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

全球瘋社會企業

講者:白瑪麗(陽光基金會國際事務專員)
陳淑蘭(社會事業發展協會專案經理)
主持:黃秉德(政大NPO-EMBA召集人)
時間:2007.08.10(五)19:00-22:00
地點:政大商學院210R

【第一階段:演講】

引言:黃秉德

社會事業融合左右派 著重平衡

一般而言,社會大眾對「社會企業」大概有如下認知:第一是「做善事,同時也收錢」
,認為社會工作主要幫助弱勢團體;第二是「不以賺錢為目的」,亦即它雖然賺錢但不
以賺錢為目的;第三是「大概賺不了錢」;最後「它應該是個非營利組織」,這是一般
民眾對社會企業的想像。

稍後,將以歐洲為例,當中的社會事業融合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而這種特性讓他們
不論觀察任何問題,都試著從「平衡」的角度出發。在全球化趨勢下,資金快速流通的
結果,擴大貧富差距,社會呈現兩極化的局面,對政治、社會問題的衝擊不容小覷。在
這樣的環境下,歐美學者主張以「發展非營利組織」因應社會變遷,更提出「社會經濟
事業體」的概念。

何謂「社會經濟事業體」?主要立論於四個要件:第一「社會目標大於資本回饋」,並
非由資本運作賺取利潤,而是透過營利行為達成社會目標,經濟是為了社會發展而存在
。第二「組織並非私有化,而是由經濟體所有成員共治」。第三,組織必須保持靈活度
,持續地創新。第四,所有成員必須是自願性參與。觀察台灣的情形,似乎只有合作社
稍稍符合上述特質,大抵看來「非營利組織」並不具備這四個要件。

進一步整理「社會經濟事業體」的特色,大抵可歸納出三個結論。首先,它確實有企業
的運作模式,有產品也有服務。再者,它以達成社會目標為發展主旨,甚至包括環保等
議題。最後,其產生的利潤會再投資於母體,少有分配的情況,並由所有成員共治。資
金的持有者無法決定經營方向,這與一般私有企業的經營理念幾乎背道而馳,而相較於
非營利組織,它具備「企業」的外貌,但卻有更多的自主性、更豐富的創意,但仍能接
觸政府與私人企業力所不及的領域。

Npo-emba forum 0810 [http:/npo-emba.org] 1


歐盟創意不絕 自主性高

以「歐盟」為實際例子,在發展社會經濟事業體的過程中,除了源源不絕的創意投注在
產品與服務外,更是擁有高度的自主性。此外,仍須負擔經濟風險,也需雇用外來的勞
動,但相較於市場工資,則以較低的薪資雇用勞力。發展的過程中,並不以牟利為目的
,主要的推手多是「對社會發展有意識」的公民,故此,決定權不在出資者手中,而是
眾人集思廣益,對利潤的處理更是不斷回饋至事業體,以上是歐盟在推動社會經濟事業
體時得出的結論。

擷取歐洲的例子,並揉合台灣的經驗後,我對社會經濟事業體有以下歸納:
第一,它沒有固定的組織型態,不一定要是非營利組織,民間甚至政府都可成立。
第二,一定要有明確的「接受福利」的對象,可能是婦女、青少年等等,對象不拘但一
定要明確。
第三,至少要有一個商業項目,透過營運而賺取利潤,而這份利潤必須是組織主要的經
費來源。
第四,除了照顧接受福利的「客戶」外,更要照顧提供資金的「金主」,如何成功連結
兩者,這是最重要的一環,也是一般非營利組織較不願公布的成果。
第五,如何成功發展社會事業,除了資金外,更重要的是「社會資本」,意即民眾對事
業體的信任、支持,更多創意人才的投入,發展更完善的服務技術,以及更精準
的管理模式。還需具備創業家精神,必須在面臨失敗時有堅持下去的毅力。

總括這五個要件,可以讓我們檢查世界上的事業體是否合乎條件。

社會經濟事業體 需有明確社會目標

舉「微軟」為例,它是個合法的經濟體,但發展社會福利卻不是它經營的目標,雖然有
時會有一些公益行為,但這並不是投資人的主要目的,之後比爾蓋茲成立的基金會雖與
微軟息息相關,但仍不能算是社會企業的例子。如何讓「微軟」成為社會企業?這並不
需要改變目前的營運模式,只需要賦予明確的社會目標,將利潤用於社會團體,雖會使
投資人持觀望態度,但如果讓更多員工、投資人參與決策,透過直接的交流,讓參與決
策的人瞭解社會整體發展的重要性,讓經濟發展往更崇高的境界邁進,這才能使微軟轉
型成為「社會經濟事業體」。以上是舉個實際的例子讓各位知道「社會經濟事業體」的
內涵。

另外,再舉「喜憨兒烘焙屋」為例,它是否能被稱為「社會經濟事業體」?從內涵來看
,十分符合上述的諸般要件,它有明確的營運方式,員工從工作中獲得尊重,家長對兒
女的工作環境有信心,社會大眾也認同「喜憨兒烘焙屋」的作法,政府更是不須為其耗

Npo-emba forum 0810 [http:/npo-emba.org] 2


費心力。但事實上台灣對社會企業並沒有明確的法規,而日前史丹佛出版的刊物中亦提
及,「社會經濟事業體」可說是「組織的變革」,未必一定要有法令的制訂,更精準地
說,這只是一套實現社會福利的方法,融合社會與經濟的「專長」,這讓我們對社會事
業有更開闊的觀點,也容許更多元的創意產生。

最後,推動的過程中仍是面臨許多困境。在整合歐洲各國的資源時,必須考量各國經濟
、社會等層面的落差,彼此對社會事業的認知不同,摩擦在所難免。此外,除了整合資
源,更需要面對世界各個板塊的競爭,美洲、亞洲等地的發展更有其特色,不只是競爭
更要學習他人優點,這些都是歐盟面臨推動「社會經濟事業體」亟需解決的難處。

白瑪麗

很高興今天有這機會跟大家分享我在各國的經驗與蒐集的資料。主要分為亞洲與英國兩
個部分,二者的差異性極為明顯。亞洲在發展的過程中呈現豐富的多樣性,除了先進國
家〈如:香港、日本、新加坡等)外,也有貧富差距極大的國家(如:印度、菲律賓)
,社會主義國家夾雜資本主義(如:中國、越南)或是落後國家(如:柬埔寨),這些
國家對社會事業的認知南轅北轍,無法套用歐洲或是英國的經驗。資料主要的來源是亞
洲區基金會及民間組織議會(Conference of Asian Foundations and Organization,CAFO)在
2003年做的研究,以印尼、印度、菲律賓、泰國為主,到2004年更擴大至香港、台灣等
地。

在東南亞國家,社會事業主要是為了解決貧窮問題,在這些國家「貧窮」往往是循環的
,除了缺乏人力資源外,生產力低落、疾病、缺乏基礎教育等問題都讓民眾無法躋身更
上的階層,世代都落入貧窮的循環。美日等先進國家也曾試圖打破循環,但3或5年的國
際援助並不足以改善基礎建設,或革新腐敗的官僚制度,當地民眾在接受援助後,仍無
能力自我提升。

國際的資源多透過當地ODA的協助,及容易受到當地社會、政治力的影響,讓援助無法
有效率的運用。而一些較大型的基金會又會因為目標不同,只能援助與自身目標相符的
國家,資源無法投注在單一NPO組織,這也使地方NPO組織存在「如何永續經營」的問
題,民眾無能力捐款,當地NPO組織沒了外力支持下,無法發展新計畫,甚至無力維持
原有計畫。這也是後來國際援助著眼在培育「社會企業」緣由,培養東南亞國家的NPO
組織對市場的熟悉度,使其能有效運用市場機能,掌握市場工具,逐漸以營收代替捐款
,讓社會的邊緣團體成為社會企業的擁有者,改變市場的遊戲規則,讓他們有機會參與
市場操作,提供社區一些服務或產品,甚至擴大社區的生產力,進一步讓消費者投入「
遊戲」中,確保公平交易,減少被剝削的可能性,最後也改變市場的架構,提升社區民
眾的生活品質,促進社會公平,使社區能永續發展。

Npo-emba forum 0810 [http:/npo-emba.org] 3


貧窮問題迫切 以泰國雷東計畫為例

接下來我將以雷東計畫為例,此項計畫事由皇太后基金會贊助,這是個很特殊的基金會
,由泰國皇室所成立,主要關懷北泰的居民,除了提升生活品質,更創造就業機會,並
保護傳統文化。這個地區一直是泰國政府最頭痛的「罪惡淵藪」,當地居民多以種植鴉
片為生,且少數民族所帶來的種族問題更是層出不窮,貧窮、疾病,甚至是愛滋病在當
地也是屢見不鮮。故此,基金會為徹底根除民眾「以毒為生」的生活習慣,進行一個為
期30年的計畫。

第一階段為求解決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以教育、醫療保健的基礎建設為主,改善居民
的生活環境。第二階段是重建環境,除了種樹之外,更要逐漸使居民放棄以種植鴉片為
生,基金會除了勸導以咖啡取代鴉片外,更發展當地少數民族的手工藝產業,進一步創
造吸引觀光客的條件,刺激觀光產業的勃發。最後一個階段則是以「讓居民自主」為目
標,讓當地居民能自立,以自己的力量延續產業的經營。基金會在這個計畫中的角色比
較偏向「協助」方面,輔導少數民族開發產品、尋找自我特色,創造一個以「環保、永
續經營」平台,讓居民的產出有展示的空間。此外,藉由專家的協助改善商品品質、營
造商品的形象等,確保產品的發展符合市場需求。並尋求產品的通路,讓居民的成果能
在市場流通,也協助居民銷售商品,甚至進一步將商品外銷等等。從資金、技術的投入
,到商品的生產、行銷,居民透過基金會的協助,確實改善生活品質,最重要的是,種
植鴉片的情況大幅減少,治安情況好轉,觀光業也有發展的空間。

基金會成功的因素大抵有下列幾項。長遠的計畫及明確的目標讓居民深感認同,推動的
過程中,「良好的溝通」更是計畫成功的主因,專家與居民的溝通讓產業發展順遂,基
金會與居民的溝通更讓計畫的目標確實傳達。再連結農民與市場後,讓產業的發展有更
精準的方向,產品的走向符合市場需求,農民不再只是純粹生產,更能掌握市場機能。
生活環境的改善亦讓當地居民的下一代有提升的機會,接受教育後再回饋地方,讓當地
的發展更趨進步。這個例子明顯可看出,提供協助後,讓居民有自立的能力,才能真正
改善其生活,一味的援助並不是長久之計。

英國:社會利益公司(CIC)

接下來報告的英國社會利益公司,與亞洲社會企業是完全不同的類型。

英國一直面臨「社會」與「企業」之間的界線始終模糊不清,兩者的目標到底應以何者
為重,而NPO組織更是因為財務狀況不明,落在兩者間,讓組織型態的界定更增困擾,
雖然「社會企業」是個熱門的話題,但是在實務上卻仍是妾身不明。

2002年,英國貿易與工業署公布策略書「社會企業的成功之道」,裡面清楚寫到英國政

Npo-emba forum 0810 [http:/npo-emba.org] 4


府對社會企業的認定,認為社會企業是一個活躍的、能自給自足的經濟體,其目的是促
進整體經濟發展,不排除任何弱勢、邊緣團體,提升生產力與競爭力,創造具有社會包
容性的財富,提升公部門的服務品質,讓社會發展更趨平衡。而政府的角色則是確保社
會企業有足夠的經費在發展之初能不受經費的限制,並提供專業的協助減少發展過程的
疏失,進一步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建立民眾對社會企業的信心,最後則是要確保社會
企業的目標,不能偏離成立的宗旨。

2005年英國政府推動一個全新型態的公司組織——社會利益公司(Community Interest
Companies, CIC),「CIC」成立的宗旨必須以社會福利為主,而公司未來的發展也必須
有詳盡的說明。特色如下,其資產與獲利必須用於社會事業,亦即公益事業或其他「
CIC」;而運作模式必須透明化、公開化,除了設立的目標外,每年需提出一份「社會
事業年報」,詳述過去一年的工作情況,對社會事業的投入以及與「客戶」的互動等等
。「CIC」成立的法規則類似公司法,必須受「軟性」監督,一旦有違法或是偏離成立
宗旨的行為產生,可強制撤換主管,甚至解散「CIC」。公益團體與「CIC」之間也有
很微妙的關連,舉例來說:公益團體能藉由成立「CIC」,透過更有效率的營運模式獲
利,再由「CIC」的回饋讓社會事業有更充沛的資源;「CIC」也能經由基金會的經費
補助,讓公司的營運有更明確的目標,兩者的關係有如「魚幫水,水幫魚」,讓社會事
業的發展有更強大的基礎。

「CIC」可解決公益事業的營運問題,透過企業的操作模式,讓資源更有彈性的發揮,
也改變民眾對社會事業的偏見;而對於資金的取得更加容易,除了可發行股票外,更可
以與銀行合作,吸引金融業界的投資;「CIC」結合NPO組織與企業的特色,也讓其在
發展過程中更易取得雙方的協助,並有效連結兩者的關係,讓整體發展更趨平衡。

舉一個實際的例子,英國的「ECT Group」成立於1979年,在2005年轉型為「CIC」,其
主要業務為資源回收及廢料永續經營等,是英國最大的社區資源回收公司,他們協助偏
遠地區居民解決交通問題,用巴士接送居民往來市區,也贊助偏遠地區居民進行資源回
收,在許多方面都有顯著的成果。如此說來,「CIC」似乎不失為一個有效的解決之道
,但是否存在隱憂,除了能否永續經營外,雖然它解決許多問題,但未來是否會創造其
他問題,這些仍有待觀察。

台灣要如何因應這股潮流?目前台灣政府尚未對社會企業有明確的認知,但NPO組織仍
有應盡的任務,除了儘早界定「社會企業」的定義外,更可以公開其社會成果及財務狀
況,讓社會大眾對社會企業的雛形有所體認,這些都是非營利組織的首要之務。

以上是我簡短的報告,謝謝各位。

Npo-emba forum 0810 [http:/npo-emba.org] 5


陳淑蘭

日本社會企業:特例子公司

在日本談到「社會企業」,最佳的例子不外乎「特例子公司」從某個觀點來看,是希望
組織能自「企業」的角度出發,而非僅著重在社會福利上。在面臨泡沫經濟後的蕭條,
日本社會大眾開始注重「社會福祉」,在最蕭條的時候開始發想能為身心障礙者做些什
麼?

其實「特例子公司?」在1977年便已成立,但卻是在這時才開始蓬勃發展。在日本,一
直以來都有嚴謹的「公式」規定企業聘用身心障礙者人數,但在大型企業的聘用數往往
不足,未達規定的罰款便高的驚人,企業開始以「子公司」的型態以解決問題。故此,
「特例子公司」的經營並不是以NPO形式運作,而是由中、重度身心障礙者所成的公司
,其納付金可與母公司合併,而獎勵金更是增加身心障礙者的就業機會,簡言之,二者
可以「母子關係」做最精練的解說。

日本對二者的關連有三個最簡單明瞭的要件:第一「營運」;第二「出資」;第三「派
遣」。也就是說,母公司必須從企業中為「特例子公司」找出一個營業項目,甚至要協
助創造新的業務,而子公司的資金完全來自於母公司免去籌募資金之苦。最後,母公司
還需派遣專業的經理人或技術人員協助子公司的營運,有這三個要件才能確保「特例子
公司」在初期的營運。而「特例子公司」的設立雖然較缺乏多樣性,但由於成立的條件
簡單,除了為身心障礙者另闢一條通道外,也解決大型企業聘用人數不足的問題。

舉個實際的例子,「黑貓」宅配是日本最大的物流公司,1998年它成立了第一家天鵝咖
啡廳,到2007年已經有3家直營店、17家加盟店,總共聘用200多位身心障礙者。「黑貓
」是家物流公司,在聘用身心障礙者上確有其困難度,與其硬把身心障礙者往企業裡塞
,倒不如讓他們有更適合的工作,其實這也是台灣高科技產業所面臨的困境,企業裡確
實沒有適合身心障礙者的職位,而「黑貓」的做法確實解決了企業雇用身心障礙者不足
的問題。在直營店的模式成功後,更開放有興趣的「社會福祉法人」加盟,除了嚴謹審
核法人的「社會目標」,進一步提供產品、專業技術以及品牌行銷,讓身心障礙者有更
寬闊的途徑。

在台灣,不管是「喜憨兒烘焙屋」或「陽光基金會的陽光洗車中心」,都是試圖解決身
心障礙的問題,尤其是就業方面。就自己輔導庇護工廠的經驗,一直有個念頭,是不是
要持續擴大庇護工廠的規模,還是要引進企業的專長。目前勞工局也有這類的打算,希
望能獲得企業的協助,用更有效率的方式、更專業的經理人經營庇護工廠,未來的庇護
工廠可能不是跟另一個身心障礙團體競爭,而是要跟經營有道的企業競爭。

Npo-emba forum 0810 [http:/npo-emba.org] 6


香港的社會企業

2001年是香港社會企業的一個分水嶺,香港政府在2001年撥款5000萬港幣,用以鼓勵非
營利或非政府組織成立社會企業。就香港的大環境而言,資本主義盛行的結果,根本不
可能有限定聘用人數的規定,而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往往犧牲殘障者的利益。2001年港
府便鼓勵NPO組織從自身的營運中找出「企業」的特性,除了增進營運的效率外,更可
以確保「核心價值」有利於社會福利。2006年更是擴大規模,希望能將社會企業的概念
拉進社區,藉此凝聚社區的整體意識,結合更多有效的資源。

香港主要的非營利組織有三種模式,第一是「企業」模式;第二是「合作社」的形式;
第三是「社區經濟」的模式,大部分以企業模式經營為主。企業模式有很明顯的雇傭關
係,兩者間較不平等,而合作社模式則強調平等參與的觀念,每個成員都有表達意見的
空間,甚至不限NPO組織,政府也與合作社有合作的關係,運用政黨的力量,關懷香港
較弱勢的民眾,尤其是居住在「公屋」的失能民眾,這些都是極顯著的例子。

「Mental Care」是由香港的心理衛生會所成立的公司,結合「創業展才能」的補助金與
心理衛生會的出資,為精神病患創造就業機會,連結市場與病友的需求,目前在7家醫
院中開設「復康用品店」,另一家在地鐵站,甚至有直銷物流配送的服務,全港醫院都
有其商品目錄,銷售所有復健病患應有的輔助器具,擴大營運的項目,增加對批發商議
價的能力,也為其帶來每月十幾萬港幣的收入。

此外,配合病友的需求,也承接九龍所有巴士的清潔工作,讓病情尚未能與人群接觸的
病友有再生的機會,最核心價值就是幫助病患脫離政府的「援助網」,逐漸以正常人的
身分融入社會。截至2007年的財務報表,「Mental Care」已有65萬港幣的營收,他們也
預計下年度將有300多萬港幣的收入,而這些利潤將回饋至心理衛生會,從事更多相關
的社會福利工作。

台灣的經驗更是特殊,在「缺乏」制式的條例下,社會福利沒有固定的模式,「CIC」
也好、「特例子公司」也罷,甚至NPO組織要「偷偷」設立公司都無明顯的法令限制,
在這樣「多元」的社會下,我們的發展有無限可能。如同所有傳統的社區產業,「隘門
」的村長便是村中的英雄人物,他眼看隘門的沙灘日漸減少,他從獨立建造攔沙壩開始
,到召集村民加入工程,維護兒時回憶。甚至在澎湖縣政府將隘門沙灘公開標售時,號
召全村村民集資,成立「隘門沙灘休閒發展公司」投得標案,由全體隘門村民共同經營
沙灘,每個村民都是股東,而村長就是董事長,從維護環保、生態的工作,最後邁向市
場機制,從原本的社區行動演變成商業行動。

「若水」也是台灣另一個特出的例子,是目前唯一一家社會企業創投公司。張明正的承
諾是希望每年至少有1億元的資金投入社會企業創投,只要各位對社會企業有任何的理

Npo-emba forum 0810 [http:/npo-emba.org] 7


念,都歡迎到若水公司申請經費。雖然目前仍有不少爭議,既無明確法令,社會企業創
投公司的目標會否偏離軌道,但創投公司既然全由企業家出資,是否要承接社會大眾的
期待,兩者間存在微妙的關係。此外,我們也歡迎NPO成員前來申請,只要願意脫離原
有組織,以公司的形式經營,為社會事業開創另一條途徑,更精準的說,是要尋找「社
會企業家」,這是社會企業的最終目的。

最後有幾個問題想跟大家分享。在看過世界各國對社會事業的認定後,究竟社會事業應
該交由NPO組織進行,還是由企業執行,各位的選擇是什麼?社會事業的創新模式到底
在哪裡?有什麼新的途徑能解決我們以往關心的議題?如何運用商業策略至社會創新
工作?

結合黃老師的引言,或許社會企業的癥結只在組織的運作策略而非法規,如此說來,許
多企業都具備「社會企業」的運作策略。Participant製片公司也可算是社會企業,它將
人權、種族屠殺、政治迫害等等嚴肅的議題,以商業電影的手法呈現,以娛樂的手法讓
消費者一同參與,產生更廣大的市場。日本有一家專門為身心障礙者服務的旅遊公司,
即便坐輪椅也有機會滑雪。英國BBC電視台「原味主廚」節目主持人奧利佛,成立的「
Fifteen」餐廳也有類似的策略,雇用中輟生,以職訓的方式取代呆板的就業,讓青少年
有更多元的機會,用最創意的手法擴大社會企業的可能性。

【第二階段:結語】

黃秉德

就第三部門或NPO組織的立場來看,我們都是因為「市場失靈」認為需要NPO的出現;
我們也認為「政府失靈」,如果不是多數永遠不會有資源。但是在開放基金會後,最先
「投入」政府的懷抱,導致無法脫離政府的影響。在市場失靈的認知下,卻又因發展社
會企業而需要跟企業「牽手」。就歐洲學者的理論,現在是「混合經濟」,必須聯合
NPO、政府、企業的資源,三者必須要站在對的位置,而社會企業家更是要懂得如何運
用三者的專長,把握對的「機會」,讓社會企業的發展更有寬廣的層面。

Npo-emba forum 0810 [http:/npo-emba.org] 8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