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0

台灣人文藝術

之美
期末報告
皮影戲

系級:電機 3B
學生 : 陳器奇
學號: 9301062a

簡介

    皮影戲可能是中國最早具娛樂性質的戲劇表
演,故又被稱為「中國的卡通影片」
。台灣的皮影戲,因戲偶大多為側臉,看起來好像是
猴子,所以又叫做「皮猴戲」。

    皮影戲是我國傳統戲劇,和布袋戲及傀儡戲
並列為三大偶戲,但其間和布袋戲及傀儡戲最大的不
同點是皮影戲受限於平面表演,且因為它的視覺效果和光線息息相關,所以皮影戲偶的設
計和製作就更著重在圖騰設計和透光度及操控性,而三大偶戲之中也只有皮影戲偶是採平
面美術的,其它如布偶和傀儡均為立體設計,當然皮影戲偶也因為時代和地區風土物產之
不同而有所差異,如在大陸 所常見的就有牛.馬.驢.羊等獸皮所製成,而在台灣傳統
皮影戲偶亦經常以牛皮為製作素材,但因現代工商時代,畜牧業萎縮,相對獸皮來源也相
對減少,而且牛皮的使用需動用尖刀利刃,也就較具危險性,故現代皮影大多以紙或膠板
為素材。

    皮影戲的表演是藉著一面影窗,利用燈光照射原理和平面映象來表現,將紙偶或
皮偶影射出來,配合音樂、唱白來表演戲劇故事。平面的藝術造型,郤有著與真人扮演截
然不同的觀賞趣味。與真人戲場相比,平面皮偶只在孤燈幻影下現形,較無法滿足觀眾之
寄情和娛樂的需求。然而,對於兒童而言,這小小影窗卻是童稚心靈的大戲場,皮影戲恰
巧可以滿足童稚對表演藝術中假人物、真性情的好奇心思和娛樂世界。『兩手托起千秋將
;孤燈照出萬古人』的皮影戲,更逞其影留下萬紫千紅予真人造形、衍其事幻做大千世界
於粉墨戲場。

    北宋時,中國影戲已極成熟,在中國傳統戲曲表演尚未發展成熟之際,宋代的影
戲已能表演完整、生動的三國故事,一些記載宋人生活的著作如《東京夢華錄》、《夢梁
錄》、《武林舊事》等,都述及宋代(主要是南宋)影戲的盛況,除了一些有名的藝人,
南宋杭州甚至有「繪革社」的影戲組織出現。宋代以後至明清,影戲一直盛行,受到宮廷
和民間的喜愛,普及全國各地,與各地曲藝、語言、習俗結合,發展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影
戲藝術。

    宋代影戲可分為手影戲、紙影戲、皮影戲,手影戲是利用人的手指、手掌和手臂
靈活的伸屈轉折,在陽光、月光、燈光下投影於牆壁上或投影於白板上,可以模仿人物、
飛禽、走獸等五十多種形象,或者借用手影表演簡單的寓言故事。紙影戲的流傳是以素紙
為主,後來因為素紙投影效果不好,容易脆裂,所以改用羊皮雕刻演出 皮影戲。宋代開
始有皮影戲的文字記載資料,如宋人吳自牧的《夢梁錄》,北未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
等記載用羊皮雕刻,「凡影戲者,乃京師人,初以素紙雕 簇,後用彩色裝皮為之」,不
致損壞,其話本與講史書者頗同,「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雕以醜行」,在宋徽宗當政
時期,皮影戲在京城各處都設館經營,所以宋代影戲已經非常的普遍。

    在中國戲劇的發展史上,皮影戲可能是中國最早的戲劇表演。然而,即使皮影戲
是中國最早的戲劇表演,在傳統戲劇場上,影戲不過是戲場上皮偶『以假演真,真仍是
假』;到底比不得登場人物之『以真演假,假卻當真』,戲之迷人如此,只是虛實之間,
庶幾紅氍毯情義流連。

    台灣皮影戲雖保存了很多元、明南戲的影子,於中國戲
曲史的研究上,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目前台灣皮影戲也僅剩高
雄縣境內的四團,瀕臨失傳的危機。

過去與未 來

    
    關於皮影戲源由的戲碼,話說漢武帝在愛妃李夫人去世
之後,抑鬱寡歡,後來官員獻計,將石頭刻成李夫人的模樣,透
過燈光投影讓漢武帝一解相思之苦。皮影戲的材料是牛皮,其中
牛的腹部跟背部的皮最佳。在傳統上,皮影戲只上三種顏色,即
紅綠黑三色,而且臉部也都是側面。現代的皮偶無論大小或顏色,
都比較沒有限制。傳統皮影戲也有劇本,標示著故事大網及音效
點,由於都是戲團人員親手抄寫,所以稱為手抄本。以前演皮影戲,都是點著油燈,因為
燃油燈時煙霧濛濛,所以戲團演出很辛苦呢!

    台灣的皮影戲,一直流傳於高雄地區的農村當中,期間雖一度上了城市劇場,不
過是為了滿足城市觀眾的好奇心;很快的就退回鄉下。近十年來,本土民間戲曲藝術,在
保護傳統藝術文化的呼聲下; 有許多機會在城市劇場中、在媒體上出現。不過因為長期以
來台灣皮影戲在表演藝術上,例如在戲曲唱腔、口白、身段動作上的種種缺失,也是有目
共睹的,不知是本地的皮影戲表演藝術原就如此,或是代代失傳藝術甚多,形成今日殘敗
景象。雖然站在文化的觀點來看,我們必須保存在現代社會底下瀕臨消失的傳統文化藝
術,並且設法讓它繼往圖存下去,最好是保存回復到它較高藝術成就的階段。

    小戲場內,皮影戲唯一的生存環境。除非在藝術表現上能出以新奇取勝,不然皮
影戲之小戲場其實無法爭勝於城市劇場之內,只能依賴在窮僻的農村環境中。因為在農村
社會中,生活條件雖差,而人們對藝術娛樂的需求和喜好是不分貧富和階級的,農村沒有
可以流連的大型戲劇舞台,也沒有都市的繁華景致,但仍有眾生相對傳奇故事以及歷史人
物的喜怒哀樂、是非善惡的觀點和想法; 沒有偌大經費準備豪華亮麗的行頭戲箱,牛皮、
驢皮卻是方便不過,於是簡單的「剪紙為人」觀念,幾個鑼鼓、幾把絃吹,巷謠民歌小調
最是上口,白天沒有休閒的 觀念,夜間沒有可以種田的陽光,成為農村社會最是簡便輕
巧的戲曲娛樂項目。

    皮影戲以行囊簡單輕便取勝,演出人數亦僅三、五人便足勝任,台灣皮影戲演出
時由三人到六人,一人主持演出,其他幫忙持杆及伴奏、和聲。台灣皮影戲不以「唱」為
主,所以,著名者多為武戲。

    農曆七月,俗稱鬼月,是皮影戲的旺季,演出場合多是配合民俗宗教而演,且地
點亦只限於高雄一帶。其他月份都是淡季,演出多半應婚嫁之邀請,演出片段之文戲或武
戲不定,很少有大齣戲演出。

    皮影戲可以應用在兒童戲劇和教學上。1980 年,邱坤良教授在施合鄭民俗文化基
金會的支持下,舉辦「皮影戲研習班」聘請皮影戲藝人,把傳統台灣皮影戲的技藝傳授給
為數三、四十個學員,這 些學員當中有部分是中小學的美勞教師,在研習會結束之後,
將他們在研習會所學的皮影戲技藝,應用在他們的教學課程當中,發現了前所未有的教學
效果。皮影戲 應用在教學上,從彫刻皮偶到成形演出的階段,涵蓋了太多的課程內容,
例如彫刻皮偶就包含了線條、構圖、繪畫、色彩、彫刻等美術項目,編劇、說話的口白.語
文、唱唸、音樂、戲劇、歷史、時空的掌握、團體默契……等,從遊戲中培養小孩們的多
重藝術興趣和人文的教育,豐富了教學的內容,提高了教學的成果一舉數 得,也為傳統
藝術文化開拓新的契機。

配樂

    皮影戲所用之音樂,宋代是用
六言或七言的詩讚詞;明代灤州影戲是
用木魚唸經式的宣卷,後加上弋陽腔
(高腔),到清初雍正年間改用笛子伴
奏,腔調上結合了昆腔的成分;清中葉
之後,所用的樂器已有鑼、鼓、鈸、橫
笛、手板、嗩吶、月琴、四股弦子、南
弦子、響盞,而以南弦子為主要樂器。
但目前皮影戲劇團為節省 人力,一般僅
使用單皮鼓、鑼、鐃鈸與椰胡等樂器,
後場甚至精簡至鑼、鼓與弦等三人。

    皮影戲由廣東潮州一帶傳到台灣南部,所唱的戲曲音樂以潮州調系的〝師公調〞
為主。皮影戲後台所使用樂器如下:唐鼓、梆子、鈸、響板、響鐘、二胡、嗩吶、小鑼、
大鑼。現今常因為後台人手不足,故樂器縮減為一人拉胡琴、一人打鼓、一人敲鑼。

     各地影戲唱腔亦不相同,山東影戲唱大鼓與墜子;陜西分成道情、漢調、秦腔
與其他曲藝等流派;山西、河南採用梆子;江西影戲則使用漢調或花鼓;湖北以漢調為主;
浙江影戲用高腔、亂彈、徽調為主;台灣影戲使用潮調(或稱【師公調】);演唱之曲調
有【一江風】、【一枝香】、【下山虎】、【山坡羊】、 【昆山】、【風入松】、【風
入院】、【香柳娘】、【奏黃門】、【哭相思】、【駐雲飛】、【駐馬聽】及【鎖南枝】
……等,每一曲調再分頭板與二板,頭板之曲 調轉折較多,二板則較為順暢而易學。

演出

  前場

    主演 1 人:口白掌控劇情、操弄影偶。
    助演 2 人:配合劇情抽換影偶、道具及布幕。
  
  後場:操弄樂器及幫腔

    頭手鼓 1 人:負責打單皮鼓、點板
    頭手琴 1 人:負責打通鼓
    鐃鈸 1 人

劇本

    皮影戲劇本多為前人流傳下來的手抄本,可分為文戲和武戲兩類.戲目甚多,取
材於章回小說和民間故事,現在也有新創的劇目。目前台肖有的咸目有二百多種,文戲較
多,如「蘇雲過江」、「陳世美反奸」、「三箭良緣」、「五美再生緣」、「借屍魂」、
「二度梅」、「昭君和番」 等等,武戲如 「七劍五義」、「五虎征西」、「大破黑風
陣」、「薛仁貴征東」、 「火燒紅蓮寺」、「臨水平妖傳」以及「狄青平南」等等,現
代新創戲目如皮皮劇團的「百鳥大廈」、「走不完的路」等。

演師

    皮影戲的演師傳藝大體可分為家傳和師徒兩種 ; 前者多為直系血親,上一代傳給下
代,父子或叔侄相傳,後者為拜師學藝,師徒間無血緣關係。做一個主要的演師,要具有多
種技能,如繪畫、雕刻、寫劇本、唱 工,各種角色的台詞以及配樂特技等等。因此,學藝
者都需要長期學習與演練,把生硬的雙手訓練成能控制影偶的舉手投足,把沒有生命的影偶
活生生地呈現在觀眾面前,不但要有堅絕的毅力而且還要有一顆慧心和一雙巧手。

    普通一團皮影戲的演師在四至七人之間,一人主演兼口白,其餘的為助演、演奏
樂器、幫腔以及更換燈光等。

差異
    場合

    以前:節慶、廟宇的廟會、慶典、民眾酬神。
    現在:大多為文化傳承性質。
    
    影窗

    A.以前用製圖紙易破,後來改用白色塑膠紙,可使戲偶
的顏色增加豔麗感;現在則使用白布,雖不易破,但燈光會從隙
縫透出,會讓戲偶演出時較不生動。

    B.傳統影窗比較小,約寬 5 台尺、高 3.5 台尺,但近來因


全省巡迴演出,改良至寬 7 台尺、高 5 台尺,美洲旅遊協會曾要
求寬達 12 台尺,以配合頒獎演出。
    
    燈光

    以前用油燈、電石燈;現在用電燈泡或日光燈,另裝置
五彩燈光,可隨時變換來製造畫面的特殊功能。

訪問學習 製作

    皮影戲可以改編傳說、童話、名著,也可以自由想像、
自己創作,或者聽聽別人的親身遭遇,或者運用發生在生活四周
的事件,大家集思廣益共同創作也是很有趣的。

    除了劇本,認識皮偶的基本結構,也是學習皮影戲十分
重要的一環,比如說生角
,生角雖然可分為為生和武生,但是基本結構是差不多的。武生
和文生的不同之處,在於武生的兩腳之中,有一隻腳是不分節的,
而且長度較長,這是為了便於打鬥之故,而武器則是另外加上去
的,這個武生皮偶的動作 多俐落多靈活。 旦角的結構和生角也
是大同小異,只是腳比較小,手的分節也比較多,因為這樣操作
起來動作可以越柔和。

    從這些皮偶明朗的用色精巧的造形,強烈的民族風味我
們可以了解皮影戲,事實上也是一種上乘的造形美術。根據藝人
的說法,皮影戲的生命在於皮偶的頭部,因為皮偶是以臉譜來分
辯人物的個性和善惡。這和國劇十分類似,事實上,皮偶的行頭
盔頭和臉部的裝扮,也都和國劇同類形。這是生男性角色,這是
旦女性角色, 這是淨花臉角色,這是小丑角色。

    有了角色設計概念之後,就可以在圖畫紙上動手描繪造
形草圖,角色可以是生活中人物也可以是動物,也可以是卡通人
物,只要依劇情造形是可以自由創造的,先設計好造形再畫成分
解圖,然後就可以上色了,顏色可以依自己的喜好來塗抹,上色
之後,就可以照著圖形將紙偶剪下來,然後接著就是塗上一層透
明漆,透明漆 可以增加彩度並可預防褪色,排好它們的關係位
置,並且調整部位的距離,縫綴的時後,必須注意縫的點和紙偶的部位以及動作的相關性。

    台灣的影偶,都是水牛皮製成,因為水牛皮有彈性耐高溫,而且容易購買,首先
要在皮革上描好造形,才可以開始細部的雕刻。 剪裁皮偶半圓刀的雕刻法,半圓刀用的
部位,力量要均勻,刀透過牛皮之後要立即拔出。
  
    影偶上色

    這是上色用的毛筆,傳統的皮偶顏色有四種,紅、黑、綠及牛皮的本色,塗顏色
時不要沾太多的顏料,而且兩面都要塗,但是皮偶並不要全部塗滿,應該在適當的部位流
下空白,所塗的顏色經過燈光投射便會在影窗上顯出身影。

    縫製影偶

    接著介紹的是如何縫綴皮偶各部份,一般都是用粗綿線來縫製,在縫線之前要先
用鑽子在皮偶的身上鑽孔,縫的時候要注意上下身的花紋要對齊,這裡所做的是 頭部插
梢的部份,先用針穿個孔,將綿線穿過,線結必須向內面,尤其要特別注意的是手肘的部
位,為了要使手肘能固定在演出時手肘不會垂下來,除了縫好手肘和手臂的接縫之外,並
且要固定使其彎曲的角度跟人的手肘一樣什麼意思。

    裝桿   

    再來是裝桿,先在竹桿的前端刻道圓形的漏槽,就直接將皮偶的圓孔穿入,為了
要使其套緊,我們可以用鐵槌等工具將其敲牢,這是皮偶空白的部份,每一個皮偶可以用
各 種不同的頭部來裝,裝上頭之後才算是一個完整的皮偶,臉部的輪廓是以黑線來描繪
的,這樣在影窗上才可以顯出人的臉形,這便完成了武生的皮偶。

    裝桿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固定的,一種是活動的。固定的方法需要用到紙釘。我
們可以先用剩餘的紙,剪下約零點八公分寬兩公分半長的紙條,先是對折,然後兩邊各自
向外對折一半,這樣就是一個紙釘了,然後用膠水把它黏在紙偶的重心位置,這樣紙偶就
可以直立,另外要在紙偶可以活動的部位也裝上紙釘,用竹棍削成一個竹棍,我們把竹桿
前端切開,套上橡皮筋,然後拉開夾縫的地方套上紙釘,可以將像皮筋往下推移直到牢固
為止,這樣就完成了固定的裝桿方式。另外一個紙釘也是相同的方法,這種固定的裝桿方
法,好處在於重心 穩紙偶的動作好做,但是缺點是紙偶不能反身,只能朝一個方向移動。
  
    第二種是活動的裝桿方法,我們首先將鐵絲在頭部零點八公分的地方折成直角,
再在頸部的地方折成相等的距離,然後依頸部的距離至頭部的距離再將鐵絲彎曲,這是要
縫綴的部位,像這樣子量好距離之後,紙偶就可以自由轉身,要縫綴以前先在頸部畫上一
條線,畫上這條線是方便鑽孔,鑽孔的部位就是預定要縫合的部位,再剪下一段細的銅線,
在穿好孔的部位將鐵線絲固定。

    每一個穿孔的部位預定穿四個孔,在每一個定點要穿四個孔,每一個孔必須用細
鋼線來回穿過四次,其目的是為了要使它更加穩固,在竹桿上面刻劃一個溝槽,再用細鋼
絲將竹桿與鐵絲纏緊,使操縱紙偶的鐵絲與竹桿更加緊密的接合,再在手部的位置製做
一個鐵鉤住另外一個鐵桿,這樣活動式的裝桿方式就算完成了。

    架設影窗

    寫好了劇本,做好了紙偶,所有的準備工作只可以說是完成了一半,但是談到演
出,還必須要架設影窗,影窗的做法是將一塊白布釘緊在框架上面,然後把它架立起來,
將鐙火設備置於影窗底部。燈光的投射是由下往上,在演出之前要試一下燈光。 練習各
種紙偶的基本動作。架好影窗之後,要先練習各種紙偶的基本動作,習慣上是由拇指跟食
指來握住操縱桿,操縱桿可以移動也可以轉動,這樣就可以做出紙偶的基本動作。   
    
    基本動作必須要多練習才可以熟練,在操縱的時後必須想像一下動物的動作,以
及牠的特色,然後模擬牠的動作,紙偶要貼緊影窗。所以平常對於人物,動物的 行為舉
止的觀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你必須要了解,什麼動物有什麼樣的舉動,你才可能去模倣
做起來才會像,而且也可以做出一些特殊趣味的動作,還可以加上你 的想像力,使他的
動作更活潑有趣。

    移動和轉動的相互配合之下,小鹿就可以跳躍起來了。這是一個人操縱兩個紙偶
,操縱時握桿,方法是一樣的,只是單手握住雙桿。當然這比一次操縱一個紙偶困難多了
,因為你必須分成兩個注意力,可是只要多加練習,就可以非常熟練,還是一樣可以做得
到的。   

    學習皮影戲對青少年來講,是非常有教育意義的一個方式,它不但可以學習戲劇
音樂舞蹈,同時他會更加的注意他身邊周圍所發生的事,而且也可以培養他的同情心以及
人情味。

    皮影戲偶由選皮、浸泡、刮皮、打磨至設計、描
繪、雕刻、染色、裝線、裝提等方可完成一件作品,兒童
在玩的紙影偶是用三百磅的西卡紙剪一剪,活動的關節縫
一縫,就玩得很起勁了,加上會說故事的一操作起來,即
不亦樂乎,歡笑聲便充滿整個週遭,從最簡單的紙偶開始
玩,到用透明膠片,不會玩玩到會操作,沒戲台玩到設計
出一個立體的影窗,沒團員玩到有團員來加入,沒影偶玩
到一個戲碼接一個戲碼的影偶,本不收藏皮偶的現變成喜
愛收藏者;購買傳統皮偶,因為設計紙影,偶爾也要有皮
偶的參考,比較容易發展所以皮偶就漸漸地收集,從一個
或二個、三個、五個漸漸越買就越多;陜西皮偶的造型與灤州皮偶的造型大不相同,大陸
陜西皮偶以牛皮為主,而灤州影偶創始人黃素志為明萬曆年間則以牛、羊皮為主且影偶人
尺碼過大操作不便,當時稱為大影影人,且牛皮質地太硬,不易雕刻比較精細的花紋,而
這種影人無法操縱迴頭轉向,羊皮 又過柔,易於損壞,收藏不易,當時灤州盛產毛驢,
價格便宜,而驢皮不會太柔也不會太硬,這可能就是黃素志大師採用驢皮雕刻的原因,可
雕刻精緻影人,且尺寸縮小好操作又可迴頭轉向,柔度夠不易損壞且好收藏,因此灤州人
採用驢皮至今,故一般稱灤州影為驢皮影其原因在此

    在鄉間搜尋看到所購買的影人;在古時皮影盛行時,於煤油燈上燻的又黑又舊又
老,有的已殘缺不全,一代一代相傳不上幾百場也有百來場,細細品味可看出演出歷練痕
跡,有些年代很久了,有些陳年封存不在演出,從影偶的外表可看出,薰的越黑,皮的使
用上越陳舊,依皮影戲撰略灤州影創始人黃素志大師(1573 年至 1620 年間)的描述,灤州
影開始盛行至今已超過三百年,因此這些老舊的影偶,有的保守預估也有上百年的歷史,
當然有些是近幾十年的影偶,看起來比較新穎囉。

   
觀看心得

    在我國小的時候,學校裡有傳統藝術的影音教學,那時候有介紹布袋戲,歌仔戲
及皮影戲等,老師當時介紹了許多皮影戲團,而其中東華皮影戲團是台灣歷史最久的皮影
戲團,他們的皮影又做的相當的生動,彷彿如同真人一般活靈活現,而他們與眾不同的地
方是配合時宜,不會只侷限在表演古老傳統技藝上,而是作出各方面改良,例如影窗加大
,皮影偶尺寸加大,色彩非常鮮豔,尤其是各關節操縱自如,能作出很多高難度技巧,另
外隨時可變幻製造出畫面特殊效果的燈光等,直到現在我還非常清楚的記得當初看東華皮
影戲團所受到的沖擊。當時我記的演出的劇本是下面的劇:

《西遊
記—收獨 腳青牛》

    故事是講說唐朝的聖僧玄奘(唐三藏)受皇上命令前往天竺取經,與悟空、豬八戒、
沙僧一起同行。在途中,豬八戒肚子餓,玄奘命另悟空托缽化緣,悟空臨走之前,用金箍
棒在地上畫一圓圈,叫唐僧及豬八戒、沙僧三人立於圈內以免受狼虎妖魔之襲擊。
    
    悟空走後,唐僧等人因天氣太熱走出圈外想要找一個乘涼的地方,竟然遇上金兜
山的金兜洞的獨角風大王,三人就被掠了。

    之後悟空化緣回來,沒有見師父和師弟,急毛召喚當地的土地公詢問,然後得知
師父等人被囚禁到了金兜山的金兜洞,所以便獨自前往搭救他們。

    悟空和獨角風大王大戰了好幾數十回合,而且金箍棒被獨角風大王收走,於是從
天庭奏請玉帝幫忙協助,玉帝命令托塔天王李靖與風火輪哪吒下凡間協助收服妖魔,但是
也被獨角風大王所擊敗,於是,悟空又再往天庭請求水火星君前來後相助可是又失敗,最
後他前往三清宮請太上老君前來並加以收伏(註:獨角風大王原是太上老君的坐騎),放出
唐僧等一行人後,他們終於可以繼續西行取經之旅。

    這個劇對小時候我來說是耳熟能詳的,也看過很多卡通動畫在演類似的劇情,但
卻沒有像皮影戲那樣讓我覺得真的很有真實感,老師後來又跟我介紹東華皮影戲團,東華
皮影戲團原名是「三奶壇皮戲團」,早年是由張狀創立德興班,是臺灣知名皮影劇團。

    在日治時代仍然能公開演出,是第一奉公團;光復之後,張德成把劇團更名為
「東華皮影戲團」,並改良皮影藝術,創新劇本。一九五二年至一九六七年間,張叫、張
德成及張建國祖孫以《西遊記》與《濟公傳》於臺灣各地戲院演出,很受大家的歡迎。張
德成(已過世)還曾多次率團至菲律賓、日本及美國等地演出,在一九八五年獲教育部
「第二屆民族藝術薪傳獎- -傳統戲劇類」個人獎。在那時團已傳至張榑國。

    東華皮影戲團的特色在於改革創新,在保守觀念極重的戲團中,是唯一刻意改良
、創新的團體。為了配合大規模演出,將皮影偶放大尺寸,由傳統的一尺(三十多公分高
)改為兩尺(五十多公分高),改坐演為站演,也將傳統的紅、黑、綠三色改為燦爛繽紛
的十種色彩,道具方面更不限於刀槍馬龍,連近代武器都應有盡有。另外,還大膽改變皮
影偶的造型,把過去側面獨眼的五分臉改成半側目雙眼的七分臉,讓皮影偶看起來更為傳
神。
    
    後來老師又跟我說這個團擅長自己編劇本,尤其能將時事和民間傳說編成新的劇
北,例如:「濟公過台灣」、「東京大空襲」等劇,都獲得大家的讚賞。老師當時也有播
放濟公過臺灣這個劇,的確滿有創意的,尤其是濟公的一言一行都讓我們看了哈哈大笑。

    後來日據時期以改編的日本童
話劇「桃太郎」、「猿蟹合戰」而獲准
加入台灣演劇協會,成為當時唯一一個
合法的皮影戲團,聽完老師這樣講對這
個團更加的佩服,反而讓我覺得越老的
團越能發揮創意創新,值得現在的劇團
效法。在民國四十一年時,東華皮影戲
團已開始接受國際性的邀請演出,將台
灣的皮影戲推向國際舞台。在當時團已
傳到第六代的張博國先生,他繼承父親
張德成先生的妙技,也學會創作劇本,
繼續朝創新改革之路邁進。

    老師又跟我們說其實後來皮影戲發展示滿困難的,民國五十六年以後,電影、電
視、歌舞團日漸普及,皮影戲很難敵新興的娛樂媒體,演出大受威脅,全面的退出戲院,
皮影戲漸漸失去表演的空間, 步入了衰落期。而許多劇團因現實環境的打擊,相繼解散
或轉業,皮影戲再次退回到南部鄉村的角落。全國僅剩高雄境內的五個傳統皮影戲團默默
努力,他們有的走創新路線,有的堅守傳統,有的則在兩者之間尋求折衷的辦法。

    我回去後詢問爸媽,他們也是說皮影戲以前的確很紅,雖然現在在電視上也是會
有看到,不過慢慢的播放時間已經減少很多,跟布袋戲比起來是少了一些,不過我始終認
為皮影戲是無法被其他類的戲劇所取代的,因為皮影戲的人物可以很容易的放大縮小,平
面式的觀感雖然跟布袋戲,歌仔戲不同,但是卻會讓小朋友以及大人看到這些劇本真正想
表達的東西是什麼,而不是追求場景的浩大或是聲光的特殊效果,這個卻是現在許多劇所
缺少表現出來的地方,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我到現在依然對皮影戲無法忘懷的原因,因為很
能讓人有深刻的印象留在腦海裡,如同卡通或是動畫的感覺,希望皮影戲能在臺灣重新出
發,因為皮影戲實在是臺灣的國寶。
    
總結

    皮影戲興起於民間,深深的受到百姓的喜愛,而逐漸發展興盛。在兩百多年以前
,它獨自遠渡重洋來到台灣,在此生根、茁壯,成為台灣本土的民間藝術。後來時代急速
變遷,工業社會取代了農業社會,群眾的口味也有所改變,皮影戲慢慢的因此被大家所忽
視,終致喪失了生存的空間。近幾年來,政府大力推動本土文化運動,扶植皮影戲團,保
存推廣皮影藝術,重新培養各階層觀眾,期望振衰起弊,再創皮影新生命。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