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1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人教版兼岳麓版)

专题七:人口、城市、国家与旅游
【基础 要点归纳 】
一、人 口
1.人口的增长模式
人口增长模式又称为人口转变模式,它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
然增长率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规律。一般将人口增长模式分成四阶段:

阶段 主要特征 出现时间 形成原因 主要分布区


原 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 农业丰收和和平年代,生活在热带原始森
( 低 自然增长率低,波动 人口增加;灾荒、战 林深处的一些土著
农业社会时
增 长 大,人口增长处于相 争和瘟疫流行年代, 居民

型 对静止或低速增长状 人口下降

传 统 人口出生率仍保持在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食 发 达 国 家 在 18 世
型 较高水平,死亡率迅 物供应稳定增长,某 纪 末 到 19 世 纪 初
( 加 速下降,人口自然增 工业化初期 些疾病得到控制,人 进入该阶段;非洲
速 增 长率提高,人口急剧 口死亡率明显下降, 东部的坦桑尼亚、
长) 增长 平均寿命上升 肯尼亚目前
过 渡 出生率下降,死亡率 欧美发达国 生活水平提高,社会 非洲绝大多数;亚
型 下降并达到低水平, 家 20 世纪 50 和家庭观念转变,各 洲、拉丁美洲以过
( 增 自然增长率降低,人 年代前后, 种社会保险和福利事 渡型为主;大洋洲
长 减 口增长速度趋缓,人 发展中国家 业的发展、国家人口 (除澳大利亚、新
缓) 口平均寿命上升 目前 政策的实施等,导致 西兰)
出生率下降
现 代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现 代 的 发 达 科技发展,推动社会 欧洲全部;北美
型 低自然增长率,有些 国家,如德 进步和生活观念的变 (美国和加拿大)
( 低 国家出现人口零增长 国、英国和法 革 澳大利亚、新西兰
速 增 或负增长 国等
长)

2.人口分布
(1)人口密度:人口总数/总面积
(2)世界的人口分布
① 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三处:东亚、南亚(这里是世界古老文化中心,人类聚居的历
史悠久,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西欧(这里是资本主义发展最早,商业贸易活动频
繁的重要工业地带);美国东北部(这里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和金融贸易区)。
② 人烟稀少的地区是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如高山高纬寒冷地带、干旱的沙漠地区、热
1
带雨林的湿热地区。
③ 世界上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有十个: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孟加拉国、巴基斯
坦(以上在亚洲);俄罗斯(欧洲);美国(北美洲);巴西(南美洲);尼日利亚(非
洲)。
(3)我国的人口分布 大致以黑龙江省的黑河到云南省的腾冲一线为界。
(4)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有自然条件、历史因素、经济社会因素等。如我国的人口之
所以东密西疏主要原因是受东西部的海陆位置、地形以及气候差异等自然条件的影响;随着
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交通、经济东西部也差异明显,这些都深刻影响了我国人口的分布。
必须强调的是在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因素。
3.人口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人口的合理容量
由于生活质量是一个软性指标,所以人口合理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是一
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但人口的合理容量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
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影响环境人口容
量的主要因素:①资源;②科技;③地区开放程度;④文化生活消费水平。由于人类的生存
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状况,因此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4.人口问题
⑴ 世界人口问题及其表现:①从世界范围来看,人口问题的核心是人口增长过快。 ②
发展中国家就面临着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人口增长快导致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环境压
力大,影响经济发展。解决措施是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③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
甚至出现了人口负增长,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从而导致发达国家兵源不足,劳动力缺乏,
社会负担加重,老年人生活困难。解决措施是适当移民,鼓励生育。
⑵ 我国人口问题及其对策:我国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量人口多,已经成为阻碍国民
经济发展的因素,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人均资源拥有量偏低,许多资源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相当一部分被新增人口所抵消;人口文化素质偏低,劳动生产率低,
新增劳动力就业困难。
 5.人口迁移
(1)对一个地区来说,人口迁移和出生率、死亡率一样,是人口数量变动的重要影响
因素,但出生率和死亡率对人口增减的影响比较平稳,迁移则因为人类的自主意识作用,
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使人口数量、素质及其结构发生剧烈的变化。而且随着人口出生率的逐步
下降,人口的自然增长将会减慢,未来人口增长和分布将更多地与人口迁移有关。按地理范
围可分为国际迁移及国内迁移,按迁移方向可分为农村到农村、农村到城市、城市到农村、城
市到城市的迁移。
(2)影响迁移的因素:有气候、土地、淡水、矿产资源等自然环境因素;但当前社会经
济因素是引起自发性人口迁移的最根本原因,社会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发展引起的人口迁移,
如目前由农村到城市的迁移是社会发展必然趋势,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
口迁移的主要类型。城乡之间收入的巨大差异,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城市较多的就业机
会和收入、较好的生活环境是迁移的原因;交通和通讯的发展提供了迁移的便利,也减少了
不必要的迁移;还有因文化教育、婚姻家庭原因的人口迁移;再就是因政策、政治变革、战争
政治原因造成的迁移。
2
(3)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如(2)中
所述;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可从以下两方面来理解:对迁出地来说,加强了对外联系,
缓解了人地矛盾;对迁入地改变了落后地区的面貌,对城市提供了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为
城市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同时也加剧了生态矛盾和城市的环境问题。
如我国农民工的流动有效地调整了我国各地区劳动力的余缺,对城市的发展和繁荣起
了积极作用;同时民工的劳务收入、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改善农村经济,促进乡镇企业的
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盲目无序的流动人口增加了城市环境的压力,如住房、交通、治安等,
影响社会的安定。合理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我国改革开放中着重解决的问题之一,可采取
“三三制”分流措施:①三分之一有序地进行出国、出省、出县、出村的劳务输出;②三分之
一离土不离乡,被乡镇企业就地消化吸收;③三分之一因地制宜地发展高产高质高效的“
三高”农业和农林牧副渔的大农业,帮助农民致富。
二、城 市
1.城市地域 形态与地 理环境的 关系: 平原地区多呈集中式,谷地中多呈条带状或放
射状;在河流和地形的共同作用下多呈组团状。其关系图如下:

交通线 集中式、条带式和放射式
城市地域形态
地形
水系 组团式

2.城市的区 位因素( 详见专题 5)


3.城 市内部各 功能区的 分布规律 :根据付租能力和地租的高低,商业区一般分布在
市中心和交通干线的两侧及街角路口处,以市场和交通最优为原则。工业区趋向于向市区外
缘移动并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见图表:
市中心 吸引大
交通
交通干线 量消费
便利 降低生产成本 市区外缘分布
街道路口处 者 工业企业协作性 集聚
工业区
集 聚 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市中心 工业企业竞争性 环境污染严重
中心商务区 商业区

4.不同等级 城市的服 务功能


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是与城市的等级相对应的——大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
别高,服务的范围相对较大;而小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比较小。等级
较高城市的服务范围包含了多个等级较低城市的服务范围。
5.城市化
⑴ 城市化的实质:人口向城市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
⑵ 城市化的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
大。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⑶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比较:
城市化特点 原因
起步早,逆城市化 工业化早,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基础设施完善
发达
城市化水平高 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乡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
国家
城市发展较合理 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符合
3
发展 起步晚,发展快 二战后才纷纷独立,独立后民族经济发展,人口迅速增长
中国 城市化水平低 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家 城市发展不合理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⑷ 原理应用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城市化浪潮一浪接着一浪。但城市的各项设施难以满足人口日益
增长的需求,导致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失业
人口多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控制大城市的规模,提高管理水平,对症下药。
中国的城市化水平由 49 年的 10.6%到 2002 年的 39.1%,水平不断提高,但问题也接
踵而来。针对本国国情,中国制定了城市发展的总体思路:大城市――控制人口和用地规
模,要郊区城市化或逆中心化;中等城市――充分合理发展,小城市――合理发展,改变
工业布局和城市人口的分布;乡镇――积极推进城镇化水平,尽可能就地消化农村剩余劳
动力。走出了一条适合国情,大中小城市和乡镇协调发展的好路子。
三、国 家
1.日本 :(1)面积狭小,人口稠密;海岸曲折,港湾优良,境内多山,平原狭小、,是
有名的火山之国,地震之邦;季风显著,海洋性强,与亚洲大陆同纬度地区比较冬季较为
温暖、夏季较为凉爽,多梅雨、台风雨,秋雨,西北沿海冬季多雪;(2)矿产贫乏,是世界上
最大的原料进口国;森林水力丰富:国土面小、,山地为主,降水较多,河流短急,水能资
源丰富。(3)发达的经济:世界经济大国,“世界经济最发达的三极之一”,经济发展的条件:
丰富的人力资源、较高的科技水平及岛国多港湾的有利条件扬长避短,发展经济,对外贸易
发达,但经济对外依赖性很大,主要的对外贸易对象是美国,其次是亚洲和西欧。工业主要
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工业布局趋向分散,向国土南北两端扩展。
2.印 度:⑴浓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印度世界文明古国,农业生产历史悠久,耕
地面积占—半以上,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地形多样,利于多种作物种植。耕地面积大,
热量充足,土壤肥沃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但由于降水集中雨季,干季降水
稀少,且降水量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害频繁,因此发展水利灌溉对农业生产特别重要。(2)工
业发展较快,形成完整体系:矿产主要有煤、铁、锰等,分布在德干高原东北部,印度东北
部为钢铁、机械工业中心。核能、航天初具规模,信息产业蓬勃发展。以东北部的加尔各答和
西部孟买为中心的传统工业,南部以班加罗尔为中心是新兴工业区。(3)主要城市:首都新德
里位于印度西北部,东南的阿格拉有著名建筑泰姬陵;加尔各答位于恒河口,麻纺织工业
中心和重要海港,人口最多城市;孟买位于西部沿海最大海港和棉纺织丁业中心。
印度四大城市的工业
城市名称 工业 工业布局因素
孟买 棉纺织工业 靠近主要棉产区,有海港,输出棉纺织产品
加尔名 麻纺织工业 地处黄麻产地,有海港输出麻纺织品
贾姆谢德布尔 钢铁工业 接近德干高原煤铁锰原料产地
斑加罗尔 电子、航天工业 地处内陆、环境优美洁净、科技发达
3. 俄 罗 斯 :(1)世界面积最大的国家:地跨欧亚,欧洲部分面积小但其政治经济中心
都为于此,(2)较为平坦的地形以平原、高原为主。乌拉尔山以西东欧平原,以东依次为西西
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以叶尼塞河为界:西部平原,东部高原、山
地)。(3)冬季漫长而寒冷,各地气候差异很大,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北部有极地气候,
西南端有地中海气候,东部为温带季风气候。(4)伏尔加河欧洲最长,水能丰富,最主要的内
4
河航道。(5)天然气储量占世界首位、世界重要石油生产国(秋明油田)、库尔斯克铁矿、库兹巴斯
煤矿。(6)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以莫斯科、圣彼得堡为中心的工业区、乌拉尔和新西伯利亚工
业区,工业由欧洲部分向亚洲部分发展。(7)农业:东欧平原和顿河流域是主要农业地带,主
要农产品有小麦、甜菜、马铃薯、向日葵、亚麻,正在从粮食进口国变为出口国,有世界最大
的针叶林带。
4.美 国:(1)本土都在温带(南部为亚热带),阿拉斯加在高纬度,属于寒带和亚寒带,
夏威夷在热带(故热带产品需进口),本土三面临海,沿海多优良海港,冬季不冻,海上航运
便利;平原面积占全国面积—半以上,耕地占世界的 10%;密西西比河和五大湖为灌溉、航
运和发电提供便利;矿产、森林、草原等自然资源丰富,但由于高消费和浪费仍大量进口,
是世界进口石油最多的国家。(2)近几十年来人口由东北部向东南、西部“阳光地带”迁移。(3)
农业的现代化和专业化分析美国农业生产的特点:①农业现代化水平高,是世界规模最大、
生产率最高的农业国。②种植业和畜牧业并重。③是世界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④农业生产实
行了地域专门化。a 充分发挥地区的环境和资源优势。b 充分采用先进技术,提高生产效率。缺
陷:加剧了农业生产不平衡的状况。(4)发达的工业和主要城市:
工业与城市 工业发展条件
东北部 钢铁(芝加哥、匹次堡) 资本主义发展最早,五太湖及大西
汽车(底特律),化学(费城) 洋水运铁、煤矿产丰富
南部 石油、电子、宇航(休斯敦、达拉 石油的开发,多良港,阳光地带,
斯) 环境优美
西部 宇航、电子、飞机制造(洛杉机、 石油开发,多良港,阳光地带,环
西雅图、旧金山) 境优美
5.巴西 :(1)国土面积广大的热带国家,世界上占有热带最大的国家,拉美、南半球面
积最大的国家,人口多分布在东部沿海。(2)迅速发展的国民经济——经济发展较陕,拉美经
济最发达的国家:咖啡、甘蔗、香蕉、剑麻产量居世界首位,小麦进口;工业发展迅速,重工
业多分布在东南部邻近铁矿和海上交通便利的圣保罗、里约热内卢地区;能源:缺少煤、石
油、水能丰富.90%来自水电。(3)城市:首都巴西利亚是新建城市,最大城市圣保罗,最大
港口里约热内卢。
6. 澳 大 利 亚 :(1)大洋洲最大的国家:领土包括澳大利亚大陆和塔斯马尼亚等岛屿,
世界上唯一独占—个大陆的国家、地广人稀,居民以英裔为主。(2 东、中、西部地形不同,东
部:大分水岭,全国最大河流墨累河发源在其西侧,注入印度洋;中部:平原,有大自流
盆地和地势最低处艾尔湖;西部:低矮高原,占全国面积—半。(3)特有动物具有古老性和独
特性,原因是位置孤立,自然条件单—,缺少大型食肉类动物(天敌),动物演化缓慢。(4)人
口城市分布在东部沿悔地区,中部和西部内陆地区人口少,东南沿海气候温和湿润、宜人,
交通便利,开发早,工农业发达;内陆和西部气候干燥,东北部湿热,有大堡礁不利建设
港口。(5)经济:有现代化的农牧业和工矿业,羊毛、小麦世界闻名。
四、旅 游
1.旅游资源 的特性
旅游资源的特性是多方面的。就类型来说,其具有多样性,就与同类地理事物或现象的
比较来说,具有非凡性;可创造性是针对人文景观而言的,包括两类即文物古迹和为发展

5
旅游而兴建的人文景观,而旅游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长存性,即指本身存
在的历史长久,又指其使用的无消耗性。
2.旅游景观 的欣赏
实践很强,从感性的角度看:选择观赏位置,主要抓住距离、角度、俯仰三种变化。对于
同一景观,远近、高低各个侧面,观感不同,考虑天气、气候影响要善于把握观赏时机,雄、
奇、险、秀分别是泰山、黄山、华山、峨眉山特点的反映。主配、层次、框景、借景等是欣赏园林景
观构景手法须抓住的特点。从理性的角度来看。要须从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去人化自然以达
景观欣赏的最高境界。
3.综合评价 旅游资源 开发条件 的主要指 标
游览价值、市场距离、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地区接待能力和旅游环境承载量。市场距离
取决于与经济发达地区的距离,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即交通区位的优越性好坏直接影响开
发价值。地区招待能力取决于本身的开发程度及配套服务设施。
4.旅游资源 的价值和 旅游资源 的游览价 值
旅游资源的价值是针对旅游主体的作用而言的。旅游主体作用于旅游资源的目的、形式
不同,旅游资源所表现出的价值也不同。旅游目的多样性也反映出旅游资源价值的多重性。
主要包括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等;而旅游资源的浏览价值是综合评
价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主要指标之一,包括三方面内容:1、旅游资源的质量,即自身审美
价值或历史文化价值的高低;2、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3、旅游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只有这
三方面都好,该旅游资源才具有较高的浏览价值。
5.旅游的环 境承载量
包括五方面内容,即资源承载量、生态环境承载量、经济发展承载量、社会地域承载量和
感应气氛承载量。资源承载量是指一定时间内旅游资源的特质和空间规模能够容纳的旅游活
动量;生态环境承载量是指一定时间内,旅游接待地区的自然环境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的
旅游活动量,这种限度一旦被突破,旅游资源所处的自然环境就会被破坏。现代旅游是经济
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同时各国和国内各地的旅游接待能力受到当地的经济和社
会发展水平的限制。这个限度就是旅游的经济发展的承载量。由于每个旅游接待地区的人口
构成、宗教信仰、民情风俗和社会开化程度不同,每个旅游地的居民与旅游者数量和行为方
式也不相同,二者之间可能存在一个最大的容忍上限,这个限度则被称为社会地域承载量。
感应气氛承载量即游客的数量应限制在不破坏游兴的范围之内,否则就达不到旅游目的。环
境承载量一般从容人量去度量,指满足游人游览的心理要求的基础上,景区旅游单位面积
内所容纳的游人数,它反映风景名胜区的用地、设施、投资规模及景区的旅程、内容、景象、布
局等。
6.旅游活动 中的环境 问题
旅游活动不仅产生污染物来污染环境,而且还会导致其它环境问题。从旅游活动与地理
环境的关系来看,旅游活动是一种消费活动,产生的各类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会造成不
同程度的环境污染。发展旅游业,需建路、停车场、旅店等服务性设施,必然会对背景环境带
来一定程度的破坏。同时,旅游者的参观、游览、生活娱乐产生的践踏、触摸、拍照等,也会破
坏文物古迹。不文明的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的破坏更加严重。旅游地居民为从事旅游商业活
动,不适当地使用当地的动、植物资源。如捕杀珍禽异兽,会造成生态结构失调,以至环境
6
功能减退。

【要点 深化与能 力提升】


1.正确看待 人口问题
在当今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人口问题、粮食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中,人口问
题是全球“第一号”问题,全球诸多问题都和人口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人口问题在当今
世界表现越来越明显,是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诸多问题产生的根源,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
容。人口问题在不同的地区和国家表现是不一样的——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城市化和人口老
龄化是目前最突出和明显的人口问题。而这些人口问题往往需要通过对统计图表的阅读进行
定性或定量的分析。因此复习时要明确人口问题的类型,弄清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以人口
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的承载量、资源的开发利用相协调的观念为指导,
以人均意识为核心,分析人口与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利用的相互关系,寻求人口增长与
社会经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途径。
2.城市环境 问题和城 市的合理 布局
作为人口最集中,对环境改造最彻底的城市,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
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城市环境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成
为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高考关于城市知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城市环境问题上,改善城市环
境质量是近年来考试的热点。合理的城市规划是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关键。复习时要先利用
各种资料和图表,联系城市中工业生产活动、居民的生活、交往活动分析城市环境问题的类
型,明确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尤其是针对城市环境污染,要明确污染的种类、污染物的来
源和主要成分,并针对城市环境问题的类型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建立卫星城分散城市功能、垃
圾无害化处理、增加绿化面积等。特别是要注意与热点问题、社会现实问题的结合。
3.旅游 资源的开 发条件评 价——以 西藏为例
⑴ 游览价 值较高 清新的环境、浓厚的宗教色彩,灿烂的藏民族文化,且有多个旅
游资源为世界之最(如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等),游览价值较高。
⑵ 旅游资源 的集群状 况较差 在西藏内部,从一个旅游景点到另一个旅游景点,有
较大的旅游阻力。景区的布局分散,致使在开发利用上难以形成规模和产生“聚集”效应。
⑶ 旅 游 资源 的 地 域组 合 不 良 在旅游资源最为丰富的拉萨,著名的历史文化景观有
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等,大多为宗教场所,旅游景观较为单一。
⑷ 远离客 源市场   西藏位于我国的西南部,远离我国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中、东部
地区,使旅游的路途时间过长,更不用说国外游客。作为地球第三极,西藏远离国际和国内
主 要 客 源 市 场 , 交 通 费 用 支 出 大 。
⑸ 交通 条 件 虽然 改 善 ,但 仍 较 落后   旅游交通是旅游业发展的命脉,也是西藏的旅
游业发展的“瓶颈”。虽然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西藏地区的旅游资源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
发机遇,但仅有的青藏铁路很难满足旅游发展的要求。
⑹ 地区接 待能力和 旅游的环 境承载量 较差 西藏地区旅游供给质量整体水平还很
低,主要体现在交通运输设施数量不足、档次不高、食宿接待不能适应和满足现代旅游者多
层次的需求,接待规模和功能都还需提高。作为旅游吸引物重要组成部分的游览娱乐设施严

7
重匮乏,缺少能反映和表现西藏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风格的有特色的博物馆、美术馆、
民俗展览馆等,使旅游行程单调。
【典例 剖析】
【典例 1】(2006 年四川高考)下图为甲、乙两国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图。据此回答⑴-⑶
题。

⑴ 目前与甲国 1890~1920 年人口再生产类型相同的国家是   ( )


A.韩国 B.古巴 C.新西兰    D.埃及
⑵ 乙国 1970 年以后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
A.自然灾害频繁,饥荒严重    B.政局动荡,长期战乱
C.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大        D.抚养孩子成本上升,夫妇不愿多生孩子
⑶ 由图可作出的正确判断是   ( )
A.目前甲国城市化水平高   B.乙国可能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C.目前甲国为人口净迁出国    D.目前乙国劳动力短缺
答案: ⑴ D ⑵C ⑶A
解析 :由图形知甲国在 1750 年以前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表现为高出生率,
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特点;在 1750 年—1890 年间,由于出生率仍然很高,而死亡率
逐渐下降,故表现为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在 1890 年—1920 年间,出生率明显下降,死亡
率仍处于下降阶段,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下降,表现为过渡型的特点;1920 年以后,逐渐转
变成现代型的人口再生产类型。而乙国 1950 年以前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表现为高
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特点;而 1950 年-1970 年,死亡率迅猛下降,出生率仍然
很高,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在 1970 年以后人口出生率迅猛下降,人口增长势头得到缓解?
结合我国的国情分析,乙国应是我国的人口再生产类型。⑴题,由于甲国 1890 年—1920 年
间的人口再生产类型表现为过渡型的特点,而所给四个国家中,韩国和新西兰均为发达国
家,为现代型;古巴是较为贫穷的国家,应以传统型为主;只有埃及符合题意。⑵题,乙国
(中国)1970 年以后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即政府宏观
调控力度大的原因。⑶题,由于甲国在 1920 年以后人口增长类型已经进入到现代型,故为发
达国家,其城市化水平高,人口流动以迁入为主;而乙国是中国,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
【典例 2】(06 年,江苏卷)下表是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江苏省某市迁入人口年龄
及性别统计表”。据此回答(1)~(2)题。
年龄段(岁) 0-14 15-29 30-44 45-59 ≥60
男性人口(万人) 5.04 25.14 14.68 4.94 1.76
8
女性人口(万人) 3.84 37.10 11.63 4.01 1.78
(1)该市迁人人口的特征有   ( )
A.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 B.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
C.以青壮年人口为主 D.与该市原有人口年龄构成相似
(2)迁入人口对该市的影响有   ( )
A.缓和了当地就业紧张局面 B.制约了该市的经济发展
C.增加了该市的被抚养人口 D.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
答案: (1)BC (2)CD
解析: (1)迁入人口中女性多于男性,青壮年比例大。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是在 2000
年进行的,那时各地经济发展上的差异表现突出,发展较快的江苏省成为了吸引人口迁入
的主要因素。本题缺乏本市原有人口年龄构成的信息,是否相似无法确定。(2)对人口迁入
该市来说,提供了劳动力,可能增加当地就业压力,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人口总数增加,
要求相应的城市设施要扩大,即可能会对原有的城市基础设施带来巨大的压力;大量幼年
和老年人口的迁入,增加了被抚养人口。
【典例 3】(2006 年天津卷)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城市规划前的地域结构略图,该市工业
以茶叶、食品加工为主,辖区内有世界级自然风景名胜(距市中心直线距离 40 多千米)。读
图回答:

(1)为增强该城市旅游服务功能,规划中应优先扩大 ( )
A.绿化用地 B.工业用地 C.交通用地 D.商业用地
(2)从完善该城市主要功能出发,需合理布置功能区。新建住宅区应选在 ( )
A.甲区域   B.乙区域   C.丙区域   D.丁区域
答案: (1)D (2)D
解 析 : 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的服务业,因此为增强该城市的旅游服务功能,规划中应
优先扩大商业用地,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发展旅游业,因为商业包含各种服务业。解答第
(1)小题应抓住关键词“增强该城市的旅游服务功能”,然后结合图形可以看出,该城市
的商业用地极少,应该大力发展,提升服务业的空间,发展旅游业。另外,通过读图可以看
出,该城市的空间局限在河谷内,应当沿河谷向两端发展。乙、丙则过于拥挤,甲处有飞机
9
场,都会有影响,故丁处最合适。
【典例 4】(2006 年上海卷)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读图回答。

(1)1950 年至 2000 年,该地区城市发展变化的特征是 、 、 。


一般说来,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标志是 。
(2)与 F 城相比,E 城的城市规模从小到大,说明 运输对城市发展具有明显
的推动作用。
(3)图 2 的①②两线中,反映 G 城人口变化特点的是 线。这说明 20 世纪 80 年代以
来,G 城的人口变化特点是 ,其原因是 等

会经济问题。
(4)城市的迅速发展会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并对自然环境各要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如工业废渣中的有害物质会对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此外,城市的发展对自然环
境其他要素的不良影响还表现在:
① 对生物: ②对气温:
③ 对降水: ④对地下水:
(5)城市发展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主要表现在( )(多项选择)
A.满足人们更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
B.促进产业结构的良性变化
C.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扩大城乡差别
D.增强规模经济效应和集聚效应
答案: (1)城市规模扩大 城市人口增加 城市数量增加(或出现城市群) 城市人口
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 (2)公路 (3)① 人口数量不断下降 环境污染(或交
通拥挤) 地价上涨(或经济效益下降) (4)①城市建筑面积扩大减少了生物多样性 ②温
室气体排放多,出现“热岛”现象 ③烟尘排放量多,城市多雨雾天气(或城市多酸雨)
④ 减少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或造成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污染) (5)ABD
解 析 : 通过图中信息可知,从 1950 年至 2000 年该地区城市数目不断增多,城市规模
不断扩大,这些都是城市人口增加导致的结果;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也会导致城市发
10
展出现的差异,如图中 F 由于公路交通的发展推动了其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
如果不重视对增进城市环境的保护,会产生城市问题,并对自然环境要素产生一定的影响。
【典例 5】 (2006 年高考江苏卷)青藏铁路将于 2006 年 7 月 1 日投入试运行。西安某中学
计划组织学生举行“乘火车-进拉萨”夏令营活动。据此回答(1)~(3)题。
(1)图中所示的四种景观,同学们乘车途中可能看到的是 ( )

A.a B.b C.c D.d


(2)布达拉宫每日开放 6.5 小时,日接待游客量限定在 850 人以内。其主要原因是( )
A.交通条件不便 B.有利于游客适应高原
气候
C.旅游环境承载量限制 D.游客量不足
答案: (1)B (2)C
解析: (1)具体考查铁路沿线的自然景观,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是该地区的主要地貌
景观,结合四幅景观图不难判断。
(2)具体考查了旅游资源开发的评价,旅游规模应与旅游区的环境承载量相适应,如果
规模超过环境承载量,就会对旅游区的资源和背景环境产生破坏,使旅游环境恶化,这是
布达拉宫限制游客数量的主要原因。

【针对 训练】
右图表示某国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 1~2 题。
1.该国人口的增长类型属于
A.原始型 B.传统型
C.过渡型 D.现代型
2.图中甲处外凸,其原因可能是
A.传统思想严重 B.难民迁入
C.外籍工人迁入 D.城市化发展
读世界各国人口发展模式图,回答 3~4 题。

11
3.人口增长在各阶段的描述,与实际不相符合
A.在Ⅱ阶段,出生率较高,死亡率下降,两者差距逐渐增大
B.在Ⅲ阶段,出生率下降的速度快于死亡率
C.目前我国人口增长处于Ⅲ阶段,发达国家人口发展基本上进入Ⅳ阶段
D.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处于Ⅲ阶段,有少数还处于Ⅰ阶段
4.从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来看,下列叙述错误的
A.在农业社会,耕地的分布与人口分布的关系最密切
B.20 世纪初山东、河北人口的持续外流,是因为人口数量超过了土地承载力
C.在印度尼西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区,人口分布都稀疏
D.在工业化社会,人口明显地向城市聚集
读右图,完成 5~7 题。
5.影响③④阶殴人口迁移的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是
A.自然环境因素 B.社会经济因素 C.政治因素 D.文化素质和优美生活环

6.三峡库区大量人口迁往外省市,形成这种巨大移民现象的推力因素主要是
A.库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人口容量低 人

B.拨给移民的安置费用低 迁

C.对迁入地生产条件不适应 量

D.不愿意离开祖辈生活的故乡 ④
7.近两年来,我国航天人才回流现象喜人,主要原因是: ①
② ③
① 事业留人,铸造国际一流宇航公司的大目标 ②环境留人,
党中央对航天事业非常重视 ③待遇留人,激励化的薪酬分
配 ④制度留人,在对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术带头人中留
给年轻人的比例达 25% 经济发展阶段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8.有关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A.随着科技的发展,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地球环境人口容量是无限的
B.环境人口容量主要决定于生存空间的大小
C.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影响很大
D.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影响很小
下图是德国和泰国产业人口构成的变化图。读图回答 9~11 题。
9.关于德国和泰国产业人口构成及其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1937~1999 年,泰国第一产业人口比重呈上升趋势
B.1961~1999 年,德国第二产业人口比重呈下降趋势
C.1999 年,两国均以第二产业人口比重为最高
D.1999 年,两国均以第三产业人口比重为最高
10.1980~1999 年,泰国产业人口数量变化最大的是
A.农业 B.工业 1,
12
C.商业 D.旅游业
1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总人口数量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B.无论在什么条件下,环境人口容量都不可能扩大
C.在一定条件下,环境人口容量是有可能扩大的
D.我国人口合理容量应控制在 16 亿人左右
右图为某城市道路网图,读图回答 12~13 题。
12.从该城市道路网的空间分布看,该城市的地域形态最有可能是
A.组团式 B.条带式
C.集中式 D.放射式
13.该城市人口猛增,导致交通拥挤,下列解决
的办法中合理的是
A.建筑大量停车场,鼓励私人购买小汽车,
减少公共交通的压力
B.在市郊建环行道路,禁止所有货车进入
市中心行驶
C.鼓励市民使用公共汽车、轻轨列车等公
共交通工具
D.将生活区和工业区建在一起,减少上下班居民流动量
下面图 1 地区外商投资多,经济增长迅猛,城市化速度快,大中小城市数目多,被称为
世界第六大城市圈。读图回答 14~15 题。

图 2 天目山局部等高线地形图 图 1 长三角城市群分布图
14.图 1 中丙、丁及甲城新区的人口已突破百万,且甲城新区引进的都是资金、技术密集型
产业,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引进这类产业有利于提升整个区域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B.国外大公司大财团进驻甲城新区是因为甲城市场广阔、劳动力廉价
C.外资小项目进驻不了甲城新区而进丙或丁城的原因之一是当地交通方便
D.甲城工业基础好
15.乙、丙两城和云南昆明、四川成都为中国首批著名优秀旅游城市,2004 年第一季度他们
各自接待的境外游客数量相当,但乙、丙城接待的境内游客远大于昆明和成都,其主要
原因是

13
A.乙、丙城的旅游资源比昆明和成都更具非凡性
B.乙、丙城距离旅游客源地近,交通便捷
C.乙、丙城旅游景点的知名度高些
D.乙、丙城旅游配套设施好,旅游的环境承载量大
读世界某区域图,回答 16~17 题。
16.图中大部分地区所示的国家多森
林资源,其森林树种主要是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温带落叶阔叶林
D.亚寒带针叶林
17.图中字母所示城市中气候属温带
季风气候的是:
A.a B.b
C.c D.d
下图为亚欧大陆沿 42N 的地形剖面,读图回答 18~19 题。

18.以下有关图中情况的正确说法是
A.图中的 F 山是亚非两大洲的分界线 B. D 山的南北两侧石油资源都很丰富
C. E 东侧地区盛产水稻     D. D 山西部有世界最大的湖泊
19.以下有关该大陆东部岛国的正确说法是
A.是个民族构成复杂的国家
B.由于森林的覆盖率低,每年大量从海外进口木材
C.由于是多地震的国家,所以建筑物都是木制的
D.近年来,加速建立海外的生产与销售基地
下图为第五套人民币 50 元图案,该图显示的景观具有相当的非凡性。回答 20 题。

20.制约该景点旅游资源开发的最主要限制性因素是
A.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和地域组合状况差
14
B.市场距离较远
C.地区接待能力较弱
D.旅游环境承载量较低
21.孔子仁,关公义,人文典范;泰山日,壶口烟,天地无双。这是描写山东山西的一幅对
联,关于这幅对联说法正确的是
A.上下联都是描述人文景观的
B.上联描述山西的人文景观,下联描述山东的自然景观
C.黄山观日和泰山观日选择的时机,都最宜在清晨
D.“壶口烟”在适当的距离仰视最好
今年“十一黄金周”旅游市场上推出的特种探险旅游产品,倍受推崇.据此回答 22~23 。
22.各家旅行社推出的特种探险旅游线路大多集中在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等地,这主要
取决于当地旅游资源的
A.多样性 B.非凡性 C.可创造性 D.长存性
23.既能满足游客挑战高原缺氧极限,又能满足游客体验沙漠缺水刺激的地方,应选择

大香格里拉地区的主要部分位于青藏高原向川西台地和云贵高原过渡地带,地处四川、
云南、西藏三省区的“金三角”地区。目前,3 省区将联
合投资 500 亿元,使中国西南角成为世界精品旅游景
区之一.据此回答 24~25 题。
24.“峡谷幽深,峻岭逶迤”是对大香格里拉地区
地形特征的真实写照,对这一景观的欣赏应
A.选择观赏位置 B.把握观赏时机
C.抓住景观特点 D.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25.将“大香格里拉”打造成世界精品景区的优势
条件是
A.人文景观的丰富性    B.对外联系的快捷性
C.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D.自然景观的独特性
26.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1  川西第一大天然林突击砍伐事件震惊全国。而举报人重庆大学韦云隆教授却因
此受到有些人士的打击报复,他与同事们创办的洪雅天马公司的矿山被炸,矿石被卖,其
他相关投资也受到了很大影响。但他说:“我不后悔,我们保住了民族的财富。”
材料 2  我国今后 20~30 年内,消除 2 亿多文盲,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
以上材料表明:

15
(1)一个地区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从整体上影响着人们的    观、________
观和      观。
(2)科学文化素质高的人口,有比较高的         意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能够重视      工作,形成       、         与发展的
良性循环。
(3)砍伐川西第一大天然林者     低,      意识和      意识淡
薄,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实现         、         和
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的。
(4)大力提高全民族的       素质,是实现       的根本途径之一。
27.图一为“济南市城市化前后水循环示意图”,图二为“济南市南部森林覆盖的河谷在

雨中呈现的河流流量曲级及含沙量曲线”,读图后回答:

(1)城市化后较城市化前的水循环中的蒸发量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
(2)济南市部分低洼地区经常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明湖中“少鱼无蛙”的原因是______;南部山区的开发对趵突泉的影响是______。
(4)图二中的河谷,假设暴雨发生时,森林早已被砍伐,请在图中绘出可能的河流流量
曲线,并回答绘图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森林砍伐前后,该河流呈现出的含沙量变化的特征是什么?_______________。
(6)从图二分析,说明森林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 下图为某历史名城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6
(1)该城区的布局形式为_______式,城市地域结构呈________式,老城区布局的主要
区位因素是_____和______;新城区的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
(2)在老城区中,①和③哪个形成较早?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合分析,将图中①~④ 各处的土地利用方式填入下表适当的位置,并简要说明理
由。
区位代号 土地利用类型 理 由

商 业 区

高级住宅区

低级住宅区

重 工 业 区
29.读下图,回答问题:

⑴图中阴影部分示意的是印度 (粮食作物)分布区。
⑵图中际出的五个地方中,降水最多的是 ,主要原因是 。
⑶图中箭头示意的盛行风向是 ,原因是 。
17
⑷右上图是印度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其名称是 。
⑸印度发展纺织工业的两种主要原料是 。
⑹ 印度平均人口密度约为每平方干米 人。
⑺ 班加罗尔的主要产业结构特点是什么?

30.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06 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暨泛珠三角旅游推介大会于 11 月 24 日 20 点在广州
天河体育场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宣布大会开幕。30 日晚,闭幕式在
深圳世界之窗举行。
材料二 泛珠合作理念提出以来,广东与泛珠地区的多个省份签订了旅游合作协议,在
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开展联合促销、加强信息沟通和交流、打造无障碍旅游区、推动泛珠地区
的招商引资、实现客源互换、市场互动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材料三 “泛珠三角”指沿珠江流域的广东、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
9 个省(区),加上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在内的 11 个地区合作,共谋发展。
(1)广东作为全国旅游大省,近年来,在泛珠合作中继续发挥了其排头兵的作用。旅游
业也从上世纪单纯的接待参观到包括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的全
面出击,这体现旅游业的 特点;每年来广东观光旅游的海内外游客数
约一亿人次左右,这体现旅游业的 特点;据统计,旅游部门的直接收
入每增加 1 元,相关行业就能增加 4.3 元,这体现旅游业的 特点。
(2)“泛珠三角”区域所包括的 11 省区都是旅游发展较早、旅游产业较为成熟的地区。
下图中 A、B 均属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著名旅游景点。其中 A 景点位于“泛
珠三角”的 (省份);具有传统纳西民居建筑风格的丽江古城和号称
“庐
山第一奇观”的三叠泉瀑布,是其他旅游景区所不具备的,这体现了旅游资源的
性;为达到最佳欣赏效果,欣赏庐山瀑布时,需要 ,以兼听其形、声、

色 、 动 等 美 感 , 苏 东 坡 观 庐 山 曾 写 下 了 千 古 名 句 “
”。

18
A 庐山三叠泉瀑布 B 丽江古城
(3)中国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明为世人所瞩目,众多的欧洲游客表示愿意到中国游览
观光,某旅游团计划在游览北京之后,乘船和火车从北京出发参观游览下列景点:南京中
山陵、庐山、武汉黄鹤楼、苏州拙政园、杭州西湖、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最后到香港(从苏州到
杭州一段要乘船)。请设计一条合理的旅游路线(走近路,不走重复路线)。
从北京出发经 到武汉市游览黄鹤楼;再经 到九江市游览庐山;又经长
江到南京市游览中山陵;再经 到苏州市游览拙政园;然后经 到杭州市游
览西湖;再经 到广州市参观 2006 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最后经 到
香港。
(4)根据材料二,结合旅游资源游览价值评价的条件,分析广东与泛珠地区的多个省份
签订了旅游合作协议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5)丽江古城地处云南省西北部,原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地方。随着旅游业兴起,特别是
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后,丽江古城迅速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旅游热点之一。蓬
勃发展的旅游业使丽江成为云南省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当地群众的生活水

也显著提高。云南丽江旅游业的迅速崛起给其他地区古城发展经济哪些启示?

19
参考答案

1.B 2.C 3.D 4.C 5.B  6.A 7 . D     8 . C    1,9 . B   10 . A 11 . C


12. C  13. C 14.B  15 . B   16.D 17.D  18.B 19.D 20.B 21.D
1.
22.B  23.A  24.A 25.D
26.(1)资源  环境  发展   (2)生态环境  环境保护  人口  环境1.
(3)科学文化素质  生态  环境  资源的合理利用  社会经济  生态环境
(4)科学文化  环境保护 27.(1)减少;建筑物和硬化道路增加,扩大了不透水面积,
提供蒸发的裸露湖、含水区面积大量减少
(2)降水转化为地下水的量减少、洼地容易集水;排水系统不够完善
(3)湖周围的生活污水、城市地面径流大量注入,使湖水富营养化,湖水中缺氧 ;大气降
水转化为地下径流变少,使趵突泉缺乏水源;高大建筑物等设施切断地下水径流通道
(4)图略 由于森林被砍伐,失去了涵养水源的作用,使得径流最大值(河流洪峰)提
前,曲线弯曲变大(或最大值更大、最少值更小)
(5)含沙量由小变大    (6)涵养水源 保持水土。
28.(1)分散疏松 条带 河流 铁矿 铁路交通 (2)①形成较早。早期的城市区位往
往取决于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①在河流交汇处,交通便利,供水充足,且可以利用河
面进行军事防卫。③是在铁矿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应该形成于工业革命之后,历史较短。
(3)左列自上而下依次为:① ④ ② ③ 右列自上而下依次为:位于城市几何中心附近,
接近最大的消费群体;交通通达度最好;体现历史继承 远离重工业区,在河流上游,地
势较高,环境优美,交通便利 低级住宅区在重工业区和市中心之间,便于工人上下班
和去商业区,环境条件相对较差 靠近铁矿产地,可减少原料运费,交通便利,且供水
近便
29.⑴小麦 ⑵乞拉朋齐 处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
⑶西南风 气压带风带北移,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南季风.
⑷泰姬陵 ⑸棉花、黄麻  ⑹345 ⑺主要以计算机软件、航空航天和汽车为主。
30.(1)综合性 涉外性 关联带动性
20
(2)江西省 地域 在适当距离仰观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3) 京广线 长江 京沪线 京杭大运河 浙赣线、京广线 广九线
(4)充分考虑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以增强游览价值。
(5)古城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是发展特色旅游理想的地区,在古城经济发展中要充分重视
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像丽江这样经济相对落后而旅游资源极为丰富的古城,发
展旅游业不仅可以加速当地经济发展的步伐,而且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带动当地相
关产业的发展,从而缩小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差别。

21

You might also like