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5

【第二季論壇】公民媒體的實踐系列

公民、公益與公共電視的對話
——PeoPo 公民新聞『議』起來

講者:何國華(公共電視新聞部經理)
與談:蔡淑芳(開拓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主持:黃秉德(政大 NPO-EMBA 召集人)
時間:2009.06.04(四)19:30~21:30
地點:政大公企中心 綜合大樓 C202 教室
主辦:政治大學 EMBA 非營利事業管理組˙政治大學 EMBA 校友會‧政大公企中心
贊助:林仲鋆文教基金會

【第一階段 前言】

政大 NPO-EMBA 平台計畫辦公室

2006 年起,公共電視(以下簡稱公視)開始推動「PeoPo 公民新聞網」,免費的網路平


台提供個人或是所有的 NPO 組織發佈新聞。特殊之處在於,以前大家看到的網路新聞
可能只是文字或照片,但 PeoPo 推動了影音新聞,所以平台發展以來,一直受到大家的
關注,且頗受好評。

公視在台灣所扮演的角色,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公民教育推動者,因此公視在組織下推動
PeoPo 公民新聞網,看來順理成章,但在過程中,相信一定會有很多的困難和討論。我
們今天邀請到公共電視的何國華經理,來和我們談論 PeoPo 公民新聞網的議題,讓我們
知道 PeoPo 在做什麼,而我們又可以藉由 PeoPo,為我們的社會做什麼。

【第二階段 演講&回應】

何國華

首創新局 PeoPo 實踐公民教育

PeoPo 公民新聞平台從 2006 年底開始籌畫,並正式於 2007 年 4 月推出。在摸索的過程


中,沒有比較具體的經驗可以借鏡,所以很多部分是透過想像實踐的。當初在推動時,
花了很多時間在討論和辯論。

NPO-EMBA Forum 20090604 [http://npo-emba.org] 1


公共電視是一個教育的平台,也是一個公民可以操作的平台。在這一陣子做了一些不錯
的內容,比如在今年 7 月 22 日,將利用高畫質電視在網路上直播,播出日全食畫陎。
我覺得這蠻具有教育性意義的,不管是小朋友、中學生或高年齡層的人,我相信都可以
獲益良多。

民眾媒體信心度低落 促成 PeoPo

當時大家對媒體的信心降低,希望透過 PeoPo 這樣的方式,讓閱聽人能自己生產內容。


事實上,公民在某種程度上是被制約的。我們看同一時段新聞播出時,流動性是很高的
,所有的新聞都在彼此競爭,跟閱聽人並沒有關係。此外,閱聽人本身是一個商品,可
以被販售。當收視率越高的時候,賣出的廣告價碼就越貴。可惜的是,台灣的新聞收視
率為亞洲最高,但新聞信任度卻是最低。

「公民新聞」 網路民主與公民賦權

「公民新聞」看似簡單的幾個字,卻是複雜的概念呈現。而公民新聞為什麼會和網路公
民有關?剛開始推動時,認為網路的功用只是基本的搜尋、張貼一些文章或分享一些內
容,但事實上不只是這樣。

網路可以是一個強而有力的發聲管道,或個人表達想法的工具,這樣的工具對民主發展
具有貢獻。通常新聞都將有權力的人視為素材來源,他們常說,我們要明星,我們要高
知名度的政治人物,因為這樣報紙或新聞的閱聽率才會高,也導致一般新聞媒體會忽略
平民百姓。在這樣傳統的新聞框架中,網路新興的媒體發展很快。從 2000 年的網路泡
沫,一直到 2004 年,原本被孤立的公民,透過參與、分享,開始結合成公民社群。

古騰堡在西元 1440 年發明活版印刷。那時候知識權力都在貴族或宗教界的手上,一般


平民百姓根本無法紀錄。而古騰堡在當時印了 8 百多套聖經,在我的認知裡,這就是一
個公民新聞的概念,這跟現在的公民新聞概念其實是一樣的:在尚未普及的過程中,由
少部分人把資訊分享出去,形成彈性的力量。

韓國 OhmyNews 的社長吳連鎬說: 「Every citizen is a reporter.」跟馬丁路德在 60 年代講


的:「Every man is a creep.」的概念是一樣的。每個人都能當自己想要扮演的角色。

我們可以看到這些概念的親近性,也可以看到台灣在網路媒體發展上,是一個滿進步的
國家。2009 年最新的一份報告顯示,台灣在 0~100 歲有使用網路經驗的人超過 1500 萬
人。這個比重是相當高的。也因為這樣一個使用網路的結果,使得我們在使用網路的習
慣、推動網路互相連結的效果方陎,可以盡情的提供影音服務,因為大家有共通的語言
,可以進行溝通。

NPO-EMBA Forum 20090604 [http://npo-emba.org] 2


PeoPo 是「公民賦權」的概念,讓閱聽人能夠試著去闡釋新聞,甚至去串連,有情報能
力。整個架構就是「公民闡釋、公民對話、公民行動」,強調非商業性、自由分類,你
可以透過標籤的功能自由分類。

此外,還有創意功能,也就是「4C」的功能。那時候提出 4C 的概念算是滿早的,在台
灣也算是剛起步。不過我們用這樣的概念串連到公視的節目,去闡述內容,是很重要的
。我們的節目釋放了一些過去傳統媒體(我們不講網路的部分)避而不談的部分。

公民新聞是一種草根新聞、公民賦權、社群自治、創意共享。另外,它也是社會領導取
向,強調公共的對話,所以在同一個網頁就是普遍、民主,裡陎是沒有限制的,可以同
時去點播,也可以開你自己的部落格,或是你的部落格上有你認為很重要的新聞,你可
以上傳到主網頁上,可能就會變成頭條新聞。

公民媒體 顛覆媒體傳播舊觀念

在對外匯流的時代,有一個特色就是:「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get.」你所看到的就是


你所獲得的。在網路世界裡陎,不管是搜尋資料,都是要立即獲得可用的,和過去你透
過特定人或中介角色去取得你要的資料不太一樣。

傳統媒體的概念,是單向傳播的,以一個 gatekeeper(守門人)的概念進行。然而在公
民新聞的概念裡,卻是從集中化到去集中化的過程。

你今天可能是一個 viewer,本來只是單純看一個內容,卻有可能變成中心。比方說你很
想了解流浪狗議題,在瞭解過程中,你創造了自己的部落格,透過你用心的經營,使得
點閱率增加了,引起對流浪狗關心的愛好者前往瀏覽─你就變成中心了嘛!

中心─去中心 動態建置

所以從去中心到中心的過程裡陎,當你是去中心的對象時,你已經建立了「你的」中心
的概念,你反而變成一個中心。這是一個 dynamic 建置中心的過程,從中心、去中心,
中心不斷的變動,所以不是一個守成傳統的概念,而是不一樣的概念。

虛擬社群串連

它也是一個虛擬社群的概念。在虛擬社群的概念裡,不需要實體的互動,就可以達到傳
播的目的。透過虛擬社群,可以利用連結或相同的語言,關心所要關心的議題。

NPO-EMBA Forum 20090604 [http://npo-emba.org] 3


當牧羊人(shepherd) 不當守門者(gatekeeper)

另外一個是牧羊人的概念:提供品牌,然後把這個品牌的概念定義好,跟 gatekeeper 的
概念不太一樣,Gatekeeper 的概念是我去主動篩選新聞的內容。所以 shepherd 的概念就
像,我是一個牧羊人,你縱使來來去去,但我就是把品牌管理好,讓你有機會去表達聲
音。

另類觀點 由觀眾自行產出

傳統媒體強調「議題設定」,比方說今天看六次的新聞,不同的平陎媒體所報導的六次
的角度完全不一樣,聽眾也完全不一樣。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議題設定不一樣,媒體立
場決定了議題設定的聽眾跟對象。

此外,傳統媒體也是標準的守門員,符合媒體的立場,新聞就可播放,不符合立場,新
聞就會受到壓縮。所以我們從 NCC 跟特定媒體的對抗,就可看出 gatekeeper 在傳統的
立場。其實,每個媒體都有它的立意政策,有的是愛台灣,有的是胸懷中國,概念都不
太一樣,會反映在言論和立場上。在這個過程中,它會去導引觀眾討論,誘導你去談今
天你認為生活中最重要的話題。

然而公民新聞提供的是另類的觀點。所謂另類的觀點就是,你可以假設傳統媒體不會關
心,但你認為很重要的話題。比方嘉義某區域蓋了一棟所費不貲的政府大樓,使得未來
的營運成本相當高,但這些內容媒體不一定會報導,公民記者卻會報導,因為這關係到
他個人。

我們剛剛也講到一個牧羊人的概念,其實也是在強調 users generate the content,使用者


自己去闡述內容,透過這樣的方式親近新聞。

載體工具多元 發展速度快

在我們看來,公民新聞的載體屬於傳統載體,透過各種工具,像是部落格、Video Blog
等、Twitter、Plunk 等操作。

不過,公民新聞的工具發展很快,有時候連我也想不到。過去在學新聞時,大概就只有
報紙、電視、廣播、電台雜誌等,可是現在能夠使用的工具太多了。

此外,若從使用與滿足理論來看,如何引發使用網路的動機,得到滿足?事實上,這是
有互動、彼此互愛的傳播;也可透過這種方式去取得最大的資料量。它有娛樂效果和社
交功能,能夠滿足個人的需求。

NPO-EMBA Forum 20090604 [http://npo-emba.org] 4


傳播權回歸公民手中

公民新聞又稱為開放式新聞、草根報導,它的內容並不是傳統新聞記者採訪所得,而是
由公民所提供。傳統的新聞記者包辦整個採訪和撰寫流程,不過,現在有越來越多傳統
的電視或報紙從網路去取得資訊來源。因此,閱聽人對現在的新聞表現會越來越不耐煩
,因為在同樣七點鐘的時候,全部的新聞台都在報導相同的新聞,你會覺得台灣每個人
的節奏好像都一樣。

但事實上不是這樣的。使用這個 PeoPo 平台,我們希望把傳播權交還到閱聽人的手上,


交還到公民的手上。所以任何人都有這樣的能力和條件去使用這樣的工具。

在 PeoPo 的網路平台上有 50 則新聞,每一則大概是 3 分鐘的影音教學,這些內容從記


者的初階─包括你怎麼進入記者這個行業,到在採訪的現場怎麼樣去做一個好的訪談,
甚至是取景的角度,陎對司法訴訟的問題時要怎麼處理,都有教學的內容。

雙向互動 Web2.0

這個網站強調的是一個 Web2.0 互動和溝通的概念。我們希望落實媒體的聲音,讓媒體


能夠這樣互動和傳播。Web2.0 的概念就是由下而上,是一個社群的概念─分享和更動。
跟傳統的媒體模式不太一樣的是,它不是一方發言而是兩邊:一邊發言一邊也同時說話
,也不是個人在網站發言,而是個人服務網站社群的概念。就像我剛剛說的,是從一個
集中化到去集中化的概念。我們當時希望 PeoPo 平台能夠做一些媒體改變,所以強調的
是「你的角度,就是我的大新聞」,報導自己的新聞、報導自己的內容。

流程簡單─身分認證 相互監督 議題標籤分類

使用 PeoPo 其實相當簡單。因為我們強調那是不審查不編輯,只有通過身分認證。身分
認證主要是確保你是一個負責任的公民,所以我們也相信公民會做好自我管理、自律,
不會有不相關或是辱罵的內容出現,目前為止大家都是滿自律的。

此外,強調公民自治的概念,公民本身互相有個監督機制,所以管理機制其實是很簡單
的。另外使用者也可以利用標籤功能自訂標籤。再來是 google map(地圖)功能,藉此
可以在各縣市找到當天或過去的新聞,所有公民上傳的立即新聞都可以找到。甚至新聞
上傳 PeoPo 的主網頁以後,5 分鐘後就可以在 Google News 上搜尋到。

這有什麼意義呢?這代表的意義是,公民記者和傳統記者是在同樣的起跑點上,同樣的
可以報導新聞,只是我們的新聞對他們來說比較另類,屬於不同的觀點。

NPO-EMBA Forum 20090604 [http://npo-emba.org] 5


成立採訪中心 讓學生深入社群

校園採訪中心現在已經有 13 所學校加入,最重要的概念就是讓傳統校園裡的學生能夠
關心周邊的社群生活,瞭解在地的社群發展。

過去校園和社區在某種程度上是分隔的,因此除了一些被迫要做的作業之外,基本上和
其他人都是陌生的。透過教育訓練和串連的方式,每一年都會召開校園採訪中心總編輯
會議,一整天的課程,讓大家溝通,瞭解整個新聞運作過程、組織大家的想法和需求。

其實很多校園採訪中心的設備已經超乎我們的想像。有的學校為了 PeoPo 特地去營造這


樣的環境:出版報紙、網路電子報、還有電視,他們甚至有完整的攝影棚,這些都出乎
我們意料之外。整個學習功能目前看起來是相當不錯的,每個學校都會有他們的首頁,
報導在地的內容。

PeoPo 不孤獨 全球公民媒體正風行

其他國家部分,CNN 做的也很不錯。CNN 的主管有一次跟我們聊天,他們說那時候在


發想這樣一個平台的時候,也有借鏡 PeoPo,因為 PeoPo 的整體概念非常有幫助。他們
的概念跟我們的基本上是一樣的,上傳的內容都是公民互相坦承的內容,不過當他們要
在 CNN 上播出的時候,就要做審查,確定版權是沒有問題的。

另外是 OhmyNews。OhmyNews 在 2002 年創立,決心告別 20 世紀的傳統媒體概念。


OhmyNews 一直是公民新聞一個很重要的參考指標、參考對象。它們內部做的也很成功
,強調每一個公民都是一個記者,所有的內容都是由公民自行創作、自行決定。

互補合作 才是最大利基

我認為公民新聞不會取代傳統媒體,傳統媒體也不會完全撇開公民媒體。傳統媒體和公
民媒體未來最大的利基點還是合作,讓彼此之間能夠互補。不論在實體世界或網路世界
,互補才能產生最大的效果,畢竟最終目的還是要回到公民社會,把這樣的力量,連同
內容報導上的公正性,重新與公平社會理念連結。

還有一點,不管是網路媒體還是傳統媒體,最重要的還是可信度。如果公民媒體的表現
不如預期,內容不是真實的或是虛構的,信任度事實上也會下降。

第三個就是媒體識讀的趨勢。今天所報導的內容是你必須要負責的、且勇於負責,表達
你認為是錯的地方。

NPO-EMBA Forum 20090604 [http://npo-emba.org] 6


公視從 4 月開始推出傳統媒體跟公民媒體的結合,每天將公民記者所產出的內容,在公
視的頻道上播出,也在原民台跟客家台頻道播出,希望讓公民新聞的內容能讓更多人看
的到。公民新聞預計除了在 PeoPo 的新聞平台、還有電視新聞播出以外,在這個月初,
大概再過幾天,在木柵捷運線車廂裡陎也會播出,未來如果有搭公共運輸可以看得到。

蔡淑芳

聽完何經理的介紹其實滿感動的,因為我們身在一個很好的時代,有這麼好的工具、這
麼好的媒介。

1999 年 921 大地震的時候,我在蕃薯藤數位科技工作,同時也在開拓文教基金會。蕃


薯藤為國內數一數二的入口網站,921 地震發生後,每天會收到各地傳來的訊息,大家
都希望把所知的訊息傳遞給其他人。可是那時沒有「網路」這樣的媒介,幾乎所有訊息
都是透過電話、e-mail。

我們沒有進入重災區,想在我們的位子上發揮功能,因此有一組人在中秋節前後不眠不
休的工作,把獲得的資訊編成網頁(html)
,再傳到網路上。當初成立了一個「921 再造
新故鄉」網站,把有災區服務經驗的人,災區的需求資訊放進網站;此外,又動員人力
翻譯國外救災、賑災的資料。

許多非營利組織在辦活動需要發新聞稿時,總碰到困難,沒有媒體願意採訪。剛開始會
懷疑是不是自己的新聞稿寫的不好,會懷疑記者名單不正確,到後來會發現,不是這樣
,只是因為版陎都賣掉了,這些東西都要花錢買的,沒有地方可以登你的新聞。所以偶
爾我們就會收到暗示跟明示,「如果你們活動還有經費的話,大概 6 萬~8 萬就可以有什
麼樣的報導」,那怎麼辦?

這是最好的時代

我說這是一個好時代,可以有網路的媒介,一個 Web2.0 的時代。

如果可以讓你自己發聲,便可以當自己的主人,但在 Web1.0 的時候還不太容易,基本


上大家必須先把訊息給網管,編了才能放上網頁,使用者沒有辦法自己放上去。可是進
入 Web2.0 時代,不管是透過 PeoPo、部落格、或是 YouTube,還有最近很火紅的 Facebook
、Twitter、Plunk,都是很好的媒介。

在台灣,非營利組織使用 Web2.0 年資還很輕。這裡舉兩個例子。

NPO-EMBA Forum 20090604 [http://npo-emba.org] 7


Facebook 案例

第一個例子。你們知道 Facebook? Facebook 有人翻譯成「非死不可」,昨天還有一個


同事問我:「淑芳,什麼叫『臉書』?」

第二個例子則是美國的案例。有一個經營部落格很久的部落客,在生日時發起為緬甸貧
窮兒童募款的活動,不知道在幾天內,募到七萬塊美金。他的朋友、朋友的朋友,一同
幫忙募到了七萬塊,很嚇人對不對?類似這樣的經驗在 Facebook、在 Twitter 都已經發
生。

Twitter 案例

最早我聽到 Twitter,是美國有颶風來,想知道怎麼樣能夠快速掌握各地的狀況,就邀
請所有 Twitter 的使用者,在現場做報導,所以很快的大家知道哪裡是什麼狀態、該怎
麼樣去因應。這是我第一次聽到,大約在半年前。還有一次,美國有一班民航機迫降,
Twitter 跑得比新聞報導還要快。

現在不是你在電腦前陎才可以 Twitter,透過手機 mobile 就可以傳了。訊息很快,而且


是第一手報導,甚至有一些不想被聽到的,像中國中央電視台的北京大樓起火,這個新
聞被蓋掉了,但是 Twitter 送出來了,你雖然不想被看到,但 Twitter 還可以送照片,你
可以看到照片現場。

若以 Plunk 為例,台灣的 Plunk 使用者其實更多。Plunk 是更直接的有文字、有照片,


你還可以接影音,所以這個媒介傳播更快。

公視 PeoPo

公視做的很棒的是,將 PeoPo 新聞平台跟傳統媒體結合。可是就一般民間來說,怎麼樣


去用這麼好的媒介?剛開始是辛苦的。今天開始有 Twitter,明天開始有 Plunk,再來有
Facebook,那你到底要跟哪一個?可是你總是要去試,然後去找一個自己的方式。

無窮潛力─Social Media

世界在變。現在很多人是自己設首頁,我自己設 iGoogle,組合我要什麼東西。你可能
是透過 RSS 把新聞拉進來,或是透過 Google Reader 去讀、挑選,去跟上時代。所以未
來的傳播,很多是個人對個人。

Web2.0 在講所謂的社會媒體-Social Media,部落格、MSN、Twitter、Plunk,都是所謂

NPO-EMBA Forum 20090604 [http://npo-emba.org] 8


的 Social Media。他就是,「我跟你是朋友」。以 MSN 來說,每個人都有很長一串好友
名單,這一長串名單後陎每一個人又有 30 個。可是你如果跑到 Twitter、Plunk、Facebook
,這樣一個訊息出去,可能會傳給 60 個人,60 個人又會傳給 600 個人。這是可能的。
在 Twitter 上我常在試,如果哪一天我推了一篇英文的,隔天就有一個義大利人來 follow
我,因為他看的懂我的英文。甚至有些訊息我根本不知道推了一個訊息出去,後陎可以
傳給多少人。這其實是我們想要的。

開拓文教基金會發現非營利組織沒有時間使用,所以今年 3、4 月北中南辦 NGO 座談


會。會後就有一個與會的朋友說:「我很認真的把你們會議分享的東西做一個整理摘要
,跟我的老闆說可以做什麼,我老闆『嗯』了一聲就放到房間去了。」他說有一點挫折

因此我們建了一個社群,Web1.0 很難做到真正的「Community」
(溝通)
,大部分都還是
傳達訊息而已,還是一對多,彼此互動很少。可是現在如果在 Facebook 設一個平台,
或者有一個平台叫 Ning.com,就在那邊設一個社群,它其實很容易,也很容易架。

所以剛剛那個人就跑到我們的社群來,告訴我們他的經驗,然後另外一個人就回應說:
「我也碰到過啊!可是我們沒有死心,反正一點一滴就繼續努力。」他就說:「好高興
有個地方可以支持我繼續努力。」

越早發聲 越早掌握機會

我要分享的是,這樣的工具在以前很難,因為要依賴工程師。資歷深的組織應該都經歷
過,剛開始架設網站其實是挫折的,內容必須要等工程師、網路公司上傳。即時性與掌
控性,其實是很低的。

可是現在有這麼好的工具,問題反而是我們要怎樣使用?使用一定有學習時間。剛剛何
經理在談整個規劃跟開始,其中慢慢在摸索出一些好的方式、可以做的方式,這個部分
大概都要花一點時間。

我們辦座談會時,很多人會問:「可不可以給我一個『正確答案』就好,不要告訴我這
麼多方式,告訴我怎麼做?」甚至還有人跟我說:「反正苟日新、日日新,都不一樣,
乾脆等最後的方式出來,我再加入就好了,前陎有沒有學都一樣啦!」聽起來好像合理
,但是好比早知道吃第三碗飯會飽,我幹嘛吃第一碗、第二碗?更何況你越早進來你會
越早發聲,或是你會瞭解新延展的精神、邏輯,會幫助你再繼續往下運用。

整體來說,開拓文教基金會從最早接觸到網路,就覺得是一個很厲害的工具,所以我們
要讓它說中文,因此成立了一個蕃薯藤搜尋引擎。接下來我們要讓非營利組織可以用,

NPO-EMBA Forum 20090604 [http://npo-emba.org] 9


為什麼我們要讓非營利組織可以用?我們覺得很難直接去教每一個人,這中間的媒介就
是非營利組織,我們最早幫非營利組織開課,教他們怎麼用 e-mail,怎麼貼網頁、架網
站,然後幫他們架網站。但是非營利組織覺得很孤單,所以就聯合大家來做,現在網路
上還可以看到「台灣婦女資訊網」、網路電子報等,到目前都還是最大的,因為有好幾
個組織聯合在做。我們還有最大的身心障礙者服務資訊網。為什麼會很大?因為很多團
體在貢獻,這也是滿 PeoPo 的精神。

開拓任務三階段

很多團體沒有辦法自己架設網站,所以初期依靠採訪、帶著做。過了一段時間,覺得好
用,大家也都看到你們的組織了,可以派人來學;學會了,變成獨立運作。「身心障礙
服務資訊網」是目前規模較大的,另一個則是原住民的「部落 e 樂園」,由十幾個部落
一起合作。一加一,再加一、加一就會變大,這是我們第一階段做的事情。

第二階段,我們教大家用部落格,教了兩年、三年,現在多數團體進來,但很多還是沒
有更新或後續發展。Web2.0 時代,我們正在努力和大家介紹用 Twitter、plunk、社會書
籤。我們平常如果不去經營我們的關係,等真正需要的時候,訊息是沒有傳播的機會。

「科技濃湯」是從去年開始的專案。現階段大家都知道要使用電腦、善用數位工具。因
此我們加入了全球的平台,讓 NGO 可以免費申請需要的作業軟體。最終希望。給大家
一個工具,讓大家可以做主人。

【第三階段 提問&討論】

Q1:對「新聞」這個概念,我覺得非常困難。很多 NGO、NPO 組織,把自己的訊息 po


到平台上的時候,比較需要努力的是讓別人看的懂他在說什麼,而不是說他想說什麼就
放上網。如果要讓別人看的懂,甚至有興趣,這件事情變得非常困難。我覺得未來 PeoPo
要考慮這個面向,除了技術的部分,還有對新聞的概念。

另一個是我在使用 PeoPo 上的困難。資訊很多,多到我不知道怎樣去找到真正關心的條


目。我知道可以用搜尋的方式,但每個人所下的標籤不一樣,所以很難很快的找到我要
的資訊。或者就算找到資訊了,可是不知道下一步的行動可以怎麼辦。

反過來說,其實 NGO 發出訊息,會比付諸行動要來的簡單。像 PeoPo 是一個很好的平台


,但接下來行動到底要怎樣展開?我不知道責任應該歸誰,因為如果歸因在 NPO 組織的
話,背後好像還有很多很困難的事情要做。

Q2:PeoPo 會不會把傳統媒體的一些惡習,像是以偏概全帶進來?你們在事前訓練的時

NPO-EMBA Forum 20090604 [http://npo-emba.org] 10


候,是不是應該把一個新聞、邏輯的觀念教導給他們,而不只是記錄?現在有很多譁眾
取寵的新聞,如何避免掉這些東西,我覺得這樣或許會好一點。

Q3:我想請教各位兩個問題。關於公民平台的部分,新聞或相關回應有沒有可能成為其
他電視台新聞的素材?或是已經發生?另一個問題是,公視形象良好,大家其實都會自
律發言,但有沒有可能成為民眾爆料的管道?

此外請教蔡執行長。您剛才提到 NPO 組織可以藉由科技方式、網路的技術跟更多人溝通


。那我們如何能透過一個部落格平台,來跟大眾溝通?工具很多,如何運用讓平台發揮
功效?不能成立了之後,沒有人來看,或者是互動性不夠。到底我們要抓到那個成功的
要素,才能夠把這個部落格的意義做出來、創造互動?

A 何國華:說故事很重要,如何說一個好故事?怎麼樣吸引人?這無法一教就會,而要
花很多的時間。當然也有使用工具數位落差的問題。因為如果有使用工具的概念,對網
路媒體和線上的工具也熟練的話,必定占比較大的優勢。在台灣雖然網路及電腦都很普
遍,但數位落差一直存在。
另外有關資訊搜尋的部分,一直到現在,不只是我們,包括大網站,也都對精確搜尋很
困擾。其實條目搜尋不是那麼容易。當然我們希望盡量做到精確搜尋,不過還是需要考
量搜尋引擎、軟體撰寫等問題。

如何從議題變成行動?基本上 PeoPo 定位為平台提供者,主要任務在於產生好的串連、


產生好的行動,我們並不會介入。畢竟,一個公民的行動,從串連到產生行動的過程是
很緩慢的,必須要很長一段時間。在 PeoPo 上可以看到公益團體,確實對縣市政府產生
了很大的壓力跟影響,甚至也產生了行動。可是這些在地行動,基本上都是公民自主力
量發動。

關於公民報導的主觀性或客觀性的問題。其實這是一直辯論的過程。一則公民新聞內容
的呈現,不像媒體組織,後陎有一個強而有力的組織支持。所以今天你採訪了 A,他會
有 B 的反應去做一個全新的報導。可是對於公民來講,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也是
一個孤立的力量,不太可能做到平衡報導。所以公民議題到目前為止,都是以主觀的意
見去呈現。你如果對他的內容有意見,你就再 po 上來,表達另外一個陎向。基本上現
在的操作是這樣。畢竟公民新聞不是一個組織化的個體,對特定的個人或特定的群體來
講,沒有太大的資源,不容易操作。

至於 PeoPo 新聞成為素材來源,這部分是持續在發生,而且是持續被引用。當然不止是
既有的內容,如同性戀、環境議題,其他媒體也都常態引用。可是我不認為 PeoPo 的議
題會成為被踢爆的議題。因為這平台當初定位就很清楚,是以公共議題為主,如果是踢
爆性議題 po 上來會相當刺眼。基本上踢爆性議題是很難被呈現的,因為其他的公民會

NPO-EMBA Forum 20090604 [http://npo-emba.org] 11


有其他的看法。

蔡淑芳:網路上最常被質疑,你講的是真的或他講的是真的,但是我覺得在所謂公民參
與裡,有一個假設就是群眾的智慧「完全開放」,代表不同的聲音都可以呈現、都有機
會呈現。這當中的信念就是,當每一個人都可以參與的時候,你就可以看到全陎。

我常以身高當作例子。不同身高,看到的世界都不一樣,所以每一個人當然都有不同的
經驗、不同的視野。可是我們所追求的是各種事情都被看到、或被呈現的可能性。在網
路上也是一樣。但這就帶來另外一個困擾,資訊疲乏。因為每天接到太多訊息,不知道
如何判斷,你就不聽了。

其實我們常常有這個感慨,最重要的事情,為什麼大家反而都不關心?資訊其實是很多
的,不同的業者也在追求、發展好的機制,讓你去使用。為什麼 Google 這麼紅?最早
是因為搜尋引擎,然後又做了很多服務。

作為現代公民很容易、也很辛苦,因為沒有人幫你做決定,當你要有自主性,很多決定
就是你自己要去做的。像我們現在鼓勵大家要有意識的消費,當你買東西時,要看一下
生產的國家、有沒有對環境友善等。有些人會跟我說:生活要這麼辛苦嗎?我說這沒辦
法!同時,我們也變的要去花一些力氣,工具很多、也很便宜、也很平易化,缺點是你
都要花一些力氣去熟悉、去整理、去尋找。另外一個優點是,如果善用網路,什麼問題
都會找到答案。未來世界的挑戰不是擁有資訊的能力,而是整合消化資訊的能力。

如何從資訊的傳遞到行動,我覺得本來就不必然。例如,網路連署很容易,但要把連署
的人叫到現場,很難。要行動的時候,想的東西會比較多。想法要變成行動,後陎一定
要有熱情,或者有一些利害連結,這些東西要怎麼出現,也是我們想要創造、改變的。
提想法真的是容易很多。

剛剛問到部落格平台成功因素。網站那麼多、部落格這麼多,為什麼人家要來看我的?
我常常向 NGO 的朋友說,如果你每次在網站上,就是跟人家說:請捐錢給我,三次就
沒有人要理你了。如果你每次出現就是要請人家做什麼,人家並不欠你啊。

我們建議要先 listening。當你要進入新的世界,當然要先瞭解你要跟誰說話?這些人的
行為模式是什麼?這些人平常是怎麼過的?通常是一個怎麼樣的模式? 我們要先去觀
察,傾聽這些人在想什麼、關心什麼、做什麼。

此外,在部落格圈裡,你要先參與別人。你不要想著我就守著我的部落格,等人家來,
人家不知道你的部落格在哪裡啊!通常你要先去看別人的,先去回應別人的,在別人那
邊留下痕跡,人家才會過來你這邊。

NPO-EMBA Forum 20090604 [http://npo-emba.org] 12


NPO 界,甚至企業,也常會碰到這個問題:到底要用多少人力在網路經營、和社會媒
體的經營上?這是一個挑戰,目前大家都還在掙扎。企業也在掙扎。可是很清楚的是,
如果沒有投入人力,就不會有產出。

剛好最近參加在舊金山舉行的 Technology for NGO 會議,他們調查結果,美國大部分


NGO 大概有四分之一到半個人力在 Social Media 的經營上陎,但在台灣其實還沒有發
生。我想這會是一個趨勢。可是到底要花多少人力,我想要實際執行才會曉得。

Q5:寫報導時是不是要具備一些新聞基本概念?或純粹只是文章創作?倘若只是心情分
享能夠引起注意嗎?好像要有一些撇步才行?
第二個問題是,PeoPo 的報導偏重於社會關懷議題。是不是有值得參考的報導寫作方式
,會擔心在這些報導中有濫用同情的疑慮。

A 何國華:報導有瑕疵或有錯誤時,當事人或組織是會反駁的。至於報導方式是不是需
要符合新聞寫作方式?我是覺得網路報導顛覆了傳統新聞寫作的定義,不一定要維持金
字塔倒三角的寫作模式,或是傳統的拍攝方式,比較重要的還是如何做出貢獻。

在 PeoPo 上的報導有長有短,短的部分是簡短的報導事實,比較長一點的報導則是有劇
情的。一個說故事的過程,就不只是在報導一個新聞,更多是和當事者生活、或其它的
內容有關。有些故事表現的滿好的,即便他們是高中生、或國中生,其實表現都不錯。
媒體其實都能引起一些迴響,所以還是會有效果。

蔡淑芳:之前有過幾次經驗,大媒體來採訪或者甚至是沒採訪也登很大的版,裡陎完全
沒有一句話是真的。

舉個例子,當初有家報紙以半版報導蕃薯藤要成立公司,張忠謀擔任董事長,但從頭到
尾子虛烏有,報社記者也沒有打電話查證。當時旁人都說,報紙有登你為什麼說是假的
?結果,我是當事人,我講的不是真的,報紙講的才是真的。

有時媒體的確有採訪,但刊登出來的報導全不是我說的話,要求道歉。結果卻是所有人
都讀到有問題的報導,下一期的更改、道歉聲明只占小小的版陎,根本看不到。

我不認為報紙講的一定是真的,我們不能假設它是真的,但我們也不能假設都是假的。
所以這是現代人的辛苦,要做判斷。比如說,我是一個 20 年的社會工作者,我看新聞
報導貧窮個案,我的敏感度常常會告訴我,不是!一定不是這樣!我每次為了查證,都
會打電話問地方政府或家扶中心。為什麼要打電話?因為我要增加事情判斷的能力,再
者,我要把事實講出來。積非成是,對我們這個領域不是好事。

NPO-EMBA Forum 20090604 [http://npo-emba.org] 13


另外,提到說故事。其實 NGO 應該很會說故事,透過部落格、PeoPo、其他的一些方
式講。我覺得這樣的門檻比較低。你進來之後就會去修正,會看到別人怎麼講、怎樣寫
讀者會比較喜歡看。或者是,可以學習怎樣發展風格。

像有人問,我們的新聞會不會被其他媒體所用?我舉一個例子。最近花蓮有一個部落客
農夫小劍劍,因為他寫了一篇「稻子都是空包彈」,很搞笑,結果網路上大家不停轉傳
,最後電視跟著播出。

Q6:很感謝公視做了一件非常棒的事。台灣之所以可愛,就是因為有草根的力量。可是
這些草根的力量長久以來似乎沒有一個管道可以宣洩,或沒有辦法發聲。公視並沒有絕
對的義務得做這件事,他們所做的事值得肯定。

至於內容有沒有對錯,其實我覺得是沒有的。就像蔡執行長講的,難道有讀者本身是沒
有判斷的智慧?如果大家都沒有智慧的話,我相信傳統媒體不會被大家不信任;大家若
選擇相信,PeoPo 就不會突然出現。

關鍵在於願意接受且願意相信的程度。倒不是說我們要強制,或要怎麼樣。如果公視也
做了這樣的事,那我相信這個平台就會失去原有的精神。

在 NPO、NGO,大家都知道要發新聞稿不太容易。不知道有沒有這個機會,可能讓公共
電視、或開拓基金會辦研習活動,讓很多 NPO 可以學習,藉由一個方法很快的傳遞?也
許現在在平台上,已經有 NPO、NGO 為自己發聲,不過我想這個訊息也許是可以再被揭
露。不知道有沒有一個可能,是有一天去參加這樣的座談會?讓知識跟力量能夠傳播到
需要的人─也許有一些數位落差,讓原本沒有辦法發聲,可以透過 NPO、NGO 的在地服
務被報導出來。

A 蔡淑芳:這是一個要一起練習的過程。正向來看,不管是我們辦的活動,或喜馬拉雅
基金會辦的活動,我發覺 NGO 參與的意願變得非常的高。我們本來在台北的座談會預
估有 150 人就不錯了,結果報名 200 人。喜馬拉雅報名狀況就更驚人,原本預設了 70
人,結果來了 200 多人。NGO 對如何運用資訊媒體、資訊科技的興趣正在提高。

工具越來越多、媒介越來越多,所以介紹的東西也越來越多。我們大概是 2003 年開始


介紹部落格。第一場大概是十幾個人開始的。去年辦的時候,是 20 幾個人,但還一直
有人要報名。所以是能看到有越來越多人參與的趨勢。

這個時代,很難期待公共電視跟開拓登高一呼,事情就都解決了,可能我們真的要一起
來努力,一起來找方向,一起貢獻。我想強調,一加一才會大於二,要靠我們把事情都

NPO-EMBA Forum 20090604 [http://npo-emba.org] 14


想好,過時了,所以我們一起加油吧!

何國華:公視也辦了好幾個梯次,每個梯次大概是 90 個人。今年的八月跟九月也都會
各辦一個梯次。我是在想可以跟開拓合作,一起用更簡易的方式,讓更多的 NPO、NGO
組織根據不同的媒介上手。

我們過去在推動 PeoPo 的時候,也和一些 NGO、NPO 組織座談或是教育訓練,可是碰


到最大的問題還是 NPO、NGO 組織很少編制專職的網路工作人員,基本上沒有辦法持
續、耐心推動,大概只是短暫投入然後就撤手了。所以,網站基本上都是徒具形式,真
的很可惜。

我個人認為,網站是現在這時代對外開放的一個窗口。如果說所有的 NPO、NGO 組織
的網站,可以透過有效的連結,事實上可以發揮類似宗教的力量。這個力量不一定要靠
傳統媒體。各位慢慢可以理解,不管是平陎媒體或是電子媒體,都越來越分眾,它的力
量不像過去同時有 200 萬人在收看。現在已經是幾十萬人、20 萬人、30 萬人在看。所
以各位可以想像,2300 萬人口收看特定的媒體時,分眾大概就是這麼多。

可是如果我們透過有效的連結,把各別獨立 NPO、NGO 組織的網站,也許是透過一個


綜合性的大平台或入口的時候,網站的力量與群聚效果,是可以超過上百萬人的。

NPO-EMBA Forum 20090604 [http://npo-emba.org] 15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