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

2009 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考前拉练(二)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判断题)和第卷(综合题)两部分。本次考试时间为 75 分钟,
满分 100 分。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本人的学校、班级、姓名、学号、考试号填在第Ⅱ卷的密封线内和
机读卡上。
2. 将第Ⅰ卷答案填在第Ⅱ卷的指定位置上,在试题上答题无效。第Ⅱ卷直接在试卷上作
答。
3. 考试结束,请将机读卡和第Ⅱ卷交给监考人员。

第Ⅰ卷(选择题、判断题 共 70 分)
1、 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符合题目的要求。
1、2006 年的冬季气温相对以往达到一个新的峰值,这种异常的现象被称为“暖冬”你
认为造成今年冬天“暖冬”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的发展排放大量的废热引起
B、臭氧层空洞的扩大导致到达地球太阳紫外线增多引起
C、温室气体的排放引起的全球变暖的表现
D、地球气温的变化是波动起伏的,今年恰处在气温的高峰期
2、下列概念中,有从属关系,且从大到小依次排列的是
A、宇宙—太阳系—银河系 B、太阳系—地月系—地球
C、太阳—木星—哈雷彗星 D、河外星系—太阳系—地球
3、在我们考试这一天,太阳直射点
A、在北半球,并向北运动 B、在北半球,并向南运动
C、在南半球,并向南运动 D、在南半球,并向北运动
4、 有关地壳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岩 B、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沉积岩
C、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变质岩 D、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新的岩浆
读“20 元人民币版面图案”(图 1),回答 5—6 题。
5、该版面景观表示
A、桂林山水 B、长江三峡   C、杭州西湖 D、九寨沟风光
6、该景观的主要成因是

图1
A、流水侵蚀作用 B、海浪侵蚀作用 C、风力侵蚀作用 D、冰川侵蚀作用   

1
7、大气运动中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是
A、三圈环流 B、大气环流 C、热力环流 D、季风环流
8、下列天气现象中是由暖锋造成的是
A、春雨连绵 B、夏季雷雨 C、秋高气爽 D、丰年瑞雪
9、关于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叙述正确的是
A、大陆性气候气温日较差大、而年较差小
B、海洋性气候气温日较差大、而年较差小
C、南半球海洋性气候的气温最低月是 8 月
D、海洋性气候的形成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
10、在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上,下列那一条纬线穿过的自然带类型最多
A、0o 纬线 B、23o26’ S C、40o N D、66o34’N
11、以下有关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叙述错误是
A、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要素和整体之间,“牵一发而动全身”
B、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乃至整个生态系统的特征是不变的是整体性的表现
C、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制约
D、我国扬州地区的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
北京时间 2005 年 10 月 8 日 11∶50,南亚次大陆发生强烈地震 ,震中位于克什米尔地区 (北纬
34.4°,东经 73.6°),震级 7.8 级。
12、南亚克什米尔地区多地震的原因是
A、该地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区,因此地壳不稳定
B、该地受冰川侵蚀明显,因此地壳不稳定
C、该地位于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的交界地带,因此地壳不稳定
D、该地位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地带,因此地壳不稳定
13、长江流域人口数量首次超过黄河流域的历史事件是
A、三国时期青徐地区大旱 B、唐朝安史之乱 C、北宋南迁 D、清兵入关
《史记·五帝本纪》中写到:“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聚是村落,是乡村;邑,是
居民点,有市之邑是城市的雏形;都,是早期的城市。回答 14-15 题。
14、最早的乡村聚落形成于
A、工业革命时期
B、人类社会的第三次大分工时期
C、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大分工时期
D、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时期
15、关于城市起源叙述正确的是
① 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为城市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 城市出现于人类社会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③ 城市是由集市逐渐转化形成的
④ 最初城市的功能是商品的生产中心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6、下列地理事物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A、欧洲城市中心——多摩天大楼
B、美国大城市中心——少见现代化的高楼大厦
C、中国古代都城——以皇宫为中心
D、欧美城市——教堂位于风景优美的郊区
17、近年来,我国农耕区畜牧业实现了一定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其需大量投入的是

2
A、资金和技术 B、土地和劳动力 C、厂房和机器 D、化肥和农药
广西平果县以丰富的铝土资源为基础,发展了氧化铝和电解铝工业,这将会吸引铝电缆、铝铸件
和铝连轧等加工工业在此集聚。据此回答 18-19 题。
18、这些企业在此集聚的目的是
A、组建高科技产业基础 B、满足当地对铝制品的需求
C、减少当地的环境污染 D、资源共享和追求集聚效益
19、当地电解铝工业发展的能源优势是
A、火电 B、水电 C、核电 D、风能
20、某建筑工地不分昼夜地打夯,散装水泥露天堆放,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乱扔,这
样会对周围居民造成
A、有毒气体、有害废水、噪声污染 B、有害废水、噪声、大气粉尘污染
C、噪声、大气粉尘、固体废弃物污染 D、大气粉尘、固体废弃物、辐射物污染
21、下列区域中对交通运输能力要求最低的是
A、长江流域的水稻生产 B、美国中央大平原的玉米生产
C、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牧场生产 D、墨累—达令盆地的混合农业
22、下列物资的调运其交通运输方式选择合理的是
A、天津到包头一万吨海盐——海运
B、硅谷到东南亚电子芯片——航空
C、荷兰到上海大批郁金香——海运
D、新疆轮南到上海天然气——气罐车
23、“战斧”式巡航导弹是美军装备的一种超精确、多用途、全天候的巡航导弹,专门用
于攻击陆地和海上重要目标,海湾战争一役大出风头。其主要得益于
A、IT 技术 B、RS 技术 C、GIS 技术 D、GPS 技术
24、区域的特征有
① 整体性 ②差异性 ③独立性 ④开放性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②④
25、有益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是
A、使用一次性产品 B、购买和使用私人汽车
C、分类回收、利用垃圾 D、禁止开发使用可再生资源
26、作为中学生,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应从自身做起,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我们现在的任务是学习,立志等参加工作以后接受环保教育
B、拒绝购买环境标志产品 C、增加消费,促进流通
D、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
27、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取水位置是
A、丹江口水库 B、淮河上游 C、长江江苏扬州段 D、三峡库区
28、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是
A、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 B、轻工业发达
C、城市化水平过低 D、城市化速度过慢
29、20 世纪 60 年代,在东亚出现的出口加工区的主要原因是
A、降低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 B、环境优美
C、科技实力强 D、交通便利
30、西气东输对于用气地区的环保意义在于
A、把资源优势变为区位优势 B、缓解能源紧张的局面
C、改善大气环境 D、增加就业岗位

3
2、 判断 是非题 :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如果你认为正确,请选择
“A”;如果你认为错误,请选择“B”。
31、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因此一般将耀斑作为太阳活动的标志。
32、褶皱全是压力作用形成,断层全是由拉力作用形成的。
33、人类主要影响水循环的地表径流部分,包括时间分布和空间分布。
34、由赤道到两极的地理环境差异主要是因为热量不同导致。
35、城市“热岛效应”是因为城市功能区里最基本的是工业区。
36、区域具有一定的范围和基本特征,却没有明确的界线。
37、黄土高原东临太行山,西接日月山,南俯长江,北靠天山。
38、日本资源贫乏、国土面积狭小、地形崎岖、适宜农业生产的平原很少,所以其环境人口容
量一定不大 。
39、我国广大农村虽然既搞种植业的同时又饲养一些家畜,却不能算是混合农业只能作为
家庭副业。
40、我国积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主要目的是减少资源的消耗,促进经济、
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 )

4
第Ⅰ卷 答卷栏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第 Ⅱ卷(综合题 共 30 分 )
3、 综合题
41、据“世界各大洲工业 CO2 排放量示意图”、“世界 CO2 排放量最多的十国柱状图”及
有关资料,回答:(12 分)
《京都议定书》是 1997 年 12 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通过的。该议定书规
定,在 2008 年至 2012 年期间,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 1990 年的基础上平均
削减 5.2%,其中美国削减 7%,欧盟 8%,日本 6%。
(1)图中 CO2 排放量最多的三个大洲是 、 和 。(3 分)
(2)上图所示十国中,CO2 人均排放量最多的国家是 __________ ,最少的亚洲国
家是___________ 。(2 分)
(3)CO2 排放量居世界第二位的国家是 ,其能源消费结构以 为主。
(2 分)
(4)你认为大气中 CO2 含量增多,将会给世界沿海城市带来什么影响?(2 分)

(5)你认为有什么可行的方法减缓全球变暖?(3 分)

5
42、阅读下面资料并回答问题。(18 分)
资料:回顾过去,我国人口众多,对农产品的需求量大。为了提高农业产出一方面扩大耕地面积,毁林
开荒,另一方面对现有土地过度使用,造成土壤侵蚀和荒漠化。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约 180 万平方千米,
每年流失土壤 50 多亿吨。荒漠化和荒漠化威胁的土地达 260 万平方千米,各种农作物对肥料的平均利用
率为:氮 40—50%,磷 10—20%,钾 30—40%。这种大量和过度使用化肥的状况不仅对土壤造成污染,
也使土地板结、硬化。
(1)以上材料反映出我国土地资源利用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原因是:(6 分)
问题①___________,产生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问题②___________,产生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问题③___________,产生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目前我国水土流失的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 ________%,造成土壤污染的原因除大量
使用化肥,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4 分)
(3)材料中“使土壤变的板结”的原因是使用化肥破坏了土壤的________结构,使土壤保
持水肥的性能减弱,肥力____________ 。(2 分)
(4)近年来我国大范围的强沙尘暴天气屡屡发生,这种现象所反映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分)
(5)“三北”防护林可以对上述环境问题中的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起到控制作用。(2 分)
(6)材料中“对现有土地过度使用”主要指(多项选择) ( )(2 分)
A、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的不合理灌溉
B、半湿润地区的陡坡垦耕
C、草原地区实际载畜量大大超过理论载畜量
D、滥伐森林,给土地“剃光头”

6
2009 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考前拉练(二)

答案
第Ⅰ卷 答卷栏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B A A A A C A C C B D B D A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A D B C A B D D C D C A A C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B B A A B B B B A B

第 Ⅱ卷(综合题 共 30 分 )
4、 综合题
41、(12 分)
(1) 亚洲 、 欧洲 和 北美洲 。(3 分)
(2) __美国____ , ___印度_____ 。(2 分)
(3) 中国 , 煤炭 。(2 分)
(4)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和国家(2 分)
(5)大量植树造林,开发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 等等(3 分)
42、(18 分)

(1)(6 分)
问题①水土流失,产生原因__毁林开荒__ 。
问题②土壤侵蚀和荒漠化,产生原因对现有土地过度使用_ 。
问题③土壤污染_,产生原因_过量使用化肥_ 。
(2)_18.75_%,, _农药污染、污水污染_。(4 分)
(3)__团粒___, ___下降___ 。(2 分)
(4)荒漠化 。(2 分)
(5)_水土流失 、 __土地荒漠化_。(2 分)
(6) ( B 、 C 、D )(2 分)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