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8

自主創新-知識下鄉

提案人:陳建泰
2010-02-04
研究動機

• 珍惜台灣的農村,保護糧食的產地
‣ 台灣的糧食自給率 30.6%(2008),20 年後,我們吃什麼?
‣ 危機!目前台灣依賴的糧食供應系統太過依賴石化燃料(生產與運送)
‣ 自由貿易忽略農村的生態服務功能
‣ 氣候正義、產業正義
• 農村的文化完成
‣ 退休後想搬到園區電子廠房隔壁 v.s. 搬到農村或郊區
‣ 農村是一個可以和諧包容「生產」、「生活」與「生命」的完整優質環境
• 科技渴望農村
‣ 資源正義(特別是科技資源)
‣ 科技也可以在農村大顯身手
為什麼是知識下鄉?

• 台灣農村是目前台灣尚未脫離殖民地地位的地區

• 借鏡歷史,二次大戰之後,殖民地區順利站穩腳步的過程都不乏三個要素:技
術、資金與人才(台灣、韓國、印度)

• 台灣農村的困境是個綜合性的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

‣ 多元的知識(人文、藝術、法律、經濟、科技 ... 等)的介入


‣ 充足的資金支持與
‣ 創意的思維與人力
• 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讓多元的知識、豐富的資金與優秀的人力進入農村,這
是本計畫所要探索,並提出解答。
什麼是知識下鄉?

• 台灣擁有優良的農業技術,加上幅員不大,而且戰後,國民高等教育普及。
• 10 年之內,有一群迥異於當下的老農民,擁有中、高等教育,受過平均 20 年
各種完整專業訓練與實務經驗,出身農家,或是羨慕農村生活的族群即將退
休,他們很可能會選擇回到農村。
• 若是妥善將他們導入農村,他們所蘊含的知識能量將可以促使一個可以自我學
習、自我研究、擁有寬廣知識,能夠自由運用人類文明的農村社區誕生。
• 我在嘗試:提高這些人退休後往農村移動的機率
• 這是第一波知識下鄉,第一波的人所帶給農村的知識、人口與資金,將帶給農
村文化復興的起點,為各種年齡層的人口回到農村舖設更寬廣的道路。
• 願景:農村不再是 B 計畫,而是一個從人口到產業,架構完整的生活區域(也
許這樣比擬,都市是美國,而農村就是瑞士)
知識下鄉具體方案

• 本計畫嘗試從三個方面來執行這個計畫:

‣ 推動「社區支持型農業(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CSA)」測試


區,

‣ 提出「知識下鄉:另類園丁計畫」以及,

‣ 積極探索「科技渴望農村」的面貌。

• 這三個方面,彼此緊扣,必須同時進行,才能達到效果。
CSA 測試農場

農場實做過程
「園丁計畫」結
中,探索科技參與
束,同學鄉偕投入
農村的可能性
測試農場

另類「園丁計畫」 「科技渴望農村」全貌
1號、2號 ... 測試農場

No.1
test plot

以 ITRI 為中心發展
1號、2號 ... 測試農場

No.5
No.1 No.3
No.4 test No.6
test plot No.2 test plot
test plot plot test plot
test plot

No.7
test plot

以 ITRI 為中心發展

No.n
test plot
1號、2號 ... 測試農場

No.5
No.1 No.3
No.4 test No.6
test plot No.2 test plot
test plot plot test plot
test plot

社區支持型農業在
台灣的可行性試驗 No.7
test plot

每個測試農場
8~10 人
以 ITRI 為中心發展

制定管理辦法
(因地制宜)

No.n
test plot

共同分擔風
險與成本
WHO 說,老人還要有所分別...

• WHO 的分法
‣ 年輕老人:60 ~ 70
‣ 中年老人:70 ~ 80
‣ 老年老人:80 ~ 成為先人
• 日本有退休老人回歸計畫,探索人力的再利用
• 若是台灣高素質的退休人員可以回鄉(不一定務農,只要靠近農村居住)
‣ 形成特色社區(張景深)
‣ 農村擁有藝術家、音樂家、教授...
農委會「園丁計畫」

• 以農業政策、
• 產業概況與發展潛力、
• 栽培技術等入門課程為主
• 相當多的現場觀摩與實作課程,
• 實地參觀經營有成的農場與產銷班
• 成功農民現身說法,分享其經驗與
心得
使參訓學員瞭解現代化的台灣農業
及從農的相關資訊。
但是,有多少人成功
回到農村?

• 回鄉之路遇到什麼問題?
• 良田在那裡?(什麼事良田如何取
得?)
• 不會種:缺乏相關知識(種植技
術、病害、蟲害...)
• 不會銷:即使會種,要賣給誰?
• 不識農村脈絡:不懂草根農民語
言、農會、產銷班文化
• 也就是缺少有效的育成過程或輔導
成案機制
• 結果:打包回都市
另類「園丁計畫」

• 解決人口、能源、土地與水的短缺
~《全球的七大短缺》
• 以屆退人員為對象(與園丁計畫大
幅重疊)
• 必須可以跳脫一般的資本主義邏
輯,只需要極少的錢就可以維生。
• 有 CSA 測試農場為育成中心
• 這些人會帶下鄉的有:
‣ 知識與完整的職場訓練
‣ 資金(退休金)
‣ 社會人脈與資源網絡
今年目標:
提出一個「園丁計畫」改良版,與農委會合作,以
科技人為對象,讓園丁計畫在工研院舉辦
社區支持型農業 (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CSA)

• 社區支持農業(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CSA)的概念始於 1960


年代德國、瑞士和日本。主要關心的是食物安全和農業土地的都市化問題。

• 在美國,CSA 始於 1986 年兩個東岸的農場。目前主要在東北、大西洋岸和中


西部北方,與加拿大。北美地區估計約有 1000 個社區支持的農場。據訪問蒐集
所得 2006 年統計資料顯示:目前美國全國有 1210 個 CSA 農場。

• 「食物生產者 + 食物消費者 + 每年的互相承諾 = 社區支持型農業和無限的契


機」。在此定義中,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關係的本質,建立在彼此的承諾之
上:農場餵養人們,人們支持農場,並共同分擔潛在的風險和收成。
ITRI CSA 農場測試點

• 工研院附近(都市田園)
• 科技農夫育成中心
‣ 測試農場管理辦法
‣ 農務規劃 + 種植計畫
‣ 以當地農民為師(了解農會與產
銷班脈絡、農村草根文化與基礎
農務技巧)
‣ 訓練與分享(環境永續、糧食安
全、科技運用的知識分享)
‣ 實際招募同仁進行農務工作
‣ 收集並解析相關的「數據」
‣ 複製「測試點」
1 號 CSA 測試農場
今年目標:
建立 2~3 個 ITRI CSA 測試點
科技渴望農村

• 科技渴望在農村大顯身手
• 永續與環境保護科技
• Community-Based Adaption
(CBA) for climate change
• 生產工具的改良
• 庶民科技:
‣ 裝備改良(從頭到腳)
‣ 專屬農具
‣ 微發電與農務
‣ 農情調查的自主性
‣ 水與土的健康檢查
今年目標:
產出 3~5 個科技整合運用於農村社區的創新提案
並嘗試 Klimaforum10 的發表機會
範例一:農情調查行動裝置
‣美濃的呼聲
‣敏感性作物種植面積調查
當一位農情調查員(田野工作者)到達所要調查的地點,他
需要先知道自己目前所在的位置。
you are here!

當工作者就定位,「你在這裡」資訊會顯示,此外,
地籍資料與相關的資訊也會傳送過來。
當工作者點選地號「A81」,地籍號碼
A81 的相關資料就會在手機視窗下方
顯示(左側),這是既有資料整合,
給工作者參考。
A81

you are here!


(右側)有關需要收集的農情資訊,
則透過選單視窗來輸入

資訊輸入完畢,訊息將直接傳送回後
端系統。

A81
your worker is here!

your worker is here!

各地的工作者可以將訊息即時的回傳,而後端的工作人員
也可以知道這些工作者所在位置,並隨時溝通。

田野工作者也隨時從後端系統讀取相關的訊息。
時程規劃

• 01~03月 機制建立與提案作業:規劃整體的框架,細部作法;成立測試農場,
訂定相關管理、運作辦法;撰寫知識下鄉提案書給農委會與相關單位。

• 04~07月 執行與推廣:招募測試農場參與人員,並進行相關計畫,定期舉辦講
座,補充與更新新知,並尋找科技介入農村的創意點子;向農委會提案。

• 08~11月 成果彙整:撰寫並整理執行成果,包括測試農場的相關數據、影片,
並提出知識下鄉的可行性評估;致函 COP16 外圍團體「氣候論壇2010」,以
「台灣的科技與農村」為主題,發表相關的成果報告。

• ~12月 發表與下階段:若是「氣候論壇2010」接受,則參加是年氣候論壇;在
網站上公開相關資料與成果,並在國內農村陣線、綠色陣線...聯合會議發表。
結語:
1960 年代的綠色革命,已經失敗,
基因改造會是二次綠色革命的機會嗎?
還是?
謝謝大家!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