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88

產品設計與開發研究班

第五期

東海大學工業設計學系
陳進富
2007.07.30
人因工程
概述
概述
考慮
‧使用者。
‧其能力 / 限制。
‧程序會影響行為。
‧建立人類行為基本資料。
‧系統導向。
(物品、 程序、 環境和人係一體的,
並非孤立的) 4
概述
其重點為
‧找出人為因素。
‧設計上預防。
。考慮人類能力的限制。
。以減少意外事故。
。增進工作績效。

5
定義 / 形成
美國地區
‧工程心理學(Engineering Psychology):
對人類能力和限制的基礎研究。
‧工作生理學(Work Physiology):
人因的生理學基礎
(把這些知識運用到器物設計的應用研
究。)
6
定義 / 形成
美國地區
‧人性工程學(Human Engineering)。
‧人性要因工程學(Human Factors
Engineer-ing)。

7
定義 / 形成
英國、歐洲地區
‧工作法則學(Ergonomics) 。
日本地區
‧人間工學 。
中國大陸
‧人類工效學。 ‧工效學

8
定義 / 形成
台灣(中華民國)
‧人因工程。
‧人類工程學。
‧人體工學。

9
焦點
人類與他們在生活與工作中所涉及的
產品、設備、程序和環境的交互作用
上。
重點在人員本身以及產品設計如何影
響人員,旨在尋求改善人們所使用的
器物及使用時之環境,以求更能配合
人們的能力、限制和需求。

10
目標
提高活動和工作的效果 (effectiveness)
和效率 (efficiency):
。增進使用的方便性
。減少錯誤發生
。生產力促進

11
目標
增進人類的福祉和價值:
。確保安全
。減輕疲勞/壓力
。增加舒適
。使更能勝任
。增加工作的滿足感
。改進生活品質
12
研討途徑
有系統地將人類的能力、限度、特
徵、行為與動機等資訊,應用於其所
使用物品及其環境之設計。
。人員行為研究
。設計物件的評鑑

13
Designing for Human Use

為適合人們使用而設計
Optimizing Working and
Living Conditions

追求工作和生活條件的
最佳化
人體測計學
(anthropometry)
人體測計學
人體測計學 (anthropometry) :
量度人員身體各項特徵的學問。
係探討人體因素中之形態特性,而予
以數量化者,包括:
直線距離(身高、手長、小腿長、手掌
厚)、曲線長度、體表面積、體重等。

17
人體測計學
人體測計學 (anthropometry) :
源自古希臘字: Antropos + metron
人體 測量
重點: 討論物理尺寸。

18
人體測計學
應用目的:將計測值應用於機具設
計、作業空間配置。

1) 工程應用:人員之工作績效、身體
健適、舒適感。
2) 考古學/體質人類學:人種分類/比
較。
3) 法醫學:被害人 / 加害人辨識、鑑
定。 19
人體測計學
影響尺寸因素:
1) 年齡:
四肢 - 五歲前、青春期成長最快。
頭長:身高 = 1/4 (嬰兒) > 1/7 (成
年)
體重:45 ~ 50 歲時最重。 40 歲以
後,腰圍、體重增加,身高降低,
70 歲會減少 7 ~ 8 cm。 20
人體測計學
影響尺寸因素:
2) 性別:
男>女
差異約10-15cm
( 9 – 11 歲時 女 > 男)

21
人體測計學
影響尺寸因素:
3) 種族:
西方人 > 東方人。
最重:美國白人。
手腳最長、腰臀最細:黑人。
最短:日本人。

22
人體測計學
影響尺寸因素:
4) 年代:
1900 - 2000年
平均身高約 + 7.5cm (每十年約
+ l cm)
5) 職業:
勞動者 > 勞心者
23
人體測計學
影響尺寸因素:
6) 其他:
。地域性(南方 < 北方)
。運動(田賽 > 徑賽)
。飲食(營養)
。健康。姿勢。穿著
※身高/體重:一天之內有2% 變化
24
人體測計學
建有國民人體測計資料庫者:
。美 NASA,1978 出版
“Anthropometric Source Book”三
冊, 人體尺寸973項。
。台灣地區學生身高與體重統計調查
(民53年起)
(63年加測胸圍)
25
26
27
28
29
量測技術
靜態人體測計:
受測者在靜止的標準化穩定姿勢下前設
定的測定點所測得的人體各部位尺寸。
動態(機能)人體測計:
人體執行各種操作或進行各種活動時,
處於活動狀態下的各部尺寸之測量。

30
31
32
專門術語
一般在描述人體測計值時,為避免含混
不明確應包含三個定義用詞──姿勢詞
(positioner)、部位詞 (locator) 和方向詞
(orientator)。
例如「坐膝高」,指受測者採坐姿 (姿
勢),由地面至膝部頂端 (部位) 之垂直
(方向) 距離。

33
34
35
36
37
量測工具
在靜態測量時,常用成套的馬丁式人體量測器
(Martin-type Anthropometer),其中包括:開
展式測徑器 (spreading calipers)、曲臂式人體
量測器 (curved branches anthropometer)、滑
動式兩腳規 (sliding compass)、捲尺 (tape-
measure) 等。

38
39
量測工具
特殊設計的量測器具又有坐高量測器 (seat
height anthropometer)、盒式足部量測器 (foot
measuring box)、臀膝長量測器 (buttock-knee
length anthropometer);晚近則增加了一些高
科技的量測設備,如三次元量測儀、數位卡尺
與數位捲尺等。

40
41
三次元雷射人體量測系統 42
人體掃描之結果 43
量測方法
人體測計之量測方法可分為直接法
(direct methods) 和攝影法 (photographic
methods) 兩種。
圖3.10至圖3.13為使用各種量測工具作靜
態測量之圖例。
圖3.14則為動態測量之圖例。

44
45
46
47
48
49
人體測計數據之表達
1.平均數 (mean或average, M或)
可表明一群人體測定值的集中趨勢。
2.中位數 (median, Me)
或以50百分位數 (50%le) 表示。
3.眾數 (mode, Mo)
統計資料中次數最密集一點的數值。
4.百分位數 (percentiles, % le)
在一統計數列中,把位於某測定值以下的
人數以 % 表示其累積分佈。

50
人體測計數據之表達
5.標準差 (standard deviation, S或SD)
一群測定值數列的偏差。
偏差係指一群測定值的分佈狀況,從次數
分佈圖約略可以觀察測定值的分佈狀況。
6.變異係數 (coefficient of variance, CV)
7.相關 (correlations)
8.迴歸方程式 (regression equation)
9.比例 (proportions)

51
52
53
54
55
56
國人的人體測計數據
一、國內有關人體測計調查
1. 杜壯、李玉龍 (73)
2. 邱魏津 (73)
3. 邱魏津 (73)
4. 陳連福、曾劍峰、賴新喜、林銘泉 (73)
5. 黎正中、黃雪玲、王明揚 (74)
6. 許勝雄、游瑞珠 (75)
7. 何邦立、宣小瑜 (76)
8. 王茂駿、王明揚、林昱呈 (91)
57
58
http://www.iosh.gov.tw/ergo.htm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人體測計值的應用
平均人與平均設計(Average Man)
極端設計(Extremen Design)
可調設計(Adjustable Design)
一般設計應用原則
測計值的應用步驟

71
3.4.1 平均人與平均設計
各個測計項目均可求得平均數,而完全
合乎此──平均值的人,即所謂的「平
均人」 (average man)
但是在某些情況卻又有不得不以平均值
來作為設計參考標準的必要,尤其是在
可調式設計行不通,而極端設計又不適
用的時候。

72
73
3.4.2 極端設計
極端設計 (extreme design) 就是以兩極端
的測計值作為設計的基準,以使母群體
的最大部分能適合此一設計。

74
3.4.2 極端設計
最大母群體值 (maximum population
value):又稱高百分位數尺寸設計;係以
人體測計資料的較高百分位數 (如95th%
le) 的數值作為設計基準。
如鞦韆、繩梯與電梯搭載人數及負荷限
制等,均應依據較重的個體來設定,因
為全為大塊頭時都能支撐,那麼小不點
兒必無問題。

75
76
3.4.2 極端設計
最小母群體值 (minimum population
value):又稱低百分位數尺寸設計,係依
人體測計資料的較低百分位數 (如5th%
le) 的數值為設計基準。這種設計適合用
於控制器與操作員間距離之決定,因為
只要手腳較短者能觸及的控制器,手腳
較長者必更易觸及。

77
78
79
3.4.3 可調設計
裝備和設施的人機介面部分最好設計成
可調整式 (adjustable design),以便適合
各種體型的人。例如,汽車座椅可以前
後調整,以適應各種手腳長短的不同駕
駛人。

80
一般設計應用原則
1. 不要遺忘「操作員」或「使用者」這一變項。
2. 在系統開發過程中儘早為操作員而考慮(圖3.20)。
3. 應該視操作員為動態、機能或機動的個體。
4. 人與人之間在身體大小和生理體能上有極大的差異。
5. 在尺寸的考量上亦應保留適當程度的安全係數。
6. 必須在各種狀況下進行過周全的功能測試與評估。
7. 避免全有或全無性的「明確」設計所導致的一些困
擾。
8. 不要忽略數據也有其時間性變動傾向。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Import figures into your designs
90
91
92
93
94
95
96
作業空間 (Workspace)
人生的大半輩子都耗在三個環境之中:
1. 小環境 (local situation):例如廚房、汽
車、辦公室、工作場所等。
2. 中環境 (intermediate situation):例如住
家、辦公大樓、電影院、工廠等。
3. 大環境 (general situation):例如社區、公
司等。

98
這些處所的設計是否能「適合」(fit) 人
們?是否會影響到人員的績效、舒適及
福祉?
所謂適當的作業空間設計就是將這些組
件裝配在操作員可以很方便使用的位
置。

99
100
作業空間
從事作業所需的空間 (work space) 與人
體測計數據及作業姿勢有密切的關係;
其中涉及一項重要的概念,吾人稱之為
「作業空間周域」(work space
envelope),或簡稱為「作業周域」。

101
坐姿的作業周域
1.伸及方向和拘束因素對作業周域之影
響:這些變項對作業周域的影響可藉
Roth、Ayoub與Halcomb (1977) 的研究
予以解說。此研究測量了受試者在不同
的側面角度 (從坐座位置正前方左側45°
~右側120°) 和不同高度水準〔從座面參
考點 (Seat Reference Point, SRP) 的下方
60°~上方90°〕的動態伸臂可及範圍。

102
103
坐姿的作業周域
2.手工作業性質對作業周域之影響:手工
作業的性質與作業周域之界限也有密切
的關係。例如,若是按鈕或撥動肘節開
關之作業,以測量到「指尖」(fingertip)
為宜;若是旋鈕操控則宜測量到「拇指
尖」(thumbtip,大約要比中指尖少5~6
cm);而在操控握把的情況,就要測量到
握持中心了 (約比拇指尖再少5 cm)
(Bullock, 1974)。
104
坐姿的作業周域
不同的抓握動作對作業周域也有影響。
Dempster (1955) 的測計研究,以男性受試
者用八種不同的固定方位抓握一個類似把手
的裝置 (這八個方位是手掌仰轉、俯轉、內
翻及其他五個空間角度),然後用照相法,
製作出在冠狀面上一系列6 in間距的手部移
動軌跡輪廓。如此,每一種抓握方式都可獲
得一個「運動球體或範圍」(kinetosphere)。

105
坐姿的作業周域
各種不同抓握方式的運動球體自然有所不
同,而可再組合成「旋轉球體或範圍」
(strophospheres) 如圖11.3,陰影區域乃表示
各種不同的抓握方式在三度空間的作業周域
中最適宜操作的位置。

3.衣著對作業周域之影響
4.作業周域之討論

106
107
特殊情況下的最小空間需求

人們有時必須在受到拘束的空間或姿勢
下工作,圖11.4列舉一些工作處所所需的
最小間隙 (clearance)。

108
109
水平作業面
Farley (1955) 和Barnes (1963) 所提出的
「正常和最大作業區域」(normal and
maximum working area)。
1. 正常區域 (normal area):此為上臂在體側
自然下垂的姿勢下,以前臂揮掃時,手部
輕易可及的範圍。
2. 最大區域 (maximum area):此為以肩膀為
軸,儘量伸展整隻手臂時,手部努力可及
的範圍。

110
111
水平作業面
雖然大多數的辦公室活動,例如閱讀與
書寫都是在水平的桌面上進行,可是
Eastman和Kamon (1976) 比較受試者在
12°和24°傾斜桌面及水平桌面上的使
用,發現傾斜桌面的使用,具有姿勢較
佳、軀幹的移動較少、較不易疲勞和較
少不舒服感等優點。

112
水平作業面
製圖桌通常採用傾斜桌面。建議製圖桌
應該設計成可以調整。
1. 高度:66~133 cm (26~52 in) (坐姿與立
姿均適用) 。
2. 角度:0°~75° (水平面算起)。

113
坐姿作業面高度
在工作時曾有過背痛、頸痛、肩痛的人
可以作證,不合適的作業面高度會導致
這些困擾。作業面太低時,背部將過度
彎曲,時間一久,就會造成背部的酸
痛;作業面太高時,肩膀必須抬高而處
於緊張姿勢,以致引起肩膀和頸部的不
適。

114
坐姿作業面高度
1. 可能的話,應該提供個人可調整的作業面高
度,以配合其身體尺寸與主觀偏好。
2. 作業面高度 (或所使用的器物) 宜能維持上臂
自肩部呈相當放鬆的下垂姿勢,而前臂通常
近乎水平或稍向下傾斜;無論如何,必須避
免前臂呈過度上舉的角度。
3. 作業面之高度不可因而使脊柱過度彎曲。
4. 作業面之高度應可依手工作業之性質而加以
調整。

115
坐姿作業面高度
近年來的研究大多建議降低作業面的高
度,以使上臂能充分放鬆。
Ayoub (1973) 強調工作性質對作業面高
度的涵義,而提出如表11.1所示之建議。

116
117
坐姿作業面高度
除了個別差異與工作性質會影響作業面
高度之外,其他的影響因素還有:座
高、作業面厚度、大腿厚度、坐肘
高……等。
Dannhaus、Bittner與Ayoub (1976) 指
出,如果座椅高度可以調整時,則座椅
與作業面底面之間隙,在座椅調到其可
調度正中時,宜以能夠容納最胖使用者
的大腿為準。
118
119
立姿作業面高度
圖11.7所示者為執行精密作業、輕易作業
和粗重作業時與肘高有關的作業面高度
之建議 (Grandjean, 1981)。輕易作業和
粗重作業的作業高度均在肘高以下,而
精密作業時則比肘高略高 (通常對精密的
手動控制提供有肘靠)。

120
121
立姿作業面高度
圖11.8所示則為依身高而建議的輕易作業
作業面高度。
表11.2則為Ayoub (1973)所建議的三類作
業作業面高度,由該表可見,愈粗重的
作業其作業面高度愈低。

122
123
124
坐立兩宜的作業面

125
座椅設計之原則
1. 背靠及其曲度
為協助提供腰部支撐,通常作法是將座面
向後略微傾斜 (約3°~5°或6°);而座面與
背靠間的角度則約95°或100°~120°,如果
角度可調,其範圍應該包含上值。

126
127
128
座椅設計之原則
2. 背部之姿勢
Keegan (1953) 用X光照射非常放鬆或相當
正常的側睡姿勢,發現臀部約有45°的屈曲
(若由脊柱起算大約135°);若就清醒情況
而言,則此姿勢相當於坐騎馬背的姿勢
(腿部斜下與脊柱約成135°)。

129
座椅設計之原則
3. 座面高度和傾斜度
座面應低於地面到坐姿大腿的距離,即膝
窩高。實際設計時應以膝窩高的5% le為基
準 (此值美國男性為39 cm,女性為36
cm)。

130
座椅設計之原則
Mandal (1982) 質疑此一原則的普遍適用
性。他認為,在某些情形下,較低的椅
子比較高的椅子更易導致腰部彎曲。此
效應可參考 圖11.12(a),該圖顯示較高的
座面所導致的姿勢較類似騎馬的姿勢。
這種騎馬姿勢也可透過前傾座面 (如圖
11.12(b)) 和較高桌面 (如圖11.12(c)) 來協
助獲得。

131
132
座椅設計之原則
兼顧到Mandal之強調腰部不宜太屈曲
(而與支撐腰部的措施成對比), 以及一
般之推薦低座面以減少大腿底面的壓
力,此兩種觀點,吾人可以歸納出下述
暫時性的指引:

133
座椅設計之原則
低座面椅可能較適合較不具活動性的休閒作
業,以及可藉背靠之依靠與支撐而維持其坐
座姿勢之情況。
座面椅可能較適合較具活動性的手工作業
(因而必須前傾靠在桌面上,如寫字),以及
可以變換坐姿與立姿的情況。

134
座椅設計之原則
4. 座面深度及寬度
座面深度必須能適合矮小的人。
座寬必須適合高大的人。

5. 輪廓化椅面
Rebiffe (1969) 認為椅面最好能夠將體重分
配到整個臀部,且壓力大小宜由坐骨往臀
部周邊遞減。

135
座椅設計之原則
6. 座椅設計原則之綜合討論
1) 並沒有一套唯一而不變的設計原則,可以
全面性地應用於各種座椅的各個層面。
2) 在某些狀況下,某一原則應優先於另一原
則而考慮 (也就是兩優點間的取捨)。

136
座椅設計之原則
除提醒這些限制外,茲將前述各種原
則,再彙總如下:
1) 當可以使用背靠時:
椅背必須能支撐到腰部區域。
背靠必須要有適當角度 (距垂直軸10°~30°)。
座板通常必須略微向後傾斜。
座板和背靠間的角度約在95°~120°之間。

137
座椅設計之原則
可能的話,座面高度和背靠要能調整。
對大多數多用途座椅,座面高度必須適合矮小
者,而座寬則需適合高大者。
可能的話,使用適度輪廓化的座板,以便使集
中於坐骨的體重能夠分配於整個臀部而減少。
2) 當不使用背靠時 (例如必須俯身在桌面
上) :
使用較高和前傾的座椅以使腰部屈曲最小化。

138
特用座椅之設計
1. 電腦用椅
2. 多用途椅
3. 休息和閱讀用椅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電腦工作站
完整的電腦工作站 (VDT work station)
包括椅子 (在前節已加討論)、桌子、
VDT螢幕、鍵盤、文件架和腳凳。使用
VDT者對於不舒適之抱怨,通常來自這
些組件整合成工作站的方式出了問題。
VDT的使用需要人因工程的考慮者有兩
項:

145
電腦工作站
1. 使用的頻率或連續性
2. 所需執行的作業性質
資訊輸入
對話
資料查詢

146
147
電腦工作站
美國國科會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VDT工作站研究小組所提出的建議如下:
1. 螢幕必須在操作員正前方,最好靠近鍵盤。
2. 螢幕和文件最好放在視線正前方以下若干度之
處。
3. 鍵盤以可分離式為佳。
4. 要有個方便的書寫面。
5. 提供腿部可以變換姿勢的活動空間。
6. 對長時間使用者,要提供手、腕和手臂之支靠。

148
149
150
載具駕駛室
汽車駕駛室是特別需要人因工程設計的
「工作處所」(workplace) 之一。其中較
為重要的一些設計特點如下:座高、座
深、背靠角度、座椅前後可調範圍、腿
膝部間隙、手控器和腳控器的位置、視
野需求等。圖11.19所示為一套這些尺寸
的建議資料。

151
152
手工具和手操作器具之設計
手工具設計的重要性
人之所以異於禽獸是因為人類懂得使用
工具。
不適當的工具和器材,會引起種種不良
的後果,導致事故與傷害就是其中之
一。

154
手工具設計的重要性
因為工具設計不當的潛襲後果則是造成
累積效應性創傷 (cumulative effect
traumas),或簡稱為累積性傷害
(Cumulative Trauma Disorders,
CTDs),如腕道症候群、腱鞘炎、扳機
指、局部缺血、震動引起的白指 和網球
肘……等。

155
手工具設計的重要性
累積效應性創傷的發生率在工業界中相
當高,尤其在需要反覆使用手工具的工
作上特別如此。
適當的手工具和各種手操作器具之設
計,需要就工藝、解剖、運動機能、人
體測計、生理和衛生等各方面的知識加
以考慮;因此,手工具的設計絕不可孤
立於其他相關條件。

156
手工具設計的重要性
在手工具的設計與應用方面還有一個常
被忽略的問題,那就是「訓練」。
本章所探討的核心課題是,手工具以及
與手有關聯的各種器具設計時應考慮的
人因工程問題。

157
人手的解剖構造
人類的手部是由骨骼、血管、神經、韌
帶與肌腱等所構成的。

158
人手的解剖構造
手指之屈伸係由前臂肌肉所調節。這些肌肉則
由通過腕關節管道的肌腱與手指連接。這條管
道的一邊是手背的骨骼,另一邊則是橫腕韌帶
(transverse carpal ligament),或稱手屈肌支持
帶 (flexor retinaculum)。這條管道就是所謂的
腕道 (carpal tunnel),通過腕道的是包括橈動
脈與正中神經的一大束脆弱的解剖結構。通過
橫腕韌帶外面與手腕豆狀骨 (pisiform bone) 內
側的有尺動脈與尺神經。

159
手部的掌側解剖圖

160
人手的解剖構造
腕關節的骨骼是與前臂的兩支長骨──
尺骨與橈骨──相互連結。
由於手腕關節結構的關係,手掌只能作
兩個平面的運動;這兩個平面之間大致
形成直角。第一個平面容許的是手掌作
前後屈曲,向前的稱為掌屈 (palmar
flexion),向後的稱背曲 (dorsiflexion)。

161
人手的解剖構造
第二個運動平面則是手掌的左右偏向,
向拇指側的稱為橈偏 (radial deviation),
向小指側的則稱尺偏 (ulnar deviation)。

162
手腕關節的兩個軸向運動

163
人手的解剖構造
前臂的橈骨和尺骨都是與上臂的肱骨連
結。
當手臂在手肘處彎曲成90°,且將手腕向
外側旋轉時,就可以很明顯地看到二頭
肌收縮後鼓起的現象。

164
肘關節處的肌肉骨骼關係

165
手工具與手操作器具的設計原

保持手腕正直
避免對組織產生壓迫
避免手指反覆動作
設計應講求操作安全
切勿忽略婦女及慣用左手者

166
手工具與手操作器具的設計原則
手工具的基本功用乃延伸手的能力:
1. 更具衝擊力 (impact),例如鎚子;
2. 更具抓握力 (grip strength),例如老虎鉗;
3. 更具扭力 (torque),例如扳手、螺絲起
子;
4. 具有新的機能,例如鋸子、焊接棒。

167
保持手腕正直
手腕彎曲時,尤其在手部掌屈與 (或) 尺
偏的狀態下,問題就產生了──彎曲的
肌腱隆擠在腕道裡。持續如此的動作,
會導致手腕處的腱鞘炎。最典型的這類
動作就是「絞扭衣物」 (Tichauer,
1978)。
不正確的動作,除了引發腱鞘炎之外,
還會發展成所謂的腕道症候群 (carpal
tunnel syndrome)。
「避免尺偏」是一項基本關鍵。
168
不同尖嘴鉗設計與手的關係

169
使用不同尖嘴鉗的效應

170
保持手腕正直
彎曲工具而非彎曲手腕的原則 (創意),
由John Bennett (Emanuel, Mills, and
Bennett, 1980) 應用在許多其他的物件
上。他還特別為這一理念──「一切工
具與運動器材的手把部分彎曲成
19°±5°」申請到專利權。

171
172
保持手腕正直
除了尺偏以外,其他類型的手腕彎曲也
會引起問題。橈偏,尤其當它與內轉
(pronation,即內轉前臂使手掌成俯位)
以及手掌背屈合併動作時,更會增加手
肘處橈骨頭部與肱骨小頭間的壓力,如
此會導致網球肘 (跟肘部肱骨上髁炎,
epicondylitis)。

173
各種手腕姿勢下握力之比較

174
使用弓鋸的手部姿勢

175
避免對組織產生壓迫
在操作手工具或手接物件時,例如緊握
老虎鉗鉗切或用刮漆刀刮除油漆時,往
往需要手部施以相當大的力量,這樣的
動作會在掌心匯聚相當大的壓縮力
(compressive force)。偏巧這一區域正是
重要的血管與神經 (尤其是尺動脈與橈動
脈) 所在,對壓力特別敏感。

176
避免對組織產生壓迫
工具的把手部位應該儘量設計得具有較
寬闊一點的接觸面,以便將壓力分散到
較大的區域,並且使把手的著力面落在
較不敏感的區域,諸如拇指與食指間堅
韌的肌肉組織。
掌心部分也絕對不可當作鐵鎚來使用。

177
避免對組織產生壓迫
有些工具把手部位設計有現成的指槽
(finger grooves),這也會形成壓迫肌肉組
織的額外應力。
Tichauer (1978) 建議,如果需要手指反
覆施用較大力量的工具,其把柄上的指
槽設計最好不要太深。

178
油漆刮刀握柄設計

179
避免手指反覆動作
有些工具具有食指扣動扳機型的開關,
這種動作嚴重的過度使用時,容易引發
成所謂扳機指 (trigger finger)。
一般而言,控制裝置的操作設計,應該
避免經常使用到食指,最好儘量應用拇
指,因為拇指是五根指頭中唯一完全由
位於掌心的短壯肌肉所支配的指頭,它
能夠做出屈曲、外展與對向作用等動
作。雖然如此,還是應該小心避免拇指
的伸展過度。
180
避免手指反覆動作
在圖10.10(a)中,即為一個設計上過度依
賴拇指的氣動工具,這種工具容易引起
拇指的疼痛及發炎。
圖10.10(b)所示即為改善後的設計,它以
連指條鍵控制裝置 (finger-strip control)
來替代單用拇指。這種設計可使用數根
手指分攤負載,並且空出拇指,以便更
正確有效的抓握及導引工具。

181
182
各種把柄間距的最大握力

183
鉚釘槍設計

184
設計應講求操作安全
手工具與手操作器具之設計,應足以保
證操作之安全,包括要消除被夾壓和尖
銳邊角割傷等的危險。在可能夾到手的
地方,可以事先設計一個止進裝置
(guard) 或制動裝置 (stop),以防止把手
的完全合攏而傷到手,工具上的尖角和
銳角則必須修圓。

185
切勿忽略婦女及慣用左手者

全世界的人口中有50% 是婦女,有8%~
10% 是左撇子 (left-handers) (Barsley,
1970)。然而,許多手工具以及用手操作
的器具之設計,並沒有考慮到他們。
另一個常被忽視的群體是慣用左手的
人。工具的設計應容許操作員隨意運用
他們所偏好的慣用手,然而通常工具的
設計大都沒有考慮左撇子的使用。
186
美空軍婦女作業員對各種操作工
具之評鑑

187
設計給慣用右手者操作的電鑽手柄

188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