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9

文化,節慶要不要?

主講:何榮幸(中國時報政治組主任)
陳錦誠(前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總監、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
時間:2008.03.01(六)9:30-12:00
地點:政大商學院 210R

【第一階段:演講】

引言/黃秉德

今天很高興請到兩位對國內文化有深入研究的專家。第一位是中國時報政治組主任何榮
幸先生,希望能夠透過他新聞記者銳利的眼光幫我們看清楚有關文化的課題;第二位是
陳錦誠助理教授,陳先生是前國家文藝基金會總監,目前則擔任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
與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有兩位專家的協助,今日的論壇必能讓各位對國內文化發展有
更深刻的瞭解。

何榮幸

兩、三年前我跟《中國時報》政治組的同仁,在幾天內跑遍全台灣的大小節慶,做了一
個連續七天的專題報導。〈文化大拜拜,藝品變廢物〉是當時的第一個版面,另外在二
版報導有關「台南糖果文化節」的故事,三版則檢討在各地看到的文化亂象,政治掛帥
、產業失根、委外營利等問題層出不窮。甚至把傳統節慶、燈會、跨年演唱會等等都拉
進來,企圖在幾篇報導中囊括台灣所有文化節慶,這份貪心不止讓我們吃足了苦頭,也
凸顯我們專業知識的不足。我們也列舉了數個值得續辦的節慶,如:童玩節、貢寮海洋
音樂祭、屏東黑鮪魚季等,認為這些活動的舉辦對台灣有很大的貢獻。

另外,我們訪問了許多對文化節慶有研究的學者,有前文建會主委陳其南、前屏東文化
局局長洪萬隆、赤崁文史工作室負責人鄭道聰、成大建築系主任傅朝卿,希望透過他們
的意見,剖析文化節慶究竟應該增或減。此外,我們也透過資料蒐集,探討國外的經驗
,觀察愛丁堡藝術節等成功的因素為何?最後,希望能研究出文化節慶存在的價值為何
?既然有許多亂象,又應該如何導正?

從台南糖果文化節談起

以「台南糖果文化節」為例,承辦的公關公司是由一個六年級年輕人小斡(詹任斡)領
軍,總投資達 1 億 2 千萬,其中台南縣政府出資 950 萬,他必須自行籌措其餘資金,到

Npo-emba forum 20080301 [http://npo-emba.org] 1


現場我們才知道,資金的運用大多花在卡通人物的演出,孩子看到 Kitty 貓很開心,父
母看到孩子開心也覺得值回票價,但走出劇場,這一切的活動究竟與糖果文化有何關連
,與蘇縣長希望提升的產業轉型有何關連?不禁讓人存疑。

糖果文化節的「成功」讓許多縣市起而效法,將節慶的重點擺在能討得孩子歡心的卡通
人物上,動線的規劃、節慶的內容完全不受重視。另一筆支出就在媒體公關的置入性行
銷,這也是媒體要自我檢討的一點,在拿了經費後,只會說好話,不僅立場偏頗,更是
過於誇飾活動的優點。

活動夜市化的現象更是不勝枚舉,會場外的攤販群聚,各種小吃攤「林立」,這幾乎是
台灣各地節慶必定會發生的現象,台南縣北門地區的居民也都視這個活動為賺外快的良
機,附近居民甚至開放自家土地充當停車場,現場人山人海的景況,令人為之「驚嘆」
!姑且不論「夜市化」的現象好不好,但能確定的是,這一定跟糖果節沒有「文化」上
的關連性,對本土產業的轉型更是毫無助益。

從糖果文化節也能看出台灣其他節慶的影子,「只顧眼前利益,而不理會後續的發展」
這點又以花蓮的石雕藝術節最為顯著,主要展示作品「帆船」,在活動結束後,下場竟
是被縣政府扔到七星潭「看星星」,最後更是連作品的完整性都不保。

文化節慶亂象叢生

在觀察許多節慶之後,我們歸納出幾個面向。首先是「政治掛帥」的文化節慶,縣市首
長只想讓自己的名字跟某個獨特的節慶作連結,以作為政績的表彰,例如:彰化縣的花
卉博覽會,在翁金珠縣長下台後旋即終止,試問這種政績掛帥的節慶,如何能像國外的
經驗永續發展?

第二是「產業失根」的問題。以糖果節為例,現場有許多令人垂涎欲滴的巧克力,有傳
統的捏麵人等,都十分誘人,但是在逛完會場後,卻找不到有哪些區塊與台灣糖業有關
連,或是這個活動能對糖業有何振興之處?

第三是「委外營利」。除了童玩節是以基金會模式營運外,其他節慶受限於政府法規,
都是由政府招標委外經營,在政績掛帥之下,又加上時間匆促,難以與產業連結,來自
台北的策展人只能各顯神通,例如:糖果文化節一般,與卡通人物等結合,於是台灣幾
乎隨處可見「熱鬧」但不知發展重點為何的「文化節慶」。當然不一定所有的策展人都
是如此,但大部分的園區確實是徒見「歡樂」而不見「文化」。

最後,大致整理出十項亂象,諸如:節慶名目浮濫,什麼東西都能成為節慶;徒具國際
虛名,聲稱國際化,但實情卻是幾組外國籍表演者「全台跑透透」;模仿抄襲盛行,只

Npo-emba forum 20080301 [http://npo-emba.org] 2


要有節慶因為某種噱頭而大熱,明年同樣的表演必定會被其他活動「借鏡」;淪為人數
比賽,這明顯就是首長迷思;缺乏長遠規劃、拚政績迷思、在地文化失根、全台夜市化
、媒體自失立場等等都是先前已經提過;人謀不臧,弊端叢生,如南投花火節被查出以
發票浮報經費,在在都讓人質疑文化節慶的「利」究竟在何處?

政治人物無奈的心聲

再細看糖果文化節,就我對台南縣長蘇煥智的認識,這個活動對他第一次連任並無加分
作用,反倒是讓對手有攻擊之處,諸如浪費公帑、動線不佳、家長抱怨等,但他卻明白
表示,這個活動非辦不可,因為「其他縣市都在辦」,在這種壓力下,縣民會將這類活
動視為首長的政績,而週休二日的新生活型態,休閒去處的多寡也成為民眾對首長的期
待,而縣市長只希望自己舉辦的節慶不要像彰化的花博只是曇花一現,要能「撐過」兩
三屆,不要讓民眾認為有頭無尾;在這種炒短線的經營模式下,更不可能像國外動輒數
十年的文化節看齊。

「難道不能不辦嗎?」我們曾經問過嘉義縣文化局局長鍾永豐,這樣一個對文化有許多
創意的人才,一旦在那個位置,也無法免俗,必須要邀請歌手藝人參加嘉義縣的中秋晚
會、跨年晚會等節慶。不辦,縣民會抱怨:「為何只有我們沒有?」辦了,明年就要花
更多經費在邀請藝人上,因為同樣的表演,藝人在台北能有更多收入,中南部縣市要邀
請他們,就必須花更多經費,而這些付出也不會出現在電視台,畢竟台北、台中、高雄
才是電視台的焦點,面對種種無奈,即使與自己的理念相違,鍾局長也只能咬牙硬撐,
而去年立委選舉的結果出人意表,籠罩在政治陰影之下,台灣扭曲的文化節慶讓文化人
有說不出的無奈。

策展人有話要說

再從策展人的觀點來看,以新高山行銷顧問公司的林鳳飛為例,這個團隊在政治色彩上
比較傾向綠營,某種程度上,我們的文化節慶仍是與政治色彩脫不了關係,根據他所說
,在開始策展之時,他是不計成本在「做口碑」,我無法辨其真偽,但我相信策展人仍
是保有一定的理想性,但是理想性在現實為何會受到如此大的扭曲,這才是環境所需面
對的問題。一路走來,我們也不相信所有的策展人都是短視近利,這是結構性的問題,
才會讓身處各個環節的人才,面臨扭曲的認知。在這樣的環境下,理想、良心都不能當
飯吃,只能扭曲自己以配合環境,這又如何傳承原有的意念?

針對這點,我們也請教過幾位學者專家,鄭道聰先生認為文化節慶無所謂多辦少辦,正
是要讓活動自由發展,不論對文化節慶、策展人都好,讓市場自行淘汰能力不足者,但
這幾年的觀察,卻是童玩節慘遭淘汰,這又不免令人抱持懷疑的態度。成大建築系傅朝
卿教授卻認為愈少愈好,在台灣這樣的蕞爾小島卻有如此大量的節慶,不論對人民、對

Npo-emba forum 20080301 [http://npo-emba.org] 3


策展人而言,都是有害無益。寧可節慶減半,投注更多心力在優良的活動上。但如前述
,就台灣目前的政治環境及休閒產業的發展來看,已經不容許有這樣的「精簡」。

媒體成為共犯結構

就我們的報導而言,則是因為過於貪心,希望能「包山包海」,一次容納新興節慶、傳
統節慶的議題,卻忘了兩者結構性上的差異,以及各自有各自的解決之道,導致這個專
題的報導出現偏誤,每個節慶都有其由來、淵源及解決之道,我們卻希望能將全部的節
慶全部兜起來,最後陷入節慶的迷思。

而主流媒體的涉入過深,也是一大弊病。許多節慶在舉辦之時,主流媒體縱使不是承辦
單位,通常也都收取不少的宣傳費,標準的「報喜不報憂」,除非民怨沸騰,否則通常
只會聽到好話,甚至有些媒體自行承包活動,縱使結果不盡理想,其他同業也不會「落
井下石」
,因為大家都擔憂「難保下次不會輪到我」,在這樣的環境下,主流媒體不僅無
法發揮監督的功效,更是共犯結構的一員,當然缺乏反省的力量。

看未來

當時我們也呼籲政府應盡責任,促請文建會陳其南主委能公布國藝會對台灣文化節慶的
評鑑報告,希望能透過這樣的評鑑機制,確實呈現台灣各種節慶的效益,告知政府何者
是值得補助,影響台灣文化節慶的轉型及日後承辦的方向。但時值文建會主委交接的尷
尬時期,這份報告一直未公諸於世,稍後也想請陳總監針對這份報告的來龍去脈作個說
明,讓在座能更清楚得知這份評鑑報告的用處何在。以我們記者的「小人之心」揣測,
或許是因為文建會深怕這份報告的公開會得罪各個縣市首長,畢竟評鑑結果牽涉到政績
的優良與否,在政治的考量上能否公開?實難有定論。

團隊在做這份專題時,發生了許多小故事。身為記者,走出台北見識台灣各地的風俗民
情,一直是我們應盡的責任,透過這次的專題更是讓我們看遍台灣的節慶,不論是傳統
或新興,探討其淵源由來,都讓我們對這塊土地有更深刻的體認。

陳錦誠

跨界檢驗會讓文化節慶有更精煉的呈現,透過政治面、產業面的探討,我們以宏觀的角
度觀察台灣的節慶。而《中國時報》大篇幅的報導,則讓更多人開始對此專注,有更多
的專題、論文呈現,也引發學者專家的討論,這些舉動都讓台灣各地的文化節慶接受到
更審慎的檢視。

2006 年年底,國藝會接受法國文化藝術節的邀請,前往參訪藝術節的整個狀況,探討

Npo-emba forum 20080301 [http://npo-emba.org] 4


藝術節的影響、重要性及指標等因素對文化藝術的發展,總的來說,藝術節必須兼顧卓
越性、精緻性及普及性,但若缺乏卓越性、精緻度,節慶中藝術的成分便不存在。此外
,藝術節的管理、規劃,也是台灣目前缺乏的要素,藝術節慶的領導或發起人身分曖昧
不明;策展人的定位不清,這也是台灣節慶目前的弊病。在法國的經驗中,藝術總監的
選拔極為重要,公開徵選後,由文化部的委員會評估候選人的提案,一旦決定計畫案,
就不再干涉總監的創意,只要活動不違背先前的計畫案,則所有節目完全由總監評估決
定,藝術的自主權力不受干擾。

貼近巴黎市民的藝術節慶

以巴黎的夏日藝術節為例,自 1990 年創立以來,已邁入第 17 屆,平日僅有 5 位員工,


活動時則增加至 350 人,近期則有「行腳巴黎」的活動,引進「優劇場」的演出,在巴
黎的各地區進行表演,不再是短暫的幾場演出,而是讓表演者在觀察這個城市後,呈現
最貼近民眾內心的演出。

夏日藝術節結束後,又有秋季藝術節,或許有人會問:「這些藝術節會不會過於浮濫?
」但是引述其總監的看法,這些活動是為了巴黎人而設想,並不是每個人都有錢避暑,
但是絕不能讓居民在家虛度時光,透過藝術表演,讓巴黎的民眾更了解這座城市,用不
同的場地作不同的表演,展現不同的風情,也引進國外的表演,讓民眾對不同民族的藝
術有更廣泛的體認,這些表演不僅是節目,而是接近民眾的需求,貼近民眾的心靈,這
些因素讓藝術呈現最真實的一面,也讓「表演活動過多」的問題煙消雲散。

藝術節慶的永續經營

談到法國的另一座城市「里昂」,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活動就是「雙年展」 ,它每逢雙數年
就是舞蹈展,單數年就是藝術展,在國際上已是里昂一個相當重要的活動,以自己的方
式承接這個藝術節,為了表達法國對當代藝術的重視,自 1983 年開始,這個活動開始
展現它在國際上的魅力,也間接影響歐洲文化節慶的蓬勃發展。每 2 年,法國當代藝術
館館長、舞蹈之家的負責人就為當然的藝術總監,負責策劃整個舞蹈展,除了節目的呈
現,更有許多戶外的演出,務求整個舞蹈節的盡善盡美。平日也有一個常設機構,負責
協調舞蹈節及藝術節之間的行政工作。

2003 年開始,更是在各個城市運作,以城市行銷的方式讓更多人參與這個活動,這也
是目前國際上對藝術節最常見的經營模式。在場地的運用上,主場地多以精緻的、重點
性的演出為主,此外也會在其他場地進行其他的表演,如舞蹈節會有類似遊行的演出,
藝術節則有「廣場藝術節」 ,帶領藝術家邁入社區進行創作。
「光明藝術節」的演出亦是
顛覆我們對一般藝術節慶的刻板印象,沒有華麗的煙火,沒有炫目的演出,而是家家戶
戶在四、五點的時候,在窗台擺上一支小蠟燭,寓意著驅除邪惡,再從儀式中帶出最後

Npo-emba forum 20080301 [http://npo-emba.org] 5


的表演,透過光、影呈現社區不同的風貌。

1963 年亞維儂藝術節開始有正式的經營模式出現,1971、1979 年才分別由他人接手。


從時間點來看,歷任總監都是將這份工作視為畢生職志,這也是國內目前最大的弊病,
節慶的負責人頻頻更換。亞維儂藝術節的表演場地是在一座古堡中,平時僅提供參觀,
但在藝術節中,舞台、燈光等架設工程之浩大,令人嘆為觀止,這正顯示出文化藝術節
永續經營的優勢,而平時這些器材更可提供法國各地需要舞台搭建的劇場使用,也可看
出經營團隊的用心,長期的經驗累積,讓亞維儂的團隊能更貼近觀眾的需求,從舞台、
燈光、節目的設計中,不斷積蓄自我的能量,也從觀眾的迴響中,建立起無法取代的地
位,也透過節目的呈現民眾更寬宏的世界。

傳統為主 創新為輔

從上述藝術節中可看出,國外的經驗通常主以「傳統為主,創新為輔」。在主場地中,
必定會有幾個傳統的表演節目,讓新的觀眾感受原有的型態;讓舊的觀眾重溫記憶中的
感動,而新興的節目則透過不同的表演形式帶給市民不同的感受,甚至不需要在大城市
中才能體驗藝術,小城鎮中亦有自己文化背景,藝術的呈現並不受限,也讓許多無法到
大城市的民眾,有機會享受藝術的洗禮。

在各個藝術節的體現文化目標,滿足民眾需求,並追求永續經營,從中找尋管理的模式
,進而激發源源不絕的創新創意,也藉此連接傳統與創新之間的橋梁,避免只是單方面
偏重藝術的卓越性或普遍性,讓「文化」與「節慶」能相輔相成,在傳統的基礎上,衍
生嶄新的創意。最重要的是培育常設性的藝術總監,在龐大的資源,仍是需要人才的妥
善運用,才可發揮其效用,而常設的藝術總監更能憑藉在藝術界的人脈,引進更多元化
的藝術。

文化節慶應接受公評

至於政府的角色,除了提供資源外,更應該盡到監督的責任,例如:讓有意願舉辦節慶
的地方政府提案,再交由文建會評估,讓真正有意義的活動有發展的機會,政府除了經
費補助,也能從旁協助活動的進行。甚至不需要限制資格,讓民間團體、地方政府一同
競爭,從中找尋最符合民眾需求的藝術活動,提升文化節慶的品質。

或是由第三部門負責評鑑的工作,建立一個具備文化藝術指標的平台,避免政府出資、
政府管制的惡性循環,由第三部門處理這個區塊,設定數個文化指標,藉以評鑑各個文
化節慶,他甚至不需要預備制裁的力量,只需定時公佈在網站,讓民眾自行評斷值不值
得前往,這樣的機制不但免去單方面的裁斷,也讓民眾對於各項節慶的特色有基本的了
解,藉此更能有效率的決定何者去何者留?例如:「聯合勸募」就有類似的機制,如果

Npo-emba forum 20080301 [http://npo-emba.org] 6


NPO 組織願意登入公開資訊,便有機會接受企業的贊助,這樣的平台不受政府管制,
不會有政治面的介入,透過資訊的公開,讓有心者自行裁量。

再者,公開資訊可能比接受評鑑更具效力,例如:接受競爭型補助的節慶,應該在年底
以研討會的形式,公佈整個活動的細節,接受行政組織的檢視,要做什麼?為什麼要這
麼做?而這個平台也應該要連結國內外的經驗,教育民眾何謂「好的文化節慶」,剖析
國內外成功的藝術節慶,除了從中吸收優點,揉合中西文化外,亦能培養民眾對藝文活
動的認知,為優良的文化節慶帶來「知音」。領導者也有應完成的「功課」
,既然在國內
籌辦文化節慶有諸多困難,更應該學習如何有效的應用資源、人力,搜尋周遭的助力,
藉由效率的管理方式,以求發揮最大的效用,這也是策展人應有的態度。

其實國內一直有很棒的能量,許多人才從國外擷取經驗,只要有恰當的機會發揮,在節
目的編排、流程的規劃上,都有許多相關的好手,從細節的安排讓民眾體驗到「這個活
動是為我而設計」,一旦有受到尊重的感覺,何愁沒有知音,只要有機會長時間的發展
,經驗的累積不只讓活動更完善,亦能為其他節慶樹立楷模。在這樣的前提下,只要能
整合國內的資源、人才,台灣的文化節慶未嘗沒有永續經營的機會。

【交流與對話】

徐孝貴/橘園國際藝術策展公司執行副總經理

很高興今天有這個機會,聽到兩位專家暢談目前各項文化節慶所面臨的困難,以及如何
永續經營發展。我自己是個觀眾,也曾經身為執行者,2002 年橘園在台北市策劃公共
藝術節,就如同世界各國一般,大家都藉著這些活動來「裝扮」自己的城市,希望能在
各國「行銷」自身的優勢,但是從最根本的角度來看,台灣從開始各項建設以來,到處
都充滿速食文化,所有政策都不斷地在變,政黨的輪替更是促成速食文化的「推手」,
難有扎根執行的文化政策,必須從全民美學文化的訓練,進一步推動長遠的文化政策。

而政府「免費」的提供文化,反倒讓民眾忽視了藝術之美,正是因為「不收費」,導致
台灣人多半視節慶活動為親子休閒,假日消磨時間的去處,而難以對文化藝術本質存有
熱誠,我們也該試著反問自己:我們對文化藝術有多少熱誠?文化藝術消費在生活中的
比例有多少?也可看出文化節慶為何無法永續。

從個人的角度出發,在能力所及的範圍中,試著從每個月做起,參與身旁的藝文活動,
鼓勵文化節慶的發展,也只有先反躬自省,才能給予政府、第三部門更深刻的建議。

Npo-emba forum 20080301 [http://npo-emba.org] 7


鄭宣棠/台灣省文化基金會執行長

文化節慶到底「要?不要?」,這其實沒有一定的定論,從政府到民間,我個人曾參與
過大大小小的文化活動,有時甚至只要「聞其味」,聞看看有沒有「文化的味道」
,就能
知道其品質。

節慶活動的品質如果要提升,必須先從活動的項目中建構核心價值,否則將只是熱鬧的
活動,一切「船過水無痕」。再者,要結合當地傳統文化,協助他們從傳統找出新意,
營造在地形象的藝文傳承,在適當的時機配合適宜的活動,這類深度的藝術呈現,會比
張惠妹、蔡依林的表演來得更有意義,也更能深植人心。從地方首長的「需求」來看,
拉攏民心,與其辦理節慶活動做政績,還不如從深植地方的文化出發,了解當地民眾需
求,經營長遠性的藝文活動等,更是深得民心。

朱曙明/九歌兒童劇團團長

比較國內外的藝術節,日本沖繩的「國際兒童‧青少年演劇節 1 」以及「西班牙TOLOSA
國際偶戲藝術節」,這兩個藝術節都有個共通的特色,就是在 9 天內能看到 2、30 場不
同團隊的演出,非常有效率。

反觀台灣的節慶活動則有三化:第一是倉促化,舉今年的偶戲藝術節為例,二月要辦的
活動,卻在一月底才要請演出團隊,活動的品質可想而知,短暫幾個月的策劃,卻又沒
有常設的藝術總監來看顧品質,國際知名的團體更是不可能隨傳隨到,花了錢對文化提
昇卻沒有幫助。第二是營利化,承辦活動的目的當然是為求獲利,但這應該限於門票收
入,而非政府補助的經費,我們需要常設的機構來防弊。第三是政治化,過於政治化的
結果是讓藝文活動分散各地,因為每個縣市都希望有「文化節慶」的加持,導致演出團
體無法交流。綜觀上述「三化」,台灣的文化節慶什麼都有,就是沒有文化。也希望在
座各位日後如果有機督促政府,台灣缺少的是「小而美、小而精緻且少量多餐」的文化
節慶。

郎祖明/前綠光劇團團長

台灣最根本的問題在文化事權位階不夠高,從 2000 年以來文建會主委頻頻更換,這樣


一個關乎國家根本的職位,卻淪為政治酬庸性質的職位,機關首長對文化的認知不夠全
面。想當然爾,文化政策只能是急就章,或是東拼西湊的拼盤,對藝文的影響可想而知

1
國際兒童‧青少年演劇節(International Theater Festival Okinawa for Youth Audience)
:為了
撫平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受到原子彈摧殘的傷痛,自 1994 年起每年在沖繩舉辦此項藝術節。邀請國內
外藝術團體演出並進行文化交流,希望人們能多認識、包容各國不同的文化,並且學習尊重、互愛。活
動中,到處都會掛滿振奮人心的精神標語,主辦單位說:「這是一個『禁止沮喪』 」的節慶呢!」藝術節
已堂堂邁入第 14 屆,成為日本大型藝術節之一。 (摘自《Song 報》2007 年第五期,九歌兒童劇團發行)
Npo-emba forum 20080301 [http://npo-emba.org] 8
。活動的永續發展需要的是文化本身的內涵來支持,童玩節的消失正是因為缺乏文化的
支持,最後只能淪為親子戲水的園區,而這樣的活動又如何持續吸引兩千三百萬民眾的
興趣?從長遠性思考,應將重點放在文化觀光與國際接軌,走出台灣以吸引國際注目。

Q:文化節慶有沒有可能把當地居民「拉進來」,讓他們能藉以維生,會不會在台灣已
經有某些鄉鎮具備這樣的條件,又有什麼樣的政府機關或 NPO 組織能培育這樣的「文化
產業」。

A:文化產業的形成必須由當地居民高度的認同,舉童玩節為例,政府既沒有好的規劃
,民眾也只想賺快錢,到後來宜蘭的民宿、餐廳愈開愈多,飽和度過高,再加上民眾失
去興趣,最後童玩節免不了「結束營業」。換言之,產業的形成不只是把民眾「拉進來
」就可以,還要有完善的「教育」,從當地的文化著手,鄉民全力的支持,才能培育能
永續經營的「文化節慶」。

一直以來,民眾總是認為民間的發展遠超越政府部門,但從今天的討論可知,媒體和文
化部門不僅不如想像中有效率,更因為是共犯結構中的一員,而縱容、包庇彼此對藝文
活動的疏漏,反倒是政治部門因為受到民眾強有力的監督,一犯錯便會馬上遭到砲轟,
知道要立即修正,而第三部門及主流媒體卻因沒有一個強而有力的監督機制,欠缺反省
能力,腳步顯得遠遠落後於公部門。這對藝文活動不啻為一種摧殘,畢竟第三部門多為
文化活動的執行或規劃者,在缺乏監督的狀況下,如何有永續經營的機會,這也是今天
許多問題的根源所在,我們必須由此出發,改進主流媒體及大第三部門的弊病,只有能
相互制衡的公私部門,才能確保藝文活動的發展不會有所偏頗,文化才能扎根與永續。
也只有平衡發展藝術的精緻性與普及性,建立文化的核心價值,著重民眾的需求,吸引
民眾的關注,畢竟活動再好,還是要民眾的支持,才有永續發展的空間。

Npo-emba forum 20080301 [http://npo-emba.org] 9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