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5

第四 章 社 会主 义改 造理 论

回顾提问: 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组织教学: 本讲涵盖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社
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重点是第二部分。
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 主主义社 会是一个 过渡性的 社会
毛泽东指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
革命阶段的开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
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
(1)经济方面,由于新民主主义三大经济纲领的实施,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占有制
度被彻底摧毁,官僚资本被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所没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
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形成了新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
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
家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形成:没收官僚资本;解放区原有的公营经
济;对英美等国在大陆留下的 1000 多家企业,分别采取管制、征购、征用、代管等措施逐步收归国有)其
中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劳动人民的集体经济,包括生产、消费、信用等方面,它
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
济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之间发生合作关系的新型经济成分,如公私合营经济。它是私人资
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所以,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
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其中,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掌握了主要经济
命脉,居于领导地位。而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体的个体经济,则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 ,
约占当时全国经济总量的 80%。新民主主义社会要继续向前发展,就要不断扩大国营经济,
同时逐步将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改变为社会主义经济,使社会主义经济逐步成为我国
的经济基础。
(2)政治方面,新民主主义国家实行的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
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和以工农联盟为基础,是新民主
主义社会政治方面的社会主义因素,从政治上保障着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 。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代表人物,同工人阶级及其他劳动
人民一样,参加国家管理。然而,人民手里有强大的国家机器,不怕少数民族资产阶级造
反。无产阶级可以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采取适当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建
立和发展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进行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3)文化方面,新民主主义国家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即民族
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新民主主义文化中的社会主义因素,规定着
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同时,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不仅大量存在而且继续影响着广
大群众,这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文化方面的非社会主义因素。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
可见,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资本主义的因素。社会主义
因素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文化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
的比重。由于社会主义因素的优越性和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
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和
改造。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因素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限制与反限制、改造与反改造的
斗争。这种矛盾斗争必然促使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逐步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因此,新民主
1
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并要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
会的具有过渡性质的社会形态。它是我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
不可或缺的中介和桥梁。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又规定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新民主
主义社会建立的初期,中国面临着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和斗争。既有民主革命时期遗留的
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这两对旧矛盾,又有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
等新矛盾。建国后头三年,国内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中国人民同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地主阶级
的矛盾,党的主要任务是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
的人民政权(主要是继续推进解放战争、开展土地改革、剿匪反霸、镇压反革命、恢复国民经济、抗美援
朝)。
[相关资 料链接:
建国 初期 严峻 的财 政经 济状 况
建国初期,国际国内形势是错综复杂的。在国内,解放战争并未结束。除台湾外,沿海岛屿还有舟山、
马祖、金门、海南尚待解放;在大陆上,两广和西南的云、贵、川以及新疆、西藏都在国民党的统治下。解放
战争的继续进行以及抗美援朝,使得军费成了相当大的负担。
国民党政府遗留下了几百万军政人员,到 1950 年最高峰时,这些俘虏达到 550 万人,加上国民党政
府的 350 万公职人员,共计 900 万人。他们是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因此,对他们采取了包下来的政策。这
需要政府的大批开支。
旧中国的工业和农业都极其落后。从 1937 年到 1949 年,经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国民经济遭到极
大的破坏,新中国建立时,工农业生产远没有达到战前的水平。从农业来看,抗日战争以前全国粮食的最
高产量为 2800 亿斤,而 1949 年大约只有 2240 亿斤。1950 年计划增产 100 亿斤,距离战前最高水平还差
很远。棉花生产的情况更坏,只有战前的一半左右。当时农村每人每年的收入约 400 斤粮食,需要向国家
缴纳 80 斤公粮,这个负担是相当重的。1949 年我国现代工业只占工农业总产值的 17%,主要产品同历史
最高年产量比较,煤减少 48%,铁减少 86%,钢减少 83%,棉纺织品减少 25%以上。由于农业生产没有恢复,
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部门连维持正常的生产都很困难。而且早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就出现了空前的恶
性通货膨胀,导致建国前后的市场极为混乱。以上海为例,解放初与解放战争前相比,物价上涨高达 200
倍,城乡人民购买力低下,商品卖不出去,使工业受到极大的影响,大批工人失业。
交通运输亟待恢复。当时全国有铁路 2 万多公里,除了东北(占 40%左右)因解放较早得到恢复外,
关内的铁路尚在逐步恢复之中。航运可供使用的船只很少,大都是吨位小的沿海、内河轮船,许多海轮被
国民党胁迫到台湾或香港。
工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商品流通不畅,这就影响了国家财政收入。当时农村担负国家财政收入的
41.4%,城市担负 38.9%。而实际上许多税收,如盐税、货物税、屠宰税等,很大一部分还要转嫁到农民身
上。国家企业收入只占财政收入的 17.1%。以上三项财政收入不够国家庞大的财政支出,就产生了财政赤
字,为解燃眉之急就要大量发行公债和增发货币。在编制 1950 年国家预算时,财政支出的 82%靠各种税收,
7%靠公债,其他就得靠增发货币(这会助长物价上涨)。
解放初期水旱天灾相当严重。全国有 1.2 亿亩耕地、4000 万人受灾,对这些灾民,人民政府不能置之
不顾,必须采取紧急救济和生产自救等措施,这也要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
民族资产阶级中的一些人,看不起共产党,认为这些“土包子”只会打仗,不懂经济;能够治农村 ,
管不好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有人说:“共产党军事 100 分,政治 80 分,经济是 0 分。”一些投机商公然
和政府较量,投机倒把、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牟取暴利。
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与扰乱,也是造成经济困难的重要原因。当时沿海港口的海运极为困
难,南方许多岛屿还被国民党军队所盘踞,对外贸易主要是与苏联及东欧国家进行。许多我们需要的物资
无法取得。
2
形势确实是严峻的。国内外的敌对势力总是盼望着共产党失败,他们说:“共产党马上得天下,不能
马上治天下。”有些民主人士也担心共产党缺乏经验,治理不好国家。全国人民并没有被困难所吓倒,毛
泽东说:“我们面前的困难是有的,而且是很多的,但是,我们确信一切困难都将被全国人民的英勇奋
斗所战胜。”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领导下,全国人民意气风发地投身于经济建设之中。从 1949 到 1952 年,
各项工作进展顺利,从根本上扭转了国民党政府留下来的混乱局面。实现了政治、经济、社会的稳定。许多
生产项目取得超过预期的成就,国民经济的恢复提前实现了。
“银元” 和“ 米棉 ”之 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面临着一个极其严重的社会问题,即市场不稳,物价飞涨,
这严重影响着社会秩序和人民政权的巩固(由于战争破坏了生产、自然灾害造成物资匮乏,加上人民政府
为了应对军费、公务人员开支、救灾、基础设施恢复重建等形成的巨大财政赤字不得不临时增发钞票,特别
是一大批投机资本的操纵,导致物价不断上涨。从 1949 年 4 月到 1950 年 2 月,全国就出现了四次大规模
涨价风潮。上海批发物价上涨总计达 20 倍。)。为了制止由于投机资本操纵而加剧的市场混乱,稳定物价,
毛泽东领导党和人民政府,依靠国营经济的力量和老区人民的支持,果断采取有力的经济措施和必要的
行政手段,相继组织了同投机资本作斗争的两次大的“战役”。
首先是“银元之战”。各大城市军管部门和人民政府,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明令严禁金条、银元、外币
在市场上自由流通,一律由人民银行挂牌收兑,规定人民币为唯一合法货币。投机商对此禁令置若罔闻,
继续扰乱金融市场。在上海,投机资本家甚至扬言,解放军进得了上海,人民币进不了上海。经中央批准,
1949 年 6 月 10 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出动军警查封了金银投机大本营“证券大楼”,逮捕法办首要投机
分子 238 名,沉重打击了破坏金融的非法活动,巩固了人民币的地位,对稳定市场起到了重要作用。
“银元之战”之后,投机资本家并不甘心认输。他们认为“银元之战”是人民政府靠政治力量取胜的,
又将投机目标转向粮食、棉纱、棉布、煤炭市场。在他们的哄抬下,全国物价一日三涨,上海涨价尤甚。这时
国民党特务叫嚣:“只要控制了‘两白一黑’(大米、棉纱、煤炭),就能置上海于死地。”
面对投机商人的猖獗活动,毛泽东领导的中央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平抑物价的工作。经过周密的调查研
究,批示以陈云同志为首的中财委,依靠刚刚建立起来的强大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在全国范围内调动
和集中足够的粮食、棉纱、棉布等重要物资,选择适当机集中抛售,给投机商人以毁灭性打击。中央人民政
府从 11 月 15 日至 30 日,每日从东北调动 1000 万至 1200 万斤粮食入关,加紧华中棉花东运,把陇海沿
线积压的纱布运至西安。在此期间,天津、上海、西安等大城市都准备了足够抛售的粮食、棉布、棉纱等物品。
经过周密布置和充分准备后,选择市场物价达到高峰之机,于 11 月 25 日在全国各大城市统一行动,集
中抛售。大量物资涌入市场,使投机资本家措手不及,吞食不下,26 日市场物价立即下降。连续抛售 10 天
后,粮、棉等商品价格猛跌 30%到 40%。投机商人哄抬物价的阴谋破灭竟相抛售存货,但是市场已经饱和,
愈抛愈贱,愈是不易脱手。不少投机商人是借高利贷抢购囤积的,结果不仅所囤货物亏本,而且还要付出
很高的利息,两面挨耳光。其中许多投机商因亏损过多不得不宣告破产。
建国 初的 三大 运动
建国初,党和人民开展的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运动,有力地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抗美 援朝 。1950 年 6 月 25 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公开武装援助南朝鲜,干涉朝鲜内政。并派第七
舰队开进台湾海峡,侵占我国领土台湾,威胁新中国。美国不顾我国的警告和全世界人民的反对,操纵联
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纠集英法等 16 国组成侵略朝鲜的“联合国军”,以美国驻远东军队总司令麦克阿
瑟为总指挥,扩大朝鲜战争。起初,朝鲜人民军在战场上胜利推进,将敌军压缩在洛东江东南只占朝鲜面
积 8%的地域内。但党中央还是对形势作了最坏的估计,组织东北边防军并做好战前准备。9 月 15 日,美军
以优势兵力在朝鲜中部的仁川登陆,扭转了不利战局。30 日,南朝鲜军队越过三八线北上。美军向朝鲜民
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其无条件投降。与此同时,战火有烧到我国边境的趋势,美军队多
次轰炸扫射东北边境城乡,炮击我国商船。在这种严重形势下,周恩来代表我国政府庄严宣告:“中国人
民热爱和平,但是为了保卫和平,从不也永不害怕反抗侵略战争。中国人民绝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
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10 月 3 日又通过印度驻华大使转告美国:我国主
3
张朝鲜问题和平解决,侵略军队必须撤退。如果美军越过三八线扩大战争,我们不能坐视不顾,我们要管。
但美国政府错误地估计了形势,认为中国的警告是“虚声恫吓”,根本不敢出兵与其交战。下令美军大举
越过三八线,把战火烧到了中朝边境的鸭绿江畔。10 月 1 号,毛泽东收到金日成首相和朴宪永外相的联名
求援急电。党中央决定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将东北边防军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任命彭德怀为司令员兼
政委,于 10 月 19 日隐蔽入朝,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10 月 25 日打响第一仗,开始了伟大的抗美援朝
战争。中朝军队在装备差、供应不足、气候严寒、敌机狂轰滥炸等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战
斗。后来,中国内地部队作为志愿军的后备力量轮番入朝作战,得到苏联援助的志愿军空军也开始参战,
后勤运输得到加强,终于使这场战争以中朝军队和人民的胜利而结束。中朝军队经过三年浴血奋战,共歼
敌 109 万人,其中美军 39 万多人,击毁击落敌机 1.2 万多架,迫使美军三易统率。美国人当时使用了除
原子弹以外的所有现代化武器(包括毒气、细菌)都不能挽救其败局。1953 年,美军不得不在停战协定上
签字。当时担任“联合国军”总司令的克拉克后来回忆说:“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
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
朝鲜战争期间,我国国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全国人民以实际行动支援前线,大批青年
参军参战,捐款价值相当于 3710 架战斗机。广大人民因抗美援朝激发起来的爱国热情,成为恢复和发展
国民经济的强大动力。在这场新中国与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之间进行的国力悬殊的较量中,中国
人民充分显示了不畏强暴、威武不屈、敢于斗争的民族精神。为了夺取战争的胜利,我国也付出了沉重的代
价,消耗各种物资 560 多万吨,开支战费 60 亿元人民币。志愿军牺牲和光荣负伤的达 36 万多人,其中牺
牲的团以上干部就有 200 多人,烈士中有黄继光、邱少云、毛岸英等。抗美援朝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
的侵略战争政策,保卫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强烈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自豪感,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留
下的软弱可欺的形象,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也为我国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
造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土地 改革 。1950 年 6 月,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土改的基本目的和基
本方针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
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在政策上把过去征收富农的多余土地和财产的规定,改为保存
富农经济,使富农在土改中处于中立地位,保证土改顺利进行。在人民政权已经在全国建立的条件下,强
调土地改革要有领导、有计划、有秩序地进行。必须贯彻土改的总路线和总政策,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
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为了加强领导,各地在训练大批干部
的基础上,每年组织 30 万以上的土改工作团,深入农村发动群众,搞好土改运动。从 1950 年冬天到 1953
年春,党和人民在新解放区农村分三批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全国 3 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包
括老解放区农民在内)无偿地分得了 4660 多万公顷土地和大量生产资料,每年免交地租达 350 亿公斤粮
食。这次土地改革运动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搞得最好的一次土改运动。彻底摧毁了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
有制,挖掉了我们民族贫困的最后一条根子,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
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的恢复,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政权,为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
造创造了有利条件。
镇压 反革 命。国民党在大陆残留了一大批反革命分子,他们不甘心失败,继续进行破坏捣乱。特别是
在朝鲜战争爆发后,反革命活动更加猖狂。他们叫嚷“第三次世界大战马上爆发”,认为蒋介石“反攻大
陆”的时机已到,“美军即将登陆”,有的还制作了青天白日旗,妄图里应外合,迎接美蒋卷土重来。他
们造谣惑众,刺探情报,破坏铁路、厂矿、抢劫财物,残杀干部和群众,甚至组织反革命地下军,组织武
装暴乱,袭击、围攻区、乡政府,以致攻打县城。从 1950 年春天到秋天的半年多时间里,新解放区就有近 4
万名干部和群众被杀害。更触目惊心的是,美国间谍分子秘密绘制体天安门地形图,企图在 1950 年国庆
节时,用迫击炮轰击天安门,谋害党和国家领导人。此事在 9 月 26 日被我公安机关破获,才未能得逞。鉴
于此,从 1950 年 10 月到 1951 年 10 月,党和人民开展了全国性的镇压反革命运动,共杀、关、管各类反革
命分子 300 万人,国内社会秩序出现了空前安定的局面。]
随着土地改革等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基本完成,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已经解决 。
4
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党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表
现为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农
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既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也可以被引导走向社会主义,其本
身并不代表一种独立的发展方向。因此,这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及其与之相联系的三种基
本的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就集中表现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资产阶级和工人
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
内的主要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这一时期的民族
资产阶级仍然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既有剥削工人的一面,又有接受工人阶级及其政
党领导的一面。因此,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也具有两重性,既有剥削者与被剥
削者的阶级利益相互对立的对抗性的一面,又有相互合作、具有相同利益的非对抗性的一
面。对于工人阶级和社会主义革命来说,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剥削阶级是被消灭的对象 ,
作为可以接受共产党和工人阶级领导的社会力量,又是团结和改造的对象。
由于近百年来西方列强的侵略以及国内连年不断的战争的破坏,旧中国的社会生产力
发展水平极为落后,经济基础十分薄弱。新中国成立时,我党从国民党手中接收下来的是
一个一穷二白、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工农业产能力底下,几乎没什么现代工业。因此,尽快
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使中国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迅速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就成了党和
国家工作的中心任务。而要实现这个中心任务,必然要对落后的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和资
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二)党在 过渡时期 的总路线
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何时过渡?怎样过渡?毛泽东和党的其他领
导人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过渡,到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从彻底完
成民主革命起即逐步过渡的发展变化过程。
1、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
会主义国家”即“两个转变”同时并举的思想。在此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 毛
泽东提出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全国胜利后,大约还需要经过 10 年、15 年或 20 年再向
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在 1951 年前后,党内大体形成了先用三个五年计划搞工业化建设,
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识。即在过渡的时间上,认为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新民主主义建设阶
段,一般估计为 15 年到 20 年时间;在转变条件上,认为只有实现了国家工业化,才能实
现私营工业国有化和农业集体化;在过渡的步骤和方式上,认为当工业发展了、国营经济
壮大了的时候,就可以进一步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 经过建
国后三年的努力,我国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下来的任务,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得到巩
固,社会主义经济成份的比重日益增加,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日益加强,国内各项事业和
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了胜利。这不仅为经济建设和开展其他各项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也为
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条件。在上述情况下,1952 年 9 月 24 日,毛泽东在讨论“
一五”计划的方针和任务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上讲了一段话,大意是:从现在开始要用 10
年到 15 年的时间,随着社会主义因素的不断增加,一步一步地逐渐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
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而不是等到 10 年或 15 年以后再采取突变的方针向社会主义过渡。 中
共中央在毛泽东同志多次论述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以后,很快接受了这一新观点。1953 年 6
月 15 日,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讨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农业手工业的改造问题。会
议在毛泽东发言提纲的基础上,第一次对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的内容作了比较完整的
表述,并开始作为党的总路线正式向下传达。1953 年 12 月,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拟订,经毛
泽东修改和中共中央批准的文件《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
5
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对总路线作了更为完整的正
式表述,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
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
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称
“一化三改”。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工业化,一个是三大
改造。当时把工业化称为主体,把三大改造称为两翼(一翼是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的改造 ,
一翼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这条总路线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要
求改变国家落后面貌,实现国家富强的强烈愿望。是一条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社会
主义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反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客观规律,反映了中国历
史发展的必然。
3、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必然性和可能性:
A.必然性:
第一,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 建国后,经过三
年的努力,我国的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工农业产品的产量达到或超过历史最好水平。但我
国仍然是个落后的农业国,现代工业在工农业总产量中只占 15%左右,主要工业产品的产
量同当时的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另外,工业布局不合理,许多工业部门还
是空白;教育、科学、文化也很落后。一部中国近代史用血的事实告诉我们,要使我国自立
于世界民族之林,不因落后而挨打,就必须加速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只有这样,才能从根
本上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状况,更快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国防力量,使全国人民共同
富裕起来,使人民民主专政更加巩固,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更好地显示出来。落后的工业
状况,是与人民民主政权不相适应的。人民民主政权决不能长期以这种落后的工业作为它
的物质基础,因为在这种落后的工业基础上,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政权,不可能完成
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经济建设的任务,而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社会主义
的经济基础也难以巩固。因此,必须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第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以解放生产力 ,
迅速推进国家工业化的迫切需要。新中国建立后,由于当时工业不发达,国家需要利用资
本主义经济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同时限制其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方面,这就使
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之间发生了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在私营企业和国家各项经
济政策之间,在私营经济和国营经济之间,以及私营企业内部资本家与职工之间有着明显
的利益冲突。(如,资本主义企业与国营企业争夺原料、市场;它们追逐利益形成的生产无政府状态破
坏国家计划;它们剥削工人的一面使工人阶级的劳动积极性受到限制,导致生产率低下;它们的工业资
本比重小,又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依靠它本身的力量无法有力地推进工业化的发展,而且生产设备和技
术远远落后于国营企业,产品质量差、成本高、浪费严重;资本主义工商业还有相当严重的“五毒”现象,
即行贿、偷税漏税、盗骗国家资财、偷工减料、盗窃国家经济情报。)随着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展开,
这种矛盾更加尖锐。从投机资本的猖狂活动以及资产阶级大搞“五毒”的事实来看,他们
的不法行为确实给国家经济建设带来严重危害。而这种经济上的矛盾又必然造成阶级关系
的紧张和阶级矛盾的加剧。这样一来,从根本上解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成为
当时的客观要求。只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才能解放被资本主义生产关
系束缚的生产力,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
第三,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手工业,满足工业化需求 ,
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力的需要。土改以后,社会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个体经济的封闭
性和落后性又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个体农民由于生产规模狭小,势力单薄,不便于
6
也无力使用农业机械和其他新技术,不利于兴办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更无法集中力量
抵御各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同时,小农经济的自发性必然导致农村中严重的两极分化,商
业投机和高利贷日益活跃,雇工剥削、土地买卖、租佃有增无减,一些农民重又陷入贫苦的
境地。另一方面,分散、脆弱的小农经济也无法满足社会主义工业化对越来越多的工业原料、
资金和市场的要求。要发展农业生产、防止两极分化、满足工业化需求,必须对个体农业进
行社会主义改造,把农民组织起来,走合作经营的道路。此外,对个体农业的改造也是对
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必要条件。实现农业的合作化,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就割断
了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之间的联系,国家就可以靠巩固的工农联盟来限制和改造资本主
义,断绝其取得商品粮食和工业原料的来源,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土地上根绝资本主义,从
而迫使资本主义经济不得不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并接受社会主义改造。 对于手工业来
说,手工业在全国工农业总产值中占 13%,约有工人 1000 多万,在供应城乡人民的生产资
料和生活必要品、维护就业、活跃市场、增加出口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分散的手工业同
样很落后,不能适应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因此,有必要通过合作化把手工业者个
体所有制逐步改造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B.可能性:第一,我国已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到 1952 年,国营
工业产值在全国现代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经增加到 56%,国营批发商业的营业额占全
国批发商业营业总额的 60%,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在国家经济生活中实际上已居于相对强
大的地位。这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二,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
的要求。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党在一些老解放区大力推广农业互助组,并着手组织以土
地入股为主要特征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合作社。党总结这些经验,认为这些互助合作
形式是帮助贫苦农民战胜自然灾害、克服困难、增加生产、避免农村重新出现两极分化、引导
农业向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的适当形式。
第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
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这些本来主要是
为了帮助私营工商业克服生产困难而采取的措施,不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有效的利
用和限制,也很自然地加深了它们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之间的联系,引起它们在生产关系
上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国家在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成为
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这也成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
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第四,当时的国际形势也促使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当时国际上东西方冷战、对峙强
烈,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胜利采取仇视态度,对新中国实行孤立、封锁、遏制和侵略的政
策。朝鲜战争使中国与西方本就很紧张的关系更趋紧张。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以后,美国又与
台湾的国民党政权签订“共同防御条约”,新中国仍然面临严重的战争威胁,这就促使我
国必须争取时间,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以便集中力量加快工业化建设,增强经济实力和国
防力量。另一方面,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同情、援助中国。(1950 年,苏联和中国签订了《中苏友
好同盟互助条约》。在“一五”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苏联从不仅从技术、人才、设备方面援助中国 ,
而且还对华提供低息长期贷款。)坚定了中国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的立场。此外,在两大制度
对比方面,50 年代初期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很不景气,社会主义却蓬勃向上,从一个国家
到一个阵营,显示出对资本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尤其是苏联社会主义事业初步成功的历史
经验,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宏观上具有巨大的示范和鼓舞作用。这也是促使我国向
社会主义过渡的重要因素。
概言之,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是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各种
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7
[相关资 料链接:
建国 初期 合理 调整 工商 业和 “三 反” 、“ 五反 ”运 动
建国初期资本主义工商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恢复和发展经济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人
民政府在打击投机资本、限制私营工商业消极作用的同时。大力扶持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工商业。但是随
着物价的开始稳定,经济生活中出现了生产萎缩、市场萧条、商品滞销,有些私有企业关门歇业、失业增多、
劳资关系紧张等情况。上海就有 300 个厂长、经理出走香港。暂时的困难使资本家普遍产生心理恐慌,甚至
怀疑共产党的政策要变了,要提前消灭资本主义。不少人抱着“企业迟早要归公”的消极情绪,惶惶不可
终日。有的说:“看红旗,五星不定;扭秧歌,进退两难”。私营企业不能正常生产经营,直接影响着国
民经济的恢复。1950 年到 1952 年,党中央全面调整工商业。针对许多私营企业无生产原料,产品无销路,
国营商业部门开始向私营工厂提供原料,委托加工,计划订货,收购产品,也就是开展加工订货业务;
根据确认工人民主权利、有利发展生产、以协商方法解决劳资纠纷的原则协调劳资关系;根据以销定产的
原则,协商制定各行业的产销计划,合理分配生产任务,逐步克服私有企业生产中的无政府状态,使产
销趋于平衡。通过这次调整,私营工商业渡过了难关,而且有了很大发展。1951 年资本家所得的利润超过
了在国民党统治下 22 年的任何一年。
当时尽管资本家的利润大大增加,但是他们中的不法分子却不满足于获得一般利润。资产阶级唯利是
图的本性,促使他们采取向干部行贿、偷税漏税、盗骗国家资财、偷工减料、盗窃国家经济情报,即“五毒
”手段来牟取暴利。针对这种严重情况,1951 年到 1952 年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在党政机关干部中开展了
一场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当时为了支援朝鲜战争,全国进行增产节约,但一些
地方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却很严重);在私营工商业者中开展了一场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偷工减料、
反盗骗国家资财、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三反”运动中,发现贪污 1000 万元以上的干部
有 10.7 万多人。贪污总额达 6 万亿元。判处有期徒刑的有 9942 人,判处无期徒刑的有 67 人,判处死刑的
有 42 人,判处死缓的有 9 人。我党特别注意在运动中抓一批典型重大案件严肃处理(当时叫“打老虎
”),以引起全党和全社会的警惕,达到警示教育目的。在这方面,毛泽东下决心坚决果断地严惩原中共
天津地委书记刘青山,天津地区行署专员张子善特大贪污案,在社会上引起很大震动。刘青山、张子善都
是 30 年代入党的老干部,在民主革命中有过功劳。进城后在资产阶级思想的腐蚀下,利用职权贪污盗窃
国家财产、剥削民工血汗,克扣干部家属救济粮、民工供应粮等总计折合人民币 155 亿元(旧币),腐化
堕落为大贪污犯。他们被依法判处死刑,立即执行。当时有人曾为其说情,希望顾念他们在战争年代的功
劳,不要枪毙,给个机会改造。但毛泽东态度非常坚决地说:正因为他们两人的地位高,功劳大,影响大,
所以才要下决心处决他们。只有处决他们,才可能挽救 20 个,200 个,2000 个,20000 个犯有各种不同程
度错误的干部。在“三反”运动中发现的党政干部贪污违法活动,大部分与不法资本家腐蚀拉拢有关。为
了牟取非法暴利,不法资本家千方百计收买、拉拢党政干部,以为他们从事违法活动,释放“五毒”打开
方便之门。党中央决定在全国进行“五反”运动,打退不法资本家对我党的猖狂进攻。少数资本家暴露出
的“五毒”行为触目惊心。如上海大康药店经理王康年,盗骗国家财产,用失效药品骗取志愿军购药款 3
亿元去做投机生意。他还设立了一个“外勤部”,用金钱、美女等卑鄙手段勾引、腐蚀国家干部,先后把
25 个机关的 65 名干部拉下水。天津 40 多家私营铁厂用废料、次料为志愿军制造了 17 万把铁镐、铁锹,运
到前线后一用就坏,影响了工事修筑。武汉福华药棉厂奸商李寅廷承制志愿军急救包时,把从国家领来的
好棉花换成废烂棉花,使受伤的志愿军战士致残致死。合理调整工商业和“三反”、“五反”运动,为后
来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条件。]
▲答疑: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要回答“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问题,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
义和改革的关系:第一,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
力。改造是为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两
者都是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第二,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改革,都是时代发展的
要求,没有社会主义改造,就不会有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建立;没有改革,就没有中国
8
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巨大发展;第三,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而
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和发展。改造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的前提下发展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第四,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统一于建设
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
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在党的总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成功地进行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这一理论包括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
会主义改造三个方面,其中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心内容,也是最有创造性
的一个方面。
(一)适合 中国特点 的社会主 义改造道 路
1、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如何使小农走上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课题。马克思主要在没有小农、
只有大土地所有者和大农的英国进行活动,没有触及这个问题。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一年
以后的 1884 年,写了《法德农民问题》,专门论述了这个重要问题。恩格斯说:“当我们掌
握了国家权力的时候,我们决不会考虑用暴力去剥压小农(不论有无报偿,都是一样)…
…我们对于小农的任务,首先是把他们的私人生产和私人占有变为合作化的生产和占有,
但不是采用暴力,而是通过示范和为此提供社会帮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第
498 页)恩格斯从原则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就是引导农民组织合作社,他还强调不能用暴
力剥夺农民。列宁 1923 年在病中依靠别人的帮助,艰难地写了《论合作社》的论文。列宁在
这篇文章中提出了用合作化吸引农民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张 。
列宁说,在国家政权掌握在工人阶级手里,全部生产资料已掌握在工人阶级手里的条件下 ,
“合作社的发展也就等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列宁选集》第 4 卷第 773 页)列宁一再要求
人们要充分认识合作社的重要意义。毛泽东历来重视农民问题,他在民主革命时期,就在
理论上阐明,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他的革命生涯基本上在农村,他对中国农
民有深切的了解,也有浓厚的感情。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在土地改革以后,他十分关
注农村的互助合作运动。他把马列主义的关于改造小农的理论与中国农村的实际相结合,
创立了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和政策。从多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农业合作化
理论。
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土地改革完成后,我国广大农民从
封建剥削制度下解放出来,农业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这种积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
个体经济的积极性;二是互助合作的积极性。当时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不仅限制了农业
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如果任其自发地发展下去,必然会出现两极分化。党中央正确分析了
农民这两方面的积极性,提出一方面不能挫伤个体经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提倡组织起
来,发展互助合作的积极性。党在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将农民组织起来,使农业能
够由分散落后的个体经济变为合作经济,使农民逐步摆脱贫困状况而过上共同富裕的生活 。
这样,在土地改革后,党不失时机地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受到农民的拥护和支持。
这实际上成为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准备。
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
互助合作道路。毛泽东认为,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农民既是私有者又是劳动者,对他们
不能采取剥夺的办法,只能引导、说服和教育,使其自愿地走合作化的道路。
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土地改革后,贫农、雇
农由于分得了土地等生产资料,有半数人迅速上升为中农。根据中农在生产中的地位、生活
状况和对社会主义的态度,毛泽东把中农分为上中农和下中农。贫农和下中农一起,约占
9
农村人口的 60%到 70%,都是党在农村的依靠力量,从而解决了在农村依靠农民大多数和
建立无产阶级优势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党制定并贯彻执行了依靠贫农、下中农,团结其他
中农,由限制到逐步消灭富农剥削的农村阶级政策。这使农业合作化进程有了坚实的阶级
基础和群众基础。
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在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
造的过程中,各级领导机关主动加强领导,采取逐步过渡的办法,使农民容易接受。农业
社会主义改造大体上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发展
互助组,同时试办初级社。互助组由几户或十几户农民自愿组成,土地耕畜和其他生产资
料仍属农民个人所有,但在生产方面组织起来、互帮互助,是农业合作化的最初过渡形式 ,
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第二阶段主要是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初级社以土地入股和统
一经营为特点,实行集体劳动,产品分配采取按劳分配和土地入股分红相结合,耕畜和大
农具也付给一定的报酬,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第三阶段是发展高级社。从 1955 年下半年
起,由于错误地开展了对所谓“右倾机会主义”的批判,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步伐加快,进
入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将初级社转为高级社,有些由互助组直接转为高级社。高级社实行
生产资料农民集体所有,具有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到 1956 年底,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的
农户已达 1.17 亿户,其中加入高级社的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 87.8%,农业社会主义改
造基本完成。
B.手工业社会主义的改造:
按照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党和毛泽东在领导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同时,抓紧了对个
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阐明和制定了手工业改造的基本理论和政策。 对个体手工业进
行社会主义改造是指经过合作社的形式,把个体手工业的生产资料私有制逐步改造成社会
主义集体所有制。 对手工业和其他个体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步骤和形式是从供销
合作小组,供销合作社,再发展到生产合作社。根据手工业个体经济是商品经济的特点,
党和政府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在具体改造过程中从供销合作入手,逐
步发展到走生产合作的道路。与此相适应,所采取的经济组织形式,是从手工业供销小组
到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再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逐步前进的步骤和方式。毛泽东还规定了手
工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方针是,为农业生产服务,为群众生活服务,为出口贸易服务,特
别强调要为农业生产服务。他指出,下乡修理农具,这个办法很好,农民一定欢迎。中国手
工业几千年来就是这样做的。组织合作社以后,提高了技术,就能更好地为农民服务。他还
要求,手工业要向半机械化机械化方向发展,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手工业生产要纳入国
家计划,等等。同时,他也告诫不要搞掉手工业中许多好的东西。如王麻子、张小泉的剪刀
一万年也不要搞掉。我们民族好的东西,搞掉了的,一定都要来一个恢复,而且要搞得更
好一些。他关于要保护民间老艺人的主张,也极具深远意义。到 1956 年,参加合作社的手
工业已占其总数的 91.7%,产值占全国手工业总产值的 93%,全国基本上实现了手工业合
作化。
2、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
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
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
第 293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至于变革采取什么形式、方法和手段,马克思恩
格斯并未束缚自己的手脚,也没有束缚未来社会主义革命活动家的手脚。马克思曾设想以
和平的手段迫使资本家屈服于工人阶级,恩格斯认为如能用赎买的办法变革所有制,将是
“最便宜不过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第 503 页)十月革命后,列宁在建设
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认识到,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对私人资本主义不去试图禁止或堵塞资本主
10
义的发展,而努力把这一发展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这在经济上是可行的。因为凡是
有自由贸易成份以及任何资本主义成分的地方,都已经有了——这种或那种形式、这种或
那种程度的——国家资本主义。(《列宁全集》第 41 卷,第 211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6
年版)列宁认为,国家资本主义就是无产阶级国家能够加以限制,并规定其活动范围的资
本主义。但由于列宁逝世过早,国家资本主义理论在苏联没有能够得以实践。党和毛泽东依
据马列主义的基本原则,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大大向前推进了国家资本主义的理论和实
践,把马列主义关于和平赎买的思想真正变为现实,从而开辟了一条适合我国特点的资本
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我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理论和政策:毛泽东把中国资产阶级区分为两个不
同部分,并以此理论为基础,论述了和平改造民族资产阶级的可能性。指出,工人阶级同
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斗争一般地属于人民
内部的阶级斗争,这是因为我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有两面性。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它有剥
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因此,在一定时期,
我们仍要与他们保持联盟。当然,保持这种联盟决不是为了保存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而
是利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接受和平改造的可能性,使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这个对抗性
矛盾,通过非对抗性的办法加以解决。使党和国家减少损失,使社会减少震动,以达到消
灭资本主义、消灭资产阶级的目的。为了使民族资产阶级接受和平改造,毛泽东又提出了各
种与之相适应的经济赎买形式。基本形式有“四马分肥”( 这是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
会主义改造中企业利润分配形式的形象说法。1953 年国家规定,私营企业每年结算的盈余按所得税、企业
公积金、工人福利基金和资本家的利润,包括股息和红利四个方面进行分配,资方所得大体占四分之一,
企业利润的大部分归国家和工人,基本上是为国计民生服务的)和给资本家支付定息。
毛泽东系统地阐述了利用、限制、改造的完整政策。利用就是在一定时期内允许对国计
民生有利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继续存在,并有一些发展。对国计民生有利主要是指:国家可
以利用资本主义工业产品,来补充社会主义工业生产的不足,供应一部分人民生活所必需
的消费品和生产资料;利用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一部分产品,去换取农民的粮食和其他农
产品,从而加强工农联盟;利用资本主义企业生产经营的力量和拥有相当数量的技术人才
和熟悉供销情况的人员,培养出更多的经营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利用资本主
义企业利润的增长,国家通过税收和价格政策,把其中一部分转变为国家积累;利用资本
主义企业还可维持和吸收一部分职工就业,对解决社会劳动就业有很大好处。限制就是限
制其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作用,国家通过对企业活动范围的管理、劳动保护政策、价格政
策、税收政策和国家资本主义形式的企业利润分配等,把资本主义的剥削、无政府状况和投
机活动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不过,利用和限制并不能改变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也不能
解决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资本家与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
目标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就必然要变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为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换
句话说就是要把资本家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 所以,改造
就是把资本家的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利用、限制都是为了改造,改造是政策
的核心。
(2)我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形式:主要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得以实
现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又表现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53 年底以前,实行初级形式国
家资本主义阶段。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将它们纳入国家计划
轨道。利润“四马分肥”。它基本上仍然是资本主义经济,但它已经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
立了较密切的联系,国家对资本主义企业通过订立合同,在企业外部,即 在流通过程建立
了联系。国家控制了资本主义企业的原料购买和产品销售两个环节,因而造成了资本主义
企业对社会主义经济的依赖;第二阶段:1954 至 1955 年下半年,实行单个企业公私合营
11
阶段。利润“四马分肥”。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公私合营,它经过了个别企业的公私
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两个阶段。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按照政务院 1954 年 9 月通过的
《公私合营工业企业暂行条例》的规定,发展公私合营必须采取积极的、稳步前进的方针,
应当根据国家需要、企业改造的可能性和资本家的自愿来进行。公私合营是社会主义经济和
资本主义经济在企业内部的联合,是公私共存的关系,公方代表掌握企业的领导权,企业
基本上按照社会主义方式和国家计划进行经营。国家对资本家的赎买形式仍为“四马分肥
”,即在企业利润分配时,国家税收占 34.5%职工福利费占 15%,企业公积金占 30%,资
本家红利占 20.5%。可见,这种国家资本主义主要不是为资本家的利润而存在,而是为了
供应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而存在,就具有了很大的社会主义性质;第三阶段:1956 年全行
业公私合营后,赎买政策是:对私股实行定息办法,即把资本家的利润限制在一定的息率
上,统一规定年息为五厘,当时国家决定付息 7 年,后又延长 3 年,共计 10 年。定息成了
资本家所有权的残存形式,企业已全部由国家管理使用,企业基本上已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了。到后来,按照商定的期限将定息取消,就变成完全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国营企业了。总
之,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形式,分为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两种,经过这两种形式我国顺
利地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改造在内容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企业的、制度的
改造,它包括企业所有制和企业管理制度等,最终把资本主义私营工商业改造为由工人当
家作主,实行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另一方面是对人的改造,即把原资本
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对他们从政治上适当安排,工作上发挥
作用,到生活上妥善照顾,以改造阶级成员的方式和途径达到从整体上消灭资产阶级的目
的。即坚持改造企业与改造人相结合,改造个人与消灭个人所属阶级相结合,这是中国特
色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又一意义深远的伟大创造。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
过程中,按照私营企业同国营经济联系程度和受国家管理、工人监督因素的多少,在实践
中逐步推行。在对私营企业实行利用、限制和改造方针的同时,对资本家个人实行团结、教
育和改造的方针,使私营企业在转变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同时,资本家也由剥削者转变为自
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在党和毛泽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和政策的指引下,资本主义
工商业的改造进展顺利。到 1956 年底,全国私营工业的 99%,私营商业的 82.2%分别实现
了全行业公私合营。公私合营后,资本家已不再占有和独自经营企业,而是被接受为企业
职员,领取定息,同原企业利润不再发生联系。据统计,从建国起到 1966 年,我国大约共
花 32 亿元的低廉代价,对资本家进行赎买。逐步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生产资料转为全民所
有。因此,毛泽东说,出这么一点钱,就买了这样一个阶级。这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十
分有利的。1956 年底,中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经典案 例:北京 同仁堂的 新生
提起同仁堂,家喻户晓,它是我国久负盛名的中医药企业,始创于清康熙八年,距今已有 330 多年
的历史。北京解放前夕,同仁堂的经营状况十分危急,只能勉强度日。1949 年 3 月,同仁堂成立国药业基
金工会,乐松生任总经理,通过不断学习,他对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工商业政策有了基本认识。坚信个人在
政治上、企业经营管理上必须紧紧依靠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重要决策听取职工意见。在后来的“五反”运
动中,同仁堂也经受了考验,经过审查核实,被评为基本守法户。
同仁堂作为民族工商业,有其代表性,而所经营的中药又是人民生活所需。因此 .一直受到党和政府
的重视与关怀。彭真市长亲自支持乐松生开展中医药研究,开发新品种的工作,并成立了中药提炼厂。在
党的关怀下,同仁堂在解放后有了很大发展,工人生活稳定,而且质量有了很大提高。 1953 年,同仁堂
盈利按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职工福利奖、资方股息分红四部分分配。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党适时地
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北京市积极响应,很快制定了利用、限制、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具体
12
措施,并召集在京民族工商业者召开工商业联合大会,,同仁堂总经理乐松生在会上积极发言,拥护总
路线。会上,市地方工业局拟选同仁堂这个国药大户首先进行试点,为全行业合营扩展影响,奠定基础,
积累经验。这一变革,不能不引起同仁堂乐氏家族的震动。他们因将失掉生产资料占有权、企业,现统治权
和企业利润分配权。这是切肤之痛。乐松生先生做为当时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对其家族已经经营了 200
多年的同仁堂药店面临着抉择。经过反复思考,他深感这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历史潮流不可违背。同时
也看到,共产党和职工群众仍让自己做同仁堂的总经理,生活待遇不薄,这是对自己的信任和期望,因
此必须听党的话,走社会主义道路。于是他毅然决定同仁堂带头实行公私合营。在这次代表大会上,乐松
生当选为工商联执行委员,推动了同仁堂实行公私合营的进程。
1954 年 2 月 16 日,中共北京市委统战部关于北京市工业公私合营工作计划中,明确提出同仁堂是第
一批合营的单位。同年 8 月 9 日,在大栅栏同仁堂成立了公私合营筹备工作委员会。27 日,同仁堂彩旗高
挂,在庆乐戏院召开了庆祝公私合营大会,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全体员工欢欣鼓舞,这家古老的私营企
业在风雨飘摇 258 个春秋之后,迈进了社会主义大门,开辟了同仁堂历史上的新纪元。合营后,一切涉及
公私关系问题的事情,乐松生总经理都和公方代表王蘇协商。针对一部分老职工怕合营后遭退休、怕降低
工资等问题,工会通过多次不同层次的座谈会,政策交心会,个别谈心等方式,向职工讲同仁堂合营的
措施和合营后的前景,使大家认清形势,了解各项政策,清除各种疑虑,职工们纷纷表示,要为同仁堂
出力,多做贡献,使合营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此外,合营后的同仁堂,还进行了资产清算,确定了资方资
本和应得的股息。面对合营后的新情况,同仁堂党支部领导全体职工先后进行人事劳动纪律、经营思想的
整顿,并相应建立了劳保条例、成本核算、生产统计、质量检查、专人配送料、出入库等制度;制定年度、季度
生产计划,和用户建立供销合同,改变生产的盲目性;增加设备,改进工艺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
消耗;特别注意了建立公私方共事的制度;使资方有职有权。通过改善经营管理,开始体现了合营优势,职
工的情绪也空前高涨。经理乐松生满意地说:“别家的流水日益下降,咱们的流水逐日上升,原来担心合
营工作会影响生产,没想到合营后业务发展这么快,这下可放心了。”
同仁堂率先实现公私合营,对其它国药店、行、栈形响很大,而且影响到全市的私营工商业者。中央和
市委领导对同仁堂非常关怀,1955 年初,彭真同志亲自到同仁堂会见乐松生经理,听取合营后的工作情
况汇报,并对各方面的工作给予了肯定。乐松生还以北京市工商联主任委员的身份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接
见。在同仁堂的影响下,全市私营国药业,于 1956 年 1 月 13 日被北京市政府批准全行业公私合营。15 日,
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联欢大会,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天安
门城楼接见了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代表。乐松生代表工商界登上天安门,手捧巨大报喜信向党
中央、毛主席报喜。
公私合营使同仁堂获得了新生,解放了生产力,经过短短几年的努力,企业面貌大改观。 1959 年比
解放前夕的 1948 年,职工人教由 190 人增加到 539 人,增长了近 2.4 倍;产值由 16 万元增加到 1251.9
万元,增长 78.3 倍;蜜制丸药 140 万丸,增加到 6864.2 丸,增长了 49 倍;水泛丸由 4000 斤增加到
31.38 万斤,增长 78.5 倍;虎骨酒由 3 万斤增加到 30.5 万斤,增长了 10 倍。今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同仁堂已经走向世界,走向新的辉煌。]
(二)社会 主义改造 的历史经 验
1、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
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实现了以下突破: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这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
的明确要求。在国家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上,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工业化和
改造同时并举的道路;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式上,
从一举过渡变为逐步过渡、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上,突破了先机械化、
后集体化的设想,创造出从互助组到初级社,在到高级社等适应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地
区特点的过渡形式。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上,创造出从初级到高级的各种国家资本
13
主义的过渡形式,实现了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避免了“流血革命”。在对资本主义工
商业改造的同时,把资本家也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第三,用和平方法进
行改造。
总之,我党在一个政治经济文化落后的农业大国里,走出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路子 ,
解决了社会变革与物质基础、和平过渡与阶级斗争的矛盾问题。
2、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偏差:
1981 年 6 月中共中央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社会主义改造
问题做出了正式的结论。决议指出“在过渡时期中,我们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
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在改造过程中,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合作社经济表现了
明显的优越性。到一九五六年,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
主义改造。这项工作也有缺点和偏差。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
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内遗
留了一些问题。”
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偏差的主要原因:一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
题还没有形成科学的理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还没有完全搞清楚;二是在社会主义经济模
式以及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单一;三是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农民个
体生产和私人资本长期存在的必要性和积极作用缺乏认识。
但是,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有两个事实是世界历史上各种革命大变动中罕
见的:一是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 ,
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二是这样的变革
不仅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并且是在人民普遍拥护的
情况下完成的。拿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同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和法国资产阶级大革
命时期相比可以看得很清楚,情况完全不同。一般来说,在急风暴雨的大革命时期和社会
阶级关系大变动时期,社会的动荡和生产力的暂时下降是常规,而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却打
破了这种常规。
因此,整体来说,就其成绩和失误比较起来,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
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的确是
伟大的历史性胜利。2002 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大再次肯定:“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创造性
地完成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
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社会 主义基本 制度的初 步确立
1、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 :1956 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
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实现了由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就是从这时开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
民民主国家;以共产党领导的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
战线,仍将继续发挥作用;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自己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1956 年底,在国民经济中,国营经济占 32.2%,合作社
经济占 53.4%,公私合营经济占 7.3%,资本主义经济下降到 0.1%,个体经济则下降到
7.1%。总之,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公有制(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占 92.9%,这
表明,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制度已被消灭,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
的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工业化已初具规模,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初步奠定了基础。从
14
1953 年到 1957 年底,工业建设项目有 1 万多个,其中 595 个大型项目全部建成并投产,
我国过去所没有的工业部门,如飞机、汽车、重型和精密机器、发电设备、高级合金钢和有色
金属冶炼等,从无到有建设起来,基础工业的实力得到很大加强。5 年内,工业总产值平
均每年增长 18%,钢材自给率达到 86%,机械设备自给率达到 60%以上。工业在工农业总产
值中的比重,由 1949 年的 30%上升到 1956 年的 51.3%。
(二)确立 社会主义 基本制度 的重大意 义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
这是中国几千年来阶级关系的最根本变革;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此后中国社会的一切
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
义革命理论在中国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又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 20 世
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变革,也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次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 补充: 20 世纪中国经历的 3 次历史性巨变是指: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 2000 多年的帝制,建
立了中华民国;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在中国
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
找到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使中国繁荣富强起来。]
小结: 略

15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