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6

獻給

永遠的總理

每一位中國人

國父一生致力革命救國,他的學說、思想、
事跡對整個中國有深遠的影響;他對中國的貢獻
是無人能否定的。
適逢國父辭世八十五週年,本會特別出版了
此特刊,一方面頌揚國父,另一方面讓國人能更
多認識國父,以致效法國父,貢獻國家。
1. 我們國父,首創革命,革命血如花,
推翻了專制,建設了共和,產生了民主中華。
民國新成,國事如麻,國父詳加計劃,重新改革中華。
2. 三民主義,五權憲法,真理細推求,
一世的辛勞,半生的奔走,為國家犧牲奮鬥。
國父精神,永垂不朽,如同青天白日,千秋萬世長留。
3. 民生凋敝,國步艱難,禍患猶未已;
莫散了團體,休灰了志氣,大家要互相勉勵。
國父遺言,不要忘記,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Caleb

我國國父孫中山先生原名孫文,字載之,1866 年 11 月 12 日在廣東香
山縣翠亨村出生。
國父小時候接觸過太平天國的故事,又受到香港及西方教育的影響,加
上看見滿清政府腐敗無能,國家一再遭外國侵略,故萌生了改革的念頭,而
這念頭促使國父後來帶領革命,建立民國。
國父一生致力救國建國,為我國人民謀福祉,先後提倡多國建國理論,
包括《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五權憲法》等。他對
我國的貢獻,是無人能否定的。
童年啟蒙
國父童年入讀私塾,一味背誦的讀書方法令童年的他感到不明白,他為
了明白知識,勇於發問,打破當時只靠背誦的學習傳統,為迎接新思想踏出
了一步。在國父的童年求學階段,聽過「太平天國」抗清故事,反清的思想
首次進入國父的腦海中。
出洋求學
國父在 13 歲(另有資料為 14 歲)那年到美國檀香山探望長兄,期間,
「見輪舟之奇,滄海之闊;自是有慕西學之心,窮天地之想」,國父對西方
學問有切慕的心,亦因這樣,他決定留在美國讀書,開始認識西方的文明。
國父當時入讀意奧蘭尼書院(Iolani College, Honolulu)。國父在短時間內
學會英語,並學習西方自然、數學、法律、經濟、政治等各種知識,使他開
始思考當時滿清與西方之間的差異。
三年後,國父以第二名優異成績畢業,
由夏威夷王頒發英文文法第二獎,其後並入
籍美國。之後,國父入讀奧亞胡書院(Oahu
College, Honolulu) (現為畔納荷學校)。在學校
裡,他認識基督信仰,並佩服其平等博愛的
理念,本希望畢業後繼續在美國留學,但是
國父的長兄不希望國父「入教」,故勸他回
翠亨村 國。
在西方的教育下,國父開始希望鄙棄迷信,及除掉無謂的傳統,故在回
國後親自打斷北帝廟中神像的手指,以表達反迷信的決心。但此舉觸怒翠亨村
民,國父只好離家,來到香港求學。
香港習醫
國父來港,先後入讀拔萃書室(現為拔萃
男書院)及中央書院(現為皇仁書院),期間與好
友陸皓東受浸為基督徒,教名「日新」,這信
仰對他的救國思想起不少作用。期後,在 1887
年,國父入讀剛成立的香港西醫書院,更在 5
年後以第一名畢業。在讀書以外,國父與友人
陳少白、尢列、楊鶴齡談論中國的前途,暢言 中央書院 (中山史蹟徑)
中山史蹟徑)
改革,被人稱為「四大寇」。
當時,國父認為行醫除了能濟世外,更容易獲得大眾信任,且可走入各
個階層的行業,故決定行醫為宣傳改革作掩護。在行醫期間,國父到處散播革
新的思想,試圖換起當時的百姓。
革命事業的展開
國父從小就有改革國家的思想,在求學時期已提倡西學,改革農業等。
而國父在完成學業後行醫期間,亦不忘宣揚其理想。在 1894 年,國父曾上書
當時思想較開放的清廷官員李鴻章,在《上李鴻章萬言書》中,指出中國的弊
病為「皆不良之政治為主。若欲救國救人,非鋤去惡劣政府不可」,批評了封
建苛政,指責了洋務運動「捨本圖末」,亦提出「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
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的改革主張,卻不被接納。國父開始意識到:要當
時的中國擺脫困局,需要的不只是改革,更要革命。
同年的 11 月,國父在美國檀香山成立了興中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
華,創立合眾政府」為綱,盼能振興中華,建立民國。翌年(1895 年)2 月,國
父來港集合陳少白、陸皓東、鄭士良等舊友,與楊衢雲的香港輔仁文社合併,
成立興中會總會,以乾亨行為會址,開始展開有組織性的起義。
第一次起義與倫敦蒙難
1895 年秋,興中會已制定了進攻策略、
安民告示和對外宣言,並在 10 月 10 日決定在
重陽節(1895 年 10 月 26 日)起義。在 10 月 26
日當天,興中會原本計劃分路攻擊廣州,卻因
消息洩漏而最終失敗。設計象徵自由平等之青
天白日旗的陸皓東被捉拿並處死,國父稱之為 國父親繪之青天白日旗
「共和革命犧牲第一人」。
第一次廣州起義失敗後,國父等人途難至日本、檀香山等地,期間國父
更斷髮改裝,以示推翻清廷之心志。
在另一面,清廷已開始設法捉拿國父。1896 年秋,國父轉折到過香港、
紐約,再到了英國的利物浦,他的行蹤卻已被清廷偵查到。他其後到了倫敦拜
訪他老師康德黎。可是,康德黎的住所與清廷駐英公使館接近,但因公使館沒
有國旗,國父根本不知道送了自己進虎口。國父在那兒進進出出,最終被人捉
拿,更遭非法祕密禁錮。經過重重困難,加上僥倖,國父被禁錮的消息被傳到
康德黎耳中,康德黎以外交及傳媒的輿論壓力,使當局釋放國父。國父此時深
深體會清政府的不合理及不合法,加上他在遭禁錮期間經歷上帝的同在,他革
命的決心更大了。
獲釋後,國父每天到圖書館閱讀,一方面研究革命方略,另一方面研究
西方的政治及社會學,最終初次提出了民族、民權、民生──「三民主義」的
救國建國理論。(最初,國父的革命思想只有民族革命與民權革命這二民主
義,但在詳細研究後歸納出社會問題的基本就是人民的生存,便開始研究「民
生主義」)這三民主義不但是革命的口號,更是後來中華民國建國的基礎。








後來,國父策劃第二次起義,但因有阻滯,未能親自發動。興中會的鄭
士良等人在惠州起義,但因海外勢力阻撓,武器不足,被逼解散。而另有炸廣
東巡府的計謀,亦因風聲洩漏而再度失敗。第二次共和起義夭折。
同盟會成立及起義
及後,國父周遊列國,研究理論的同時,宣傳革命思想予各地華人。以
其演講,打動人心支持共和革命,更重重打擊保皇黨人。而由於世界各地的革
命思想開始浮現,國父意識到要組織一個更完善的革命機關,便在 1905 年 8
月 20 日,於日本成立中國同盟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
均地權」為綱領,首次確立「民國」的意念,旗幟鮮明非建立共和體制不可。
同盟會制定了《軍政府宣言》、《中國同盟會總章》和《革命方略》等文件,
成為具規模、有嚴謹組織性的革命機構。同盟會亦發行《民報》,宣傳革命,
並製造平台供論政之用。
從 1906 年同盟會成立後至 1911 年 4 月,同盟會一共發動了 8 次起義(另
有計法為 9 次及 10 次),其中包括了萍瀏醴起義、黃花崗起義等。這多次起義
雖然以失敗告終,但顯示了中國人對共和革命之決心。此外,這些起義亦喚醒
了不少民眾,引領更多人立志救國。(詳情可閱讀《國民革命史》一文, P.)
雖然多次起義失敗,國父等人絕不言敗。1911 年,黃花崗起義前,國父
把起義工作暫托黃興等人,自己到美國向華僑宣傳,籌務經費。同盟會決定集
齊精英,起義抗清,與清廷決一死戰。4 月,黃興率革命黨人攻入總督府,但
由於清兵人數眾多,革命黨趕不及增援,起義失敗,死了多名青年精英,黃興
僥倖脫險。

同盟會會綱
武昌起義,
武昌起義,辛亥革命成功
黃花崗起義失敗後,國父繼續宣傳其革命思想,其革命思想遍佈中華。
同年 5 月,清廷欲強行把川漢鐵路收歸國有,再以無理手段出賣漢人,
此舉引發連串的反對聲音,長達多個月的「保路運動」展開,全國反清情緒高
漲。清廷為了打壓保路運動,派遣部份湖北新軍到四川支援,卻使清兵在湖北
的軍力減少,防衛能力下降,同盟會與另外幾個革命黨因而策劃在湖北湖南起
義。起初,革命黨人打算在 10 月 6 日起義,卻發生少許意外,使起義須延遲
10 天,即 10 月 16 日。可是,革命黨人名冊卻在一次意外中被人取去,革命黨
人被逼提早起義。在 10 月 10 日,混在清軍中的革命黨人兵變,展開了武裝起
義。當晚,起義軍分三路進攻,並炮轟總督署。而經過多番的進攻,起義軍亦
在 11 日清晨佔領了鎮司令部,武昌光復。而鄰近地區的革命黨人亦在同日(11
日)起義,12 日,漢口光復,漢陽在 13 日光復。
其後,黎元洪被推舉為臨時領導,呼籲全國多個地區響應,脫離清政府
統治,建立中華民國。11 月 3 日,上海光復。其後蔣中正立即回國率領起義軍
光復杭州等地。
在不足 2 個月裡,大部份的省份已光復。當時,國父其實仍在海外籌募
革命建國經費,在知道革命終於成功後,感到非常高興。在各省促請下,國父
在 12 月 25 日回國,12 月 29 日在壓倒性優勢下被選舉成中華民國臨時大總
統。1912 年 1 月 1 日,中華民國正式成立,國父正式上任,中國正式由帝國變
革為民國,亞洲第一民主共和國誕生,首都為南京。我國之所以能邁向共和、
走向進步,全賴國父與諸先烈努力散播革命救國思想。

鐵血十八星旗 武昌辛亥革命軍政府舊址
中華民國成立後
中華民國雖在 1912 年 1 月 1 日成立,但清延皇帝溥儀仍未退位。革命黨
人唯有拉攏北洋軍的袁世凱,逼使溥儀退位。2 月 12 日,溥儀發佈《退位詔
書》,國民政府完全取締帝制。在國父執政期間,中華民國參議院頒布了《中
華民國臨時約法》──一份有憲法地位的文件,內容明確指出中華民國由中華
人民組織,並保障國民的自由、權利,又禁鴉片、禁止纏足、禁止販賣人口、
禁止官吏違法,亦訂立了政府的組成,為建國過程重要之里程碑。
二次革命及護法運動
期後,國父推舉袁世凱接任,並協助袁世凱
以民主程序就任、組閣,國父在 1912 年 4 月 1 日
卸任,不願從政。
8 月,同盟會與統一共和黨、國民共進會、
國民公黨合併,組成國民黨,並選出國父為黨理
事長,惟國父不欲再從政,委宋教仁為代理理事 五色旗
長。
1913 年 2 月,中華民國依法進行中國史上首
次國會選舉,國民黨取得最多的議席。由於當時國
家行內閣制,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成了內閣
總理。但在 3 月時,宋教仁疑被袁世凱買兇刺殺,
引起全國關注。國父在這個情勢下只好再作馮婦, 中華帝國國旗
發動第二次革命。李烈鈞、陳其美等人先後討袁,全國各地也紛紛響應,獨
立、討袁。可惜,討袁軍被擁袁軍擊敗,國父等人逃至日本組織中華革命黨。
此後,袁世凱在國內已沒有足夠的反對力量,乘機加強集權,擺脫國會牽
制。1915 年,袁世凱更在所謂「國民大會的擁戴下」,宣佈「中華帝國」成
立,自己為皇帝。此舉觸法全國反對,各地再次獨立、討袁,而國父及其革命
黨亦回國討袁。在強大的反對下,袁世凱只好撤銷帝制。
袁世凱死後由黎元洪任大總統,恢復國會。但黎元洪與國務總理段祺瑞鬧
翻了,張勳乘機協助溥儀復辟。段祺瑞其後打敗張勳等人,但段祺瑞又不恢復
國會,臨時約法完全被廢。
國父於是在廣州號召國會議員南下護法,並成立軍政府,國父被推舉成為
海陸軍大元帥。護法運動未果,全國亦進入軍閥割據的局面。
國父最後的年日
雖然國家混亂,國父仍堅持信念,希望國家真正走向共和。在這段時
間,國父完成了《孫文學說》、《實業計劃》等著作。1919 年 10 月 10 日,中
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國父期後亦成為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繼續革命
建國。
國父討伐軍閥,卻感到中國國民黨的軍力有限,眼見蘇聯革命成功,便
與蘇聯的越飛商討合作。1923 年 1 月 26 日,國父與越飛發表《孫文越飛聯合
宣言》,一方面確定共產主義不適用於中國,另一方面嘗試與蘇聯合作,促成
中國統一。1924 年 1 月,國父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提出聯俄容
共的策略,允許中國共產黨員以個人名義加入中國國民黨,互惠互利。3 月,
在蘇聯援助下成立黃埔軍校,以蔣中正為校長,為國家培育軍人,討伐軍閥。
1924 年底,國父獲張作霖、段祺瑞、
馮玉祥等軍閥邀請上北京共商統一問題。
國父亦明確表示自己到北京不是為了爭權
利、爭地位,而是要救國的。可惜,國父
在 1925 年 1 月 1 日抵北京時身體出現毛
病,須進協和醫院進行治療。1 月 20 日,
國父被證實得了末期肝癌。2 月 14 日,在
宋子文等人見證下,汪精衛替國父記下遺 1924 年 6 月 30 日,中國國民
囑,3 月 11 日國父簽署作實,內容呼籲各 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決定以青天
同志要繼續努力,喚起民眾並聯合其他國 白日滿地紅旗為中華民國國旗
家,一同建立中華民國。1925 年 3 月 12 日
上午九時三十分,國父與世長辭,終年 58 歲 (另有計法為 60 歲)。
國父辭世後,靈柩暫存於北京西山碧雲寺,至 1928 年 12 月 29 日東北易
幟,北伐成功,中華民國統一後,在 1929 年 5 月 26 日,靈柩自北平西山碧雲
寺起靈,至 6 月 1 日全國哀悼,並完成奉安大典。1940 年 4 月 1 日,國民政府
正式通過尊稱孫中山先生為國父,沿用至今。
國父奉獻一生救國建國,至死仍努力不懈,堅守信念,乃我國近代史上
最偉大的偉人之一,其貢獻甚大,其精神值得全國人民仿傚。
11 次起義
時間 名稱 主要指揮者
1895 年 10 月 廣州起義 孫中山、陸皓東
1900 年 10 月 惠州三洲田起義 鄭士良
1907 年 5 月 潮州黃岡起義 Chen Yongpo、余既成
1907 年 6 月 惠州七女湖起義 鄧子瑜
欽州、廉州、防城起
1907 年 9 月 Wang Hehun

1907 年 12 月 鎮南關起義 黃明堂
欽州、廉州、上思起
1908 年 3 月 黃興

1908 年 4 月 河口起義 黃明堂、王和順
1910 年 2 月 廣州新軍起義 倪映典
1911 年 4 月 廣州黃花崗起義 黃興
1911 年 10 月 武昌起義 (多人)
淺論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Hugo

辛亥革命,不單是一場中國近代歷史的重要武裝起事,更是標誌著晚清時期
無數次共和革命的最終成果,成功推翻滿清統治與廢除帝制,並且建立趨向共和
發展的民國政府。然而,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是否就是改朝換代的里程碑?還是
專制統治與民主共和的分水嶺?相信這是值得各位探討與反思的議題。
有論辛亥革命是起於四川保路風潮的契機,迭於陽夏保衛戰的抗爭,並且專
指 1911 年 10 月 10 日的武昌起義為主。誠然,武昌起義可謂革命運動劃時代的成
功,但從大歷史觀的角度而言,更宜宏觀鳥瞰十九世紀末的革命運動,以及社會
對於革命運動的參與程度,方能真正了解辛亥革命的真正意義。
儘管孫中山先生並未直接參與武昌起義,但是他在武昌起義以前的革命籌備
與宣傳工作,以及先後發動的十一次起事,無疑是燃起革命之火的先驅者與實踐
者。辛亥革命是一場中國傳統思維的重大變革,民主價值的實踐更勝武裝起事的
成果,孫中山先生對革命的熱誠正是活出了辛亥革命的價值所在。
我們並非要誇飾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更是無意聖化孫中山先生對革命的付
出。相反,辛亥革命的光芒背後亦有很多不足之處,就像辛亥革命並沒有重建社
會結構,舊式的官僚與軍人還是把持一定勢力,民間參與程度亦非預期積極,引
致後來的兩度稱帝復辟的事件,以至軍閥割據的出現亦是其中弊病。
由此可見,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在於思維的變革,但是限制所在亦是未能普
及這種價值觀,以至民主共和的思想每有變質,輾轉徘徊亦是難以建構真正合適
中國的體制。我們必須要了解「革命」的真正意義,然後細察辛亥革命的發展過
程,才能明白辛亥革命的成就與限制,並且反思真正的歷史意義。
本文將以「革命」一詞貫徹古今,並以中國傳統文化及辛亥革命的新思潮相
互對照,先述「革命」的根本意義,再而談及辛亥革命的過程與影響,籍此帶出
「革命」在武裝起事以外更重要的歷史訊息,希望能夠引起各位的深思與討論。
回歸真正的「
回歸真正的「革命」
革命」精神
「革命」一詞本源於描述上古時期商湯推翻夏朝政權的手段與意義,但是近代歷史
中再次流行此詞的原因,卻是始於國父孫中山先生的起用。晚清時期,孫中山先生從日本
翻譯著作中選用了「革命」作為反清口號,並且在含義上近於洋文的「Revolution」,同
期雖然亦有「反正」、「公轉」一類的譯法,然則卻是不如「革命」一詞普及,故此當從
「革命」一詞歸根究底。
現代社會中已將「革命」廣泛用於一切激烈變革與追求之上,例如全球一體化及資
訊普及的情況有稱「資訊革命」、追求環境保護則謂「綠色革命」、著名的「工業革命」
亦標誌著英國與歐洲大陸在 1750 年以後的急速發展。然而,辛亥革命並不只是一場武裝
變革或政權更迭,回歸中國傳統對「革命」的觀點方能了解孫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
中國自上古至秦漢時期的古籍出現「革命」一詞多有三種用法,分別為「湯武革
命」、「順天革命」以及「革命創制」。然而,「湯武革命」與「順天革命」其實皆出於
《易經》所謂:「湯武革命,順乎天。」,故可歸為一類討論。「革命創制」則首於《漢
書》中以「革命創制,三章是紀」出現。由此可見,「革命」的兩大意義正是「順天」與
「創制」,相信孫中山先生在考慮反清口號時亦有此意,故以此申述其的目標與理想。
「順天」方面,有論「革命」及於改革天命已是宗教術語的範疇,並非辛亥革命追
求民主共和的精神。然而,《易經》所謂:「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民」就是辛亥革命
的精神,正是中國傳統以民為天的精神承傳,救國救民一向是革命烈士的目標所在,但是
歷代開國君王亦同樣多有自民變而立,究竟又何別於孫中山先生呢?由於辛亥革命的理想
是創立民國,自此全民政治而法治保障民權,所謂「四萬萬人做皇帝」就是「順天應民」
最為直接的表現,務求「天聽自我民聽,天視自我民視」以民主的辛亥革命,又豈不是中
國歷史上的一大利民之創舉呢?
「創制」方面,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及五權憲法雖未能在中國完全實行,但是亦
可見辛亥革命並不只謀一時之效,更在背後有一套理論與制度作為支持,務求以法治保障
民主的精神得以承傳。辛亥革命的可貴正是其代表一群志士,不以一時安樂為目標而向外
國或清廷俯首,反而積極借鑑各國而求創立一套合適中國的民主制度,即使並非完全成
功,但也在「創制」精神上有可嘉之處。
總而言之,辛亥革命在民主理想的開創上實是無愧「革命」一詞,「應民而創制,
創制以應民」的革命精神誠是重要的歷史創舉。
11

重建知識救國的重要性

然而,我們在歌頌辛亥革命的民主理想與精神,以及孫中山先生在其中付
出的同時,亦是不能否定清末十一次革命的失敗,更不能對辛亥革命以後的中
國依然發生軍閥割據的悲劇避而不談。孫中山先生的《國事遺囑》亦有謂:
「現在革命尚未成功」,究竟為何已經推翻專制的滿清政權,卻未能令革命理
想成真呢?或許我們可以從當時的社會環境找到答案,甚至鑑古知今的了解甚
麼才是最應我們共同重視的社會素質。
清末時期推行的兩次圖強運動無疑是某程度上引入西方文化,不少知識分
子亦在外國學成歸來,就如孫中山先生所領導的同盟會亦有部份成員是海外華
僑,共同為中國爭取民主共和的發展。然而,這種民主共和的意識只是普及於
部份中上階層人仕,尤其是非官僚知識分子為眾,對於社會的實際影響力有所
不足。其後滿清的預備立憲又是虛有其表,可見皇室及官員等既得利益者無心
改革,故令知識分子發動革命起義。
儘管辛亥革命經過無數阻難與意外,就如黃花崗起義的七十二烈士、武昌
起義以後的陽夏保衛戰的死守、多次情報機密的敗露等等,但是辛亥革命還是
以弱勝強的建立了民國政府。然而,民國政府中卻有不少官僚與士紳因歸順而
取得權力,亦因此無暇解决民生的問題,反而未能得到大部份民眾的支持。由
此可見,辛亥革命而後未能真正創制安民,就是因為革命多為中層知識分子,
上難治豪強官僚,下難安百姓民眾,歸根究底還是因為教育並不普及,人民根
本未有能力接受完整的民主制度,方會難以走向真正的民主共和。
我相信民智未開是辛亥革命不能一下子扭轉中國國勢的原因,其實反觀今
日社會中的知識分子無處不在,普及教育已經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但是面
對辛亥革命的歷史反思,卻見現今青年知而不感,無復往惜愛國之心。希望大
家能夠從辛亥革命的意義在於「應民而創制」開始為社會發展略盡綿力,以應
這次中國近代歷史的真正革命,並且了解知識救國安國的重要性。
12

我們正當效法國父孫中山先生知識救國的精神,
並且了解其生平經歷和建國思想,方能脫離辛亥革命
的歷史局限性,更為「應民而創制,創制以應民」的
道路略盡綿力,重建以民為天的共和社會!
國父親手書寫的黃埔軍校訓詞 (維基百科)

中國長久以來沒有建立完善制度,以致整個中
華民族一直處於弱勢。國父遂提出以民族民權
民生為基礎之三民主義,唯有推行三民主義,
國家才可富強起來。
Caleb

三民主義是國父思想的重要一環,這思想無論是革命救國,一直到建國,
也有很重要的地位,時至今日,在臺灣的國民政府的憲法仍以三民主義為綱。
起源
在世界各地許多革命都只有一個、或兩個主義的。美國獨立是民權主義;
法國大革命是民權及民生的主義。兩國的民權革命可算成功,但民生上卻不
成,社會問題未解決。俄國的革命是民生的革命,民權卻只是附屬品而已。而
中國的革命,是三個主義的革命,因為中國無論在民族、民權、民生上都要改
革。
事實上,國父在早期時只提倡民生上的小變革,期後 1894 年創立興中會
時,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為誓詞,僅為二民主義,只提
倡民族民生的革命,未把三個主義融合並發展。直至倫敦蒙難後在歐洲研究政
治後,才開創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救國並且建國。
民族主義
對內:各民族共融、平等,在法律上受同樣的保護和約束,有同樣的權行
和義務,其目標為各民族互相共融,最終建立一大中華民族,並行中國的王道
精神。
對外:世界各國民族平等,雖有不同的文化傳統,但沒有優劣之分,因此
任何民族不能受壓逼。中國要自強,並扶助弱國。
民權主義
每個國民都有合理的自由,個人自由要受保障;同時間,個人自由不可破
壞他人權益及公眾利益。並且要建立真平等的國家,就是各人在同一水平線
上,根據各自能力發展。在人民與政府關係上,政府有五權分立:行政、立
法、司法、考試、監察。人民有四項直接民權:選舉、罷免、創制、複決。
民生主義
社會問題的根就是人民的生活問題。在當時的社會,土地及個人資本是社
會上重大的問題,因此國父在這兩大問題上提出了他的意見,並詳細解釋。
國父的民族主義簡單來說就是國族主義。
正當整個中國都被滿州皇帝統治時,革命黨人的首要目標就是要推翻滿人專
政,但這只是國父民族主義的一部份,而不是整體。國父的民族主義是更廣更大
的。
中國多年來都受外國壓逼,中國幾乎要亡國了。國父認為這是由於中國人一
直以來都不團結,像一盤散沙。中國人要站起來,必須團結起來。中國自古以來
都存在著宗族主義,人民對所屬村落或姓氏有很大的歸屬感。當某個家族或姓氏
出問題時,該家族的人都會捍衛其權益,可見宗族主義在中國一直存在。國父希
望國民把宗族擴展為國族主義,即是希望國人的國民身份認同要提高,都認自己
為中國人。當外國以政治手段甚至武力手段壓逼中國時,中國人要一起抗爭,為
求得到平等對待。「大家如果知道自己是受壓迫的國民,已經到了不得了的時
代,把各姓的宗族團體先聯合起來,更由宗族團體結合成一個民族的大團體。我
們四萬萬人有了民族的大團體,要抵抗外國人,積極上自然有辦法。 」國父這個
思想並非排外思想,更不是種族優越主義,國父只是反對一切以霸道的方式、政
治手段壓逼任何國家。國父認為民族應自然同化,而不可粗暴干涉。
在得到外國平等對待後,就要解決國內民族問題。國內的民族,並不是一句
「五族共融」的口號就成的,而是要各族要得到真正平等。因此在民國的法律上
人人平等,有著同等的權利及義務、保障與約束,各族沒有優劣之分。國父期望
透過各族的文化交流,最終自然形成一大中華民族。
對外,就是要濟弱扶傾,中國強大,不可行帝國主義去侵略他國,而是要協
助弱國,最終使各國互相平等對代。
國父最終的是希望中國可以無論對外對內都要有良好道德,忠孝、仁愛、信
義、和平缺一不可。以德治國,行王道,中國才會長治久安。而在有良好的道德
外,亦要學習外國的知識和技術。
「我們要將來能夠治國平天下,
我們要將來能夠治國平天下,便先要恢復民族主義和民族地位。
便先要恢復民族主義和民族地位。用固有
的道德和平做基礎,
的道德和平做基礎,去統一世界,
去統一世界,成一個大同之治,
成一個大同之治,這便是我們四萬萬人
的大責任。
的大責任。諸君都是四萬萬人的一份子,
諸君都是四萬萬人的一份子,都應該擔負這個責任,
都應該擔負這個責任,便是我們
民族的真精神!」
民族的真精神!」
國父提倡的民權主義,包含範圍甚廣,涵蓋了人民的自由、平等的概念、以
及人民與政府的關係。
自由
先說自由,民權與自由是並列的,是唇齒相依的。沒有民權,自由便沒有根
據;沒有自由,民權亦不能發展。但國父提倡的自由與西方的自由稍有不同。西
方(如法國)的人民因社會專制到極點,生活艱苦,他們思想、言論不自由,以致
一有人提倡「自由」,自由便爆發了。縱然法國的人權宣言規定不可以個人自由
而犯法,但普遍上仍偏重了個人自由,部份人更生成了極端個人自由主義。
至於中國(尤指當時的中國),是被外界剝削,因此國父的自由是包括了國家
民族的自由;同時也有個人的自由。當時的中國,一盤散沙,中國人應捍衛國家
的自由,故國父認為在當時,各黨黨員、官吏軍人、學生,也應把國家自由優
先,其次才是個人自由。黨員要貢獻自己能力以服務國家;官吏軍人要守政府的
紀律,犧牲個人自由以爭取人民自由;學生就要犧牲自由以讀書救國。在一般情
況下,他們有個人自由;惟在國家自由與個人自由衝突時,此四類人應願意捨已
而取大眾之利益。
一般的人民,就可享有合理的自由,就是行使個人自由時,不可干涉他人自
由以及不可遺法。國父民權主義的「自由」就是如此。
平等
至於「平等」,國父的「平等」概念與西方「平等」不同。西方的「平
等」,是指「人被創造而平等」(All man are created equal)所帶來的社會保障平
等。但國父所指出的是「人本身就不平等」。不平等有天生的,也有人為的。每
一個人生出來的天賦也不同,若在完全莫視民權或是君主專制的地方,不平等就
更加劇了。社會上分不同階級,有些階級更有特權,使社會更不平等。
但當人們開如察覺平等之重要時,卻有「假平等」的出現。這個假平等,雖
然推倒了特殊階級專政,卻硬要把社會上的人推至一樣的水平,即是,無論你有
多少資質、多少努力,到最終的成果也是平分,成了「平頭」的「平等」。
至於國父提倡的,是真平等。真平等首要的是各人的社會地位一樣,沒有特
權。然後就是要為各人提供一樣的起點,各人都同樣有機會,以各人的才力天
賦,努力上進。如果不管各人的能力,就是以後有造就高的地位,也要把他們壓
下去;以後有多弱的,也硬要拉上來,一味要「結果均等」,世界便沒有進步
了。要民權平等,世界進步,就要人民在政治上的地位平等。
平等的精義在於,人類天生之才力有不平等,有先知先覺得的、後知後覺
的、不知不覺的。因此社會需要發揮服務的道德心,即才智越大者,服務千萬
人;才智略小者,服務千百;無才智者,服務一人。目的就在發展互動、合作、
服務、犧牲的道德力量,以補足天生不平等的自然缺陷。
人民與政府的關係
人民與政府的關係,可謂民權主義的最精彩部份。國父首先的是發明了「權
能區分」的理論,「權」,就是管理的權利;「能」,就是執行的力量。國父認
為,人民應擁有「權」,即管理政府的權,就是「政權」;政府有的能力,就是
「治權」。將政權與治權分開,理念是希望人民可以有權管理政府,政府又可服
務市民。西方的政治理想是實行代議制,人民選舉代議士去代表自己,而西方的
政治制度是「二權分立」或是「三權分立」,其目的就是要各權之間互相制衡,
互相約束,避免政府萬能而腐化。國父認為,西方的人因而過份怕政府,不信任
政府,人民與政府的關係好像分開了。
但國父提倡的是政府「五權分立」而互相分工,目的是建立萬能政府。西方
怕政府萬能,但國父卻怕政府非萬能。政府萬能,其施政效率理論上會提高。而
為免政府腐化而不為人民,國父同時提倡直接民權。國父認為代議政治並非終
點,讓人民當家作主才是真民主。所謂「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只有人民有直
接的民權,才有好的政治。因此,國父的民權主義提倡人民應有四權,分別是選
舉、罷免、創制、複決。
政府是人民選出的,有民意授權,才有代表人民治理國家的權力。而當政府
治理不力時,人民應可以在合理條件下有罷免政府的權。如果只有選舉權而沒有
罷免權,就像一部機器只能開不能關,只能前進而不能拉回。惟有同時有選罷兩
權,政府才能真正問責於人民。
除了官吏外,法律也是十分重要的。國父提倡人民應有創制法律的權利。同
時,人民如認為某法律不適用,就可有複決權去修改。當人民複決後,政府便不
應過問。「從前沒有充分民權的時候,人民選舉了官吏、議員之後便不能夠再
問,這種民權,是間接民權。間接民權就是代議政體,用代議士去管理政府,人
民不能直接去管理政府。要人民能夠直接管理政府,便要人民能夠實行這四個民
權。人民能夠實行四個民權,才叫做全民政治。全民政治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從
前講過了的,用四萬萬人來做皇帝。 」
至於政府,則實行「五權分立」,五權為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
國父認為,西方的三權分立有不足之處。首先,中國長久以考試評核方法找人材
治國。若以外國的考試附屬行政的方法,則可能有濫用私人的問題。有了獨立的
考試制度,行政院用人時有了一個公認的標準,以去「用人為親」之問題。
至於監察制度,外國多純以國會或立法機關作監察。但若單以國會或立法機
關監察,難免會因所屬政黨立場而出現不客觀的判斷。以獨立的監察院作監察之
用,作所謂「準司法」之用。
「五權分立」,就是政府五個治權分工而獨立,各自行使其職責,目的是建
立一個「萬能政府」。而人民就有四個政權去決定政府的去留,以及法律的創制
複決,從而使政府向人民負責。
而在真正實行上,總統下有五院行使五權,分別為行政院、立法院、司法
院、考試院、監察院。在五院之下有政府各部門,然後到省治、縣治。縣乃自治
單位,人民在縣中有直接行使四權的權利。至於在總統上,就是「國民大會」。
「國民大會」由選舉選出,每縣最少一代表,然後達一定基數可以增加人數。
「國民大會」代表每縣人民,有選罷正副總統之權,有創複之權,有修憲之權。
國民大會雖有其利及保留的原因,但卻有弊處,如其角色之混亂、人數定立問題
等,最終在 2005 年(民國 94 年)廢除。其職能部份由立法院、司法院及公投取
代。 而事實上,公民投票在 2004 年已全面實施,在乎合要求的情況下,公民可
行使公投權,實踐其直接民權。
但無論如何,國父的民權主義的最終目的,就是要人民當家作主,因為政治
是人民的。
「政就是眾人的事,
政就是眾人的事,治就是管理,
治就是管理,管理眾人的事便是政治。
管理眾人的事便是政治。有管理眾人之
事的力量,
事的力量,便是政權。
便是政權。今以人民管理政事,
今以人民管理政事,便叫做民權。
便叫做民權。 」
國父認為社會上問題的根源都離不開人民生活的問題。故國父提出民生主
義,以改善人民的生活,使國家真正革命成功。國父的民生主義可分為三部份,
第一是土地的問題、第二是資本的問題、第三是人民衣食住行的問題(可惜國父無
法完成住與行的部份)。國父希望中國最終可以做到「少年的人有教育,壯年的人
有職業,老年的人有養活,全國男女,無論老小,都可以享安樂。」
在社會上,貧富差距問題一直存在且嚴重,在當時歐美某些地方因工商業過
急的增長,以致資本家極為發達,一般人卻分享不到經濟成果。在這個情況,
「階級鬥爭」容易出現。但國父不希望中國出現如此景況,而社會進步也不一定
要用鬥爭的方法才成,因此國父希望以改良的方法解決民生問題。
土地
在都市中,國父認為土地的投機炒賣使都市的土地出現問題。國父希望以
「平均地權」的方式解決。國父提倡,由地主自定地價,按地價徵稅。地主報
多,則吃稅虧;報少,則吃地價虧。故地主理應誠實報價。當政府要收地時則按
該定價收地。而若土地升值,在買賣時漲價則歸國有。國父所持的理據乃是土地
的升值是整個社區共同發展而有的成果,應共同享有。國父以一個極端例子作說
明。曾有一醉漢糊塗地闖進土地拍賣會,以三百元投得一地。後來他完全沒有任
何建設,土地卻因周邊的發展而升值至千多萬,因此土地升值是社區擁有而非一
人獨享的。但在實際執行上,以土地增值稅等方法執行。
在農業方面提倡「耕者有其田」,就是要限制地主私有的耕地,再授田予農
民,再要以法律保障農民的權益。
資本
國父明確指出「要解決民生問題,一定要發達資本,振興實業。 」而在資
本的分配上,國父有如此的建議。
國父提倡公私有財產並存。首先,人民個人的財產絕對是受保障的,而土地
一般都不必國有的。每人的個人資產不容干犯。
但規模大而涉及全國人民利益的企業,則應由國家經營。如全國性鐵路、郵
政、能源等,由政府營運,一方面希望可以政府的力量提高效率,另一方面防止
資本家操控全國性民生事務。
當然,在我們現今社會知道此做法有其弊端,但現時社會的做法,如公司上
市投民擁有、政府持部份投權等方法,也與國父思想同出一轍,避免資本家過份
操縱民生。

在衣食住行上,國父先提食。古語云:「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 」
國父也說「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人民「有沒有飯吃」是民生首要問題。
故民生的首個實踐,就是要「四萬萬人都有飯吃」。要解決吃飯問題,就要優化
糧食的生產。第一就是要機械化生產,讓農民以機器提高產量。然後就是肥料及
灌溉的優化;輪換耕種;除害;保存;運輸;防天災 。整體來說,就是要以科技
應用於耕作中,改善中國的農業。

解決了「需要」的問題,就要解決「安舒」的問題。穿衣就是為了生活安
舒。中國自古也出產絲與麻,但在絲與麻在外國流傳後,外國的品質超越了中
國,而中國的產量也不足以應付國內所需。除了絲與麻外,棉也是製衣的材料。
中國本來沒有棉,但從外國引入後,品質也不錯,但因工業不發達,不能用棉花
來製棉布棉紗,只可將棉花賣到外國。因此國父認為穿衣問題的解決要從農業與
工業方面著手,國家當時所需的就是如此。
國父原本打算就住與行繼續演講,但國父在有生之年仍未能完成。
「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
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會的生存
--社會的生存、
社會的生存、國民的生計、
國民的生計、群眾的生命」
群眾的生命」

註;
土地增值稅之稅率,依左列之規定:
一、土地增值實數額在原地價百分之一百以下者,徵收其增值實數額百分
之二十。
二、土地增值實數額在原地價數額百分之二百以下者,除按前款規定徵收
外,就其已超過百分之一百部分徵收百分之四十。
三、土地增值實數額在原地價百分之三百以下者,除按前二款規定分別徵
收外,就其超過百分之二百部分徵收百分之六十。
四、土地增值實數額超過原地價數額百分之三百者,除按前三款規定分別
徵收外,就其超過部分徵收百分之八十。
三民主義乃是國父學說重要的一環,其影響也甚為
深遠。雖然我們不能以「解讀聖經」的方式學習三民
主義,而事實上三民主義亦有不完善的地方,但我們
卻不能全盤否定此學說。在研讀三民主義時,不難發
現國父曾嘗試把西方各派學說,以及中國的思想,加
以改良並混合,務求創造一套適合中國的政治理論。
三民主義在實際應用上雖未能完全執行,但其核心
思想卻是難以否定的。在民族上,國父期望中國人對
內團結,建立中華民族;對外不卑不亢,濟弱扶傾。
在民權上,國父期望創造平等自由的社會,人民有
權,政府有能,其同管治國家。在民生上,要保障人
民衣食住行,並建立起碼能夠自給自足的國家。
三民主義,是國家的核心宗旨,目的是要建立民主
共和的中國,以及促進世界的大同。
孫中山先生 Paul

孫中山先生為我國近代革命思想的先行者之一,以「三民主義」
見稱,被多數革命者視為革命領袖,甚至為外國所推崇(一例為日本人
宮崎滔天在《三十三年之夢》中,對孫中山評價很高,認為當時日本政
治家無人能與其相比) 。孫先生亦成功地統合各股反清勢力,並在宣傳
西方民主及憲政思想上有一定的功勞。
有人曾批評孫中山勾結外國, 出賣中國國土(革命派重要人士章太
炎,指控孫文:「雲南本中國之地,而欲贈送法人」)其實此類事件在
清末民初相當普遍。其時中國力量之弱,使向外國爭取支持的談判中處
於不利狀態,實權宜之計。
孫中山先生在對現代中國的政治體制亦有深刻的階段式成就。其
政治思想如五權分立等令西方政治思想在中國更為普及。在容許美蘇均
在國內培植勢力,令民主派和共產主義派均可深入探索發展中國之法的
同時,堅持共和憲政之必要,對當日國內人民的思想開放起重大作用,
並加快中國走出困局的進度。
然而孫中山先生卻仍受到不少負面評價,小者諸如其好女色等,
大者則如被指違背三民主義的精神,在未循法律途徑下因宋教仁案以武
力對付袁世凱,觸發以後多次內戰;被質疑有「大漢族主義」的思想,
合理化以往漢族對少數民族的侵略。
即便如此,對孫先生對中國走向共和的決心和堅持的敬佩是
不會因這些事而減少。我們應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
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精神,學習其優點,反思其
缺點,以史為鑑。

孫中山先生
主義 三民主義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
共產主義不適用中國 (《孫文越飛宣言》)
共產主義是民生主義的好朋友,但民生主義不等同共產主

民族主張 平等、共融、團結,建立中華民族
「亡國人世界無位置也。」
「和平,奮鬥,救中國。」
「為什麼要把向來統一的國家再來分裂呢?提倡中國分裂
的人一定是野心家。」
「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國家,這一點已牢牢地印在我國的歷
史意識中,正是這種意識使我們能夠作為一個國家而被保
存下,盡管它過去遇到了許多破壞的力量。」
政治制度主張 「人民自由」不得干犯「國家自由」
自由以不干犯他人為限
軍政→訓政→憲政
軍政就是政府一面用兵力以掃除國內之障礙,一面宣傳主
義以開化全國之人心,而促進國家之統一。
訓政就是教導人民如何使用自己的權利及履行義務
反對一黨專政,主將「兩黨制」
「中國政黨之間應展開競爭,一黨在朝主政,一黨在野監
督。」
人民四政權;政府五治權
全民政治,直接民主,「四萬萬人使皇帝」
對外主張 對外「要迎頭趕上去,不要向後跟著他」。
對外「濟弱扶傾」
「我們對於弱小民族要扶持他,對於世界的列強要抵抗
他。」
「我們要將來能夠治國平天下,便先要恢復民族主義和民
族地位。用固有的道德和平做基礎,去統一世界,成一個
大同之治,這便是我們四萬萬人的大責任。」
民生主張 要解決人民吃飯穿衣的問題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不足食,胡以養民?不養民,胡以立
國?」
社會問題的根本就是民生問題,就是人民生存的問題
道德主張 「有道德始有國家,有道德始有世界。」
忠:「不忠於君,要忠於國,要忠於民,要為四萬萬人去效忠」
孝:「現在世界中最文明的國家講到孝字,還沒有象中國講到這麼
完全。所以孝字更是不能不要的」
愛:兼愛、廣慈博愛,「愛民如子」
「把仁愛恢復起來,再去發揚光大,便是中國固有的精神」
信義
和平
「中國有一段最有系統的政治哲學,在外國的大政治家還沒有見
到,還沒有說到那樣清楚的,就是《大學》中所說的『格物、致
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那一段的話。把一
個人從內發揚到外,由一個人的內部做起,推到平天下止。像這樣
精微開展的理論,無論外國什麼政治哲學家都沒有見到,都沒有說
出,這就是我們政治哲學的知識中獨有的寶貝,是應該要保存
的。」
其他 「一種道理在外國是適當的,在中國未必是適當」
「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
「吾心信其可行,則移山填海之難,終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
行,則反掌折枝之易,亦無收效之期。」
「以天下為己任。」
「革命之功用,在使不平等歸於平等。」
「我是一個基督徒,受上帝之命,來與罪惡之魔宣戰!我死了,也
要人知道,我是一個基督徒。」

Caleb
國立國父紀念館

國立國父紀念館

國立國父紀念館 青山紅樓

孫中山紀念館

孫文紀念公園
青山紅樓──
青山紅樓──青天白日滿地紅
──青天白日滿地紅 青山紅樓

青山紅樓──
青山紅樓──曾經的革命重地
──曾經的革命重地

青山紅樓──
青山紅樓──國父紀念碑
──國父紀念碑

青山紅樓──
青山紅樓──國父
──國父、
國父、黃興、
黃興、李紀堂種 青山紅樓──
青山紅樓──博愛
──博愛

植的桄榔樹遺址
孫文學說

三民主義法文版

總理奉安紀念

以倫理、
以倫理、民主、
民主、科學,
科學,實行民族、
實行民族、民權、
民權、民生主義--
民生主義--蔣中正
--蔣中正
余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積四十
年之經驗,深知欲達到此目的,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
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闘。

現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務須依照余所著《建國方略》、
《建國大綱》、《三民主義》及《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繼
續努力,以求貫徹。最近主張開國民會議及廢除不平等條約,尤須
於最短期間,促其實現。是所至囑!

孫文 三月十一日補簽

中華民國十四年二月二十四日

筆記者 汪精衛

證明者 宋子文 孫 科 孔祥熙 戴恩賽 何香凝 鄒 魯


邵元沖 吳敬恆 戴季陶
書名:國父紀念特刊
機構: CSPA // Chinese Society
參與製作者 (排名不分先後):
Caleb Hugo
Bonnie Paul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