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1

獻給我最敬愛的祖父

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愛隨著我;
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愛隨著我;我且要住在耶和華的殿中,
我且要住在耶和華的殿中,直到永遠。
直到永遠。

(詩篇 23:
:6)


父親從木工學徒開始至今,對於台灣傳統式民間建築之經驗已有半世紀之久。靠著所學到之木工技術,在窮困的年代
得以藉此養家活口。更重要的是,靠著他精湛的木工手藝,所賺得的工資均投注於二男一女的教育。現今,身為兒女
的我們來看,那是最有智慧與價值的投資,因為教育使貧窮人有翻身的機會。

因著時代的演變,傳統式民間木造房屋被鋼筋水泥樓房所取代。父親的木工師傅身份,漸漸地也無法在木造民房上謀
生,只能從事水泥匠之工作,一直到他退休為止。因此,當父親在退休的最近這幾年有機會「重操舊業」,利用他的
木工技術完成了不同材料、不同樣式的模型屋,對父親而言,應該有無比的成就與滿足。

談起這一段模型屋起造的過程,應該歸諸於成功大學建築系博士生林宜君小姐找到父親當她的論文指導師傅。因為她
的博士論文,就是有關台灣傳統建築的建造方法,她試著將父親的口傳及手藝技術,以科學的角度重新加以詮釋,並
形諸於文字。後來,經過與父親多次討論,我發現父親的木造技術,如果沒有兩把刷是無法建立鄰近鄉鎮之口碑的。
因為林小姐的引介,父親受到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廖志中博士之邀請,前往講授如何「落丈篙」。當然,他
的鄉土教學得到那裏師生們很高的評價。之後,美秀和我就鼓勵父親試著將他的技術表現在模型屋上,一方面可以消
磨退休後的時間,動動腦又動動手,也可以防止老年退化症,每天的生活也可以更充實、更有意義;另一方面,這些
模型屋也可當作廖家之傳家寶,對後代而言,是一種很有價值的紀念品屋。就這樣,父親開始了模型屋的起造,而且
不只一座。完成了一幢之後,似乎意猶未盡,接著蓋第二幢、第三幢,甚至重蓋第一幢,準備送給雲林科技大學文化
資產維護系作紀念。

在父親整個起造過程,我都一一照相、錄影存記,並上載在網站部落格 (http://iic-cnu.blogspot.com/)及 Youtub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DDQYMyjwks&feature=related)。欣逢父親八十歲大壽,由他的孫子丞昊及孫媳婦瑋婷一起合作完
成之模型屋作品集,乃是送給他最美最有意義的生日禮物。

廖志祥

謹誌於 2009 年 7 月

1
廖枝德簡歷

1930 出生於台南縣後壁鄉福安村

1950 開始作木工學徒

1952 出師

1957 結婚

2000 退休

2008.11.8 受邀雲林科技大學「傳統建築大木作技術傳習班
傳統建築大木作技術傳習班」講授:落丈篙

2009.1.1 完成三間式民間出步厝 1:10 模型

2009.1.24 擴展上述三間式模型,完成五間式民間出步厝
完成五間式民間出步厝 1:10 模型

2009.4.3 完成廟宇式後殿 1:10 模型

2009.5.1 完成竹籠厝(以龍眼樹枝為材料)

2009.5.18 受邀雲林科技大學「古蹟及歷史建築修復傳統灰作實務研討會
古蹟及歷史建築修復傳統灰作實務研討會」擔任主講人

2
三間式民間出步厝 1:10 模型製作過程
3
三間式民間出步厝 1:10 模型成品
4
五間式民間出步厝 1:10 模型成品
5
五間式民間出步厝 1:10 模型成品及設計圖
6
左:廖枝德與其妻廖林敏合影於安溪寮自宅; 中:五間式民間出步厝 1:10 模型成品;
右: 廖枝德為五間式民間出步厝作品題名
7
8
廟宇式後殿 1:10 模型成品
9
廟宇式後殿 1:10 模型內部特寫
10
竹籠厝模型材料的準備及設計圖
11
竹籠厝模型製作過程
12
廖枝德與竹籠厝模型成品合影
13
廖枝德受邀雲林科技大學「古蹟及歷史建築修復傳統灰作實務研討會」擔任主講人
14
廖枝德與家人合影
15
廖枝德與二兒子志祥合影
16
廖枝德與女兒娟靖一家人合影
17
自由時報

《地方蒐奇》 國寶啦!
地方蒐奇》老榕為樑築屋 廖枝德…國寶啦
廖枝德 國寶啦!

〔記者王涵平/後壁報導〕80 歲木工匠師廖枝德以 200 多年歷史老榕當

樑柱,蓋出 1 棟會呼吸的房子,所有建材都是回收物,傳統建築技藝吸

引學界研究,還獲邀前往大學授課,師生尊稱「國寶廖博士」。

廢材搭屋 榕根可按摩

從事木工 50 年的廖枝德,30 多年前看見宅前的老榕樹枝幹繁茂,開始

利用撿回來的廢建材自行搭建房舍,以老榕主幹為樑柱搭建出丁字型的

房子,客廳、臥室、餐廳、工作室等空間,穿梭其間,宛若迷宮。
80 歲木工匠師廖枝德依著百年老榕
廖枝德說,位於房內的老榕樹根部凹凸不平,成為最佳的腳底按摩器, 興建的房子,房內樹根成為最佳腳
底按摩器。(記者王涵平攝)
另外還有依著芒果樹興建的涼亭、牆壁,甚至還曾有葡萄樹蔓延屋內外。

老樹蓋房 建出好風水
18
整座宛如會呼吸的房子,讓長安社區理事長林振文讚嘆不已,直稱好風水,而一般民間忌諱房子旁種大

樹,廖枝德卻是依著百年老樹蓋房子,兩子目前擔任書記官、大學教授。

國寶大師 校園傳承

廖枝德目前致力推廣傳統台灣厝建築,曾指導成功大學建築系

碩士生研究台灣雲嘉南地區編泥牆壁體構造初探,以及指導成

功大學建築系博士生研究建築空間資訊逆向推求數位篙尺模式,

研究對象即以廖枝德的穿透式架扇民宅為例。

80 歲木工匠師廖枝德自行打造 1 棟會呼吸的房
今年廖枝德還獲雲林科技大學邀請傳授「如何落丈篙」,丈篙 子,以 200 多年歷史的老榕為主樑柱,所有建材
都是回收物。(記者王涵平攝)
是傳統建築的丈量方法, 6 小時的課程,啟動傳授民宅建築的

第一步,而師生學習興致相當高,讓廖枝德相當欣慰,而月前更完成首座傳統台灣厝模型,隨即吸引建

築系教授前來參觀細究。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feb/19/today-south21.htm

19
後記
說來慚愧,但這是我第一次送阿公生日禮物。為了該送什麼禮物比較好,我和瑋婷煩惱了好幾天。

仔細想想,不同年齡層的人所希望收到的生日禮物真的不盡相同。年幼的時候,生日收到什麼禮物其實不太重要,只
要能夠吃的飽、睡得好,滿足人的基本「需要」最重要。長大一點,開始重視「偏好」,禮物需不需要在其次,喜不
喜歡擺第一。而年老之後,「需要」與「偏好」都發生極大的改變。首先,吃一點就飽了,睡一下就醒了,人的基本
「需要」降低。再者,物質享受的效用愈來愈低,「偏好」從物質轉向精神層次。

有了這樣的想法之後,我們最後決定送阿公一件我們認為「效用」比較高的東西,也就是這一本作品集,希望用圖片、
文字拼湊、記錄阿公生活的點點滴滴,不僅供大家平常翻閱,也可以流傳給未來的子子孫孫看,介紹我們的阿公給後
代認識。

這本作品集能夠完成,有賴於兩個人: 我的父親以及我的妻子。首先,我們在評估送作品集的可行性時,就是因為看
到父親在過去一年中用照片、影片、部落格記錄了阿公製作模型屋的過程,資料都已具備,只欠「集大成者」而已。
因此,沒有父親所蒐集的元素,作品集便不能在短時間內順利完成。而作品集的構想便是由我的妻子所提出,決定方
案之後,她用她的創意和設計天份完成了這一本作品集中的每一頁。至於我的貢獻,我想大概就僅止於這個後記吧!

阿公,希望您喜歡這份生日禮物!

祝 80 歲,生日快樂!

廖丞昊
2009.7.27

2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