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2

佛陀在三十三天開示阿毗達摩

阿毗達摩概要

Abhidhamma
阿毗達摩 abhi = 上等的,殊勝的,卓越的
dhamma = 法,究竟真實的教法

阿毘達摩概要 P-1
心之定義

◎心純粹只是識知的過程,並無一個
自我。
◎而且此活動必定是生滅的無常法。

心之兩分法
心識
界 本性 89
1.欲界 1.不善
2.色界 2.善 欲界心 色界心 無色界心 出世間心
3.無色界 3.果報 54 15 12 8
4.出世間 4.唯作

阿毘達摩概要 P-2
十四不善心所 二十五美心所 (II)
四通一切不善心 三離心所 二無量 一無痴
-痴(moha) -無慚(ahirika) -無愧(anottappa) 1.正語 1.悲 1 無痴
-掉舉(uddhacca)
2.正業 2.喜
十不善心所
3.正命
-貪(lobha) -邪見(ditthi) -慢(mana)
-瞋(dosa) -嫉妒(issa) -慳(macchariya) 心路過程 (Vithi)
-惡作(kukkucca) -昏沉(thina)
-睡眠(middha) -疑(vicikiccha) 心的呈現方式有兩種:
(一) 心路過程
二十五美心所(一) 五門心路過程
十九通一切美心 意門心路過程
1 信 8,9 身,心輕安
2 念 10,11 身,心輕快性
(二) 離心路過程
3 慚 12,13 身,心柔軟性
4 愧 14,15 身,心適業性 結生識
5 無貪 16,17 身,心練達性 有分識
6 無瞋 18,19 身,心正直性 死亡識
7 中捨性
阿毘達摩概要 P-3
意門心路過程
五門心路過程 有 波 斷 意 速 速 速 速 速 速 速 彼 彼 有
1 2
(一) 眼門心路過程
(二) 耳門心路過程 註: 過去...
有=有分流 波=有分波動
(三) 鼻門心路過程 斷=有分斷 意=意門轉向
推=推度 速=速行
(四) 舌門心路過程 有=有分流

(五) 身門心路過程

五門心路過程(眼門) 為何稱為色?
過 波 斷 五 眼 領 推 確 速 速 速 速 速 速 速 彼 彼 有
1 2 色:意為變壞,破壞,壓迫,逼迫,
干擾。

阿毘達摩概要 P-4
兩類色法 四大種(四界、四大)
1.地界 (pathavī-dhātu)
◎大種色 = 4
2.水界 (āpo-dhātu)
◎所造色 = 24 3.火界 (tejo-dhātu)
4.風界 (vāyo-dhātu)

色聚(rūpa kalāpa)
1.地界
2.水界 同生
3.火界 同滅
4.風界 同一依處
5.顏色
6.香
7.味
8.食素
阿毘達摩概要 P-5
心所依處十法聚 意門心路過程
1.地界 6.香 離心路過程 意門心路過程
有 波 斷 意 速 速 速 速 速 速 速 彼 彼 有
2.水界 7.味 造身、口、意業, 1 2

3.火界 8.食素 以及被強化的業

4.風界 9.命根 註:
波=有分波動 斷=有分斷
5.顏色 10.心所依處色 意=意門轉向 速=速行
有=有分流.

色法產生的原因 業
1.業生色 欲界速行之不善業
◎身業 ◎語業 ◎意業
2.心生色 -殺生 -妄語 -貪婪
3.時節生色 -偷盜 -兩舌 -瞋恨
4.食生色 -邪淫 -惡口 -邪見
-綺語

阿毘達摩概要 P-6
善行 死亡與結生的過程
欲界速行之善業 有 波 斷
意 速 速
(一) 佈施 (六)分享/回向功德
速 速
(二) 持戒 (七)隨喜(他人的)功德

(三) 禪修 (八)聞法

(四) 恭敬 (九)弘法

(五) 服務 (十)正直己見 有4 有3 有2
有1
有16

意門心路過程 1 心 + 33 心所
30 色法

離心路過程 意門心路過程
五取蘊=苦諦 性根十法聚
身十法聚
有 波 斷 意 速 速 速 速 速 速 速 彼 彼 有 1.色蘊 心十法聚
1 2
2.受蘊
第一個速行產生現 第二至第六個速行 第七個速行產
生受業,這種業只 3.想蘊
產生無盡業,只要還 生次生受業,
會在它被造的那一 在輪迴,這種業永遠 這種業會在它 4.行蘊
世 成 熟 不會變成無效,直到 被造的下一世

波涅槃為止 裡成熟 5.識蘊


應知第一聖諦

阿毘達摩概要 P-7
無明
怎樣才是滅苦之道?

老死 行 八正道
生 識

有 十二支因緣法則法則 名色
八正道
取 六處
1.正見 (sammā-diññhi)

愛 觸
2.正思維 (sammā-saïkappa) 慧學
3.正語 (sammā-vācā)
受 4.正業 (sammā-kammanta)
戒學
5.正命 (sammā-ājīva)
6.正精進 (sammā-vāyama)
7.正念 (sammā-sati) 定學
8.正定 (sammā-samādhi)

阿毘達摩概要 P-8
觀之概要 七清淨
清淨的層次
三學 清淨
戒學 一、戒清淨 四清淨戒
修行 五、道非道智見清淨
定學 二、心清淨 近行定與安止定 (1)思維智:觀照五蘊或名色等行法之三相。
三、見清淨
辨識名法與色法的特相、作用、現起與近因 1. 壞滅而無常
(名色分別智)
2. 可畏而苦
辨識名法與色法的諸緣
四、度疑清淨
(即:緣起)(緣攝受智) 3. 無實質而無我
一、思惟智 (2)生滅智(弱):是觀照諸行法之生滅。
五、道非道智見清

二、生滅智(未成熟的階段) 1. 透視行法的殺那生與殺那滅
分辨正道與邪道 2. 透視行法的因緣生與因緣滅
慧學
二、生滅智(成熟的階段) 七、欲解脫智
三、壞滅智 八、審察智 七清淨
六、行道智見清淨 四、怖畏智 九、行捨智
五、過患智
六、厭離智
十、隨順智 六、行道智見清淨
於第六及第七之間 十一、(更改)種姓智
(2)生滅智(強):是觀照諸行法快速生滅,智慧愈加敏銳。
七、智見清淨 四出世間道智
(3)壞滅智:當禪修者的觀智變得敏銳時,他不再作意諸
行法的生時與住時,而只觀照它們的壞滅。這即是壞滅智。
(4)怖畏智:當禪修者觀照三世的行法的壞滅時,他覺知
這些在一切生存地裡不斷壞滅的行法是可畏的。

阿毘達摩概要 P-9
七清淨 七清淨

六、行道智見清淨(續) 六、行道智見清淨(續)
(5)過患智:通過覺知一切行法為可畏,禪修者照見它們 (10)隨順智:這是在出世間道心路過程裡,於
為毫無實質、不圓滿、毫無可取,而只有過患。他也明瞭 種姓心之前生起的欲界心。此智被稱為隨順是
只有無生無滅的無為法才是安全的。 因為它順著之前八種觀智的作用,以及順著之
(6)厭離智:當知見一切行法的過患之後,他對它們感到 後道智的作用。
厭離,不再樂於一切生存地的任何行法。 七清淨
(7)欲解脫智:這是在觀照時生起欲脫離一切行法之願。
於第六及第七之間
七清淨
(11)種姓智:取涅槃為所緣,超越凡夫種姓,
六、行道智見清淨(續) 入於聖者種姓,但不能斷煩惱。
(8)審察智:為了脫離諸行法,禪修者再以種種方法觀照
那些行法的三相。當他清晰地審察諸行法的三相時,那即
是審察智。
(9)行捨智:在審察之後,禪修者照見諸行法當中無一物
可執取為「我」及「我的」,因此捨棄了怖畏與取樂兩者,
而對一切行法感到中捨。如是生起了行捨智。

阿毘達摩概要 P-10
七清淨
第一次證得道和果
七、智見清淨 第一次證得道和果
(1)道智–正斷三結,徹知四聖諦。 波 斷 意 遍 近 隨 種 道 果 果 有 ……
(2)果智–取涅槃為所緣,享受煩惱被斬斷後
所帶來的清涼。在道心之後有二個或三個果 善心
徹知四聖締 作用──斷除
心生起。 1.了知苦締 果心
煩惱如三結:
2.捨去集締 作用──體驗煩
1.身見
3.體證滅締 惱被去除後的清
2.戒禁取見
4.開展道締 涼和自由
3.疑
省察智
◎省察道、果、涅槃,以及省察或沒有省察他 四種聖者
已斷與還剩下的煩惱 (一) 須陀洹(入流) : 斷身見、疑與戒禁取見三結,最
多再投生七次,不再投生惡道。
(二) 斯陀含 : 斷粗的欲界貪、瞋,最多再投生欲地
一次 。
(三) 阿那含 : 斷欲界貪、瞋等五下分結,不會再投
生欲地。
(四) 阿羅漢 : 斷色界欲、無色界欲、我慢、掉舉與
無明等五上分結,不再有來生。
阿毘達摩概要 P-11
證(阿羅漢) 無明滅
道果

無明滅→行滅→識滅→名色滅→六處滅→
觸滅→受滅→愛滅→取滅→有滅→不再出
生→無老死
→一切痛苦的止息 願眾生能證得涅槃
善哉 善哉 善哉
May you attain the end of all suffering
Sadhu Sadhu Sadhu

阿毘達摩概要 P-12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