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1.

二、德治思想。德治即是以德治國。以德治國中最基本內容是人君以身作則的
「身教」124。正如孔子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孟子亦
有言:「其身正而天下歸之」,又謂:「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
身」。1
25 另外,荀子有言「聞脩身,未嘗聞為國也」。126 孔、孟、荀三子皆要求君主
正身,為君主之個人道行為立下道德的規範。而正身的目的,君主行德治也。

2.孔、孟、荀皆擁護周道。孔子擁護周制,故常言及文王周
公。孟荀皆崇孔子,自一面言,亦皆擁護周制。但為何有法先王與法後王之分別
呢?
荀子之言法後王;孟子言法先王,其實一也。134 根据學者馮友蘭指出:因為
孟子之時
,文王周公尚可謂為先王,「周道」尚可謂為「先法之王」。至荀子時,則文王周公
只可謂為後王,「周道」只可謂為後王矣。135 故孟、荀之言法先王與法後王,即

尊周道而已矣。136

3.顯的不同。孔子之為政法,乃傾向於擴大教化之效用,而縮小政與刑之範圍。
其對道
德之態度較為積極,而對政治之態度略近於消極 143。孟子為政,重民而輕君。
有所謂
「民貴君輕」之說。故孟子之思想,在當時而言,可算是相當富有革命和激烈的色

。荀子之政治方法是禮刑並重。禮到了荀子則完全政治化。人對於禮,而失去自發

、自主性,禮而成為一帶有強制性的政治機制。在機制中,尚德與賢已成為一標
準(
手段),而非目的。另此政治機制只是操人君之手,為人君的一御用工具而已。

雖尊重人性,有民為本、民為貴的思想;並且
由仁心出仁政,
中國傳統價值與現代性相容嗎?

先以倫理為例。石元康指出,現代社會的道德觀是一種「規則的道德觀」
(morality of rules),而古代社會所強調的則是一種「德性的道德觀」(morality
of virtues)。

前者的特色是,道德活動最重要的問題是遵守原則,一個人只要不違反道德規
則,便盡了一個作為道德存在的本分。至於個人道德修養及德性的培養,則被縮
減到只是一種對道德原則的服從的性向。

沒有內在價值;其二是道德淪為一種技術性的知識,只強調建立客觀的決定程
序,個人在具體道德處境所要求的實踐性知識完全被忽略。

石元康繼而指出,中國儒家的倫理觀並非現代式的道德觀,因為孔孟荀的思想,
皆非以嚴謹的、普遍性的道德律則的形式出現,例如《論語》中孔子論仁,便因應
不同人、不同環境而作出相應的解釋,而非以一個普遍性形式給出確切的定義。
其次,儒家作為一種成德之學,顯然不是將道德只視為工具性價值,而是人的
一種道德人格的培養,例如荀子所說的「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又或《大學》
中所說的「德潤身」,均是這種意思。

儒家思想最大的毛病之一是將政治看成是道德的延續,完全看不到政治領域
有些獨立的問題需要解決,例如「權力的合理基礎何在?」就是了。對於「權力」
這種東西,儒家的了解顯然不及西方思想家的透徹。根據自由主義的思想,我們
一定要盡量限制政府的權力。而儒家卻天真地認為由皇帝擁有絕對權力本身沒有
問題,只要皇帝能夠行仁政、施王道便行;可是,歷史告訴我們:極權地做壞事
的政府要比極權地做好事的政府要多得很。

儒家思想強調的不是權利,而是義務,人有義務幫人、愛人、守法等等;但
卻從未提到人應有的權利,我看這是儒家思想不足的地方。沒有「權利」這種觀
念,我們就缺少了一種「合理的索取途徑」。當一個人的基本權利也得不到保障
的時候,人的尊嚴何在呢?儒家的理想是要人做一個道德君子;但我以為要做

個道德君子之前,他先要成為一個有尊嚴的人。

儒家思想可以說是一種傳統的道德觀,而自由主義則是一種現代的道德觀。
這兩種道德觀分別延伸出兩種不同類型的政府──民主政府和極權政府;當然,
這種延伸並沒有必然關係,否則現代新儒家很難講儒家思想和民主政府融合。反
而,儒家思想現代化所遇到最大的問題是現代社會「自由」這種價值,現代社會
重視自由這種價值意味著根本沒有一個客觀的人生意義,每個人都有「自由」去
追求他認為有意義的人生,我們沒有權去干涉他的追求(除非他的追求會傷害

其他的人);可是,儒家的核心思想認為人生意義是客觀的──做一個道德君子,
並且政府有責任去培養人民成為道德君子。

----------------------------------------------------------------------------------------------------- 中
華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銜接要認識到它的總規律,要認識到我們的優勢和不足。優秀的傳
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相結合,是中華文化發展的重要途徑。什麼是優秀文化?第一,鼓勵人向
上﹔第二,讓人追求崇高﹔第三,“人化”的東西。既然文化是人區別於動物的一個標志,所
以文化就是人化。時代的精神主要在時代特色,當今時代特色是經濟全球化、科技現代化、文
化多元化和一體化的斗爭以及中華的復興。對於經濟全球化,我們要保持清醒的頭腦。科技
發展也是兩面刃,需要有清醒的認識。

對於今天的時代精神,我認為就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特別是文化的自覺。文化自覺
的體現,就是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首先是文化自覺,其次是制訂國家文化發展的
戰略,第三要文化體制改革。什麼叫文化自覺?我定義為國家的決策層和學術層對文化發展
演變的規律,全球文化的走勢,民族文化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具有清醒的、科學的認識。有了
認識就自覺了。比如宗教問題,農村問題,社區文化問題,非物質文化問題,文學創作、藝
術舞台等等問題,要有清醒的科學的認識。

制訂文化發展的戰略規劃,我覺得有幾個問題特別重要。第一、研究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最近這幾年這方面研究開始多起來了,盡管還有爭論,爭論是永恆的。關於中華文化的問題,
從先秦一直爭論到現在,但是公約數還是有的,共識部分還是有的,文化就在爭論中前進。
第二、保護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三、解放文化生產力。文化事業體制改革就是要解
放文化生產力。我們的文化界潛力很大,造詣很高,人才眾多,生產力沒完全迸發出來。通
過體制改革使文化產品在創新中大大發展,滿足人民文化需求,滿足世界的需求。第四,中
華文化要走向世界。現在世界各國對於中華文化需求的呼聲越來越強烈。像英國,全國
24000 多所學校,包括小學、中學、大學,他們的教育部已經下令,在 2010 年前每所學校
必須和中國一所學校結成姊妹學校,就是要學習中華文化。這種例子不勝枚舉。

什麼是人文精神  楊國利
醫學碩士,中國北京礦務局總醫院副主任醫師

  人文精神這個詞很抽象,但是也很具體。人文精神就是個體化的關愛,是一
種愛,一種尊重,一種:"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尊重,一種"己之所欲亦人之所
欲"的關愛,一種如《莊子.逍遙遊》中描述的"樹之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彷
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的處置方式

文精神的愛深藏在每一個人的內心世界。人心既我心。但是由於生活的風
風雨雨使人天性中的美好的愛被生活的種種欲望所淹沒,因此生活中,需要的

不斷揭示出這種愛,去點燃這種愛。人必需要社會化生活,而在人的這種社會化
生活過程中的標準化、秩序化和規則化也是造成人性中固有的人文精神被泯滅的
重要原因之一。

  乘坐公共汽車時我們提倡的為老年人讓座是一種人文精神的愛;公共設施

的殘疾人通道是一種充滿人文精神的愛;我們民族的文化精神之一的孝的精神

是一種人文精神的愛;而商業社會中,商品製造的個性化開發也是一種向人文

神靠攏的結果。

  愛固然是自私的,但社會中充滿人文精神的愛卻是對人性愛的自私性的一

超越。

文精神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
和關切,對一種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其核心是以人為本。人有了
精神,城市才有精神﹔人的性格的集合,就是城市的性格。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