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关爱“留守学生” 构建和谐教育

——“留守学生”关爱工程情况汇报

安庆市宜秀区罗岭镇中心学校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
大量向城镇转移,催生出了“留守孩子”这一特殊群体。这些孩子无人监护,缺
少父母的关爱以及生理和心理上的必要教育与引导,往往会产生思想、行为和
心理上的偏差,许多“留守子女”成了“问题学生”。
一、“留守学生”调查
我校是一所农村初中,全校共有学生 1320 人,其中父母均不在家的有
625 人,只有单亲在家的 831 人,“留守学生”所占的比例非常高。这些学生监
护的状况令人担忧:或依亲傍友,或独自生活;我们把这些学生大致分为两种
类型,即托管型和独立型,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料的有 321 人,寄养在亲
戚家的有 154 人,寄养在街道附近的有 146 人,还有少数学生是自我照顾、独
自生活。
二、“留守学生”的教育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了“留守学生”的一些突出问题,并及时进行反思,
尝试采取了一些针对性的措施。
1、建立“留守学生”档案
我校以班级为单位,要求每位班主任及时摸清“留守学生”的数量,了解他
们的生活环境、寄宿地以及行为习惯等,并一一登记存档。班主任和授课教师将
这些“留守学生”作为重点关注对象,不仅定期谈心、交流,而且实行全方位、全
天候的照顾与监管。
2、封闭管理,全程关怀
我校多年来一直实行封闭式管理,严格出入证管理制度,学生不得随意出
校,社会上闲杂人员无法随意进入校园,让学校成为孩子们健康成长、快乐学
习的乐园和净土,学校可以有效减少和避免“留守学生”因过多接触社会不良事
物而沾染不良习气。学校领导班主任和授课教师从前到后跟踪服务,每天一位
校领导值日,早读和中午各班级都有教师跟班,中午学生就餐时,有三位班主
任值班,师生互通有无,这样既强化了管理,也让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生活、
学习、思想、行为等各方面的动态,及时发现并及时处理问题,给他们以无微不
至的关怀,做他们的贴心人、知心朋友和倾诉的对象。
3、规范日常行为,注重养成教育
“习惯养成就是教育”,针对“留守子女”缺乏家庭督促而容易导致行为懒散、
态度不端等状况,我校注重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我校印发《中小学生守则》和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罗岭中学学生常规》,《安全手册》,做到人手一份,
开学典礼和主题班会上班主任组织学生专题学习,引导学生强化纪律、安全、卫

第 1 页 共 4页
生、法制等意识,更要教育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同时,学校还开展“先进
个人”表彰、“三好学生”、“进步之星”和“优秀团员”评比活动,循序渐进,扎实
训练,引导和培养他们良好的人格、生活习惯。
4、创设育人环境,陶冶学生情操
建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环境,以健康活跃的气氛感染人;创造赏心悦目
的卫生环境,以优美的校园环境熏陶人;竖立张贴各种形式的标语警示牌,以
鲜明生动的语言教育人。学校投资美化了校园环境,张贴了宣传标牌,并利用
各种信息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培育校园文化,营造书香校园。学校鼓励“留守
学生 ”积极参与宣传栏的布置,广播站的主持,积极参加校园环境的保护,丰
富他们的生活,充分有效地利用他们的课余时间,尽量减少他们在校外逗留的
时间,避免他们受不良社会习气的毒害。
5、开展多彩活动,丰富精神生活
① 诚信乃做人之本,立世之基。我校大力倡导诚信作业、诚信考试,结合“
学雷锋月”、“弘扬民族精神月”等活动,采取多种形式集中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弘扬和培育学生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的民族精神。②我校还在各班级开展“八荣八耻”的系列学习活动,邀请区关工委
领导到校讲座,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③开展以“诚实守信,廉洁奉公”格
言警句的创作活动。④开展“红色之旅”征文和演讲比赛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
感,继承和发扬革命优良传统,做优秀中学生。⑤和派出所及政府有关部门配合,
开设法律知识专栏,举办禁毒图画展等,并聘请检察院黄东同志为法制副校长,
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切实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形式多样的活动的开展,
不仅丰富学生的生活,尤其对“留守学生”中的“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起到了积
极的作用。
6、设立心理咨询站点,加强心理辅导
面对“留守子女”自闭、冷漠、任性、唯我和自我认定错位等不健康心理倾向,
学校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先后聘请多位教育专家举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
座。学校还设立了心理咨询服务点和“校长信箱”,选聘部分优秀班主任和教师
担任心理健康辅导员,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在学习、生活、交友等成长过程中所遇
到的困惑,培养健全的人格心理品质,增强他们自我认定,自我调控,承受挫
折,与人交往和适应环境等方面的能力。
7、家校互动,共建长效机制
我们在创造和谐的校园环境,丰富校园课余生活,让学生在优美和谐的环
境中,轻松学习,健康成长的同时,切实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留守学
生”的家长一年之内才能回家一至两次,而且大多在暑假和寒假。我校利用这样
的机会,每年的暑假和寒假分别结合“千名教师进万家”系列活动,组织教师进
行大规模的家访活动,和家长面对面交流、谈心,共同商讨家校协调的教育良
策,先后聘请高光煌老师、潘承建校长等教育专家在春节前夕举行家长座谈会
和家教报告会,同时印发了《家教》专题材料和“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强调家
庭教育的重要性,并且让家长明白,家庭教育的缺失必然削弱学校教育的效果。
对长年不回家及多年回家一次的家长,我们采取电访及信访的方式与家长沟通,
不定期和家长取得联系,倡导家长定期拨打“亲情电话”,以便于学校和家长全
面了解孩子的情况,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8、创造条件,探索特殊的社会化寄宿制管理模式

第 2 页 共 4页
我校于 2003 年筹资 60 余万元,兴建了高标准食堂,并实行社会化管理,
解决了 800 余名学生的在校集中就餐问题;并通过新建学生公寓和改造原有的
门面房,解决了毕业班 200 余名学生的寄宿问题。但限于现有的办学条件,无
法满足“留守学生”的全寄宿的需求,根据校区位置和本地学生家长的经济状况,
探索社会化服务的寄宿制管理模式。动员、鼓励和支持单职工教师的家属及镇区
的有一定服务和管理素质的人员,利用家庭住房或租用校园周边的闲置房屋,
按照自愿组合、承诺托管、综合管理的形式,解决了近 200 名“留守学生”的住宿
问题。“托管妈妈”们尽心尽力为寄宿学生提供生活上的服务,班主任定期了解
他们的生活状况,尤其是心理状态及现实表现,做好相应的配合与调节,并不
断帮助 “托管妈妈” 提高监管能力,学校和派出所联动,建立了“托管学生”专
门档案,随时对受托管家庭进行针对性调查访问,尤其强化其安全意识和措施。
这样不仅拓展了寄宿制必需的教育资源,而且让“留守学生”感受到“新家”的温
暖。
三、思考与建议
1、加大政府投入,优化“留守学生”的教育环境
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是优化“留守学生”教育环境的基本物质保障。寄宿制必
需的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投资主体是政府,即使倡导社会化运作模式,在义
务教育阶段极其困窘的办学环境下,只能在可能性论证的基础上有力争取并作
为有益补充。关于寄宿制学校的管理成本,更不能让义务教育的学校“雪上加霜
”。
2、形成社会合力,夯实“留守学生”的成长历程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立交桥”,家庭教育如同桥墩,学校教育好比桥
梁,社会教育则是桥面;人生的道路多宽广,重在基础教育工程多扎实。
克鲁普斯卡娅说过:“母亲是儿童最好的老师,她给孩子的教育比所有的
学校教育加起来还多。”因此,一方面学校和全社会要引导学生家长树立起正确
的家庭教育观,处理好发家致富与学生教育之间的关系,不能把 “孩子是家庭
的希望和未来 ”只作为一种憧憬和向往,而应夯实他们成长的历程;另一方面,
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在学生正常流动的管理、创造随亲就读的条件上提供
政策支持和物质保障,让务工人员的子女真正成为“天空飞翔的小鸟”。
各级政府要象关注经济增长一样,关爱“留守孩子”的成长,因为只有树立
起“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进步,镇、
村、校之间的群策群力、齐抓共管,必然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3、关爱“留守学生”,同样需要关注教师的劳动
“留守学生”的教育,无疑是学校的责任,在学校健全德育网络的前提下,
关键在于班主任深入细致的工作,但农村教师们的工作负荷与他们的待遇报酬
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不能不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

2006 年 8 月 10 日

第 3 页 共 4页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