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太極拳對身體各部姿 勢的要求

分類:修煉太極拳應具備的常識

2007/09/06 08:47

一、頭部
1 練拳時,頭要正直,不低頭,不仰面,不左右歪斜,轉動時要自然平正,要
防止搖頭晃腦。
2 練拳時,面部肌肉要自然放鬆,不要故意做出一些怪樣;應當隨著主要的手
或足轉動,定式時,目光應視前方。
3 舌尖輕抵上顎,刺激腮腺使口腔津液分泌較多,可以隨時潤喉,唾液含有六、
七種酶,咽入胃臟,有利消化。
4 始終要用鼻呼吸,鼻毛粘膜能防止污物吸入肺部,又能調節濕度;呼吸要自
然,動作熟練後,可以逐漸做到呼吸與動作配合。
5 頷要微向內收,不可向前仰起,也不可內收過多,以免引起呼吸不暢,而影
響「虛領頂勁」和「拔背」的姿勢。
6 耳朵是血管、神經密集敏感區,亦為宗脈之所聚,練拳時,耳要靜聽身後,兼
顧左右,隨百會穴的虛領頂勁,耳尖也虛領直豎,但耳根須鬆沉,使之上下對
稱,結合神舒體靜,聽覺自然靈敏。
7 頂頭懸,要虛虛領起,若有若無,不可硬往上頂,可高度發揮對人體平衡的
控制作用,對全身有提綱挈領作用,並由於下頷連帶微向內收,對呼吸順遂和
內氣潛轉也有極大關係。
8 百會穴與會陰穴上下一條線,而啞門穴則與長強穴相呼應,「虛領頂勁」是頭
對脊柱的平衡作用,頸椎則起調節作用;太極拳把脊柱的彈性活動稱作「身弓」,
武式以腰為弓把,大椎和尾閭為弓梢,陳式則把弓梢的大椎往上延伸到頸椎第
一節的啞門穴,以增加其調節度和爆發力。

二、上肢部
1 手臂能否鬆柔圓活,關鍵在於肩關節能不能鬆開;肩關節充分鬆沉圓活後,
手臂的伸縮、升降、纏繞,就能自然地如風吹楊柳,活潑毫無滯礙。
2 初練先從全身和肩關節放鬆上著想,日久後,就要從沉著上著想(肩關節則
沉肩),使內勁由鬆柔趨於沉著,手臂極為輕靈圓活,但又極為柔軟沉重;這
樣,手臂就會逐漸增強「剛柔內含」富於彈性和韌性的掤勁;掤勁的質量越高,
推手時發揮沾黏貼隨的作用越大,就容易用肘部和手掌去牽動對方的重心,破
壞對方的平衡。
3 兩膊相繫:每勢定式時,肩與胯要成一垂直線,兩肩鬆沉微向前合,兩肩骨
節似有一線貫通,交互牽引,相互呼應;這樣,舒展中就有團聚之意,加強了
掤勁和合力作用。
4「肘不貼肋」是使肘部有回旋的餘地,「肘不離肋」是便於保護兩肋、兩腰;抬肘
胸背部肌肉群就不能鬆沉,氣往上浮,就會破壞垂肩和含胸拔背,從而連帶破
壞了「氣沉丹田」;亦即只有在「沉肩垂肘」的前提下,才能加強「坐腕」的作用;
而每勢定式時,肘尖要和膝關節上下相呼應,兩肘在前後、左右、上下也要互相
呼應合住勁。
5 腕部如果鬆懈無掤勁,手背必然也沒有掤勁,推手時就容易被對方拿住手腕
而被制;因此,在手臂伸縮、升降、纏繞過程中,腕部既不要強硬,也不要軟弱,
而是柔活有韌性地運轉;推手中,當控制對方勁路時,也必須「坐腕」,才能「搭
手如落橧」,把對方勁路控制好,進而「放勁如摔杯」那樣乾脆利索。
6 練太極拳時不斷地旋腕和坐腕,對這個腕部橈動脈管(俗稱氣口)和內臟器
官功能的加強,可以起到防病治病作用的;而腕部的纏繞圓轉,也是解脫對方
使用反筋背骨、分筋挫骨、按脈截脈等擒拿方法,而不致受制於人。
7 初學拳時,出掌和收掌都應以自然舒展為主,掌心也不要做成窩形;功夫較
深時,手掌的虛實就應當與整體動作的虛實變換相結合;如手未前伸時,手掌
微帶窩形,蓄而不張,這是虛掌;而在前伸的過程中,由於螺旋似的旋轉前伸,
逐漸舒展,使意勁貫注於指尖,即逐漸減少窩形,以致近於消失,這叫做由虛
而實;反之由實而虛亦然。
8 鈎手也稱吊手,是一種擒拿的手法,起到叼、拿、鎖、扣的作用;太極拳的擒拿
法是以膜、脈、筋、穴為目的物,運用節、拿、抓、閉的手法,由揉摩推量覓得其點,
不局限於反筋背骨,並發展為以拿對方的勁路,使對方不得活變,進而乘勢借
力為主;至於腕指間要有抓、拿、捋、纏之功,身步上要有提、攔、貼、空之能,以
及硬叼、軟闖之訣,則與其他拳種的拿法要求相同。

三、軀幹部
1 凡是運用化勁的手法,都離不開含胸的輔助,李亦畬所謂:「上於兩膊相繫;
緊要全在胸中腰間運化」,含胸即是胸部的「蓄勢」,是推手時化而後發,蓄發相
變的關鍵(含胸有利化勁,拔背則有利卷勁和放勁)。
2 胸的虛實管兩手,胸微內含,兩鎖骨鬆沉,動作時左右胸肌交替地變換虛實,
弧形旋轉,就能夠正確而有效地發揮「上於兩膊相繫」的攻防作用和虛實變換;
而下肢虛腿要與含胸「相吸相繫」,使上下對稱,這樣虛腿便靈活而不致偏浮。
3「力由脊發」實際上是肩和背的肌肉一齊配合用力,而不是一部分肌肉孤立地
用力;而「含胸拔背」的姿勢要自然,胸背部肌肉的鬆沉不能故意用力做作,加
強鍛鍊這部分肌肉和骨節,使脊椎骨有力和富於彈性,其好處有四:(1)起著
支撐體重的作用。(2)在「主宰於腰」的前提下,同腰部聯合起來帶動四肢運動,
使全身「一動無有不動」。 (3)維持姿勢和動作的正確性,保持軀幹正直。(4)
在發勁技巧上同腰脊聯合起來,起到使內勁起於腳跟,通於脊背,形於手指,
因此說:「力由脊發」、「腰脊為第一主宰」 。
4 氣沉丹田在放勁時,有助於穩定重心,增強兩足力量,使下盤穩固,利用地
面反作用力,加大爆發力,使「發勁沉著鬆靜;專注一方」。而脊柱的鬆沉直豎 ,
是整體蓄勢的關鍵,「蓄而後發」決不可形成下蹲作勢的斷續之病,這是蓄發相
變時應該注意的問題。
5 初學拳時,首先要注意腰部的放鬆,在放鬆的基礎上來注意直和沉,腰部的
鬆沉直對身體直立時的重心穩定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而要做好腰部的鬆沉直,
需要有鬆胯、屈膝的配合,因為腰部肌肉大部分的起止點相距較近,肌肉較短,
槓桿及力學作用不大,而下肢的膝關節和胯關節的關節構造堅固,肌肉起止點
距離較長,肌肉也粗大得多,槓桿作用也強;另屈膝時,大腿後部肌肉處於鬆
弛狀態,這可使骨盆活動,胯關節轉動靈活,也可保證腰骶關節轉動自然靈活;
所以腰腿力量的配合運用,在練拳或推手時都能發揮極大作用,拳論有云:「有
不得機,不得勢處,其病必於腰腿求之」 。
6 太極拳首重身法,因此總的虛實在腰部,次在胸;腰部在動作時左右腰隙交
替抽換來分虛實,腰隙管兩腿,腰隙實的一面,下邊的腿也實,腰隙虛的一面,
下邊的腿也虛,但仍需貫徹「實中有虛,虛中有實」的原則,使實不佔煞而偏沉,
虛非無意而偏浮。
7「斂臀」使整個脊柱下端的尾骨內斂和沉著,如臀不內斂,尾骨後凸,不正中,
則會使發勁成為偏向一邊的手臂勁,這種勁會失去平衡,不能專注一方,因為
它不是發於腿,主宰於腰脊的整體勁。
8 臀部的技擊作用為應付背後近身的敵方,或移步進身將臀部貼住對方小腹,
配合手法,俯身將臀部上挑,使對方從我背後前翻倒地;臀部也可乘勢猛坐身
後敵方的髖部或膝部,使之倒地;惟須注意動作的螺旋形,貼身時突然微微一
轉,容易使對方失去平衡而倒地。

四、下肢部
1 推手時化勁的順遂,重心的調整,方向、力點、角度的變換,主要也在腰襠的
變換,兩手與胸間的運化僅居於次要的地位;推手時能掌握「人不知我,我獨知
人」的技巧,腰襠勁的變換是一個重要的因素;發勁時,尤須襠勁下足,重心下
沉而勁往前發,內勁才能沉著透達。
2 胯關節是調整腰腿動作的關鍵,以腰部為軸心的微微轉動時,骨盤也連帶地
在微微轉動,因此,轉腰實際上是轉腰胯,由於胯部負擔上體的重量,胯關節
的鬆開要比肩關節的鬆開要多一段鍛鍊的時間;經常做彎腰、壓腿(壓膝節、壓
胯根)和高踢腿的基本功,可以幫助胯關節的鬆開,提高其靈活性和柔韌性。
3「足來提膝」是以腿破腿之法,是護襠、護臁骨之法,是對付撩陰腿、尅膝腿的
攻防兼備的方法;「近便加膝」指的是膝蓋上頂,裏外撇膝和跪膝,起到用膝打
擊和使用跌法的作用;陳式太極拳的推手方法,雙方前足也在互相粘化,力求
增強腿力和使觸覺靈敏,為配合手法使用跌法打好基本功,也能起到用撇膝打
動對方樁步和跪膝使對方身體不穩的作用。
4 定式時,膝關節要有微向內扣之意,兩膝前後或左右互相呼應,配合襠撐開
撐圓,把襠勁合住,這叫做「合中寓開」,使得下體沉著有力,襠部也能保護得
住;前足弓出踏實時,膝尖不可超出腳尖,以免失去平衡,也不宜膝尖與小腿
成垂直線,這樣會影響到下一動作的靈活性;因此,凡前足弓出,膝關節應略
向前伸越出垂直線,而以不超出腳尖為度。
5「手進三分,足進七分」,「勝在進步佔勢,不敗在退步避鋒」;太極拳的上肢
動作,是以手領肘,以肘領膊的;下肢是以足領膝,以膝領股的;其關鍵全在
於手指尖、足趾尖輕輕領住手足運行,不可犯硬,犯硬則不能輕靈;胸腹也要隨
手足運轉,上下相隨,一氣貫通;當足尖正對前方時,雙手的指向也須對向前
方,視線也集中在前方,這也是「上下相隨」 、
「專注一方」的要求,目的在使上 下
左右的動向一致,加強周身團聚的合力作用。
6 初學太極拳時,應該多從鬆開關節著想,特別是胸脊和腰脊的鬆開與貫串尤
為重要,腰脊命門穴為全身重心所在,是調節全身動作的關鍵,時刻注意命門
穴的鬆沉和微微旋轉來帶動軀幹和四肢的活動,這叫做「源動腰脊轉股肱」;胸
背部左右 24 根肋骨要節節往下鬆沉,由外往前合,這有助於在呼氣時,隨著膈
肌下降,氣沉丹田,帶脈從而也極為充實。
7 每勢定式時,周身一齊合住勁,各關節對稱地左右合住,上下對齊,開則俱
開,開中有合,合則俱合,合中有開,在整個拳套一開一合,一虛一實的運轉
中,關節在肌肉和韌帶的牽動下,得到時鬆時緊和有規律的適量運動。
上面列舉的身體各部姿勢的要求,是貫串在整套太極拳動作之中的,它們是
互相聯繫、互相制約的,某一部分姿勢不正確,就會影響到其他部分姿勢的正確;
也就是說,要在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身法和眼神等基本功夫上打好基礎,經過
反復練習,逐漸在連貫動作中把各部位姿勢都能恰當地配合,掌握動作中的速
度、路線和方法,就可以逐漸達到立身中正安舒,動作連貫靈活,上下相隨,周
身協調,由生到熟,熟能生巧,這是逐步提高技術的必然過程。
為了使學者便於檢查與記憶,特將各部位姿勢的要求歸納如下:
1 心靜用意,身正體鬆。2 由鬆入柔,柔中寓剛。3 弧形螺旋,中正圓轉。
4 源動腰脊,勁貫四梢。5 三尖六合,上下一線。6 虛領頂勁,氣沉丹田。
7 含胸拔背,落胯塌腰。8 垂肩沉肘,坐腕舒指。9 屈膝圓襠,骶骨有力。
10 眼隨手轉,步隨身換。11 速度均勻,輕沉兼備。12 內動外發,呼吸協調。
13 意動形隨,勢完意連。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