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9

2007-9-7

还要这样子活多久?

目光偶尔扫过书架,陈鼓应的那本老子静静立在架上。这两年
生活比较乱,心也不静,早已不是迷信老子时的样子了。陈鼓
应的书,现在想来,学术价值还是有的,只是其人一般。俞伯
平说做学问要先钻进去,再跳出来才可以。我想,我应该已经
算是跳了出来,虽然并没有真正钻进去。
看了太多的垃圾文字,
或许真应该读读书了。

今天开始,重读老子。或有所得,随手记之。

一章

【文】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2)无、名天地之
始、有、名万物之母、(3)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
观其徼、(4)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
之门。

【注】

(1)道,路,运动的轨迹;引为规律、总结规律。名,自己叫
自己,从夕从口,夕就是天黑,看不见,所以用口叫;引为说
出来、说法。(3)妙,说文里没有,应该是处子之美,引为静
态的美。徼,就是“循”的意思,循就是无阻碍的运行。(4)
玄,黑色,引为不明白、不清楚。
【释】

(1)这世界是有规律的吧,我已经发现了。可是说不清楚这规
律到底是什么,是的,只能说一说,说不清楚。

(2)可还是要“名”(说)一下。天地最开始的时候什么都没
有,这什么都没有的天地,正是天地本身运行的规律。可其实
还是有东西的,一直有,直到现在。现在的一切,都是最开始
的东西变来的。

(3)关注“无”的时候,想看到天地间永恒不变的赤裸裸的规
律。关注“有”的时候,想看到这规律支配下变化着的天地。

(4)这两种不同的说法,其实说的是一个天地。其实用“有”
和“无”也说不清楚,我自己也不那么清楚。,但慢慢摸索着,
总还能找到描述这天地的一点门路。

【评】

老子像个学院派的哲学家,还有点像个科学家。

这一章断句向来众说纷纭,马王堆出的帛书里有不少虚字,对
断句有一定价值。

作为第一章是因为比较像第一章。

老子不可能知道太多定量科学;老子的书是一个人在一个比较
集中的时间写的;老子和孔子同时期,或稍早一点。这是我的
基本的看法。
天地是怎样的,老子知道的并不详细清楚,至少不如我。不过
各种对立的、相互的概念,本就是世界本质的一种描述。老子
通过大量的经验,有着不少感悟。

版权所有,盗版不纠。

2007-9-8

当年少时,正须多做些学习创造之事,整理之类,老来不迟。

二章

【文】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2)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恒也、
(3)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4)
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
是以不去。

【注】

(1)斯、已,虚字,已通矣。(2)音,乐器、器物的响声;
声,人的声音。(3)言,有话直说的意思,拐弯抹角是“语”。
(4)作,起也,引为活动、动作;始,女之初也;生,存在着
的意思;恃,赖也,赖,赢也,获利;功,出了力;居,停留,
占有;去,离开,消失。

【释】
(1)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善的话,自然就知道什么
是丑陋和罪恶了。

(2)有无、高低、长短等等这些相对立的概念是不可分的,从
来都在一起。

(3)所以圣人不过在这处处充满对立的天地之间做些平常的事,
他对人的教化也并不用刻意的直白的说出来。

(4)万物就那么存在着,在时空中走过自己的轨迹,不知何时
是开始,(没什么东西把这存在当作私有,)一切的过程都自
然进行,不会有意识的停止,或是去需求什么,出了力也不停
留。正是这永不停歇运动,才会永不消逝的存在。

【评】

这一章讲了几个概念,一个是相对(第一句),一个是相对的
概念是一直存在的,换言之,事物的差别不仅仅是人想出来的
(第二句),一个是客观世界的永恒和冷漠(第四句)。

第三句有点突兀,大抵是师法自然,不刻意动作的意思。

第四句大概的意思是在讲万物(不包括人)的永恒存在和永恒
运动,这存在和运动并不包含什么情感。不过里面的几个字比
较难,查说文半天也没十分恰当的。“有”字尤其费解。说文
上讲“有,不宜有也”,看不明。

陈鼓应对着章的译很不同,
尤其第四句,
全译作圣人怎样怎样,
大有问题。
在我看来,差别是不容否认的,因对差别的描述而产生的相对
的概念也不容否认,
但对这种相对双方的好恶之别却因人而异。
佛家讲求无差别心,是平好恶,以此心对万物才波澜不惊,才
能坚定智慧。但老子在这里说的话,若引为要求人也如死物一
般作为,则我看大可不必。

2007-9-9

二章补遗

1、圣人,有很高觉悟的大智慧的人。或言圣人者,牧国者也,
亦有可取。

2、细看第二句,有无,在说存在与否;难易,价值判断;长短,
高下,讲几何上的差别;音声,物理差别,频率上不一样;前
后,主观意识的选择,对不同的空间位置,分出前后之说,乃
有一个方向的选择在先。或许这些差别在老子看来都是一种,
不过类型覆盖之广,说明他至少是下意识的对感觉上的差别进
行了分类。

2007-9-16

三章

【文】
(1)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
欲、使民心不乱、(2)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
智、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3)为无
为、则无不治。

【注】

(1)尚者上也,以之为上的意思;可,值得;欲,从欠谷声,
少吃的,引为欲求。(2)虚,大丘也,取其磅礴之意,非小巧
奇险之属,又与实相对,空也;弱,树枝顶部柔软部分,弱者
互相扶持,故呈并立之形;知,口疾如矢,引为谣言。

【释】

(1)不让人有高下之分,不特别崇拜贤者,人们就不会互相争
斗。不特别看中难得的物品,不让人们见到能勾起他们私欲的
东西,人心就不会乱。

(2)所以圣人如果治理国家,就会让人们胸怀大志无诡计、食
饱穿暖、不存争胜之念、常有相互扶持之心、身强体健,总是
让人们不乱传谣言、不欲求无度,让聪明人不耍花招不捣乱。

(3)不去打扰人们平静的生活,以这样的方式治理国家,就不
会出什么乱子。

【评】

这章常为人诟病,因其有愚民之意。按老子的价值理念,人民
的胡思乱想亦即今人的思想自由本就毫无意义,智者在国家的
治理中所发挥的作用,不过是扰乱人民平静的生活。
第一句,不贵难得之货,实在深刻。须知难得为必有用,然人
皆求其难得而漠视其用途,实乃私欲所致,占有欲强之故也。

对于第二句,难在虚、弱、知、欲四字。我的解释也很牵强,
并不符合(至少是现在的)语言习惯。不过并非全无根据。虚
弱二字在说文中有其意,知字取说文本意,欲字古来皆有作私
欲讲的。

这章最后提出无为的概念,承于前文,当是不扰民。这在老子
的哲学中很重要,是从师法自然不刻意为之的自然观里发展出
来的政治学。

即使以愚民之论讲,本章亦有可取之处。现在的世界确实太乱
了,人心浮躁。不过“愚民”的前提是顺民、为民,而不是奴
役人民。单讲老子“愚民”,如现代语言中一样,其隐含意思
是做一些不好的事,实在是以偏概全,曲解老子的本意。

2007-9-16

四章

【文】

(1)道冲而用之、或不盈、(2)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
似或存、(3)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注】
(1)冲,涌摇也;用,说文言可施行也,窃以为通“涌”;盈,
满器也;(2)湛,没也。

【释】

(1)大道像水一样汹涌般运行着,却总不会装在罐子里的水般
满了溢出来。

(2)它那空而不见的样子,让人觉得正是万物所来之处——虚
无;而又充盈在宇宙的每一处,时而让人发觉它的存在。

(3)我不知道这道是从哪儿来的,只知道它对于人的意义比国
君还要重要。

【评】

此章以形象的手法,略窥道之一斑。以水喻道,以明道之冲是
在说道的浩大与其作用的激荡。并以渊来讲道之空,是形而上
的,以湛来讲道之作用,由这作用我们可以发现道的存在。

第三句讲明老子亦不知道之所来,只知它存在远于君王,远比
君王重要得多。

古人版本在“湛兮”之前皆有“挫其锐、解其纷、合其光、同
其尘”一句,疑为五十六章错简而重出。

2007-9-16

五章
【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2007-9-29

最近比较忙,尤其是有大量的英文资料要看,十分费时。

不过暂停《老子》的译注工作,却是源于另外一件事。缘起于
在互动网上购书,瞥见了一本《还吾老子》的书。这书我曾在
席殊书屋见过,当时未曾留意。现在看到了简介和目录,大感
惊奇:这书说《老子》一书非一人所作,德经四十四章乃先王
之作,大抵是老子做图书馆馆长时利用职务之便看到的,道经
三十七章除首章外是对德经中三十六章的注解与发微。这个观
点很新鲜,未曾见过,不知正确与否。若果真如此,我所做的
工作意义又何在?用不用再重研老子,以改变根本之看法?

这两个问题让我想了不少时日。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