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5

大地震

宁可误报,
宁可误报,不可迟报
宁可小范围误报,不可大范围迟报
虽然我们没有经历过 240,000 人遇难的唐山大地震,但我们一起经历了 512
汶川大地震。让我们为灾区人民祈祷,为遇难者默哀!!!
我们虽然不能直接去汶川大地震前线抗震救灾,我们除了捐款捐物挽救生
者,打击捐赠骗子之外,我们不应该止于哀悼,我们还要从应急预警机制上反思。
反思 32 年前的唐山大地震经验教训(本可以少死 N 多的人),反思历史是为了
死去的冤魂,也为了我们的后人,哪怕是误报造成的损失,能和实际震灾人员伤
亡和财产损失作比较吗?如果提前有预报,哪怕是不精确的预报,早反应一分钟
和晚反应一分钟也完全是两个世界。
反思一、根据国家地震局和地震台网人员的访谈,我们得知地震的可预测
很小,因此强烈建议国家取消常设的地震局,相关常规职能归入地质气象局(注:
日本的地震预测就属于国土交通省气象厅,很多国家地区类似,如美国、香港等),
研究功能归入相关地质研究机构就可以了,我们知道临震预报有一定难度,我们
对此可以理解,即使准确性较高的天气预报也不能预报具体几点下多大的雨,但
是中短期地震预报是完全有可能的,所以为避免政府机构膨胀,以免浪费纳税人
的钱,违背政府常设机构的初衷,强烈建议国家取消常设的地震局!根据目前的
信息公开机制,我们相信汶川大地震不存在瞒报的可能。但是如果发现了地震的
前兆信号,商量一下,汇报一下,请示一下,没等请示完大地震已经来了。因此,
我们更相信让事实说话,改革灾害应急预警机制。
反思二、建立公开、透明的救灾机制。我们还知道,在重大的社会突发性事
件面前,信息饥渴是大多数人的自然反应。当人们急欲了解灾害详情和救灾进展
的第一时间里,电视滚动字幕、插播新闻、网页刷新等各种现代传播方式正源源
不断地提供可靠畅通的信源,并带来各种防震减灾的科学知识。对灾害相关情况
的了然于胸,正是社会人心趋于安定的基础。
事实再一次说明,公众对于灾情信息的掌握,非但不会造成有些人预想中的
恐慌性社会情绪,不会带来对应急处置正常开展的干扰,反倒有助于秩序稳定、
信心凝聚、合力形成,这对于一个遭遇突发事件的社会来说不仅重要,而且必要。
而如果害怕“什么都公开了会出乱子”,在社会最需要的时刻选择沉默甚至以谎
言应付质疑,往往才会导致谣言泛滥,从而贻误时机,造成本可避免的危害。在
这方面,深刻的教训其实并不遥远。(新华社)
注意区分所谓专家忽悠的几个概念。
1、虚报,没有地磁地电等专业数据支持就发布预报。
2、误报,有相关地磁地电等专业数据支持的预报,但没有实际发生地震。
3、迟报,上文有述。
4、瞒报,收到专业的预报意见,但没有发布预报。
(生命的尊严高于一切!实事求是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中国地震局车时副司长:震前未收到任何预报意见
http://comments.people.com.cn/bbs_new/app/src/main/?action=detail
&bid=5586963&bbs=8748003
(以下留言仅表达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人民网立场和观点。)
评中国地震局预测司车时副司长:震前未收到任何预报意见 作者:朱健国
“汶川 5、12 大地震”到底事前有没有人预报?中国地震局负责人近日对媒体的说法是,
既不可能,也从来没有收到任何预报。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顾问陈一文
(见图)则怒斥中国地震局此言为谎言,在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中明确说:“中国地震局负有
不可推卸的责任!”~2008 年 5 月 18 日 15 时许,陈一文在通过电话向笔者说明有关背景后,
又传来了一段简明的备忘录。
5 月 14 日,中央电视台 CCTV9 频道英语节目有一个讨论“汶川 5、12 大地震”的嘉宾
访谈节目,在有关专家涉及到汶川地震造成如此巨大伤亡是否有个责任问题时,主持人杨瑞
说,我们现在联线一位权威人物就此发表意见,他是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
顾问陈一文先生。于是陈一文通过电话用英语回答:中国地震局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从
2006 年三年来,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就汶川地区可能发生强震,曾经向中国地震局提出过
三次中期预测,特别是 2008 年 5 月 3 日,陈一文亲手又向中国地震局发了一份汶川地区可
能发生强震的预报。据陈一文所知,还有其他人也向中国地震局提出过汶川地区可能发生强
震预测。但是,这些严肃科学的预报一再泥牛入海无回音,中国地震局的领导与中国地震预
测研究所的所长们从来没有就预报访问过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的专家,从来没有深入了解过
他们地震预测的工作。因此,中国地震局的领导们现在称也从来没有收到任何预报,完全是
胡说八道的谎言。
尽管当天晚上央视重播这个节目时,因压力将陈一文上述意见删除,但是由于当时的节
目是实播,陈一文关于“中国地震局对汶川 5、12 大地震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信息已通
过央视揭露于全世界!陈一文至今坚持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符合“科学发展观”。陈一文
补充说,与“汶川 5、12 大地震”的实际震中相比,他们的预报在经度上只相差一度,基本
准确。陈一文欢迎各媒体和网站转载他的观点:《陈一文顾问网站》(http:
//cheniwan.sea3000.net)上的《地震预测》专栏与《科学共同体及其规则》专栏中,有他
对中国地震局的所作所为有大量评论与附录。
专家曾 3 次明确预报汶川地震但遭压制。
据悉,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拥有曾准确预报了唐山大地震的一批著名
专家,如郭增建教授、汪成民教授、耿庆国教授、黄相宁副研究员、徐道一研究员、徐好民
研究员、张网厚研究员、强祖基教授、曾小苹研究员、钱复业研究员、赵玉林研究员和地震
预测专家孙威等。
陈一文困惑的是,他不仅是个有一定知名度的专家,而且出身名门,乃孙中山的秘书陈
友仁之孙,周恩来、宋庆龄、康克清当年或给他亲笔写信,或当面鼓励他积极为建设新中国
建言献策,为什么今日竟然不能将事关千万人民生命的地震预报上达主管部门?陈一文虽然
属于英籍犹太人(母亲为犹太人,亦可称英籍犹太人,犹太人以母亲血缘为准),但对中国
感情深厚——祖父陈友仁既是孙中山先生亲密的外事秘书、顾问,也是杰出的爱国外交家,
曾于 1926-1927 年担任广州国民*与武汉国民*外交部长,1927 年曾与毛泽东、宋庆龄等人
在汉口举行国民党中央委员会会议时合影;他虽然 1942 年出生于英国,1950 年因父亲陈依
范(英籍新闻工作者、1938 年与 1946 年访问过延安,1947 年协助新华社创办伦敦分社)应
邀来中国帮助新华社开展对外宣传工作,随父从英国伦敦定居北京;1968 年毕业于北京机
械学院后,在原一机部抚顺挖掘机厂从事生产劳动、技术革新工作、技术情报研究工作;1979
调回北京安排在中国机械设备进出口总公司工作;1980 年代初担任全国青联一机部系统特
邀委员;1981 年至 2000 年,担任〔美国〕嘉利华公司驻北京联络处首席代表,后为北京市
凯利华信息谘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自 1990 年以来开始跟踪调查研究中国地震预测实践
研究者自主创新科技成果的发展及其遭遇的困难与阻力, 2002 年被聘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顾问、2004 年又被聘为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研究专业委员会顾问,
现为义务扶持中国被压制的科学新技术发明者的社会活动家和科技先锋思想探索家。
熟悉陈一文的科技界人士说,陈一文先生近二十年来致力于地震预报研究,发表多篇关
于中国科技创新发展、能源与环境、大气污染、强子力学等问题的重要论文,在海内外产生
积极反响,特别是其 2004 年以来多次被权威报刊文库转载的《中国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
的高速健康发展呼唤向传统科学技术基本理论提出挑战的科技创新成果》、《中国必须走世
界任何国家从未走过的新型能源环境发展道路!》等论文的核心观点,深受科技界关注。

科学文献中对 2008 大地震的预测 http://2008juankuan.com/


基于可公度方法的川滇地区地震趋势研究
第 21 卷第 3 期 灾 害 学
2006 年 9 月 JOU RNAL O F CA TA STRO PHOLO GY
基于可公度方法的川滇地区地震趋势研
龙小霞, 延军平, 孙虎, 王祖正
(陕西师范大学 旅游与环境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2)
摘要: 川滇地区为我国大陆最显著的强震活动区域, 地震活动频繁。在对川滇地区强震
灾害数据分析的基础上, 应用三元、四元、五元可公度法分别预测了该地区下 (几) 次可能
发生强震的趋势, 以便能更好地配合防震减灾工作。
关键词: 川滇地区; 地震; 可公度; 趋势预测
中图分类号: P3151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2811X (2006) 0320081204
3 结论与建议
从以上所进行的推算与预测结果看, 在 2008 年左右, 川滇地区有可能发生≥617 级
强烈地震。为了更好地配合防震减灾活动, 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 完善预防措施 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 切实加强地震监测
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 加强针对性
专题研究, 确定重点防震区域, 依靠全社会力量, 不断提高防震减灾综合能力。
(2) 加强抗震能力建设 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 加强领导和管理, 切实
加强抗震设
*****************************************************************************

震灾相关的法治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第十六条 国家对地震预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
地震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程序发布。
任何单位或者从事地震工作的专业人员关于短期地震预测或者临震预测的意见,应当报
国务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按
照前款规定处理,不得擅自向社会扩散。

《地震预报管理条例》 --请法律人士提出修改意见--
第三条 地震预报包括下列类型:
(一)地震长期预报,是指对未来 10 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的预报;
(二)地震中期预报,是指对未来一二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和强度的预报;
(三)地震短期预报,是指对 3 个月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四)临震预报,是指对 10 日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第九条 地震预报意见实行评审制度。评审包括下列内容:
(一)地震预报意见的科学性、可能性;
(二)地震预报的发布形式;
(三)地震预报发布后可能产生的社会、经济影响。
第十条 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组织有关专家,对下列地震预报意见进行评审,
并将评审结果报国务院:
(一)全国地震震情会商会形成的地震预报意见;
(二)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震情会商会形成的可能发生严重破坏性地震的地震预报
意见。
第十一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机构应当组织有关专家,
对下列地震预报意见进行评审,并将评审结果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地震
工作主管部门报告:
(一)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震情会商会形成的地震预报意见;
(二)市、县地震震情会商会形成的地震预报意见。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机构,对可能发生严重破坏性地震的
地震预报意见,应当先报经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评审后,再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
第十二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机构,在震情跟踪会商中,
根据明显临震异常形成的临震预报意见,在紧急情况下,可以不经评审,直接报本级人民政
府,并报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
第十三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社会散布地震预报意见及其评审结果。

第十四条 国家对地震预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
全国性地震长期预报和地震中期预报,由国务院发布。
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的地震长期预报、地震中期预报、地震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
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发布。
新闻媒体刊登或者播发地震预报消息,必须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以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
直辖市人民政府发布的地震预报为准。
第十五条 已经发布地震短期预报的地区,如果发现明显临震异常,在紧急情况下,当地市、
县人民政府可以发布 48 小时之内的临震预报,并同时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其
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机构和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报告。(网友可以了解一下哪个省市事
前发布过???)
第十六条 地震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在发布预报的时域、地域内有效。预报期内未发生地震
的,原发布机关应当做出撤销或者延期的决定,向社会公布,并妥善处理善后事宜。

《国家地震应急预案》
3 预警和预防机制
3.1 信息监测与报告
各级地震监测台网对地震监测信息(含火山监测信息)进行检测、传递、分析、处理、
存贮和报送;群测群防网观测地震宏观异常并及时上报。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对全国各类地震
观测信息进行接收、质量监控、存储、常规分析处理,进行震情跟踪。
3.2 预警预防行动
中国地震局在划分地震重点危险区的基础上,组织震情跟踪工作,提出短期地震预测意
见,报告预测区所在的省(区、市)人民政府;省(区、市)人民政府决策发布短期地震预
报,及时做好防震准备。(网友可以了解一下哪个省市事前发布过???)

在短期地震预报的基础上,中国地震局组织震情跟踪工作,提出临震预测意见,报告预
测区所在的省(区、市)人民政府;省(区、市)人民政府决策发布临震预报,宣布预报区
进入临震应急期。预报区所在的市(地、州、盟)、县(市、区、旗)人民政府采取应急防
御措施,主要内容是:地震部门加强震情监视,随时报告震情变化;根据震情发展和建筑物
抗震能力以及周围工程设施情况,发布避震通知,必要时组织避震疏散;要求有关部门对生
命线工程和次生灾害源采取紧急防护措施;督促检查抢险救灾的准备工作;平息地震谣传或
误传,保持社会安定。
*****************************************************************************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副主任回应地震前兆说法
2008-05-13 17:31:36 新华网
中国地震局回应“瞒报地震预测结果”推测
四川大地震专题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张晓东今天下午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
目前四川地震余震起伏还存在,还有可能发生较强余震。同时首次回应了网上普遍流传的“地
震前发现前兆”的说法。以下为部分发布会实录:
成都商报记者:
刚才张宏卫讲到,地震预测是非常难的,是世界难题,这一点大家肯定都理解,但是我们
也知道,中国地震局和各级地震局的一个重要职责和功能就是预测地震。昨天我在地震局也
看到了,我们有非常严密的地震监测网,还是非常完善的。我想问一下,具体到这次地震是
否在预测网上有什么迹象?或者是我们老百姓说的地下水异常、动物异常,或者一些专业的
地动指标,如果这些指标没有达到发布预警的标准的话,我想问一下标准是多少?另外,到
现在为止有没有发生大的余震的可能?谢谢。
张晓东:
刚才成都商报这位记者提到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谈到了地震预报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异
常的复杂性的问题。地震预报,到目前为止研究和解决的首要问题,包括观测到的现象、不
正常的现象跟地震的关系,这是研究的重点。如果这个关系研究清楚了,那我们的地震研究
就又上了一个台阶了,就可以往前发展了。但现在我们遇到的这个问题,关系不是很清楚,
但也不是不清楚到我们一点作为也没有。近二十年来,我们也在二十几次地震之前有所察觉,
有一些地震也取得了减灾实效,但这个比例很低,所以这个预报很难,地震预告没有过关。
因为每次地震,现象都非常复杂。我们确定的指标,有可能在另一个地方、另一段时间,可
能就变了。难就难在这儿。
第二个是未来余震的问题,大家都知道这次地震发生之后,余震是比较多的,到现在我们
看到 5 级的余震有十多次,6 级的余震有 3 次,余震还在陆陆续续地发生。有一些地震的余
震是比较多的。从我们的角度来说,余震的起伏还存在,还有可能发生较强的余震。所以我
们也提醒灾区的人民还是要注意防震防灾,避免次生灾害进一步扩大。
成都商报记者:
这次有没有一些前兆被我们监测出来?监测出哪些前兆?
张晓东:
我刚才谈到前兆和地震的关系不是很清楚,如果把这个前兆搞清楚之后,那地震预报就过
关了。应该说这是一个研究的难题,现在正在研究,一直在研究这个事情,从做地震预报到
现在一直在研究这些东西。 (北京奥运会期间也更需要研究研究了)

南京市半月前测出地震前兆
(2006-07-27 06:58:58)
【南京日报报道】 市地震局副局长朱文青介绍说,由于该局有完善的地震监测预报体系,
半个月前,该局就预测到了此次地震的前兆。
朱文青说,市地震局有 5 个地震观测台及一个国家基准地震台,每天 24 小时不间断地观测
地震情况,并建立了震情会商制度,每月、每季度都会根据近段时期监测到的情况进行会商,
基本上能够预测出近期是否有地震发生。“虽然还不能准确测到地震将要发生的具体时间、
地点,但对某一地区一段时间内,是否会发生地震还是能基本掌握的。”朱文青说。
朱文青还介绍说,半个月前,市地震局就从观测台发回的各种数据中发现了异常。水中物质
的改变、地磁地电的变化都预示着近期在安徽与江苏交界处,会发生一次等级不高的地震。
但就目前的技术设备而言,地震发生的具体时间和地点,仍难以预测。
“根据安徽定远地震的区域来看,定远和南京并不处在一个地震(断裂带)带上,因此,定
远发生地震和南京无关联。根据市地震局预测,南京近期无地震活动。”朱文青说。据了解,
南京辖区内地质构造复杂,处于茅山断裂带附近,也就是所说的一个小型地震带的边缘,但
地震专家认为,南京发生较强地震的可能性很小。据记载,1400 多年前,南京曾发生过两
次地震,一次是公元 499 年发生的 5 级地震、一次为公元 548 年发生的 4 级地震,这是迄今
为止有记录的南京最大的地震。但根据仪器记录,近现代,南京的小震时有发生,但都没对
居民生活造成任何影响。
南京日报记者 陈忠胜 顾雯
******************************************************************************

那么从国际上看看,到底有没有前兆?

http://neic.usgs.gov/neis/qed/这里有最近 30 日全球发生过的地

震 Recent Earthquakes - Last 8-30 Days

我们可以了解一下 5 月 2 日 15:56 在四川西部发生的 4.7 级地震四

川政府按法定流程做预报了吗?
******************************************************************************

中国地震观测台网概述

公元 132 年,张衡研制的候风地动仪在洛阳开始用仪器检测地震。1930 年,李善


邦教授在北京(时称北平)鹫峰建立了中国人自己建设的第一个地震台……。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地震观测系统建设突飞猛进。五十年代中期,在全国范围建
成一批达到当时世界水平的国家地震台站,六十年代中到七十年代全国的地震观测台站建设
迅速发展,台站趋近 600 个。
八十年代初,中美合作建设由 9 个台站(后来发展到 10 个)组成的中国数字地震
台网(CDSN),台网在 1986 年投入运行。
九十年代中后期,我国积极应用“八五”观测技术研究成果,在全国范围建设 48
个卫星直传的国家数字地震台站和 28 个有人值守的区域数字地震台站,从而构成布局基本
合理的国家级数字地震台网,台网在 2001 年投入运行。期间还建设了一批数字地震遥测台
网(多为省级)。
2001 年在首都圈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建设由 107 个数字遥测地震台站组成
的首都圈数字地震台网,台网于 2002 年正式投入运行。
目前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承担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和首都圈数字地震台网运行的技术
协调和管理,同时承担数据汇集、整理加工和服务等任务。

中国地震前兆台网成果介绍
中国地震局门户网 www.cea.gov.cn 2008-4-11 来源:中国地震局办公室
【字体:大 中 小】【打印】【关闭】 繁體中文
中国地震前兆台网由国家重力台网、国家地磁台网、地壳形变台网、地电台网和地
下流体台网 5 大观测台网及前兆台阵和台网中心组成,共建成 24 个重力观测台,90 个地磁
观测台,130 个地壳形变观测台,100 个地电观测台,204 个地下流体观测台,以及地磁、
地壳形变、地下流体 3 个流动观测系统,在四川西昌、甘肃天祝首次建成 2 个前兆台阵,并
建设完成国家地震前兆数据中心、国家重力台网中心、国家地磁台网中心、地壳形变台网中
心、地电台网中心、地下流体台网中心以及 31 个区域中心地震前兆台网部。

中国数字测震台网成果介绍
中国地震局门户网 www.cea.gov.cn 2008-4-11 来源:中国地震局办公室
【字体:大 中 小】【打印】【关闭】 繁體中文
中国数字测震台网由国家测震台网、区域测震台网、火山台网、流动测震台网及国
家级和区域级台网中心组成,共建设 105 个国家级测震台、2 个海底地震试验观测系统、2
个小孔径台阵、685 个区域级测震台、33 个火山测震台及 2 个前兆观测台、1 个国家级流动
地震观测系统和 19 套区域级流动地震观测系统,以及 1 个国家台网中心和 32 个区域台网中
心。
国家台网对我国绝大部分陆地疆域的地震监测能力达 ML≥2.5,震中定位精度达到
5~10 千米。区域台网对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人口密集的主要城市以及东部沿海地区的地
震监测能力达到 ML≥1.5,对 6 个火山地区的地震监测能力达到 ML≥1.0。
中国数字测震台网对全国及邻区的 Ms≥4.5 级以上的地震速报初定位时间不超过
10 分钟,精定位时间不超过 20 分钟;对区域数字测震台网内 ML≥3 级的地震精确速报时间
不超过 15 分钟;对国内 Ms≥5 级以上的大地震,地震矩张量解的速报时间不超过 30 分钟。

中国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成果介绍
中国地震局门户网 www.cea.gov.cn 2008-4-11 来源:中国地震局办公室
【字体:大 中 小】【打印】【关闭】 繁體中文
中国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建设包括国务院和区域抗震救灾指挥部指挥场所的建
设与改造、抗震救灾指挥部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建设、现场流动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区域物资
储备库建设与改造及重点城市地震应急决策反应系统建设,建立覆盖全国的抗震救灾指挥部
技术系统和地震现场应急指挥技术系统,为各级政府进行地震应急、抗震救灾指挥提供指挥
场所和各种必要的技术手段。
中国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共建设 1 个国家级抗震救灾指挥部地震应急指挥技术
系统和 31 个省级区域抗震救灾指挥部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60 个重点城市地震应急决策
反应系统和 30 个区域地震应急物资储备库。
目前,在灾害性地震后 10 分钟内,中国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可完成快速评估,
20 分钟内可完成辅助决策并上报有关信息,40 分钟内可启动指挥大厅和相关系统。

(用事实说话,
用事实说话,全国近期各台站的地磁、
全国近期各台站的地磁、地电等专业数据和
成果呢?
成果呢?)
国家地震局关于印发《地震前兆台网运行管理规定(修订稿)》的通知(2005 年)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台站观测数据收取与数据转换
第三章 台站观测数据检查及预处理
第四章 台站观测数据保存与报送
第五章 台站观测工作状态检查
第六章 编写报送台站日志
第七章 省前兆台网中心数据管理与服务
第八章 省前兆台网中心数据报送
第九章 台网管理
第十章 附则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局,各直属单位:
地震前兆观测系统建成以来,产出了丰富的观测数据,在地震监测预报和地球科学研
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规范地震前兆台网的运行管理,充分发挥前兆观测数据的使
用效益,监测预报司在广泛调研和征求各学科技术协调组意见的基础上,组织对《数字化地
震前兆台网运行管理规定(试行)》进行了修订,现印发给你们,各单位要按照本规定的要
求,切实做好向国家地震前兆台网中心报送前兆观测数据的工作,并自 2005 年 9 月 26 日起
正式按规定向国家地震前兆台网中心报送数据。同时,请各单位按照此规定制定细则,并于
2005 年 10 月 15 日前报监测预报司备案。
国家地震前兆台网中心要尽快扩充完善其数据汇集平台,分阶段逐步实现数字化前兆
观测数据、模拟观测数据及流动观测数据的汇集。
二○○五年九月十六日

四川省地震信息服务系统
研究内容:
建设四川省防震减灾中心地震信息服务部(网络中心)——大中城市地震信息服务
(市州地震信息服务系统)节点——地震台站信息节点和县级地震信息服务节点,组成分层
次的地震信息宽带服务系统,构成四川省地震行业计算机信息网络(INTERANET)。建设四
川省防震减灾中心地震信息服务部,使四川省地震信息网络服务系统适合“十五”IT 技术
发展的宽带、高速网络的需要,担负全省地震信息服务系统枢纽和地震数据信息共享服务总
节点的职责和任务,成为四川省地震局数据共享和信息服务的网络管理中心。在省级节点下
建设 5 个大中城市地震服务信息节点;9 个县级地震信息服务节点和 17 个地震台站信息服
务节点,使四川省地震信息服务系统可以覆盖全省的部分大中城市、县级地震部门和专业地
震台。
研究进展和取得的成果
1.已完成四川省地震信息服务部机房装修、综合布线工作。
2.已完成 12 个市县地震信息节点机房的装修和综合布线工作,12 个信息节点是:
广元市、凉山州、攀枝花市、德阳市、汶川县、宜宾市、雅安市、绵阳市、甘孜州、阿坝州、
冕宁县和邛崃市。
3.已完成 2 个地震台站地震信息节点机房的装修和综合布线工作, 2 个信息节点是:
小庙台、冕宁台。
提交的主要报告和发表的论文
1.《四川省地震信息服务系统勘选报告》
2.《中国地震信息服务系统四川省部分工程设计》
3. 17 个台站节点集成设计、5 个城市节点和 9 个县节点单位工程设计

勿忘“7•28”
勿忘“7•28”唐山地震教训
“7•28”唐山地震教训 大力增强防震减灾意识
序言

1976 年 7 月 28 日凌晨 3 点 42 分,一次 7.8 级强烈地震袭击了我国唐山市,顷刻间一


座百年的老城被夷为平地,造成 24 万多人死亡,16 万多人重伤,经济损失百亿元。地震波
及全国 14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唐山大地震已经过去整整 26 年了,为使人们牢记唐山大地震的惨痛教训,增强防震减
灾意识,我们组织编写了防震减灾基本常识问答,旨在让各级政府领导和广大民众了解我国
和我省地震活动、防震减灾工作情况和相关的方针政策;明确各自职责和义务;掌握防震减
灾基础常识,从而通过全社会的努力,共同做好防震减灾工作,逐步提高全省防震减灾的综
合能力。

唐山大地震灾害的教训是什么?
唐山大地震的地震灾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死伤人员数目巨大;二是城市被毁灭。
面对如此巨大的地震灾害,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样教训呢?
(1)死人伤人不是地震,而是被震倒塌的建筑物砸的。因此,唐山市没有抗震设防,
是造成那么多人死亡和城市毁灭的直接原因。
(2)地震短临预报未能发布。如果短临预报能够发布,那么少死伤人是完全可能的,
但是城市毁灭照样不可以抗御,经济损失照样存在,原因还是没有抗震能力。
(3)当地没有形成成熟的地震应急反应预案,没有适时采取有效的针对可能发生的地
震灾害的预防措施。

唐山大地震震前有预警 青龙县撤离无人伤亡
真 相 为 何 29 年 后 才 揭 开
http://free.21cn.com/forum/bbsMessageList.act?bbsThreadId=1030019#
当汶川发生 7.8 级大地震时,人们很自然地想起 32 年前的唐山,问题是相同的:
怎样才能减少灾难的损伤
汶川地震时,钱刚正在北京参加一个活动。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他的
第一反应就是,“这是自唐山地震以来最大的地震”。

1976 年 7 月,唐山的二十四万人本可以少死,甚至不死!
唐山大地震,在我心中留下了浓重的阴影,虽然地震那年我刚满四周岁,而且我
身处北京。三十年来,我时常做着同一个恶梦,我梦见自己遇到了大地震,而想
跑却迈不开双腿。
一直以来,那场地震对我来说都是一个迷:那场地震必然是一个不可逃脱的天灾
吗?难道我们只能等待着地震夺去自己或亲人的生命而毫无办法吗?唐山地震
中死去的二十四万人,难道注定就要死于非命吗?
今天,当我读完了张庆洲先生的大作《唐山警世录——七二八大地震漏报始末》,
心中的一个个迷团终于有了答案。原来,那场毁灭性的地震根本不是什么无法预
知的天灾!那二十四万人原本可以不死,至少不应该死那么多!可以说,那二十四
万人是二十四万个长眠于地下的冤魂!与其说他们是死于地震,不如说他们是死
于人祸! 其实,对于那场大地震,早就有人而且是许多人向国家地震局发出过
警报现摘录如下:

一.唐山大地震预测时间表:
1967 年 10 月 20 日(距唐山地震 9 年),李四光在国家科委地震办公室研究地下
水观测的会议上指出:应向滦县、迁安(均属唐山地区)做些观测工作。如果
这些地区活动的话,那就很难排除大地震的发生。
1972 年 11 月(距唐山地震 3 年半),北京地震队耿庆国在全国地震中期预报工
作会议上提出:河北、山西、辽宁和内蒙古四省旱区范围内,将发生 7.5 级
以上大地震。
1975 年 12 月(距唐山地震半年多),地震地质大队 1976 年地震趋势意见上报国
家地震局:从河北省乐亭至辽宁省敖汉旗—锦州一带及其东南渤海海域,可能发
生大于 6 级地震。
1976 年初(距唐山地震不到半年),唐山市地震办公室负责人杨友宸,综合唐
山市四十多个地震台站的观测情况,在唐山防震工作会议上作出中短期预测
:唐山市方圆 50 公里内 1976 年 7、8 月份或下半年的其他月份将有 5—7 级的强
震发生。
1976 年 5 月(距唐山地震三个月),杨友宸在国家地震局济南地震工作会议上着
重提出唐山在近两三个月内有可能发生强烈地震!
1976 年 7 月 6 日(距唐山地震 22 天),开滦马家沟矿地震台马希融正式向国家地
震局、河北省地震局作了短期将发生强震的紧急预报。
1976 年 7 月 7 日(距唐山地震 21 天),山海关一中地震科研小组向河北省、天津
市和唐山地区地震部门发出了书面预报意见:7 月中下旬,渤海及其沿岸陆
地有 6 级左右地震。
1976 年 7 月 14 日(距唐山地震 14 天),北京市地震队电告国家地震局,出现七
大异常。国家地震局查志远副局长主持在唐山召开了京津唐张渤群测群防经
验交流会,唐山二中田金武郑重发出地震警报:1976 年 7 月底 8 月初,唐山地
区将发生 7 级以上地震,有可能达到 8 级。赵各庄矿地震台姜义仓在唐山市地
震办公室会商会上正式提出:唐山即将发生 5 级以上破坏性地震。
1976 年 7 月 16 日(距唐山地震 12 天),乐亭红卫中学向河北省地震局唐山监测
中心台发出书面地震预报意见:7 月 23 日前后,我区附近西南方向将有大于 5
级的破坏性地震发生。
1976 年 7 月 22 日(距唐山地震 6 天),汪成民在国家地震局局长门口糊了平生第
一张大字报。一页是地震趋势预报:北京队、天津队和地球所的预报意见。
另一页是地震短临预报:河北队、地震地质大队、海洋局情报所和地震测量
队的预报意见。山海关一中地震科研小组再次向河北省、天津市和唐山地区
地震部门发出了书面预报意见:7 月中下旬,渤海及其沿岸陆地有 6 级左右地
震。
1976 年 7 月 23 日(距唐山地震 5 天),河北省地震局唐山监测中心台到乐亭红卫
中学落实异常。侯世钧提出:这个大震最低 6.7 级,最高可达 7.7 级!
1976 年 7 月 24 日(距唐山地震四天),通县西集地震台廖官成预报:1976 年 7
月 27 日以前,北京附近 200 公里范围内要发生 5 级以上地震。
1976 年 7 月 26 日(距唐山地震两天),国家地震局汪成民一行 15 人到北京市地
震队听取汇报。北京市地震队提出七大异常。
1976 年 7 月 27 日 10 时(距唐山地震 17 小时),国家地震局副局长查志远等人听
取了汪成民的汇报。副局长查志远决定:让汪成民明天去廊坊落实水氡。
1976 年 7 月 27 日 16 时(距唐山地震 11 小时),吕家坨矿地震办公室赵声和王守
信向开滦矿务局地震办电告紧急震情:第二个峰还在上升,上升……
1976 年 7 月 27 日 18 时(距唐山地震 9 小时),马家沟矿地震台马希融向开滦矿
务局地震办和上级作强震临震预报:地电阻率的急剧变化,反映了地壳介质变
异,由微破裂急转大破裂,比海城 7.3 级还要大的地震将随时可能发生!
1976 年 7 月 28 日 3 时 42 分 53.8 秒,唐山发生里氏 7.8 级特大地震,超过 24
万人在地震中遇难。

临震预报的压力
每当灾难发生后,人们总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这场灾难能否避免?
张庆洲因 2005 年发表《唐山警示录》备受关注。这位 1976 年唐山大地震的亲历
者作过调查,唐山地震前,地震监测网覆盖了整个唐山地区。1976 年上半年,
唐山地区群测点中的骨干点有 85 个之多。绝大多数监测点都发现了不同程度的
临震异常,至少十几个点向上级单位发出了短期临震预报。
在唐山地震监测网的工作人员中,张庆洲说他印象最深的,是开滦马家沟矿地震
台的马希融。这位担任过河北省第六、七、八届人大常委的七旬老者,曾两次发
出了临震预报。
从 1976 年 5 月 28 日开始,马希融发现,一直平稳的地电阻率值出现了急速下降
的现象。他一边加紧观测计算,一边注意观察地下水和动物变化。为慎重起见,
马希融还与其他地震台站进行沟通,最后确认监测结果无误。7 月 6 日,马希融
正式向国家地震局、河北省地震局、开滦矿物局地震办公室,作出短期将发生强
震的紧急预报。
7 月 14 日,国家地震局派来两位分析预报室负责地电的专家。他们检查了设备、
线路,没有发现任何问题,之后指出,地电阻率下降是干扰引起的。
7 月 26 日、27 日,地电阻率再次急剧下降。思虑再三,27 日 18 时,马希融拿
起电话,对开滦矿物局地震办公室左继年说:“地电阻率的急剧变化,反映了地
壳介质变异,由微破裂急转大破裂,比海城 7.3 级还要大的地震将随时可能发
生。”此时距唐山大地震发生仅剩 9 个小时。
地震前的最后一个傍晚,与马希融一样焦急的还有北京地震队的耿庆国。耿庆国
此前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7 月以来,北京市地震队监测的各种异常
已经非常明显了。7 月 14 日,北京市地震队紧急给国家地震局打电话,提出震
情紧急,请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室立即安排时间听取汇报。国家地震局说,先到
天津、唐山等地了解情况,21 日再听汇报。
可到了 21 日,国家局没来人。不能再拖了,北京队业务组副组长张国民就直接
给主管华北震情的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室副主任梅世蓉打了电话,请求立即听取
汇报。但梅世蓉把汇报时间推迟到了 26 日。
26 日那天,国家局来了 15 个人,梅世蓉没到。国家局的同志听取了整整一天的
汇报后,传达了梅世蓉的意见:“四川北部为搞防震已经闹得不可收拾,再乱一
下可怎么得了?”

“青龙奇迹”

当唐山化为一片废墟的时候,距唐山市仅 115 公里的河北省青龙县却奇迹般躲过


了这场塌天大祸。
在国家地震局中,大家意见并不一致。分析预报室京津组长汪成民此前接受《中
国新闻周刊》采访时回忆,以他为代表的国家地震局一批年轻同志坚持认为唐山、
滦县一带会有大震,但他们的意见始终得不到重视。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汪成民做了一次“越轨”行为,也正是这次“越轨”行为使
青龙县躲过了大劫。
7 月 14 日,全国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经验交流会在唐山召开。汪成民要求在大会
上作震情发言。主持会议的时任国家地震局副局长查志远没同意,让他在晚间座
谈时说,但强调不能代表地震局。就这样,汪成民利用 17 日、18 日晚间座谈时
间,通报了“7 月 22 日到 8 月 5 日,唐山、滦县一带可能发生 5 级以上地震”
的震情。汪成民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代表青龙县听取汪成民做震情通报的,是县科委主管地震工作的王青春。19 日
一散会,王青春便立刻往回赶。到家已经是 7 月 21 日了,王青春连夜整理记录,
然后报告县里。
这个时候需要做的,就是风险决策了。当时在县科委工作的陆吉康撰文回忆道,
记得当时的主要问题是怎样决策的问题,既要预防地震,又要避免其他风险,包
括不震引起的社会风险和政治风险。
事实上,青龙的临震信息并不完全来自汪成民。青龙县自己就有两个群测点。两
个群测点从 1975 年 8 月开始投入观测,开始 3 个月数据有明显的漂移现象,后
转入稳定,自 1976 年 5 月均出现较大幅度的上升,1976 年 7 月 17 又发现莫名
其妙的指针些许的跳动现象。此外,青龙县还从其他一些渠道获得可能有大地震
的消息。
多个相互佐证的信息让青龙县县长冉广岐提高了警惕。县里通过广播、会议及其
他一切可能的形式介绍地震知识,防震方法,还把防汛和抗震结合起来,每个公
社安排一名书记、一名工作队负责人具体落实防汛抗震工作等。
最后,冉广岐在 7 月 25 日青龙县向县三级干部 800 多人作了震情报告,要求必
须在 26 日之前将震情通知到每一个人。当晚,近百名干部十万火急地奔向各自
所在的公社。
青龙县是一座群山环抱的县城。27 日,马路两边大喇叭里广播着“随时发生地
震”的警告。大大小小的商店沿街搭起了简易棚卖货,每个摊位前都有人争先恐
后地采购。挤挤插插的人流有点乱,马路显得时宽时窄,犹如一条吞咽食物的巨
蟒缓缓蠕动。
冉广岐坐镇帐篷中,指挥青龙创造着人类灾难史上的奇迹。
唐山大地震 20 周年前夕,1996 年 4 月 11 日,新华社刊发消息:“中国河北省
青龙县的县城距唐山市仅 115 公里,但这个县在 1976 年唐山大地震中无一人死
亡。

******************************************************************************

为灾区人民祈祷,
为灾区人民祈祷,为遇难者默哀!!!
为遇难者默哀!!!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