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6

目•錄

contents 目錄
修正五版序 ...................................................................................... i
增修四版序 ..................................................................................... ii
修正三版序 .....................................................................................iv
修正再版序 ..................................................................................... v
自序 .................................................................................................vi

【第一編 總 則】 001

第一篇 總 則 003
第一章 刑法之概要........................................................... 005
第二章 刑法之理論........................................................... 013
第三章 刑法之制度........................................................... 017
第四章 刑法之效力........................................................... 021
第五章 刑法之解釋........................................................... 031
第六章 刑法總則適用範圍 ................................................ 037

第二篇 犯罪論 039


第一章 犯罪之概念........................................................... 041
第二章 構成要件該當性.................................................... 055

I
目•錄

第三章 行為之違法性 ....................................................... 067


第四章 行為之有責性 ....................................................... 075
第五章 犯罪之狀態........................................................... 089

第三篇 刑罰論 113


第一章 刑罰之概念........................................................... 115
第二章 刑罰之種類........................................................... 119
第三章 刑罰之適用........................................................... 127
第四章 刑罰之執行........................................................... 141
第五章 緩刑...................................................................... 147
第六章 假釋...................................................................... 151
第七章 刑罰之消滅........................................................... 157

第四篇 保安處分論 163


第一章 保安處分之概念.................................................... 165
第二章 保安處分之種類.................................................... 169
第三章 保安處分之宣告執行與消滅 ................................. 177

【第二編 分 則】 179

第一篇 緒 論 181

II
目•錄

第二篇 對於國家法益之犯罪 187


第一章 內亂罪 .................................................................. 189
第二章 外患罪 .................................................................. 191
第三章 妨害國交罪........................................................... 199
第四章 瀆職罪 .................................................................. 201
第五章 妨害公務罪........................................................... 213
第六章 妨害投票罪........................................................... 219
第七章 妨害秩序罪........................................................... 223
第八章 脫逃罪 .................................................................. 229
第九章 藏匿人犯及湮滅證據罪......................................... 233
第十章 偽證及誣告罪 ....................................................... 237

第三篇 對於社會法益之犯罪 241


第一章 公共危險罪........................................................... 243
第二章 偽造貨幣罪........................................................... 255
第三章 偽造有價證券罪.................................................... 259
第四章 偽造度量衡罪 ....................................................... 263
第五章 偽造文書印文罪.................................................... 265
第六章 妨害性自主罪 ....................................................... 271
第七章 妨害風化罪........................................................... 277
第八章 妨害婚姻及家庭罪 ................................................ 281
第九章 褻瀆祀典及侵害墳墓屍體罪 ................................. 287

III
目•錄

第十章 妨害農工商罪 ....................................................... 291


第十一章 鴉片罪 .............................................................. 295
第十二章 賭博罪 .............................................................. 301

第四篇 對於個人法益之犯罪 305


第一章 殺人罪 .................................................................. 307
第二章 傷害罪 .................................................................. 311
第三章 墮胎罪 .................................................................. 315
第四章 遺棄罪 .................................................................. 319
第五章 妨害自由罪........................................................... 321
第六章 妨害名譽及信用罪 ................................................ 329
第七章 妨害秘密罪........................................................... 333
第八章 竊盜罪 .................................................................. 337
第九章 搶奪強盜及海盜罪 ................................................ 341
第十章 侵占罪 .................................................................. 347
第十一章 詐欺背信及重利罪 ............................................ 351
第十二章 恐嚇及擄人勒贖罪 ............................................ 359
第十三章 贓物罪 .............................................................. 361
第十四章 毀棄損壞罪 ....................................................... 363
第十五章 妨害電腦使用罪 ................................................ 367

附錄 試題彙編 371

IV


總 則
第一篇

總 則
總則 第一篇 第一章 刑法之概念

第一章

壹 刑法之意義

刑法之定義,傳統上認為刑法乃規定犯罪與刑罰之法律。易言之,即
規定何種行為為犯罪,對於犯罪行為人科以何種程度之刑罰。然近代刑法
在傳統之犯罪與刑罰概念以外,尚包括社會危險行為與保安處分,故就現
代意義之刑法而言,其正確之定義,刑法乃規定犯罪或社會危險行為之構
成,並賦予其法律效果之刑罰或保安處分的法律規範體系。
刑法有廣狹二義,廣義之刑法,凡一切規定犯罪與刑罰之法令皆屬之,
此係泛指刑法法典以及散見於其他各種法令中,凡有罪名與刑罰規定之罰
則而言,故亦稱實質的刑法。狹義之刑法則專指國家的刑法法典而言,又
有形式的刑法之稱,其內容通常分為總則及分則兩部分,總則規定犯罪與
刑罰之一般原則,分則規定各種犯罪之構成要件及其刑度。

貳 刑法之性質

刑法之性質為何,亦即刑法在法律上之地位如何,首應瞭解,茲說明
於後:

一、刑法為公法
凡規定國家主權本體,以及國家與人民間權力服從關係之法律,稱為
公法;凡規定人民相互間,或國家與個人間私權關係之法律,則為私法。
刑法既規定國家與人民間權力服從關係,且為國家對犯罪人有制裁權之法
律,自屬公法之範圍。

005
刑法概要
K NOWLEDGE

二、刑法為實體
凡規定權利義務關係本體的法律,為實體法;凡規定實體法運用之手
續者,為程序法。刑法在實質上規定犯罪之種類及刑罰範圍之法律,自為
實體法。

三、刑法為國內法
凡規定國家相互間權利義務關係之法律,為國際法;凡規定國家與人
民或人民相互間權利義務關係之法律,為國內法。刑法之效力,原則僅能
及於一國領域之內,故為國內法。

四、刑法為強行法
法律具有絕對適用之效力,不容人民自由變更或選擇,而必須絕對遵
守者,為強行法,否則即為任意法。刑法規定犯罪之處罰,除告訴乃論及
請求乃論之罪外,苟有犯罪即應科刑,非當事者意思所得左右其適用,故
為強行法。

五、刑法為成文法
凡按照立法程序,作成法典,並經公布施行等手續之法律,稱為成文
法;倘非依立法程序制定公布,而由國家有權機關承認之習慣,同樣具有
法律之效力者,稱為不成文法。刑法之內容,與人民之自由權利,息息相
關,必須立法程序之制定公布,故為成文法。

六、刑法為普通法
凡法律施行於一般地區、一般人民、一般時期以及一般事項者,稱為
普通法;凡施行於特定之人、地、時、事者,稱為特別法。刑法之效力,
及於一般的人、地、時、事,故為普通法。

006
總則 第一篇 第一章 刑法之概念

七、刑法為主法
凡有助於他法完成其效用之法律,相對地稱為助法,該他法即稱為主
法。刑法為主法,刑事訴訟法為其助法。

八、刑法為司法法
國家之法律,可分為立法法、司法法及行政法。憲法之主要部分,為
立法法,因其為立法之準據也。刑法,則為裁判上所適用之法律,故為司
法法。

九、刑法為實證法
亦稱實定法。即基於國家立法作用或社會習慣經驗事實而制定,其本
身即具有經驗事實性質之法律。

參 刑法之類別

刑法因其適用範圍及其內容與形式之不同,得為種種之分類,述之如
後:

一、普通刑法與特別刑法
普通刑法係適用於一般事項及一般人之法律,原則上無論何人、何時、
何地,均有其適用,如本法是。至於特別刑法,乃特殊適用之刑法,每因
適用對象如人、地、時、事之不同而有差異,如陸海空軍刑法,懲治盜匪
條例等是。

二、恒久刑法與限時刑法
所謂恒久刑法,即永久性之刑法,未規定施行期間,如本法是。限時
刑法亦稱限時法或一時法,純為適應一時的特別情況,施行於一定期間之
刑罰法規,如我國已廢止之懲治貪污條例第十六條規定施行期間為二年是。

007
刑法概要
K NOWLEDGE

三、實質刑法與形式刑法
所謂形式刑法,有成文法典可資依據,外形上一望而知其為刑罰法規,
如刑法、陸海空軍刑法是。至於實質的刑法則不具備刑法法典之形式。而
在其實際的內容中定有罪名及刑罰,例如破產法、勞工安全衛生法等,定
有刑罰罰則者是,凡此具有刑法性質之規定,即為實質刑法。

四、廣義刑法與狹義刑法
凡法律中有犯罪與刑罰之規定者,均可稱為刑法,此乃廣義之刑法,
如懲治走私條例、妨害兵役治罪條例是。凡具有法典形式,而以刑法之名
稱公布者,為狹義刑法,專指刑法法典而言。

五、單一刑法與附屬刑法
所謂單一刑法,即單純規定犯罪與刑罰之法律,如本法及陸海空軍刑
法是。所謂附屬刑法,係以行政事項或其他法律關係為主體,而於違反某
項規定時,始附帶科以刑罰之規定,如戶籍法、工廠法、礦業法中所規定
之罰則是。

六、完備刑法與空白刑法
凡對於犯罪之構成要件與刑度法條中有明確之規定者,謂之完備刑法,
如刑法分則各條之規定,絕對多數之犯罪,均屬完備刑法。其以犯罪構成
要件之一部或全部,委諸其他法律或命令者,謂之空白刑法,又稱委任立
法。如刑法第一百十七條之局外中立命令,第一百九十二條關於預防傳染
病所公布之檢查或進口之法令,均為空白刑法之適例。至於補充部分之法
律或命令,稱為補充規範。補充規範之性質,有認為法律變更者,則有從
舊從輕原則之適用。亦有認為事實變更者,則無從舊從輕原則之適用。

008
總則 第一篇 第一章 刑法之概念

肆 刑法之沿革

民國成立後,刑法已有三度之頒行,茲說明如次:

一、暫行刑律
民國肇始,以立法大業非倉猝可成,乃將清季宜統二年頒布之「大清
新刑律」中,與中華民國國體相牴觸之條文,予以刪除,經臨時大總統於
民國元年三月十日公布,即日施行,定名為「中華民國暫行新刑律」(簡
稱暫行律)。

二、舊刑法
暫行律脫胎於日本舊刑法,施行之後,窒礙頗多,民國十六年四月國
民政府奠都南京,由司法部改訂新法,於中西法家學說及一切現狀,斟酌
損益,折中至當,定名為「中華民國刑法」,於民國十七年三月十日公布,
同年九月一日施行。我國刑罰法令,發達最早,歷代多稱為律,至此始定
名為法。

三、現行刑法
舊刑法施行以後,仍多不合國情之處,加以特別法疊見層出,諸多不
便,乃有劃一之議,由立法院指定立法委員十一人為刑法起草委員,至民
國二十二年十二月完成修正案初稿,復經廣徵意見,修正初稿,於民國二
十三年四月完成,經立法院專報國民政府於民國二十四年一月一日公布,
同年七月一日施行,仍稱中華民國刑法,即現行之刑法也。綜覽全部刑法
之立法精神,已由客觀的事實主義,傾向於主觀的人格主義,由社會的一
般預防,側重於個別化的特別預防,而於三民主義之立法原則,復能兼籌
並顧,實為進一步之刑法。
現行刑法自施行以來,曾經十七度修正,列舉如後:

009
刑法概要
K NOWLEDGE

1. 民國三十七年十一月七日,修正第 5 條條文,增列「鴉片罪」一
款。
2. 民國四十三年七月二十一日,修正第 77 條條文,該條原有第二項
予以刪除。
3. 民國四十三年十月二十三日,修正第 160 條第一項條文,將原文
「國旗國章」改為「國旗國旟」。
4. 民國五十八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修正第 235 條條文,將原規定處一
千元以下罰金,提高為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三千元以下
罰金,並增列第三項,猥褻之文字、圖畫及其他物品,不問屬於犯人與否,
一律沒收之。
5. 民國八十一年五月十六日,修正第 100 條條文,第一項普通內亂罪
增加「以強暴或脅迫」六字,第二項刪除「陰謀犯」之規定。
6. 民國八十三年一月二十八日,修正第 77 條至第 79 條關於假釋之規
定,並增列第 79-1 條。詳見第三編第六章假釋部分之說明。
7. 民國八十六年十月八日,增訂第 318-1 條、第 318-2 條、第 339-1
條至第 339-3 條、並修正第 220 條、第 315 條、第 322 條及第 352 條條
文。
8. 民國八十六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再行修正第 77 條、第 79 條及第 79-1
條條文。
9. 民國八十八年二月三日修正第 340 條、343 條文。
10.民國八十八年四月二十一日修正第 10 條、77 條、221 條、222
條、224 至 236 條、240 條、241 條、243 條、298 條、300 條、319
條、332 條、334 條、348 條條文、第十六章章名。刪除 223 條條文。增
訂 91-1、185-1 至 185-4、186-1、187-1、187-2、187-3、189-1、189-2、
190-1 、 191-1 、 224-1 、 226-1 、 227-1 、 229-1 、 231-1 、 296-1 、 315-1
至 315-3 條文、第十六章之一。

010
總則 第一篇 第一章 刑法之概念

11.九十年一月十日修正 41 條條文。
12.九十年六月二十日增訂 201-1 條條文、修正 204 條、205 條條文。
13.民國九十年十一月七日修正 131 條條文。
14.民國九十一年一月三十日增訂 334-1 條、348-1 條條文。修正 328
條、330 條至 332 條、247 條、348 條條文。
15.九十二年六月二十五日增訂第三十六章章名、358 條至 363 條條
文,修正 323 條、352 條條文。
16.民國九十四年二月二日修正公布第 1~3、5、10、11、15、16、
19、25~27、第四章章名、28~31、33~38、40~42、46、47、49、51、
55 、57~59、 61 ~65、67、68 、74~ 80、 83 ~90、 91-1、93 、96、 98、
99 、 157 、 182 、 220 、 222 、 225 、 229-1 、 231 、 231-1 、 296-1 、 297 、
315-1、315-2、316、341、343 條條文;增訂第 40-1、75-1 條條文;刪除
第 56、81、94 、97、267、322、327、331、340、345、350 條 條 文;並
自九十五年七月一日施行。
17.民國九十五年五月十日修正公布第 333 條、334 條條條文。

【本章習題】
(一)現代意義之刑法,其定義為何?與傳統上刑法之定義,有何不同?
(二)何以刑法為實證法?
(三)何謂恒久刑法與限時刑法?
(四)何謂空白刑法?試舉例說明之。填補空白刑法之法規如有變更,其
性質如何?實務上與學說上之見解未盡相同,試加評述。
(五)我國現行刑法之立法精神如何?
(六)空白刑罰法規定是否違反刑法所採之罪刑法定原則,試說明之。

011
刑法概要
K NOWLEDGE

012
總則 第一篇 第二章 刑法之理論

第二章

對於犯罪,何故須科以刑罰?刑罰之目的何在?此即刑法之理論問題。
「刑法理論」一詞不僅闡明犯罪之基本觀念,抑且包含犯罪理論與刑罰理
論,為近代所通用之用語。茲就有關理論分舉如下:

壹 犯罪理論──客觀主義與主觀主義

刑法理論之爭論,如以刑罰評價之對象為標準,可分為客觀主義與主
觀主義。此即為關於刑罰之量定,以何者為準則之問題。究應以犯罪之客
觀事實為準乎?抑以犯人之主觀性格為準乎?茲析其要旨如次:

一、客觀主義
以客觀的犯罪事實為科刑之基準,故刑罰之評價對象,為犯罪者之行
為與結果,因而又有「事實主義」或「行為主義」之稱。此說以為法律與
道德應嚴格區別,法律係規範外部之行為,道德係規範內之意思,故人類
心理現象,應置於法律領域之外,而法律所干涉者,僅就人類外部行為影
響於他人利害之事實,予以評價,故科刑之輕重,當視由其行為所生實害
或危險之大小而定。然客觀主義者亦非完全忽視行為者之主觀因素,如對
於幼年人、精神障礙人之行為,無犯意或無過失之行為,均非基於自由意
思之行為,不認為成立罪犯,惟其所考慮之主觀因素,祇以行為者之行為
所表現之範圍以內者為限。

二、主觀主義
以主觀的犯人性格為科刑之標準,故刑罰評價之對象,為犯罪者之惡

013
刑法概要
K NOWLEDGE

性,亦即反社會之危險性,因而又有「人格主義」、「行為者主義」或「犯
罪人主義」之稱。此說以為刑事責任之基本,不存於犯人外部單純之行為,
而存於犯人內部之性格,故科刑之輕重,當視其犯罪之惡性,即反社會的
危險性之如何而定。然主觀主義者亦未嘗忽視客觀要素之行為,祇認為行
為並非脫離行為人之抽象行為,而應認係行為人之行為,不過為行為者人
格之表現,藉以認識行為者內在心意之媒介。

貳 刑罰理論──應報主義與目的主義

刑法理論,並非自始即構成有組織的體系,而係於歷史演進及學者之
爭論中,經批判觀察,逐漸形成今日所謂之刑法理論體系。學者對此一問
題,經詳密研究,若就刑罰之本質與目的為標準,可分為應報主義與目的
主義,茲分述如後:

一、應報主義
又稱應報刑主義,以為犯罪乃違反正義之行為,對犯罪科以刑罰,即
所謂惡行必有惡報,乃理所當然。故應報為刑罰之本質,對犯罪之惡害加
即為刑罰之目的。刑罰之目的,既在於刑罰之本身,非為達到他種目的之
手段,故又有「絕對主義」之稱。
應報主義如趨於極端,近於復讎思想,且謂有罪必罰,亦非妥善。故
近世主張應報主義者,已由相對的立場,說明應報之觀念,即所謂「相對
應報主義」,此說以為正義感乃人所同具,報復觀念亦出自人類之天性,
法律苟不能加以利用,即無由保持社會之秩序,故刑罰之功能,不外為滿
足人類報復之本性,並予被害人感情上相當滿足之作用。此說調和舊派過
激之主張,因而應報主義又有「絕對應報主義」與「相對應報主義」之別。

014
總則 第一篇 第二章 刑法之理論

二、目的主義
又稱目的刑主義,以為刑罰本身並非目的,而另有其他之目的。刑罰
之目的,並非對於犯罪者之報復,而重於將來犯罪之預防,刑罰為保護社
會利益之手段。由於刑罰本身為達成預防目的之方法,故又稱「相對主義」
或「預防主義」。刑罰以防衛社會為目的,亦稱「保護刑主義」或「防衛
社會主義」。又以刑罰乃對受刑人之改善教育方法,因而目的主義醇化為
「教育刑主義」,又稱「改善刑主義」。

【本章習題】
(一)何謂客觀主義?試簡要說明之。
(二)何謂相對應報主義?與絕對應報主義,有何不同?
(三)何以目的主義又稱教育刑主義?試說明其理。
(四)試由下列角度申論死刑之存廢。(91 律)
1. 生命的價值
2. 生命權的意義、保護與處分
3. 國家刑罰權的基礎
(五)我國刑法中,有何規定可以表現出刑罰制度(廣義之刑罰制度)之
目的觀?試說明並評論之。(94 律)

015
刑法概要
K NOWLEDGE

016
總則 第一篇 第三章 刑法之制度

第三章

壹 罪刑法定主義與罪刑擅斷主義

罪刑法定主義,係對罪刑擅斷主義而言。所謂罪刑擅斷主義,乃在法
律上不以明文預定犯罪與刑罰,而以何種行為為犯罪,對之應科如何之刑
罰,均由國家元首或裁判官任意判定之制度。如裁判官能得其人,或能為
公平適當之裁判;若裁判官不得其人,任意出入,則人民無所適從,人權
亦無以保障。
所謂罪刑法定主義,乃犯罪與刑罰均以法律明文規定,非有法律明文
之根據,不得定罪科刑之制度。罪刑法定主義在學說上又可區別為二:一
為「絕對的罪刑法定主義」,一為「相對的罪刑法定主義」,前者對於犯
罪與刑罰均為單一的規定,裁判官僅得就其法定罪刑而為宣告,毫無斟酌
裁量之餘地。後者對於犯罪採概括的規定,刑罰採選擇的規定,裁判官在
法定刑範圍內,得為酌情量刑。蓋罪刑絕對法定,固足以防止擅斷,但犯
情千差萬別,科刑而無伸縮衡量之餘地,亦難期裁判之公允,且近代刑法
之概念,趨向主觀主義,刑罰之目的,重在改善,尤須注意犯罪者之主觀
性格,而為適當之量處。故現代各國刑法,均採相對的罪刑法定主義為原
則,而以少數絕對罪刑法定主義為例外。

貳 罪刑法定主義之基本原則

自法國大革命以來,罪刑法定主義已成為不移之法則,並奉為刑法之
最高原理,其基本原則有四:

017
刑法概要
K NOWLEDGE

一、罪刑法定,習慣法不得為刑法之法源
刑法必須為成文法,如以習慣法作為刑法而適用,不但有背「刑法明
確性」之精神,且使可否適用習慣法之定奪,操於裁判官之手,無異承認
其有擅斷之權,故必須排斥習慣刑法之適用。

二、罪刑均衡,否定絕對不定期刑之原則
罪刑法定主義要求「絕對確定法定刑」,以免裁判官之擅斷,因此絕
對不定期刑與其精神相背,故予否定。

三、刑法效力,不溯及既往之原則
刑法效力如能溯及於制定以前之行為,使人人有不虞之罰,與保障人
權之旨,大相逕庭,故罪刑法定主義排斥「事後刑法」,乃為當然之理。

四、禁止類推解釋之原則
類推解釋者,對於法律無明文規定之事實,援引與行為性質最相類似
之條文,而比附適用之謂。是項解釋,近於擅斷,刑法如可適用,則可羅
織法無明文規定之行為,人之於罪,自與罪刑法定主義之原則相背,故刑
法不許類推解釋。

參 我國刑法關於罪刑法定主義之規定

我國歷代所謂「律無正條,不得科處」之原則,雖含有罪刑法定主義
之精神,但其理論之出發點,究與歐美所謂罪刑法定主義,異其旨趣。現
代罪刑法定主義見諸我國法律,始於民國。民國元年臨時約法以迄現行憲
法,均承認人民之身體自由權,非依法定程序,不得逮捕拘禁,非依法定
程序,不得審問處罰,此為憲法上之規定。至於刑法上列舉罪刑法定主義
者,始自暫行刑律第十條及舊刑法第一條,現行刑法第一條則規定:「行
為之處罰,以行為時之法律有明文規定者為限。拘束人身自由之保安處分,

018
總則 第一篇 第三章 刑法之制度

亦同。」均係一貫採取罪刑法定主義之原則,而於「犯罪」採用絕對罪刑
法定主義,對於「刑罰」則採相對罪刑法定主義為原則,絕對罪刑法定主
義為例外。至於拘束人身自由之保安處分,有濃厚自由刑之色彩,故亦有
罪刑法定主義之適用。

【本章習題】
(一)解釋罪刑法定主義之意義。
(二)試比較罪刑法定主義與罪刑擅斷主義之得失。
(三)罪刑法定主義之基本原則為何?試略述之。
(四)試說明罪刑法定主義之意義及其主要原則。
(五)對被告之處罰,現行刑法採何種主義?試舉一例,並言其理由。
(六)何謂罪刑法定原則?我國刑法對此有何規定?其基本原則為何?請
分別詳細說明之。(92 政風)
(七)試說明「空白刑法補充規範」的意義,並論述「空白刑法補充規範」
之變更所可能存在的刑法意義。(93 司法)

019
刑法概要
K NOWLEDGE

020
總則 第一篇 第四章 刑法之效力

第四章

壹 刑法關於時之效力

所謂刑法之時間效力,乃指刑法在時間上之規範力而言,即其有效適
用之期間。茲分別說明如下列各點:

一、刑法效力之發生與終止
我國現行刑法本身,並未規定施行日期,依據國民政府民國二十四年
一月一日明令,以同年七月一日為開始施行之日期,其效力即自施行之日
起發生。至於刑法效力之終止,按現行刑法之效力,既經發生,在法律未
廢止前,自屬繼續有效。

二、刑法不溯既往之原則及其例外
行為之準繩,存於行為當時之法令,以免不教而誅,此實罪刑法定主
義之基本原則。現行刑法第一條前段規定:「行為之處罰,以行為時之法
律有明文規定者為限」,所以揭示「罪刑法定主義」與「法律不溯既往」
之二大原則。
行為後法律變更之結果,應適用行為時之法律(刑 §2Ⅰ前段),貫徹
罪刑法定主義與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則。然而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則,亦有例
外:非拘束人身自由之保安處分,因與刑罰之性質不同,為維持保安處分
之功能與目的,適用裁判時之法律,縱其行為在舊法時期,裁判在新法施
行以後,仍應一律適用裁判時之法律。

021
刑法概要
K NOWLEDGE

三、刑法不後及之原則及其例外
不後及之原則者,法律廢止或停止其效力後,不適用已廢止或已停止
之法律之謂。刑法定有施行期間或解除條件者,於期間屆滿或條件成就,
即失其效力。又刑法雖未規定施行期間或解除條件。但因新舊兩法就同一
事項皆有規定,而刑罰不變,依後法勝前法之原則,當援用新法,則舊法
遂失其效力矣。對於刑法不後及之原則,有一種例外:為「限時法」,即
法律本身規定有後及之效力。

四、刑法之變更
刑法第二條第一項所謂「法律有變更」者,係指法律之修正或廢止之
情形。且以刑事實體法為原則,程序法不在其內(28 院 1854)。又「法律
之變更」,專指刑罰法規之變更而言,不包括事實之變更。
行為時與裁判時之法律。有變更者,究應適用裁判時之新法或適用行
為時之舊法,抑或適用新法與舊法之間施行之中間法,各國立法例有四:
(一)從新主義 適用裁判時法。
(二)從舊主義 適用行為時法。
(三)從輕主義 適用有利於行為人法。
(四)折衷主義 可分下列二種:
1. 從舊兼從輕主義 從舊主義為原則,從輕主義為例外。如遇新舊法
無輕重可言時,一律依舊法處斷。
2. 從新兼從輕主義 從新主義為原則,從輕主義為例外。如遇新舊法
無輕重可言時,概從新法。
我國刑法第二條第一項規定:「行為後法律有變更者,適用行為時之
法律。但行為後之法律有利於行為人者,適用最有利於行為人之法律。」
係採上述折衷主義中之從舊兼從輕主義之立法例。
拘束人身自由之保安處分,性質上有濃厚自由刑色彩,因法律變更發

022
總則 第一篇 第四章 刑法之效力

生新舊法律之適用問題,得依刑法第一條及第二條第一項之規定,適用從
舊從輕原則。而非拘束人身自由之保安處分,採從新從輕原則,以維持保
安處分之功能與目的,適用裁判時之法律(刑 §2Ⅱ)。至於處罰或保安處
分之裁判確定後,未執行或執行未完畢,而法律有變更,不處罰其行為或
不施以保安處分者,免其刑或保安處分之執行(刑 §2Ⅲ)。

貳 刑法關於地之效力

一、刑法關於地之效力之立法主義
刑法關於地之效力,即刑法效力所及之領域範圍,亦稱刑法之場所效
力。各國立法例,頗不一致,分述如後:
(一)屬地主義 以本國領域為適用刑法之範圍,不問犯人係本國人
或外國人,凡在本國內犯罪者,一律適用本國之刑法。依此主義之主張,
本國人在國外對本國有重大之犯罪行為,亦不得論其罪,是其缺點。
(二)屬人主義 以本國人為刑法適用之對象,不問犯罪在國內或國
外,凡為本國人一律適用本國刑法。依此主義之主張,外國人在本國犯罪
者,亦不能適用,未免有損國權,而本國人在國外犯罪時,其在外國領域
內,本國政府審判權之行使,殊為不便,均其缺失。
(三)保護主義 以法益為保護之對象,不問犯罪在國內或國外,亦
不問犯人係本國人或外國人,凡對於本國或本國人民之法益有侵害時,皆
適用本國刑法。採此主義,實行上頗多困難,如犯人在國外,而又不能請
求引渡時,則刑法之效力,無由表彰,是其缺點。
(四)世界主義 以世界為本國刑法支配空間,不問犯人之國籍,不
問犯罪之地點,亦不問被害之法益屬於何國或何國人,任何國家皆得隨時
依其本國刑法,加以處罰,此主義基於自然法觀念,以犯罪為文明社會共

023
刑法概要
K NOWLEDGE

同之弊害,用意甚善,然各國風習互異,對犯罪之概念亦不同,且本國刑
罰權行使外國,困難殊多,有時尤無必要,此主義陳義未免過高,實行更
為困難。
(五)折衷主義 上述四種主義,各有所短,如僅採用其一,必窒礙
難行,截長補短,而有折衷之說。折衷主義以屬地主義為原則,其他主義
為例外。凡在本國領域內之犯罪,不問犯人與被害人之國籍如何,皆適用
本國刑法之制裁,即為屬地主義。本國人在領域外犯較重大之罪者,亦適
用本國刑法處罰之,即採屬人主義。外國人在領域外對本國或本國人犯重
大之罪者,亦有本國刑法之適用,係採保護主義。其妨害世界共同利益者,
不問犯罪之地點,亦不問犯人之國籍,一律適用本國刑法之制裁,乃兼採
世界主義。折衷主義,兼籌並顧,近代各國立法多採之。

二、我國刑法所採之主義
我國刑法以屬地主義為根本,兼採屬人主義、保護主義及世界主義,
乃折衷主義之立法例也。茲分述於次:
(一)關於屬地主義者 刑罰權為國家主權作用之一種形態,其效力
自應及於一國領域之內,故刑法第三條規定:「本法於在中華民國領域內
犯罪者,適用之。在中華民國領域外之中華民國船艦或航空器內犯罪者,
以在中華民國領域內犯罪論。」原則上係採屬地主義,至為明顯。所謂領
域,係指國界以內,受本國主權支配之地域而言,上自領空,下至地層,
旁及領海均屬之。國權所及之範圍,有實質領域與想像領域之別。
1. 實質領域
領土:民國主權所及範圍內之土地,依之憲法第四條之規定,採
概括主義,所謂固有之疆域,應依我國歷史與事實,就主權所可
支配之區域決定之。

024
總則 第一篇 第四章 刑法之效力

領海:毗連領土之海面,始自十八世紀基於「武力終止之處,即
領域終止之處」之則,以當時大砲射程三海里為範圍。我國政府
曾於民國二十年宣布領海為三浬,迄今未作變更。
領空:自圍繞領土、領海之界線,與天空之垂直線範圍以內之空
間,為一國之領空。至於領空之高度若何,為太空法上之問題,
迄今尚無定論。
2. 想像領域
本國船艦或航空器:可分國有及私有二種,前者為軍艦及軍機之
類,在國際慣例上享有治外法權,其停泊於本國領域外者,認為
本國領土之延長,應受本國法律之支配。後者如商船及民航機,
其在外國領域內之中華民國私有船機內犯罪者,除合於刑法第五
條至第八條之情形,適用各該條之規定外,應適用所在國之法
律。惟私有船機如行駛在公海或公空時,學說上稱為「浮離領
土」,亦即本國領土之延長,故在公海或公空之中華民國私有船
機內犯罪者,應以我國領土內犯罪論,適用刑法之規定。
中華民國駐外使區域:本國設在友邦國家之大使館及公使館,享
有治外法權,但在慣例上本國對於本國設在外國使館內之犯罪
者,能否實施其刑事管轄權,常以駐在國是否同意放棄其管轄權
為斷,是以有明顯之事實足認該駐在國已同意放棄其管轄權者,
自亦得以在我國域內犯罪論(議 58、8、25)。
中華民國軍隊佔領區域:因戰事由本國軍隊佔領之區域,由軍隊
之佔領,受本國統治權之支配,故有本國刑法之適用,陸海空軍
刑法第四條之規定,可資參考。
無主地:不屬於任何國家領域內之土地,既未受外國主權之行
使,則本國之審判權非不可及,因之在無主地犯罪者,亦有本國

025
刑法概要
K NOWLEDGE

刑法之適用。
(二)關於保護主義者 在外國犯罪,若其所犯事件侵害我國或我國
人民之重大利益者,亦得適用我國刑法予以定罪科刑,以補屬地主義之短
也。惟其適用範圍係採限制的規定,以後述各條犯罪為限,如受我國裁判
時適用之。其情形有三:
1. 國家法益之保護 刑法第五條規定:「本法於凡在中華民國領域外
犯下列各罪者,適用之:一、內亂罪。二、外患罪。三、第一百三十五條、
第一百三十六條及第一百三十八條之妨害公務罪。四、第一百八十五條之
一及第一百八十五條之二之公共危險罪。五、偽造貨幣罪。六、第二百零
一條至第二百零二條之偽造有價證券罪。七、第二百十一條、第二百十四
條、第二百十八條及第二百十六條行使第二百十一條、第二百十三條、第
二百十四條文書之偽造文書罪。(下略)」此等犯罪,與我國之生存、信
用、財政、經濟,有莫大之利害,雖其犯罪遠在我領域之外,不問犯人之
國籍如何,均應適用刑法制裁之,故採保護主義。
2. 國家公務之保護 刑法第六條規定:「本法於中華民國公務員在中
華民國領域外,犯左列各罪者適用之。(1)第一百二十一條至一百二十三
條、第一百二十五條、第一百二十六條、第一百二十九條、第一百三十一
條、第一百三十二條、及第一百三十四條之瀆職罪。(2)第一百六十三條
之脫逃罪。(3)第三百十三條之偽造文書罪。(4)第三百三十六條第一
項之侵占罪。」所謂公務員並無國籍之限制,即外國人而為我國公務員者,
亦屬之。
3. 國民法益之保護 刑法第八條準用第七條之規定,外國人在中華民
國領域之外,對於中華民國人民犯第五條及第六條以外之罪,其最輕本刑
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且依犯罪地之法律處罰其行為者,亦有刑法之適用。
所謂外國人,凡無中華民國國籍之人均是,至其有無外國國籍,在所不問。
(三)關於屬人主義者 刑法第七條規定:「本法於中華民國人民在

026
總則 第一篇 第四章 刑法之效力

中華民國領域外犯前二條以外之罪,而其最輕本刑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者,
適用之。但依犯罪地之法律不罰者,不在此限。」即以我國人民為適用對
象,故為屬人主義。本條規定之要件有四:
1. 行為人須為中華民國人民,至是否為公務員,在所不問。
2. 所犯之罪,其最輕本刑須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
3. 所犯者非第五條及第六條所列之罪。
4. 其犯罪地之法律並不罰者。
必具備此四項條件,始有刑法之適用。惟如犯罪地不屬任何國家之領
域,自無所謂犯罪地之法律,則無本條但書之適用也。至於我國人民同時
具有雙重國籍時,依國際法原則,須先受所在國法權之支配,但無礙於我
國法權之行使,故仍有刑法之適用。
(四)關於世界主義者 刑法第五條規定:「本法於凡在中華民國領
域外犯左列各罪者,適用之。(前略)八、毒品罪。但施用毒品及持有毒
品、種子、施用毒品器具罪,不在此限。九、第二百九十六條及第二百九
十六條之一之妨害自由罪。十、第三百三十三條及第三百三十四條之海盜
罪。」鴉片毒害人類健康,應予嚴加禁止,已為國際上之共同要求。至於
廢除奴隸、緝捕海盜,亦為國際上共同要求,且以今日之觀念言之,此等
犯罪可謂自然犯,故不問其國籍如何,被害法益何屬,均得適用刑法制裁
之,以符世界主義之立法精神。

三、隔地犯
犯罪之涵義,包括行為與結果二者,如其行為地與結果地不在同一處
所者,謂之隔地犯。隔地犯之行為與結果均發生在中華民國領域內者,應
適用我國刑法,自無疑問。惟行為與結果有一在我國領域以外時,是否認
為在我國領域內犯罪,刑法第四條規定,凡犯罪之行為或結果,有一在中
華民國領域內者,均為在中華民國領域內犯罪。至於犯罪之行為或結果,

027
刑法概要
K NOWLEDGE

有一在中華民國領域外之我國船艦或航空器內者,法律雖無明文,解釋上
亦應認為在我國領域內犯罪。

四、外國法院裁判之效力
關於業經外國法院裁判之案件,能否再理問題,亦即一行為如觸犯二
國以上之刑法,而其行為已經外國法院確定裁判者,是否須再依本國刑法
處罰,我國刑法第九條前段規定,同一行為雖經外國確定裁判,仍得依我
國刑法裁判。若經外國法院裁判而未確定者,則當然得依我國刑法處斷,
自不待言。至於犯罪行為經外國法院為科刑之裁判,如在外國已受刑之全
部或一部之執行者,得免其刑之全部或一部之執行(刑 §9 但書),以免一
罪二罰,有失公允。

參 刑法關於人之效力

一、刑法對人效力之原則
我國刑法第三條規定:「本法於在中華民國領域內犯罪者適用之。」
此即刑法對人效力之原則。凡在中華民國領域內一切之人,不論本國人、
外國人、或無國籍人,一律受我國刑法之支配及拘束。惟在國內法上及國
際慣例上,頗多例外。

二、國內法上之例外
依國內法上之原因,在某種條件下,得不受刑法之適用。此即因其具
有某種身分,乃享有免責特權或免訴特權者也。其情形有三:
(一)國家元首 一國之元首,對外代表國家,對內總攬全國政務,
地位至尊,我國憲法規定,總統除犯內亂罪及外患罪外,非經罷免或解職,
不受刑事上之訴究(憲 52)。
(二)中央民意代表 我國國民大會、立法院、監察院共同代表國會

028
總則 第一篇 第四章 刑法之效力

(釋 76)。依憲法規定,國民大會代表、立法委員、監察委員,在會議時
或院內所為之言論及表決,對外不負責(憲 32、73、101),即對於因言
論及表決而觸犯罪名,享有免責特權。此外,國民大會代表在會期中,除
現行犯外,非經國民大會許可,不得逮捕或拘禁(憲 33)。立法委員或監
察委員除現行犯外,非經立法院或監察院之許可,不得逮捕或拘禁(憲
74、102)。但此不得解為免訴特權,蓋一旦取得所屬會院之許可,仍得加
以逮捕或拘禁,至於逮捕拘禁以外之追訴處罰,則不受限制。(又依民國
八十一年五月二十八日公布之憲法增修條文第十五條及第十六條規定,自
民國八十二年二月一日起,憲法第一百零一條及第一百零二條之規定均停
止適用,則第二屆監察委員自此日起,已無免責等特權。)
(三)地方民意代表 省(市)議會議員、各縣市議會議員,依各該
議會組織規程之規定,議員在開會時所之言論及表決,對外不負責任。又
議員除現行犯外,在會議期內,非經所屬議會之許可,不得逮捕或拘禁,
藉以保障其獨立行使職權。

三、國際慣例上之例外
基於國際法、國際慣例、國際禮讓或條約義務,對於具有某種身分之
外國人,不適用本國刑法。分別說明如後:
(一)外國元首 外國元首正式應聘來訪者,其滯留期間內,元首本
人及其同行家屬隨從,均享有治外法權,不受所在國法律之支配及拘束,
為國際法上所承認。
(二)外國使節 外國使節如大使、公使或特使,係代表各該國家元
首,此等使節及其家屬隨員,亦受國際上之禮遇,皆享有治外法權,不受
駐在國刑事管轄與審判,為國際法上所承認。至本國人為隨員者,則不能
適用。

029
刑法概要
K NOWLEDGE

(三)國軍隊、軍艦、軍機 經本國政府承諾入境之外國軍隊、軍艦、
軍用飛機,在國際公法學上稱為該國主權之延長,既許其進入本國,自必
有其任務,為尊重其主權,故亦承認其有治外法權。
(四)外國領事 外國領事,為外國之商務代表,並負有管理僑民之
責,但非國家之使節,依國際法上之原則,自不能享有治外法權之優遇。
惟近代國際慣例,為便於其獨立行使職務,亦認許享有治外法權,不受駐
在國刑法之支配。

【本章習題】
(一)試問「行為時」刑法法律發生變更,應如何決定新舊法律規定之適
用?(93 政風)
(二)行為時法律與裁判時法律有變更者,究應適用何法?試說明之。
(三)何謂「屬地之義」與「屬人主義」?並略述其缺點。
(四)我國刑法關於侯保護主義」之規定若何?簡要說明之。
(五)刑法對人之效力,在國際慣例上有何例外?試說明之。
(六)法人是否可為刑罰制裁的對象?理由為何?(91 特)
(七)刑法有關行為時法、中間法、裁判時法之適用規定,試說明之。
(八)中華民國領域外,何種犯罪適用中華民國刑法?試列舉其罪名及立
法所採之主義。
(九)本國人出國犯罪,是否均得依我國刑法處罰。
(十)台北市民乙參加旅行團到泰國曼谷遊玩,旅途中乙與泰國人丙在餐
廳因故起衝突,乙當場毀壞桌椅並隨手拿餐刀刺殺死丙,被泰國法
院判刑,在泰國監獄服刑期滿後回台北。試問:對乙在泰國毀壞桌
椅及殺死泰國人的行為,我國司法機關是否仍可適用我國刑法,加
以處罰?理由為何?(94 地方)

030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目資料
刑法概要/高仰止 著. ─五版. ─臺北市 :
五南,2007 [民 96]
面; 公分
I S B N :9 7 8 - 9 5 7 - 1 1 - 4 6 1 0 - 2 (平裝)
1.刑法
585 95024829

1TO4
刑法概要
作 者 — 高仰止
校 訂 者 — 黃慧儀
發 行 人 — 楊榮川
主 編 — 劉靜芬 林振煌
責任編輯 — 胡天慈 黃慧儀
封面設計 — 哲次設計
出 版 者 —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地 址:106 台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二段 339 號 4 樓
電 話:(02)2705-5066 傳真:(02)2706-6100
網 址:http://www.wunan.com.tw
電子郵件:wunan@wunan.com.tw
劃撥帳號:0 1 0 6 8 9 5 3
戶 名: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台中市駐區辦公室∕台中市中區中山路 6 號
電 話:(04)2223-0891 傳真:(04)2223-3549
高雄市駐區辦公室∕高雄市新興區中山一路 290 號
電 話:(07)2358-702 傳真:(07)2350-236

法律顧問 得力商務律師事務所 張澤平律師

出版日期 1975 年 9 月初版一刷


1996 年 2 月二版一刷
1999 年 3 月三版一刷
2004 年 10 月四版一刷
2007 年 4 月五版一刷

※版權所有‧欲利用本書內容,必須徵求本公司同意※ 定 價 新臺幣 500 元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