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3







  老
著 子







正 丹
陽 修
出 煉


道海言微
老子思想、養生及內丹修煉

作  者:袁康就
責任編輯:吳海成
封面設計:戴家樂
出版發行:正陽出版社

地  址:香港南丫島榕樹塱新村 22 號地下

電  話: 852-28081360

傳  真: 852-28081431

網  址: http://solarpress.hk

電郵查詢: kelvin@solarpress.hk

定  價: HK$ 78 / US$ 9.9


初版日期:二○○六年六月

ISBN-10 : 988-98968-4-0

ISBN-13 : 978-988-98986-4-9
承  印:萬力多媒體有限公司

© 版權所有‧翻印必究
給所有欣賞道家道教文化的人

這裡收錄的文章都是我過去在不同刊物刊登過的,有些是講
座的提綱,也有些是學術研討會發表過的。它們都在老子思想、
養生術及內丹功夫的範圍。我最喜歡的文章是近期為學術研討會
撰寫的兩篇論文:〈橐籥效應在養生修煉的重要性〉和〈論《金
華宗旨》之光與大腦神經的關係〉。

〈橐籥效應在養生修煉的重要性〉是引用老子思想有關「橐
籥」的觀念,從而討論「橐籥生炁」在養生修煉上的貢獻。在寫
作過程中,我參考了最新的天文科學研究。我發現他們對宇宙膨
脹的來源的最新假設是,宇宙空間的「真空」存在「真空能」,
即在真空中有「粒子」在極短的時間裡突然出現和消失。宇宙生
命及其膨脹就是由這個「隱晦能量」造成的。有趣的是,我們二
千多年前的老子老早就指出了橐籥有「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的能力與形態。今天物理學的新發現似
乎在印證古代老子所言非虛。

橐 籥造 就能 量, 也造 就生 命。 人和 萬物 的生 成全 靠這 個橐

iv
籥。由這個「橐籥衍生能量與生命」的觀念聯想下去,將會出現
非常具趣味性的議題。萬物由「二五之精妙合而凝」而人又「得
其秀而最靈」,人能擁有除了「形」、「氣」、「知」之外,還
有 「靈 」這 些天 賦素 質是 理所 當然 的。 從 這 個高 度看 我們 的生
命,我們可以選擇人類或人類以外的生命形態。我的意思是,如
果一切生命是可以用各自不同的呼吸形態來表述的話,則我們可
以選擇做人而沿用人的呼吸形態,也可以選擇龜的呼吸形態而成
就近似龜的生命模式,或者其他。為了有效的「復歸於嬰兒」,
我們更可以採用「胎息」。然而,天地的橐籥以翕闢成變造化萬
物,它是一個不可形容、無從識見的「呼吸形態」,但它卻是現
象界生命之源頭。宇宙也是一個橐籥、一個封閉虛間,那存在於
真空的真空能現象,也可以是一種呼吸形態。這呼吸似有還無,
但卻是無限能量的源起、造就宇宙生命及推動宇宙膨脹的隱晦力
量。

人 是否 可以 選擇 呼吸 形態 而改 變自 己的 命運 呢? 在內 丹學
裡,「真炁」的出現必須以「束勒陽關」為條件。其實,束勒陽
關是一個營造上封下閉的橐籥的工夫。上封下閉的橐籥既成,煉
者便要作出呼吸形態的調節。我們可以選擇一個粗獷如虎的呼吸
——牠雖有強勁的爆炸力但其生命能耐則是短促的;這在日常生
活的勞動中體驗出來。我們也可以選擇一個緩細如龜的呼吸——
牠雖無爆炸性的體力但其生命能耐卻是長久的;這在我們休息狀
態時感覺到。當我們調息至有若天地、甚至宇宙的呼吸形態時,
那接近閉息、無息之息的狀態是否意味它能使自身的生命形態提
升至與「天地長久」或無限呢!…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老

v
子的「橐籥」觀念其實是為內丹修煉及其它動功如吐納、導引、
太極拳等修煉項目生發出養生效果甚至可與天地長久的一個重要
關鍵。

至於另一篇〈論《金華宗旨》之光與大腦神經的關係〉,我
借用了腦神經科學的研究成果,探討內丹的「真意」在神經元傳
遞訊息當中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這篇文章有趣之處及值得進一步
探究的是,一個意念的出現,是動用到 10 的 14 次方那麼多突觸作
出反應,並以鈣離子為主的傳導物質的光電效應完成。由於這個
光 電現 象出 現, 內丹 修煉 過程 中煉 者內 觀所 感受 到的 所謂 「性
光」,顯然就是這種光電效應所展示出來的「白」光。這也就是
莊子在《人間世》所說的「虛室生白」。只不過,性光是在恍惚
的入定氣態時出現,而一念之神經元傳遞卻屬於「識神」範疇。
要做到恍惚,也即是要達到似念而無念、有意與無意之間的「真
意」,煉者的訊息傳遞應該不全是向前傳送的動作;比較正確的
說,神經元對訊息的攜帶,應該處於向前傳送且往後回饋光電感
覺的同步瞬間。在這瞬間,所有光電處於張力狀態。當然,這些
光感回饋的量度遠比簡單的一念之傳少得很,但這些光感正正是
我們所追求的性光。

當我建構這觀念的時候,我猛然醒覺《易傳》所說的「寂然
不動、感而遂通」是甚麼意思。更令我著迷的是,由東漢的《太
平經》著重「守一」存想,到晉代下迄唐代被高度重視、並用來
醫治無數頑疾的《黃庭經》的「存思」,其實是「無念之念」與
「有念之念」的差別。這種分別,便是日後丹家所稱的「元神」

vi
和「識神」。《黃庭經》的存思必有對象,其對 象是「八景」、
「二十四真」。嚴格來說,這種存思是識神用事,並非元神;但
是,歷史告訴我們,《黃庭經》的功法的確救治了無數病人,即
使科學發達的今天亦有不少人採用類似的、有對象的冥想來醫治
頑疾,而其功效又是有目共 睹的。如果說識神可以治病、元神求
取性光踏入神仙之路,那麼,神經元傳遞意念的向前動作就是識
神,那個既向前又往後回饋光電感覺的動作便是元神。識神倚仗
於 神經 元把 訊息 向前 傳遞 並直 達臟 腑, 從 而 起著 醫治 疾病 的能
力。元神是神經元的訊息處於既向前又往後回饋的恍惚狀態;當
光電回饋於大腦的相應區間,該區的神經元便有可能被喚醒甚至
重塑,這就是元神比之於識神對生命更具深層影響的玄機。我們
簡稱這個改造大腦的能力為「內丹」。這也就是為何內丹修煉的
終極工夫來自大腦「泥丸宮」的進一步運化的原故。

假設煉者專注於《黃庭經》的「存思」法,在其數十分鐘有
對象性的識神用事當中,他除了有意之意外,部分時間亦會進入
混 然的 內觀 之中 ,如 同經 文所 說的 「虛 無 寂 寂空 中素 」。 即是
說,這種識神用事應該在某程度上呈現元神的境界。同樣,假若
煉 者以 無意 之意 進入 ,最 後凝 神入 氣; 對 於 這個 混沌 恍惚 的氣
態,我們姑且以「元神」名之,然而,此刻元神雖作主體,但此
元神亦非空無一物之東西,它必同樣涵攝識神於其中。更具體的
說,在入定恍惚當中,煉者雖非處於知覺層面,然亦隨時轉到知
覺層面,才是真實的元神狀態。內丹學從來否定識神用事,於我
來說,這個講法需要修正一下。

vii
「橐籥生炁」觀念,除了在養生、內丹修煉的應用之外,還
可以運用到武術拳擊之中。我另一篇文章〈武當拳術丹田運氣的
機 理〉 就談 這個 。其 實, 不單 是武 當拳 術的 丹田 運氣 如此 ,內
家、外家、中國功夫及外國武術也應該如此。或者倒過來說,我
們不應有「內家」、「外家」、「中國功夫」及「外國武術」的
區分,舉凡具四肢九竅的人作出技擊動作,都有如此「丹田運氣
的機理」。這篇文章單以武當拳為對象,只因為去年我剛巧被邀
請到武當山,要在「海峽兩岸武當文化論壇」的研討會上發表而
已。

我認為還有些文章是好的,例如〈試從《老子》第一章破解
老子思想〉。當中「無欲」與「有欲」、「無名」與「有名」、
「 常道 」與 「可 道」 等相 對概 念在 「玄 」的 理念 下展 開, 都是
《老子》一書的核心思想。我們不明白第一章,是很難貫通五千
言 的。 歷來 有注 「無 ,名 天下 之始 ;有 ,名 萬物 之母 」及 「常
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都是不明白《老子》其
他章節對「無名」、「有名」、「無欲」、「有欲」及「常」一
字 的特 別用 法。 幸好 帛書 和楚 簡的 出土 印證 了這 個正 確的 句讀
法。

最後,我覺得最遺憾的是,道家道教文化在香港的發展乏善
足陳,正統的東西被醜化、被污染。現今社會,道術的應用與金
錢掛鈎,小法小術大行其道;那邊廂好東西卻被遺棄、被錯解。
大道既簡且易,世人莫不知、莫能行。這經已成為普遍的現象。
雖然,道家文化已融入每個中國人的生活當中,正如莊子說「魚

viii
相忘於江湖、人相忘於道術」,我們呼吸著道家文化的空氣,但
我們卻對這「空氣」沒有表達過感恩之情。媽媽看見兒子晨起打
噴嚏,很自然的在煲湯時多下兩片生羗。這種寒則熱之的陰陽觀
念,其實早已滲入到我們生活的每一個層面。我們生活於道家文
化而不自知!道教是道家文化的延伸。我們在生活中尋求生活的
終極意義,企圖為自己尋找一個安心立命之所。這種宗教情操的
泛現,很自然就在道家文化的擴延中成就出來,道教作為一個宗
教是中國人最自然不過的事。無奈,人喜歡貴遠賤近,往往忘記
自 己的 好東 西, 總是 往外 追求 。在 道家 道 教 文化 的喚 醒的 工作
上,我們還有一段很長、很艱巨的路要走。

道海言微,略陳固陋,望各方上士大人指正。

袁康就寫於香港

二○○六年春

ix
目 錄

哲思篇

全真教對鍾呂道德精神的繼承...................................................1

《抱朴子養生論》考...............................................................13

空無與假有的體用和言意問題.................................................33

評《太乙金華宗旨》...............................................................69

陽神確立道教內外兼修的特色.................................................77

新儒家的思想發展與牟宗三開出新外王的困境.......................97

試從《 老子 》 第一章破解老子思想 ...................................137

試探討天人相應中道德價值的建立.......................................161

試論荀子的天人關係.............................................................189

應用篇

《靈寶畢法》養生理論的探討...............................................219

老子的養生之道.....................................................................235

武當拳術丹田運氣的機理......................................................291

論《太乙金華宗旨》之光與大腦神經的關係........................307

橐籥效應在養生修煉的重要性...............................................329

鍾呂丹道的現代啟示.............................................................347

x



全真教對鍾呂道德精神的繼承

此文發表於香港蓬瀛仙館主編:《蓬瀛仙館75周年》特刊,2004

(一)

遠自魏晉時期,葛洪已提倡服食金丹。 1 他把神仙境界描劃成
一個既可長生不死,又能享受有如世間一樣榮華富貴的樂園。 2 服
食金丹,本來是魏晉以前君主王侯、及草根階層迷戀神仙境界的
舉措,可是,經過葛洪的大力推薦之後,這個宗教迷情便廣納更
多具備知識及理性的士大夫去沉醉、嚮慕。在葛洪的筆下,神仙
架構有天仙、地仙和屍解仙三等。 3 在這三等仙中,地仙最為人嚮
往,其主要原因是:地仙可游於名山。即是說,地仙是可與常人
一樣共享人間快樂,是逍遙自在的仙人。相反,天仙卻非完全享
受到人間概念的逍遙快樂。葛洪借彭祖之言說:「天上多尊官大
神,新仙者位卑,所奉事者非一,但更勞苦,故不足役於登
天」。 4 如果服半粒金丹便可以成為地仙、留形住世,可得到「當
食甘旨,服輕煖,通陰陽,處官秩,耳目聰明,骨節堅强,顏色
悅澤,老而不衰,延年久視,出處任意,寒温風濕不能傷,鬼神
眾精不能犯,五兵百毒不能中,愛喜毀譽不為累」 5 等「好處」的
話,那又何苦登天呢!求仙者乾脆做一個地仙,藉不朽之軀體去

1
道海言微

滿足人世間的慾望,在「巍巍華蓋,金樓穹窿」之境縱情享樂,
享受繁華富貴,自由自在的游於名山,豈不快哉!6

其 實, 葛洪 筆下 的神 仙道 德觀 並非 如此 低俗 ,而 是前 有所
承。他秉承前代《太平經》的功過格與功德表,認為「為道者當
先立功德」;可是,這個修功立德的計算法卻又與神仙等級制掛
鈎:天仙所要求之善行比地仙多,倒使追求地仙的吸引力大大提
高。他說:「人欲地仙,當立三百善;欲天仙,立千二百善。」 7
如果說那些追求長生不死的眾生以功利主義來求道的話,那麼,
神仙絕對可以當為一種交易商品來看待!這也可能是安期生、龍
眉 寧公 、修 羊公 及陰 長生 等人 不汲 汲於 升虛 的原 因, 他們 但求
「止於世間,或近千年,然後去耳」。8

(二)

對神仙道德觀作出改革,可以說是鍾呂丹道的另一建樹。鍾
呂丹道對神仙的價值重新定義,在成仙之路上,個體生命的價值
被擴延到社會價值,出世思想兼融入世的價值觀。神仙的道德實
踐就是體現普世度人的利他主義。

這種自利利他的菩薩道其實是普遍心理的表現,反映了人類
道德心性的最高操守。中國文化思想史中自古就有宣揚這個最高
價值。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明顯是自利兼利他的
講法。獨善其身和兼善天下正正就是中國式的道德修為模式,儒

2
全真教對鍾呂道德精神的繼承

道是一致的。只是,在唐代以前的神仙理論,從未發展到這個觀
念——道教的成仙說始於個人的天人合一,由自身的起點開步,
修仙之路屬個人的事。

不過,站在道德價值的角度看問題就不同了。個人的道德心
性有無限延伸的能力,修身必會擴展到普天下的理想。神仙的逍
遙快活必然屬於利他的價值觀,因為成仙就意味對道的體現,而
道 又是 「常 」、 又是 「公 」、 又是 「王 」 、 又是 「天 」、 又是
「久」。 9 與道同體的神仙觀,是無限的,是超越的,也非人類心
智所能理解的。 10 老子亦強調「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
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修之於
天下,其德乃普」, 11 道家的利己利他相兼思想是鮮明的。

佛 教很 清楚 地說 明菩 薩道 要回 饋凡 間, 完成 其悲 願打 救世
人,令更多人得以共赴彼岸。道教對這一個重要觀念的醒覺早在
《靈寶經》已看到,神仙的價值不應止於小乘的地仙之道,而是
大乘的天仙之道。 12 礙於道教成仙之說不能脫離個體成道的框框,
既度己又度人的觀念並沒有因歷史和文化的演變而受到重視。一
直 至唐 代, 道教 在佛 教思 想強 大的 滲透 之 後 ,許 多概 念出 現改
變,老莊思想加入中觀與重玄學,道體與道性的思辨形態全部重
新注入新元素,神仙觀念的利他主義,在大小乘佛教的影響下,
普度眾生的觀念不得不再度重唱。

這個普度眾生觀念的重提,展現於鍾呂丹道的「五等仙」架

3
道海言微

構上。《鍾呂傳道集》云「仙有五等,法有三乘」。 13 五等仙之
中 ,神 仙的 道德 價值 就在 「神 仙」 與「 天仙 」之 區別 中表 達出
來。在鍾呂丹道來說,神仙的境界是造命工夫的完成,天仙只不
過是神仙之後,再積功累德的進級境界。我們試看兩者的分別:

神仙者,以地仙厭居塵世,用功不已,關節相連,抽
鉛添汞而金精煉頂。玉液還丹,煉形成氣而五氣朝
元,三陽聚頂。功滿忘形,胎仙自化。陰盡陽純,身
外有身。脫質升仙,超凡入聖。謝絕塵俗以返三山,
乃曰神仙。 14

至於天仙,則是:

地仙厭居塵世,用功不已,而得超脫,乃曰神仙。神
仙厭居三島而傳道人間,功行滿足,受天書以返洞
天,是曰天仙。15

神仙要傳道人間,並要努力於功果,做到「道上有功,而人間有
行」,方為天仙。所謂功行或所傳之道,即是入世倫理道德行為
的結果。神仙等到功行果滿,上天自然有使者召入洞天,天仙即
成。從這段文字看,我們不難發覺所謂「傳道人間」,其實就是
「普度」思想的一種表現。

經過鍾呂對神仙思想的改革,唐末以後出現的神仙故事似乎
較前代有了極之不同的流傳。本來,先秦以至魏晉神仙思想的核

4
全真教對鍾呂道德精神的繼承

心是超離苦澀人間,享受於逍遙快樂的仙界裡。神仙所處的居所
是「前有明堂,後有絳宮」,並且是「巍巍華蓋,金樓穹隆」的
輝煌「別墅」。 16 神仙是一種獨立於俗世苦難以外的出世實體。有
趣 的是 ,唐 末以 後的 神仙 卻回 歸到 俗世 中 , 参加 解救 俗世 的苦
難,並分擔眾生的業和障。這種神仙的入世形象開始出現於北宋
的神仙傳記中。然而,這些夾雜「普度」的神仙價值觀,箇中隱
藏着人世間的苦難與鍊歷,都在鍾呂丹道對神仙的要求作出界定
後開始。

17 ,就是神仙之一。他寧願在世間廣傳
在道書記載中的呂祖
道德,而不汲汲於成為天仙;這可能是民間流傳其眾多靈驗事蹟
的原因。 18 有關呂洞賓的神靈顯化,《夷堅志》一書就收錄了近三
十條之多。

至於其他類似呂祖「傳道人間」的神仙故事,《續神仙傳》
就傳載了不少。當中有一段記宜君王老的遭遇。由於王老夫妻二
人「頗好道愛客,務行陰德為意,其妻亦同心不倦」,忽有一衣
衫 襤褸 的道 士到 訪, 王老 夫婦 對他 招呼 殷 勤 ,及 後道 士患 了惡
瘡 ,王 老「 乃求 醫藥 ,看 療益 加勤 切」 , 終 被道 士引 導全 家升
天。 19 這表明兩個重點:一是神仙的真實存在,另一是神仙會下凡
進行道德教化,為有德行的人普度。

《續神仙傳》又記神仙曹德休,自稱從東海青嶼山來,游江
西。有人見他的容貌三十年未改,並「常行民間,有疾者,以符

5
道海言微

藥救之,無不愈」。 20 這是一個有關神仙到來人間幫人解脫病苦的
故事。

又一則相似的故事,載於《神仙感遇傳》,記張士平夫婦患
瞽疾,屢醫不治。他們便「禱醮星辰,以祈神之祐,年久,家業
漸虛,精誠不退」,後有書生為其治疾,得愈。書生云:「吾非
世間人,太白星官也,以子抱疾數年,不忘於道,精心禱醮,上
感星辰,五帝星君使我降受此術,此袪重病,答子修奉之心。」
這裡講的是神仙會來普度虔心信道的人。

從眾多神仙故事當中,我們可以發覺神仙再到人間,有不同
的任務和意義。有些是嘉許積功累德的人,有些是為善人療病驅
災,有些是完成世人忠孝意願,有些是直接表達神仙的確存在於
凡 塵之 間; 不論 目的 如何 不同 ,這 些神 仙故 事都 有普 度濟 世思
想。這些思想自五代以後至今的道教信仰中,强烈標誌著神仙的
利他主義。

(三)

由 於鍾 呂對 神仙 價值 觀重 新釐 定, 神仙 必須 入世 「傳 道人
間」,這一方面可實現「普度」精神,另一方面,神仙入世的承
擔,變成必然的任務。這種思想似乎對後來的全真教作出深遠的
影響。王重陽及其「七真」的在世經歷,都鮮明地表現了艱苦修
煉及入世承擔的精神。

6
全真教對鍾呂道德精神的繼承

王重陽「活死人墓」的修行便是一例。他在終南縣南時村掘
一 墓穴 深丈 餘, 於地 面封 土數 尺, 再在 周 圍 栽種 梨樹 、海 棠樹
等 。他 在此 「活 死人 墓」 中修 煉近 三年 , 並 作詩 以記 其修 行經
歷。其中一首詩云:「活死人兮活死人,火風地水要知因;墓中
日服真丹藥,換了凡軀一點塵。」21

七真之中的大弟子馬丹陽刻意以苦行生活作為提煉心性的手
段。他赤足行走,夏不飲水,冬不向火。他的生活非常簡樸,除
了身邊的筆硯和羊皮之類,便一無所有。他「志如鐵石,行若冰
霜,闡化十有三年,服不衣絹,手不拈錢,夜則露宿。」路過的
人見他寒凍而起憐惜之心,他卻說:「莫訝三冬不蓋被,曾留一
點在丹田。」

譚 處端 「遁 跡於 伊、 洛之 間, 調神 煉氣 ,雖 托宿 紅衢 、紫
陌、花林、酒陣之間,心如土木,未嘗動念;雖萬両黃金,未嘗
為之折腰。」有一次,他到某禪師處乞取殘食,禪師大怒,揮拳
打爆他兩只牙齒。他從容地把爆牙與牙血一同吞下。旁邊的人本
來想替他取回公道,但他笑而稽首,未嘗有絲毫不悅。這件事使
他名揚京洛。

劉處玄自其師王重陽死後,獨自遁隱於京洛之間,煉性於塵
埃之中,「管弦不足以滑其和,花柳不足以撓其精,心灰為之益
寒,形木為之不春。人饋則食,不饋則殊無慍容。人問則對之以
手,不問則終日純純。定力圓滿,天光發明,乃遷居於雲溪之濱

7
道海言微

門」。

郝大通於沃州石橋下默然靜坐,雖然河水泛溢,但他未嘗移
離半步,水亦沒有沾濕其身。「人饋之食則食,無則已。雖祁寒
盛暑,兀然無變,身槁木而心死灰,如是者六年。」因此,世人
稱他為「不語先生」。

孫不二曾「穿雲度月,臥雪眠霜,毀敗容色而不以為苦」。
她「煉心環堵,七年之後,三田返復,百竅周流。遂起而東行,
游歷洛陽,勸化接引,度人甚多。」

王處一日間在登州、寧海一帶往來,晚上於雲光洞修煉,由
於他「偏翹一足,獨立者九年。東臨大海,未嘗昏睡」故人稱他
為「鐵腳先生」。對於他的苦行厲志,丘處機曾贊嘆他「九夏迎
陽立,三冬抱雪眠」。

至於丘處機,當他辦完祖師的葬禮,便西游鳳翔,乞食於磻
溪太公垂鈎之所,戰睡魔,除雜念,前後七載。他「日乞一食,
行則一蓑,雖簞瓢不置也,人謂之蓑衣先生,晝夜不寐者六年。
既而隱隴州龍門山七年,如在磻溪時。」

對於王重陽及七真的苦行修煉,我們可以用近因和遠因兩方
面來理解。其近因者,是北宋儒釋道三教融合,王重陽在創教之
初,已標誌出三教相通的思想。 22 在內丹修煉的事功上,全真教明

8
全真教對鍾呂道德精神的繼承

顯 吸收 禪宗 在心 性修 煉的 工夫 ,認 為修 性 即 修心 ,明 心便 能見
性。何以見性、證悟「外不著於境,內不亂於心」, 23 就必需借凡
塵俗世,把本源清淨心顯露出來。只有在塵世中修煉,有入世而
不為世所擾的工夫,本性才得以彰顯。這個工夫,就促成全真教
刻意入世體會苦行生活的訴求。其遠因者,便是鍾呂丹道一早為
神仙作出了改革——神仙的價值觀從逍遙逸樂的仙界往下拉,就
這一拉,成仙之路便包含對凡塵俗世一切苦難的體現與承擔。

9
道海言微

1. 葛洪在《極言》認為:「先將服草木以救虧缺,後服金丹以定無窮」,
《仙藥》云:「上藥令人身安命延,昇為天神,…中藥養性,下藥除
病」,又《黃白》云:「朱砂為金,服之昇仙者,上士也;茹芝導引,
咽氣長生者,中士也;餐食草木,千歲以還者,下士也。」。葛洪明顯
指出,若要達致天仙,必須服食金丹大藥。見王明:《抱朴子內篇校
釋》(北京:中華書局,1996),頁 246 及 196。

2. 葛洪的神仙境界以「一」為代號,他描述的仙境是這樣的:「一在北極
太渊之中,前有明堂,後有絳宮,巍巍華蓋,金樓穹窿,左昰右魁,激
波揚空;玄芝被崖,朱草蒙瓏;…龍虎列衛,神人在傍;不施不與,一
安其所;不遲不疾,一安其室…」見《地真》,《抱朴子內篇校釋》頁
324。

3. 葛洪將神仙分了三個等級,他說:「上士舉形升虛,謂之天仙。中士游
於名山,謂之地仙。下士先死後蛻,謂之屍解仙。」見《論仙》,《抱
朴子內篇校釋》頁 20。

4. 見《對俗》,《抱朴子內篇校釋》頁 52。

5. 同上註。

6. 同註 2。

7. 同上註,頁 53。

8. 同上註。

9. 《老子》第 16 章:「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
久。」

10. 依傳統道家的講法,「道可道非常道」是超越心智所能理解的。

11. 見《老子》第 54 章。

12. 《靈寶經》批評當時人祟尚的「地仙」說,只求自度而忘卻度人的自私
心態,經云:「子輩前世學道受經,不作善功,唯欲度身,不念度人。
唯求自道,不念人得道,不信大經弘遠之辭,不務齋戒,不尊三洞法

10
全真教對鍾呂道德精神的繼承

師,好樂小乘,故得地仙之道。」見於《太上洞玄靈寶本行因緣經》。
此經原名《太上洞玄靈寶仙人請問本行因緣眾聖難經》,是道教古《靈
寶經》之一,成書於東晉末。

13. 三乘者,是小、中、大三乘。五等者,是鬼仙、人仙、地仙、神仙、天
仙。若以三乘法分五等仙,則「人仙不出小成法,地仙不出中成法,神
仙不出大成法」。見《鍾呂傳道集‧論真仙第一》。

14. 同上註。

15. 同上註。

16. 同註 2。

17. 呂洞賓又叫呂祖,由於民間多奉他為祖師,故稱呂祖。

18. 《呂祖志》卷 1 載《真人本傳》言,其師鍾離權將升仙,呂洞賓再拜


云:「岩(即洞賓)之志異於先生,必須度盡天下眾生方上升未晚
也。」

19. 見《續神仙傳》,《雲笈七籤‧卷 113 下紀傳部‧傳》,《雲笈七籤》


頁 705。

20. 見《續神仙傳》卷下《曹德休傳》。

21. 見《活死人墓贈寧伯功》,載於《重陽全真集‧卷二》。

22. 王重陽的三教相通言論,在其著作中多有記載。詩文《孫公問三教》云
「儒門釋户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便是一例。見《重陽全真集‧
卷一》。另外,王重陽曾先後創立了「三教七寶會」、「三教金蓮
會」、「三教三光會」、「三教玉華會」、「三教平等會」等教團,兹
可反映其對三教相通的重視。

23. 「外不著於境,內不亂於心」是禪定工夫,《壇經‧妙行品第五》云:
「何名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

11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