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00

課程名稱:生命教育概論

( Introduction to Life
Education )

九十二學年度 第二學期

清雲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開課別:必修,半學年,下學期 2 學分 1
教學目標
一、促進學生在人格特質、道德、倫理、文
化、心理的全面發展與思考;內容包含
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環境、自然
和宇宙的關係。

二、探討生命的本質、價值與意義,開啟多
方位視野,以智慧懷抱無限寬廣的人
生。

2
教學方法

一、講授

二、分組討論、報告。

三、教學影片欣賞、討論。

3
講授大綱

* 第一單元 ~~ 導論

探討生命的本質與意義

4
* 第二單元~~認識自己
 1
、了解生命完整的動態,探索生命  
存在的價值
 2
、了解自己的人格特質及生命的節  
奏與規律
 3
、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經營生命。
5
* 第三單元~~人我關係
 
1、家人關係、校園關係與職業關係
 
2、兩性關係
 
3、虛擬世界中的人我關係
 
4、流行下的迷思
6
* 第四單元~~人與自然
    
1、生命的循環:人與自然
  
2、環境倫理:芳園?荒園?生態保育
  
3、本土關懷:島國性格,文化精神與
       社會改造
  
4、世界關懷:地球村的倫理規範
7
* 第五單元~~生命關懷
  
 1、失落與悲傷
  
 2、悲傷的轉變與治療
  
 3、生命的昇華與臨終關懷
  
 4、生命倫理
8
* 第六單元~~信仰與人生
  
1、永恆的價值:義與利,善與惡,
良知,宗教
  
2、苦難的問題:思索與面對
  
3、人生的自我實現

9
* 第七單元~~生命的規劃
  
1、增進解決問題的能力
  
2、跳脫框框的極限
  
3、活出自己,讓生命發光

10
期末評量方式:

出席20%

小組討論30%

期中考20%

期末考30%

11
重要參考書目
1 、郭靜晃 ( 民 2002) ,《生命教育》。台
北, 揚智出版社。
2 、劉明德、王心慈 ( 民 2003) ,
《生命教育─ 生命總會找到出路 》。台北,
揚智出版 社。
3 、陳俊輝 ( 民 2003) ,《生命
思想VS 生命 意義 》。台北,揚智出
版社。 4 、崔國瑜譯 ( 民 2002) ,
《死亡與永生 101問答集
》。台北,揚智出版社
12
5 、白裕承譯 ( 民 1998) ,《最後14堂星
期二 的課 》。台北,大塊文化。
6 、張美惠譯 ( 民 2001) ,《用心去活 》。
台 北,張老師出版社。 7 、吳美慧
譯 ( 民 2001) ,《我們並未互道再 見 》。
台北,張老師文化。 8 、C arol 謝
( 民 2000) ,《尋找快樂的紅蘋 果 》。台
北,奧林。 9 、游羽蓁譯 ( 民
1999) ,《誰搬走了我的乳 酪 》。台北,
奧林。

13
10 、鄭石岩 ( 民 1995) ,《開心的生活
》。 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11 、鄭石岩 ( 民 1997) ,《人生路這麼
走 》。 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12 、李瑞玲譯 ( 民 1993) ,《熱鍋上螞
蟻 》。 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13 、李淑君、江暖譯 ( 民 2001) ,《快樂
的十 日課 》。上、下。 14 、
謝青峰譯 ( 民 1989) ,《創痛原是一種福
分 》。台北,生命潛能。

14
15 、許琳英等譯 ( 民 2000) ,《重劃生
命 線》。台北,張老師文化。
16 、陳怡潔譯 ( 民 1998) ,《人類行
為與社會 環境 》。台北,揚智出版社。
17 、朱麗文譯 ( 民 1993) ,《心
的面貌 》。 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18 、李常傳譯 ( 民 1989) ,
《個人時間管理 學》。台北,新潮
社。 19 、劉建剛、閻建
華譯 ( 民 1996) ,《怎樣擁 有好情
緒》。
15
20 、吳娟瑜 ( 民 1998) ,《吳娟瑜的情緒管理
學》。台北,里仁出版社。
21 、呂政達 ( 民 1989) ,《走出生命的幽
谷》。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22 、
江麗美譯 ( 民 2001) ,《有效壓力管
理》。台北,智庫文化。 23 、杜玉蓉譯
( 民 2000) ,《情緒勒索》。 台北,
智庫文化。 24 、吳美慧譯 ( 民
2001) ,《重新發現時 間》。台北
,張老師文化。

16
25 、陳素玲譯 ( 民 2000) ,《把時間管好
的 33 個秘密 》。台北,角色。
26 、李鍾桂等 ( 民 1995) ,《明天的
太陽 》。 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27 、黃惠惠 ( 民 1996) ,《我的
未來不是 夢 》。台北,張老師出
版社。 28 、陳銘磻 ( 民 1995) ,《面
具下的心情 》。 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29 、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系主編
( 民 2001) , 《 e 世代管理學 》。台北
,桂冠圖書。
17
30 、何懷宏 著 ( 民 2002) ,《倫理學是
什 麼 》。台北,揚智出版社。
31 、李琪明 著 ( 民 2003) ,《倫理與生
活 》。台北,五南圖書。
32 、傅偉勳 著 ( 民 1993) ,
《死亡的尊嚴與 生命的尊嚴 》。台北
,正中書局。 33 、葉李華 譯 ( 民
2001) ,《胡桃裡的宇 宙 》。台北,大
塊文化。 34 、柳中明、劉彥
蘭 譯 ( 民 2000) ,《尼諾 與妮娜
》。台北,新新聞出版社。
18
35 、柳中明、林李耀、彭立新 譯 ( 民
2001) ,《地球發燒 》。台北
,新新 聞出版社。
36 、魏國彥、許晃維 ( 民 1998) ,
《全球環 境變遷導論 》。教育部。
37 、傅佩榮 著 ( 民
1989) ,《最後一張王 牌 》。台北
,洪健全基金會。 38 、傅佩榮 著
( 民 1989) ,《人生問卷; 邀請您
一起來思索 100 則重要的人生問 題 》。
台北,洪健全基金會 。
19
39 、洪清松 著 ( 民 1990) ,《人我交融—
自 我成熟與人際關係 》。台北,洪健
全基 金會。 40 、許宜銘 著 ( 民
1993) ,《擁舞生命潛 能 》。台
北,生命潛能文化 。 41 、黃惟郁 譯
( 民 2002) ,《 101 個有趣的 哲學
問題 》。台北,究竟出版社 。 42 、張淑
美,《中學生命教育手冊 》。台 北,
心理出版社。 43 、林宗鴻 譯 ( 民
1997) ,《人格心理學》。 台北,揚智出版
社。
20
44 、陳世玲、吳夢峯 譯 ( 民 1999) ,《敞開心
靈暗房》。台北,生命潛能文化。 45 、黃培
鈺 ( 民 2002) ,《生命教育通論》。 台北
,新文京。 46 、劉明德 ( 民 2003) ,《生
死教育─生命總 會找到出路》。台北,揚
智文化。 47 、 Orison Swett Marden 博
士 ( 民 2001) , 《刮起生命的旋風》。基
隆,亞細亞。 48 、李賢中 ( 民 2003) ,《墨學
─理論與方 法》。台北,揚智文化。

21
49 、呂應鐘 ( 民 2001) ,《現代生死學》。
台 北,新文京。
50 、鄭石岩 ( 民 2001) ,《生命轉彎處》。
台 北,遠流。
51 、黃春華 譯 ( 民 2003) ,《創造生命
的奇 蹟》。台北,生命潛能文化。
52 、伍育英 譯 ( 民 2000) ,《我
的生命成長 樹》。台北,張老師文化。
53 、阿德勒著 顏文君譯 ( 民
2003) ,《生命 對你意味著什麼》。台
北,華成圖書。
22
54 、李永平 譯 ( 民 1998) ,《天使走過
人 間》。台北,天下遠見。
55 、呂應鐘 ( 民 2001) ,《生死學導論》。
台 北,新文京。
56 、陶在樸 ( 民 1999) ,《理論生死學》。
台 北,五南。

23
生命教育概論
編著者 : 邵仕剛

24
第一單元 ~ 導論
( 選自 : 「創造生命的奇蹟」 P.5 生命的哲學觀 )
( 選自 : 「生命對你意味著什麼」 P.12~P.30)

1 、探討生命的本質與意義
A 、生命的哲學觀

我們為自己的生命經驗負起百分之百的
責任。

我們的每一
個想法都在建構我們的未來。
25
生命的著力點就在此刻。

痛苦乃源於怨恨與罪惡感。

只有放下怨恨才
能解除疾病,即使是癌症亦然。

當我們真正愛自己時,生命中每一樣
事物都將隨之改變。
26
我們必須釋放過去並寬恕每一個人。

它的根本
想法就是 : 「我不夠好。」
而它只
是一個想法,想法是可以改變的。

怨恨、批判和罪惡感,
皆具有強大的殺傷力。
27
我們必須下定決心開始學著愛自己。
此刻對自己的自我贊同與自我接納,是邁入
正向轉變的關鍵。

我身體裡所謂的「疾病」,是我自
己創造出來的。 在我無盡的生命中,
每一處都是完美、完全和完整的,但亦無時
不在改變。

28
生命沒有起始,也無終
點,只有本體與經驗的無止盡循環。

生命永遠不會停頓、靜止或腐朽,因為每一
刻都如此新奇和新鮮。

造物主的力量與我同在,它給了我力量
,讓我創造自己的環境。

29
我深知在我心中有一股力量,而且我可以選
擇如何去運用它,我為此而感到喜悅。

當我們從舊有中走出時,生
命的每一刻都是一個新的開始。

此時此刻,對我而言是全然新的起點。

在我的生命世界中,一切都是美好
的。
30
B 、生命的意義

假如我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
: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 」

回答的人很可能無言以對。因為大部
分的人從來就沒有去考慮這個問題或努力
尋求它的答案。

31
其實,自有人類以來,這個問題就存在
了,人類自問 : 「為什麼活著 ? 生命的意義
又是什麼 ? 」

當然,只有那些走過困境的人才會提出
這樣的問題。

如果他們沒有經歷過磨難,一切都平平
安安,就不會想起這些來。
32
倘若我們只專注於觀察行為,卻對一
切言論都置若罔聞,那我們就會發覺。

每個人都有
自己的「生命的意義」。
並且,這一
意義與他自身所有的觀點、態度、行為、
表情、禮貌、追求、習慣以及個性等等都
極為相符。

33
每個人的一言一行都表明了他只信奉一種「生命
觀」。

他對這個世界及自身的看法都在他的一切舉動中
蘊藏著。 他是如此判斷 : 「我就是這樣的,
世界就是那樣的。」

他賦予自身和生命的就是這樣
的意義。

34
任何人看問題的角度都是從自身出發
的,即所謂智者見智,仁者見仁。

就像我
們所說的,生命的意義不勝枚舉,然而,
每一種意義都可能有其不實際的地方。

35
從中我們可以找到真理的一個共同標
準 : 一個共同的意義。我們能夠運用這個
意義,解釋與人相關的現實社會。

他對這個世
界及自身的看法都在他的一切舉動中蘊藏
著。

36
C 、生命的三個約束

(1) 我們的生活都局限於地球這個小行星
, 這便是第一個約束。

為了生
存,我們必須在這個有限的環境 中,盡
可能地利用地球上的各種資源, 這是一
個無法迴避的問題。

37
(2) 第二個約束是 : 我們身邊還有別的人
, 我們與他們休戚相關。

沒有人是人類的唯一成
員,個人的脆 弱性和局限性使其無法
獨自一人實現 自己的目標。

38
(3) 人類由兩性構成,這是我們受到的第 三
個約束。

這一事實是個人以及團體為了維持生
命,都必須加以考慮的。

愛情和婚姻就屬於這個約束。這一問
題,任何男女都要經歷。

39
◆ 以上三個約束構成三個問題 :
第一,我們如何在各種限制的地球家園上
找到一個安身立命的職業 ?

第二,怎樣在同類中
謀求一個相互合作並分享合作利益的位置 ?

第三,我
們如何調整自我,以適應人類繁衍必須依賴兩性
關係這一事實 ?

40
D 、社會感
屬於個人的意義,實際上根本
就等於沒有意義。

我們的意圖和行為也
同樣如此 : 它們真正的意義在於它們對其他
人的意義。

41
任何人都會試圖讓自己變得重要。

可是,人的重要性就在於自身對他人
所做的貢獻。

42
一個人若是沒有認識到這一點,他就
必將走上歧途。

一切「生命意義」的真正標誌都在於 :
它們都是共同的意義─是其他人能夠分享
和接受的意義。

43
E 、成長期兒童的經歷

不難發現,我們自誕生之日起
就開始摸索「生命的意義」。

即使是襁褓嬰孩也在企圖設法
,確定自己的力量以及自己在周圍生命中
所佔的份量。

44
將近六歲的小孩就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
而牢固的行為模式。

他已有自己解決問題的獨特方式,我們
將其稱為「生活模式」。

他對可以從這個世界和自己身上獲得什
麼,已形成了根深柢固的概念。

他從此就藉著一張恆定的統覽表認識世
界。
45
小孩賦予生命最初的意義,證明了經驗
得到闡釋先於經驗的被接受。

舉例來說,詮釋童年的境況可用各種不
同的方法,對童年期經歷的不愉快賦予各
種不同的意義。

不同的人詮釋生命的意義可能就會有天
壤之別。

46
(1) 身體缺陷
童年的某些境遇很容易發
展成嚴重的錯誤意義。

這些飽經苦難的兒童
很難感受到生命的全部意義就是為社會奉獻
自己。
但是,我們不能只憑人的身體表徵
,就判定他心靈的發展會朝著正確或錯誤的
方向走。

47
當然,身體有缺陷或內分泌異常的兒
童,由於大部分沒有得到正確的培養,其
痛苦也不為人所了解,所以他們難免會變
得以自我為中心。

48
(2) 驕縱
那些被寵壞的小孩,是造成錯誤
地詮釋生命意義的第二種情形。
他們所受的教養導致他們認為自
己就是法律。
他不需要努力就會受到重
視,通常還把這種重視當成是天經地義的。

49
只要他不再是被注意的焦點,他就會大
失所望和不安,並感到這個世界辜負了他 ;

他所受到的教育讓他只會索取而不
會付出。

他因別人對他總是順從附和而失去
了自己的獨立性,而不明白他是能為自己做
些事情的。

50
他不了解相互合作是十分有意義而且必
要的,他最感興趣的只是他本人。

他們所感受到的生命意義是 : 一飛
沖天、被視為最重要的人、得到自己想要
的一切。

如果他們繼續賦予生命這樣的意義
,那他們所採取的任何方式都將是錯誤的。

51
(3) 忽視

第三種容易造成錯誤詮釋
的情況來自被忽視的小孩所承受的處境。

這種小孩不知道愛
與合作是什麼,他對生命的詮釋從來就缺乏
積極性。
他感
到社會殘酷、冷漠,並認定它將永遠如此。

52
他完全沒有意識到,贏得感情和尊敬是
可以透過對他人做出有益的行動而實現的。

可以說,他既懷疑別人,也不相信自己。

53
母親最重要的工作首先就是讓孩子感到
她是值得信賴的「其他人」。

之後,她把這種信賴感進一步深化和拓
展到孩子周圍的一切。

身體缺陷、受驕縱、被忽視,這三種情
況最容易讓人錯誤地詮釋生命的意義。

54
F 、早期記憶和夢
不管是做夢還是清醒,人格絕無不同,
對此,在探究夢境與聯想之際,也許能得到有效
的證實。
但是,人在夢境中,人格將暴露無遺。
這是因為社會壓力影響減弱,人的警戒防備和隱
匿減少的緣故。

55
任何記憶都相當重要,不論一個人認為
它多麼不足掛齒。

因為有所記憶,即表示對他來說,所記
憶的是「值得記憶」的事物。

而「值得記憶」是因為所記憶的與他所
想像的生命有關。

56
停留在記憶中的特定經歷可使他賦予生
命的意義更為明確 : 「這就是你必須期盼
的!」

或是「這就是你必須避免的 ! 」甚至於
「這就是生活 ! 」

經歷本身並不比事實重要,這是我們必
須再次表明的。

57
任何記憶都是經過篩選,用來提醒自己
的東西。

兒童期的早期記憶能夠有效地展現出個
人對待生活的特定方式及存續的時間,揭示
其生活態度形成的最初環境。

58
早期記憶有其特殊的地位,是由於以下
兩個原因 :

第一,它包含了個人對自己及
其境況的最初評估。

這是他第一次對自己外貌的總
結,第一次對自己幾乎完整的概括和對自己
最初的要求。

59
第二,這是他的主觀起點和自傳的前序。


以,我們常常能從中發現,一個人所感覺
到的脆弱和不安,與理想中強壯又安全的
形象行成了鮮明的對比。

60
至於這個最早的記憶是否為他所能想起
最早的事,甚至記憶的是否真有其人其事,
從心理學家的眼光看來,都無關緊要。

記憶
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們所表徵的事物、對
生命的解釋及與現實和未來的聯繫。

61
G 、學會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培養並激勵孩子們參與合作,讓他
們與同齡人一塊做事或玩耍,從而讓他們
建立自己的行為方式,就顯得極為重要。

一切妨礙合作的行為都會導致嚴重
的後果。

62
我們不能過分責怪一個人所犯的早期錯誤,
而只能在他初嘗苦果時幫助他改正錯誤。
一個人在賦予生命某種意義時可能出現各種
錯誤。
若老師、家長和心理學家對這點都很
清楚,且這個人不再犯相同錯誤,那這個缺
乏社會感的兒童最終將會產生更良好的感覺

63
這麼一來,他再遭遇挫折時,就不會放
棄奮鬥、改弦易轍,或是逃避,甚至推卸責
任。

他也不會考慮尋求特殊的關照或憐憫,
更不會感到丟人現眼,從而採取報復手段。

64
他不會追問 : 「活著有什麼意義 ? 它給了我什
麼 ? 」 他只會說 : 「我要開始自己的生活。這是
我自己的事,我肯定能做得很好。我是自己行為
的主宰。只有靠自己才能脫胎換骨。」

面對生活時,假如我們都能成為一個獨立
又合作的人,人類文明將無限輝煌。

65
第二單元 ~ 認識自己
( 選自「我的生命成長樹, 1~7 章精華部分」 )
( 選自「兒童發展」第 2 章表格 P.71)
( 選自「創造生命的奇蹟」 P.9 ,練習 P.28~48 , P.120~124)

1 、了解生命完整的動態,探索生命存在的價值
A 、好好地瞧一瞧自己
我是誰 ? 在這世界上我扮演的角色為何 ? 我為何身處
目前的環境中 ? 我的使命何在 ? 我真能改變現狀嗎 ?

66
當我們為了生活汲汲營營時,類似上述
的問題很可能多年懸而未解的藏於心中。

但遲早這些問題會重新浮現,再次帶來
內心的衝擊。

當我們看到周遭世界充
滿混亂與危機,我們不禁懷疑,憑己之力
,如何能帶來改變 ?

67
的確,如果缺乏自我了解,我們將別無
選擇的只能是大機器中的小齒輪,或熙來攘
往人生舞台上的小配角。

如何帶來改變與「我是誰」習習相關。

為了了解「我是誰」,我們將立即由
「自我覺察」開始著手。

「自我覺察」是通往全人發展的第一步

68
【練習】自我覺察
閉上雙眼,採取一個安靜且舒適的坐姿。
於此同時,開始去感受身體各
部位的感覺。
留意身體上是否有任
何肌肉緊繃或不舒適感。
你的肩膀有
何感覺 ? 你的下巴、顎、大腿、肚子呢 ?……

69
注意你的呼吸。留意你所聽到的聲音。

感受一下周遭的空氣是溫暖或略帶寒意。

地面給你什麼感覺 ? 想像椅子和地板是如何
承接你的重量。

打開眼睛巡視一下周
遭,你看到些什麼 ?…

70
現在把重心放在你的身體感覺和你剛剛所察覺到
的事物上。
你覺得惱怒或訝異嗎 ? 你感到興奮或不
安嗎 ? 還是你毫無特殊感覺 ? 或是你根本不確定
自己的感受 ?… 去體會你
在此時此刻,面對周遭環境所產生的感覺,特別
是那些出自內心深處的感受…
現在集中注
意力在你的思考上。

71
因為即使在你閱讀此練習時,仍可能有不相
干的思維或針對書中內容的一些感想,閃現
在你的腦海。

留意你對目前進行的練習,是否產生
任何領悟或看法 ?

你有任何正、負面的評價嗎 ?

72
你是否有任何疑問、顧慮 ? 或意象的產生 ?
細思一下,對你來說,做這練習的難易度
如何 ?

你是否發現觀察某一層面比觀察另一層面來
得容易 ? 你能區辨情感與思想、或情感與身
體感官的差異嗎 ?

在你的本子上
,記下你做此練習的任何心得或感想。
73
B 、體驗超越負向情緒
我不喜歡我的感覺,是我們的另
一個困擾。 我覺得沮喪、痛苦、憤怒,但與
其注意這些負向情緒。 甚或使它們變得更糟
,或許還不如對它們視而不見,繼續過我的
日常生活 ?!

74
問題是刻意忽視的情緒仍會影響我們,
它們被壓抑在意識之下,正一點一滴吞噬我
們心靈的平靜。

往往在不適當的時機會突然冒出來,或
發洩到一些我們無意傷害的人身上。

這些負向情緒也可能消耗我們的能源,
減低我們的快樂,造成我們以僵化、平庸的
眼光看待人生。
75
C 、尊重情緒
察覺情緒並非意味將之追根究
柢,雖然有時我們可能會這麼做。 察覺
情緒是要我們去注意每一個情緒,並藉由這
些情緒了解自己或周遭事物。
譬如
當我發覺自己正很沮喪,就可試著檢查導致
沮喪的原因。

76
或許我正以某種方式忽略自己的基本需求 ?
或許我與配偶溝通不良、缺乏心靈契合 ? 或
者舊日創傷再度破裂,有待治療 ?
如果忽視沮喪的情緒,我們可能承受不必要
的痛苦,且錯失生命發展瓶頸的早期癥兆。

我們可能內心深感焦慮,卻不願正視,但
唯有面對焦慮,才可能找出肇因。

77
D 、感受情緒
有時候去感受、體驗與超越負向的情緒
是很重要的。 情緒是很自然的反應,甚至
可引領我們經歷生命中應有的改變。

78
譬如當我們對生命中某失落感到傷痛,
我們必須能感受、表達、信任、處理我們
的情緒,最終達到平靜接受這份失落的境
界。

同理,允許自己在一個安全的情境下,
表達憤怒的情緒,常有助於釐清我們的內
在價值觀,重新賦予我們責任感與力量。

79
E 、成為「觀察者」

當我去覺察身體的感覺,覺
察我的情緒、思維與周遭世界時,實際上
我正在體驗做一名「觀察者」。

冷靜並同理地觀察、聆聽自
己的內外在世界。

80
雖然我能清楚掌握自己突然有的一些情緒、想
法和生理狀況,但因大部分的時間,我不會刻
意地去覺察。 所以我認為「觀察者」這個
角色非常有幫助。 在我需要時,它能幫助我更
加認清自己與現狀。

81
「觀察者」代表一種不批判的覺察態
度,正是我努力的目標,特別在煩亂、困
惑之際,它使我保持客觀。

82
F 、一個更寬廣的容器
創造「一個更寬廣的容器」之妙用在
於「我能因此掌握調適生活中的各種歷練,
而非被其牽制或打倒。」
對我來說,「觀察
者」即扮演類似的角色 : 容納接受各種生命
事件,而不被某一種情緒或思想綑綁。

83
我們當然仍有情緒 ! 但沒有任何一種情
緒可長久牽制我們。

當面對周遭與整個地球的苦難、破
壞,我們當中許多人會深感痛苦與絕望,此
時「觀察者」的技巧就變得非常重要。

自我覺察需要練習。
下面「睡前回顧」的活動能幫助你每日練習
成為一個「觀察者」,並增進不具批判性的
自我覺察力。
84
【練習】睡前回顧

最好在一天的結束
時做此活動。睡前,把今日的生活點滴像電
影般在腦海中重播一遍,但必須是倒著播放。

從此時此
刻開始,接著回顧晚上的事件,然後是晚餐
,華燈初上,下午……等,直至清晨甦醒時分。

85
針對一天中所發生的事,回憶你的感受
、想法和因應之道。

你或許利用此活動,客觀地檢視整體的
你,或者你只想專注於自己的某一層面,深
入探討某些行為模式或心理歷程。

但做活動時的態度最為重要,試著以超
然、客觀的「觀察者」角度檢視你的一天。86
心平氣和,條理分明地登錄一天中每一
階段所發生的事,不因成功而欣喜若狂,失
敗或錯誤而氣餒沮喪。

此活動的目標,是透過我們的意識層面
,客觀、冷靜地紀錄一天的生活模式和意義
,不是要你再重活這一天。

87
在回顧一天的同時,你也可觀察自己在
活動過程中的立即性反應 : 批評、情緒變
化、懊悔、期望、疑問、顧慮。

這些反應你都可紀錄下來。

88
「睡前回顧」可與前述的「自我覺察」
練習併用。

把做練習時的觀察、領悟和心得紀
錄下來,對你可能很助益。

因為經過一段時間後,藉由重
閱你的紀錄,或許可觀察到一些由別的方法
所無法觀察到的事物。

89
G 、全然接納一切
(1) 寫自傳探索自我
過去是現在的一
部份。我們此刻所懷抱的每一個思想、每一份
情感皆與過去有關。
我們對日常生活事件的情緒反應
,除了和當下實際面臨的狀況有關,也受過去
的愉快或不愉快經驗所影響。

90
如果我們想全然了解現在,就必須知道
和了解過去。

寫自傳是重獲過去的一種方法。

如你願嘗試,有一些原則或許能提供幫
助 : 以情感的角度而非事實的角度記載。

91
寫下記憶中你是如何看、如何感受,而
非記載一些他人告訴我你的資訊。

或許一面寫,一面你會憶起更多往
事,相信你的記憶,即使他們似乎毫無道理。

92
你所描述的是你的真實內在,外人無權
反駁。

譬如,如你自覺幼時被虐待,你就是被
虐待了,即使你的父母認為他們的舉動只是
在「管教」你。

93
(2) 接納現在的我

或許在探索真實自我的過
程中,最大的挑戰是如何不批判、不怨責、
不否認地接受自己的現狀。

同時,對現實環境
中的一切痛苦與美醜,不論喜愛與否,也能
秉持接納的態度。

94
接納並不意味忍受或贊同,亦無需放棄
改變的希望。

接納意指真實的接受事件的原貌,且願
意從這個點出發,做一切的嘗試與努力。

不論看似如何矛盾,接受現狀永遠是治
療的第一步。
95
在處理自己或與他人的衝突時,需從眼前真
實的我著手,而非去探討理想的我。
皮瑞
‧費魯西在「我們的可能性」這本好書中提
到接納是 : 「當反抗無能為力地使狀況變
得更糟時,接納是使自己跳脫困境的最快速
、最有效方法。」

96
因為反抗是與現況對立,代表對問題的動力
或其他的解決方案缺乏了解,甚至毫無所知。

反抗給問題添加能源,形成一種作用立和
反作用利間的惡性循環。

97
但當我們去接納時,我們從反作用力的
立場轉變為承認的態度,這意味著「我們開
始視生命為一所訓練學校」。

在這所學校裡,我們的現況 : 「正教導
我們應學的功課」。

98
【練習】接納 (1) 想一想生命中曾經
或仍然讓你心懷 感恩的事物。 可能是你所
愛的人出現眼前,你的才 華,身體健康,
一朵美麗的花,或其 他。 儘量生動地想像
,心懷感謝,試想它 為你帶來和讓你學到
些什麼 ?

99
(2) 現在試想生命中你極欲逃避的事或人。

同樣地,去想像它,並觀察自己的反
應,允許這些反應出現,別企圖阻撓
他們。

觀察你常用的拒絕策略為何 ? 它們是如
何呈現在你的身體、情緒與心思意念
上?

100
(3) 現在假想生命藉由一些代碼與你溝通
, 傳遞教導,這些代碼是由許多情境與事
件所組合。

那麼,你剛剛所選擇的情境或事件
中, 所蘊含得訊息為何 ?

101
(4) 現在回到你所感恩的事上,再一次
充 滿感謝的想像,讓自己浸淫在感激的
情緒裡…

102
(5) 現在,帶著滿心的感激,重新回到令人
不悅的事物。

承認它的暫時存在,試著了解宇宙大
地既創造了美好,也會創造不美好。

接著當你覺得已有心理準備且願意時,
培養自己對此事物採取一種刻意接納
的態度。

103
禪宗導師夏樂蒂‧白克云 :

「人生有一恆常的法則 : 生命本質不變…
四季更迭、物換星移,生命的軌跡總如常流
轉…接受事物的本相,即是人生的奧秘。」

這種全然的接納,是我們一般人認
為無法做到的,但至少我們可朝此目標邁進。

104
這也提醒我另一則禪宗的訓誨 : 「 捨
去我執,悟道不難。」

雖然仍難免有個人好惡,但透過「 接
納」─接納個人的不完美、接納世界的紛擾
─我們可活得更自在。

105
2 、了解生命的節奏與規律及人格特質的
認定
A 、我有一個夢

(1) 可能的願景

面對生命的每
一轉折,我們有潛能待開發,我們有帶來挑
戰與激勵士氣的目標。
我們有企盼與期望
,對事件與自身的演變,我們更有許多遐想。

106
所以讓我們來做夢和想像一下吧,讓我
們來探索在你目前的生命中,蓄勢待發的可
能性、潛能、成長契機與創造性。

107
【練習】目前生命中有何可能性 ?

準備好一張紙,或
你日記本中的一頁、畫具 ( 油蠟筆、彩色
麥克筆或蠟筆皆可 ) ,和一枝鉛筆或原子
筆。
舒服地坐正,
專注於呼吸,放鬆身體…

108
現在靜觀你的情緒與思想,接受它們的
存在,讓它們也慢慢放鬆下來……

此刻尋找內心一處開放、接納、深具耐
性的靜謐所在,於此,你能夠接收來自內心
深處的回應。

109
當你思索下列問題時,讓自己置身於這個所
在。簡略地記下每個問題的回答─例如想法
、情緒、意象、印象等。 (a) 我目前生
命中正出現些什麼 ?  

(b) 我的下一步為何 ?
(c) 目前,我具有哪
些可能性 ?

110
選擇讓你感受最深的問題,閤上眼,重問自己
一次這個問題。 多花些時間觀察回答中所
出現的任何意象、生理感受、情緒和想法……

用你的畫具,藉顏色、形狀、象徵或圖案
描繪這個答案……
寫下你對此畫所感受到的任何情緒、
意義和訊息……

111
(2) 找出你的真正目的
阿薩吉歐利認為任何出於意
志的行為,它的第一步驟皆是澄清目的。
心中有目標,自能幫助我們把眼光超越
眼前的困難,激勵我們前進。

然我們可能從未確切定義自己的人生目的,但有一個目的
必有助益。

112
澄清目的亦能提供我們更多的選擇,因
為通常達到目的不只一種方法。

當我們的目的明確時,我們就較不會受
限於某些特定的方法。

113
【練習】探索目的

最好找一個伴共做此練習,對方可在
你的每一個回答後面,繼續追問「針對此,你
的目的是什麼呢」 ?
在每一個目的中,對方甚至可重
複你前一個回答中的關鍵字。

114
舉例來說,如果第一個問題是 : 「我閱讀本書的目
的為何 ? 」你可能回答 : 「更了解自己」。

那麼你的第二個問題應是
「為什麼我想更了解自己 ? 」你可能答說 : 「為了
更能掌控自己的生活」。
接著
你的第三個問題應是 : 「我想更能掌控自己的生活
,其目的何在呢 ? 」…諸如此類。

115
如果你沒有伴可一起做此練習,那就自己問自己
吧! 寫下答案,再依據此答案問自己問題,
如同對方會問般,重複問一些關鍵字句。

在自問的同時,傾聽內
在的回應,允許意象和情緒,字眼與想法的出現。

116
首先,使自己舒適且放鬆,閉上雙眼,讓你的思
想與情緒沉靜下來,並能接收訊息… 現在,
問自己 : 「我讀本書的目的是什麼 ? 」

深入思考此問
題,並寫下你的答案…

117
接著,問自己 : 「針對此 ( 不論你的第一題答
案是什麼 ) ,我的目的又是什麼 ? 」 「那
麼對此,我的目的又是什麼 ? 」
「那麼對此,我的目的又
是什麼 ? 」 持續用此方法自
我問答,直到你尋得一種目的感,它對你的
生命而言,似乎最具意義與價值。

118
用一清楚、簡明的句子寫下此內心深處
的目的感……

花些時間體會,是否有任何與此目的有
關的情緒和想法出現,把它們記下來……

針對此目的,若你有任何意象或非口語
的意念,試試看能否用畫畫來捕捉它們……
119
(3) 一個完美的自我認定
不論是出
於意識或潛意識,我們給予自己許多的形象和認
定。
而其中有許多形象,常是建立在當我們生氣或困
惑的時候,他人所說或我們認為對方有說的一些
話語上。

120
通常這些自卑的形象與自我認定會被我
們的伴侶或配偶增強。

因此我們可能自認能力不足、愚笨、醜
陋,因為年幼時,其他孩童曾以此類標籤譏
笑我們。

或是我們的父母,出自他們本身的無力
感和挫折,曾對我們表達貶抑、蔑視的言辭

121
當他們因覺得受壓抑或被威脅而反擊時
,我們有許多的機會為自己建立自卑的認定。

而除
非運氣好,否則難有機會建立正向的認定。

所以在訂定人生目
標時,我們或許應先整理清楚自己的各種自
我形象與認定。
122
知道他們的存在,我們才得以調整它們
,使更符合自己的長處與現實環境。

當我們無需壓抑自尊,不再以幻想逃避
現實時,我們的自我形象與認定將強化我
們,給予我們力量。

123
我們可把所有形象中的最佳特質組合起
來,成為一個實際且振奮人心的「完美認
定」。

但它並非最終的完美典範
,毋寧是我們尚未鋪展的生命過程中的下一
個重要階段。
隨著我們的成長,我們也
修訂或增添它的內容。
124
【練習】完美認定
採取輕鬆的坐姿,注意呼吸。
深長地呼吸……讓自己的情緒穩定,心靈澄靜,
歸向內在安全,詳和之處……
你將問自己一系列的問題,在每一個問題之後
,允許讓一個畫面,一個身體感受或一個聲音
的出現來代表你的回憶。

125
當你覺得準備好時,即把此回憶畫下來
,慢慢畫,不必考慮時間。

完後,在下方寫些你的感覺和想法,然後閉
上雙眼,重回內在詳和與安全之處。

看下一個問題之前,應先藉由呼吸平靜你的
情緒和思考。

126
(a) 所有的人或多或少在某些方面都會低估
自己。 我們有一個比真實
的自己要來得差的自 我形象或自我認定
,而有時我們相信它 是真的。
現在問你自己 : 「我抱持著一個什麼比 真
實的我還要更糟的自我認定 ? 」

127
(b) 我們多少也會在某些方面高估自己。

我們有一些比真實自己要來得好的自我
形象,有時我們深信自己的確如此。

現在問你自己 : 「我是否擁有一個比真
實的我還要好的自我認定 ? 那是什
麼?」

128
(c) 我們傾向為自己保有一些「秘密幻
想」,一些在我們的夢想世界中
期望 成真的形象。

現在自問 : 「我對自己抱持著一
個什麼 樣不切實際的幻想,一個我知道
永不可 能實現的形象 ? 」

雖然這個形象對你可能頗具吸引
力,但 它是如此的不真實,所以很可能
缺乏生 命力…
129
(d) 現在問你自己 : 「人們希望我是怎樣
的 人 ? 他人對我有什麼期望 ? 或者他們
希 望我如何改變 ? 」

你所想的對象可以是一般的「其他
人」或是把焦點放在少數重要的關係
上…

130
現在站起來,閉著眼睛,感受一下這些
形象和認定所帶來的負荷……
去體
會它們是如何地窄化、侷限你,如何地壓抑
你。
現在積極
地擺脫掉這些形象。

131
憑著你的意志,擺脫掉它們,除去那些
負擔和限制…任它們去吧…

此刻靜靜地站一會兒,體
會一下你的感覺…

132
(e) 重新坐下來,仍閉上眼睛,再次回歸自
己的中心點。穩定且深長地呼吸…
接著思想你實際上真正希望成為一個什 麼
樣的人 ? 問你自己 : 「我真的想要成為 何
種人 ? 」 讓內心深處的形象
浮出…慢慢來,相信 所呈現的內涵,熟
悉它… 可加給
它任何你認為合適的其他特質, 並去除
任何你不想要的特性…

133
準備好時,即睜開眼,畫此形象,畫下
你的完美認定…不必急促。

慢慢地創造一幅能代表你內在經驗的畫
作,也可寫些你的感受和想法…

重新閉目,在腦海
中,保留有關此完美認定的形象和感受。放
慢並加長呼吸,放鬆你的身體…

134
現在假想你能立刻跳入此形象,成為你
的完美認定,讓你自己真的具備所有的理
想特質,如同你就是這樣長大的…

如果這
樣做讓你覺得舒適自在,就站起來走動一
下,去體會成為你的完美認定的適合感覺…

你的姿
勢和動作如何 ? 你覺得自己臉上有何表情 ?
… 寫下成為自己的完美認定的體驗…
135
B 、和「阻礙」握手言歡

【練習】是什麼阻礙著我 ?
準備好一張紙,或你日記本中
的一頁和畫具。舒服地坐直並閉上雙眼,專注於
呼吸,放鬆身體…
現在靜觀你的情緒與想法,留
意你是否感受到任何的恐懼或興奮。

136
留心你對此練習的看法和疑問,接受這
些情緒與想法的存在,讓它們也慢慢放鬆下
來…

邁向內心深處靜謐與安全的所在,在那
兒,你可以是開放的、接納的、有耐性的 ;
你可以接收來自內在的回應…

刻回想你的潛能、人生目的和完美認定。

137
輕柔地把那些形象和想法存留腦海中,問你
自己 : 「什麼事物阻礙了我朝人生下一階段
邁進 ? 」「是什麼使我裹足不前 ? 」 允許
所有回答這些問題的意象、身體感受、情緒
和想法的出現,觀察它們…
當你覺得已準備好,即睜開眼
睛,用畫畫來捕捉你的回答,並記錄你的情
緒和想法。

138
(1) 次人格 : 每一個人有多重面貌

在我的生命中,最
讓我感到釋懷的發現之一,即是得知可以不
必固守一種模式。
這並非意味處於精神不
穩定狀態,使我在不同時刻,有著截然不同
的行為與情緒反應。

若真如此,那應是健康
方面出了問題。
139
而在面對生命中的挑戰,我有不只一種
因應方法,不只一種調適之道。

這個發現讓我一直享受在一種彈性且自
由的感覺中,尤其每當我憶起以往的信念,
認為自己「應當如何」時。

140
一個辦法行不通,我可試另一個,如果
親切和藹沒用,我可以變得強硬。

甚至我可同時在內心感受到兩種似乎相
衝突的觀點,我可以既害怕又肯定,既生氣
又關心。

141
我們所有的各種形象與反應常固定成一
些行為模式或「次人格」。

譬如說 : 親切和藹通常很管用,所以我們
發展出一個親切和藹的小女孩或小男孩的次
人格。

我們的自我認同暫時與這個角色聯結,
且認為這就是我們的全部。

142
在一段時間內,親切和藹似乎是我們所
思、所感、所行的唯一指標。

我們陷在一個世界觀 ( 世界充滿威脅不
安,我必須和藹可親,以免遇到懲罰 ) 。

以及個人的角色認同裡 ( 我是一個
永遠親切溫和的人,從無抱怨或牢騷 ) ,這
兩種觀點皆限制了我們的自由。

143
(2) 有時候,事關生存

人格的形成,常肇因於童年生活中一些具挑戰性
的情境。
常發現某些態度和行為似乎能幫助
我們面對一個具挑戰性或威脅性的情境,我們即
習慣以此種方式反應。

144
它似乎隨侍在側,幫助我們在精神上,
有時甚至生理上,能繼續存活。

我們在創造次人格方面的智巧常極為驚
人,孩童可經由巧妙創造的次人格,活過最
惡劣的環境。

次人格是一種對環境的習慣性反應,這
些習慣常衍生出更多問題。

145
我們從他人處習得或自創這些習慣,像相互
依賴。 一套為適應功能失調家庭的習慣性反
應,即是很常見的次人格型態,孩子們可從
父母之一學到。
我相信因倣效母親,我也
習得許多相互依賴的習慣,而我的母親也是
被她家的傳統和生長環境中的文化背景所薰
陶。

146
(3) 讓相互衝動的次人格和好
通常二個
相衝突的次人格,卻剛好擁有對方所需要的特質。

大多數的我們皆有一種內在衝突,
它來自我們愛批評與自認是「笨小孩」的二種次
人格。

147
「批評者」越是咒罵我們的失敗,小孩
就越覺得自己笨,因而激使「批評者」擁
有敏銳的洞察力 ;

這正是「笨小孩」所缺,而此小孩所表
現的謙恭,也恰是「批評者」所需。

智慧體可協助它們相互協調合作,轉換
成更和諧的形式。

148
當自我處於中心點,藉由同理的冥想,
我們通常可在先前對立的次人格間,建立
強而有力的聯結。

當我們與自己的各部分和好,
我們即是以一種微妙卻有效的方式與我們
的家庭、社會和世界和好。

149
若我已認清、接納並統整自己的各個相
關部分。

我就不會很容易陷入一種未經思考的集
體行為模式中,即所謂的集體次人格。

150
法西斯運動,譬如以納粹德國為例,即
肇始於每一位參賽者,潛意識地認同他們
個人內在的一種權威性次人格。

但這些人多數都會堅決否認擁有此次人
格或他們的行為動機是出自於此。

151
接納、包容與統整是達到全人發展的關
鍵。

我們不能摒棄自己的任何部分,不論它
是多麼的令人生厭,每個層面的我們都有其
價值與真理。

一旦我們排拒自己的任一部份,我們就
支離破碎,不再完整。

152
全人發展的精確涵意即是 : 不撇下任何
部分。

但這的確是知易行難,害怕與偏見對我
們的內在各層面與外在的人際關係,造成
同等的疏離感。

153
C 、化「惡魔」為力量

很多情緒,例如憤怒和恐懼
,會帶給我們大多數人糾結的問題與複雜
的反應。

154
我們的社會對這些情緒的調適,就某種
程度而言,是以性別為出發點 : 女人不應生
氣,男人不可害怕。

所以有時當男人感到害怕時,他們會生
氣,而當女人憤怒時,她們很可能會害怕,
真令人困惑,不是嗎 ?

155
弄清楚自己的情緒,有時並非易事,更
遑論把這些情緒轉化成積極正向、對已有
益之事。

所以最好乾脆把它們埋在心理,並戴上
快樂面具。

要不然就爆發出來,儘情發洩怒氣,之
後再若無其事的回歸「正常」。

156
雪上加霜的是,孩童時我們可能仿效周
遭的成人,要不即照單全收他們的行為模
式,要不即刻意反其道而行。

譬如我們的父母中有一方以暴力表達憤
怒,我們也很可能發展出暴力傾向。

要不即完全相反,在最令人激怒的情境
下,仍然溫吞順服。

157
如果我們父母的一方表現得像一個犧牲
者,試圖安撫操控型的配偶,我們也很可
能會扮演受害者或犧牲者的角色。

或是完全抗拒此角色,在略有一些衝突
徵兆時,即充滿攻擊性的快速反擊。

針對這些不同的行為反應,我們很可能
培養出不同的次人格。

158
(1) 帶著衝突尋求幫助

憤怒、恐懼、憂鬱、羞辱以及其他未在此
處提及的內在心理衝突或惡魔,對我們來說皆
很常見。 它們似乎是人們對生命自然反應
中的一部份。 每一種情緒都可能是無價
之寶,但也很可能為我們帶來重大衝擊。

159
如果上述任一情緒衝突對你的生活影響
至鉅,阻礙你的全人實現,請尋求諮商員
或心理治療師的協助。

務必找到一個你能信任的輔導人員
,他關心你、支持你,也接納你的深層價
值觀。

每當你需要轉換內心衝突成為內在的資
源與力量時,他會關注你的個人福祉與全
家心理健康。
160
【各階段的組織結構】
生活 發展的 心理社 核心 主要適 核心 應用
階段 任務 會危機 過程
應、自 病症 專題 我品質 出生前
墮胎
( 懷孕至
出生 )
嬰兒期 ‧社會依戀 基本信 與照顧 希望 退縮 父母的
( 出生至‧感覺、知覺 任
對基 者的相 角色 兩歲 )
、運動機能 本不信 互關係 的成熟
任 ‧感覺運動
智 慧與原始的

因果關係
‧對物體性質
的理解,建
立範疇 ‧情緒發展

161
生活 發展的 心理社 核心 主要適 核心 應用
階段 任務 會危機 過程 應、自 病症
專題 我品質
嬰幼兒
‧動作的精細化 自主對 模仿 意志 強烈 紀律

期 (2~4)‧ 幻想與遊戲 羞怯與


衝動 ‧語言發展 懷疑 ‧自我控制
幼兒期 ‧性角色認同 積極進
認同 目的 抑制 電視的
(4~6) ‧ 早期道德發展 取對內 影響
‧群體遊戲 疚 ‧自尊
學齡 ‧友誼 勤勉對 教育
能力 懶惰 性教育 兒童期
‧具體運思 自卑 (6~12) ‧ 技能
學習 ‧自我評價
‧團隊遊戲

162
生活 發展的 心理社 核心 主要適 核心 應用
階段 任務 會危機 過程 應、自 病症 專題

品質 青少年 ‧身體成熟 群體認同 同
伴 忠誠 孤立 青年人
前期 ‧形式運思 對疏離 壓力 (I) 酗酒
(12~18)‧ 情緒發展
‧同伴群體
中的成員
‧性關係
青少年 ‧相對父母 個體認同 角色 忠誠 排斥 生涯
後期 的自主 對認同混 嘗試 (II) 抉擇
(18~22)‧ 性角色認同 淆
‧內化的道德
‧職業選擇
成年 ‧結婚 親密對孤 與同 愛 排他性 離婚 早期
‧生育及養育 立 伴的
(22~34) 子女 相互
‧工作 關係
‧生活方式

163
生活 發展的 心理社 核心 主要適 核心 應用 階段
任務 會危機 過程 應、自 病症 專題 我品
質 成年 ‧夫妻關係的 創造生產 個人─
關懷 拒絕性 成人與 中期 培育 對停滯 環境適
他們的 (34~60)‧ 管理家庭
應和創 老年父 ‧養育子女
造性 母 ‧職業上的經
營管理
成年 ‧智慧活力的
整合對 內省 智慧 輕蔑 退休 晚期 促進
絕望 (60~70)‧ 對新角色
的 精力轉換
‧接受個人生活
‧建立一種死亡

老年期 ‧對老年身體變 永生對 社
會 信心 羞愧 滿足脆
(70~ 死 化的處置 死亡 支持
弱的老 亡) ‧ 心理歷史觀的
年人的 發展
需要 ‧跨越未知的地帶

164
3 、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經營生命

A 、生命真的很簡單 ; 付出什麼,就回報什 麼。
我們對自己的看法,會造就我們變成什麼樣的人。

相信 : 每個人,包括我自己,對我們自己的生命,不
管是好是壞,都負有百分之百的責任。

165
現在的每一個想法,堆建出我們的未來
; 我們的思考和情感,造就出我們的生命經
驗。

我們的所思所言,創造了自我的一切經
歷。

166
B 、當我們很小的時候,皆是憑藉著大人

我們的反應來得到對自己的感覺。

167
C 、當我們長大後,我們會傾向於再創造
出一 個像小時候一樣的情緒環境。

我們也會以父母親對待我們的
方式來看待自己,並以相同的方式指責和懲
罰自己,你聽到的幾乎是相同的話。

假如你小時候是被
疼愛的和被鼓勵的,你現在也會以同樣的方
式來愛和鼓勵自己。
168
D 、無論如何,我不會因此而責備我們的
父母。

如果你的母親或父親並
不知道如何愛他們自己,他們當然不可能
教你如何愛你自己。

169
如果你想要對父母親有更多的了解,可以和他
們談談他們的童年 ; 若你耐心傾聽,你就
會發現,他們的恐懼和僵化的模式是怎麼來的。

那些傷害你的人,也像你一樣,曾經
被傷害和驚嚇過。

170
E 、我相信,是我們選擇了自己的父母。

在很小的時候,我們就學到了屬於
自己的價值系統。

隨著生命的過程,我們自己不斷地創造
出符合我們信念的經驗。

171
回顧一下你的生命歷程,你是否一直在
重複某些相同的經驗 ?

我相信,你之所以一再重複那些經驗,
是因為它們能夠反映出你對自己的想法。

172
F 、生命的著力點就在此時此刻
到目前為止,你的人生經歷全都是由過去
的想法和信念造成的。
然而,一切都過去了。最重要的是,現在,此時,
此刻,你選擇什麼樣的想法和信念。而這些想法將
會締造出你的未來。
生命的力量就在此時此刻,它正在造就明
天、下星期、下個月、明年……的經歷。

173
G 、信不信由你,我們的想法的確是我們自己
選擇的。
在我的經驗中,我所認識的人,或者我的個
案,每一個人似乎多多少少都是因為自我厭惡
和罪惡感,而感到痛苦。 自
我厭惡感和罪惡感愈多,生命就愈缺少活力。

減少對自我厭惡和罪惡感,我們的生活就會過
的更好。

174
H 、我所接觸的個案中,幾乎每個人內心
最深的信念都是 : 「我不夠好 ! 」

如果你內心有很強烈的這種
看法,你怎麼有可能創造出充滿愛、喜悅
、成功和健康的人生呢 ?

175
I 、我發現 : 怨恨、批判、恐懼和罪惡感,
最 容易讓我們出毛病。
如果我們為自己生命中的一切
負起百分之百的責任,就不會去責備別人。
長久積壓的怨恨,會吞蝕
身體,行成癌症。
有罪惡感
的人,總是在尋求懲罰,懲罰帶來了身體的
疼痛。

176
J 、我們可以改換對過去的態度

過去一切皆已發生,我們已
無法改變它。但是,我們可以改變對過去
的想法。
若因為某人在很久
以前曾經傷害過我們,而到現在我們還在
懲罰自己,這是件很蠢的事 !

177
K 、只有寬恕,才能釋放過去。
我們必須選擇釋放過去的一切
,寬恕每一個人,包括我們自己。
也許我們不知道如何寬恕
,也或許我們根本不想要寬恕 ; 但事實是
,當我們說 : 「我願意原諒一切」時,療癒
過程才能真正開始。

178
在自我療癒的工作中,有一件事非常
必要,那就是 : 放掉過去一切,原諒每一
個人。

179
L 、所有的疾病都源於不願意寬恕
你會發現,最難獲得你原諒的那個人,正
是你最需要釋放的人。
寬恕意味著放棄、放下。這與原諒一
件錯誤的行為無關,它祇是要讓整件事情過去。

我們不必知道如何寬恕,重要的是,願意
去寬恕。至於方法,宇宙自然會負責。

180
我發現,當我們真正能夠愛和接納,並
且贊同現在的自己時,生命才會活絡起來。

愛自己、贊同自己、開創一個安全
的空間、信賴、重視和接納自己。

這些都將在你的心靈中構成組合,
為你的生活創造出充滿愛的人際關係。

181
【練習】我應該

接下來,我給他們一張紙和一
支筆,請他們在紙的上端寫下 :

我應該

182
你一定可以了解到,我相信「應該」是最具傷
害性的語言之一。
每次當我們用「應
該」這兩個字時,事實上等於是說「我錯了」。
不是現在錯,就是過去錯,或者未來將要錯。
我不認為我
們的生命中需要這麼多錯。我們需要的是更多
選擇的自由。

183
我想把「應該」二字從字彙中永遠去掉
,而用「可以」來代替。

「可以」這兩個字給了我們更多選擇的空
間,而且我們永遠不會有錯。

我們經常會發現,他們會為某些自己一
直不想做的事,而責備了自己好幾年 ;

或者他們會因為不去做那些原本不是起
自他們想法的事,而不斷地批評自己。
184
通常,那些事都是別人告訴他們應該
那麼做的。當他們明白到,那些事可以從
「應該表」中去掉時,真的感到無比輕鬆

185
M 、愛自己

我繼續向他們說明,不
論問題是什麼,對每個人,我只在一件事
情上下工夫,那就是「愛自己」。

愛是神奇的良藥,
愛自己,使我們的生命產生奇蹟。

186
我所說的,並非是自負、自大或者目
中無人,那些不是愛,是恐懼。

我說的愛是,對自己的尊敬,並且感激
我們身體和心靈的奇蹟。

187
「愛」對我而言是感激,感謝它使我心滿
盈。愛無處不在,我可以感受到愛 : ‧ 在
生命本體的過程中
‧ 在生存的喜悅中
‧ 在我所看見的美好事物
裡 ‧ 在另一個人身上

188
‧ 在認知中
‧ 在心靈的過程中
‧ 在我們的身體和它的活動中
‧ 在飛禽、走
獸和魚羣中
‧ 在一草一木中

189
◆ 你能為愛再多加些什麼 ?

不愛自己的另一種表現就是缺乏
自我價值。

190
N 、完美的嬰孩
當你是一個小嬰孩時,你是
很完美的。嬰兒不必費力使自己完美,因為他
們已經很完美了。
他們的一舉一動都好像對完
美已相當熟悉,他們知道自己是宇宙的中心。
他們對自己的需求無所畏懼,他們能夠自由地
表達情感。

191
你也曾經是如此,我們都曾經像這樣。然後我們
開始跟隨周遭的大人學會害怕,也因此開始否認
自己的重要。 你知道,當一個嬰孩生起氣
來的時候,所有的鄰居都會曉得。 當他們
快樂的時候,微笑可以照亮整座屋子,他們的身
上充滿了愛。

192
◆ 練習 : 鏡子

接著,我要你們拿起一
小面鏡子,從鏡中看著自己的眼睛,唸出
自己的名字,並說 : 「我愛你,並接受現
在的你。」

193
在我無盡的生命中,
一切都是完美、完全和完
整的。 我可以放心地
自我探索,
我可以放心地回顧過去,
我可以放心地擴大我的生
命視野,

194
我的存在遠超過我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此刻,我選擇克服我人生的難題,
重新認識我生命存在的意義,
我真的願
意學習愛自己。
在我的生命世界中,一切都是
美好的。

195
O 、打掃你的心靈

現在是我們檢視過去的
時候了,我們要來看一看,那些一直在影
響我們的信念。
有些人會覺得這個打掃
心靈的過程相當痛苦,其實不必如此。

在我們輕掃之前,必須
先看看裡面有些什麼東西。

196
有些東西已經不能再用了,就讓它成為流逝的時
光,在我們的生活裡消失。
我們沒有必要為了清掃房間而生氣,就如同沒有
必要為了揚棄某些信念而感到憤怒。
如果某
種想法或信念已經不再適合你,就放掉它吧 !
沒有任何法律規定,一旦你曾經相信某件事,你
就必須永遠相信它。

197
【練習】負向訊息
接下來我們要做的練習是
,拿一大張白紙,把你父母親曾對你說過你
犯下的錯事列出來。 你曾聽過哪些負向訊
息 ? 給自己足夠的時間盡量回想。
把它們都
寫下來,並注意此時你的身體有些什麼感覺。

198
你必須將這兩張紙上的想法,從你的潛
意識中徹底除去。因為這些正是你感覺
「我不夠好」的信念。

199
P 、把你自己視為一個稚子
假如我們把一個三歲小孩帶到房
間中央,告訴他,他是多麼笨,應該這樣、不
應該那樣,也許還會打他幾下 ; 然後看著這
個受驚嚇的小孩縮在屋角,我們永遠也無法曉
得他的潛力。

200
如果我們帶同一個小孩,告訴他,我們
是多麼愛他、多麼在乎他,喜歡他做事的方
式,允許他在學習的過程中犯錯 ;

不管發生任何事,我們都會陪著他 ; 然
後這個小孩所表現出來的潛能,將會令你驚
訝!
每一個人的內在都有一個三歲的小
孩,而我們卻經常對這個內在的小孩叫嚷,
然後再來懷疑為何我們的生活過的不快樂。
201
假如你有一位朋友,經常批判你,你會
願意跟他在一起嗎 ? 也許你從小就被這樣
對待,那真是悲哀。

無論如何,那些都已經
過去了,如果你現在還選擇用同樣的方式
對待自己,那麼,就是更大的悲哀了。

202
Q 、疼愛自己的過程

如同我曾說過的,不管
問題是什麼,治療工作的主題都是愛自己。
它是化解一切問題的「魔術棒」。

203
記不記得,當你對自己有很好的感覺
時,你的生活是不是也跟著很順利 ?

當你沉浸在愛裡時,那些時刻你是不
是都沒有了問題 ?

是的,疼愛自己將會帶給你澎湃的美
好感覺和好運道,讓你在空中飛舞。
204
愛自己使你感受到美好。

除非你能夠自我贊同和自我接納,
否則你不可能真正的愛自己。

這意思是說,永遠不要批判自
己。

205
【練習】我贊同自己
接下來的這一個月,你要
一再地對自己說 : 「我贊同我自己。」一天
至少說三、四百次,這並不會太多。
當你說出「我贊同我自
己」時,保證你潛意識中埋藏的對抗,都會
浮現上來。

206
例如 : 「如果你很胖,你怎麼可能贊同你自己
呢 ? 」 當這些聲音出現時,是你該採取心靈控
制的時候了。 不要去在意這些負向話語,
只要知道是些什麼想法就好了,別使你再次困
在過去的經驗當中。
很溫柔地對這個想
法說 : 「我釋放你,我贊同我自己。」

207
想法並不能控制我們,除非我們向它屈
服。

想法只是由單字組合而成的,它們本身
並沒有任何意義。

是我們賦予它意義 ; 而且我們可以選擇
賦予它們哪一種意義。

讓我們選擇哪些可以給我們滋養和支持
的想法。
208
自我接納有一部份是要釋放掉別人的觀
點。

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就是會選擇那些
很離譜,又不真實的事情。而相信自己就是
那樣。

很多時候,那些我們認為自己「有錯」
的事情,正是我們個人特質的展現。

209
這就是我們的獨特性和與眾不同之處。
大自然本身從未有重複的東西。

我們自己的指紋都不一樣,也和別人的
不相同。

我們是註定要不相同的,當我們能夠接
納它時,就不會有競爭和比較了。

210
第三單元 ~ 人我關係
( 選自「生命對你意味著什麼」 P.122~138 , P.156~173)
( 選自「人際關係與溝通」 P.319~330)
( 選自「生命轉彎處 P.52~54 」 )

1 、家人關係、校園關係、與職業關係
A 、家庭影響 (1) 母親的作用
從出生的那一刻開始,嬰兒就力求與母
親連結在一起。這是他一切行為的目標。

211
母親在嬰兒的生命中扮演著最重要的角色,
嬰兒幾乎完全依賴母親。 嬰兒的合作能
力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發展起來的。
對自己的角色
感到不滿的女人,她在生命中會設定一個目
標,這種目標常常會阻礙她與孩子建立正常
的聯繫。

212
也許母親本身原本就沒有受過與人合作
的訓練,也許她正在婚姻生活中承受著壓
抑和憂鬱。

顯而易見地,如果一位婦女對自己身為
母親的角色相當不滿意,那她和孩子都會
遭到困難和壓力。

213
如果一位母親關心的只是讓孩子對她產
生興趣,那麼孩子在以後的發展中,就會
憎恨任何想讓他對別人感興趣的企圖 ;

他會永遠都尋求母親的支持。

214
(2) 父親的作用
父親
在家庭生活中的作用與母親的作用同樣重要。 儘管
一開始時,他與孩子的關係並沒有那麼親密,但愈到後
來,他的影響效果就愈明顯。

215
如果母親不能把孩子的興趣擴展到父親
身上,就可能出現一些危險。

在發展社會感的過程中,這些孩子將會
遇到嚴重的障礙。

如果父母的婚姻不美滿,孩子的處境會
更加充滿危險。

婚姻既然是一種伴侶關係,那夫妻雙方
就沒有任何一方應當比對方更優越。
216
夫妻在家庭生活的一切行為中都沒有必要使用
權威,如果其中一方特別突出,或是比另一方
更受尊重,都將是不幸的。
倘若在家庭中,父親的脾氣十分暴躁,
想完全控制和操縱家庭裡的其他成員, 那麼 :
兒子就會對男性的概念產生錯誤的觀點,女兒
更會深受其害。

217
她們會在以後的生活中,把男性想像成
暴君,把婚姻視為被征服和被奴役 ;

有的甚至在長大之後,對其他女性產生
性的興趣,藉以避免讓自己受到男性的傷
害。

可以用幾句話總結父親這個角色的
任務 : 他必須證明自己是妻子的好伴侶、兒
女的好同伴、社會的好成員。
218
他還應當記住,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作
用是不能代替的,他必須與妻子合作,而
不是貶低或者壓抑妻子。


使他是家裡的經濟來源,也應該是大家共
同享用。

對不能表現得自己好像是在施捨,家裡其
他人總是在接受的樣子。
219
(3) 注意與忽視
教育學家
和心理學家一直很關注「害怕」這種感覺。 在個體心
理學中,我們並不把重點放在尋找害怕的原因,而是尋
找其中的目的。

220
所有受寵的孩子都會害怕,他們透過害
怕,吸引注意力,並將這種情感融入自己
的生活方式中。

他們利用這種方法,實現與母親待在一
起的目的。膽小的孩子不僅希望受到寵愛
,更想得到溺愛。

221
B 、學校的影響
(1) 教育的改變
學校
是家庭的延伸。 如果
在家時父母能夠承擔起教育孩子的工作,完全教
會孩子如何解決生活中所面臨的各種問題,那學
校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222
兒童應當學會獨立思考,在學習文學、
藝術和科學知識方面應當得到更多的機會。


大後能夠分享全部的人類文明,並為人類
文明做出自己的貢獻。

們不再只是希望教會孩子謀生或者可以到
工廠找份工作,我們需要的是能夠為大眾
利益共同努力的人。
223
(2) 教師的作用

a 、跨越未知的地帶與性格培養的重要性
在家庭生活中
就已經是失敗者的孩子,到了學校之後,儘管接
受了許多教導和勤勉,還是會犯同樣的錯誤。
對此我們沒有
別的辦法,只有改善教師的培養,讓他們理解這
一點,以便幫助孩子的發展。

224
b 、老師與孩子的關係
對進入更廣泛的社會生活,
有些孩子已經有了充分的準備,他們一到學校
就學會對別人感興趣,而另一些孩子卻沒有為
此做好準備。
一個人如果對某個問題沒有做好準備,他就會
顯得猶豫而畏縮。小孩表面上看起來很遲鈍,
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225
如果他們對社會生活的適應感到猶豫,
那麼,作為一個教師,就必須幫助他們直接
面對眼前的全新環境。

但是,老師要怎麼做才能
幫助他們呢 ?
實際上,他要做的與母親
的角色完全一樣,那就是與孩子聯繫在一起
,獲得他們的注意。

孩子以後是否
完全適應,在於是否能引起他們的興趣。 226
c 、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

找出孩子有些什麼樣的興
趣,並讓孩子相信他能在這些興趣和其他興
趣上獲得成功,這是老師吸引孩子的一個最
佳辦法。
如果說應該有
人對教育失敗負責,那應該就是那些沒找到
正確的途徑,讓孩子產生興趣的教師和家長

227
家庭應該是一個整體,家庭中的每一個
人都應該地位平等 ; 學校也理當如此。

如果小孩從小受到的是這樣的教育,他
就會對他人感興趣,喜歡與他人合作。

228
d 、教室裡的競爭和合作

我們常常發現,在現行
的體制下,小孩剛到學校時,他們對競爭
的準備比對合作的準備充足得多 ;

在他們進入學校生活中
後,必須就合作的必要性,持續不斷地接
受訓練。

229
e 、對孩子發展的評價
要了解一
個孩子的智力發展、性格和社會行為的情況,我們
必須運用某種測驗。 事實上,有時候智力測驗
還能夠拯救一個小孩。
我們
不應該把智商拿來衡量孩子未來的發展,更不能由
此設定一個由命運或遺傳決定的限制。

230
f 、先天素質與後天培養
相信遺傳是影響發展的決定性因
素,這是與教育相關的所有錯誤中,最為嚴重
的錯誤。
它使得老師和家長都
可為自己的錯誤找到藉口,從而放鬆自己的努
力,並把自己對孩子的影響和責任推得一乾二
淨。

231
我想像不出,如果一個教育工作者把性
格和智力的發展都歸因於遺傳,他會在教
育這一行取得什麼樣的成就。

他們的興趣能夠持久,所受的訓練是自
發而廣泛 ; 他們不氣餒、不猶豫,也不後
退。

相反地,如果他知道自己的態度和努力
能夠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影響,就不會推卸
任何責任。
232
智力
發展中最重要因素是「興趣」。興趣受阻並
不是遺傳所造成,而是由於沮喪、氣餒和對
失敗的害怕。
我們常常在很多
傑出人物身上發現一個「早期興趣的開端」。

233
g 、認識個性特徵

有的小孩只有在受到讚美和
欣賞時才做事,他們是一些受寵的小孩。

那些老是想得到別
人注意和支援的人,很可能給別人的幸福
帶來極大的危機。
如果他的這種態度
不改變,他將終身都希望並要求得到別人
的支援。
234
只要一遇到什麼問題,他的第一個反
應就是希望別人幫他解決問題。

在他的一生中,都不可能為別人的利
益做出貢獻。這種人只會成為別人的永久
包袱。

在他看來,受罰是自己為得到注意所
應該付出的正常代價。
235
許多小孩只把懲罰當成對自己的一種挑
戰,當成一場誰能夠堅持得最久的比賽或
遊戲。

而他們總是贏家,因為結束就掌握在他
們自己手裡。

236
孩子是千差萬別的,我們的目標也並不是想把他
們統統塑造成一個模樣,鑄造同一種類型。

我們的目的是希望讓他們養成良好
的習慣,從而在發展過程中避免一些挫折和困難。
而這些良好習慣的養成或錯誤習慣的糾正,在兒
童期要容易得多。

237
如果這類習慣不能得到及時的糾正,對他們成
年後的社會生活將帶來嚴重的影響。 童年期
的錯誤與成人期的失敗之間是直接關聯的。

沒有學
會如何合作的兒童,在長大成人之後,很容易
變成神經症患者、酗酒者或自殺者等等。

238
C 、工作環境影響
(1) 主從關係

上司必須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才能勝任督導
任務。
督導者除了應對其部屬的任務有充分的知識與
瞭解,還需將此瞭解轉達給部屬。

239
督導者必須能清楚的描述行為,運用
清晰的語詞,提供建設性的批評。

為了有效的給予回饋,督導者必須懂
得如何稱讚以及如何批評。

他們也需察覺部屬的需求,督導者必
須是個善於傾聽的人。

240
具備這些技巧之後,再運用影響的技巧
,讓部屬知道如果工作目標達成,他們的需
求便能得到滿足。

屬角色也必須具備有良好的溝通技巧,才能
與上司維繫有效的關係。
例如,傾
聽、發問、簡述語意、要求回饋、自我肯定
等技巧。

241
如果主從雙方都能瞭解溝通的重要,都
能分享意見,溝通較不會受阻,而雙方的
需求也才能得到滿足。

主從關係就像其他的人際關係一樣,會
隨著時間而變化。

242
不同的部屬與同一位主管的關係也各異,為什麼呢
? 是外表吸引力、運氣還是其它原因呢 ?

為了和部屬之間有公平的交換,督導者必須與他們
協商合理的報酬,於是形成了特殊的「交換關係」。
交換關係的形成是因為部屬擔負了超過其正常職責
範圍內的工作量,而督導者必須以特殊的報酬來與
之「交換」。

243
報酬的形式很多,例如,可以用獎金的方式。
不過大多數的報酬方式是無形的。 例如,
選擇工作的權利、較好的辦公室空間、公開的鼓
勵、能與較高階層的人分享訊息、與上司有較親
近的關係等。

244
與上司的親近關係,稱做「師徒關係」
,在此關係中,他們可在技巧和專業上有額
外的學習。

有這些技巧,也就增加了他們在組織中的價
值,對其生涯發展有很大的幫助。

245
那麼你要如何與上司建立有效的工作關係呢
? 有三個步驟 :
第一步 你必須評估自
己是否具有特殊的技能與專才,以便在份內
工作之外,能協助你的上司完成其工作。

246
第二步

當你知道自己擁有什麼技能來建立交
換關係之後,便是表達你可以額外工作的意
願和能力。

247
第三步

親近的主從關係之關鍵在於互信。

所以還需要有第三步才能與上司建立親
近的關係,所做的額外工作必須做得又好
又準時交件。

248
在相互滿足的工作關係裡,人們並不
需要去喜歡上司或喜歡部屬。

他們必須瞭解的是在工作關係中與其
它關係不同,互惠是最重要的。

249
若上司與部屬變成朋友,他們的關係便
有所不同。

雖然這種改變會影響他們的工作關係,
而且可能是有利的影響,但是他們仍需持
續維持交換關係,才能維持其工作關係。

250
(2) 同事間的關係
同事影響了我們的工作品質和
工作滿意度。
人不能離群索居,害怕被孤離
的心理,深深影響我們在工作關係中的行為。
成員間的同事關係,滿足了人的社會性需
求,促進了工作上的合作,以及增進組織訊息的流
通。

251
組織內的運作相當複雜,成員很難獨
自去獲得組織內所有的訊息,同事是我們
獲知組織訊息的重要來源。

觀念及經驗都相似的同事,比較不會
有衝突。

252
在工作情境下,大家希望避免爭執,大
都不願表達不同的觀念。

如此可以減少因衝突所致的人際困窘,
尤其在工作氣氛較緊張的情境中。

但是當成員不能溝通意見時,組織可能
會失去很多重要的訊息及珍貴的意見。

253
因此,重要的是同事必須能運用溝通技
巧,有效的表達意見並避免因過度順從所
衍生的問題。

就像其它人際關係一樣,同事關係需要
靠溝通來建立。我們不能選擇上司,也無
法選擇同事。

254
我們與同事相處的良窳,得依靠我們的
溝通能力。

如果你不能積極的傾聽,或是不能察覺
彼此差異,你便不瞭解同事的需求和感受
,那麼你必然不能有滿意的同事關係。

255
(3) 顧客間的關係

組織中有一部分人的角色是負責與組
織以外的人接觸。 這種「第一線的角色」,必
須能與顧客建立「工作關係」。
在組織之外的人進行與
工作有關的溝通時,必須善用溝通技巧,以避
免下列四種妨礙關係的陷阱。

256
a 、忽略了關係中的依賴性

組織為了業務所需,必
然與顧客有關係。擔任組織與顧客間接觸
關係的人,在任何情形下都必須能與大眾
建立良好關係。

他們常被要求站在對方的立
場設想,另方面對組織的政策和付款期限
卻沒有主控權。
257
雖然顧客未必永遠是對的,但是第一線
工作者也必須能像顧客有效的說明組織的
立場。

顧客服務員必須能使用同理心、傾聽、
衝突處理以及平等態度的溝通技巧。

258
b 、形成了敵對的關係

在現代企業環境之下,
成功的第一線工作者均能花時間去傾聽、
分享訊息,並向對手學習。

259
雙方關係的維護被視為第一要件,而
交易時則用協商的方法來達到雙方的最大
利益。

因此,第一線工作者必須能運用問題
解決策略、協商及合作性的衝突處理技巧。

260
c 、缺乏主控性

第一線角色常處於壓力
狀態,因為他們對公司的政策只能順從而
不能改變,同時還得把公司的政策傳達給
與之交易的對象。

不過第一線工作者可以
和顧客好好的溝通,讓顧客明白公司的政
策,並解釋其原因。
261
第一線角色對公司政策缺乏主控性,必
須清楚的向顧客坦誠的說明,才能在面對
一些不確定性的情況下,仍能與顧客建立
好的關係。

262
d 、使用術語
在同一組織中工作的人,大都
會使用與工作有關的共同語言。 這類語言
可能是該組織所持有的術語,對於不屬於該
組織的人而言,便很難理解。

263
第一線工作者若不能說顧客所聽得懂
的話,將難和顧客有好的關係。

由於組織中的術語,你已用之成習,
你可能察覺不出它對別人的影響。

264
身為第一線工作者必須從顧客的非語言
訊息中察覺他是否聽不懂你所用的術語。然
後,你必須趕緊用普通的語詞再說明一遍。

若是向別人說明專業技術方面的訊息時
,最好用對方所熟悉的事物來舉例說明。

265
2 、兩性關係
A 、從瞭解兩性、尊重彼此
開始 (1) 語言相同
,文法卻不同 ( 不是“他應 該知道” )
(2)
男女尊重 > 男女平等 ( 平等之後的尊
重 )=> 打破男人佔有優勢之刻板印象
(3) 你向一個沒有自由的人要自由 ( 愛
與 被愛 )=> 人間四月天、角色探討

266
(4) 兩性關係從無到有─從有到無

憂 -> 怒 -> 離
無 -> 有 ->

寬 -> 和 -> 愛

267
B 、拉近付出與期待的差距
(1) 縮短雙方認知差距,融合彼此的文
化 例 : 甲 + 乙 -> 丙
(2) 共同的生活需要學習
例 : 睡一張床、
矛盾與衝突、同學與 朋友

268
(3) 當男女的期待增加、付出也增多時,

得到的回報是否是等量的,就會影響

此的心態。

269
C 、克服兩性對生涯的抉擇

=> 生涯 -> 女性為
多 -> 以職場為重

=> 家庭分工已愈見普
遍,尤其視你上 一代之家庭教育,影響
下一代之兩 性關係。

270
D 、以理性與尊重經營兩性關係

(1) 先停看聽 -> 想清楚、說明白


-> 做出抉擇是否走
向婚姻
(2) 非常
男女式的探索 / 美國人的男女觀

271
(3) 開車 -> 駕照,入學 -> 考試

選擇終身伴侶,不需測驗,只要想法。

例 : 女性轉變話題 >2 倍於男性

問句 >3 倍於男性
272

男性插嘴佔 96%( 權利與控制 )


(4) 有時擇偶會高估 ( 低估 ) 對方的「演
技」
‧通常在試鏡 ( 早期約會 )-> 對方
仔細 推敲

‧排演時 ( 婚前 )-> 遵照指示

‧上演 ( 結婚 ) 以
後 -> 有了新的演法 -> 糾紛 -> 離婚

=> 婚姻無腳本,有變通就是成長。
273
(5) 婚姻是三百六十五天,一天工作 24 小
時 的辛苦工作 or 愉快生活。

(6) 以父母親的婚姻為藍圖。

(7) 下一個情人會更
好 ? 抑是嘗試錯誤 ?

274
E 、許兩性一個共同的未來
(1) 錯誤經驗
a 、公車上讓位的
美德 b 、掃除
心中的疑慮 -> 關懷社會
c 、點燃心中的愛 ( 溫柔的心燈 )
=> 展開健全的兩性交往

275
d 、溫柔與安全不應被美麗取代
例 : 我很醜,但我很溫柔,長
得美 但內在美萎縮了。

e 、用空虛來填補空虛 = 空虛
例 : 不營養的
過生活
空虛 -> 無名的貪慾 -> 以為我們需要
=> 內心有一種不甘心 -> 怨恨

276
(2) 兩性關係的點燃─自我肯定

a 、兒童是否得到足夠來自母親
的愛與肯定
=> 會影響自我認同與人
際關係 => 產生自我懷疑

b 、異性朋友的
滋潤 ( 青春期的自我開發 )
277
c 、靠自己的自覺、尋找資訊、自我展現

‧凡事心中有假的火 ( 行為 ) 出現時
, 我們要澆熄它

‧先發展朋友 -> 情人 ( 看
清楚、想清 楚 ) 兩性的交往 ->
走不同的橋

278
3 、網路的兩性關係
A 、輕浮與猴急是兩大致命傷

B 、 E-mail

(1) 標題要吸引人、
有創意
(2) 開場白與
交談要樂觀、幽默
(3) 不要只談
論自己、要互動
(4) 文筆好壞279
目前我們的青少年大都在電視機與電腦面前長
大,他們所接觸的節目、電影和網路都是虛擬
的。 他們欠缺實際的生活體驗和做人做事
的經驗,因此容易形成虛擬人格。
虛擬人格特質的人,欠缺面對現實的態度。

280
人要在現實中生活,設法解決問題,從中學習和
成長,以現實當據點,不斷地延伸其生活經驗,
累積知識,創造新的機會。 凡是心甘情願、面
對現實、負起責任的人,會不斷改善自己的生活
品質,獲得較多的成功經驗。 相對地,他們
也比較樂觀、有毅力和信心。

281
虛擬人格特質的人,則忽略其現實,所
訂的生活目標,總是與自己的現實脫節。

他只看到別人擁有的生活,極力想把自
己變成別人的模樣,並抄襲別人的生活目標
當自己的目標 ;

或者拿媒體上虛擬的觀念,當成是自己
生活的價值觀念。

282
於是,他越來越不滿現實狀況,並產生
負面情緒與敵意,這些壓力反過來造成沮喪
和無奈,形成不滿現實或憂鬱的反應。

脫離現實所造成的無奈,也可能成為高
不成低不就的失業狀況。

尤其是在產業
結構改變時,他們更缺乏學習新技術能力的
積極態度,而造成失業。
283
此外,對於現實的不滿和敵意,也可能
發展出犯罪的行為。


肯面對現實,使一個人感到空虛、無能和
沮喪,這不但會使個人的自尊解組,也是
社會不安和頹落的來源。

虛擬人格特質已經
成為這個社會的一般暗流 ; 脫離現實的事
同樣發生在政治、經濟和文化表現上。
284
虛擬特質和氾濫,如果不重視知識、思
考和面對現實的態度,資訊的氾濫會使許
多人變得愚昧和無知。

285
C 、結論
(1) 人際關係是要去學習
的,愛情也是 => 塑造有利的條件
,多一些成功的 經驗與典範 ( 不要一
錯再錯 ) (2) 感情像水
龍頭開關自在,它是一條 很長的路
,必須學會自我控制。
4 、流行下的迷思

286
第四單元 ~ 人與自然
( 選自「生死教育─生命總會找到出路」 )
( 選自「刮起生命的旋風」 P.212~214) ( 選自
「生命教育」 P.151~156)

1 、生命的循環 : 人與自然
A 、敬畏自然
大自然既簡單又複雜,像個樸素和藹又淵
博深沉的學者、哲人。它深藏著自己博大精深的內
涵,外表卻又顯得極為平易隨和。

287
大自然是一座極為奧妙、深不可測、錯
綜複雜的迷宮,不管人類動用了多麼先進的
科學技術,終究未能看清其中的奧妙。

人類是自然的寵兒。自然賦予人類漂亮
的外貌和不絕的智慧,但自然也從不厚此薄
彼對待其他的生物。

數量遠比人類多的各種動物,雖然頭腦
簡單,也各自在大自然寬厚的懷抱裡悠哉悠
哉地過活著。
288
大自然分別賜給它們一些本領,讓它們得以安居
樂業,繁衍生息。
因此,人類是無法置外於大自然的生命循環之中。

21
世紀是一個突飛猛進的世紀。隨著科技的進步,
人們不再敬畏自然,且想盡辦法地改造、掠奪、
破壞、瓜分自然。

289
人類在發展中墮落,在科學中愚昧,在折騰自
然中自掘墳墓。
環境不曾間斷地以
無形的力量在進行雕塑人的工作。 而身在
社群結構中的我們,往往另有世俗的關注與追
逐。我們的生命逐漸遠離自然而不自覺…

290
敬畏自然萬物,即是敬畏生命,尊重智
慧。對自然存著一顆心的人們隨時可拾取
野地裡的智慧。

291
B 、不要把時間浪費在瑣事上
人生十分短暫,如朝露浮雲,瞬間
就會被熾熱的太陽蒸發、驟來的狂風吹逝,不容
我們浪費寶貴時光沉溺於虛幻的自我影像。
妥善
利用光陰是戰勝任何挫折的秘訣。 人要認真
地活在當下的時光,要在每一個階段專心完成自
己最必須做的事。

292
古印度有句俗諺說 : 「太陽出來,螢火
蟲和燈燭就失去光亮 ; 天雷響起,再也無
法聽見鑼鼓和鑿斧的聲音。」

生命是短暫的,人要活在燦爛的陽
光下,不要浪費時間去苛求別人和自己。

應該去發現自
己和別人的好處,對自己和別人都要多一點
溫煦,多一點仁慈。
293
不要小氣、怨憤、嫉妒,不要把時間浪費在傷
害別人上,也不要浪費在傷害自己上。 富蘭克
林在 < 格言曆書 > 寫到 : 「你熱愛生命嗎 ? 那
就不要揮灑時光,因為它是構成生命的要
素。」

294
讓你的人生朝著最充實的目標前進,不
要採著別人往上爬。

不要把自己的快樂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之
上,也不要為消極頹廢,沉溺於不幸往事的
漩渦中。

295
2 、環境倫理 : 芳園 ? 荒園 ? 生態保育 …

新世紀來臨之前,全球
環境即已面臨大地反撲的人類生存危機,地
球環境被破壞殆盡。

聯合國特別呼籲地球人
要「全球學習」,認識當前地球能源和環境
的危機。

296
◆ 維護環境品質的策略 :

( 一 ) 永續發展。

( 二 ) 互利共生。

( 三 ) 經濟效率。

297
( 四 ) 寧適和諧。

( 五 ) 全民參與。

( 六 ) 國際參與。

298
整體而言,維護環境品質可從三方面著手 :

( 一 ) 就法制方面,應力求環境立法品質
的提昇。
( 二 ) 就實務方面,
應加強環保業務的有 效執行。

299
( 三 ) 就資源管理方面,應重視環境
資 源有限的問題。

已超限或瀕臨極限利用的資源,
應有效的改善及補救,積極保護
山坡地,加強綠化植物之工作。

300
3 、本土關懷 : 島國性格,文化精神與社會改造

A 、文化內涵的桎梏
國民文化修養的陶冶涵容,實為提昇生品質的根本基石。
雖然重視生活品質的風氣已逐漸在國民的日常生活中體
現,但是為了使生活有目標,我們更要懂得生活的意義。

301
我國政府的文化政策措施,歸納出三項問
題癥結所在 :

( 一 ) 文化政策官方色彩濃厚未能
走向民 間。

( 二 ) 文化事務管轄分散對立。

( 三 ) 缺乏文化專才。

302
文化建設之工程並非一蹴可成,而是需
要循序漸進、由微而宏地努力。

因此,落實社區文化建
設便成為提昇文化品質的重要基礎,這也
是目前政府致力的方針。

303
B 、提昇文化品質的策略

文化的發展必須要有遠大的文化理
想作為指引,更需落實在國民的日常生活
當中。

因此,從不同社區做起,發展並落實社
區文化藝術建設、增強社區認同感與社區
意識便成為提昇總體文化品質的重要基礎。

304
4 、世界關懷 : 地球村的倫理規範

305
第五單元 ~ 生命關懷
( 選自「敞開心靈的暗房」,「生死教育」 P.173~177 ,
「生命教育」 P.363~382 ,「現代生死學」 P.157~209)

1 、失落與悲傷

A 、悲傷與失落的四個階段
遭遇失落創痛的人會經歷一連串明顯的情緒或階段。

306
這些階段可能同時發生,或一再重複,
甚至不依順序地跳著進行,發生的時間也
可能長短不一 ;

然而卻勾劃出一張實用的地圖,概略描
繪人們在遭遇失落創痛後,或多或少會經
歷的情緒變化。

307
( 一 ) 麻痺階段

特徵描述 :

這是一段情感麻木
的時期。受創的倖存者知道事情不對勁,
但將感情封閉起來,不與外界接觸。

308
他們也許試著否認失落對他們影響的程
度,希望藉此使失落感的威脅性感覺較小而
且較好掌握。

感情麻木封閉的人無法將自己的情感流
露在人際關係的互動上。

309
內心的想法與感受 :

這件事沒發生,事情沒那麼糟,這不是
我的人生,它只不過是個夢魘罷了。

310
無法克服導致的後果 :

假若受創的倖存者無法成功地度過這個
階段,就會封閉自我的一部分,導致情感麻
木,無法持久投入深刻的情感。

他們習慣上會不加思索地否認、壓抑、
忽視,甚至完全無視自己真實的情感反應。

如此就不會去感受、分辨自己的情感。
311
因此,可能會有兩種極端的反應 :

不是假裝很在乎別人的看法 ( 譬如自問 :
「我現在應當感覺怎樣 ? 」 ) 就是表現出一
副漠不關心的樣子。

312
( 二 ) 渴望與尋求階段

特徵描述 :

此階段的特徵乃是渴望失落的
東西 ( 包括人、境遇 ) ,期待從其他的人
、事、物上尋找失落的一切。

失落的東西可能如
鬼魅般地盤旋縈繞在腦海中。
313
心中深處對失落的東西有一股深切渴望─
可能是對生命的某一時期、自我的某一部分
或是魂牽夢繫的人。

緊接著開始尋求能取代過去經驗的方式。


這段期間,受創的倖存者會不顧一切,貿然
尋求新的人際關係或失去的「替代品」 ( 而
不是處理 ) 、接納過去的失落。
314
內心的想法與感受 :

要是我當時的做法不同就好了。

我寧願付出一切,使一切回復從前。

我究竟在哪兒 ? 到底發生什麼事了 ? 一
切感覺起來都不同了,我的人生在哪裡 ?

315
無法克服導致的後果 :

無法成功度過這段悲傷過程的人,
會不顧一切、終其一生尋求重溫他們失去的
東西。

「而且總是在錯誤的地方尋找愛。」

316
光是渴望、尋求過去的失落 ( 而不是有
意識的宣洩悲傷 ) ,會使這些人感覺好像內
心有一個永遠無法填滿的洞 ;

口渴卻永遠無法解渴,或者好像面對一
個無法回答的問題。

317
( 三 ) 崩潰、憤怒及絕望階段
特徵描述 : 這一階段,受創倖存者
的希望已經破滅。 他們發現人生並不是原先的
計畫,因此憤怒、絕望、沮喪的情緒起伏心中
,有時會強烈到令人難以承受。 他們感覺生
命不再屬於他們。

318
內心的想法與感受 :

再怎麼做都無法使它更好,我怎能可以
這樣繼續下去呢 ?

我很擔憂自己的人生及未來,我永遠無
法克服這件事,我是如此的憤怒。

319
無法克服導致的後果 :

當人們無法克服此階段產生的崩潰、
憤怒、絕望情緒時,終其一生都會覺得
「老天待我不公」。

320
( 四 ) 重建 / 整合階段
特徵描述 : 在這階段,受創
的倖存者已能明確知道失落什麼。 開始接
受情況的真相,接受必然造成的情緒傷痛。

321
他們承認這個事實 :

不論是精神崩潰、傷心、渴望或恐懼的
情緒,都是創痛的一部分。

時而抗拒心中的困惑、受欺騙、受戲弄
的情緒,時而接受它們。

承認自己無力控制情況,因而能恢復情
緒及心理上的平衡狀態。
322
他們開始以客觀的態度看待失落的創痛
,重新掌握自己的生命,投入活動與計畫
中。

開始將失落創痛帶來的影響加以整合,
融入自我及人生概念中。

323
內心的想法與感受 : 人生有得意也有失意
,任何人都無法逃避人生的問題。 但我依
然能從生命中獲得恩典。我的生活感覺起來有
點變化,也有點平淡。

324
無法克服導致的後果 :

如果人們無法度過這個自我重建與
整合的階段,那麼,就無法完全治癒失落
的創傷。

同時,也無法與自我體系整合。

因此,不但個人的
創傷病歷會遺失,舊有的失落也會遺落在
內心不為人知的角落裡。
325
壞的過去經驗無法排釋,好的過去經
歷也無法保存。

成功地度過失落的創痛與人生的每個
間斷,能使我們運用生活上遭遇的問題,
有效地幫助個人蛻變、成長。

進而促使我們從失序、瓦解的狀態進
展至自我重建。

326
這樣蛻變的過程使我們學會從痛苦中汲
取智慧與意義,使我們與內在自我的關係
更為鞏固,生活變的很有彈性。

327
B 、觸發悲傷的場合

‧週年的併發症


節日併發症

‧年齡相同時的併發症

328
‧ 季節性併發症

‧ 音樂引起的悲傷

‧ 儀式引起的悲傷
329
C 、壓抑悲傷的癥狀
‧追念
‧木乃伊化

自殘行為
‧幻覺的影像

330
‧ 劫後倖存的罪惡感

‧預期性的悲傷

‧ 轉移作用的照顧

‧突然爆發的怒氣

‧情感麻痺

331
D 、處理悲傷的不當方式
‧時機過早的解決
‧假象的解決

‧取代
‧情緒的轉移

332
E 、傷痛警訊
* 未化解的悲傷所出現的警
訊: (1) 過度的罪惡

(2) 過度的憤怒 / 突發的暴怒
(3) 反覆或長期性的沮喪

333
(4) 照顧他人的行為

(5) 自殘的行為

(6) 情感麻痺或壓抑
334
* 未克服的創傷所出現的警訊 :

(1) 冒險的行為

(2) 渴望藉由酒精或麻藥作自
我治療
(3) 慢性或反覆性的沮喪
與絕望情緒
(4) 情緒壓抑 / 冷
漠和不自然的情感表達
335
(5) 出現重複痛苦的情感模式與衝動
(6) 無法緩和、調整自己的情緒
(7) 無法接納協助
(8) 心理、精神失調病症 (9)
嚴重失眠

* 下圖是心靈創傷,從受傷到痊癒的效應圖表

336
更能夠與自
己及伴侶建
變得較冷靜、 立親密關係 接受人生與人際
內心世界較平靜, 對關係的 關係是短暫的道理,
害怕 害怕
人際關係較 對事情分 約定不再 更能夠以踏實
承諾 被拋
祥和 界線拿捏不準確 信任 的心態面對當
害怕迷
,缺乏彈性及調 棄 下的愛與生活
失自我
恢復對 整能力 出現找
人際關係 情感的緊縮 尋 無法辨認 對問題或
變得無法調 及麻痺或感覺層次 衝突往往過
的信賴 知覺 內心 度反應或誤
整情緒的反 的反應能力受阻、
的行 的情感 反 加深靈性
應 產生精神及身體 判細微的訊號

靜止不動應 習慣性因失 ,更篤信
一股想要以 相關的病癥 抵抗 逃避
主宰的力
各種方式重 強烈的退縮, 望而呈現反 無法判
受傷的最初 覆性的沮喪 量
現最初的受 內心極易情緒化 讀及利用情

期 緒的反應與
,強烈的黑白是非 以藥物、酒精
思考模式 或以上癮性或強迫 細膩的訊號
更能夠接 喪失接
受伴侶的支 親密關係 受支持
性格 性的行為模式,達
持與關係 到自我治療
會觸發舊傷 的能力 喪失對美好 減低挖舊
變化 未來的追求、想像 創傷的衝
需要控制才 、堅持及具體行動 動
有安全感 的能力
能夠專注於心靈的 更有能力面對更
創傷,也能夠避開創傷
個人的 深邃的情感,且
專注其他要事 能夠傳達給伴侶 337
成 長
、整合
「用言語表達出悲傷 ; 無言的悲傷終日低喃
傾訴,負荷過度的心終究會崩潰。」   
        ─
莎士比亞的 < 馬克白 >

「悲傷一旦盡洩,即應終止。」

─孔子
338
「悲哀無疑使人無法立足於世。很快你會發現
,唯有心悅者能享心靜的特別恩典,或者說
,唯有能適應控制心靈創痛的人,才能如此
吧!」
─伊利沙白‧布

「人死並不可悲,最可悲的莫過於人存心卻已
死。」

─史懷哲
339
F 、悲傷的替代品
(1) 投射式的照顧行為
把自己覺得缺乏的關注
給與另外一個人,藉此彌補自己的缺憾或撫慰
自我的失落感。 這是一種本能的反應,而照
顧行為背後的動機或許就是這個反應。

340
因爲照顧的行為可暫時解除因缺乏安慰照
顧留下的創痛,所以才會隨時覺得別人也是
需要類似我們缺乏的那種安慰與照顧。

謂的投射是指 : 把自己內心渴望的感覺投射
到別人身上,藉此減輕內心因匱乏所受的傷
痛;

畢竟這樣要比自己內心承認傷痛的存在
要輕鬆一點。
341
親密關係中,照顧的行為往往使情況複
雜化,因為照顧者可能只是為了獲得自己
所需的慰藉而表現照顧的行為。

相對而言,受照顧者並不必然需要對方
給與的照顧。

總之,坦承自己需要慰藉、安心及安全
感,清楚告知自己的伴侶,才是治療的一
個方式。
342
(2) 極端憤怒

當極端憤怒成為唯一的
朕兆時,往往意味著一個人已經喪失了一
位他向來異常仰賴的人 ;

而感到自己的生存
會由於這個失落而受到威脅。

343
不過這些情緒反應往往會伴隨著其他
如渴望或傷慟之類的悲傷反應,這樣的情
緒終究會自然消失。

否則,這種極端憤怒的反應模式會一
直持續,到最後往往變成毀滅哀悼者生活
的因素。

344
親密關係中,若有一方出現此種未化解的
敵意行為,可透過間接的方式,或透過另一
方伴侶的消極性侵略行為消除該敵意行為。

345
(3) 極端強烈的愧疚感
極端強烈的愧疚感是另一種扭曲
的悲傷方式。 這樣的悲傷發生原因,往往
是因為失去了一些具有強烈愛恨交織的矛盾關
係。 而且在這些關係中常會產生詛咒另一
方死亡的幻想。

346
有些愧疚感過度強烈的人由於無法忍受
這樣的感覺。

他會透過指責的方式投射這種愧疚感到
別人身上,或是內心根本否認愧疚感的存
在。

347
久久不去的愧疚感也是費人心思,因此
可能使經歷這種情緒的人在情感上無法投
入;

只因為已經完全迷失於自己強烈的愧
疚感之中。

348
(4) 憂鬱

當一個人不正常地專注
於愧疚感時,內心會持續出現強烈自我懲罰
的需求。
這樣的需求往往和失落
導致的嚴重憂鬱有關聯。

怒氣一旦轉向自己時,
也可能引發憂鬱。
349
失落引發的悲傷如果未獲完全的承認和
感受,不但會使人的內在情感世界失去生
氣,也會使人自然反應的本能減低。

同時對自我、別人或廣大的人生感到索
然無味。

350
(5) 情感麻木

情感麻木是悲傷未經化
解時常見的一種癥狀,持續的時間可能是數
分鐘、數小時甚或數十年。

特徵包括缺乏情緒反應
及缺乏自然反應的本能。

351
身為情感麻木者的伴侶往往會因為無
法進入對方的情感世界,或是無法與之產
生關聯,而心生挫折的感覺。

352
(6) 自我殘害

自我殘害是經歷失落與分離的
傷痛之後,常見的一種後果。

但是往往有自殘習性的
一方一旦與人進入親密關係,對方亦會受到
影響而遭受痛苦。

353
G 、人生各階段自然轉折

重大的人生階段轉變及成熟帶來的
失落,都可能對我們學習處理失落的過程
有重大影響。

分離與
失去都是階段轉變與變化必然的一部分。

354
(1) 十八個月大時
這個年紀之前,親子的關係是
一種相互關聯的關係。 對小孩而言,他們
的內心世界錯綜盤結,弄不清楚親子之間
的關係分際線。

355
十八個月大時,開始顯現較自主的傾
向。

這個階段有一點非常重要,父母親或
負責照顧小孩的人必須隨時能讓小孩找得到。

換言之,必須讓他們深信無論如何父
母親都不會離開他們。

356
小孩子就是用這種方式,學會慢慢地把
與父母親在一起經歷的安全感,融入到自
我意識之中。

如果小孩也感覺到與父母親的關
係漸漸不再那麼密切時,悲傷中會充滿焦
慮,使得悲傷與沮喪更為加深。

357
(2) 青春期
青少年極需父母親足夠堅定
的支持,才不致迷失方向。
處於此階段的他們正逐
漸遠離父母,因此他們的旅程令他們感到既可
怕又刺激。 同時,他們一方面感傷童年的逝
去,一方面又對即將長大成人充滿期待、畏懼
和悲傷摻雜的情緒。

358
相對地,如果分離獲得父母親的容忍,
父母親不會撤回對小孩的愛、呵護和引導


少年在自我探索的過程中更有可能找到一
種安全感。

此親情才能成為他們心靈之中一股滋潤的
力量。

359
(3) 青年期

此一時期可以視為分離
與和解並存的階段。

通常青年人一旦獲得足
夠的自主及自我人格,就會回頭與父母親自
在地重聚在一起。

360
此時分離對他們而言是一件嚴肅的事 ;
他們已經真正的獨立,雖然獨立是一種解放
,同時也意味著內心深處失去了一份安全感。

在這個階段,一位有愛心的父母親表
現的安慰與支持,可以提供青年人內心源源
不斷的安全感。

361
這個階段必須讓青年人體會到 : 他們追
求獨立的願望並不會喪失父母親對他們的
愛與祝福。

亦即他們可以在分離的同時,維持著親
子之間的關係。

362
這樣的體會大大地影響到,一個成人在
處理失落及體會失落的意義方面所呈現的個
人模式。

亦即會影響他們選擇一個關係會擴張的
世界,亦或是一個缺乏深切的人情關係的孤
獨世界。

363
(4) 中年時期
中年期的確是一段悲傷與覺醒並
存的時期。 這是一段自我評估的時期,評估
人生的前半部究竟完成了什麼,以及尚未完成
的一切。 處於中年期的人再度站在成人期
與人生剩餘階段之間的轉折點。

364
此時隨著他們無奈地接受凡人必死的命
運,也逐漸意識到死亡的存在。

讓自己有意識地經歷一段正常健康的悲
傷過程,有助於使中年空巢期不但不會破壞
中年人的生活,而且過得很充實。

365
(5) 退休期

角色的增長和消褪在此人生階段最
為清楚。

這個階段的生活轉變可
以促使人從事艾瑞克森所謂的「人生回
顧」。
亦即回顧人生並評估其
價值、得失、成敗、優缺,然後再把人生
擺進整個宇宙人生的框架裡評估。
366
人生包括了創傷與讚美。此階段的主要
工作是用智慧對抗失望。

這段時間可以檢視自己的個人成長、學
習和意義。

如此才可使人做好準備,以平靜而非失
望的心情面對人生最終的挑戰─死亡的到來

367
H 、離婚 : 看不見的傷口

‧悲傷會在擁擠的法庭上繼
續上演,長期的法律訴訟,會淪為尚未解
決的痛苦,與表達憤怒的工具。

‧悲傷會在令人痛苦和
複雜的孩子監護權爭奪戰中,變得更為惡
化,孩子在不知不覺中成為家庭悲傷的承
擔者。
368
‧ 悲傷會透過小孩異常的行為,與在校
成績一落千丈的方式表露出來。

‧ 悲傷會滲入家庭組織裡,被誤認為是
現在的痛苦。

‧ 過去未經化解的憤怒往往會使得家
庭發生的紛爭變得更嚴重,使得原本只是普
通的家庭問題變得更難以招架。 369
‧ 悲傷往往會轉移到日後早熟的人際關係之中。
換言之,這個關係會背負著先前關係遺留下的痛
苦。
‧ 悲傷會因為沒有給與足夠的輔導,致使年輕
人的需求得不到滿足,而在街頭爆發情緒,導致
觸犯刑罰。
‧ 悲傷導致人們以毒癮及酗酒的錯誤方
式,麻痺失落及創傷造成情感上的痛苦。

370
I 、讓眼淚找到出口
每一個心中藏有未治癒傷口的人,都渴望能被呵
護、接納。 我體悟到,這些人需要的,不只是
睿智的情感解析或明確的目標指引,而且是一個
可以讓他們流淚、宣洩痛苦的地方。

371
其次,當時悲傷及創傷理論提出一種走
出創傷的方法─即透過名為「哀悼」的治療
過程。

個理論主張 : 大部分曾因遭遇人生種種失
落之痛或沉重的壓力,而導致心靈重創的
人,

都需經歷積極的哀悼宣洩過程,心
靈傷口才能真正的痊癒。
372
經過那場哭泣,坦承內心的痛苦與失落
後,我又重拾了自己的生命以及自我,此
後我就再也沒離棄我的生命與自我。

我必須坦承面對自己的人生,才能保有
人生。要做到這一點,就需為已逝的一切
悲傷。

373
我現在終於了解,臣服於悲傷,使我再
度重生。

一旦接受自己的人生,而不否定、排拒
它,才能由現實的角度評估自己的人生。

因此,一旦心的防護罩打開,世界緊跟
著會進駐我心。

374
J 、接受哀悼的過程

這種哀傷的過程的確有效。它
的歷史由來已久,早已成為生物結構的一部
分。
人類天生即具有這種釋出內心
痛苦與壓力的治癒系統。


釋出的痛苦與壓力,就是潛藏於心的暴力、
沮喪以及社會疏離感。
375
未察覺、未處理的痛苦會導致病症更趨嚴重,
而且大部分時間會表露於外在行為。 我們必須
延伸對悲傷與哀悼的觀念,從對死亡的哀悼延伸
至對生命的哀悼。 讓生命的每一種創傷與失
落,透過哀悼加以宣洩,直到能坦誠、接納它們
成為生命的一部分,繼續我們的人生。

376
若人們不解決過去的悲傷與痛苦,那麼
這些痛苦將會進入親密的成人關係。

而觸發埋藏於心的恐懼與創傷,正是這
種親密感,亦即任何親密關係具有的相互
倚賴需求的感覺。

377
原本可輕易解決的衝突,會因觸發過去
未化解的衝突,而在一瞬間使得新舊衝突變
成一堆難以分辨、錯綜複雜的情緒。

很快地,舊
傷痛會再次傾巢而出,反映在目前的關係上
─不是當初造成傷痛的舊關係,而是觸發舊
傷痛的新關係。

378
2 、悲傷的轉變與治療

A 、治療受創的心靈
人類乃肉體之軀,存在於有限的時空中。科學家
告訴我們,人的情緒和肉體一樣具體─只不過較
難目測、衡量罷了。 治療乃是
人類天生的本能 ; 當我們割傷自己時,會清潔傷
口,然後讓傷口自然痊癒。

379
肌肉本身有自然痊癒的能力,同樣地
,情感創傷也是如此。

然而,若要心靈的傷口自然痊癒,首
要步驟即是清潔傷口。

心靈創傷若未經適當療癒,會造成整
個人的癱瘓。

380
為何有些人能過著健康平衡的生活,有
些人卻無法擁有充實、和諧的人生 ; 這兩
種人的特質有何不同 ?

每一個人都遭遇問題,然而,有些
人能順利地克服它們,有些人卻身陷其中
動彈不得。

381
根據我的觀察,獲得治療的病人,通常
會展現或習得下列某種特性 :

(1) 能自我反省
─他們能客觀地審視自己的 思想、感覺和
行為,避免主觀的自我認 同 ; 並能看到
真實的自己。

(2) 有主見,並在生
活中實踐,不會故步自 封。
382
(3) 能認清自己的感受,並且清楚地傳述 給別
人,進而有能力面對失去帶來的創 痛。

(4) 能認清自己的問
題,然後以務實非理想 化的角度看自己。當生活
遭遇傷痛時, 亦能坦承面對問題,設法解決。
(5) 以不迴避的態度正視創傷,徹底地經
歷 悲傷過程帶來的紛亂情緒。

383
(6) 會區隔過去和現在,不會讓過去未解決
或未完成的事妨害目前的生活。

(7) 能在掙扎奮鬥中找到意義與目
的,藉此 促成精神上的蛻變與成長。

(8) 不僅是克服生活上的種種
掙扎,更是在 掙扎中自求成長 ; 藉以鞏
固人生、自我和 他人的關係。

384
B 、傾聽靈魂的聲音
無論如何,人類的心靈總是會不斷地透過藝術、
寫作、音樂及儀式,去表達最深處的自己。

四種表達工具就是靈魂的聲音。透過它們,內心
的混亂與悲傷才得以克服,從靜默中轉化成樂章
,從陰暗中重見光明。 亙古以來,人類就
是透過身體、心智、心靈及靈魂等工具來表達人
性。

385
C 、學習表達悲傷

真正的面對悲傷不但需要有堅
強的自我,也可以從中學習堅強,因為它需
要我們坦然接受,面對自己的創痛。

真正的悲傷表
露一點也不懦弱,它是一種愛自己的表現,
意味著人與活生生的世界仍有聯繫。

386
治療者在幫助別人之前或正進行當中,
首要之務即是自我淨化。

或許可以說,悲傷的某一個出發點是以
自我為中心 ; 另一個層面則具有共通性,
最能顯露出個人生命中最依戀的是什麼。

而精神上頓悟後就會敞開心胸,
不再執迷不悟地認為一切事物都該恆久。

387
D 、包容生命中的失落
壓抑、孤獨及消極的思想
,往往會不知不覺地影響人處理失落的模式。
透過治療、扶持團體、刻意安排的家庭儀式
、聚會以及重視心靈生活,可以扭轉這些負
面的習性,是改變這種模式的關鍵所在。

388
仔細觀察個人失落的模式,在某種意義
上來說,可以使人因「保有良好的輸家風
度」,而保留住更多的東西。

在此所謂的良好輸家風度,意指人要學
會包容生命中的失去,不要因對失去反應
過度,付出更多不必要的損失。

389
E 、眼淚是自然的療劑

人哭完後所以會覺得比較舒服
,是因為流眼淚使他們去除一些情感壓力過
程中累積的化學物質。

就此角度來看,我們掛在口上常說
的「把它哭出來」,其實是滿符合事實的。

390
眼淚是身體釋出毒素、恢復體液平衡
的一種方式。

哭泣的確在悲傷過程中,對人的生理
和心理都有極大的助益。

391
F 、接受自己的內在世界

我們都認為悲傷是一種情緒的
崩潰導致的情緒屈服,換句話說,我們不認
為它是自發性的情緒屈服。

然而,堅持─亦即保持內在的
經驗、尊重深切的傷痛與失落,是一種愛自
己和別人,及尊敬自己和別人的表現。

392
成人的自我讓兒時的自我盡情哭泣、受
傷害和發洩怒氣、感受失望、迷惑和迷失方
向。

內在的成人目睹整個過程,這個過程產
生的好處是很明顯的。

我們漸漸地認識自己 ; 讓自己脆弱的部
分得以存在、呼吸和感覺。

393
我們把悲傷的痛苦整合融入自我的系
統之中,

而不是快速冷凍存放在心靈的某個角
落,不給它發言表達的機會,也不讓它呼
吸。

此外,由於成人自我目睹兒時自我表
現善變的內在經驗,所以內在的世界就不
再顯得神秘不可解了。
394
成人自我一方面觀察思考,一方面形成
深入的看法,更加意會到內在孩童的存在,
以及其情緒化的內在世界。

唯有如此,成人自我才有足夠的能力引
導及扶持自己,

才不會用高壓及忽視的手段,而是用觀
察及誘導的方式,對待內在孩童。

395
唯有成人自我與自我的其他層面維持良
好正常的關係,才能促進內心滿足感的產生。

雖然
初期的關係都是從外在世界學習到的,然而
這些關係卻會在內心世界中實現。

396
例如,父親對待兒子的態度會在兒子內
心之中內化成為兒子內在成人的一部分。

兒子根據對父親的認識而學會「扮演父
親角色」,然後再用這個學到的概念納入
自己的內在世界中。

教導過他的父親─仍然是他扮演父親角
色參考的部分依據。

* 下圖為【治療的模式】
397
使自己願意孤注一
擲,勇敢地對關係 透過個人的
撥出時間做自 傷痛和人生觀,找
拿出信心與信賴
我的滋潤充實,白 出個人的意義
天做一些有益心靈的
活動及獨處省思 仔細觀察心 學會調整自己衝動性 體會經由逆境
靈創造如何在自 的行為,以免這種行 所學到教訓
養成一種有意義 己當前的關係之 為侵入關係的領域
中重現出來 建立一個感情
使自己生活有 支持網,並接 感受失落或 撥出時間來促
重心並隨時 斟酌與人相 在自己的 受別人的精神 創傷所帶來 進彼此的關
與生活保持 處以及獨處 生活形式之中納 係中有哪些 係,亦即做
支持 的情緒
穩定有深度 的時間分配 入治療練習及有 是創傷的情 些有趣和
正視創傷或失落 與信賴的人 緒移轉和 有意義的
的接觸 助益的精神養分 的存在,並接受
分享的經歷 投射行為 活動促進
傷痛的經驗
認清並接 有必要時, 認清與失落和 和感受 親密
受親密所 儘管要求別 創
坦承創傷的存
引發的強烈 人使自己感 在
並弄清楚它們對自己 把自我和關係中 和自己的伴
傷相關的問題,
感覺,並以 到安心 的思考、感覺和行 個人 既有的扭曲成見 侶交換意見 毫無保留地
能促進親密的 加以釐清 , 與自己的伴
建設性方式和
的轉 感覺是正確的, 侶以適當建設
自己的伴侶分 區分過去與現在,究 變 免得一意孤行 性的方式分享
享自己的感覺 竟這個問題是屬於當前的 自己的內心世界
, 或只是舊有未治癒的 對關係造
傷痛表達的工具 ?成的影響 學會把內心深處
的感覺傳達給自己
能改寫自己的人生 的伴侶,同樣地也要
故事,使其具有新
個人成長、 傾聽伴侶的心聲 398
整合及決心
「悲傷展開晨翼飛翔,黑暗之心終能射出曙光。」

─莫里斯‧范倫斯 「悲傷是智者的
導師 ; 不幸的遭遇則是知識。」

─拜倫 「有悲傷之地即
為聖地之所在。」 ─王爾德

399
「學會哭泣才會有歡笑。」

─喬治‧
赫伯格
「深刻的悲傷使我擁有具人性的心
靈。」
─威廉‧華滋沃斯

400
G 、只有穿越沙漠才能找到出路
和火一樣,悲傷同時具有轉變
或毀滅一個人的力量,亦即潔淨和教導人心
或是使心靈淪入槁木灰燼的力量。
悲傷的經驗使我們變得謙
卑,不但藉此體認到什麼是人生最基本的,
也更清楚什麼才是人生中真正重要的。

401
我們大部分的問題都是因為逃避,不去
面對創傷所引發的。很矛盾地,逃避的結
果製造了一樣多或更多的問題。

然而,偉大的藝術
和思想往往都是經歷重大苦難獲得的結果

402
H 、悲傷及自我轉變
悲傷會迫使我們找出方法
化解心中創傷,因此我們會接觸到更深一層的
生活經驗。 只要發生這樣的情況,我們就有
機會獲得個人成長。
親密的關係提供
我們一種治癒創傷最基本、簡便的方法。

403
心靈創傷會使人的依附關係中斷,喪失
對人生以及人際關係的信賴與信心。

這些傷口如果在潛伏狀態下無法治療─必
須重新建立一個關係來刺激它們,使它們浮
現到表面。

此才能看見及感受到它們的存在,唯有如此
才能加以治療。

404
I 、訴說自己的經歷
治癒創傷與失落的過程包括 :
承認失落的存在、訴說自己的經歷、為自己的
傷痛做見證 ; 接受旁人支持 ; 弄清楚當前的行
為與過去創傷之間的關係。

405
區分過去和現在,創造新的方式敘述自
己的經歷,亦即把創傷的經歷納入整體的
人生架構下,用全新的觀點看待。

這樣的過程可以使人的精力由束縛中獲
得解放,重新投入生活中。

向人訴說我們的經歷,可以
讓心靈有機會去整合個性中不同的面向。

406
J 、回憶早年歲月
兒童時期產生的心結會反映在生
活行為上,直到移情現象獲得解決為止。
先認清行為模式的存在 ; 接著追
溯它的起源並與人分享感覺 ; 不再封閉自己的
心靈,最後再用令他和伴侶同感自在的方式改
變行為。 如此不但不會傷害彼此,而且更
促進雙方的親密關係。

407
治療是一種重建的過程。重視痛苦過程中呈現的
積極面,亦即在治療過程中保持希望和信心。
重新體會人生美好的遠景,進而培養一種積極生
活的心靈態度,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信仰上帝或具
有某種宗教信仰的病人不但復原速度較快,而且
對於治療較能持之以恆,較能成功地將治療過程
付諸實踐。

408
K 、參悟經歷的意義
對禪修而言,參悟就是指對事物
觀察的改變,亦或是覺知的改變。
同樣地,由心靈創傷中體會到的
意義,也是經歷類似的過程而獲得。 亦即視
生活面臨的各種狀況為創造心靈不可或缺的材
料。

409
它是藉由接觸與檢視自己內心的世界,
來視人生為一種精神的表達。

人生不斷地和我們交談,總是一次掀開
一層神秘的面紗,逐步地透露教誨給我們。

410
L 、重述故事,建立新的意義

治療失落創傷最後的一
個階段是,透過掙扎與痛苦找出其中的意
義。
這種內心搜尋
的過程是人有別於野獸的主要特徵─即只有
人類才有能力從生活事件中獲得學習的經
驗,找出其中的意義。

411
只有人類才有能力透過痛苦和掙扎來成
長與進化。

用現在的眼光觀看陳年往事,還是會再
經歷一次當時的舊經驗。

重塑有益的記憶必須是身體和
心靈所共同經驗過的記憶。

矯正性的經驗必須
完全投入心靈、肉體及情緒,如此腦部才能
獲得徹底完全的學習。
412
M 、回溯個人過往歷史

個人生存的意義是從每天面對
生活事件的經驗中構築起來的。

人生乃是一連串的
事件和狀況,對於這些人生事件與狀況我們
都會賦予自己的意義。

413
我們對生活事件會像舊畫換新框一樣。

我們會重新建構個人的意義,在我們構
築好的個人故事結構中,加入經過內心仔
細的反省和體會獲得的啟示和更深入的見
解。

就某種意義來說,故事內 容不變只是
敘述的方式不同而已,不但加入新的深入
見解和理解,觀看的角度也不同於以往。
414
N 、心靈解決程式

在化解整合創傷並經歷
一段哀傷的過程之後,每當失落發生,只要
採取心靈的解決方式即可處之泰然。

因為心靈的方式會使人
以更豁達的人生觀面對失落。

415
如果想要從容面對失落,讓失落變成促
進成長的經驗,轉變失落成一種收穫,那
麼觀看事物的角度則必須改變。

依我們觀看的方式,亦即觀看的角度,
同樣的人生可能看起來有許多不同的面貌。


問那些克服障礙以積極方式面對人生的人
,他們最常告訴你的就是,他們的態度和
信念是獲得成功最主要的關鍵。
416
(1) 承認自己有無能為力的時候。

如果一個人願意選擇承
認自己是無能為力的,那麼就不會嘗試要
控制操縱事件。

面對某些人生事件我們是無
能為力的 ; 有些傷痛是無法避免的 ; 傷痛
的發生並不意味著我們是壞的、做的不夠
或是錯的。
417
(2) 轉化極度的戒心為屈服的態度。
如果隨時準備好面
對人生的失落,了解人生中的失望有時在所
難免,可以使我們由極度戒心轉化成屈服的
態度。 極度戒心是一
種僵硬的心態。 猶如一根在風中不彎曲的
硬樹枝一樣,不願受到自然力量的影響,因
為他們想要加以反抗,對它們施加控制和改
變。

418
屈服容許自然力量的存在,猶如在風中
會彎曲的樹枝一樣─有彈性、柔軟度、能夠
屈而不折。

只有屈服接納傷痛才能
使人從傷痛中獲得成長,經歷傷痛可以加
深人與自我的關係。

419
(3) 走出孤立狀態,建立一座人際關係支
持 網,恢復與人相互依附的關係。

某種失落而遭受心靈創傷的人,通
常會在內心產生退縮的情況,因而喪失尋求
社會支持的能力。

伸手尋求援助可以轉變持續性孤立
的模式,為實際建立支援網路的行為模式。

此種網路的建立意味著對過去受到破壞的
依附關係進行修補。
420
(4) 如果喪失信心和信念,則需尋求心
靈解 脫的方式,在信仰中尋求寄託。

經歷痛苦和掙扎生存下
來,體會你有能力克服人生的困難,絕對
能加強你的韌性。

通常面對絕望的時刻,才能深
入認識上帝和自我,才會往內心探索尋求
力量,才會學習信任自己。
421
O 、悲傷煉金術

透過每天對情感加以處理的過
程,讓自己對自我的狀況能隨時掌握,這可
以使我們更能夠以充分的自我面對人生。

就心靈的層次來說,放
下是學習過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此,就
可以從深刻痛苦的精神和情緒體驗獲得禮物。

422
我們一旦切斷悲傷,必然會切割到部分
自我,也必然會使內心的聲音受到壓抑而無
法表達。

究竟什麼障礙使人無法進入悲傷的過程
呢 ? 阻礙悲傷的原因可能有四點 :

(1) 當我們深陷在悲傷循環過程
中某個特定 的環節。

423
(2) 所處環境的條件不利於我們表達傷悼的
痛苦情緒。

(3) 當失去所愛或失去一種情境造成的矛盾
過於強烈,而無法公開面對。

(4) 當雙親之一以負面方式影響小孩
的悲傷 過程。

424
根據佛洛伊德的解釋,悲傷的目的就是使
人不要過度耗費精神在失去的人、地方或情
境的回憶上。

藉此認清某些觸因,可看清楚
生活的循環過程中悲傷復發的過程。正常和
不正常的悲傷基本上過程是類似的。

425
當我們自然地感受內心情緒的力量和深
度時,悲傷與創傷的傷口就會開始化解,
如此等於打開一扇通往自我的門。

就一種悲傷過程的形式而言,許多偉大
的藝術家利用自己破碎的自我從事創作。

換言之,藝術創作的原動力,源自於他
們渴求表達內在的殘破,由內心最深處的
角落拉出來攤在陽光底下。
426
P 、悲傷喚起藝術潛能
並非每個人都可以用講話的方式
完成悲傷過程。
深刻的情感傷痛可以
透過具有創造性的語言使其變成符號,如此即
可將傷痛、憤怒和侵略性的情緒導入可以表達
創造力的作品中。

427
這種悲傷經驗可以喚起內心的藝術潛能。
具有藝術潛能的自我部分就會援助遭逢傷痛
的自我,使其有能力表達哀傷的痛苦。

428
Q 、絕望加深自我氣度

絕望是人必經的心靈之徑,因
此許多人必須先擁有絕望和幻滅的經驗,才
能接觸到心靈的經驗。

429
R 、對理想的再投資

拿一個人生已經圓滿完成的人做榜樣,
美好之處在於你可以自由汲取完整的人生
智慧。

430
S 、設定目標產生動力

人生是一個永無止境的旅
程,設定目標可以凝聚內心的力量,提供我
們動力。
只要能體會設定目標具有
的心理作用,就不會使自己淪為目標的奴隸。

根據大多數人的報告,能給與
他們最大滿足的並非達成目標,而是達成目
標的過程。
431
目標可以組織整理內心的力量,使人的
心智專注。

成熟的人都了解,一旦達成願望,他們
的生活不見得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然而,他們卻會告訴你,他們的目
標驅使他們朝成就的方向前進。

他們的成就幫助他們超越、鍛鍊及
挑戰自己,使自己獲得成長,往內心深處尋
求力量和毅力,學會忍受挫折堅持到底。
432
T 、精神世界的信仰
懷有信仰指的是期望有一股慈悲的力量支
配我們的人生,並且營造一種會招引善果、等待驚
喜的精神狀態。
雖然信仰的力量是無形的,卻是動力十足,可
以利用來幫助保持我們正向積極的人生觀。

433
當我們相信快樂決定於所擁有的多寡時
,那麼快樂在我們所要擁有的目標未達成前
不會出現。
我們
脫離心靈世界 ; 開拓的是外在有形的資源,
不是內在無形的資源。
開始的時
候,我們要的東西非常具體明確,然後,我
們的需求逐漸變得微妙難以捉摸。

434
如果問那些已經擁有這些東西的人,他
們很可能會告訴我們,

帶給他們心中平靜的並非這些東西,而
是邁向目標過程中投注的那一份用心,及
過程中他們克服的那些畏懼。

對他們而言,目標只是凝聚精神的能量
組織而已。

435
U 、心存感激的態度
現實中,生活充滿著各
種潛在可能出現的陷阱,唯有早日學習如
何應付逆境。 學習如何使自己的心靈
接納處理困境,才有可能找到快樂。

436
V 、把生氣還給宇宙

生氣、憤怒和自憐都是
悲傷經歷初期自然的一部份,但是這些情
緒都必須加以克服才能進入悲傷。

接著再進入超越,
才可使悲傷的經歷導向靈魂成長的目標。

437
W 、正面迎戰

障礙和逆境存在的目的並非要
阻撓你,它們旨在挑戰你,要你去征服它
們。
我們是採用親身體驗的方式,
而不是視而不見的態度達到成長的目的。

我們藉自己對世事
的體驗挑戰並擴張自己的感知,敞開自己
的心胸,如此才能達到「蛻變」的目的。
438
X 、結束即是開始

屬於我們的旅程。願意面
對悲傷及感傷人生失落的過程,才能在每一
個新的生活階段呈現新的自我。

就真正的心靈改革而言,
自我會反覆地經歷生不如死、再生和轉變的
循環過程。
此乃如何使人生變得有目的、
有意義,如何使我們常保青春的關鍵所在。
439
Y 、冥想靜心

釋放束縛活力的妄念的
好處是,活力不但可以釋出,也可以用來
使日常的生活儀式感覺更有意義。


活並不會改變,會改變的是我們固有面對
生活的態度。

440
Z 、尋找治療的舞台

在不會傷害破壞自己和自己
所愛的人的
地方,可以把我們的心結、慾望和情欲通

通搬上舞台。

441
* 創造新的生命故事
創造新的個人故事,不但可以
使我們領會自己的人生意義,也可以使我們
以促進自我成長的角度, 而不再以環境
受害者的觀點看待人生所發生的事。

442
如詩人愛默生所言,畢竟「所謂的人
生是一種觀看的角度」。

同樣一瓶水,在我們看來是半滿,別
人卻堅持認為半空,差別就在我們和他們觀
看人生的角度不同。

443
* 面對人際關係,心理創傷者可能有的
癥狀 ‧ 逃避親密關係,因為他們不自覺
地害怕親密關係會再度中斷 ( 孤立過程 ) 。

‧ 重複原創傷的關係模式 ( 重演過程 ) 。

444
‧ 不自覺地投射原創傷遺留下尚未痊
癒的傷痛與憤怒在眼前的親密關係上 ( 轉
移過程 ) 。

‧ 過度沉溺於親密關係中,不自覺地
想要防止自己遭到拋棄 ( 融入過程 ) 。

445
‧ 一旦關係中的另一半對他們產生倚賴
的感覺時,呈現淡然疏遠的態度 ( 退縮的
反應 ) 。

‧ 在生活中遇到情況觸發原創傷的特有
情緒時,通常呈現兩種極端的反應,一種是
完全封閉自己,一種則是反應過度激烈 ( 觸
發現象 ) 。
446
‧ 認定親密關係中的另一半不是全好就
是全壞 ( 決裂式的判斷 ) 。

‧ 誤判別人的訊息,亦即對可能激起
舊傷口的訊息會有過度反應 ( 主題混淆現
象 )。

‧ 無法在親密關係中表現輕鬆活潑的
一面 ( 失去幻想、抽象表達的能力 ) 。
447
‧ 再也無法充分信賴親密關係 ( 中止與人建立密
切情誼 ) 。

‧ 再也無法接受別人的支持 ( 麻木不仁、封閉心
靈、留下未經化解的傷痛 ) 。 ‧ 從事追求感官
刺激的行為 ( 高度亢奮或封閉心靈的作法 ) 。

‧ 藉由藥物和酒精達到自
我療傷的目的 ( 自我治療 ) 。

448
* 創傷對人際關係的影響

如果創傷未經化解、悲傷
未經宣洩時,人便會將他們壓抑的傷痛
、扭曲的感覺和信念帶進成人的親密關
係中。

449
這種情況會在以下幾個方面使成人的關
係變得複雜 :

(1) 親密方面 :

面對親密關係時,經歷創傷的人內心會
呈現倚賴、愛及恐懼的強烈感覺。

這些感覺使他們同時有一種與人深切相
連的感覺,以及深切的焦慮感。
450
(2) 承諾方面 : 對一位愛過又失去的人或
一位受到虐待的人,或者在親密關係方面受
傷的人來說,承諾會引發恐懼感。 他們
會不自覺地害怕在感情上深刻的投入。經歷
創傷的人不是極度害怕被拋棄,就是唯恐被
吞沒而失去自我。

451
(3) 溝通方面 :

溝通是一種微妙的施與受過程。

包括人與人之間訊息的接收、對訊息合
理正確的判讀,以及依據判讀詮釋做出的行
為與心理反應。

心靈創傷不但會破壞人精確判讀細微訊
息的能力,也會扭曲創傷者心中慣常僵化固
定的詮釋。
452
創傷會使歷經創傷的人內心世界秩序大
亂,斷絕與外界的聯繫。

不僅使他留下隨時發生的暗傷,也會妨
礙他建立健康的生活界線。

453
(4) 感情界限方面 :

與人相處時,歷經創傷的人面臨的
另一個問題是,

渴望融入對方與之合而為一,亦或
是逃離對方,孤立自己,藉此達到依附對
方的目的。

關係的健全關鍵在於雙方能否從共
處的狀態中自由進出,各個可以維持一種
自我的感覺。
454
由於確實的自我感覺必須建立於內心世
界的正常,因此自我的感覺不確實,就很
難在情感上擁有健康的分界線。

反過來說,要擁有健康的情感分界線,
必須適度地掌握自己的內心世界以及內心
的真實狀況。

455
(5) 情感調整方面 :

在情感上,經歷創傷的人學會了擺
盪於強烈的反應,與完全沒有反應兩個極
端。
換言之,不會按實際情況需要調整
自己的情緒反應。

他們往往無視於情況的需要,胡亂做出
極端強烈的情感反應。
456
創傷的經歷使他們以為情感的反應絕無
妥協餘地,終其一生這樣的模式都會繼續下
去。

當感到情緒強烈,卻不封閉內心世界,
也不輕率採去行動,如此可增加親密關係。

因為這樣的反應可以讓雙方不但不逃避
,而且有空間克服一些非常情緒化的衝動。

457
(6) 信任感方面 : 心靈創傷會使兩人之間存在
的親密關係中斷或受損。 當關係受損程度嚴重到
無法執行促進聯繫、學習、安全與溝通的功能時,
結束就是雙方都喪失了信賴與信心。

信賴與信心是成功建立
任何深遠持久的關係不能或缺的因素。

458
面對親密關係時,我們不見得知道結局
會是什麼,我們必須要有信賴和信心。

相信兩人的關係終究會有好的結局,才
能營造愛情滋長的氣氛。

459
(7) 接受愛與支持方面 : 受過創傷的人會封閉內
心世界,透過自我孤立來逃避內心世界或仇視周遭的
世界,再也無法接受來自外在世界的支持。

就生物學觀點而言,人天生
就會固定在某幾個發育階段,藉由與親人相處的經驗
,學習如何接受別人的愛。 一旦這種學習的機會錯
過了,受創傷者的內心終生都會有一種渴望。

460
然而,由於經驗不良或不足,總是在不適當
的時間碰到不適當的對象。
經歷創傷的人必須重新學
習如何接受愛與支持,及如何讓愛和支持進
到心中滋養心靈。 能夠讓這些渴望獲得滿足
的親密關係,也一定能幫助別的創傷者治癒
其心靈創傷。

461
3 、生命的昇華與臨終關懷
「維護生命尊嚴,發揚
生命意義,活得愉快,死得痛快。」

~ 生命禮儀博覽會
A 、死亡不是終點

人生有長有短,壽命是人無法掌握的一件事。

462
生活有苦有樂,但是大多數生活的歷
程是我們有把握做決定的。

因此對生活乃至於自己的生命,要如
何來把握,使人生有意義,使臨去不遺憾
,其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

463
許多人避談死亡,認為談論死亡這件事
是很不吉利的,甚至路上遇到有人家治喪就
立刻掉頭改道。

死亡真是這樣可怕而不吉利的事嗎 ?

464
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在二千多年前就這
麼說 :

「沒有人知道死是否會變成人類最大的美
善,卻彷彿已知死亡是至惡一般,而畏懼
死亡。」

465
法國精神治療學家伊格拉斯‧李普在
他所著的 < 死亡與其奧妙 > 中說 :

「熱愛人生不失為抑制死亡恐懼最佳
及唯一有效的方法」。

466
哲學家霍雷斯‧卡倫也認為 : 「有些人
以畏死塑造生活,有些人以樂生塑造生活,
前者雖生猶死,後者雖死猶生。」

以佛家觀點 : 屏除「執著」枷鎖,
才是去除死亡恐懼的妙方。

467
從歷史,乃至於我們的生活中,可以找
到許許多多無畏地而對死亡的典範人物。

譬如 : 聖女貞德為了拯救祖國,而領導
法軍英勇作戰,最後卻被爭權嫉妒者陷害
,死於火刑。

如此,反而激起了民眾無比的愛國
情操,繼承了她的遺志,而拯救了國家。

468
中國古代哲人莊子是另一種典型 : 他認為人
死是一種回歸自然的現象,再自然也不過。
所以他要求他的弟子,不可以按當時禮俗厚
葬他。

其實,有關自身對死亡的恐懼,是對於有關
自身情感衝動、記憶、能力,潛力以及命運
的恐懼,並不單指死亡而言。

469
當死亡不是終點,那生存的歷程便是人
們所謂的恐懼。因爲,過程是生存時,人
會有意識,能加以記憶,也會加以憂心。

所以,死亡便是身體的長期睡眠,過程
才是會在此刻結束,並非靈魂終止。

死亡之所以沒有終點是因為死亡是另一
個國度,另一個空間,或是另一個開始,
「終點」不再是死亡原則了。
470
B 、死亡可怕嗎 ?
有些精神醫學家分析上述的情形
,他們認為其實死亡本身並不見得有多可怕
,一般人的害怕其實是一種「源於瀕死的焦
慮」。
死後有沒有感覺我們不瞭解,但
一般人的恐懼感,其實都是建立在心理受到
威脅,而產生不好、不舒服、不喜歡的感覺
上。

471
工商業社會日趨忙碌,相形之下人際關
係愈來愈疏離,許多人在缺乏關心下,為痛
苦、孤獨、拋棄、失去自我而感到恐懼。

一般觀眾認為 : 愈是專心和熱愛人
生的人愈怕死,但也愈願意去尋求「死亡品
質」的提昇。

472
認為人生是痛苦負擔的人,則歡迎死亡
,但也往往在死亡來臨時一無準備,

或根本是倉促缺乏考慮之下去尋死,使
得生前不快樂,死時也毫無尊嚴。

但大多數人雖然也知道要注意,大半還
只是過一日算一日,抱著能逃避就盡量不去
面對的鴕鳥心態。

473
死亡之所以可怕,在於人會對自己生
前未充實生命內涵而感到心慌,唯有為死
亡預作一點功課,對自己便不會有所謂的
直接傷害。

寧願走得安然,也不要走得匆促。

474
從無數的事例中,我們發現 : 享樂不能
使人滿足,更不能使人得到幸福。

反之常因為賺取物質,滿足慾求,
使我們忽略了生命中真正有價值的─愛、慈
悲、友情,道義…等,而使我們在大限來時
而後悔不已。

475
C 、臨終關懷
面對臨終的病人,醫療者或家屬常奮
力想將瀕死者從垂死邊緣拉回他的生命, 假
裝死亡的陰影不存在,沒有人面對死亡,紛紛
埋頭顫抖於死亡的恐懼中。
臨終不是只是等死,而是安然、
坦然、欣然走完人生。

476
【認識臨終關懷】
臨終關懷或稱安寧療護或稱善
終服務。 臨終關懷是一種照顧方案,與
醫師或社區中的巡迴醫療協會互相配合,為
垂死的病人及家屬提供緩和性及支持性的照
顧。 此方案重點是著重於死亡前病人病
痛的控制及死亡後家人情緒失控的支持。

477
根據中華民國安寧照顧基金會訂定的定
義為 : 安寧療護不同於一般傳統醫療。

它是針對癌症末期病患、臨終病人及其
家屬的特別照顧。

整個照顧過程中,病人有最大的自主權

478
家屬全程參與,滿足病人肉體的、情緒
的、社會的、精神的、以及病人家屬的需
要。

是一種提昇癌症末期病人與家屬生活品
質的「全人照顧」。

479
(1) 臨終關懷與安寧療護之理念與內涵

a 、臨終關懷組織憑藉的理念

(a) 以照顧為主的理

醫療體系
中是以治療為重點,在臨 終關懷中則以
照顧為中心理念。

480
對於末期患者治療希望渺茫,生命結束
邁向死亡為不可不免情形下,此時最重要的
是疼痛控制及精神支持。

著重病人的想法、需求與期待來給與照
顧,而不是從醫療人員的角度單向思考病人
的需要或一昧的給予。

481
臨終關懷與安寧療護強調「四全」的照顧。所
謂的四全照顧是指 :
‧ 全人 : 把病人當作整體的人來
照顧、 來關懷。
‧ 全家 : 協
助家屬處理心理的負擔與實 際照顧
病人的工作。

482
‧ 全程 : 自發病開始、治療過程中、往
往前後、殯葬事宜乃至家屬喪
親後的悲傷治療,都在安寧照
顧之工作中。

‧ 全隊 : 指整個醫療團體間相互合作、
作充分的溝通與協調,以協助
病人及家屬,提供最完善的服
務來達到善終。

483
(b) 尊重生命尊嚴、尊重瀕死病人的權

尊重病患想不想要知道病情、參與治療
的過程等意願,尊重其個人的價值觀、宗教
觀以及死亡觀。

每個人都有權利接受治療到死亡為
止並參與照顧自己的權利,有避免疾病痛苦
的自由,有權利保持自己的個性。

484
不要延長痛苦時間,在臨終時,要提供
緩和醫療照顧,來減輕臨終者的痛苦,使
用藥品或非藥品服務。


瞭解臨終者關心事項使其安心放心,使其
表達感受,保護其隱私權利,利用最後有
限時間和親友表達永別。

485
(c) 尊重生命品質

對瀕死病人的照顧工作不再是
如何去延長生命而是如何去豐富其生命。

卡夫曼指出界定生活品
質的主要考慮的三項項度 :

一是生命品質與個人差
異性性有密切相關。
486
二是生命品質是依據個人目前生活方式
、過去經驗、未來期望與理想而定。

三是生命品質強調個人的成長史發展。

這是希望提供者在有限的日子裡,有清
楚的意識,控制疼痛下與家人共同生活、
接受關懷。

487
a 、安寧療護的內涵
日本柏木哲夫教授貼切地用
HOSOICE 七個字母來表現安寧療護的內涵。
(a) 親切
(hospitality)
親切的態度能讓安寧療護人員與病人之間建立
起關係,透過溫暖、真誠的表現,讓病患感到
被接納與尊重。

488
(b) 團隊照顧 (organized care)

包括醫師、護士、物理及職能
治療師、藥師、臨床心理師、諮商師、社工
師、宗教師及志工…,共同來提供供照顧。

(c) 病症控制
(symptom control)
減低
病人的痛苦、提供照顧是安寧服務的主要工
作,而非以療育疾病、延長生命為目標。
489
(d) 精神支持 (psychological
support)
病人及家屬的憂鬱、沮
喪、憤怒需要給與諮商或治療,並提供精神
上的支持與協助。

靈性部分,宗教人員的協助也
提供病人與家屬信仰上的支柱。

490
(e) 個人化照顧 (individualixed
care) 以病人為中心,協助其完成心願,讓
病人得以在最後的生命中享有生命品質,且
擁有自己的希望與選擇。
(f) 溝通
(communication)
家屬、病人及醫療團隊間的溝通瞭解十分
重要,病人有知道自己病情及接受何種治療
的權益。

491
(g) 教育 (education)

病人家屬及醫療人員、志工、社會
大眾等傳遞安寧療護與臨終關懷的涵義,
讓大家一起支持臨終關懷,更加有人味。

492
【對臨終病人及家屬的協助】
(1) 臨終者
的心理反應與行為模式 a 、震
驚與否認
對死亡的事實感到震驚、驚訝且不相信、拒絕接
受即將死亡的事實。

493
b 、憤怒

對於為什麼是我 ? 對命
運或老天或上帝獨獨挑選上自己感到不平、
生氣與憤怒。
病人心理會退縮,
不願接觸醫療人員,強烈的情緒反應讓照顧
人辛苦且備受挑戰。

494
c 、討價還價

與上帝或神明討價還價
,企圖延長生命或自我約束、否定、祈求
以及企圖改變以預測的死亡時間。

討價還價的對象可
能是自己、上帝或命運……等。

495
d 、沮喪
對不可避免的瀕死事實感到失
落、絕望。
e 、接受
接受自己即將死亡的事實
,能有所交代,以平和心離開人世,甚至能
歡愉地迎接死亡,走完人生旅程。

496
【席內德曼曾描述癌症末期病人有幾種不同的行為
模式】
( 一 ) 磨蹭型

堅持到底、努力奮戰、
一直否認將死的事實。
( 二 ) 認命型
安靜、深思究理,認為
是自己的命運。

497
( 三 ) 輕蔑型
不相信自己即將死亡,對
他人協助表示輕蔑。 ( 四 ) 歡迎型
已經
厭世了,準備好離開。
( 五 ) 恐懼型
對死亡的恐懼極不尋
常,能奮戰到底是因為對死亡的害怕而不是
求生的意志力。

498
David Carroll 則是增加了無懼型、
沒事型、克制型與逆境中求勝型等幾種面
臨死亡的行為類別。

499
(2) 臨終病童的心理情緒反應

死亡對兒童而言是個殘酷的事實,
在孩子眼中是如何去看待死亡 ?

Myra BlueBond-Langer 發表
「死亡對兒童的意義」之報告中所言,

瀕死的兒童對自己健康情形的
瞭解甚於大人所想像的,他們對死亡的反應
與大人並沒什麼不同。
500
且瀕死孩子的世界更充滿了疾病的意象
與對死亡的直覺。一般而言,瀕死的兒童
較早發展出成熟的死亡概念。

以下是兒童在事後描述意外瀕死時的心
情,以及兒童的幾段話。

501
(a) 無助、驚慌

面臨自己生命受威脅,首先最
可能有的感受就是驚慌。

面臨他人的死也會有驚慌,只
是自己瀕死時之驚慌多半參雜著無助感。

他人的死所引發的震驚,可能
較多是懷疑。
502
以下是一位小女孩危急的慌亂,以及等待急救
時堅強的生存意念 :

在想說怎麼辦怎
麼辦,…我快完蛋了,…。 會說我不要死,
我不要死…喔 ! 我不要死。我一定要好好的把
我的生命保藏好。…

503
我就想說我不能去那個地方,我要趕
快讓自己活起來。…自己要堅強啊,不要
放棄…。

被救活了,就被救活了…,也不是很開心
,就是自己救活自己,也是別人救活的,
媽媽救我的,如果我媽媽不在場我不可能
在這邊的。

504
(b) 恐懼、孤單、害怕與擔心

急救時,她心中的恐懼
與害怕是難以形容的,一年後的現在回憶
起來,仍讓她心有於悸。


害怕的是她就這樣喪失了生命,她怕死,
她也怕死後的生活,因為在她的認知中,
死亡是必須到地府去。
505
她怕孤單、怕失去依靠 ; 同時她也擔心
家人為了她而憂心與難過 :

好恐怖,真的好恐怖喔 ! 那時昏迷的時
候,覺得全身輕輕的,感覺好像在飄那樣,

然後我在加護病房,插管子,插到身體
裡面去,要放水進去,要不然沒水喝,然後
不能說話。

506
我很害怕,怕說我會不會因為這樣子而
死掉。…都會看不到他們喔。所以自己都會
很害怕,很難過。

趕快把我自己救活救好,不要去想那些
事情,那時候會很害怕啊,很擔心這種事
情。

507
我想如果我出事情的話對我家人不好,
對我也不好。

我的爸爸媽媽親戚怎麼辦 ? 然後,我的
妹妹,表妹表姐,他們都有一些事情交代
我啊,要我去做,我一定要把它作好。

508
心裡想我的爸爸媽媽啊,如果說我真的
這樣子失去生命的話,我爸爸、媽媽,還有
很多的親人都會很難過啊 !

怕他們會擔心怕說我在那個地方怎麼樣
,會擔心被人家欺負。

邊的人都是很陌生的啊 ! 比如說吃東西還
要人家照顧。一個人孤獨在下面沒有認識的
人,好像是比較孤單,沒有人陪。…
509
在地府,很孤單等投胎。…在想說如果我
真的死了會不會有人來照顧我,比如說來掃
墓啊…
這種
被急救的恐懼,對兒童而言是相當震撼的,
比較一般病人瀕死前的恐懼是有些異同之處。

510
Pattisony 在一九七八年探討臨終病人
的恐懼時,他提出瀕死者內心的恐懼是包含
:
「對未知、孤獨、憂傷、喪失身體機能
、自我控制能力、疼痛、失去認同、以及對
撤退之恐懼等八項。」

511
二者相較,相同的恐懼感是來自對於未
知、孤單、憂傷等部分。

不同處是,本研究上例中兒童
的恐懼偏向個人失去依靠、沒有人照顧與撫
養,這一點和成人失去自我控制能力有很大
的不同。

另外,兒童也明顯地對死
後是必須到「地府」去之認知感到恐懼。
512
(c) 不平、失落

事情發生了,除了上述的
情緒之外,經歷這類經驗的兒童覺得不平,
「為什麼是我自己發生這個不幸」 ?

尤其對她來說
不平衡的地方是她不能向別人一樣地去玩樂
、學校課業須暫時停擺,健康狀況也變差了
,這都是她認定的損失。
513
(3) 對瀕死病人的協助

對病人的協助,首先會碰到的
難題為考量是否告知瀕死病人有關死亡的
事實,這會與我們和病患的互動關係有關。

514
(a) 是否告知瀕死病人有關死亡的事

根據格拉塞及史特拉斯提出瀕死病
患、醫護人員及家屬的互動情形可能有以
下四種 :

◆ 封閉性覺察 : 醫療人員知情,
病人不 知情。

515
◆ 懷疑性覺察 : 病人懷疑自己病情嚴
重,但不確定,也不知是否要探討實
情,醫療人員及家屬皆保持沉默。

◆ 互相偽裝 : 三方皆知實情,卻裝作若
無其事,避免討論痛苦的死亡事實。

◆ 公開性覺察 : 病人、
家屬與醫療人員 皆瞭解實情,並相互
分享自己的感受 且彼此提供支持。
516
是否該告知病人他即將死亡 ? 唯一的答
案要視什麼時機及用什麼方式來告訴他嚴
重病情。

當病人主動問起時
是適當時機,若病人什麼都不問,有可能
他還沒準備好。

517
說的時候要能專注傾聽、接納病人的感
受與心情,以同理心來對待病人,給予支
持及尊重。

其次,對病人的協助還
包括 : 疼痛的控制、情緒的支持、提供諮
商、協助其完成未盡事宜、陪伴他 ( 她 )
走完生命旅程。

518
(4) 對家屬的協助
悲傷是人們失去親友時正常且
自然的反應,悲傷的過程有不同的時期。
正常的悲傷感受包括 : 悲
哀、憤怒、愧疚感與自責、焦慮、孤獨感、
疲倦、無助感、驚嚇、苦苦思念、解脫感、
輕鬆、麻木等。

519
對喪親者需提供悲傷輔導或悲傷治療, J.
Willian Worden 提出了進行悲傷輔導之原則
:
原則一 : 協助生者體認失落。
原則二 : 幫助生者界定及表
達情緒感受。 原則三 : 幫助生者在失去逝
者下活下去。 原則四 : 將情感從逝世者身
上轉移。

520
原則五 : 允許利用時間去悲傷。
原則六 : 闡明正常的悲傷行
為。 原則七 : 允許有
個別差異。
原則八 : 提供持續的支持。
原則九 : 檢查防衛及調適型態。
原則十 : 界定病態悲
傷行為及轉介。

521
4 、生命倫理
A 、自主權與安樂死
死亡是否有自主權 ? 什麼情況
下一個人希望結束生命 ?
自主權包括不
隱藏病情,讓病人有時間安排自己的末期生
活及後事。

522
國人許多傳統的習慣皆是不忍告知病人
病情或家屬本身也抗拒、否認、無法接受
事實。

阻撓了醫師與病人討論病情,瞭解各種
治療方法的機會,也剝奪了病人瞭解自己
身體、生命的權利。

523
除了知道自己病情之外,另一個倫理議題即是
安樂死。趙可式提到,當病人要求「安樂死」
時,常是因下列七種原因 :
(a) 承受了極大的身體痛苦。
(b) 長期病痛折磨的心力交
瘁。 (c) 無人瞭
解無人分享及關愛的孤寂。

524
(d) 怕拖累親人及造成親人過度的負擔。

(e) 對人生及苦難的無意義感。

(f) 對未來的無希望。

(g) 怕失去尊嚴。

525
趙可式認為「安寧緩和醫療」就是反向
思考,不必為了「痛苦」而解決「人」,而
是為了「人」解決「痛苦」。

以高品質的療護緩解病
患身、心、靈的折磨,提昇生活品質,維護
病患尊嚴。
這並非「安樂死」
,而是一種「自然死」。

526
B 、行善與不傷害原則

以病人為中心的處理原則下

要儘速解除病人的身心靈不
適與疼痛而配合家屬或病人的要求,卻又
要顧及醫療照顧策略與各治療方法的利弊。

有時會陷入倫理上的兩難,
給予病人的幫助往往有可能違反醫學倫理
不傷害的原則。
527
C 、公平或正義原則

在臨床上有資源公平分配抉擇
兩難的倫理困境。

在安寧療護與緩和療護中常遭遇器
材、藥物、設備、儀器等高科技與高花費的
付出,

若僅限經濟上負擔得起的病患使用是否
公平 ? 這是值得我們思考 !
528
【結語】

「到世間走一糟,人人都
得面對一個終極的抉擇 : 從人生的漩渦中
走出來,你是遍體鱗傷、垂頭喪氣,還是
變的更成熟,更有自信和智慧 ? 」

─ Elisabeth Kulber Ross

529
臨終關懷這樣的課題與社會服務,讓人
們親近死亡、深思死亡,貼近臨終者 !

她分享她的生命有這些豐富過程而
改變,她說死亡不像我們所認定,缺乏意義

死亡前的這段時間是死者個人的實現,
也是周遭近親轉化的機會。

530
在更細膩、更內在的領域,也在與別人
交往的天地裡,有許多事物還可以繼續活
下去。

當死亡如此靠近,在傷心與痛
苦的支配下,生命還能有力、有喜悅,還
能有從未經驗過的深而強的靈魂活動。

因為當我們什麼都
不能做時,我們還可以愛人,也能感受被
愛。
531
D 、墮胎涉及的一些觀點

要談墮胎是否合法或可行,就
必須要先瞭解生命到底是從何時開始的 ?

也要先瞭解什麼是生命的特徵
? 到底受孕之後怎樣才能稱為生命 ?

532
醫學上認定胎兒在母體外不能自然保持
其生命的期間內 ( 通常指懷孕二十四週以
內)。

以醫學技術,使胎兒及其附屬物排除於
母體外的方法,稱為人工流產,一般人俗
稱墮胎。

533
優生保健法規定懷孕二十四週以內之婦
女,經診斷或證明有下列情事者,得依其自
願,施行人工流產手術 :

(1) 本人或其配偶患有礙優生之遺
傳性、傳染性疾病或精神疾病者。

(2) 本人或其配偶之四
親等內之血親患有礙優生之遺傳疾病者。

534
(3) 有醫學上之理由,足以認定懷孕或
分娩有招致生命危險或危害身體或精神健
康者。

(4) 有醫學上之理由,足以認定胎兒有
畸形發育之虞者。

535
(5) 因被強姦、誘姦、或與依法不得結
婚者相姦而受孕。

(6) 因懷孕或生產,將影響其
心理健康或家庭生活者。

536
未婚之未成年人或禁治產人,依前項規
定施行人工流產,應得法定代理人之同意。


配偶者,依第六項規定施行人工流產,應
得配偶之同意。

537
E 、自殺、死刑的深層反思

根據美國及台灣的研究,高
達 95% 的自殺個案,不論其是否自殺成功
,皆罹患有某種精神疾病。

其中以憂鬱症最多,高佔
80%; 其次是精神分裂病,約佔 10% 。

538
自殺並不是可以簡單歸納的人生或社會
現象。

許多學者從心理學、生物學 ( 遺傳、生
化學 ) 、精神分析、社會學甚至哲學各個
層面來分析自殺、探討自殺成因。

可是到目前尚未有定論,大家也都
知道愈是對人生感到絕望的人,其自我了
斷的機會愈高。
539
涂氏依個體與社會關係不協調的型式來
區分出三種自殺類型 :

( 一 ) 自我中心型自殺 :

過度的個人主義會
造成社會約束力的薄弱而使個人對集體自
殺傾向的免疫力減弱。

它是個人對社會漠不關
心或不當的捲入社會問題的結果。
540
( 二 ) 利他型自殺 :

在社會約束力太強而個人主義太弱
的情形下,人們往往為了負責任,在犧牲
小我完成大我的前題下自殺。

541
( 三 ) 社會解組型自殺 :

社會混亂、解組而個人的行為亦無
準則的狀態稱之為社會解組、社會混亂或
社會道德頹廢,

其中的因素包括宗教信仰的減低、
職業及婚姻約束力的寬縱等。

在此種狀態下,社會關懷混亂以致
個人對自殺的免疫力降低。
542
F 、生命禮儀與殯葬處理

中華文化中的人生最重要的
四大生命禮儀是 : 冠禮、婚禮、喪禮、祭
禮。

543
台灣地區近半世紀以來,社會經濟文化
的各方面都有長足的進步,唯有殯葬禮俗
仍然十分的落後。

這都是刻意迴避死亡,避諱面對死亡的
不健全心態所致。

使得台灣社會的喪葬習俗最混亂,沒有
禮儀規則,喪家普遍受葬儀社擺佈。

544
而教育從來也沒有教導人生四大禮,加
上「死亡」兩字一直是各個社會的禁忌,大
人對死很避諱,小孩也就不准觸及此話題。

中國人一向避諱談及死亡。

545
例如 :

走在路上若遇到出殯隊伍迎面而來,大
多數的父母總教孩子扭頭閉眼或繞路,

以為不接觸死亡相關的現象就能迴避死
亡的事實。

546
然而認識探討與死亡相關的主題,做好
有關克服死亡的恐懼與往生的準備等等,
也應該是生命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尤其在家庭中,最適合
主動引導孩子參與家人處理喪事的過程。

讓孩子瞭解死亡的意義
、家人對死亡的態度與悲傷心理的調適,
以及相關殯葬事宜的處理。
547
讓孩子從小養成珍惜緣分、愛惜生命的
概念。

同時培養孩子自小就能勇敢、坦然的面
對死亡、不避諱談論死亡,並能為死亡做好
準備,

更能透過死亡了解自己為甚麼而活的真
諦。

548
G 、殯葬禮儀的社會與文化意義

殯葬是古今中外各民族都相當重視
禮儀。中國的喪葬禮儀自周代以來歷代均
有改革而且繁簡儀式也有所不同。

台灣社會的喪葬儀式同時也充滿著
濃厚的鬼靈崇拜與祖先崇拜的信仰融合。

此二種崇拜都是相當古老的信仰文
化,有其自成的一套完備系統。
549
它們逐漸形成一種儀式操作,表達了人
類對宇宙、社會與自身的全面看法。

同時也由於對死者鬼魂的恐懼,生者便
設置了許多儀式,諸如以酒肉祭奠、家屬
哭喪、明器陪葬等等。

以這些形式來討好死者,修好和死者的
關係,或求得死者的諒解,或報恩於死者

550
給死者「送行」是殯葬過程中重要的通過儀
式。 無論是古代的招魂裝殮、超度亡靈
,或現代的追悼會,似乎都在表明生者們的
一個認同 :
“ 死亡的生命通過這些儀式便
已安然地從生過渡到死,完成了一個最關鍵
性的人生階段,同時也向社會宣告此人已死
!

551
大家都認定通過這些禮儀活動,死者的
靈魂就可以順利地達到彼岸。

否則,它們可能還在我們的周圍游蕩,
變成為所謂孤魂野鬼,會對生者不利。

這就是「引鬼歸陰」的宗教心理。”

552
另一種「祭祖安位」的宗教心理,亦即
將死者轉換成祖先,安奉於神主牌位,以便
定期祭祀祖先,表達追思之情,也期待祖先
的庇祐。

553
中國傳統的喪禮中浸透了儒家精神,儒
家精神構成了二千多年中國傳統喪禮的基
調。

並由此產生了中國古代喪禮的的一些基
本特徵,即「重孝道、明宗法、顯等級、
隆喪厚葬」。

554
此外,道家和佛教思想也對中國傳統的喪禮
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一、重孝道

指將喪禮作為推進孝道的一個重要環節。
二、明宗法
即使人明白自
己所屬的宗法關係,以及個人在其中的權利
和義務。

555
三、顯等級
即顯示死者的社會等級。

所謂「生享富貴,死極
哀榮」,這是中國人傳統的也是最高的生
死追求。

556
H 、東西方死亡文化認知的差異
一、我國的一元論對西方的二元
論 「祖先崇拜」是中華
文化裡極重要的心理因素,也由此產生與慎終
追遠有關的種種傳統習俗。 一般人對靈魂懷
抱既敬重又害怕的雙生心理,然而比較之下卻
更看重現實存在的軀體。

557
西方是以二元論的觀點看待死亡,他們
重視靈魂而輕視軀體的存在,因此產生
「簡喪薄葬」的西方習俗。

558
二、我國的宗教制對西方的教會制
國人一向有重血緣、重家族、重孝道
的宗法制社會原則,當然此種觀念也會融入死
亡文化之中。
西方教會勢力強大,其社會作用相當
於中國的宗法組織。

559
在基督教文化中,人的生和死是個人和
上帝之間的事,死亡是靈魂擺脫了軀體而
蒙主寵召。

人一經死亡就似乎與自己的親朋斷絕關
係,因為軀體已經腐朽,靈魂則到一個美
好的地方去了。

560
三、國人重外在形式對西方人重內涵

國人在喪葬儀式上相當重視外
在形式,要講排場、愛熱鬧、愛面子、好
攀比,參加者愈多生者臉上就愈光彩。

而且墳墓要講風水、要巍峨,墓室
要堅固,古代還講究陪葬物要豐厚。

561
西方人一向有「簡喪薄葬」的傳統,他
們是在認真的為死者辦喪事,是在為死者
的靈魂送行,不需顧慮生者的排場。

562
I 、歷代厚喪薄葬禮儀的變遷
殷商時代重鬼神,肆行「隆喪厚葬」
並大量使用人殉、人牲和車馬陪葬,係出於崇
尚鬼神的世界觀,他們對鬼神的信仰已達到了
非常狂熱的程度。
周朝開始以「禮」規範殯葬制度。
「禮」是規範生者的行為,鬼神觀念在中國政
治中已退居次要地位,所以不再提倡厚葬。

563
春秋以後,周王室衰落,各諸侯國自行
稱王,諸侯王都按照自己的喜好大搞隆喪厚
葬,大出風頭,老百姓也傾家盪產辦喪葬。

西漢文帝推行「簡喪薄葬」,漢武帝時
已建國 70 餘年,承文景之治修養生息的政
策,天下大富。

564
漢武帝後期又開始流行隆喪厚葬,東漢
光武帝吸取西漢帝陵被盜掘的教訓,一生
都在提倡喪葬簡約。

然而到了朝代中期,民生富裕,又興起
隆喪厚葬的風氣。

魏晉南北朝三國時期由於名士們的厭世
觀加上數百年的動亂,動隆喪厚葬自然不
會有興趣,帝王及貴戚也都崇尚簡約的殯
葬儀式。
565
唐以後宋、明、清各朝代制禮最為嚴密
,國家開始直接干預殯葬。

從此之後,殯葬禮儀便趨向制
式化,各級官員必須嚴格地遵照國家規定的
制度,按死者生前的官職,或死者子孫的官
職辦殯葬,違者必究。

566
J 、殯葬禮儀改革的必要性
(1) 大力加強破除迷信、進行厚養
薄葬的宣 傳教育。
(2) 依法加強殯葬活動
的社會行政管理。 (3) 加強殯葬活
動的群眾自我管理。
(4) 有識之士應做簡辦喪事的表率。

567
(5) 推展「樹葬」─讓生命與環保回歸自
然。

(6) 改革追悼會儀式。

(7) 提倡捐獻遺體的大愛
觀念。

568
第六單元 ~ 信仰與人生
( 選自「生命轉彎處」 P.33~86 , P.94 、「生死教育」 P.105~106 、
「生命教育通論」 P.85~90 、「生命教育」 P.81~82) ( 選自「刮
起生命的旋風」 P.208~210 , P.229~231 , P.237~239)

1 、永恆的價值 : 義與利,善與惡,良知 與宗

A 、信仰與價值觀念
宗教信仰決定個人的人生態度,當然也決定其
適應的能力。堅定的高級宗教信仰,對個人發揮強
大的精神力量。

569
就佛教的觀點看宗教,宗是指生命的蹤跡,是對
於人何處來,未來何處去,做了深度的參透。

教是指對於生命意義
與探究,有所體驗後所做的教化。

我們因為有宗教信仰,生活才有了準繩,精神
生活才有指引和依託。

570
B 、信仰與對象
台灣民間在信仰上崇拜的對象可分
為三種 : 亡靈崇拜、自然崇拜、以及庶物崇
拜。 (1) 亡靈崇拜

亡靈崇拜是出自於對靈性的崇拜。
台灣人的信仰,認為人死後會成為鬼魂
,來到陰間。

571
其在陰間的生活和陽間一樣,也需要金
錢和飲食。

亡靈崇拜又可分為偉人
、祖先和幽魂三類。

(2) 自然崇拜

然崇拜的對象是自然物,與自然現象。

572
(3) 庶物崇拜
人工製造的器物,台灣民間
認為其上附有神靈、而加以崇拜。

如門神、床母、船
神、車神。此外,如建築完成的橋樑、道
路、碼頭等。亦認為附有神靈而加以崇拜。

573
C 、信仰與寺廟

依其宗教系統,大致可以分為
儒、道、佛,以及難以區分的雜教共四種。

目前寺廟祭祀的主神大
抵是土地公、王爺、媽祖、觀音、城隍爺、
恩主公、地藏王…等等。

若要一一列舉其他的寺
廟祭神,恐有千位以上。
574
廟的活動是社區中最重要的事務,民眾
藉此活動來相互溝通,並由此發展出其他不
少的社團組織。

台灣的寺廟在社會結構上扮了非常
重要的角色,尤其是以前的農業社會。

575
D 、媽祖信仰在台灣社會上更有特殊的功

台灣信仰、奉祀媽祖最為虔誠。

「湄洲媽」、「溫陵媽」、「銀同
媽」、「開臺媽」、「北港媽」、「大甲
媽」、「關渡媽」等等,雖然名稱不一,因
為是分靈地緣的關係,實際還是同一尊神。

全台灣主神供奉媽祖的廟宇分布眾多,
從北到南共約有 390 座廟宇。
576
E 、宗教教育

宗教教育以「正信」為基礎,
教導人類透過宗教的洗禮及教化 :

使心靈聖潔、使心志端正、使心性
樂觀、使心神安寧、使人身修養、使人行正
常、使生命成長、使生活幸福。

進而使生命的發展昇華而超凡入聖,與
宇宙真神合一。
577
(1) 信仰的教育

有正確的宗教信仰,人
類的生命成長是維持正常的,人類的生命
發展是永續光明的。

578
(2) 信仰的功用
信仰宗教的人,其宗教信仰的
價值,會在宗教信仰的功用上自然地表現出
來。
信仰,是從人心的深處
生發出來,然後以外在的行為表現出禮敬的
作為。
信仰會使人產生傷
心和力量。自然人的生命就正面地發展。

579
信仰能產生力量。信仰能使人心決定意
志,能使人身行為起了作用。

信仰存在心,卻能命令人身作為。

正確的宗教信仰,使信仰者在人的生命
機制中對靈、心、身三要素都有實際和具體
的助益。

正確的信仰,在現象界可使吾人獲得幸
福的人生、成功的事業。
580
在氣數界可使吾人修養,去惡從善,改
變心性、改良氣質。

可使吾人得有智慧創造新物、發明新品
,促進人類的文化發展、生活文明的提昇。

在性理界,可以使我們悟知萬物的性理
、人類的天性及宇宙的真理。

581
(3) 信仰的目的
人類因為有了正確的宗教信仰
,生命的成長和發展就有了希望,有了著落
,於是生命的目的自然會達成的。
人的生命的成長和發
展有兩個目的 : 世俗目的和超然目的。

582
a 、信仰的世俗目的

信仰的世俗目的就是人
的生命在世存有的幸福。

人生要獲
得幸福,必須自己要關心自己、愛護自己、
造福自己。
正確的宗教信
仰必然可以幫我們獲得人生的幸福。
583
b 、信仰的超然目的

宗教信仰的超然目的就是至
善。
至善也就是絕對的真,
也就是中華道學文化所說的「歸真」或
「成真」。

584
綜合而言,人生的最後目的就是要達到
「真、善、美」的聖人境界,與上天合一。


生的最高之究竟目的正是宗教信仰的超然
目的。

585
F 、宗教功能的界範

宗教有其基本的生存功能以
及凝聚人心的整合功能和解釋包括生死等
終極關懷的認知功能。

就此而言,宗教當
能展現出規範穩定性、調適、追求目標以
及整合等等的諸多功能。

586
換言之,宗教功能的顯現往往已經是超
脫個體層次而成為一項整體的社會事實。

亦即對於整體社會的構作意義 ; 同時,
也能夠掌握到宗教福利作為所內蘊的「真實
性」 :

特別是對於信眾個別的真切意義以及關
係和網絡支持體系的建構。

587
G 、宗教信仰的轉化能量

宗教信仰本身亦兼具有
和合轉化的力量。

像是基督新教倫理不僅是一種
工作態度的重建,更是一種全面性的生活與
倫理實踐。

588
2 、苦難的問題 : 生活的調適與面對

A 、生活的調適
生命是一個不斷調適和轉彎的過程。
我們所依賴的是智慧、是彈性、調適和
思考 ; 而不是用一個僵化的觀念和既有的知識。

589
執著於舊的思考,表示無力應付新的挑戰。
執著於名利的佔有,表示被匱乏和不安所困。


著於己見,表示不能接納新知。

590
執著於自我中心,表示規避與別人共存
的現實。

執著於成功的經驗,則暗藏
下一步失敗的種子。

591
心理健康的根源,優勝劣敗的關鍵,生活是否
幸福,都決定於如何面對無常的變化。 乃至整
個生命的無常,都必須對它有所察覺,看清楚
它的本質,你才不會做了錯誤的回應。

錯誤的回應是痛苦
的來源。

592
生命的過程,就是面對無常,用智慧和
慈悲,用謙虛及沒有成見的空性,去實現
對生命的愛。

去看出生命的希望,讓自己不斷的向上
提昇。

於是,修行的重心就是不斷調適自己,
修正錯誤行為,以調適變遷的環境。

593
任何一個時代,任何一個個體或團體,都必須
在變遷中自行調適,否則就注定要痛苦、要失
敗。
甚至,連死亡也是
一種調適和成長。 不過,自殺不是一種調適,
它是一種逃避或放棄,不是精神的成長,而是
一種墮落和潰敗,是生命的徹底潰敗。

594
所以調適的過程是先苦後樂,是先付出
代價再嘗甜頭的喜悅。

調適自己的動力是
學習。
學習是從現實生活
和工作環境中,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找
到保持心智平衡的契機。

調適就是學習,學
習就是調適。
595
< 唯識論 > 對於調適的行動,提出五個
結構性的因素,稱為五遍行。所謂遍行就
是普遍影響行為的因素。

也就是
說,只要改變這五個因素中的一個因素,
都會導致行為的改變,而產生調適的行為

596
B 、普遍影響行為的因素

你所接觸的事物,受到的刺激
,遭遇的事件,都會引起你的注意,產生
你的想法,引起你的行動,

伴隨而來的是你的感受和情緒,以
及存續在心中餘波蕩漾的思念。

597
就拿樂觀與悲觀兩種人來說。

樂觀的人積極進取,對於生活中的
挑戰,比較有毅力去面對它,凡事有較好的
信心和把握。

他們比較健康,工作效
率好,成就也比較高。

598
至於悲觀的人,想到的都是困難和畏懼,傾向於
逃避退縮,心情沉重。 他們缺乏進取,所以情緒
比較憂鬱,工作的效率也受到影響。

於是,要
想改變心情,就是改變自己的想法,採取新的行
動。
另一方面,你想要有新的行為,就必須要有新的
心情和看法或想法。

599
當一個人遇到困難時,要捫心自問 : 「我遭
遇的是什麼 ? 我想要的是什麼 ? 」「目前這樣做對
我有益嗎 ? 是我真正想要的嗎 ? 」

「如果我想改變,要從哪裡著手 ? 計
畫如何 ? 」

600
形成計畫,落實去執行,可以使自己過
得積極成功。

想法和作法決定情緒,情緒也干擾
了想法和作法。

601
樂觀的人,看到挫折和失敗,會對它做
區隔,知道自己的損失和痛苦在哪裡,也知
道他還有許多可以運用的資材和機會。

反之,把一件挫折,看成是整體人生的
挫敗,那就像船艦沒有隔艙一樣,氾濫起來
,造成大災難,那就是消極悲觀。

602
失戀的青少年,若把失戀想成是「人生
的破滅」,就會陷入絕望的感受和情緒中,
從而痛苦不堪,引發厭世自殺的念頭。

反之,他的想法如果是 : 失戀只是現在
,我可以再去創造新的愛情 ; 自己的人生除
愛情之外,還有許多友情、親情、手足之情。

603
人可以透過悲觀的想像,把自己的情緒
弄得很糟。

不久之後,想法和行動就跟著起了消極
的變化,連對於周遭的事物都會覺得不帶勁
或者看不慣。

相對的,如果從積
極面著眼,去發揮手中所握有的少數資糧,
就能讓人振作起來。
604
C 、調整接觸的人與事

你在接觸人或事物時,當時的情境和內
在浮現的第一念,決定了你的遭遇是什麼。

605
(1) 悲傷與不利的情境

人所接觸的環境,會深深地
影響其行為和態度。

憂傷的環境會引發
憂鬱和沮喪,相對的,愉快的環境就能帶
來好的心情。

606
焦慮不安的父母,透過言行舉止,表現其不
安、過度憂慮和懼怕,其子女也會染上同樣
的行為特質。 許多父母親對孩子愛之深
責之切,其愛心可感。

但愛心須是有能力促
進孩子的心智成長 ; 責備必須採取適當的方
法,才不致傷害孩子的健康與自尊。

607
倘若孩子每天接觸的父母師長,具有以
下特質,其心智與人格成長,將受到扭曲。

• 習慣性地糾正孩子的缺點,而忽略欣
賞或讚美孩子的優點。

• 用威脅
或處罰來鞭策孩子用功,而不 是培養
孩子求知的興趣和主動性。

608
• 對未來充滿憂心,對現實的挑戰傾向
於被動,不能提供孩子主動積極的示
範。

• 生活的態度悲觀,哀聲嘆氣,情緒不
穩定和易怒。

609
• 對別人的成就表現出嫉妒、批評或抨
擊,對自己的遭遇則自怨自艾。

• 表現非肯定性的態度
,凡事猶豫不 決,造成孩子的不安

610
我們所接觸的人事物和環境,在不知不覺中影
響我們的性格、價值觀和回應種種挑戰的能力。

長期缺乏親密的
人際接觸,會使一個人焦慮不安,不願意與人
接觸、相互合作、付出對別人的關懷, 這無異
剝奪了他接觸親密人際關係的機會。

611
(2) 改變接觸
人在必要時變換一下環境,就
能使自己感覺舒適許多。 人與環境是互
動的,當你改變不了環境時,你可以暫時離
開現在令你不悅或困擾的環境, 等心境恢
復平靜時,再回來,這是最適當的調適之道。

612
換個環境不一定是心情不好,而是間隔
一段時間,做點變化,對生活調適極有幫
助。

613
(3) 文化的接觸

知識是結構性的,透過新知和
思考,心智能不斷地重組和成長,才會有創
意去面對新的生活和社會變遷。

614
我鼓勵人多讀好書,好書的特質是 :

• 它具有長遠的價值,提供結構性的
知識,或完整的價值判斷 ;

好書令你聰明、有能力,對心靈生活
有著歷久彌新的啟發。

615
• 好書能改變你的想法和態度 ; 你怎麼
想 就怎麼感受 ; 讀好書使你更練達睿智
, 心境清朗。

• 好書提供了新的視野和新
知,也告訴 你傳統和進步的軌跡,它
給的不是死 的知識,而是活的思考和
新的希望。

616
(4) 情緒教育的重要

人在成長過程中,既需學習許多解
決問題的能力、人際互動的良好關係,以
及道德價值觀念等等,同時也要領受和學
習健全的情緒經驗。

兒童的情緒經驗取決於成人
對他的態度和行為。

617
父母和師長教給他的是如何成功地待人
接物,同時在教導時態度是和藹的、有興趣
的,而不摻入恐嚇、抨擊和暴力 ;

那麼孩子在面前挑戰時,就不會產生懼
怕、不安和焦慮。

618
他會用較主動的態度去嘗試和學習,在
受挫時也有好的容忍力和毅力,持續努力。

情緒教育的主要課題,應該是大人對孩
子的態度。

619
父母親以嚴苛、不安、暴躁的態度對待
孩子,孩子的情緒就有了困擾。

於是,樂觀、積極、有耐性的父母
,容易培養主動、好學和情緒穩定的下一代。

情緒教育要透過身教的示範,以及
父母師長有能力的愛來陶冶。

光靠著認知或訓示,對情緒的發展
不但徒勞無功,有時還會帶來負作用。
620
D 、感受在影響你
你接觸一個人或一件事,當時的感受,會
影響你的思考,干擾你的判斷。
人在心情好的時候,工作效率提高,創意也較好。
心情
低落時,會排斥或拒絕工作,甚至做出錯誤的抉擇。

621
人的感受是很主觀的,它與過去的生活
經驗有關。

喜歡是一種感受,它促進交談和會
心,拉近彼此的人際距離。

創造歡喜、安全和信賴的感受,是
人際和諧的來源,也是生命智慧流洩的甘泉

622
(1) 僵化的感受
人的感受一旦僵化,想像和思
考就會窄化,驚奇和覺察也逐漸萎縮。

生活變得平淡無趣,不
經心的糊塗事也會出現,最嚴重的是生活的
創意和活力的折損。

感受引發你的
思想和行動。一個人如果感受麻木了,就覺
察不出錯誤和情境的變化。
623
人一直陷在一種感受中生活,就會變成鑽牛
角尖。
有些
人一直很悲觀,想的都是消極和負面的事。
有些人一味的樂觀,就可能會樂極生悲。

624
(2) 培養有利的感覺
人一早醒來,若能感受到
喜悅,那麼一整天下來,無論讀書、工作、
待人、接物等等,效率高而精神好。

歡喜的心情是可以
培養的,培養之道就是你先裝著高興,接著
真的會高興起來。
你先強裝高興,跟別人打
招呼 ; 撐著笑臉,去關心別人,跟別人打交
道,過一會兒你真會感受到高興。
625
這就好像你先打開電源,發動車子,接著車
子就能燃燒汽油,產生動力一樣。 助人
可以給自己帶來好的感受,從而對生活更具
睿智。
助人的人
首先感受到愛,感受到生命的價值和生活的
溫馨,這些能令人容光煥發,神采奕奕。

626
恬淡是寧靜的條件,你不要被野心綁架
,不要被貪婪給屈服。

透過單純的生
活態度,反而能培養更好的思考和全盤的
規劃。

627
生活態度越是單純,思考也就越縝密 ;
生活態度越複雜,思考也就越粗糙。

感受是可以培養的,你不要等著好的感
受自己來,而是要花點心力,去打開它,
才能享有它所帶來的豐碩成果。

628
3 、活出自己,讓生命發光

A 、做自己,最快樂

你是慈眉善目、神采奕奕,還是滿
臉橫肉、面目可憎 ?

你是不是讓你的面貌決
定一切呢 ?

629
當鑽石還是不起眼的礦石時,世人並不
了解它的價值,必須經過琢磨才能顯露出
璀璨光華。

人也是一樣,必須經過不斷的心靈修煉
,才能顯現湛然心性,並且美化外表。

630
莎士比亞說過一句名言 : 「讓你內在
的自我真實一點 ! 」

是的,讓你內在自我影像真實一
點 ! 只有時常呼喚自己內心的人,才是自
己生命的主人翁。

631
有人一味追求外表的華麗,卻不願充實自己的
內在,習慣戴上假面具,試圖透過層層偽裝來
隱藏內心的虛無、醜陋和邪惡。
這樣的
人自以為外貌動人、風度翩翩,殊不知生命卻
快速地腐朽。 只
有不斷充實自己內涵的人,才能改變外在的氣
質,不會言語無味、面目可憎。

632
作家斯蒂文森說 :

「我們現在是什麼樣的人,就做什麼樣的
人 ; 我們能成為什麼樣人,就成為什麼樣
的人。這就是人生的唯一目的。」

633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智慧、價值,
不必刻意模仿別人,不必為了別人的評斷標
準而虛偽做作。

而用清澈澄明的雙眼、純真淨潔的心靈
,來感受世事萬物。

如此一來你會發現,不管到了什麼年紀
,你呈現給這個世界的相貌永遠是最美好的

634
B 、讓心中充滿愛的陽光
任何一種自私自利的行為,都是作繭
自縛的行為,既對別人有害,也對自己有害。

自私會像蜘蛛網困住一個人的心靈,
使他不能擁有開闊的胸懷和創造性的想法,
無法跟自己和別人溝通。

635
追求生命中的美好目標,我們自然會有
充實感,不再嫉妒惱怒別人的成就,不去
扯別人的後腿。

試著以善意與同情心去回報別人吧 !

愛人、助人……等等善行,會喚醒我
們生命本質中的高善情操。

心中充滿愛的陽光,怨憎與嫉
妒的黑影自然會消失。
636
俄國詩人萊蒙扥夫說 : 「自己腦裡只是
裝滿著自己,這種人正是最空虛的人。」

自私自利的人注定是渺小的,而且心靈
被蒙蔽的結果,將導致精神及肉體的老醜
、萎縮。

相反的,如果你瞭解自己和別人的種種
需要,樂於伸出援助的手,你就會擁有許
多真心朋友。
637
你想要的是什麼呢 ? 自私或是自我的成
就?

我們活在這個世上,並
不是要盡所能的取得本身想要的,而是應
該努力做到自己快樂的同時,也讓別人快
樂。

638
C 、活出生命的七色陽光
人生的意義不僅僅只是活著,而是要
活得充滿信心,活得有朝氣、有創造力。 就
從今天起,找回真實的自我,不斷為自己加油
打氣,讓自己的生命更有意義。 樂觀、積極
、愉快的思想,可以給我們更多幸福、向上、
更新的感覺,彷彿歡樂的電流在我們的體內循
環。

639
伊蓮娜‧柏納說 : 「就像人生來就必有
其用、 生命皆有意義一般,沒有任何工作
是毫無意義的。」

當你把精力集中在最必須做的事情上面
,就會活得充實自在,會鼓勵了自己,也鼓
勵別人。

善於利用
時間的人會贏得一切,如果你每天都在改進
自己,那麼,你就每天給了自己一次機會。
640
一個認真追求自己理想的人,不論是古
代或是現代,都是活在幸福之中的人。

如果努力、認真就是你的人生,你終究
會發現偉大的自我。

抬頭看看周遭閃耀的陽光,你的心
靈是否也有一道七色陽光閃耀著璀璨光芒 ?

641
第七單元 ~ 生命規劃
( 選自「生死教育」 P.133~147)
( 選自「生命教育」 P.203~218) ( 選自「生命轉彎
處」 P.101~160 , P.232~233)

1 、跳脫框框的極限

A 、創意思考法淺說
英國著名的創作思維大師愛德華‧狄博
諾,其著作主要集中在討論思考其中最為人稱道
的,便是他提倡的所謂「側面思考法」。

642
「側面思考法」有別於「垂直式思考」而後
者較注重步驟、邏輯、次序的概念。 垂直
式思考方法,顧名思義,在看待問題或解決
問題時,往往從一到二,從二到三,順序而
下。 當遇上障礙時,可能就此卡位,難
以再進一步。

643
但側面思考法就不同了,它看問題或解
決問題的態度或方法,並非依循某一特定
方向順序而下。

而是不時跳出常軌或框框,從另一個角
度,正確的思考方式,足以掌握人生。

644
運用智慧思考問題,其差別在於客觀或主觀。
然而,靈活運用思考邏輯,我們的生活便不會
只局限在一個框框裡而跳不出來。

全方位地去
理解、解決問題。很多時候甚至把它視為理所
當然的思路摒除,完全從另一嶄新的觀點出發

645
B 、跳脫框框的極限

側面思考法並非每個人天生就
具有,它是一種態度及思考習慣,而這種態
度及思考習慣,乃是可以透過不斷訓練獲得
的。

646
在新的 E 世代中,把自己訓練成一個擁
有側面思考的人是很有利的。

因為在未來歲月中,新觀念與新構
想就是最大的資產、最大的財富。

墨守成規,照本宣科,最後必定難
逃被淘汰的命運。

647
怎樣才能獲得側面思考法這種能力呢 ? 首先
,必須認識對側面思考法造成阻滯的力量。
明白垂直式思考不單對解決問題幫不了忙,
還可能造成障礙。
以垂直式思考看問題,解決問
題的人最易犯的毛病就是,先入為主認定了
某因素是決定性的,而忽略其他別的可能成
分。

648
然後沿著這個因素順序思索下去,就算
行不通時,仍然不願轉向另一角度去看,
或者尋求造成這個問題的其他因素。

因為習慣於垂直式思考的人,一般都不
懂得擺脫垂直式思考的束縛,

只曉得「順流而下」,被先入為主的垂
直式思考牽著鼻子走。

649
要擺脫垂直式思考法的支配有以下的方
法:

第一,詳盡、細緻地找出有關垂直
式思考的一切,即它如何控制、影響某種情
況及思考的過程。


過這種「暴露」過程,大家才能看清垂直式
思考的局限性及其「兩極化的影響」。
650
另一種方法是承認垂直式思考的存在,然後
逐點把它加以「扭曲」,令它到最後完全走
樣,再也站不住腳。
明白了這個阻滯側面思考
法的力量,接著就是開始打破常規。

651
在這裡我們引用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所
舉的一個例子 :

例如,只會使用錘子的人,總是把每個
問題都視為釘子。

這樣一來,他們就不願意去看看他們方
寸之地以外的東西了。

652
要避開某種垂直式思考的支配,大可以多
做一些打破常規的事情,閒來無事不妨胡思
亂想。

試著「為你的例行公事安排一些中斷期。改
變你讀書時間的長度 ; 換一條路去上課 ; 收
聽不同的廣播電台 ; 結交新的和不同的朋友
; 嘗試吃一種不同的食物。」

不要小看以上作法,它們可能
為了帶來一些創意。
653
訓練自己從不同觀點去看待問題,也是
一種非常有效、啟發創意思考的好方法。

狄博諾贊成故意、迅速地,以不同角度
去看待問題,讓它們迅速經過思維的過濾,
在各種不同方法的互動下,激發出一種有效
的解決方案來。

654
只有運用發散式創意思考法,跳脫框框
的局限,孫悟空才能跳脫如來佛的掌心,
而重擁有一片窗外的藍天。

總之,解決此問題
的關鍵為 : 要跳脫自己設限的框框,以開
放的心靈,誠實面對問題。

655
2 、增進解決問題的能力

A 、什麼是問題 ? 為什麼會有問題 ?
什麼叫做問題 ? 這可以從兩方面來看。首先
,那種處在讓自己困擾、為難、進退兩難卻
又不知道應該怎麼處理的狀況,就是問題。
對於具有不同能
力的人來說,每個人對狀況處理的能力不同
,對問題的認定與處理的效果也就會有不同。

656
在社會工作裡,有三個派別的理論在分析人為什麼
會遭遇問題的看法就顯得各異其趣 :
(1) 因為人願意面
對事情的意願低落,才會 產生問題

功能派的學者認為人之所以會遭遇問題,是因為人
沒有意願去了解它。 功能
派主張人是自己的創造者,人的意願是非常重要的
,這是人成長的本質。

657
(2) 問題的產生肇因於人對與環境之間
的 關係不佳
心理暨社會學派
則認為人之所以會產生問題,歸根究底,並不
在於人的意願,是因為人與環境之間的互動不
良所致。 特別是我們的表現行為或態度與
社會的規範、期望有所差距時,也會變成一種
問題。

658
例如 :

我們會稱那些自願從事性交易的未成年
少女是問題少女,但是他們自己卻未必會
這麼認為,甚至認為別人才有問題的。

659
(3) 人生本來就是一連串問題解決的過

問題解決派對於為什麼產生問題的看法
就顯得正面多了。

它認為人有問題是正常的,
人在不同的成長階段裡,為了盡責扮演新
角色,都要學習新的能力,好去完成新階
段的任務。

660
所以人會有問題─即過去的學習經驗和
能力無法解決的事情,是很理所當然的。

如果一個人說他自己沒有遭遇過問題,
對問題解決派來說,真的是一件奇怪的事
情。

661
整理上述三個派別對於產生問題的詮釋
之後,大體上,我們可以將問題之所以產
生的原因歸納成下列幾項 :

a 、問題本來就存在。

但會因為人在不同
的階段,處在不同的角色上,需要履行 不
同義務或完成不同的任務,使得每個人的
問題不盡相同。
662
b 、人和環境之間的相處關係不良與問題
的產生有很大的關聯性。尤其是環境
的期待與個人表現不符時,更為明顯。

c 、當人對一些狀況的處理意願不高,或者
顧慮,或是害怕一些因素時,會產生問
題,甚至會使問題更加複雜化。

663
B 、什麼是解決問題的能力 ?
所謂問題解決能力,就是能使問
題獲得適當處理的能力。
問題解決的能力包含三個基本要素,
意願 (will) 、對環境變動的洞察力和掌握度
( 對於自己和環境互動關係的瞭解 ) ,以及使
用環境資源 ( 機會 ) 的主動性。

664
C 、有沒有增進問題解決能力的方法 ?

預估 設定目標 學習程序 評量
資訊 / 瞭解

態度 / 感受

技巧 / 做

( 圖 ) 培養問題解決能力
的學習矩陣
665
(1) 問題解決的三個部分
• 資訊─瞭解的要素。
• 態度─即感受
的要素。 •技
巧─即做的要素。
例 : 找工作
我們需要瞭解工作市場的需求與條件─資訊
想要工作的動機─態度
撰寫好的應徵信函、好的電話應徵技巧和好的
面談表現─技巧。

666
(2) 問題解決的四個步驟

a 、預估
預估的目的是讓人可以儘量地仔
細界定與說明個人問題。 透過問題澄清的過程
,也要讓當事者分析歸納自己的優缺點,由此去創
造出解決的方式。

667
同時也要想辦法去蒐集下一個階段可能
需要的資料。


過經驗分享,會刺激自己對問題有更多的
想法,讓自己的預估更客觀。

668
b 、設定目標

設定目標是一個具有鼓舞作
用的行動。
這能提供學習階段的進行模
式與旨趣,有機會讓人在此學習期間觀察
自己的進展,或許還能趁機達成個人的某
些目標。

669
想要設定一個有實用價值的個人目標時
,得先回答幾個基本的問題,例如 :

(a) 具體的行為過程有哪些 ?
該做什麼 ?
(b) 何時該完成 ?

(c) 誰執行 ?
單獨或由團體執行 ?
(d)
需要什麼協助或資源 ?
670
(e) 我如何判斷這個問題解決行動是失
敗 還是成功 ?

(f) 為什麼是這個
目標,而非另外的目標 ? 可否再將
這個目標細分幾個小目標 ?

671
c 、學習 : 方法與程序
我們在培養問題解決的能力上自然需要 :
(1)
學習許多蒐集或瞭解資訊的新方法。 (2) 對於情
緒、感受的掌握與控制,也就 是學習有好
的 EQ( 情緒智商 ) 的方法。
(3) 學習有關的行動或技巧,例如,溝通
的技巧就是一種。

672
d 、評量 好
的學習關鍵在於學習者對自己的學習表現瞭解
多少。
不僅要能找出不理想的部分,同時也要能夠
指出好的部分。以供下次的學習表現做參考。

因此,當我們對問題越能分析透徹,對自己
的情況掌握得越清楚時,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就
能適度增強。

673
3 、生命中的自我實現
每一個生命都是唯一獨特的,
必須獨個兒在自己的生活中,
找出實現的門道。
它抄襲不來,
也摹仿不來,
因為你是如此的高貴,
非得由你親手去實現不可。

674
生命既是唯一的、獨特的,那麼就沒有什麼好比
較。
它的重心是如何珍惜它、
實現它、表現出它的燦爛和價值。
所以每個人都
要當自己的主人,走出光明的人生路,這正是生
活之道。 生命的意義是以你所有的資材,去
創造,去生活,去實現生命的愛與智慧。

675
每個人所要面對的生活情境、接受的挑
戰和遭遇、職業和生涯各不相同,要解決
的問題也不一樣。

要實現自己的人生,回應自己的遭遇,
就得有自己的目標,有自己的價值與判斷。


充分的知識與能力,能保持心理的平衡和
堅毅度,還有你必須要有創意和智慧。

676
A 、懷抱希望而活
人活在希望之中,它不是欲望,而
是一個有價值的目標和方向,朝著它努力,
抱持著熱情和堅毅的心力。

有目標的生活不但可以表現出
振作勤奮,而且還能感受到快樂和充實。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幫助每個
人發現其人生的目標,從而建立一個穩定的
生活架構。
677
就個人心智成長而言,人生的目標起先是籠統的。

如果自尊的發
展良好,就會隨著興趣的試探,能力的發展,人
生觀的形成,漸漸具體化。

一種欣悅的希望,一直是一個
健康的人所綻放出來的精神特質。

678
從兒童時代開始,一直到年老,這種積
極主動的性格特質,會從頭到尾貫穿下來。


們也靠著這個力量去面對逆境,調適許多
生命有待轉彎的地方。

679
(1) 活在希望裡

希望是一種主動性,由信心
和興趣所引發,形成一種活潑的生命力。

缺乏希望的人是無
聊的、衝動的,空虛往往使他們做出非行。

阻礙我們發展出希
望的最大原因是不肯行動。
680
人如果不去做些使自己有成就感的事,
做些有價值的行動,就會失去自我肯定和
別人對他的欣賞和支持。

堅持做該做的
事,從中累積經驗和榮譽感,是培養主動
性和信心的最好方法。

681
(2) 走好生涯路
生涯路必須建立在愛、求知和生命
的實現上。
因此,定位人生的目標和方向,要符合自己的興
趣和能力,並用愛與求知來實現它。

生涯就從這兩
個方向著手,走出自己的人生,發展自己的潛能

682
B 、生活的基本信念
人需要一套自己所奉行的信念和
價值體系。
正確的價值觀念能促進個人及社
會的成長 ; 錯誤或邪惡的價值觀念則導致人的墮落
和社會的紊亂。
人如果缺乏一套價值系統,前後行為的一致性,就
很難維持,對自己的認同也會因而鬆動,這會造成
人格的異常。

683
(1) 健康的心靈
一個有愛和智慧的人,不但具有
生命的熱情,而且有能力清醒地面對生活,這
樣的人才擁有健康的心靈。
生命源自愛,成長於愛,最後還是要在愛
中找到歸宿。
因此,愛與智是生命的創造力,是生命的
光與熱。

684
值得愛的人其人格發展健康 ; 沒有得到愛的人就會受
到扭曲。 愛不是溺愛,愛是幫助一個人成長,接
納他,了解他,啟發他,支持和欣賞他。

這樣的教育愛一定能因材施
教,把孩子帶起來,成為快樂、有活力和創造力的人。

685
(2) 信念的力量
要改造自己的人生,就得先改變信念 ;
改變自己的命運就得先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你想過成功的人生,就得學習積極,懂得負責,
學會面對真實,保持生活的平衡。

你想生活過得快樂
,就得學習樂觀的思考習慣。

686
健全的人生必須有以下幾種信念 :
• 對真理的奉獻。
•對
人的服務和奉獻。
• 對生命的愛與珍惜。

• 對宗教的虔誠。

687
信念帶給我們行動的力量和方向。

信念是精進的,求真的,培養德行的
,提升能力的,就能使人振作有活力。

信念若是頹廢消極的,
是邪知邪見的,就會變得沮喪,甚至活不
下去。

688
C 、學習新知和觀念
生命的實現,要靠生活
和生計來維持它。其實生活和生命是分不
開的。
人必須投
入他的生存環境,在那兒圖存,而圖存、
解決問題、欣賞和領受生命的美,卻需要
一套工具。
工具就是人的
思考、知識和經驗,透過這些運作人才有
適應和成長。
689
(1) 學習與適應

人類生活的環境不斷改變,經
濟、社會、文化乃至價值體系,都在變遷之
中。
個人必須在面對改變或生活的難題
時,能從中看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回應的態
度和價值判斷,他才能成功的適應。

學習是從現實生活中,尋求解決問
題的答案。
690
透過它,個人的知識結構不斷的改造,認知和思考的方法也
不斷提升。 學習能力越好,個體
也越健康。 人格的基本架構是童
年以前學習得來的。

孩子學習到如何學習的方法,知道怎麼找答案解決問題,就
能從困擾和壓力中脫困。

691
心靈上的痛苦出自無奈和無助,根本原
因是放棄尋求解決問題的答案。

心理症狀的最原始問題是,停留在原來
那個知識結構,以為它是最好的答案。

於是產生抗拒改變自己的想法,以致無
助、沮喪或逃避現實。

不肯改變自己的認知結構,不願意把現
有的知識做結構性的重組,就是放棄學習。
692
學習顯然與情緒經驗有著密切關係。

經歷心理創傷、衍生嚴重情緒失衡的人
,很難放下不安、焦慮和防衛性,去試探和
學習新的適應。

人在生活與工作中,得到成功的生活經
驗,信心較好,樂觀的指標提高,主動學習
的可能性也增加。

693
(2) 正念的成長條件
人的自我功能是學習的重要因素。一般
而言,好的自我功能由三個因素構成。
其一是
解決問題的能力 ; 其二是良好的情緒習慣 ; 其
三是毅力。 人生所
面對的是不斷的挑戰,層出不窮的難題,你必
須用新知和觀念來克服它。

694
D 、穩定堅毅的心力
每一個生命都必須維持他的
穩定性,走他自己的路,克服所遭遇的困
難。
個體因為安定穩定的心
,而有專注思考和安定的情緒。

對於個人情感的發
展以及學習、認知和心智成長,有了決定
性的作用。
695
安定的心對個人生涯的發展影響殊大。 沉穩
安定的人,不但情緒控制較好,其肯定性亦
較高。
他們較能明白
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見,不會猶豫不決、壓
抑自己的意見。 他能堅持
原則,接納自己,亦能尊重別人。

696
肯定性差的人,在某種情境下,會壓抑
真實的情感,也會隱藏自己不快的感受,任
由他人擺布,不能勇於堅持原有的目標。

生命本身所實現出來的精神力,才是價
值和意義所在。

實現的價
值並非在於財富或成就,而是在於他的精神
力。
697
人生各不相同,每個人都是唯一的、獨
特的,必須個別去完成其人生意義,實現
他的價值。

因此,人注定要依自己的興趣
、能力和因緣,走出自己的人生路。

總之,我們的生活是建
立在心與境的不斷交互作用上。

698
心是指內在動機、思想、知識、情感和潛意識的
整體,我們可以稱它是人格。
另一方面,境是指環境和別人對自己的觀感及交
往之種種。
這種心境的互動就構成了所謂的因
緣。 因緣所生的種種事相和心理活動,都不屬
於自性 ( 本有的天性 ) ,所以都是假相,而非實相。

699
現在我們可以從中看出生命終極的意義
了。每一個人都注定要用自己的根性因緣
,去實現他的人生,去學習與成長。

生命走到終點時,不是問你得到什麼地
位、財富、權力、健康等等,而是問你是
否用手上的資糧,以愛和智慧,去實現一
個有價值的人生。

70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