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06

数学与文化

数学与人类文明
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就像长江的波

浪一样,一浪高过一浪,滚滚向前。
科学巨人们站在时代的潮头,以他
们的勇气、智慧和勤奋把人类的文
明从一个高潮推向另一个高潮。整
个人类文明可以分为三个鲜明的层
次:
   

 以锄头为代表的农耕文明 ;
 以大机器流水线作业为代表的工业文明
;
 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文明。
数学在这三个文明中都是深层次的动力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

—— 庄子

(约前 369 年—前 286 年)


名周,战国时代宋国人。著名思想家、
数学的美:数学与艺术
很多人从孩提时代起就喜欢绘画和

音乐,此为人类的天性。两门艺术
的起源和人类的起源一样古老,不
知起于何代,更不知止于何年,艺
术对于人类心灵的震撼是强烈而久
远的。
 上古时代,韩娥一曲会“余音绕梁 , 三
日不绝”。孔子在齐国听了韶乐后,三
个月不知肉味,并说:“不图为乐之至
于斯也”。一幅名画,也有同样的效果。
它有力的线条,混沌的荒野,古朴的屋
宇,雄壮的骏马,可以让人怦然心动,
而思骋于八荒之表,神游于千载之上。
欣赏我的作品的人 , 没有一个不是
数学家。
—— 达 ·芬

音乐,是人类精神通过无意识计算
而获得的愉悦享受。
—— 莱
布尼兹
 十七世纪,当笛卡儿和费尔马创立的解析

几何问世的时候,还有一门几何学同时出
现在人们的面前。这门几何学和画图有很
密切的关系,它的某些概念早在古希腊时
期就曾经引起一些学者的注意,欧洲文艺
复兴时期透视学的兴起,给这门几何学的
产生和成长准备了充分的条件。这门几何
学就是射影几何学。
音乐—听觉的艺术
 科学家们正在怀着极大的兴趣探索在其它
星球上是否有智慧生命。但是我们无法应
用人类的语言与他们通讯。那么,如何与
外星人交往呢 ? 。科学家们将首先使用数学
,因为数字是唯一的真正的宇宙语言。其
次,就是音乐和图画了。
 美国的”航行者”号太空船正遨游在群星
之中。飞船里有一张即使使用十亿年也嘹
亮如新的唱片,它向”外星人”带去了人
类的问候。唱片中有 7 段音乐 :
 < 流水 > :中国古琴曲,描述人的意识与宇宙的交融

 < 勃兰登堡协奏曲 > :第二号第一乐章,巴赫曲。
 < 约翰 · 尼古迪 > :查克 · 贝里曲。一首摇滚乐,非
、欧文化在美洲相遇的结晶。
 < 新几内亚人的住屋 > :非洲最古老的传统音乐,优
美而质朴。
 < 秘鲁妇女婚礼歌 > :南美音乐,由少女银铃般的声
音唱出,希望引起外星球上”居民”的共鸣。
 < 茫茫黑夜 > :约翰森的一首没有歌词的吉它夜曲,
听来好像寂寞而深沉的探求和发问。
 <B 大调弦乐四重奏 > :贝多芬作曲,表现了人类的
渴求与希望。
 音乐靠听,图画靠看,数学靠思考。这是人
类的三种本质属性,也应当是宇宙智慧生命
的共同属性。所以与”外星人”交往要用三
者之一,或者三者并用。
 从毕达哥拉斯时代开始,人们就认为,对音
乐的研究本质上是数学的,音乐与数学密不
可分。中世纪的教学包括算术、几何、球面
几何 ( 天文学 ) 、音乐,这就是著名的四艺。
这四门课分别被称为纯粹的数学、静止的数
学、运动的数学和对数的应用。正是通过数
把这四门课联系在一起。
 毕达哥拉斯作过这样的试验 : 将两条质料相同
的弦水平放置,使它们绷紧,并保持相同的
张力,但长度不同。使两条弦同时发音,他
发现,如果弦长的比是两个小整数,如 1:2 、
2:3 、 3:4 等,听起来就和谐、悦耳。后来的
试验证实,两端固定的弦所产生的基频与弦
长成反比。因此,毕达哥拉斯的试验又可表
示为 : 频率之比是两个小整数时,两个音听起
来和谐、悦耳。
埃舍尔 —— 不可能 的世界
 M.C.Escher (1898-1972) ,荷兰著名的版

画大师,又被尊称为错觉图形大师。他
是世界上最广为人知的图像艺术家之一。
即使普通人没有听说过他的名字,也免
不了从各种渠道看到他那些充满奇趣与
异想的作品。
   天才的数学、空间几何学 、空间

逻辑学 、悖论结构体 、镶嵌渐变图
 、视觉魔术术大师。
莫比乌 斯带
人类是莫比乌斯带上的蚂蚁 , 彷徨

, 彳亍 , 在寂寥的 , 环形的雨巷。
 据说有一个小偷偷了一位很老实农民的东西,
并被当场捕获,将小偷送到县衙,县官发现小
偷正是自己的侄子。于是在一张纸条的正面写
上:小偷应当放掉,而在纸的反面写了:农民
应当关押。县官将纸条交给执事官由他去办理。
聪明的执事官将纸条扭了个弯,用手指将两端
捏在一起。然后向大家宣布:根据县太爷的命
令放掉农民,关押小偷。县官听了大怒,责问
执事官。执事官将纸条捏在手上给县官看,从
“应当”二字读起,确实没错。仔细观看字迹
,也没有涂改,县官不知其中奥秘,只好自认
倒霉。
秦观《回文诗》

 赏花归去马如飞,

 去马如飞酒力微。

 酒力微醒时已暮,

 醒时已暮赏花归。
数学与 文学

 我的心智始终把学问探讨,
 使我困惑不解的问题已经很少。
 七十二年我日日夜夜苦苦寻思,
 如今才懂得我什么也不曾知晓。
 这是 11 世纪波斯(今伊朗)著名数学

家奥马 · 海牙姆( Omar Khayyam, 1048


~ 1131 )写的四行诗(张鸿年译)。
古稀之年、满腹经纶的数学家反省自己
,却发现自己一无所知,着实让世上那
些自命不凡的半瓶醋们感到羞愧不已。
 数学常常为文学家所利用,而文学也常常
为数学家所利用。早在公元前 5 世纪,古
希腊作者亚里士托芬尼( Aristophanes )
在其作品《鸟》 ( Birds )中提到,天文
学家梅顿( Meton )用直尺和圆规作出
某个图形,“使圆变成了正方形”。尽管
实际上梅顿并非在化圆为方,而只是将圆
等分为四部分,但亚里士托芬尼至少告诉
我们一个信息:化圆为方问题在他所生活
的时代已经是广为人知了。
 据说,“数学”( Mathematics )在希

腊文中的最初意义相当宽泛,是指“学
到的或理解了的东西”,只有到了亚里
士多德时代才开始专门化;而“诗学”
( Poetics )的最初意思则是“完成的、
做好的、或取得的东西”。因此,“数
学”和“诗”在公元前 4 世纪以前很可
能指的同一件事。
诗歌中 的数 学问 题
 在历史上,用诗歌形式来表达数学问题的例
子的确很多。印度约公元前 800-600 年讨论
建造祭坛几何方法的《绳法经》即是以诗歌
形式写成的。后世印度天文学家也常常以诗
歌形式进行写作;如,公元 6 世纪,瓦拉哈
米希拉( Varāhamihira, 505? ~ 587 )所著
《太阳知识》中包含了诗歌形式的正弦表。
约公元 500 年希腊学者米特洛多鲁斯所编
《希腊选集》中,含有诗歌形式的丢番图墓
志铭,是一个著名的一元一次方程实例:
 行人啊,请稍驻足
 这里埋葬着丢番图
 上帝赋予他一生的六分之一 , 享受童年的幸福
 再过十二分之一,两颊长胡
 又过了七分之一,燃起结婚的蜡烛
 贵子的降生盼了五年之久
 可怜那迟到的宁馨儿
 只活到父亲寿命的半数,便进入冰冷的坟墓
 悲伤只有通过数学来消除
 四年后,他自己也走完了人生旅途
 12 世纪,印度著名数学家婆什迦罗

( Bhaskara, 1114 ~ 1185 )在其题献给


自己女儿的数学著作《丽罗娃蒂》
( Līlāvatī )中,亦包含许多以诗歌形
式来表达的数学问题,如:
 园内花开扑鼻香,诱得蜜蜂采蜜忙。
 嘤嘤嗡嗡闹如市,熙熙攘攘数难详。
 总数之半开平方,飞入花间把身藏。
 又有总数九之八,徜徉园外戏春光。
 一只雄蜂循香至,可怜身陷莲花房。
 一只雌蜂来救援,悲伤低回在花旁。
 丽罗娃蒂请教我,蜜蜂数目可知详?
 《丽罗娃蒂》是婆什迦罗最出名的一本

数学著作,丽罗娃蒂是他女儿的名字。
有一个故事说:占星家预测丽罗娃蒂的
婚姻永远无成,但是婆什迦罗找到了一
个解运的办法。他做了一个可漂浮在水
面上的杯子,底部开一个很小的洞,水
可慢慢流进,一小时后若杯子沉没,则
女儿就可摆脱厄运。
 在一个良辰吉日,婆什迦罗施行解运术。由

于好奇心,女儿丽罗娃蒂观看杯中水逐渐上
升,突然,有一颗珍珠从她身上掉入杯子里
,恰好堵住了进水口,一小时后杯子并没有
沉没!因此,丽罗娃蒂还是要面对永远结不
了婚的命运。为了安慰女儿,婆什迦罗便写
了一本书,以女儿的名字为书名,希望她能
够流芳万世。
 16 世纪,意大利数学家塔塔格里亚( N. 

Tartaglia, 1499 ~ 1557 )发现三次方程的


解法后,为了避免遗忘,将其编成一首
隐诗。众所周知,中国明代数学家程大
位《算法统宗》中多以诗歌来表达问题
的解法,特别是最后的“难题”都以诗
或词的形式表述。如“以碗知僧歌”是
个算术问题:
巍巍古寺在山中,不知寺内几多僧。
三百六十四只碗,恰合用尽不差争。
三人共食一碗饭,四人共尝一碗羹。
请问先生能算者,道来寺内几多僧。
“ 浪淘沙”则是中国古代典型的盈不足问
题:
 昨日独看瓜,因事来家。牧童盗去眼昏花。

信步庙东墙外过,听得争差。
 十三俱分咱,十五增加。每人十六少十八。

借问人瓜各有几,已会先答。
又如“西江月”:
 平地秋千未起,扳绳离地一尺。送行二

步恰竿齐,五尺板高离地。
 仕女佳人争蹴,终朝语笑欢戏。良工高

士请言知,借问索长有几。
是一个勾股问题。
 16-17 世纪,英国的数学课本盛行用诗歌体裁。
英国数学家雷科德( R. Record )在算术课本
《艺术基础》和几何课本《知识之途》中都
不乏诗歌之例。在《知识之途》中,雷科德
利用诗歌形式来宣扬几何学的价值。而巴克
里( W. Buckley )则干脆将自己的算术课本
取名为《记忆算术》,书中各种算术运算一
律用诗歌来表达。 1570 年左右的一部英国数
学手稿中的“乘法原可恼,除法尤可厌;比
例之法太艰涩,习之使我欲狂癫”由于道出
了那些讨厌数学运算者的心声而风行一时。
吟诗论 数
 从 16 世纪开始直到 19 世纪,常有人写诗歌颂
数学名家或数学教材的作者。如 17 世纪,查
普曼( George Chapman, 1559 ~ 1634 )作诗
献给同时代英国著名代数学家哈里奥特
( Thomas Harriot, 1560 ~ 1621 ):
你心灵的深度测量着高度
以及一切重物的所有标尺
对于所有重大的和永久的发明
理性是基础、是结构、是装饰
而你清澈的眼睛
是理性运转的球体
18 世纪英国著名诗人蒲柏( A. Pope, 

1688 ~ 1744 )为牛顿( I. Newton, 


1642 ~ 1727 )撰写墓志铭:
Nature and Nature’s law lay hid in night. 

God said: “Let Newton be. ” and all was 
light.
 起初 , 自然和自然法则在黑夜中隐藏。

神说 , 赐人类以牛顿。于是 , 一切就
都被光芒照亮。
 自然和自然定律隐藏在茫茫黑夜中。上

帝说 : “ 让牛顿出世 !” 于是一切都
豁然明朗。
 诗歌从文化角度反映了人们对于数学的看
法。在 17 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英国诗人
写的往往都是抒情诗,他们极少了解数学
和科学。少数涉及数学或科学的诗人,对
于它们的新发展也一无所知。著名诗人弥
尔顿( John Milton, 1608 ~ 1674 )尽管对
于伽利略推崇有加,但在其作品中却仍固
守着托勒密理论,另外一些诗人甚至对数
学进行嘲笑。布特勒( Samuel Butler, 1612
~ 1680 )在他著名的讽刺诗
Hudibras ( 1663 )的第一部分中写道:
在数学上,他的成就
比第谷或帕特更伟大;
因为他,利用几何这秆秤,
能把酒壶的大小量不差。
如果面包或黄油缺了斤两
他就用符号和切线来解决它;
利用代数学,他明智地告诉人们
时辰闹钟敲了几下
 19 世纪的诗人曾表现出对于牛顿机械论的

强烈反感。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 Walt
Whitman, 1819 ~ 1892 )于 1855 年出版
的诗集《草叶集》( Leaves of Grass )中
的一首这样写道:
 当我聆听博学的天文学家讲演
 当证明、图形一栏栏摆在我的面前
 当他出示图表和图形,要我对它们进行加、除
和测量
 当我坐在教室里聆听天文学家讲课,下面的听
众不断地鼓掌
 我很快变得莫名的倦怠和厌恶
 直到起身悄然离开,独自漫步
 在那神秘、潮湿的夜色中
 万籁俱寂间,不时抬头仰望星空
 诗歌和文学传记一样,反映某个时代数学
教育的状况,如法国著名诗人雨果( Victor 
Hugo, 1802 ~ 1885 )于 1864 年用诗歌向
我们描述了他少年时代学习数学的经历:
 我是数的一个活生生的牺牲品
 这黑色的刽子手让我害怕
 我被强制喂以代数
 他们把我绑上 Bois-Bertrand 的拉肢刑架
 在恐怖的 X 和 Y 的绞刑架上
 他们折磨我,从翅膀到嘴巴
 诗与数学之间最深刻的关系莫过于数学

概念或意象( imagery )与诗歌的结合。


事实上,中世纪欧洲两个最伟大的诗人
——但丁( Dante, 1265 ~ 1321 )和乔
叟( G. Chaucer, 1342 ~ 1400 )的作品
无不充满着数学知识。
 17 世纪,英国著名形而上学诗人约翰 ·

多恩( John Donne, 1572 ~ 1631 )和安


德鲁 · 马佛尔( Andrew Marvell, 1621
~ 1678 )通过圆规、欧氏几何中的平
行线之类的数学概念来类比爱情。如后
者的《爱的定义 》 :
像直线一样一爱也是倾斜的
它们自己能够相交在每个角度
但我们的爱确实是平行的
尽管无限,却永不相遇
数学与 语言

作者是谁?让数学来证明
 《红楼梦》成书迄今已逾 200 年,作为

中国最重要的一部小说,它不仅感动了
中国人,也得到其它民族的重视与喜爱。
《红楼梦》有各种不同的版本,数十种
续书,流传到世界各国,被翻译成各种
文字,透过不同的文字翻译,感动了不
同民族的人民。
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曹雪芹写《红楼梦》
前 80 回,后 40 回高鹗续写,但数学统计进
入文学领域后,这个定论遭到计算机的质疑

 1981 年,首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在美国
召开,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讲师陈炳藻独树一
帜,宣读了题为《从词汇上的统计论〈红楼
梦〉作者的问题》的论文,首次借助计算机
进行《红楼梦》研究,轰动了国际红学界。
陈炳藻从字、词出现频率入手,通过计算机
进行统计、处理、分析,对《红楼梦》后 40
回系高鹗所作这一流行看法提出异议,认为
120 回均系曹雪芹所作。
 1964 年,美国统计学家摩斯泰勒和瑕莱斯考
证了 12 篇署名“联邦主义者”的文章作者,
可能的作者是两个人,一个是美国开国政治
家汉密尔顿,另一位是美国第四任总统麦迪
逊。究竟是哪一位呢?统计学家在进行分析
时发现汉密尔顿和麦迪逊在已有著作中的平
均句长几乎完全相同。这使得这一能反映写
作风格特征的数据此时失效了。于是,统计
学家转而从用词习惯上来找出这两位作者的
有区别性的风格特征,而且终于找到了两位
作者在虚词的使用上有明显的不同。
 汉密尔顿他已有的 18 篇文章中,有 14 篇使
用了“ enough” 一词;而麦迪逊在他的 14 篇
文章中根本未使用“ enough” 一词。汉密尔
顿喜欢用“ while” ,而麦迪逊总是
用“ whilst” 。汉密尔顿喜欢用“ upon” ,而
麦迪逊很少用。然后,再把两位可能的作者
的上述风格特征指标,与未知的 12 篇署名“
联邦主义者”的文章中表现出来的相应的风
格特征进行比较。结果发现那位署名“联邦
主义者”的作者就是美国第四任总统麦迪逊。
这样就了结了这一考据学上长期悬而未决的
公案。两位统计学家所使用的数学方法也得
到了学术界的好评。
 计算风格学不仅能考证作者,还作者一个

清白,在更广阔的范围内,通过对不同时
期的文学家作品的统计计算,还可以反映
一个时代的文化风格变迁。曾有人对 20 位
德语作者的 22 部著作的平均词长和平均句
长进行过计算,从而发现了德语书面语言
的句子有变短的趋势。
数学与 饮食 :筷子 公式
 最近,英国研究学者表示开发出一个“筷

子公式”,可以帮助那些喜欢吃北京烤鸭
或者糖醋猪排的外国人学习使用筷子。
 中国人在餐桌上使用筷子已经有 5000 多

年的历史了。日前,英国萨里大学吉姆 -
阿尔喀里博士和赵强博士开发出一个数学
公式,声称利用这个公式可以帮助他们的
英国同胞掌握这项中国传统技巧。
C0 N qad (2  d )
C
mt (1  a )
   C 代表筷子使用舒适度, d 、 m 、
a 分别代表食物的直径、数量、光
滑度, q 代表食物质地, N 代表使
用过筷子的中餐数, t 代表食物从
被夹起到入口的时间, C 。为常量
30 
来自悉尼大学的澳大利亚数学家罗伯

特 - 豪立特副教授及其同事对此研究
表示颇为惊喜,“这就像是在开玩笑
一样。难道中国餐馆会在菜单中印上
这些公式参数,顺便附上计算器,以
便你在点菜之前将这个公式答案计算
出来?”
数学与天文
海王星的发现:
 1781 年发现天王星后,观察它的运行轨
道总是和预测的结果有相当程度的差异
,因此有人怀疑它周围有另一颗行星存
在,影响了它的运行轨道。
 1844 年英国的亚当斯 (1819—1892) 利用
引力定律和对天王星的观察资料,推算
这颗未知行星的轨道,花了很长的时间
计算出这颗未知行星的位置,以及它出
现在天空中的方位。剑桥大学天文台台
长查理士和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台长艾
里,但是查理士和艾里迷信权威不予理
睬。
 1845 年,法国一个年轻的天文学家、数学
家勒维烈 (1811—1877) 经过一年多的计算
,于 1846 年 9 月写了一封信给德国柏林天
文台助理员加勒 (1812—1910) ,信中说:
“请你把望远镜对准黄道上的宝瓶星座,就
是经度 326° 的地方,那时你将在那个地方
1° 之内,见到一颗九等亮度的星。”加勒
按勒维烈所指出的方位进行观察,果然在离
所指出的位置相差不到 1° 的地方找到了一
颗在星图上没有的星 ——海王星。
 海王星的发现不仅是力学和天文学特别

是哥白尼日心学说的伟大胜利,而且也
是数学计算的伟大胜利。
数学与地理:四色定理
 1852 年,毕业于伦敦大学的弗南西斯 . 格思里
(Francis Guthrie) 来到一家科研单位搞地图着
色工作时,发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看来,
每幅地图都可以用四种颜色着色,使得有共同
边界的国家着上不同的颜色。”这个结论能不
能从数学上加以严格证明呢?他和在大学读书
的弟弟格里斯决心试一试。兄弟二人为证明这
一问题而使用的稿纸已经堆了一大叠,可是研
究工作没有进展。
 1852 年 10 月 23 日,他的弟弟就这个问

题的证明请教他的老师、著名数学家德
. 摩尔根,摩尔根也没有能找到解决这
个问题的途径,于是写信向自己的好友
、著名数学家哈密尔顿爵士请教。哈密
尔顿接到摩尔根的信后,对四色问题进
行论证。但直到 1865 年哈密尔顿逝世
为止,问题也没有能够解决。
 1872 年,英国当时最著名的数学家凯利

正式向伦敦数学学会提出了这个问题,
于是四色猜想成了世界数学界关注的问
题。世界上许多一流的数学家都纷纷参
加了四色猜想的大会战。 1878 ~ 1880
年两年间,著名的律师兼数学家肯普和
泰勒两人分别提交了证明四色猜想的论
文,宣布证明了四色定理,大家都认为
四色猜想从此也就解决了。
 11 年后,即 1890 年,数学家赫伍德以
自己的精确计算指出肯普的证明是错误
的。不久,泰勒的证明也被人们否定了。
后来,越来越多的数学家虽然对此绞尽
脑汁,但一无所获。于是,人们开始认
识到,这个貌似容易的题目,其实是一
个可与费马猜想相媲美的难题:先辈数
学大师们的努力,为后世的数学家揭示
四色猜想之谜铺平了道路。
 进入 20 世纪,科学家们对四色猜想的证
明基本上是按照肯普的想法在进行。 1913
年,伯克霍夫在肯普的基础上引进了一些
新技巧,美国数学家富兰克林于 1939 年
证明了 22 国以下的地图都可以用四色着
色。 1950 年,有人从 22 国推进到 35 国。
1960 年,有人又证明了 39 国以下的地图
可以只用四种颜色着色;随后又推进到了
50 国。计算机问世以后,演算速度迅速提
高,大大加快了对四色猜想证明的进程。
1976 年,在 J. Koch 的算法的支持下,
美国数学家阿佩尔 (Kenneth Appel) 与
哈肯 (Wolfgang Haken) 在美国伊利诺
斯大学的两台不同的电子计算机上,
用了 1200 个小时,作了 100 亿判断,
终于完成了四色定理的证明。四色猜
想的计算机证明,轰动了世界。它不
仅解决了一个历时 100 多年的难题,
而且有可能成为数学史上一系列新思
维的起点。
 四色定理是第一个主要由计算机证明的
理论,这一证明并不被所有的数学家接
受,因为它不能由人工直接验证。最终
,人们必须对计算机编译的正确性以及
运行这一程序的硬件设备充分信任。
 缺乏数学应有的规范成为了另一个方面
;以至于有人这样评论“一个好的数学
证明应当像一首诗——而这纯粹是一本
电话簿!”
数学与生物
 数学在生物学中的应用使生物学从经验

科学上升为理论科学,由定性科学转变
为定量科学。它们的结合与相互促进必
将产生许多奇妙的结果。
 1865 年奥地利人孟德尔发表一篇文章,通
过植物杂交实验提出了“遗传因子”的概念
,对遗传提供了科学的解释,并发现了生物
遗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由此引发
了一场人类对生命认识的革命。这是概率论
在生物学上一个卓有成效的应用。一个源于
赌博的学科居然产生了这样的伟大成果,真
是出人意料。孟德尔因此被称为遗传学之父。
他的伟大在于,他的大胆,他的深刻的洞察
力和他敏锐的概率论头脑。
 孟德尔的原理在所有的生命形式中都起作
用,从植物到动物,从苍蝇到大象。一粒
豌豆种子总是长出豌豆,不会长出鲸鱼。
 1899 年英人皮尔逊创办《生物统计学》
是数学大量进入生物学的序曲。哈代和费
希尔在 20 世纪 20 年代创立了《群体遗传
学》,成为生命科学中最活跃的定量分析
方法和工具。意大利数学家沃尔泰拉在第
一世界大战后不久创立了生物动力学。而
这几位都是当时的一流数学家。
 数学对生物学最有影响的分支是生命科学。

目前拓扑学和形态发生学,纽结理论和
DNA 重组机理受到很大重视。美国数学家
琼斯在纽结理论方面的工作使他获得 1990
年的菲尔兹奖。生物学家很快地把这项成
果用到了 DNA 上,对弄清 DNA 结构产生
重大影响。《 Science 》发表文章“数学
打开了双螺旋的疑结”。
数学与 西方 宗教
 从古希腊起,数学还成为人类三种信仰
的基石。首先,世界上存在严格的真理
,它们是理性的产物,是严密逻辑的结
果,它们放之四海而皆准。其次,世界
上存在永恒的东西。数学的对象,例如
数,必然是永恒的,不在时间之内。事
实上,古人对数“ 2” 的理解与今人的理
解没有什么差异。商高定理已经两千多
年了,它依然如新。
 第三,存在一个超感觉的可知的世界。
几何学讨论的严格的圆在现实世界上是
不存在的。不管我们多么谨慎地使用圆
规,画出的圆总有一些不完备和不规则
的地方。这就告诉我们,一切严格的推
理都只能应用于与可感觉的对象相对立
的思想的对象。进一步思考我们会承认
,思想比感官更高贵,思想的对象比感
官知觉的对象更真实。因为感觉的对象
是易变的,不完备的,而思想的对象是
永恒的。
 对数学的这种信仰深深地影响了后来的哲
学与神学。自从毕达哥拉斯之后,特别是
柏拉图之后,理性主义的宗教一直被数学
和数学方法支配着。例如,在西方基督徒
认为基督就是道,神学家追求上帝存在和
灵魂不朽的逻辑证明皆源于此。柏拉图相
信有两个世界:
 一个可看得见的世界,一个感觉的世界,
一个“见解”的世界;
 一个智慧的世界,一个感觉之外的世界,
一个“真知”的世界。
 柏拉图在他的《蒂迈欧》一书中对创世的
解释——通过复制理想的数学模型造出我
们的宇宙。由此引出了早期基督思想中的
创世说。在犹太教义和伊斯兰教义中也可
以找到受柏拉图影响的高度数学化的宇宙
论。柏拉图的观点还被犹太教、基督教和
伊斯兰教的哲学家们用来探明神明和灵魂
如何与物质世界相互作用。
数学与 西方 政治
 自然界的规律和秩序井然有序,一年四

季往复循环,行星按照确定的轨道周期
运行,不出半点偏差。自然界具有理性
、规律性和可预见性。即使有些规律目
前还不掌握,科学家仍然相信,经过努
力,他们总能发现藏在事物背后的规律。
造物主数学化地设计了宇宙。
 人类不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吗?人的肉体
属于物质世界,而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意
识起源于物质。在自然界存在普遍规律,
可以用数学公式来刻画,人类社会同样也
应当存在自然规律,也可以用数学公式来
刻画。一旦发现了这些规律,人类的社会
将变得更加美好,腐败和罪恶更加容易根
除,社会将更加稳定而公正。因此需要有
这样一门人文科学,去探索人类社会的自
然规律。
 在自然科学成功的鼓舞下,社会科学家们
开始以空前的热情投入了这项研究。卢梭
指出,这门科学不能通过实验来研究。我
们可以找出主要的原理,用演绎的方法推
导出真理。康德也同意有必要设立一门社
会科学,他还说,发现人类文明的定律应
该有开普勒和牛顿才行。社会科学家们希
望,在这一领域内数学取得在其他纯科学
领域内同样辉煌的成就。于是,金钱、美
女、轻歌、妙舞都成了数学的研究对象。
 假定存在社会规律,社会科学家们如何发
现它们呢?欧几里得几何为他们树立了榜
样。首先,他们必须发现一些基本公理,
然后通过严密的数学推导,从这些公理中
得出人类行为的定理。公理如何产生呢?
借助经验和思考,其自身应该有足够的证
据说明它们合乎人性,这样人们才会接受。
一时出现了一股狂热的势头,社会科学家
们纷纷探索人类行为科学的公理。
 18—19 世纪这方面的著作有洛克的《人类
理智论》,贝克莱的《人类知识原理》,
休谟的《人性论》和《人类理解研究》,
边沁的《道德与立法原理引论》以及穆勒
的《人性分析》等。
 在这些著作中,有些关于人类行为的公理
很值得重视。这些公理的一部分已融合于
人类的社会意识中,并成为推动社会前进
的力量。
例如,边沁提出如下的公理:
 人生而平等;
 知识和信仰来自感觉经验;
 人人都趋利避害;
 人人都根据个人利益行动。

当然这些公理并不都为当时的人们所
接受,但却十分流行。
 趋利避害需要做解释。一个特殊的行为可能对
一些人有利,而对另一些人有害,所以边沁又
加上一条:“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是衡量是
非的标准。”
 这样,以边沁为代表的社会科学家们勇敢地把
理性的旗帜插到了以前由风俗和权威统治的领
域。他们还为伦理学体系寻求理性主义观点。
这种伦理学不是建立在宗教教义上,而是建立
在人文科学的基础上。以边沁为代表的伦理学
家们成功地完成了他们的计划。他们利用人性
的规律和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公理。创建了
富于逻辑性的伦理学体系。
 政治学家们也开始仿效他们。休谟满怀

信心地说:“政治可以简化为一门科学。
”于是他们就寻求自己学科的公理。在
各种政治学理论中,至少有两种学说至
今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们分别是由
洛克和边沁提出的。
统计学
 统计方法已深入到社会科学的一切领域,

对人口作统计起源很早,无论在中国还是
在西方从公元前已开始,那时的目的在于
征税和征兵。用统计方法研究社会科学问
题开始于 17 世纪。当时苏格兰的一位杂
货商人格兰特,作为消遣,研究了英国城
市的死亡记录。他注意到,事故、自杀、
各种疾病的死亡百分比固定不变。一时之
趣却揭示了一种惊人的规律性。
 他还注意到,男孩与女孩出生比例差不多
,而男孩稍多。在这个统计的基础上,他
得出这样的结论,由于男人受到战争和职
业的危害,因此适婚男人的数量大约等于
适婚女人的数量。所以一夫一妻制符合自
然规律。这是一夫一妻制的最早理论说明。
这件看来很简单,却对全世界的婚姻制度
带来重大影响。例如,中国古代的婚姻制
不是一夫一妻制,皇帝、高官和富人是一
夫多妻。中国真正实行一夫一妻制是 49
年以后,还不到 60 年。
正态曲线
 大约在 1833 年,比利时统计学家凯特勒打算
用正态曲线来研究人的特征和能力的分布。
在上千次的测量之后,他发现,人类几乎所
有的精神和物理特征都呈正态分布。身高、
体重、腿长、脑的重量、智力等,所有这些
特征在一个“民族”之内,总是呈正态分布。
这件事具有重大意义。所有的人就像面包一
样,都是从同一个模子里制造出来的。不同
之处仅仅在于在创造过程中发生了某些意外
的变化。由此可见,美人难得,因为要把身
体的各个部位安排得恰到好处,概率极小。
回归效应
 优生学的奠基人英国的高尔顿,他是达尔文

的表弟。他研究的问题是,异常的身高是否
有遗传性。我们来看看高尔顿的学生皮尔逊
( Karl Pearson 1857—1936 )所做的研究。
他选取了 1078 个父亲,记录下他们的身高。
然后测量他们的已是成人的儿子的身高。一
般规律是,父亲高,儿子也高,就是“有其
父必有其子”。皮尔逊对他的数据做了仔细
分析。
 其中一组数据是:

父亲平均身高 68 英寸;儿子平均身高 69 英

 儿子平均比父亲高 1 英寸。由此,很自然

地会猜测, 72 英寸高的父亲会有 73 英寸
高的儿子。但事实如何呢?皮尔逊的另一
组的数据是
父亲平均身高 72 英寸;儿子平均身高 71 英

 高尔顿发现,父亲的身高与儿子的身高有一种
确定的正相关。一般说来,高个父亲有高个儿
子。高尔顿还发现,儿子与中等个的偏差比父
亲的小,也就是儿子的身高向中等个退化。高
尔顿在智力遗传的研究中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
:天才的孩子们比较平庸,而智力水平一般的
父亲可能有智力超长的孩子。这项研究对智力
平庸的父母是一个好消息,因为他们的孩子可
能智力突出。
 高尔顿由此得出结论,人的生理结构是稳定的
,所有有机组织都趋于标准状态。这种效应叫
回归效应。
数学笑 话
 1 、概率有问题
   “老师,我发现概率公式有问题!

   “哦?说说你的理由。”
   “我们班共有 50 名同学,根据计
算,我被提问的概率是 2% ,可今天这
一节课您几乎让我回答了所有的问题。

 2 、概率
 我去参观气象站,看到许多预测
天气的最新仪器。参观完毕,我问站长
:“你说有百分之七十五的概率下雨时
,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  站长不必多想便答道:“那就是说,
我们这里有四个人,其中三个认为会下
雨。”
 3 、 π 是什么 ?

 数学家: π 是圆周长与直径的比。

 工程师: π 大约是 22/7 。

 计算机程序员:双精度下 π 是

3.141592653589 。
 营养学家:你们这些死心眼的数学脑瓜

,“派”是一种既好吃又健康的甜点!
 3 、黑色的羊
   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走在苏
格兰高原上,碰巧看到一只黑色的羊 .
“ 啊!”天文学家说道,“原来苏格兰的
羊是黑色的 .”“ 得了吧,仅凭一次观察你
可不能这么说 .” 物理学家道,“你只能
说那只黑色的羊是在苏格兰发现的 .”“ 也
不对,”数学家道,“由这次观察你只能
说:在这一时刻,这只羊,从我们观察的
角度看过去,有一侧表面上是黑色的。”
 4. 、交集和并集

 老师讲完交集、并集的概念之后提问学生:

( 1 )设 A={x│x 是参加百米赛跑的同学 } ,
B={x│x 是参加跳高比赛的同学 } ,求 A∩B .
( 2 )设 A={x│x 是红星农场的汽车 } ,
           B={x│x 是红星农场的拖拉机 } ,求
A∪B .
一学生答道:
( 1 )中 A∩B={x│x 是参加百米障碍赛的同
学}.
5. 颠倒的乘法
 有一次,一位教育官员到某小学视察,
当他走进一个教室时,便问一位
 坐在前排的同学: "9 乘 6 是多少? "
 "54 。 " 学生马上回答。
 官员点头夸奖道: " 不错,小小年纪,
就会做乘法。 "
 " 那么, 6 乘 9 呢? " 官员又问。
 "45 。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