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6

第十章 建设 中国 特色 社会 主义 文化

回顾提问: 简述人权的含义?
组织教学: 由于课时有限,本讲重点分析、讨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部分内容。
一、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一)坚持 社会主义 先进文化 的前进方 向
1、我们党始终重视文化建设:
一般来说,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
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作为观念形态的,与经济、政治并列的,有关人类社会生
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先进文化是符合人类社
会发展方向、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反映时代进步潮流的文化。它
最基本、最直接的价值取向是崇尚和追求先进行。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表明,没有先进文化
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 、
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
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
人民的热切愿望。中国共产党在 80 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始终代表先进
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建设和弘扬反映革命、建设和改革要求的新文化。
在民主革命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十分强调文化的重要作用。他论述了文化
与政治、经济的关系,认为任何社会没有文化就建设不起来;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
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在民主革命时期以及新中
国成立后的许多著作中,他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文化建设的观点,强调建设无产阶级文化思
想为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文学艺术要为人民大众服务,吸收民
族文化的精华、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等思想,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等,成为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创造性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他指
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
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
化素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
江泽民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根本
任务,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要
把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统一起来,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
出的位置,强调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
会主义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
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
力和凝聚力。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要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
风尚。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
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要推进文化创新,增
强文化发展活力。
80 多年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文化建设的实际结合,形成了关于文化建设
的一系列重要理论成果,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在当代中国,发展
1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其内容来讲,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
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意义: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社会是经济、政治和
文化全面发展的社会,物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愚昧无知、失
去理想、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观念形态上反
映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同时又对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起着巨大的
促进作用。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都搞好,使它们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才能实现。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
重要标志。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全部实力的总和。当今时代,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
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任何社会的生存和发展,都需要有一种普遍的社会认同和
凝聚能力,以维护社会的协调与稳定。这种认同和凝聚能力主要来源于文化,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文化通过知识体系、价值观念、思想信仰和行为规范,产生凝聚和激励社会成员的巨
大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增强国际竞争力、提高民
族凝聚力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全部实力
的总和,是衡量一个国家国力强弱的综合标志。它主要由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科技、教育、文化等因素构
成。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在不断提高。讲综合国力,不能只讲经
济力、政治力、军事力、外交力,还要讲文化力。文化力的实质是文化对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反作用,
最终表现为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文化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理论指导力、理想凝聚力、道德教化力、
舆论导向力、科技创造力、法纪整合力、艺术熏陶力。“理论指导力”是指科学的理论所揭示的事物发展规
律对人们思想的指导作用。“理想凝聚力”,是指由科学理论所昭示的奋斗目标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巨
大鼓舞和凝聚作用。“道德教化力”是指高尚的道德风尚对人的言行的正确规范、对人际关系的融通协调、
对社会风气的净化。对各行各业工作的促进作用。“舆论导向力”是指新闻事业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作为
社会的神经系统,对社会生活所具有的强大而敏感的导向作用。“科技创造力”是指科学技术创新发明的
能力和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能力。“法纪整合力”是指法制纪律作为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规范,
与道德互为补充,对人们的社会行为的有力匡正。“艺术熏陶力”是指各类艺术通过体现在作品中的思想
性、艺术性、形象性和典型性,感染人,教育人,鼓舞人,对人的精神境界的潜移默化,并给人以美的享
受。以上几个方面,分别从不同的侧面、以不同的方式反映经济政治又反作用于经济政治,它们互相补充、
互相渗透,共同汇聚成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巨大作用的“文化力”。]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为现
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科学支撑和智力支持;能够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使人们在共同
利益的基础上,形成共同理想和道德准则,为改革和建设提供精神动力;能够引导人们认
同和接受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以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发展中的
社会主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民族自尊
心、自信心、自豪感,从而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
(二)中国 特色社会 主义文化 建设的根 本任务
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享有者和传承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满
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
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
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2
第一,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
化对公民素质提出的综合要求。其中,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是对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方
面的要求,有文化则是对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有机
统一、相辅相成的,二者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协调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有理想、有
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四者的内在联系。理想是核心和精神支柱,道德是行为的规范和理想
的体现,纪律是实现理想、维护道德的重要保证,文化是基础,是形成理想信念、道德情操
和纪律观念的重要条件。这四个方面构成了培育社会主义社会公民的整体标准。建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始终按照“四有”这样一个整体标准去培养
人才,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第二,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
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
的本质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包括文化建设在内所追求的根本目标。建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都要既着眼于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
展,是一个长远的理想和目标,需要一个长期艰苦的奋斗过程。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
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指明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目标。在现阶段,加强文化建设
就是要按照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要求来引导人、教育人、培养人,逐步使全体
公民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的纪律观念和较高的文化素质,使创造精
神得到充分发挥,精神境界得到极大提高,使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不断向着更高的层次提升。
第三,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是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培育“四有”公民,要坚持以理想信念教
育为核心,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现阶段共同理想的关系,更加坚定对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以高尚的思想道德鞭策自己,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
本纲领而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要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清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在的党领导下走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把个人的成
长进步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担负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引导青
少年珍惜年华,刻苦学习,努力掌握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真才实学,培养良好的道德品
质和文明行为,增强纪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做知法懂法守法的合格公民。
(三)中国 特色社会 主义文化 建设的基 本方针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以什么为指导、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不仅决定着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也决定着
文化的性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
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
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
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促进人们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努力实现最
广大人民的文化利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双百”方针是对文化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
反映了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要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努力营造生动活跃、求真务实的良好
氛围,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和艺术民主,在学术问题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在
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艺术风格和流派的争鸣和切磋,提倡健康说理的批评和反批评。尊重
文化发展规律,尊重文化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充分调动广大
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的繁荣发展。注意区分学术问题、
思想认识问题、政治问题的界限。对政治问题,要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对学术问题,要提
3
倡学术民主、平等讨论、相互切磋。对思想认识问题,要加强有针对性的引导,努力析事明
理、解疑释惑。
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鲜活的实际、火热的生
活和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是文化发展与创新的丰富土壤和不竭源泉。只有坚持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文化建设才能回答和解决现实问题、反映生活本质、满足群众的文化
需求。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深入改革开
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深入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扎根亿万人民群众之中,从中提炼创
作的选题,激发创作的灵感,挖掘创作的素材,不断推动文化观念、内容、形式和手段的创
新。要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文化
建设成效的根本标准,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
第四,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
果。文化承接着过去又昭示着未来,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要结合时代特点对中华民族传
统文化加以继承和发扬,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对人类文明优秀
成果加以积极借鉴,做到洋为中用,博采众长。
第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繁荣是文化建设的永恒主题,管理是文化繁荣
发展的有力保障,两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要坚持重在建设,把文化作为一个持续推进
的过程,通过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要坚持科学
管理、依法管理,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行业自律等手段,推进文化领域管理工作的法
制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要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
文化生产力,不断增强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
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社会 主义核心 价值体系 是社会主 义意识形 态的本质 体现
1、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
第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必然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
是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作用于经
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对于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
施加着深刻的影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
创新和重大战略任务。它鲜明地回答了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
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我们党用什么样的精神旗帜团结带领全体
人民开拓前进、中华民族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大问题,对于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具有重大意
义。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与实践的
需要,也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没有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大力发展和繁荣文化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根本。在文化建设中,抓
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才能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增强全社会的凝
聚力;才能树立全社会的和谐理念,培育全社会的和谐精神;才能形成全社会良好的道德
风尚,形成全社会的和谐人际关系;才能营造全社会的和谐舆论氛围,塑造全社会的和谐
心态。只有建设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
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
打牢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把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第一位的任务, 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
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4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
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
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
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
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坚持马克
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要巩固马克
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
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
思想基础。
(二)坚持 马克思主 义指导思 想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
是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
魂,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
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一种理论要不要坚持,不在于它产生的时间长短,而决定
于它正确与否。我们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从根本上说,是由马克
思主义鲜明的阶级立场、严密的科学体系和巨大的时间指导作用决定的。历史上从来没有一
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与工人和劳动人民的命运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他们说话 ,
反映和代表的根本利益和要求。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的苏东剧变,一些国家出现严
重挫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
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能认为马克思主义消失了,失败了。我们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
主义,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重大成果,在实践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
业不断推向前进,把积贫积弱的中国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中国,向世界展示了马克思
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实践证明,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
发展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
质、明确方向。我们必须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
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们,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真正发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
想武器的作用,真正成为我们的行动指南。要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于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实践中,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自觉做到“两个坚定不移、绝不含糊”: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举爱女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一点要坚定不移,
不能含糊,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和探索真理的革命
精神,这一点也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
(三)树立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 的共同理 想
理想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就等于没有精神支柱,就会失去凝聚
力。理想决定行动。有共同理想,才能有共同步调。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不
可避免地会出现社会意识的多样化。这就需要一个能够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社会
各个阶层广泛认可和接受的共同理想,才能有效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打牢全国各族
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这个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共同理想,既实在具体,又鼓舞人心,既是对
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也是中国人民利益和愿望的根本体现,是号召全国各族人
5
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旗帜。这个共同理想,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
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
起,经过实践的检验,有着广泛的社会共识,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广泛性和包容性,
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不论哪个社会阶层、哪个利益群体的人们,都应该认
同和接受这个共同理想并为之奋斗。由此为实现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而做出长期不懈
的努力。共同理想是个人理想的凝聚和升华,代表和反映着人们的共同愿望,要靠全社会
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青年学生要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在为
共同理想努力奋斗的过程中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自己的理想追求。
(四)弘扬 民族精神 和时代精 神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1、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
民族气质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最
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
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
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
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胡锦涛指出,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的不竭
源泉。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文化积淀和结晶,并随着
时代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性格、价值取向和文化理念,对民
族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家富强起着激励、鼓舞和促进作用。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
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个
民族精神,同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结合在一
起,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民族意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之中,是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
奋斗的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
2、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与改
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已深深融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
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成为各族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力
量。时代精神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引领时代进步的潮流,是被全社会成
员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反映了当代中国崭新的精神风貌。在
改革开放新时期,在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我们不断培育、积累和形成了以改革创
新精神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正是依靠这种精神,
我们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经受了各种严峻考验,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
就,开辟了中国百年来发展最快最好的历史新时期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互交融,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共
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在新的历
史条件下,要实现民族的振兴和发展,就必须把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统一
起来。这样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包括: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等民族优良传统。
(2)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
优良传统。[ 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长征精神:坚
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延安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
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红岩精神:救亡图存、不畏艰险、和衷共济、勇于牺牲。西柏
坡精神: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
6
风。]
(3)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优良传统。[ 雷
锋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大庆精神: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两弹一星精
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
(4)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64 字创业精神”、伟大的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
青藏铁路精神、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优良传统。[ 六十四字创业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知难而进、学习外国、自强不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同心同德、顾全大局、
勤俭节约、清正廉洁、励精图治、无私奉献。抗洪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忍不拔、
敢于胜利。抗击非典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协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青藏铁路精神:
挑战极限、勇创一流。航天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神舟系列
载人飞船的成功又铸就了伟大的载人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抗震
救灾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
(五)树立 社会主义 荣辱观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
风气的重要基础。只有分清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美丑,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2006 年 3 月,胡锦涛在看望出席政协全国十届四次会
议的委员时指出,要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荣
辱观: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
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
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
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要实现事业发展、社会和谐的目标和追求,必须确立普遍奉行
的价值准则和道德要求,形成和谐人际关系和社会风尚。要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
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总的看
来当代精神风貌的主流是好的,但在社会生活的一些领域和人群中,确实存在不明是非、
不知荣辱、不辨善恶、不分美丑、把腐朽当神奇、把庸俗当高尚、把谬误当真理的现象,与社
会主义道德要求格格不入,与文明社会风尚极不协调。对这些问题,广大人民群众十分关
注,要求尽快加以改变。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应当
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做出道德选择、确定价
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为我国道德建设竖起了新的标杆。社会主义
荣辱观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它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又发扬了我们党的优秀革命道德传统,概括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鲜经验,集中体
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时代精神和时代风尚。“八荣八耻”涵盖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
之间的关系、涉及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等方方面面,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
想,体现了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的结合,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规律的认
识的深化,对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一)加强 思想道德 建设
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
环节。
当前,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原有的一些道德规范已经远远
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新的道德规范尚未形成,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理想信念模糊、
价值取向扭曲、创新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就越来越成为一
7
项紧迫的任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
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按照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要求,坚持
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建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
时代精神,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
会主义荣辱观,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第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按照与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要求,进一步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观念,逐步建立完善反映不同层
次和不同职业要求、具有很强吸引力和规范力的道德体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
按照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的要求,进一步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使
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按照与中华民族美德相承接的要求,进一步把中华民
族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使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第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着力培育文明道德风尚。积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
德规范,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促进人际和谐。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
导,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引导人们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科学发展
的意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维认识事物 ,
用和谐的态度对待事物,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
会心态,推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第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
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要从实际出发,区分层次,着眼多数,鼓励先进,
循序渐进,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思想道德目标。
第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市经济工作
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党和国家重要的政治优势。要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探索新形势下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和方法,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
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发展 教育和科 学
教育和科学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
题。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发展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
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 ,发挥我
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到 21 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
第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具有决定性
意义。进入 21 世纪,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一场新的科技革命正在孕育之中,科技进步越来
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国名财富的增长和人类生活的改善越来越有赖于知识的
积累和创新,科技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当前我国科技发
展水平还相当落后。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进一步发挥
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作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了技进步和提高劳动力素质
的轨道上来。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加快建
设国家创新体系。要坚持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
出发,把关键领域的重大技术开发放在优先位置,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要求,启动一批
重大专项,力争取得重要突破。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调整优化科技结构,促进科技资源
的合理配置。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铸造我国科技事业的新
辉煌。加强科学普及,提高全社会的科学素质。
第二,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
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是现代国家的一种战略性资源。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是综
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
8
学的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培养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家与培养
高水平的自然科学家同样重要,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与提高全民族的自然科学
素质同样重要,任用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与任用好自然科学人才并
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样重要。要面向实际,立足国情,以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为主
攻方向,推动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研究回答关系党和国家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
问题,研究回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紧迫问题,研究回答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深层次思想
认识问题,充分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
第三,教育是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途径,是发展科学技术和
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要把教育摆
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作为我们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推动我国教育事
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
拔尖创新人才,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
有力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
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优化教育
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
育质量。重视学前教育。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
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
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
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
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两个方面。二者
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
某些内容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互相转化。
(1)思想道德建设对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这表现在:第一 ,思想道德
建设决定着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为谁服务的方向。第二,思
想道德建设对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的健康发展。第三,思想道德建设为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马克思主义的
科学理论和社会主义的伦理道德既能改造和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也能改造和提高人们的
思想意识。而人们认识能力和思想觉悟的提高,都会推动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向前发展。
(2)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础,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
要条件。这表现在:第一,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为先
进思想的传播,开拓人们的视野,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奠定了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第二,教
育科学文化建设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各方面的人才,提供各种设施和传播工具。教育科学文
化建设的发展规模和水平,直接影响着先进思想道德传播的广度和深度。第三,教育科学文
化建设的发展,能迅速改变人们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冲破某些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树
立新的道德风尚。在社会主义社会,移风易俗,改造社会,都需要通过普及教育科学文化,提
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养来实现。而教育的发展和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有助于陶冶人们的高
尚情操,塑造人们追求真理和献身事业的精神,使人们端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形成刻苦
钻研的工作作风和培养坚忍不拔的顽强毅力等可贵品格。
(三)深化文化体 制改革, 大力发展 文化事业 和文化产 业
当今世界,文化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
改革开放的扩大,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和社会条件都发生了变化,我
国文化建设还远远不能适应适应时代要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必须
9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
革。改革文化体制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推动文化创新,为人民
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不断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体制改革,明确提出了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任
务。从 2003 年 6 月开始在部分地区和文化单位开展试点改革。在此基础上,2005 年 12 月,
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文化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第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
重点,以创造生产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为目标,促进文化事业全面
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要牢固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进一步增强深化改革的自觉性和
坚定性,坚决冲破一切妨碍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做法和规
定,坚决革除一切影响文化发展的体制弊端。
第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
促使二者协调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政府主导的公共
文化服务体系。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根本任务是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努力
构建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
神食粮,体现人文关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文化需求。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要
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鼓励社会参与。在改革中贯彻“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
务”的方针,切实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社会效
益。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推动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
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途径。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根本任
务是繁荣市场,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发展经营性文化产
业,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
源的基础性作用,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
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运
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活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
传播体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在改革中贯彻“创新主体、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
的方针,调动社会力量发展文化产业,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 文化产业:是以“文化创意
”为核心,通过技术的介入和产业化的方式制造、营销不同形态的文化产品的行业。国家统计局将以下 8
类列为“文化产业”的范围:(1)新闻服务;(2)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3)广播、电视、电影服务;
(4)文化艺术服务;(5)网络文化服务;( 6)文化休闲娱乐服务;( 7)其他文化服务;( 8)文化用
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服务。通俗理解,业态就是具体经营形式。文化产业的业态包括: (1)书报刊
出版、印刷和发行业;(2)文化艺术业;(3)文物保护业;(4)广播电影、电视业;(5)文化娱乐业;
(6)体育;(7)摄影及扩印业;(8)园林业(包括公园、动植物园和自然保护区);(9)广告业。]
第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在关键环节上实现新突破 。
围绕解决主要矛盾,破解难点问题,着力在重塑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改善宏观管理、
健全政策法规、转变政府职能等关键环节上取得新的突破。加快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的
转企改制,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盘活国有文化资源上拿出新办法;打破传统的文化资源
和产品分配体制,在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上推出新成果;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善
各种配套政策,在加强宏观管理上获得新进展。要把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创新结合起来,
以改革促创新、促发展,推动文化观念、文化内容、文化形式、文化科技的全面进步。我国经
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文化领域的行业、单位的特性也不一样。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既要积极
又要稳妥。要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原则,加强组织领导,从实
际出发,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坚持试点先行,从点带面,分阶段分步骤地推进。
[相关讨 论素材:
10
案例 1:大 众文 化 “太 平盛 世” 下的 危机
镜头一 :芙 蓉姐 姐能 否承 载“ 行为 艺术 ”的 嬗变
  2005 年,在网络舞台上,第一个大红大紫的莫过于芙蓉姐姐了。年初,一个网名叫“芙蓉姐姐”的
女性,在网络上陡然窜红。她成名的诀窍是,不断地在水木清华 BBS 上张贴自己的生活照,同时以令人生
畏的激情,在网上发表了大量与玉照交相辉映的抒情文字。她那自我陶醉地扭动舞姿,做出风情状,颇有
“行为艺术”的味道,曾经每天都有 5000 以上的人同时在线等待有关她的图片、文字和视频!
镜头二 :“ 娱乐 传销 ”的 超级 女声
  2005 年度,湖南卫视这个电视娱乐中的“黑马”,再次风头出尽。不管赞誉还是贬损,“超级女声
”四个字,至少在中国的城市已经叫响,几乎无人不知超女。超级女声虽然早就拉下了帷幕,但其鸣远未
收兵,演出的舞台已经从演播室转向巡回演出,商业包装,娱乐炒作,“玉米”、“凉粉”、“笔迷”等
富有新型文化含义及特殊群体标志的词语火速流行,数以亿计的目光集中在那几个年轻女孩的身上,关
注程度空前绝后。
镜头三 :用 权谋 哲学 “烹 饪” 名著
  2005 年被誉为“原创长篇小说年”。12 月 8 日揭晓的第二届《当代》长篇小说 2005 年度最佳奖中,贾
平凹大悲无言的《秦腔》,余华十年磨一剑的《兄弟》(上)榜上有名。贾平凹和余华等老作家“还魂”,人
气固然很旺。和《水煮三国》

《麻辣水浒》

《孙悟空是个好员工》等畅销书相比,究竟是原创的新作有名, 还
是“烹饪”的名著影响更大,暂时还不好下结论。
镜头四 :“ 民间 国葬 ”演 艺界 明星
  2005 年 4 月 10 日,59 岁的著名电影导演陈逸飞在上海去世,引起社会关注; 8 月 18 日,著名小品
演员高秀敏因为心脏病发作,在家中去世,令喜爱她的观众愕然;8 月 30 日,演员傅彪去世,悼念的规
模远远超过了前者。9 月 1 日,傅彪的追悼会在八宝山殡仪馆举行,几千名群众自发来到现场。网上的悼念,
更是隆重之至,以至于谁不知道傅彪,会被当成“娱乐文盲”。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7 月 6 日,院士
黄昆走了,科学界扼腕,许多普通公众相当茫然:黄昆是谁?在科学界赫赫有名,在公众面前却是陌生
人。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原所长胡亚东说,不仅是黄昆,几乎所有科学家,特别是搞基础领域研究的都
会遇到这样的尴尬。
镜头五 :突 如其 来的 艺名 事件
2005 年 6 月 11 日晚,香港凤凰卫视首次披露了去世一周年的豫剧大师常香玉生前留下的一份声明,
称“将收回陈百玲对‘小香玉’这个艺名的继承权和使用权”。“声明”说,当初给孙女陈百玲起艺名叫
小香玉,意思是要求她把常派豫剧表演艺术继承和发展下去。“可是她从 1997 年开始,就不按照这个承
诺办事了”。祖母希望孙女经常上演《拷红》

《白蛇传》

《花木兰》,而“小香玉”却背离了豫剧传统剧目 ,
改演别的节目。尽管小香玉坚信自己没有违背继承和发扬豫剧的誓言,但祖母的声明,还是说明了一切。
镜头六 :从 今往 后的 端午 “祭 ”谁
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11 月 24 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
作”,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以韩国的胜利而告终。从今往后,端午节在世界上可能被“端午祭”所取
代,一字之差,其“法人代表”已经大相径庭,端午节那天,我们祭祀屈原的同时,恐怕还需要祭祀失
去了的文化遗产。与此同时,西方的圣诞节在中国已成为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日,情人节、愚人节甚至
万圣节都在以迅猛的速度与超强的普及率走进国人的生活。
镜头七 :恶 作剧 搞得 福娃 “变 脸”
2005 年 11 月 11 日晚,北京 2008 年奥运吉祥物出炉,五个可爱的福娃从此被赋予了生命,和中国人
民一起,大声向世界说出“北京欢迎你”。很快,五个可爱的奥运吉祥物“福娃”形象竟被网友篡改为各
种版本——“超女版福娃”、“灌篮高手版福娃”、“葫芦娃版福娃”、“小新版福娃”等,被篡改的“福
娃”竟然多达 22 个版本。中国网络上那些“文化刽子手”们,为了证明其存在,为了引起网友的关注,
不惜破坏代表整个民族、整个国家形象的文化产品,从“福娃”到中华民族象征的文化标志,被“动土”、
“涂鸦”后的网络扭曲产品比比皆是,触目痛心。
11
镜头八 :匹 夫是 否有 责
  对家庭负责、对族人负责、对国家和民族负责、为看不见摸不着的社会风气负责……这是古人肩上的 N
座大山。而今天,我们既没有为别人奉献的义务,也没有权利向别人索取,只能为自己负责。
《大学》开 篇
就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在今天成为镜花水月,顾炎武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和平时期更
像是一句空谈。于是,我们坚持不长大,看日本漫画,听 Twins,玩烟熏火燎式或想入非非式的游戏,穿
满身口袋的阔脚裤,口号是“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咄咄逼人的自由泛滥,让责任感处处失守。而
年方 10 岁的那一拨孩子,耳濡目染的是这一代人放任自流、无限延长的青春期,他们怎么会知道责任感
是何物呢?
镜头九 :孔 融的 无奈
  “孔融为什么让梨?”“是因为大梨里面有虫子。”那个固执而陈腐的孔融如果听到现在的孩子这样
回答,肯定气得从棺材里跳起来。是的,传统的道德范式正在流失。90 年代的孩子被教导:不劳动者不得
食。他们几乎从懂事开始就置身于竞争当中,天生就是达尔文主义者。三年级的孩子每周要上 40 节课,每
天要练 3 小时的琴,六年级的孩子每天做功课到深夜 12 点,初二的孩子课外还要参加数学竞赛、英语演
讲比赛、学生会竞选……他如何能够说:同学,第一名我不要,让给你吧?没人会感激孔融。只是,当整
个社会都开始认同“谦逊使人落后”这种工业文明的价值观的时候,中国古人那种曾有过的温润如玉的
人格魅力,也就湮没了。
镜头十 :大 禹的 “蜕 变”
我国古代洪水泛滥,大于潜心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老师把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讲给学生后,
提问学生为什么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有的学生竟然说,大禹肯定有婚外恋啊。这样的答案会让大家欲言
无语。曾几何时,我们社会的离婚潮、婚外情潮、官员包二奶潮、大学生的同居潮,青少年的早恋潮汹涌澎
湃。而今,现实社会灯红酒绿的夜总会、特色鲜明的洗头屋、改偷换面的按摩店令人浮想联翩。网络世界里
春光乍现的图片和视频比比皆是,以裸露为荣的“贱女孩”大有人在,各种色情通道百般诱惑,何等招
摇。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人性在蜕变,还是文化在蜕变。如果这样的问题回答不清楚,你就不能怪罪堪
为世范的大禹在孩子们的心灵中悄然发生“蜕变”。
案例 2:偶 像变 迁的 思考
谁没有过青春年华?谁在青春年少时没有过偶像崇拜?然而,在不同时代的青春话语里,偶像的含
义也是各不相同的。偶像伴随着一代代的人成长,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雷锋、陈景润、邓丽君,80 年代的
张海迪、老山英雄、三毛……这些名字已经成为不同时代难以磨灭的记忆。回顾中国社会近半个世纪以来偶
像的变迁,我们能够看到其中所折射的时代文化的巨大变化。
60 年代 英 雄辈 出的 激情 岁月
标志偶像:雷锋、保尔.柯察金、王进喜 ……
20 世纪 60 年代正是共和国早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年轻的新中国所面临的种种困难,决定了这将
是一个以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为号召的偶像年代。艰苦朴素、舍己为人、自力更生、献身国家是这一时期偶像
的共同特征,突出反映了共和国早期建设者的共同优秀品质。雷锋、保尔.柯察金、“铁人”王进喜、焦裕
禄、邱少云是这一时期偶像的代表。他们身上无私奉献、为国家牺牲小我、艰苦奋斗的精神感动了几代人,
成为几代中国人学习的榜样,并成为那个历史时代的标志。这个时期也是偶像的“黄金时代”,每一个偶
像的出现都会造成全民性的影响,其普及程度是后来的偶像们所不能企及的。它的盛况达到了这样的地步:
全国人民都在“雷锋精神”、“铁人精神”的感召下投身国家建设的洪流,年轻人都以研读《雷锋日记》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豪。
雷锋
近半个世纪前牺牲的一个普通士兵,作为一种精神或信仰的代名词已影响了整个中国达几十年之久。
1963 年 3 月 5 日,毛主席亲笔题词,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从此,雷锋成为整整几代人的学习榜样。
直到今天,每年的 3 月都是“学雷锋月”,佩戴红领巾的少先队员们会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以各种
行动去追寻雷锋的足迹。究竟什么是雷锋精神?在后来的雷锋教育中,雷锋精神已经被简化为一种无私奉
12
献、助人为乐的代表性符号,学习雷锋也就是意味着帮助他人,“做好事”。实际上雷锋在当时的含义并
不止这些,他被誉为“毛主席的好战士”,是一位把国家利益视为最高利益的人。“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
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
情。”爱憎分明、立场坚定、公而忘私、艰苦朴素,这都是在当时最受称赞的道德品质。
保尔·柯察 金
对于 40 岁以上的人来说,保尔是他们青少年时期心目中熠熠生辉的偶像。“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这
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
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终的时候,他就可以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
壮丽的事业——为全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段名言曾经被印在小学语文课本中,被当年的青年人记
在日记中,抄在小本子上,在无数的发言稿中激动地反复使用。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自 1942 年被介
绍到中国后,从 1952 年至 1995 年的 44 年间,共印刷出版 57 次,发行 250 多万册。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
在中国上映时也像小说一样轰动一时。保尔手握铁锨、头戴布琼尼军帽、大衣被风吹起的形象被无数的青年
人狂爱,那种狂热劲不亚于今天的追星族。保尔坚强的意志,保尔与冬尼娅小布尔乔亚式的恋情也曾成为
当时青年人渴求的时尚
70 年代 精 神解 放后 的饥 渴选 择
标志偶像:陈景润 邓丽君 ……
20 世纪 70 年代,除了继承 60 年代已有的偶像之外,并没有增加多少新人物。但 70 年代的末期却是
一个孕育着变化的时期,一些新的气象悄悄出现。一是整个社会萌生了对科学的崇敬。刚经过“文革”浩
劫的中国,科学技术、文化教育都处于百业凋敝的可悲境地。在这样的情况下,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
”的陈景润就成为国人民族振兴愿望的一个投射对象。一篇《歌德巴赫猜想》激发了全国人民尤其是年轻人
对于科学的无比热情。另一个新鲜的面孔就是来自台湾的邓丽君。她的歌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斥为“靡
靡之音”,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年轻人对她的喜爱。她的歌曲因为对个人情感的细腻表达而赢得了青睐。她
差不多是大陆第一个完全来自民间的、非官方确立的娱乐偶像。严格来讲,陈景润和邓丽君的影响都是起
自 70 年代末,但贯穿了整个 80 年代的。
陈景润
1978 年,邓小平首次提出“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同一年,《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同时转载 了
《人民文学》上的报告文学——徐迟的《歌德巴赫猜想》。这篇文章使数亿普通百姓知道了“自然科学的皇 后
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也知道了陈景润是全世界离那颗明
珠最近的人。 这篇文章迅速唤起了中国人的科学意识,也使这一“猜想”成为当代中国最出名的一道数
学题。这曾是一个举世震惊的奇迹:屈居于六平方米小屋的陈景润,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
用一支笔,几麻袋的草稿纸,居然攻克了世界著名的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 (1+2),取得国际
领先的成果。这一成果在国际上被誉为“陈氏定理”,受到广泛引用。“哥德巴赫猜想”这个枯燥的术语
随着陈景润的故事成为青年人精神的巅峰,陈景润成为七八十年代年轻人最崇敬的人物之一,“向科学
进军”也成为那个时代最鼓舞人心的口号。它所造成的影响之一,是后来的许多孩子在被问到“长大后做
什么时”都会铿锵有力地回答“当科学家”。陈景润身上所表现出的对于科学的投入、执着、严谨以及爱国
主义的激情,使经历了“文革”动荡的国人深受感染,更深刻地感受到了科学的价值和魅力。在偶像的感
召下,许多年轻人怀着科技报国的激情,投身科学研究的领域。
邓丽君
有一种说法是“凡有华人处,便有人能吟唱邓丽君歌”。这或许是一种夸张,但邓丽君的《甜蜜蜜》 、
《月亮代表我的心》

《恰似你的温柔》

《小城故事》等等脍炙人口的歌曲,却几乎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
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时候,邓丽君的歌曲是一种具有颠覆效果的符号。她那清甜圆润、缠绵柔情的
歌声,让大陆听惯了激昂高亢的革命歌曲的年轻人耳目一新。长期以来,整个社会的歌曲都是以表达集体
主义、革命主义情感为要义的;人们是第一次从邓丽君那里知道,还有这种可以倾诉个人情感、带着微微
颓废和忧伤的旋律存在。温柔与忆旧,是很多人生命情调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以邓丽君为代表的港台流行
13
歌曲迎合了当时人们对于集体主义的厌倦,以及对个体生活的向往,从而迅速在年轻人当中广泛流传。无
疑,它也同时遭到了权威们的大面积抨击,被斥为“靡靡之音”。这是一个酝酿着变革的时代,在新与旧
的冲突矛盾中,邓丽君的歌曲算得上是一个带有变革色彩的符号。邓丽君也可能是大陆最早的娱乐偶像,
这表现在年轻人对于其装扮的模仿上。当年轻的女孩还穿着“文革”年代千篇一律的绿军装,留着妹妹头
的时候,邓丽君的一头卷发、鲜艳的衣裙必定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80 年代 从 单一 走向 多元
标志偶像:张海迪 中国女排 朦胧诗人 港台明星 ……
这是一个春回大地的年代,仿佛一夜之间,万物复苏,蓬勃生长。偶像也一样,这个时期的偶像如同
雨后春笋,从社会的各行各业冒出来,令人应接不暇。上世纪 80 年代的偶像,可以清晰地分为两种类别:
一种是传统的社会道德楷模。他们当中有身残志坚的“中国保尔”张海迪,救火牺牲的少年英雄赖宁,还
有为救掉进粪坑的大爷而牺牲的张华。这些偶像,以他们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继续成为大众景仰和学习的
对象。另一类偶像则是在各行各业取得辉煌成就的成功人士。在体育界,中国女排以“五连冠”为中国人
找回了自信和骄傲,成为万众仰慕的焦点;在文学界,顾城、北岛、舒婷等诗人成为无数文学青年心目中
的英雄。同时,来自港台的金庸、三毛、琼瑶也在内地产生了一大批“迷”和跟随者。港台娱乐明星也在这
一时期大量涌入内地,使国人形成了早期的明星崇拜:1983 年香港无线的《射雕英雄传》让国人记住了那
个惟妙惟肖的黄蓉——翁美玲;一部《上海滩》奠定了周润发的天王地位;日本的《血疑》带来了山口百惠。
这个时期的港台歌星则有 BEYOND、张雨生、费翔以及以一曲《我的中国心》传唱大江南北的张明敏等等。与
六七十年代相比,80 年代的“偶像”概念更加宽泛:它越出了传统学习型偶像的范围,增加了爱慕型的
偶像。还有一种说法是,过去的英雄人物是生产型偶像,而现在出现了消费型的偶像——娱乐明星。另外
一个特征是,偶像的作用不再像昔日那样一呼百应,全民崇拜。从这一时期开始,偶像已经走向多元化。
张海迪
20 世纪 80 年代,张海迪这个光辉的名字,在神州大地上到处传扬。这位三分之二躯体失去知觉而不
向命运屈服的姑娘,这位“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零一次地爬起来”的勇士,这位以缩短自己的生
命来延续他人生命的时代楷模,感动了整个社会的人心。被誉为“中国保尔”的张海迪,从 5 岁起高位截
瘫,胸以下都失去了知觉,但几十年来,她学医救人、写小说、画油画、拍电视、唱歌、读硕士…一系列常人
都无法做到的事情,张海迪做到了。聪慧的头脑,灿烂的笑容,坚韧与激情——正是张海迪不甘心命运的
摆布,在逆境中崛起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一代代的青年,并成为他们战胜逆境的激励力量。张海迪在人
生道路上所遇到的升学、就业、理想、前途等困难和矛盾,正是许许多多青年人所真实面临着的。因此张海
迪作为偶像有着巨大的社会意义,她鼓舞了整整几代中国青年去努力、去奋斗,去战胜困境。在娱乐明星
充斥的今天,张海迪已被不少年轻人遗忘。但张海迪的精神无疑是具有永恒的启示作用和榜样价值的,因
为她探索了人类反抗困苦命运所能达到的限度。如果说苦难是人类面临的永恒主题,那么张海迪精神所代
表的就是人类在陷入困境时最有力的自我救赎之道。
中国女 排
从 1981 年到 1986 年,中国女排创下的世界排球史上第一个“五连冠”,成为整个 80 年代中国社会
奋斗激情的集中体现,崇高而朴实的“女排精神”激荡了整整一代人的灵魂。“学习女排、振兴中华”成
为口号,在全社会掀起了一股学习中国女排的热潮。女排精神可以概括为“拼搏”二字。袁伟民一以贯之
强调的永不言败的女排精神,铸就了一代打球做人的典范。从亚洲第三到五连冠,女排所贯彻的那种任何
时候都不遗余力、兢兢业业,任何时候都一往无前的精神,成为战无不胜的法宝。在中国刚刚开始试探着
向世界打开国门的时刻,在中国人陡然意识到自己与世界的差距而变得失落和彷徨时,女排的奋力拼搏
和辉煌成就,向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崛起的信心和能力。实力、拼搏、一往无前、永不言败,这让众多中国
人猛然醒悟:原来我们也可以这样去追赶别人,超越别人。女排精神已成为一个熠熠生辉的符号,它带给
国人的精神激励和示范效应已远远超越了体育范畴,成为全民族的精神财富。
朦胧诗 人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
14
明”……当年朦胧诗人的诗歌名篇像荒原上的野火,在青年学子们中间席卷而过。他们以深邃的反思和痛
彻心腑的呐喊道出了一个时代的精神,也点燃了无数青年心中的文学圣火。朦胧诗与当年的新诗潮运动,
在青年人当中的影响,已经超出了诗歌与文学的领域,它从形式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上都冲破了旧有的
传统,以一种全新新的探索,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当时朦胧诗派的年轻诗人群体,北岛、舒婷、顾城、
杨炼、江河、……成为 80 年代思想文化复兴时期的年轻人心目中的偶像。80 年代是一个充满迷惘的年代。刚
刚从“十年浩劫”中走出来的国人,不知道前方的道路究竟在哪里。于是,人们选择了文学。通过文学,
人们反思过去的深重灾难,探求未来的光明道路。朦胧诗派、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整整一代人在文学中
寻求答案,“文学青年”成为一个最骄傲和时髦的词汇。他们在文学中倾诉忧伤、抚慰伤口;也在文学中
重新探求人性的真、善、美,寻找民族与国家振兴的希望。那是一个“文学”二字重逾千金的年代。
90 年代  流行 时代 的文 化符 号
标志偶像:罗大佑 崔健 王朔 周星驰 王菲 ……
上世纪 90 年代的中国社会走向更加多元化。这一时期每个偶像持续的时间越来越短,往往是“各领
风骚两三年”,变换非常迅速。上世纪 80 年代末、90 年代早期,在思想解放浪潮下,社会文化的叛逆者成
为年轻人崇拜的对象。罗大佑和崔健是早期的叛逆者,他们早在上世纪 80 年代就已经以“愤怒青年”的
形象对现实社会发出了批判的声音,表达对时代的清醒思考,因此很快成为年轻人心目中的偶像。同时他
们也是整整一代青年人在充满向往与迷惘的成长岁月中难以磨灭的印记。一个简单的例子是,绝大多数
30 多岁的人,今天去唱卡拉 OK 时仍然必点这两个人的歌曲。而自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社会文化进入
了一个颠覆传统与精英主义、消解一切深度和意义的“无厘头”时代。在这个时代,周星驰和王朔成为叛
逆的英雄,他们以嘲弄一切正经事物、调侃一切权威和正统的游戏态度成为了青年的新偶像。在满足了物
质生活的需求之后,世俗化、大众化的文化消费取代了过去有思想深度的文化形式。青少年的偶像主要是
来自港台的娱乐明星,张国荣、梅艳芳、王菲、四大天王、周杰伦、F4 等等,娱乐明星通过各种媒体占据了
青少年的眼球和感官。另一种趋向则是对“实用型”偶像的崇拜。在今天的青少年中,说自己崇拜比尔·
盖茨的人比比皆是。在实用主义泛滥的上世纪 90 年代,对于成功、财富的向往使一大批知识英雄、企业家
成为青年的新偶像。属于同龄人的 80 后作家也成为年轻人心中新的偶像。韩寒、郭敬明等人成为文学领域
的明星。
罗大佑
准确地说,罗大佑在上世纪 80 年代后期已经进入大陆青年的视线,但绝大多数人是在 1990 年内地
有了引进版之后才逐渐接触到罗大佑的。二十多年中,罗大佑用他的独立和冷静记录下这个社会的脉络,
被尊为“流行音乐教父”。一袭黑衣、遮住半个脸的墨镜和一头长长的卷发,是罗大佑最鲜明的外在形象。
他早期最具批判色彩与人文精神的《之乎者也》

《青春舞曲》

《家》等作品,使他在一夕之间成为年轻人 心
目中的叛逆偶像,留下了“愤怒青年”的形象。而上世纪 90 年代正是罗大佑的情歌时代,《恋曲 1990》 、
《光阴的故事》

《明天会更好》

《穿过你的黑发我的手》在大学校园广为传唱,感染了无数出生于上世纪 六
七十年代的年轻人。罗大佑的歌给人一种生命的认证感,他的愤怒、他的温柔,会让人感觉到都在自己的
生活当中发现过,深深地感受过。它让人抒情,也发人深省,听罗大佑的歌,人们就像在迷茫而欢乐的灵
魂深处聆听到了一个清醒而嘲弄的声音。他成为整整一代人心目中的青春印记。
崔健
1986 年,在北京 工人体育馆,当他穿一件长褂子,身背一把破吉他,两裤脚一高一低地蹦上舞台
时,台下的观众还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音乐起处,崔健唱出了“我曾经问个不休/你何时跟我走……
”时,台下变得静悄悄。十分钟后歌曲结束时,在热烈的欢呼和掌声中,中国第一位摇滚歌星诞生了。这
个场景在多年后仍然为人所津津乐道。被誉为“中国摇滚第一人”、“摇滚教父”的崔健,从此开始了中
国的摇滚长征。
《新长征路上的摇滚》

《解决》

《红旗下的蛋》等一系列作品使国人接受了摇滚精神的最初 洗
礼,表达了一种极端个性与独立的文化反叛,使崔健成为一代青年的精神偶像。在今天看来,《一无所有》
里表达的情绪恰恰吻合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心态——那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旧的观念正被一步步打破 ,
而新的观念和价值体系尚未建立,那代人的精神好像被洗劫一空,“一无所有”是上世纪 80 年代青年茫
15
然无助的最好写照。崔健的音乐和歌曲唱出了在极速变化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下成长的年轻一代的彷徨、
对真实和人性解放的渴望。
周星驰
1997 年《大话西游》首次播出时,遭到了一片冷落。没有人能看懂其中乱七八糟的线索、无厘头的对话
和表演。还在内地被评为当年的“十大最差引进片”之一。而在 2000 年,这部被冷落了几年的片子通过网
络传播、人际传播、盗版 DVD 等方式率先在年轻人中传播开来,在全国的大学校园内迅速火热起来。大学生
们彼此询问看过多少遍《大话西游》,并以使用《大话西游》的经典对白为乐:“你真是唐僧”,I 服了
You!”,“曾经有一段真挚的感情摆在我的面前……”这些古怪的句子成为年轻人彼此认可身份的暗语 ,
如同“天龙盖地虎”一般,如果你不懂,必然会产生被抛弃到时代洪流之外的恐慌。周星驰或许不能称为
偶像,因为他一直是一个“搞笑”的小人物角色,与传统的偶像形象相差太远。人们喜欢周星驰,是因为
他把世间的一切都可以拿来开玩笑,生活的种种尴尬和无奈在他的一句“我 Kao”声中消解。然而,在种
种笑掉大牙的桥段后面,他还表达了小人物的辛酸、真诚和无奈。2001 年 5 月,主演《大话西游》的周星驰,
在北京大学礼堂受到青年学生英雄式的欢迎。这是大众文化胜利的又一个标志。
结语
有人说现在是一个偶像缺失的年代。在媚俗的大众文化和商业利益的推动下,“消费型”的娱乐偶像
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流。不需要反思、不需要追问、不需要价值和意义,仅仅是消费形式本身,如同水面的浮
沫,却成为流行文化最重要的特征。这样的现状,使经历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们感叹今天精神的平庸
化和偶像的缺失。那些精神偶像熠熠闪光的日子,那些化崇拜为力量努力进取的日子,那些为寻找思想的
答案而苦苦追寻的日子,都随着昔日的偶像一去不复返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从今天青少年当中最流
行的偶像来看,大都是来自港台的娱乐明星。这些偶像固然有许多过人之处值得学习,但太单一类型的偶
像崇拜,无疑会带来深层的精神贫血。一代青年一代偶像,什么样的偶像最终也会影响到什么样的青年。
偶像的命运该何去何从,需要我们自己给出答案。
新世纪之初,应该是我们青年人慎重遴选偶像的时候了。因为正是在一个力求科学发展,和谐构建的
社会里,那些充满震撼的事实一再促使我们思索。陈水扁的阴险与狡诈,连战的坦荡与热忱;藏独分子打、
砸、抢、杀的豺狼般的面目,巴黎捍卫奥运圣火的残疾姑娘金晶天使般的笑容;丧尽良心、为利而无视消费
者生命,生产有毒奶粉的“三鹿”老总,无私奉献、不惧危险、救死扶伤冲在抗击“非典”最前线的院士
钟南山;一腐具腐,纷纷落马的陈良宇集团,众志成城,抗击雪灾的英雄团体;官商勾结、坑民害民的临
汾干部,英雄遍地,感天动地的汶川废墟;厚颜无耻大摆“艳照门”的陈冠希,德艺双馨,唱响世界的
刘欢;中国男足奥运赛场的无德无能,中国男篮诸多赛事的为国力拼;刘翔的忧伤,郭晶晶的雍容;“
芙蓉”矫揉造作的卖弄,航天员们义无反顾的神勇;萨科奇发表反华言论时的无知,胡锦涛宣布北京奥
运会开幕时的自信;布什讨论应对金融危机时的焦躁,温家宝慰问灾区人民时的镇定……实践证明,只
有那些能体现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激励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的时代偶像,才是我们
的时代急需,才是勉励和教育青年人的最好榜样。]
小结: 略

16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