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

單元五 抒情手法(體會與表達)

——此心安處是吾鄉

講讀《歸去來辭並序》
課文語譯

我家裏貧窮,耕種所得不夠維持生活。小孩子滿屋,但瓶中卻沒有儲糧。維持
生計所需的東西,沒有求取辦法。親戚朋友多勸我去當地方官。我欣喜地也有同樣想
法,卻沒有求官的門路。適逢當時發生事故,各地軍政長官都以愛惜人才為德政,
叔父因為我家貧,便介紹我做個小縣的縣令。當時局勢動盪,我害怕到遠方任職,
而彭澤這個地方,距家只有一百里,做官所得的收入,足夠供自己釀酒,所以便當
官去了。過了不久,因為思家情切而產生辭官歸家的念頭。為甚麼呢?我的本性率真
自然,不能勉強自己去改變。忍飢受凍的問題雖然迫切,可是違反自己的本性,身
心都感到痛苦。我當過官,但都是為了生活所需而役使自己的。於是感到失意、激動,
因違反平生的志向而深深感到慚愧。我還是希望等到收穫以後,再收拾行裝連夜離
去。不久,嫁給程家的妹妹在武昌逝世,我只想迅速離開去奔喪,於是自行免官去
職。從中秋到冬天,只當了八十多天的官。因為辭官這件事順了心願,便把這篇文章
題為《歸去來兮》。乙巳年十一月。

回去吧!田園快要荒蕪了,為甚麼還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為了生計而做官,
為甚麼還因失意而獨自悲傷呢?覺悟到過去的一切已經不能挽回,未來的事情卻還
來得及補救。實際上迷路不遠,我已經覺悟到今天的做法是正確的,而昨天做的是
錯誤的。

船兒輕緩地飄盪著前進,微風飄拂吹動著衣裳。我向行人打聽前面路程還有多
遠,只恨天色還只是微明。我終於望見自己那簡陋的屋子了,一邊懷著歡欣的心情,
一邊奔跑起來。僕人出來歡迎我,孩子在門邊等候著。庭院中的小路已經荒蕪了,松
樹和菊花卻仍然生長著。我牽著孩子走進屋內,看見酒樽裝滿了酒。我拿起酒杯來自
斟自飲,看著庭中的樹木,面上露出愉快的神情。我靠著南面的窗寄託自己孤高傲
岸的情懷,深知住在這狹小的居室裏,更容易使人安樂。我每天到園中散步,自有
樂趣。房子雖然有門,卻常常關著。我拄著手杖到處走走停停,不時抬起頭來向遠處
眺望。只見白雲無心地從山巒飄出,鳥兒飛得疲倦了便懂得飛回巢去。日光漸暗淡,
太陽快要下山,我撫摸著孤獨的松樹,徘徊而不想離去。回去吧!讓我與外人斷絕
交往。世俗人的思想與我的思想互相違背,還駕車出外尋找甚麼呢!我很高興和親
戚說說心裏話,也喜歡彈琴讀書來解悶消愁。種田的人告訴我春天到了,將要到西
邊的田裏耕種。我有時命人準備有布篷的車子,有時划著小艇。既去探尋那深遠的山
溝,也走過那高低不平的山丘。樹木長得欣欣向榮,泉水涓涓不息地開始流動。我羨
慕自然界各種生物及時生長,感歎自己這一生將要完結。算了吧!寄身在天地之間
還有多少日子呢!為甚麼不隨著自己的心意去過活?為甚麼匆忙不安的,究竟想去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5 1 單元五‧課文語譯及參考資料


甚麼地方呢?富貴不是我的願望,神仙世界也不可希冀。我只盼望天氣好的時候獨
自出遊,有時把手杖插在田邊,為莊稼除草和培土;有時登上東邊的高地放聲長嘯,
有時對著清清的溪水吟詠詩歌。姑且順從大自然的變化而過完一生,樂天知命地過
活,還疑慮甚麼呢!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5 2 單元五‧課文語譯及參考資料


講讀《歸去來辭並序》
課文賞析

松菊節操 田園情趣 ——談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  李景華

《歸去來兮辭》是陶淵明辭賦的代表作,具體而細緻地反映了他辭官歸隱的過
程和思想變化,是了解陶淵明為人思想的最重要的資料。
《晉書‧陶淵明傳》稱他「素簡貴,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
見之。』潛歎曰:『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耶!』義熙二年(公元四○
六年),解印去縣,乃賦《歸去來》。」此說未必完全可靠,即使實有其事,也不是辭
官歸隱的根本原因。對人生道路的鄭重抉擇哪裏會因一時「恥於折腰」就倉卒決定呢?
陶淵明的辭官歸隱應當是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慎重選擇的。這一點《歸去來兮辭》的序
文中講得倒較為清楚。
《歸去來兮辭》正文之前有一段散文體的小序,說明了寫作此賦的情況。先說過
去出仕的原因。 「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缾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
其術。」作者非常坦率地說,只是由於家窮,靠農事收入不能養家糊口,況且人口多,
糧食缺,沒有謀生的辦法才想出來做官的。但是「求之靡途」,即沒有門路。後來碰巧
有「四方之事」,軍閥間互相戰爭,網羅人才。這樣,經過叔父的介紹到離家很近的
彭澤任縣令。過了不久,便「眷然有歸歟之情」。 「歸歟」一詞出自《論語‧公冶長》,意
為「回去嗎?」此指歸隱。為甚麼呢?陶淵明指出了三點理由,說得反覆婉轉。一、 「質
性自然,非矯厲所得」,也就是說自己本性自然,不會裝模作樣,勉強自己去幹所
不願幹的事情。二、「飢凍雖切,違己交病」,忍飢受凍固然嚴重,但違背本意將會身
心交病,更甚於飢凍。三、 「程氏妹喪於武昌」,必須趕快離職奔喪。這三項理由,第
一條是根本的,說明陶淵明有自己的操守,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做官既然「深媿平
生之志」,那就只有獨善其身,走與世俗官場決裂的道路。序中說作於「乙巳歲十一
月」,即義熙元年冬,與《晉書》本傳差一年,應以本人所作的序為準。但「辭」中言及
「農人告余以春及」,那麼,「辭」當作於歸隱的次年,即公元四○六年。序文流暢洗
煉,用語或直率(如言「家貧」、 「口腹自役」)或委婉(如言「歸歟」之志),都給人
以真摯親切之感。
在介紹內容之前,先解釋一下題目。 「歸去來」即歸去之意。「來」是語助詞,無
實義。「兮」是個語氣詞,本是辭賦前身《楚辭》裏的最為習用的詞語,相當於現代漢
語的「啊」字。「辭」,即賦,或稱辭賦,是盛行於漢魏六朝的一種介於詩和散文之間
的文體。
《歸去來兮辭》是陶淵明最後和上層社會分手告別的宣言書,描寫了脫離官場
的喜悅和隱居躬耕過田園生活的樂趣,表達了他對官場生活的厭倦和對勞動以及田
園生活的熱愛。全文可以分為四段。前人多指出,按韻律劃分,可分為五段。我們這
裏的第二段,中間換韻,我們算作一段,而把它分成兩層。
第一段(開頭至「恨晨光之熹微」)寫作者棄官歸家的原因和過程。首句「歸去
來兮」,既扣緊題目,又總括題目,並引起後文。這句話表達的是陶淵明經歷了仕途
的坎坷之後,經過深思熟慮作出的莊嚴決定:「快回到家鄉去吧!田園都要荒蕪了,
為甚麼還不回去呢!」 「田園將蕪」含有家已無人料理,急需人歸之意。 「既自以心為
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說明他此次棄官歸家的原因。
「心為形役」,指為衣食所迫違心地出來做官。既然如此,那就沒有甚麼可以惆悵和
悲傷的了。言下心裏十分愉快。他深知,過去的事情沒有辦法追悔,但是,未來的日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5 3 單元五‧課文語譯及參考資料


子倒是可以追求的。意思是說,過去令人痛心的官場生活就讓它過去吧,從今之後
倒要按照個人的心願生活下去了。下二句「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表達得
更為明白。封建時代的知識分子,「學而優則仕」,本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然而陶淵
明卻把過去做官視為誤入迷途,仿佛是幹了錯事,而把今天的歸隱才看作是正確的
選擇。這兩句至關重要,顯示了陶淵明遺世獨立、潔身自好的高尚人格和與世俗讀書
人迥然不相同的人生觀。前人曾說「通篇以『覺今是而昨非』為主」。這句話充分說明陶
淵明此次歸耕田園,不是一時的感情衝動,也不是序文中說的「尋程氏妹喪於武昌,
情在駿奔」,而是總結了被迫做官的沉痛桝訓之後對前途的理性的選擇。下文說明歸
家的過程。沿途先乘船,後上陸,輕舟搖盪,煦風吹衣,表現的是一種離開困境、 進
入坦途的歡快之情。問路征夫,說明歸心似箭,希望早日還家;恨晨光熹微,說明
天亮得太遲,妨礙作者趕路,流露出來的也是想立刻到家的急迫心情。
第二段(「乃瞻衡宇」至「撫孤松而盤桓」)寫剛剛到家的愉快心情。可分兩層,
前八句押同一韻為一層,寫剛入家門時的場面。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一旦看到
自家的簡陋的房屋,就狂喜地飛奔過去。先看到人:家僮僕人前來迎接,孩子們正
守著門等候。再看看庭院,雖然不免荒蕪,但平生喜愛的松、菊卻完好保存,給作者
以很大的慰藉。松、菊傲霜耐寒,向為我國人民所喜愛,騷人墨客常借以自況。陶淵
明更是愛菊成癖,借松明志,這是有詩為證的:「青松在東園,眾草沒其姿;凝霜
殄異類,卓然見高枝。」(《飲酒》)再如:「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岩列,懷此貞秀姿,
卓為霜下傑。」(《和郭主簿》)這裏陶淵明對家中松菊的特殊關切,說明作者志趣的
高尚。「攜幼入室,有酒盈釖」是舉家歡宴,興高采烈。我們不難想見陶淵明回家後,
開懷暢飲的歡樂情景。下面換韻,轉入第二層,寫歸家之後的日常生活。字裏行間充
滿著安逸、閑適、寧靜的情趣,表現了作者對農村平民生活的追求,反襯出對官場生
活的深惡痛絕。其實,生活也是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但對「覺今是而昨非」的陶
淵明來說卻有無窮的樂趣。承上文「有酒盈釖」,描寫他如今可以自由自在地飲酒了,
看一看庭院中的樹木也使人高興。倚立於南窗之下,正好顯示出傲世獨立之志。 「眄
庭柯」、「倚南窗」,在怡然自得之中流露了他的孤高的個性。「審容膝之易安」,說明
他深知只有這小小的範圍才是最安適的環境,也說明他對物質生活所求無多,只要
求一個可以無拘無束的那怕很小的自由天地。 「園日涉以成趣」,說明他心情舒暢,
感到一切都賞心悅目,每日在園中散一散步也妙趣無窮。 「門雖設而常關」,說明他
回到農村後就謝絕與上層社會交往,也就是下文說的「息交以絕遊」。在這與外界、實
際是與官場斷絕聯繫的庭院之中,可以扶著手杖漫步,或者任情舉首遠望,也就是
可以想幹甚麼就幹甚麼,想看甚麼就看甚麼。 「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為本
篇的千古名句。字面的意思指上文「遐觀」的景象:浮雲出於山角,鳥倦而飛還,但
一用「無心」和「知」,就把雲和鳥都人格化,把本來無生命或無感情的雲和鳥寫活了。
而且,借景抒情,形象地反映了作者當時的心境:過去做官本來出自無心;如今歸
田恰如鳥倦而知還。情景交融,意趣橫生。宋人葉夢得《避暑錄話》就這兩句話說:
「此陶淵明出處大節,非胸中實有此境,不能為此言也」。說的一點不錯。下文「景翳
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也有寓意。表面說的是夕陽西下,自己仍在松樹下徘徊。
實際是說社會動亂黑暗,個人已到了遲暮之年,但仍要保持晚節。 「撫松」和上文「松
菊猶存」一樣,寄託深遠,有寓意存焉。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論語‧子
罕》)詩人在心曠神怡的境況裏,仍然不忘堅持個人的高潔的情操。
第三段(「歸去來兮」至「感吾生之行休」)寫定居後農村生活的樂趣。 「歸去來
兮」,呼應開頭,帶起下文,形成本文自然的段落界限。 「請息交以絕遊」,是指和世
俗官場的決裂,並不是拒絕一切親朋故舊的交往,這在陶詩中有明顯的證據,如:
「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歸園田居》)、「聞多素心人,樂與數晨夕」(《移
居》)、「清晨聞叩門,倒裳往自開,問子為誰歟,田父有好懷」(《飲酒》)。陶淵明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5 4 單元五‧課文語譯及參考資料


在農村的交往還是很頻繁的,不過只限於田父野老。「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
求」,是說社會與我的本願相違背,我就再沒有甚麼可以外出追求的了,進一步表
白了歸耕的決心。如今陶淵明最感興趣的是親戚間的互述衷腸和可以消除憂傷的讀
書、彈琴。春天來到,即將從事農業生產。除此,還可以駕車乘舟,恣意遨遊,或探
幽尋壑,或坎坷登山,面對的是欣欣向榮的草木和細流涓涓的泉水。 「善萬物之得時,
感吾生之行休」是歸家後思想的瞬間活動,意思是我羨慕大自然得天獨厚、繁榮滋生,
可惜自己已經老了。興奮之餘尚有幾分晚境淒涼之感。
第四段(「已矣乎」至末尾)是對過去生活的總結和對未來生活的展望。 「已矣
乎」,猶如屈原《離騷》篇末的「已矣哉」,意為「算了吧」,表示一種感慨平生的憤激
之情,情調偏於低沉。作者感到活在人世的時間沒有多久了。既然如此,何不隨心所
欲地生活下去,管甚麼生與死的問題呢?為甚麼那樣心神不定,想要到哪裏去呀!
意思是還想追求甚麼呢?對此陶淵明明確表態:「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既不
願得到高官厚祿,也不期待著尋訪仙境,只希望個人獨來獨往,間或幹些農活。這
樣,登東_可以仰天長嘯,臨清流可以縱情賦詩,這種平常而自由的生活才是作者
所嚮往的。篇末兩句「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帶有明顯的老莊思想色彩。
隨生命的自然變化一直到死,樂天安命還有甚麼疑慮呢!這是道家玄學思想的深刻
影響,有苟安避世的消極情緒,陶詩中也有這種思想的痕:「人生似幻化,終當
歸空無」(《歸園田居》)「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
(《形影神》)魏晉玄學流行,進步詩人也難免受其影響。
《歸去來兮辭》千百年來,受到人們的高度評價。北宋文壇領袖歐陽修曾說:
「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一篇而已。」敬服之情,溢於言表。《歸去來兮辭》藝術
感染力很強,博得經久不衰的聲譽是當之無愧的。
《歸去來兮辭》在藝術上是精心結撰、刻意求工的。
「辭」即「賦」,有賦的鋪張揚厲、用韻並講求駢偶和詞藻色彩等特點。賦這種文
體在形式上限制較多,本文運用自如,得心應手,而且和內容的表達相得益彰。本
文主旨在於說明「今是而昨非」,對「昨非」,一筆帶過,未加描寫;而對「今是」,即
歸耕後的農村生活的描寫則極盡鋪陳之能事。中間的三、四兩段都是描寫「今日」的,
包括景物的描寫和心理的描寫。而且行文注意對仗駢偶,如「或命巾車,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
吾生之行休。」這裏保持了賦這種文體音韻和諧,辭采豔麗的優點,又避免了堆砌詞
藻的毛病,從而增強了賦的抒情性,使賦具有了抒情詩的部分功能。
《歸去來兮辭》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感情強烈而充沛。有感慨,有追求,有遺
憾,有滿足,但這一切都不靠空發議論,而是借助於景物的形象描寫。情在景中,
景與物也有人情和個性,如:「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
孤松而盤桓。」全文充滿詩情畫意。
本文語言清新、典雅、鮮明、流暢並富有音樂之美,是一首散文詩,又是一首押
韻的抒情散文。遣詞造句,字斟句酌,錘煉推敲,精心選擇一些從《詩經》以來詩人
習慣用的雙聲詞(如「惆悵」、「崎嶇」)和疊字(如「遙遙」、
「飄飄」),從而使語言鏗
鏘悅耳,具有詩的藝術魅力。
本文結構嚴謹而周密,辭賦向來講求章法結構,漢賦竟然形成了有如公式俗
套。本文雖屬於抒情小賦,仍要注意結構安排。 《歸去來兮辭》的寫作事出有因,不能
不交代清楚。然而用辭賦說明事情原委,結構會臃腫不堪,費力而不討好。因之作者
用散文體的序說明本文寫作的背景和作者的當時情況,而用韻文的辭賦全力抒情,
這樣就使二者各得其所,兩全其美。辭的四段也巧為安排:第一段用直接抒情的手
法,照應序文,形象地表現了他對「今是昨非」的深刻認識。二、三兩段為本文的核心
部分,借物抒情。山川花木,觸處皆春;飲酒賦詩,其樂無窮。末尾一段帶有總結性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5 5 單元五‧課文語譯及參考資料


質,準備樂天安命過了此一生,抒發的是一種知足保和的消極情緒。全文首尾貫通,
中心突出。松菊節操,田園情趣,得到了充分的展現。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5 6 單元五‧課文語譯及參考資料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