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

單元六 散文欣賞(品味鑒賞)

——情文並茂

講讀《醉翁亭記》
分析與探究‧鞏固知識
1 歐陽修寫作時十分認真,據說他「作文既畢,貼之牆壁,坐臥觀之,改正盡善,方出以示
人。」(何薳《春渚紀聞》)文章經過反覆修改,所以能做到語言精練,《醉翁亭記》便是很好
的典範。(設題目標:欣賞本文用字精練、選材出色的特點,培養鑒賞能力。)

(1)假如有人把第 1 段改寫了(甲段),試把它與原文(乙段)比較。你認為哪一段的用
字較佳?為甚麼?(1分,4分)
甲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
漸聞水聲潺潺,而流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迴路轉,有亭臨於泉上而亭
角翹起者,醉翁亭也。
乙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
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
者,醉翁亭也。
乙段(原文)較佳。(1分)乙段以「瀉」字形容流水,能具體反映出水勢之大,一瀉
而下的氣勢,而「流」字則只能表現水在流動,未能突出水勢。(2分)乙段以「翼然」
來形容醉翁亭的外觀,能概括生動地突出醉翁亭四角翹起,活像鳥兒展翅,凌空欲
飛的姿態,用字十分精練,比用「四角翹起」更富動感、更為形象化。(2分)
(2)第2段描寫山間的景色,你認為這段在用字和選材上有甚麼值得欣賞之處?
本文的文字精練,作者能以最簡潔的文字表現出最豐富的景象變化,如日「出」、林霏
「開」、雲「歸」等字,都充滿動感,同時貼合所描寫的景色。(2分)在選材方面,作者
能選取四季最具代表性的景物去寫,故能以極少的文字,概括而突出地表現四季的
特徵。(2分)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5 1 單元六‧課文題目


2 散文的內容可以藉記敘、描寫、說明、抒情和議論的手法來表達,把記敘、描寫、抒情緊密結
合正是《醉翁亭記》的特點之一。
試細閱以下三段文字,說明作者除了直接抒情外,還如何結合不同的表達手法來表情達意。
(6分)(設題目標:欣賞本文記敘、描寫、抒情結合的特點。)

甲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
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
不同,而樂亦無窮也。(第2段)
乙 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懽也。(第
3段)
丙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
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
樂也。(第4段)
甲段採取了描寫與抒情結合或借景抒情的手法:作者描寫瑯琊山四季、早晚景色的變
化,這些景色都是優美而且各具特色的,藉此寄託自己欣賞滁州山水景物的喜悅之
情。(2 分)
乙段採取了描寫與抒情結合的手法:作者藉描寫宴會之熱鬧歡愉的場面,刻畫了賓
客們投入地玩樂的情態,藉此寄託了作者「樂其樂」的感情(因賓客們愉快而產生的
快樂之情)。(2 分)
丙段採取了敘事與抒情結合的手法:作者藉敘述黃昏時分賓客離開和禽鳥鳴叫之事,
襯托作者「樂其樂」的感情。(2 分)

3 一篇優秀的散文,應該有一條明確的線索去組織材料。閱讀散文時,要理出線索,這樣會
較容易掌握文章的內容和主題。
試回答以下問題︰(設題目標:找出文章的線索,欣賞散文結構緊密、主題突出的特點。)
(1) 縱觀全文,太守有哪幾方面的「樂」?(3分)
1 欣賞山水景色而得的樂趣(山水之樂);
2 與眾賓客一同宴飲遊戲而得的樂趣(醉能同其樂);
3 從見到眾人歡樂而得到的快樂(樂其樂)。
(2) 作者在第3段刻畫了哪兩種「樂」?它們與太守的「樂」有甚麼關係?(提示:太守
的職責是甚麼?他為甚麼會因百姓快樂而感到快樂?)(2分,3分)
寫了滁人遊山之樂和眾賓宴酣之樂。(2分)太守因眾人快樂而得到快樂。(1分)他
身為滁州的長官,希望滁州在他治理下安定和平,滁人快樂地生活。(1分)滁人生
活安定,才有閑情遊山玩水,而眾賓願與太守歡暢宴飲,亦反映雙方關係良好,這
都是太守快樂的泉源。(1分)
*(3)禽鳥之樂、滁人之樂和太守之樂在層次上有甚麼不同?作者先寫前兩種「樂」,後寫
自己的「樂」,這對表現本文主旨起甚麼作用?(提示:先辨清本文的主旨。)(2分,
3分)
禽鳥之樂、滁人之樂都屬於「一己之樂」,太守之樂則是「以別人的快樂為快樂」,胸襟
最廣。(2分)
起突出主旨的作用。(1分)作者先寫禽鳥之樂、滁人賓客之樂,最後才寫太守之樂,
凸顯太守的快樂與一般的快樂不相同,使本文的主旨——寄託他以別人的快樂為自
己的快樂的抱負——更為突出。(2分)
*(4)你認為「樂」是不是貫串全文的線索?為甚麼?(8分)
作者在第1段指出太守把欣賞山水的樂趣(「山水之樂」)寄託在喝酒之中,第一次點
出樂字。(2分)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5 2 單元六‧課文題目


第2段承上文的「山水之樂」,描寫山間朝暮、四季的變化,抒發了自己欣賞山間景色
變化的快樂之情。(2分)
作者接著由「山水之樂」引出第3段的「遊山之樂」,寫遊人不絕於途,心情輕鬆愉快,
又寫賓客在宴飲時歡樂熱鬧的場面,這是「宴酣之樂」,寄寓了作者願與民同樂的情
懷。(2分)
第4段寫黃昏時「禽鳥之樂」和「人之樂」,藉以引出「太守之樂其樂也」的抱負。全文由
始至終,都以「樂」字貫串材料。(2分)

分析與探究‧融會貫通
4 閱讀以下一段文字,然後回答問題。(設題目標:欣賞本文的修辭手法。)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
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

(1) 以上一段文字,旨在寫出甚麼?(1分)
醉翁亭的位置。
(2) 「層遞法」就是把要表達的意思按照大小、多少、高低、輕重、遠近等不同程度逐
層排列的修辭手法。以上一段如何運用了層遞法?(2分)
作者先寫滁州四周的群山,跟著逐層縮小範圍,先由群山收窄至西南諸峰,然後收
窄至瑯琊山,跟著再收窄至釀泉,最後把焦點集中在醉翁亭。
(3) 作者在這裏運用層遞法可收甚麼效果?(2分)
使讀者對醉翁亭的位置和周圍的環境有概括的認識,更可逐步引出焦點景物,突出主
體(醉翁亭),加深讀者對醉翁亭的印象。

5 本文是作者被貶滁州後所寫的作品,他被貶後的心情怎樣?從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來?
(1分,2分)
作者被貶滁州後,心情相當複雜。(1分)從「飲少輒醉」、(0.5分)「自號醉翁」、(0.5分)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0.5分)「頹然乎其中者」(0.5分)等句子,可見作
者貶謫滁州後,心情抑鬱苦悶,於是寄情於山水宴飲,以排遣失意之情。
6 歐陽修會因為看到別人快樂而快樂,你欣賞他的胸襟嗎?你在日常生活中有這樣的經驗嗎?
試談談有關事件的經過和感受。(2分,3分)
學生可隨意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我十分欣賞作者的胸襟,他能夠先顧及別人是否快樂,不以一己之樂先行,這是很偉大的
情操,特別是歐陽修是個為人民服務的官員,更應該處處以人民的福祉為先。(2分)
同學可自由談自己的經驗和感受,言之成理即可。(3分)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5 3 單元六‧課文題目


講讀《黃河一掬──山東甘旅之四》
分析與探究‧鞏固知識
1 課文第2–3段記述作者在車上的表現和心情。這兩段運用了哪種記敘方法?試據上下文理加
以說明。(提示:先找出整篇文章所運用的記敘方法。)(3分)(設題目標:重溫記敘的
手法。)
這兩段運用了插敘的方法。(1分)作者在第1段寫自己和同行的人下車後的經歷和感覺,
然後寫他們一行人「向大壩下面的河岸走去」,第4段則寫在河岸看見的景物。(1分)第
2 、3兩段插敘了作者在往黃河的路上的經歷和感受。(1分)

2 作者在第4段和第6段運用了哪些描寫手法和修辭手法,來描寫黃河岸邊所見的景物?試舉
例說明。(4分)(設題目標:掌握散文所運用的各種表達手法。)
作者在第4段主要運用了白描的手法來描寫景物,(1分)在第6段則運用了以動寫靜來描
繪黃河河面由西向北的一個大轉彎。(1分)作者把黃河比喻成一條渾龍,把河流方向的轉
變寫成為「渾龍一扭腰身,轉出了一個大銳角」。(1分)此外,作者又運用了比喻法,他把
鵲山的形狀比喻為「壓扁了的英文大寫字母M」,和「半浮在水面的象背」。(1分)

3 課文第6–8段敘述作者與眾人的對話,試據此回答以下問題。(設題目標:領悟作者的感
情)
(1) 作者第一次到黃河,他對黃河附近的地理環境熟悉嗎?何以見得呢?(3分)
1 作者看見鵲山,「一眼就認出來了,無須向陪我的主人求證。」(第6段)(1分)
2 作者肯定的回答妻子,為她釋疑,又向她詳細說明了鵲山、華不注山的特徵和位
置。(第7段),最後周暉也證實了作者的說法。(1分)
3 說到徐志摩在開山遇難,「主人」建輝也不清楚開山的位置,作者卻能清楚指出開
山「就在鵲山的背後」。(第8段)(1分)
(2) 從這些記述中,可見作者對中國文化、河山有著怎樣的感情?試加以說明。(2
分)
作者初到黃河邊,便對周圍的地理環境瞭如指掌,可見他雖未親身造訪,卻
早已從不同的途徑了解和認識,表現出他對中國文化、河山的熱愛。

4 作者在第16段記述了他把名片投進黃河一事,試根據這段回答以下問題。(設題目標:掌
握散文的表達手法。)
(1) 他如何藉名片帶出他對黃河的深厚感情?(提示:名片代表甚麼?)(2分)
名片代表著作者自己,作者把名片拋進了黃河,並把從黃河而得的乾土放進名片盒,
表達了他的生命與黃河融合為一的深厚感情。
(2) 作者把名片寫成是「被起伏的浪頭接去了」,這樣可產生甚麼效果?(3分)
作者描述把名片投進黃河的情景,形象化地寫成是名片被黃河起伏的浪頭接去了,
把黃河人格化了,使人感到黃河是有感情的;(1.5分)同時黃河也由被動轉為主動,
使人感到黃河的澎湃的生命力,更增強了這一組動作所產生的感染力。(1.5分)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5 4 單元六‧課文題目


5 作者在末段記自己珍藏黃河的泥土,從此每夜「書房裏就傳出隱隱的水聲」,這表現了甚麼
感情?試加以說明。(3分)(設題目標:領悟作者的感情。)
表現了他對黃河的思念。(1分)作者眷戀中國的鄉土,但他不能常常回去,惟有藉著從黃
河帶回來的乾泥土,寄託他對中國的土地、文化的深深的思念,藉著傾聽想像中的水聲,
化解纏繞心中多年的鄉愁。(2 分)

6 本文以甚麼為線索?作者又如何用這線索貫串起全篇文章?(1分,4分)(設題目標:掌
握散文的線索。)
文章以「黃河」為線索,把與黃河有關的許多事情巧妙地組織起來。(1分)文章主要記敘作
者啟程往黃河、探身觸摸河水,直至離開山東的經過。(1分)第4Ð13段描寫黃河四周的景
色,及記敘因這些景色(鵲山)而產生的話題(徐志摩空難)。(1分)第16 Ð18段寫作
者在山東大學與眾學生一起朗誦《民歌》,表現了華夏子孫對黃河的感情,第19段所引的龔
自珍、靈簫的詩,亦與「黃河」有關。(1分)最後以抒發對黃河深深的思念作結。全文緊扣
「黃河」這一線索。(1分)

分析與探究‧融會貫通
7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她的河道流經中國廣大的區域,千百年來與中國的歷史、文化
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作者把手半伸進黃河的那一刻,生出極深的感受。試根據第 10 段回
答以下問題。(設題目標:欣賞散文的語言和領悟作者的感情。)
*(1)作者的手觸到河水,為甚麼會感到「興奮」?(6分)
1 作者對黃河十分熟悉,認為黃河跟中華民族有著深厚悠長的關係,自己身為中國
人,能與黃河有親身接觸,因而感到興奮。(2分)
2 作者自幼離開中國,一直渴望可以到黃河走一走,現在夢想實現了,心情自然興
奮。(2分)
3 作者離開祖國多年,一直對中國念念不忙。黃河象徵著中國,能親身接觸黃河,
可稍稍消解他沉重的鄉愁。
(難點透視:這題須提醒同學注意作者的背景,方能明白何以作者會對黃河有莫大
的興奮的感覺。)
(2) 作者如何表現他激動的心情?試從句式和修辭兩方面分析。(6分)
作者把短句聯串成一氣呵成的長句,如「你飲過多少英雄的血難民的淚,改過多少次
道啊發過多少次泛澇」,「就算如此吧這一瞬我已經等了七十幾年了絕對值得」,這種
句式將作者一腔奔湧的激情,抒發得像決堤的洪水,一瀉千里,氣勢磅礡。(2分)
作者運用了反問(1分)和反復(1分)的修辭手法來加強語氣,強烈地表現了他終
於能親自到黃河、觸摸過黃河河水的激動之情。
1 反問:「二十四史,哪一頁沒有你濁浪的回聲?幾曾見天下太平啊讓河水終於澄
清?」(1分)
2 反問、反復:「不到黃河心不死,到了黃河又如何?又如何呢?」(1分)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5 5 單元六‧課文題目


(3) 這一段內心獨白採用了哪種人稱去稱呼黃河?這種寫法有甚麼好處?(1分,2分)
第二人稱。(1分)作者用「你」去指稱傾訴對象——黃河,就像是與她面對面(直接
向著黃河)傾訴,使感情的抒發表現得更為濃郁、深厚。(2分)
*(4)以下句子如何表現出黃河與中國文學、歷史的密切關係?(6分)(設題目標:認
識黃河與中國文化的關係。)
句子 解說
古老的黃河,從史前的洪荒裏已經失蹤的 黃河歷史悠久,在洪荒時代已經出現,一
星宿海裏四千六百里。 直為中華民族的成長提供養分。
繞河套、撞龍門、過英雄進進出出的潼關一 黃河流經的潼關是兵家必爭之地(英雄
路朝山東奔來……你飲過多少英雄的血難 進進出出),暗示中國歷朝的戰亂常
民的淚。 在黃河流經地區發生,故後文有寫黃
河「飲過多少英雄的血難民的淚。」(2
分)
從斛律金的牧歌李白的樂府裏日夜流來。 以斛律金的牧歌和李白的樂府為代表,暗
示中國文學往往以黃河為題材。
二十四史,哪一頁沒有你濁浪的回聲? 表示數千年來的歷史書中,都有黃河相
關的記載,歷史上不少重大的事件都
在黃河流域的範圍內發生。(2分)
幾曾見天下太平啊讓河水終於澄清? 表示河水數千年來渾濁不清,如同中國
幾千年來未得太平。(2分)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5 6 單元六‧課文題目


閱讀理解《憶兒時》(節錄)、《玩具》
閱讀理解練習
第一篇

1 《憶兒時》一文以甚麼為線索來組織內容?(2分)(設題目標:掌握散文的線索。)
以「不能忘卻的童年往事」為線索,貫串起三件令他既懷念又感到後悔的童年往事。(2分)

2 豐子愷稱他的童年為「黃金時代」。縱觀全文,指出他的童年有甚麼值得他去懷念。(2分)
(設題目標:領會散文的情思。)
吃蟹的好滋味;(0.5分)與家人在一起而且融洽的生活;(0.5分)與王囡囡的深切的友
情;(0.5分)釣魚帶來的樂趣和滿足感。(0.5分)

第二篇

3 小思說她有三件玩具,後來又說「它們不是玩具」(第3段)。這三件玩具是甚麼?(1.5分)
她為甚麼要叫它們作「玩具」?(2.5分)(設題目標:掌屋課文內容)
作者所說的「三件玩具」,指的是「觀蟻」、「小藥瓶」和「並不實存的小人國」的童年玩意。
(1.5分)這三件並非一般人的心目中的玩具(0.5分),而是作者自己發掘出來的玩意,
然而作者能從這三種玩意中,找到樂趣,它們就像玩具一樣能帶給她歡樂,所以便稱之為
「玩具」。(2分)

4 小思在篇首說:「在戰火、貧窮、匱乏時代度過的童年,沒有甚麼值得炫耀的回憶」,篇末卻
說她的童年回憶「想來還是值得炫耀的」。她這樣說是否前後矛盾?試加以說明。(3分)
(設題目標:歸納主旨。)
沒有矛盾。從物質生活的層面來說,作者的童年的回憶確是「沒有甚麼值得炫耀的」;(1.5
分)但如果從心靈/精神生活的層面來說,作者領略到不少趣味,感到自己很幸福,所以童
年的回憶「還是值得炫耀的」。(1.5分)

綜合兩篇

5 試比較《憶兒時》和《玩具》的題材和主題。(3分)(設題目標:比較閱讀。)
兩文都是以童年的回憶為題材,(1分)但兩文所表現的主題是同中有異:《憶兒時》和《玩
具》雖同樣懷緬童年的生活,但前文的主題同時又抒發對童年虐殺生靈的舉動,感到悔疚。
(2分)

6 試從以下兩方面分析《憶兒時》和《玩具》的相同之處,並舉例說明。(設題目標:比較閱讀)
(1)抒情手法(6分)
1 二文同樣運用了敘事抒情的手法:(1分)
《憶兒時》:作者藉回憶童年三件往事,抒發他對童年生活的懷念以及對曾虐殺生
靈的悔咎之情。(1分)
《玩具》:作者藉記敘小時候玩「玩具」的經歷,表達她對童年生活那種物質匱乏、精
神富足的生活的懷念。(1分)
2 二文同樣運用了直接抒情的手法:(1分)
《憶兒時》:「不幸而都是殺生取樂,都使我永遠懺悔。」(1分)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5 7 單元六‧課文題目


《玩具》:「我實在幸運,想來還是值得炫耀的。」(1分)
(2)結構特色(8分)
1 二文同樣運用了首尾呼應的手法:(1分)
《憶兒時》:文章開首說「我回憶兒時,有三件不能忘卻的事」,結尾又說「可懷念的
又只有這三件事」,首尾遙相呼應。(1.5分)
《玩具》:文章開首:「且說說三件玩具,進學校之前,也就是說九歲之前,它們是
我永不離棄的良伴」,與文末「我的童年,就在這三件不用錢買的玩具陪伴下,冉
冉逝去」一句相呼應,或;
作者在開首說她的童年「沒有甚麼值得炫耀的回憶」,結尾卻慶幸童年的生活在精
神上的富足,「想來還是值得炫耀的」,首尾的感情互相照應。
(1.5分)
2 二文同樣在文章開首以一個句子領起全文/總寫:(1分)
《憶兒時》:先以「我回憶兒時,有三件不能忘卻的事」領起,下文環繞這一句,把
該三件事情逐一記述。(1.5分)
《玩具》:先以「且說說三件玩具,進學校之前,也就是說九歲之前,它們是我永不
離棄的良伴」一句領起,下文便環繞這一句,逐一介紹該三件「玩具」。(1.5分)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5 8 單元六‧課文題目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