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4

第三 章 新民 主主 义革 命理 论( 一)

回顾提问: 简述与时俱进的含义?
组织教学: 本讲涵盖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重点是第二部分内容。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一)近代 中国国情 和中国革 命的时代 特征(新 民主主义 革命理论 形成的历 史背景 )
1、近代中国的国情
毛泽东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和解决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近
代中国基本国情: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表现出极端的
不平衡。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随着帝国主义的不断入侵,改变了中
国社会一般发展的轨道,使社会性质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一方面,外国资本主义的
入侵,使本来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的中国,沦为表面独立、实际受到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
的半殖民地国家;另一方面,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对中国原有的封建经济结构的解体起
了很大作用,资本主义在中国有了初步发展,中国由一个完全的封建社会变成有一定程度
资本主义成分的半封建国家。
(1)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鸦片战争前,中国
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社会。自周秦以来到唐宋元明清,中国封建社会绵延了 2000 年的中
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武则天、宋太祖、成吉思汗、康熙等,都是曾经
影响中国历史的一代君王。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
家、科学家。例如老子、孔子、祖冲之等曾经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直到现在我们依然可以感
受到泱泱大国传统文化的厚重)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基本的经济形态是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从 1840 年起,帝国主义列强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
侵华战争等,迫使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鸦片战争以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
帝国主义列强强迫中国签订了 1000 多个不平等条约)。1842 年《中英南京条约》是近代中国
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我们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要有
一个正确的理解,特别是这个“半”字。“半”字,不是我们用刀来切西瓜,一刀下去,
半个的半个。“半殖民地社会”是相对于完全的“殖民地社会”而言的;“半封建社会”
是相对于完整的“封建社会”而言的,这个术语反映了当时社会内部的裂变。 《中英南京条
约》签订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中国的领土、领海、关税、司法、贸易等主权遭到破坏,
逐渐丧失了独立自主地位。在表面上清政府还维持着对中国的统治,在实际中国上已开始
逐步沦为半殖民地社会。帝国主义列强凭借不平等条约向中国倾销商品,从中国掠夺原料 ,
中国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瓦解,但是中国封建社
会的根基——地主对农民的剥削依然存在,中国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先后于 1858 年 9 月和 1860 年 10 月分别被迫与英法俄美签
订《天津条约》,与英法俄签订《北京条约》。在此之前后,沙俄乘机胁迫清政府签订《瑷晖 条
约》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中国主权遭空前掠夺 。1883 至 1885 年发生中法战争,中国军
队尽管取得镇南关战斗的胜利,但在法国的强逼下,清政府签订了《中法新约》,法国不胜
而胜,中国不败而败。1894 年发生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在洋务运动中耗费大量白银兴建
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1895 年,中国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中国被迫赔给日本白银2亿
两,赎回辽东半岛用白银 3 千万两,这一巨额赔款相当于日本全国 4 年半的财政收入,竟
然使许多日本人不相信这是真的。(近代史上中日间的重大战争反映出日本的强大正是以
1
中国的衰落为契机的)《马关条约》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1900 年,八国联军侵华,
于 1901 年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该条约规定中国按人均一两白银赔 款,合计赔款 4
亿 5 千万两白银,年息4厘,分 39 年付清,本息合计达 9 亿 8 千 2 百万两白银。与此同时,
列强扩大了在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特权。 《辛丑条约》是空前屈辱的卖国条约,对近代
中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它标志着中国已经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
成为“洋人的朝廷”。
(2)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社会,既不同于鸦片战争前的封建社会,也有别于一般的
资本主义社会。第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被破坏;第二、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某些发展,
但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第三、皇帝虽然被推翻,但中国仍然实行封建专制
主义统治;第四、中国虽然保持独立的形式,但实际上已丧失了独立主权;第五、由于帝国
主义列强的统治,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第六、在帝国主义和
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程度世所罕见(可今昔对比 )。
2、近代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
盾。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又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
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决定了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近代中国革命的两大任务:对外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使中国成为一个民族独
立的国家;对内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使中国成为一个人民民主的国家。 近代中国
革命的两大任务是相互区别相互统一的。反对帝国主义实行的是民族革命,通过民族斗争
的手段取得国家独立。反对封建主义实行的是民主革命,通过阶级斗争的手段实现人民民
主。但由于中华民族的内外敌人勾结在一起,所以民族、民主革命必须同时进行。
*1840 年鸦片战争——1919 年五四运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19 年五四运动——1949 年新中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21 年——1927 年大革命或国民革命时期; 1927 年——1937 年土地革命时期;1937
年——1945 年抗日战争时期;1946 年——1949 年解放战争时期; 1949 年——1956 年过渡
时期或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革命)时期,有时也叫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
(1)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历史经验:
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百多年间,中国人民为完成历史赋予的两项基本任务开展了前赴后
继、坚苦卓绝的斗争。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有识之士发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呼声,主张改革社会,学习西方;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为代表的清朝统治阶级中的
实力派人物则倡导“洋务运动”,直接引进西方的近代生产力,以实现“自强”和“求富
”;
农民阶级掀起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革命”,试图用革命这种激烈的斗争方式挽救民族危
机;
资产阶级改良派发起一场旨在效法西方制度,自上而下的和平改良的维新运动;孙中山是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1905 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建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
党——中国同盟会。不久,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把他的革命主张概括为“民族、民
权、民生”三民主义,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要求,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广大
人民群众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民生富裕的愿望,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战斗的口号和团
结的旗帜,有利地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1911 年(旧历辛亥年)10 月 10 日,
武昌起义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占领武昌,革命迅猛震动全国。各地纷纷宣布脱离清政
府而独立。革命烈火迅速燃遍全国,形成近代中国历史上资产阶级革命。
2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经验证明:第一、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方式,而是落后
的小生产者,因此单纯的农民战争是不可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的;第二、中国的
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具有两重性的阶级,在具有革命性的同时,还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因此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也不可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第三、中国革命必须探索一
条全新的道路。
(2)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
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条件:第一、中国无产阶级的成长和壮大为
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准备了阶级基础;第二、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
广泛传播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准备了思想基础; 第三、五四运动促进
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五四运动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
大开端:第一,“五四运动”发生在中国新的社会力量得到进一步生长和发展的条件下,
为中国革命的转变奠定了阶级基础;第二,“五四运动”发生在十月革命以后,发生在无
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十月革命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在此时代,殖民地
半殖民地国家如果发生了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客观上就成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
部分。中国的民族民主革民就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民的一部分; 第三,“五四运动”时期,
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使旧民主主义革命转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具备了思想前提;第
四,“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旧民主
主义革命转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成为必然,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辛亥革命失败后
促使先进的中国人反思,陈独秀、李大钊等认为必需在中国进行一场新文化运动,以西方资本主义的民主
和科学为武器荡涤国人的愚昧落后,激发革命思想和行动。但国人仍未找到有效的革命道路。此时世界形
势发生剧变,资本主义强国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使和中国具有相似国情的沙俄走上了社
会主义道路,列宁宣布废除了前沙皇俄国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战争的惨烈
性及其在巴黎和会上掠夺中国主权的行径,和苏联社会主义新制度下人民的当家作主以及苏联对中国的
友好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先进的中国人依然选择“走俄国人的路”,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
义道路)
(3)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按其社会性质而言是相同的,都是资产阶级民
主主义的革命。这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所决定:第一、社会形态相同;第二、社会主要矛盾
相同;第三、革命任务相同;新旧民主革命的不同点(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资产阶级
民主主义革命):第一,革命的领导力量不同了。革命领导权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还是无
产阶级手中,这是新旧民主革命最根本的区别;第二,指导思想不同了;第三,革命的前
途不同了,新民主主义革民的前途是社会主义;第四,与世界革命的关系不同了。
(二)中国 革命经验 的概括和 总结
党领导的革命实践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
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来看,没有两次国共合作
的实践,就没有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没有建立和巩固农村根据地的实践,就不会有关于
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没有革命战争的实践,就不会有建立人民军队和关于军事战略的理
论;没有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中,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实践,就不会有党
的建设的理论。就是说,没有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也就不会
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总路线,是指在一定历史阶段的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及实现这些目标和任务的途径、手
段等内容的基本概括,是各项具体工作路线和方针政策的总纲,是统一全党思想和行动的
3
基础。又叫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党的事业的成败。在每一个历史
发展阶段,都提出和制定指导全局的基本路线,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造;基本纲领,
是党在一定时期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就是总路线的具体展开和体现。
(一)新民 主主义革 命的总路 线
在中国这个政治、经济、文化都极其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进行革命,首先
遇到的问题是进行一场什么性质的革命?如何进行革命?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
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并在其中科学地阐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正确
地回答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
1、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形成
(1)新民主主义基本思想的提出:
在党的创立和大革命时期,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就对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进行了积
极地探索,对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动力、对象、性质和前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形成了较
为正确的认识,初步阐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党纲,但这个党纲是不完备的。她制定
了党的最高纲领,规定了党的最终奋斗目标,但没有提出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当前的奋斗目
标。1922 年 1 月,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
列宁在会上明确指出,中国现阶段的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性质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这次
会议对中国共产党二大产生了重大影响。1922 年,中共二大召开,中国共产党分析了中国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提出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战略:第一步是建立民主主义的
联合阵线,实行反对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民主革命;第二步是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渐次
达到共产主义社会。这个分两步走的战略,也就是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党的二大制定
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正确提出了中国革命的
对象和任务。1925 年 1 月,中共四大在上海召开。党的四大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
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问题。
党的四大以后,在统一战线内部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问题愈来愈激烈。
国民党右派处心积虑要将共产党人从统一战线中驱逐出去,严峻的形势迫使共产党人对中
国革命的基本问题进行理论思考并最终作出回答。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瞿秋白、邓中夏、
周恩来、恽代英、萧楚女等中国共产党人在这一时期纷纷发表文章,探讨中国革命的性质、
矛盾、领导、动力、对象等理论问题。1925 年至 1926 年,毛泽东先后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
的分析》、《国民党右派分离的原因及其对于革命前途的影响》 、
《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等 著
作,在这些著作中,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性质、无产阶级在中国革命中的领导地位以及中
国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同盟军等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在理论上作了阐述,其主要理论观点
如下:第一,正确分析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中国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其任务决定了
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中国革命的前
途不是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并通过新民主主义到达社会主义社会。第二,
明确肯定了无产阶级在中国革命中的领导地位。中国无产阶级在五四运动前只有 200 多万,
与全国 4 亿 5 千万人口相比,人数不多,但是中国无产阶级与最先进的大机器生产相联系 ,
是新的生产力的代表,所以,中国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告诉
我们,中国农民阶级由于其小生产者的阶级局限性,中国资产阶级由于其软弱性和革命的
不彻底性,这两个阶级都不能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无产阶级历史
地承担起领导中国革命的任务。第三,把中国资产阶级区分为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
级两部分 。第四,阐明了小资产阶级和半无产阶级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军。大革命时期,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动力、对象、性质和前途等
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探索,为后来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总路线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4
(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总路线的形成: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认真总结了
中国革命由北伐战争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和由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抗日战争的
兴起的两次历史性转变的经验教训,继续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进行艰辛的探索。
特别是从 1939 年到 1940 年,毛泽东发表了 《〈共产党人〉发刊词》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 产
党》

《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系统而深刻地阐 明
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动力、对象、性质、前途和纲领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标志着新
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完整形成。同时,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也已在实际上形成。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我党进入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建立新中国而斗争
的历史时期,全党需要更加紧紧地掌握党的总路线和总政策。为了“把我们全党全军团结
得差不多像一个人一样,使全党全军和人民群众密切地结合起来,有效地执行着我党中央
所规定的一切政策和策略,胜利地进行着人民解放战争”,(《毛泽东选集》第 4 卷,第
1313 页)毛泽东在 1948 年 4 月的《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无产阶级领导的、
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的
革命,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当前历史阶段的总路线和总政策。”(《毛泽东选集》第 4 卷,
第 1313 页)这是党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认识的结晶,中国新民主义革命正是在这个正确
的总路线和总政策的指引下才取得彻底胜利的。
2、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动力、对象、性质、前途和纲领等一
系列基本问题。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中国共产党诞生前,对于革命的对象问题一直比较模糊。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革
命将斗争锋芒直指满清王朝,可是却将洋人当作“洋兄弟”;农民阶级领导的义和团运动
举起反帝大旗,却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将封建统治者看作朋友;资产阶级领导的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皇帝,却并不反对帝国主义。中国革命的对象问题一直到中国共产党
诞生以后,到党的二大才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帝国主义和
封建主义成为中国革命的对象是由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社会性质所决定的。毛泽东
指出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第一个和最凶恶的敌人。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帝国主义统
治中国的主要支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对象和敌人。如袁世凯、蒋介石之流就是中国民主革
命的对象和敌人。官僚资本主义的情况是这样的: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国内阶级矛盾上升
为主要矛盾,毛泽东在解放战争时期提出了官僚资本和官僚资产阶级的新概念,这是毛泽
东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不断探索的结果。毛泽东指出,以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为代表的
大资产阶级依靠反动政权积聚起巨额的垄断资本,这就是官僚资本。掌握官僚资本的阶级
就是官僚资产阶级。四大家族控制了以四行二局(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
银行、中央信托局、邮政储金汇业局)为中心的全国金融,享有种种金融特权。他们通过币制
改革、发行公债等手段,掠夺了人民大量财富。四大家族积聚的财富在 100 亿至 200 亿美元
之间,官僚资本占全国资本总额的 70%。国家财富落到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少数人手里,造
成中国民穷财尽,官僚资本和官僚资产阶级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障碍。所以,没收
官僚资本,消灭官僚资产阶级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重要任务。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中提到的“人民大众”,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
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以下对四个阶级分别进行论述:
工人阶级是革命的领导阶级。中国无产阶级阶级大公无私,富有远见,具有高度组织
性、纪律性。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如果没有无产阶级的领导,就必然不能胜利”(《毛泽
5
东选集》,第二卷,645 页);农民阶级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者。毛泽东指出,中国的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毛泽东
选集》第 2 卷,第 645 页)中国自古以来以农立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 80%以上。农民阶级
是人民大众的主体,中国的民主革命实际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革命。农民是帝国主
义、封建主义压榨的对象,具有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要求,农民自然而然地成为中国革命
的主力军。农民分为贫农、中农和富农。贫农,包括雇农,占全国农村人口的 70%。贫农是只
有很少土地的半无产阶级,而没有土地的雇农则是农村中的无产阶级。贫农和雇农是中国
革命最广大的动力,是无产阶级天然的、最可靠的同盟者。中农占全国农村人口的 20%。中
农一般能够自食其力,不剥削别人,但是他们身受三座大山的压迫,能够参加反帝反封建
的革命。所以中农能够成为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者。如上所述,贫农、雇农是无产阶级最可
靠的同盟者,中农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者。无产阶级只有与农民(这里农民的概念主要指
的是贫农和中农)结成坚固的联盟,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毛泽东说,没有贫农,便
没有革命;若否认他们,便是否认革命;若打击他们,便是打击革命; 城市小资产阶级是
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者。小资产阶级包括知识分子、小商人、小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这
是一个人数众多的复杂的社会群体。小资产阶级遭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大资产阶级的压
迫,时刻受到破产、失业的威胁,他们有革命的要求,所以成为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者。知
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革命中常常起到先锋和桥梁作用。毛泽东特别指出,小资产阶级中的
知识分子除少数人为帝国主义和大资产阶级服务而反对革命外,大多数人受帝国主义、封
建主义和大资产阶级的压迫而具有革命要求,在现阶段的革命中常常起着先锋作用和桥梁
作用。离开革命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是不能取得成功的;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重性,是
革命的力量之一。民族资产阶级分为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类。买办资产阶级直接
为帝国主义服务并为帝国主义所豢养,与农村中的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买
办资产阶级历来不是中国革命的动力,而是中国革命的对象。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具有两
重性的阶级,它们一方面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和束缚,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有
矛盾,具有反帝、反封建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与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在革命的关键时刻,常常
表现为动摇和妥协。因此,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而是革命的力量之一。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
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
根本的标志是看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资产阶级手中。由于中国民族资产
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重任,就历史地落到中国无产阶级及其
政党的身上。首先,中国无产阶级除了具有与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没有私人占有的生资
料、富有组织纪律性等一般无产阶级的共同特点外,还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点。一是它从诞
生之日起,就身受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的三从压迫。而这些压迫的严重性和
残酷性,是世界各民族中少见的,这就形成了中国无产阶级坚强的斗争性和彻底的革命性 。
二是它分布集中,有利于无产阶级队伍的组织和团结,有利于革命思想的传播和形成强大
的革命力量。三是它大部分出生于破产的农民,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使无产阶级便于
和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共同团结战斗。中国无产阶级这些特点和优点,有利于它成为革
命的领导力量;其次,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必须通过自己的政党来实现。中国共产
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必须通过自己的先锋队——中国共产
党来实现。为什么呢?无产阶级担负着解放全人类的伟大事业,因此,无产阶级应当具备
应有的觉悟。而在旧的社会制度下,要求整个无产阶级提高到应有的觉悟是不可能的,必
须要有一个首先觉悟了的领导集体,这个领导集体就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组织中国共产党 。
无产阶级要保持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必须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
6
战线时要有联合又斗争,建立和发展革命的人民武装,加强自身政党的建设。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社会
主义。毛泽东指出,这个问题实际上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
关系问题。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
资本主义的压迫,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民主,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
在此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使中国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不同点:新民主主义革命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的范畴,它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
级性质的革命,它所要实现的目标是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和改造小生产的私有制。新民主主
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和联系: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 ;社
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必要准备”,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政治、经济、
文化等诸方面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创造了条件。没有新民主主义革命便没有社
会主义革命。也就是说,只有经过新民主主义的革命阶段,才能创造出后者必不可少的前
提条件。“必然趋势”,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果为什么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呢 ?
第一,中国革命当时所处的环境不允许中国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因为控制中国政治、经济
命运的帝国主义列强不愿意中国变成一个资本主义社会;同时,国际无产阶级和新兴的社
会主义国家也不希望中国变成一个资本主义社会;其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由无产阶级领
导的,在新民主革命发生发展的进程中,必然积蓄起社会主义因素,这些因素加上有利的
国际环境的影响,将引导中国人民趋向社会主义;其三,只有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
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巩固新民主主义革命成果,才能从根本上铲除贫穷与落后,才能彻底
解放和极大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最终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对于中国民主革命的前途问题,党内曾出现过一些错误观点,主要有所谓“二次革命
论”和“一次革命论”。“二次革命论”是右倾机会主义的观点,其错误在于:只看到了民
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而没有看到两个革命阶段的联系, 主张在民主革命胜利后,
建立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国家,将来再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放弃党对民主革命
的领导权,同样使中国革命遭受了严重损失。“二次革命论”的代表是陈独秀。大革命时期,
陈独秀认为,中国国民革命成功以后必然是资产阶级专权,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
间有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阶段。中国只有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以后,才能进行社会主义革
命。陈独秀说,“共产党取得政权,乃是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事”,“我们不是乌托邦的
社会主义者,决不幻想不经过资本主义而可以由半封建的社会一跳便到社会主义的社会。
”陈独秀的这些观点形成“二次革命”的理论, 1926 年底在党内形成比较完整的右倾投
降主义路线。在大革命时期,陈独秀把军权交给蒋介石,把政权交给汪精卫,全面放弃无
产阶级领导权,结果导致大革命失败;“一次革命论”是“左”倾教条主义的观点,其错
误在于:只看到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联系,而混淆了中国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
命的区别,主张把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任务放在民主革命阶段来完成,在反帝反封建的同
时,也反对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实行“左”的政策,使中国革命蒙受了重大
损失。“一次革命论”的代表是王明。王明主张“一省或数省的胜利就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
始”,认为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在社会占主导地位,提出要把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同反对资
产阶级等同并列,中国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可以“毕其功于一役”,中国不经过民主
主义革命便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从而一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王明的错误在于混淆了中
国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陷入“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给中国革命带来严重
危害。
(二)新民 主主义的 基本纲领
7
1940 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系统论述
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1945 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所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政治
报告中,进一步把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与党的基本纲领联系起来,进行了具体阐
述。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具体展开和体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
指明了具体奋斗目标。
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的基本内容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
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新民主主义
政治纲领即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的基本主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新民主主义国家的
阶级本质,即国体;二是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
所谓国体问题,也就是社会各阶级在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国家中的社会地位和作用问题。
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体: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的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共和国。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进一步将新民
主主义共和国,称之为人民民主专政的人民共和国。1948 年 12 月 30 日,毛泽东在《将革命
进行到底》的新年献词中第一次公开使用人民民主专政的概念,号召中国人民、各民主党派、
各人民团体团结在共产党周围,在全国范围内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无产阶级领导
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全面阐述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是 1949 年
6月 30 日,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 28 周年时,毛泽东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人民 民
主专政理论是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运用于中国实际,对中国革命经验和国情做出的科学总结。人民民主专政与无产阶级专政
相比,既有相同又有不同。相同之处是,二者都是由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都是以工
农联盟为基础,都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政治保障。不同之处是,人民的范畴和专政的对
象不同,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资产阶级不属于人民的范畴,而是专政的对象;在人民民
主专政条件下,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属于人民的范畴,不是专政的对象。在 1956 年社会主
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完全确立、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已经不复存在的条
件下,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
所谓政体问题,是指政权的组织形式问题,即一定的社会阶级采取什么形式组织反对
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问题。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体: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度。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人民不分男女、信仰,无论财产、教育,一律实行平等的选举制,
通过乡、区、县、省直至全国的 5 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各级人民政府以行使人民赋予的
职权,体现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体现新民主主义的精神。各级政府实行民主集中制的
组织原则,即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
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主要内容是:1947 年 12 月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中将建立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措施概括为三大经济纲领,即“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
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
民族工商业”。
(1)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
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旧中国,土地是广大农民赖以生存的命根子。经过连年兼并,地
主的土地愈来愈多,农民的土地愈来愈少,占农村人口不到 10%的地主、富农占有大量土
地,而占农村人口 90%以上的贫农、中农却没有土地或只有很少土地。太平天国提出《天朝
天亩制度》,孙中山提出“耕者有其田”,但是他们都没有真正解决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问
题。毛泽东指出,彻底改革封建土地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一项基本任务。中
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即提出了《井冈山土地法》和《兴国土地法》,此后又颁布了
8
《赣南苏维埃土地法》 、
《土地暂行法》、《中国革命军事委员会土地法》,解放战争时期再颁 布
了《五四指示》和《中国土地法大纲》,制定了中国土地革命的纲领、总路线和基本原则,形
成了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土地法的基本内容是: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 ,
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在解放区, 中
国共产党将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按人口无偿地分配给农民,满足了农民对于土地的要求。
翻身的农民分得了土地,农民的革命积极性被调动了,广大农民踊跃参加革命,从而使根
据地和革命武装立于不败之地。
(2)没收官僚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题中应有之义。没
收官僚资本,包含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官僚资本和封建土地私
有制是蒋介石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官僚资本依靠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压迫民族资
产阶级,无论从摧毁蒋介石反动政权的角度来说,还是从反帝、反封建的角度来说,都必
须解决官僚资本的问题。国民党官僚资本的主要特征:垄断性、买办性、封建性、腐朽性。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中国共产党提出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以彻底解决官
僚资本的问题。官僚资本垄断了旧中国的经济命脉:航空垄断 100%,钢铁垄断 90%,电力
垄断 67%,煤炭垄断 33%。没收这些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便产生了在国民经济
中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到 1949 年底,人民政府共没收官僚资本企业
2858 个,从而为确立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基础。
(3)保护民族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
民族工商业代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同官僚资本有本质的区别。在民主革命时
期,民族资产阶级是我们争取和团结的对象,是革命的动力之一。 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
义革命的对象是推翻三座大山而不是一般地消灭资本主义。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大都局限于
轻工业,本小利微,且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不仅不能消灭,还要保护起来并且在一定的
条件下提倡发展。毛泽东说:“即使革命在全国胜利以后,在一个长期内,还是必须允许
它们存在;并且按照国民经济的分工,还需要它们中一切有益于国民经济的部分有一个发
展;它们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还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当时生产落后,需要民族资本主
义经济供应市场民生,这好比是把鸡喂好让它多下蛋 )刘少奇等对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构成
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提出“五种经济成分”,即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国营经济;合作
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小商品经济。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策是,
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
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而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
形态上的反映。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
毛泽东、瞿秋白、张闻天等对新民主主义文化进行探索,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就
是以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为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
的大众的文化”。
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特点——民族的文化、科学的文化、大众的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是
民族的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具有民族性,所谓民族性即反对帝国主义,主张中华民族尊
严和独立。但在形式内容上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而不排斥一切外来文化 ,主张对一
切外来进步文化加以吸收,经过口腔和肠胃吸收、消化,从而创造出新的自己的文化。从
1931 年起,瞿秋白在上海与鲁迅一起领导了当时的左翼文化运动,左翼文化运动是中国
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代表;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科学的文化。它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主张实
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一致;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大众的文化。它应为全
民族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1936 年,鲁迅响应中
国共产党的号召,提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的文学”。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旗手,鲁
9
迅的骨头是最硬的,《狂人日记》

《呐喊》、
《坟》

《彷徨》

《 阿 Q 正传》等优秀现代文学作品是
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的实践。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相结合,就是新民主主义
共和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实际
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具有
深远的历史意义。它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进行革命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新民
主主义理论突破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世界近代主要有两种革命和两种国家形态的论
断,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新学说,解决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
如何进行资产阶级平民革命,建立一个什么国家的大问题,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国家与革命学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是指引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伟大纲领。
实践这一纲领,就是我们要造成的新中国。
▲答疑 :如何认 识新民主 主义基本 纲领与社 会主义初 级阶段基 本纲领的 历史关

1945 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阐述了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1997 年,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上系统阐
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见教材第六章)。两个纲领,长远目标完全一致,基本理论一脉
相承,都是立足中国国情制定的富有创造性的正确纲领。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
领的历史关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其创造主体一脉相承。无论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还是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都是中国
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具体地说,它们都是以毛泽东、邓小平两个历史巨人为核心的中共两代中央领导
集体创立的。这两代领导集体在人员构成上存在着连续性。邓小平、陈云在两代中央领导集体中都是重要成
员。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其他成员也都参与过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所从事的事业,并在中央担负相当的
领导责任,或是某地区、某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起着承前启后和继往开来的作用。(2)两大理论赖以形成
的思想方法论基础完全一致。它们都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都遵循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
础决定上层建筑,后者对前者有一定的反作用的基本原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坚持以唯
物史观研究中国社会,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具体国情出发,科学地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
动力、前途、纲领等一系列问题,探索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解放社会生产力。邓小平主持确立了以经济
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要求全国人民在此指
导下,不断地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的建设,使社会主义由“不够格”过渡到基本够格,然后继续前进,
使生产力赶上甚至超过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水平;使社会主义真正成为比资本主义更好的社会形态,不
断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共同富裕的社会目标,并认为
这就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在。凡此,都看出注重生产力标准的唯物史观在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
位和思想意义。(3)从理论的形成方式和思想特色来看,两者之间也具有连续性。它们都是将马列主义的
基本原理与中国的社会实际相结合,探索中国独特发展道路的理论结晶。都是立足中国国情制定的富有创
造性的党的正确的指导思想,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4)在内涵上,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与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也有一致性和连续性。一是最终目标相同,它们都是为了在中国最终实现真正社会
主义的光明前途,只不过由于其所处阶段不同,其具体历史任务有所不同罢了。二是在政治、经济和文化
发展的基本纲领上有明显的承继关系。在政治建设方面,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强调,要突出“人民主权”,
要坚持“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民主阶级联合专政”的国体,要“采取民主集中制,由各级人民代表大
会决定大政方针,选举政府”的政体;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则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这个纲领对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的继承表现在“人民主权”的精神实质上,而最重大的发展则是明确了
“人民主权”的法制保障途径,即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
略,从而把我国政治生活中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严格依法办事这三个要素和环节统一起来,使
社会主义民主进一步制度化、法律化了。从经济建设的内容看,保护民族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
10
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毛泽东充分肯定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在新民主主义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无
疑是对新民主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旨在探索并解决经济文化落后的东
方大国在跨越“卡夫丁峡谷”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卡夫丁峡谷”典故出
自古罗马史。公元前 321 年,萨姆尼特人在古罗马卡夫丁城附近的卡夫丁峡谷击败了罗马军队,并迫使
罗马战俘从峡谷中用长矛架起的形似城门的“牛轭”下通过,借以羞辱战败军队。后来,人们就以“卡夫
丁峡谷”来比喻灾难性的历史经历,并引申为人们在谋求发展时所遇到的极大的困难和挑战。马克思所引
用的“卡夫丁峡谷”一词的含义,是指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所谓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
就是前资本主义国家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可以超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不仅实
现生产方式的变更,同时也实现社会制度的更新。)邓小平在深刻研究中国国情,揭示社会主义本质,并
抓住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后,强调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此,以江
则民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经济建设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首位,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就必须建立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即“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和“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并“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该纲领借鉴资
本主义发展经济的某些先进手段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是对毛泽东“保护民族工商业”以发展新民主主
义经济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从文化建设的内容看,毛泽东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是“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化的”。这种文化是“民族的”,它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维护中华民族独立和尊严,
保持民族的特点,又注意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这种文化是“科学的”,它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
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相一致;这种文化又是“大众的”,它为全民
族中绝大多数的工农劳苦大众服务,富有民主精神,同时重视把文化的普及和提高结合起来。在这种文化
中,有社会主义的文化因素,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但就整个国民文化内容来说还不是社会主义的,
而是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建设纲领,全面继承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并为其赋予
了新的时代特色。这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
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小结: 略

11
第三 章 新民 主主 义革 命理 论( 二)
回顾提问: 简述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组织教学: 本讲涵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新民主主义革
命理论的意义,重点是第一部分内容。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一)新民 主主义革 命的道路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走俄国人的路成为先进的中国人的共
识。我们走俄国人的路,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
的指导下,以苏联革命为模式,屡屡在全国中心城市举行武装起义、武装暴动,却屡屡遭
受失败。特别是蒋介石、汪精卫背叛革命后,中国共产党人连续发动以夺取中心城市为目的
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结果又遭到失败。走俄国人的路,是不是就意味着一定
要遵循城市起义的模式?这是大革命失败后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严峻课题。毛泽东是
中国革命道路最早也是最清醒的探索者,他集中了全党的智慧,及时总结了革命的经验和
教训,勇敢地冲破了教条主义的束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
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这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1、对革 命道路的 艰辛探索 :
中国革命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经过了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
党成立初期,首先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领导工人阶级,开展工人运动,这样有利于扩大
党的阶级基础。但当时对于发动农民参加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
识。1927 年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创建了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把武装斗争的主攻方向首先指向农村,并在这一过程中,潜心研究中
国革命道路的理论。1928 年 10 月和 11 月,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和《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中,分析了处于白色政权包围的环境中,农村革命根据地政权发
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
奠定了基础。1930 年 1 月,毛泽东针对党内对时局估量的悲观思想,在《星星之火,可以燎
原》一文中,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毛泽东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社会的各种深
刻矛盾,认为现时的红色政权虽然还很小,但是中国革命肯定会很快发展起来。 这篇文章
初步形成了以乡村为中心、先在农村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
的思想。
[案例:《星星之 火,可以 燎原》的故事 井冈山斗争初期,条件极其艰苦。面对敌人的重
重包围下的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面对着与外界隔绝的生活,红军中流行着一种悲观的拼命主义。战士们
把武装带称作“牺牲带”,当谈论到革命的前途时,他们便把两眼瞪圆,不无凄怆地说,“牺牲的时候 ,
革命可能就成功了”。这种黯淡和悲观的气氛就像湿雾一样在井冈山蔓延散开。甚至有的干部们也私下议
论起“红旗能打多久”和“井冈山要守到何时” 等问题。时任第一纵队司令员的林彪也受到了这种情绪
的感染,他曾多次散布,“现在边界很困难,只有红米饭、南瓜汤是不行的,一定要打出山去,否则没法
维持”。毛泽东对此并不否认, 他也感到寂寞和清冷。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毛泽东坦诚地写道:我
们一年来转战各地,深感全国革命形势的低落。……红军每到一地,群众冷冷清清,经过宣传之后,才慢
慢起来;和敌军打仗,不论哪一军都要硬打,没有什么敌军内部的倒戈和暴动。马日事变后招募 “暴徒
”最多的第六军也是这样。我们深深感觉寂寞,我们时刻盼望这种寂寞生活的终了。即令如此,毛泽东仍
然没有放弃他那“留得五湖明月在,不愁无处下金钩”的信念,他要朝着工农武装割据,以农村包围城
市,最后夺取政权的目标坚定不移地前进。
12
是坚持巩固的根据地,波浪式地向外发展,而使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还是分散出击,打到山
外,闯州过府,形同流寇,这是当时的重大原则问题之争。林彪力主分散出击。1929 年就要过去了。在岁
末“古田会议” 结束不久,林彪给毛泽东写了一封长信,在信中坚持对形势的悲观估计,怀疑“井冈山
红旗究竟能打多久?”毛泽东也很想给林彪写封回信。可一时还没有想好。林彪这时刚刚 23 岁。参加南昌
起义时,他还是个连长,上井冈山后不久,就当了红四军的营长。1928 年 8 月,二十八团团长王尔琢牺牲
后,他接任二十八团团长。但是,毛泽东觉得林彪有个最大的毛病,那就是对时局的估量较为悲观,不相
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来的可能。毛泽东知道,林彪的这种悲观情绪是有一定代表性的。眼下,无论是在红
四军还是在全党,忽视农村根据地的作用、坚持“城市中心论”者大有人在。中国革命要不要建立广阔的
农村根据地?革命的道路到底应该怎么走?这是一个事关全局的带根本性的问题。 1930 年初,毛泽东整
整花了五天的时间,给林彪写了一封长达六七千字的回信,并以《时局估量和红军行动问题》为题,印发
各纵队、大队党支部,展开讨论。
信中,毛泽东写道:“林彪同志!我从前颇觉,至今还有些感觉你对于时局的估量是比较的悲观。去
年 5 月 18 日晚上瑞金的会议席上,你这个观点最明显。我知道你相信革命高潮不可避免的要到来,但你
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来的可能,因此在行动上你不赞成一年争取江西的计划,而只赞成闽粤赣交界
三区域的游击;同时在三区域内也没有建立政权的深刻观念,因之也就没有由这种赤色政权的深入与扩
大去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深刻观念。”毛泽东严肃地批评了林彪的悲观思想和流寇思想,他写道,“这是
一个最根本的问题,不答复中国革命根据地和中国红军能否存在和发展的问题,我们就不能前进一步。”
在信的最后,毛泽东以诗一般的语言和激情勉励林彪振作起来,丢掉悲观情绪,迎接革命事业对他的选
择,不辜负他本人对林彪的厚望。毛泽东写道:……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 ……它是站在海岸
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眺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
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1948 年,中共中央决定编辑出版《毛泽东选集》,准备收入这封信。时在东北的林彪闻讯,急忙致电
党中央和毛泽东,说“我同意在党内外公布这封信。为不致引起误解,我同意公布信的内容,而不公布我
的名字”。毛泽东善意地答应了林彪的恳求,删去了林彪的名字和信中对林彪的批评部分,把题目改成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 1936 年至 1939 年先后撰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
《战争和战略问题》 、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

〈共产党人〉发刊词》等著作,深入分析了 近
代中国的国情,论述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不平衡性等特点,进一步丰富了农村包围城市
的整体战略思想,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的完全确立并达到成熟。毛泽东在上
述文章中对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作了完整的阐述:
1949 年 3 月,中共中央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党的工作重
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全会指出,这是一个伟大的转变,标志中国革命经过 20 多年艰
苦奋斗,终于取得重大胜利。毛泽东在会上说:“从 1927 年到现在,我们的工作重点是在
乡村,在乡村聚集力量,用乡村包围城市,然后取得城市。采取这样一种工作方式的时期
现在已经完结。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
由乡村移到了城市。”(《毛泽东选集》第四卷,1426 页)中央规定,人民解放军今后将是先
占城市,后占乡村。全会以后,中共中央由石家庄转道至北京。到 1949 年底,人民解放军
夺取的城市已约占全国城市的 98%。至此,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得到了
完满实现。
2、农村 包围城市 、武装夺 取政权道 路的依据 及其内容 :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原理在中国特殊历史条
件下的运用和发展,它科学地论证了中国为什么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以及为什么
走这条道路能够夺取革命胜利。其理论闪耀着中国革命必须走自己道路的思想,开创了各
国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多样性选择的先河,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开辟了更广泛的前景。
13
A.农村包 围城市、 武装夺取 政权道路 的依据:
(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
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第
一、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半封建的国家,武装斗争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中国的特点,不是一
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半封建的国家,内部没有民主制度,受封建制度压
迫;外部没有民族独立,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无议会可以利用,也没有组织工人举行
罢工的合法权利。所以,在中国,不可能像资本主义国家那样,经过长期合法斗争进入起
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农村,而是通过武装斗争反对内部和外部的反革命,争取
民族和社会的解放;第二、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而且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第一次国
内革命战争失败后,革命力量受到了严重摧残,而敌人的力量却异常强大。这就决定了中
国革命的长期性和残酷性,中国革命的主要方法,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不是和平的,而必
须是武装的。同时,必须有革命的根据地。由于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是政治、经
济、文化中心,农村非常落后。因此,敌人长期占据着中国的中心城市。为了准备积蓄和锻
炼革命力量,避免在力量不够的时候和强大的敌人作决定胜负的战斗,就必须把落后的农
村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造成军事上、政治上、文化上的伟大革命阵地,并以此反对利
用城市进攻农村区域的敌人,在长期的战斗中逐步争取革命的全部胜利;第三、农民具有
强烈的革命性,是工人阶级最广大最可靠的同盟军。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的
80%,他们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加之连年军阀混战,生活极其困苦,具有强
烈的革命要求。同时,由于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实际上是农民革命,中国的革命战争
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革命军队的主体是农民,革命武装斗争的战士大多
数是穿上军装的农民,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是无产阶级最广大、最可靠的同盟军。因此,
无产阶级必须派自己的先锋队到农村去,发动农民,组织农民,武装农民,在农村发展壮
大革命力量,用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可能性:
第一、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特殊的国情为无产阶
级在广大经济落后的农村建立红色政权提供了政治和经济条件。
旧中国是由许多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的半殖民地国家。近代中国在《马关条约》以后
被多个帝国主义国家所瓜分:东北是日俄势力范围,山东是德国势力范围,长江流域是英
国势力范围,福建是日本势力范围,珠江流域是英法势力范围。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结果 ,
造成了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中国的新老反动军阀各自寻找帝国主义作为自己的靠
山,各霸一方,连年混战,加剧了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帝国主义及其扶植的中国
反动势力主要集中在城市,偏僻的农村是敌人统治力量相对薄弱的环节。各帝国主义划分
势力范围,各派军阀混战,形成进攻革命力量的不一致,给红色政权的存在和发展以可乘
之机。最早建立并能生存下来的根据地大多在两省或三省交界地带的农村。
旧中国不是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地方性农业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半封建国家。微
弱的资本主义经济和严重的半封建经济同时存在,近代式的若干工商业都市和停滞不前的
广大农村同时存在。地方性农业经济的特点是农村可以相对脱离城市,农村不依赖城市可
以维持简单的生活和再生产。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愈发展,农村对城市的依
赖性就愈大。而中国则不同,中国的农村,尤其是山区、偏远地区,其衣食住行可以完全不
依赖于城市。在敌人经济封锁的条件下,农村可以自力更生长期坚持战争。
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使得弱小的革命力量能够在反动统治势力之间的间隙和裂缝
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加之中国是一个大国,革命力量大有回旋余地。
第二、革命的广泛影响和良好的群众基础。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还因为有良好的群
众基础。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中国革命的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的状态。近代中国
14
革命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革命爆发于南方,由南向北发展。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孙中
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莫不如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并能够长期存在的地方是受第一次大革命影响的南方地区,如湖南、湖
北、广东、江西等,这是大革命时全国工人、农民运动最发达的地区,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因
此,当革命的主要力量转入农村后,很快就能把群众动员和组织起来,形成“工农武装割
据”的局面。南方建立的根据地主要有 11 个: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
中央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湘赣革命根据地;左右江革
命根据地;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琼崖革命根据
地。建立在北方的根据地 2 个:川陕革命根据地;陕甘革命根据地。
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的不断向前发展。全国革命形势的不断向前发展是红色政权能够存
在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毛泽东认为,小块地区的红色政权能否长期存在并发展壮大,
取决于中国革命整个形势的发展,如果革命形势是向前发展的,那么红色政权的发展则是
没有疑义的。大革命失败后,新军阀统治取代了北洋军阀统治,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
是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的矛盾、人民大众同封建主义的矛盾,引起中国革命的各种矛盾一
个也没有得到解决。而只要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存在,人民群众的革命要求就永远不会泯
灭,革命形势必然不断向前发展。毛泽东说:“全国都布满了干柴”,在这种情况下,革
命的星星之火,必将成为燎原之势。比如小块根据地的不断扩大,革命力量的日益壮大和
相互配合,就会使反动统治势力首尾难顾,捉襟见肘,从而造成各种有利于革命发展的机
遇。
第四、有相当力量的正式革命武装。有相当力量的正式革命武装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
发展的一个必要的主观条件。没有相当力量的正式革命武装,便不能造成割据局面。在革命
的武装中,必须要有相当力量的红军作骨干。如果只有地方性质的赤卫队而没有相当力量
的红军,将难以打败敌人的军事“围剿”,红色政权则不能坚持和发展。 当时作为革命武
装骨干力量的红军发展很快。毛泽东指出,红军“除了打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之外,还要
负担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项
重大任务”(《毛泽东选集》第一卷,50 页)。
第五、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正确的政策。中国历史上的经验证明,单纯的农民战争是
难以取得完全胜利的。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主体虽然是农民,但是农民阶级自身的特点决定
了他们不能成为革命战争的正确领导者。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又一个必要的主观条
件是共产党组织有力量的坚强领导和正确的政策。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动员全民族抗战,
中国共产党制订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根据地的党组织,其成员构成基本上是农民,
有人担心无产阶级政党可能变成“农民党”。毛泽东认为,中国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
路,大量吸收农民党员是不可避免的。要使共产党组织成为有力量的坚强领导并采取正确
的政策,关键的问题在于要对农民进行无产阶级思想教育,使之克服农民意识,实现无产
阶级化。毛泽东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成功地解决了在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情况下,保
持共产党无产阶级先进性的问题。古田会议 1929 年 12 月,红四军在福建上杭古田村召开
第九次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会议决议《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
大会决议案》,即古田会议决议。古田会议决议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游击战争环境中,党和
军队如何保持无产阶级先进性的问题,标志中国红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军路线的形成,
是党和红军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毛泽东阐述的 5 个条件中,前 3 个是客观条件,后 2 个是主观条件,其中第一条是最
重要的。正是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殊的国情,才提供了中国红色政权发生发展
的可能性。在客观条件具备的前提下,党的领导正确与否则成为决定性的条件。主客观条件
相结合,红色政权便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中国革命就能够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
15
市的道路。
[ 案 例 : 军 阀 割 据 混 战 与 毛 泽 东 借 机 发 展 革命 根据 地 1916 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
为皖、直、奉三大派系。皖系首领段祺瑞,以日本为靠山,不仅掌握中央政权,而且控制着安徽、陕西、山东、
浙江、福建等地,势力最大。直系首领冯国璋,以英美为靠山,控制长江流域的江苏、江西、湖北以及直隶
省。奉系军阀张作霖,以日本为靠山,割据东北三省。以阎锡山为首的山西军阀集团也依附于北洋军阀势
力。此外,还有一些非北洋军阀派系的地方军阀。如以唐继尧为首的滇系军阀,盘踞云、贵两省,向四川扩
张。以陆荣廷为首的桂系军阀,割据广西,出兵广东,进军湖南。大小军阀雄霸一方,相互争斗不休,中
国实际上处于不统一的状态。。地方性的农业经济(不是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和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 围
的分裂剥削政策,是产生军阀割据与混战的基本原因。
1927 年国共合作破裂后,全国出现了短暂的三个反革命政府三足鼎立的局面。即蒋介石的南京国民
政府,汪精卫的武汉国民政府,张作霖的北京政府。同时,还有一些各自为政的国民党地方军阀,如山西
的阎锡山、西北地区的冯玉祥。国民党内派系林立,出现了三个中央党部,即南京的蒋记中央、武汉的汪记
中央、上海的西山会议派中央(以邹鲁、谢持、张继为首的老右派组成)。他们之间钩心斗角、争权夺利、矛
盾重重。1927 年 8 月,蒋介石受南京政府内部桂系李宗仁和武汉政府汪精卫的排挤,一度“下野”,辞去
国民革命总司令。10 月,李宗仁和汪精卫之间的宁汉战争爆发。不久蒋介石回到上海,先联汪制桂,后又
联桂制汪,逼走汪精卫。并在冯玉祥、阎锡山等的支持下,于 1928 年重新上台,在国民党二界四中全会上
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主席、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不久又任上了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主席、国民政府主席,
党政军大权集于一身。
之后,蒋、冯、阎、桂四派新军阀暂时妥协,改编为四个集团军。原来三足鼎立的局面演变为新军阀与
奉系北洋军阀的对抗。1928 年 4 月,蒋介石发动号称统一中国的“北伐”,张作霖放弃北京退向山海关外。
此时,张作霖的后台日本人决定抛弃他,另立“满蒙帝国”,使东北三省从中国独立出去。于是在沈阳的
皇姑屯车站炸死张作霖。1928 年底,张作霖之子张学良在美国的斡旋下,没有顺从日本分裂东北的图谋 ,
而是改旗易帜,宣布“服从国民政府”。至此,蒋介石在名义上统一了中国。但是,这种统一是表面的,
各派地方军阀中的大多数只是在形式上通电拥蒋,服从南京国民政府,实际上仍各自为政、各行其是;这
种统一又是暂时的,很快演变为公开的分裂与争斗。1929 年,蒋桂、蒋冯、蒋桂张(张发奎)、蒋唐(唐生
智)战争相继爆发。1930 年,阎锡山、李宗仁、冯玉祥、汪精卫改组派、西山会议派形成了反蒋大联合。5 月,
爆发了阎、冯和蒋之间的中原大战。9 月,成立了以阎锡山为首的另一个国民政府。但由于蒋介石控制中央
政府,又得到英美帝国主义、江浙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以及青帮势力的支持,无论军事、经济实力都比较强。
大战关键时候蒋介石又得到了张学良的支持。加之蒋本人惯用纵横捭阖、封官许愿等手段进行分化瓦解、拉
拢收买对方将领,蒋最终战胜了阎、冯、桂、汪方面,在国民党各派新军阀中占据了绝对优势,巩固了他在
全国民党、全国的统治地位。但在 1931 年 5 月,国民党内的胡汉民派、汪精卫派、孙科派、西山会议派和广
东的陈济棠、广西的李宗仁等军事首脑又一次实行反蒋大联合,在广州另立国民政府,国民党内出现了新
的宁粤对峙的局面。所以在蒋介石国民党的统治下,中国的统一无法真正实现,各派军阀割据称雄、各自
为政的状况长期存在着。毛泽东准确把握了军阀割据混战给革命力量生长发展创造的间隙,借机发展了革
命根据地。他有词为证:
清贫乐 ·蒋桂战 争·一九二 九年秋 风 雨突变 ,军阀重 开战。洒向人间都 是怨 ,
一枕黄粱再 现。 红 旗跃过 汀江,直 下龙岩上 杭。收拾 金瓯一片 ,分田分 地真忙。
赏析 :金瓯,古时指杯盆一类的容器。古人常以金瓯比喻江山的完整统一。该词的背景是军阀混战,
然而当时党内的右倾机会主义者看不到革命发展的形势,产生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悲观论调。毛泽
东科学分析了革命的形势,论证了在军阀混战,国家长期不统一的局面下,红军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必然
性。利用蒋桂军阀混战的时机,毛泽东亲自率领红军自赣南入闽,占领了长汀、龙岩、上杭,开辟了闽西革
命根据地,领导工农群众分田地。上阙写了政治形势,军阀混战造成天怒人怨,激起国内矛盾,必然引起
人民群众的革命。在这种形势下,任何军阀幻想在中国长期统治下去都不过是黄粱美梦;下阙写红军所向
披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革命气势。同时,生动再现了新开辟的革命根据地进行伟大土地革命的情景。
16
祖国山河被军阀混战弄得支离破碎。现在红军解放闽西,好比收拾金瓯一片。收拾含有整顿旧山河的意义,
怎样整顿呢?就是建立红色政权,扩大人民武装,实行土地革命,结束旧的剥削、混乱的社会制度。“分
田分地真忙”运用农民的口语,把农民参加革命,翻身当家作主的喜悦心情写得十分传神。]
B.农村包 围城市、 武装夺取 政权道路 理论的内 容: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必须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
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
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农村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
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土地革命、武装斗争、
根据地建设三者的密切结合和有机统一。
(1)必须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在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要特征的中国广大农
村,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命根子。毛泽东指出,中国的民主革命,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
领导的农民革命;中国的革命战争,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中国历史上的
农民起义都涉及到土地问题,但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一直没有改变。共产党在其
占据的红色政权区域必须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将土地无偿地分配给占全国人口 80%
以上的农民,才能满足广大农民对于土地的要求,才能极大地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 。

在整个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土地问题,出台了一系列土地法和土地革
命的政策。1928 年 12 月,在总结井冈山根据地一年来土地革命斗争的基础上,毛泽东起草
了《井冈山土地法》,这是中国共产党主持制订的第一个土地法。主要内容是没收一切土地
归苏维埃政府所有并由其进行分配,以人口为标准平均分配土地。1929 年 4 月,毛泽东在
赣南兴国主持制订了《兴国土地法》。把《井冈山土地法》中“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 一
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明确了土地革命是要消灭封建土地制度,打击的主要对
象是地主阶级,这是一大进步。1931 年初,毛泽东又要求各地工农民主政府发布通告,明
确规定农民对土地的私有权。土地革命时期,党制定了符合实际的土地革命路线和土地分
配办法,即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
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原耕地基础上,
抽多补少,抽肥补瘦。抗日战争爆发后,党停止了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实行“减租减息
”政策。解放战争时期的土改政策贯彻“五四”指示,由“减租减息”改为没收地主土地
的政策。1947 年制定了比较完备的《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及半封建性剥削
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党的土地改革的总路线是,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
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暂时保留了富农经济)。
(2)必须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由于陈独秀投降主义的错误,
尤其是陈独秀放弃了党对革命武装的领导,从总体上看,“我们党从 1921 成立直至 1926
年参加北伐战争的五六年内是认识不足的。那时不懂得武装斗争在中国的极端的重要性,
不去认真地准备战争和组织军队,不去注重军事的战略和战术的研究。在北伐过程中,忽
视了军队的争取,片面地着重于民众运动,其结果,国民党一旦反动,一切民众运动都塌
台了。”“1924 年至 1927 年,乃至在其以后的一个时期,对此也还认识不足”(《毛泽东选
集》,第二卷,第 544 页,第 547 页)。正因为我们党放弃了对武装斗争的领导,所以,当
蒋介石、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时,党没有革命武装进行斗争,结果使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归
于失败。血的教训告诉中国共产党人,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中国的革命是武
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双方的斗争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这是中国革命的特点。毛泽
东说,在中国“由于封建的分割,地主或资产阶级的集团或政党,谁有枪谁就有势,谁枪
多谁就势大”(《毛泽东选集》,第二卷,546 页)。毛泽东说,没有武装斗争,没有强大的
红军,便不能造成割据,革命根据地就不能存在,土地革命便不能进行。在革命实践中,
17
毛泽东多次强调了武装斗争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和地位。毛泽东认为,在帝国主义时代,
面对着强大的凶恶的敌人,只有用枪杆子的力量才能战胜武装的地主和资产阶级。“在这
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整个世界只有用枪杆子才可能改造”(《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547 页)。中国共产党从 1921 年成立到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 28 年间,差不多有 25
年是在战争中度过的。历史表明,“我们党的历史,可以说就是武装斗争的历史”(《毛泽
东选集》,第二卷,634 页)。在武装斗争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武装不断发
展壮大,毛泽东创立了人民军队的建军原则,提出了人民战争思想,制订了人民军队的战
略战术原则。
(3)必须以根据地建设为基本依托。(毛泽东把革命根据地比喻为人的屁股,没有屁
股就坐不稳)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基地,没有根据地,革命武装便不可能开展土
地革命,就成了黄巢、李自成式的流寇主义,红军就不能扩大,武装斗争就失去依托,中
国革命就有被敌人扼杀的危险。中央制订的一系列政策受到根据地人民的拥护,大批农民
参军,壮大了革命武装。针对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毛泽东对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军事建设、
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及根据地的发展等作了系统阐述,形成了根据地建设的理论。毛泽东十
分重视根据地的农民斗争、青年斗争、妇女斗争、政权斗争、以及经济战线上的斗争、思想战
线上的斗争、锄奸战线上的斗争等。特别是在根据地的经济战线的斗争方面,毛泽东提出了
系统的经济建设原则方针和目标:根据地建设的经济原则是,集中力量供给战争,同时努
力改善群众生活;经济政策是,发展国营经济和合作社经济,提倡和奖励私人经济;经济
工作和财政工作的总方针是,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经济建设的总目标是,发展生产,繁
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
(二)新民 主主义革 命的基本 经验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法
宝,也是我们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基本问题。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
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 1939 年 7 月 7 日,纪念抗战两周年时,华北联合大学举行开
学典礼,校长成仿吾请毛泽东给师生们做报告。毛泽东饶有兴趣地引用了《封神演义》里的一段故事,勉励
同学们奔赴抗日前线。他说,当年姜子牙下昆仑山,元始天尊送给了他杏黄旗、四不像、打神鞭三样法宝。
现在你们出发上前线,我也送给你们三样法宝,这就是:统一战线、游击战争、革命中心的团结,会场上
顿时热闹起来,笑声一片。这就是三大法宝的最早由来。同年 10 月,毛泽东在
《〈共产党人〉发刊词》中系 统
地阐述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大法宝问题。]1949 年,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
中,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作了集中概括:“我们的二十八年,有许多宝贵的经验 。
一个有纪律的,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
党。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军队。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各革命阶级各革命派别的统一战线。
这三件是我们战胜敌人的主要武器。这些都是我们区别于前人的。依靠这三件,使我们取得
了基本的胜利。我们走过了曲折的道路。我们曾和党内的机会主义倾向作斗争,右的和‘左
’的。凡在这三件事上犯了严重错误的时候,革命就受挫折。”
1、统一 战线
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首先是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决定的。毛泽东指出,“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
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少数,最广大的人民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
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力量,要战胜
作为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集中代表的国民党所领导的强大的反革命力量,就必须把农
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都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其
次是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决定的。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性也造成了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性,这就使得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有必要采取正确的统一战线
18
策略,把一切可以团结和利用的力量尽可能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以逐步从根本上改变敌强
我弱的态势,夺取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
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由于无产阶级和农民、小资产阶级以及民族资产阶级面临着
共同的敌人,因此能够结成统一战线。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诸多矛盾交织在一
起,客观上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利用这些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提供了可能性。
无产阶级领导下的统一战线,包括两个性质不同的联盟,一个是劳动者之间的联盟,
即工人阶级同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一个是劳动者与非劳动者之
间的联盟,即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同一切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无产
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也包含特定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和一部分地主阶级和带买办
性的大资产阶级的联盟)。在这两个联盟中,前者是在阶级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的劳动阶
级的联盟,是新民主主义统一战线的主体;后者是被剥削者与剥削者之间的联盟,这一联
盟造成了新民主主义统一战线的复杂性。两个联盟的关系:在统一战线的两个联盟中,第
一个联盟,即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工人阶级同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是基本的、主要的。参
加这个联盟的是属于进步势力的阶级、阶层、集团,他们不仅在人数上占了优势,而且在政
治上有较强的革命性。相对于第一个联盟来说,统一战线中的第二个联盟,即工人阶级同
以民族资产阶级为主体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是非基本的,但又是重要的和不可缺少的,
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领导斗争的实践中,争取同民族资产阶级合作,或者使他们保持
中立,对于争取其他中间力量,孤立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是极为有利的,中国共产党要正
确地领导革命统一战线,就必须正确地处理好两个联盟的关系。放手发展和加强工农联盟 ,
尽可能扩大第二个联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正确发挥两个联盟之间的相互作用,
使他们互相促进。两个联盟关系的处理是否得当,对统一战线的巩固,对革命事业的发展
是十分重要的。
党在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的原则和经验。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原则,保持党在思想上、政
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方针。在革命进程中,必须坚
持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方针。在同顽固派进行斗争中,坚持有理、
有利、有节的原则。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先后经过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的统一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等几个时期,积累
了丰富的经验。其中最根本的经验就是正确处理好与资产阶级的关系。当党能够正确处理与
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或被迫分裂统一战线问题时,党的发展和巩固就会前进;反之,党
的发展和巩固就会后退。
[案例:统 一战线关 系革命成 败 1932 年 1 月 28 日,日本发动了向上海闸北中国驻军的突
然袭击,制造了“一·二八”事变。国民党十九路军将领蒋光鼐、蔡廷锴不顾蒋介石“不抵抗”的命令,
率全军官兵奋起抵抗。张治中率第五军支援,广大上海民众也加入抗战。上海军民的英勇抗战粉碎了日本
侵略者“四小时结束战斗”的梦想(坚持抗战 30 余天),也驳斥了蒋介石“若抵抗日本,顶多三天就亡
国”的谬论。但蒋介石政府迁都洛阳,对十九路军不予支持,致使上海抗战失利。此后,蒋介石把十九路
军换防到福建“剿共”前线。1933 年,蒋光鼐、蔡廷锴联合国民党内主张抗日的陈铭枢、李济深发动“福
建事变”,成立抗日反蒋政府,并派代表与红军谈判,希望共同反蒋抗日。此时,我党完全可以把握大好
时机,联合十九路军,改变被蒋介石“围剿”的不利局面,进而形成抗日反蒋的大联盟。但当时党的领导
博古等人采取左倾关门主义政策,不肯与十九路军合作,结果丧失了大好时机。蒋介石把在江西“剿共”
的部队调入福建讨伐十九路军,“福建事变”失败。随后,蒋介石的军队很快就形成了对中央苏区的四面
包围,红军的第五次反“剿共”以失败告终,被迫长征。(如果红军联合福建抗日政府成功,也许就不会
反“剿共”失利,被迫长征。)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形成后,停止了博古等人的错误作法,努力改变被蒋介石“围剿”
的不利局面,准备同国民党内的抗日派联合形成抗日反蒋的有利局面。时机终于来了。1935 年,东北军将
19
领张学良和十七路军将领杨虎城被蒋介石派到陕北“剿共”。这两支部队都非蒋介石的嫡系,受到蒋介石
的排挤和歧视。张、杨内心都有抗日卫国的进步思想。毛泽东派人积极做国民党军队的争取、转化工作。提出
了中国人不打中国人,要一致抗日,并释放了许多前来“剿共”的革命党部队的官兵。东北军的一个团长
叫高福源,被我军俘虏后得到优待。我党积极做他的思想工作,使其明白大敌当前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
”政策的错误性。(古语道:兄弟阋于墙,外御其辱。)并针对东北军的恋乡心理,提出红军和东北军联
合打回东北老家去的建议。高福源是张学良的亲信,曾担任张的卫队长。被释放回去后,他向张学良痛陈
联共抗日的利害,痛哭流涕。张学良经过这样一番哭劝,家仇国恨一起涌上心头,在拜把子兄弟和民族大
义之间做了明智的选择,准备劝蒋抗日。我党又秘密派人和张、杨多次接触,达成停战协议。蒋介石怪张、
扬“剿共”不力,坐飞机亲自到西安督战。张、杨多次向蒋介石痛陈抗日的民族大计,但蒋介石顽固坚持
“剿共”。于是张、杨果断发动“西安事变”,兵谏蒋介石联共抗日。我党又积极促进了“西安事变”的和
平解决。在国内民众的民意面前,蒋介石被迫同意联共抗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形成。这样就改变了
红军长期受“剿共”的被动局面,同时也挽救了民族危亡。毛泽东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策略可谓一箭双
雕。]
[ 案 例: 抗日 民族 统一 战线 的复 杂性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我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经历
的情况最复杂的统一战线。毛泽东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发展进
步势力,主要是放手发动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积极参加抗战斗争。积极扩大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
民主武装力量,广泛发展共产党的组织。进步势力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依托和支柱,是有效争取中间势
力和孤立顽固势力的基本条件;争取中间势力,就是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孤立顽
固势力,主要是孤立亲英美派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其代表就是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他们在政治上是当
权派,实行抗日和摧残进步势力的两面政策,总想利用统一战线削弱甚至消灭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革命
力量。我们党必须以革命的两手对付之,实行又联合又斗争。既要坚持团结抗日的大方向,争取把他们留
在统一战线中,又要同他们在思想、政治、军事上进行坚决斗争。
国民党集团内部的顽固势力,在抗日统一战线中表现出极大的动摇性,甚至是叛卖性。1938 年,日
军占领广州、武汉后,由于战线延长战争消耗很大,它的财力、物力、兵力不足的弱点明显暴露。特别是由
于敌后游击战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牵制和消耗了日军的大量兵力,使它不得不停止对正面战场的进攻 ,
以巩固其占领区,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到来了。该阶段,日本在坚持其灭亡中国的政策不变的前提下,调
整了对华政策。主要是对国民党政府从过去的以军事进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转变为现在的以政治诱降
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引诱国民党政府投降、反共,以达到“以华制华”的目的。日军将其主要兵
力用于打击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力量。英、美、法为了集中精力在西方与德、意法西斯对抗,同时又惧怕
中国革命力量的发展壮大,企图以牺牲中国而谋求与日本妥协。并且想诱使日本在结束中日战争后进攻社
会主义国家苏联,达到把日本法西斯这股祸水引向社会主义国家的目的。因而英、美、法不断劝诱国民党与
日本“议和”。在日本诱降和英美等劝降的影响下,国民党副总裁、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国防最高会议副
主席、国民参政会议长汪精卫公开投降日本,并于 1940 年在南京组织伪国民政府,形成中国历史上最大
的卖国贼集团。蒋介石集团也表现出极大的动摇性。国民党政府与日本曾进行秘密媾和谈判,双方在香港
与澳门进行了两轮谈判,商定由日本驻中国派遣军头目板垣征四郎、汪精卫、蒋介石三人在长沙继续进行
会谈。后来由于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的签订,东条英机出任陆相,对华态度更趋强硬;更主要是由于中
国人民坚持抗战,反对妥协投降的巨大声势,才使这次谈判流产。
相持阶段到来后,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很快就采取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政策。1939 年 1 月召开的
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立“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动方针,设立了“防共委员会”。同年 11 月五
届六中全会上,进一步确定了以军事反共为主,政治反共为辅的方针。随即发动了第一次反共高潮,进攻
我陕北、太行等根据地,矛头直指我党中央和八路军总部所在地。我党以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局为
重,坚持又联合又斗争的原则。及时向全国提出“坚持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巩固国内团结,反对内
部分裂!力求全国进步,反对向后倒退!”的三大政治口号。对于国民党军队向根据地的进攻,我党根据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原则,先礼后兵,劝退无效后站在自卫的立场上坚决
20
予以回击。1940 年,蒋介石集团又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重点进攻我华中地区的新四军,并于 1941 年制造
了亲痛仇快、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我 9000 多新四军,除 2000 突围外,大部分被俘、失散或牺牲。蒋
介石反诬新四军“叛变”,宣布撤销新四军番号,并声称要将俘获的军长叶挺交军事法庭“审判”。第二
次反共高潮达到顶点。面对“皖南事变”后的严重形势,我党仍然以抗日大局为重,坚持又联合又斗争,
以斗争求团结的政策。在军事上严守自卫原则,在政治上坚决回击。重建了新四军,扩充为 9 万余人,继
续在长江南北抗战。党中央公布了大量事实,揭露国民党的阴谋,提出解决“皖南事变”的办法,同时表
明共产党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不变。在重庆的周恩来向国民党当局提出严正抗议,他给何应钦打电话时,
怒斥国民党顽固派 “做了日寇想做而做不到的事”。
《新华日报》刊登周恩来所写的“为江南死难者致 哀
”与“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题词。周恩来还和中共中央南方局的同志通过召开
座谈会、个别谈话、散发传单等方式向各界人士揭露“皖南事变”的真相。共产党仍把民族利益放在首位,
坚持抗战的态度得到了全国人民、中间阶级、国民党内正义人士和国际舆论的普遍同情。在大敌当前的情况
下,国民党顽固派的倒行逆施使他们失去了全国人心。宋庆龄、何香凝、柳亚子等联名致函蒋介石,反对当
局“围剿”新四军,要求撤销“剿共部署”,坚持联共抗日。国民参政会 400 多参政员联名呼吁团结抗战。
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等谴责蒋介石“自毁长城,自促国亡”,呼吁制止内战,加强团结。国际上,美、英、
苏都反对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的节骨眼上发生内战,希望中国继续团结抗日,否则将影响到他们的对华
援助。对蒋介石喝彩的只有日本帝国主义和汪伪政权。汪精卫在南京召开大会,庆祝“皖南事变”的发生,
认为蒋介石“此次尚属一个好人”。事态的发展完全出乎蒋介石的预料,他不得不改变态度,“保证今后
决无剿共的军事”。后约见周恩来,答应解决国共之间的若干问题。蒋介石的第二次反共高潮被击退。
1941 年,苏德爆发战争。同年,日本偷袭美国的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1942 年,美、英、苏、中等
26 国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共同宣言》,共同反击法西斯。中国成为二战时期反法西斯东方战线的主
战场。迫于大势所趋,蒋介石不得不暂时收回反共的阴谋,继续联共抗日。1943 年,苏联斯大林格勒保卫
战的胜利,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由防御转入反攻。为了支持太平洋战场上盟军的作战,牵制日军对正
面战场的进攻,援助国民党军队,我解放区军民从 1944 年起开始局部反攻。在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胜
利发展的时候,国民党发动了第三次反共高潮,要求解散共产党,取消陕甘宁边区,并派胡宗南部包围
延安,准备“闪击”延安,进而发动大规模内战。由于我军做了充分的准备,加之全国反对蒋介石的倒行
逆施,才使这次反共高潮未发展为大规模军事斗争。
抗战相持阶段到来以后,日军进攻的重点是我党领导的敌后根据地,我党领导的敌后根据地军民成
为抗战的中流砥柱,我党实际上已经牢牢地掌握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权。而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
节节败退,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仍以几十万军队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军事封锁,阻断外界对边区的一切援
助。大批国民党军政要员在“曲线救国”的谬论掩饰下投降日本。从 1941-1943 年,降敌的国民党中央执
行委员 20 人,高级将领 58 人,军队 50 余万人。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抗战中不得民心,已经丧失了抗日
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2、武装 斗争 (前面已讲得很多,此处从略)
由于中国革命的敌人力量强大,中国革命必须坚持武装斗争,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
特点和优点,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党领导下的农民斗争 ;
人民军队的根本原则是党指挥枪。
3、党的 建设
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把思想建设始终放在首位,克服党内的非无产阶级思想(党内农民、
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党员占多数,加之长期处于农村游击战争的环境,造成各种非无产阶级
思想特别是小资产阶级思想大量存在)。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是,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
三大法宝之间的关系:(1)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
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
21
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2)从党的建设与统一战线的关系看,只有加强党的
建设,才能推动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实行各项正确的
政策和策略,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3)从党的建设与武装斗争的关系上看,只有加强党
的建设,才能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高举革命武装大旗,
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
(三)新民 主主义革 命理论的 意义
理论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发展道路。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实践意义:解决了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进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问题,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的基本
统一,根本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从而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建
立社会主义制度创造了条件,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扫清了障碍,创造了
必要的前提。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是 20 世纪继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改
变世界面貌的伟大历史事件,有力地鼓舞和推动了世界上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反抗帝
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斗争,极大地增强了他们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信心。有力地支持了世界
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增强了世界人民争取世界和平的力量。
[相关热 点链接: 尼泊尔共产 党(毛主义 ) 从革命 党到执政 党
尼泊尔人民革命事业的领导核心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在 2008 年 4 月尼泊尔制宪会议选举中获
得了压倒性的胜利,获得了 601 个代表席位中的近一半议席,成为制宪会议第一大党并获组阁权。尼泊
尔制宪会议 5 月 28 号在其首次会议上宣布尼泊尔为联邦民主共和国,由总理行使行政权,从此摆脱了
长达 239 年的君主统治。2008 年 8 月 15 日晚,尼泊尔制宪会议投票选举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首任总理,
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主席普拉昌达获得超过三分之二的多数票,成功当选。8 月 18 日普拉昌达宣誓
就任尼泊尔首任总理。对于普拉昌达出任总理,尼泊尔人民大多表示支持。他们说,这是人民的选择,普
拉昌达将带领尼泊尔人民走向繁荣和富强。普拉昌达多次表示,他将领导尼泊尔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给尼泊尔以和平与繁荣。国际社会包括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祝贺普拉昌达当选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首
任总理。
过去: 从议 会遁 入山 林
  1989-1990 年,尼泊尔全境爆发大规模的人民运动,时任国王的比兰德拉被迫于 1990 年 11 月 9 日颁
布新宪法,引入多党议会制基础上的君主立宪制政体, 1962 年以来的无党派议会体制就此终结。在开放
党禁的背景下,昔日的共产党势力逐步分化成尼共(联合马列)、尼共(马列)和尼共(毛)等若干派系,
并开始参加议会选举。但是,尼共(毛)对新政体仍心存不满,坚持主张废除国王并实行共和制,称要走
武装斗争的道路,推翻“封建君主制”,建立共和制国家。1996 年 2 月,尼共(毛)宣布退出议会,在普
拉昌达和学者兼政治家巴普兰·巴塔拉伊的领导下离开首都和大城市,到农村开展武装斗争,成立自己
的中央政府、法院和银行等机构,开始武装对抗政府的活动。
  需要指出的是,思想无国界,尼共(毛)的“毛派”命名完全是其自身行为,其也完全有权根据尼
泊尔的实际国情使用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和理论、完善自己的政治纲领,并提出了“普拉昌达道路”。其最
突出的特点是,通过斗争取得平等的发言权,然后通过议会民主道路参政,进而逐步推进必要的社会改
革。此次,尼共(毛)席卷了制宪会议的半数议席,也证明了尼泊尔人民并不介意他们的名字。某些西方
媒体和势力试图在尼共(毛)的名字上大做文章和浮想联翩,是其阴暗心理和反华思维的自然流露,也
是其干扰尼泊尔和平进程的惯用伎俩。
  1990 年尼泊尔开始实行多党民主制后,并没有带来人们预期中的和谐民主与经济发展,国家长期处
在世界最贫穷国家的前列。走马灯似的政党轮替与越来越严重的贪腐现象,令越来越多的尼泊尔人对政治
失去了信心。在政治生活中,党派往往将一党之私利凌驾于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之上。在遁入山林的十余
年中,尼共(毛)准确地抓住民众对现政府腐败无能的不满,逐渐扩大根据地,并迅速地扎根在边远山
22
区和广大农村,继而控制了尼泊尔全境一半以上的面积,也经受住了尼泊尔政府军与国际势力对其展开
的联合剿杀。
现在: 走出 山林 回归 政治 主流
  2005 年 2 月 1 日,尼泊尔政局出现重大变化。贾南德拉国王以首相德乌帕内阁没能推动与尼共(毛)
的和谈为由,解散了执政的四党联合政府而亲理政事,并承诺“三年彻底解决国家的安全稳定问题,而
后还政于民”。然而,国王犯了致命的战略错误,在尼共(毛)和“七党联盟”这两大势力中,未与其中
任何一支形成战略联盟和统一战线。其结果是,在国王亲政 15 个月后,在党派联盟和尼共(毛)共同组
织领导下,普通百姓开始走上街头,形成反国王统治的民众浪潮,国王的倒台已是在所难免。2006 年 4 月,
国王发表电视讲话,宣布恢复议会,交出政权。
  贾南德拉国王从全面亲政到全部放权,既是尼共(毛)与主流政党首次成功合作的结果,也激发了
尼共(毛)重出江湖的信心和斗志。短短 10 年内,尼共(毛)从一股由出走的散兵游勇组成的落魄政治
势力,迅速发展成为一个纪律严密、能量巨大的反政府组织。国王被推翻的过程在客观上放大和宣传了尼
共(毛)对尼泊尔政局的影响力,也为部分尼泊尔民众提供了一种新的政治选择。 2001 年尼泊尔一家报
纸进行的民调表明,仅有 9%的尼泊尔人认为“毛主义者是解决该国问题的最佳人选”,仅 1.8%的人愿
投票选举他们当政。但是,仅仅过了 5 年之后,尼共(毛)已经与大会党和尼共(联合马列)平均瓜分
300 个过渡立法机构中的席位,并在 2008 年 4 月的制宪会议选举中大获全胜。
  经过 2005 年 2 月到 2006 年 4 月的国王亲政政治风波的洗礼后,毛派获得合法化的身份,能与主流政
党平起平坐,其势力正有逐渐渗透到全国的势头。2006 年 4 月以来,七党联盟基本上履行其先前对尼共
(毛)的承诺,即摘掉了戴在其头上的“恐怖主义组织”的帽子,取消了针对其领导人的红色通缉令,
双方进行了几轮和平政治谈判,临时政府也释放了所有在押的其成员并对其大赦,并欢迎尼共(毛)武
装加入国家的政治主流。尼共(毛)方面也基本上遵守并数度延长停火期限,针对政府的基础设施的袭击
也明显减少。此时的尼共(毛)实质上已经成功地由“绿林好汉”转型为在地方执政的全国性合法政党。
未来: 从革 命党 到执 政党 的转 型  
经过此次制宪会议选举,尼共(毛)已经成为制宪大会中第一大党,开始了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
型阶段。此次选举大胜,主要是因为尼共(毛)准确抓住老百姓的求变心理。尽管尼泊尔多党政治得到美
国、英国、印度等国的支持,但是众多政党的贪腐和内斗使得尼泊尔民众对其失去信心,大部分政党领导
人被老百姓视为“不愿变革和不可靠的”,有的评论形容他们只是“大王(贾南德拉)之下的众小王”。
政党之间争权夺利,导致对议会政治失望的人们越来越感到不满,最终转向支持尼共(毛)。可以说,尽
管有时其政治口号显得过于激进,但是尼共(毛)无疑是尼泊尔各种政治势力中最爱国的一支,敢于挺
直腰杆与印度人和美国人打交道,对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毫不含糊。
  尼共(毛)提出的耕者有其田、民族平等、男女平等、免除贫苦农民的一切债务、保证人人都有工作和
失业期间应给予补助等主张,都是极易引起共鸣的政治纲领。比如,尼泊尔的经济状况以农业为主,但全
国的土地占有高度集中,占全国人口 65%的贫苦农民仅拥有全国 10%的可耕土地,而占全国人口 10%的地
主和富农则拥有全国 65%的可耕土地。因此,尼共(毛)提出的土地革命就直接代表了广大贫穷农民的要
求和利益。此外,尼泊尔妇女遭受的经济压迫、政治压迫和社会压迫最深,尼共(毛)明确地提出、并身体
力行“反对种姓和民族歧视,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等主张,这也是其获胜的重要因素。当被问及为何能
够赢得选举时,尼共(毛)二号人物巴塔拉伊总结为,“我们将贫困人口、包括妇女在内的边缘化群体作
为重点工作对象,争取到各种民间团体的支持,所以获得了成功”。
  在未来的执政期间,尼共(毛)如何兑现承诺、改善民生就成为其执政业绩的最重要指标。比如要解
决落后的基础设施、断断续续的石油供应、电力短缺、就业、医疗、教育、社会公正以及安全问题等与老百姓
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
  由反政府武装转变为执政党,这一角色的转变将可能迫使尼共(毛)修正过去的一些极左政策。尼共
(毛)领导层是由不同民族、不同种姓和相对贫苦家庭出身的一群优秀知识分子组成的,他们当中有的在
印度和前苏联留学过,均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对外部世界都有比较清楚的了解,也有能力改变自身、融入
23
国际社会的政治现实。
  尼共(毛)的领袖普拉昌达要将尼泊尔经营成为“亚洲的瑞士”,不排斥全球化,欢迎八方游客到
尼泊尔观光旅游。二号人物巴塔拉伊选举后则称,尼共(毛)将会把推动公私合营作为经济政策的一部分,
并推动建立友好的劳资关系。尼共(毛)领导下的新政府将采取较为开放的经济政策,尊重商业、私人企
业和在尼外商,也欢迎外资的流入。尼共(毛)目前面临的任务将是能否带领其他党派、制定出一部能够
把四分五裂的尼泊尔整合起来的新宪法。
外交政 策与 国际 关系
  自尼共(毛)成立以来,美国和印度宣布尼共(毛)为“恐怖主义组织”,但由于 2008 年尼共(毛)
通过和平合法的民主选举程序上台,因此一直标榜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民主政体”的美印两国,没有
任何正当理由拒绝承认尼共(毛)成为合法政治力量、主导尼泊尔政局的现实。]
小结: 略

24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