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7

莊迪澎

曾立志以新聞工作為志業,在馬來西亞理科大學傳播學院新聞系學習期間,卻改
變志向要當傳播學者。大學畢業後當記者,主跑政治與官方新聞,兩年後重返校
園修碩士學位。

2000 年加盟馬來西亞民辦的新紀元學院,負責創辦媒體研究系,以為從此告別
新聞前線,轉戰後方;孰料機緣巧合,2006 年後重作馮婦,披甲上線,受聘創
辦新聞網站「獨立新聞在線」(www.merdekareview.com),出任總編輯至今。

從 1998 年至 2005 年,寫了九個評論專欄,其中三個因政治干預中途關閉,最短


的兩個專欄分別寫了五期和兩期就被迫收檔。2004 年在國營電視臺的專訪片段
遭腰斬,此案還成為在野黨在國會質詢的個案。

2004 年憑《華人社會、中文報業與新聞自由運動—兼論華社對中文報業的“文
化事業情結”》一文榮獲臺灣僑聯文教基金會新聞著述獎評論組第一名。

已出版著作:《強勢首相 vs.弱勢媒體:給馬哈迪的媒體操控算帳》(2004)、《看
破媒體》(2003)及《我歌且謠》(1999)。
華人獨立媒體年鑑發表會
莊迪澎初稿

华人独立媒体年鉴:马来西亚篇

庄迪澎
(马来西亚「独立新闻在线」总编辑)

概况

马来西亚是个多族群国家,人口约 2558 万人,主要族群是马来人 1570 万(65.7%)、


华人 607 万(25.4%)、印度人 180 万(7.6%)及其他少数族群。自 1957 年独立
以来,马来亚/马来西亚就由国民阵线(国阵,Barisan Nasional)执政,国阵
虽然是由 13 个政党组成的联盟,但是长期由马来人政党――巫统――一党坐大,
掌握政府主要决策权,其主要伙伴马来西亚华人公会(马华公会)及印度人国大
党等成员党影响力不大。

由于选举制度不公平及选区划分失衡,国阵在历届全国大选中都赢得国会三分之
二多数席次优势,因此能轻易制订一般法规甚至修宪。直到 2008 年 3 月 8 日第
12 届全国大选,三个在野党才史无前例的否决了国阵的国会三分之二多数席优
势及一举夺下五个州政权。

马来西亚政府没有明确的媒体政策,多年来主要依赖两种手段控制媒体业和限制
舆论空间:一是立法管制,二是所有权控制。就立法管制而言,作为英国前殖民
地的马来西亚承袭了殖民地政府制订的若干媒体法规,且在过去数十年里修订得
更加严苛。就所有权管制而言,主流媒体几乎都由执政党的党营企业或与执政党
过从甚密的企业家所有,而执政党介入经营媒体之滥觞,最早可追溯至 1960 年
代。

马来西亚独立了 51 年,经历五任首相治国,虽然历任首相都有收编媒体、打压
新 闻 自 由 的 记 录 , 但 第 四 任 首 相 马 哈 迪 ( Mahathir Mohamad ) 治 国 22 年
(1981-2003)里,是检验新闻自由与媒体业发展的最重要时期。马哈迪是马来
西亚迄今为止在位最久的首相,专断强势,留下历史痕迹最为显著;他任内不仅
公民社会陷入低潮,媒体业也堪称陷入寒冬。

马哈迪对媒体业及新闻自由的深远影响有三方面:
一、数次修订媒体法规,完善媒体规管法律系统,从严发放报章出版准证及从严
处罚“犯规”媒体,且在 1987 年发动代号为“茅草行动”(Operasi Lallang)
的肃清行动,大规模逮捕异议分子,并以“故意突出敏感课题”及“为个别族群
利益斗争,妄顾族群和谐、公共秩序及国家安全”的罪名撤销三家报社的出版准
证,令媒体业长期陷入“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阴影中。

二、执政集团控制媒体所有权,而且高度集中化,主要广电机构或报业集团都成
了执政党的党营企业,甚至沦为执政党喉舌。

三、修宪剥夺法院司法权,以及在 1988 年史无前例的开除最高法院院长及两名


最高法院法官,对司法独立造成极大伤害;因此,遭政府打压的媒体一般不愿意
和政府对薄公堂,宁可通过政治管道委曲求全。

马哈迪打压新闻自由毫不手软,令他从 1999 年至 2001 年连续三年被“保护记者


委员会”(Committee to Protect Journalists,简称 CPJ)评定为新闻自由的
十大公敌之一:1999 年名列第八,2000 年及 2001 年则名列第十。另一个跨国新
闻自由运动组织“无国界记者” (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在 2002 年及 2003
年的世界新闻自由报告书中,详细胪列马来西亚政府打压新闻自由的案例,形容
马哈迪为“新闻自由的掠夺者”(predator of press freedom)。1

马哈迪五年前引退,由形象相对温和的阿都拉巴达威(Abdullah Ahamd Badawi)


接任,但新闻自由无太大改善。“无国界记者”在 2008 年 10 月 22 日公布 2008
年世界新闻自由排行榜,马来西亚从 2007 年的 129 名跌至 132 名,是历年来最
低排名。

本文首先将介绍马来西亚媒体法律规管环境及所有权垄断现象,让读者对马来西
亚媒体业现状有概括性认识,但介绍独立媒体运动时不会局限于“华人”或“中
文”媒体,而是一并介绍非中文圈子的经验;这是因为华人虽然是第二大族群,
但中文毕竟不是这个多族群国家的共通语文,中文独立媒体的数量屈指可数、可
参考经验不多,倘若将讨论范围局限于华人和中文媒体,将会造成见树不见林的
缺憾。

媒体法律规管环境

马来西亚《宪法》第 10(1)条款阐明公民皆享有言论自由的权利,但没有明确

1
庄迪澎(2004)
,《强势首相 vs 弱势媒体:给马哈迪的媒体操控算帐》,八打灵再也:破媒体传
播事业社,页 153-157。
保障“新闻自由”,而且又有多项条款授权国会基于 14 种情况立法限制言论自由。
2
目前至少有 47 道媒体相关法规,较直接限制媒体业与新闻自由的法规有《1984
年印刷机与出版法令》、 《1972 年官方机密法令》、
《1948 年煽动法令》、
《1960 年
内部安全法令》及《1957 年诽谤法令》。

《1984 年印刷机与出版法令》
年印刷机与出版法令》:这道法规是英殖民地政府的产物,经过多次修订,
而马哈迪政府曾在 1984 年及 1987 年两次修订,大幅度扩大内政部长管制印刷机
及出版物的行政权,以致法院也无权推翻内政部长的行政命令。它主要是让内政
部长掌握以下四方面的绝对权力:

(一)管制印刷机执照。内政部长有决定是否发出印刷机执照,以及随时撤销或
冻结印刷机执照的绝对审核权(absolute discretion)。无执照而拥有印刷机,
当违法论,可判处监禁或罚款或两者兼施。业者必须每年重新申请印刷机执照。

(二)管制报章出版准证。内政部长有决定是否发出报章出版准证,以及可随时
撤销或冻结出版准证的绝对审核权。无准证出版及发行报章当违法论,可判处监
禁或罚款或两者兼施。业者必须每年重新申请出版准证。

(三)管制“不受欢迎出版物”。授权内政部长查禁被认定会损害公共秩序、道
德、国家安全、与邻国邦交,或抵触国家利益的“不受欢迎出版物”。印刷、出
版或发行已被查禁的“不受欢迎出版物”,可判处监禁或罚款或两者兼施。

(四)管制“虚构新闻”。凡是任何出版物恶意刊登“虚构新闻”
(false news),
则承印商、出版人、编辑及作者皆可被追究法律责任,可被判处监禁或罚款或两
者兼施。令人诟病的是,举证的责任在于被告方,而不是起诉方。

《1972 年官方机密法令》
年官方机密法令》:另一个殖民地产物,最初版本几乎是逐字抄自英国在

1911 年制订的同一法令。它在 1985 年经历重大修订,无限度扩大“官方机密”
的定义及加重泄露官方机密的刑罚――内阁部长等行政官员有权随时将任何文
件列为最高机密(Top Secret)、高度机密(Secret)、机密(Confidential)及
限制级(Restricted)四种不同等级的机密文件,无需提交国会核准;凡泄漏、
接获或拥有这些官方机密文件者,其最低刑罚是强制性监禁至少一年,最长七年。

《1948 年煽动法令》
年煽动法令》:英殖民地政府制订此法规的最初用意,是要打击马来亚共

产党和左派工会。这道法律所谓“煽动”的定义是:任何行动、演讲、言论或出
版物只要含“煽动倾向” (seditious tendency),就是“煽动”,无需证明这些

2
14 种情况范围相当广泛,包括领土保安、邻国关系、公众秩序、社会道德、土著及统治者地位、
防止颠覆叛乱及藐视法院等。
言行真正产生危害。“煽动倾向”包括质疑马来统治者地位、马来语作为国语的
地位、马来人特权及非土著公民地位的言行。从事印制、销售及进口煽动性出版
物也当违法论。

《 1960 年内部安全法令》
年内部安全法令》:这是专为打击马来亚共产党的颠覆活动而制订的法

规,最令人诟病之处是含“防范性扣留”(preventive detention)条款,内政
部长可未经法院审讯下令扣留被认定会危害国家安全的人两年,而且两年扣留令
可一再延长。内政部长也有权查禁被认定会危害国家安全的书刊。

《1957 年诽谤法令》
年诽谤法令》:这道民事诉讼法规,在
: 1992 年开始引起关注,事缘与马
哈迪关系密切的企业大亨陈志远起诉一家杂志、编辑及作者等七方诽谤,索偿马
币马币两千万元,1994 年法院裁决辩方合计得赔偿马币一千万元,创下马来西
亚司法史上最高额的名誉损失赔偿记录。此案掀起了“巨额诉讼”潮流,从 1994
至 2001 年共有超过 88 宗诽谤诉讼入禀法院,索偿额合计高达马币 72 亿元;马
来西亚律师公会 2001 的报告书指出,同时期至少有五宗起诉本地媒体的诽谤案,
索偿额合计马币 11 亿元。3《诽谤法令》成了另一道能有效地营造“寒颤效应”
的法规。

严厉及范围广泛的媒体法规至今仍是约束新闻自由与编采自主的主要工具,但其
管制效应远远超越“以惩戒威吓产生约束作用”这一层面,它甚至发挥意识形态
作用,让媒体业者心甘情愿地接受国家机关的设限。与此同时,它彻底改变媒体
所有权结构,因为内政部长掌握出版准证发放权,能决定谁可以或不可以经营报
社。

媒体所有权垄断现象

马来西亚的主要媒体集团的所有权都是由执政党的党营企业控制,要不就是由亲
政府的企业大亨经营,个中原因与政府控制出版准证发放权不无关系。

目前规模最大的媒体集团是国阵主干政党巫统控制的首要媒体有限公司(Media
Prima Berhad),这家在 2003 年上市的综合媒体投资集团涉足报业、电视、电台
广播、户外广告、活动管理(event management)、节目产制(content creation)
及新媒体,它不但控制马来西业所有四家无线电视台(TV3、ntv7、8tv 及 TV9),
也控制了规模最大的报业集团--新海峡时报集团(New Straits Times Press)。

新海峡时报集团旗下报章包括现存历史最悠久(163 年)、全国英文报章销量排

3
Bar Council Malaysia (2001), Report of the Bar Council Malaysia on the effect of
defamation laws on free speech, Kuala Lumpur: Bar Council Malaysia.
名第二的《新海峡时报》(New Straits Times)、全国马来文报章销量排名第一
的《大都会日报》(Harian Metro)及销量排名第三的《每日新闻》(Berita Harian)。
4
巫统也控制规模最大的马来文媒体集团――前锋报集团(Kumpulan Utusan)。
前锋报集团涉足报刊与书籍出版、广告、印刷、线上服务及其他业务,控制全国
马来文报章销量排名第二、在马来人社群最具影响力的《马来西亚前锋报》
5
(Utusan Malaysia)等报章和杂志。

《马来西亚前锋报》前身是《马来前锋报》(Utusan Melayu),是巫统最早控制
的一家报社;巫统在 1961 年瓦解了该报编采人员因抗议巫统干预编采自主而发
起的工潮后,就开始控制了这家报社。《马来西亚前锋报》多年来扮演巫统喉舌
报的角色,在重大议题或事件都为巫统造势及背书,甚至不惜扭曲新闻,备受诟
病,在野党也数度号召杯葛《马来西亚前锋报》。

国阵第二大成员党马华公会自 1979 年开始就控制了全国英文报章销量排名第一


的《星报》(The Star),《星报》业主星报出版有限公司旗下还出版其他杂志及
经营电台。6

马华公会曾于 2001 年不顾华人社会反对,凭着得到首相马哈迪支持而迫使银行


业大亨郭令灿将旗下马来西亚规模最大的中文报业集团――南洋报业控股――
脱售给它。南洋报业控股的旗舰报纸是“毁家兴学”的慈善家陈嘉庚所创办、拥
有 80 年历史的《南洋商报》,它也控制中文报纸销量排名第二的《中国报》及其
他多种报刊。过去七年,马华公会分批将南洋报业股权脱售给被指幕后参与收购
案的原星洲媒体集团业主张晓卿,目前仅持 3.58%股权。

张晓卿“正式”并吞南洋报业后,同时控制星洲媒体集团及南洋报业控股,这两
家中文报业集团分别出版中文报纸销量排名第一的《星洲日报》、 《光明日报》及
7
《南洋商报》和《中国报》,掌控 91%的中文报纸市场份额。 张晓卿后来将星洲
媒体集团、南洋报业控股及香港明报企业合并成“世界华文媒体集团”,并于 2008
4
根据马来西亚发行审计机构(Audit Bureau of Circulations Malaysia)在 2006 年 7 月 1 日
至 2007 年 6 月 30 日期间的统计,《新海峡时报》日销 13 万 9763 份、 《大都会日报》日销 28 万
9315 份、《每日新闻》日销 19 万 2917 份。

5
根据马来西亚发行审计机构在 2006 年 7 月 1 日至 2007 年 6 月 30 日期间的统计,
《马来西亚前
锋报》日销 19 万 7033 份。

6
根据马来西亚发行审计机构在 2006 年 7 月 1 日至 2007 年 6 月 30 日期间的统计,
《星报》日销
30 万 9181 份。
7
根据马来西亚发行审计机构在 2006 年 7 月 1 日至 2007 年 6 月 30 日期间的统计,《星洲日报》
日销 33 万 6401 份、
《光明日报》日销 9 万 9706 份、
《南洋商报》日销 10 万 5480 份、
《中国报》
日销 14 万 4341 份。
年 4 月 30 日在马来西亚交易所及香港交易所同步上市。

张晓卿与执政党关系密切,曾任国阵在东马砂拉越州成员党人联党副主席及总财
政、担任两届上议员,其弟张泰卿也是人联党中委,在 1995 年、1999 年、2004
年及 2006 年四届大选中当选国会议员。张晓卿家族也和砂拉越州首席部长泰益
玛目(Taib Mahmud)及前砂州副首席部长黄顺开私交甚笃。

除了张晓卿控制的四家中文报纸,西马半岛另有两份业务规模较小的中文报
纸――孙中山创办的《光华日报》及因应 2001 年马华公会收购南洋报业控股而
诞生的《东方日报》。《东方日报》原来在 2002 年 9 月创刊,但出版当天就遭内
政部勒令停刊,直到 2003 年 1 月才复刊;
《东方日报》创刊后,发行网一直遭到
8
张晓卿媒体集团围堵。

独立媒体运动

媒体业一方面受到严刑峻法从外紧紧箝制,另一方面执政党控制了所有权,不但
能借助法律向可能逾越雷池的媒体秋后算帐,更能从企业内部左右编采决策。这
种内外夹攻的规管方式,造成媒体同业都有什么可写、什么不可写,以及可以或
不可以邀请哪些人写评论专栏的“共识”,舆论市场因而高度同质化。

马来西亚的独立媒体运动可以说就是对前述两种控制手段的反抗,试图在严苛的
法律规管与所有权控制中见缝插针,尽可能在高度同质化的舆论洪流中逆流而
上,力挽狂澜。由于独立媒体往往也是“异议媒体”,
“衬托”出主流媒体自我审
查和为权贵粉饰的丑态,因此主流媒体对待独立媒体一般上都不太友善。

碍于出版准证不易取得、经费拮据及市场限制,在互联网普及之前的马来西亚,
除了在野党的党报之外,独立媒体可说凤毛麟角,而且大多数都仅是昙花一现。
目前,历史比较悠久的现存独立媒体应是民权组织“国民醒觉运动”(Aliran
Kesedaran Negara)印行的英文政论杂志《激流月刊》(Aliran Monthly),从创
刊至今已出版了 28 年,堪称独立媒体的“老行尊”。

9
《激流月刊》
激流月刊》挑战内政部权限

8
根据马来西亚发行审计机构在 2006 年 7 月 1 日至 2007 年 6 月 30 日期间的统计,《东方日报》
日销 10 万 2500 份。

9
《激流月刊》的经历主要取材自:Regina William (2005), Analysing Aliran, theSun (24
Sep), www.thesundaily.com/article.cfm?id=11281(上载日期:
2005 年 9 月 24 日)及 P Ramakrishnan
(2005), Standing up for freedom and justice, Aliran Monthly, Vol 25: 9 (网络版:
www.aliran.com/oldsite/monthly/2005b/9g.html)
“国民醒觉运动”是设在北部槟城、倡议“改革、民主、人权”的民权组织,成
员以学者和知识分子居多。它成立于 1977 年,在 1980 年创办《激流月刊》。由
于主要读者对象是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因此《激流月刊》的销售网也以城市地带
为主,发行量介于五千至六千份,订户超过两千人。值得一提的是, 《激流月刊》
的出版作业――从从撰稿到邮递给订户――完全由国民醒觉运动成员义务参与,
而且为了避免受制于商业利益,不收广告。

《激流月刊》创刊时是只有四页的小报式(tabloid)季刊,两年后才改为月刊
并于 1984 年获得内政部签发出版准证。
《激流月刊》的内容主要是关于政治议题、
政府机关及官员贪腐丑闻、人权与新闻自由等议题的深度分析与评论。由于作者
多数是在大学任教的学者和知识分子,虽然尖锐批评政府过失且深度与广度兼
备,但由于行文不像报纸般浅白易懂,无法渗透一般市民的市场。

尽管这些年来《激流月刊》都获得出版准证,但有时内政部也会拖延重新签发出
版准证,例如在 2001 年岁末,
《激流月刊》临近付印,但新的出版准证迟迟没发
下来,国民醒觉运动主席拉玛克里斯南(P. Ramakrishnan)还因此前后打了 22
通电话到内政部“追”出版准证。

政府修理《激流月刊》的方法,不是撤销出版准证,而是向印刷商施压,令印刷
商不敢承印这份尖锐批评政府的杂志,其中一例是在 1987 年“茅草行动”期间;
拉玛克里斯南如此形容当时有书没人印的窘境:“我们走遍各街道,去遍所有地
方,就是无法找到准备承印的印刷商。最后我们终于找到一家了,而在这段历时
18 个月的时间里,我们换了三家印刷商。”在“茅草行动”期间,《激流月刊》
发行量大增,达到大约两万份。

1998 年,当时的首相开除副首相安华依布拉欣(Anwar Ibrahim,现任国会在野


党领袖),引发轰轰烈烈的“烈火莫熄”(Reformasi)改革运动;此后的两三年
里,《激流月刊》再次遭遇印刷商不敢承接印务的难题,以致曾经在两年里换了
八家印刷商,甚至老远交到吉隆坡印刷。

《激流月刊》的历史性成就,不只是它历时 28 年屹立不倒,而是它曾经为了出
版马来西亚文版而与政府对薄公堂,还打赢了官司。不过,这场胜利却也造成政
府在 1987 年修订《1984 年印刷机与出版法令》,赋予内政部长否决出版准证申
请的绝对权力。

国民醒觉运动在 1983 年 11 月 13 日向内政部申请出版马来西亚文时事月刊,在


1984 年 3 月 17 日遭内政部长未说明理由的情况下否决后,向国家元首上诉也无
回音。1986 年 11 月 12 日,国民醒觉运动再次向内政部申请出版马来西亚文双
周刊《激流呼声》(Seruan Aliran),内政部在 1987 年 4 月 27 日再次否决其申
请。这次国民醒觉运动向法院申请推翻内政部长的决定,虽然高等法院在 1987
年 9 月 4 日裁决内政部应发给出版准证,但内政部决定上诉,副内政部长美格朱
聂(Megat Junid)还说“我们的决定应被当作最后的决定”。

为此,政府在 1987 年 12 月 3 日及 4 日向国会提出修订《1984 年印刷机与出版


法令》。内政部在 1989 年 8 月 28 日向最高法院上诉,结果最高法院在 1990 年 1
月 4 日推翻高等法院的判决,维持内政部长有权否决国民醒觉运动的出版准证申
请,理由是《1984 年印刷机与出版法令》第 12(2)条款阐明,内政部长有否决
10
印刷机执照或出版准证申请的绝对审核权。

虽然国民醒觉运动败诉了,内政部却出乎意料地在 1990 年 12 月 21 日发出出版


准证,让它出版马来西亚文版《激流月刊》。不过,马来西亚文版《激流月刊》
只出版了三年,就因乏人问津而停刊。

《当今大马》
当今大马》(malaysiakini.com)
malaysiakini.com)开创新闻网站先河

1998 年的“烈火莫熄”改革运动不但是马来西亚社会运动从“茅草行动”后的
十年沉寂中开始苏醒的转捩点,也是独立媒体运动兴起的关键起点;它一方面令
人们深刻意识到主流媒体(尤其是巫统控制的报纸和电视台)如何极尽扭曲新闻
之能事及封杀改革运动的讯息,另一方面启发了人们互联网突破舆论封锁的重要
作用,进而催化互联网的普及性及催生互联网新闻事业。

那个时期,马来西亚出现许多支持/同情“烈火莫熄”或反对马哈迪的匿名网
站;这些匿名网站虽然多是昙花一现,随着街头集会归于平淡而相继消失,但就
推动网络媒体普及化的意义而言,它们堪称网络媒体的“先行者”。11 这些匿名
网站至少发挥了三种重要作用:一、突破主流媒体对安华/烈火莫熄的封锁,成
为公众得知安华动向及言论的讯息来源;二、揭秘,叙述政府高官贪污情况,甚
至张贴机密文件;三、动员群众,传达一场又一场的街头大集会的详情。12

10
庄迪澎(2004)
,《强势首相 vs 弱势媒体:给马哈迪的媒体操控算帐》,八打灵再也:破媒体传
播事业社,页 64-65。

11
这些匿名网站的名称不是冲着马哈迪,就是宣扬“烈火莫熄”,例如:Mahazalim(意指“大暴
君”,但字面却结合马哈迪的名字[Mahathir]和残暴[zalim]) 、Mahazalimtwo、Mahafiraun(意
指“大法老”,字面也是结合马哈迪的名字和法老) 、Reformasi Nasional(国家改革) 、Anwar Online
(安华在线)、Laman Reformasi(烈火莫熄网)等等。
12
庄迪澎(2008),
《除了新闻自由,还有理念改造--马来西亚新媒体空间的创造与实践》 ,马
来西亚策略资讯研究中心主办“媒体与社会变迁”研讨会,2008 年 1 月 12 日,吉隆坡 Quality
酒店。
“烈火莫熄”爆发的一年后,在 1999 年 11 月 29 日第十届全国大选前九天创设
的英文新闻网站《当今大马》
(malaysiakini.com),是第一个有专任新闻从业员,
以媒体企业模式经营的原生新闻网站。由于抢得先机,在传统英文报章沉闷的官
腔报道中异军突起,迄今仍稳坐网络新闻业的老大哥地位。

《当今大马》草创时有 14 名员工,目前幅员超过 60 人,也从只有英文版,逐步


增加马来西亚文、中文及淡米尔文版。

《当今大马》的创业经费主要来自外国单位注资,包括设在曼谷的东南亚报业联
盟(South-East Asian Press Alliance)发给十万美元(约马币 38 万元)补助
金、设在纽约的媒体开发贷款基金(Media Development Loan Fund)发给马币
18 万 8 千元开发软体应用程序。在 2002 年,媒体开发贷款基金注资马币 130 万
元,收购《当今大马》的 29%股权。13

媒体开发贷款基金的其中一个资助单位是美国著名基金经理索罗斯(Georga
Soros)主持的开放社会基金会(Open Society Foundation),此事经《远东经
济评论》(Far East Economic Review)在 2001 年初发表的索罗斯访谈内容里提
到后,政府官员及执政党控制主流媒体一再炒作此事。政府指责索罗斯是造成马
币在 1997 年亚洲金融风暴期间大幅贬值的罪魁祸首,而且由于他是犹太人,执
政党试图妖魔化《当今大马》乃犹太人用以伤害马来西亚的工具,藉此否定其公
信力。

过去九年,
《当今大马》数次招惹警方上门检举,其中一例是 2003 年 1 月,执政
党巫统的青年团投报《当今大马》刊登的一则读者来函诽谤及煽动族群情绪,警
方跟着上门突袭搜查,还带走 19 台电脑中央处理器和四台伺服器。总编辑颜重
庆及另四位编辑也被传召到警局录口供。警方在两年后结案,无人被起诉。

另一例是 2006 年,《当今大马》因在 7 月 28 日错误报道警员在一场集会里向前


首相马哈迪喷射胡椒雾,结果在 8 月 8 日遭警方援引《刑事法典》的刑事诽谤条
款上门录口供。此案同样无人被起诉。

马来文政论杂志
马来文政论杂志挑战言论尺度
文政论杂志挑战言论尺度

“烈火莫熄”的号角自 1998 年响起后,除了轰轰烈烈的街头示威及匿名网站突

13
Cherian George (2006), Contentious Journalism and the Internet: Toward Democratic
Discourse in Malaysia and Singapore, Singapore: 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 p65.
破主流媒体的讯息封锁外,亲反对派的马来西亚文政治报刊也不断涌现。这些政
治报刊有些得到内政部发给出版准证,有些则“非法”出版,其中一位著名的政
论报刊出版人阿末鲁菲奥曼(Ahmad Lutfi Othman)曾他先后出版数种政论杂志,
包括《点滴》
(Detik)、
《文明》
(Tamadun)、 《哈拉奇》 (Haraki)、
《Al-Wasilah》
及《Al-Islah》,但最终都遭内政部查禁。
另一份颇受欢迎的异议报纸《独家报道》(Esklusif)曾曾创下十万份的最高发
行量纪录,内政部后来以“发表不平衡的报道及不遵守出版条例”的说词不让它
更新出版准证。14

《独立新闻在线》
独立新闻在线》放眼建立新典范

相对于英文的互联网独立媒体,中文的互联网独立媒体的起步至少要慢了六年。
2005 年,除了《当今大马》推出附属中文版,另一家新闻网站《独立新闻在线》
也在同年八月创刊,迄今将近四年。创设《独立新闻在线》的缘起乃有感于马华
公会收购南洋报业控股、张晓卿参与垄断西马半岛的中文报业后,华人社会的舆
论单元化现象日益显著,中文报章越来越明目张胆封锁不利执政党的讯息(尤其
是中文教育的议题)及散播偏颇论述,因此设想开拓新的言论渠道,一方面让中
文报章刻意避开的议题有新出口,另一方面也能反击中文报章营造的似是而非的
论述。

《独立新闻在线》资本非常小,草创时只筹得马币一百万元应付两年的开销。创
建首年,幅员只有五人(总编辑加四名记者),一年后逐步填补营业经理及营业
执行员等空缺,目前幅员也仅有九人:总编辑(一名)、副编辑(一名)、记者(四
名)、营业经理(一名)、营业执行员(一名)及行政执行员(一名)。

《独立新闻在线》立意扮演“异议新闻工作”(contentious journalism)的角
色――挑战强大利益集团试图经由主流媒体建构与维持的共识,因此经常在专访
或记者会上提出尖锐问题,也以鲜明脉络(context)及尖锐笔触撰述分析报道
和评论;诚如《独立新闻在线》在 2006 年 8 月 28 日发表创建一周年庆社论《是
的,我们要建立新典范》所述:15

《独立新闻在线》选择了一条不容易走的道路:不以虚伪的
“中立”及苍白错误的“客观”论述误导读者,而是选择了
站在维护国家民主体系之健全、捍卫生命尊严与民权之彰显

14
庄迪澎(2004)
,《强势首相 vs 弱势媒体:给马哈迪的媒体操控算帐》,八打灵再也:破媒体传
播事业社,页 133-136。
15
http://www.merdekareview.com/news.php?n=2424 (上载日期:2006 年 8 月 28 日)
的原则上,以批判性的思维、尖锐的笔锋,呈现新闻事件与
议题中鲜为人知或被既得利益者刻意隐瞒的面貌。例如对贪
污、践踏人权、破坏环境、操纵经济以图一己之利等议题、
事件,要在事实的基础上尖锐批评;对能促进社会进步的事
业、对推进民主进程的人事,则要在事实的基础上加以肯定。

除了编辑方针与采写风格,《独立新闻在线》在 2007 年 8 月 28 日发表创建两周


年庆社论《我们这样实践编采自主》里阐明,其另一项实验是藉以下工作实践编
16
采作业民主化:

一、主张建立媒体与读者积极互动的关系,并确立回应读者建言、批评和指正,
以及为新闻谬误公告致歉的政策。
《独立新闻在线》认为,任何媒体都可能犯错,
而能果敢承认错误、更正及回应读者批评的媒体才是负责任的媒体,不会永远误
导读者。这个政策自创刊以来贯彻始终。

二、编采作业保持高度自主,记者充分参与日常的编采决策。选定追踪、跟进新
闻议题、采写新闻角度、评论议题思路,皆由编采团队自主判断圈定,不受外在
政治势力与经济力量威迫利诱。《独立新闻在线》能保持高度自主,一方面归因
于出资人信守不干预编采作业的承诺,更重要的是,编采团队对维护编采自主的
可贵皆有认识和共识。

创刊以来, 《独立新闻在线》的点击率和访问人次不断增加。 《独立新闻在线》在


2005 年 8 月 30 日举行推介礼时,每日访客人次只有 1262 人,但是根据谷歌
(google)统计,今年 2 月 10 日(国会解散前)至 3 月 11 日(大选后)的每天
平均访客达到 19,334.63 人次。同样根据谷歌的统计,2008 年 8 月 23 日至 9 月
23 日,每天平均有 47,673.75 人次,一个月里累积了 152 万 5560 个访客,相当
于 2 月 10 日至 3 月 11 日期间的将近三倍。

《独立新闻在线》除了受制于有限经费与人力之外,更重要的是,执政党及官方
单位一般上不会主动邀请《独立新闻在线》出席记者会。

政府在大约十年前开始执行记者登记制,媒体必须申请新闻部的记者证,有了这
张记者证,出入国会大厦及其他官方记者会,一般会通行无阻,否则可能会碰钉
子。由于其中一项申请条件是必须拥有出版准证,而互联网媒体并无出版准证,
因此《独立新闻在线》无法获得新闻部记者证,以致无法采访国会新闻,甚至也
不能入场采访执政党巫统的年会。17

16
http://www.merdekareview.com/news.php?n=4817 (上载日期:2007 年 8 月 28 日)
17
英文新闻网站《当今大马》草创初期也曾因为没有官方记者证而遭阻挠。今年 3 月 8 日全国大
《小辣椒》
小辣椒》与《劲报评论》
劲报评论》

互联网普及之前,除了零星出版的单行本评论集之外,几无定期出版的所谓“中
文独立媒体”;即使曾经出现,也仅是昙花一现,无法永续经营。
2000 年 3 月,一份称为《小辣椒》的政治时事月刊创刊了。由于尚未得到内政
部发出出版准证, 《小辣椒》以每期更换书名的方式发行了六期“辣椒系列”;直
到 2000 年 10 月获得出版准证后,才名正言顺地以《小辣椒》的名称印行。18 这
份每期销量约四千册的杂志只经营了三年半,在出版了第 34 期后,就因主编出
国深造而停刊。《小辣椒》曾因其中一期的主题文章报道马哈迪幕后操纵马华公
会党争而接获内政部的警告信。19

除了《小辣椒》,另一个值得一提的例子,是由罢写运动发起人黄进发穿针引线,
在 2001 年“报殇”后催生的替代性评论版位《劲报评论》。

《劲报评论》于 2001 年 10 月 27 日创刊,是“寄住”在一份双日刊小报《劲报》


的评论版位,每逢周六出版两大张,以填补评论人抵制四大中文报社后出现的真
空,希望评论独立的作者和读者有另一个选择。同年 12 月开始,除了每周六两
大张,另推出每周四出版两小张《劲报言论》。

尽管《劲报评论》成了罢写评论人的新园地,但不愿见到罢写评论人有新出路的
集团借助内政部插手干预,造成《劲报评论》及《劲报言论》各出版十期和四期
后停刊。锲而不舍的黄进发后来再悄悄以《美丽新世界》的版名取而代之,在周
二、周四及周六出版两小张,但最后仍然以停刊告终。从《劲报评论》、 《劲报言
论》到《美丽新世界》,共出版了四个月又一个星期,共 38 期、48 大张。20

中文评论人起义
中文评论人起义

马来西亚中文独立媒体运动有一个历史性篇章,那就是当执政党马华公会及张晓

选后情况有改善,新闻部在今年七月宣布发出记者证给包括《当今大马》在内的十家互联网媒体;
《独立新闻在线》向新闻部陈情后,获通知提交新的申请,但迄今尚无回音。

18
《1984 年印刷机与出版法令》只规定以同一名称定期出版的书刊(例如报纸、杂志、会讯)
必须申请出版准证,在马来西亚出版单行本书籍无需出版准证,因此每期更换书名出版刊物,是
把定期刊物当作不同的单行本处理,乃走法律漏洞的做法。

19
该则主题文章的题目是《马哈迪:马华的终结者》,封面图片是马哈迪高举克里斯短剑(Keris,
马来人的传统配剑),背景是已被撕裂的马华公会党旗。

20
《劲报评论》资料引自黄进发(2002) ,《市场比政治重要――〈劲报评论〉经验的启示》
,刊
于《小辣椒》 第 18 期(五月号),页 12-14。
卿在 2001 年策谋收购南洋报业控股时,超过 90 名中文评论作者自发性号召“罢
写运动” (停止为星洲媒体集团及南洋报业控股旗下四家中文报章写稿),以抗议
政商勾结强行收购民营媒体。这场“反收购运动”堪称为马来西亚华人史上最具
规模的“评论人起义”,而上述收购案更被形容为“报殇”。

尽管华人社会的反对及评论人的“罢写运动”无法阻止执政党和张晓卿并吞历
史悠久的报业集团,进而垄断中文报业,但这场声势浩大的社会运动不是徒有热
情和激情;它没有情绪化语言,而是不断提出反对、抗衡的理念和论述,对促成
马来西亚华人社会对新闻自由、所有权控制、媒体垄断等现象与知识的启蒙和认
识,可谓功不唐捐。

参与“罢写运动”的评论人后来组织“维护媒体独立撰稿人联盟”,虽然组织松
散、缺乏经费,但是从 2001 年以降,几乎每年都主办规模不一的“报殇”纪念
活动。2006 年,马华公会宣布脱售另一批股权给张晓卿,令张晓卿名正言顺并
吞南洋报业控股后,维护媒体独立撰稿人联盟推动“反对媒体垄断运动”,主办
一系列活动,并在 2007 年 5 月 28 日的“报殇”六周年纪念日出版《黄丝带飘扬――
2006 年马来西亚反对媒体垄断运动实录》一书,收录大约 60 篇评论、报道及文
告。

除了《黄丝带飘扬》,自 2001 年开始已有多本与“报殇”相关的著作面市,包括


《报变 72 小时》
(吕坚强著)、
《报殇――南洋报业沦陷评论集》 (20 名作者合著) 、
《华文报变天全记录》 (陈漱石编)、 《华文报天变再记录》(陈漱石编)、 《528 南
洋报变大揭密――我在南洋 133 天》 (古玉梁著);这些记载南洋报业收购案纵横
交错面向的著作,为新闻自由运动史及报业史留下中文参考文献,让后来者得以
延续前人的路子继续抗争和反思。

反收购运动期间曾出现三个中文时事网站:《自由媒体》、《时代报》及《天网电
子报》,但都是业余性质,不是规格化新闻网站。 《时代报》后来并入《自由媒体》,
而《天网电子报》则已消失;《自由媒体》(www.thefreemedia.com)迄今仍然存
在,但它是个公共论坛,而不是新闻网站。

3 月 8 日大选与开放假象

2008 年 3 月 8 日是马来西亚的历史性时刻,国阵政府在这天举行的第 12 届全国


大选史无前例的输掉了国会三分之二多数席次优势,在 222 个国会议席中只赢得
140 席,还输掉五个州政权。

执政党遭遇重挫,在野党势力大增,堪称民之所欲,民众普遍上视之为民主的胜
利;许多人也认为互联网媒体应记上一功,因为互联网媒体翔实报道了选前两三
年里浮现(但主流媒体不报道或极其低调报道)的各种丑闻、民间大集会、警方
血腥镇压请愿民众,以及提出与官方论述抗衡的观点。

互联网左右选情的现象也引起官方注意,首相在选后曾公开承认忽略互联网是执
政党选战的败笔,而新闻部长也采行了一些看来对互联网媒体及部落客友善的动
作:主动约见部落客交流、安排部落客上国营电视台座谈,以及发出官方记者证
给十家新闻网站。

不过,政府所谓的“开放”不能持久,随着执政党巫统内部权力斗争激化,整治
媒体和部落客的动作也跟着来了,最显著的案子莫过于著名部落客、《今日马来
西亚》(Malaysia Today)站主拉惹柏特拉(Raja Petra Kamaruddin)先后被控
以煽动和刑事诽谤罪后,还在今年九月被内政部长援引《1960 年内部安全法令》
扣留两年。

拉惹柏特拉是一名有皇室血统的部落客,在前副首相安华依布拉欣仍遭受牢狱之
灾期间,曾任“释放安华运动”(Free Anwar Campaign)负责人。安华在 2004
年出狱后,他没有活跃于安华领导的人民公正党,但创建了《今日马来西亚》网
站。相信是由于其身份特殊,经常获得许多非常有震撼性的内幕情报,并在《今
日马来西亚》网站公布,可说是执政党政客恨之入骨的部落客。

拉惹柏特拉跟得最紧的案子,就是蒙古女子阿尔丹杜雅(Altantuya Shaariibuu)
在马来西亚遭谋杀,复遭凶手使用军用炸药毁尸灭迹的命案。被控唆使谋杀罪的
被告是副首相纳吉的幕僚,被控谋杀罪的两名被告是纳吉的保镖,纳吉一直都被
指与此案有关。

拉惹柏特拉于 2008 年 4 月 25 日在《今日马来西亚》发表题为《把杀害阿尔丹杜


雅的凶手送入地狱》(Let's Send Altantuya's Murderer to Hell)的文章,点
名纳吉夫妇涉案,结果在 5 月 6 日被控煽动罪。此案仍在候审,倘若被判罪名成
立,最高刑罚是罚款马币五千元或三年监禁或两者兼施。

6 月 18 日,拉惹柏特拉立下法定声明(Statutory Declaration),宣称纳吉的
妻子和她的随扈曾在上述命案现场见证谋杀过程,而其随扈的丈夫(军人)则负
责在死者身上放置炸药。结果,警方在 7 月 17 日以《刑事法典》的刑事诽谤罪
提控他;此案仍在候审,倘若罪名成立,刑罚是最长两年监禁或罚款,或两者兼
施。21

21
拉惹柏特拉曾因发表此法定声明而遭副首相夫人的随扈及丈夫起诉诽谤,但副首相夫妇并没有
提出民事诽谤诉讼。除了蒙古女子命案,拉惹柏特拉也因在《今日马来西亚》贴文指一名著名律
师幕后策划诬陷国会在野党领袖安华犯鸡奸罪,而遭这名律师起诉诽谤。在马来西亚,民事诽谤
诉讼是以支付名誉损失赔偿金及公开道歉了事,无需判监。
尽管面对两项控罪及民事诽谤诉讼, “修理”拉惹柏特拉的动作并没有停顿下来。
8 月 27 日,专司互联网事务的马来西亚通讯与多媒体通讯委员会指示互联网服
务供应商阻截《今日马来西亚》的通路,理由是有公众投诉其内容触及敏感课题
及含煽动成分。

不过,首相在 9 月 11 日宣布不再封锁网站,但警告说政府将会采取更严厉的法
律行动对付触及敏感和煽动性课题的网站,包括《1960 年内部安全法令》。22 令
人始料不及的是,警方在第二天(9 月 12 日)就援引《1960 年内部安全法令》
扣留拉惹柏特拉,而内政部长在 9 月 22 日签发为期两年的扣留令,但没有说明
具体理由。23

总结

虽然 1998 年的“烈火莫熄”运动可说重新唤醒了马来西亚的公民社会,也催生
了倡导新闻自由的民间组织及催化了互联网独立媒体的普及,但是由于马来西亚
还有许多比新闻自由更为重大或更切身的政治议题要处理,例如司法独立、选举
改革、族群平等、宗教权利及母语教育权利,新闻自由与独立媒体运动一直未能
成为社会运动的焦点,更多时候甚至陷入曲高和寡的尴尬局面。这种情况在华人
社会可能尤其如此。

独立媒体运动虽是一场新闻自由运动,但新闻自由不是马来西亚华人社会关心的
主要政治议题,也不会成为华人社会运动的主角。华人社会对新闻自由运动的相
对忽视,可归因于三个主要因素:24

一、新闻自由与族群和谐迷思。由于官方长期以“维持族群和谐”及“避免挑起
可导致族群不满情绪的敏感课题”作为合理化媒体管制的主要凭藉,这种观念业
已根深蒂固,以致关于新闻自由的讨论普遍上还停留在“应不应该有更大的新闻
自由”的争论,而华人社会的社团领导人普遍上也认同及附和这套道德说词。

22
宣布不再封锁网站,相信是基于此举违反马来西亚政府开发多媒体超级走廊时
许下的不过滤互联网内容的保证有关,因为首相阿都拉巴达威是在主持了多媒体
超级走廊执行理事会会议后做此宣布。
23
警方在 9 月 12 日也援引《1960 年内部安全法令》扣留《星洲日报》记者陈云清及在野党国会
议员兼雪兰莪州政府行政议员郭素沁,前者一天后获释,后者则在一周后获释。当天,内政部也
指示三家报社解释为何它们的出版准证不应被撤销。

24
庄迪澎(2003)
,〈华人社会、中文报业与新闻自由运动――兼论华社对中文报业的“文化事业
情结”〉,
《人文杂志》 (六月号),吉隆坡:华社研究中心。页 14-25。
二、族群政治政治使华社将注意力投注在族群权益问题。1970 年代以降,华人
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的权益节节败退,以致“捍卫民族权益”业已
成为最令华人耗费心力的政治主调。

三、根深蒂固的“文化事业情结”造成华人社会把中文报业的存亡看得比新闻自
由更重要。华人社会既把中文报业界定为“文化事业机构”更甚于“商业机构”,
又一厢情愿地把中文报业视为“自家人”,这种情意结不但令华人社会对中文报
业“爱护有加、批评不足”,而且在新闻自由与中文报社存亡之间,宁可以后者
优先。
因此,要在马来西亚华人社会永续经营独立媒体运动,实非简单任务。除了华人
社会不甚重视独立媒体与新闻自由这种虽然重要但相对抽象权益之外,在独立媒
体的实践中,至少还有三个不易克服的障碍:

一、就当下条件而言,若要让独立媒体渗透到不同年龄层的读者,印刷媒体仍是
比较理想的选择,但印刷媒体的出版准证千金难得;获得出版准证后,业者也还
得面对出版准证随时被撤销的风险。

二、华人市场太小,而且缺乏健全的发行网络,一本严肃的政论/时事杂志若能
售出三、五千册,已算是很好的成绩,但是凭此发行量所得收入不足以维持日常
开销。即使是互联网媒体,能否在商家仍不习惯在新闻网站打广告的环境里自力
更生,也还是一大挑战。

三、资源有限。马来西亚是多族群社会,个别社群的力量和资源不易结集整合。
此外,华人企业家担心开罪执政党招惹麻烦,不敢公开支持及资助独立媒体;而
愿意暗中资助的商贾一般不是大企业,而维持独立媒体的生存却是个无底洞,长
贫难顾。

不过,这些不利因素毕竟还是实践层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改变让华人社会
重视新闻自由的重要性及独立媒体的意义,而那恐怕将是一场需要耗费更多心力
与更长时间经营的思想革命。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