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5

思想道德修养


法律基础
二00六年九月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第一节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第二节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第三节 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教学目的与要求
认识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基本
特点和要求,了解人类维护公共
生活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道德
和法律;并在此基础上自觉加强
道德修养,遵守社会公德,养成
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自觉增强
法律意识,遵守法律规范,做维
护社会公共秩序的模范。
社会生活的三大领域及
相应的三大道德领域

社会生活

公共生活 职业生活 家庭生活

社会公德 职业道德 家庭美德


第一节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 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这是人类生活

中互相对应的两个方面。
(一)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

„ 私人生活往往以家庭内部活动和个
人活动为主要领域,具有一定的封
闭性和隐秘性。它包含和承载着个
人的情感、个性、自由以及对生活
的独特理解和表达。
„ 公共生活的领域是社会公共场所;

„ 在公共生活中,一个人的行为,必定
与他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 公共生活超越了私人生活的局限,具
有开放性、透明性、与他人和社会的
关联性。
(二)人类社会公共生活的
形成和发展

„ 原始社会经历了两个阶段:

„ 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长期一致;

„ 社会公共生活开始萌芽。
„ 农业经济社会,公共生活领域得
到了较大的扩展。
„ 农业经济社会初期,以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
方式为主,商品生产和交换只是农业经济的
补充,人们的生活领域的扩展是有限的;随
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生活也在逐渐发
生变化。
„ 工业经济社会,公共生活领域得到了
极大的扩展。
„ 当今社会, 公共生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
发展阶段;社会公共生活随着现代社
会生产力的发展而迅速扩大,人们的
社会交往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内容。
学术
前沿 哈贝马斯:
公共领域是民主政治的基石

„ 公共领域是政治民主的重要基石,即一个
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公共空间,市民们可以
在这个空间中自由讨论、交流信息和观
点,形成“公共意见”。在这种“对话”中,作
为个人的人们来到一起形成“公众”。因
此,公共领域也可以理解为作为民主政治
基本条件的公民讨论公共事务、参与政治
的活动空间。
(三)当代社会生活扩展的促进要素

„ 现代交通工具如火车、飞机、轮船、汽车
的发展,拓展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增加了
交往的频率。
„ 现代传媒手段如广播、电视、新闻载体的
普及与推广,促进了信息快速、便捷、充
分地传播与交流。
„ 现代通讯工具如电话、手机、互联网
等的广泛使用,拉近了人们的距离。
(四)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特征

„ 1、活动范围的广泛性。涉及家庭以外
的一切社会生活领域,活动半径不断
扩大,交往的频率日益提高,覆盖的
面越来越广泛。
„ 2、交往对象的复杂性。社会交往对
象扩大,逐渐由昔日的“熟人交往”转
向“生人交往”,社会对规则的要求更
加急迫。
„ 3、活动方式的多样性。人们社会活
动的内容与方式更加丰富,进而提
出了完善公共设施及其管理的要求。
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 公共秩序:是由一定规则维系的人们
公共生活的有序化状态;它由公共生
活规范来维持和保障。
„ 公共秩序所涉及的范围:工作秩序、
教学秩序、营业秩序、交通秩序、娱
乐秩序、网络秩序等。一切公共生活
领域都需要有相应的秩序。
(一)公共秩序是
(一)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 安定有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必要前提和基本特征。
„ 如果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各行其是、随
心所欲,社会就处于混乱状态。没有
秩序和规则,社会不可能得到发展。
(二)公共秩序是经济
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 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良好的生产秩序、
商业秩序、流通秩序、交通秩序等;
„ 生产活动与日常生活出现相互交叉,
公共秩序的状况,会直接影响到生产
活动。
(三)公共秩序是提高社会成员
生活质量的基本保障

„ 较高的生活质量包括:社会风气良
好、人际关系协调、居住环境优美、
社区秩序井然……
„ 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需要
安定而舒适的生活环境,需要
良好的社会风气,需要对自身
权利和自由的保护。
„ 只有建立良好的社会公共生活
秩序,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人民
生活的质量。
(四)公共秩序是国家现代化和
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 公民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文明程度和
秩序意识,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标
志。
„ 现代化最重要的是思想意识的现代化
和文明化,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的必然要求。
三、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道德和法律
(一)道德与法律追求目标的
一致性
„ 道德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手
段;它们的目标都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
来维护公共生活秩序,实现社会稳定和经
济发展;
„ 二者相辅相成,道德需要法律为支撑,法
律需要道德为补充。
„ 在维护公共秩序方面,更清晰地体现“依法
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统一。
(二)道德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特点
„ 强调人的“自律”。在公共生活中,道德发
挥作用的范围是广泛的,它引导人们通过
道德修养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意识,产生
自律,自觉把行为保持在社会允许的范围
内。
„ 道德调节具有广泛性,不仅深入到社会生
活的各个方面,而且深入到人们的精神世
界。
(三)法律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特点

„ 强调“他律”。在公共生活中,法律发挥作
用的范围是有限的。它主要是针对那些危
害公共生活秩序的行为进行强制性的限制
和惩处,警戒人们遵守规范。
„ 在良好的社会秩序下,法律直接干涉的只
是极少数人的“自律”失效、越出基本规范
的行为。
思考与讨论(2)
„ 人类公共生活的特点是什么?

„ 在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有序化对
经济社会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本节参考书目
„ 《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学习读本》,学
习出版社,2001年。
„ 茅于轼:《中国人的道德前景》,暨
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
„ 艾四林:《哈贝马斯》,湖南教育出
版社,1999年。
第二节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 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

„ 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 三、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
(一)社会公德的定义及内涵

„ 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
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最基
本的道德准则。
社会公德的内涵

„ 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层面上,社会公德
主要体现为举止文明、尊重他人;
„ 在人与社会之间关系层面上,社会公德
主要体现为爱护公物、维护公共秩序;
„ 在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层面上,社会公德
主要体现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二)社会公德的基本特征

„ 继承性

„ 基础性

„ 广泛性

„ 简明性
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 文明礼貌
„ 助人为乐
„ 爱护公物
„ 保护环境
„ 遵纪守法
(一)文明礼貌
„ 是打开心扉的钥匙

„ 是交流思想的窗口

„ 是沟通感情的桥梁
(二)助人为乐

„ 助人为乐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是社会
主义道德核心与原则在公共生活领域
的体现,也是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
(三)爱护公物

„ 是对社会共同劳动成果的尊重、珍惜和爱
护;爱护好公物,使其物尽其用、用有所
值,是每个公民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
务。
(四)保护环境

„ 是对全人类生存发展利益的
维护,也是对子孙后代应尽
的责任。
(五)遵纪守法

„ 遵守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
规,以及特定公共场所和单位的
有关纪律规定,是维护公共生活
秩序的重要条件。
三、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一)我国当前社会公德的基本现状
1、社会公德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 继承和弘扬了我国优良的道德传统;

„ 改革开放为我国社会公德建设注入了
新的活力;
„ 各种形式的社会公德建设实践活动蓬
勃开展。
各个时期开展的公德建设活动
„ 50年代 ——“五爱”教育;

„ 60年代 ——学雷锋活动;

„ 80年代 ——“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

„ 90年代 ——讲文明树新风、希望工程、
志愿者、百城万店无假货、手拉手、
保护母亲河等活动。
2、社会公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大学生是传播公德意识
践行公德规范的重要力量
(二)在实践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
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 1、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在
实践中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和责
任意识;

„ 2、从小事做起,从小节改起,
带头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德行的实现是由行为,不是由
文字。”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四、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一)网络已经成为重要的信息平台
与交流工具
(二)当前网络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讨论:
„ 你在使用网络时遇到过哪些不良现
象?
长期沉迷网络导致心理问题

„ 心理学家发表一份研究报告指
出,长时间在网上聊天或者玩网
络游戏,容易导致出现持续的心
理问题。
„ 严峻的现实要求我们必须加强网络道
德建设。由于网络行为的私人性和隐
蔽性,它对人们的自律性有了更高的
要求,要求人们具有更高的道德境界。
大学生应当做网络道德的提倡者和实
际遵循者。
(三)建立健全网络道德规范
《文明上网自律公约》——
„ 自觉遵纪守法,倡导社会公德,

促进绿色网络建设;
„ 提倡先进文化,摒弃消极颓废,

促进网络文明健康;
„ 提倡自主创新,摒弃盗版剽窃,

促进网络应用繁荣;
„ 提倡互相尊重,摒弃造谣诽谤,

促进网络和谐共处;
„ 提倡诚实守信,摒弃弄虚作假,

促进网络安全可信;
„ 提倡社会关爱,摒弃低俗沉迷,

促进少年健康成长;
„ 提倡公平竞争,摒弃尔虞我诈,

促进网络百花齐放;
„ 提倡人人受益,消除数字鸿沟,

促进信息资源共享。
(四)大学生应当加强网络道德自律

„ 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 健康进行网络交往

„ 自觉避免沉迷网络

„ 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小 结
„ 社会公德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每
个人每一天的生活都会涉及到社会公德。
大学生要从点滴细微的身边小事做起,
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做自觉遵守社会公
德的模范。
思考与讨论
„ 在大学校园里有哪些不文明现象?你
认为如何才能改变这些现象?
„ 你在上网时遇到过哪些不良行为,它
们给你带来哪些困扰?
„ 请写一份:“我的网络道德准则”,阐述
自己的观点。
参考书目
„ 《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 孔庆峰《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华民
族》,海洋出版社,1993年。
„ 钱广荣《学会自尊》,安徽大学出版
社,1999年。
第三节 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 道德规范:“应当或不应当怎样”;
说服、教育、劝诫、示范;信念、舆
论、习惯。
„ 法律规范:“必须或不准许怎样”;

保护、确认、引导、维护;警戒、预
防、制裁。
一、公共生活与法律规范
(一)公共生活与法律规范的关系
„ 法律是最有权威的规则,具有国家强制性,
具有普遍约束力;
„ 确认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公共生活准则,引导
人们自觉守法,自觉维护公共生活;
„ 制裁破坏公共秩序的行为,强制人们自觉地
遵守社会公共生活准则。
(二)法律规范的作用

„ 指引作用

„ 预测作用

„ 评价作用

„ 强制作用

„ 教育作用
指引作用
„ 指引作用是法律的首要作用。指法律所
具有的、能够为人们提供一种既定的行
为模式,从而引导人们在法律范围内活
动的作用。
„ 授权性指引
„ 禁止性指引
„ 义务性指引
预测作用

„ 是指法律通过其规定,告知人们某种
行为所具有的,为法律所肯定或否定
的性质以及它所导致的法律后果,使
人们可以预先估计到自己行为的后
果,以及他人的行为趋向与后果。
评价作用
„ 评价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的能够评价人
们行为的法律意义的作用。
„ 法律的评价客体是人们的行为。这里的
“人们”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法人和其
他社会组织。
„ 法律评价的标准:合法与不合法。
强制作用
„ 指法律能运用国家强制力制裁违法和犯罪,
保障自己得以实施的作用。
„ 法律的强制手段是国家强制力,包括警察、
法庭、监狱等。
„ 制裁的形式:宪法中的对国家和政府领导人的
弹劾、罢免等;民法中的停止侵害、排除妨碍、
支付违约金等;刑法中的管制、拘役、有
(无)期徒刑、死刑等。
教育作用
„ 教育作用是指法律通过其规定和实施,影
响人们思想,培养和提高人们法律意识,
引导人们依法行为的作用。
„ 教育的三种方式:
通过学习和了解法律;
通过对各种违法犯罪的法律制裁;
通过对先进人物、模范行为的嘉奖与鼓励。
二、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

„ 《治安管理处罚法》

„ 《集会游行示威法》

„ 《环境保护法》

„ 《道路交通安全法》

„ 《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一) 《治安管理处罚法》
„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十七次会议于2005年8月28日通
过,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
„ 包括总则、处罚的种类和适用、违反
治安管理的行为和处罚、处罚程序、
执法监督、附则,共6章119条 。
1、立法目的及基本原则

„ 立法目的:

„ 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护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规范
和保障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治
安管理职责。
立法原则
„ 治安管理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
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性质、情节及社
会危害程度相当;
„ 实施治安管理处罚,应当公开、公
正,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公民的人
格尊严;
„ 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
2、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及处罚种类

„ 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是指扰乱社
会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
公民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
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
性,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扰乱公共秩序

„ 第23条:扰乱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
位秩序,致使工作、生产、营业、医疗、
教学、科研不能正常进行,尚未造成严重
损失的,情节较严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
下拘留,可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妨害公共安全

„ 第30条:制造、买卖、储存、运输、
邮寄、携带、使用、提供、处置爆炸
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等危险
物质,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
„ 第37条:盗窃、损毁路面井盖、照明
等公共设施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500
元以下罚款。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财产权利

„ 胁迫、诱骗或者利用他人乞讨

的,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
可并处1千元以下罚款。
妨害社会管理

„ 第68条:利用计算机、电话、其他通讯工
具传播淫秽信息的,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
留,可并处3000元以下罚款。
„ 第75条:饲养动物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
处警告;放任动物恐吓他人的,处200元以
上500以下罚款。
治安管理处罚
„ 有警告、罚款、行政拘留、吊销公安
机关发放的许可证、限期出境或者驱
逐出境等。
„ 处罚程序

„ 执法监督

„ 听证程序和救济程序
治安管理处罚规定

„ 行政拘留按照不同违法行为性质处罚:

5日以下;5日至10日;10日至15日;
合并执行最长不超过20日。

„ 传唤、询问查证:

不得超过8小时;情况复杂不得超过24小
时;治安案件期限,不得超过30日。
(二)《集会游行示威法》
„ 1989年10月31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11次会议通。这是我国第一部
专门的集会游行示威法律。
„ 包括总则、集会游行示威的申请和许可、集
会游行示威的举行、法律责任、附则,共5
章36条。
„ 国务院1992年颁布的《集会游行示威法实施
细则》,是关于集会游行示威的行政法规。
《集会游行示威法》的
立法目的和原则
„ 立法目的: „ 立法原则:
„ 在维护社会安定 „ 政府依法保障
和公共秩序的前 „ 权利义务一致
提下,充分保障
„ 和平进行原则
宪法赋予公民的
集会、游行、示
威的权利和自由。
(三)《环境保护法》
„ 1989年12月26日由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
通过。
„ 包括总则、环境监督管理、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环
境污染和其他公害、法律责任、附则,共6章47条。
„ 我国还制定了《海洋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
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固
体废物污染防治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
噪声污染防治法》等法律及有关的法规和规章。
《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 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整治;

„ 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
„ 第6条: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
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
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 第38条:对违反本法规定,造成环境污染
事故的企业事业单位,由环境保护行政主
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
督管理权的部门根据所造成的危害后果处
以罚款;情节较重的,对有关责任人员由
其所在单位或者政府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
分。
(四)《道路交通安全法》

„ 2005年全世界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为50万人。
其中,中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为10.4万
人;
„ 中国的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在全国总死
亡人数中居第7位,而全世界的道路交通事
故死亡人数在总死亡人数中居第10位;
„ 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居世界第一。
„ 《道路交通安全法》由十届人大常委会第
五次会议于2003年10月28日通过,2004年5
月1日起施行。
„ 包括:总则,车辆和驾驶人,道路通行条
件,道路通行规定,交通事故处理,执法
监督,法律责任和附则。共8章124条。
„ 国务院配套的《道路交通安全实施条例》
同时生效。
《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基本原则

1、依法管理 人
2、以人为本
与民方便
车 路
主要规定及法律责任

„ 道路通行规则;

„ 交通事故处理规则;

„ 对严重违法行为的处罚。
案例:
母亲被车撞死 女儿获刑

2006年3月10日晚上8时许,小芳骑着
一辆自行车,带着母亲从某工厂下班回
家。在过一个路口时,母女俩被一辆快
速驶来的水泥罐车撞倒在地,母亲在车
祸中当场身亡,年仅39岁。
„ 据现场勘验,交通民警认为,小芳
骑自行车横穿机动车道时,未下车
从人行横道上推行,违反了《道路
交通安全法》的规定,存在过错,
是发生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水泥
罐车司机应承担事故的次要责任。
„ 经过审理,法院认定小芳的行为构
成交通肇事罪,判处其有期徒刑1
年,缓刑1年。
(五)《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 立法目的:
促进我国互联网的健康发展,维护国家安
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个人、法人和其
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 立法原则:
„ 促进网络发展与加强监管相结合的原则;
„ 信息自由与社会公共利益有机结合的原
则;
„ 与现代网络发展相适应、与传统法律规范
相协调的原则;
案例分析:不挂锁的日记

„ 浙江省的陈英在中国博客网上看到一
位博客写的《99篇情感日记》,上面
用真名实姓记录了一个女孩和陈英丈
夫的私情。
„ 在同一家博客网站上,南京大学的教
授陈堂发也发现了一篇对他进行人身
攻击的博客文章。
„ 陈英和陈堂发以该网站疏于监管为由
将其告上法庭。
思考与讨论
„ 网络生活中道德要求和法律规范有
哪些?
„ 举例说明法律规范在公共生活中的
作用。
参考书目

„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 《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