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拳樁合一 ”是太極 拳走向大 成的科學 之路

摘自:《武當》2004 年 12 期 作者:王志遠

內家拳《拳樁因果訣》說:“拳以樁為根樁以拳顯神,樁無拳不靈,拳無樁不穩。”內
家拳以樁築基,凡經過散手競技的人,無不深刻的體會到腰腿基礎功夫的強弱對勝
負至關重要。
通過樁功使下盤穩固,足膝有勁,氣沉丹田,心靜神清。如是方能在競技中氣不躁動,
腰腿穩固有力,足膝輕捷靈活,進退操縱得宜,身法中正厚重,實現以靜禦 動,克敵制
勝。反過來,“樁無拳不靈,樁以拳顯神”。內家拳通過外形動作的開合和內在勁路
的虛實、剛柔變化來顯示韻律節感。事實上,外家拳如少林拳等,因 為快速而不能
寓樁於拳內.因而不得不另設樁功專案,以補拳之不足。而大成拳等心意拳,名曰拳
而無拳,只有樁功,雖能練功,而不足以盡顯其神,不足以充分表 達武術的藝術,美學
功能,都或多或少帶有缺憾。
太極拳這一武林絕學,十分重視下盤腰腿基礎功夫的鍛煉。正是通過“靜、鬆、勻、
穩、緩、合、連”,以腰為軸,虛領頂勁,尾閭正中成“上下之懸”;以羅圈 腿,實腿輾
轉的運動形式,科學地解決了“寓樁於拳,拳樁合一”的問題,從而鋪平了太極拳
走向大成的科學之路。正如傅(鐘文)沈(壽)兩位老師說:“太極拳 為什麼要慢,為什
麼要‘實腿轉’,其中的道理之一就是‘寓樁於拳內’,‘實腿轉’就相當於樁。
所以太極拳不必再專門設站樁修煉項目,沒有必要畫蛇添足。” 陳正雷先生說:“
其實整個太極拳套路的過程,也就是盤架子,就是練內功,套路是一種動中求靜的
活樁功”。又正如馮志強先生所說:“練拳似站樁……將樁功理 法融進練拳之中。
行拳走架時要有樁功思想,用樁功方法修煉。式式是樁,處處是樁,靜是定樁,動是活
樁,轉換是虛實樁,進、退、顧、盼、定都是樁,能如此則 事半功倍。”其實,一趟太極
拳就是在氣沉丹田,兩足彎曲如羅圈,而又靈活有彈性的,此起彼落,虛實變換的情
況下練完的,靜之為樁,動之為步,亦是樁。不過 不是立地生根的樁,而是自忘其身,
任意浮沉,飄然為淩雲之遊的活樁,是“足為地關生命扉”的“寓樁於拳,靜之為
樁,動之為拳,拳樁合一”的“太極樁”。
太極拳隱樁於拳術內,要求演練者動中處靜,靜若處子,靜也肅穆,莫可撼移,整體圓
融鬆沉,穩如泰山,此即拳中有樁,化有為無,以心行氣,以氣運身,訓練了 神經。它又
借意念操練拳術,心動意起,意起氣隨,氣隨勁至,勁斷意不斷,意斷神相連,意之所向,
神即前往,全身因之運動而行發勁,勁潛體內,行於四梢,形 於體外,而成運動。此謂
“神為主帥,身為驅使”,即樁外有拳,化無為有,又鍛煉了肌肉筋骨,人自虛而無,則
能心靜而體鬆,即可生神,凝神;而生氣、斂氣; 而生精、積精。此自無而至有也,煉精
而化氣,煉氣而化神,煉神而還虛。此自有而至無也。有中無,無中有,反復歷煉,從而
使精、神、意、志、筋、骨、勁、氣 得到全面的鍛煉,以期求得太極拳術領域內特殊的
“隱性的十分自覺而又成熟的忍耐性力量”,即內勁。太極拳“寓樁於拳,拳樁合
一”的運動模式克服了拳樁分離 的弊病,從而找到了一條“由著熟而漸悟懂勁,
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科學之路。
“寓樁於拳,靜之為樁,動之為拳,拳樁合一”的太極拳亦即太極樁的運動模式,集
中反映於太極拳的身、眼、手、法、步及其相關要領,而關鍵在於步法和身法。
太極宗師傅鐘文先師總結了太極“拿樁”,即“太極樁”步法運動的特點是:形如
羅圈,以腰為軸,實腳輾轉,出步落腿,猶如貓行,輕靈、沉著、穩固,其若惕 也。即下有
兩胯兩腿相隨,變換如羅圈。順逆起伏,剛柔從容,虛實滲透,應變靈活,步之運行,無
論進、退、顧、盼、定,尾閭正中,立身中定,以實腳控制所邁 之步,即當實腳漸漸落胯
坐實,屈膝下蹲時,虛腳隨之稍稍離地提起,隨實腳下蹲勢,漸漸探索性地伸邁。此即
所謂“實腳蹲虛腳伸”、“實腳送虛腳”。此即典型 的“起腳無須蹬,落地毋有聲
”,猶似貓之躡足潛行,“舉步要輕,動步要靈,落步要准,實腿輾轉,動轉有位,輕靈
沉穩,兼而有之”的“太極樁步”。
太極樁步的特點之一是進退轉換舉止輕靈,虛實分明。楊公澄甫在《太極拳之練習
談》一文中說:“兩腿宜分虛實,起落猶似貓行。體重移于左者,則左實,而右腳 謂之
虛;移於右者,則右實,而左腳謂之虛。所謂虛者,非空,其勢仍未斷,而留有伸縮變化
之餘意存焉。所謂實者,確實而已,非用勁過分,用力過猛之謂。”太 極樁步,無論何
種步型步法,都要注意腳下虛實分明,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非全然無力,實非完全
占煞。兩腳虛腳漸虛,實腳漸實。由虛至實,或由實至虛,都 不可驟變,虛實的變換,重
心的漸變,變轉交替得越細緻越細膩越好,此漸虛而彼漸實,不斷流實,逐步轉換,沉
著而輕靈地前進後退,虛實分明,氣定神閑,重心 穩定,身樁端正,自然無重滯遲鈍的
毛病,恰有“浩浩乎如憑虛禦風,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的意味。
太極樁步的特點之二是變換在腿。腿為下肢主節,與胯、膝、踝相聯相制,根節胯,中
節膝,梢節足,出步落腿有纏綿意,有屈伸勢,柔和利滑,細綿不斷,由根到 梢,節節貫
串。動勢之時,以足領膝,以膝領胯;靜勢之前,以胯催膝,以膝催足。以至動靜一源,不
知誰之為領,孰之為催;而又領之為催,催之為領。輕輕領 起,慢慢潛行,默默催止。弧
進弧退,全神貫注,氣勢騰挪,顧盼生輝,渾噩一身,神形連綿如行雲,恍若身置太虛中。

太極樁步的特點之三是腳踏實地,動有依據,實腳輾轉,動轉有位。“腳踏實地,實腳
輾轉”就是“其根在腳”之謂。武禹襄《十三勢說略》曰:“其根在腳,發於 腿,主宰
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全身鬆沉,始能完整一氣,完整一
勁。完整之勁通過腳而作用於地,反作用至於全身,故其根在腳,即 “腳踩湧泉”。
正如陳鑫所說:“(足之)運動是後跟踏地,漸至趾、通谷、大鐘、外腓,以及隱白,大敦、
厲兌,實實在在,踏在地上”。實實在在的踏在地上, 是合力之謂,要緊在足跟踏實,
五趾微微躡攝,如貓之躡足,使整個腳掌掌緣貼地,而足心湧泉形窪虛涵。然全身鬆
沉,正中挺拔,頭虛頂,襠提落, 鬆腰落胯,曲膝下蹲,實腳輾轉,莊偉沉穆的樁勢不僅
傳遞了鬆弛平衡,穩健自信的資訊,更重要的是,圓融鬆沉,穩固厚重,虛實分明,“實
腳轉的載重型”太極 樁步,使下盤腰腿穩固有力,足膝有勁。如是則精氣神貫注於
腳,腰、胯、膝、踝相聯相制,“千變萬化由我運,下體兩足定根基”。太極樁步之運
行自然是“腳打 踩意不落空”,飽滿而充實。
太極樁步正果功三乘。“自初發悟,至於有成,走架之境凡三變,初若身立水中,隨水
波之推蕩;稍進,則如善遊者,與水相忘,有足不履地,任意浮沉之慨;又 進,則步愈輕
靈,若自忘其身,直如行於水面,飄然為淩雲之遊也。功臻上乘,其和氣周匝一身,溶
溶然,若山雲之騰太虛;霏霏然,似膏雨之遍原野;淫淫然,若 春水之滿四澤;液液然,
如冰河之解釋。往來上下,百脈通融,被于穀中,暢於四肢,拍拍滿懷都是春,而其像
如微醉也,內不覺其一身,外不知宇宙,天人合 矣。”
“太極樁”之身法,正如楊振基老師所說:“太極拳的身法在拳中起決定作用,身
法的身在這裡指人的中部,即從肩背至胯部。從生理學上說,身是五臟六腑所在之
處,包括肩、背、胸、腹、脊、腰、胯等重要部位,傳統理論所提出的尾閭中正、含胸拔
背、氣沉丹田、松腰胯、斂臀、吊襠均針對中部要求而言的。”而身法之核 心是“
尾閶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
“頂頭懸”者,虛領頂勁也。行拳拿樁,身樁端正,頭頂百會穴,虛虛領起,若有若無,
如臨虛空而神貫於頂,處於勿忘勿助的虛領狀態。頭為百脈之宗,十二經絡 中,六條
陽經上行於頭,六條陰經則通過“別道奇行”匯合於頭。頭為諸陽之首,位居至高
清虛之地,內藏腦髓,為周身之主,全體之綱領,五宮百骸莫不本此為向 背。身樁之
穩定,頸椎之順豎,脊椎之中正,腰胯之轉換,眼法之平准,呼吸之順暢,步法之靈動。
總之,心意精氣神,手眼身法步,無不與俗稱“六斤四兩”的頭 有關,都需要從“頭
”做起。頭正則身軀自然中正,這樣可以保持頸椎、脊椎的自然垂直狀態,即“提綱
挈領分隔號路”。從生理上講,這是非常正確的姿勢。它可 以使頸椎中的神經中樞
延髓及脊椎中的脊髓不受壓迫。延髓中有四對腦神經,是管理呼吸,心搏等重要的
反射中樞,故有“生命中樞”之稱。脊髓上連延髓,有頸、胸、腰和尾神經,是周圍神
經與腦神經的通道。虛領頂勁,立如平准,從而保證了通道不受擠壓暢通無阻,而至
元神“天根月窟常來往”,機氣通暢,浩氣流行。這 樣也就有利中樞神經系統調節
全身各系統和器官的機能活動,高度發揮對人體的平衡作用,保證肢體,尤其是腰
胯的運動“活如車輪”。
“尾閭正中”在太極樁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尾閭,傳說中海水所歸之處,有眾
水流歸大海之義,寓意甚深。《莊子•秋水》 曰:“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萬川歸 之,不
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嵇康《養生論》曰:“或益之以畎
澮,而泄之以尾閭。”尾閭位於軀骶骨端,與脊椎骨有聯帶關係,為動 轉元氣升降之
要道。督脈之長強穴正在尾閭部,為督脈之絡穴,別走任脈,系足少陰、少陽之會,故
謂“會陰”。人身運動,其他各處均參與運動,僅此會陰之一穴 及其周圍沒有運動,
關係大焉。太極樁強調了“尾閭正中”,加強了尾閭,即會陰的運動,其意義大矣。
在太極樁功中,形體上尾閶如舵,如推進器,又似鉛垂錘。身欲向何方,尾閭即從後對
向何方;尾閭正中,則立身中正。如何做到尾閭正中,郝少如說:“尾閭正中 須兩股
有力,臀部前收,脊骨根向前托起丹田。所謂尾閭正中即脊骨根向前也”。而孟乃昌
先生則解釋得更為具體:“首先要尾尖前移二寸,但用意可遠至尺丈”。 而筆者業
師之一,則認為非在人身一點陽處懸掛金丹(即外丹,與氣功之所謂外丹全然不同),
與頂頭懸“成上下之懸”,而尾閭不能正中,而襠不能圓,而勁亦不 能出。懸掛之金
丹自斤半始,隨功力日增而逐漸遞增,絕不可操之過急,須知欲速不達也,如陳公炎
林,田公兆麟幾能掛佐半百。筆者之業師就以身作則緊閉密室 中,督促指導筆者掛
丹裸練,雖師母亦嚴禁窺探。掛外丹而行內丹之修,外丹僅是輔佐,而旨在內煉,功行
彌久, 自然上下一線貫串而尾閭正中。如此,頂勁上領懸頂為上,神貫於頂而維繫於
天;懸丹尾閭正中為下,氣注海底而聯接於地。互逆相撐,伸展貫注,則上下一氣有如
沖天接地之意,通體准直,以豎其路線,綱舉目張,而提挈全身。這樣“人身上下,就
猶張了一根無形而實在的琴弦,自上至下整個貫通,上下頻率一致”,上部只 須給
以靜定的動感資訊,下面就會激發出勁力精氣的回波而澎湃,“使整體都產生精氣
神渾融一體之共鳴”。此即所謂“內氣鼓蕩”。懸外丹而行內修,少則三載而 出勁
勁明且剛,骨生棱鋒,力奮骸外,是謂初階;再經三伏三九焙煉,煉勁入骨,剛柔既濟,
內勁潛湧,有觸乃發,勃然煥然,是謂中階;複經三載日月推摩,歷 經九瘦九膘,剛猛
盡收,煉勁歸根,勁貫周身,功人化境,天然逸出,奕矣奇能,“極柔軟然後極堅剛”,
猝然臨敵,空靈縱放,隨機應變,變化無窮,斯道以剛柔 變化達於極品者,是謂高階。
然太極樁懸丹內修之道,其進階之速度,又會因所進入之階層不同而有所差異,進
入之階層越高,其進展速度就益顯緩慢,有時感到想求寸進,亦是難如登天,這是 因
為“見事太明則失其勇”,“學而後知不足”,或“腳力盡處山更好”的關係。而
且,每當進入新的階層之際,還要經受或大或小的“難關”,或產生眼、耳、鼻、舌、
身、意等“識障”。這是因為當練功達一定程度,功勁積累到一定值時,人體就需要
進行一次調整,以適應功勁進入新的階層,這個過程是謂“脫胎換 骨”。這一過程
類似於蠶的生長過程,每隔一段時間,就要不吃不動的睡一次,蛻去舊皮,而進入新
的階層,直至翅化蠶蛾為止。在此過程中,內外環境儘量安靜, 不受外界干擾。在老
師“護法”之下,安然渡過這一過程,待一切恢復正常,修煉者自會感到功勁有了
長足的進展。
太極修煉者大都知樞紐在腰,而不知所有動作蓄發於尾閭。因動作須從尾閭發端,
方足以令身體運動四肢,而不是四肢運動身體。尾閭正中而有圓圈,則各部的圓圈
始能粘能走。如尾閭不起作用,則各部之圓圈也就失去了粘走之效,拳功不到一定
限度;只怕難以體會此中真義,常為一種無形之力量困阻難進。自聞此論,再經明 師
賢哲指導下實踐,自有恍然之時。遲滯不前之因乃緣不知寓樁於拳,寓變於緩之故。
一個人潛能無際,但體能究竟有限,武功到了體能絕限之後,想求寸進,亦是 萬難。
欲求更上一層,勢必另闢蹊徑,求發潛能,打破體能極限,但體能只可為用,視之無形,
至此境界,必須求變。武功一道,原本求快,但快到極限,就無法再 快,但如把巧、力寓
變於行功之中,寓樁於拳中,寓變於緩中,看去雖甚是緩慢,其實一發之中已兼具迅
快,只是變化已多,形相已少,看去較慢而已。故有“斯技 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
不外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
為也。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 能禦眾之形,快何能為?”之豪論。

太極拳樁輕重慢快操持得宜,輕靈而不飄浮,柔韌而不軟懈,沉著而不重滯,剛健而
不僵硬。動愈緩而氣愈平,動愈寧而心愈靜,動愈勻而意愈凝,動愈微而神愈 固。更
有欲動又止,欲止又動,動乎不得不止,止無不得不動之意。緩緩然,似雙手擎山,悠
悠然,如溪中浣紗,其勢如行雲流水,風曳楊柳,輕盈自然。如此歸虛 靈於沉著圓融,
一靜無有不靜。化沉實為輕靈飄逸,一動無有不動,則太極拳樁得其趣,得其韻,得其
魂,得其神,得其真也。其因果的完善完整地體現了其技擊、健身、療疾、養生、益智
及開發人體潛能的綜合效應。實現了“形神兼備,體用兩全”的修煉目的。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