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98

第三部分:與土壤污染有關的環境法規

3-1土壤與地下水污染整治法

1
內容大綱

• 立法過程
• 基本內容概述
• 主要精神與特色
• 污染責任主體
• 相關法規與辦法
• 結論
2
前 言

• 台灣的環境保護立法,以往著重於「水、空、廢、毒」的防治
工作。但由於社會與經濟的快速發展,環境污染事件中最常被
人提起且難以忘懷的,莫過於水土流失,水土污染,以及各種
有害廢棄物之中毒事件等,因此,政府必須面對這些問題,且
必須確實加以解決。
• 美國環保署(USEPA)已於1976年通過「資源保育回收法」(簡
稱RCRA法),並於1980年制定所謂的「全面環境對策賠償與
責任法」(簡稱 CERCLA法,或通稱的「超級基金法案」),以
作為政府整治污染場址之法律依據。
• 日本也於1970年針對農地污染訂定「農地土壤污染防治法」。
• 歐洲的荷蘭、德國與英國,均有類似的法令。

3
立法過程-1
• 環保署於民國80年4月完成「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並於同年七
月經行政院核定後送請立法院審議。
• 鎘米污染、油品污染及土壤與地下水的有機污染物事件(RCA污染
案),彰化和美地區的疑似污染案,彰化白沙村鎘米污染事件等,
以致原草案已無法因應土壤污染事件中的相關權責、經費籌措與土
地管制與利用等問題,於民國85年自立法院撤回草案
• 民國87年8月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送行政院審議。經九
次討論後,以「土壤污染整治法(草案)」於民國88年6月送請立法
院審議。
• 本草案一方期望建立土壤污染之處理機制,以順利展開各項土壤與
部份地下水的污染整治工作,另一方面則期望藉用該法之規範,使
污染者對環境保護之預防與管制的重要性更加注意,積極減少產生
污染及控制污染源。

4
立法過程-2

• 多位學者覺得有必要將相關的土壤與地下水污染同時加以考量
及整治,因此,商請多位學者聯合提案建請多位立法委員支
持,擬具「土壤與地下水污染整治法」(草案),因此,在立法
院委員會討論時,共有環保署版本、沈富雄等44人版本及柯建
銘等34人版本等三版本以併案審查方式討論。
• 經立法院聯席會議於民國88年11月及12月之兩次審查會,確定
地下水污染應通盤納入考量,將法案名稱更改為「土壤與地下
水污染整治法」 。
• 最後經立法院朝野黨團協商會取得共識,於民國89年1月13日
三讀完成立法,並於2月2日經總統公告施行。

5
基本內容概述- 8章51條文

• 第一章為總則(包括立法目的及專用名詞的定義)

• 第二章為防治措施(包括監測與查證工作)

• 第三章為調查評估措施(包括調查污染源、公告土壤及地下水
污染控制場址、污染整治場址、及相關評估計畫)

• 第四章為管制措施(包括應變措施、污染範圍的劃定與公告、
污染區相關的管制投施、及土地禁止處分之登記等)

6
基本內容概述 (continued)

• 第五章為整治復育措施(主要包括污染區之整治計畫、整治目標及
相關之污染控制計畫、污染來源不明確之限制事項與應變措施等)
• 第六章為財物及責任(主要包括污染整治基金之用途、來源、管理
委員會之設立、及污染土地關係人之注意義務等)
• 第七章為罰則(相關人員未依法執行而致污染或致人於死之相關罰
則)
• 第八章為附則(土地的開發計畫、債權處理、求償權及可向行政法
院提起訴訟之規定等)。

7
1. 強調以污染整治為主,非注重污染防治工作

• 污染事件之發生,有可能由於廢水,廢氣,廢棄物
或其他毒性物質之不當排放與棄置所造成,在各相
關的環保法規中均已有規範如何預防,自應依據該
法確實執行,
• 本法僅對有可能產生土壤與地下水污染之地區進行
監測與調查工作,且對已發生污染之事件做整治工
作。

8
2. 資訊公開原則,大家均可參與

• 在土壤與地下水污染事件發生後,因牽涉到人民的土地

權益及生命安全,因此,需要告知民眾污染狀況,以進
需要告知民眾污染狀況
一步進行管制措施及整治計畫。

• 藉著公告方式告知相關污染資訊,並擴大民眾參與整治

計畫之機會與表達意見的管道。

9
3. 污染整治與否採雙門檻制度,推動整治相關業務

• 當污染場址之土壤污染或地下水污染來源明確,其污染物濃度超過
「污染物管制標準」時,所在地主管機關應公告為土壤或地下水污
染之「控制場址」
• 但控制場址經一定程序之初步評估後,如有危害國民健康及生活環
境之虞時,所在地主管機關應報請中央主管機關審核後公告為土壤
或地下水污染之「整治場址」。
「整治場址」
• 本法對此雙門檻制度之公告依據,有一定之管制程序與解除管制之
雙門檻制度
程序。

10
污染整治法與措施
(污染來源明確) (污染來源不明確)

治 使
用 應
整治場址 計 變

畫 必

初評 地 要
整治目標 控
區 措
制 施
控制場址 計

污染管制濃度
定期監測與公告
監測基準
11
4.設立整治基金,強化污染整治財源

• 由於對土壤與地下水之整治之困難度較高,所需的經費亦較
高,必須有一套完整的財務籌措機制,才可使整治工作順利
進行,因此,本法有設立整治基金之規範。
設立整治基金之規範
• 其基金來源包括整治費用之收入、污染行為人或土地關係人
所繳納之款項、土地開發人依規定繳納之款項、基金孳息之
收入、中央機關之預算、其他環境保護基金之部分提撥、環
境污染之罰金或行政罰緩等之收入。

12
5. 擴大污染責任主體為污染行為人及
重大過失之污染土地關係人為主

• 本法對土壤或地下水污染來源明確的整治責任及相
關整治費用之追償,將適度擴大至重大過失之原地
使用人及所有人。
使用人及所有人
• 基於公平正義原則,污染行為人仍應負最終責任,
基於公平正義原則,污染行為人仍應負最終責任
因此容許非污染行為人之土地使用人及所有人向污
染行為人求償。

13
6. 適度調整「整治場址」之整治目標
及土地開發利用

• 對土壤與地下水污染地區之整治,以恢復至原土地用途為原則。
恢復至原土地用途為原則

• 亦考量污染土地若涉及其他法令規範的整體開發計畫時,則「整治

場址」之「整治目標」可專案核定,其整治計畫必須與其開發計畫
整治目標」可專案核定
同時提出,並依各相關法令審核通過後,其土地開發計畫之實施應

於公告解決土壤與地下水整治場址之列管後始可為之。

• 對「整治場址」之解除管制較不易引起爭議,且完全依整治技術及

危害評估的結果來加以考量,較具科學性,因此較易被接受。

14
污染責任主體-1
• 污染責任主體包括:污染行為人、污染土地關係人、場所使用人、管理
人或所有人、與土地使用人、管理人或所有人等,在第25, 37, 46, 與47
條之條文均有明確之責任規範。

• 污染行為人:(1) 非法排放、洩漏、灌注或棄置污染物, (2) 仲介或容許


非法排放、洩漏、灌注或棄置污染物,與(3)未依法令規定清理污染
物。

• 污染土地關係人: 土地經公告為污染整治場址時,非屬於污染行為人之
土地使用人、管理人或所有人。

• 場所使用人、管理人或所有人

• 土地使用人、管理人或所有人
15
污染責任主體-2

• 25條:污染土地關係人應盡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義務,防止土
壤及地下水受污染。污染土地關係人因重大過失,致其土地
公告為整治場址者,就各級主管機關依….規定支出之費用,
與污染行為人負連帶清償責任。

• 污染土地關係人依前項規定清償之費用及依…….支出之費
用,得向污染行為人求償。

16
污染責任主體-3
• 第37條:污染土地關係人未盡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義務或因重大過
失,致其土地公告為整治場址時,處新臺幣15萬元以上75萬元以下
罰鍰。……….其土地公告為控制場址時,處新臺幣5萬元以上50萬元
以下罰鍰。

• 第46條:整治場址之污染管制區範圍內屬污染行為人或污染土地關
係人之土地,不得變更編定或為違反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管制區管制
事項之利用。

• 第47條:土壤及地下水污染致他人受損害者,有重大過失之污染土
地關係人應與污染行為人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污染土地關係人依
前項規定賠償損害時,對污染行為人有求償權。

17
土地開發計畫

• 土地開發行為人進行土地開發計畫,如涉及污染土地者,其土地
開發計畫得與土壤、地下水污染整治計畫同時提出,並各依相關
法令審核

• 其土地開發計畫之實施,應於公告解除土壤及地下水整治場址之
列管後,始可為之。

• 土地開發行為人於整治場址公告解除列管且土地開發計畫實施
前,應按該土地變更後之當年度公告現值加四成為基準,核算原
整治場址土壤污染面積之現值,依其百分之三十之比率,繳入土
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基金。

18
相關法規 20項

• 整治法施行細則

• 標準與方法: 污染調查方法、監測基準、污染管制標準、整治基

準、危害評估方法、污染處理等級評估方法、污染物檢驗方法。

• 辦法與規程: 管制區管制辦法、整治費收費辦法、基金保管及運用

辦法、基金管理委員會組織規程。

• 其他公告事項: 土地移轉事業、檢測之事業、檢驗審查及證照之收

費、公民訴訟書面告知格式等。

19
法律及法規命令
1. 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施行細則 90.10.17)
2. 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基金管理委員會組織規程 90.07.04)
3. 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基金收支保管及運用辦法 (90.06.11)
4. 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費收費辦法 (90.05.07)
5. 土壤污染管制標準 (90.11.21)
6. 地下水污染管制標準 確性90.11.21)
7. 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管制區管制辦法 (92.00.08)
8.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控制場址初步評估辦法 (92.05.07)
9. 整治場址污染範圍調查影響環境評估及處理等級評定辦法 (92.05.07)

20
行政規則

1.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個案監督作業要點(89.05.16)
2.執行違反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案件處分書(89.10.23)
3.土壤污染監測基準(90.11.21)
4.地下水污染監測基準(90.11.21)
5.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費收費辦法之免徵比例審理原則
(91.07.17)
6.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費未依規定繳納者利息起算原則
(91.07.17)
7.執行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核准分期繳納罰鍰及基金代為支
應費用實施要點(91.08.28)
8.地下水水質監測井設置規範(91.12.27)
9.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控制場址進行污染改善推動執行要點
(92.12.30.)
21
相關公告

1.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之公民訴訟書面告知格式(92.09.30.)
2.應徵收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費之化學物質徵收種類與收費費
率(92.01.21)
3.修正應徵收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費之化學物質徵收種類與收
費費率(93.12.10.)
4.修正「應徵收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費之化學物質徵收種類與
收費費率」表中原油、汽油、柴油收費費率(92.08.21.)
5.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控制計畫撰寫指引(93.08.26.)
6.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計畫撰寫指引(93.08.26.)
7.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第八條第一項之事業(93.12.07.)
8.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第九條之事業(93.12.07.)

22
結 論
• 此法公告施行後,由於牽涉到民眾的財產權益與健康安
全,在依法行政的原則下,有許多相關的子法及施行細則
必須跟隨公告。
• 如污染物達到污染管制標準者,亦應進行管制措施並追查
污染責任及來源,如超過污染監測基準,則應定期監測並
公告結果。
• 此法之公告施行,對寶貴的土壤與地下水資源之維護與國
家的永續經營來講,確實是極重要的環境基本法之一項創
舉,值得讚賞,亦期望大家一起來確實依法執行。

23
第三部分:與土壤污染有關的環境
法規
3-2廢棄物清理法

24
• 共六章77條
• 總則、一般廢棄物之清理、事業廢棄物之清理、公民營廢
棄物清除處理機構及廢棄物檢驗測定、獎勵及處罰、附則
• 廢棄物區分: 一般廢棄物:由家戶或其他非事業所產生之
垃圾、糞尿、動物屍體等,足以污染環境衛生之固體或液
體廢棄物。
• 事業廢棄物:(一)有害事業廢棄物:由事業所產生具有毒
性、危險性,其濃度或數量足以影響人體健康或污染環境
之廢棄物。(二)一般事業廢棄物:由事業所產生有害事業
廢棄物以外之廢棄物。

25
第 九 條
• 主管機關得自行或委託執行機關派員攜帶證明文
件,進入公私場所或攔檢廢棄物、剩餘土石方清
除機具,檢查、採樣廢棄物貯存、清除、處理或
再利用情形,並命其提供有關資料;
• 廢棄物、剩餘土石方清除機具應隨車持有載明廢
棄物、剩餘土石方產生源及處理地點之證明文
件,以供檢查。

26
第二十八條
• 經中央主管機關指定公告之事業,應置專
業技術人員

27
有害事業廢棄物認定標準
• 毒性有害事業廢棄物(依毒性化學物質管理法公告之第一類、第二類
及第三類毒性化學物質之廢棄物; 直接接觸前述化學物質之廢棄盛裝
容器)
• 溶出毒性事業廢棄物
• 腐蝕性事業廢棄物
• 易燃性事業廢棄物
• 反應性事業廢棄物 : pH值大於或等於12.5,或小於或等於2.0
• 感染性事業廢棄物
• 石綿及其製品廢棄物
• 多氯聯苯有害事業廢棄物
• 單一非鐵金屬有害廢料

28
• 「廢棄物清理法」中對於管制有害廢棄物棄置,
防止污染土壤,有相關之規定。
• 在「事業廢棄物貯存清除處理方法及設施標準」
中,對於事業廢棄物,尤其是有害事業廢棄物之
貯存、清除和處理方法和設施標準均有防止土壤
受這些廢棄物污染之精神和規定在內。

29
第三部分:與土壤污染有關的環境
法規
3-3水污染防治法

30
• 在「水污染防治法」訂有放流水標準;另
對於廢(污)水排放進入土壤,也土壤處理之
相關規定。
• 同時在在水污染防治法施行細則中也規定
水利主管機關對排入灌溉專用渠道必須訂
定水質標準。
• 這些規定可命令污染者停止排放廢污水入
土壤,對於土壤污染防制有間接之作用。

31
土壤處理標準
• 本標準所稱土壤處理指以管線或溝渠輸送
廢(污)水,排放、滲透於
土壤,以去除水中污染物或降低其濃度之
方法。

32
下列事業或污水下水道系統得採土
壤處理:

一、畜牧業。
二、動物園。
三、製糖業。
四、公共污水下水道系統。

33
下列地區不得採行土壤處理:

一、飲用水水源水質保護區及飲用水取
水口一定距離內。
二、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控制場址、污染
整治場址及污染管制區內。
三、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地區。

34
事業或污水下水道系統採行土壤處理,其適
用土地區段之特性,應符合下列規定:
• 一、地表以下三十公分至一百二十公分之土壤,
不得為砂土、壤質砂
土及砂質壤土。
二、土層厚度大於一.二公尺。
三、坡度小於百分之十五。
四、地表以下一百二十公分以內無暫棲水位。
五、土壤飽和萃取液導電度於攝氏二十五度,
低於每公分四毫姆歐。
六、土壤氫離子濃度指數低於八.二。

35
第 五 條
• 養豬業或養牛業採土壤處理者,每公頃土
地之飼養頭數限值如下:
• 一、種植水稻作物者:
(一)豬隻七十頭以下。
(二)牛隻八頭以下。
二、種植非水稻作物者:
(一)豬隻一百十頭以下。
(二)牛隻十五頭以下。

36
第三十一條
• 事業或污水下水道系統之廢(污)水,其水質項目、限值
應符合下列
規定,始得排放於土壤:
前項限值,除氫離子濃度指數為一範圍外,均為最大限
值,其單位如
下:
一、氫離子濃度指數:無單位。
二、水溫:攝氏度(℃)。
三、鈉吸著比:(毫克當量/公升)之平方根。
四、導電度:毫姆歐/公分,攝氏二十五度(mmho/
cm25℃)。

37
第三部分:與土壤污染有關的環境
法規
毒性物質管理法

38
• 對於毒性化學物質污染環境之環境定義包
括土壤品質之考慮。
• 藉由「毒性化學物質管理法」之落實,可
管制有毒化學物質洩漏入土壤中,可防止
土壤遭受毒性化學物質之污染。

39
第 三 條

毒性化學物質:指人為有意產製或於產製過程中無意衍生之化學
物質,經中央主管機關認定其毒性符合下列分類規定並公告者。
其分類如下: (一)第一類毒性化學物質:化學物質在環境中不易
分解或因生物
蓄積、生物濃縮、生物轉化等作用,致污染環境或危害人體
健康者。
(二)第二類毒性化學物質:化學物質有致腫瘤、生育能力受損、
畸胎、遺傳因子突變或其他慢性疾病等作用者。
(三)第三類毒性化學物質:化學物質經暴露,將立即危害人體健
康或生物生命者。
(四)第四類毒性化學物質:化學物質有污染環境或危害人體健康
之虞者。
二、運作:指對化學物質進行製造、輸入、輸出、販賣、運送、使用
、貯存或廢棄等行為。
三、污染環境:指因化學物質之運作而改變空氣、水或土壤品質,致
影響其正常用途,破壞自然生態或損害財物。
四、釋放量:指化學物質因運作而流布於空氣、水或土壤中之總量。

40
第三部分:與土壤污染有關的環境
法規
毒性物質管理法

41
• 對於毒性化學物質污染環境之環境定義包
括土壤品質之考慮。
• 藉由「毒性化學物質管理法」之落實,可
管制有毒化學物質洩漏入土壤中,可防止
土壤遭受毒性化學物質之污染。

42
第 三 條

毒性化學物質:指人為有意產製或於產製過程中無意衍生之化學
物質,經中央主管機關認定其毒性符合下列分類規定並公告者。
其分類如下: (一)第一類毒性化學物質:化學物質在環境中不易
分解或因生物
蓄積、生物濃縮、生物轉化等作用,致污染環境或危害人體
健康者。
(二)第二類毒性化學物質:化學物質有致腫瘤、生育能力受損、
畸胎、遺傳因子突變或其他慢性疾病等作用者。
(三)第三類毒性化學物質:化學物質經暴露,將立即危害人體健
康或生物生命者。
(四)第四類毒性化學物質:化學物質有污染環境或危害人體健康
之虞者。
二、運作:指對化學物質進行製造、輸入、輸出、販賣、運送、使用
、貯存或廢棄等行為。
三、污染環境:指因化學物質之運作而改變空氣、水或土壤品質,致
影響其正常用途,破壞自然生態或損害財物。
四、釋放量:指化學物質因運作而流布於空氣、水或土壤中之總量。

43
第三部分:與土壤污染有關的環境
法規
3-6水土保持法

44
前言

• 由於人類的土地利用與資源的開發,在過去幾十
年,全球土地退化的面積已達50億公頃,約佔
全地球種植土地面積的43%。
• 這樣的開發利用行為,確實造成土地資源功能的
無法充分發揮,包括農業生產力的降低,農業生
態環境的破壞,造成人類生活品質的惡化,因
此,如何防止因土地利用的不當開發而引起土壤
的沖蝕與流失,是非常重要的課題。

45
水土保持立法目的及適
用範圍

46
水土保持法
•水土保持立法目的及適用範圍為避免或減
少土壤的流失(Soil loss ),政府部門積極籌
備立法,以保護國家的水土資源。
•水土保持法於中華民國八十三年五月二十
七日經總統公布,於民國八十三年十月二
十一日修正部分條文,其次於民國八十八
年六月三十日及民國八十九年五月十七日
公布修正(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00)。

47
水土保持法
• 實施水土保持之處理與維護,主要以保育
水土資源,涵養水源,減免災害,促進土
地合理利用,增進國民福祉。
• 對於公、私有土地之經營或使用,依水土
保持法應實施水土保持處理與維護者,該
土地之經營人、使用人或所有人,具有義
務作好水土保持。

48
需實施水土保持之處理與維護的項

• 集水區之治理。
• 農、林、漁、牧地之開發利用。
• 探礦、採礦、鑿井、採取土石或設置有關附屬設施。
• 修建鐵路、公路、其他道路或溝渠等。
• 於山坡地或森林區內開發建築用地,或設置公園、墳
墓、遊憩用地、運動場地或軍事訓練場、堆積土石、
處理廢棄物或其他開挖整地。

49
水土保持相關之專
用名詞

50
專用名詞
•水土保持之處理與維護
– 指應用工程、農藝或植生方法,以保育水土資
源、維護自然生態景觀及防治沖蝕、崩塌、地
滑、土石流等災害之措施。
•水土保持計畫
– 指為實施水土保持之處理與維護所訂之計畫。

51
專用名詞
•山坡地
– 係指國有林事業區、試驗用林地、保安林地,
及經中央或直轄市主管機關參照自然形勢、行
政區域或保育、利用之需要,就合於下列情形
之一者劃定範圍,報請行政院核定公告之公、
私有土地
• 標高在一百公尺以上者
• 標高未滿一百公尺,而其平均坡度在百分之五以上
者。

52
專用名詞
•集水區
– 指溪流一定地點以上天然排水所匯集地區。
•特定水土保持區
– 指經中央或直轄市主管機關劃定亟需加強實施
水土保持之處理與維護之地區。

53
專用名詞
•水庫集水區
– 指水庫大壩 (含離槽水庫引水口) 全流域稜線
以內所涵蓋之地區。
•保護帶
– 指特定水土保持區內應依法定林木造林或維
持自然林木或植生覆蓋而不宜農耕之土地。
•保安林
– 指森林法所稱之保安林。

54
水蝕

55
水蝕造成土壤流失的步

• 水蝕造成土壤粒子從土壤體中分
離(detachment) 。
• 分離的粒子藉著流動,滾動及分
散作用向河川下游移動
(transportation) 。
• 當水流至較水平地區時,這些移
動的粒子就沈積(deposition)在某
些較低的區域。

56
表土沖蝕
• 表土受到雨滴的打擊及地表的沖蝕,而產生的土粒分散而
造成流失的現象。
• 此種沖蝕又可分為雨滴飛濺沖蝕、層蝕、紋溝沖蝕及溝谷
沖蝕等不同沖蝕所形態。
• 這些沖蝕係將表土以單粒的運動型態將土壤流失,雖然過
程緩慢,但如雨量大,時間久之下,其造成的沖蝕及會造
成有嚴重的後果,尤其在土壤經耕犁過程,此時土壤疏鬆
又沒有很好的覆蓋物,最容易造成沖蝕。

57
58
59
60
61
62
表土沖蝕
• 在台灣地區的表土沖蝕最明顯的地區,以各地的
紅土台地及南部泥岩地區的沖蝕最嚴重。
• 在泥岩地區的月世界,根據研究顯示,其年平均
年土壤沖蝕量可高達0.2-0.3公分,其表土沖蝕的
最大特徵為紋溝沖蝕或溝谷密布的沖蝕地形。

63
64
65
風蝕

66
風蝕
• 風蝕發生的原因為風速超過地面土砂運動
的臨界速度以上時,風就會將地面上的土
及砂吹起來,而產生風蝕作用。
• 基本上,由於砂粒徑大小的不同,形狀的
不均及風速的強弱,大致可分為地表滾
動、躍動及懸浮等三種風蝕型態。

67
風蝕
• 在風速較小時,可能只有滾動與躍動,懸
浮運動則較不明顯,通常風蝕的土砂量有
四分之三的量是以此兩種風蝕方式產生
的。
• 強風狀態下,可揚起大量極細的土砂至空
中並飄浮於空中並遮蔽陽光,就是俗稱的
砂暴(Sand storm)現象。

68
風蝕
• 風蝕作用除了會使地表的土粒被風帶走
外,亦會被運動中的土砂對地面土砂產生
摩擦作用,使地表呈現粗糙現象而缺乏細
砂粒。
• 被風帶走的土砂會在下風處堆積形成各種
奇特的地形,如砂紋、砂漣,砂丘或新月
形的砂丘等。

69
70
71
72
73
台灣發生的風蝕作用
• 主要在西部的砂灘地區及東部河口附近,主要季節為東北
季風來的時候,強烈的風力會將砂往內陸輸送,形成有名
的砂丘地形景觀。
• 由於風蝕作用,常造成海岸地區地形變動,不利於海岸開
發利用,也不適於居住。
• 農業之影響為風砂所帶來的鹽霧,使農作物生產受阻礙,
更不利於環境品質的維護。

74
土蝕及風蝕流失
量的估算

75
山坡地土壤流失量之估算
•通用土壤流失公式(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 USLE):

Am = Rm × Km × L × S × C × P
Am:土壤流失量(公噸/公頃/年);換算成體積以每立方公尺1.4公噸計
之。
Rm:降雨沖蝕指數(百萬焦耳.公釐/公頃‧小時‧年)。
Km:土壤沖蝕指數(公噸‧公頃‧年/公頃‧百萬焦耳‧公釐)。
L:坡長因子。
S:坡度因子。
C:覆蓋與管理因子。
P:水土保持處理因子。

76
風蝕量方程式(Wind Erosion Equation, WEQ)

• E = f ( I, C, K, L, V )
– E為預測之風蝕量(噸/公頃/年)
– I為土壤沖蝕系數
– C為氣候因素
– K為土壤粗糙面之係數
– L:風在野外的密度
– V為植生覆蓋率

77
臺灣地區的水土流

78
森林地的水土流失

• 台灣林地面積約187萬公頃,佔全台灣面積的

52%,由於許多高經濟作物在可限利用區開墾種

植,目前這些地區之總面積已超過5萬公頃。

• 每年發生的森林火災對林相的破壞,導致土壤構

造較差,造成嚴重的土壤流失,甚至崩塌現象。

79
山坡地的土壤沖蝕

• 台灣山坡地面積約有96萬公頃,其中農物地用地

面積約27萬佔山坡地總面積28%,其中尚有11萬

公頃未作好水土保持,有可能將來更造成嚴重的

土壤流失。

80
山坡地的土壤沖蝕
• 鳳梨園在坡度20%且未實施水土保持者,其最大土壤
流失量一年可高達185噸/公頃,而較保守的估計,農
地未作水土保持之土壤流失量,平均每年可流失0.7-
1.0公分以上之表土(約100-130噸/公頃/年) 。
• 近幾年來山坡地種植檳榔及高冷蔬菜,讓土壤沖蝕的
問題更加嚴重。在民國52年僅有1200公頃種檳榔,
現已增加至4萬餘公頃,高冷蔬菜的面積亦已高達5千
多公頃,為台灣農地問題帶來更多有關國土保安,水
源涵養上的問題。
81
山區開路的水土流失
• 山區道路的開闢往往因土方挖填數量大且道
路基礎及邊坡不穩定,在下雨後常造成極嚴
重的沖蝕、崩塌、滑動情形,造成極嚴重的
水土流失。

82
坡地社區及遊憩地區的開發造成水土疏

• 山坡地開發為居住社區在近幾年來非常普遍,但因
受地形的限制,要開發一定面積的建築基地,經常
會開挖更大面積的土方工程,在開發階段可以明顯
看見許多土壤沖蝕的現象並成開發區下游的土砂災
害。
• 民國85年賀伯颱風造成南投水里、信義兩鄉土石流
之災害即很明顯造成沖毀房屋、死亡23人,失蹤21
人之慘劇。
83
土壤沖蝕的等級
•輕微沖蝕
– 地面無小沖蝕溝跡象,表土流失量在百分之二
十五以下。
•中等沖蝕
– 地面有蝕溝系統之跡象,礫石、碎石含量在百
分之二十以下,表土流失量超過百分之二十五
至百分之七十五。

84
土壤沖蝕的等級
•嚴重沖蝕
– 地面沖蝕溝甚多,片狀沖蝕活躍,土壤顏色鮮
明,礫石、碎石含量超過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
四十,底土流失量在百分之五十以下。
•極嚴重沖蝕
– 掌狀蝕溝分歧交錯,含石量超過百分之四十,
底土流失量超過百分之五十,甚至母岩裸露,
局部有崩塌現象。

85
山崩
• 一般的山坡地在自然堆積狀態下,其坡面的土壤
應處在安定狀態,但在兩種情況下,會造成山崩
作用:
– 在地表逕流 (run off)集中下就容易產生沖刷作用,最後
造成沖蝕溝,繼續擴大後,其坡面的底部被淘空,因而
使土壤體失去支撐力而造成山崩;
– 山坡地之坡面土壤因滲透作用而使土壤的空隙中呈現水
飽和狀態,或滲透水在土體中產生滲透流動作用時,也
會使土壤失去抵抗力而發生山崩。

86
山崩類型

墜落 滑落

崩移
土流

泥流 87
• 此種崩塌作用為土壤集體運動的型態,與前述的表土沖蝕的
單粒運動型態不同。
• 在台灣如果發生這類的崩塌作用,其一次土壤流失的量非常
可觀,少則數十立方公尺,多則一次可達數萬立方公尺。
• 台灣的山坡地較陡峭,在天然地形下,本來就較容易崩塌,
加上坡面土壤大都屬於新生成的崩積土(或稱為新成土),土
壤疏鬆膠結物質少,土壤不穩定,因此在暴雨時,由於逕流
集中,常造成崩塌作用。

88
• 在台灣的山坡地,常因人為的大量開發,其崩塌
下來的土壤常造成河床淤積,水庫充滿崩塌下來
的泥土使水庫壽命減少。

• 根據調查,台灣地區崩塌產生的土砂為水庫淤砂
的主要來源。

89
地滑作用(滑落)
• 地滑作用就是地層滑動的意思,為土壤沖蝕運動
中比較特殊的,系因地層中在滲透水的作用下所
產生的一層滑動層,使其內的土體沿滑動面慢慢
的因坡面的上方滑向下坡處。
• 通常滑動的速度極為緩慢,不易為不人察覺,但
當我們發現的時候,通常地上的房子也已傾斜或
地面及牆壁已發生裂縫。

90
地滑作用
•台灣地區產生的地滑作用主要有二條件
– 泥岩中土壤力學弱源存在的上面會發生地滑。
– 地層的順向坡的坡面上易發生地滑。
•台灣地區主要發生地滑的地區為中央山脤西
側的麓山坡區。

91
地滑作用
•地滑型態的土壤沖蝕會造成極廣大的滑
動,可達數公頃或數十公頃以上,對道路
阻礙及土地利用有極大的影響。
•根據研究,梨山地區有廣達200公頃以上的
土地受到地滑的威脅,危險性不可忽視。

92
土石流
• 土石流發生的現象在台灣地區近幾年來似乎常在
電視上看到,它是一種流動很特殊的沖蝕型態,
其特性為含土砂濃度相當高,土石流以土砂及石
等材料為主,其體積濃度一般超過土石流流體總
體積的30%以上。
• 由於土砂、石礫、岩屑等材料多且比重大,因此
一旦發生土石流,其對環境的破壞力則特別大而
明顯。

93
發生土石流的必要條件
• 地形的條件
– 通常發生在坡度較陡的溪谷地區,其坡度大都在15度
以上。
• 充分的土砂堆積來源
– 溪谷中一定要堆積大量崩落的土砂土才有來源形成土
石流。
• 要有充足的降雨量,以帶動這些堆積的土石。一
般一場雨的累積量達150公釐時,就有可能產生
土石流。

94
土石流
•土石流一旦發生,其挾帶水、砂石及土的
混合體,其流速一般為每秒數公尺至數十
公尺,通過之處,可說是”無堅不摧”,可
用”災情慘重”來形容。
•土石流一次帶動的土方亦可達數萬立方公
尺以上,除了流動產生的破壞之外,堆積
的範圍很大亦使災區面積更大,而要加以
修復更需大筆經費。

95
台灣地區發生的土石流災害

• 民國71年西化颱風在林口地區發生的土石
流,造成30人喪生。
• 民國79年歐菲莉颱風在花蓮銅門地區發生
的土石流,造成十幾人喪生。
• 民國89年碧利絲颱風在台中南投地區發生
的土石流,造成十幾人喪生。

96
第三部分:與土壤污染有關的環境
法規
肥料管理法

97
肥料種類品目及規格

98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