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

中五(第一段考試)中國歷史科 Nov.

2009

一、問答題
1、 宋初中央集權政策革除了哪些弊政?
初中央集權政策革除了哪些弊政?又衍生了哪些問題?
又衍生了哪些問題?
答案: ◎ 正面影響
一、事權集中
事權集中,
事權集中,杜絕割據:宋代實施中央集權政策後,各項事權高度集中,既解除了中央禁軍宿將的兵權,削弱了宰相
杜絕割據
的政權,也統收了地方的財權。令北宋得享一百七十年的國祚
一百七十年的國祚。
一百七十年的國祚
二、重文輕武
重文輕武,
重文輕武,學術興盛:由於宋代貫徹重文輕武政策,遂大開科舉,獎勵文化入仕。因而造成書院林立、文教大興。
學術興盛
故有宋一代,文人學者輩出
文人學者輩出,
文人學者輩出,文風甚盛,
文風甚盛,學術蓬勃。
學術蓬勃
◎ 負面影響
一、軍事積弱
軍事積弱,
軍事積弱,亡於邊族:
亡於邊族:由於宋代中央集權政策「矯枉過正」
,重文輕武措施過甚,令武人備受歧視,產生自鄙感,嚴
重影響作戰士氣,加上兵員質素普遍低下
兵員質素普遍低下,遂使宋兵面對外敵,往往望風瓦解,不堪一戰。北宋長期受遼、夏交侵,
兵員質素普遍低下
最終亡於金人,而南宋終亡於蒙古人。
二、政治積弱
政治積弱,
政治積弱,國政日壞:由於宋代削弱相權,相權低落,加上台諫權重,造成政出多門的現象,政風因循苟且
國政日壞 因循苟且,行政
因循苟且 行政
效率降低。地方官吏事事要聽命中央。
效率降低
三、財政日絀
財政日絀,
財政日絀,國家貧弱:宋代實施中央集權政策後,為牽制朝官,控制地方,加設不少官職,造成冗官甚多,因而官
國家貧弱
俸的開支甚為浩大。此外,宋朝又大舉招募禁軍,卻缺乏完善的退役制度,而且「更戍」頻繁,造成極為龐大的軍費,
結果令宋
宋室財政拮据、國用日絀,國家陷於貧弱
室財政拮据 貧弱的困境。
貧弱

2、 元代為甚麼要實行中書省制?
代為甚麼要實行中書省制?
答案:一、 地方制度上的集權:蒙元強於武力征戰,而弱於文治施政,所以祇只重武輕文。統一天下後,面對人口龐大的漢族,
地方制度上的集權
蒙古人自然深感管治困難,於是唯有厲行中央集權,並利用民族歧視、軍事鎮壓等政策,以進行管治。
二、 沿襲金朝行省制:蒙元佔有金地後,元世祖既參照魏
沿襲金朝行省制 晉、唐代的省制,又仿效金朝的「行尚書省制」
,陸續在各地設
置行省。金朝稱行尚書省,元世祖時尚書省已併入中書省,故改稱「行中書省」
,簡稱「行省」
。由此可見,
「行中書
省」 是蒙古人將漢人、女真人的制度揉合而成的一種地方政制。

3、 元代的中書省和行中書省有甚麼關係?
代的中書省和行中書省有甚麼關係?行中書省對後世有何影響?
行中書省對後世有何影響?
答案:(1) 行書書省制於元世祖時定制,當時除吐蕃地區直屬中央宣政院以外,全國範圍分為中書省直轄的「腹裏」地區及十
一個行中書省。至元代末年,全國共有十五個行省。
(2) 中央的中書省,通常以皇太子兼任中書令,成為全國最高行政首長。地方行中書省官員的編制,一般比照中央的中
書省,其最高長官為丞相,不設丞相的行省則以平章政事統理,其下設左丞、加丞、參知政事等。丞相、平章政事
等高級官職,按慣例必由蒙古貴族出任。
(3) 元代行書省作為中央中書省的分設機構。元代行省長官既有掌管民政、刑法等行政大權,亦有掌管屯糧、漕運、市
舶等財政大權,更有掌管兵事、邊防等軍政大權。
(4) 行中書省一方面有效地鞏固中央
鞏固中央權力,另一方面亦起到分權地方
鞏固中央 分權地方的作用。
分權地方
(5) 元代的地方政制非常複雜,在前代原有的路、府、州、縣之下,再加設行中書省一級,用意是便於中央行政擴展到
地方。行中書省就成為地方上最高的行政機構。元代的行中書省制可說是後世省制的濫觴
後世省制的濫觴。元代的十五個行省名稱
後世省制的濫觴
中,就有近十個被現今中國沿用作省稱。

4、 宋代 中央集權與元代
宋代中央集權與
中央集權與 元代中央集權的相異之處
元代 中央集權的相異之處?
中央集權的相異之處 ?
答案:(1) 宋代實施中央集權的背景,以「強榦弱枝」為集權方針,削奪地方權力。
(2) 元代實施中央集權的背景,要確保對全國的控馭,有效地鎮壓漢族的反抗。
(3) 宋代的中央集權,主要是以官員分權牽制的方式,來落實集權的目的。在地方政制方面,每路返帥、漕、憲、倉等
四監司,各不統屬,卻互相監察。
(4) 元代的中央集權,是以蒙古人執掌地方大權的方式,來落實集權的目的。行中書省作為地方最高行政機構,舉凡民
政、軍政、財政無所不統,每征服一地,即設置達魯花赤一官,例必由蒙古人出任,成為掌握地方實權的長官。

5、 宋太祖已實行中央集權
宋太祖已實行中央集權,
已實行中央集權,為甚麼明太祖
為甚麼明太祖還要進一步集權於君主
明太祖還要進一步集權於君主?
還要進一步集權於君主?

答 (1)鞏固統治
鞏固統治:為使朱姓江山長治久安,也為了確保子孫權位延續不絕,遂在宋代中央集權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君權。
鞏固統治
(2)疑忌功臣
疑忌功臣:輔助朱元璋的開國功臣中,劉基、宋濂、李善長等人均學識淵博、才華出眾,故太祖對功臣不免多所嫉
疑忌功臣
妒猜疑。為了免除後患,遂千方百計誅除功臣,同時又大興文字獄,以收監控言論之效。
(3)靖難啟發
靖難啟發:明成祖藉「靖難之變」而奪得帝位,唯恐臣民不服,又深知藩王勢力坐大對君主造成的威脅,因此即位
靖難啟發
後,大力削除地方藩王的勢力,並推行君主集權政策,以鞏固本身利益。
6、 明太祖已實行君主集權
明太祖已實行君主集權,
已實行君主集權,為甚麼清聖祖
為甚麼清聖祖還要令君主集權更上一層樓
清聖祖還要令君主集權更上一層樓?
還要令君主集權更上一層樓?

答 (1)鎮壓各地反清勢力
鎮壓各地反清勢力:為了確保政權穩定,清廷遂在全國積極加強集權,以鎮定漢人的反抗勢力。
鎮壓各地反清勢力
(2)康熙防範輔政大臣
康熙防範輔政大臣:
康熙防範輔政大臣:清初依滿洲舊制,特設議政王大臣會議,由議政大王臣合議政事。康熙帝為免大權旁落,於
是實行君主集權政策。
(3)防止三藩叛亂重演
防止三藩叛亂重演:
防止三藩叛亂重演:自亂事平定後,清廷對地方封疆大吏多所顧忌,因而厲行君主集權政策,進一步收控權柄。
(4)雍正力圖革除興弊
雍正力圖革除興弊:
雍正力圖革除興弊:清世祖(雍正帝)登基後,
「奪嫡」繼位的流言不絕於世,深為雍正帝所忌。雍正帝精明幹練,
銳意革除政治積弊,凡事親力親為,故需要實行君主集權政策,以便獨攬大權,更有效地進行統治。

7、 略述清
略述清代君主集權政策對政局的影響。
代君主集權政策對政局的影響

答 (1)鞏固統治
鞏固統治,
鞏固統治,呈現盛世:清代康熙、雍正兩朝的君主集權政策,有助消除滿洲貴族對皇權的掣肘,提高君主的威信。
呈現盛世
加上聖祖、世宗、高宗三帝均賢明有為,遂令清初出現長達130多年康
康、雍、乾盛世。
盛世
(2)官吏鑽營
官吏鑽營,
官吏鑽營,奉承風盛:南書房當值者/軍機大臣常待皇帝左右,由皇帝選自各部院機構。故各院官員經常謀入軍機
奉承風盛
而奔走鑽營,造成官場請託奉承之風
官場請託奉承之風甚盛,對政局產生負面的影響。
官場請託奉承之風
(3)廷寄密摺
廷寄密摺,
廷寄密摺,秘密政治:凡軍國大事由軍機處草撰諭旨,交皇帝過目後,即蓋印密封,直接寄送各行政部門。令天下
秘密政治
官吏都可直接與皇帝聯繫。皇帝遂藉廷寄、密摺等制度,對官員實行更嚴密的監控。官員辦事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形成因循苟且
因循苟且的陋習。
因循苟且

8、 略述明代君主集權
略述明代君主集權政策
君主集權政策對政局的影響
政策對政局的影響?
對政局的影響?

答 (1)皇帝獨裁色彩更濃
皇帝獨裁色彩更濃:
皇帝獨裁色彩更濃:由於明太祖下令廢除宰相,撤銷中央中書省,全國政務改為由皇帝直領六部,以總其成,君主專
君主專
制獨裁的色彩更加濃烈。另外,由於明太祖出身寒微,心懷自卑,於是實行「跪對天子」
制獨裁 、「廷杖大臣」等措施,極力提高
君主的威嚴,遂形成君尊
君尊臣卑
君尊臣卑的空前局面。
臣卑
(2)朝無良臣國無善政
朝無良臣國無善政:由於宰相制度廢除,君主獨攬全權,直領六部,但又無法獨力包辦庶政;內閣大學士祇充當顧問,
朝無良臣國無善政
不能獨立行使主權;六部各自為政,無法再有以前宰相局中協調的局面,於是行政
行政效率低降
行政效率低降。加上明初太祖、成祖又隨意
效率低降
殺戮大臣,摧折官吏,致使臣下離心,明哲保身,官吏
官吏士氣極為
官吏士氣極為低落
士氣極為低落,有志之士亦難有作為,故有明一代實難有善政可言。
低落

9、 清初對漢族
初對漢族與邊疆民族
漢族與邊疆民族的統治政策
與邊疆民族的統治政策,
的統治政策,主要有何差異?
主要有何差異?

答 由邊疆民族全面統治的時代,滿族以邊疆民族入主中原,有賴明代降臣、降將的助力,加以深知本身文化、經濟發展水平
不及漢族,所以對漢人一方面實行懷柔政策,另一方面又兼採高壓政策,恩威並施,以鞏固其部族統治。

10、 清初對邊疆民族統治政策
對邊疆民族統治政策的影響
統治政策的影響?
的影響?

答 國家統一,邊區開發:滿清對邊疆民族的統治政策,原則上保持各族民族的風侶習慣,加強各族與中央政府的關係,
清廷對各族採取不同形式的統治政策,使中央政令可直接下達邊疆民族,有利於國家統一及邊疆地區的開發。

11、 清初對蒙古
初對蒙古、
蒙古、回疆、
回疆、西藏、
西藏、西南等地民族,
西南等地民族,分別採用了甚麼統治政策?
分別採用了甚麼統治政策?

答 (一) 蒙 古:分而治之
(1) 敕封爵位
敕封爵位:凡蒙古各部首領率眾歸順者,按照人口多寡分別給予安頓,並由皇帝敕封,直接授予爵位。
爵位
(2) 盟旗制度:把蒙古族民眾分成二百多旗,規定旗與旗之間不許往來,人民不可越境放牧,使蒙古分裂成許多互不統屬
盟旗制度
的單位,直接受到清朝中央的嚴格控制。
(3) 聯婚制度:滿清常以宗室、王公之女,嫁給蒙古王公首領,而清帝也多娶蒙古
聯婚制度 科爾沁部的貴族公主為后妃。
(4) 推崇黃教:滿清大力捱崇黃教,並給予兩大喇嘛宗教、政治上的特權。擴大黃教的影響力,籍以籠絡蒙古。
(二) 回 疆:離間分化
(1) 設官辦事:清廷在新疆設伊犂將軍,總理回部地區一切軍、政、財事務,其下設都統、副都統,參贊大臣等官,分駐
設官辦事
各城,管轄回部民眾。
(2) 行伯克制:在回部聚居比較集中的天山南路各城中,委任大小各級的「伯克」官員,統理城鄉事務。各級伯克無權世
行伯克制
襲,統一受伊犂將軍的指揮。
(3) 築城駐兵:回部戰亂平息後,清廷留下部分清軍,屯駐重要城鎮,並陸續從各圬調派八旗兵、綠營兵前往駐防,以防
築城駐兵
回部反叛。
(4) 民族隔離:在回部地區設立漢城和回城,回、漢之間不准往來。漢人到回部經商受到嚴格限制,不准居留。
民族隔離
(5) 分化回民:利用新、舊兩派的宗教紛爭,製造回部的內部矛盾。清廷又故意挑起漢、回兩族的糾紛,使漢人、回人彼
分化回民
此仇視,以收分化統治的效果。
(三) 藏 族:政教合一
(1) 宗教滲透:表現「崇其教而抑其政」的特點。滿清大力推崇西藏的喇嘛教,目標是達致「政教合一」
宗教滲透 ,清除藏族原有
的割據勢力,利用宗教領袖加強管治。又鼓勵藏人出家為僧侶,企圖使他們埋首於宗教之中,與政治疏離。
(2) 任命藏官:任命藏族貴族為藏官,掌理政務,對西藏實行直接統治。雍正年間,清廷設置駐藏大臣,多由滿、蒙兩族
任命藏官
重臣出任,與達賴喇嘛共同管理西藏事務。
(3) 大臣駐藏:
大臣駐藏 駐藏大臣是清派駐西藏的行政長官,凡官員任免、軍隊調動及涉外事宜,均須請示達賴與駐藏大臣辦理,
進一步加強清中央政府對西藏的監控。
(4) 改革行政:乾隆下令廢除由藏族貴族執政的制度,在西藏設立地方行政
改革行政 地方行政機構
地方行政機構,稱為「噶
機構 噶廈 」
。清廷又進一步提高駐藏
大臣的職權,規定其地位與達賴
達賴、
達賴、班禪平等
班禪平等,西藏地區的內外事務,都歸由駐
平等 駐藏大臣統籌辦理。達賴、班禪的宗教領
大臣
袖的繼承人選,也須在駐藏大臣監督下,以「金瓶掣
金瓶掣籤法
金瓶掣籤法」確認,然後報請中央批准。
籤法
(四) 西 南(苗 族)
:強化管治
(1) 改土歸流:撤銷西南地方土司,由中央改派可以隨時任免的「流官」管理。雍正帝任命鄂爾泰大規模推行「改土歸流」
改土歸流
政策,革除世襲土司,在原土司地區實行和漢族地區相同之制度,設立府
府、州、縣。清廷又在「改土歸流」之地區,
編查戸口,丈量土地,修建城池,興辦學校,改善當地民生,有助加強西南地區與內地聯繫。
(2) 鎮壓反抗:雲南、貴州各地不服從政策的苗區,曾發生連串叛亂,清廷派兵平亂,以武力鎮壓抗命的土司,經過幾年
鎮壓反抗
時間,雲南、貴州的「改土歸流」目標基本達成。乾隆又利用平定四川西北部大、小金川之亂的機會,在當地實行「改
土歸流」
,從而強化對西南邊疆的管治。

二、列 表
( 1 ) 宋太祖、
宋太祖、明太祖集權政策比較簡表
宋 太 祖 明 太 祖
宰相制度 削弱相權,以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分取宰相權力。 廢除宰相,由皇帝直轄吏、戸、禮、兵、刑、工六部。
監察制度 設御史台、諫院,以監察百官。 改御史台→都察院,糾察百官;
以六科給事中監察六部,並設錦衣衛,監視臣民。
地方政制 在各路設「四監司」,分掌軍、政、財、刑之權,直轄 恢復封建,分封諸王;
中央。各州設「通判」,監察地方長官。 在各省設「三司」,分權並立,直隸中央。
管治手段 杯酒釋兵權,善待功臣宿將。 殘害功臣;施行跪對、廷杖,以摧辱大臣。
對待文士 重文輕武,禮待士子,並提高文人地位。 嚴防文士譏諷,大興文字獄。

( 2 ) 清初對漢人統治政策內容簡表
政策 類 別 措 施 名 稱 針 對 的 社 會 階 層
標榜平寇
禮葬明帝
懷 政治方面 明宗室、遺臣
表彰忠烈
延攬明臣

開科取士
文化方面 編纂圖書 學者、士人

尊孔崇儒

策 政治方面 廢明苛政
禁止圈地 平民百姓
經濟方面
減免賦役
政治方面 嚴刑峻法
高 駐兵鎮壓
軍事方面
屠城滅邑
壓 明宗室、遺臣、士人及平民百姓
經濟方面 圈地掠奪
厲行薙髮
政 社會方面
設立保甲
策 政治方面 打擊士紳
地方士紳、士人
文化方面 興文字獄

三、歷史名詞
1、五代十國: 從唐朝滅亡到北宋建立的數十年間,北方黃河流域一帶先後建立了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王朝,
史稱「五代」
;約與五代同時,南方、山西地區也分別出現吳、前蜀、楚`、吳越、閩、南漢、南平、後蜀、
南唐、北漢等十個割據政權,史稱「十國」
。歷史上稱造時期為「五代十國」
,是為唐末藩鎮割據局面的延續
更戍法:
更戍法
2、更戍法 凡各地屯戍之兵,皆由京師派遣禁軍充任,每三年一更,輪番調防。目的在於使「兵無常
帥,帥無常師」
,從而使「兵不知將,將不知兵」,達到「兵不專將,將不專兵」
,即務求兵
將分離,防將領擁兵自重。

達魯花赤:
達魯花赤
3、達魯花赤 此一官職,原則上由蒙古人/色目人擔任,其主要職責是監督、管轄地方官員,而不
管實際地方事務,其身分類似中央特派員。

4、 「明」: 朱元璋之所以建國為「明」,與元末白蓮教起事有關。白蓮教融合了佛教、明教及彌勒教的
教義,當時韓山童組白蓮會,到處宣揚天下大亂,當有「彌勒(佛)下生」、
「明王」出現,
而朱元璋原屬「小明王」韓林兒的部下。

5、 八旗制度:
八旗制度 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後,把女真人編成幾個大的生產、軍事組織,創立八旗制度。
其初祇建黃、白、紅、藍四旗,不久因歸服者眾,乃增建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
旗。後來八旗漸成單純的軍事編制。旗設旗主(=固山額真)
,管理本旗的政治、軍事,
權力很大。

6、 靖難之變
靖難之變: 明太祖死後,因太子朱標早死,遺詔由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太祖四子
燕王 朱棣以「清君側,靖國難」為口號,派兵攻陷首都南京,史稱「靖難之變」。
建文帝於事變中失蹤,燕王遂稱帝,是為明成祖,其後遷都北京。

三 餉:
7、三 指「遼餉」
(對付滿清)
、「剿餉」(對付民變)、「練餉」(擴軍費用)等三項加派的稅收。

8、
8、「修其教不易其俗
「修其教不易其俗,
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
齊其政不易其宜
不易其宜」:
尊重周邊各族傳統的宗教信仰,不改變其社會風俗,並主動配合各族民情,施行不同形式
而切合實情的管治。

清蒙聯姻:
清蒙聯姻
9、清蒙聯姻 史稱蒙古 科爾沁部為「從龍佐命,世弁肺腑,與國休戚」。著名的孝端皇向、孝莊皇
后都是稱蒙古 科爾沁部的「格格」(滿語:公主)

「噶廈」
10、 噶廈 : 內設四噶倫,由三名俗官和一名僧官(由達賴喇嘛向清中央推薦) 充任,地位平等,秉承駐
藏大臣和達賴的指示,共同處理藏政。

11、元末十五個行省
遼 陽 河南江北 陝 西 四 川 甘 肅 雲 南 江 浙 江 西
湖 廣 陵 州 保 定 真 定 大 同 山 東 征 東

12、明代十三個承宣布政使司
山 東 山 西 河 南 陝 西 四 川 湖 廣 江 西
浙 江 福 建 廣 東 廣 西 雲 南 貴 州

宋代中央政制簡表(二府三司制)
皇 帝

二 府 三 司 (財政) 台 諫 ( 監察 )

樞密院(軍政) 中書門下 (行政) 尚 書 戶部司 鹽鐵司 度支司 御史台 諫 院


直掌軍權 正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計 相) 正: -中 丞 -司 諫
長官:樞密院使 副相:參知政事 吏戶禮兵刑工 長官:三司使 副: -侍御史 -正 言
(中書省單獨取旨)
宋代行政架構簡表
中央政府

路 州 縣
十路 → 十五路 (府、軍、監同級) 長官:知 縣
「四監司」 長官:知 州
帥:(軍政):經略安撫使 副官:通 判
漕:(財政):轉運使 - 監督知州
憲:(刑政):提點刑獄公事 - 可直接稟報中央
倉:(民政):提舉常平使 設司法參軍(掌管一州刑獄)

元代政制簡表
中 央 政 府

行中書省
長官:丞相 (不常設)、平章政事

(直隸)
直隸) 州 路 (直隸)
直隸) 府
長官:達魯花赤 長官:達魯花赤 長官:達魯花赤
副官:知 州 副官:總 管 副官:知 州

州 府
(官員同直隸州、府)

長官:達魯花赤
副官:縣 尹

明太祖君主集權政策

行政權集中 監察權集中 軍事權集中 刑法權集中 加強思想控制


廢相罷中書 加強監察機制 分割調兵權、帶兵權 三法司 - 科舉作答觀點
置三司管地方 置錦衣衞 (五軍都督) (兵部) | | | - 科舉作答方式
- 承宣布政使司 大興文字獄 刑 大 都 (控制士人)
- 都指揮司 摧折大臣 部 理 察 - 文字獄
- 提刑按察使司 殺戮大臣 寺 院
復行封建 防戚宦干政
5.1.1 宋代的中央集權
宋 代 中 央 集 權 措 施
背景及原因
(1) 防止兵變 (2) 防止地方割據 (3) 集中財權 (4) 延長國祚

分割宰相權力
分割宰相權力 加強對地方的監控
 軍政財權三分,宰相祇管行政  路設四監司,互相牽制
 削宰相用人、司法權  文人任地方官,以防武將割據
 設御史台、諫院監察宰相  州設通判,牽制州長官
 宰相「站對」奏事,地位下降  設轉運使,削弱地方財權
削弱武人的權力
1 杯酒釋兵權,收回禁軍兵權 4 強化禁軍,削地方軍力
2 兵將分離,避免將帥擁權坐大 5 行更戍法,防止兵將熟絡作亂
3 文人管理軍事,削武將權力
5.1.2 元代的中央集權
元 代 行 中 書 省 制
淵 源  源自魏晉「行台」
、金朝「行尚書省」舊制
推行原因  元代疆土遼闊,難以統治
數 目:全國共設嶺北、遼陽、江浙等十一個行省
官 員:行省職官同中央中書省
內 容
職 權:擁有地方行政、軍事、財政、司法等大權
監 控:官員互相監察,防止專權。中央設肅政廉訪司,監察全國行省
 官員由中央派任,加強對地方控制
影 響
 行省制為明、清、民國及現今中國所沿用
 參考魏晉、金朝舊制,以管治廣大疆土
行中書省制的變
 行省下設路、州,亦沿用唐宋制度
通設制
 行省內主要官員由蒙古人出任,富蒙古色彩

(1)明代的君主集權
明 太 祖 集 權 措 施
◎ 政 治:
-廢除中書省
中書省,皇帝直轄六部
中書省 -設立三司
三司,控制地方
三司
-設都察院
都察院,糾彈百官;設六科給事中
都察院 六科給事中,糾察六部官員
六科給事中 -猜忌功臣,大肆誅殺
-設監察御史
監察御史巡察四方
監察御史 -跪對廷杖
跪對廷杖,凌辱朝臣
跪對廷杖
-置錦衣衞
錦衣衞,監察臣民
錦衣衞 -重行封建
封建,分封宗室
封建
◎ 軍 事: ◎ 文 化:
-設五軍都督府、兵部掌軍權,互相牽制 -興文文字獄,大加殺戮,箝制言論
字獄
-八股取士
八股取士,限制士人思想
八股取士
明 成 祖 集 權 措 施
-建立內閣
內閣,參預政務
內閣 -設置東廠
東廠,監視臣民
東廠
-清除異己,鞏固統治 -重用宦官
宦官,勢力漸大
宦官
-推行削藩
削藩,嚴控藩王
削藩
影 響
-君主無能,國無善政 -復行封建,宗室相殘
-宦官擅政,造成宦禍 -朝臣苟且,政治腐敗

(2)清代的君主集權
清 聖 祖 集 權 措 施 清 世 宗 集 權 措 施
-派皇子管理八旗
八旗,削弱旗主
八旗 削弱旗主權力
削弱旗主 -設軍機處
軍機處,掌全國事務,削弱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
軍機處
-設南書房
南書房,加強君權,削弱議政王大臣
南書房 -明發廷寄
明發廷寄,直接控制官員
明發廷寄
-建密摺制度
密摺制度,政令直達全國
密摺制度 -完善密摺制度
密摺制度,加強保密
密摺制度
-興文字獄
文字獄,抑制漢人反抗思想
文字獄 -裁抑八旗
裁抑八旗,旗人直屬皇帝
裁抑八旗
-改承宣布政使司為行省行省,設督
行省 督、府府互相牽制 -密建儲君
密建儲君,解決紛爭
密建儲君
-大興文字獄
文字獄,鞏固統治
文字獄
影 響
正 面: 負 面:
-君主直接控制全國,鞏固統治 -軍機處為君主附庸,使君權極盛
-中央權大、二帝聖明,促成盛世 -士人甘為所用,士風敗壞
-密摺盛行,形成秘密政治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