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编 辑 本 段 ]
词语解释
  1 王维,约(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代诗人、画家。
  2.暝:夜,这里指傍晚。
  3 随意:任凭。
  4.喧:喧哗。
  5.浣女:洗衣服的姑娘。浣(huàn):洗。
  6.春芳歇:春天的芳华衰歇了。歇:尽,消失,消散。
  7. 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此处指诗人自己。 (09 年上海市中考题)
  8.留:居。
  9.空山:幽静的山。
  10. 新:刚刚。
[编 辑 本 段 ]
译文
  空寂的终南山刚下了一场雨后,秋天的黄昏时候降临了。
  明亮的月光在松树间照耀,清澈的泉水在岩石上流淌。
  竹林里传来喧闹声是洗衣的女子回来了,水上的荷叶摇动是打鱼的渔民下船了。
  任凭春天的芳香花草消逝,我自己还是可以居留在这里。
  【 韵 译 】 :
    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晴朗,
  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
  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
  清泉悄悄地在大石上缓缓流淌。
  竹林传出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
  莲蓬移动了,渔舟正上岸收网。
  尽管春天的芳菲已经消散而去,
  游子在秋色中,自可留连徜徉。
[编 辑 本 段 ]
赏析:
  
这首诗写出了清新、幽静、恬淡、优美的山中秋季的黄昏美景。王维所居辋川别墅在终南山下,
故称山居。一场秋雨过后,秋山如洗,清爽宜人。时近黄昏,日落月出,松林静而溪水清,浣
女归而渔舟从。如此清秋佳景,风雅情趣,自可令王孙公子流连陶醉,忘怀世事。此诗以
一"空"字领起,格韵高洁,为全诗定下一个空灵澄净的基调。全诗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相得
益彰。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前四句写秋山晚景之幽静,五六句写浣女渔舟之喧
哗。诗之四联分别写感觉、视觉、听觉、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反衬了当今社会官臣惰,
贪,写出诗人自己高尚情操的写照,写出那无忧无虑,表达了作者十分向往这种生活。也表达
了作者崇尚恬静淡泊的田园生活,同不愿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还有一点值得注意:
古代文人多借清秋而写悲伤之意,此诗则属乐秋之佳作。《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色韵清
绝。"《唐诗解》:"雅兴淡中有致趣。"《唐诗矩》:"右丞本从工丽入,晚岁加以平淡,遂到天
成。"《唐诗合选详解》王云翼云:"前是写山居秋暝之景,后入事言情,而不欲仕宦之意可
见。"
  这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诗的中间两
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
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
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 “ 空山 ” 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
情不自禁地说: “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本来,《楚辞· 招隐士》说: “ 王孙兮归来,山中
兮不可久留! ” 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 “ 山中 ” 比 “ 朝中 ” 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
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
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 “ 赋 ” 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
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编 辑 本 段 ]
诗文意境
    一 阵新雨过后,青山翠谷越发显得静幽,夜幕降临,凉风习习,更令人感到秋意浓厚。
明亮的月光照映着松林,泉水从石上潺潺流过。竹林中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原来是洗衣少女们
归来,莲叶浮动,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尽管那春天的芬芳早已逝去,我陶醉在这美妙的秋色
中,依然向往长留。
  表达了诗人远离仕途之路,喜爱隐居山中,过宁静的生活的情感。
  
概括全诗意境与欣赏

  
  这一首五言律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后期作品。届时,王维已归隐山林。诗中描绘的,
便是诗人归隐在辋川别墅时所见到的秋日傍晚雨后山林的景色,表现了诗人乐于归隐的生活意
趣。诗人笔下的秋景,清新而富有生气,一洗前人诗文中常见的悲凉感伤的情调和低沉灰暗的
色彩。
综观全诗,兼诗情画意之美,得情景交融之妙,可堪山水诗中的上品。全诗共四个层次。
首联点明季节( “ 秋 ” )、时间( “ 晚 ” )、地点( “ 空山 ” )、天气( “ 新雨后 ” ),写足诗题。
“ 空 ” 字意味深长。颔联写景,劲联由景写到人,动静交错,视听结合。尾联由写景转到抒情,
由外物转向内心,揭示了全诗的主旨。 “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 ,由此可见一斑。尤其值得一提
的是,在动静关系的处理上,诗人匠心独运,喜用静观中捕捉到的形象,以动态为静态服务,
以声响为宁静服务。譬如,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给人的感
觉,犹如几个精彩镜头剪辑而成的滚动画面,场景在变,人物在动, “ 镜头 ” 从一个动点跳到另
一个动点。这种错落有致的章法和变换灵活的句型,使得全诗充满灵动与生气。

  听 筝 ·唐 李 端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注释】 玉房:弹筝女子的住处。
  【译文】 金粟轴的古筝发出优美的声音,那素手拨筝的美人坐在玉房前。想尽了办法
为博取周郎的青睐,你看她故意地时时拨错了琴弦。
  【简析】: 为了所爱慕的人顾盼自己,便故意将弦拨错,弹筝女可爱形象跃然纸上。
相传三国时代的周瑜,二十四岁为建威中郎将,人称周郎,他精通音乐,别人奏曲有误,
他就回头一看,当时人称: “ 曲有误,周郎顾。 ” 此诗当然受到这个故事的启发。
  筝是古代一种弹拨乐器,即今称 “ 古筝 ” 。 “ 鸣筝 ” 谓弹奏筝曲。题一作 “ 听筝 ” ,则谓听
奏筝有感,就听者立题。从诗意看,以作 “ 鸣筝 ” 为有味。这首小诗写一位弹筝女子为博取
青睐而故意弹筝出错的情态,写得婉曲细腻,富有情趣。
  前二句写弹筝美人坐在华美的房舍前,拨弄筝弦,优美的乐声从弦轴里传送出来。
“ 柱 ” 是系弦的部件。 “ 金粟 ” 形容筝柱的装饰华贵。 “ 素手 ” 表明弹筝者是女子。后二句即写
鸣筝女故意弹错以博取青睐。 “ 周郎 ” 指三国吴将周瑜。他二十四岁为将,时称 “ 周郎 ” 。他
又精通音乐,听人奏曲有误时,即使喝得半醉,也要转过头去看一看演奏者。所以时谣说:
“ 曲有误,周郎顾。 ” (见《三国志 ·吴志· 周瑜传》)这里以 “ 周郎 ” 比喻弹筝女子属意的知
音者。 “ 时时 ” 是强调她一再出错,显出故意撩拨的情态,表示注意到她的用心不在献艺博
知音,而在其他。
  清人徐增分析这诗说: “ 妇人卖弄身份,巧于撩拨,往往以有心为无心。手在弦上,意
属听者。在赏音人之前,不欲见长,偏欲见短。见长则人审其音,见短则人见其意。李君
(称李端)何故知得恁细。 ” (《而庵说唐诗》)其见解相当精辟。
  此诗的妙处就在于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抓住了生活中体现人物心理状态的典型
细节,将弹筝女子的微妙心理,一种邀宠之情,曲曲写出,十分传神。诗的写法象速写,
似素描,对弹筝女形象的描写是十分成功的。

 作者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全 部 注 释
  1.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较高。《长安志》:"升平坊东北隅,汉乐游庙。"注
云:" 汉宣帝所立,因乐游苑为名。在曲江北面高原上,余址尚有。 …… 其地居京城之最高,
四望宽敞。京城之内,俯视指掌。
  ① 意不适:心情不舒畅。
  ② 古原:即乐游原,是长安附近的名胜,在今陕西省长安以南八百里的地方。
  【 译 文 】
  傍晚时分心情郁闷,于是驱车来到京都长安城东南的乐游原。只见夕阳放射出迷人的
余晖,然而这一切美景将转瞬即逝,不久会被那夜幕所笼罩。
  【 赏 析 】
      这是一首登高望远,即景抒情的诗。首二句写驱车登古原的原因:是 “ 向晚意
不适 ” 。后二句写登上古原触景生情,精神上得到一种享受和满足。 “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
黄昏 ” 二句,从古至今人们多认为意思是:“ 晚景虽好,可惜不能久留。 ” 今人周汝昌认为:
“ 只是 ” 二句, “ 正是诗人的一腔热爱生活,执着人间,坚持理想而心光不灭的一种深情苦
志。 ” 这种看法,虽有新意,却不合诗人的身世,也不合诗人当时的情绪。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