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4

單元五 抒情手法(體會與表達)

——此心安處是吾鄉

講讀《歸去來辭》並序
分析與探究 ‧鞏固知識
1 試據《歸去來辭並序》回答問題。
(1) 下表中的句子都運用了借事抒情的手法,各句子分別記敘了甚麼事?又
借事抒發了甚麼感情?(6分)(設題目標:掌握借事抒情的手法。)

句子 記述的內容 抒發的感情
問征夫以前路。
(1)作者登岸後向行人問路。(2)在歸家途中歸心似箭的
(1 分) 急切心情。(1 分)

乃瞻衡宇, (3)作者遠遠看見自己的房
載欣載奔。 (4)初抵家門時興奮雀躍的
子, 奔向家門。(1
心情。(1 分)
分)
引壺觴以自酌,(5)作者回家後自斟自飲,
眄庭柯以怡顏。 (6)脫離官場後自得其樂、滿
觀賞庭園中的植物。(1
足的心情。(1 分)
分)
(2) 運用這種抒情手法有甚麼好處?(提示:借具體事件來抒發感情,跟直
接寫出感情,效果有甚麼不同?)(2分)
運用借事抒情的手法可以通過記敘具體的事件來表現抽象的感情,這樣
令讀者易於體會和感受,加強感染力。(2 分)

2 試據《歸去來辭並序》正文第 2 段回答問題。(設題目標:掌握借事抒情的手
法。)
(1) 陶淵明辭官歸家後的生活是怎樣的?(8分)
陶淵明和官場中人斷絕來往,過著閑適的生活。他常常流連於田園,拄
著手杖到處遊覽、休息,抬頭觀賞遠處的風光,直到黃昏時份,仍然徘
徊不去。(2分)此外,他又喜歡與親戚談話,閑時彈琴、讀書或寫詩。
(2分)有時駕車,有時划船,到處尋幽訪勝。(2分)他平日躬耕而食,
淡泊自甘。(2分)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5 1 單元五‧課文題目


(2) 作者藉敘述自己的鄉居生活抒發了甚麼感情?(2分)
抒發了喜悅、怡然自得、了無牽掛的心情。(2 分)
(3) 作者運用了甚麼抒情手法?(1分)
借事抒情。(1 分)

3 《歸去來辭並序》中「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兩句,歷來為人所傳誦。試回
答下列問題。(設題目標:掌握借景抒情的手法。)
(1)「雲」和「鳥」分別比喻甚麼?「出岫」、
「倦飛」、
「知還」分別暗示甚麼?(2
分,6分)
「雲」和「鳥」都比喻陶淵明自己。(2分)「出岫」暗示作者離開家鄉,出
仕為官(2分);「倦飛」和「知還」表示作者厭倦官場生活,辭官歸家。
(4分)
(2) 這兩個句子寄寓了作者甚麼感情?作者運用了哪種抒情手法?(2分,
1分)
寄寓了作者對自己出仕為官的悔悟及對官場生活的厭惡。(2分)借景
抒情。
(1 分)
(3)《歸去來辭並序》中還有運用上述抒情手法的例子,試舉其一並加以說明。
(3分)
以下兩例,學生任答一例,並加以說明,即可給3 分。
1「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兩句寫作者乘船歸家的情況,句中描
寫了小舟輕緩地飄盪前進,衣服迎風飄揚的情景,抒發了他棄官歸家
的輕鬆心情。
2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兩句寫的是春天樹木蓬勃生長、河水
緩緩流動的景致,寄託了作者擺脫官場束縛,重回田園後恢復生命力
的愉悅。

4 試根據以下一段引文,舉例說明「辭賦」的體制特點。(9分)(設題目標:認識
辭賦的體制特點)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僕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
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
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
(1 ) 句式整齊:例如四字句有「僮僕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六
字句有「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3 分)
(2) 多運用對偶句:例如「登東_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 「既窈窕以尋壑,亦
崎嶇而經丘」都是對偶句。(3 分)
(3) 隔句押韻:奔、門、存、樽、顏、關和安押韻。(3 分)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5 2 單元五‧課文題目


參考資料
奔、門、存、釖押[13]元韻;顏、關押[15]刪韻;
安押[14]寒韻。此三韻在古韻相通。

分析與探究 ‧融會貫通
5 在借景抒情手法中,情景關係大概有兩種。請指出下列引文中的情景關係。(3
分)(設題目標:辨識情景關係。)

A 觸景生情 B 緣情寫景

B (1) 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陶淵明《歸去來辭並序》)
作者把主觀的情感投射到景物上,筆下的雲有思想,會「無心」出岫
鳥兒會有感情,覺得疲倦。
A (2) 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
嗚嗚的響,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
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魯迅《故鄉》)
作者看到冬日蕭索的景物,觸動起悲涼的感情。
B (3) 在文化路路口,我停住了腳步,我又看到了十年前看見過的那一
株株老柳樹。當年,樹下是聚集屍體的地方。老柳樹枝條凝然不動,
仿佛在此起彼落的爆竹聲中沈思著歷史。我的眼睛發澀。(錢鋼《唐山
大地震》)
作者把主觀的情感投射到景物上,筆下的老柳樹有思想感情,在沈
思著歷史。
因材施教(第5題)
能力較高的學生:請他們解釋引文的情景關係。
能力較遜的學生:能辨別情景關係即可。

6 閱讀以下一段文字,然後回答問題。(設題目標:進行比較閱讀,辨析各種抒
情手法。)

婚後,我搬出生活了近七年的女生宿舍,住進光復南路一棟公寓的三樓,
僅有二十四坪大小的房子裏,我們租賃了其中較大的一間。
那是我們生命中,共同經營的第一個家;很小,但是很可愛、很完整,並
且由於新婚,處處充滿溫馨美麗的感覺。
在那只有八、九坪大的房間.,一床一几,一桌一椅、一燈一鏡,是我們所
有的家具,其餘,充實我們生活內容的,則是成綑成綑的書。談不上甚麼室內
裝飾,而且,狹小的空間,也無從讓我們做任何發揮。我常想起劉禹錫的《陋室
銘》,也許我們比劉禹錫還更貧乏——因為在公寓三樓,我們沒有階上苔痕,
也沒有入簾草色——但我們仍充滿「何陋之有」的自豪與欣然,並且自信過得比
劉禹錫更快樂、更甜蜜。……
曾經,在有雨的夜裏,我匆匆回家,遠遠望見窗簾裏透出來的淡金燈影,
所有的疲倦和不快,便自心頭抖落——一點光,是一分溫暖;一個家,是一座
城堡;只有自己的城堡,才是風雨不侵的世界。我想起陶淵明「眾鳥欣有託,吾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5 3 單元五‧課文題目


亦愛吾廬」的詩句,忽然對「欣有託」有了格外深切的體悟;「欣有託」說得真好,
所謂家,也無非是在廣宇悠宙之間,使我們身心都「欣有託」的一個小小據點而
已。
——陳幸蕙《欣有託》(節錄)
因材施教(第6 題)
能力較高的學生:可多從情、景關係入手,深入掌握借景抒情的手法。
能力較遜的學生:只須判別各種抒情手法便可,不必要求學生細分情、景關係。

(1) 文中運用了直接抒情的手法,試寫出兩個例子。(2分)
以下三個例子,學生任寫兩個,每個給1 分:
1 處處充滿溫馨美麗的感覺。
2 我們仍充滿「何陋之有」的自豪與欣然,並且自信過得比劉禹錫更快樂
更甜蜜。
3 所有的疲倦和不快,便自心頭抖落。

(2) 作者說:「曾經,在有雨的夜裏,我匆匆回家,遠遠望見窗簾裏透出來
的淡金燈影,所有的疲倦和不快,便自心頭抖落……」
作者在雨夜中匆匆回家,陶淵明辭官歸家遙遙望見居室,兩人有甚麼
相同的感受?(2分)
作者和陶淵明都感到十分高興/ 喜悅。(2分)

*作者在這個段落(第 4 段)運用了哪些抒情手法?試舉出兩種並簡
略說明。(6分)(設題目標:運用批判性思考能力。)
以下三種抒情手法,學生任答兩種,每項3分。
1 借事抒情。作者敘述在雨夜匆匆回家一事,抒發對生活的滿足和
欣喜。
2 借景抒情。作者描寫了在夜雨中,一個小小的窗戶,從窗簾况透
出淡金燈影。作者抒發了對生活的滿足和欣喜。
3 直接抒情。作者直接寫出心情得以紓解的感受,指所有的疲倦和
不快,都自心頭抖落了。

*7 以下是一名學生的話,請細閱,然後談談你的意見。(4分)
「我一向秉持陶淵明『樂天知命』的宗旨處世。我從不勉強自己溫習,心情不好時
就不做家課。我重讀了兩次,花了五年才唸完初中。我媽媽曾勸我珍惜光陰、努
力學習,我回答說:『人生在世的時日有幾多呢?何不隨著自己的心意行事?
我不求飛黃騰達,又不想當社會領袖,只想快快樂樂過完這一生。媽媽,您別
理會我吧。』你認為我說得對嗎?」
學生可自由發表意見,以下答案僅供參考:
學生甲完全誤解歪曲了陶淵明樂天知命的人生觀。陶淵明的樂天知命,並非消
極的宿命思想。他胸懷大志,一直想建功立業,只可惜事與願違,客觀環境不
容許他實現自己的夢想,加上年紀不輕,便惟有以樂天知命的態度自我開解,
並不勉強自己執著於理想的實現而已。至於學生甲的說法,只是放縱自己懶惰
的藉口,與陶淵明樂天知命的思想根本不可同日而語。(4 分)

難點透視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5 4 單元五‧課文題目


難點:學生缺乏證據去反駁這名學生的話。
解難:老師可提醒學生留意文章的寫作背景和序文的內容,引導學生了解「隱居」並
不等於「逃避」,而是「不同俗流」、
「高潔自持」的抉擇。至於「樂天知命」,亦絕不等同
苟且怠惰。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5 5 單元五‧課文題目


導讀《箱中日月》(節錄)
分析與探究 ‧鞏固知識
1 作者在文中抒發了對不同人物的感情,試完成下表。(8分)(設題目標:分
析作者的感情及分辨直接抒情與間接抒情。)

涉及的人 作者的感情 直接抒情 / 間接抒情


古代女子 同情、憐惜 間接抒情
卓文君、崔鶯鶯 (1)敬佩(1 分) (2)直接抒情(1 分)

祝英台 (3)同情、遺憾(1 分) (4)直接抒情(1 分)


沒有書氣卻藉書
(5)厭惡、鄙視(1 分) (6)間接抒情(1 分)
架標榜風雅的人
作者的母親 (7)敬佩、感戴(1 分) (8)間接抒情(1 分)

2 試據下列兩段文字回答問題。(設題目標:掌握借事抒情的手法。)
甲 箱子裏最早裝放的是父親承平時候裁製的英國毛料西服數套、紳士皮鞋、…
…最後換成了我們兄弟的粗布衣褲,以及抗戰期間母親親手為我們納製的
布鞋和打了補釘的襪子。
乙 上大學那年,是我生平第一次隻身離家遠適。雖已二十歲了,從買箱到裝
箱,行李是由母親一手主理的。臨行前夕,母親從大黑皮箱中取出一件不
知甚麼時候為我新製的藍色厚呢夾克,讓我試穿。那是用一塊自大陸帶出
的天津毛毯裁的。我見她眼中閃爍著喜悅的淚光,含笑頻頻點首說:「還真
挺合適的。台北冬天冷,總得要件厚些的衣服,仔細點穿罷!」
(1) 作者在文中說:「五十年代初期在台的中國母親……的心情,當不是
七十年代在安和樂利太平歲月中生活的母親可以體會的罷。」細味乙段所
記,推想作者母親當時的心情。(2分)
臨別依依,作者的母親既捨不得兒子遠適,又為兒子離家後的生活擔心,
但另一方面,那種望子成龍的期望也躍然紙上。(2分)
(2) 作者在這兩段文字中抒發了甚麼感情?運用的是哪種抒情手法?(2
分,1分)
作者抒發了對母親的愛的感戴。(2 分)運用了借事抒情的手法。(1
分)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5 6 單元五‧課文題目


3 根據課文第2段回答以下問題。(設題目標:掌握借事抒情的手法。)
(1) 第2段描寫了哪一種箱子?作者從哪幾方面描述這種箱子?(1分,
4分)
第2段描寫了古代的書箱。(1分)作者從箱子的原料(樟木、楠木)、外
表(不加漆、原色樸雅而紋理昭然)、味道(極是醉人)和功用(防蠹、
保護藏書)四方面描述。(4分)
(2) 作者藉描寫這種箱子表達了甚麼感受?(2分)
表達了作者對古人惜書愛書之舉的欣賞。(2分)
(3) 作者在這段中運用了對比手法,試舉一例並略加解釋。(4分)
以下兩個例子,學生任答一例均可給2分。
1 作者把古代的書箱跟現代的書架作對比。書箱取存書本不方便,而
且空氣不流通,不時要曬書。用書架藏書既方便,又免卻曝書之苦。
作者以書箱的不便和書架的方便對比,凸顯古人愛書之心。
2 作者拿古人對書既惜又愛的態度,跟現代一些沒有書卷氣,卻利用
書來裝假的人的態度對比,凸顯前者古樸,後者虛偽。

分析與探究 ‧融會貫通

4 在本文中,作者展現了豐富的聯想力,以「箱」表達了各種象徵意義。試填寫下表。
(設題目標:掌握物件的象徵意義。)
課文 「箱」的象徵意義
(1) 將一個正常純善少女的素心熾愛硬鎖在箱裏,經過歛 心(1分)
守矜持,逐漸僵化成為一腔哀傷幽怨。
(第1段)
文君、鶯鶯兩位封建時代女子,開寶箱、解心鎖,向異
性示愛的大無畏勇氣,更足令人起敬。
(第1段)
(2) 這些沒有書氣的人,箱中(胸中)原就空空如也,別 腦(1分)
人對他們也只好作「壁上觀」了。(第2段)
(3) 我們的文化,一直就是封存在一隻歷傳數千年的又老 傳統禮教(1分)
又大的樟木箱子裏的。(第6段)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5 7 單元五‧課文題目


5 閱讀以下一段文字,然後回答問題。(設題目標:進行比較閱讀。)
人生是一條無涯的路,於是人們創造了鞋。
穿鞋是為了趕路,但路上的千艱萬險,有時尚不如鞋中的一粒砂石令人感
到難言的苦痛。
鞋,成就了文明人類祖祖輩輩流傳的話題。
鞋可由各式各樣的原料製成。最簡陋的是一片新鮮的芭蕉葉,最昂貴的是
仙女留給灰姑娘的那隻水晶鞋。
不論甚麼鞋,最重要的是合腳,不論甚麼樣的姻緣,最美妙的是和諧。切
莫只貪圖鞋的華貴,而委屈了自己的腳。別人看到的是鞋,自己感受到的是腳。
腳比鞋重要,這是一條真理,許許多多的人卻常常忘記。……
看過祖母的鞋,沒有看到過祖母的三寸金蓮。她從不讓我們看她的腳,好
像那是一件穢物。腳馱著我們站立行走,腳是無辜的,腳是功臣。醜惡的是那鞋,
那是一副刑具,一套畸形、殘害天性的模型。
——畢淑敏《婚姻鞋》(節錄)
(1)在第1–6段中,「腳」象徵甚麼?「鞋」象徵甚麼?(2分)
「腳」象徵人(1分),「鞋」象徵婚姻。(1分)
*(2)作者說:「腳比鞋重要,這是一條真理,許許多多的人卻常常忘記。」你
認為這話有甚麼深意?試加以說明。(6分)
這話的意思是,選擇結婚對象時,人的自我感受比其他人看到的表象更
為重要。(2分)正如穿鞋一樣,旁人只能看到鞋子的用料款式,但穿
上後是否感到舒適,只有穿的人才知道。(2分)許多人擇偶時只考慮
對方的條件,不理會性情是否契合,這是誤解了婚姻的真正意義。(2
分)
(3) 引文最末抒發了甚麼感情?(2分)
對舊婚姻制度殘害、扭曲人性表示悲痛和憤怒。(2分)
(4) 引文和《箱中日月》都運用了哪種抒情手法?(1分)
借物抒情。(1分)

*6 本文情理兼備,既蘊含了豐富的感情,亦寄託了作者對傳統文化的思考。綜合
第1及第6段,作者認為傳統禮教對中國人的情感生活有甚麼影響?(提示:從
段落中找出作者發表意見的句子,再推敲這些句子背後的意義。)(4分)
第1段:作者認為中國傳統禮桝使古代女子都深居簡出,把純潔的感情加以抑
遏,被逼活在哀傷幽怨之中;而憑父母媒妁之言來決定婚姻,則隨時糟蹋了女
性的愛情和終身幸福。(2分)
第6段:中國傳統禮桝使中國母親對丈夫和子女的愛都表現得很含蓄,不輕易
表達出來;而中國父親對子女就更冷漠,缺乏感情的交流。(2分)

因材施教(第6題)
能力較高的學生:引導學生批判中國人的傳統禮教,並討論應如何在日常生活(包
括家庭生活、學校生活和交友)中恰如其份地流露自己的感情。
能力較遜的學生:可略去此題。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5 8 單元五‧課文題目


導讀《九龍灣的星星》
分析與探究 ‧鞏固知識
1 試綜合本文第8–12段,完成下面簡化了的地圖上的說明。(16分)(設題目
標:掌握文章所記的事、所寫的景以及所抒之情。)

夜市 地點:烤魷魚攤前
所見之景:熱鬧的街頭景況。
天橋 (1) 小販一邊忙碌工作,一邊和客人說說
笑笑,不時交換一個會心眼神。﹙2
分﹚
地點:串燒攤前
發生的事:作者 感受:
用普通話跟小販 (2) 省起自己是一位過客,有一種離鄉背
談話,她聽不懂 井的寂寞感。
廣東話,幸有旁
人主動充當翻譯。

感受: 地點:茶餐廳的露天座位
(3) 感謝主動幫 地面的景物:
忙的人,心 (4) 在門口,一排煤氣爐一字排開,每個
中產生了一 火頭上都燉着一個煲仔飯,熱騰騰的
份親切感。 蒸氣四溢。
感受:
(5) 帶來家的感覺,令人懷念、留戀。
發生的事:
難點透視 (6) 老板娘問她為甚麼次次都吃牛腩河。
難點:學生未能掌握 感受:不懂回答,心中留下一個疑問。
作者所抒之情,流於 天空的景物:
抄錄課文。 (7) 天空上有一條長長的、密密麻麻、色彩
解 難:提示學生作者 爛漫的星河。
不 一定感受直接表達 感受:
出來,或會借事抒情 (8) 美麗的星星就像九龍灣的夜市一樣,
或 會借景抒情,要留 熱鬧而璀璨,令人喜愛。
意事件和景色所a含的
感情。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5 9 單元五‧課文題目


2 作者在第5段說:「我還是不時捨棄這份優厚待遇,去光顧天橋下面的大牌檔」。
(設題目標:理解內容、領會感情並掌握借事抒情的手法。)
(1) 「優厚待遇」指的是甚麼?(1分)
「優厚待遇」指的是她工作那家報社所提供廉價而豐富的晚餐。(1分)
(2) 作者為甚麼會「不時捨棄這份優厚待遇」?作者藉此表達了甚麼感情?
(1分,2分)
作者「不時捨棄這份優厚待遇」,因為她喜歡光顧天橋下面的大牌檔。
(1分)作者藉此表達了她對大牌檔/夜市的喜愛。(2分)
(3) 承上題,這是運用了哪種抒情手法?(1分)
借事抒情。(1分)

3 作者在第8段提到烤魷魚的小販,試據課文回答下列問題。(設題目標:掌握借
事抒情的手法。)
(1) 烤魷魚的小販跟顧客的關係怎樣?何以見得?(2分,2分)
烤魷魚的小販跟顧客的關係十分融洽。(2分)從他不停跟顧客應酬,
說著笑著,還不時交換一個會心的眼神可知。(2分)
(2) 作者為甚麼會「有點懊喪自己不懂廣東話」?(1分)
因為作者沒法跟大伙兒一起聊天。(1分)
(3) 作者在這段文字中運用了哪種間接抒情的手法?(1分)
運用了借事抒情的手法。(1分)

4 作者在第12及14段都提及了天上的星星,試回答下列問題。(設題目標:掌握
借景抒情的手法。)
(1) 星星代表著甚麼?作者從哪幾方面把星星和它們代表的事物連繫起來?
(1分,3分)
星星代表著九龍灣的夜市。(1分)作者從三方面把星星和夜市連繫起
來。
1星星的數量很多,擠得密密麻麻的,像夜市中的行人一樣。(1分)
2星星的形狀是一長條的,像街上的行人。(1分)
3星星的顏色又令她想起夜市中串燒炭火的金黃和茶餐廳爐火的淡藍。
(1分)
(2) 作者藉著描寫星星,抒發了甚麼感情?(1分)
抒發了對九龍灣夜市的喜愛和懷念。(1分)
(3) 承上題,這是運用了哪種抒情手法?(1分)
作者運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1分)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5 10 單元五‧課文題目


5 細閱以下兩段引文,然後回答問題。
甲 走到天橋的最後幾級階梯,就會不僅聽見流動攤販和他們的顧客所造成的
那份喧囂,而且聞見撲鼻而來的香氣,看見那些在一盞連一盞的燈光下遊
動的人流了。我那時不僅不會講一句廣東話,而且也聽不懂,然而這種喧
囂,卻使我聽.有一種莫名的感動。也許是工作地點太閉塞太緊張太嚴肅了
這種含糊而歡悅的喧囂,就令人覺得心情為之一鬆。
乙 單是看著他(賣烤魷魚的小販)一邊同時操作三四隻烤架,一邊手不停口
不住,向著圍在旁邊等著吃魚的顧客應酬,已經是一種享受……看到他們
說著笑著,不時交換一個會心的眼神,才猛省自己在這裏是個過客。
(1) 兩段引文分別抒發甚麼感情?(4分)
1 甲段抒發了走出緊張嚴肅的工作室,置身夜市的輕鬆心情。(2分)
2 乙段抒發了獨在異鄉的孤寂感。(2分)
(2) 兩段引文都運用了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試分析兩段的情景關係。
(提示:留意兩段引文所抒發的情感,找出所描寫的景象,然後推斷情
和景的關係。)(4分)(設題目標:分析情景關係。)
甲段因夜市景物而產生輕鬆愉快的感受,屬於觸景生情。(2分)
乙段因看到其他人親切地交往的情況而生出獨在異鄉的孤寂,也是觸景
生情。
(2分)

分析與探究 ‧融會貫通
6 本文曾提及香港的物價,這有何作用?試選出正確的選項。(以表示,可選
多於一項。)(3分)(設題目標:分析寫作手法。)
 A 以物價不同,凸顯工作環境的變遷。
 B 以物價作首尾呼應,使結構嚴密。

 C 顯示物價飛漲,帶出新移民的辛酸。
 D 在物價變化中寄託淡淡的鄉愁。
 E 以物價變化凸顯時光匆匆流逝。

 F 寫自己掂記著牛腩河的價格,寄託對夜市的懷念。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5 11 單元五‧課文題目


*7 有人說《九龍灣的星星》描寫熱鬧喧嘩的夜市,抒發了作者輕鬆愉悅的心情;有
人說《九龍灣的星星》描寫熱鬧喧嘩的夜市,背後隱藏了遊子離鄉背井的孤寂。
你較同意哪個說法?為甚麼?試略加解釋。(1分,3分)(設題目標:運用評
鑒能力。)
學生可自由表達意見,以下答案僅供參考:
我認為作者在這篇文章中所流露的是淡淡的鄉愁。(1分)首先,作者無論是
特別好或特別差,都會一個人逛夜市,可見她當時沒有朋友相伴,快樂時、失
落時,都只是孤伶伶的一個人。她在文中談到的惟一朋友,就是買串燒時替她
翻譯的路人。二人不過是萍水相逢的點頭之交,由於同樣愛吃串燒,就可算作
她的朋友了。甚至茶餐廳的老板娘問她為甚麼每次都點牛腩河,作者都答不上,
令到二人溝通不了。待作者弄明白自己的感覺時,她已不在九龍灣工作,溫暖
而親切的人和事亦已遠去。因此我認為文章蘊含了遊子獨在異鄉的哀愁和孤寂。
(3分)

難點透視
難點:學生未能掌握本文以熱鬧歡樂之景反襯落寞之情的手法。
解難:引導學生以另一個處境考慮,例如自己因種種原因,每天都要延至傍晚才回
家。不過家中卻一個人也沒有。這個時候,如經過熱鬧喧嘩的夜市,或是在客人眾多
的餐室中,心情會怎樣?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5 12 單元五‧課文題目


閱讀理解《月是故鄉明》
閱讀理解練習
1 作者在第4段說:「我天天晚上樂此不疲,天天盼望黃昏早早來臨。」
(1) 句中的「此」,指的是甚麼?(4分)
句中的「此」,指的是他小時候在坑邊的玩意兒,包括夏天黃昏後在場院
况躺在地上數星星,和在古柳樹下面點起篝火,然後樹上一搖,待成群
的知了飛落下來的玩意。(4分)

(2) 作者在第4段中抒發了甚麼感情?(2分)
以下三項,學生任答兩項即可給2分:
1 作者抒發了童年時無憂無慮地遊玩的快樂。
2 作者流露了對童年生活的懷念。
3 作者抒發了思念故鄉之情。
(3) 承上題,這是運用了哪種抒情手法?(2分)
這是借事抒情的手法。(2分)
(4) 作者在第5段中有沒有運用相同的手法來抒情?試加以說明。(2分)
作者在第5段記敘了他到坑邊撿鴨蛋的事,也是運用了借事抒情的手法
來抒發他對兒時故鄉生活的懷念。(2分)

2 試按照文中所運用的抒情手法,把下列各段文句分為三組,並指出每組句子運
用了哪種抒情手法。(提示:一段文字可能運用了多於一種的抒情手法。)(6
分)

第二天一早起來,到坑邊葦子叢裏去撿鴨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閃光,手伸向
水中,一摸就是一個蛋。此時更是樂不可支了。
思鄉之病,說不上是苦是樂,其中有追憶,有惆悵,有留戀,有惋惜。流光
如近,時不再來。在微苦中實有甜美在。
我的小月亮,我永遠忘不掉你!
此地既然有山,有水,有樹,有竹,有花,有鳥,每逢望夜,一輪當空,月
光閃耀於碧波之上,上下空濛,一碧數頃,而且荷香遠溢,宿鳥幽鳴,真不
能不說是賞月勝地。
(1)A組︰、、,運用了直接抒情。
(2)B組︰,運用了借事抒情。
(3) C組︰,運用了借景抒情。

3 作者在第6段開首寫:「我只在故鄉呆了六年,以後就離鄉背井,漂泊天涯。」這
個句子在結構上有何作用?試加以說明。(3分)
這個句子在結構上有過渡的作用。(1分)它承接上文記在故鄉所見的月,
開啟下文以世界各地的月亮來襯托對故鄉的月的懷念。(2分)

4 試細閱下列三段引文,然後回答問題。
甲 我看過許許多多的月亮。在風光旖旎的瑞士萊芒湖上,在平沙無垠的非洲
大沙漠中,在碧波萬頃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過月亮,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5 13 單元五‧課文題目


這些月亮應該說都是美妙絕倫的,我都異常喜歡。但是,看到它們,我立
刻就想到我故鄉中那個葦坑上面和水中的那個小月亮。
乙 前幾年,我從廬山休養回來,一個同在廬山休養的老朋友來看我。他看到
這樣的風光,慨然說:「你住在這樣的好地方,還到廬山去幹嘛呢!」
丙 住的朗潤園是燕園勝地。誇大一點說,此地有茂林修竹,綠水環流,還有
幾座土山點綴其間。風光無疑是絕妙的。
(1) 三段引文都運用了哪種寫作手法?(2分)(提示:先辨清文句所表達
的「主要」意思。)
三段引文都運用了襯托。(2分)
(2) 三段引文和文章的主旨有甚麼關係?試分別說明。(6分)
本文旨在抒發對故鄉的懷念。甲段寫自己看過世界各地美麗的月,但總
是最想念故鄉的月,這是以壯麗的景色反襯思鄉之情。(2分)
乙段借朋友的話間接描寫朗潤園之美,主要目的也是以朗潤園反襯故鄉
的月,以抒發感情。(2分)
丙段直接描寫朗潤園之美。朗潤園雖美,但縈繞作者心中的仍然是故鄉
的小月,這樣就把思鄉之情襯托出來了。(2分)

5 本文以「月是故鄉明」為題,文章開首卻不描寫故鄉的月。第2段寫中國傳統詩文
多以山水襯托月,第3段寫故鄉的月沒有山作襯托。這兩段文字有甚麼作用?
(3分)
學生言之成理即可,以下答案僅供參考:
(1)故鄉的月雖然沒有山水的襯托,仍然令作者深切懷念,襯托出作者思鄉之
情的熱切和強烈。(3分)或
(2)作者先寫故鄉的月景是平凡簡樸的,然後反復抒發他的思鄉之情,這是先
抑後揚的手法。(3分)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5 14 單元五‧課文題目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