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9

什麼不是佛教

很多人認為,佛教還不就是一群人「求佛、菩薩保佑」的宗教,這確實很遺憾,佛教徒自

己一廂情願弄出的一大套文化,很多內涵精神都與原本佛教相去很遠,何不看看,佛教根

本的依據—「佛經」之中的紀錄,當年釋迦牟尼佛本人,他自己是怎麼講的

■佛子,菩薩摩訶薩,知:佛不可得,菩薩不可得。

■求佛不可得、求菩薩不可得、求法不可得、求眾生不可得。《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五十五》

■佛言:「菩薩不可得,畢竟淨故。佛不可得,畢竟淨故。」《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第六》

■佛言:「無佛,亦無佛道。菩薩摩訶薩,如是習應,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一》

■佛言:「我所說法中,求佛不可得,於此不驚怖,即是供養佛」《大乘頂王經》

■佛言:「善男子....菩薩、菩薩名,不可得。佛、佛名,不可得」《金光明最勝王經第四》

■無佛想、無法想、無僧想、無人、無自、無他想,是則名曰:供養如來。《大寶積經》

■三輪清淨者,謂:無佛、及佛想。無我、及我想。亦無授記、及授記想。
《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

■佛言:「諸法自性皆清淨 本來寂靜無所有 亦無菩提、亦無佛」《佛說瑜伽大教王經》

由於台灣對宗教採開放態度,又民間信仰多元化,佛教也不可避免的遭受不少誤認,以下
許多民間信仰活動,其實都與佛教無關,卻常被認為也是佛教,佛經中並無以下教導

【西藏的活佛?大寶法王?】

佛經中根本沒有這種名詞與概念,此是中國元朝與其他皇帝,自行對西藏僧人頒贈的封號
,於是長久以來,積非成是形成錯誤文化,西藏佛教也中根本無此名稱,有人不明究理的
迷戀活佛,確實已違背佛陀再三宣導,要「依法,不依人」,依照方法去作,而非仰賴某
個人,的重要原則

【擲筊?】

此是民間信仰活動,佛陀無此教導

【附佛外道?】

自己宣稱是佛菩薩轉世,販賣各種「加持品」招攬信徒,此完全是迷信

【燒紙錢?】

佛教中也無此教導,據傳為古代紙商的促銷手法

【求籤?】
1
佛教中亦無,因為民間信仰將佛教、道教不分,只知道全湊在一起供奉,但由於宗教活動
並無強制規範,佛教也無法全面禁止

【出家人為何要改姓名、燒戒疤、敲木魚?】

釋迦牟尼沒有這些教導,這是漢傳佛教自己發展出來的文化

【把佛像作成項鍊、裝飾品來賣,配戴在身上保平安?】

佛經中也沒有這種教導

【起乩、招魂、觀落陰、求香灰、符水、進香團、收驚、廟會、搶頭香?】

以上都非佛教活動,其中內涵也都是佛陀反對的,請勿誤會,民間寺廟是按照自己的喜好
來辦活動,而非依據佛經

【佛教徒朝山,走三步一拜?】

雖然精神可嘉,但佛陀也沒有教導這種修行方式

【佛教消極避世?】

很慚愧,這是漢傳佛教產生的弊端,佛法的本質,是要能積極主動去解決眾生的痛苦,讓
眾生都能安樂,消極避世確實不符合大乘佛教的

【既然講因果報應,為何壞人仍活的好好?】

民間信仰中的因果觀點,許多並不正確,例如常見的做惡立刻受報、宿命決定論、神明主
宰一切論,佛陀都闡釋過,都是顯而易見的錯誤觀點,譬如種樹,要一定時間才能結果,

因果也是如此,若說神明主宰一切,則為何世上仍有貧困,人心仍有惡念,想佔人便宜、
想侵略別人,並沒有哪位神明,強大到能斷除人心中所有惡念,若有,世界早已太平

【有些宗教認為,佛教只是神明的一類,佛教徒也只是這些神明的追隨者?】

譬如有人,向一群外國小孩,講解孫中山先生的故事與思想,這些小孩對亞洲歷史一無所
知,更沒聽過孫中山這號人物,但該人胡亂捏造,孫中山提倡:應該由皇帝來統治國家,
皇帝可以任意決定人民生死。又說其思想是:中國人才是最優秀的,其他民族都是劣等,
因為這種主張,中國不斷侵略外國,引發世界大戰,
於是這些小孩,未經求證,便認定孫中山是十惡不赦的政客。但孫中山的思想著作都已大
量保存下來,稍作研讀,也知道不可能有這種荒唐的主張,
孫中山的貢獻也不會因那些無知的批評而改變。
同理可證,佛陀的經典已被大量的保存下來,許多人連佛經半個字也沒看懂過,卻只看前
2
述民俗信仰活動,便大肆批評,其無知也可見一般。

若從佛陀的教言看來,「擁護神明」根本就不是佛法的目的,佛法是要能解決眾生種種煩
惱、生死痛苦的方法,但目前的佛教活動,確實像是一群人在擁護佛教中的神明,這是對
佛陀教言的嚴重扭曲,是後世產生的極嚴重弊端。

【佛教是無神論?還是多神論?】

佛陀沒有否定各類神祇的存在,更沒有去貶低哪位神祇的貢獻,他們和你我一樣,都是世
界上的眾生,各類神祇確實具有比人類還強大能力,有些神祇很好,樂於助人、幫人解決
困難,但為非作歹者也有。

我們人生有種種的痛苦,許多人求助無門,才會想拜求神明,但佛陀的教導是,苦的根本
原因,其實是因為,我們的心,總是會受外在環境的影響,當外在的境界不好,生病、貧
窮,就覺得苦,當外在環境好,就覺得樂,
而佛陀絕沒說:「你只要拜觀音、唸佛就能徹底斷除所有苦」,
佛陀提出解決痛苦根本之道,並不是拜神,而是發現了讓心不受外在境界影響的方法,
釋迦牟尼發現,原來任何人都具有「覺性」(也稱佛性、如來藏),經由正確的教導與修行,
一個人覺性的功能就會顯現,此後,外在一切種種苦樂境界,都無法再影響此人,因此解
脫生死,也稱為「涅槃」,
此後雖然照樣工作生活,但外在一切境界,都與自心無關,覺性是眾生本有的,不是誰賜的,
就算沒有佛教,只要修行方式正確,人人都一樣可以覺悟,自己解脫生死,
若是證得覺悟,生死苦樂都不過夢幻一場,自然不必再去求神拜佛了,
佛陀形容,覺性在眾生身中,就如同珍珠、鑽石、黃金被埋沒在穢物之中,本有的光明無法
顯現,但黃金、鑽石的本質,是不會被穢物所污染的,
所以經文說,若從這個觀點看來,眾生本來成佛,生死只是一場夢,
是故佛法是在學習解脫生死,而不是叫你困在生死苦中,再去拜託哪位神明。
佛 此字的原意,是你清淨本有的覺性,而修行是在除去種種煩惱、妄想,
讓鑽石本有的光明顯現,經文中有時則形容覺性為「真如」,性質是「恆守本性,無有改變」
「究竟清淨,不與一切諸煩惱俱、體性明潔」,佛陀發現,你本來就可以沒有煩惱,
你本來就可以不用受無常生死之苦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以是性故,斷無量億,諸煩惱結。
若見佛性,能斷煩惱。
佛性亦爾,一切眾生,雖復有之。要須修習,無漏聖道,然後得見。《大般涅槃經》

■如來智慧,具足在於眾生身中。但諸凡愚,妄想執著,不知不覺,不得利益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五十一》

■如來,即在眾生身內。《佛說無上依經》

■善男子,一切眾生,有如來藏,常無染污。
一切眾生,如來之藏,常住不變
汝身如來藏,常有濟世明,若勤修精進,不久坐道場,成最正覺道
《大方等如來藏經》

■眾生心涅槃,本性常清淨《大乘入楞伽經》

■三界所有諸眾生,真如體性與佛等《祈禱能顯自然智根本願文》

■眾生悉有如來藏 佛與眾生性不異 一切眾生本清淨 三世如來同演說。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

3
■善男子,世間一切眾生,妙明元心,本來清淨,無諸垢染。圓滿十方,湛然寂靜。清淨
虛空本來不動。《佛說大乘隨轉宣說諸法經》

■眾生心性,本來清淨。但為客塵煩惱,之所覆蔽,而彼煩惱,實無所住。眾生橫起,虛
妄分別,我當為彼諸眾生類,宣說斷除煩惱之法。《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

是故,佛本的本義是「覺性」,而不是指你眼前那位金光閃耀的聖人,經說:「佛性即是
如來」,佛陀一再強調,我身上有32種相好、種種莊嚴,那根本是幻化不實的東西,我是
為了讓眾生歡喜,才刻意顯現這樣的「色身」

■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諸佛如來,不應以色身見《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佛如來者,都不可以色身所見。不可以三十二相所見。不可以諸好而見
《集一切福德經》

【那為何市面上佛教看來和其它宗教有重疊之處?】

人的一生都處於一種模式,我們不斷從外界環境中找尋東西,來滿足身心的需求,社會制
度常不完美,不能滿足我們的需求,於是又有了宗教,拜託神明來提供,但仍沒跳脫「滿
足身心安樂」這個目的,
佛教現存的問題是,信眾只以身心的安樂為滿足,不知道要從身心的桎梏中解脫,才是最
大的利益,佛法是先以身心安樂為方便手段,再教導解脫,
但佛教徒誤以為,把追求身心安樂當目的,可說是佛教徒自己把佛法扭曲、窄化成宗教的

【既然證悟涅槃就解脫,為何又說觀音救苦種種事?】

譬如世界首富比爾蓋茲先生,假若有一日忽然喪失記憶,不曉得自己是誰,更不知道自己
富可敵國,反認為自己是乞丐,在街上行乞露宿,是故,對他對有利的幫助,是協助他恢
復記憶,而不是施捨飲食、房屋給他這種暫時性的小利益。

佛看眾生就是失憶的比爾蓋茲,忘了自己本有的萬貫家財,本有最大的解脫利益不享用,反
去乞求世俗上的小利益,所謂救苦種種,只是滿足此小利益爾,而此類所謂幫眾生,本質
也如同幻化不可得,眾生自己執著為實有

「三世所有佛,一切亦如化」「眾生及世界,如夢如光影」
4
所謂度眾生,不過是「隨順世間諸所作,譬如幻士現眾業,但為悅可眾生心」

「悉以無邊方便門,種種教化令成熟。譬如幻師善幻術,現作種種諸幻事,佛化眾生亦如
是,為其示現種種身」。

以實際上而言「依世俗故,假說菩薩、諸佛」

「諸佛亦性空,但假名字故,諸佛現身,所假名字,亦空」

「當知如是,眾生、菩薩、佛等,但依世間,假名言說,故有差別。而法身之體,畢竟平
等,無有異相。」

【既然說學習解脫生死人人辦得到,但從佛教徒身上好像看不出來?】

譬如有位窮苦學生,學費與三餐都由其好心的數學老師提供,還接送他上下學,也從不打
罵學生,都熱心指導,但該學生卻從不認真學習算術,數學成績一團糟,老師對他再好、
再慈悲,也無法代替他學會數學,
這就是佛教徒的問題,總是宣稱菩薩對他們有多慈悲,但自己卻沒學會佛法。佛陀已經很
賣力的指導,但學生自己不肯學,這是學生自己的問題。但所幸目前仍有優良的佛法學習
場所,也培育出許多優秀學生,故不可一概推翻

【若眾生自己有覺性,能解脫生死,為何還需學習許多佛法?】

譬如人本來就能浮在水上,但仍需有人指導若干游泳之技能,才能在水中自在,對水恐懼
的人,仍需救生圈、浮板這些工具幫忙他。又如幼鳥雖然有翅,仍需學習飛翔,眾生雖有
覺性,仍需學習與修行,覺性才能顯現

【佛教談空?】

這意思是說,事物的本質是空性,而並非指事物不存在,空的簡單意涵是「萬物皆是因緣
起而產生」「其中沒有固定不變的個體」,就算世界上沒有佛教,事物的本質早已是如此
,只是一般人很少認真體會,
這種教育的目的,是為了降低對事物過深的執著與貪愛,
佛陀也叫學生,不應該在認識空性後,反而把空性在心裡當成一種執著,
佛也說過,關於教導空、無常的經典,算是過渡性的教育,仍不算是徹底、完整的教導。

【現在佛教主要問題在哪裡?】

大多數佛教徒從事的活動,仍是在追求世俗利益,而非修行解脫,人類社會佛教的問題是
,顯不出大乘佛法的精髓「菩提心」-要能幫一切眾生解決痛苦,一位解脫者要能展現「利
他」的大慈悲,
但我們很慚愧、很丟臉,大多數的佛教徒行為仍然是在追求「自利」,拜託佛菩薩幫他解
決問題、再求自己努力改過向善,
而有些佛教團體,確實有很多值得稱讚的利他善行事業,卻沒有談解脫生死,仍不能算完整。

此外,佛教文化顯現出「排斥性」,信徒很喜歡佛菩薩、喜歡自己的師父、喜歡佛教儀式活動,
都是在展現一些主觀上自私的愛好,而不是解脫生死瀟灑自在。
一般佛教徒關心的是,佛菩薩能給我什麼利益,卻忽略對他人的關懷,自己更沒能力為他人
解決痛苦,沒表現出「無緣大慈」「平等度脫」「無盡大悲」該有的格局。

■菩薩未曾捨一眾生,而不度脫。常於一切,起平等心。《佛說淨業障經》

5
■菩薩摩訶薩,令一切眾生,得安隱樂。令一切眾生,斷生死流。令一切眾生,離生死苦
。令一切眾生,永離垢染。令一切眾生,離諸惡趣。令一切眾生,得一切智,平等功德,
清淨法身。

■此等眾生,是我福田,是我善友,若一眾生,心不滿足,我終不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但為利益一切眾生,不求果報,以大悲為首,大慈究竟

■菩薩摩訶薩,發大誓願,利益一切眾生,安慰眾生,深入法海,為淨眾生界,現大自在
,給施眾生,普照世間,入於無邊幻化法門,不退不轉,無疲無厭。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十種無量大慈之心,
一者:平等大慈,不選擇一切眾生故。
二者:饒益大慈,能開天人善道、涅槃,閉諸惡趣故。
三者:救護大慈,畢竟能度一切眾生,生死險難故。
四者:哀愍大慈,不捨一切眾生,長養諸根故。
五者:解脫大慈,滅諸眾生,煩惱熱故。
六者:出生菩提大慈,示諸眾生,無上涅槃、大菩提故。
七者:於諸眾生,無礙大慈,放大光明。普照一切眾生界故。
八者:虛空等大慈,救護一切諸眾生故。
九者:法緣大慈,覺悟一切諸眾生,等知真實法故。
十者:無緣大慈,證離生死,實法性故。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

■菩薩恆順眾生,盡法界、虛空界,十方所有眾生,於諸病苦,為作良醫,於失道者,示
其正路,於闇夜中,為作光明,於貧窮者,令得伏藏,令彼眾生,悉得解脫,菩薩如是,
平等饒益一切眾生。

菩薩如是,隨順眾生,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順,無有窮
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菩薩以大方便,雖示現生死,而恆住涅槃;雖以願力,三界受生,而不為世法所染

■我於眾生,不求一縷、一毫、一字讚美之言。盡未來劫,修菩薩行,未曾一念,自為於
己,但欲度脫一切眾生,令其清淨。《大方廣佛華嚴經》

【現代寺院為何看不出有這些教育?】
現在寺院功能確實太過貧乏了,寺院與僧人要有以下功能

■利益安樂一切有情,無依怙者,為作依怙,遊他國者,為作示導,入海之者,為作船筏
,涉溝澗者,為作橋梁,處曠野者,為作泉井、寒凍之者,為作柴薪,盛暑炎毒,為作清
涼、處黑闇者,為作燈明,疲乏之者,作軟敷具,飢餓之者,作甘美媫。渴乏之者,化作
甜漿,為裸露者,而作衣服,亢旱飢饉,為雨五穀,病苦之者,為作良醫,令疾除愈,壽
命延長,孤獨鰥寡,而為侍者,諸貧窮者,為作伏藏,隨彼行住,不相捨離。若遠行者,
為作伴侶,并作車馬,令達所至,若邪見者,為說正法,令住正見。救諸眾生,安住涅槃
、真實解脫。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

■若見眾生:貧窮所困,我為說法,令得菩薩,功德寶藏。
若見眾生:諸苦逼迫,我為說法,令得如來,最極安樂。
若見眾生:形容醜陋,我為說法,令得無上,清淨法身。
若見眾生:著五欲境,我為說法,令其得入,如來境界。
若見眾生:其心散亂,我為說法,令得如來,禪波羅蜜。
6
若見眾生:染著三界,我為說法,令於生死,心無取捨,而得安住,方便波羅蜜。
若見眾生:樂止諸方,我為說法,令得智慧,見一切法。
若見眾生:貪行多者,我為彼說,不淨觀門,令其捨離,生死渴愛。
若見眾生:瞋行多者,我為彼說,大慈觀門,令勤修習,心無惱害。
若見眾生:癡行多者,我為說法,令得智眼,觀諸法海。
若見眾生:心生憍慢,為說如來平等法忍。
若見眾生:其心諂曲,為說菩薩清淨直心。
善男子!我以如是,無量法施,攝諸眾生,種種方便,教化調伏,令離惡道、受人天樂、
脫三界縛、住一切智。《大方廣佛華嚴經》

【出家修行,這是很不孝順的行為?】

正好相反,佛陀最重視孝順父母,經文裡說,供養父母的功德非常大,不孝順父母則是非
常嚴重的過失,絕無規定修行一定要出家,很多法門都適合在家修行,一樣可以解脫,古
今在家居士成就者很多。母親的功德無量,如經文

■若善男子、善女人。依悲母教,承順無違。諸天護念,福樂無盡。如是男女,即名尊貴
,天人種類。
若善男子、善女人。為報母恩,經於一劫。每日三時,割自身肉,以養父母。而未能報,
一日之恩。

以是因緣,母有十德

一名:大地。於母胎中,為所依故。二名:能生。經歷眾苦,而能生故。
三名:能正。恒以母手,理五根故。四名:養育。隨四時宜,能長養故。
五名:智者。能以方便,生智慧故。六名:莊嚴。以妙瓔珞,而嚴飾故。
七名:安隱。以母懷抱,為止息故。八名:教授。善巧方便,導引子故。
九名:教誡。以善言辭,離眾惡故。十名:與業。能以家業,付囑子故。

善男子。於諸世間,何者最富?何者最貧?悲母在堂,名之為富。悲母不在,名之為貧
應當如是報父母恩。

慈父恩高如山王,悲母恩深如大海,供養悲母大恩田,福德無邊不可量
若有眾生行不孝,令母暫時起恨心,怨念之辭少分生,子乃隨言遭苦難

一切佛與金剛天,神仙祕法無能救

若有男女依母教,承順顏色不相違,一切災難盡消除,諸天擁護常安樂

世間一切善男女,恩重父母如丘山,應當孝敬恒在心,知恩報恩是聖道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道場要弄得很莊嚴,有和尚、喇嘛來舉行各種法會,才叫佛教道場?】
這也未必正確,何妨看經文怎麼教

7
■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發行是道場,能辦事故。深心是道場,增益功德故。
菩提心是道場,無錯謬故。布施是道場,不望報故。持戒是道場,得願具故。
忍辱是道場,於諸眾生,心無礙故。精進是道場,不懈退故。
禪定是道場,心調柔故。智慧是道場,現見諸法故。慈是道場,等眾生故。
悲是道場,忍疲苦故。喜是道場,悅樂法故。捨是道場,憎愛斷故。
解脫是道場,能背捨故。方便是道場,教化眾生故。四攝是道場,攝眾生故。
多聞是道場,如聞行故。伏心是道場,正觀諸法故。
三十七品是道場,捨有為法故。諦是道場,不誑世間故。
緣起是道場,無明乃至老死,皆無盡故。諸煩惱是道場,知如實故。
眾生是道場,知無我故。一切法是道場,知諸法空故。
《維摩詰經》

【那真正學會佛法的人,及佛教應該呈現出什麼樣子?】

能幫他人解決痛苦,才算是學會佛法的人,無條件幫助一切眾生解決困難,佛法其實是在
學習為他人解決痛苦的能力,但至為慚愧的是,市面上的佛教文化看不出這一點,歷代許
多大成就者有作到,但近代較少,是故,學會這種能力的人應該如下

■菩薩摩訶薩,於一切眾生,生十種哀愍心。何等為十?所謂:
見諸眾生,孤獨無依,生哀愍心。見諸眾生,貧窮困乏,生哀愍心。
見諸眾生,三毒火然,生哀愍心。見諸眾生,牢獄之所禁閉,生哀愍心。
見諸眾生,煩惱稠林,恒所覆障,生哀愍心

■施諸眾生,安隱快樂。憐愍眾生,猶如赤子。不求利養,不為名譽。
身語意業,畢竟清淨。心無散亂,不起邪思。顯現一切,正法光明。
勤修精進,增長善法。護持禁戒,不失忍心。言常至誠,無有虛誑。
智慧成就,遠離瞋恚。久積淨業,無虛妄語。已能具足,一切善根。
悉已清淨,永離蓋纏。念定總持,辯才不斷。心常安住,無礙解脫。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深入緣起,斷諸邪見。現妙境界,令眾欣悅。
求福慧者,令具莊嚴。滅除一切,惑障習氣。諸漏已盡,無復煩惱。
端正相好,以為嚴飾。令一切眾生,究竟解脫。而於眾生,不求報恩。

■應令無量眾生離惡趣,與無量眾生勝安樂,療無量眾生疾,令無量眾生,出五欲淤泥,
斷無量煩惱,淨無量業習,滅無量邪見,除無量雜染心,發無量清淨心,拔無量苦毒箭,
涸無量愛欲海,破無量無明闇,解無量生死縛。
病苦眾生,皆得痊愈。怖畏眾生,皆得安樂。獄囚眾生,皆得釋然。貧窮眾生,皆得財寶
飢渴眾生,皆得飲食。懷孕眾生,皆得免難。羸瘦眾生,皆得充健。煩惱眾生,皆得解脫。

總之,佛法其實是沒有分別,來為所有眾生服務的,佛陀原本無私、無我的本懷,在人類
社會中確實做的不夠好,最後恭錄一篇法師開示以做結束

現代的變體佛教 淨空法師

目前這個世界上,佛教至少有四種不同的形式,同時出現在世間,所以把我們搞迷糊了。
第一、是剛才講的「傳統的佛教」,就是「佛陀教育」。釋迦牟尼佛,原本就是這個樣子
。但是傳統的佛教教育,現在很少見了,其他的佛教,多少也都是變了質的。

第二、是「宗教的佛教」。佛教本來不是宗教,現在變成宗教了。今天我們聽人家說佛教
是宗教,我們也沒有辦法否認!為什麼呢?擺在外面的形式確確實實是宗教。不像從前的
寺院叢林,每天上課八小時。現在你們看那個寺院上八個小時的課?古時候中國寺院每天
上課八小時,修行八小時。修行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坐禪,一種就是念佛。所以修行人每
8
天用功十六個小時,解行相應。上課是聽講、研究討論,是理論上的。然後修清淨心,修
覺、正、淨。每天有十六個小時在用功,妄念當然少了,所以成就很快。現在我們所見的
佛教道場,只是每天供供佛,修一點福報而已,佛教確實變成宗教了。

第三、是「佛學」。佛教變成學術,變成哲學了。現在有些大學開「佛經哲學」這一門課
,把佛的教法當作哲學研究。為什麼把佛教當作哲學來研究也錯了呢?諸位想想,佛教教
育是一個完整的大學,所有的科系統統都包括了,現在只認定它是哲學部門,把它縮成這
麼一點點,所以這也錯了。歐陽先生講得很好,佛教不是哲學,也不是宗教,佛法就是佛
法,佛法是為一切眾生所必需。為什麼?它真正能幫助我們解決所有的問題,從現前的生
活問題,到將來的生死大事,沒有一樣解決不了的。可見得佛教的教學內涵是非常精深廣
大,認作學術也是變質。

第四、是「邪門外道的佛教」。這是最近三四十年才出現的,那是非常的不幸。諸位要知
道,宗教的佛教是勸善的,勸人做一個好人。學術的佛教追求真理、研究知識,對社會沒
有多大的傷害。若是變成邪教,變成外道,利用人性的弱點,拿著佛法作招牌,欺騙眾生
、傷害眾生、擾亂社會、危害大眾的安全,那是變質變得太不像話了,變得太過分了。這
些邪門外道也有一些言詞、一些行為,很能吸引人、誘惑人。一旦涉入,等到事敗,知道
吃虧上當,後悔就來不及了。諸位同修,目前佛教在社會上有這四種,我們要把眼睛睜大
,要看清楚、想明白,我們究竟要學那一種佛法,對於我們才真正有利益。

佛法傳到現在,大家一聽佛、法、僧,不少人錯解三歸的意義。聽到「歸依佛」,就想到
佛像,歸依佛像,這錯了。聽到「歸依法」,就想到經典。聽到「歸依僧」,就想到出家
人,三歸的意思完全給弄錯了!唐朝時候,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惟恐後人對三歸誤解,所
以在壇經講傳授三歸,就不是講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他從三歸的意義上講,不用佛
、法、僧的字樣,而說歸依覺、歸依正、歸依淨。使我們耳目一新,一聽就明白其意趣,
不至於誤會。所以我們修行的主要依據,是要依自性覺、自性正、自性淨,這個叫「自性
三寶」,是我們真正的歸依處。而不是歸依某一個人,這一定要認識清楚。否則的話才入
佛門,頭一堂課就錯了,一錯就錯到底了,你還能有什麼成就呢?

佛之偉大,佛之令人敬佩,就在他沒有牽著我們的鼻子走,佛完全叫我們做一個頂天立地
、獨立自主的人,這是他最值得我們尊敬之處。佛告訴我們,要時時刻刻想到覺、正、淨
,念念之中想到覺、正、淨。要用覺、正、淨來修正我們的思想、見解、言行,這叫做三
歸依,這是真正的歸依。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