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9

中國古代兵書

柳玲 著
臺灣商務印書館 發行

系級:資工三
學號:49585027
姓名:范植添
一、大綱
在中國的文明史中,「戰爭」是幾乎篇篇都有的名詞。而戰爭的暴發通常
是因政治、經濟的因素,且與政治息息相關。古人云:「兵之勝敗,本在於政,
下畔其上,則兵弱矣。」(《左傳》宣公十二年)清楚地指出只有得人心者才
能得天下的道理;所以「令民與上同意」,上下齊心,才是取勝的關鍵。

戰爭直接影響著國家和百姓的安危:「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
但是,戰爭的目的應該是保境安民、使國家利益不受侵害、使民百姓免遭塗炭。
在戰爭帶來的創傷如嚴重的情況下,如何以曘小的代價取得戰爭的勝利,便成
為歷代軍事家所追求的目標;戰爭藝術、軍事理論等學科應運而生。

中國的兵書,根據劉申寧的《中國古代兵書總目》,在一九九一年辛亥革
命以前的兵書,共有四二二一種(該書所收錄之兵書)。但流傳至今的也就只
有四、五百種、且明清時期的作品占大多數。

兵書的內容,一是古人在戰爭實踐中,不斷地總結經驗、從軍事謀略、指
揮藝術、統兵經驗、兵器製造等軍事理論和軍事技術。而這些理論技術,往往
就在幾千字中,如《孫子兵法》。二是具體深入、專門闡述軍事學中某一問題
的專論型兵書,如《歷代軍制》。三是分門別類編輯前人的兵學成就,又加上
當代兵學新鮮成果的軍事百科型的兵書,如《武備志》。而我們又可以把古代
兵書,依內容分為以下十二個大類:

一、對戰爭起因和利害的論述-吳子把戰爭的種類分為:「一曰爭名,二
加爭利,三曰積惡,四曰內亂,五曰因饑。」但歸根到柢還是政治利益為多。

二、對戰爭與政治、經濟和法律關係的論述-政治、經濟、和法律的好壞
與戰爭有非常大的關係。政治不好而易被敵軍攻心;經濟不好而易缺乏作戰物
資;法律不好而不易管理軍隊。
三、對戰略指導思想和作戰原則的論述-這兩方面對於戰爭的勝敗關係重
大。若戰前決策時考慮不周或在戰鬥中指揮失誤,都會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

四、對將帥修養和選拔的論述-將帥在戰場中是士兵的中心;戰場上兩軍
的較量,從某種意義上是雙方指揮員智力和勇氣的角量。故在選將時是重要的。

五、對軍規律令的論述-軍中無法,則士卒的進退行止便無準則可尋。軍
法律令規範著士卒的一舉一動,有功則獎,有過則罰,從而保證全軍齊心恊力,
步調一致,使部隊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戰鬥力。

六、對軍事訓練的論述-「士不先教,不可用也」(《司馬法-天子之義
第二》),未經訓練的士兵,就如同臨時拼湊起來的烏合之眾,只能枉做刀下
之鬼。

七、對用間問題的論述-間諜以其攝取之情報,來瓦解敵人的作用歷來被
人們所重視。早在《孫子兵法》中就有一卷「用間篇」專門講解用間之法。

八、對軍事地理的論述-研究戰場周邊的地理環境,找出對己方有利的地
理位置,如此可使我方佔有優勢。

九、對後勤保障問題的論述-古代戰爭之後勤保障主要指糧食、器械、營
帳、被服等必需品。其中以糧食為首位。「大軍未動,糧草先行,軍中豈能一
日無食?」

十、對武器裝備的論述-「工欲善其事,必光利其器」,好的武器才能打
好戰爭。

十一、關於歷代軍制和歷代名將傳記-軍事制度都是代代相襲,不斷完善
和發展的;要清楚它的發展脈絡,必需對上代的軍制進行研究。
十二、對歷代用兵得失的論說-總結歷史教訓,並以前人為鑑。

兵法在原始社會末期的長期部落戰爭就有了,但因沒有文字,故不稱作兵
書。而中國最早的兵書一直到西周時期才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因是中國歷
史上大動盪、大變革時期,故兵書在此時期大放異彩。

秦漢之後,出現的兵書不多,流傳至今者更是廖廖無幾。原因是秦始皇大
燒兵書。而秦朝以後的各代統治者則是採用祕藏不宣的方法,將兵書束之高閣。
目的就是要防止人民掌握了用兵之道,以武力反抗他。但在宮中,歷代王朝幾
乎都曾搜集和整理兵,使得一些兵學典籍得到挽救和保存。

雖然春秋戰國以後兵書常常遭到冷遇,但還是有一些有志之士在此耕耘,
如諸葛亮。他們繼承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並根據戰爭需,吸收與開發新的領域,
使得兵書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以下將介紹一些重要的兵書。

一、《孫子》

《孫子兵法》被推崇為「兵學聖典」,是一些國家的軍人之必修課,軍事
院校的重要教材。

孫子把戰爭看成是關係軍民生死,國家存亡的大事,所以對於戰爭,必須
採取謹慎態度。他也提出了制勝的條件:「五事」和「七計」,透過五事和七
計,便能「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而最好的做戰方式,就是「不戰而屈人
之兵」。

在戰場上敵我雙方的角逐,實際上是雙方指揮員素質的較量,故孫子極其
重視將師是否具備「智、信、仁、勇、嚴」。在治軍思想上,提倡文武兼施,
賞罰並重。並以先發制人、主動出擊為作戰指導原則。再搭配「攻其無備,出
其不意」以搭到速戰、速決、速勝的目的。

二、《吳起兵法》

《韓非子》中說:戰國時孫吳之書遍天下。但因政績斐然的光環籠罩下失
去了原有光采。

吳子以「內修文德(道、義、禮、仁),外治武備(武器和士卒)」的戰
略為指導思想。結合「以治(訓練有素)為勝」。再依敵情,審時度勢。最後
「審敵虛實而趨其危」,猛攻敵之薄弱環節來制勝。

三、《司馬法》

春秋末年後,社會上禮賢下士、廣招賓客成風。而司馬穰苴是其中之佼佼
者。

《司馬法》認為:只要是為正義的戰爭,「殺人安人,殺之可也;攻其國,
愛其民,攻之可也;以戰止戰,雖戰可也。」而治軍的思想核心可以「禮、仁、
信、義、勇、智」六德來概括。以「凡戰正(政令)不行則事專(專制),不
服則法(繩之以法),不相信則一(齊一法令)。若怠則動之,若疑則變之,
若人不信上則行其不復(堅決執行號令,使眾人行之不可反覆),自古之政也」
為作戰指導原則。

在宋、明、清時,凡參加武舉考試者,就必須把《司馬法》作為必修課目
之一,足見歷代對它的重視程度。

四、孫臏兵法

長期以來,史學界對「孫子」究竟指孫武還是孫臏有疑問。但在山東的一
個墓中同時發現了《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證實了有兩個孫子。
《孫臏兵法》總結了戰國中期及其以前的作戰經驗,並根據新的形勢提出
了若千有價值的觀點和原則。

孫臏主張持慎重的態度對待戰爭問題。強調建設軍隊上,「德行者,兵之
厚積也」,指出政治素質是車隊建設的深厚基礎;其次是加強選練和管理。在
作戰指導方面,孫臏指出「恒勝(經常打勝仗)有五:得主專制(能夠獨立指
揮),勝。知道,勝。得眾,勝。左右和,勝。量敵計險,勝。恒不勝有五:
御將,不勝。不知道,不勝。乖將(將帥間不和),不勝。不用間,不勝。不
得眾,不勝」

五、《黃石公三略》

該書是一部從政治與軍事關係上論述戰勝攻取的兵書。在政治上,以
「道」、「德」、「仁」、「義」、「禮」治國。軍事上,提出從事戰爭要從
保民的目的出發,消除天下之憂患,解救百姓倒懸之苦。

此兵書與其它兵書的不同在於:將卒並重。將帥起著覺御軍隊,製造有利
戰機的作用;士卒則是利用戰機,消滅敵人的主要力量。

六、《唐太宗李衛公問對》

《唐太宗李衛公問對》是一本採用君主提問,謀臣武將回答的形式輯成。
而在這本兵書中,對「奇正」、「虛實」、「主客」、「攻守」、「形勢」等
方面有較為深刻的論述。

七、道士李筌

李筌生活在唐朝最發達、最安寧的太平盛世。而因太平日久,人們頭腦中
的武備觀念淡薄,固處心積慮地寫出了《太白陰經》、《陰符經疏》、《孫子
注》、《六壬大玉帳歌》、《青囊括》等兵書。其中,以《太白陰經》對後世
的影響最大。

八、《守城錄》

是宋代城邑防禦的專著。陳規在《守城錄》中提出了一些具體守城措,雖
已過時,但他積極防禦的思想仍有借鑑作用。

九、許洞,宋朝撰寫兵書第一人

許洞著有《春秋釋幽》、《演玄》、和《虎鈐經》,其中以《虎鈐經》影
響最大。《虎鈐經》繼承了《孫子兵法》的樸素軍事辯證法和《太白陰經的唯
物自然觀。指出天時、地利、人事三大因素中以人為最重要者。

十、軍事百科性兵書《武經總要》

宋仁宗時,鑑於武備鬆懈,遂命編纂兵書。該書完整地記述了北宋前期的
軍事制度,從選將料兵到用兵得失進行分類敘述。也反映了宋仁宗時代重視武
備及軍事思想上的變化。

十一、《紀效新書》

戚繼光在嘉靖三十九年前後,依據自己選練新兵的經驗寫成《紀效新書》,
十年後,又寫成《練兵實紀》。該書主張以攻為主,以徹底殲滅敵人為目的。

十二《讀史方輿紀要》

《讀史方輿紀要》綜合敘述了山川的險易,古今適宜的方法以及歷代用兵
的得失。該書認為,京都是整個國家的首腦要害部位在,「夾下之形勢,視手
建都」,因此都城地勢的選擇是十分重要的,與國防建設是息息相關的。

* * *
兵書是歷代軍事家作戰經驗的總結,但自從兵書流傳海外後,它的影響已
從軍事領域擴大到了政治、經濟、外交、歷史、文學、體育等各個方面。
二、心得

中國是一個愛好和平的民族,但又發展如此多的兵書。中國真的是一個愛
好和平的民族嗎?如果真是的話,那又為何有那麼多的兵書呢?

世界上,沒有一個民族是好鬥的。但是人民大多因領導者的私欲(自己的
或別人的),而被迫出來打戰。或是人民因領導者的無能,憤而起來反抗,因
此產生了許許多多的戰役。中國也不例外。從最早的食物之爭,到地盤之爭,
無非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打戰。「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概念深耕在華人的
心中。

兵書,就是在戰爭中產生的。他是一門學問,一門長久的學問。從國家的
(建國)首都的選擇,到戰場上計謀之運用,唯有面面俱到,才可國家長長久
久。換言之,兵書就是一個和平的象徵:為了防止和平被破壞,兵書中盡全力
地提供一堆方法。原本是可以長治久安的,但是千里馬也要遇上伯樂,才能發
揮他的效用。

所以中國是愛好和平的,就如同其它民族一樣。只是我們有比較多無能的
領導者罷了。看到歷史,世代交替的原因,都是領導者的欲望太大,控制不了,
而迫使人民打仗。我們的兵法教我們如何選一個好的將師,但卻忘了總領導者
的品性因如何。這是在世襲制度下的一大缺點,因為我們沒有辦法去選擇一個
總領導者。在此制度下,我人們只能自求多福,巧遇賢君而天下太平,反之天
下大亂。

當一個民族所選出的領導人,懂得使用兵法、能克制自己的欲望、而不單
純紙上談兵時,那個國家必能長治久安。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