Rn = σ 2 I ,

上式变为

^
a= ( H H H ) −1 H H r= a + ( H H H ) −1 H H n

它相当于传统的匹配滤波器。

B. MMSE 均衡

与迫零先行均衡器不同,最小均方差线形均衡器遵循另一准则——MMSE 准则,即寻

^
找一个 a 最小化

^ ^
E[(a − a ) H (a − a)]

得到连续估计值

^ ^
( H H Rn−1 H + Rd−1 ) −1 H H Rn−1r =
a MMSE = [ I + ( Rd−1 H H Rn−1 H ) −1 ]−1 a ZF
^
= W0 a ZF

式 中 , W0= [ I + ( Rd−1 H H Rn−1 H ) −1 ]−1 ; Rd 为 数 据 符 号 矢 量 的 协 方 差 矩 阵 , 即

Rd = E{aa H } 。 W0 是一个维纳估计器。

当发送功率均匀分布在发送天线上时,即 Rd = σ 2 I ,上式变为

^
a MMSE ( H H H + σ 2 I M ) −1 H H r
=

(Ref.: E3G 无线通信系统仿真平台设计_开发以及系统研究)

34
UESTC LTE 项目组
3GPP LTE 系统物理层结构

2.3 信道译码(Turbo 并行迭代译码)

2.3.1 基于 QPP 内交织的 Turbo 译码器结构与原理

Turbo 译码器包含两个独立的子译码器,DEC1 和 DEC2 ,均采用软输入、软输出的迭代

译码算法。每次迭代有三路输入信息,一是信息码 xk ,二是校验码 y1k 和 y2k ,三是外信息。

软输出不仅包含了本次译码对接收码字的硬估值,而且给出了这些估值的可信程度,用似然

度来表示。

Turbo 译码器分为串行译码和并行译码两种方式

A. 下图所示为 Turbo 码并行级联译码器结构

y1k
L1 ( d k ) QPP
L1 ( d n )
DEC1
交织

xk


/
内 QPP
插 交织

L2 ( d n ) QPP L2 ( d k )
y2k DEC2
解交织

QPP 译码输出
判决
解交织

送入 DEC1 的为 xk 和 y1k , xk = d k ;送入 DEC2 为经过交织后的 xk' 和 y2k , xk' = d n 。

完成一轮译码后,两个译码器的输出为 d k , y1k 和 d n , y2 k 的译码估值以及估值的可靠程度,

分别用似然度 L1 ( d k ) 和 L2 ( d n ) 表示。因为校验码 y1k 和 y2k 只是同一信息码的两个独立编

码输出,可以合理推论,DEC1 的译码输出信息对 DEC2 的译码有参考作用,反之亦然。整


35
UESTC LTE 项目组
3GPP LTE 系统物理层结构

个译码过程可以看成是两个子译码器一次次的信息交换与迭代译码。

由于与 DEC2 对应的 y2k 是有 {d k } 的交织序列 {d n } 产生的,因此 DEC1 软输出 L1 ( d k ) 在

送入 DEC2 之前需经同样的 QPP 交织处理,变为 L1 ( d n ) 以便于 y2k 匹配;反之,DEC2 软输

出 L2 ( d n ) 在送入 DEC1 之前需经 QPP 解交织处理。随着迭代次数的增加,DEC1 和 DEC2

的译码信息中的相互独立的成分越来越少,最终降至零,此时信息量用尽,继续迭代已无意

义,则迭代终于 DEC2 ,最终的软输出经解交织和硬判决后的到译码输出 d k' 。

B. 串行级联译码器结构:

L2 ( d k ) QPP L2 ( d n )
解交织


接 y1k L1 ( d k ) L1 ( d n )
QPP
/ DEC1 DEC2
交织

插 xk
QPP QPP
交织 解交织
y2k
译码输出
判决

串行译码与并行译码原理相同,但是 DEC1 和 DEC2 并非同时开始译码,而是先由 DEC1

译码,待 DEC1 软输出交织后,DEC2 才开始译码;DEC2 的软输出经解交织后形成外信息

L2 ( d k ) ,返回给 DEC1 。DEC1 的软输出交织后又送入 DEC2 ,如此串联循环直至信息量用

尽,由 DEC2 的软输出经解交织和硬判决译码输出。这种串行译码器必然造成时延。

在 LTE 的 Turbo 译码中倾向于选用并行译码器结构。

36
UESTC LTE 项目组
3GPP LTE 系统物理层结构

2.3.2 Turbo 译码算法(SW-Log-MAP)

2.3.2.1 Log-MAP(对数最大后验概率)算法

若接收码字为 r,定义对数似然比(LLR, Logarithm Likelihood Radio)为:

P {d k = 1/ r}
L ( d k / r ) = log
P {d k = 0 / r }

L ( d k / r ) 的正负符号代表 d k 硬判决值

1, L ( d k / r ) ≥ 0
dk = 
0, L ( d k / r ) < 0

而当 L ( d k / r ) 的绝对值代表硬判决的可信度。绝对值越大,表明判决的结果越可信。

A. DEC1 的半迭代过程

DEC1 的输入为 xk , y1k 和 L2 ( d k ) 。

DEC1 在时间 k 的分支度量可表示为:

2 x ⋅ uki 2 y1k ⋅ vkp


Ri ( Rk , m' , m ) =
ln ( Pr ( d k =+
i )) +
N0 N0

( )
其中,k=1,2,…,N, ln Pr ( d k = i ) 即 L2 ( d k ) 为 DEC2 输出的事前消息(a priori information)

L2 ( d n ) 经解交织后的序列,且在第一次迭代时因两译码器同时开始进行译码,故该序列此

时还未携带有效信息。Rk 为时间 k 时接收到的码字,uki , vkp 分别代表暂存器状态从 m ' 变为 m

时,信息比特 i 所对应的系统比特及校验比特,其值为-1 或 1;双边噪声功率谱密度为


N0
2
对于每个时间节点 k,从编码器状态 m ' 到状态 m 的前向状态度量 Ak ( m ) 由下式表示:

( ) (
) max*m' ,i Ak −1 ( m' ) + Ri ( Rk , mi , m ) − max*m' ,i ,m Ak −1 ( m' ) + Ri ( Rk , mi , m )
Ak ( m = )
其中,k=1,2,…,N;

对每个时间节点 k,从状态 m 到状态 m ' 的后向状态度量 Bk ( m ) 有下式表示:

( ) (
) max*m' ,i Ak +1 ( m' ) + Ri ( Rk , mi , m ) − max*m' ,i ,m Ak ( m' ) + Ri ( Rk , mi , m )
Bk ( m = )
37
UESTC LTE 项目组
3GPP LTE 系统物理层结构

其中,k=N,N-1,…,1;

DEC1 在输出 L1 ( d k ) 可表示为:

( ) (
L1 ( d k ) max *m ,m' Ak −1 ( m' ) + Bk ( m ) + R1 ( Rk , mi , m ) − max *m ,m' Ak −1 ( m' ) + Bk ( m ) + R0 ( Rk , mi , m )
= )
其中,k=1,2,…,N。

B. DEC2 的半迭代过程

DEC2 的输入为 xk' , y2k 和 L1 ( d n ) 。

DEC2 在时间 k 的分支度量可表示为:

2 x ⋅ uki 2 y2 k ⋅ vkp
Ri ( Rk , m , m ) =
'
ln ( Pr ( d n =+
i )) +
N0 N0

( )
其中, ln Pr ( d n = i ) 即 L1 ( d n ) 为由 DEC1 输出的事前消息(a priori information) L1 ( d k ) 经

交织后序列。其余参数和译码过程均同 DEC1 。DEC2 的输出似然值序列为 L2 ( d k ) 。

C. 前后向状态度量值的初始化

( s s=
设卷积编码器由已知状态 S0 开始进行编码,则前向状态度量初始值为 A0 = 0) 0及

A0 ( s ≠ s0 ) = −∞ ,若编码结束后格子图终结(Trellis terminated)于已知状态 S1 ,则后向状态

( s s=
度量初始值为 B0 = 0) 0 及 B0 ( s ≠ s0 ) = −∞

D. max * () 运算

( )
为了精确计算 ln eδ1 + ... + eδ N ,Log-MAP 算法采用雅克比对数函数来表示,即

max=
*
(
( x, y ) ln eδ1 + ...=
+ eδ N )
max ( x, y ) + ln 1 +=
e ( − x− y
)
max ( x, y ) + f c ( x − y )

( )
其中, f c x − y 为修正项,一般通过查表实现。

2.3.2.2 SW-Log-MAP(滑窗对数最大后验概率)算法

因为 Log-MAP 在对每一帧信息进行迭代译码时,都需要收到该帧所有信息序列后才能

38
UESTC LTE 项目组
3GPP LTE 系统物理层结构

开始,这就使得该算法需要大量的存储空间并产生较大延时。于是改进了的 Log-MAP 算法

——滑动窗口 Log-MAP 算法被提了出来。

SW-Log-MAP 算法有三个关键参数 N,w 和 g。其中,N 为接收到的信息序列长度,w 为

滑动窗口的长度,g 为监视窗口的长度。

设接收端收到 N 个编码比特,则将 N 分割成 N=


win ( N − g ) / w 个窗口。每一个窗口

仍然进行 Log-MAP 算法,只是后向状态度量的初始值设定不同。每个窗口结束时,将会产

生 w 个软输出,然后再跳至下一个窗口中继续产生新的软输出值。滑动窗口长度须 6 倍于

存储器深度 v,即 N ≥ w + g ≥ 6v ,可获得较好的译码效能。且 w + g 越接近于 N ,译码

效能越好,反之越接近于 6v ,译码效能越差。

后向状态度量初始值设定有两种方法:

A. 使用相同的 LLR 值进行初始化

( m ) log  =
1
Bw+ g= , ∀m 0,1,..., 7
8

B. 使用前向状态度量运算式的值拿来当作后向状态度量运算式初始值的一个假定

值。

g ( m)
β w+= α w+ g ( m=
) , ∀m 0,1,..., 7
39
UESTC LTE 项目组
3GPP LTE 系统物理层结构

基于两种设定方法的 SW-Log-MAP 可参考下面的文章

(Ref.:涡轮解码器在 3GPP 规格下使用滑动视窗演算法的性能分析 p4-5)

40
UESTC LTE 项目组
3GPP LTE 系统物理层结构

第二部分 下行物理信道(Downlink)

一、下行物理信道发送端

在下行物理信道发送端的信号处理中,CRC 编码、基于 QPP 的 Turbo 信道编码、信道

交织以及调制方式均与上行物理信道发送端的处理方式无二,便不再赘述,只讨论与上行不

同的处理技术。

1.1 下行物理信道发送端模型

2X2 MIMO 系统;采用 1 个码字到 2 层的映射方式。

2X2 MIMO 系统;采用 2 个码字到 2 层的映射方式。

41
UESTC LTE 项目组
3GPP LTE 系统物理层结构

1.2 信道专有加扰(Transport Channel Specific Scrambling)

编码后序列 b ( q ) (0),..., b ( q ) ( M bit


(q)
− 1) ,其中 M bit
(q)
是码字 q 长度,加扰方式如下:

~
( )
b q (i ) = b q (i ) + c q (i ) mod 2

其中 c q (i ) 与上行用户专有加扰所用扰码生成方式一致。扰码生成器须在每个子帧开始时被

初始化,而初始值定义如下:

n ⋅ 214 + q ⋅ 213 + ns 2 ⋅ 2 9 + N ID


cell
for PDSCH
cinit =  RNTI 9
ns 2 ⋅ 2 + N ID
MBSFN
for PMCH

其中 nRNTI 为要在 PDSCH 上传输信息的 UE 的特征值。

一个子帧可发送至多两个码字,即 q ∈ {0,1},如果只发送一个码字,则 q 为 0。

1.2 层映射(Codeword to Layer Mapping)

层映射分为空间复用层映射(Layer mapping for spatial multiplexing)和发射分集层映射

(Layer mapping for transmit diversity)

1.2.1 空间复用层映射

由于层对应于信道矩阵的秩,则层数 v 只能小于或等于天线端口数 P。层数最大为 4,

且只有此时是单独一个码字(codeword)映射到两个层上,其他情况均无法达到。也即同一时

刻最多发送两个码字。其映射规则如下:

42
UESTC LTE 项目组
3GPP LTE 系统物理层结构

Number of Number of Codeword-to-layer mapping


layers code wor ds
i = 0,1,..., M symb
layer
−1

1 1 x (0) (i ) = d (0) (i )
layer
M symb = M symb
( 0)

x (0) (i ) = d (0) (i )
2 2
layer
M symb = M symb
( 0)
= M symb
(1)

x (1) (i ) = d (1) (i )

x (0) (i ) = d (0) (2i )


2 1
layer
M symb = M symb
(0)
2
x (1) (i ) = d (0) (2i + 1)

x (0) (i ) = d (0) (i )

3 2
layer
M symb = M symb
( 0)
= M symb
(1)
2
x (i ) = d (2i )
(1) (1)

x ( 2) (i ) = d (1) (2i + 1)

x (0) (i ) = d (0) (2i )


x (1) (i ) = d (0) (2i + 1)
4 2
layer
M symb = M symb
( 0)
2 = M symb
(1)
2
x ( 2) (i ) = d (1) (2i )
x (3) (i ) = d (1) (2i + 1)

1.2.2 发射分集层映射

发射分集层映射的层数 v 等于天线端口数 P,即分为 2 层或 4 层两种。而同时只有一个

码字被发送出去。其映射规则如下:

Number of Number of Codeword-to-layer mapping


layers code wor ds
i = 0,1,..., M symb
layer
−1

x (0) (i ) = d (0) (2i )


2 1
layer
M symb = M symb
( 0)
2
x (1) (i ) = d (0) (2i + 1)

x (0) (i ) = d (0) (4i )


x (1) (i ) = d (0) (4i + 1)
4 1
layer
M symb = M symb
( 0)
4
x ( 2)
(i ) = d ( 0)
(4i + 2)
x (3)
(i ) = d ( 0)
(4i + 3)

43
UESTC LTE 项目组
3GPP LTE 系统物理层结构

1.3 预编码(Precoding)

[ ]
层映射后的输出向量 x(i ) = x (0) (i ) ... x (υ −1) (i ) ,i = 0,1,..., M symb
T layer
− 1 经过预编码后得到向

[ ]T
量 y (i ) = ... y ( p ) (i ) ... , i = 0,1,..., M symb
ap
− 1 映射到天线端口上,其中 y ( p ) (i ) 表示天线端口 P

上的信号。

1.3.1 单天线端口传输的预编码

在单天线端口传输时,预编码定义为:

y ( p ) (i ) = x (0) (i )

其中 p 为用于传输单天线端口数目, p ∈ {0,4,5} , i = 0,1,..., M symb


ap
− 1 , M symb
ap
= M symb
layer

1.3.2 空间复用预编码(Spatial Multiplexing)

空间复用预编码只用于处理空间复用层映射后的数据,空间复用支持 2 或 4 个天线端口,

表示为 p ∈ {0,1} 或 p ∈ {0,1, 2,3}

1.3.2.1 空间复用(SDM)传输模式

预编码采用基于码本(codebook)的空间复用方案,分为开环和闭环两种复用传输模式。

A. 开环空间复用传输模式

eNB 根据 UE 上报的 RI 或自己确定层数目或 rank,并利用特定的 DCI(Format 2A)将 RI

通知 UE。

RI=1: 发送分集(SFBC 或 SFBC+FSTD)

RI>1: 大时延循环延时分集(large delay CDD)

当 RI>1 时,对于大时延 CDD 处理有以下定义:

44
UESTC LTE 项目组
3GPP LTE 系统物理层结构

对于 2 天线端口,预编码矩阵 W (i ) 固定选择码本序号为 0 的矩阵,如果层数为 1,则为

1 1 1 1 0
1 ;如果层数为 2,则为  。
2 2 0 1 

对于 4 天线端口,UE 假设基站循环指定不同的预编码器对 PDSCH 上的不同数据资源

单元进行编码。具体为:对于每个 v 数据资源单元使用不同的预编码器,其中 v 代表空间复

用的发送层数。对数据资源单元 i 进行预编码的预编码器矩阵为 W ( i ) = Ck ,其中 k 是预编

i  
=
码器编号,k    mod 4  + 1 ,k=1,2,3,4,C1 , C2 , C3 , C4 对应于 3GPP TS36.211 6.3.4.2.3-2
v   

中序号为 12,13,14,15 的预编码矩阵。

B. 闭环空间复用传输模式

需要 UE 根据信道特性反馈对应的 PMI 和 CQI

码本(PMI)选取有以下 2 个准则:

a. 信噪比最大化,对应于容量最大化。把每个码本带入,得到一个等效信道矩阵,计

算等效信噪比,选择对应 SNR 最大的 codebook 和对应的 MCS。

b. 最小码距最大化,对应于最小 BER,计算信道信息给出的加权矩阵与 codebook 的

距离,选择距离最小的码本。选择码本后,计算它的等效信噪比选择对应的 MCS。

UE 反馈码本的索引,即 PMI,且 PMI 与 Rank 分别独立反馈,但基站(eNB)可以忽略

UE 的反馈,根据自己的计算选取相应的 PMI,通过 expl icit ind ication 给 UE。

1.3.2.2 闭环空间复用模式的预编码

A.非码本的预编码方式

45
UESTC LTE 项目组
3GPP LTE 系统物理层结构

eNode B eUE

获得预编码矩阵的过程

通过导频获得CSI 发送上行解调或探测导频

基于CSI进行预编码矩阵计算

进行预编码的过程

进行预编码

发送预编码的数据和专用导频 使用专用导频解调数据符号

基于非码本的奇异值分解(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 SVD)方式的预编码

eNodeB UE

加入
…… …… …… 检测 ……
下行
译码
导频 信
下行 下行
Downlink 道 预编码
发送 预编码 接收
估 译码
数据 数据
加入 计
…… …… …… 检测 ……
下行
译码
导频

V H
UH
SVD SVD

…… …… 上行
信 发送
上行 加入 数据
道 ……
接收 Uplink …… 上行

数据 导频

…… ……

eNB 通过 UE 发送的上行导频信道估计出信道矩阵 H,通过 SVD 方式获得发送端预编

码矩阵 V,利用 V 对发送数据进行预编码再加入下行导频信号,发送给 UE。

TDD 方式,发送与接收均在同一频带,可以认为上下行的信道特征在较短时间内是保

持一致。因此 UE 通过下行导频信号估计出信道矩阵 H,再通过 SVD 方式获得接收端预编

码译码矩阵 U,利用 U 对接收数据进行预编码译码。

46
UESTC LTE 项目组
3GPP LTE 系统物理层结构

B. 基于码本的预编码方式

eNode B eUE

获得预编码矩阵的过程

发送公用导频 通过公用导频获得CSI

基于CSI从码本中
选择预编码矩阵

基于PMI从码本中
反馈PMI
选择预编码矩阵

进行预编码的过程

进行预编码

发送预编码矩阵验证信息 获得PMI

基于PMI从码本中
选择预编码矩阵

发送预编码的数据 基于公共导频和预编码
符号和公用导频 矩阵解调数据符号

基于码本的预编码方式其处理过程如下图:

检测
译码

数 道 预编码 数
预编码
据 估 译码 据

检测
译码

H
Vc V UH
码本 SVD

接收端通过下行信道参考信号估计出空间信道矩阵 H,通过矩阵奇异值分解(SVD)得到

47
UESTC LTE 项目组
3GPP LTE 系统物理层结构

适合信道特性的预编码矩阵 V,再将 V 与预编码码本逐一比对,得到性能最接近的码本 Vc,

将 Vc 的序号作为 PMI 反馈给 eNB;eNB 根据该序号在码本库中选择 Vc 进行预编码。

在 LTE 协议中,给出了一种闭环空间复用基于码本的预编码方法:

未使用 CDD 的预编码(Precoding without CDD)

未采用 CDD 的预编码(Precoding without CDD)用于闭环空间复用模式,由下式定义:

 y (0) (i )   x (0) (i ) 
   
   = W (i )   
 y ( P −1) (i )  x (υ −1) (i )
   

其中 W (i ) 为 P × υ 的预编码矩阵, i = 0,1,..., M symb


ap
− 1 , M symb
ap
= M symb
layer

W (i ) 的值是从由基站(eNodeB)和 UE 配置的码本内的预编码元素中选取的。基站可以利于码

本子集规则进一步将 UE 的预编码选择范围限定在一个码本元素的子集中。配置码本分为 2

天线端口和 4 天线端口两种,详细可参见:

(Ref.: 36.211-840 Physical Channels and Modulation. p50)

1.3.2.3 开环空间复用模式的预编码

大时延 CDD 预编码(Precoding with large delay CDD)

大时延 CDD 预编码(Precoding with large delay CDD)用于开环空间复用。其定义如下:

 y (0) (i )   x (0) (i ) 
   
   = W (i ) D(i )U   
 y ( P −1) (i )  x (υ −1) (i )
   

其中, D(i ) 为 large delay CDD 矩阵,且为 υ × υ 的对角阵, U 亦为 υ × υ 矩阵,具体参数下表

给出,其余参数同前。

48
UESTC LTE 项目组
3GPP LTE 系统物理层结构

Number of U D(i )
layers υ
1 [1] [1]
1 1 1  1 0 
2 1 e − j 2π 2  0 e − j 2πi 2 
2   

1 1 1  1 0 0 
1  − j 2π 3 − j 4π 3  0 e − j 2πi 3 
3 1 e e 0
3  − j 4π
  
1 e
3
e − j 8π 3  0 0 e − j 4πi 3 

1 1 1 1  1 0 0 0 
1 e − j 2π 4
e − j 4π 4
e − j 6π 4  0 e − j 2πi 4 0 0 
1  
4
2 1 e − j 4π 4
e − j 8π 4 e − j12π 4
 0 0 e − j 4πi 4
0 
 − j 6π 4  − j 6πi 4 
1 e
4
e − j12π 4 e − j18π   0 0 0 e 

1.3.3 发射分集预编码(Trans mit Diversity)

发射分集预编码只用于处理发射分集层映射后的数据,定义了 2 天线端口和 4 天线端口

两种方式。

[
对于 2 天线端口传输方式, p ∈ {0,1} ,输出为 y (i ) = y (0) (i ) y (1) (i ) , i = 0,1,..., M symb
ap
−1 , ]T

预编码操作定义如下:

 y (0) (2i )  1 0 j 0  Re x (0) (i )  ( )


 (1)   
 y (2i )  = 1 0 − 1 0 j   Re x (i ) 
(1) 
( )
 y (0) (2i + 1)
 (1) 
2 0 1 0 j  Im x (0) (i ) 
 
( )
 y (2i + 1) 

1 0 − j 0   Im x (i ) 
(1)
( )
其中 i = 0,1,..., M symb
layer
− 1 且 M symb
ap
= 2M symb
layer

[
对于 4 天线端口传输方式, p ∈ {0,1,2,3},输出为 y (i ) = y (0) (i ) y (1) (i ) y ( 2) (i ) y (3) (i ) , ]
T

i = 0,1,..., M symb
ap
− 1 ,预编码操作定义如下:

49
UESTC LTE 项目组
3GPP LTE 系统物理层结构

 y (0) (4i )  1 0 0 0 j 0 0 0
 (1)  0 0
 y (4i )   0 0 0 0 0 0 
 y ( 2) (4i )  0 − 1 0 0 0 j 0 0
 (3)   
 y (4i )  0 0 0 0 0 0 0 0
 y (0) (4i + 1) 
 
0 1

0 0 0 j

(
0 0  Re x (0) (i ) )
 y (4i + 1) 
(1)
0 0 0 0 0 0 ( )
0 0   Re x (1) (i ) 

 ( 2)
 y (4i + 1) 
 1 0

0 0 −j 0
 ( )
0 0  Re x ( 2) (i ) 

 y (3) (4i + 1) 
=
1 0 0 0 0 0 0 ( )
0 0   Re x (3) (i ) 
 ( 0)
 y (4i + 2) 

2 0 0 0 0 0 0

 ( )
0 0   Im x (0) (i ) 

 y (1) (4i + 2) 
 ( 2) 
0 0 1 0 0 0 ( )
j 0   Im x (1) (i ) 
 y (4i + 2)

0 0 0 0 0 0

( )
0 0  Im x ( 2) (i ) 

 (3)
 y (4i + 2) 
 0 0

0 −1 0 0

( )
0 j   Im x (3) (i ) 
 y (0) (4i + 3)  0 0 0 0 0 0 0 0
 (1)  0 0
 y (4i + 3)  0 1 0 0 0 j
 
 y ( 2) (4i + 3)  0 0 0 0 0 0 0 0
 ( 3)   
 y (4i + 3)  0 0 1 0 0 0 − j 0

其中 i = 0,1,..., M symb − 1 且 M symb = 4 M symb


layer ap layer

1.4 OFDM 复用/OFDMA

1.4.1 下行参考信号(Downlink Reference Signal)

下行参考信号用于以下目的:

A.下行信道质量测量(信道探测);

B.下行信道估计,用于 UE 端相干检测和解调;

C.小区搜索。

下行参考信号分为三类:

A.小区专用(Cell-specific)参考信号,用于非 MBSFN 传输;

B.MBSFN 参考信号,用于 MBSFN 传输;

C.终端专用(UE-specific)参考信号。

每一个下行天线端口上只传输一个参考信号。

50
UESTC LTE 项目组
3GPP LTE 系统物理层结构

下行参考信号使用 gold 序列生成的伪随机(PN)序列。该序列与小区 ID(504 个)、无线帧

内的不同时隙(0~19)、时隙内的 OFDM 符号号码以及长短 CP 相关,因此不同的小区、不同

时隙、不同的符号将产生不同的参考信号 PN 序列。

1.4.1.1 下行参考信号时频结构

一个下行参考符号占用一个 RE(1 个子载波 x1 个 OFDM 符号)。

下行参考信号分为两列,分别称为:第 1 参考符号(R1 )和第 2 参考符号(R2 )。

时域上,第 1 参考符号位于每 0.5ms 时隙的第 1 个 OFDM 符号上,第 2 参考符号位于

每 0.5ms 时隙的倒数第三个 OFDM 符号上(若为 Normal CP,则第 2 参考符号位于第 5 个

OFDM 符号上;若为 Extended CP,则第 2 参考符号位于第 4 个 OFDM 符号上)。

频域上,每 6 个子载波插入一个参考符号。第 1 参考符号和第 2 参考符号在频域上是交

错(Staggered)放置的。

下行参考信号的基本时频结构如下图:

R2

12个 R1
子载波

R2

R1
l=0 0.5ms
l=6
时隙

51
UESTC LTE 项目组
3GPP LTE 系统物理层结构

1.4.1.2 小区专用参考信号(Cell-specific RS)

小区专用参考信号用于为了下行接收端均衡和解调而进行信道估计而设计的。同时 CQI

等级也由其估算。

小区专用参考信号仅仅适用于子载波间隔为 15kHz 的情况,在天线端口 0~3 中的一个

或者多个端口上传输。其在支持非 MBSFN 传输的小区的所有下行子帧中传输;当子帧用于

MBSFN 传输时,每个子帧中,仅仅传输第一个时隙中的前两个 OFDM 符号中的小区专用参

考信号。

参考信号序列定义为:

rl , ns (m) =
1
(1 − 2 ⋅ c(2m) ) + j 1
(1 − 2 ⋅ c(2m + 1) ), m = 0,1,...,2 N RB
max,DL
−1
2 2

其中 ns 为无线帧中的时隙序号, l 是时隙中的 OFDM 符号序号。

小区参考信号 rl ,ns ( m) 映射到资源块 ak ,l 的方式如下:


( p)

a k( ,pl ) = rl , ns (m' )

其中,

k = 6m + (v + vshift ) mod 6
0, N symb
DL
− 3 if p ∈ {0,1}
l=
1 if p ∈ {2,3}
m = 0,1,...,2 ⋅ N RB
DL
−1
m′ = m + N RB
max,DL
− N RB
DL

变量 v 和小区专有频率偏移 vshift 定义如下:

52
UESTC LTE 项目组
3GPP LTE 系统物理层结构

0 = if p 0= and l 0
3 = if p 0 and l ≠ 0

3 =if p 1= and l 0
v=
0 =if p 1 and l ≠ 0
3(ns mod 2) if p = 2

3 + 3(ns mod 2) if p = 3
vshift = N ID
cell
mod 6

另外,在同一时隙中,在任何天线端口上用作传输参考信号的资源块(k,l),不能在其他

天线端口上进行任何传输,并被设置为 0,即不发送任何数据。

小区专用参考信号的映射方式可用下图直观表示:

Normal CP 情况:

R1 R3 R0 R1 R2 R0

12个 R0 R2 R1 R0 R3 R1
子载波

R1 R3 R0 R1 R2 R0

R0 R2 R1 R0 R3 R1
l=0 l =6l =0 l=6
偶数序号时隙 奇数序号时隙
Normal CP

Extended CP 情况:

53
UESTC LTE 项目组
3GPP LTE 系统物理层结构

R1 R3 R0 R1 R2 R0

12个 R0 R2 R1 R0 R3 R1
子载波

R1 R3 R0 R1 R2 R0

R0 R2 R1 R0 R3 R1
l=0 l = 5l = 0 l =5
偶数序号时隙 奇数序号时隙
Extended CP

1.4.1.3 MBSFN 参考信号(MBSFN RS)

MBSFN 参考信号是为广播信道设计的参考信号。

MBSFN 参考信号只在天线端口 4 上传输,且只在分配给 MBSFN 传输的子帧中传输。

同时 MBSFN 参考信号只定义了扩展 CP 的情况。

参考信号序列定义为:

1 1
=
rl ,ns (m ) (1 − 2 ⋅ c(2m) ) + j (1 − 2 ⋅ c(2m + 1) ) , = max,DL
m 0,1,..., 6 N RB −1
2 2

其中 ns 为无线帧中的时隙序号, l 是时隙中的 OFDM 符号序号。

小区参考信号 rl ,ns ( m) 映射到资源块 ak ,l , p = 4 的方式如下:


( p)

ak(4),l = rl ,ns (m ')

其中,

54
UESTC LTE 项目组
3GPP LTE 系统物理层结构

2 m if l ≠ 0 and ∆f = 15 kHz
2m + 1 if l = 0 and ∆f = 15 kHz

k=
4m if l ≠ 0 and ∆f = 7.5 kHz
4m + 2 if l = 0 and ∆f = 7.5 kHz
2 if ns mod 2 = 0 and ∆f = 15 kHz
0,4 if n mod 2 = 1 and ∆f = 15 kHz

l= s

1 if ns mod 2 = 0 and ∆f = 7.5 kHz


0,2 if ns mod 2 = 1 and ∆f = 7.5 kHz

m = 0,1,...,6 N RB
DL
−1
(
m′ = m + 3 N RB
max,DL
− N RB
DL
)
MBSFN 参考信号的映射方式可用下图直观表示:

Extended CP (Δf=15kHz):

天线端口4
R4
R4 R4
R4
R4 R4
R4
R4 R4
R4
R4 R4
R4
R4 R4
R4
R4 R4
l=0 l =5l = 0 l =5
偶数序号时隙 奇数序号时隙
Extended CP
(Δf=15kHz)

Extended CP (Δf=7.5kHz):

55
UESTC LTE 项目组
3GPP LTE 系统物理层结构

天线端口4

R4

R4 R4

R4

R4 R4

R4

R4 R4

R4

R4 R4

R4

R4 R4

R4

R4 R4
l = 0 l = 2l = 0 l = 2
偶数序号 奇数序号
时隙 时隙
Extended CP
(Δf=7.5kHz)

1.4.1.4 终端专用参考信号(UE-specific RS)

终端专用参考信号一般只用于波束赋形方式(Beamforming)。

终端专用参考信号在天线端口 5 上传输,用于支持单天线端口的 PDSCH 传输,且只在

PDSCH 对应的资源块中传输。若终端被高层告知存在终端专用参考信号,且是有效的

PDSCH 解调相位参考,则终端可以忽略任何在天线端口 2 和 3 上的传输。

参考信号序列定义为:

r ( m) =
1
(1 − 2 ⋅ c(2m) ) + j 1
(1 − 2 ⋅ c(2m + 1) ), m = 0 ,1,...,12 N RB
PDSCH
−1
2 2

其中, N RB
PDSCH
表示 PDSCH 传输对应的传输带宽,即资源块个数。
56
UESTC LTE 项目组
3GPP LTE 系统物理层结构

小区参考信号 rl ,ns ( m) 映射到资源块 ak ,l , p = 5 的方式如下:


( p)

A.Normal CP:

=ak(5),l r (3l ' N RB


PDSCH
+ m)

k = (k ′) mod N scRB + N scRB ⋅ nPRB


 4m'+ vshift if l ∈ {2,3}
k′ = 
4m'+(2 + vshift ) mod 4 if l ∈ {5,6}
3 l ′ = 0
6 l ′ = 1

l=
2 l ′ = 2
5 l ′ = 3
 0,1 if ns mod 2 = 0
l′ = 
2,3 if ns mod 2 = 1
m' = 0,1,...,3 N RB
PDSCH
−1

B.Extended CP:

=ak(5),l r (4l ' N RB


PDSCH
+ m)
k = (k ′) mod N scRB + N scRB ⋅ nPRB
 3m'+vshift if l = 4
k′ = 
3m'+(2 + vshift ) mod 3 if l = 1
4 l ′ ∈ {0,2}
l=
1 l′ = 1
 0 if ns mod 2 = 0
l′ = 
1,2 if ns mod 2 = 1
m' = 0,1,...,4 N RB
PDSCH
−1

终端专用参考信号的映射方式可用下图直观表示:

Normal CP:

57
UESTC LTE 项目组
3GPP LTE 系统物理层结构

天线端口5

R5 R5

R5 R5

R5 R5

R5 R5

R5 R5

R5 R5
l=0 l =6 l =0 l =6
偶数序号时隙 奇数序号时隙

Normal CP
Extended CP:
天线端口5
R5

R5 R5
R5

R5 R5
R5

R5 R5
R5

R5 R5
l=0 l = 5l = 0 l =5
偶数序号时隙 奇数序号时隙

Extended CP

1.4.2 同步信号(Synchronization Signal)

共有 504 个唯一的物理小区 ID。这些 ID 被分为 168 个唯一的 ID 组,每组包含 3 个唯

一的 ID。每个物理小区 ID 定义为: N ID
cell
= 3 N ID
(1)
+ N ID
(2)
,其中 N ID
(1)
表示物理层 ID 组序号

(2)
(0~167), N ID 表示该组内的物理层 ID。

同步信号的周期为 5ms。

58
UESTC LTE 项目组
3GPP LTE 系统物理层结构

1.4.2.1 主同步信号(Primary Synchronization Signal)

主同步信号用于指示物理层小区标示组内的物理层小区标示。

主同步信号序列定义如下(基于频域 Zadoff-Chu 序列):

 − j πun ( n +1)
 e 63 n = 0,1,...,30
d u (n) =  πu ( n +1)( n + 2)
e − j 63 n = 31,32,...,61

其中 Zadoff-Chu 序列的序号 u 由下表给出:

(2) u
N ID Root index

0 25
1 29
2 34

序列 d ( n) 到资源块 ak ,l 的映射取决于帧结构,而未涉及到天线端口的配置。

a k ,l = d (n ), n = 0,...,61
DL RB
N RB N sc
k = n − 31 +
2
其中,对于 Type1 的帧结构,主同步信号仅在时隙 0 和时隙 10 中传输;对于 Type2 的帧结

构,主同步信号将在子帧 1 和子帧 6 的第三个 OFDM 符号上传输,以下为被保留且不被用

于传输主同步信号的资源块:

DL RB
N RB N sc
k = n − 31 +
2
n = −5,−4,...,−1,62,63,...66

1.4.2.2 辅同步信号(Secondary Synchronization Signal)

辅同步信号在主同步信号的基础上,指示 168 个物理层小区组。

辅同步信号的序列 d (0),..., d (61) 是由两个长度为 31 的二进制序列交织级联产生,长度为

59
UESTC LTE 项目组
3GPP LTE 系统物理层结构

31 的二进制序列由一个长度为 31 的 M 序列通过循环移位获得。级联的序列使用扰码序列

进行加扰,扰码序列由主同步信号给出。

两个长度为 31 的序列组合定义如下: 0 ≤ n ≤ 30

 s0( m0 ) (n)c0 ( n ) 子帧中 0


d (2n) =  ( m1 )
 s1 (n)c0 ( n ) 子帧中 5
 s1( m1 ) (n)c1 ( n ) z1( m0 ) ( n ) 子帧中
0
d (2n + 1) =  ( m0 )
 s0 (n)c1 ( n ) z1 ( n ) 子帧中
( m1 )
5

序号 m0 和 m1 由物理层小区 ID 组 N ID
(1)
按下式得到:

m0 = m′ mod 31
m1 = (m0 + m′ 31 + 1) mod 31
 N (1) + q ′(q ′ + 1) 2 
m′ = N ID
(1)
+ q (q + 1) 2 , q =  ID 
, q ′ = N ID 30
(1)

 30 

在协议 3GPP TS 36.211 中对上式结果给出了对应的表格。

序列 s0( m0 ) (n) 和 s1( m1 ) (n) 由 m 序列 ~s (n) 的两个不同的循环移位构成:

(n) s ( (n + m0 ) mod 31)


s0( m0 )=
(n) s ( (n + m1 ) mod 31)
s1( m1 )=
s (i ) = 1 − 2 x(i ), 0 ≤ i ≤ 3 0
x( i + 5)= ( x( i + 2) + x( i ) ) mod 2, 0 ≤ i ≤ 25
= =
x(0) 0, x(1) 0,=
x(2) 0,=
x(3) 0,=
x(4) 1

扰码序列 c0 (n) 和 c1 (n) 由主同步信号给出,由 m 序列 c~ (n) 的两个不同的循环移位给出:

(n) c ((n + N ID
c0= (2)
) mod 31)
c1 (n) = c ((n + N ID(2)
+ 3) mod 31)
c (i ) = 1 − 2 x(i ),0≤i≤3 0
x( i + 5)= ( x( i + 3) + x( i ) ) mod 2, 0 ≤ i ≤ 25
= =
x(0) 0, x(1) 0,=
x(2) 0,=
x(3) 0,=
x(4) 1

其中, N ID ∈ {0,1, 2} 是物理层小区 ID 组 N ID 中的物理层小区 ID。


(2) (1)

扰码序列 z1( m0 ) (n) 和 z1( m1 ) (n) 由 m 序列 ~z (n) 进行循环移位获得:


60
UESTC LTE 项目组
3GPP LTE 系统物理层结构

z1( m0 )=
(n) z ((n + (m0 mod 8)) mod 31)
z1( m1 )=
(n) z ((n + (m1 mod 8)) mod 31)
z (i ) = 1 − 2 x(i ), 0 ≤ i ≤ 3 0
x( i + 5)= ( x( i + 4) + x( i + 2) + x( i + 1) + x( i ) ) mod 2, 0 ≤ i ≤ 25
= =
x(0) 0, x(1) 0,=
x(2) 0,=
x(3) 0,=
x(4) 1

在一个子帧中,主同步信号和辅同步信号使用相同的天线端口。

= (n) ,
ak ,l d= n 0,..., 61
DL
N RB N scRB
k =n − 31 +
2
 N symb
DL
− 2 时隙和时隙中对于帧结构
0 10 1
l =  DL
 N symb − 1 时隙和时隙中对于帧结构
1 11 2

其中, n =−5, −4,..., −1, 62, 63,...66 被保留下来而不用做辅同步信号传输。

1.4.2.3 同步信号时域结构

Type1 (FDD)帧结构:

Type1 FDD无线帧

子帧0

时隙0 时隙1 时隙10 时隙11 时隙18 时隙19

辅同步信号
主同步信号

Type1 (FDD)帧结构:

61
UESTC LTE 项目组
3GPP LTE 系统物理层结构

Type2 TDD无线帧

子帧0 子帧1 子帧2 子帧3 子帧4 子帧5 子帧6 子帧7 子帧8 子帧9

特殊子帧
普通子帧

辅同步信号 主同步信号

1.4.3 OFDM 基带信号

一个下行时隙中的第 l 个 OFDM 符号在天线端口 p 上的时间连续信号 sl


( p)
(t )
−1
j 2πk∆f (t − N CP ,l Ts )
N RB N sc / 2 
DL RB

j 2πk∆f (t − N CP ,l Ts )
sl( p ) (t ) = ∑ a ( (p−)) ⋅ e
k ,l
+ ∑ a ( (p+)) ⋅ e
k ,l

k = − N RB
DL RB
N sc / 2  k =1

0 ≤ t < (N CP ,l + N )× Ts

其中, k
(−)
= k +  N RB
DL
k +  N RB
N scRB 2  , k ( + ) = DL
N scRB 2  − 1, N = 2048 , 子

( p)
载波间隔 ∆f = 15 kHz ;当子载波间隔为 ∆f =7.5 kHz , N = 4096 , ak ,l 表示天线端口

p 对应的 RE ( k , l ) 上传输的具体内容。

循环前缀长度 N CP ,l 下表由给出:

配 置 循环前缀长度 N CP ,l

160 for l = 0
Normal cyclic prefix
∆f = 15 kHz 144 for l = 1,2,...,6
∆f = 15 kHz 512 for l = 0,1,...,5
Extended cyclic prefix
∆f = 7.5 kHz 1024 for l = 0,1,2

62
UESTC LTE 项目组
3GPP LTE 系统物理层结构

二、下行物理信道接收端

在下行物理信道接收端的信号处理中,CRC 校验、基于 QPP 的 Turbo 信道解码、信道

解交织以及解调方式均与上行物理信道接收端的处理方式无二,便不再赘述,只讨论与上行

不同的处理技术。

1.1 下行物理信道接收端模型

2X2 MIMO 系统;每个用户使有两根天线;发送端采用 1 个码字到 2 层的映射方式。

63
UESTC LTE 项目组
3GPP LTE 系统物理层结构

2X2 MIMO 系统;每个用户使有两根天线;发送端采用 2 个码字到 2 层的映射方式。

1.2 预编码译码

1.3 码字映射(Layer to code word mapping)

1.3.1 空间复用码字映射

空间复用方式层到码字的映射,其规则如下:

64
UESTC LTE 项目组
3GPP LTE 系统物理层结构

Number of Number of Layer-to-codeword mapping


code wor ds layers
i = 0,1,..., M symb
layer
−1

( 0) ( 0)
d ( i ) = x ( i ) = M symb
layer ( 0)
1 1 M symb

( 0) ( 0)
d ( i ) = x ( i )
2 2
layer
M symb = M symb
( 0)
= M symb
(1)

(1) (1)
d ( i ) = x ( i )
( 0) ( 0)
d ( 2i ) = x ( i )
1 2
layer
M symb = M symb
(0)
2
( 0) (1)
d ( 2i + 1) =x ( i )
( 0) ( 0)
d ( i ) = x ( i )

2 3 (1) (1)
layer
M symb = M symb
( 0)
= M symb
(1)
2
d ( 2i ) = x ( i )
(1) ( 2)
d ( 2i + 1) =x ( i )
( 0) ( 0)
d ( 2i ) = x ( i )
( 0) (1)
d ( 2i + 1) =x ( i )
2 4
layer
M symb = M symb
( 0)
2 = M symb
(1)
2
 (1)
d  ( 2)
( 2i ) = x ( i )
 (1)
d ( 2i + 1) =x ( i )
( 3)

1.3.2 发射分集码字映射

发射分集方式层到码字的映射,其规则如下:

Number of Number of Layer-to-codeword mapping


code wor ds layers
i = 0,1,..., M symb
layer
−1

( 0) ( 0)
d ( 2i ) = x ( i )
1 2
layer
M symb = M symb
( 0)
2
( 0) (1)
d ( 2i + 1) =x ( i )

( 0) ( 0)
d ( 4i ) = x ( i )
( 0) (1)
d ( 4i + 1) =x ( i )
1 4
layer
M symb = M symb
( 0)
4
 ( 0)
d ( 4i + 2 ) =
x (i )  ( 2)
( 0) ( 3)
d ( 4i + 3) =
x ( i )

65
UESTC LTE 项目组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