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1

台灣非政府組織於政府外交事務的角色與功能 國 家 政 策 季 刊 第三卷 第一期(2004.

03)

壹、非政府組織概說 權」(autonomy):以平等的地 織的定義又下了可提供較為精確的參 織三者,但仍可稍作區分:後兩者大


位和其他組織來往,不受其他 考: 多使用於社會學及公共行政領域(如周
一、非政府組織的定義 組織的控制;
「… 它們有些是正式成立的,有 宗 賢 , 1984; 蕭 新 煌 , 1999; 江 明
非政府組織 ( NGO) 一詞,首先
(七)活動 ( activities) :須是有效而 些是非正式的;大多是獨立於政府之 修,2000) :而前者多在國際關係(特
由聯合國在一九四九年所使用,其所 且獲得其他國家或組織的承認或 外,且主要以協助人類或合作,而非 別是援外)領域中使用(陳隆志,
指涉的團體範圍很廣,包括學校、醫 參與3。
以商業性任務為目標;它們一般旨在 1998;陳滋松,1998;林德昌,
院、慈善團體、俱樂部、宗教組織、 對於各國內部的非政府組織,學 解除痛苦、促進窮人的利益、保護環 2001);也有不論屬性,一律稱為民
發展機構、專業性協會、互助會、基 者間有許多不同的定義與用詞,大致 境,提供基本社會服務或從事社區發 間組織者(夏立言,1999),其定義亦
金 會 及 遊 說 團 體 等 ( Fernando and 上有三種主要的用語:非政府組織 展的工作。」 不脫上述國家內部之非政府組織的定
Heston, 1997)。一般而言,當我們在論 ( NGO )、 私 人 志 願 性 組 織 ( private
換言之,世界銀行所定義的非政 義範圍。
及「非政府組織」時,可區分為國際 voluntary organization, PVO)、非營利
府組織乃專指從事救援、發展與倡導 根據國內外學者的定義,大多是
非政府組織 ( International NGOs) 與 組織(nonprofit organization, NPO),
等工作,並至少部份依賴自願捐款與 需要下列因素來界定:成員、目標、
(國內的)非政府組織(NGOs)。國際 這三種用語並不互斥,也常有交互使
服務的組織(喜馬拉雅基金會, 組織結構、財務、對外關係及活動力
非政府組織的定義可以七個面向作為 用的情況,其特徵包含如下:正式
2000)。這種專指從事救援發展工作的 等。以政府間國際組織和國際非政府
代表: 的、有組織的、非政府或私人的、自
非政府組織在各個國家、地區的用語 組織來比較,一般國家對國際非政府
(一)目標(aim):須具備國際性, 主的、非營利的、志願的、小規模 組織較不重視,但是我國因國情特殊
也不盡相同,例如在美國,較為普遍
不得僅圖謀利任一成員; 的。值得注意的是,相較這些較易取
的 用 語 為 PVO ( private voluntary 外交處境困難,希望外交單位積極重
(二)成員(membership):至少三 得共識的特徵,引發較多爭論之處在 視此一活動,藉由國人主動積極參
organization),早期為美國國際發展署
國以上的個人或團體組成; 於非政府組織的經費來源上。聯合國 與,爭取國際社會情誼,以對我國突
所創,用來稱呼那些接受美國官方資
(三)組織結構(structure):成員須 方面則認為若該組織的經費超過50﹪ 破外交困境的努力能有所貢獻。
金從事援外工作以達美國政策目標的
有完全的自主權,不受任何一 來 自 政 府 , 便 具 有 官 方 性 質
非政府團體,後來則泛指以各種形 二、非政府組織的興起
國控制; ( Tvedt,1998) ;美國法律規定非政府
式,無論接受政府資金與否、提供國
組織至少要有20﹪以上的經費來源出 非政府組織的興起肇因於政府與
(四)職員任命(officer):每個會員 內 或 國 外 服 務 的 團 體
自於私人募集(Natsios,1996)。 市場功能的失靈,學者視其為一種
均可依制度化的管道被選派職
(Bolling,1982);而在非洲國家,近年
位,職員不能均是同一國籍(至 「 替 代 的 發 展 典 範 」( a l t e r n a t i v e
Gorman(1984)則認為,除非其 來 多 以 志 願 性 發 展 組 織 ( voluntary
少總部不能); development paradigm),它具備以下特
組織之運作經費全數來自官方機構,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 ) 稱 之
(五)財政(finance):必須來自三 徵:(一)地方層次的發展(local-level
否則,就算私人募集只有一小部份, ( OECD,1988 )。我國官方及學術界對
個以上不同國家的提供; 仍不影響其非政府及私人的定位。而
development)-發展的優先順序依據當
非政府組織並無一致的用語,常見的
地的需求而定,而有別於政府以國家
(六)和其他組織的關係,即「自主 世界銀行 ( World Bank ) 對非政府組 有非政府組織、非營利組織 4及民間組
發展層次(national-level development)所

3.行政院研考會編,我國參與國際非政府組織發展關係之研究,第16頁,1993。 4.較精確的稱為「民間非營利組織」,見江明修,2000。

179 180
台灣非政府組織於政府外交事務的角色與功能 國 家 政 策 季 刊 第三卷 第一期(2004.03)

規劃的項目,此外,受惠的對象也以 Wallace, 1994)。 politics ) 如 經 濟 、 社 會 、 文 化 等 議 動,都必須透過國家的政府單位


窮人及弱勢族群為優先。(二 ) 規模 題,國際事務有著議題位階 ( issues (Taylor, 1984)。
貳、國際關係理論中對於非政府組
小-計畫的規模小有利於問題被了 hierarchy)上的區別。現實主義者雖然 國家中心論的分析與現實主義相
織的探討
解、管理及監督。(三)整合性發展 並不完全否定國際組織的存在,但國 互強化了國家作為國際政治最主要行
途徑-將個人、家庭及社區視為一個 國際社會中存在著各種行為者, 際組織的功能若非不重要,就是必須 為者的論點,即使其未全然漠視國際
連續的整體,亦即發展計畫不僅僅針 包括個人、國家、國際組織、非政府 放在國家或政府行動的脈絡中來討論 組織,但關懷的重點亦為以政府或官
對某一臨時性的需求,而是能使該社 組織、跨國企業等,然而國際關係理 (Morgenthau, 1960)。 方機構做為合法參與者的「政府間組
群長期受惠、整體性規劃的發展計 論產生的背景各有不同,且為因應不
現實主義這種國家中心論的分析 織」(Inter-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畫。舉例來說,為提高某地區孩童受 同的國際發展局勢而有不同的研究對
模式,最早可溯源至一六四八年的西 IGOs ) 為主。而非政府組織所代表的
教育的普及率,不僅僅在於蓋學校、 象。一般而言,二次大戰結束後的國
伐里亞條約(Peace of Westphalia),該 意義與功能,對於現實主義者來說,
聘請教師,許多孩童無法就學的根本 際關係理論發展可依其研究對象的不
約不僅終止了三十年宗教戰爭,也形 非政府組織不過是國家欲達成其政策
原因在於貧窮,於是,協助其父母技 同分為傳統觀點(traditional view)與
成了以民族國家所組成的國際體系 目標所使用的工具手段之一而已。換
能訓練、就職,增加家庭收入,才能 修正主義者觀點 ( revisionist view )
( Mansbach, Ferguson and Lampert, 言之,非政府組織的價值目標就是其
徹底解決兒童失學問題。(四 ) 參與 ( Archer,1993 ),前者主要為現實主義
1976)。民族國家的概念不僅成為此一 國家意志施行的結果。
性強-援外發展的最終目的不在於源 對國家的論述與研究;後者則包括互
體系的建構者,更影響國際法假定國
賴理論及西歐統合過程中所發展出來 二、修正主義者觀點
源不斷的外界輸入,而在於鼓勵當地 家為其唯一主體的原則。國家中心論
人民的自我發展、參與、貢獻;非政 的功能主義為主,並且成為國際非政 (一)互賴理論
認為: ( 一 ) 全球政治的運作立基於
府組織結構由下而上的特性,使受援 府組織的學理基礎。 一 九 七 ○ 年 代 , Robert O.
民族國家間的互動; ( 二 ) 國家間雖
地民眾藉由參與來選擇其生活方式。 一、傳統觀點-現實主義 有大小與權力上的不同,但這些差異 Keohane 與Joseph S. Nye 兩位學者認為
(五)執行效率高-執行上的方法較政 會隨著時間改變,國家與國家間在主 國際間貨幣、商品、人員以及信息跨
第二次大戰結束後,美蘇對峙形
府創新( innovative)、彈性( flexible) 權上是相互平等的; ( 三 ) 民族國家 國界的流通將造成國家間或不同國家
成,兩大陣營對軍事與安全的追求成
與富經驗性(experimental),計畫執行 間相互獨立於彼此,其上並且無更高 中行為體之間的相互影響,而產生互
為國際關係關懷的重心,也造就了現
的成本較低,同時較具效率;非政府 的權威; ( 四 ) 在地理上,世界由個 賴的情形。他們提出複雜性相互依賴
實主義在冷戰時期國際關係理論中的
組織之所以具備這些優勢的一大原因 別被承認的國家所組成,而國家在其 (Complex Interdependence)的概念來
主導地位,並成為國家對外行為的準
是相對於政府,其組織規模較小,且 領土內享有絕對、排它性的權力; 批判現實主義國家中心論的觀點。複
則。現實主義者認為:在國際社會為
其成員又多為具奉獻精神的神職人員 (五)民族國家擁有人民對其最高的忠 雜性相互依賴有三個特徵:1、國際社
一無政府 ( anarchy) 的狀態下,國家
或志工,因此其計畫執行不需經過層 度,民族主義是在國際事件中驅使 會間的多重管道聯繫( multiple
是國際社會中最主要的行為者;國家
層轉遞,再者,由於長期實地接觸受 人民的最重要力量; ( 六 ) 透過外交 channels ) ;2、國際政治議題位階的
為了生存必須追求權力,進而首重軍
援地民眾,因而能了解問題本質的所 機構,國家是世界政治唯一的參與 消失;3、軍事武力的重要性下降。
事、安全等高階政治 ( high politics )
在,因此其解決問題的方法亦能符合 者,所有其他團體在國際關係中的互 Keohane 和Nye 不僅凸顯出包括國際組
的議題,而較不重視低階政治(low
當 地 民 眾 實 際 的 需 求 ( Tisch and

181 182
台灣非政府組織於政府外交事務的角色與功能 國 家 政 策 季 刊 第三卷 第一期(2004.03)

織、跨國企業、國際非政府組織等非 下的國際勞工組織、世界衛生組織等) 股全球新勢力。但是,此一多元溝通 源,足以成為台灣立足國際的新籌碼


國家行為者的重要性,同時也點出其 及專業性非政府組織的活動中窺見其 管道,是否能自絕於國家間體系之 (宋學文,1999;陳滋松,1998;戴萬
他議題例如經貿、族群、文化等的重 施行(Mitrany, 1932)。換言之,功能 外,非透過個人 ( 外交官 ) 的接觸, 平、顧長永,2000)。換言之,非政府
要性,以提供這些非國家行為者參與 主義重視的不僅是政府間的國際組 而是靠著團體與組織的互動,就能匯 組織可以做「政府做不到的事」。第二
國際事務的舞台。 織,非政府組織亦往往是形成這種網 集足夠且龐大的壓力與國家力量相抗 個論述重心在於如何將民間的優勢轉

(二)功能主義與新功能主義 絡的主要行為者。新功能主義者修正 衡,這必然是值得思考與探討的。 為政府的外交資源,在非政府組織保


功能主義所面臨功能性合作的侷限 有其自主與目標的前提下,建議民間
國際政治學者常以功能主義 參、我國學者對非政府組織援助國
性,將議題分為高階政治 ( politics of 組織的援外活動應對政府打破國際孤
( functionalism) 用來解釋國際整合。 外活動之研究
high-level ) 與福利政治 ( politics of 立的努力有所助益(戴萬平、顧長
功能主義認為,隨著科技以及經濟的
welfare),同時更為強調在整合過程中 台灣對於非政府組織國際活動的 永,2000;林德昌,2001)。
發展,國家將會尋求一些跨國界的組
菁 英 ( elite ) 與 利 益 團 體 ( interest 研究成果早期較少,一直到最近幾年
織或是管道,以滿足其「功能」上的 現今世界各國由於國際資源的交
groups)對統合的正面回應與需求 才有學者注意到相關的訊息,當然這
需求,例如跨國郵政系統和跨國運河 流互惠而縮短彼此之間的距離,另
(Haas, 1964)。 也和台灣非政府組織的興起有關。我
使用協調等。有一些學者利用計算歐 外,在非政府組織的倡導之下,各種
國學者對非政府組織的國際活動主要
洲跨國間的郵務及通訊往來來衡量歐 在通訊、運輸快速流動的「全球 有關人類基本需求的議題也愈來愈受
在於援助國外方面,他們認為台灣特
洲整合的程度,並隨著這些往來的加 化」浪潮下,不論企業、政府與民間 到重視。就這兩點而言,我國政府與
殊的國際地位使得傳統外交工具無法
劇,功能主義者於是預言,這些歐洲 各種非政府組織團體,都在想辦法構 民間非政府組織可以藉由世界潮流的
收到預期的效果,政府應該思考新的
國家將會聚合成為一個強大的經濟共 思一套因應的策略,舉凡資源整合、 推動,進而積極合作發展外交事務,
替代方案。台灣民間非政府組織援外
同體。 國際合作與各種議題的交流與拉進國 拓展我國外交關係。
活動的成績斐然、資源豐碩,但因缺
家與國家間的隔閡。我們看到國與國
功能主義與新功能主義在從社會 乏協調機制,時而發生資源重疊的情 肆、非政府組織的外交功能
之間的新發展趨勢是由競爭轉為合
層面來觀察歐洲統合運動時,發現非 況,因此可由政府出面形成一整合民 外交在國與國關係中扮演著三個
作,在合作中又互相競爭,這也讓功
國家行為者的角色與功能在國家統合 間資源的機制,達到兼顧人道與國家 主 要 的 功 能 : 溝 通
能主義的理論於現今世界得到了印
過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功能主義 利益目標雙贏的效果。第一個脈絡立 (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 談 判
證。另一方面,因為國際非政府組織
者的代表人物梅傳尼(David Mitrany) 基於傳統外交關係無法突破的困境, ( negotiation )、資訊 ( information )
的大力鼓吹,使得人道議題受到各國
指出,社會生活的許多部份,如醫 以及對後冷戰國際關係轉變的期待之 ( Wight, 1978 )。就傳統外交觀點來
注意,由此可見非政府組織的主要活
療、通訊、農、工業、科技發展等專 上。學者認為由於台灣的國際空間受 看。外交的執行機構必然為專業外交
動傾向低階政治議題的發展。
門性的議題,無法僅僅依靠國家獨立 到中國的打壓,因此無法循傳統外交 官或政府機關,然而,當國與國間所
來解決,它需要的是跨疆界、區域性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無論非政府
途徑達到與他國交往的目的;此外, 處理的問題不再僅限於「使用權力以
甚至是全球性的合作,進而形成一種 組織的發展成效如何,不可否認的,
國際互賴(interdependence)的加深, 展現影響力」的層次;當經貿、社
功能性的互賴網,這種合作已經由國 它創造了國際社會中許多不同形態的
強化非國家行為者的重要性,因此台 會、環境等議題涉入的程度加深時,
際組織下的功能性組織 ( 例如聯合國 文化、社會網絡的形成,確實形成一
灣所擁有的經貿優勢及豐沛的民間資 也擴大了個人、專家、利益團體等不

183 184
台灣非政府組織於政府外交事務的角色與功能 國 家 政 策 季 刊 第三卷 第一期(2004.03)

同行為者參與的範圍,這些非政府行 織之所以從事援外活動的原始動機。 可發揮類似外交官般的作用:一方面 存在便扮演起居中協調的角色,在兩


為者在外交上可能扮演的角色有: 茲將非政府組織所能發揮的外交 透過非政府組織接觸當地具有影響力 國於「官方交惡」的情況下,繼續維

(一)在談判或調停活動中扮演中介 功能歸納詳述如下: 的人士或草根團體,另一方面則因為 持交往或影響力的方式。


者與第三方(third-party)的功 非政府組織深入民間救援的特性,而 筆者認為,我國政府外交單位若
一、中介者(intermediary)
能。 形同其母國政府的眼睛和耳朵,以促 要藉由非政府組織的援助活動來提升
中介者意味著非政府組織代為處
(二)提 供 政 府 官 員 不 同 的 背 景 資 進對當地民生、經濟及政治社會的了 台灣的國際能見度,就必須確認該組
理政府援外事務中執行性的部份。以
訊。 解(Burnell, 1991)。在這種情況下, 織是否具備舉足輕重的地位,也就是
美國為例,二次大戰後,美國官方經
即使該組織並未接受政府經費的補助 該組織的援助活動是否能夠讓其他國
(三)當官方管道行不通時,可作為 費補助許多援外團體運送物資至歐洲
替代的溝通管道。 或自願接受政府任務委託,政府仍可 際或國外非政府組織重視到足以忽視
的運費,同時也以價格補貼的方式,
以透過該組織本身對當地援助行動的 中共對我國的打壓行動,進而讓台灣
(四)作為政府測試新的政策或立場 讓援外組織以較低的價格購買國內物
項目、報告及評估,來進行對當地社 的非政府組織代表台灣在國際舞台上
的共鳴板(sounding-board),政 資。到了六○年代,美國同樣透過非
府可以隨時予以否認。 會狀況的了解。 伸展,這一點值得我外交單位加以參
政府組織到第三世界國家進行農產品
三、代理人(surrogate) 考。
(五)執 行 研 究 、 分 析 與 觀 察 的 任 的發放。這樣的做法有三項優點:第
務。 非政府組織作為其母國政府的代
一、民間組織的聲譽與媒體能見度使 伍、台灣參與國際非政府組織的現
(六)提 供 替 代 方 案 與 改 善 決 策 過 得政府的援外計畫較易得到一般民眾 理人表現在幾個層面:(一)散播援 況
程。 的支持;第二、政府以價差補貼的方 助國價值觀:美國國際發展署
由於我國經濟發展快速成長及政
(七)藉由參與及來往的交流過程, 式亦可在援外工作之餘,同時穩定國 (USAID)的內部會議中曾一致決定非
治民主化,致使許多民間團體積極自
以凸顯經濟及社會議題在國際 內物價的穩定;最後,繞過某些受援 政府組織應利用其日常接觸受援國民
願投入非政府組織活動,進而參與國
事 務 的 議 程 中 之 重 要 性 國貪污腐敗的政府及行政官僚,才能 眾的機會,散播民主的理念,以利達
際人道援助工作。另方面,陳水扁總
(Wood,1993)。 成美國一九六七年對外援助法第九條
確保援助物資能確實送達災民及窮人 統對拓展對外關係相當重視,希望在
在探討非政府組織援外活動所可 手上(Smith, 1990)。 (The Foreign Assistance Act of 1967)
全球化、全球治理時代下,能夠推展
能發揮的外交功能時,並不完全具有 對於促進民主的要求(Smith,
二、大使(ambassador) 「民主外交」與「多元外交」等,以積
其作為官方政策工具的作用。舉例來 1991);(二)維繫與建立新的國際
傳統外交關係中,外交官的重要 極行動關注國際社會,擴展我國際生
說,非政府組織所到達之處,在許多 影響力:西歐國家除了以非政府組織
工作之一便在於蒐集駐在國當地的資 存活動空間,也主動協助及鼓勵我民
個案中,都是其母國官方能力所不及 的援外及發展活動來維持與其前殖民
訊,及與政府高層或具有權勢、影響 間團體參與國際非政府組織活動,期
或根本沒有意願到達之處,在這種情 國家間政治、經濟與社會聯繫之外,
力的人士接觸。然而在有些國家或地 盼結合政府與民間力量,共同推動全
況下,雙方國家的政府與人民只有透 也趁著美國因為深陷越戰泥沼而喪失
區,外交官一方面受限於兩國官方關 民外交工作,因此國內非政府組織如
過該組織來相互認識、了解。非政府 其國際聲譽與部份援外能力的同時,
係的層次較低,或是該國根本沒有正 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數目不斷成
組織所達到的外交功能有可能是在有 以同樣的方式對其他第三世界國家建
式的外交官派駐時,非政府組織在這 長。綜合來說,中華民國參與國際非
意識,也有可能是在無意識的情況 立新的影響力。(三)潤滑劑:當兩
些國家或地區所進行的援助活動,便 政府組織的目的,是希望提升我國國
下。換言之,外交功能也許並非該組 國政府間有齟齬產生,非政府組織的

185 186
台灣非政府組織於政府外交事務的角色與功能 國 家 政 策 季 刊 第三卷 第一期(2004.03)

際地位,不要受中共的打壓而在國際 對台灣的國際參與及國家安全,都有 而台灣路竹會是從事扶助弱勢、 生命危險,千辛萬苦進入阿富汗難民


上受到孤立,因此對我國來說特別重 正面的作用6。 人道關懷及緊急醫療救援的非政府組 營,實地了解當地民眾的需要,以有
要。如有更多人參與國際非政府組織 另外,目前我國幾個較著名的非 織,近年來已在第三世界醫療偏遠地 效提供後續的人道救援工作(中國時
活動,不但可提昇國際觀,增進我國 政府組織,如台灣世界展望會、慈濟 區,無怨無悔地付出。台灣路竹會是 報,民國90年12月3日),這種冒險患
的形象,又可培養訓練國際化人才, 基金會及台灣路竹會等,其無限奉獻 一非宗教性、非營利性的立案社團法 難精神是很難得的。
幫助我國在國際舞台的積極作為。 之舉是值得褒揚的。台灣世界展望 人,於1995年成立。其初期是以服務 這些我國積極推動人道救援事務
國際非政府組織在國際上的活 會,迄今至少參與76個國家的救援工 國內偏遠山區的醫療為主。自1998年 的慈善團體在國際間獲得了掌聲,他
動,歸類為倡議型與服務型兩大領 作,所建立的國際網絡相當廣泛,和 下半年起,開始籌劃到國外幫助急需 們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尤其有些組
域。倡議活動發生多是以聯合國及其 聯合國官方組織如聯合國兒童基金會 醫療的第三世界國家,在2000年時曾 織在該領域中的長期投注也得到與其
周邊或後續會議為主,非政府組織藉 (UNICEF)、世界衛生組織(WHO)、 前往賴比瑞亞、印度、玻利維亞、巴 他國際組織重視與合作的機會,不僅
9
參與其中蒐集資訊、學習議題發展策 國際貨幣基金會(I M F)及世界銀 拉圭等地進行義診 。不過,許多國內 藉此在國際上增加其能見度,也相對
略、加強網絡連結及強化組織的宗旨 行(World Bank)等關係密切 7。台灣 的非政府組織在與國際社會接觸時, 提升該組織國際化的條件,而對台灣
與主張,活動型態基本上是事件導 世界展望會於1964年成立,以辦理社 無論是參與國際研討會,或是進行國 的國際形象也有一定的正面幫助。
向。但是,我國非政府組織在國際倡 會福利慈善及宗教性公益活動為宗 際串連與合作,首先面對的困境是語
言上的溝通,其次是組織的人力調 陸、政府的回應
議活動領域,相對落後於服務形態的 旨。自1990年起開始與辦「飢餓三十」
組織,主要原因是對於國際議題發展 活動,將募得的物資和款項用於救援 配。許多民間社團的人力、物力皆不 在一九九○年以前,所謂政府與

的陌生、語言的隔閡以及組織相對的 全球的災民,特別是婦女和兒童。慈 很齊備,加上與國際聯繫方面顯得缺 非政府組織間的互動若非為組織領導

資源支應或發展不足5。 濟基金會則是從事人道醫療援助的代 乏時效性,常無法即刻掌握國際發生 行政,就是組織融入行政,基本上不

表團體,援助工作遍及全球六大洲、 的事務作即時的回應。前年(民國九 是一個動態的雙邊關係,而是一個已


對於上述所造成的現象,主要原
超過44國,海外建立約一百四十幾個 十一年)二月十五日至三月三日,路 經設定後的結果。因此,所要討論的
因是過去三十年來,我國一直被排除
據點。慈濟基金會在1966年由證嚴法 竹會義診團十九位成員前往非洲義 重點在於一九九○年以後,政府機關
在聯合國及其體系之外。為了讓我國
師創辦,投入慈善、教育、文化及醫 診,但受到大陸方面的阻撓,行程相 (主要指外交部)與援外非政府組織間
非政府組織在國際社會能有較大、較
療等工作。根據統計,在服務人數 當艱辛,如賴索托受到中共壓力而謝 之互動。最常見的互動方式有由政府
強的國際參與及能見度,就是逐步推
上,累計服務個案戶數,在長期濟助 絕,到與我國建交的史瓦濟蘭也不很 機關主動邀請非政府組織承辦或加入
動我國重新加入聯合國及其周邊組
個案方面至2000年10月共有16,164例, 順利。不過,史瓦濟蘭的媒體都以頭 某一計畫,以及非政府組織向政府機
織。如果台灣能為聯合國的會員國,
急難救助個案醫療人數共計43,828人, 版大篇幅報導,為成功的國民外交工 關提出專案來申請經費補助兩種。前
台灣將可在世界政治的大舞台及其功
災難喪葬為39,995例8。 作(中國時報,民國91年3月8日)。此 者建立在政府機關與非政府組織雙方
能性機構與各國政府作正常的互動,
外,正當美國在阿富汗境內揮軍打擊 在援助地區之目標價值一致的基礎
阿富汗恐怖分子之際,路竹會、慈濟 上,例如知風草協會在柬埔寨實施華
5.行政院研考會編,台灣非政府組織國際參與策略之研究,2002年,第215-220頁。 團體人員,為關心難民的健康,冒著 文教育課程,僑委會便曾主動以專案
6.同前註,第225頁。

7.外交部編,邁向全球之台灣非政府組織( NGOs)研討會暨NGO主題展覽,台北:外交部,民國90年9月21日。
9.行政院研考會編,台灣非政府組織國際參與策略之研究,2002年,第112-113頁。
8.慈濟基金會,慈濟年鑑,花蓮:慈濟文化,2000年。

187 188
台灣非政府組織於政府外交事務的角色與功能 國 家 政 策 季 刊 第三卷 第一期(2004.03)

的方式提供該協會經費來執行此一工 區。筆者認為這是外交部在其政策上 報,民國88 年4 月18 日)。另一個耐人 邦的實質外交關係之外,我們更要積


作;或者因政府機關經費、能力所不 宣示整合援外資源的重大方針,傳統 尋味的例子是當世界衛生組織的官員 極參與各種非政府的國際組織。透過
及,而商請非政府組織維持某一地區 雙向關係也擴展為多向關係,援助本 詢問台灣醫療人員是否願意前往服務 人道關懷、經貿合作與文化交流等各
的援助工作,例如僑委會因預算不 身除了人道之外,也可預期的具有政 時,台灣醫療人員當場提出加入世界 種方式,積極參與國際事務,擴大臺
足,而商請慈濟前往泰北難民村進行 治與外交目的,包括國際上與國內的 衛生組織的要求,而遭對方直率的表 灣在國際的生存空間,並且回饋國際
援助,此兩者的差別在於經費來源的 政治效益。 示不願談論政治問題(中央日報,民 社會。」這也顯見推動國際非政府組
不同。經費來自政府則其援助的方式 這種由政府單位主動出面邀請非 國88年7月2日)。不可否認的,無論從 織,使我國的民間力量能融入國際社
與對象不能與政府既定目標相去太 政府組織參與政府活動的互動模式並 國際大環境的變遷或台灣自身國際地 會,是新政府的施政重點之一。
遠;而若經費來自非政府組織本身, 非首創,但由外交部設立單一窗口, 位限制的層面來看,結合非政府資源 而筆者認為外交單位之所以應該
則政府對於援助的對象幾乎並無置喙 定期發佈世界各地需要人道救援資訊 及優點的確是台灣在國際上尋求突破 重視參與國際非政府組織的主張至少
的餘地。舉例來說,慈濟對於泰北的 以及在趕辦護照、運送貨品過程單一 點的一個極有利的方式。筆者認為就 有下列三項考慮:一、國際非政府組
援助對象鎖定在散佈泰北難民村周圍 化的做法,不僅象徵台灣的外交戰略 實際操作的層面上,政府單位必須真 織的本質上雖不代表官方,但通常有
的少數民族村落,與僑委會原先援助 有逐步調整走向人道救助的努力,也 正將人道與政治完全分開,或至少可 高層次官員參加,因而多少可提供我
的地區截然不同。後者則視該非政府 代表政府機構確實有發揮從旁協助的 以保持適當距離,才不致破壞非政府 官方或非官方人員在非正式的國際場
組織所提之計畫有無符合政府對外政 意願與功能。 組織已經在國際上所累積出來的聲譽 合中與高階外國官員接觸來往機會。
策目標而定,這種政府撥款買單的方 然而,此一模式的立意雖好,但 及行動的彈性。 二、國際非政府組織的數目很多,中
式由於接受的對象單一(除非該計畫 往往政府在整個急難救助的過程中, 根據「國際組織年鑑」 10(2001- 共不可能全面地排擠、打擊我國,因
由數個非政府組織聯合提出,但這種 因國家利益的考量及壓力,往往從協 2002版)的統計,我國迄九十一年十 而使我國有更大的國際活動空間施展
案例在台灣並不多見),僅為雙向互 助、輔導的角色,一躍成為領導的角 二月底止,已加入的國際非政府組 開來,就我國在經貿、文化、社會等
動,無法確實得知政府除了出錢以外 色,再加上政府單位賦予非政府組織 織,包括醫藥衛生、工商、科技、環 特性及優勢力量和特定的國際非政府
的角色為何;又經費既然來自政府, 過於濃厚的使命感,使得非政府組織 保、社會褔利、體育、教育學術、政 組織加強往來。三、人道援助就該是
非政府組織是否因此而在援助方式或 人道援助的意涵被削弱,對台灣非政 黨、人權、文化藝術、宗教、婦女兒 純粹「人道」行為的活動,在道德層
對象上受到牽制,也尚待調查。 府組織援外活動的未來前景,埋下一 童、國際人道救援等,計有 二O七四 面上極力符合人性需求要高於政治與
1991 年以後,外交部開始在年度 個隱憂。舉例來說,1999 年由外交部 個11。但是其中列名聯合國經社理事會 外交的考量,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
預算中將原本屬於機密預算或各業務 政務次長李大維所率領三天兩夜的 並不多,顯然在數量及影響力均待加 中共就沒有理由打壓。
單位項目預算中特別增列國際緊急人 「馬其頓境內難民救援團」,在時間緊 強,未來我國參與國際非政府組織仍
柒、我國非政府組織面臨的問題
道救援基金,專款專用於國際大型急 迫的情況下卻還安排了市區半日遊的 有相當寬廣的發展和空間。陳水扁總
難災害的救助。在此同時,外交部也 統在民國八十九年五月二十日的就職 以中共持續打壓我國外交與非政
行程,同時無論在何處均處處可見斗
一改過去被動地與非政府組織的互動 演說中即指出:「除了持續加強與友 府組織活動來看,中共在國際間並沒
大的布條寫著「中華民國,台灣」,醒
模式,主動邀請非政府組織捐款或是 目到引起國際媒體甚至當面詢問李大
提供人力、物資至重大災害發生地 維此行是否具有政治目的(中國時
10.http://www. mofa.gov.tw/almanac2002/07__appendices/07__06.htm

11.外交部非政府組織國際事務委員會副主委呂慶龍大使於92年11月15日在南華大學發表。

189 190
台灣非政府組織於政府外交事務的角色與功能 國 家 政 策 季 刊 第三卷 第一期(2004.03)

有停止矮化我國際地位,阻撓我拓展 影響責任重大。我國現有的國際非政 治目的,而當了解國際社會中各種不 為了提昇我國在全球治理的參與能力


國際關係的行動12。中共對我國參與國 府組織多屬於提供相當迅速而完整急 同非政府組織所關心的議題並尋找交 與影響力,台灣的非政府組織應朝更
際組織與非政府組織均一律打壓阻 難救助的宗教型非政府組織,在專精 集的可能,從而產生對話,協力解決 網絡產業化、專業化及視野全球化的
擋,此為我國非政府組織所面臨的最 化分工趨勢下,應朝小而專業的知識 人類的共同問題與困擾。 方向努力 19 。也就是說,國內的倡議
大問題。如果從政府的角度言,中共 型組織發展,才能在未來的全球環境 型、服務型等各種不同類型的非政府
15 捌、當前政策努力方向
對中華民國在國際活動的主要策略, 中發揮網絡式組織的專長 。陳隆志教 組織,宜積極進行國內外的彼此議題
大致上包括封鎖我國官方國際活動空 授認為參與國際非政府組織的活動, 一九八○年代後,我國經濟持續 連結與功能結合,以避免資源重疊浪
間、有限度容忍我國在國際上的文經 不但可建立人脈與關係,將來還可擴 成長,政府解除戒嚴措施,台灣本土 費,達到彼此的功能互補。另亦可進
活動、嚇阻各國與我國提升關係,製 散到國際性政府組織,而更多人參與 民間組織力量開始興起,部分非政府 行與國際的非政府組織交換教育訓練
造兩岸合作假象以影響支持我國的國 國際非政府組織各領域活動,不僅可 組織開始展開救援國外需要幫助的國 合作計畫,並與台灣締結姐妹市的城
際力量,及誘引兩岸談判以製造和睦 提升我國形象,亦可培養國際化的人 家,但是政府在政策上對從事援外的 市交流合作,加強實質關係。而在未
印象而使國際削弱支持我國 。而要突 13 16
才 。而台大政治系教授曹俊漢則認 非政府組織無法給予制度性的經費、 來,我國參與國際非政府組織政策運
破中共對我的策略,我國必須從外交 為,我們爭取國際生存空間,是因為 人員訓練及如何與受援國政府或社區 作上,外交部等官方單位是站在協助
關係著手,增加邦交國數目以拉近承 我們的生存繫於一個全球相互依賴、 打交道等方面的協助。直到九○年代 國內非政府組織的立場作出發點,也
認中共的國家,只要縮小外交差距, 共同努力、彼此協商、互助合作的世 中期後,我政府觀察到民間援外非政 就是應與國內非政府組織建立「夥伴」
則中共的態度可能軟化,但這在國際 界。而全球治理趨勢下對我們是絕對 府組織的成效頗佳,尤其能獲得部分 關係。自外交部非政府組織國際事務
現實主義的影響下是相當困難的。另 有利的,我們要讓世界知道,在全球 非邦交國政府與民間的好感後,才逐 委員會成立後,也擬定了策略,期盼
建立超黨派外交共識、落實全民外 治理架構下,我們貢獻了經驗,也表 漸聯繫這些民間團體,希望協助政府 與民間非政府組織共同拓展台灣在國
交、積極擴大推動各部會駐外單位的 達了意見。(聯合報,民國90年10月 或一起合作,以提供國際人道救援的 際社會的活動空間。而推動我國非政
檢討與整合、嚴格評估援外計畫、慎 22日。) 服務17。學者官有垣建議政府應以制度 府組織參與國際事務的策略,包括:
選駐外大使或代表、積極整合海外僑 性的措施來協助民間援外組織,並應 不定期召開國內非政府組織參加國際
藉由非政府組織的國際參與台灣
社及推動兩岸外交休兵等亦不容忽略 逐年提高援外的預算,以使得這些民 非政府組織事務會議;協助建構參與
應建立參與國際社會的健全心智,從
14
,這也是唯一可行之道。 間組織有更充裕的資源,發揮其援外 國際活動能力,如培訓我非政府組織
過去強調以國家政府獨尊的觀念,昇 18
工作功效 。 國際事務人才及建構資源分享網路;
另從非政府組織的角度看,我國 華為去除私心共同致力人類問題解決
面臨外交困境,國際非政府組織在多 的世界觀。從更深一層來看,政府不 其實,台灣的非政府組織從過去 建立我非政府組織的國際合作管道;
變的國際環境中,對我國生存與發展 應單純只是利用非政府組織來達到政 到現在不論自身能力或其他部門的合 在國內召開有關自由民主、人權、環
作上,都有長足的發展與進步,不過 保等議題的國際會議;擴大籌組醫療

12.外交部,網址:http://www.mofa.gov.tw/newmofa/fight/910117.htm

13.蔡政文,「當前中共對我國國際活動可能採取之策略」, 政治科學論叢第5期,民國83年4月,第37-58頁。

14.蔡政文,「兩岸關係之發展:中共對台策略及我國因應之道」,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季刊,民國86年春季,第1 17.外交部編,邁向全球之台灣非政府組織(NGOs)研討會暨NGO主題展覽,台北:外交部,民國90年9月21-22


卷第1期,第1-13頁。 日,第245頁。
15.吳英明,林德昌主編,非政府組織,2001年,第140-141頁。 18.同前註,第246頁。
16.陳隆志,「參加聯合國及非政府組織的策略」, 新世紀智庫論壇第3期,民國87年8月2日,第3-5頁。 19.同前註,第117-121頁。

191 192
台灣非政府組織於政府外交事務的角色與功能 國 家 政 策 季 刊 第三卷 第一期(2004.03)

團隊及緊急救難隊適時前往國外提供 務的舞台。而功能主義論者也發現非 卻成為國際性非政府組織的一員,而 二、提供資訊,輔導其成長


20
協助 。 國家行為者的角色與功能在歐洲國家 且是非常活躍的一員,例如世界展望 為了與非政府組織共同合作,政
總而言之,我國政府應有的作為 統合過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會、慈濟基金會等,尤其是在國際援 府應該利用管道取得重要資訊,也就
主要有兩點:一、輔導台灣的非政府 在全球化、多元體系的國際社會 助工作上,正可以補國際社會中公部 是參酌各國政府與國際性非政府組織
組織朝向國際領域發展。二、積極加 中,國際非政府組織至少包括以下五 門的不足,與國內公部門受限於國際 互動之經驗,藉以輔導國內非政府組
入聯合國外圍及其相關的國際非政府 種功能: 政治現實之不足,所以台灣的非政府 織成長。另外,在實際運作上,台灣
組織。我國政府若是將此兩個重點列 組織可以在這一方面與我國政府、國 可透過由政府支持之非政府組織帶頭
(一)進國際成員相互瞭解。
為與國內非政府組織合作的指導方 際性非政府組織、聯合國或其他國家 參與並與其他國際非政府組織交流的
(二)供國際認可的機會。
針,相信一定能在外交領域的拓展有 合作。 「火車頭」策略,促進台灣參與國際非
長足進步。 (三)施展國際壓力,形成壓力團體。 我國的外交由於受到中共長期的 政府組織網絡並為世界和平貢獻心
(四)訓練國際性專業人才。 打壓,外交地位始終低迷不振,無法 力。
玖、未來我國參與國際非政府組織
藉著傳統外交途徑達到與他國交往的
應有的策略應用 (五)協助推動官方政策21。 三、財力奧援
目的; 此外,國與國互相依賴的情形
隨著時代的變遷、環境的改變, 參與國際非政府組織將是國家參 政府部門與非政府組織有關的單
加深,凸顯出非國家行為者的重要
以及各國的發展情況,國際非政府組 與國際社會一種重要而直接的途徑, 位,每年應該編列預算,並且做適當
性。在無法與他國建立有效外交關係
織所扮演的角色與功能,在冷戰前後 就我國而言,在國際領域上,我國參 的統籌規劃,以幫助我國非政府組織
的情況下,我國應該轉而積極加入國
有明顯的不同。在七O年代以前,由 與國際非政府組織可以從服務的提 在其活動推展或是援助行動上能夠有
際非政府組織,希望能夠輾轉加入政
於現實主義者重視國家的角色,因而 供、帶動社會變遷、擴大社會的參與 更大的運用空間,爾後才能在國際事
22 府間國際組織,以提升我國的國際地
使國際政府組織及國際非政府組織較 等三個面向扮演角色與貢獻 。在服務 務上展現我國經濟實力。
位。
不受重視,七O年代後,新一代的國 的提供上,要從單純物資的補充提供
所以政府必須出面整合非政府組 四、重返聯合國
際關係學者轉而倡導互賴理論與功能 以解決貧窮問題外,也要逐漸擴及教
織,如前所述,我國政府當局對於非 在外交關係拓展之後,慢慢以
主義,互賴理論學者認為,國際體系 育、經濟、社會等基本環境制度面的
政府組織應有的策略是: 「鄉村包圍城市」的方式,「從外圍打
的行為除了國家外,尚有其他非國家 改善。未來國際社會多元化與市場化
進核心」以輔導我國非政府組織加入
行為者(non state actors),如國際非政 的脈絡中,聯合國的許多政策還是須 一、建立夥伴關係
聯合國外圍與相關國際非政府組織為
府組織及多國籍企業(multinational 要非政府與非營利組織協助執行,非 外交部是站在協助國內非政府組
首要目的。最後,我國才有機會能重
corporations)等,不容受到忽視,其 政府組織可在市場與政府可能失靈的 織的立場來考慮其活動發展的需求,
返聯合國,並與世界各國為世界和平
他議題例如經貿、族群、文化等,可 部分發揮。台灣雖然不是聯合國的一 增進彼此之間的交集,政府不僅不能
共同努力。
以提供這些非國家行為者參與國際事 員,但是台灣有許多民間非政府組織 排斥與非政府組織之間的互動,並且
要以非常技巧性的方式自創及支持國 拾、結論與建議
20.吳子丹,我國參與非政府間國際組織策略之研討,立法院第四屆第四會期,外交及僑務委員會,民國89年10月12 內非政府組織與其他國際性非政府組 非政府組織的援外發展活動是官
日。 織或其他國家作更緊密的互動。 方正式外交活動之外的另一個發展策
21.行政院研考會編,我國參與國際非政府組織發展關係之研究,1993年,第37-39頁。

22.行政院研考會編,台灣非政府組織國際參與策略之研究,2002年,第31-32頁。

193 194
台灣非政府組織於政府外交事務的角色與功能 國 家 政 策 季 刊 第三卷 第一期(2004.03)

略的選項,於此要強調的是非政府組 展的主流。因此,政府不僅不能排斥 參考書目


織本身組織上的特點與援外活動,相 與非政府組織之間的互動,並且要以
中文部份
較於政府的官方活動,具備有效率、 非常技巧性的方式支持國內非政府組
彈性及創新等優點;再加上其特點為 織與其他國際性非政府組織或其他國 一、中文專書
深入民間了解當地實際需求、易於為 家作更緊密的互動。 丁連財,國際關係暨國際組織類。臺北市:書泉,1996年。
受援國與援助國雙方民意支持的比較 為了讓我國非政府組織國際社會 王逸舟,國際政治析論。台北市:五南,1998年。
優勢;此外,由於其組織多帶有宗教 能有較大、較強的國際參與及能見 王育三,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國際關係。台北市:黎明文化,1993年。
或人道關懷的目的,因此在從事援外 度,就是推動我國積極加入國際非政
石之瑜,後現代的國家認同。台北市:世界書局,1995年。
活動時多能與政治及意識形態分離, 府組織的活動。要是政府能夠朝向前
江明修主編,第三部門經濟策略與社會參與。台北:智勝文化,2000年。
而幫助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從另一個 面所述四點:1.與非政府組織建立夥伴
角度來看,官方發展援助歷經失敗的 關係;2.提供非政府組織所需資訊並輔 宋學文主編,第二軌道外交之機會與限制。台中:大同資訊,2000年。
教訓,也使非政府組織的活動受到進 導其成長;3.提供非政府組織財力奧 吳子丹,我國參與非政府間國際組織策略之研討。台北:立法院第四屆第四會期,
一步重視,從「人類基本需求」的角 援;4.以重返聯合國為主要目標;來做 外交及僑務委員會,2000年。
度出發去思考的話,已開發國家面臨 努力的話,台灣將可在世界的舞台與 吳英明、林德昌,非政府組織。台北:商鼎文化,2001年。
過去以安全、經濟發展為主的援外政 各國互動,對台灣的國際參與及國家 李濟,國際關係與國際現勢。臺北市:鼎茂圖書,1995年。
策並不能有效解決第三世界國家的貧 安全,都有正面的作用。由於我國的
林碧炤,「當前我的國家利益與外交政策目標」,見蔡政文、吳榮義、林碧炤、
窮問題,而非政府組織所具備的特 外交處境特殊,為了藉非政府組織的 林嘉誠合著,我國對外政策及行動取向。台北:業強,1993年。
質,可作為政府執行這些政策的媒 活動工作來有效開拓外交空間,日後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1997年。
介。非政府組織適足以擔任設計及執 政府必須規劃前瞻、務實、靈活的外
行發展計畫的角色。換言之,非政府 林德昌,海峽兩岸援外政策之比較研究。台北:成文,1999年。
交政策,建立專業、效能的發展模
組織能夠做到「政府做不到的事」,所 式,積極爭取民間的參與、支持,台 沈玄池,國際關係。台北縣五股鄉:高立出版,2002年。
以藉由非政府組織的參與將可以進一 灣人民絕對擁有與全球社會跨域接軌 周世雄,國際關係:權力與制度。台北市:五南,2000年。
步活化該政府組織的機制生命。 的交往能力,如今台灣人民需要的是 周莉音,國際關係中國際傳播之角色。台北市:黎明文化,1985年。
二十一世紀為社會運動主流的世 將此能力付諸實行的行動方針。台灣
洪丁福,國際政治的理論與實際。台北:時英出版社,1996年。
紀,非政府組織更有著議題領導的功 唯有積極參與活躍於國際非政府組織
成露茜編,國際人道救援團體資源手冊。台北: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1999
能與責任。除了議題倡導,非政府組 網絡,致力於全球關懷的議題,如此
年。
織在執行能力與技術上不停創新的特 才能廣結善緣,感動其他地球村鄰
點,不僅使它成為政府指定的長期執 居,積極拓展我國的外交空間。 倪世雄,當代國際關係理論。台北市:五南,2003年。

行者;其執行模式,還能被政府採 班立德,台灣的外交事務。台北市:自由時報,1995年。
納,取代原有的政府模式,因此,非 翁明賢,全球化時代的國家安全。台北縣:創世文化事業出版社,2002年。
政府組織必定會成為政府外交政策發

195 196
台灣非政府組織於政府外交事務的角色與功能 國 家 政 策 季 刊 第三卷 第一期(2004.03)

翁明賢主編,國際組織新論。台北:五南,1995年。

陳漢文編著,在國際舞台上:西方現代國際關係學淺說。新店市:谷風,1987 行政院研考會編,加強實質關係至建立外交關係途徑之分析。台北:行政院研考
年。 會,1993年。

孫治本,全球化與民族國家:挑戰與回應。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2001年。 行政院研考會編,我國參與國際非政府組織發展關係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考
會,1993年。
彭懷恩編著,國際關係與現勢Q&A(新版)
。台北市:風雲論壇,1999年。
行政院研考會編,台灣非政府組織國際參與策略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考會,
蔡政文,當前國際關係理論發展及其評估。台北:三民書局,1997年。
2002年。
張旭成,一個新時代的開端:臺灣外交與臺灣安全。台北市:月旦,1997年。
四、中文期刊
衛民,中華民國的雙邊外交:功能主義外交的檢討。台北市:國家政策出版,
陳隆志,「參加聯合國及非政府組織的策略」。新世紀智庫論壇第3期(1998
1991年。
年)

趙建民,兩岸互動與外交競逐。台北市:永業,1994年。
蔡政文,「當前中共對我國國際活動可能採取之策略」。政治科學論叢第5期
劉富本編著,國際關係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1997年。 (1994年4月)

羅浩編著,國際政治與國際組織Q&A。台北市:風雲論壇,1999年。 蔡政文,「兩岸關係之發展:中共對台策略及我國因應之道」。 國立中山大學社
蕭新煌,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台北:巨流圖書公司,2000年。 會科學季刊第1卷第1期(1997年春季)

蕭全政,台灣新思維。台北市:時英出版社,1995年。 英文部份
關中,國際關係理論簡介。台北市:民主文教基金會,1992年。 一、英文專書
關智宇,非營利組織與政府組織合作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社區理事長與里長為 Alvin Toffler, Powershifts Knowledge, Wealth and Violence at 21stCentury, Bantam
對象。嘉義縣,1999年。 Books, 1990.

二、中文翻譯書 Archer, Cliv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London: Routledge Press, 1992.

林添貴、顧淑馨譯,大外交。台北縣中和市︰智庫出版,1998年。 Bolling, Landrum R, with Craig Smith, Private Foreign Aid: U.S. Philanthropyfor
Relief and Development.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82.
胡組慶譯,國際政治體系理論解析。台北:五南出版社,1997年。
Burnell, Peter. Charity, Politics and the Third World. London: Harvester. 1991
胡祖慶譯,國際關係理論導讀。台北市:五南,1993年。
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 Our Global Neighborhood. Oxford: Oxford
張明澍譯,國際政治。台北市:五南,1995年。
University Press, 1995.
鈕先鍾譯,國際關係中的學派與理論。台北市:臺灣商務,1985年。
Fernando, Jude L. and Heston, Alan M., The Role of NGOs: Charity and
三、政府出版品 Empowerment, London: Sage periodicals Press, 1998.

台北市政府民政局編,台北市第一屆亞洲地區非政府組織博覽會,NGO論文集。 Gorman, Robert F.“PVOs and Development Through Basic Human Needs.”In
台北市:台北市政府民政局,2001年。 Private Voluntary Organizations as Agents of Development, edited by Robert F.
Gorman.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84

197 198
台灣非政府組織於政府外交事務的角色與功能 國 家 政 策 季 刊 第三卷 第一期(2004.03)

Haas, Ernst B. Beyond the Nation-State: Functionalism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mme,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1994. New York: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4 United Nations,1994.

John Baylis and Steve Smith, The Globalization of World Politics, Oxford University Wheatsheaf,1997. Foreign Aid in a Changing World.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1997. Press.

John Spanier, Games Nations Play: Analyzing International Politics, New York: Holt Wight, Martin. Power Politics, edited by Hedley Bull and Carsten Holbraad. New York :
Rinehact and Winston, 1978 . Holmes & Meier, 1978.

Keohane, Robert O., and Joseph S. Nye.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World Politics in Wood, Lawrence T. Asia-Pacific Diplomacy: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nd
Transition Boston, MA: Little, Brown. , 1977.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Vancouver: UBC Press, 1993.

Mansbach, Richard W., Yale H. Ferguson and Donald E. Lampert eds. The Web of World Bank, Governance, The World Bank's Experience.Washington, DC: The World
Wold Politics-Nonstate Actors in The Global System. New Jersey:Prentice-Hall, Bank, 1994.
1976.
二、英文期刊
Martha Bill Olcott, Anders Aslund and Sherman W. garnett, Getting It Wrong: Regional
Jessica T. Mathews,“ Power Shift.”, Foreign Affair,(January / February1997).
Cooperation and the 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 Washington, D.C.:
Carnegie Endowment Fr International Peace, 1999. Lawrence D.S Finkelstein,“What is Global Governance?”Journal of Global
Governance, Vol.1, No3(September-December 1995).
Mitrany, David, The Functional Theory of Politics.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75. Ray Maghroori,“Introduction: Major Debate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inRay
Maghroori and Bennett Ramberg eds. Globalism versus Realism-International
Morgenthau, Hans Joachim.“ The Intellectual and Political Functions of Theory.” In
Relations' Third Debate. Boulder, Colorado;Westview Press, Inc., 1982.
International Rations: Critical Concepts in Political Science,edited by Andrew
Linklater,New York: Routledge, 2000.

Natsios, Andrew.“ NGOs and the UN System in Complex Humanitarian Emergencies


:Conflict or Cooperation ?”In NGOs, the UN & Global Governance edited by
Thomas G. Weiss and Leon Gordenker. Bolder: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1996.

Robert W. Hoffert, A Politics of Tensions: The articles of Confederation and American


Political Ideas.Colorado: Colorado University Press,1992.

Smith, Brian H., More Than Altruism: The Politics of Private Foreign Aid.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0.

Taylor, Phillip. Nonstate Actors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Boudler: Westview Press,


1984.

Tvedt, Terje. Angels of Mercy or Development Diplomats? NGOs &Foreign


Aid.Trenton, N.J.: Africa World Press, 1998.

199 20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