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3

建筑防雷设 计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J57--83
(试行)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工业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地委员会
试行日期:1984 年 6 月 1 日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建筑物和构筑物的防雷分类
第一节 工业建筑物和构筑物的防雷分类
第二节 民用建筑物和构筑物的防雷分类
第三章 建筑物和构筑物的防雷措施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二节 第一类工业建筑物和构筑物的防雷措施
第三节 第二类工业建筑物和构筑物的防防雷措施
第四节 第三类工业建筑物和构筑物的防雷措施
第五节 第一类民用建筑物和构筑物的防雷措施
第六节 第二类民用建筑物和构筑物的防雷措施
第六节 其它防雷措施
第四章 防雷装置
第一节 接闪器
第二节 引下线
第三节 接地装置
第五章 避雷针和避雷线的保护范围
第一节 避雷针的保护范围
第二节 避雷线的保护范围
附录一 建筑物易受雷击的部位
附录二 建筑物年计算雷击次数经验公式
附录三 名词解释
附录四 本规范用词说明
主要符号
l 一避雷线的水平长度;
建筑物的长度;
1x--引下线计算点到地面的长度;
b 一建筑物的宽度;
h 一建筑物的高度;
避雷针的高度;
hr 一被保护物的高度;
ha--避雷针(线)的有效高度;
D--两避雷针(线)间的距离;
Sk1--独立避雷针至被保护物之间的空气中距离;
Sk2--架空避雷线至被保护物之间的空气中距离;
Sk3--金属物至防雷接地引下线之间的空气中距离;
Sk4--防雷接地装置不与电气设备接地装置及埋地金属;
管道相连时,引下线至金属物之间的空气中距离;
SD1--独立避雷针的接地装置至被保护物及与其有联系的金属物之间的地中距离;
SD2--防雷接地装置至电气设备接地装置及埋地金属管道之间的地中距离;
Rcb--冲击接地电阻;
N—年计算雷击次数;
n--年平均雷暴日;
K--校正系数。
第一章 总则
第 1.0.1 条 建筑防雷设计,应认真调查地理、地质、气象、环境等条件和雷电活动规律以
及被保护物的特点等,因地制宜的采取防雷措施,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第 1.0.2 条 各地年平均雷暴日数,应根据当地气象台、站资料确定。
第 1.0.3 条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工程的设计。
本规范不适用于电视塔、有爆炸危险的油罐的防雷设计。
第二章 建筑物和构筑物的防雷分类
第一节 工业建筑物和构筑物的防雷分类
第 2.1.1 条 工业建筑物和构筑物应根据其生产性质、发生雷电事故的可能性和后果,按
防雷要求分为三类。
一、第一类工业建筑物和构筑物:
1、凡建筑物和构筑物中制造、使用或贮存大量爆炸物质,如炸药、火药、起爆药、火工品等,因
电火花而引起爆炸,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2、Q-1 级或 G 一 1 级爆炸危险场所。
注:危险场所的等级划分应按本规范《爆炸和火灾危险场所电气装置设计规范》执行。
二、第二类工业建筑物和构筑物:
1、凡建筑物和构筑物中制造、使用或贮存爆炸物质,但电火花不易引起爆炸或不致造成巨大
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2、Q-2 级或 G 一 2 级爆炸危险场所。
三、第三类工业建筑物和构筑物:
1、根据雷击后对工业生产的影响,并结合当地气象、地形、地质及周围环境等因素,确定需要
防雷的 Q-3 级爆炸危险场所或 H-l、H-2、H-3 级火灾危险场所;
2、根据建筑物年计算雷击次数为 0.01 及以上(按附录二计算)并结合当地雷击情况,确定
需要防雷的建筑物;
3、历史上雷害事故较多地区的较重要建筑物和构筑物;
4、高度在 15 米及以上的烟囱、水塔等孤立的高耸建筑物和构筑物;在少雷区,高度可为 20
米及以上。
第二节 民用建筑物和构筑物的防雷分类
第 2.2.1 条 民用建筑物和构筑物根据其重要性和使用性质,按防雷要求分为二类。
一、第一类民用建筑物:
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建筑物,如重要的国家机关、迎宾馆、大会堂、大型火车站、大型体育馆、
大型展览馆、国际机场等的主要建筑物。
注:属于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防雷,可参照本款确定。
二、第二类民用建筑物和构筑物:
1、重要的公共建筑物,如大型百货公司、大型影剧院等,结合当地雷击情况确定需要防雷者;

2、根据雷击后产生的后果,并结合当地气象、地形、地质及周围环境等因素,确定需要防雷的
Q-3 级爆炸危险场所或 H-1、H-2、H-3 级火灾危险场所;
3、同本规范第 2.1.1 条第三款 2、3、4 项。
第三章 建筑物和构筑物的防雷措施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 3.1.l 条 第一、二类工业建筑物和构筑物应有防直击雷、防雷电感应和防雷电波侵入的
措施。
第三类工业建筑物和构筑物及第一、二类民用建筑物和构筑物应有防直击雷和防雷电波侵入
的措施。
不属于第一、二、三类工业和第一、二类民用的建筑物和构筑物,不必装设防雷装置,但应符
合第 3.6.1 条的要求,采取防止雷电波沿低压架空线侵入的措施。
第二节 第一类工业建筑物和构筑物的防雷措施
第 3.2.1 条 防直击雷的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装设独立避雷针或架空避雷线,使被保护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及突出屋面的物体(如风帽、
放散管等),均应处于避雷针或架空避雷线的保护范围内。对排放有爆炸危险的气体、蒸汽或粉尘的管
道,其保护范围高出管顶不应小于 2 米。
二、独立避雷针至被保护建筑物和构筑物及与其有联系的金属物(如管道、电缆等)之间的距
离(图 3.2.1),应符合下列公式要求,但不得小于 3 米:
地上部分:Sk1≥0.3Rch+0.1hx (3.2.1-l)
地下部分:SD1≥0.3Rch (3.2.1-2)
式中 Sk1--空气中距离(米);
SD1--地中距离(米);
Rch--避雷针接地装置的冲击接地电阻(欧);
hx--被保护建筑物和构筑物或计算点的高度(米)。
三、架空避雷线的支柱和接地装置至被保护建筑物和构筑物及与其有联系的金属物之间的距
离同本条第二款规定;架空避雷线至屋面和各种突出屋面的物体(如风帽、放散管等)之间的距离
(图 3.2.1),应符合下式要求,并不应小于 3 米:
l
Sk2≥0.15Rch+0.08(h+━) (3.2.1-3)
2
式中 Sk2--计及避雷线弧垂的空气中距离(米)
h--避雷线的支柱高度(米)
l--避雷线的水平长度(米)。
四、独立避雷针或架空避雷线应有独立的接地装置,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宜大于 10 欧。在高土
壤电阻地区,可适当增大冲击接地电阻,但应符合本条第二、三款的要求。
第 3.2.2 条 防雷电感应的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为防止静电感应产生火花,建筑物和构筑物内的金属物(如设备、管道、构架、电缆外皮、
钢屋架、钢窗等较大金属构件)和突出屋面的金属物(如放散管、风管等),均应接到防雷电感应的接
地装置上。
金属屋面周边每隔 18-24 米应采用引下线接地一次。
现场浇制的或由预制构件组成的钢筋混凝土屋面,其钢筋宜绑扎或焊接成电气闭合回路,并
应每隔 18-24 米采用引下线接地一次。
二、为防止电磁感应产生火花,平行敷设的长金属物,如管道、构架和电缆外皮等,其净距小
于 100 毫米时,应每隔 20~30 米用金属线跨接;交叉净距小于 100 毫米时,其交叉处也应跨接。
当管道连接处,如弯头、阀门、法兰盘等,不能保持良好的金属接触时,在连接处应用金属线
跨接。用丝扣紧密连接的 Φ25 及以上的管接头和法兰盘,在非腐蚀环境下可不跨接。
三、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其接地电阻不应大于 10 欧,并应和电气设备接地装置共用。此
接地装置与独立避雷针或架空避雷线的接地装置之间的距离应符合本规范第 3.2.1 条第二、三款的
要求。
屋内接地干线与防雷电感应接地装置的连接,不应少于两处。
注:有特殊要求的电力、电子设备接地装置,能否和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共用,应按有关
专用规定执行。以下同此。
第 3.2.3 条 防止雷电波侵入的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低压线路宜全线采用电缆直接埋地敷设,在入户端应将电缆的金属外皮接到防雷电感应
的接地装置上。当全线采用电缆有困难时,可采用钢筋混凝土杆铁横担架空线,但应使用一段长度不
小于 50 米的金属铠装电缆直接埋地引入。在电缆与架空线连接处,还应装设阀型避雷器。避雷器、电缆
金属外皮和绝缘子铁脚等应连在一起接地,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 10 欧。
二、架空金属管道在进入建筑物和构筑物处,应与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相连。距离建筑物和
构筑物 100 米内的管道。还应每隔 25 米左右接地一次,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 20 欧。金属或钢筋混
凝土支架的基础可作为接地装置。
埋地或地沟内的金属管道,在进入建筑物和构筑物处也应与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相连。
第 3.2.4 条 由于建筑物和构筑物太高或其它原因,难以装设独立避雷针或架空避雷线时,
可将避雷针或网格不大于 6 米×6 米的避雷网直接装在建筑物和构筑物上,但必须同时符合下列要求:

一、所有避雷针应用避雷带互相连接。
二、引下线不应少于两根,其间距不应大于 18 米,沿建筑物和构筑物外墙均匀布置。
三、排放有爆炸危险气体、蒸汽或粉尘的突出屋面的放散管、呼吸阀、排风管等,应采用避雷针
保护,管口上方 2 米应在保护范围内。避雷针针尖应设在爆炸危险区之外(包括水平和垂直两个方
向)。
四、建筑物和构筑物应装设均压环,环间垂直距离不应大于 12 米,所有引下线、建筑物和构
筑物内的金属结构和金属设备均应连在环上。可利用电气设备接地干线环路作为均压环。
五、防直击雷的接地装置应围绕建筑物和构筑物敷设成闭合回路,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
10 欧,并应和电气设备接地装置及所有进入建筑物和构筑物的金属管道相连,此接地装置兼作防雷
电感应之用。
第 3.2.5 条 如树木高于建筑物和构筑物且不在避雷针保护范围以内,为了防止雷击树木
时产生反击,建筑物和构筑物距树木的净距不应小于 5 米。
第三节 第二类工业建筑物和构筑物的防雷措施
第 3.3.1 条 对防直击雷,一般采用装设在建筑物和构筑物上的避雷网或避雷针。避雷网
应沿屋角、屋脊、屋檐和檐角等易受雷击的部位敷设,并应在整个屋面组成不大于 10 米×l0 米的网格。
所有避雷针应用避雷带相互连接。
第 3.3.2 条 突出屋面的物体,如放散管、风管、烟囱等,应按下列方式保护:
一、对排放具有爆炸危险的气体、蒸汽或粉尘的放散管、呼吸阀和排风管等,宜在管口或其附
近装设避雷针保护,且针尖高出管口不应小于 3 米,管口上方 1 米应在保护范围内,但煤气放散管和
装有阻火器的上述管阀,可按本条第二款的方式保护。
二、对排放无爆炸危险的气体、蒸汽或粉尘的放散管、烟囱以及 Q-2 级和 G?级爆炸危险场所
的自然通风管等,其防雷保护应符合下列要求:
1、金属物体一般不装接闪器,但应和屋面防雷装置相连;
2、在屋面接闪器保护范围之外的非金属物体应装接闪器,并和屋面防雷装置相连。
第 3.3.3 条 防雷装置的引下线不应少于两根,其间距不宜大于 24 米。
第 3.3.4 条 防直击雷和防雷电感应宜共用接地装置,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宜大于 10 欧,
并应和电气设备接地装置以及埋地金属管道相连。
第 3.3.5 条 建筑物和构筑物内的主要金属物,如设备、管道、构架等,应与接地装置相连,
以防静电感应。平行敷设的长金属物应符合本规范第 3.2. 2 条第二款的要求,以防电磁感应;但用
法兰盘和丝扣连接的金属管道,连接处可不跨接。屋内接地干线与接地装置的连接不应少于两处。
第 3.3.6 条 为防止雷电流流经引下线时产生的高电位对附近金属物的反击,金属物至引
下线的距离应符合下式要求:
Sk3≥0.05lx (3.3.6)
式中 Sk3--空气中距离(米);
1x--引下线计算点到地面的长度(米)。
如距离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金属物应与引下线相连。当引下线和金属物之间有自然接地或
人工接地的钢筋混凝土构件等隔开时,其距离可不受限制。
第 3.3.7 条 钢筋混凝土柱和基础内的钢筋宜作为引下线和接地装置,但钢筋混凝土构件
中的钢筋由于流过雷电流而温度升高时,其温度值对于需要检算疲劳的构件,不宜超过 60℃;对于屋
架、托架、屋面梁等,不宜超过 80℃。构件内钢筋的接点应绑扎或焊接,各构件之间必须连接成电气通
路。
第 3.3.8 条 防雷电波侵入的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低压架空线宜用长度不小于 50 米的金属铠装电缆直接埋地引入。入户端电缆的金属外皮
应与防雷接地装置相连;在电缆与架空线连接处,还应装置阀型避雷器。避雷器、电缆金属外皮和绝缘
子铁脚应连在一起接地,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 10 欧。
二、爆炸危险性较小或年平均雷暴日在 30 日以下地区的第二类工业建筑物和构筑物,可采用
低压架空线直接引入建筑物和构筑物内,但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在入户处应装设阀型避雷器或 2~3 毫米的空气间隙,并应与绝缘子铁脚连在一起接到防
雷接地装置上,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 5 欧。
2、入户端的三基电杆绝缘子铁脚也应接地,靠近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电杆,其冲击接地电阻不
应大于 10 欧,其余两基电杆不应大于 20 欧。
三、架空和直接埋地的金属管道在入户处应与接地装置相连,架空金属管道在距建筑物和构
筑物约 25 米处还应接地一次,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 10 欧。
第 3.3.9 条 露天装设的有爆炸危险的金属封闭气罐和工艺装置,当其壁厚大于 4 毫米时,
一般不装设接闪器,但应接地,且接地点不应少于两处,两接地点间距离不宜大于 30 米,冲击接地
电阻不应大于 30 欧。放散管和呼吸阀的保护应符合本规范第 3.3.2 条第一款的要求。
第四节 第三类工业建筑物和构筑物的防雷措施
第 3.4.l 条 对防直击雷,一般在建筑物和构筑物易受雷击的部位装设避雷带或避雷针。
建筑物易受雷击的部位宜按附录一确定。
当采用避雷带时,屋面上任何一点距避雷带不应大于 10 米。当有三条及以上平行避雷带时,
每隔 30-40 米宜将平行的避雷带连接起来。
屋面上装设多支避雷针时,可不按本规范的规定计算保护范围,但两针间距离不宜大小 30
米,并应符合下式要求:
D≤15ha(3.4.1)
式中 D-两针间距离(米);
ha--避雷针的有效高度(米)屋面上单支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宜按 60 度保护角确定。
第 3.4.2 条 防直击雷接地装置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宜大于 30 欧,并应与电气设备接地装
置及埋地金属管道相连。
第 3.4.3 条 对突出屋面的物体的保护方式,应符合本规范第 3.3.2 条第二款的要求。
第 3.4.4 条 砖烟囱、钢筋混凝土烟囱,一般采用装设在烟囱上的避雷针或避雷环保护。多
支避雷针应连接在闭合环上。钢筋混凝土烟囱的钢筋宜在其顶部和底部与引下线相连。金属烟囱应作为
接闪器和引下线。
第 3.4.5 条 防雷装置的引下线不宜少于两根,其间距不宜大于 3 米;有困难时,可放宽
到 40 米。
周长和高度均不超过 40 米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可只设一根引下线。
第 3.4.6 条 为防雷电波沿低压架空线侵入建筑物,在入户处应将绝缘子铁脚接到防雷及
电气设备的接地装置上。进入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架空金属管道在入户处宜和上述接地装置相连。
第 3.4.7 条 建筑物和构筑物宜利用钢筋混凝土屋面板、梁、柱和基础的钢筋作为防雷装置,
也可分别利用屋面板作为接闪器、柱作为引下线、基础作为接地装置。但钢筋混凝土构件中的钢筋由于
流过雷电流而温度升高时,其温度值对于需要验算疲劳的构件,不宜超过 60℃;对于屋架、托架、屋
面梁等,不宜超过 80℃。构件内钢筋的接点应绑扎或焊接,各构件之间必须连成电气通路。
第五节 第一类民用建筑物和构筑物的防雷措施
第 3.5.1 条 对防直击雷,一般在建筑物和构筑物上装设避雷网或避雷带。避雷网或避雷
带应沿屋角、屋脊、檐角和屋檐等易受雷击的部位敷设。屋面上的避雷网应由不大于 10 米×10 米的网
格组成;屋面上任何一点距避雷带均不应大于 5 米。当有三条及以上平行的避雷带时,每隔不大于 24
米处应将平行的避雷带连接起来。
建筑物和构筑物可利用钢筋混凝土屋面板、梁、柱和基础的钢筋作为防雷装置,但应符合第
3.4.7 条的要求。
对突出屋面的物体的保护方式,应符合本规范第 3.3.2 条第二款的要求。
第 3.5.2 条 避雷网或避雷带的接地装置宜围绕建筑物和构筑物敷设,其冲击接地电阻不
应大于 10 欧。防雷接地装置宜与电气设备接地装置及埋地金属管道相连;如不相连时,两者间的距离
应符合下式要求,但不应小于 2 米:
SD2≥0.2R ch (3.5.2)
式中 SD2--地下距离(米)。
第 3.5.3 条 防雷装置的引下线不应少于两根,其间距不宜大于 24 米。引下线与金属物之
间的距离,应符合本规范第 3.3.6 条的要求。当防雷接地装置不与电气设备接地装置及埋地金属管
道相连时,引下线与金属物之间的距离应符合下式要求:
Sk2≥0.2RCh+0.05Lx(3.5.3)
式中 Sk2--空气中距离(米)。
第 3.5.4 条 为防止雷电波侵入,当低压线路采用电缆直接埋地引入时,在入户端应将电
缆金属外皮与接地装置相连。
当架空线转换电缆直接埋地引入时,应符合本规范第 3.3.8 条第一款的要求。
当架空线直接引入时,在入户处应加装避雷器,并将其和绝缘子铁脚连在一起接到电气设备
的接地装置上。靠近建筑物和构筑物的两基电杆上的绝缘子铁脚还应接地,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
30 欧。
进入建筑物的架空金属管道,应在入口处与接地装置相连。
第六节 第二类民用建筑物和构筑物的防雷措施
第 3.6.1 条 第二类民用建筑物和构筑物的防雷设施,应符合本规范第
3. 4.l、3.4.3、3.4.7 条的要求。
第 3.6.2 条 重要的公共建筑物防雷接地装置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 10 欧。其它建筑物
和建筑物防雷接地装置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宜大于 30 欧。防雷接地装置宜与电气设备按地装置以及埋地
金属管道相连;如不相连时,两者间的距离不宜小于 2 米。
第七节其它防雷措施
第 3. 7. 1 条 不装设防直击雷装置的建筑物和构筑物,为防止雷电波沿低压架空线侵入,
在入户处或接户杆上应将绝缘子铁脚接到电气设备接地装置上;如无该接地装置时,应增设接地装置,
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宜大于 30 欧。但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绝缘子铁脚可不接地:
一、年平均雷暴日在 30 日以下的地区;
二、受建筑物等屏蔽的地方;
三、低压架空干线的接地点距入户处不超过 50 米;
四、土壤电阻率在 200 欧·米及以下的地区,使用铁横担的钢筋混凝土杆线路。
第 3. 7. 2 条 粮、棉及易燃物大量集中的露天堆场,应采取适当的防雷措施。
第 3. 7. 3 条 在建筑物和构筑物上,接近接闪器的固定在建筑物上的节日彩灯、航空障碍
信号灯的线路,应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采取相应的防止雷电波侵入措施。在一般情况下,从配电盘引
出的线路宜穿钢管并装设避雷器或空气间隙。在线路接近接闪器的一端,还应将钢管和防雷装置相连。
第 3. 7. 4 条 为防止雷电波侵入,严峻在独立避雷针、避雷线支柱上悬挂电话线、广播线及
低压架空线等。
第四章 防雷装置
第一节 接闪器
第 4.1.1 条 避雷针一般采用圆钢或焊接钢管制成,其直径不应小于下列数值:
针长 1 米以下 圆钢为 12 毫米;
钢管为 20 毫米。
针长 1~2 米 圆钢为 16 毫米;
钢管为 25 毫米。
烟囱顶上的针 圆钢为 20 毫米。
第 4.1.2 条 避雷网和避雷带一般采用圆钢或扁钢,其尺寸不应小于下列数值:
圆钢直径为 8 毫米;
扁钢截面为 48 平方毫米;
扁钢厚度为 4 毫米。
烟囱顶上的避雷针一般采用圆钢或扁钢,其尺寸不应小下列数值:
圆钢直径为 12 毫米;
扁钢截面为 100 平方毫米;
扁钢厚度为 4 毫米。
第 4.1.3 条 避雷线一般采用截面不小于 35 平方毫米镀锌钢铰线。
第 4.1.4 条 除第一类工业建筑物和构筑物外,金属屋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均宜利用其屋面
作为接闪器。
第 4.1.5 条 接闪器应镀锌或涂漆,在腐蚀性较强的场所还应适当加大其截面或采取其他
防腐措施。
第二节 引下线
第 4.2.1 条 引下线一般采用圆钢或扁钢,其尺寸不应小于下列数值:
圆钢直径为 8 毫米;
扁钢截面为 48 平方毫米;
扁钢厚度为 4 毫米。
装设在烟囱上的引下线,其尺寸不应小于下列数值:
圆钢直径为 12 毫米;
扁钢截面为 100 平方毫米;
扁钢厚度为 4 毫米。
防腐措施应符合本规范第 4.1.5 条的要求。
第 4.2.2 条 引下线应沿建筑物和构筑物外墙敷设,并经最短路径接地;建筑艺术要求较
高者,也可暗敷,但截面应加大一级。
第 4.2.3 条 建筑物和构筑物的金属构件(如消防梯)等,可作为引下线,但其所有部件
之间均应连成电气通路。
第 4.2.4 条 采用多根引下线时,为了便于测量接地电阻以及检查引下线、接地线的连接
状况,宜在各引下线距地面 1.8 米以下处设置断接卡。
第 4.2.5 条 在易受机械损坏的地方,地面上约 1.7 米至地面下 0.3 米的一段接地线应
加保护设施。
第三节 接地装置
第 4.3.1 条 垂直埋没的接地体,一般采用角钢、钢管、圆钢等;水平埋没的接地体,一般
采用扁钢、圆钢等。人工接地体的尺寸不应小于下列数值:
圆钢直径为 10 毫米;
扁钢截面为 100 平方毫米;
扁钢厚度为 4 毫米;
角钢厚度为 4 毫米;
钢管壁厚为 3.5 毫米。
在腐蚀性较强的土壤中,应采取镀锌等防腐措施或加大截面。
接地线应与水平埋设接地体的截面相同。
第 4.3.2 条 垂直接地体的长度一般为 2.5 米。为了减小相邻接地体的屏蔽效应,垂直接
地体间的距离及水平接地体间的距离一般为 5 米,当受地方限制时可适当减小。
第 4.3.3 条 接地体埋没深度不应小于 0.5 米。接地体应远离由于高温影响(如砖窑、烟
道等)使土壤电阻率升高地方。
第 4.3.4 条 对高土壤电阻率地区,如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难以符合要求,可采取下列措
施:
一、第一、二类工业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独立避雷针的接地装置,可在符合本规范第 3.2.1 条
第二、三款的要求下提高冲击接地电阻值。
二、第二、三类工业建筑物和构筑物及第一、二类民用建筑物和构筑物的防雷接地装置,可用
均衡电位的方法,即沿建筑物和构筑物外面四周敷设一条埋深不小于 0.5 米的水平闭合接地体。其所
形成的网格尺寸如大于 24 米×24 米时,应增设均压带,并应将所有引入屋内的金属管道、电缆金属
外皮等与闭合接地体相连。
三、可采用外引接地装置,外引长度不宜大于 40-60 米。为了防止反击,防雷接地装置应与
电气设备及金属管道的接地装置相连。
第 4.3.5 条 为降低跨步电压,防直击雷的接地装置距建筑物和构筑物出入口及人行道不
应小于 3 米。当小于 3 米时应采取下列措施之一:
一、水平接地体局部埋深不应小于 1 米;
二、水平接地体局部应包以绝缘物(例如 50-80 毫米厚的沥青层);
三、采用沥青碎石地面或在接地装置上面敷设 50-80 毫米厚的沥青层,其宽度超过接地装置
2 米;
四、采用“帽檐式”(图 4.3.5)或其他形式的均压带。
第 4.3.6 条 接地装置的计算方法应符合《工业与民用电力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的要求。
第五章 避雷针和避雷线的保护范围
第一节 避雷针的保护范围
第 5.1.1 条 单支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应按下列方法确定(图 5.1.l):
一、避雷针在地面上的保护半径,应按下式计算:
r=1.5h (5.1.l-l)
式中 r--避雷针在地面上的保护半径(米);
h--避雷针的高度(米)。
二、避雷针在 hx 高度的 xx`平面上的保护半径,应按下式计算:
h
1、当 hr≥━━时,
2
rx=ha=h-hx (5.l.1-2)
式中 rx 一避雷针在 hr 高度的 xx`平面上的保护半径(米);
ha-避雷针的有效高度(米);
hx 一被保护物的高度(米)。
h
2、当 hr<━━时,
2

rx=1.5h-hx (5.1.1
-3)
3、当 30<h≤120 米时,应将公式(5.l.l-1)、(5.l.l-2)、(5.
1.l-3)求得的结果乘以系数 p,该系数应按下式计算:
5.5
p=━━━━ (5. 1. 1-4)
h^1/2
式中 p-高度影响系数
第 5.1.2 条 双支等高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应按下列方法确定(图 5.l.2)。
一、两针外侧的保护范围,应按照单支避雷针所规定的方法确定。
二、两针间的保护范围,应通过两针顶点 A、B 及中点 o 的圆弧确定。O 点是两针间保护范围边
缘的最低点,其高度应按下式计算:
1、当 h≤30 米时,
  D
h。=h- ━ (5.1.2-1)
7
式中 h。--两针间保护范围边缘最低点的高度(米)
  D--两针间的距离(米)。
2、当 h>30 米时,
D
h。=h- ━━ (5.1.2-2)
7p
两针间在 xx`平面上中心线每侧的最小保护宽度,应按下式计算:
bx=1.5(h0-hr) (5.1.2-3)
式中 br--两针间在 hr 高度的 xx`平面上中心线每侧的最小保护宽度(米)。
保护第一类工业建筑物针间距离与针高之比不宜大于4。
第 5.1.3 条 双支不等高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应按下列方法确定(图 5.1. 3):
一、两针外侧的保护范围应按单支避雷针所规定的方法确定。
二、两针间的保护范围,应先按单支避雷针规定的方法作出较高避雷针的保护范围,然后经
过较低避雷针的顶作出水平线与其相交于 C 点,取 c 点作为一支假想避雷针的顶点,BC 之间的保护范
围应按双支等高避雷针所规定的方法确定。
第 5.1.4 条 多支等高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应按下列方法确定(图 5.1.4-1、5.1.4
-2);
一、三支等高避雷针所形成的三角形 1、2、3 的外侧应按双支等高避雷针所规定的方法确定。各
相邻避雷针间的最小保护宽度 bx≥0 时,则全部面积均受到保护。
二、四支及以上等高避雷针所形成的四角形或多角形,可先将其分成两个或几个三角形,然
后分别按上款的规定确定其保护范围。若各边的最小保护宽度 bx≥0 时,则全部面积均受到保护。
第 5.1.5 条 多支不等高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可按下列方法确定。
一、三支不等高避雷针所形成的三角形 1、2、3 的外侧应按双支不等高避雷针所规定的方法确
定。当各相邻避雷针的最小保护宽度 bx≥0 时,则全部面积均受到保护。
二、四支及以上不等高避雷针所形成的四角形,可先将其分成两个或几个三角形,然后分别
按上款的规定确定其保护范围。若各边的最小保护宽度 bx≥0 时,则全部面积均受到保护。
第二节 避雷线的保护范围
第 5.2.1 条 单根避雷线的保护范围,应按下列方法确定(图 5.2.1):
一、避雷线在地面上投影线每侧的最小保护宽度,应按下式计算:
b=1.2h (5.2.l-I)
式中 b--避雷线在地面上投影线每侧的最小保护宽度(米);
h--避雷线最大弧垂点的高度(米)。
二、避雷线在 hx 高度的 xx`平面上投影线每侧的最小保护宽度,应按下式计算:
h
1、当 hx≥━━时,
2
bx=0.7(h-hx) (5.2.1-2)
式中:bx--避雷线在 hx 高度的 xx′平面上投影线每侧的最小保护宽度(米);
hx--被保护物的高度(米)
h
2、当 hx<━━时,
2
        bx=1.2h-l.7hx (5.2.l.3)
3、当 h>30 米时,应将公式(5.2.1-2)、(5.2.l-3)求得的结果乘以系数 p。
第 5.2.2 条 两根等高平行避雷线的保护范围,应按下列方法确定(图 5. 2.2):
一、两根避雷线外侧的保护范围,应按单根避雷线所规定的方法确定。
二、两根避雷线间的保护范围,应通过两避雷线最大弧垂点 A、B 和中点 0 的圆弧确定。0 点是
两避雷线间保护范围边缘的最低点,其高度应按下式计算:
1、当 h≤30 米时, D
h。=h-━━
4
式中 h--两避雷针间保护范围边缘最低点的高度(米)
D--两避雷针间的距离(米)。
2、当 h>30 米时, D
h。=h-━━ (5.2.2-2)
4p
第 5.2.3 条 两根不等高平行避雷线的保护范围,应按照双支不等高避雷针的方法,并按
公式(5.2.2-1)、(5.2.2-2)计算。
第 5.2.4 条 山坡上避雷针或避雷线的保护范围宜按第
4.3.5、4.3.6、 5.1.l、5.l.2、5.1.3、5.l.4、5.1.5、5.2.1 条规定的保护范围减小为
75%,但公式(5.1.2-1)、(5.1.2-2)、(5.2.2-1)、(5.2.2-2)相应修正为下列公
式:
D
h。=h-━━ (5.2.4-1)
5
D
h。=h-━━ (5.2.4-2)
5p
D
h。=h-━━ (5.2.4-3)
3
D
h。=h-━━ (5.2.4-4)
3p
独立避雷针或避雷线应尽量靠近建筑物和构筑物装设,但应符合第 3.1.1 条规定的距离要
求。
利用山势装设的离建筑物和构筑物较远的避雷针或避雷线,不宜作为第一、二类工业和第一
类民用建筑物和构筑物的主要保护措施。
附录一建筑物易受雷击的部位
1、平屋面或坡度不大于 1/10 的屋面---檐角、女儿墙、屋檐(附图 1.1a、 l.1b);
2、坡度大于 1/10、小于 1/2 的屋面——屋角、屋脊、檐角、屋檐(附图 1. lc);
3、坡度不小于 l/2 的屋面---屋角、屋脊、檐角(附图 l.1 D)。
附录二建筑物年计算雷击次数的经验公式
N=0.015·n·K(l+5h)(b+5h)10^-6(附 2.1)
式中 N--年计算雷击次数,当 N≥0.01 时,建筑物应划为工业第三类或民用第二类建筑物;
n--年平均雷暴日,根据当地气象台、站资料确定;
l--建筑物的长(米);
b--建筑物的宽(米);
h--建筑物的高(米)
k--校正系数,在一般情况下取 1,在下列情况下取 l.5-2:
1、位于旷野孤立的建筑物或金属屋面的砖木结构建筑物;
2、位于河边、湖边、山坡下或山地中土壤电阻率较小处、地下水露头处、土山顶部、山谷风口等
处的建筑物,以及特别潮湿的建筑物;
3、建筑群中高于 25 米,旷野高于 20 米的建筑物。
附录三 名词解释
名词 说明
接闪器 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网、架空避雷线的直接受部分,以及
用作接闪的金属屋面和金属构件等
引下线 连接接闪器与接地装置的金属导体
接地装置 接地体和接地线的总合
接地体 埋入土壤中或混凝土基础中作散流用的导
接地线 从引下线断接卡或换线外至接地体的连接导体
防雷装置 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的总合
直击雷 雷电直接击在建筑和构筑物上,产生电效应,热效应和
机械力者
雷电感应 雷电放电时,在附近导体上产生的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
附录四本
它可能使金属部件之间产生火花
静电感应 由于雷云先导的作用,使用近导体上感应出与先导通道
符号相反的电荷,雷云主放电时,先导通道中的电荷迅
速中和,在导体上的感应电荷得到释放,如不就近泄入
地中就会产生很高的电位
电磁感应 由于雷电流迅速变化在其周围空间产生瞬变的强电磁场,
使附近导体上感应出很高的电动势
由于雷电对架空线路或金属管道的作用,雷电
雷电波
波可能沿着这些管线侵入屋内,危及人身安全或损坏设
侵入

少雷区
年平均雷暴日数不超过 15 的地区

规范用词说明
一、对条文执行严格程度的用词,采用以下写法: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作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一般采用“必须”;
反面词一般采用“严禁”。
2、表示很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作的用词:
正面词一般采用“应”;
反面词一般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作的用词:
正面词一般采用“宜”或“一般”;
反面词一般采用“不宜”。
4、表示一般情况下均应这样作,但目前由于国家技术经济水平所限,硬性规定这样作有困难
时,可采用“应尽量”。
5、在某种条件下允许这样作的用词,采用“可”。
二、条文中必须按指定的标准、规范或其他有关规定执行的写法为“按……执行”或“符合…
…要求”。非必须按所指的标准、规范或其他规定执行的写法为“参照……”。
注:本规范的用词是按原国家建委(72)建革施字 387 号通知《关于设计、施工技术标准规范
的统一格式与符号)规定的“统一用词和用语”。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