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5

波斯灣戰爭

組長 : 盧聖廷 (66 14)


組員 : 劉政達 (66 41) 程冠
傑 (66 32)
林運晟 (66 37) 邱建
霖 (66 23)
目錄
1. 第一次波斯灣戰爭
1 前景分析
2 起因
3 作戰目標
4 作戰過程
5 盟軍跟伊拉克軍的比較

2. 第二次波斯灣戰爭
1 前景分析
2 作戰目標
3 盟軍跟伊拉克軍的比較

3. 第一次波斯灣戰爭跟第二次波
斯灣戰爭的差別
第一次波斯灣戰爭
前景分析
 1991 年 蘇聯已經瓦解 在俄羅斯共合國強人總統葉爾欽的
領導下 各國舊蘇聯的加盟供合國組組成松賽的盧立國協的邦
聯組織 此時 華沙公約組織已經消失 全 是解大不分的共產國家
正經歷一段地三波的民主化運動
 隨著冷戰結速 美國成了世界上唯一僅存的超級強權 同時
也附貪了所謂 ' 世界警察 ' 的任務 也同時 成為唯一有能力在世
界任一角落發動戰爭的國家 此時 美國的聲望如日中天 共產國
家的民主化代表著以美國維象徵的普世民主主觀點大獲全勝
也因此才有學者服珊教授提出 ; 歷史終結論
 經歷了長達 8 年的兩伊戰爭 伊拉克欠下了大筆外債無力
歸還 其中鄰國克威特藉時伊拉克最大的債全國之一 伊拉克總
統海珊欲藉吞可威特之事實 自己瀕臨破產的財政
波斯灣戰爭的起因
 波斯灣戰爭的起因
 一.歷史淵源
 在十八世紀初定居於此,十九世紀下半葉接受鄂圖曼
帝國冊封,土耳其人將統治中心設於今伊拉克第二大
城巴斯拉。在十九世紀期間薩巴赫統治者採取了親英
的態度,直到一八九九年薩氏家族正式和大英帝國簽
署了保護條約,結束了科威特介於英國殖民強權與土
耳其人之間的猶豫角色。一九一四年科威特正式成為
英國的保護國。
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鄂圖曼帝國瓦解,英法兩
國為瓜分阿拉伯半島,於一九一六年簽訂「塞克斯│
皮考特協定」,將科威特問題列入議程,科威特變成
英國殖民地。
 一九二三年土耳其─鄂圖曼帝國之後繼者於瑞士洛桑和科威特簽署
了永久放棄科威特的國際條約,但有關伊拉克與科威特疆界關係上
,卻沒有明白標定國界範圍。
 在一九三二年伊拉克宣佈了它的獨立建國宣言,並平行地和科威特
相互承認了具國際法效力的疆界劃分,但伊拉克方面卻不承認其在
一九二二年由英國的殖民統治者考斯克爵士個人專斷所確立的伊拉
克新國界︱波斯灣一段海岸線了。
 在一九三 O 年代,將科威特劃為自治區,而不承認它是伊拉克的
一部份。當時的伊拉克國王不接受這項安排,聲稱有關的條約從未
獲得批准。這一緊急的尖銳關係逼得科威特在一九六一年六月十九
日宣佈獨立,並加入聯合國及阿拉伯聯盟,獨立未幾,時任伊拉克
總理的奎錫姆宣稱科威特是「伊拉克整體的一部份」,因為它曾經
是鄂圖曼省巴斯拉的一部份。伊拉克威脅要吞兼併科威特,英國遂
於一九六一年十二月廿七日派遣海軍艦隊抵達波斯灣,並倖經阿拉
伯聯盟先後派兵駐守,使得伊拉克的併吞意圖無法得逞,因此一場
地區性的危險得以解除。
   一九五九年胡辛在暗殺奎錫姆失敗,於四年後(一九六三年)
政變成功,伊科舉行談判,在科國允予八五、000、000美元
的大量經援條件下,宣佈伊拉克放棄對科威特的主權要求,十月四
日兩國代表在巴格達簽署和約,正式承認對方。故伊拉克與科威特
兩國領土的糾紛,在整個阿拉伯世界有其歷史的夙怨。
 二.宗教糾紛
 猶太教與回教之爭:
 原兩教之共同祖先為亞伯拉罕,後因雙方教義不同,
遂演變成宗教之爭,從一九四八年至一九七三年,爆
發了四次以阿戰爭,以色列雖三面環敵,但能自立自
強與在西方國家支持下,屢敗阿聯,並佔領戈蘭高地
,約旦河以西地區(含三教聖地耶路撒冷),更加深
了猶太教與回教之間的仇恨。
 回教之葉尼派與什葉派之爭:
 兩伊戰爭發生原因甚多,其中最重要之因素為教派不
同之爭,兩派均信奉真祖阿拉,唯什葉派另須參拜神
秘主義者蓋拉尼。而素尼派為回教正統,什葉派為其
支派,且作為激進,所以不為素尼派所承認,在兩伊
戰爭中,伊朗是什葉派,伊拉克是素尼派,阿拉伯國
家均支持伊拉克(阿拉伯國家除伊朗外,均以素尼為
國教)。
 三.經濟利益
    一九九 O 年伊拉克的軍費支出為一二九
億美元,亦即全國每人大約負擔一、九五0美
元。其通貨膨脹率達四十%。伊拉克為解決與
伊朗八年戰爭所造成的國家經濟困頓,故亟思
掠奪科國之大量財富(科威特與伊拉克石油儲
藏量約各佔中東石油的十%。科威特更擁有海
外存資約美金一、000億。)而沙烏地阿拉
伯更為其覬覦的大餅。
作戰目標
 1 收復科威特 第一次波灣戰爭是在 1991 年 1 月 17 日
深夜打開了波灣戰爭的序幕,聯軍對伊拉克實施戰略空
中攻擊,使用武器包括轟炸機、戰斧巡戈飛彈、 AH -
64 直升機、各型戰機等目標為巴格達及其近郊 16 處防
衛森嚴之目標,損毀其電力設施及指揮與管制能力,按
著對其四類戰略目標, 12 個目標組持續攻擊,至攻擊發
起的第 10 天聯軍中央指揮部宣布聯軍已擁有絕對空優。
2 月 24 日地面作戰正式開始,以壓倒、快速、連續性的
攻擊伊軍地面部隊,至 2 月 28 日上,僅花 4 天 100 小時
即完成預訂目標--收復科威特。
 2 驅逐科威特境內伊拉克部隊
 3 油田設施之保護
作戰過程
 1 聯合國安全理事會通過地 678 號決議案 世界五強沒有一
個國家動用否決權反對出兵伊拉克
 2 世界上共有 30 國實質提供人員 物資參戰 18 國提供人
道援助物資 聯軍 (34 國 ): 阿富汗 , 阿根廷 , 澳洲 , 巴林 ,
孟加拉 , 加拿大 , 捷克斯洛伐克 , 丹麥 , 埃及 , 法國 , 德國 ,
希臘 , 匈牙利 , 宏都拉斯 , 義大利 , 科威特 , 摩洛哥 , 荷蘭 ,
奈及利亞 , 挪威 , 阿曼 , 巴基斯坦 , 波蘭 , 葡萄牙 , 卡達 ,
沙烏地阿拉伯 , 塞內加爾 , 南韓 , 西班牙 , 敘利亞 , 土耳其
,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 英國 , 美國 ( 被打的就只有伊拉克
一國 ) 主要的話還是以美英法為主 ( 美軍五十萬 , 其他十
六萬 ) 主要派兵國家:美國、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
法國、英國、埃及、敘利亞等國 伊拉克動員約
120 萬 ( 如下圖 )
 1990 年 7 月 17 日 --- 伊
拉克總統海珊指責克威特
超產原油 且竊取兩國邊
界 Rumailia 油田的原油 .
這時候伊軍在伊 . 科 邊
界陸續增兵
 1990 年 8 月 2 日 伊拉克
揮軍入侵克威特 引發國
際社會關注的 ' 波斯灣危
機‘
 1990 年 8 月 5 日 美國總統老布希宣稱不會容忍伊拉
克的侵略行為
 1990 年 8 月 7 日 美國國防部錢尼訪穩沙烏地阿拉伯
同意協防沙國 展開‘沙漠盾牌’軍事行動 防止伊拉克
可能得侵略行動
 1990 年 11 月 29 日 聯合軍安全理事會痛過地 678
號決議案 授權會員可使用一切必要的方法 將伊拉克
驅逐出可威特 實踐地 660 號要球衣拉克撤出克威特
的決議案 並限令伊拉克在 1991 年 1 月 15 日前色出
克威特
 1991 年 1 月 12 日 美國國會授權使用武力對伊拉克
 1991 年 1 月 17 日沙烏地阿拉伯
當地時間凌晨 2 時 38 分 美軍死
其他國家組成盟軍行代號‘沙漠
風暴軍事行動“戰開對伊拉克對
空攻擊行動歇開
 黃色 : 聯軍軍機空炸中一防空掩
體造成大量平民死傷 伊方指責
聯軍務襲非武裝人員 . 美國說伊
拉克把人民當“人肉盾牌”
 紅色 : 伊圖提出三點停火條件美
總斥為了無新意聯軍未停止轟炸
 橘色 : 聯軍繼續空襲伊拉克軍事
設施 至 2 月 10 日停止達到 6 萬

 淺藍色 : 聯軍在沙科邊界集結部
隊準備陸戰
 綠色 :2 月 18 日美國普零斯頓號
巡洋艦的里波里號兩棲攻擊艦觸
雷損失輕微
 第 1991 年 2 月 24 日 盟軍發動地
面攻勢
 1: 美法部隊攻佔納敘利亞一空軍
基地
 2: 盟軍先頭部隊建立前進基地 已
抵誘發拉底河切斷供何國衛隊撤
回巴斯格達之後路線
 3: 美 7 軍英第 1 裝甲與共和國衛
隊 3 裝甲施 3 步兵師激戰擊潰伊
1 裝甲師 .2 裝甲師往巴格達撤退
 4: 盟軍網伊拉克挺進英沙漢之鼠
毀伊戰車 40 輛 同時在 1991 年 2
月 26 日盟軍將伊拉克逐出克威特
 5: 盟軍奪回科威特機場 光復科威
特市
 1991 年 2 月 28 日沙烏地阿拉伯時間上的八點時雙方
同意停火
 1991 年 3 月日 伊拉克接受停火協議 第一次波斯灣戰
爭落幕
盟軍跟伊拉克軍的比較
 盟軍 戰術作為  伊軍 戰爭準備
聯軍持續轟炸 38 天後,地面 1. 威脅使用化學武器
部隊才出動,僅歷 4 天後, 2. 伊軍經歷 8 年兩伊戰爭
海珊即承認敗戰,撤兵科威 的洗禮,財困民乏,但累
特,聯軍僅推進至巴斯拉城 積之戰爭經驗豐富,伊國
郊外即停止前進 陸軍常備兵人數更居世界
 後勤補給 第四位
戰爭準備時間長達 5 個月,為 3. 領導人的野心使國家陷於
有史以來後勤支援最臻完備 危難
之戰役 4. 誤判西方國家除了外交、
 主要 新型武器 經濟制裁外,不會有軍事
巡戈飛彈、 F117A 隱型戰機、 制裁行動 
M1A1 戰車、 B-1B 型長程轟
炸機、 AH-64 攻擊直升機
 海、空軍表現  伊軍 戰爭作為
1. 海軍出動 6 艘航空母艦群 1. 持續以飛毛腿飛彈攻擊以
2. 每日約 2000 架次密集轟炸 色列,企圖逼使以國參戰
,損失各型飛機 38 架 ,激起回教國家公憤
3. 充分掌握空優,擊落伊軍戰
2. 誤判聯軍將從科國海岸線
機 39 架,其餘敵機多逃至伊
朗避難 4. 奠定「空權至 登陸,防禦部署不當
上」、「無空防即無國防」 3.1991.1.29 主動突襲卡夫吉
之聲譽 城,使聯軍猝不及防,是
 死傷人數 少見的主動出擊行動
死亡 466 人、失蹤 56 人、被俘 4. 戰爭末期任意破壞油井
13 人、受傷約 30000 人(其 5. 受聯軍空襲影響,所有陣
中美軍死亡 299 人,其中 地均遭孤立、失去補給
148 人死於戰鬥任務)
第二次波斯灣戰爭
前景分析
 2001 年 11 月 26 日,美國總統小布希警告伊拉克,如果繼續阻止聯合國武器
檢查人員重返巴格達,就會動武。
 2002 年 1 月 29 日,小布希總統在年度國情諮文中宣稱伊拉克、伊朗及北韓
是邪惡軸心。
 2002 年 7 月 8 日,小布希總統表示,華盛頓希望巴格達政權轉換,並將用盡
一切方法推翻沙丹胡笙總統。
 2002 年 9 月 12 日,小布希在聯合國大會上向伊拉克發出立即解除武裝的通
牒。
 2003 年 1 月 30 日,小布希總統發表國情諮文,重申不惜用武力解除伊拉克
武裝的決心。
 2003 年 2 月 5 日,美國國務卿鮑爾向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提出伊拉克從事違禁
武器的新證據,違反聯合國安理會第 1441 號決議案,要求伊拉克限期交出N
BC(核生化)武器並銷燬NBC武器。
 2003 年 3 月 18 日,台北時間上午九時,小布希總統對伊拉克總統海珊發出
最後通牒,限令四十八小時下台離開伊拉克。
 2003 年 3 月 20 日,台北時間十時四十分左右,美國對伊拉克展開軍事攻擊
行動,揭開第二次波斯灣戰爭序幕。
作戰目標

 推翻海珊政權解放伊拉克
 軍事行動有五大戰爭指導

打擊政治目標 .
維護伊拉克 .
石油的經濟價值降低 .
社會損害降低平民傷亡 .
策反及打擊伊拉克野戰部隊。
盟軍跟伊拉克軍的比較
 戰術作為  伊軍 戰爭準備
1. 美、英聯軍為保護伊國全境 1. 兩次波灣戰爭相隔 12 年,
1658 口油井不受破壞,在戰爭 未見伊軍精練戰技、修整工
開打時即出動地面部隊,致戰
爭初期死傷較慘重 事,領導者無能又無為
2. 特種部隊被大量運用 2. 伊軍歷 12 年國際封鎖,武器
 後勤補給 效能低落
受「斬首行動」牽連,開打倉促, 3. 極度缺乏防空飛彈和反裝
補給線太長,戰爭初期又受沙 甲武器
塵暴影響,使前線作戰士兵未
獲及時補給,不得已停止推進 4 伊軍戰鬥意志薄弱,不知為
速度,原地鞏固整頓 何而戰,民心亦思變而不自
 主要 新型武器 知
電磁脈衝彈( E 彈)、炸彈之母 5. 海珊剛愎自用、誤信偏聽
( 21000 磅)、掩體剋星、石
墨炸彈、熱壓炸彈、無人載具 ,事實證明其軍隊完全不堪
、 B-2 轟炸機 一擊
 海、空軍表現  伊軍 戰爭作為
1. 海軍仍出動 6 艘航空母艦 1. 部隊未戰先潰、外強中乾
群 ,預期性之「大軍會戰」
2. 每日約 800 架次轟炸任務 和聯軍最擔心之「城市巷
,雖然出勤架次減少,但 戰」均不見發生,只有小
拜武器投射精準度提升, 規模之遭遇戰或游擊戰
殺傷力大幅提高 2. 戰略上未能掌握天時、地
3. 戰爭全程,伊軍沒有一架 利,逐次抵抗、遲滯聯軍
戰機升空迎敵 ,以空間換取時間
 死傷人數 3. 指揮官不能掌握戰情,友
2003.4.21 止,美軍死亡 128 軍間不能協調合作,不知
人(其中 105 人死於戰鬥 彼又不知己,徒留笑柄
任務)、英軍死亡 31 人,
受傷近 500 人
第一次波斯灣戰爭跟第二次波斯灣
戰爭的差別
第一次波灣戰爭 第二次波灣戰爭
( 1991 ) ( 2003 )
目標 目標
 1. 光復科威特  1. 終結海珊政權

 2. 驅逐科威特境內伊  2. 向國際宣示美國以

拉克部隊 軍事力量獲致政治目
 3. 孤立海珊政權 標的決心
 4. 保護油田
兵力
約 50 萬,主要派兵國家 約 30 萬,主要兵力來自
:美國、沙烏地阿拉 美國、英國,少部分
伯、科威特、法國、 來自澳大利亞、波蘭
英國、埃及、敘利亞 等國
等國
國際支持
獲聯合國支持外, 30 在未獲聯合國支持下,
國實質提供人員、物 美國宣稱獲得 40 國以
資參戰; 18 國提供人 上支持,惟多數國家
道援助物資 採「靜觀其變」姿態
戰略
1. 空、陸作戰階段畫分 1. 全面空、陸非線式同步
明確,嚴格管制各階 作戰
段作戰期程 2. 初期以精準空襲行動攻
2. 全面摧毀伊拉克軍、 擊伊拉克上層軍、政目
民基礎設施。 標
3. 大規模,多地面攻勢 3. 目前陸上作戰態勢主力
從南向進擊
科技
1. 巡弋飛彈、 F117 隱形 1. 數位化系統整合
戰機、 B52 轟炸機對
伊拉克部隊行地毯式 2. 大量運用衛星科技
轟炸 3. 武器更具殺傷力
2. M1A1 戰車性能優於 4. 精準炸彈比率大幅提
T72 俄製戰車 高
非軍事任務
1. 恢復科威特政權 1. 建立伊拉克民主政府
2. 油田滅火 2. 重啟以、巴和平談判
3. 鼓勵富比士 500 大企 ,以緩和中東國家對
業進入科威特重建經 美、伊戰爭的不滿情
濟 緒
4. 國際分攤戰爭經濟耗 3. 防止伊拉克庫德族人
損 乘機獨立
5. 建立聯合國武檢小組 4. 冀求國際社會合作重
,確保科威特免受伊 建伊拉克經濟與民生
拉克軍事威脅 設施
5. 人道援助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