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趙維欣

二零零九年九月

校園無毒手術

九月,又是上學的日子。與往年有點不一樣,特別在大埔區,多了一份疑雲迷團。踏
進校園,看見新面孔…究竟是新老師? 還是「禁毒專員」? 班房內…是新同學? 還是「逃
學威龍周星星」1? 雖然實際的驗毒工作仍有待 9 至 11 月一個接一個的前奏環節完成 2,但
「校園驗毒計劃」早已充斥各大報章和大眾市民的耳中,全城鬧得熱哄哄。

縱觀這幾個月的報導和數據,其實許多人都投上了贊成票。無他,「毒品」
,簡單易明,
有毒之物品,有誰敢說吸毒無害? 黃仁龍司長在電視節目中指希望藉著驗毒計劃,向沒有
吸毒的學生說「不可一」、向已吸毒的學生說「不可再」,並期望積極地「建立對毒品零容
忍的文化」3。雖然許多人對實行上的細節仍有保留,恐怕會對學生造成不必要的壓力或傷
害,但對於締造一個無毒校園的文化,社會各界怎會不支持?

只是,要塑造這個文化就像要動一個大手術,非常不容易,實在很需要每位青年人和
各界人士的承擔和配合。所講的配合不單是指驗毒計劃上的行動或步驟,而是態度。

「吸毒普及文化」猶如雪球向下滾

如果倒過來把「吸毒」說成一個文化,那這個文化的普及就確實不需花費甚麼人力物
4
力,單看 2005-2008 四年間本港吸毒學生呈報的個案已劇增 57% 。不論是因為受朋輩影響、
被人整蠱、沒家庭溫暖、失戀、無聊沒事幹,還是好奇心作祟,只要一旦嘗過毒品便一發
不可收拾。加上在講求速度與效率的年代,分銷毒品的網絡廣闊,分分鐘只要一通電話毒
品就輕易到手,今時今日小至七歲已可初嚐吸毒滋味 5。但世上確實也沒有免費午餐,這
些「零食」亦然,少食多餐匯聚成天文數字的費用。有支出,自然需要收入。食窮了,被
逼也好,自願也好,當上個小拆家,每天上學與同窗做一點點生意交易,另類的自給自足,
其實也蠻踏實。如此一環扣一環,吸毒文化就如雪球往下滾,問題由生活到生命越滾越大:
情緒失控、社交生活停頓、記憶力衰退、智商變差…甚至患上精神病或昏迷入院 6,就是
直至生命快要滾到墳墓之際,深潭才得見底。

反之,要令一個正向下滾的雪球停下來,可真是困難重重! 更何況要將此「文化」重
新逆向?

1
周星星是電影《逃學威學》(1991)的角色,身份為混入學校當臥底的警隊探員,由周星馳飾演。
<校園驗毒計劃實施細節月杪落實> (2009/09/08)。《 星 島 日 報 》
2

3
謝志峰,2009/08/21,校本驗毒計劃,
《左右紅藍綠》 ,香港電台
< 學生濫藥倘輔導無效 正生籲轉介戒毒學校> (2009/06/05)。《 明 報 通 識 網 L . I . F. E . 》。
4

< 北區天水圍調查:最小 7 歲墮毒網> (2009/07/11)。《 明 報 》。


5

保安局禁毒處,《向毒品說不(聽醫生話) (二)》電視宣傳短片。
6
有情有義的「集體負責制」

有許多人努力嘗試過扭轉局面卻感無能為力,歎息年青一輩不潔身自愛。沒錯,這點
作為青年人無可推辭。畢竟,有誰不知道毒品有害? 有誰不知道吸毒會上癮? 也許年少氣
盛,高估了自制能力去挑戰藥物的化學作用,到頭來泥足深陷。選擇,始終是自己造的。
既是如此,怎能置身事外? 自己的事自己當然有責任承擔後果。但「自己」也是指整個群
體、整所學校、整個青年一代。「集體負責制」許多時都不是一個受歡迎的方法,但不是自
己索K昏迷,難道就真的可以逃之夭夭,撇下垂危的朋友不顧? 7 不是自己吸毒,難道就不
能一起承擔去面對這個毒禍麼? 眼看著吸毒問題越趨惡化、越趨年輕化,豈可坐視不理!

校園驗毒計劃,無容置疑如一些反對驗毒的團體所指,真的牽涉到剝削人權的問題,
但鼓勵學生集體罷驗 8,恐怕是個不負責任的作法。青年人常常說要有情有義,愛惜自己
並保護身邊的同窗朋友身體健康或長命一點,不是很應該嗎? 要學生接受驗毒,也許真的
帶來壓力,但若年紀輕輕已學會眼光心胸闊一點,一起去承擔責任,面對社會問題,這才
是真正的品德教育。塑造一個校園無毒的文化,青年人有情有義的態度,無疑是重要的一
步。

「你們的關心和支持對病人好重要」

當然,整個「校園無毒」的手術,在快速落刀以外,還有更重要的處方。保安局禁毒
處至今推出了的十五段「向毒品說不」電視宣傳片,似乎已道出了關鍵所在。以前的宣傳
片往往針對吸毒者本身,用恐怖的氣氛提醒青年人遠離毒品,的確會有一定的阻嚇作用。
至於今次一系列的片段,採取了一個很不一樣的向導,讀白的除了是曾吸毒者,還有醫生、
社工、家人、老師和朋友等等。除了阻嚇性,這些片段滲透出一份愛與同行的態度。

大家也必經過青年時期,不難明白在這個探索世界和追求新鮮的年紀,十個之中過半
數都有「選擇性失聰」。左耳入右耳出,也許因為心裡仍有十萬個為甚麼,或是如電話簿
一樣厚的想法和心事。所以即使有多啦 A 夢的法寶,或馬丁路德金的口才,卻沒有愛,對
許多青年人而言都只會是鳴的鑼,響的鈸一般;即使有最完善的驗毒技術,也有最高明的
輔導技巧去處理各個吸毒青年的個案,甚至有移山的能耐,卻沒有愛,也算不得什麼;即
使花上所有時間資源,卻沒有愛,仍然予大家無益。與其一句「我都係為你好」便手起刀
落,不如建立更多溝通與聆聽的空間。電視劇集看得多,每逢某某角色患上大病,醫生總
會向病者的家人朋友說一聲「你們的關心和支持對病人好重要」或類似的說話。畢竟,最
能帶來盼望與動力的始終是愛,而最能融化人心去改變轉向的也是愛。

塑造校園無毒文化,方法可以多不勝數,但也總不會有一個方案是完美無瑕。最重要
的還是放下針鋒相對,讓父親的耳朵轉向兒女,兒女的耳朵轉向父親。社會,本身就是一

<一人昏迷公園兩人逃去 裘錦秋中學 3 女生疑索 K>(2009/06/18)。《AM730》


7
,AM 新聞。
<青年團體反驗毒> (2009/08/14)。
8
《明報》
個整體,彼此相愛與彼此承擔,本來就是簡單易明的事不是嗎? 這趟手術能否成功,還看
大家能否有謙卑同行的態度。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