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1

單元七 詩歌欣賞(品味鑒賞)

——漫步詩林

講讀《子衿》
分析與探究 ‧鞏固知識
1 試看下面的詩句,然後在第二欄和第三欄中選出正確的答案。(6 分)
設題目標:辨識《詩經》的體制特點。
詩句 所反映的《詩經》體制特點 所產生的表達效果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 (1)A 章句重複  (2)A 加強表達女子熱切盼
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B 多用語氣助詞 望的心情。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 B 增加了詩句的靈活性。
我不往,子寧不來?」
「挑兮達兮,在城闕兮」。 (3)A 雜言句 (4)A 有助表達詩中女子的
B 運用語氣助詞 感情。
B 增加詩句的靈活性。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5)A 押韻 (6)A 增加詩歌形式的整齊。
…子寧不嗣音」;「青青子 B 四言句 B 增加詩歌的音樂美。
佩 , 悠悠我思……子寧不 
來」;「挑兮達兮,在城闕
兮……如三月兮」。

2 讀了《子衿》後,運用已有的知識,回答《狡童》一詩所附的問題。
設題目標:重溫《詩經》體制的特色和辨識詩歌常用的表達手法。
《狡童》 《詩經》
彼狡童兮,不與我言兮。維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彼狡童兮,不與我食兮。維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
狡童︰狡猾的小子。
維︰因,為了。
(1) 這首詩的章句結構有甚麼特色?(2 分)
重章疊句。﹙1 分﹚兩章中的句子差不多一樣, 只改換了部分字詞。﹙1 分﹚
(2) 這首詩用了哪個語氣助詞?(1 分)
「兮」字。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5 1 單元七.課文題目


(3) 這首詩每句的字數有甚麼特色?(2 分)
基本上是四字句,(1 分)間有雜言句。(1 分)
(4) 作者用甚麼方法抒發詩中女子的感情?(1 分)
直接抒情。
語譯
你那個壞小子啊,不和我交談啊。因為你的緣故,使我吃也吃不下啊。
你那個壞小子啊,不和我一起進食啊,因為你的緣故,使我睡也睡不穩啊。
參考資料
全詩僅兩章,短小精悍,然人物的埋怨、焦灼心態卻表現得淋漓盡致,由此襯托出痴情女
子對那個「狡童」的深情摯愛。短詩的一章描述食不甘味──「使我不能餐兮」,二章描述寢不
安席──「使我不能息兮」,少女的神情、心態、表現,栩栩如生,躍然紙上。﹙摘自徐志嘯《詩
經楚辭選評》﹚

分析與探究 ‧融會貫通
3 (1)《鄭風‧子衿》章句重複,用字不多,但已把詩中人物的內心感情,表現得活靈活現,
試把代表下列詩句的英文字母,按其內容填到表格中。(3分)
A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B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C 挑兮達兮,在城闕兮。 D 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E 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F 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內容 詩句
(1)對情人深切的思念 A B
(2)對情人的抱怨 D F
(3)焦切等待 C E
(2)你認為詩人運用直接抒情手法來表達詩中女子思念之情是否恰當?試略抒己見。(提
示︰注意鄭風的性質)(3分)設題目標:詩歌鑒賞。
因為這是一首民歌,民歌的風格質樸,感情表達真率,不作刻意的修飾,﹙2 分﹚
故作者用直接抒情的手法來表達詩中女子的感情,凸顯女子真率的感情,十分切合
女子的身份。﹙1 分﹚

4 從《子衿》和《狡童》二詩,可見《詩經》時代,女子能率直地向自己所愛的人表白;宋代以後,
中國社會卻要求女子含蓄自持,不能輕易向男子表露情意。兩種態度,你寧取哪一種呢?試
抒己見。(提示:表達個人意見時,須清楚表達自己的立場和提出理據。)
(3分)(設題目標:文化反思。)
學生言之成理即可。以下為建議答案:
1 我認為女孩子應該自重一點,不宜主動地向人表白愛慕之情,免得令對方自以為是;﹙3
分﹚或;
2 現代的女孩子受過.育,有獨立的思考和分析的能力,懂得分辨是非,可以主動地為自己
爭取一段美好的愛情。﹙3 分﹚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5 2 單元七.課文題目


講讀《飲馬長城窟行》
分析與探究 ‧鞏固知識

1 陳琳處於州牧割據、群雄混戰的時代。試根據題解的資料,回答下列問題。(設題目標:從
時代背景推想詩人的意旨,和認識詩歌借事說理的手法。)
(1)《飲馬長城窟行》選用了甚麼歷史事件作為寫作題材?﹙2分﹚
作者選用秦時徵調民伕前往邊地修築長城的歷史,作為寫作題材。﹙2分﹚
(2)作者借用這題材,反映當時社會的哪些狀況?﹙2分﹚
反映東漢末年,州牧連年混戰,給人民帶來長期征戰、家庭破裂等深重的災難。﹙2
分﹚
(3)你認為作者借史事想要說明甚麼道理?這是運用哪種表達手法?﹙2分,1分﹚
作者寫東漢末年的社會現狀,是想說明統治者大事興作,不恤民困,會為人民帶來
無窮的痛苦的道理。﹙1分﹚同時,隨意惹起戰端,也為人民帶來無窮的痛苦。﹙1
分﹚作者運用了借事說理/借古諷今的表達手法。﹙1分﹚

2 試閱下面一首樂府詩,然回答所附問題。

《十五從軍征》
佚名
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 「遙望是君家。」松柏冢 累累。
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中庭 生旅穀 ,井上生旅葵 。烹穀持作飯,採葵持作羹。羹
飯一時熟,不知貽 阿誰。出門東向望,淚落沾我衣。

 冢:墳墓。
 中庭:庭園之中。
 旅穀:野生的穀米。
 旅葵:野菜。
 貽:送給。
語譯
十五歲從軍出征,八十歲才可回家。在回家道途上,碰到同鄉的人,便問他說:「我的
家中還有甚麼人呢?」那人﹙沒正面回答﹚說:「遠遠望見的便是你的家了。」到家一看,松
樹和柏樹下擠滿一個一個墳墓。兔子從本讓狗出入的牆洞鑽進鑽出,野雞在屋梁上這邊飛
到那邊。房子中間長了野生的穀米,井欄上生長了野菜。我拿這些野穀煮成飯,採了些野菜
燒一碗湯,但這些東西煮好了,可以拿給誰與我共享呢?走出門外向.東方張望,不禁眼淚
落下,沾溼了我的衣裳。

(1)試指出本詩跟《飲馬長城窟行》在詩體方面的共通點。(3分)(設題目標:重溫樂府
詩的體制特色。)
 每句字數︰___基本上多用五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表達手法︰ A 寫景  B 議論  C 敘事
 詩中是否有運用對話︰ A 有  B 沒有
(2)「十五從軍征」及「官作自有程」兩句分別說的是甚麼事?兩首詩採用了哪種說理的方
法?(2分,1分)(設題目標:理解詩歌的內容和掌握詩歌借事說理的手法。)
「十五從軍征」說的是服兵役一事;「官作自有程」說的是服徭役一事。﹙2分﹚兩詩都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5 3 單元七.課文題目


是採用借事說理的方法。﹙1分﹚
(3)按照漢代的制度,人民服兵役的年齡是二十歲至五十六歲,然而詩中的士卒卻由十
五歲服兵役至八十歲。根據這個情況,試推想這首詩的主旨。(提示:注意詩中記述
士卒的服役時間跟正常服役時間的差別,以及他回鄉時的遭遇。)(3分)(設題目
標:根據詩歌背景資料推想詩歌的旨意。)
作者借詩中士卒自十五歲起從軍,至八十歲始得歸家,比正常服役時間遠遠為長的
現實情況,﹙1分﹚抒發了對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不滿,﹙1分﹚以及對因長年戰亂
而給社會帶來嚴重的破壞提出控訴。﹙1分﹚

分析與探究 ‧融會貫通
3 試對下列詩句細加品味鑒賞,指出各句所蘊含的意思。
(設題目標:訓練學生理解詩句的含義。)
(1)飲馬長城窟,水寒傷馬骨。(2分)
A 天氣寒冷,不應帶馬匹到長城附近,以免馬匹受寒。
 B 馬的體格比人強健,尚不能忍受這苦寒的環境,人處於這種環境,生活肯定
苦不堪言。
C 人在寒冷的環境,生活非常辛苦,馬的苦況更是難以想像。
(2)往謂長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2分)
A 反映役卒急於完工回家,與家人早日團圓。
B 反映長城吏頗能體恤役卒,遂加緊工作,以期役卒早日回家。
 C 反映了長期的勞役工作,人已不堪其苦,而且暗示勞役已遠遠超出了限期。
(3)男兒寧當格鬥死,何能怫鬱築長城。(2分)
A 反映役卒誓死完成役務的堅決心情。
 B 反映役卒長期受勞役而產生的怨憤抑鬱心情。
C 反映役卒喜歡參軍,不喜歡做建築工作。

4 試閱下面兩段詩,然後回答問題。(設題目標:運用比較閱讀。)
甲 生男慎莫舉,生女哺用脯。君獨不見長城下,死人骸骨相撐拄?
(陳琳《飲馬長城窟行》)
乙 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
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溼聲啾啾。
(杜甫《兵車行》)
語譯
現在才確實知道生兒子不好,反而是生女兒好。生個女兒,她還可以嫁給鄰近的人;
生個兒子,他只得死在荒野。難道沒見青海那邊,自古以來戰死者的屍骸都沒有人收
葬嗎? 在那.,死去不久的人的鬼魂滿腔冤屈,死去很久的人的鬼魂在不斷哭
泣,每當天陰下兩的時候,便可以聽到他們啾啾的嗚咽聲。
(1) 兩詩中所表達的男女觀念跟傳統觀念有何不同?詩人為甚麼會有這樣的想法呢?
(提示:可聯繫詩人身處的時代背景思考這個問題。)(1分,2分)
中國人的傳統觀念重男輕女,現在兩詩都提到百姓寧生女孩,﹙1分﹚原因是統治者
不恤民命,男丁被徵召出征或服役,不是死於長城下,便是死於青海頭,男性的命變
得很微賤。﹙2分﹚
(2) 在「長城下」和「青海頭」都出現了哪些相似的情景?這反映了甚麼現實?(1分,2
分)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5 4 單元七.課文題目


在「長城下」出現的,是因勞役而死的人「骸骨相撐拄」的情景,在「青海頭」出現的,是
因戰爭而死的人「白骨無人收」的情景。﹙2 分﹚
兩者都反映了統治者為滿足一己的野心而草菅人命,而人民則要承受家庭破碎,生命
朝不保夕的痛苦。﹙1 分﹚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5 5 單元七.課文題目


講讀《登樓》

分析與探究 ‧鞏固知識
1 外在景物可以使人觸景生情,但所生的情本源自詩人心中所感。因此面對同樣的景物,不
同的人可能會產生不同的感情。
(1)下表中的景物,會觸發你怎樣的感情?就《登樓》來說,又觸發起杜甫甚麼感情?(6
分)(設題目標:認識借景抒情的手法。)
景物 你的感情 杜甫的感情
因國家多難而生傷感﹙1
繁花似錦,春色遍地 歡愉的感情(1分)
分﹚
自由自在,任意遨翔﹙1 對古今興亡變化的感歎
天上浮雲變幻
分﹚ ﹙1 分﹚
時間飛逝 / 年華老去﹙1 年華老去,報國無門﹙1
黃昏日暮
分﹚ 分﹚

(2)從《登樓》一詩所見,杜甫的思想感情具備哪方面的特點?(2分)(設題目標:歸納
詩意。)
杜甫充滿悲天憫人,憂國憂民的情懷。(2分)

2 細閱下面的一首詩,然後回答所附問題。
(設題目標:綜合運用閱讀能力。)
《宿江邊閣》 杜甫
暝色延山徑,高齋次水門。
薄雲巖際宿,孤月浪中翻。
鸛鶴追飛靜,豺狼得食喧。
不眠憂戰伐,無力正乾坤。
 暝色:蒼茫的暮色。
 次:位於。

語譯
夜色順著山徑伸展過來,來到我建造在水門上的住所高齋。在這裏,我看見薄薄的浮雲停
在山石間,孤單的月亮倒影在江浪中翻滾。
我已聽不見鸛和鶴追飛的聲音,卻聽到陣陣豺狼擒得獵物的嗥叫。
我因為憂心戰事而睡不著啊!也抱怨自己沒有能力匡扶國家。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5 6 單元七.課文題目


(1)試據提示,找出相關的詩句,然後把這些詩句改用自己的文字填寫在下表內。(5
分)
作者身處的地點  詩句:高齋次水門;位於水門的房子。﹙1分﹚
浮 雲  詩句:薄雲巖際宿;浮雲停在山巖間。﹙1分﹚
月 影  詩句:孤月浪中翻;月影在江水中翻騰。﹙1分﹚
飛 禽  詩句:鸛鶴追飛靜;鸛和鶴都靜了下來。﹙1分﹚
走獸  詩句:豺狼得食喧;豺狼在為搶食而喧叫。(1分)
(2)作者面對詩中描述的情境,觸發了甚麼感受?(4分)
詩中寫漂泊的雲,孤單的月,正是杜甫自己的寫照,﹙1分﹚而用「宿」和「翻」字,寫
出了漂泊生涯的狀況。﹙1分﹚詩中寫鸛鶴靜下來,豺狼為搶食而喧叫的情境,﹙1
分﹚觸發了詩人對國事的感觸,慨歎自己無力匡正國家。﹙1分﹚
(3) 試指出這首詩的對偶句和韻腳。(2分)
四對句子都對偶。(1分)這首詩的韻腳是門、翻、喧、坤。(四字俱押元韻)(1分)
因材施教
程度較高的學生,可告訴他們律詩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兩聯必須對偶,其餘兩聯
可對可不對,也有四聯都對偶的,本詩是其一例。此外,近體詩押韻,都以韻書為準。
可翻查一般韻書檢看各韻部。近體詩須嚴守同一韻部的字,古體詩則有通轉之例,可
用幾個韻部的字。韻部可於網上查得
(http://home.kimo.com.tw/aye725/aye.html)。
程度稍遜的學生,不宜要他們硬記格律,可以讓他們多背誦詩歌,通過潛移默化作
用,自然會掌握詩歌的規律。

(4) 試從體制和表達手法兩方面,比較《宿江邊閣》和《登樓》的異同。
1 從體制方面比較:《宿江邊閣》屬五言律詩,《登樓》屬七言律詩。﹙1分﹚
2 從表達手法方面比較:兩首詩都運用了借景抒情的表達手法。﹙1分﹚
分析與探究 ‧融會貫通
3 杜甫的作品反映了時代的實況, 故有「詩史」之名。試把下列 A–E 項的史事與《登樓》詩句配
對。(提示:一句詩可能同時包含多件史事。)(5分)(設題目標:認識杜甫詩的特點,
及根據背景資料理解詩意。)
史事
A 唐朝玄宗至肅宗時,經歷了安史之亂。
B 代宗昏聵無能,又寵信宦官程元振、魚朝恩等,朝政日形腐敗。
C 唐代宗廣德元年十月,吐蕃侵入長安,代宗逃往陝州。
D 吐蕃入侵長安,後得郭子儀等收復長安。
E 唐代宗廣德元年十二月,吐蕃再攻陷松、維等州。
《登樓》詩句
(1) 萬方多難此登臨_ A C_
(2) 北極朝廷終不改___D_____
(3) 西山寇盜莫相侵___E_____
(4) 可憐後主還祠廟___B_____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5 7 單元七.課文題目


4 關心社會事務,以至國家大事,並不是大詩人才有的情操,一般讀書人,以至升斗市民,
往往都能表現這種情操,只不過表現方式各有不同罷了。你能從香港和中國發生的重要事
件中,舉出實例說明嗎?(4分)(設題目標:培養學生關心社會國家的品德情操。)
1 公車上書:十九世紀末康有為和赴京考試士子上書要求與日本繼續作戰。
2 五四運動:二十世紀初中國學生的愛國運動。
3 釣魚台事件:1970年代開始,包括香港以及世界各地的華人反對日本侵略中國領土釣
魚台。
4 維園事件:1970年代香港學生反貪污集會釀成的流血事件。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5 8 單元七.課文題目


講讀《再別康橋》
分析與探究 ‧鞏固知識
1 抒情的手法很多,有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有借事抒情等。試指出《再別康橋》一詩各節
分別用了哪種抒情手法,並說明作者抒發了甚麼感情。(6分)(設題目標:重溫詩歌的抒
情手法。)
詩節 抒情手法 作者抒發的感情
(2)作者直接寫出別離的主
第 1 節和第 7 節 (1)直接抒情﹙1分﹚ 題,抒發他不忍離去的
感情。﹙1分﹚
(4)作者寫康河裏的青荇在
水中招搖,而他甘願做
第3節 (3)借景抒情﹙1分﹚ 一條水草,借景物來抒
發他不忍離去之情。﹙1
分﹚
(6)記他在河上泛舟,在星
夜放歌的日子。抒發了
第5節 (5)借事抒情﹙1分﹚
他對康橋的眷戀之情。
﹙1分﹚

2 試根據《再別康橋》一詩回答下列問題。
(1)詩中回憶的片段﹙第2節至第5節﹚,選了哪四種景物和活動來寫?詩人用了甚麼形
容詞來描繪這些景物和活動?產生甚麼效果?(提示:此題為綜合和分析題,除了
要寫出相關的形容詞外,還須略作解說。)(2分,2分,2分)
作者在回憶中所選作描寫的四種景物和活動是:
1 康河畔的柳樹。﹙0.5分﹚作者為它加上「金」色,把它比作「新娘」,稱之為「豔
影」;﹙0.5分﹚
2 河裏的荇菜。﹙0.5分﹚作者為它加上「青」和「油油」兩個形容顏色的詞語;﹙0.5
分﹚
3 榆蔭下的倒影。﹙0.5分﹚作者將它比擬為「彩虹似的夢」;﹙0.5分﹚
4 星夜撐舟唱歌的活動。﹙0.5分﹚用「斑爛」來形容星光,唱歌稱為「放歌」﹙放懷
高歌﹚。﹙0.5分﹚
描寫這些景物和活動所產生的效果:
這些充滿絢麗色彩的景物和蠻有情調的活動,正和作者回憶中多姿多彩的康橋
生活和愉快的心情相配合,達到情景交融的效果。﹙2分﹚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5 9 單元七.課文題目


*(2)詩中第6節,表現了作者心中對景物的哪些觀感和看法?(提示:答題時須指出作
者如何把個人的感情投射至客觀的景物上。)(3分)
作者再別康橋的時候,心情是沉重的,沉重得不發一言,因此他寫景的時候,把這
種沉重的情緒、主觀的感情投射至景物中,以至大自然好像也感受到作者的心情,
蟲也不再鳴叫了。﹙2分﹚

分析與探究 ‧融會貫通
3 試就徐志摩《再別康橋》一詩,指出下列的內容屬於詩中哪節。(提示:細讀原詩,掌握每
節的意思。)(5分)(設題目標:理解詩歌的內容。)
(1)揭示全詩主題
 A 第1節  B 第2節  C 第3節
(2)引入回憶之中
 A 第1節  B 第2節  C 第3節
(3)各種回憶片段
 A 第2、3節  B 第2、3及4節  C 第2、3、4及5節
(4)從回憶返回現實
 A 第5節  B 第6節  C 第7節
(5)回應主題
 A 第5節  B 第6節  C 第7節

4 詩的末節和首節的文字和結構非常相似,作者用了哪種寫作手法呢?運用這種手法能產生
甚麼作用?(3分)(設題目標:認識詩歌的表達手法。)
這是首尾呼應的寫作手法。﹙1分﹚作者用這種手法來強調別離之情的主題。﹙2分﹚

5 試就下面兩首詩的章節,回答所附問題:(設題目標:運用比較閱讀。)
甲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子衿》第1、2章
乙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再別康橋》第1、7兩節
(1) 在句數和字數上,這兩個章節有甚麼特點?
所引兩首詩的章節,每句句數和字數基本相同。﹙2分﹚
(2) 在用詞方面,兩個章節有甚麼特點?
用詞方面,基本相同,或改用性質相類、意思相近的詞語,作一些轉變。﹙2 分﹚
*(3)這種造句和用詞的特色,對詩歌的旋律和內容兩方面,各能產生甚麼效果?試說明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5 10 單元七.課文題目


之。
旋律方面,有迴環往復的效果;內容方面,運用相同的句式,能加強語意,或表達
不同角度、不同程度的意思。﹙2 分﹚
難點透視
難點:同學須對這樣的句式安排所產生的藝術效果有一定的認識,才能完成題目。
解難:老師可於講解課文時,提點同學注意詩中這個形式的安排。
(4)我們讀詩,要能鑒賞其用字。《再別康橋》詩中,作者選用「輕輕」和「悄悄」兩詞,試據
上文下理分析選用這兩個詞語有甚麼特別的意思。
詩中用「輕輕」、
「悄悄」,配合了康橋寧謐的環境,以及點出詩人悄悄地離去。﹙2分﹚

6 《再別康橋》具備聞一多所說的「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和「建築的美」的特點。試填寫下表以
作說明。(設題目標:評鋻新詩的特色。)
基本上單行(1)兩(0.5分)個音尺,雙行(2)三(0.5分)
音尺
個音尺(第5、6、7節例外),音節均稱。
音樂美
旋律 詩歌的(3)首尾(0.5分)呼應,有迴環複沓的音樂感。
韻腳 全詩(4)隔句(0.5分)押韻,韻腳在(5)句末(0.5分)。
選用富色彩的詞藻,例如(6)金柳(0.5分)、(7)青荇(0.5
繪畫美 詞藻
分)、(8)彩虹(0.5分)等。
每節行數 全詩共(9)七(0.5分)節,每節(10)四(0.5分)行。
建築美 每行(11)六(0.5分)至(12)八(0.5分)字,節和句都很
每行字數
整齊。
難點透視
難點:同學或不易明白「音樂的美」﹙節奏、旋律、韻腳﹚,「繪畫的美」﹙色彩、形象﹚,「建
築的美」﹙節、行﹚的內容,教師可根據下列資料給學生作解說。
解難:「『節奏』是重音節和非重音節有規律的排列,一組重音節和非重音節,合稱為一個
音尺。『旋律』是聲音經過藝術構思而形成有音樂感的運動,重章疊句便是一種構成
旋律的方法;『押韻』是把韻母相同的字,安排在詩句中特定的位置上,使詩句產生
音調和諧的效果。新詩的押韻比舊詩寬鬆,聲音相近的便算押韻,也可用方音押韻,
押韻的位置,多在詩句中最後一字。詩的「色彩」和「形象」和散文並無不同,不過一
般來說,詩歌中運用色彩和形象,都比較濃烈就是了。 「節」和「行」都是詩的組成單
位,積行成節,積節成篇﹙整首詩﹚。大部分情況下每行一句,但也有跨行的句子,
因此行才是詩的「建築」單位。因為新詩的格律是由作者自定的,因此行與節的組織
和形式都可隨意變化,而格律體的新詩,行與節的組織都是相當勻稱的,但也不一
定是「豆腐乾」式,作者可以獨具匠心作各種排列。」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5 11 單元七.課文題目


導讀《辛夷塢》
分析與探究 ‧鞏固知識
1 試比較《登樓》和《辛夷塢》兩詩的體制,填寫下表。(4分)(設題目標:重溫近體詩的體
制。)
《登樓》 《辛夷塢》
每句字數 (1)七字(0.5分) (2)五字(0.5分)
全詩字數 (3)八句(0.5分) (4)四句(0.5分)
有否對偶 (5)有(0.5分) (6)沒有(0.5分)
所屬體裁 (7)七言律詩(0.5分) (8)五言絕詩(0.5分)

2 試根據《辛夷塢》回答以下問題。(設題目標:理解詩的主旨和抒情手法。)
(1) 芙蓉花生長在甚麼地方?﹙1 分﹚
悄寂無人的山中澗邊。
(2) 芙蓉花生長得茂盛嗎?何以見得?(1分,1分)
很茂盛。﹙1 分﹚從「發紅萼」和「紛紛開且落」可見。﹙1 分﹚
(3) 美麗的芙蓉花有人欣賞嗎?(1分)
沒有
(4) 綜合以上三題,作者想借這詩抒發甚麼感情?詩中運用了哪種抒情手法?(2分,1
分)
作者抒發的感情如下:寫美麗的芙蓉花幽居山中無人欣賞,未免可惜,從而抒發作者
的孤單寂寞之情;或寫美麗的芙蓉花生長在清幽脫俗的環境中。﹙2 分﹚詩中運用了借
物抒情的手法。﹙1 分﹚

分析與探究 ‧融會貫通
*3 下面的各組詩句,用的是哪一種抒情手法?分別反映了甚麼的感情?(6分)(設題目標:
重溫詩歌抒情手法。)
(1)「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借事抒情,﹙1分﹚抒發懷念家中兄弟之情。﹙1分﹚
(2)「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王維《少年行》)
直接抒情,﹙1分﹚抒發奮力守衛邊疆之情。﹙1分﹚
(3)「願君多採擷,此物(指「紅豆」)最相思。」(王維《相思》)
借物抒情,﹙1分﹚借又名相思子的紅豆,抒發願君勿相忘之情。﹙1分﹚

因材施教
程度較高的學生,可著他們自行查閱王維詩集,以完成題目。
程度較遜的學生,老師可就詩句略加解說,點出詩意,以助同學完成題目。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5 12 單元七.課文題目


導讀《將進酒》
分析與探究 ‧鞏固知識
1 試比較《飲馬長城窟行》和《將進酒》二詩的體制,填寫下表。(8分)(設題目標:重溫古體
詩的體制。)
比較項目 《飲馬長城窟行》 《將進酒》
每句字數 (2)十字句、七字句、五字句、三字句
(1)五字句、七字句﹙1分﹚
﹙1分﹚
全詩字數 (3)28句﹙1分﹚ (4)28句﹙1分﹚
有否對偶 (5)沒有﹙1分﹚ (6)有﹙1分﹚
所屬體裁 (7)古體詩﹙1分﹚ (8)古體詩﹙1分﹚

2 試分辨下列詩句用了哪種抒情手法:(6分)(設題目標:掌握詩歌的抒情手法。)
(提示: A 借景抒情 B 借事抒情 C 直接抒情。)
(1)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A
(2)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A
(3)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C
(4)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用醒。C
(5)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B
(6)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C

3 古往今來眾多詩歌,「愁」往往是詩人要抒發的一種情感。試讀下面一首詩,然後回答問題。
(設題目標:綜合運用已掌握的知識,並進一步理解作者所抒發的感情。)

《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 李白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
高樓。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抽刀
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髮弄扁舟。
 校書叔雲:李白的族叔李雲,任校書郎,負責校勘宮中典籍的工作。
 蓬萊:原指海中神山,據說仙府幽經祕錄均藏於此山,故東漢時即以蓬萊指國家藏書處。
 建安骨:建安,東漢末獻帝年號。當時曹操父子和王粲等七子寫作詩文,辭情慷慨,語言剛健,形成俊爽
剛健的風格,後人因譽為建安風骨。
 小謝:指詩人謝朓。因謝朓所處的年代較另一位著名山水詩人謝靈運為後,唐人稱謝靈運為大謝,稱謝朓
為小謝。

語譯
離開了我的昨天已留不住,使我心亂的今天讓我充滿憂愁。看著秋天的雁兒乘著長風
飛往萬里以外,在這樓頭上真可以痛飲一場。叔雲的文章,有仙人的味道,有建安七子的
風骨,他的詩也像謝朓的一樣清新俊逸,他和我都有飄逸的意興,也有飛天的壯思,大家
都想飛上青天觀看明月。但是抽出刀來砍水,水還是流著,舉起杯來喝酒消愁,愁緒變得
更多。人生在世上不合意的事太多了,還是明天披散頭髮去泛舟江上吧!

(1)這詩屬古體詩還是近體詩?試舉出證據作說明。(1分,2分)
這是古體詩。﹙1分﹚從詩中每句字數不劃一,句數沒有規定,可知這是古體詩。﹙2分﹚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5 13 單元七.課文題目


(2)試指出下面寫景的詩句表達了甚麼感情。(2分)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 A 因秋雁的離去,詩人感到孤獨萬分而上高樓飲酒。
 B 秋天長空萬里,見秋雁南飛,觸發起是次於高樓餞別的離愁別緒。
 C 詩人因上高樓飲酒而得見在長空中飛翔的秋雁,心中感到閑適和自由自在。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 A 滔滔江水,抽刀斬不斷,飲酒也不能消愁。
 B 流水淙淙,抽刀斬不斷,惟有飲酒才能消除煩惱和憂愁。
 C 流水淙淙,總有盡時,惟獨憂愁不可消除。
(3)試根據下表中的提示,說明本詩和《將進酒》中所說的「愁」的內容。(6分)
《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 《將進酒》
從詩中景物看  離愁別緒。﹙1分﹚  時光易逝。﹙1分﹚
 1時光易逝,不可挽留,或;
1 時光易逝,不可挽留,或;
從詩的起句看
2 世事紛繁。﹙1分﹚ 2年華易老。﹙1分﹚
感歎人生短促,年華老去,
感歎人生中多不如意的事。﹙1
從詩歌整體看 自己卻懷才不遇,功業未就。
分﹚
﹙1分﹚
(4)李白在《將進酒》中說的愁,為甚麼稱為「萬古愁」?(1分)
因為人生短促,青春易逝是亙古以來人們都要面對而不易解開的愁結。

分析與探究 ‧融會貫通
4 李白的詩有浪漫誇張的特點,試從詩中找出五個運用誇張手法來寫的詩句,並加說明。
(5分)(設題目標:體會李白詩歌的特點。)
(1)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誇張黃河源頭所處地勢之高。
(2) 「朝如青絲暮成雪」,誇張世事變化之速。
(3) 「會須一飲三百杯」,誇張所飲之多。
(4)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用醒」,誇張嗜飲的劇烈。
(5)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誇張千金散盡的豪爽/酒價之昂。
(6) 「千金裘」,誇張皮裘的價值。
(7) 「與爾同銷萬古愁」,誇張愁緒的亙古綿長。
學生只需任答上述五項即可。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5 14 單元七.課文題目


5 試據「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這兩句回答下面的問題。
(設題目標:評鑒詩歌的內容。)
(1) 你同意「天生我才必有用」這句話嗎?為甚麼?(1分,1分)
學生可從正反兩面回答此題,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我同意這句話,﹙1 分﹚只要勤奮用功,終會有成功的一天。﹙1 分﹚或;
我不同意這句話,﹙1分﹚因為能不能夠發揮自己的才華,還有時代、際遇等不可控制
的外在因素的影響。﹙1 分﹚

(2) 你同意「千金散盡還復來」這句話嗎?為甚麼?(1分,1分)
學生可從正反兩面回答此題,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我同意這句話,﹙1分﹚只要勤奮用功,花掉了的金錢終會賺回來。﹙1分﹚或;
我不同意這句話,﹙1分﹚因為任何資源,只要花掉了便不能再生,金錢花掉了便不
會回來。﹙1 分﹚

(3) 這兩句詩反映了李白怎麼樣的性格?詩中還有哪些詩句反映出他這種性格?試舉例說
明。(1分,1分)
從這詩句可看出他的自信,亦可看出豪邁慷慨的性格。﹙1分﹚在詩中,他又說「五花
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為了和朋友共謀一醉,他是不會
吝嗇他的名馬和皮裘的。﹙1 分﹚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5 15 單元七.課文題目


導讀《給苦瓜的頌詩》
分析與探究 ‧鞏固知識
1 試就下列各項,比較徐志摩《再別康橋》和也斯《給苦瓜的頌詩》二詩。
(8分)(設題目標:比較閱讀。)
《再別康橋》 《給苦瓜的頌詩》
全詩節數 (1) 七節﹙1分﹚ (2) 三節﹙1分﹚
每節行數 (3) 四行﹙1分﹚ (4) 九行﹙1分﹚
每行字數 (5) 每行字數相若,均為八或九字
(6) 每行沒有固定字數﹙1分﹚
(1分)
用韻情況 (7) 偶句用韻﹙1分﹚ (8) 全詩沒有用韻﹙1分﹚

*2 借物抒情的其中一種形式是詠物,是通過對某種事物的吟詠,從而表達對另一種事物或人
物的感情。這類詩中,所詠的物和所歌頌的對象,在形象或特質上要有某種程度的相似。試
據你對苦瓜的認識及對本詩的理解,填寫下表。(提示:此題屬理解題,須掌握詩歌的寫
作背景。)(16分)(設題目標:重溫借物抒情詩的特點及作法。)

苦瓜 老知識分子
(1)表面有不整齊的瘤狀凸
外表 外表 (2)滿臉皺紋,皺緊眉頭。﹙1分﹚
起。﹙1分﹚
(3)中間瓤部黃白色或紅色,
(4)柔軟鮮明──對國家、民族、文化
內裏 柔軟而微有彈性。(1 內心
有深厚的愛。(1分)
分)
(5)草質藤本植物,果實下 (6)因久歷憂患而疲倦、沉默。﹙1
生長形態 神態
垂。﹙1分﹚ 分﹚
(7)陽光、雷電、陰晴。(1 (8)一波又一波的政治運動。﹙1
生長經歷 經歷
分) 分﹚
(10)不會說甜言蜜語,言語晦澀
味道、藥性 (9)味苦、性寒。﹙1分﹚ 言語
而有所堅持。(1分﹚
(12)晦澀的語言發人深省,使人
(11)能消暑清熱,解毒,
藥效 貢獻 對事物看得更清楚,心境更澄
明目清心。﹙1分﹚
明。(1分)
(13)不會把苦味傳給共煮
入饌特點 操守 (14)把苦味留給自己。(1分﹚
的食物。﹙1分﹚
別名 (15)君子瓜﹙1分﹚ 美稱 (16)君子。﹙1分﹚
難點透視
學生對苦瓜多有接觸,但未必知道它的特點,因此可從各方面引導,包括引導學生閱讀題解的
資料。學生對文化大革命的認識可能有限,老師可借閱讀這首詩,告訴學生這是一場怎樣的運
動,規模怎樣,影響怎樣。或因勢利導,介紹他們閱讀有關當代中國歷史的讀物。

分析與探究 ‧融會貫通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5 16 單元七.課文題目


3 下面是一首以「馬」比喻受勞役的人為題材的詩,閱讀後試回答下列問題。
(設題目標:綜合運用閱讀理解能力。)

《老馬》 臧克家
總得叫大車裝個夠,
牠橫豎不說一句話,
背上的壓力往肉裏扣,
牠把頭沉重地垂下!

這刻不知下刻的命,
牠眼有淚只往心裏嚥,
眼裏飄來一道鞭影,
牠抬起頭望望前面。
(1)試從體制方面比較這首詩和《給苦瓜的頌詩》的不同之處,並說明原因。(3分)
《老馬》屬格律體新詩。﹙0.5分﹚原因是詩中每節的句數相同,每句的字數以八字為
主,形式整齊。﹙1分﹚《給苦瓜的頌詩》屬自由體新詩。﹙0.5分﹚詩中每句字數不定,
全詩沒有用韻,形式較自由。﹙1分﹚
(2) 試填寫下表,說明詩中所寫的老馬的處境,並由此推想受勞役的人的生活處境和遭
遇。(12分)
老馬 受勞役的人
(1)拖拉滿載的大車,壓力往肉 (2)超負荷而且不斷增加的勞動
勞動量
裏扣。﹙1分﹚ 量。﹙1分﹚
聲響 (3)不說一句話。﹙1分﹚ (4)有苦無處申訴。﹙1分﹚

神態 (5)頭沉重地垂下。﹙1分﹚ (6)逆來順受。﹙1分﹚
(8)前景不明朗,感到前路茫茫。
命運 (7)這刻不知下刻的命。﹙1分﹚
﹙1分﹚
(10)僱主尖酸的責罵和處分。
所受待遇 (9)遭主人鞭打。﹙1分﹚
﹙1分﹚
(12)希望前景有所改變。﹙1
希望 (11)抬起頭望望前面。﹙1分﹚
分﹚
(3)《老馬》和《給苦瓜的頌詩》雖同樣運用了借物抒情的表達手法,但各有側重,試加以
說明。(2分)
《老馬》主要借馬匹的遭遇來抒發詩人的感情。﹙1分﹚《給苦瓜的頌詩》則主要借苦瓜的
外貌特徵和功效來抒發詩人的感情。﹙1分﹚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5 17 單元七.課文題目


閱讀理解《戰城南》、《關山月》
閱讀理解練習
1 試從體制方面比較《戰城南》和《關山月》二詩,填寫下表:(8分)
(設題目標:比較閱讀。)
比較項目 《戰城南》 《關山月》
(1)三字、四字、五字、七字
詩句字數 (2)七字句(1分)
(1分)
全詩字數 (3)20句(1分) (4)12句(1分)
有沒有固定的對偶句 (5)沒有(1分) (6)沒有(1分)
所屬詩體 (7)雜言古詩(1分) (8)七言古詩(1分)

2 試根據《戰城南》和《關山月》二詩,判斷下列的陳述:(7分)
(設題目標:理解詩歌的內容。)
A 正確 B 錯誤 C 部分 D 無從
正確 判斷
(1)《戰城南》和《關山月》寫的是戰後的情境。
   
《關山月》寫的是宋和金議和十五年後的情況。
(2)《戰城南》和《關山月》都涉及國土淪陷的慘痛。
《戰城南》寫的是漢朝與外族之間的戰爭,並不涉及國    
土淪陷的問題。
(3)《戰城南》和《關山月》都提及戰士奮勇殺敵的情景。    
(4)《戰城南》和《關山月》提到的馬匹,都有著相同的遭遇。    
(5)《戰城南》抒發的是厭戰的情緒,《關山月》寫的是力求
   
一戰,以期恢復國土。
(6)《戰城南》和《關山月》都用了敘事抒情的手法。    
(7)《戰城南》中「良臣誠可思」的「良臣」和《關山月》中「將軍
不戰空臨邊」的「將軍」,都是指在歷史上曾存在的某些
人物。    
兩詩的內容都沒有提及「良臣」和「將軍」的身份,故屬
無從判斷。
3 《戰城南》中,哪個情節最能表現作者具有豐富的想像力?(2分)
(設題目標:鑒賞詩歌。)
詩中寫戰死的人死而復生,跟烏鴉對話,充滿豐富的想像力。﹙2 分﹚
4 試簡述《戰城南》中所描寫的戰場情景,(3分)並說明這些描寫跟詩歌主題的關係。(3
分)(設題目標:理解詩歌內容。)
戰場情景:屍骸遍野,任由烏鴉啄食。在一條寬闊清澈的河邊,河岸兩旁長著密密麻麻的蒲
草和蘆葦,就在這荒涼的戰場上,劫後餘生的馬匹在悲鳴。﹙3 分﹚
跟詩歌主題的關係:詩人描寫戰場上的慘烈情狀,戰後一遍荒涼的景象,令人感受到戰爭
帶來的不幸,突出了反戰這個主題。﹙3 分﹚
5 《關山月》中,詩人對統治者有何指責?(2分)他對前線士兵有何感慨?(2分)
(設題目標:理解詩歌內容。)
對統治者的指責:指責他們苟且偷安,只圖逸樂,不肯積極備戰,恢復國土。﹙2 分﹚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5 18 單元七.課文題目


對前線士兵的感慨:感歎前線士兵壯志不伸,光陰虛擲,甚至枉拋頭顱。﹙2 分﹚

6 《戰城南》和《關山月》的作者分別抒發了他們對戰爭的意見,你同意哪一方呢?試說明原因。
(3分)(設題目標:評鑒詩歌。)
我同意《戰城南》作者的反戰態度,﹙1分﹚有些人為了私利而發動戰爭,結果為社會和人
們帶來無窮的痛苦,這是不義的事情。﹙2分﹚或;
我同意《關山月》作者的主戰態度,﹙1分﹚當國家的主權受到威脅和侮辱時,當權者應該
振作,與全國人民上下一心,不應貪圖一時的安逸,否則終會招致滅國之禍。﹙2分﹚或;
我不同意《關山月》作者主戰的態度,﹙1分﹚兩國之間發生衝突,應該以和平方式尋求最
公平的解決方法,發動戰爭不但不能解決問題,相反只會為兩國的人民帶來傷害。﹙2分﹚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5 19 單元七.課文題目


閱讀理解《賦別》
閱讀理解練習
1 這是一首屬甚麼體裁的新詩?(1分)(設題目標:重溫新詩的體制特色。)
自由體新詩。﹙1 分﹚
2 下列詩句運用了哪種抒情手法?(1分)(設題目標:重溫直接抒情)
這次我離開你,便不再想見你了,
念此際你已靜靜入睡。
直接抒情(1分)

3 試指出哪個選項最適合說明詩歌第 1 節的意思。(1分)(設題目標)理解詩意。
 A 男子和女子分手後,表現得很不在乎,卻感到寂寞。
 B 男子和女子分手後,表現得很介懷,急著趕路回家。
 C 男子和女子分手後,表現得很不在乎,卻不能忘情。

4 下面哪個詩句最適合用來填寫詩中第 2 節「風箏去了」後的空白處呢?(1分)
(設題目標:理解詩意。)
你說,你真傻,多像那放風箏的孩子
本不該縛它又放它
風箏去了, __________________
書太厚了,本不該掀開扉頁的;
沙灘太長,本不該走出足印的;
雲出自岫谷,泉水滴自石隙,
一切都開始了,而海洋在何處?
 A 是花反抗著必然的旅程(北島《零度以上的風景》)
 B 趕快忘記他的綽號(舒婷《好朋友》)
 C 留一線斷了的錯誤

5 試指出下面哪個選項最適合說明所引詩句的意思。(1分)(設題目標:理解詩意。)
書太厚了,本不該掀開扉頁的;
沙灘太長,本不該走出足印的;
雲出自岫谷,泉水滴自石隙,
一切都開始了,而海洋在何處?
 A 男子和人相愛,便不應該太專注學業和出外留學。
 B 這段愛情由開始便已注定是分手的結局。
 C 不要和無心的人發生感情。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5 20 單元七.課文題目


6 詩的第 3 節說:「這次我離開你,便不再想見你了」,這句是:(1分)
(設題目標:理解詩意。)
 A 詩歌的主旨。
 B 反語。
 C 陳述句。

7 詩中第 1 節有「這世界,怕黑暗已真的成形了……」,詩末有「留我們未完的一切,留給這
世界,/ 這世界,我仍體切地踏著,/ 而已是你底夢境了……」試指出這兩節詩的作法和效
果。(2分)(設題目標:理解詩的結構。)
首尾呼應,(1分)加強表達悲傷之情。(1分)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5 21 單元七.課文題目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