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区域经济规划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
集中系数: 是指某一地区的某一产业部门,按人口平均的产量、产值等相对数与全国或较高层次区域该经济部门相
对应指标的比值。即:

式中:C 为集中系数;a 为所计算区域某经济部门的产量或产值;


m 为所计算区域的人口数量;A 为全国或高层次区域该经济部门的产量;M 为全国或全区人口。
区位商: 是反映不同区域各产业专业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Q 为某区域 i 部门对于高层次区域区位商;di 为某区域 i 部门的有关指标(通常可用产值、产量、生产能力、就业
人数等指标);Di 为高层次区域 i 部门的有关指标; n 为某类产业的部门数量。
当某一产业的区位商大于 1,则表明该产业专业化程度比较高,专业化率较高也就意味着该产业生产较为集中、具有相
对规模优势、发展较快,在整个区域中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否则该产业的专业化率比较低。
主导产业 :是指能引导、带动国家和区域全部经济发展的产业.(课件);主导产业是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充分发挥
经济技术优势,以技术优势改变生产函数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有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是产业结构
的核心内容和产业结构演化的中心(书本)。P220

经济梯度 : 是指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实力的差距。经济梯度推移是指经济发展由低水平地区向高水平地区过渡
的空间变化历程。
区域经济规划: 就是以自然资源条件为基础,以区域经济理论为依据,以技术因素为手段,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
为目标,以改善生态环境为标志,针对特定地区的具体条件研究资源开发利用和经济协调发展的规律,以制定出科学
的区域经济发展蓝图。
区域分析 :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
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主要包括区域条件分析、经济分析和发展分析。p11
区域竞争力 :主要是指一个地区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
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人民提供福利的能力。P152
土地利用率 :已利用的土地与土地总面积之比 P330
城镇体系 :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
镇组成的有机整体。P461
区域环境规划 :是针对区域社会发展状况,环境特征及其环境发展趋势,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建设所做的时
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P518
区域规划 :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P235
二、简答题
1.采取单一指标评价区域发展水平时为什么有缺陷?

2.相关理论 =罗斯托成长阶段论等
罗斯托的经 济成长阶 段论
 美国经济学家兼经济史学家罗斯托(W.W.Rostow)在 1960 年出版的《经济成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一书中,
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六个“经济成长阶段”:
传统社会阶 段: 此阶段没有现代科学技术;资源过多配置在农业,而非工业;社会组织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家族和氏

 生产力水平很低,人均实际收入仅够维持生存;牛顿学说以前属于这个阶段。
为起飞创造 前提阶段 :近代科学知识开始在工业生产和农业革命中发挥作用;金融业开始发展,并为新的投资提供
资金;
商业也随着交通运输业的改进而正在扩大。农业的发展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它既要提供更多的粮食来养活迅速增长的
城市人口,又要为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积累和销售市场。历史上,英国是第一个为起飞阶段创造充分前提条件的国家。
当今大多数贫穷国家正处在这个阶段。
起飞阶段: 此阶段阻碍经济增长的问题得到解决,增长成为各部门的正常现象。
达到此阶段必须具备三个条件:要有较高的积累比例,使积累占国民收入的 10%以上;要建立起飞的主导部门,使它
发展较快并带动其它部门增长;要有制度上的改革,即建立一种能够保证“起飞”的制度,以推动经济的扩张。
 此阶段农业劳动力逐渐从农业中解脱出来,进入城市劳动,人均收入大大提高。
向成熟推进 阶段: 此阶段,经济中已经有效地吸收了当时技术的先进成果,并有能力生产自己想要生产的产品。新的
主导部门逐步建立,代替旧的主导部门,国民收入中有 10%—20%稳定地用于投资。
 此阶段对外贸易的作用加强,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者的比重下降。相当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的阶段。
 历史上,经济发达国家用了 40 多年的时间完成了这一阶段,发展中国家 60 年代进入该阶段。
高额群众消 费阶段: 此阶段工业高度发达,经济的主导部门转向耐用消费品的生产;技术工人和城市人口的比重都
比前阶段有一定提高;用来供社会福利和保障之用的一部分资源逐渐增大;美国是最早进入这一阶段的国家,其进入
以 1913—1914 年福特汽车公司开始采用自动装配线为标志。西欧和日本则是在 50 年代进入这一阶段的。
追求生活质 量阶段: 此阶段以服务业为代表的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有关部门(包括教育、卫生保健、文化娱乐、市政建
设、环境保护等)成为主导部门。居民追求时尚与个性,消费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变性,人类社会将不再只以物质产量的
多少来衡量社会的成就,而还包括以劳务形式、环境状况、自我实现的程度所反映的“生活质量”的高低程度。罗斯托
认为,美国正在进入这个阶段。
罗斯托的经 济成长阶 段论的意 义: 罗斯托关于发展阶段的划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
历史轨迹。
 各国各地区发展的初始条件、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经济发展的模式就可能不同,在主导部门的选择、发展政策目标
的制订等方面就可能存在差异。也就是说,发达国家的今天不一定是发展中国家的明天。
 罗斯托研究中所揭示的投资积累水平和主导产业部门的更替对不同时期经济成长的作用规律却对研究区域发展问
题很有意义。

3.影响整个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这些产业结构如何优化?优化的指导原则是什么?
影响区域产 业结构的 因素:
1.社会消费。社会消费指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2.资源状况。3.科技水平。4.基础与传统。5.区际联系与区域分工。
先确定产业 结构合理 化的条件 :
1.是否充分利用了区域资源。2.区域产业的技术结构是否合理。3.区域内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关联协调如何。
4.区域产业结构是否有较强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5.现状产业结构的结构性效益是高还是低。
产业结构优 化目标: 1.充分发挥区域优势。2.产业结构的整体性与系统性。
3.产业结构的先进性,区域结构中就应该同时保有三个时代的部门:
① 站在时代发展最前列的兴旺部门,它们是当前区域产业结构的主体部分;
② 在第二线后备部门,它们是面向未来的创新产业部门,是处在胚胎中的新生力量,目前它们可能仅仅是进口替代部
门,但以后将逐渐取代前一部门成为区域产业结构的主体部分;
③ 因老化而退下来的、正在接受改造以取得新生或正在创造条件准备向低梯度区域转移的衰退部门。
产业结构优 化原则: 1.产业结构合理配置与调整优化必须从区域实际情况出发,与区域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相适应。
2.必须有利于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3.有利于加速出口产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产品的质量,开拓国际市场,增加出口创汇,并为进口结构高级化创造条件。
4.有助于区域优势的发挥,在优势产业基础上向地区专门化方向发展。5.有利于充分发挥劳动力的优势,减轻劳动人口
的就业压力。6.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区域环境质量的提高。
产业结构优 化的方法 :
产业结构的优化,可采用投入产出模型和线性规划方法实现。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实际上是以满足区域在目标年实现经济最优增长为基准而进行。区域目标函数建立后,即对区域投
入产出模型进行线性方程组求解。

4.区域规划的内容。( 6 方面) p238


(1)区域发展定位与发展目标;(2)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3)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
(4)基础设施规划;(5)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6)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7)区域空间管制

5.倒 U 型理论的内容,解释。
美国经济学家 J.G.威廉逊在 1965 年提出 “倒 U 字型发展规律”理论。他认为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区域间经济发
展差距是不断扩大的,但经过一定时期,平衡的力量将使区域差距保持稳定。当经济进入成熟阶段后,区域差距将随
着总体增长而逐渐下降。
库兹涅茨效应:假定收入分配在经济增长之前是平等的;初始阶段,收入分配出现不平等。随着经济增长,收入分配
不均的状况逐渐缓解,经济达到一定水平,各部门劳动生产率和收益差别缩小后,收入分配才变得较为平等。这一规
律被称为“库兹涅茨效应” (Kuznets Effect)为“倒 U 曲线”。

6.配第 -克拉克定理。
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威廉·配第 :为了获取更多的工资利益劳动人口将从农业转向工业,进而再转向商业和服
务业 。
 经济学家 L.G 克拉克(L.G.Clark) :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
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劳动力在产业间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逐渐减
少,第二、三产业逐步增加。这就是所谓配第-克拉克定理(Petty-Clark’s Law)。

7.基础设施建设的三大理论。

基础设施发展的理论
先行论—— 优先发展 基础设施
 英国经济学家 P.罗森斯坦·罗丹于 1943 年在《经济学》杂志发表《东南欧工业化》一文,提出了“社会分摊资本”的
概念和超前建设的观点。
 他认为在消费品工业建立以前,必须大规模地筹集大量不可分割的社会分摊资本,建立起基础设施部门。
 从经济学的意义上来说,社会分摊资本是遍及整个社会利益的公共设施投资,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为直接生产
部门提供外部经济效果,从而达到收益递增的目的。
滞后论—— 优先发展 直接生产 部门、滞 后建设基 础设施部 门
 美国经济专家赫希曼,是不均衡增长理论的主要倡导者,他从投资效益出发,认为有限的资本应首先发展工业部
门,然后再来建设基础设施部门。
 在相当程度上,优先发展加工业可以在短期内取得更多的经济利益。
同步论—— 基础设施 与其他国 民经济部 门按比例 投资、共 同发展
 经济学家纳克斯是大推进理论的倡导人,他于 1953 年在《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一书中,主张对工业、农业、
外贸、消费品生产、资本品生产、基础设施等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同时按不同比例进行大规模投资,实行平衡增长战
略。
 他认为,发展中国家穷困是由于经济落后、收入太低,导致供给方面储蓄水平过低,需求方面市场容量太小,投资
引诱不足,从而造成贫困恶性循环,为了打破这一困境,必须同时对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进行大量投资,均衡发展。

8.区域经济规划工作的基本步骤。
区域规划步骤 P258:(1)区域发展的现状调查与资料收集;(2)确定区域发展目标;(3)区域发展的课题与对策
研究;
(4)规划方案设计;(5)规划方案评估;(6)报批定案;(7)实施阶段;
以上只是对规划程序逻辑系统进行划分,在实际工作中也有前后顺序不同的,而且各阶段的具体任务和内容,各地的
规划步骤也有差别。

9.区域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
区域发展战略的内容
 战略目标
战略目标是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战略思想的集中反映,一般表示战略期限内的发展方向和希望达到的最佳程度。区域
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一种长期的目标和总方向。
战略目标按期限可分短期、中期、长期目标。短期目标又称近期目标,一般 5 年左右;中期目标,一般以 10 年为期;
远期目标,或叫长期目标,通常在 20 年以上。
战略目标制定原则
1.目标要适中,既要有难度,又要有竞争性并现实可行。
2.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3.各时期各部门目标相互衔接。
4.突出重点,不包罗万象。
 战略重点
战略重点是指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略任务,它是关系到区域全局性的战略目标能否达到的重大的或薄弱的部门或项
目。为了达到战略目标,必须明确战略重点。
战略重点的选择原则
一是竞争中的优势领域。
二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建设。
三是区域发展中的薄弱环节。
四是经济转折时期的关键问题或扭转区域局面的关键因素。
 战略方针
战略方针是指实现战略目标的总的策略,总的原则,是规范地区发展行动的指南。比如一个区域的战略目标确定后,
是采取全面推进,还是采取跳跃式的发展;是依靠自身力量为主,还是依靠外援为主去实现目标?这就是战略方针问
题。
 战略措施
战略措施是实现战略目标的步骤和途径,是实施战略的手段。
区域发展战略措施通常包括实施战略的相应的组织机构、资源分配、资金政策、劳动政策、产业政策以及经济发展的控
制、激励、协调等手段。
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社会福利、社会文化、环境保护措施和协调地区关系、促进平衡发展的措施,常常成为
战略措施的重要内容之一,且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三、论述题
1.我国区域经济规划的必要性。 我国区域经济规划存在哪些问题。 应如何解决?今后朝哪个方向
发展?
目前我国进 行区域经 济规划的 必要性
 资源过度利用。如耕地锐减;水资源不足,且污染严重;牧草地退化等。
 人口快速增长。1800 年全球人口有 10 亿,此后 130 年间增加到 20 亿,后 30 年增加到 30 亿,又经过 15 年达到 40
亿,在过 13 年(即 1987 年)达到 50 亿,目前已经超过 60 亿。我国人口从建国初的 4 亿多已经增加到了 13 亿,仅用
了 50 多年,翻了 3 倍多。
 环境恶化程度严重。表现在:工业三废污染;城市垃圾;大面积森林消失;农药和化肥的大面积使用等。
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目前,世界 1/5 人口生活在发达国家,4/5 人口生活在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我国,东、中、西
部地区的差距日益加大,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扩大。
 城市病蔓延发展。主要表现在:交通拥挤;居住条件恶化;城市污染加重;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下降等。
中国区域经 济规划的 现存问题
 我国的区域规划目前尚未完全摆脱旧的经济体制思想的束缚,计划色彩、指令性规划的色彩较浓;
 区域经济规划与其他规划的界限不明确;
 规划方案宏观战略过多,可操作性差;
 规划中存在资源开发内容丰富,发展方向空洞、抽象,重开发,轻保护等;
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不够;
 区域发展政策研究还很少,往往缺少配套政策;
 尚未形成完整体系,且规划的权威性不足。
中国区域经 济规划的 任务
 加强规划立法,使区域规划走向法制化轨道;
 重视市场作用,加强市场因素的研究;
 建立健全区域规划体系;
 紧密联系实际;
 不断总结经验,已制定规范化的操作规则;
 加强区域经济规划方面的理论研究;
 编制可持续发展的规划,促进区域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 正确处理定性与定量分析的关系,完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方法;
 加强区域发展政策研究,增强区域规划的可操作性。
(体制上的束缚、壁垒多;区域规划与其他大的宏观规划;重开发轻保护;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可操作性差;制度与供
给方面不足;规划体制滞后性,不协调;。。。。。 )
(使整个经济发展更加有序,资源利用有序,我国整体资源的存量,,我国目前区域发展的。。。。 )

2.杨凌区域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未来如何发展?
杨凌当前最主要的问题是:优势企业少,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低、人流物流资金流不旺、地方财力弱、经济总量小,投
资吸引力不足等。深层次的问题是:经营管理和资本运作类专业人才严重匮乏、企业金融瓶颈制约严重、企业综合竞争
力弱;政府方面,省部共建、省内共建和区校共建的体制优势发挥不充分,以市场化手段和措施推进各项事业的效果
不明显等。
关于杨凌的功能定位。杨凌应该是比较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中国农科城” 。杨凌当前的功能定位宜为:陕西乃至全
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典范、中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平台建设的区域中心、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示范基地、现代农
民实用技能培训与观光基地、以科技手段解决“三农”问题的精品展示窗口、西部城镇化与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样板,最
终使杨凌成为陕西对外开放的新亮点。
关于城镇化。一是用市场化手段和利益驱动办法,加速推进土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二是要通过有效的教育和培训,加
速杨凌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实现农民就业多元化和农村产业多元化。三是要产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并重,
鼓励以产业化创造财富、以城镇化凝聚和积累财富、以市场化激活财富的有效配置和价值实现。四是三乡一镇的规划一
定要有大手笔,一定要适应建设区域性特色城市的需要,要重点做好示范区的城乡协调发展的总体布局规划,鼓励积
极探索打破传统的行政边界,生产、生活小区的规划要功能明确、布局合理、集中连片和适度超前,规划建设出基础设
施配套齐全、舒适方便的现代化聚居小区。五是要鼓励先富起来的农民转让土地、迁居到城区,实现身份、职业和生活方
式的历史性转化,成为新型市民,成为加速杨凌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过程的先驱者和直接受益者。
关于共建体制。共建体制是杨凌的差别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所在,是杨凌创立的依托和发展的助推器。能否持续、有效地
利用省部共建平台,直接关系到示范区“二次创业”的力度、速度和成效。我们一定要努力维护和不断强化三级“共建
体制优势”,积极争取 20 个国家部委和 34 个共建厅局的政策性扶持,用好用足各级各类政策性公共资源。
关于招商引资。建议:一是党工委、管委会和各级各部门的主要领导要亲自出面,抓好龙头企业和特大项目的对接洽谈
与联合攻关;二是集中力量策划、宣传和建设好杨凌的火炬创业园、生物工程产业园、食品加工园和以农科实力为特色
的生态示范城;三是积极支持入区企业做强做大,实现“以企引企”;四是拿出专项资金请高手策划杨凌的会展旅游
业,提升农家乐的规模、层次和收益;五是结合新农村建设,做好产业用地的连片征用、基础设施配套和超前储备,为
今后的招商引资创造条件。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